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2024-08-18

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精选9篇)

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篇1

2012年, 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 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具体指导意见。今年6月,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发出了“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口号。同年7月, 国务院办公厅“国十条”发布, 提出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自此民营资本逐步开放。

在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再次提到“推动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为此, 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申办民营银行的热潮。目前, 全国已达27家机构向银监会递交了成立民营银行牌照的申请, 首批10家民营银行的名额已经下发至各省, 并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名预核准。

面对着民营银行的建立机遇和热潮, 作为一名成熟的经济人, 对它必须要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一、我国建立民营银行的充分必要性

“民营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制与经营的, 权、责、利统一的现代金融企业。民间资本建立民营银行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希望搭建一个资金平台, 为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提供服务便利,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经济学家张曙光也认为:应放开民间金融, 如果外资能进入金融市场, 民间资本也可以进入。目前, 已有多国外资银行打破中国商业银行业单一国有垄断, 现在更需要民营银行的加入以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竞争格局。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金融机构独特的市场化产权结构和经营形式决定了其具有机制活、效率高、专业性强等一系列效益优点。因此, 民营银行是中国国有金融体制的重要补充, 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必定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 促进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建立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民营金融机构将有助于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 缓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对国内金融业的冲击。

二、建立民营银行的积极意义

一方面银监会会对民营银行的注册资本、贷款规模等方面予以限制, 获批控制有限牌照;另一方面民营银行定位于服务社区、小微企业、三农的地域性社区银行, 网点规模和业务类型都比较少, 局限于一定范围之内,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不存在明显交叉和竞争, 甚至具有查漏补遗的性质, 所以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冲击微乎其微, 相反还更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有利于打破国有大行垄断,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目前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依然是卖方市场, 垄断着金融领域的高利润项目, 许多中小微企业很难在银行中获得所需贷款, 以至于各种地下钱庄蔓延。由于民营银行的主要股东都是民营资本, 且未来的定位以区域性的银行为方向, 业务则侧重小微企业、社区和三农服务, 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特定企业的贷款需求。

其次有利于规范民间借贷, 发挥真正的金融中介职责。从金融结构来看, 民营银行这种内生于民营经济内部的金融制度安排效率是最高的。当前中国频频爆发民间借贷危机, 主要原因是在追求高收益的资金盈余贷款人和资金短缺的借款人中间, 缺乏足够多的发挥金融中介业务的银行, 放宽民间资本成立银行的门槛, 可以有效规范引导民间资本的流向, 从而提高我国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三、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发展思路

资本的所有权属性, 只能说明它的产权归谁所有, 而不能说明它能不能进入某个行业。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 不是由资本的属性而是由资本的运行规律所决定的。在经济运行中, 产业资本壮大了, 就必然会按照它的趋势和规律流向合理的高利润的地方———金融业, 就必然导致它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证明,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 将会带来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和互动, 带来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的提升。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民营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也是经济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民营银行的发起者来说, 其资本的进入可以丰富自己的盈利渠道 (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业的资本回报率仅次于信托行业, 母公司可以通过经营银行来获取高额收益) , 同时这些实体产业还可以通过设立民营银行来更好地发展产融结合, 满足企业壮大本身的投融资需求。

目前获批设立民营银行的幕后产业资本有阿里巴巴集团、腾讯、苏宁云商和红豆集团等, 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强强联手创新模式, 将居民理财“时间碎片化”、“资金碎片化”的特点, 利用互联网渠道的独特优势, 把金融做得风生水起, 如“余额宝”对接的货币基金、百度推出的理财计划“百发”和新浪建立的“微银行”等, 互联网金融大潮风起云涌。

四、民营银行将会面临的挑战

1、内部风控能力的建立

民营银行作为市场化的金融机构, 具备两个十分重要的特征:首先是自主性, 民营银行的经营管理权 (包括人事任命权等) 不受任何政府部门的干预和操控, 完全由银行自己决定;其次是私营性, 即民营银行的产权结构主要以民营经济成份为主, 并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干预行为的发生。也恰是由于民营银行的自主性和私营性, 对内形成了各种经营风险。

假若没有完善的内部风控能力, 对内进行有效监督, 民营银行往往会因此出现以下问题:一种是股权过于集中, 从而造成少数大股东控制银行, 股东贷款过量并出现异常, 就会引发危机。有研究表明, 民营银行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股东贷款, 而那些国外失败的民营银行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股东一开始就企图利用银行来圈钱, 希望为自己的企业搭建一个融资平台;另一种情况是, 股权过于分散, 股东人数太多, 如果彼此利益又相互冲突, 那么会造成事实上的经理人控制。由于银行经理人掌握着经营权, 并处于信息优势地位, 他们很可能为自身的短期利益去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而一旦投资失败, 绝大部分损失将由股东来承担, 当投资失败金额超过股东承受规模和能力时, 继而风险就将转嫁给存款人, 这样将会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 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2、外部监管机制的压力

世界银行曾经对其他各国家进行系统调查, 并给它们的金融监管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证明, 那些发展民营银行以失败告终的国家, 监管水平的得分均较低。这说明金融监管机制健全与否与民营银行的成败也有着密切关系。目前, 地方版《试点民营银行管理办法》 (讨论稿) 已经完成并报至银监会审批, 有望很快推向全国。

根据管理办法, 民营银行起步阶段, 首先将是有限定的区域性经营, 即使批准全国经营, 其起步涉及的也只是少数几个地区, 不能全面跨区异地扩张, 这样一来, 未来民营银行的经营也势必困难重重。然而在监管指标上, 将与全国性的银行一样, 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有关规定, 都要受到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存贷比等约束, 这对小型民营银行来说是个无形的压力。

负债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银行的健康发展必须以健全的监管机制为前提。这一点对于民营银行尤为重要。民营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自民间, 其对利润最大化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在此情况下, 民营银行从事高风险运作和金融创新的冲动也就更强烈。因此, 根据风险不同, 我国也将借鉴英国、中国香港等地的银行准入规定, 根据风险不同对民营银行实行三类牌照:吸储类机构 (即全牌照银行) 、非吸储类机构 (即有限牌照银行) 、自有资金放贷机构 (如小额贷款公司等) 。就算是拿到了全牌照, 特别是在未来银行破产制度建立之后, 在存款的拓展压力上也天然地难以与大中型银行竞争。

3、资本融资瓶颈的压力

银行业面临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 民营银行自开业运作起, 持续的融资压力将会如影随形, 银行融资的渠道无非是一线市场和二级市场, 而上市还遥不可及, 那么最终又涉及股权的问题。如若不依靠外部融资, 民营银行做大做强的过程将十分缓慢。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处于这个时代, 民营银行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可以加以发挥;不利的方面也可以通过加强对民营银行内部管理和外部控制, 加以遏制。

对于蹒跚起步的民营银行, 我们要带着呵护之心, 构建有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社会宽松环境:一是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注入民营银行发展的正能量:消除对民营银行的所有制歧视, 给予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适度放开民营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 提高其获利能力, 并在成立初期给予适当税收优惠。要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严厉惩处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保障民营银行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社会信用制度, 形成有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当前社会信用缺失, 全国性、区域性企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完善, 民营银行的经营将面临巨大的风险。目前继江苏、四川、重庆三省市试点之后, 央行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查询服务试点扩至九省市, 增加北京、山东、辽宁、湖南、广西、广东六个试点省市, 这是一个好起点、好现象。

最后, 还要加强银行业自己的自律约束和舆论约束。金融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政府的监管机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有相应的行业自律监管系统和社会舆论监督系统, 这样才能共同防范民营银行的道德风险, 营造一个民营银行诚信规范经营、健康良性发展的外部约束环境。

摘要:发展民营银行现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点, 它的出现引发了国内外经济界人士的关注和热议。当前, 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 以期给我国金融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民营银行,积极意义,资本融合,挑战

参考文献

[1]许南:民营银行的市场生存空间及进入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 (6) .

[2]孙峥、刘继模: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制度经济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 2006 (1) .

[3]银行民营化不被看好, 业界权威反对过度开放银行业[EB/OL].中国财经信息网, 2002-12-24.

[4]上市公司为何一窝蜂办银行:追求资本高额回报[EB/OL].中国经济网, 2013-10-07.

[5]李萌萌、李勇: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 2005 (5) .

