重要传统

2024-07-09

重要传统(精选12篇)

重要传统 篇1

传统纹样是中国美术的一个分支,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讲究“制器尚象”, 纹样背后所呈现出的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风尚与审美倾向。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图案简洁、淳朴, 充满自然美感;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图案神秘、狞厉, 让人感到压抑与震慑;唐代的图案纷繁包容、华丽而充满异域风情;宋代图案宁静、典雅, 内敛而不失中国韵味。从这些充满意味的传统纹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文化烙印。

传统纹样课程是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目前已将传统纹样临摹课程更改为传统纹样考察课程, 从以前的单一的理论讲授与临摹两部分转变为现在的四部分: (1) 课堂理论讲授; (2) 学生课外研读中国美学专著及中国哲学专著; (3) 外出参观博物馆、历史人文景点; (4) 临摹、搜集传统纹样资料, 并作相关的考察报告。

传统纹样考察课程从前是作为装饰基础的前置课程, 而现在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课外学生对中国文学、美学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 使学生了解传统纹样的历史渊源, 从纹样的表象特征入手来深入研究中国艺术的形式及内在规律, 理解中国传统美学含义。这个转变从一门单一、枯燥的临摹课程转变成一门充满趣味的人文考察课程, 从单纯的动手到既动脑又动手,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考察过程中与教师产生良好的互动, 并为以后学习装饰纹样与设计创作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传统纹样的授课形式慢慢走出课堂, 走进历史, 这种转变对于学生吸收传统文化, 理解中国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授课形式从以往简单的临摹变为学生主动地去生活中发现

美的规律与表现手法, 同时由于学生在研究纹样的过程中, 主动地对中国历史、美学及哲学进行进一步地学习和研究, 并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亲眼看到了书本上经常出现的装饰纹样在现实中的存在方式, 因此, 更能形象地理解纹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由于当今社会资讯便利, 当代大学生对于现代文化的吸收与学习也比较顺畅, 许多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新新人类的文学作品, 网络音乐以及西方哲学和西方表现主义绘画, 认为中国的东西太过陈旧与内敛, 对神秘的东方哲学的高度没有应有的认识, 特别是大部分本科生由于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 中学时期除了为应考而学, 家长也很少关注对于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培养, 因此他们表现出来对于古典诗词的品读能力、对于古代美学的认知能力、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解能力都还与教育要求相去甚远。同时, 由于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类学生在教学中与纯专业学生有所差别, 他们没有中国美术史的课程, 只学习设计史。因此学生对于中国艺术是如何衍生、发展没有系统化的认知, 这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失。

传统纹样课程在第一阶段的理论讲授过程中, 授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 将大量的古代器形、古代雕塑、古代壁画的图片逐一展示给大家, 并且经过解读, 使同学们尽情徜徉在中国艺术的历史长河之中, 通过纵向的讲述 (按照图案产生的历史年代顺序) 来了解图案的发展及演变过程, 同时通过横向的对比 (图案所存在的器形及功能, 如:建筑、壁画、器皿等) 来揭示图案背后的社会风尚及时代气息。由于有这样立体多维的课程构架, 学生就能比较直接地感受图案的魅力。

第二阶段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国的美学名著及王子云先生、雷圭元先生等美学大师的关于图案的相关著作, 了解大师们在理论上是如何对图形进行阐释, 这样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如果有一定的文学造诣, 加上自己对各个历史朝代社会生活、文学、美学的理解, 就能在考察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自觉地体会纹样所表达的内涵。因此, 阅读理解是这个课程中的重要环节, 没有理论知识的铺垫看再多的文物与纹样就如走马观花, 所看之物也如过眼烟云, 不会对自己有任何的启发, 也不会从中吸取任何的营养。

2. 作为陕西学子, 学习传统纹样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陕西是十三朝古都, 历史上最强盛的周、秦、汉、唐都建都于此, 丰厚的文物古迹与历史文化资源在世界上都是非常著名的。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石刻及汉唐雕塑陈列的集中地点之一, 还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 并且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儿时我们临摹的各种著名的碑帖在碑林博物馆几乎都能亲眼看到, 如被誉为汉四大隶书名碑之一的《曹全碑》、唐代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等, 代表草书极致的怀素、张旭的书刻以及宋代至明清时期的画作碑刻《王维画竹》等绘画碑刻都能看到, 如果说在西安读书没有到过碑林那实在是一件憾事。除了历史文化古迹, 陕西还有丰富独特、充满地域特色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 如陕北的剪纸艺术、户县农民画等, 这些淳朴而又充满中国意味的民间美术形式用独特的艺术语言阐释了中国人对于真、善、美的理解和认识。

3. 传统纹样考察课程既是一个“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过程, 又是一个“借古开今”的过程。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包含两方面的意义:既是让学生理解古人在造像时是如何将繁杂的自然界中的物象归纳、整理形成经典的纹样和图像, 同时也是通过学习这些纹样和图像理解古人的用意法则, 借用古人的思维方法而非简单的图像形式, 用于今天的设计创作中, 即所谓的“师古人之心”, 而非“师古人之技”, 这才是学习传统纹样的根本目的。说它是一个“借古开今”的过程, 是指学生看了传统、学了传统, 如何将传统因素及理念运用于现代设计创作中去, 古为今用, 这才是所学根本。

我们知道, 传统纹样运用在今天的生活中, 从凤凰卫视的台标到中国奥运会标志, 这些都是古为今用的良好典范。今天, 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纹样, 考察了辉煌的中国文化遗迹, 被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及哲学思想深深地震撼和激励着, 中国古人所创造的美的形式是我们今天宝贵的文化财富, 古人不拘一格的用意方法及变化多端的表现形式都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今天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重要传统 篇2

祭祖敬神

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八日,腊八节在古代属于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而且除了祭祖敬神外,腊月初八被佛家奉为佛成道日,因此寺院都要举行纪念法会,并以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红枣、香菇、莲子等8种食物合煮粥供佛,并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

喝腊八粥

在古时候,每逢阴历十二月初八,中国间就流传着喝“腊八粥”,或者吃“腊八饭”的风俗。古文记载,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旧时商号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账目盘点出来,算清楚这一年的收支盈亏。债主还会在腊八这天提醒欠钱人家准备还钱。腊月里人们讲究忌讳,所以就用与“算”字同音的“蒜”,来代替算账的“算”。也因此,腊八蒜虽然好吃,市面上却没有卖的。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并且也给自家算算账,看看这一年的开支,有多少积余,盘算该花多少钱置办年货等。

腊八节的别名是什么

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吉祥的祝福

寒冬腊月迎腊八,喜气洋洋过春节。腊八节到了,春节也即将来临,希望我的短信能给你带去一丝丝的祝福,祝你:身体健康,双节愉快,一生平安。

天寒地冻身体冷,腊八热粥送上手。吉祥如意放里头,万事顺利无忧愁。平安健康碗里有,身体健康病溜走。快乐幸福不可丢,夫妻恩爱到白头。祝腊八节快乐无忧!

腊八腊八要发发,事业爱情遍开花。腊八腊八要美美,家美人美生活美。腊八腊八要喝粥,兄弟今天不送粥,只送美满富有到永久。腊八节快乐!

民俗民风腊八节,文化传承最热烈。各种杂粮一锅熬,撒上一把辣椒叶。红汁辣粥暖身体,全身冒汗寒气离。不惧严寒傲风雪,浑身是劲无病疾。愿腊八节吉祥!

