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事件

2024-06-01

毒胶囊事件(精选12篇)

毒胶囊事件 篇1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相伴, 药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已经并将继续引发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药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健康等基本权利, 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极易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极大影响, 因而, 药品安全也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的工作重点。

2012年4月,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曝光了我国河北省的一批企业将用生石灰处理过的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转售给另一批企业并由后者制成药用胶囊, 最终进入患者腹中。节目中还曝光出了一系列检测不合格的药业公司, 诸如修正药业、通话制药、海外制药等有名的大药厂赫然上榜, 包括修正药业在内的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最高超标90倍, 整个社会一片哗然, “毒胶囊”事件自此曝光。药品领域涉及民生, 毒胶囊铬含量超标事件作为药品安全问题的标志性事件, 需要我们在关注事态发展的同时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 彻底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一、药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药品安全包含供给的满足、产品的质量、使用的合理、信息的获取四个方面, [1]在这四方面中, 产品的质量更为社会公众所关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药品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但诸如齐二药、欣弗、双黄连注射液等一系列药品安全事件仍然接连发生。[2]这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对我国医药产业的信誉和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暴露出我国在药品安全及监管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药品监管领域分工不明、权责交叉

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对药品监管部门的赋权仍然十分有限, 职权间存在矛盾冲突, 造成药监部门与其他执法机构之间职权的条块分割, 自身执法乏力。在产业政策、新药研发和药品价格管理等领域, 药监部门面临着与其他部门分享职权 (如和质量监督、卫生、农业等部门职能的交叉) 或完全没有职权的境况, 这就造成在部门之间联合执法的过程中, 在某些领域出现交叉、重复监管与执法, 而某些领域又有监管与执法的盲区的存在。政出多门、职权分散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药品监管的威慑力和激励性, 同时也导致监管职能不到位、监督管理缺乏力度等问题的出现。

(二) 药品监管和执法主体意识不强, 监管力度不够

保护公众健康, 药品质量极为重要, 政府应对药品在研发、临床试验、审批、生产、上市等各个过程的质量都进行严格监管, 以保证社会公众的用药安全。但事实上, 部分药品监管和执法人员监管意识不强, 对法律和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 导致了在现实的药品监管中存在重审批轻监管、重突击检查轻制度化建设等倾向。在“毒胶囊”事件中, 药监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药品质量进行监管, 应该随时能发现问题, 但最终却是由媒体将“毒胶囊”事件揭发出来。在齐二药案例中, 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2002年就通过了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GMP认证) , 但是在实际生产中, 厂商依然将用作工业原料的丙二醇和二甘醇当作药品级别的丙二醇投入制药环节作为生产原料, 没有根据规定在药品原料进厂前对其进行检验, 并最终制成了假亮菌甲素注射液销往医院。由于执法人力有限, 对于已经获得认证的企业, 药监部门并不会对每件药品逐一进行检测。这使得作为药品监督管理重要方式之一的药品GMP认证成为了药品生产企业一劳永逸的规避工具。在个案中, 已经通过C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就可以在监管缺位的空隙中进行违规生产, 导致药品质量不符甚至有害于人体健康。由于力度不足, 药品监管并没有起到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作用。

二、对发达国家药品安全监管经验的借鉴

通过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关于药品安全的相关立法及其配套的执法制度, 不难发现, 发达国家在药品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积累了大量经验, 对完善中国药品安全规制、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 药品安全监管权责划分明确、监管机构相对独立

机构的健全完善是保证行业健康运转的前提, 药品安全领域也不外。针对我国药品监管机构现状应着力强化并统一药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具体职能, 遵循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基本原则建立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可以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将药品安全监管机构相对独立地设置在中央政府卫生部门内部, 由法律授予具体的监管职权, 以体现其相对的独立, 从而使其更好地运转。例如美国的FDA就是隶属于联邦政府卫生与人类服务部, 其局长是由总统亲自任命。[4]

而监管机构相对独立在我国没有得到实现。西方发达国家的体制相对来说是保障药品安全的最优选择。简单概括即为:药监执法部门各自有一定的审批权, 由卫生部门统一赋予并进行管理和调整。当药品安全出现问题监管责任没有尽到时, 由卫生部门负总责, 同时也要追究相应药监部门的责任。综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政府组织形式, 针对药品监管工作可以做以下调整:由卫生部负责大方向的把握同时负责各个机构之间分工上的沟通和协调。而药品从科研到使用各个环节的具体监管和执法则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总体管理和负责。

(二) 规制药品安全问题相关法律的完善

在平衡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大前提下, 完善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体系可以有效打击管理药品市场中的各类不法行为, 推动建设药品市场的良好交易环境, 在药品领域也要加强对相关法律的重视程度, 形成以法律为依托的药品安全规制改革。西方各发达国家的药监经验表明, 相关法律法规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完善, 药品监管制度亦是如此。

发达国家对于药品安全进行管控防范的法律体系已较为完善, 值得中国借鉴。比如日本对于药品的进口就进行了特别严格明确的规定, 具体包括要求必须持有进口和销售许可证、制造许可证、批发许可证等多种经营许可证才能成为为医疗机构进口、分发和销售药品的经营者。而在中国当下的药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中, 部分法律规范规定得比较原则和抽象, 不够具体和细节, 使得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的问题。[5]另外, 相关法规中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不够强, 违法成本过低导致对于违法主体无法起到相应的威慑作用, [6]也是另一个导致中国假冒伪劣药品的泛滥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中要突出对药品安全的约束力度, 通过在法规中加入惩罚性条款对制售假劣药品的厂商进行惩治和威慑, 从而实现对药品安全的事前预防。

三、结语

对药品进行监督管理是当下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 将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需要综合运用司法、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加强集中整治, 抓好日常管理, 使得药品监管制度化、常态化, 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监督机构对药品质量的保障作用。

摘要:众所周知, 药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虽然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监管取得一定成效, 但药品安全事件仍层出不穷,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毒胶囊事件为切入点, 分析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对国外有关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力求为我国药品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毒胶囊,药品安全监管,药品监管法律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石虹.药品安全的刑事保护[D].西南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2]朱梦蓉, 朱昌蕙.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现状与模式创新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 (216) :203

[3]丁涵章主编.《现代医院管理全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 1999.113-117

[4]王淑娟.发达国家药品安全规制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开放导报, 2011 (5)

[5]崔佳.日本经验与医药分业制度[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7 (6)

[6]曹阳, 徐丽华.中国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 2009 (1)

毒胶囊事件 篇2

【摘要】“毒胶囊”事件一经曝光,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甚广。本文意在运用危机公关相关知识,从企业角度分析此次“毒胶囊”事件,并阐述危机公关“5S”原则的运用。

【关键词】毒胶囊危机公关“5S”原则

企业危机公关是指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控制、解决以及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与其他类型公关相比,危机公关具有意外性、聚焦性、破坏性和紧迫性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所以危机公关成为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方面。因此,当企业面临危机公关时,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此时就要运用到危机公关”5S”原则。