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篇2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不断创新金融业务模式,新型金融形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本文分析了直销银行产生的背景以及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直销银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网络消费理念迅速普及、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正迅速崛起。各类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形态层出不穷,以应对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直销银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并高速发展的。2014年2月28日,民生银行在国内率先上线直销银行,突破传统银行实体网点经营模式,将业务开展完全搬至线上,客户通过电脑、电子邮件、手机、电话等远程渠道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此举在国内开启了直销银行爆发式增长的新浪潮。包括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在内的 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直销银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60多家直销银行上线运营,融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的日常金融生活。

直销银行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经过20年左右发展,已在加拿大、美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进入成熟阶段。但在中国,直销银行发展时间尚短,首家直销银行—民生直销银行近期才刚刚上线满两年。发展直销银行,既可学习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也由于监管政策、市场环境、金融生态、用户习惯等与国外不同,须依靠自己探索。总体来说,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创新氛围活跃,直销银行正处在摸索挑战期,也同时是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期。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直销银行当下发展的重大课题。

互联网金融为直销银行发展创造条件

业内普遍将2013年视 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从这一年开始,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结合,不断冲击着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互联网公司,原有的金融产业布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 化的背后,归根结底是由于技术进步提供了发展条件,金融压抑深化了发展动因,客户改变促成了发展动力,监管包容创造了前行环境。也正是这些因素,为直销银 行的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技术进步搭建基础构架

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必备的物理条件。信息技术(IT)的云端化和平台化,移动网络速度的飞跃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互联网安全技术 的不断提升和完善,满足了普惠金融发展、客户随时随地享受金融服务、金融行业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高要求。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人脸识别技术的不断进步完 善,也为未来远程开户的实现,预留了想象空间。

就直销银行而言,其业务 模式摆脱了物理网点和实体银行卡,完全在线上完成。这一方面可为客户提供7×24的全天候服务,客户体验更好;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网点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运营成本降低,可回馈给客户更具竞争力的存贷款价格和更低的手续费率。而所有这些优势都离不开技术的实现。

以民生直销银行为例,其 依托科技手段,打造了一套全新的纯线上银行系统,可实现纯线上开户、销户、存款、贷款、理财、转账等金融服务。核心电子账户体系、渠道系统、产品系统、银 行后台管理系统、银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以及直销银行安全体系六大核心系统,符合客户使用习惯的网站、手机应用软件(APP)、微信银行、服务热线等专属服 务渠道,保证了民生直销银行以客户体验为导向,以业务需求为驱动,以建设“简单的银行”为目标,满足互联网金融产品新、需求多、变化快、周期短等需求。

金融压抑提供驱动力

波士顿咨询《互联网金融 生态系统2020》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金融资产少于10万美元的家庭数量占到94%,但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却无法在传统金融行业中得到充分满足,这构成了 中国的金融压抑。而互联网金融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特点,可大大降低入门门槛,将客户群下沉到广泛存在却长期受忽视的普通大众。圈住“长尾”客户,成为促使 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发展的原始驱动力。

据统计,民生直销银行的户均管理资产额不到2万元,在传统服务模式下,这些“草根”人群并非目标客户。而事实上,他们的金融需求和聚合力量惊人。民生直销银行的货币基金“如意宝”0.01元起购,将理财门槛降至最低,目前申购总额已超过9400亿元。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催生金融更市场化、更自由、更民主,而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和思维,则为其提供了未来有待填补的巨大空间。

客户金融自主权提升

随着互联网时代对人们消费习惯、金融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客户的金融自主权也在不断提升。他们要求自主获取信息并做出决策,不再习惯被动接受金融机构和权威专家的信息推送,需要更多简单明了的金融产品自主选择。此外,他们也会自主选择接受服务的时间和渠道,倒逼金融行业改革服务模式。从民生直销银行客户数据统计可以看到,有超八成客户通过手机客户端使用民生直销银行,44.3%客户在下午(12:00—18:00)进行投资理财,甚至有3%的客户会在凌晨(0:00—6:00)打理资产,这些正是客户金融自主的体现。

从国际直销银行的实践看,抓住数字一代客户的需求,在直销银行发展中先发优势明显,这也成为各大传统商业银行竞相上线直销银行、跑马圈地的驱动力。

金融监管日趋成熟,政策利好

近年来,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系列支持和规范并重的政策、意见相继出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为互联网金融和直销银行的健康良性发展开辟了空间。

2015年7月,央行等 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互联网金融“正名”和“立规”,直销银行因融合了互联网基因和银行背景的双重优势,被视为迎 来发展新机遇。2015年12月25日,央行发布《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 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支持客户依托互联网开立具有特定功能的银行账户,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支持银行创新,进一步拓展了直销银行现有功能。民 生直销银行现有的电子账户体系契合央行新规线上开户的核心理念,在未来还将被赋予消费和缴费支付功能,拥有更多的账户应用场景,用户黏性更强。

银行拥抱互联网金融面临重大挑战

直销银行是传统商业银行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尝试,是应对客户、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的主动出击和必然选择。但现阶段直销银行发展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存在竞争激烈、业务模式同质化、持续创新能力有待改善、风险控制能力须不断完善等挑战。

内外部竞争激烈

直销银行在国内虽发展时间不长,但面临着激烈的内外部竞争。

从外部来说,机构对互联 网金融的参与越来越多,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新兴金融业态、通信运营商等纷纷布局,所涉足的资产管理、投资理财、转账汇款等业务,均与直销银行的客 户定位和主要业务有所重合。且由于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所受监管更为宽松,能够借助“资金流”与“信息流”融合,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因而抢占了直销银行部 分客户资源。

从内部来说,目前国内多 数直销银行的发展模式、产品设计、渠道建设等存在同质化问题。主要业务模式以“存款+理财+货币基金”为主,银行核心的信贷业务相对欠缺,价格成为各家直 销银行竞争的主要手段,导致客户资金“此消彼长”。此外,不少直销银行定位只是物理网点渠道的线上延伸,完全依托母行运营,因此在与本行内部资源的分配 上,尚未厘清与传统渠道的竞争边界,有的拒绝存量客户开户,有的则对存量和增量客户进行细微差别对待,缺乏清晰的战略定位。

创新能力须持续提升

目前,国内直销银行在业务模式、产品设计、渠道推广等方面存在同质化较严重、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业务模式上,多数直销 银行普遍作为传统银行的互联网延伸,以线上外部获客为主要目的,并未形成差异化的客户定位和价值主张;在产品设计上,以“宝宝类”余额理财、灵活储蓄、基 金代销等为主,普遍欠缺贷款业务;在渠道建设上,多依靠自身网页端+APP移动端,与外部渠道的协同合作较少。

另一方面,如若在同质化 竞争中稍有创新,便能从中脱颖而出,抢占市场先机。以民生直销银行为例,推出的定期产品“定活宝”只是在传统的定期产品中嵌入质押贷款服务,让客户享受定 期产品收益,同时如果客户急需用钱,便可在线实时申请质押所持有产品,获取贷款,使定期产品也兼具了流动性。“定活宝”目前销售量近50亿元,创下3分钟 售罄5000万元额度、周销售近10亿元的纪录,市场反应印证了创新的力量。此外,民生直销银行在渠道拓展上打通了线上和线下,即客户可以通过网页、APP和微信开户,也可通过线下的自动柜员机(ATM)开立电子账户,渠道更为丰富、灵活;民生直销银行还积极与中国电子翼支付、盛大网络盛付通、百度财 富等优秀第三方机构和平台建设合作关系,以“互联网玩法”拓宽获客渠道。

风险控制能力待不断完善

国外直销银行的风险监管 体系主要包括政府监管部门、法律法规与制度、业务活动和技术控制,形成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直销银行目前多隶属于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部,风险监管体 系沿用商业银行网上银行风险监管体系。但直销银行与网上银行相比,在业务上具有“直销性”“混业性”和“全生命周期性”,在技术上具有“虚拟性”“开放 性”和“创新性”等特征,这些独特的风险偏好要求在监管方式上也要有所调整和改变。在兼顾安全、效率的前提下,要通过制度设计、政府监督和自身运营对直销 银行的风险加以控制和化解,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手段,提升风险预警和排查能力。

此外,由于直销银行的商业模式涉及客户的隐私数据、社交网络的声誉风险,也需要加强风控建设。

直销银行未来发展仍有广阔空间

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探索实践,在当前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直销银行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理清发展思路,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走得更远。

以首家国内直销银行运行 情况为例。民生直销银行于2014年2月28日正式上线,目前已有两周年。作为国内首家直销银行,民生直销银行目前发展健康,客户数已突破300万,金融 资产近400亿元,每天的开户量及产品销量仍在持续高速发展。由此可见直销银行未来发展仍有广阔空间。

差异化和精准化战略定位

从国外直销银行的发展经 验来看,涌现出如下若干类型:产品专家型,即通过高性价比使原本同质化的成熟产品实现差异化;客户专家型,即定位于服务特定客群,并据此设计渠道、产品、服务和流程;细分市场型,即在产品和客群上进行明确划分;全能型,即覆盖全客群、提供全服务的综合性大型银行。从发展结果来看,结合银行自身优势,对客户 市场进行有效细分,精准定位,提供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成功的案例较多。