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篇3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从意识形态到日常用语处处突出一个“孝”字,为提倡和推行孝道制造舆论氛围。例如,把《孝经》列为读书人的必修课程,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如果某一士子被郡国举为孝廉,朝廷就会对其授以官职,因此“举孝廉”成汉朝仕进的主要途径之一。“举孝廉”一直影响到近代,清朝称举人为“孝廉”就源于此。汉文帝更是大力提倡孝道,农民被举为孝弟力田者就可以免除徭役。另外,两汉的23位皇帝(不包括吕后),除了开国皇帝刘邦和中兴皇帝刘秀外,其余21位皇帝的谥号都有“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

在孝文化向民众普及方面影响较大的是《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大约在隋唐时期就有了,如在敦煌藏经洞发现有变文《二十四孝押座文》。经学者考证,元代郭守正将虞舜、老莱子、闵子骞、汉文帝等24位古人孝道的故事辑录成书,这就是现代人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孝》。这24个故事是: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当然这24位孝子的“事迹”有的并不可取,如郭巨埋儿,但是在古代却有标杆性的意义。《二十四孝》故事集成后,由王克孝绘成的《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以视觉的冲击力宣扬孝典范,成为中国古代最受欢迎的、影响最大的宣扬孝文化的通俗读物。

翻阅词典,与“孝”有关的词可以找到数十条,如:孝顺、孝敬、孝子、孝心、孝行、孝道、至孝、忠孝,孝子贤孙,贬义词有忤逆不孝等。一些有关“孝”的格言一般百姓都能说上几句,如:“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大秤小斗吃甚素,不孝父母斋甚僧。”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但尽孝是凭心的,不能攀比,有钱人尽孝心可以让爹娘住别墅、到欧美旅游;没钱的让父母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照样是孝子。十年前我阅读二十四史纪传,《孝义传》有个故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故事的大意是:有一年冬天连下几天大雪,一位比较关心民瘼的县令到乡下查看灾情。路径一片荒郊,前后都没有村庄,忽然听到雪地里传出歌声,县令感觉奇怪,循声找去,发现在一个上面搭着树枝和秸秆的地窖里,一个年轻人正在给一位老妪唱歌,地窖里一无所有,两人衣着都很破烂。县令问他为啥唱歌?年轻人说:今天是娘的生日,因为下雪没有办法讨饭,就唱几句给娘过生日。县令听后忍不住酸鼻,当时就带着他们母子一块回了县衙,并将其事迹上报朝廷,受到褒奖。这就是古人说的:百善孝为先,在心不在行,在行寒门无孝子。大约三年前媒体报道过一件事:南方某省一位老太太,两个儿子在外地做生意都很有钱,就是基本上不回家。后来村民几天不见老太太出门,叫门也没有人答应,感觉事情不妙,叫上村干部翻墙进入院子,发现老人早已死亡。她的两个儿子回来后一个比一个哭得痛,花了30多万元给他娘修了一座豪华墓,结果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没有一个人说他们弟兄是孝子。先母常说的一句话是:“活着买块糖,强似死后买只羊。”要是那弟兄俩能感悟到这一句朴素的话,也不会落个既花钱又被乡亲们指责的不孝子名声了。

上文说过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孝文化的优秀作品,在这里摘录两段以飨读者,也希望那些以前对孝道有点淡漠者通过阅读有所醒悟。

一是明代朱载堉《醒世词》中的《尊孝歌》:“我养我儿我见亲,指望我儿报我恩。谁想我儿成人大,我儿待我如路人。我儿娶妻生下子,我儿只见他儿亲。漫说我儿难为我,还怕他儿饿断我儿筋。”

这支小令浅显通俗,平白如话,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跃然纸上。“不当家不知财米贵,不养儿不知报娘恩。”那些已经为人父母却不关心老人者,真该幡然悔悟了。

二是《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朱伯庐的《劝孝歌》。《劝孝歌》共五段,文字比较长,现摘录第一、二两段部分文字供大家阅读,读者若能把自己摆进去设身处地去领悟,对于当今孝文化的弘扬、传承应有助益。

第一段

自古圣贤把道传,孝道成为百行源。奉劝世人多行孝,先将亲恩表一番。

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

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

赤身无有一条线,问爹问娘要吃穿。娘坐一月罪受满,如同罪人坐牢监。

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白昼为儿受苦难,夜晚怕儿受风寒。

枕头就是娘手腕,抱儿难以把身翻。半夜睡醒儿哭唤,打火点灯娘耐烦。

或屎或尿把身染,屎污被褥尿湿毯。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

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对天祷告先许愿,烧香抽签求仙丹。

煎汤调理时挂念,受尽苦愁对谁言。每日娘要做茶饭,儿啼哭来娘心酸。

饭熟娘吃儿又喊,丢碗把儿抱胸前。待儿吃饱娘端碗,娘吃冷饭心也安。

第二段

白昼儿睡把事办,或织布来或缝衫。儿醒连忙丢针线,解衣喂乳哄儿眠。

晚间儿睡把灯点,或做鞋袜或纺棉。学走恐怕跌岩坎,常防水边与火边。

时时刻刻心操烂,行走步步用手牵。会说会走三岁满,学人说话父母欢。

三岁乳哺苦受满,又愁疾病痘麻关。八岁九岁送学馆,教儿发奋读圣贤。

学课书籍钱不算,纸笔墨砚又要钱。衣袜鞋帽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

倘若逃学不发奋,先生打儿娘心酸。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

央媒定亲要物件,件件礼物要周全。备办迎亲设酒筵,夫妻团圆望生男。

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妆奁。为儿为女把账欠,力出尽来汗流干。

当代人都很重视给自己过生日,其实他们不知道古人把生日叫作“母难日”,正是上文说的“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如此说来过生日应该先请母亲才是,可惜人们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2015年4月正式颁布,《保障法》第八条:“青少年组织、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第十八条更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些都从法律层面对新时期如何履行孝道进行了规范。近几年媒体多次组织评选孝心少年、新二十四孝等活动,制作有关“孝”的公益广告。还有不少中小学让孝文化进课堂,朗朗上口的歌词,对中小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略谈传统板书“书教”的重要性 篇4

结合日常课堂观察, 笔者同样发现, 青年语文教师的字书写不端正, 笔顺有错误, 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且呈越来越严重之态势。 究其原因, 自然是“多媒体” 惹的祸。 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教师上任何版本的任何一篇课文, 只要到网上进行搜索, 许多精美的课件立刻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于是许多课堂变成了教师点鼠标、 学生观屏幕的 “人机交流” 场所, 甚至出现一些课, 教师在黑板上不落一个字的状况。 此状况在青年教师中尤甚, 许多有识之士深以为忧。 笔者曾对一位刚入职的教师建议:“一年之内, 试着不用多媒体, 而学习用传统板书展现课堂教学思路。” 记得这位青年教师当时的神情, 似如鲁迅 《故乡》 中的圆规 “很不平, 显出鄙夷的神色, 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 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笔者当然明白, 这是信息时代, 没有人可以逆势而为, 然而传统板书确也有着多媒体无法取代的、 自己独特的优势, 这就是笔者因上述现象联想到, 本文重点要谈的 “书教” 作用。

一、 书教: 语文学习的 “助推剂”

“书教” 这个词, 最早是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琦先生提出来的。 1981 年浙江兰亭举行的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上, 在谈到书法的功能时, 他指出: “和音乐、 美术等姐妹艺术一样, 书法作品的各种不同的风格, 如厚重、 宽宏、挺拔、 严正等是可以影响欣赏者的, 是可以教育人的。 笔者提出一个带有理论的术语, 叫做 ‘书教’。” 显然, 黄琦教授从审美的角度讲了书法作品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其实,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传统板书的 “书教” 功能, 可以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

从语文课程标准看, 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 注意间架结构, 书写规范、 端正、 整洁, 感受汉字形体美, 激发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语文教师可以说是 “第一责任人”, 而语文教师日常的板书, 自然是学生学习汉字的重要楷模和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

著名教学法专家谭维翰教授说:“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对语文教学尤为重要。 运用得法, 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反之, 则会干扰教学。 因此, 可以说没有一个语文教师可以不写板书; 没有一个优秀教师不精心设计板书。”