一、危机公关“5S”原则

危机公关的5S原则,是指企业在遇到媒体曝光、公众质疑、恶性事件等危机发生时,科学、合理的运用公共关系法则进行化解,以维护企业与品牌的良好形象与市场业绩。具体内容如下:

1、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ing the matter)

危机发生后,公众会关心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谁是谁非,企业应该承担责任。另一方面是感情问题,企业应该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致歉,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2、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

真诚沟通是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之一,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诚意。在事件发生后,公司第一时间向公众说明情况并致歉,从而体现企业勇于承担责任、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文化,赢得消费者的同情和理解。

(2)诚恳。一切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不回避问题和错误,及时与媒体和公众沟通。

(3)诚实。诚实是危机处理最关键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3、速度第一原则(Speed)

在危机出现后,消息会象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因此企业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危机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关键。

4、系统运行原则(System)

危机的系统运作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

(1)以冷对热、以静制动(2)统一观点,稳住阵脚(3)组建班子,专项负责(4)果断决策,迅速实施(5)合纵连横,借助外力(6)循序渐进,标本兼治

5、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

在危机发生后,企业不要自已整天拿着高音喇叭叫冤,而要曲线救国,请重量级的第三者在前台说话,使消费者解除对自已的警戒心理,重获他们的信任。

二、“毒胶囊”案例再现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毒胶囊”事件的具体进展如下:

4月9日上午11时。央视《晚间新闻》主持人赵普发出微博,称“转发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引发了各界对明胶乃至毒胶囊的关注。

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放了记者调查发现厂商用皮革下脚料制造药用胶囊,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涉及其中。河北一家工厂在警方执法前纵火销毁证据。

4月16日、药监局紧急叫停13个涉嫌铬超标药用空心胶囊产品。

4月17日。多省市调查毒胶囊,停售封存13个产品。

4月18日。毒胶囊企业被爆不止9家,涉事企业无一家道歉仅两家召回。4月19日。药监局公布首批胶囊抽检结果,9家药企14种胶囊铬超标。4月20日。浙江新昌查处7家问题胶囊企业,药监局长被停职。

4月21日。卫生部发出通知,暂停使用9企业所有胶囊剂药品。

4月22日。公安部指挥各地警方查封非法生产线80条,查扣用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7700余万粒。

4月24日。最高检派员督办“问题胶囊”所涉渎职等职务犯罪;

4月25日。明星代言毒胶囊赚百万,难追究责任;

4月26日。毒胶囊事件公益律师团:惩罚性赔偿难度大,责任该如何追究?

三、案例分析

针对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各药企的处理危机公关时的一些不足:

1、承担责任原则

危机发生后,以修正为例的各药企没有及时做出反应,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各大媒体公开道歉并采取补救措施。以修正为例,修正在事发后有所回应,但却未能提出处理方案,未能主动承担事件责任。

2、真诚沟通原则

事件发生后,各药企只是沉默,没有开通热线或论坛等和消费者进行沟通,没有站到消费者的角度思想此次事件,考虑到消费者的感受。

3、速度第一原则

事件发生后,以修正药业为例,其在四天后即19日才在官网上作出回应并采取相应措施。未能做到反应快捷,处理及时。

4、系统运行原则

在整个过程中,各药企未能做到多方位沟通,多管齐下,全方位处理危机。

5、符合权威证实原则

在此次危机中,各药企未依靠各大权威媒体及权威政府部门,依靠权威的力量对事件做出更有影响力的回应。

毒胶囊事件:产品力回归 篇3

危险信号之一:产品力危机时代已经来临(一级)

当前,国内医药企业的产品力薄弱带有普遍性,众多医药企业凭借着市场透明度低的信息不对称性,把概念炒得铺天盖地、效果吹得神乎其神,卖点虚构化、理论故事化,这是医药营销的大忌,但我们恰恰在乐此不疲。

结果,以虚假构筑出来的客户期望值会形成外力反作用于企业(如修正药业的良心药、放心药),当企业无法以产品兑现承诺或出现某些问题时,这种外力就会形成强大合力将企业迅速推向危险、甚至置于死地。

长期忽视的产品力短板已经演变成了现时的产品力危机,产品作为满足消费需求的基础被歪曲,当然只能产生暂时的泡沫。糟糕的是,很多企业将这种泡沫当成了现实成就,并用以指导企业的市场行为,其结果必将是导致企业运营更加偏离正常轨道,这就会不可避免的使危机加剧。

消费需求首先基于产品,然后才是其他,产品力在药品的消费行为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要尽早丢掉急功近利的想法,遏止脱离产品实际价值的跳跃式思维和行为,制定切实的产品力提升与研发策略,逐渐对资源进行调整,使之向产品倾斜。

医药营销只有重新回归到产品力的提升上,才能凭借强大的产品力产生真正的销售力,现实要求我们,不能用生存的机会去换取灿烂的假象。

危险信号之二:不可控的速度是陷阱(一级)

近几年,速度成了众多企业发展追求的热点,医药企业也不例外,在“快鱼吃慢鱼”等经典语录的引领下,粗放式地对市场竭泽而渔及简单的短期谋利取向,造成了医药行业的畸形发展,消费者被不断伤害、产品价值短板等都会给国内医药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这种情况下,一味求快必然造成企业运营整体的不可控,如大多数的医药企业的采购方式仍停留在购买层次上,单纯以价格为导向的留次去好现象大量存在(毒胶囊事件就是例证),采购行为不能上升到企业与客户长期利益层次,更难及供应链管理及企业战略高度,这些都为企业发展设下了随时可能被外力引爆的定时炸弹。

更加可怕的是,我们还在以类家族式的初级管理手段疲于控制,可以判断的是,即使没有地震性事件的影响,这种速度也注定难以为继,失控并掉落陷阱几乎成了必然。

不可否认速度是一种效率,但追求速度首先需明确企业战略的方向,哪怕只是初级的目标客户定义与产品价值定位,定义与重建四个层面:信息反馈与决策时间、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流程和时间、渠道效率及资金流转速度等,并以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与手段为基础加以整合提升,以使速度细化、落实及可控,才能使企业避免步入盲目求快的陷阱,

即便如此,笔者仍然认为,速度并不是当前医药市场的关键要素,品质才是。我们的最终症结很可能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做了不合适的事情。

危险信号之三:靠广告与招商“催肥”的规模是假象

速度往往与规模相伴,追求规模也就成了众多医药企业近乎一致的选择,销售规模是医药企业主和销售管理者们心中永远的牵挂。

几千万、几个亿、几十个亿、几百个亿的数字目标好像成了企业发展的终极目的,有钱的做广告、没钱的搞招商、做促销,各种方式轮番上阵,却还是每天跟着销售数字着急上火。广告投入不断增加,招商一招就是十年,客户换了一批又一批,常新;市场做了一地又一地,疲软。

规模可能上去了(很多中小医药企业连规模也没做上去),可还是不见客户有什么忠诚度,品牌有什么价值,企业的营销管理与运营水平有什么提高,其核心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去关心消费者需求并为其创造切实的独特价值。