例如民生直销银行就定位 于“忙、潮、精”客户群体,重点关注工作繁忙、无暇到网点办理业务、深入网络化生活、对价格敏感的客户,做到有所取舍。在产品设计上,针对这些客户的需 求,提供简单明确的标准化产品。凭借精准的客群定位去发现核心的商业价值,并真正建立抓住客户“痛点”的好产品和好服务,才能真正引来客户。

积极开展内外部合作

互联网金融是思维模式的竞争、规则标准的博弈,直销银行也不是孤立的个体,而应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加强合作。

在处理与传统银行的内部 关系上,直销银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更多的属性应是承载传统银行与互联网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而不应被简单定位于渠道,停留在与传统渠道之间的竞合 关系。直销银行要建立独立的产品定价体系,处理好存量客户二次开发。在发展初期,可充分利用国内银行业目前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发展渠道已经较高 的优势,共享资源,同时保持前台、销售渠道、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独特竞争力。

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篇3

消除垄断指控激活运营商创新力

随着近年来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 打破行业垄断的呼声不断高涨, 国务院两次出台有关“非公经济”的文件, 也是回应了这种呼声。

电信业作为自然垄断行业, 其开放程度近些年来一直广受各方关注, 此次《试点方案》的出台, 有助于消弭国内有关电信业垄断的指控。

另一方面,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互联网时代, 电信运营商在与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 似乎总显得力不从心, 这虽然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但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电信运营商的运营管理体制, 所导致创新基因匮乏;另一方面, 也有国内政策对电信运营商事实上的保护原因。

因此, 出台《试点方案》在移动转售业务领域为三大电信运营商引入竞争, 一方面有助于减缓民间对于电信业垄断指控的压力, 另一方面, 也为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注入危机意识, 有助于激活其业务创新能力。

移动转售业务有门槛非ICT企业机会更大

单从申请条件上来看, 似乎门槛并不高, 但事实上, 电信业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下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其行业准入的技术门槛非常高, 仅就计费、业务管理系统以及信息安全系统的建立而言, 就不是一般非ICT领域企业所能够独立完成的, 即便是企业投入巨资建设, 其IT系统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优化, 并实现与电信运营商现有IT系统的完整对接。而如果在计费、业务管理等方面, 完全依赖目前的电信运营商, 则移动转售业务商将会成为运营商的附庸, 这显然是有意进军电信市场的民营资本不愿意看到的。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 目前在媒体上频频露面高调宣称进军移动转售业务的企业, 大多为零售流通型企业, 基本上没有电信业务开发和部署的经验;而如果仅仅在电信基础业务层面, 如语音、SMS和数据接入等方面, 向移动用户提供服务, 移动转售商除了价格, 显然没有更多的市场手段可以考虑。

另一方面, 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品牌优势, 也是新进入的民营资本所不能比拟的, 其在各自领域成功经营所形成的“品牌溢价”, 很难移植到移动通信领域。

电信业作为一个自然垄断的技术密集型行业, 移动业务转售商如果不能获得电信运营商的支持和配合, 其移动转售业务的前景显然不会乐观。而从电信运营商角度, 如果必须要选择两家移动转售业务商来开展移动转售业务合作的话, 那么支持那些电信业的“新丁”, 显然对自己的威胁最小, 对电信运营商而言也最为有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似乎非ICT背景的民营资本更容易获得电信运营商的青睐, 这也许就是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集体“低调”, 纷纷表态和电信运营商“是合作而非竞争”关系的原因。

OTT及互联网企业变道进入威胁运营商

仅仅就移动转售业务本身所涉及的内容而言, 现阶段并不会对电信运营商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但如果将OTT业务嫁接在基础电信业务上, 将会对电信运营商的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

可以设想下:如果微软旗下的Skype获得移动转售业务牌照, 那么凭借其技术优势, 将会实现其业务应用在手机、PC和电视的无缝衔接, 其对电信运营商的语音、SMS以及视频服务等业务的杀伤力将是致命的。

虽然Skype由于其外资背景, 目前不大可能获得移动转售业务牌照, 但在国内目前资本市场广泛采用的VIE (可变利益实体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 模式下, 不排除Skype借道进入国内移动转售领域的可能。

另外一个层面, 《试点方案》由工信部 (MIIT) 发布, 从法律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一个通信行业的业务试点方案, 但基于中国目前“三网融合“中广电系统对于OTT业务的态度以及管理方式, 如果广电介入OTT业务的管理, 将会加大未来移动转售业务发展的不可测性。

此外, 《试点方案》中要求移动转售业务的申请者为中资民营企业, 作为海外上市的腾讯和百度, 显然并不符合这一申请条件。但正如前面所讲到的, 通过复杂的VIE资本结构操作, 腾讯等海外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可以成立一家完全中资的民营企业, 从而申请移动转售业务牌照。而如果互联网企业获得移动转售业务牌照, 其对现有移动通信市场格局的影响不言而喻。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对VIE结构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信产部2006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外商投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通知》指出将会对互联网公司使用VIE结构进行密切审视, 但并没有禁止。

巧合的是, 《试点方案》规定“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为第二类基础电信业务, 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这就为腾讯们是否能够加入移动转售业务, 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篇4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及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互联网用户向移动互联网迁徙已成定局,未来随着手机智能终端占比不断提升,手机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持续向移动、线下场景支付迁移,移动支付孕育着庞大的市场机会。

二、银行收单市场的现状

根据中国银联的统计数据,2014年起,第三方机构的线下交易量已经超过银行,收单业务的优势已经朝着第三方机构的移动端快速转移,几乎所有市场主要银行都出现了收单商户数、交易量和收益的滑坡。

三、银行业收单市场被挤占的主要原因

1.银联与银行对收单新产品关注度和推动力不足。原有以银联―银行―收单专业化服务(银联商务等机构)组成的似乎牢不可破的铁三角在新的市场竞争对手面前,已经充分表现出了它的弱点――不灵活。市场情况瞬息万变,而这一体制下的银联和银行显然缺乏对创新产品的足够关注和推动力。

2.监管层对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监管力度差异巨大,银行被“绑的太紧”。银行缺乏综合金融服务的意识和创新动力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监管层的管理“绑的太紧”。第三方支付机构部分新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创新业务走在了监管规则的前面,灵活度自由度非常高;监管力度差异巨大。

四、传统收单业务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变革

1.中国银联如何应对

国内二维码移动支付技术诞生于银联实验室,起初并未获得监管机构认可,因此并未向市场推广。然而银联没有推广的支付方式,在移动支付时代正极力蚕食着银联的线下市场。

如此形势下,银联联合23家银行发布“云闪付hce”。银联联合23家银行将通过大规模的回馈活动,吸引广大消费者成为“云闪付”用户,享受到更多的便利与实惠;安全无忧,采用支付令牌、动态密钥、云端验证三大前沿技术,保护客户信息安全。

2.工商银行应对措施

工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重磅支付产品“线上pos“首次亮相。它整合了网银支付、手机验证、3d认证、简单无卡支付四种认证方式,实现线上商户对本行卡、他行卡和外卡的全面受理。该产品只需通过一个端口,就可实现受理所有银行卡组织品牌的银行卡业务。产品具有以下特色:商户只需在网站安装“线上pos”应用程序,开通“线上pos”业务,为商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3.民生银行应对措施

4中国银行如何应对

五、银行如何应对

1.积极与第三方合作,开辟收单pos的移动支付受理功能

2.加大“云闪付”apply pay功能的推广

银联联合23家银行发布“云闪付”、applepa,目前该业务处于扩张期,银联从商户端进行费用补贴,各家银行从卡端进行费用补贴,力争将更安全、便捷,且持续完善、优化的“云闪付”推向市场,提高银联在移动支付的市场占比。

3.传统产品升级,提供收单整体解决方案

在传统收单业务方面,应积极创新服务方式,要加快拓展刷卡收单机具收银一体化mis、pgs收银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增强收单优势,通过安装网络pos、金融手柄、ic卡非接设备、开展手机支付、区域pos资金统一归集等,为商户提供整体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六、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适度创新

虽然目前已经处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时代,但从国内乃至全球来看,刷卡支付市场仍然在快速发展,线下传统的实体卡支付对于整个支付产业依然至关重要,传统卡基支付仍然有较大创新发展的潜力与空间。

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篇5

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的机遇

(一)《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开发布,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普惠金融将正式升级为国家重点战略,为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竞争提供了平台;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经营提供了基本法律架构及保障,利好叠加。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为银行管理者提高了认识未来发展方向。马云金融帝国的出现,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启示和舆论压力,许多人通过鼓励阿里金融来表达对银行改革的期待和要求。迫使中小商业银行必须长期注重信息技术的利用和发展,必须不断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改进业务流程、数据处理和业务服务。未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有可能颠覆我们对银行的认识。