事实上, “书教” 对语文学习起着助推剂的作用。 传统板书不仅具有表意功能, 而且具有审美功能, 它是语文教师无声的教育语言, 是语文教师的 “第一面容”。 事实表明, 学生私下往往看低字写得不好的语文教师, 而语文教师能写一手美观大方的粉笔字, 不但可以让学生目悦心愉, 也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黑板, 关注教学内容, 亲近教师, 亲近语文。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 如果一位语文教师在黑板上的字稚嫩孱弱, 如霜地鸦痕; 或者, 有的教师尽管字写得还可以, 但课前缺乏布局打算, 上课东一榔头西一锤,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这样板书内容星罗棋布、 纵横交错, 叫人不得要领, 那么即使课上得不错, 也难免让人略觉美中不足。 其实, 黑板亦如宣纸之天地上下, 这里面也存在着 “章法和布白” 的问题, 板书时, 教师不仅字要写得美观, 也应该努力追求一种书法艺术的和谐美, 注意整体设计, 合理搭配色彩。 在规范、 工整的前提下, 做到悦目、 流利、 大小适度, 进而成为一种艺术,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积极有益的熏陶与影响。 笔者曾留意过不少名师、大家公开课的板书, 发现一个共性, 即布局精巧、 字俊遒劲, 有审美修养和书法根底。 因此推断, 他们是书法艺术的热爱者, 肯定常习不辍。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试想, 他们能博得学生的喜爱, 获得不俗的业绩, 难道与 “书教”没有一点关联吗?

另外,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是否关注到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 凡是板书写得好的语文教师, 所带班级学生的字也会有大的进步, 进而语文学习也会有显著的提升; 凡是字写得好的学生, 往往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也比写得一般的学生强, 这主要是他们更能参透书法和文学的相同之理。 可以说 “书教” 不仅能启迪心智、 陶冶情操, 而且对学生的规范书写、 语文学习等方方面面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 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把板书书法艺术作为自己的 “必修课”, 尽量把板书上的字写得端正、 美观, 体现出属于艺术范畴的板书美感。

二、 书教: 阅读教学的 “一把钥匙”

一般而言, 中学生的逻辑、 抽象思维比较薄弱, 易于接受形象化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善于运用 “书教”, 使其成为开启学生走向作者隐秘思想内部的 “一把钥匙”, 往往能达到难以言喻的艺术效果。

有些课, 至今思来, 回味无穷。 笔者还记得很多年前一位并不知名的中年教师上柳永的 《雨霖铃》 课。 课文基本内容解读完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了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一句的艺术特色? 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到, 这是写秋天的景象, 虽然离愁别绪, 但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幽清、 平静的环境。 这是一种风景, 是一种轻松与宁静的风景。 接着, 教师追问学生, 作者营造这种艺术效果的手法? 经过师生对话讨论, 学生理解到这里词人采用的是 “单纯名词组合” 方式, 如温庭筠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即不加任何修饰的意象组合, 给读者留下最大的想象空间, 此时意象是流动的, 读者解读是极度自由的。最后教师做了总结:“美籍学者叶维廉在 《中国诗学》 中有一句话 ‘作者仿佛站在一边, 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 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 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 如果加上修饰语, 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 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 “千古名句” 的原因吧。” 笔者当时想, 能将一句名句分析到这个层面, 已经是比较到位了。 然而, 却让笔者惊叹的是, 最后这位教师转过身, 用轻松、 舒展、 空灵的书法, 在黑板上板书起来, 学生们目光凝聚, 神情关注, 或欣赏, 或模仿, 如同听一首优美的小夜曲, 悦耳轻松, 陶醉自然。 后来, 一次偶然的机缘, 笔者又一次听到了这位教师的课, 他在讲解苏东坡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 时, 又呈现出另一种 “景观”: 他用雄劲中贯于旷达、 飞动中富以阻涩的笔法, 使学生充分领略到诗人的沧桑巨变, 岁月的飞逝流转, “浪淘尽英雄” 的人生感伤; 学生充分感受到其境的豪迈奔放, 雄厚博大。 以上两种不同宋词意境, 这位教师高度自觉地发挥了传统板书这一特殊的表现形式, 创造性挖掘出蕴含其中的 “书教” 功能, 很好地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服务, 取得了令人称奇的教学效果, 增强了学生对词意的喜爱和理解。

以上绝非 “书教” 特例。 上 《兰亭序》 时, 笔者也曾经在课堂上, 凭记忆在黑板上完整地书写了 《兰亭序》 书法作品, 当时留给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是极大震动。 或许有人会说, 这是教师的自我表现, 但不应忘记, 新课程观认为, 教师也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优质资源, 善教者一定会合理运用。 作为教师一定要练就一两个 “教学绝活”, 如播音员般的朗诵, 近乎行家的书法等, 这决不是要表现自我, 而是为了展现出文学艺术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从而激发出学生对文学艺术自我探索的最大兴趣, 达到叶圣陶所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 的最高境界。 试想, 当一位语文教师, 面对被后世誉为飘如浮云、 矫若惊龙的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 时, 如果仅仅就内容而言, 大谈 “ 乐”“ 痛”“悲”, 却不能在黑板上为学子们临摹上几笔, 难道不觉得有底气不足的感觉吗? 难道不觉得愧怍于 “书圣” 王羲之吗? 我们天天强调要继承祖国传统文化, 结果连祖国重要传统文化的书法艺术却未知一二, 岂不怪欤! 笔者以为, 上完 《兰亭序》 这一课, 学生尚不能感受到它的书法艺术之美, 这一定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课。 事实上, 当笔者在黑板上书写完 《兰亭序》 后, 学生对该文本的阅读兴趣空前高涨, 很多内容的讲解变得多余, 因为学生已经自我完成了对书下注释的理解, 这在以往的课上是罕见的。

有的教师借助PPT来展示 《兰亭序》 书法作品, 效果显然不及教师自己书写。 因为两者有根本区别, 前者是流动而有情愫的; 后者是固滞而机械的。 同样是王羲之, 《 兰亭序 》 与 《 丧乱帖 》 用笔态势大有不同。 前者飘逸遒劲、 婀娜多姿、 龙飞凤舞; 后者结体多欹侧取姿, 何也?前者创作于酒酣意足之际; 后者书写于获知祖坟遭毁, 痛苦不安之时, 字体随悲痛情感而变, 由行入草, 一气呵成。总之, 教 《兰亭序》, 由书法入手理解文情, 书文结合, 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作品内容, 除此以外, 恐无二门。

三、 书教: 写作实践的 “它山之石”

世之万物, 虽各具形态, 但理趣相同。 任何一种艺术, 都需要有一些基本的要素, 构成该艺术的独特媒介, 借以寄托书写者的情思, 传达书写者思想。 文学的基本要素是人物、 故事、 语言,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音高、 音长、 音色, 绘画的基本要素是构图、 色彩、 笔触。 基本要素在艺术家思维中巧妙组合, 构成了艺术作品的 “形象”, 它是沟通艺术家与欣赏者的桥梁。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 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 即不同艺术之间的创作机理, 基本上是可以融通的。 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实践时, 有意识将书法作品基本要素引入写作教学中, 将 “书教” 作为写作实践的 “他山之石”,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是思想情感的提升。 书法是一门 “达其性情, 形其哀乐” 的抒情性艺术, 每一幅作品都是书法家一定心理轨迹的 “物化”, 是思想感情审美意趣及高超技术的结晶。 写作教学中, 笔者通过有目的地向学生展示历代名人的书法作品, 使学生懂得人品决定书品的道理。 如书品高尚的颜真卿, 他忠义大节, 刚正不阿, 故书法端正庄严; 苏东坡雄文大笔, 其书如笔挟风涛; 岳飞忠义烈胆, 书法雄强挺健; 毛主席气度非凡, 书法潇洒豪放, 气势磅礴。 由此足以证明 “字如其人”, 人品是决定风格高低, 雅俗的重要因素。 从而引导学生要努力加强思想修养, 树立正确的立意观。

