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材教学

2024-10-08

选材教学(精选12篇)

选材教学 篇1

小学生刚开始写作往往表达比较随意,缺乏选材意识,写作选材的目的不是要将学生的思维框定起来,而是要为写作思路提供更明确的方向,拓展更充实的内涵。因此,教师要以启发为主,要从学生感兴趣、易操作的角度着手,由浅入深,由感而思,更要站在学生的认知高度,带领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以及潜意识中挖掘出有效材料。

一、深入生活,借鉴真实经验

生活是学习的源头,尤其是作文这样以主观感知培养为主的学习内容,更需要放大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感知周边的事物开始,点滴蓄积真实经验,充实写作印象,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学生在选材定位时能够迅速调动来自生活中的丰富素材,并做出分析,准确选取出符合主题的材料,为顺利写作打好基础。小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最大的阻碍莫过于意识局限,常常照搬套路,这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并没有得到启发利用。如果能够以生活为引,调动起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观察、感知意识,那将为学生打开最自然的素材宝库。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除了要从理论上引导学生重视生活体验,多观察自然现象,多感受社会百态等,还需要将深入生活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可以通过感官教学和活动体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生活感知意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领会生活素材的重要性。例如,在小学语文《春天在哪里》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外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花草树木的自然变化中,放风筝、骑自行车等季节性活动的比较中,以及自己的衣着、舒适度感受中,发掘出了丰富而独特的经验素材。从生活中选取材料对小学生来说是最熟悉、最容易利用的作文选材渠道,只有真实的经历和感知才能让学生自主、轻松地完成选材。

二、阅读积累,拓展广阔视野

小学生因为心理、理解能力有限,仅仅依赖生活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最根本的认知视野上进行拓展,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巩固坚实的文化素养基础,为积累写作素材做好准备。要想拓宽眼界,增长见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生活中不易接触、领会的事物,能够因了解而促进其对生活、世界的热爱,从而也能积少成多地形成素材印象。阅读,是认识世界的第二扇门,能让学生走出身边狭小的圈子,带来精神上的无限启发。从风土人情到人文内涵等都可以成为写作取材的目标,有了这些充实丰富的元素,写作内容才会打动人心。为此,教师要有方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加强阅读,不仅要对教材内容拓展阅读深度,还有必要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兴趣的驱使下有意识地发掘创作元素,形成取材概念。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安排主题阅读活动,也可以引导阅读讨论。例如,在小学语文《名人研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事先安排学生自行寻找课外材料阅读感兴趣的名人轶事,并在正式课堂中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推荐介绍各自喜欢的名人趣事,让学生交叉吸收材料资源,跨越了生活周边,以及课内认知,学生的选材视野开阔了很多,选材的目标性也更为集中。

三、激发情感,提炼独特感知

学习语文,离不开“感”字,作为语言学科,基本的听、说、读、写无不在“感”字中升华。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能够由心而发地进行表达和吸收。因此,在语文写作中,最为强调的也是这个“感”字,一篇优秀的作文必然满含情感,同样,情感也贯穿于写作过程中,从选材开始,情感便决定着素材的正确性、个性化。除了理论灌输,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牵引,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让学生在写作选材时能够更加贴近自己的内心,激发出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思维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不能千篇一律,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释放自己的内心,从而有自信去表达,有独特性可渗透。具体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由情绪到思想的整体引导,可以利用外界工具和环境进行激发,也可以由语言、故事进行带动,总之,要巧妙地将学生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例如,在小学语文作文《回忆那一刻》的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对学生们剖白心迹,讲述了自己病中被母亲关爱的深刻回忆,声情并茂的讲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不少学生有感而发,也积极表达了自己有深刻印象的亲情、友情故事,写作选材也因而变得轻松。

教会学生如何选材,便如同为学生打开了写作的大门,写作素材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要尽量少给学生约束,多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认知,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引导下找对取材方向。

摘要: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便是选材,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才能集结出一篇内容充实、情感深厚的好文章。引导学生清晰地整理材料,通过多种渠道强化素材积累,便是小学语文作文选材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作文,选材教学,教学策略

选材教学 篇2

1、通过指导与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记叙文选材的方法。

2、引导学生从家庭、校园、社会、自然中寻找好材料,从生活的点滴中选择材料。

3、巩固场景描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试着写出材料新颖的文章

记叙文选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周导入都围绕陈老师得“宝宝”这个主题。)

陈老师昨天晚上高兴的一宿没睡,因为什么呢?因为昨天晚上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小生命诞生在了这个星球,他就是我的儿子。我顺便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直到我现在已为人父,直到我有了自己的家庭,这件事让我无比的感动,因此我哭红了双眼挥泪写下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就叫做《感动》!