(三)互联网技术,为中小银行发展提供了广阔利用行业优势空间。未来银行和互联网企业谁能在数据为王的时代抢占制高点,还是个未知数。相对互联网企业,毕竟银行更懂金融,只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及早部署,也没那么容易被抢走饭碗。

(四)互联网金融及技术技术为中小银行提供了管理技术保障。大企业病的本质是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幅度之间不匹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导不畅等原因造成的。在银行信息化初期,系统之间的专业分割、标准不一、流程过长,运行成本高,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传导迟缓,市场反应迟钝。随着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有望得以解决。

(五)互联网金融为改善和提升客户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小微企业贷款和消费贷款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提前发现潜在客户和客户的潜在需求,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动向客户提供信息和服务,互联网金融为服务企业提供了技术手段。

(六)互联网金融及技术为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决策工具。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突破地理距离限制,实现小微企业网络社区化,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熟人社会”,通过捕捉及整合相关人际关系信息,并进行合理分类,使得小微客户信用行为透明度大大提高。互联网收集和监控的是第一手真实信息,做的是“场景性评审”;而银行传统的线下审核只能靠客户经理搜寻各种第三方资料,做的是“转述性评审”,第一手信息比第三方资料更可靠和准确。

(七)互联网金融及技术为中小银行降低成本提供了机遇。贷款和电商结合,实现了互联网供应链融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度融合和在线控制的实现使贷款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随着信用数据化,传统抵押贷款模式将越来越多地被信用贷款模式所取代。

(八)“互联网+”时代给产融结合带来新的机遇。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原有的产融结合模式可能出现新的变化。从传统“由产到融”一新兴互联网企业“由产到融”;从传统“由融到产”一金融企业接入新兴互联网企业或互联网金融平台;从股权、债券的融合一双向的智力与战略融合;从资金配置的融合一支付清算、风险管理、信息管理融合;从大集团内部金融资源整合一技术支撑的新型融合+外包,都需要中小商业银行的服务。

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目前主要包括互联网支--如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手机银行;互联网融资--如P2P融资、众筹融资、阿里小贷;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如网上卖保险、基金和理财产品等服务。新的金融形式既对传统金融机构和业务,形成了直接冲击,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问题。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特别是搜索引擎、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数据挖掘等相结合产生的新兴领域,借助网络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创新型金融模式。

中小商业银行如何主导业态革新,同时利率市场化加快、增长方式面临转型等当前特殊的经济形势,也客观上为互联网金融的规模性增长创造了条件及提出了挑战。

(一)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的挑战。主要是传统中小商业银行的网络化,券商交易业务的电子化,保险、资产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升级。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本质上就是传统货币市场基金销售渠道的网络化。

(二)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的挑战。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支持下迅猛发展起来。如支付宝、美国的PayPal、Digital Goods等,是支付体系与互联网的融合,也是互联网金融中的“基础设施”。

(三)互联网信用业务的挑战。包括网络存款、贷款、众筹。网络存贷款最主要的业务就是P2P,通过网络贷款平台,资金需求和供给双方在互联网上完成资金融通,它完全脱离传统商业银行,是脱媒的典型表现。众筹则是集中平台上众多参与者的资金,为小企业或个人提供资金支持。

(四)网络虚拟货币的挑战。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比特币。网络虚拟货币存在与真实货币转换的可能性,将使得互联网金融与传统货币政策框架交织在一起。

(五)对信贷和支付结算等传统业务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对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渗透,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冲击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通过P2P借款、电商小额贷款、众筹融资等业务挤压银行现有的部分中小微企业融资类业务;通过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形式影响中小商业银行的投资理财类业务,同时分流中小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互联网金融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创造价值。

(六)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挑战。目前有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都是类货币基金,具有T+0交易、免费申赎、稳定且相对高的收益、便捷支付消费等特点,而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中最为积极的基金公司在淘宝上销售最火的也是低风险型产品,高风险产品鲜有人问津,互联网侵入传统中小商业银行业务范畴。

(七)互联网金融组织架构的挑战。传统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已远远不适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必须构建新的互联网金融组织架构;一是成立渠道管理部,统一管理电子渠道与物理渠道。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以及ATM等电子渠道以及传统的网点柜台纳入专门的管理,由渠道管理部统一进行管理,向客户提供一整套的渠道解决方案,多渠道整合管理策略为中小商业银行合理利用、调配渠道资源奠定了基础;二是电子银行部作为后台支持部门。对电子银行的产品开发需求通过与科技技术部进行沟通协调,开发完成后的推广工作再联系业务部门进行销售推广,作为向其他业务部门提供销售的支持部门。

(八)搭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方位开放式金融平台的挑战。互联网金融要求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的深度整合,中小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上需要深层次变革,充分挖掘金融服务,将电子银行从“交易主渠道”上升到专业化、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新的信息、资金、产品服务手段;同时,保持平台的开放性,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增强客户黏性。一方面,要推进与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和业务联盟,聚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企业等多方资源,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另一方面,要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全流程的业务链条,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金融解决方案,建立合作共赢、互补发展的共生关系。

(九)目标客户群开展定制化服务的挑战。互联网金融要求具有明确的目标客户群,且全力维护客户同质性,提供标准化服务,减少技术上的过多创新,以降低服务成本。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客户的精准定位,有针对性的对目标客户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营销和服务,降低传统营销成本,提升营销效率。

(十)中小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挑战。互联网金融以其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构成的运营方式已基本形成,金融产品创新空间较广,将促使中小商业银行不断加大对该领域的布局,对深处于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的中小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转型机遇及挑战。一是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打破了传统金融体系的地域限制,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更高效地服务于多层次客户,实现核心客户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升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二是有利于加快业务创新。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中金融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客户对线上和线下高质、高效金融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高,差异化的产品将是赢得竞争的关键;三是有利于学习同业先进经验。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业务,突破经营场所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制约,直接获得更为全面、真实的内部及外部信息,并对此做出更为有效的分析、判断及反馈。

中小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

(一)开拓直销银行。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深入应用,社会消费习惯和商业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从而引发金融行为模式一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的改变,在线直销银行正是中小商业银行的提前布局机遇。互联网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跨区域开展业务,则是中小银行拓展直销银行的最佳机会。

(二)搭建电商平台。如果说中小商业银行设立在线直销银行的推动力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分流和业务分流,那么开设网上商城的推动力则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改变。依托大数据的创新,自身主导搭建网上商城,积累交易数据,成为中小商业银行的最终选择。

(三)网上银行转型。中小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其便捷、灵活、高效的特点,深受中小商业银行和客户推崇,发展快速。但由于其设计理念是作为银行柜台的延伸和产品的销售渠道,网上银行更像一个操作平台,只是面向自身客户,资金在银行内部封闭运作,不具有获客和经营功能。基于此,中小商业银行应推动网上银行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一是开发针对网络客户的专属产品,丰富产品线;二是打造应用场景,寻找入口,增加获客功能;三是引入互联网思维,简化流程,提高便捷性;四是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形成网上银行优势。

(四)开发社交平台的金融服务。互联网、移动通讯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带来新的竞争对手的同时,也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会。中小商业银行应借助社交平台的便捷性及其积累的庞大客户群,推出微信银行、微博银行等。一方面,丰富产品宣传和品牌传播渠道,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基于社交平台,融入网点查询、转账支付、交易提醒、理财购买、无卡取款等功能,构建起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能力。第三,通过开发微融资、微理财等专属产品,在营业场所或其他场所引入自动获取微信客户并推送产品信息的技术,实现主动获客,提高经营能力。

(五)大力拓展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便捷性和高客户体验度。中小商业银行大力拓展移动金融正是对这一点的积极应对。概括起来,有如下做法:一种是传统网上银行移动化,推出手机银行,打造掌上移动金融服务平台;另一种是与互联网企业等跨界合作,推出专门的移动金融APP,融合金融服务、消费、娱乐等场景,构建移动金融生态,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推出基于NFC-SIM卡模式的手机近场移动支付产品和服务。

(六)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的关键在于,通过电商平台积聚商品供销的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或产业链,进而积累交易信息。这正是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所在。中小商业银行应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在推进路径上,一种是与第三方合作,如与物联网平台合作、与电商合作供应链金融产品;另一种是自主开发产品,如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线上供应链金融更加智能和开放,银行从对资金的管理到对交易对手的管理,不仅为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支付等传统资金服务,还融入理财、订单管理,甚至账务处理等功能。