二是求新思维的培养。 2009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与郑板桥的书法有关, 这道题应该说, 是很有创意的。

根据以下材料, 选取一个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诗歌除外) 。

郑板桥的书法, 用隶书参以行楷, 非隶非楷, 非古非今, 俗称 “板桥体”。 他的作品, 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 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 别有韵味。 有人说这种作品 “不可无一, 不可有二”。

在给学生讲解此题时, 笔者借此拓展介绍 “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 指出 “扬州八怪” 大胆创新之风, 不断为后世艺术家所传承, 让学生领悟到只有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 才具有艺术的生命力, 由此引导学生要 “发人之所未发”, 学习 “将 ‘真我’ 融入文笔之中” 的写法, 帮助学生消除习作中常见的 “千人一面”“大而失当”, “空洞” 说教的毛病, 进而树立 “我手写我心”“言之有物”“修辞立其诚” 的写作思维。

三是章法结构的参悟。 书法的载体是汉字, 任何一个汉字首先需要有基本的笔画元件———点、 线、 面, 这是汉字书法构成的一个重要要素, 我们写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写作中, “线”, 是线索、 文脉;“面” 就是文章与主题相关的引经据典的知识, 所谓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的广度;“点”, 就是重点, 即需要作者精心构筑的、 最能反映主旨的重点段落。 笔者通过展示书法笔画的结合———“结字”, 让学生领悟到作文材料无序的堆放不能成为艺术, 要有序组合, 富于变化。 好的作文, 一定如优美的书法一样, 有主笔, 重点突出, 有疏密, 详略适当, 点线面达到完美的统一。

同时, 笔者让学生领悟到, 书法创作中的起承转合, 欲左 (右) 先右 (左) 起伏跌宕, 节奏轻重缓急都与文学创作有相同之处。 故历代书法家, 大多又是诗人、 画家、文学家。 宋词代名士苏东坡更是集书画文一体。 他曾曰:“退笔如山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 ” 这就告诉我们要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在于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 “诗教” 传统, 孔夫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 “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见中国历史上人的成长与教育与诗歌的关系之密切。 其实, “书教” 作为一个名词, 虽由黄琦教授在20 世纪80 年代首次提出, 但书法的审美育人功能, 与 “诗教” 一样历史悠久, 它对中国文化发展, 乃至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连承载民族文化的汉字尚不能写得准确、 美观, 更遑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 有鉴于本文开端之原因, 故作此文, 冀希引起各界关注。

参考文献

[1]宫延立.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10 (1) :103-104.

重要传统 篇5

传统伦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应注重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其中首先应注重研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哪些合理内核能为我们所用,并应恢复传统伦理思想的本来面目;其次应注重选择传统伦理思想的传承方式。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走向。加强传统伦理思想教育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作 者:李敏昌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宜昌,443002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HUBEI年,卷(期):“”(6)分类号:B82-02 B822.1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 传统伦理 传承方式

重要传统 篇6

[关键词]传统工艺品 传产法 传产协会 活态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日本出现了回归传统文化的思潮,开始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的振兴运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于昭和49年(1974)5月由政府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简称“传产法”)。这是一部有关传统工艺品产业保护与振兴的国家大法,对促进传统工艺文化“活态”地、可持续性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传产法”制定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产业经济荒废,一切都降到了最低水平。然而,以朝鲜战争为契机,日本的经济逐步开始复苏,并向着高度工业化社会方向迈进。日本人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并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了以日用品为主的研发和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高速增长,工业产业变得十分先进和发达。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工艺产业在地位和功能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技术革新、工业材料革命以及宣传媒介的飞速发展,确立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结构。这样的生产和消费,要求必须提供功能强、标准化、价格低的生活用品。无论是产品的价格,还是在产量、生产周期、推销手段等方面,传统工艺品与现代工业产品的竞争不成比重,因而在生活中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

第二,伴随新兴的经济产业构造的发展,重化学、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手段,使农村的自然经济生产衰退,在经济增长率以及所占产业比例方面,农业等第一产业的比例明显下降。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提供原材料的农林业的不振,传统手工艺品产业的基础也被动摇。

第三,城市、道路、港湾、工厂等建设的突飞猛进,也使木材、石材、陶土等采用变得困难。像龙窑这样的传统烧窑方法,随着周边环境的都市化,烧窑的窑烟会造成空气污染而被迫关闭。

第四,现代产业注重工业化、批量化生产,伴随着它的发展和对劳动力的争夺,原来农林业的劳动力逐步向工矿业转移,造成了主要以农村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传统工艺品产业的人手严重不足。而伴随高学历化以及在高度经济增长的现代产业领域就业机会的扩大,使从年轻时就必须进行长时间学习和修行的传统工艺品产业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承基础崩溃。

第五,随着都市生活的洋风化和现代化,使人们忽视了传统节日、节庆等固有的文化,那种尊重季节感的、内涵丰富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崩溃。从都市到农村,工业化生产的由塑料制成的食器、容器、化妆盒,以及现代材料制造的家具、洗衣机、电视等家电制品的普及,完全改变着日本人的生活和习惯。

第六,国民生活观念和消费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前,人们的生活观念是节约、节俭,十分珍惜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在战后,对产品的无节制消费,使随意丢弃物品成了一种普遍习惯。另外,商品选择的标准朝着价格便宜、设计时尚等方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工艺品注重“用”和“看”的原味设计,以及使用的长久性等优势出现了危机。在无节制消费的思想支配下,人们对传统工艺品的关心也变得淡漠。

最后,伴随战后的家族制度和结构的变化,使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的传承模式崩溃。其结果使过去生活中相关的诸多传统难以继续传承下去。

基于以上的各种变化,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复兴传统工艺品产业的运动逐步高涨。首先,日本人开始注意到了传统工艺品的技术、技艺后继无人而面临消亡,以及工艺品材料得不到有效供给等问题,并认识到一旦这些传统工艺的基础崩溃,想要再度恢复是极其困难的事。而传统工艺品产业的衰退,也必然会对地方经济造成影响。再有,伴随公害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对工业文明所形成的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等现代日常生活进行反省,这种反省,促发了在心理上对传统文化以及手工艺品的回归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传产法”终于得以出台。

二、传统工艺品的指定及现状

作为一部旨在提高国民对传统工艺品的关心,并且力图振兴传统工艺品产业的国家法律,“传产法”在第一条即“目的”中开宗明义地写道:“鉴于在一定地域内主要以传统技术或技法制造出来的传统工艺品在民众的生活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并具备将来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法律将以传统工艺品产业的振兴为目的,在使国民生活丰润的同时,对地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并帮助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全面的发展。”该法律实施中最重要的工作是,首先要获得通商产业大臣所进行的“传统工艺品”的指定。其指定条件为:

(1)主要作为供给日常生活使用的东西。

(2)制造过程的主要部分为手工制作或手工业生产的。

(3)根据或运用传统的技术和技法制造的。

(4)传统中使用的原材料。

(5)在一定的地域上形成产地——一般是百年以上的历史,产地具有十个企业以上或从业人员在30人以上。

接受通商大臣指定之后,即可在传统工艺品产地所包括的诸如后继者的培养以及从事者的研修、技术或技法的继承与改善、事业的共同化、原材料对策、需要开拓的东西、品质表现、老龄从业者和技术熟练的从业者以及其他从业者的福利保健等九个方面做出的振兴计划,并获得国家、省市县政府及传统工艺品振兴协会等处提供的必要的经费资助。