没有核心客户的成长,即使再大的规模也不是有效规模,核心竞争能力当然更谈不上,靠广告与招商“催肥”的规模不过是假象,跟企业发展无关,至多只能成为短暂的伪辉煌罢了。

规模如何而来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规模不能带来有效的成本降低和竞争力的提升不要也罢,更何况我们往往因追求规模而失去了利润和企业修炼内功的机会。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回归企业运营的基本层面,明确客户价值、对接产品创新、不断提高客户价值贡献率,由此获得的规模才是有效规模,才能够支撑企业继续发展,不致使企业成长为残疾的巨人,难经风吹草动。

危险近在眼前,但愿毒胶囊事件能够让更多医药企业的营销管理者们读懂事件背后的信号,并警醒起来,尽早开始以产品力提升为主的营销基本面打造工程,在了解市场当前及今后发展的关键要素的情况下,为目标客户提供真实的独特价值,同时积极尝试对商业模式进行改造,进而逐步上升到战略规划与战略性发展的高度,笔者相信,遵循这一可行路径谋划企业的未来,危险是可以避免的。

毒胶囊事件 篇4

关键词:形象修复理论,危机传播,修正“毒胶囊事件”

一、研究背景

2011年是企业危机频发的一年, 这些危机事件涉及各行各业, 给企业、政府和非盈利组织的形象和信誉造成极大的损害, 对其运作和经营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2012年4月, 公众的目光再次集聚:4月15日,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以“胶囊里的秘密”为题曝光9家药企13个批次的药品胶囊重金属铬超标。其中, 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羚羊感冒胶囊铬元素含量超出行业标准1倍以上。众所周知, 药品质量安全攸关人命, 而一直标榜做“良心药, 放心药”的修正药业却被曝生产毒胶囊, 这必然会将其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修正药业面临空前的公关危机。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危机的发生都会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因此在危机处理过程中, 企业形象的修复必须引起重视。但企业形象一旦受损, 修复起来往往难以一蹴而就, 使用何种、如何使用修复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Benoit的形象修复理论为框架, 以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为案例, 具体分析评价其对该理论的运用。

二、理论概述

(一) 危机传播

危机传播对应的英文为“Crisis Communication”, 在国内也被译为“危机沟通”。1982年, 强生公司成功处理“泰诺”胶囊的中毒事件, 引发了学术界对危机传播研究的“井喷”, 真正掀起了美国危机研究的序幕。我国危机传播的全面研究从2003年SARS爆发后开始。自2004年第一本有关危机传播的著作诞生后, 学界便兴起了研究危机传播的热潮。目前, 对危机传播进行确切定义的只有史安斌, 他在《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中提出:“危机传播就是在危机前后及其发生过程中, 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内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程”。[1]台湾学者吴宜蓁将危机管理与危机传播进行了区分和对照, 认为危机传播的研究脉络以公共关系学为主, 焦点在于危机各阶段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过程, 主要课题是影响大众对组织形象的认知, 以人为关照面, 目的在于组织形象的维护。[2]褚建勋、汤书昆 (2004) 在国外相关学者已总结出的危机传播理论的基础上, 从不同研究视角介绍了四种主要理论模式, 分别是Steven Fink的“阶段分析理论”、William Benoit的“形象战略理论”、Thomas Birkland基于议程设置理论提出的“焦点事件处理论”和Cooms等学者研究的“情景危机传播理论”。[3]

(二) 形象修复理论

形象修复理论, 英文为“Image Restoration”, 是修辞学说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其关切的焦点是组织的危机言说 (crisis discourse) 或信息选择 (message options) 。形象修复策略并不看重危机发生的阶段, 而是把理论重点放在使用的信息选择中, 也即“危机发生时该说什么话”。[4]

Benoit提出了5种典型的形象修复主策略, 具体细分为14项子策略, 被广泛认可和引用[5] (见表1) 。

三、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分析

(一) 事件梳理

4月15日午间, 央视节目《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胶囊里的秘密》, 揭露一些企业利用工业明胶来制作食用胶囊外壳的地下产业链, 9家药企13个批次的药品胶囊重金属铬超标。其中修正药业生产的羚羊感冒胶囊被曝铬元素含量为4.44mg/kg, 超出当时的行业标准2 mg/kg 1倍以上。修正药业最初则否认自家生产的胶囊铬含量超标。4月16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 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6]修正药业将官网宣传口号“良心药, 放心药, 管用的药”改为“修元正本, 造福苍生”, 并发布声明宣称积极配合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复查, 保留依法追究相关供应商责任的权利。4月19日, 修正药业通过官网发布通告, 称已召回全部疑似问题胶囊, 向公众表示歉意, 并将自建胶囊厂。当晚, 国家药监局公布抽检名单, 羚羊感冒胶囊榜上有名, 修正药业的另两款药品批次也出现了铬超标的情况。[7]4月21日, 卫生部发布公告, 要求召回所有胶囊超标批次的药品。4月22日, 修正药业宣布召回所有胶囊剂产品。5月2日, 修正药业销毁近14万盒不合格胶囊产品, 并再次向消费者致歉。

“毒胶囊事件”不仅给修正药业的声誉造成致命打击, 其召回产品还有可能导致约达70亿元的经济损失, 而终端药品下架, 产生不了现金流, 资金链存在断裂的风险, 修正药业前途未卜。[8]

(二) 危机情境分析

“毒胶囊事件”发生后, 修正药业面临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 危机情境复杂而严峻:

1.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在2012年被放到了中国社会问题的首要位置。

[9]“毒胶囊”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该事件被曝光后, 自然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极大重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检总局、公安部都安排工作, 要求严密彻查、严厉打击“毒胶囊”违法犯罪行为。作为铬超标上榜的“知名”企业, 修正药业面临政府部门的压力, 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是修正药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医药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 央视爆出“毒胶囊事件”后, 其他媒体相继跟踪调查报道、发表评论。

纵观媒体报道, 其关注点前期集中在修正药业生产的胶囊“铬含量超标”是否属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转向报道修正药业采取的回应措施、面临的经济损失, 后来还爆料修正药业经营历史的斑斑劣迹, 批评质疑其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 指责其为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因此, 面对来自媒体的压力, 修正也需要积极配合采访, 真诚与媒体进行沟通, 争取客观公正的报道。

3. 消费者作为“毒胶囊事件”的直接利益关系人, 对修正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怒。

两次黑掉修正官网, 质疑其道歉诚意不够, 认为打击“问题胶囊”须究修正等不良企业的责任……可以说, 此次事件使修正药业做“良心药、放心药”的形象一落千丈, 成了做“黑心药、有毒药”的无良企业。这对修正药业的打击是巨大的, 如何修复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更是修正药业的当务之急。