(七)实体网点智能化升级。随着互联网的深入运用,网点面对面的柜台交易日益将被自助交易和网上交易所替代。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中小商业银行应着手开展实体网点的智能升级。一是重新进行功能布局,增加智能化自助交易设备,如VTM、ITM、自助发卡机等,甚至打造无人值守的智能轻网点,打破交易的时间限制;二是在传统业务流程中引入智能元素,如借助移动pad,更高效和便捷地为亲临网点的客户提供服务,提高客户体验度;三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和服务,打造O2O金融服务新模式。同时,积极探索与咖啡店、商店、社区等合作,推出新型网点业态。

(八)线下业务线上化。一是丰富网上银行产品,实现线下产品同步线上化,主要集中在理财业务领域;二是开发线上贷款业务,实现线上申请、受理和审批,提高处理效率;三是针对某项业务领域,整合线下所有相关服务,打造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围绕中小企业存、贷、汇等金融需求,开发企业在线信用评级、网贷易、惠结算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实现与银行中后台信贷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对接,形成从客户接触、跟进营销、商机发掘、产品销售到在线业务办理的全链条经营模式。

(九)精耕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近年来,农村互联网金融不断探索、创新,突破了传统的农村金融模式,像阿里巴巴、京东、一亩田集团等企业,都纷纷向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的互联网金融迎来新态势。互联网金融与三农结合带来乡村巨变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试水农村市场,并给乡村带来了蓬勃生机,中国的农村人口众多,巨大的市场加之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为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成长性和革命性的巨大空间。“三农”领域存在大量的金融需求,如果得到一定的释放,将是一个上万亿的市场“蓝海”,但这也是难啃的“硬骨头”,面临诸多挑战。建立一个符合农业特点、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发挥好农村新型合作金融、微型金融等的积极作用。

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对策建议

(一)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是互联网金融“基本法”,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法律实质,意味着互联网金融进入了规范市场秩序发展阶段,纳入了法治化和依法监管的轨道。对照《指导意见》“照镜子”,进行“查缺补漏、创新发展、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确保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

(二)引入新技术,实施信息化银行战略。商业银行应转变信息科技理念,使信息科技从面向经营转向经营与管理并重,从科技支撑转向科技引领,全面推进实施信息化银行战略。核心是通过深入运用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尽最大限度提高业务运行效率、科学决策水平和客户体验度。具体来说,在经营上,打破传统银行基于资金在体内自循环的经营模式,主动延伸服务链条,使金融服务与客户交易行为(包括消费、生产、投资等各方面)深度融合,并借助信息技术,整合交易上下游,搭建交易平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金融服务平台;此外,通过建立网上商城、与平台企业合作等方式,构建在线商业生态,积累交易数据,挖掘客户金融需求,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实现线上获客和在线经营。在管理上,加快整合内部各交易系统的数据资源,引入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客户行为特征和市场趋势,实现基于客户分类的精细化管理和精准营销。同时,积极构建整合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统一管理指标规则,形成面向不同层级管理者的报表体系,提高管理决策的数据支撑水平。

(三)整合资源,平台切入。平台经济是互联网金融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围绕“金融”这一核心,整合内外部资源,打造“以客户平台为基础,以服务平台、产品平台和功能平台”为支撑的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在客户平台方面,或者构建网上商城,或者与电商合作,或者与物流、电信等拥有庞大客户资源的龙头企业合作,或者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客户资源的有效整合,搭建具有不同特色的众多客户平台,实现快速获客。在服务平台方面,打通网点、自助机具、网上银行、客户经理以及客服中心等不同服务渠道,形成区别于互联网企业、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渠道优势。在产品平台方面,既要实现线下产品的线上化,更要致力于开发针对性的线上金融产品,更重要的是将众多产品按功能整合,形成一站式、全方位的综合产品平台。功能平台方面,围绕客户商业行为和交易行为,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上下游商业场景,打造一个集生产、生活、消费、投资等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平台,实现客户与金融服务、产品之间的有效联结。

(四)包容并进,合作渠道多元化。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通过跨界整合实现金融与客户行为的深度融合。这需要建立相对完备的互联网商业和金融生态。在这方面,商业银行虽然拥有丰富的金融经验,但需要实现向线上的转换;虽然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体,但缺乏将其转移到线上的应用场景,且没有实现集群化、平台化的整合。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与各类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打造适合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的生态环境。一方面,积极与第三方支付、电商企业合作,开发针对性金融产品,借助其平台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探索与电信运营商、手机生产商合作,将自身金融产品与其手机或服务捆绑,实现营销前移;第三,与实体商家开展合作,基于实体商家的线下商业环境,融合金融服务,构建线上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应用场景,实现批量获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合作模式;最后,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具有特色、适合互联网应用的金融产品,形成产品优势。

(五)差异化定位,保持竞争力,实施专业化经营。打破传统体制机制束缚,建立与互联网精神相适应的专业化经营体制,是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关键。为此,商业银行可以探索成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或事业部,在公司内实现互联网化运作,建立与互联网企业相一致的薪酬激励、人才引进以及产品创新机制,以此解决银行体系内传统机制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或事业部实行相对独立的科技开发机制,避免银行传统业务的开发需求挤占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开发效率。同时,建立专门的客户体验团队,帮助产品开发人员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完善产品功能,从产品设计阶段就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此外,针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速度快、潜在风险或漏洞多、后续完善频率高的特点,建立快速补偿和风险容忍机制,对新产品设定风险容忍度,一旦客户使用新产品因非自身原因出现风险,则给予快速补偿,切实提高客户体验度。通过体制改革,重新建立与传统做法不同的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弥补与互联网企业的差距。

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篇6

1 后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及中国经济的特点

2007年3月13日, 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21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 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年9月15日, 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 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随着这次以次贷危机为根源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席卷世界, 世界各国相继采取措施, 从2008年年底全球以超常规刺激政策应对经济危机, 包括中国新增4万亿元投资计划, 德国推出4700亿欧元的救市方案, 法国推出3600亿欧元的救市方案, 尤其是美国一系列的救市方案, 使得金融危机很快过去, 经济缓慢复苏。到2009年年底, 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基本恢复到雷曼兄弟倒闭之前的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说, 全球经济进入了所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所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 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 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 可能是两年、三年抑或八年、十年甚至更久。虽然世界经济已经企稳, 已经度过了最恐慌的阶段, 已经止住了下滑的趋势, 但是将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危机善后工作的艰巨性和复苏的反复性的时期, 表现为当前欧美经济的起起伏伏、欧洲债务危机的反反复复、汇率的涨涨跌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起大落、经济复苏前景的忽明忽暗等。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根源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 虚拟经济无限放大, 不断放大金融信贷的杠杆率, 最终因需弥补经济的破灭而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恐怖和可怕, 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 所以这场危机还不到两年, 世界经济已经走出经济的低谷, 走向了缓慢复苏, 中国经济更成为世界金融危机中复苏的亮点。截至2010年7月, 我国已经实际利用外资583.54亿美元, 比2009年同期增长20.65%。到2010年年底, 我国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 增长了21.3%, 财政赤字比预算减少了500亿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 增长了10.3%, 超过预期目标2.3个百分点, 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具有的特点:

第一, 美国大打货币战争, 大印美钞, 人民币面临被动升值和主动升值的双重压力;第二, 当初为了化解金融危机, 提振经济, 实施了数万亿元的经济复苏工程, 形成货币投放过多, 流动性泛滥, 面临通胀的巨大压力;第三, 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过去一个时期是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 国民收入中分配这一块相对控制比较紧, 一方面国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日益高涨, 而另一方面扩大内需也切切实实需要提高国民的分配比例, 加薪的呼声日益高涨。

2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

虽然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 中国也不能够独善其身, 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但在中国政府果断经济措施实施后, 尤其是新增4万亿元投资计划, 使得中国经济成为此次金融危机中的亮点。中国银行业在这次救市计划中也受益匪浅, 截至2009年12月末, 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73.3亿元, 比2009年年初减少629.8亿元;不良贷款率1.58%, 比2009年年初下降0.84个百分点。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和余额“双下降”的同时,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7.88万亿元, 比2008年同期增长26.3%。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550.2%, 比年初大幅上升385.7个百分点。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及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亮点表现, 又因为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 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CPI) 一季度CPI上涨2.2%, 二季度CPI上涨2.9%, 三季度CPI上涨3.5%, 四季度CPI上涨4.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CPI) 一路高歌, 2010年11月达到了5.1%的高位, 12月份虽有所下降, 依旧高达4.6%, 创下近几年来的新高。且2010年1—7月的CPI为3.5%, 早已超过此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的水平。随着CPI的一路走高, 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在逐步增强, 使得中央银行不得不于2010年10月20日、12月26日和2011年2月9日、4月6日起先后四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一年期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达3.25%和6.31%。这是央行金融危机爆发以不到半年时间内连续四次小幅加息。面对今后一个时期持续温和通胀及央行持续小幅加息的经济环境, 我国商业银行将如何应对?这是已经上市和正在谋求上市的商业银行不能不考虑的热门话题。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十分复杂, 中国银行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从经济形势来看, 全球经济缓慢复苏, 且失业率高企