根据这一法律的要求,由日本工业技术联络会、工业技术院制品科学研究所和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组成的传统工艺技术调查实行委员会,于法律出台的第二年,即1975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全国性的工艺品产业调查。第一次调查为25县的149个产品类型:第二次为22县的133个产品类型。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产品的名称、生产的地点、产品的沿革及特点(需要登记造册并附上产品的照片)、种类、使用材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工艺过程、生产业态,包括生产形态(手工等)、生产数量、产值、企业数、从业人员数(各年龄段人员统计)、从业人员的经验年数(如5年至40、50年不等的人数),以及公设机构的措施(包括原材料供应、试验指导状况、民艺馆建设、工艺指导所等)等。通过系统深入的调查、归纳、整理,于1976年出版发行了调查报告,对指导和推动各地工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endprint

传统工艺品产业是指使用传统的技术技法、传统的原材料,以及自古以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生活用品的生产产业的总称。在日本,这些产业主要指纤维产业和杂货产业部门所属的诸如纤维织染产品(图1)、陶瓷品、漆器(图2-1,图2-2)、木制品(图3)、竹制品、金工品(图4、图5)、佛坛、和纸、石制品、文具、乡土人形(图6)等众多的品种。“传产法”实施后到平成10年(1999)6月,被指定的传统工艺品共有192种(包含着工艺、用具、材料)。不过,这样的指定,并不包括一些规模小的产地,据传统工艺品振兴产业协会的调查,在全日本,传统工艺品有1123种之多,而要对这诸多的传统工艺品产业进行统计和量化、并一一予以指定,是非常困难的。一是这些产地分布在各地,而占其中大部分的是零细的家庭作坊或事务所,难以准确予以统计。再有,一些产地不全是使用传统的原材料或不全是用手工,而是同时用机械来制造产品,故而在整体上不太符合“传产法”的指定条件和要求。而对于传统工艺品产量的调查就更为困难,这首先是因为存在着一些不知道或不明确的产地。二是很难准确地按照“传产法”所规定的指定条件来把握传统工艺品的真伪。排除了以上两点因素,到平成7年(1995)日本传统工艺品共有252个种类包括了871个品种,传统工艺品产业的企业数目约31000千个,从业人员约20万人,年生产金额约6684亿日元。

由此看来,自“传产法”实施以后,许多重要的富有特色的传统工艺品产地在得到指定后有了稳定的发展,并成为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所需的产品,更为重要的是使传统手工艺的“活态”发展成为可能。

三、关于“传产协会”的行政职能

“传产协会”全名为“传统的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图7),是以“传产法”为基点,以促进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为核心的机关,也是一个得到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产地组合等出资的财团法人组织。它将日本传统工艺品产业视为传承日本传统生活文化的产业。一方面促进各个工艺产业彼此携手合作,另一方面增进国民对产业振兴的理解与支持。换句话说,就是促进生产制作者与消费者、使用者两方面的沟通,增强传统工艺的信心和进取心,谋求传统工艺品产业的良性发展以及工艺品在生活中的普及。该团体自1975年设立以来,对振兴传统工艺品产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产协会”的主要职能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调查、研究,为各产地传统工艺品的生产经营提供信息,不断开拓需求市场。

(2)让产地与消费者直接对话,设立全国传统工艺品中心和传统工艺品信息网。

(3)通过认证、奖励等方式,提升从业者的素质和地位,确保产业后继有人。

(4)通过宣传活动,推进传统工艺文化不断渗透于现实生活中,并成为人们心理的一种文化需求。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传产协会”的几个下属机构来了解其职能和意义:

(1)传统工艺士会。该会的目的是将超过4000人的全国传统工艺士组成一体,以高扬传统工艺文化为宗旨,通过传统技术保持者的自觉奋进和努力,提升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谋求相互之间的密切交流,最终实现传统工艺品产业的振兴。该会每年会对在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制作中保持着高度传统技艺的人,予以“传统工艺士”荣誉称谓的认定。同时,负责实施举办“全国传统工艺士大会”、“全国传统工艺士作品展”(图8),发行刊物《手工事的诗》,表彰成绩卓著的工艺会员。

(2)全国传统工艺品中心。其主要工作是组织实施全日本范围内经由通产大臣指定的传统工艺品的展示或展销活动:开设和拓宽工艺品生产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直接对话的场所,举办工艺品的常设展览以及工艺品产地的特别展览。例如,日本每年11月都例行举办“传统工艺品月”展销,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工艺高手们都会云集在“传统工艺接触广场”(图9),宣传介绍他们的手工艺品,并通过现场的手工制作表演,与前来参观或购买的顾客进行近距离的沟通,从而加深国民对传统工艺品的了解。该中心还发行会刊《传统和生活》,提供有关工艺品的情报信息以及资料收集和阅览,进行电视媒体的播映等,并与NTT开设了以日本传统文化和生活文化为原点的“传统工艺品之家”。这是一个沁入了温馨和趣味,并可从中得以制作体验的家,通过不断在国际网上登载,使人们发现传统工艺品的新魅力。为了唤起青少年对身边工艺品的热爱和对工艺品制作者的关心,传产会为他们提供了考察、学习和感受传统工艺品的机会,并每年例行组织小学生(五年级以上)和中学生分别以绘画和作文形式,来创作以传统工艺文化为主题的绘画和作文,并在全国募集作品,进行展示和发表。通过这种方式提高青少年保护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意识。

(3)传统工艺士讲习会。“传产协会”尤其注意对后辈人才的培养,每年例行组织对通产大臣指定的传统工艺品产地、传统技术的继承、提升和后继者的培养,以及产业的开拓等在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进行表彰。同时为了提高一般国民对传统工艺技术的关心,传产协会对在国民中具有优秀技术的传承者或具有传统工艺品制作的一般从事者和学习者给予奖励资金,以表彰其精神和促进其技术技艺的提高。为了保证传统工艺技术技艺的维持和提高,传产协会通过开办讲习会,使传统工艺士有不断研修和学习的机会。还制作了全国通用的“传统工艺士讲习会”的录像,发布到全国各个产地。通过这些教材或讲演,使工艺士以及从事传统工艺品行业的人获得指导和帮助。

(4)传统产业支持中心(地方传统工艺品产业人才培育与支持交流中心)。其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确保传统工艺品产业所必须的从业者与后继者:二是推进与消费者等的交流:三是支持其传统工艺产业的振兴。除了“传统产业支持中心”以外,在各地还设有不少以振兴传统工艺为目标的相关设施。如各县市设立的传统工艺产业会馆以及数量众多的展售与体验设施中所包括的工房、体验教室、专卖店等。这些设施与传产协会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在振兴传统工艺文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上不难看到,“传产协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传产法”的精神和目标来展开工作的,从成立至今30多年来,在推进传统工艺品产地的振兴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传统工艺品产业的保护与发展是每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国家在发展现代化时必须面对的课题。由于传统工艺品的种类繁杂,产地众多而分散,且一般又是规模较小的零散产业,因而在产业振兴方面往往困难重重。在日本,通过“传产法”的实施,不仅从立法角度保证了传统工艺品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传产协会”具体而有效的工作,使这种发展具有可能性。因而“传产法”的意义在于,它使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是以“遗产”或“文物”的方式存在于记忆和博物馆中,而是以“产业”为依托,使产品不断被“生产”的方式,成为一种永葆生命活力并与时俱进的“活态”文化展现出来。这种“活态”的存在,使传统工艺文化能参与到现代化的建构之中,通过转型、提升、改造,重新获得角色定位,从而避免被逐出现代生产和生活之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厚并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国度,传统工艺品产业所面临的处境与当时的日本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鉴于此,日本“传产法”的颁布及其振兴传统工艺品产业的运动,对我们无疑有着明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篇7