4. 修正还面临来自药品行业的压力。

4月25日至27日, 修正药业被全国第67届药交会组委会劝退;还有媒体报道称修正全线产品被禁入北京的药品招标体系, 以及有可能被各地招标部门仿制。[10]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政府部门的查处、媒体的舆论批评、消费者的信任丧失及药品行业的抵制, 都使修正药业处于非常不利的危机情境之中。此时, 修复受损的企业形象是修正药业危机处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修正药业采取的形象修复策略分析

修正药业在“毒胶囊”危机传播过程中多次运用了Benoit的形象修复策略, 以下逐个进行分析:

(一) 否认

1. 直接否认

面对危机, 修正药业的第一反应便是否认。毒胶囊事件发生后, 4月15日, 修正集团董事长修涞贵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声称他们家的胶囊“经过检验是完全合格的, 没有发现铬超标。”这一说法直接否认了修正药业与危机事件相关。但形象修复理论主张, 公众对责任的看法比事件本身更重要。危机发生后, 只要大众认为企业该负责, 不管真实情况如何, 企业都应首先迅速采取行动承担责任, 将对企业形象的损害降到最低。既然胶囊已经权威机构检测出问题, 又被媒体揭露, 修正药业首先应向公众道歉, 表明自己诚恳的态度, 然后再多方求证新闻报道是否属实。若报道属实, 由于第一时间表示歉意, 勇于担当, 至少会缓解公众的不满情绪;若不属实, 则更是掌握了主动权, 可以作为“虚假新闻”的受害者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修涞贵还表示, 要将胶囊留样送至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 但检测结果迟迟未在约定时间公布, 被媒体指责为“食言”, 暴露出修正药业缺乏与媒体沟通的诚意, 反而进一步使自己形象受损。

2. 转移指责

毒胶囊事件初期, 修正药业在4月16日一天之内发布了两起声明。第一份声明称, 公司第一时间组织了安全检查小组, 对相关产品质量复查, 积极配合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复查, 并承诺如果检验出有任何质量问题, 公司愿意接受国家机关的任何处理。但随后修正药业发出了第二份声明, 将“如果检验出有任何质量问题”等语句删除, 变为“羚羊感冒胶囊所选择的空心胶囊生产企业是资质齐全、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企业, 针对复检结果, 我们将保留依法追究相关供应商责任的权力。”[11]修正药业更换声明背后的动机备受公众质疑, 认为其试图将责任转移到空心胶囊供应商头上。但“上了供应商的当”并不能使药企本身免责, 保证药品辅料的质量, 也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4月17日, 央视《新闻1+1》节目著名记者张泉灵就针对这份“官方声明”指责其“不道歉”且推卸责任。如此一来, 修正的形象再次因自己的不当行为受损。

(二) 规避责任

在应对此次危机事件过程中, 修正药业还采取了规避责任策略中无力控制的子策略。修正药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央视送检的批号生产日期在新国标实施前, 此前铬元素含量并未纳入检测范围, “央视报道有所失实”。[12]这一说法其实在暗示修正药业并非有意不遵守行业标准, 检测出铬超标责任并不在己方。但修正药业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便铬元素含量之前并未纳入检测范围, 并不意味着药品制造商可以为降低成本而置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于不顾, 生产、销售毒胶囊, 这不是一个标榜做“良心药、放心药”的企业应该有的行为。所以修正药业的这种做法非但没有减少消费者的敌意, 反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谴责。

(三) 纠正行为

当企业的失当行为属实时, 需要纠正行为策略来修复形象。4月19日, 修正药业通过官网发布“关于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处理进程的通告”, 称已经召回199件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 还表示计划在未来2年内, 投资3亿元自建胶囊生产企业, 保证消费者的用药安全。但后经记者证实, 自建胶囊厂的计划实际上早已列入了通化市政府的日程。4月22日, 修正药业宣布召回所有胶囊剂产品。但后有媒体爆料, 各地并未销毁问题胶囊而只是“封存待检”, 心存侥幸, 试图翻盘。5月2日, 修正将召回的所有不合格胶囊产品约14万盒集中焚烧销毁, 是第一家正式宣布实施焚烧销毁问题胶囊产品的毒胶囊涉事企业。不过网友还是质疑, 修正药业此次销毁的药品价值不足其总销售量的百分之一, “明显没有诚意”。

一系列纠正行为的实施, 说明修正药业开始意识到面对事实, 否认和规避已经无助于解决问题, 改正过错才是明智之举。但这些整改措施明显力度不够且有敷衍之嫌。网友的反应说明药品安全问题敏感而严重, 卷入危机的企业短期内要重获公众的信任是很困难的。

(四) 表达歉意

企业面对危机事件, 无论及时与否, 主动或被迫, 道歉都是必不可少的策略。通过表达歉意, 争取公众原谅, 尽量减小形象损失。从4月15日事发到4月19日, 修正药业面临各方压力, 终于在召回药品声明中向公众道歉, 后又在销毁药品的声明中再次向消费者致歉。虽然修正的致歉姗姗来迟从而陷自己于被动境地, 但至少向消费者表明了态度, 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修复自身形象。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修正药业在“毒胶囊事件”中采用的形象修复策略进行分析, 认为我国企业在危机传播中公关意识薄弱, 对形象修复理论的运用尚不成熟, 不能在适当的时机选用适当的策略进行形象修复, 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反作用。因此, 系统深入地把握并合理运用形象修复策略将是我国广大企业未来努力的方向, 从而在危机发生时能更好地修复受损的形象, 尽可能减少企业损失。

参考文献

[1]蒋蓉.近年来我国危机传播的研究及其反思[J].东南传播, 2010 (7) .

[2]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3.

[3]褚建勋, 汤书昆.复杂的危机传播——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述评[A].第四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4.

[4]吴小冰.近年来危机传播之研究综述[J].广告大观 (理论版) , 2009 (3) .

[5]Benoit, W.L.Image repair discourse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J].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997 (23) :177-186.

[6]陈雅琼.明胶作为药用辅料存监管漏洞五大标准被视若无睹[N].证券日报, 2012-04-17 (14) .

[7]刘夏.修正药业:已销毁14万盒胶囊[N].新京报, 2012-05-03 (33) .

[8]徐晓华, 傅立波.资金链存在断裂危险, 修正药业前途未卜[EB/OL] (.2012-05-23) [2012-06-25].http://health.peo-ple.com.cn/GB/17964277.html.

[9]司马岩.修正药业销毁问题胶囊行政监管效力不如舆论监督[N].中华工商时报, 2012-05-10 (7) .

[10]马建忠, 陈婷.修正药业全线产品北京招标遭“劝退”[EB/OL]. (2010-05-10) [2012-06-25].http://gcontent.oeeee.com/4/92/492ac8e3c1194431/Blog/fb7/5220d0.html.

[11]陈雅琼.修正药业董事长食言“毒胶囊”检验结果未能如期公布[N].证券日报, 2012-04-19 (16) .