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使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 但仍面临财政赤字高企、失业率居高不下等诸多问题, 全球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0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指出, 2009年全球失业率比2007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 达到6.6%;年轻人失业率高达13.4%, 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1.6个百分点, 这是1991年以来升幅最大的一次;美国和欧盟都在10%以上。2010年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然保持在10%左右的较高水平。目前全球经济的复苏主要是政策刺激的结果, 是“无就业增长”的复苏, 因此, 基础很不牢固。

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全球贸易景气度仍在低位徘徊。根据海关统计, 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 比2009年同期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 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 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 减少6.4%, 虽然进出口量和进出口额都比2009年同期有较高的增长, 但对中国而言, 出口环境仍不理想, 外需疲弱可能成为常态。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60%以上, 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特别之大;另一方面是各国政府正在计划, 或准备实施, 或已经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130多项中, 有70多项针对中国。同时,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0个发达国家2011年、2012年两年是选举年, 出于转移国内政治压力等目的, 必然强化贸易保护措施。

国内实体经济虽然企稳向好趋势明显, 但仍存在下行风险。进入2010年, 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整体回升向好的态势, 在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8年增长8.7%的情况下, 2010年国民经济主要各项经济指标普遍实现快速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9年增长10.3%。但由于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 且因为世界金融危机已经进入缓慢复苏时期, 中国经济已经彻底走出了金融危机, 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陆续推出, 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针对过早退出必将影响脆弱的经济复苏, 继续实施刺激政策又容易积累流动性, 增加通货膨胀风险, 造成资产价格过高和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使得国内实体经济仍存在下行风险, 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微妙变化也将对银行业经营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2 从金融市场来看, 国内外银行业竞争加剧

国际金融市场上, 经过金融危机考验的国际大型银行, 未来将展现出更强的业务竞争力和风险掌控力。国内市场上, 外资银行的加速进入, 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数量的增加及资产规模的扩大, 至2009年年底, 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数近400家, 资产总额近2万亿元。与此同时, 外资银行经营业务不断扩大, 至2009年年末, 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近60家, 外资银行已经成为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竞争者。民间资金融入正规金融体系, 大量原存于地下的民间借贷组织改为小额贷款机构, 同时, 随着2009年银监会《小额贷款公司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的发布, 大量私有资本性质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纷纷涌现。此外, 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的高速增长, 都使中国银行业竞争愈加激烈。从地域上看, 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加紧县域布局, 外资银行已进入县域市场,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猛, 如今的农村金融市场已非彼时之“蓝海”。尽管如此, 由于“三农”金融需求及风险的复杂性, 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仍显不足, 发展空间巨大。从产品和服务上看, 商业银行摆脱产品同质化竞争的诉求强烈, 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层出不穷。

2.3 从银行业经营发展来看, 诸多潜在风险需要加紧防范

(1) 房地产行业贷款风险隐患上升。2009年, 房地产市场逐步复苏, 房地产贷款的投放力度不断加大, 截至2009年年底, 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7.33万亿元, 同比增速达38.1%。随着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逐步增加, 2010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中的不审慎行为加剧, 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链条效应或将重现, 信用风险隐患上升。随着房地产调控向深度推进, 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房地产行业贷款信用风险上升。

(2) 地方融资平台等重点领域信贷风险显现。根据银行业2010年6月底自查数据显示, 目前全国有接近4000个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 2008年年初, 各种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计1万多亿元, 到2009年年中, 则迅速上升到5万亿元以上, 2010年6月底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贷款余额超过7万亿元, 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各级地方融资平台授信总量较大, 集中度较高, 风险管控不足, 地方融资平台信贷隐藏较大风险。这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而且贷款都集中在回收周期比较长的基础设施领域, 也增大了贷款的集中度风险。此外, 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条件已经具备, 银行资金的流入需要给予极大的关注。

(3) 流动性风险压力增大。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人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 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 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因后金融危机时代通货膨胀的风险开始显现, 造成负利率赶走定期存款, 使得“短存长贷”出现及其产生时间错配并发症, 并且在短期内很难以改变, 造成存贷款期限结构背离加剧, 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流动性比率有所下降。最新数据显示, 国内银行业中长期贷款占比, 已由2008年6月末的51.6%上升至2010年9月末的60%;而定期存款占比由2008年6月末的40.7%下降至2010年9月末的38.2%。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由2008年12月的49.8%下降到2010年9月末的43.5%。在此背景下, 通过存贷款来监测银行流动性水平的“精确度”已达到“日”的程度。

(4) 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带来资产表外化潜藏风险。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 资本市场越来越成为资金融通的重要渠道, 作为资金融通重要的渠道理财业务, 从2004年上市后就成为各商业银行竞相角逐的市场。2006—2008年, 银行理财产品发售数量一路上涨, 到2009年更是达到了7566款, 募集资金达到了5万亿元, 2010年1月—4月信托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高达1.88万亿元, 银行理财业务呈现“井喷”式发展。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初创期, 投资方向基本为银行间国债、央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此后, 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走低以及资本市场的走强, 商业银行纷纷探索新的理财产品运作模式。一是借助信托平台进入股票市场、产业投资市场。二是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结构性理财产品, 实现覆盖全球市场的投资管理。尤其是QDII的推出, 打通了人民币海外投资的通道, 扩大了资源配置的半径, 理财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与利率、汇率、股指挂钩的产品。同时各银行间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 银行方面大幅增加风险相对较低, 收益相对稳定的信托贷款类产品, 并把银信合作理财作为银行间信贷腾挪的手段。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又因为为规避资本监管、计提拨备等要求, 将存量贷款、新增贷款等转出表外。虽然贷款已转出资产负债表, 银行依然承担贷后管理, 到期收回等实质上的法律责任和风险, 却因此减少资本要求, 并逃避相应的准备金计提。一旦理财产品未来出现支付风险, 银行就会对企业给予贷款支持。这样看似风险低的表外融资立即转为表内, 构成商业银行的一大隐性风险。

3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难得机遇

衍生于金融危机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变化、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以及由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监管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都给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利因素。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 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一是新兴市场国家增长强劲。在美欧经济可能陷入长期疲软的情况下, 尤其是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进一步下降, 以及世界贸易和投资数额的持续扩张, 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国际金融市场作为全球配置资源中心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美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地位逐步下降。与此同时, 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正在以稳定的增长势头, 2010年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以5.1%的速度增长, 其中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约为6%, 而发达国家仅约为1.7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为1.3%) , 由此可见,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全球银行业竞争格局重新洗牌, 中国银行业的地位有所提升。根据英国的《银行家》杂志2010年7月发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 中国共有84家银行跻身全球1000家大银行之列, 其一级资本占1000家银行一级资本总额的8.9%, 而税前利润则高达1000家银行利润总额的25.39%。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 “十二五”规划对中国产业进行调整, 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必将为银行业发展揭示新的增长点。一是中国原有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需求旺盛和核心资源、技术、商业网络、人才缺乏的条件下很难实现转型。而经济危机则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对这一国际、国内格局的打破, 为国内产业升级、梯度转移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外在的推力;为国际上中国企业兼并、获得市场、资源、技术等“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机遇。根据汤森路透亚太区2009年并购季报显示, 全球其他地区并购活动在2008年均出现回落, 交易额下降29.6%至2.9万亿美元, 而同期中国并购活动仍保持强势并飙升至历史新高的1596亿美元交易额, 较2007年跃升了44%, 2009年这一趋势将得以延续。二是“十二五”规划中加强了消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得个人消费信贷领域机会凸显。电子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渠道、电子商务等全新的金融消费模式将迎来较快发展。在区域布局上,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受到更多的重视, 或将令商业银行借助城镇化建设的契机, 扩大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份额。三是“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使得“三农”领域潜在金融需求释放。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深入将释放出大量的农村金融需求。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机制创新, 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必将为商业银行创造新的业务空间。四是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升级带来新的机会。经济圈、经济带的构建以及城市群区域发展格局的进一步确立, 将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点;产业转移和升级也将为商业银行改变现有金融格局带来难能可贵的机会。五是国家产业、行业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十二五”时期,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或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来看, 为银行开展国际、国内业务提供很多新的机会;长期来讲, 一个更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主体的出现会为银行带来更小的风险、更多的业务、更高的收益。