关键词:文化,传统音乐,重要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及现状

说起中华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特别自豪,全球四个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曾间断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容更是博大精深。孔颖达注疏《左转》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然而当下的中华文化却面领着困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已到了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

二、进入新时代传统音乐的冷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这个根基, 那么它离亡族灭种也就不远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传统文化在先辈们面对列强的欺凌,实业救国、洋务救国的种种强国梦施行失败以后已日渐式微。眼见它天朝上国、蛮夷周列的泱泱华夏变为了任人欺辱的东亚病夫,急于救国的中华先辈们想当然的认为是中华之传统文化导致了中华的衰落,当学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于是那些还没有真正领会中华文化之精髓的少年先辈们毅然决定扛起消灭中国文化,复兴中华的大旗。再加之那些别有用心的公知、买办, 裹挟着民意,展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疯狂攻击。随着一波波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着中国文化正统的儒家文化被打倒了,中国传统音乐也被打倒了。学习西式音乐蔚然成风,普遍认为学习西式音乐是新潮的、时尚的,而传统的中国音乐则是落后的“陈芝麻、烂谷子”。还有一些人用西式的音乐理论生搬硬套来解释中国音乐,将传统的音乐批驳的体无完肤。代表中国音乐主流的传统音乐被打倒了,而新的中国音乐却没有建立起来,有的只是全搬照抄西方的音乐文化,而中国传统音乐则退缩到了民间。

三、传统音乐培植社会风气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随着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铺天盖地的外国音乐全面开花向着中国大地肆无忌惮的袭来,对传统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孔夫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音乐对于社会风气和全民思潮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音乐从宏观处讲饱含着一个民族的三观认知;从微观处讲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故事传说。正如孔夫子所讲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南怀瑾先生说一种优良的社会道德的形成,绝非简单的法律或制度所能养成的,它的根柢仍然要依赖于教育和学风的纯化,以及整个社会风气和全民思想的培植。而这恰恰需要音乐这种文化媒介来培植。论语上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传统音乐就是这风行草偃的德风。

四、传统音乐的感染力

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戏剧等,说起传统音乐之美,脑海里会浮现出很多经典,一曲《唱山歌》囊括了几代人魂牵梦绕的刘三姐;《送别》一首,淡淡的离愁,细细品来却又似一坛深藏多年的醇香美酒;《高山流水》知音难寻,自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二泉映月》,人间辛酸,人事艰难,好男儿当自强;国粹京剧,生旦净末,唱念做打,一腔一调,一举一动,完美诠释着国人之精气神。这些传统音乐不仅艺术价值丰厚,还承载着我中华之传统美德,佛教歌曲《跪羊图》,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不矜让人涌起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感慨。 《满江红》一曲忠魂,千载悠悠,传唱至今。这都是我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五、在当下青少年对传统音乐的认识

笔者曾经做过初中生对传统音乐的态度和认知调查,第一个问题是:你平时听不听传统音乐,有77%的学生平时不会去听,只有23%的学生平时会听一些;第二个问题是你听没听过《高山流水》 和《二泉映月》。有43%的学生两首都没听过,35%的只听过一首,只有22%的两首都听过,而当问及这两首曲子的背景故事时基本没人知道。在课堂上,播放民歌,班上的学生却哄堂大笑。现在的网络、 电视上充斥着流行歌曲,传统音乐的出镜率已然很低,导致学生们接触的机会少,自然而然的认为民歌、传统音乐已是过时的东西。 学生还没有成熟的价值观,无法真正的体味到传统音乐之美,就算有个别喜欢,处于一个周围环绕着流行音乐环境,又有几个能够顶住四周的压力继续坚守自己的喜欢呢?

六、对传统音乐保护的认识和展望

虽然整个中国传统音乐的生存环境堪忧,但总是有一些有识之士不遗余力的保护这传统音乐的火种。徐千雅的《彩云之南》,悠扬动听,传唱千里,民歌也一样可以流行起来;央视星光大道,发掘着民间的传统音乐、歌舞,为推广传统音乐不遗余力;十二女子坊,婉转的笛声配合唯美的葫芦丝再加上醇厚圆润的二胡,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重要传统 篇8

对此, 笔者研究总结了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途径, 现梳理如下。

一、学校体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项目意义重大

一方面, 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校园, 将进一步丰富学校体育内涵, 调动学生尤其是民族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 为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提供渠道, 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由此, 学校有必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教育, 将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教育纳入学校教育, 并立足学校的实际, 积极构建学校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教育体系。同时, 从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来看, 大部分项目均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这对项目的实施是一个有利的因素;且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实施, 也能为部分教学场地、器材不足的学校解决教学难题。

另一方面, 基于学校教育的平台和校园良好的氛围,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易于推广, 而当学生对这些项目产生浓厚兴趣时, 就有可能将这些项目作为自己终身从事的体育项目进行推广, 在毕业后还可能会带着这些技能走入社会, 推动这些项目的推广;甚至有可能走向国外, 使这些民族的文化成为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财产。

二、学校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具体措施

1. 通过高校培养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

专门人才

培养可以传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门人才是保证学校实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先决条件之一。由此,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力度, 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挖掘、整理。从目前的情况看, 部分高校已开展了这项工作, 如,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主要培养的是从事武术 (套路和散打) 、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训练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学生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为: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体育竞赛学、运动选材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保健学、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武术理论基础、传统体育养生学等专项理论与技术课。

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选修教材进入学校

各中小学如何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是当前应积极实践和探索的一个关键问题。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 该校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教学中, 组织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讲座 (室内课) , “板鞋竞技”民族游戏、烟盒健身操、“嘟达达”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讲授各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和活动的文化背景知识, 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讲解并示范动作方法, 组织学生以个人、小组或集体的形式体验和练习动作;引导学生探讨, 创新和展示各种游戏的新玩法;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比赛、评价和总结。这种尝试为在云南省各级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引导更多学校开展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3. 利用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学校大课间活动是学校校貌展示的重要环节, 它能够反映出学校的生机和活力。陇川民族第一小学的早操、大课间活动安排如下: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四做操“初升的太阳”, 星期三跳“目脑纵歌”, 星期五跳“嘎央”。这些活动由教师组织、学生领做, 深受师生的欢迎。如此安排活动, 既使民族体育特长生得到了锻炼, 增强了他们的主体创新意识,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和体育能力的发展;又增加了体育锻炼内容, 活跃了学习气氛, 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培养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有效地推动了民族体育的不断发展。

4. 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 使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为体育教学改革和拓宽学校体育功能提供了政策和理论依据, 是学校体育开拓发展的重大机遇。对此, 各级各类学校应充分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以激发学生锻炼兴趣,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如, 德宏师专在一年一度的迎新晚会、毕业联欢晚会和学校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中, 开展了象脚鼓舞、孔雀舞、丢包、景颇族刀术、太极拳等民族体育项目展示。这些活动的开展, 较好地融合了当地的民族传统项目, 为学生了解当地民风民俗提供了平台, 对传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有积极意义。

5. 创设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重要传统 篇9

一、传统声乐文化在声乐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在现代许多高校中的现代音乐教学,都是从传统声乐中演变发展过来的,现代音乐文化根植于传统声乐文化,传统声乐文化中继承了我国许多文化历史,将传统声乐与高校的音乐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继承我国传统的优秀声乐文化,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学生们的历史文化知识,能让学生们学习的同时更加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我国音乐发展历史,帮助他们找到学习声乐学最基础的方法和内容,这些都有利于为学习声乐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声乐文化在声乐教育中一定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使学习音乐的学生更加全面的继承声乐文化的精华。

(二)具有丰富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

在现代许多高校中发展现代教育音乐学越来越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音乐教育虽然也在一直不断完善,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这种缺失就是传统声乐文化的教育。高校的声乐教育只有将现代声乐与传统声乐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对高校音乐教师的一种考验,要求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声乐文化的悠久历史,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有效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快的适应融入其中,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声乐文化,能够让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中有多样的选择,也能让学生全面的深刻认识传统声乐文化的悠久历史,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在学生方面的造诣。