毒胶囊案例分析 篇5

毒胶囊案例分析

一、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因为有些药品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有较大的刺激性,所以需要用胶囊包起来才便于服用,胶囊作为药品的重要辅料同样也会被人体消化吸收。在调查中调查者发现,这小小的胶囊里却隐藏着大秘密。儒岙镇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调查者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在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透露,他们厂生产的药用胶囊主要供应东北、江西等地一些药厂,所用原料主要就是明胶,因此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关系。在前后长达8个月的调查中,记者走访了河北、江西、浙江等地的多家明胶厂和药用胶囊厂,发现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和江西弋阳龟峰明胶公司两家明胶生产企业,采用铬超标的“蓝矾皮”为原料,生产工业明胶,然后套上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包装,通过一些隐秘的销售链条,把这种白袋子工业明胶卖到浙江新昌地区,这种铬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由于价相对便宜,被当地一部分胶囊厂买去作为原料,生产加工药用胶囊。这种被检出铬超标的药用胶囊最终流入青海格拉丹东、吉林长春海外制药等药厂,做成了各种胶囊药品。

根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调查中掌握的线索,记者分别 1

在北京、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对药店销售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胶囊药品进行买样送检。检测项目主要针对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反复多次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二、官方评价与结论

1,卫生部

2012年4月21日,卫生部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相关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卫生部部长陈竺今天下午表示,药物胶囊重金属限量早有标准。“毒胶囊”曝光后,有患者自行打开胶囊,只服用药粉。对此陈竺表示,服用胶囊药品一定要遵医嘱。企业家、科学家应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卫生部发出《关于配合召回和暂停使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待检验合格后方可购入和使用。

2,公安部

“毒胶囊”事件曝光后,公安部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部署河北、浙江、江西、山东等地公安机关介入侦查,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查处工作。截至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已立案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3名,查封工业明胶和胶囊生产厂家10个,现场查扣涉案工业明胶230余吨。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会上指出,“毒胶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中央领导同志对公安机关迅速有力坚决打击“毒胶囊”犯罪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公安机关进一步加大力度,彻查“毒胶囊”犯罪。尽管目前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打击“毒胶囊”犯罪活动是保卫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和餐桌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公安机关的职责使命所在。各地公安机关一

定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毒胶囊”犯罪的现实危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此类犯罪。

3,国家药监局

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获悉,该局公布第一批抽检结果,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部分省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检验报告,修正等9家药品生产企业使用的胶囊铬含量超标,并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违法违规企业予以严肃处理。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全面开展药用明胶和药用空心胶囊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要求药用空心胶囊企业严格原料把关和质量检验,严防工业明胶流入药用胶囊生产环节;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从有资质的企业采购药用空心胶囊,严防不合格药用胶囊流入药品生产企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坚决维护公众利益,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

4,最高人民检察院

“问题胶囊”事件发生后,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领导当即指示最高检渎职侵权检察厅及时掌握情况,关注事态发展,派员督办事件背后的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最高检渎职侵权检察厅日前向全国各省级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发出通知,要求从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和食品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查办“问题胶囊”事件背后渎职等职务犯罪的重要性,增强大局意识和政治敏锐感,主动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配合,发现和查办“问题胶囊”事件背后的渎职等职务犯罪。目前,河北、浙江、江西、山东等省检察机关已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介入事件的调查工作。

5,当地政府

据浙江省新昌县委宣传部发布新闻,截至2012年4月15日18时,新昌县已紧急查封媒体曝光涉嫌使用工业明胶制作空心胶囊的相

关问题企业,公安机关已对4名企业负责人实行控制。据央视报道,在2012年4月15日,河北省相关机构的执法人员赶到河北薛洋明胶蛋白厂现场进行执法。蹊跷的是,当执法人员到达现场的时候,厂房车间突然起火,后来,经过当地消防部门扑救,大火已经被扑灭了。目前,该企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已经被公安执法人员带走协助调查。

6,修正药业

央视报道有所失实,修正药业高级副总裁王之光对此回应,央视送检的批号生产日期在新国标实施之前,此前铬元素含量并未纳入检测范围。王之光强调,央视报道有所失实,作为制剂生产商,其明胶空心胶囊外壳由药品包装供应商提供。央视送检的羚羊感冒胶囊供应商目前暂时未能确定,而其公司在选择明胶空心胶囊供应商时非常谨慎,且供应商也需要提供相关的产品合格文件。

在央视曝光“问题胶囊”4天后,涉事药企业之一的修正药业通过官方网站于19日发布“关于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处理进程的通告”,称目前已经召回199件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并通过网站对公众表示歉意。在这份通告中,修正药业称央视15日曝光此事后,他们立即全面召回并封存批号为100901的涉事羚羊感冒胶囊。据了解,该批次产品主销往吉林地区,共有199件,通告中说,目前修正药业羚羊感冒胶囊生产线已全部停产自查,同时安全小组已展开内部质检、采购、流通等环节的检查和责任追溯,并积极配合国家药监机构对胶囊产品的检验。

三、个人对事件的观点与看法。

事件曝光至今,几乎没有任何一家涉事企业主动对外发布事件的进展,也没有企业站出来回应民众的关切,但电视广告却照播不误,当事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漠然令人气愤。

毒胶囊事件不仅使被曝光的9家企业名誉扫地,整个中国医药行业也面临一场公关危机,声誉和形象受到重创。在惨痛的教训面前,药企有必要检讨和反思,那种长期存在的,以明星代言加广告狂轰滥炸拉动销售、重销售轻技术研发、重单向宣传轻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经营

模式。一个真正的品牌一定是内外兼修、知行合一、坚守企业社会责任、重视与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沟通,仅仅靠明星代言和广告以及自我标榜无法打造持久的品牌。

毒胶囊横行,源于企业集体道德失守和监管失范。从报道中来看,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追究和打击,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图便宜居然毫无异议;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药品生产企业,明知道这种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危及患者身体健康,竟然也无所顾忌地投入药品生产使用。明胶厂、胶囊厂、药厂,对“有毒胶囊”的来龙去脉都心知肚明,却集体失守了企业的责任底线,心照不宣地开展合作,这也暴露出监管的死角和盲区。比如用废旧皮鞋熬制工业明胶,相关的当地卫生、工商、公安等部门,是否都尽到了管理职责?比如铬超标的空心胶囊已经流入了修正药业这样的大企业,当地的食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又都是如何做的事前监督与检查?何至于相关管理与监督、检测部门的专业设备还不如记者的采访有效?媒体曝光问题药品,何尝不是在曝光行业问题监管。

毒胶囊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管理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串通一气,为追逐利益罔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如果说,工业原料堂而皇之地进入药企成为治病救命的药品令人震惊,那么,从毒胶囊曝光到现在当事药企应对公关危机的态度则更令人失望。

从毒胶囊事件不难看出,只要企业没有社会责任,那就好比企业商人没有流着道德的血液。可是包括修正药业在内的许多大型制药企业出现的毒胶囊,不仅仅使企业陷入信任危机,更是在道德上给予谴责。

试想一下,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和缺乏道德的企业怎么能够把老百姓的生命健康问题放在一定的位置上?也许今天是铬超标,明天也可能公开造假药,制毒品!反正只要有经济利益,一切皆有可能。

参考文献

1,中国广播网

管理一班李波

谁该为“毒胶囊”负责? 篇6

“毒胶囊事件”不仅让民众对胶囊心惊胆寒,也把制药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牵涉其中的多家药企不但少有道歉者,甚至有药企宣称自己也是受害者。难道只有用皮鞋做胶囊的小作坊是罪魁祸首?到底谁该为“毒胶囊”负责?