从监管环境看, 国内外银行业监管更为严格、审慎, 有利于银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金融危机推动全球金融监管改革迈出巨大步伐, 中国银行业将面对一个更加成熟的金融环境。为弥补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缺陷, 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各国监管部门在本次危机爆发后均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具体来看, 一是强调宏观审慎监管, 防范系统性风险。例如, 成立跨部门委员会, 以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监控、协调各监管机构关系;构建逆周期的监管机制, 以缓解银行体系亲周期性的负面影响。二是强调全面监管, 扩大金融监管范围, 弥补监管漏洞。三是强调国际监管合作, 完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四是加强银行薪酬监管, 约束过度投机行为。五是更加注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六是加强监管约束力度, 例如提高金融交易信息披露要求、限制过度杠杆、反避税等。从国内环境来看, 一是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改善。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 金融市场存在很多断点, 这也造成了大量金融资源的外流和货币配置的错位。危机的冲击使这种供需的不协调表现得更为明显, 也为金融广度和深度的改善提供了动力。比如更多规避汇率、利率、价格风险的衍生工具的出现、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活跃、对财富管理需求的增加等。中国银行业将会从目前的以传统的存贷业务向全面、多层次发展, 提高赢利能力和风险的管理能力。二是银行将面对更成熟的客户和更大的市场。优化产业、重视科技的问题自不必说, 关于企业资本运营的问题在中国也不少, 比如长短期限不匹配、投机股市等现象, 危机中很多有名的企业因此垮掉, 它们也将作为反面教材来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同时, 对内需的忽视也是一直以来的政策失误之一。在当前的刺激计划和后续的政策调整下, 广阔的内需市场必将逐渐启动, 为银行提供了更多的业务机会。三是政府也从次贷危机看到了很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这必将促进中国的金融监管更稳健、更科学。其他的比如人才吸引等方面也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总之, 面对金融危机, 我国银行业既要坚定信心, 加强对危机的应对, 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对我们的影响, 同时又要学会用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研究方法、制定对策, “危”中求“机”, 坚持做到“既审慎又积极”, 审慎应对挑战, 积极把握机遇, 国内银行业就一定能够顺利度过经济严冬, 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峰.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从与97金融风暴对比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2) .

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篇7

利率市场化是指官方放松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 解除对银行存贷利差的保护, 使金融机构的经营融资价格由市场决定, 将利率的定价权, 交给金融机构, 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货币供求状况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 各领域改革逐步推进, 一般商品领域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 政府在产业先行、金融抑制的惯性思维影响下及出于对金融体系安全的考虑, 对利率的市场化持谨慎态度, 利率市场化改革缓慢展开。然而当前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压力更大, 随着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完善, 需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以更好发挥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双轨制推进。一方面, 放松利率管制, 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改革目标;另一方面发展和完善市场利率体系, 初步建立了以SHIBOR为代表的短期基准利率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中长期基准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的思路展开。1996年6月1日, 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随后一两年的时间内又先后开放了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国开行在银行间市场化发债。2000年9月, 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4年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1.7倍,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倍。2012年6月8日起,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正式放开,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13年7月20日,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1. 银行将获得更多的定价自主权, 提高银行长期获利能力。

利率市场化赋予银行更多的定价自主权, 银行可以在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基础上, 根据成本、收益、风险、流动性等因素去定价, 按客户的信用等级给予不同的利率, 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实现利润最大化。国外一些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初期, 可能会给金融企业带来阵痛, 中小金融机构破产, 利率市场化之后明显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提高金融部门的抗风险能力和长期获利能力

2. 银行的金融创新将蓬勃开展。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 为银行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激励。银行可以根据客户对于收益、风险、期限的不同要求, 推出丰富的、个性化的, 能够满足客户需要的金融工具和产品, 使银行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同时也使自身盈利点多元化, 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3. 为银行健全自身微观治理提供更多的激励性。

当市场利率化带来的风险和压力内化于银行后, 就会转化为银行健全内部治理的动力, 银行会更有动力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成本管理意识、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现代化治理结构, 保持自身对于市场变化、市场调整的灵活性和应对能力, 加强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 加强决策的科学性。

(二)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 银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利差缩小。

利率市场化使银行获得存贷款的定价权, 银行之间在优质客户和存款来源的竞争上会更加激烈。中小银行可以动用低价武器开展营销, 跟大银行来争夺以往难以企及的优质大客户, 以往贷款利率下限受到管制, 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倾向于和大银行合作, 利率市场化后, 大企业可以根据谁给出的资金成本更低来投票,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推出低贷款利率将大银行的客户抢走, 涉足以前不可企及的优质客户, 可以预见银行之间的价格战会更激烈。除了价格竞争外, 银行之间也可能会在产品的多元化、产品的针对性, 金融创新的速度、效率和精细化服务上, 开展激烈争夺。在贷款市场上的争夺可能会导致行业内贷款平均利率水平下降, 同时为了争夺存款来源, 中小银行可能会高息揽储, 银行利率一降一升, 将导致银行利差缩小。

2. 银行业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利率风险可能是商业银行面对的最主要的风险, 利率风险是利率波动给金融机构的收益或损失带来的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后, 市场利率根据市场资金的供需对比情况呈现波动可能成为常态, 这给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现在利润点单一、严重依赖贷款、风险管理水平还不高的银行, 特别是实力弱的中小银行可能面对更大风险。另外, 利率市场化后, 银行负债的成本可能上升, 银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可能会将贷款投向收益高、风险大的领域, 增加资金违约的可能性, 导致贷款不能偿还的风险。

3. 银行业的不稳定性、金融风险增加。

银行间争夺存款, 其结果可能是银行负债成本上升, 导致一些中小银行的高息揽储, 加大了银行的成本, 同时为了获取正常的利润, 银行可能会将贷款投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从而提高了银行经营项目的整体风险, 银行特别是融资能力不强的中小银行, 脆弱性增加。另外, 利率市场化后, 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经营表现可能出现分化, 中小银行由于资金规模小、业务结构单一、金融创新能力弱, 面对相同的市场化波动, 承受能力可能小一些, 其一旦众多中小银行破产, 将会在金融市场中引起一些金融恐慌, 影响金融业的稳定。

三、银行业的应对策略

(一) 加强自身建设, 形成与利率市场化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设立利率风险管理部门, 负责加强对市场利率的预测、监控、利率风险的评估, 加强对市场动态信息的收集, 加强自身的定价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强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同时使组织结构充满弹性、灵活的, 加强对市场动态的应对能力, 增强抗御利率市场化风险能力。

(二) 居安思危, 加强高端经济、金融人才的储备, 以加强金融创新为推进力, 抢占未来的制高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 全球金融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利率市场化后, 进一步对外放开金融业可能是必然趋势, 未来我国银行可能更多地要在开放的、动荡的、全球化的环境中生存, 当前必须高瞻远瞩, 着力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拓展力度, 发展利率风险规避型金融创新产品, 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等非利差收入业务, 以实现业务结构和利润结构的多元化, 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 大银行、中小银行要建立各自的竞争优势, 走差异化经营的道路

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相比各有各的优势, 大银行在资金规模、信誉、对市场动态的把握及新产品创新方面有多项优势, 可以在规模经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大客户服务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升上下功夫。相比之下, 中小银行, 虽然处于弱势地位, 但仍具有机制灵活、区域特征明显以及业务审批速度快等比较优势, 在大企业难以顾及的小微企业、社区业务、个人创业扶植等方面, 可以设置一些有特色的项目, 深耕细作, 加强品牌识别和品牌塑造, 树立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大银行和中小银行良性竞争, 互动发展, 实现共同服务于实体经济, 形成银行业和实体经济共赢发展、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严敏, 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3 (7) .

[2]张爱兰.利率市场化对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及对策[N].山西经济日报, 2013-4-16.

[3]周小川: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J].中国金融家, 2012 (1) .