(三)具有培养全面人才的积极作用

声乐不同于我们所学的课程,它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学生要想在音乐这条道路上发展,就必须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学习传统声乐文化的基本知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实现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能够让学生更接近本质音乐,让学生正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学会如何正真利用声乐形式将音乐表达出来,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全面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要发挥传统声乐文化在声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传统声乐文化在声乐教育中有效应用的对策

(一)有利于加强声乐教学的感情融入

要想加强传统声乐教育的效用就必须将传统声乐融入到课堂的教学方面,声乐作为一项艺术,要想表达情感就必须真正的融入教学中让表演者有充分的感情融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音乐作品文化来帮助学生学习声乐传统文化,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学生只有提高对声乐文化的兴趣,才能更加积极深入的学习声乐文化。在教学方式中要求学生和老师积极配合,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加强声乐教学的情感融入,才能让学生对传统的声乐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音乐的感知和潜能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一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想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和感知,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兴趣,教育要尝试不能的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乐感和潜能。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他们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案。老师也可以设置一些特殊的问题,让学生在查找和询问中提升自己的声乐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的音乐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传统声乐知识的了解。

(三)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引导者。教师的思维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想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就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高校要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一些培训,也可以组织教师听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讲座,这就需要教师要有积极的学习热情。只有教师做好榜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入传统声乐文化的学习。

三、传统声乐文化在声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自从音乐发展以来,一些专业院校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片面认识,因此传统声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没有占据重要地位。传统音乐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历史的发展[3]。千百年来学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一定要加强对传统声乐文化的传播和指导。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介绍了传统声乐文化在声乐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对于传统声乐教育的学习,不仅仅要靠教师的教导还要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扬优秀的声乐传统文化,虽然时代在变化,追求新事物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我们在追求新事物的同时也要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2]梁金平.传统声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应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5,12.

重要传统 篇10

关键词:家访,沟通,教育,信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 对各个领域有着高渗透性、应用非常普遍、发展也极其迅速。伴随着高速、宽带的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完善, 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与社会活动越来越多的利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技术及网络平台的的发展, 现代化通讯手段的迅速普及, 在学校德育教育领域, 也充斥着信息化教育,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 班级微博的建立, 微博即微型博客, 用户以简短文字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状态, 将身边的各种新鲜事在第一时间发布到网络上, 它简单易用, 门槛低, 传播信息迅速, 互动性强, 图文并茂, 也支持视频和音频, 每个用户既是微博内容的创造者也是微内容的传播者和分享者, 近几年, 微博迅速成为学生关注的主流媒体。老师建立班级微博后, 可以随时随地的用文字、图片等多媒体等方式, 将班级管理感悟、教育教学心得等通过微博上传发表, 学生加入班级之后, 也可以把自己突发的想法、学习的收获与困惑在微博中进行互动交流。

再比如, 班级QQ群的建立。QQ群作为一个灵活、便捷的网络信息平台受到家长的欢迎, 是家长和老师交流的新平台, 通过这个灵活、便捷的窗口, 让教师和家长之间方便的进行沟通和交流, 共同促进班级班风班貌的健康发展, 也能及时知晓班级的实时动态情况。在QQ群的论坛和留言中, 从家长的匿名提问中, 体现出对班级建设出现问题的焦虑和烦恼。通过QQ群的使用, 教师还可以向多维的方向开拓资源空间, 将平时下载、积累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上传至群共享文件中, 帮助家长整理和完善自己的知识, 多方面的获取教育学生的知识资源。

当然, 我市还有苏州网上家长学校, 网校家校路路通的开通, 更是多了一个家长和老师交流的平台。“家校路路通”是班主任教育教学的好帮手, 利用手机和家长实时保持联系, 一条短信由于一条连接着学校和家长的纽带。平日里的学习情况, 节假日的祝福, 这点点滴滴, 都能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而且, “家校路路通”与个别家长进行交流也突显其作用。

有了班级微博, 有了班级QQ群, 有了家校路路通, 有了这么多信息化网络化平台下的教育沟通模式, 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家访就不再是必要性的工作了, 这也包括我在内。认为传统的家访工作很老套, 不与时俱进, 既费时又费力, 手机电话、网络QQ群、微博、家校路路通让我们和家长的联系变的很方便, 于是乎“家访”变成是一个越来越陌生的名词。特别像我这样年轻的八零后老师, 更是觉得家访不是必要性的工作。工作至今, 我利用网络、电话和家长做好学生的沟通、联系、教育工作, 感觉一切挺顺利的。但随着班主任工作经验的积累, 处理了很多学生的事情, 让我深深觉得信息时代家访更重要。

我担任的是06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大专班的班主任, 全班38人都是男生, 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且都处在青春期, 自控能力差, 学习茫然, 学校目标盲目等。在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四年以来, 一直和家长保持高密度的电话联系、家校路路通联系, 哪怕是芝麻绿豆点的小事, 希望通过和家长的合作, 共同教育学生。虽然在常规方面管理严格, 经常和学生谈心, 但实质上对于学生放学后在家里的情况, 我只能从学生家长电话中侧面解了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 所以班级管理工作中仍旧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夜不归宿上网、与异性过密接触、为小事打架斗殴等高职学生常见问题。

各种事情处理完后, 我深感身心具疲, 自我分析总结, 是因为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一直忽略了这种传统但非常重要的教育途径——家访。家访, 看似传统, 但是必须。因为有些信息只有家访才能获知, 比如, 学生一般不愿告诉老师自己的家庭情况, 经济情况, 只有家访才能知道家庭有无离异或单亲;家访能了解到学生家里的经济情况等, 第一手掌握学生的各种生活信息。而这些信息, 电话、网络、微博等等都是做不到的。

我们说, 教育是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配合。教师与家长的面对面沟通联系通常有三个途径:家长会, 家长来访和教师家访。在家长会上, 班主任可以介绍班级的概况, 班级学生的成绩情况, 班风班貌等, 但由于家长会召开时间有限, 又要面向全体, 所以班主任传播的信息是表层的, 是笼统的, 当然更加做不到学生的针对性;家长到学校来访, 积极的配合了学校班主任教育子女的工作, 发挥了家长教育子女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由于学校办公环境和教学课务安排的限制, 家长和班主任的谈话往往是匆忙的, 一般只能就事论事, 做不到深层次的交流;而教师家访, 是在一种时间宽松, 氛围和谐的环境中进行的, 教师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 成了学生和家长的朋友。因此, 老师家访可以达到心与心交流的目的, 而不像电话、网络那么隔阂, 起到其它教育方式所起不到的事半功倍的作用。

老师进行家访, 温暖了学生和家长的心。在家访中, 班主任和学生、家长面对面的沟通, 平日里严厉的老师此刻成了良师益友。班主任的到访, 会学生感觉到温暖, 那种来自于内心的感觉, 而不是在办公室那种严肃环境下生硬的关心。老师到学生家里去了, 那种关注和重视, 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学生在温暖的家的环境下, 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学生也会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家长也会吐出肺腑之言。通过面对面交换意见, 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利于教师、家长、学生之间迅速达成共识, 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合力, 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老师进行家访, 拉近了学生和家长的距离。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 有着自己的个性, 很多家长反映不知道自己的小孩在想什么, 也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交流。家长也没办法。其实, 这就是代沟。90后的学生认为与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有共同语言, 父母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绩, 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 学生也需要倾诉, 只是没有合适的对象, 没有合适的环境。家访, 班主任不是为了向家长告状, 而是像朋友那样串门, 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无疑成了学生和家长拉近距离的那根纽带。常此以往, 班主任虽然辛苦点, 但慢慢的, 学生和家长能说上话了, 这就是成功。但学生愿意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的行为也会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 当然, 这一切都是漫长的一个过程。

老师进行家访, 能增加教师的使命感。在家访工作中, 班主任能及时的了解一些学生家庭的困境, 平日里由于强烈的自尊心不愿把家庭贫困的情况告知班主任, 但在家访中, 班主任能第一时间的帮助到这样的家庭, 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看到学生受到了帮助, 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也让我更加热爱学生, 热爱工作。有了工作热情, 工作才会有激情, 能做的更好!