为模拟铬污染致癌机理,美国科学家发表最新研究:喂白鼠14ppm铬水90天出现基因表达错误,致癌原理多是如此。铬胶囊吃4颗在胃里即达此危险浓度,久服必致癌。

——环保人士董良杰

一天吃六个胶囊,一天三次,一次两个,也没吃掉多少铬。

——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

对我们的药品,对企业家的诚信,对医药卫生事业还是要有信心,有责任的企业家科学家一定是我们国家医药行业的主流。

——卫生部部长陈竺

抱歉,我们对你们没有信心。

——网友

相关药企的态度,确实颇令人失望。医学院中有门课程,名为“药业伦理学”——制药行业不同于一般行业,其承担的是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制药者自然需要一定的道德水准作为根基。

——《第一财经日报》

政府责任人、监管机构必须承担责任。不仅监管部门,对当地更高级别的负责人也必须问责。如果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即使经济发展遥遥领先,百姓也很难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

毒胶囊事件除了企业负责人违法和道德缺失外,我们是否也要反思当前的药品定价制度?药品招标逼迫企业不得不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以致使用有毒原材料制作药用胶囊。药品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我担心这只是冰山一角。

——某医疗行业从业人员

这个事件如果发生在日本, 药厂老板会切腹自杀;如果发生在韩国, 药监局的高层会被调查经济问题, 而后畏罪跳海自杀;发生在美国, 药厂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天价索赔官司而破产……而我们呢?

毒胶囊事件 篇7

一、法律适用问题

食品药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群众身心健康, 对违法者不重打难以规范秩序, 不重罚难以纠正行为。我国当前《刑法》把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相关犯罪行为规定在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中, 第一百四十条至一百五十条共十一条规定了不同的情形, 其中第一百四十一条生产销售假药罪和第一百四十四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规定了最高为死刑的刑事责任, 并处一定数额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从犯罪构成来看, 上述两种犯罪行为更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犯罪嫌疑人在对危害结果具有主观明知的情况下, 却不惜采用危害公共安全的手段牟取暴利, 置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及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于不顾, 积极追求犯罪目的实现, 因此说, 把“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规定到破坏经济秩序的罪名已不太合适。应该说, 2011年, 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瘦肉精”案件的主犯定罪量刑, 是符合法理的。建议我国尽快修改刑法或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此类案件的法律适用, 尽量细化相关条文的内容, 使处理此类案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 在财产刑上, 建议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做法, 对食品药品企业的严重违法行为, 实施巨额罚金。例如, 2009年, 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公司在营销中故意夸大药品适用范围, 被司法部门重罚23亿美元;2010年, 葛兰素史克公司被发现在药品原料中掺假, 被重罚7.5亿美元。 (2) 如此维护食品及药品安全, 无疑值得我们学习。

二、制度创新问题

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和谐。除了用法律震慑、重重处罚直接从事制毒售毒、制假售假的犯罪分子外, 从制度上进行创新, 是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可行途径。

(一) 赋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更大的权力, 创新我国的食品药品召回制度, 充实专业性强、高素质的人才

目前, 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受编制所限, 人员少, 素质不高, 根本无力完成对大量食品药品生产销售企业的监督管理职能, 检查监督流于形式, 只能被动地应付一些突发事件, 无力进行预防检查工作。建议创新方法, 借助社会力量, 比如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结合, 引进高素质人才、较先进的检验设备, 探索建立一支高效负责的食品药品检查监督队伍。

(二) 借鉴我国的交强险制度, 强制推行食品药品产品责任险

为何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屡出, 很重要的一点是违法成本低。探索食品药品企业交纳保险金制度, 一旦企业出事, 对消费者而言, 可从保险公司直接获得相应赔偿, 避免发生因企业破产而无力赔偿或民事诉讼程序漫长企业消极赔偿的问题, 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企业而言, 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安全防范意识, 避免因发生重大事故而导致生产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三) 实行举报人重奖制度, 尤其是企业内部举报人重奖制度

设立重奖举报人制度, 动员社会力量监督食品药品生产销售企业。执法监督再细致, 往往会留有死角, 况且有的造假涉毒企业从表面还很难发现。食品药品生产企业涉毒涉假主要有两个关键环节, 一个是原料, 另一个是工艺。作为普通消费者即使偶然发现其中的问题的时候, 往往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阶段。企业职工熟悉企业情况和流程, 对举报者重奖并保密, 举报者即使不是出于道义和良知, 而单单只是为了高额的举报奖金, 也是未尝不可, 这对于遏制涉毒涉假企业大量生产销售是非常有力的, 有利于彻底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建议设立重奖举报人的类似法律法规, 对业内举报人给予更多的保护和奖励。

(四) 实行对地方政府问责的一票否决制和引咎辞职制度

加大问责和追责力度, 也解决当前食品药品安全的有效举措。当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形势极其严峻, 向地方政府问责责无旁贷。政府的责任包括制定、执行行政法规, 参与市场监督, 对经营者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等, 这是政府应该尽到的义务。政府经济指标搞得再好, 搞不好人命关天的食品药品安全就属于失职, 如果有失职, 这样的政府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要严厉的追究责任, 问题严重的应该引咎辞职。如果渎职构成犯罪的应当严厉追究刑事责任。

(五)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安专门队伍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属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转型中突出的公共安全问题, 也是维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 承担着保护公共安全任务的公安机关理应有所创新。可以在原有刑侦、交警等警种序列外, 单独设立一支高素质的食品药品安全警种, 或者成立单独的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侦查机构, 以高效的处理渐成常态的食品药品违法行为。

摘要: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和群众身心健康, 越来越受到全体国民的重视, 因此, 妥善处理好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成为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拟分析出此类问题的适用法律, 提出解决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思路

注释

1 欧阳万坤.在依法行政中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机制[J].食品药品监管, 2006 (21) .