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篇8

一、利率市场化现状

(一) 利率的决定方式市场化。

中央银行以及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 只能对利率进行宏观调控, 不能再使用强制性的手段对利率进行控制, 这就使利率的决定方式市场化。

(二) 利率风险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后, 中央银行以及国家不能直接对利率的高低进行调控, 而是根据市场来决定利率的高低, 市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可控, 利率随着市场的需求来进行调节, 就导致利率的风险市场化。

(三) 利率控制权归市场所有。

在利率市场化前提下,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供求关系变化对利率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且不受中央银行和国家的控制, 从而使利率的控制权归市场所有。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一)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机遇。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利率的管制环境下生存, 经营模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经营管理的水平也相对来说并不高, 严重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于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 使商业银行在存款利率方面有了更高的权利, 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各项金融创新业务, 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对风险的意识。

1、有利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后, 银行的传统业务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促使银行增加了更多的新型金融产品。一方面商业银行获得了较高的自主定价权, 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也随之提高。所以, 商业银行需通过进行有效的金融创新来规避风险, 才能更好地使资产增值保值。

2、促进完善金融市场的形成。

利率市场化最实质的目的就是将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 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中, 融资工具品种多样化, 金融市场主体有充分的竞争意识, 并且使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更加完善。

3、扩大商业银行自主权。

利率市场化以后, 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自主权, 使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的对经营进行控制。这样做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 充分考虑收益、成本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优化负债结构, 从而降低经营成本, 能够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改变。

4、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

为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商业银行就会主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使自身的经营战略转型。在经营理念上, 要将商业银行变为一个价值导向型的模式;从业务模式上, 应该努力分担经营风险;在资金运营上, 在以经济效益为基础上决定负债的规模和程度, 从而使商业银行进行经营战略的转型, 加强自主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功能, 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5、优化商业银行客户结构。

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商业银行更加关注贷款市场的趋势, 根据客户和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进行盈利状况和经营状况分析, 从资金成本、管理费用以及违约成本等方面来确定不同的利率, 对于风险较大的客户投以较高利率作为补偿。

(二)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提出的挑战。

虽然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为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各个商业银行间产生竞争, 从而对商业银行产生更大的影响和冲击。

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阶段, 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的定价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 贷款风险定价意识相对比较薄弱, 商业银行不愿花费大量的时间针对客户的需求来进行贷款风险定价, 存在着盲目的定价竞争;其次, 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还不够完善, 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贷款定价机制, 并且贷款定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并不健全, 导致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十分程式化;最后, 在目前商业银行中对国际先进的贷款定价理论和模式知识熟悉的专业性人才非常少, 使得贷款风险定价专业人才十分稀缺。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冲击。

商业银行一直以存贷款作为主要的业务, 其信贷方面的额度和利率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 利差较高, 这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商业银行只需吸收存款以及发放贷款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 这是一种比较单一和简单的传统模式。

随着利率市场化以后, 一方面商业银行除了银行存款以外资金的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 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经常会调高存款的利率来吸收更多的存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许多企业在银行信贷中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强, 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大幅度提高利率。所以, 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 虽然获得了更多的自主定价权, 但是其传统模式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 利差在逐渐降低。

3、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型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影响。

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来说, 因为其强大的资金实力, 科学的管理手段和高素质的人才导致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 但是对于一些资金较少, 业务模式单一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 随着业务模式的不断复杂化, 利差的不断缩小, 以及对于风险的管理水平不高等方面, 就使得中小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4、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评定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利率管制模式下, 利率相对稳定, 银行资产负债的波动较小, 而利率市场化之后, 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影响和决定, 预见性较差且变动较大, 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 利率整体水平的上升使得企业的贷款成本不断加大, 许多企业会采取其他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一些信用程度较差的企业为了规避经营失败的风险, 大多会选择商业银行进行贷款, 从而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一) 逐步提升贷款定价能力, 降低贷款信用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 商业银行必须逐步提升自身的贷款定价能力, 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如果贷款定价过高, 就会在贷款市场中处于劣势, 失去市场竞争, 反之就会使商业银行的利润不足甚至出现亏损的现象。所以, 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定价机制, 才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能力, 降低因为价格和风险的不匹配导致的损失。另外, 由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结构尚不十分合理, 在贷款的过程中一味地关注信用风险而忽视了利率的风险。所以,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 商业银行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利率风险, 更要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 从根本上规避风险。逐步提升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能力, 降低贷款信用风险, 从而提高对利率风险的掌控能力。

(二) 积极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市场化的最佳选择就是积极开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但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要想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就需要增加产品的种类, 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范围, 深化相关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改革, 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收益, 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不断的开发新市场和新客户, 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 设计出符合我国消费的有特点的中间业务。

(三) 稳步推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在不断加快,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并向新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根本, 不仅需要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还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地推出适合客户发展的新产品, 从而一步一步地稳步推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四、总结

总之, 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 不仅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增加了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所以, 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就需要逐步提高贷款定价能力, 降低信用风险, 积极地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并稳步推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才能使商业银行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及金融危机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改革的趋势, 这在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从现阶段利率市场化现状出发, 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从而提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民营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篇9

1、金融脱媒背景

金融脱媒, 是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地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 从而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金融脱媒现象首先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 此时大量存款流出商业银行体系转而到金融市场寻找更高收益的投资对象, 从而使商业银行信用收缩、盈利下降。金融脱媒是市场化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必然碰到的问题, 它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 也促使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脱媒中加强了经营管理的改善。

2、金融脱媒背景下的技术脱媒

现阶段, 尚未有文章正式地给出技术脱媒的定义, 国内认为技术脱媒特指在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下, 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被一些非金融机构介入, 迫使银行让出一部分支付平台功能 (胡熠, 2012) 。

3、第三方支付与技术脱媒

第三方支付是指独立于商户 (线上或线下) 和银行、为商户和消费者 (收款方和付款方) 提供支付服务的机构。

第三方支付与技术脱媒的关系紧密。一方面, 第三方支付是技术脱媒的成果, 第三方支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支付网关接口, 可以直联不同的银行, 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交易便利, 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一个可信、安全的平台;另一方面, 第三方支付深化了技术脱媒。以第三方支付业务的交易规模为参考指标, 并结合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数据得到表1。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仅在支付领域, 第三方支付从2009年至2012年以年均62.43%的速度增长, 而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规模增速仅为27.18%。可以预计, 第三方支付的影响还将持续, 技术脱媒的速度还将加快。

二、技术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1、技术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冲击

存贷款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命脉, 而第三方支付会分流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在存款方面, 由于虚拟账户模式会产生大量的客户备付金, 第三方支付公司实际上已经占用了一部分低息存款来源;在贷款方面, P2P网络信贷业务在海外已经开展起来, 技术脱媒组织不可避免地会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挤占, 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 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

2、技术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形成威胁

支付结算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核心。随着第三方支付等脱媒组织业务的不断扩张, 对银行支付结算市场份额进行抢占.第三方支付凭借体制机制灵活、价格优势以及独具的业务特色等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零售客户, 以对银行中间业务形成明显的挤占效应。

3、技术脱媒对商业银行客户资源造成影响

现阶段, 第三方支付已经累积了较广泛的客户基础, 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与商业银行共享了很大一部分客户资源, 并将凭借其方便快捷等优势继续抢占客户资源。

如今, 政策地位的确立, 使得支付企业更能轻松的打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可以预见, 第三方支付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三、技术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1、扩大银行服务边界, 完善电子货币支付体系

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的逐渐扩大, 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后, 其对商业银行的威胁也将逐渐扩大。商业银行加强金融创新, 利用快速发展的的信息技术与金融IT技术, 扩大服务边界。

2、加强金融创新, 实行差异化战略

在金融脱媒势头强劲的当下,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业务创新, 提升产品的便捷性、易用性、灵活性及安全性, 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另外, 商业银行可通过市场细分, 结合行业特点对资金流进行整合, 提供定制化的行业支付方案。

3、金融服务的电子商务化

在技术脱媒的背景下, 银行业同样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 可借此实现银行经营管理的全面转型。商业银行的服务形态向网络银行转型, 向客户提供成本低、效率高的存贷汇业务、个性化的全面的金融服务。此外, 商业银行服务内容应向网络金融转型, 致力于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整合于同一电子商务平台。

4、变竞争为合作

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及不同的定位。银行处理更大客户的能力较强, 而弱于处理产业链低端服务, 而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市场更加紧密, 更能服务好客户需求, 合作可以推动经济效率提升, 取得共赢。

5、商业银行服务对象向零售及中小企业客户转型。

金融脱媒的当今, 在信息经济时代, 客户需求呈现出个性化与多样化, 这要求银行不断改造产品及提供方式, 依赖网点扩张的传统的零售业务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因此, 在商业银行转型中, 服务对象向零售客户转型是大势所趋。

四、结论

种种迹象表明, 技术脱媒势不可挡, 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代表的创新脱媒机构已经对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随着电子支付市场的竞争逐步加剧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快速发展, 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中问业务、客户资源等多个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商业银行必须不断进一步完善电子支付体系、加强金融创新、实行差异化的市场战略, 拓宽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 加强合并, 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经营能力的提升。

摘要: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地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 从而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的现象。金融脱媒是市场化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必然碰到的问题, 它的出现既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 也促使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脱媒中加强了经营管理, 并在功能服务、创新等方面有了改进。技术脱媒也是金融脱媒向纵深发展的产物。本文采用金融脱媒的研究范式, 研究技术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总结出技术脱媒为商业银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并提出商业银行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金融脱媒,技术脱媒,第三方支付,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赵鹞, 刘奉祥.技术脱媒:商业银行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2 (5)

[2]王硕, 兰婷.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金融实务.2012 (9)

[3]王飞, 孙超.金融脱媒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东方企业文化, 2012 (19)

[4]牟龄.从“金融脱媒”到“技术脱媒”.金融时报.2012年5月21日

上一篇:旗袍设计下一篇:关联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