老师进行家访, 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在家访时, 我强烈的体会到家长对九零后子女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也切实的感到语言艺术的魅力, 如何在学生和家长面前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用怎么的语气, 用怎样的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想要得到学生信息卡上得不到的信息, 仍需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班主任工作经验, 多与老教师谈心, 取经。家访工作任重道远, 我深深的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

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篇11

关键字:民族;传统;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26-01

中华民族曾创造出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对我国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作为现代平面设计也要充分利用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特色,使平面设计更具民族个性,这是我国目前设计行业所面临的课题。

一、我国平面设计的现状

20世纪末作为设计界的主要风格得国际化风格还在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风格的弊端也越来越受到弊病,图形是创意的唯一,无限放大图画功能,缺乏了民族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千篇一律的设计使人感到审美疲劳,不适应现代美学发展的趋势。伴随着世界各国不断的深入的民族文化交流和设计意识的发展,民族风格正越来越多的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平面设计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时期神秘而精美的图腾标徽,在到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从楚汉时期的艺术到元、明、清的艺术,都为现代的平面设计提供了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想象的空间。但遗憾的是,一些平面设计师对国际化的设计风格设计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并消化掉它的时候,就又急急忙忙的又转向去学习民族风了,这些设计师同时两种风格的影响而又并未将两个有效的融合,这样就造成了现今我国平面设计的理念混乱和缺少自己独特的风格,不被国际社会认同。又有一类设计师是完全照搬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呼吁设计完全民族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族性,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符合、形象和元素图案等文化元素和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主流价值观不符,因此要想真正体现民族特色的内涵和精神,就必须要深入理解、吸收、消化、再创作,这需要一个比较复杂和耐心的过程。中国平面设计就在这两个极端中迷失了自我,导致了中国平面设计行业的缺少自己风格和比较混乱的局面。

二、传统文化对平面设计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德国学者赫尔德尔认为:文化是具有普遍性、民族性与精英性的,只有优秀的文化与传统菜式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动画片、外来流行文化和麦当劳等充斥着洋味,这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传统的文化受到了挑战,社会氛围变得有些浮躁,同样,平面设计业也是如此,缺少了文化的支持,设计品便缺少了内涵和精髓,失去了继续向前发展的基础,设计出来的产品也缺少了认同感。因此,作为平面设计者,了解并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很重要的。

中国平面设计起步相对西方工业国家来讲是比较晚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摈弃传统文化,盲目的完全跟随西方平面设计理念的借口。中国平面设计要想发展并取得成就,在世界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立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的基础上,这个是平面设计的根基,到那里也不能缺少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深层次内涵、神韵的继承,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较西方表面出了更多的直观色彩,多了些理想浪漫主义色彩,如:国画、书法、禅学等等,中国的平面设计师将传统文化的特点综合之后,在形成独特的设计方法,这样才能创造出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设计品,形成我们自己特有风格的作品。

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进行整合和应用

发展和传播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所承担的历史责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現代技术的发展,把传统文化作为平面设计基础的着眼点就显得相当的重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需要传统文化,也需要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2010年的世博会会徽就是这样一个比较成功的设计,用汉字、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的相互结合表现出强烈的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和谐融合的意境,并运用中国传统的书法的精髓,传达出了世博会理解、合作的理念,同时也吸取了国际上先进的设计理念,用变换的颜色色彩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生命、自然、科技和探索的有机统一。需要强调的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和对国际化理念的吸收也彼此结合并不断融合统一的过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设计基础和有效载体,并将其精髓融入到现代的平面设计中去。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要取传统文化中的“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我们自己文化的传统精髓,结合现代化的方式来表达出来,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延伸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拥有灿烂辉煌的多民族融合的优秀文化,这在全世界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它的崇高的地位,也是任何种类的别国文化所不能够代替的,作为一个设计者,应当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得精髓和内涵,并结合现代设计技术,才能使中国平面设计富有内涵,取得飞跃式发展,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于海波(1989- ),男,山东烟台市人,许昌学院美术学院2008级本科学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重要传统 篇12

关键词:现代大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儒家教育

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起,世界各国对古老的中国文明充满好奇,特别如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政府出资,涌现专门研究儒学思想的研究人员。几乎所有顶级的世界名校都有东方文化和哲学研究所, 最代表东方哲学的当然是儒家文化,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西方有着深远影响。亚洲以日韩为代表的国家更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研究, 韩国和日本的小学都设有儒学课程,学习四书五经。自古以来,日韩两国就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历史上有名的日韩两国的儒家学者举不胜举,深深影响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教育体系。直到现代,我们依然可以从两国社会制度、日常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看到儒家思想的痕迹。

为了使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展开, 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不可或缺,根据高校教师工作经验的总结,我认为教育思想研究有助于大学老师的工作。在中国,最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普遍认为是儒家教育思想, 这得到了中国近千年问题来教育实践证明。儒家教育的典型代表是孔孟,对孔子和孟子思想的研究,对现代教育有很重大的作用。现在学校存在教育失衡和道德缺失现象,尤其近段时间,出现了一些引发全国议论的事件,人们对教授失德、富二代现象、大学生学习目的进行了大范围探讨,纵观了古代中国传统教子之方,以及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道德的严格要求。通过女子传统教育的研究,分析现如今女大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合乎传统价值和道德标准的社会观念形成的原因。传统文化教育应用于现代大学中的研究,对反思教育问题、反思教师职责问题有很深远的意义。

中国如今掀起一股复古风、怀旧风,有些人对现代社会道德感到失望,尤其对人情冷漠、诚信缺失、女性独立自主等问题提出质疑,社会和教育界应反思是否丢弃了最基本的东西。人们重新对儒学产生兴趣,是因为在寻找思想寄托,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道德理念对失望的人和寻找社会正能量的人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有意补充。如今随着中国崛起和国力强盛,特别与邻国的一些领土争端,引发一些国家的担忧,遏制中国论由此甚嚣尘上,作为亚洲传统文明古国的中国,我们应该让邻国认识和回忆中国大国崛起历史, 古代中国并非靠武力,而靠仁义、礼仪和文化成为亚洲中心、汉文化圈的中心,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都受到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熏陶。现代中国不仅应在经济方面超越其他国家,更应该是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中国社会制度和教育息息相关,有教无类。“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研究教育问题 ,向学生传授道义,教育学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信义”为先,遏止社会道德腐败堕落之风,重振华夏文明。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迅速增强,国富民强,与日本重视国民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中国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文明却与之不相匹配地出现倒退现象。尤其中国教育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更全面、更完善地发展,造成国进民退、国人素质不高的问题。这表现在中国人在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旅游、移民时,出现文明、公德心和遵守社会秩序方面的冲突和摩擦,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中国现在的教育以大学教育为最高等教育,自中国近代化以来,大学教育都是培养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途径, 知识分子一直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和精英。但是也出现了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学术腐败,大学教育功利化、职业化,缺少人文精神和学术信念。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自古就将受教育看做修养身心、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学习儒学经典,明志明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古人以道德为教育之本,古今对照,读书人应有的德行我们是否有所传承? 从教育角度分析社会道德问题,思考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 讨论社会文明是否依靠重振中国人传统道德保持,已经是当务之急。

上一篇: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研究下一篇:体育传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