修正误判“毒胶囊门” 篇8

毒胶囊事件比以往危机更甚的是, 它波及到了最广泛、最广大人群——人吃五谷杂粮, 谁还能不生病吃药?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毒胶囊铬超标的潜在受害者。如此把全社会所有人一网打尽的危机, 还真不多见。

再则, 毒胶囊伤害的直接对象, 首先是病人这一脆弱群体。医家有云:“但愿世间长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而无良企业和商人, 现在完全突破了良心底线, 直接对病人下手了, 这触动了世道人心最敏感的部分。

基于以上分析, 毒胶囊事件可能引发的舆论反弹, 稍有分析判断能力的机构, 都能够做出大体判断。但修正药业的危机公关, 在这点上“乌龙”了。

客观看, 修正药业在毒胶囊事件中, 并不是行为最恶劣, 危害最大的企业。只是修正一直以“良心药, 放心药, 选修正药, 管用的药”来宣传企业, 企业标榜的价值观和人们看到的社会现实直接发生了冲突, 因而危机一起, 便不可回避地被置于风暴中心。事实上, 公众对这一行业性的丑闻, 批评首先指向政府监管, 修正如果危机应对得当, 是有相当的回旋余地的。但是, 由于对危机的性质和烈度判断失误, 修正在危机处理上, 几乎每一步都在下臭棋。

在央视曝光后, 9家企业中有两家立即发布声明, 宣布召回被曝光的胶囊药物。但修正董事长却回应称:“我们家的胶囊经过检验, 是完全合格的, 没有发现铬超标。”但事实上, 他失言了。在已发生的行业危机中, 还心存蒙混过关的侥幸, 这是修正应对胶囊门的第一大败笔。

第二天, 修正还在官方网站上发表了声明, 称正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复检, 并表示, “如果检查出有任何问题, 愿意接受国家机关的任何处理。”但4月19日, 企业在事实面前失去了对抗舆论的本钱, 不得不发布声明, 称已经召回199件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 并通过网站向公众致歉。

修正的这一篇致歉声明, 在公关行家们看来, 也是败笔处处。这篇“红头文件”范儿的通告, 在“速度、态度、尺度”上都不及格。有通知, 有控制;无沟通, 无情感, 对比麦当劳处理315危机时的通告, 一眼就能看出差距。

修正是以营销带动生产的企业, 仅今年3月, 在中央和省级卫视广告投放金额就达3.46亿元。危机爆发以来, 修正官方网站两次被黑, 连给企业代言的明星, 都感受到巨大压力。做“良心药”的口号, 也悄然换成了“修元正本, 造福苍生”。而能否“修元正本”, 度过这一场危机, 公关处置已不容再闹乌龙。但尤其要看到的是, 修正药业危机公关最大的错误, 不在公关方法技巧有多不足, 根子出在企业的经营理念上。

德国:再度爆发“毒鸡蛋事件” 篇9

本月初,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Nordrhein-Westfalen) 的一家养殖场生产的有机鸡蛋中再度发现了有毒物质二恶英。如今, 德国下萨克森州 (Niedersachsen) 也出现了类似的有毒鸡蛋, 当地两家养殖企业被关闭。

据下萨克森州消费者权益保护部称, 已经卖出的鸡蛋都已经被召回, 不过, 不排除已经有部分有毒鸡蛋到了消费者手中。据悉, 有毒鸡蛋是当地时间周四发现的, 涉及的养殖企业立即被关闭, 有关部门并没有透露这些企业的名字以及发现多少有毒鸡蛋。这些鸡蛋中的有毒物质类二恶英多氯联苯 (PCB) 含量超标, 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尚不清楚。消费者权益保护部称, 对这一事件的调查已经展开。

据了解, 德国当局1月有消息说, 遭二恶英污染的鸡蛋已流入英国和荷兰。德国农业部发言人埃希乐1月8日公布了一组数据。他表示, 在对另外3家养鸡场和6家养猪场的抽查中, 鸡肉和猪肉都是合格的, 二恶英含量没有超标。

恒天然毒奶粉事件竟是虚惊一场? 篇10

新西兰初级产业部负责食品安全的代理局长斯科特·加拉赫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该部门组织专家在新西兰和美国的多家实验室进行了195次检测, 结果表明, 此前在恒天然产品中发现的细菌并非肉毒杆菌, 而是与之相似的梭状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不会像肉毒杆菌那样产生会致人中毒的肉毒素。新西兰初级产业部说, 还未曾有过由梭状芽孢杆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报告, 但如果这种细菌的某些菌株含量过高, 可能导致食物腐坏。

加拉赫说,恒天然的客户有理由继续对其生产浓缩乳清蛋白工厂的卫生状况表示关注。

据介绍, 今年3月恒天然在澳大利亚对其产品进行检测时发现其中含有细菌, 但当时并不能确定是否为肉毒杆菌, 相关产品被追溯到去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其后, 受恒天然委托, 新西兰农业研究机构Ag Research对相关产品开展了进一步检测, 并于7月31日报告说浓缩乳清蛋白中含有肉毒杆菌。

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当天在位于奥克兰的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得知最新调查结果后感到松了一口气。他表示, 恒天然当初召回产品是正确的举措, 公司仍在进行内部调查。应恒天然的请求, 新西兰股票交易所当天停止其股票交易。

此前出具检测报告的研究机构Ag Research当天没有对初级产业部的调查结果发表评论。

电路测试表新西兰初级产业部曾于8月3日宣布, 恒天然旗下工厂生产的约38吨浓缩乳清蛋白粉被检测出含有肉毒杆菌毒素, 这些乳清蛋白粉作为原料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饮料等产品, 已有部分出口至中国等海外市场。事件发生后, 相关奶粉产品在多国被下架和召回, 新西兰政府也成立了一个部长级调查委员会来彻查此事事

吃了毒胶囊咋办 篇11

接着,这些“整过容”的废皮子被放入熬胶锅中,滤掉各种可见的脏东西,熬制成胶质。再经过浓缩、凝胶、干燥、粉碎等一道道工序,变成一种淡黄色的透明小颗粒。这种只能用于工业用途的明胶,在业内被俗称为“蓝皮胶”。这样的“蓝皮胶”与用动物骨头和皮制成的食用明胶在外观上毫无二致,但相对于后者3万多元一吨的价格来说,只要2万多元就能买一吨的价格让它们显得尤其“合算”。在新昌这一有名的“中国胶囊之乡”,它们像小山一样堆在一些厂家的秘密仓库里以躲避检查。然后厂家公然违反《中国药典》的规定,用它们代替食用明胶制作药用胶囊。

在这种胶囊里,含有大量来自废皮革的重金属铬。相对于《中国药典》明确规定的胶囊中铬含量不得超过2毫克/千克的标准,它们平均超标20-40倍左右。然而,一些胶囊生产厂中,连检测铬含量的设备都没有,未经任何检测,就给这些“毒胶囊”贴上合格证,流向制药厂。

目前,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修正等9家药企13种药用胶囊涉嫌铬含量超标的通知,并采取了停售措施。

铬残留可查但无标准

跟微量元素一根头发就能查不一样,体内铬含量检测对设备要求较高,需要取血或尿蛋白。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网专家孙忠实教授表示,全国99%的医院都不具备检测铬的能力。

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说,目前国家没有一个铬含量检测的标准作为参考,就算检测到血液中的含镉量也没有意义。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陈裕明指出,一般每天摄入胶囊总量很低(<0.5g),按食品铬的最低标准(2mg/kg)放大100倍,从胶囊摄入铬的绝对量仍<0.1mg,相当于半斤粮食的含铬量,引起严重危害可能性并不大。

郝凤桐也认为,如被诊出铬中毒,首先应怀疑工作环境、居住环境、有没有用到劣质的金属日用品、日常吃什么等,而不是吃的胶囊。

不能剥掉胶囊吞药

杭州市中医院消化科主任王小奇说,很多抗生素刺激性较大,剥掉胶囊吞服药粉可损伤食管。

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职业病科姚耿东教授认为,如果在短时间内误食了大量重金属物质,喝牛奶可以在胃肠道内产生一种络合作用(分子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很稳定的新的离子),但是如果担心因较长时间服用有毒胶囊药品而过多地摄入了铬元素的话,喝牛奶没有多少效果。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喝水,通过尿液加速体内代谢,对排铬有一些帮助,但效果也有限。

三类胶囊绝不能拆

孙忠实教授说:“95%的胶囊不要拆开吃,肠溶性胶囊、控释胶囊、缓释胶囊三类更绝不能拆。”他指出,用胶囊包裹药物粉末有三种原因:口感不好;有刺激性,会灼伤食管、刺激胃;延长作用时间,控制计量和速度。

肠溶性胶囊到达小肠才会溶解慢慢释放药效,如布洛芬胶囊、洛赛克胶囊等。如果只服胶囊里的药粉,药物可能在食道和胃里发生反应或被吸收,等到达小肠时,就达不到预期的药效。

控释胶囊是要以受控形式按一定速度释放至作用器官或特定靶器官。而胶囊起到了运载药物到达指定部位,并且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作用。如果患者直接口服胶囊内的药物粉末,药物可能还没到达给药部位就释放药效,并且释放速度得不到控制,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缓释胶囊是要通过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延长药物作用。如直接口服药粉,起不到延缓释放,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效果。

毒胶囊事件 篇12

2008年1月30日, 日本媒体称日本有一家庭三口人食用中国河北天洋食品厂的冷冻饺子后, 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经日本警方调查, 系有机磷类药物甲胺磷可溶性液中毒, 警方认为该药物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混入饺子。事件一出, 在日本一片哗然, 相关官员在记者会上呼吁日本民众:暂时不要进食相关食品。日本零售企业也纷纷暂停出售中国食品。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1月31日发表声明:对中国冷冻饺子中毒问题非常重视, 为了详细了解事态状况, 将与日方相关机构共同进行调查, 并责令即日起停止一切相关企业产品输入。中国公安部门也开始调查, 并希望日方提供相关产品信息。同日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安全局长王大宁紧急召开记者见面会, 声明去年10月份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天洋食品工厂制造的制品样品的检查结果未发现有机磷杀虫剂。并于2月3日派遣由专家调查团, 赴日协助调查。日本调查团也于2月4日奔赴中国, 开始对天洋食品厂的调查。

最终, 在中国政府等多方努力下, 毒饺子事件最终尘埃落定, 日本查出的毒饺子主要是超市内用于防虫的敌敌畏药剂飞散后, 附着在商品上造成的。天洋食品厂最终也摘下了“生产毒饺子”的帽子。

二、中国政府对食品公关危机的处理措施

中国的食品安全在国内外屡亮红灯, 此次以日本三口之家吃饺子中毒为切入点, 各大媒体纷纷炒作, 口诛笔伐。中国的食品安全威胁论再度升级, 不但河北天洋食品厂被媒体、消费者封杀, 整个中国饺子行业遭遇风霜, 个体危机已经演化为行业危机甚至中国制造危机。

对此,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公关危机处理措施, 对危机事件进行的快速处理起到了良好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及时做出回应和声明, 组建危机评估和危机控制小组

危机一旦爆发, 往往会给社会组织造成措手不及的被动局面并引起公众和新闻媒体关注, 此时如果组织反应迟钝, 不能迅速查明真相, 就会造成危机传播中的信息真空, 公众就会用想象来填满所有的疑问, 从而导致各种“小道消息”的流传, 给社会组织带来更大的被动。因此, 当危机一旦发生, 应及时做出反应, 在第一时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化被动为主动, 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争取让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

2. 快速开始调查工作, 对外宣布危机处理的进一步措施

危机发生后首先要认清局势, 紧接着要采取积极得力的措施, 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危机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危机的发生是一个加速的连锁反应过程, 务必在第一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使受害方及社会有关方面感到满意, 对组织方采取的措施表示理解和赞同。

2月1日,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言人就发生的日本消费者食用中国产冷冻饺子中毒事件发表谈话, 首先对食物中毒的日本消费者表示慰问, 并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此事, 立即暂停有关企业的生产和出口, 并迅速派出调查组赴有关企业开展相关调查。中国质检总局也责成有关企业立即与日方进口商联系, 主动下架并立即召回这些企业在日本的产品和正在运输途中的产品, 并商请中国公安部门介入调查。并且在2月3日派有关专家赴日本, 与日方就合作查清问题进行协商。

3. 充分利用新闻媒介与公众进行沟通, 引导和控制舆论

著名的危机管理专家奥古斯丁对危及处理的最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说真话, 立刻说”。并搜集一切与危机有关的事实, 充分利用新闻媒介与公众进行沟通, 举办新闻发布会, 向公众介绍正在进行的补救措施, 借此去影响公众, 引导舆论。

日本政府调查团于2月5日抵达北京, 并同中国质检总局相关官员会面。同日中午, 日方调查团进入河北省天洋食品工厂, 进行调查。2月6日, 进行现场调查的日本政府官员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记者招待会, 原耐治团长声明“天洋食品制造现场, 进行着清洁的管理, 并没有发现异常”。其间中国质检总局在配合日本调查团工作的同时, 也积极向社会媒介公布最新发展情况。

4. 积极采取善后工作, 抵消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进行危机有关处理的同时, 积极采取善后工作, 有利于抵消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 最大可能的获得受害者的同情和理解, 同时重新在顾客群中建立良好形象, 尽快恢复危机前的正常秩序。

2007年25日中午, 中国驻日本大使崔天凯来到神户一家中餐馆特意品尝了中国产的饺子, 并借此了解本次“饺子事件”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并表示对饺子事件,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希望两国政府有必要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 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崔大使的举动, 为中国食品从危机中尽快走出起到的良好的作用。

三、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科技、信息的交流大大缩短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 也让个人、政府和企业组织面临着越来越多不可预测的、不确定的多变运动。危机给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却也蕴藏着源源不断的发展机遇。日本“毒饺子”事件虽然已经告一段落, 但中国政府的危机公关给两国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政府和企业应从此次危机处理中汲取经验, 以应对更加复杂和纷繁的社会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

摘要:2008年初的日本“毒饺子”事件引发了中国的食品安全危机, 使中国的食品安全威胁论再度升级。中国政府展开的危机公关对此次危机的最终解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此次事件的研究探讨如何进行危机公关。

关键词:“毒饺子”事件,危机公关

参考文献

[1]吴勤堂:公共关系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朱光喜胡璇:政府危机公关初探.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上一篇:语言的发展趋势下一篇:车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