很多人认为,女人是感性的,而男人是理性的。女人是脆弱的,男人是坚强的。其实不然,女人可以理性,也是可以坚强的。反过来也一样,男人有时候也非常的感悟与脆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女人让男人无比感动的行为!

感动是生日里的一束鲜花;是孤独时朋友打来的电话;是生病时周遭关切的询问;是一个眼神,是一个手势,是一个动作,是一个微笑!

我有很多感动的、精彩的故事想与你分享,你愿不愿意听?故事交易。

冷场提示:一把小折刀、小双小鞋子、不惧怕虫子的母亲、难忘的鞠躬、一只永远等待主人回家的小狗

总结:我们发现,刚刚这些材料,并不都是发现在我自己身上的(猜,哪件事情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但是我全部都加在了我自己身上,可见,作文的材料不但可以从生活中选取,也可以在书籍与影视剧中获得。

二、材料的来源

生活:通过观察生活直接获取材料,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人和事、听到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的喜怒哀乐等;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

书籍(道听途说):通过阅读间接获取材料。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将会发现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1、多观察生活

2、多听多读,搜集间接的材料。

接着引导:老师在夜读优秀作文的时候发现真不如我们同学想的好,有的同学写同桌借给她一只钢笔让他泪流满面,有的同学写一个清洁工冬天扫雪让她哭的死去活来……

课本小训练:看材料,谈想法,自己归纳原则

三、选材的原则

1、材料要切合主题。

围绕“母爱”这个主题,你选择哪些材料?(见课本)

小结:材料一定要切合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果断舍弃不符合主题的材料,才能更好地突出中心。该出手时就出手!

2、选新,不选旧。

3、选实,不选虚。

4、选真,不选假。

过渡:就算材料已被我们选好,怎么去写,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说的清楚的,所以,陈老师专门设计了一个场面描写训练。

四、组织材料

1、截取精要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

漫谈小学作文教学选材策略 篇3

取材是連接学生与作文之间的一条高速公路,只有架构起这条通道,学生才会在作文这片广阔的田野上快速行进,从而打开惯性思维模式,生成效能。要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欣赏生活、感悟生活,在观察中获得对美的情感体验。

生活本来是色彩斑斓的,只是学生没有养成多角度观察生活的习惯,也就不可能与文章达成心灵上的沟通。因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学生选材的生成。可以说学会观察是促成学生与生活、与文本交流的第一步。但从目前来看,不观察、少观察、略观察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造成了语文成了学生学习的老大难,作文更是他们听到便头痛的最大难题。怎样才能让学生乐于找材料而不是为此苦恼昵?笔者试图直面语文作文教学中无从选材的现状与困惑,提出一系列的序列化策略,为苦恼的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一些出路。

一、传统知识认知观的影响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疑惑:有的学生自己在课上也没有刻意地去引导,但每一次作文都能写出具有深意的文章来。有的学生课下费了很长的时间对其作文进行修改、给出评语,但收效却微乎其微。所以老师经常会认为作文水平是天生的,是与生俱来的,有的学生天生就对语言有特定的敏感度;认为在作文的辅导上老师的作用很小,作文能力的提升还是与个人的感悟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越发不想在作文上浪费时间,在每次的成绩总结时,作文总是花的时间最长却几乎没有回报的项目。这也导致了学生不愿意写作,写作水平永远在原地踏步的恶性循环。

二、思维禁锢了学生的取材,使他们从不会写到不敢写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是多彩的。学生观察的角度决定了反映生活的深度。

但在应试教育下,老师希望学生传达出来的永远都是正能量的思想,绝对不允许有偏杂的思想存在,于是这样的课堂就应运而生了:学生在揣测老师想要的,老师在揣测编者想要的,一旦在揣测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就会选择沉默不语,陷入久久不语的思考,最后演变成了想说而不敢说。语文是要孩子去说话,去说真话,去说实话,真正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记得笔者刚工作的第一年,班里的孩子一见到笔者,眼睛里发出的满是疑惑的目光,从不过多言语。只有当笔者露出满意的神情时,他们才敢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当笔者显露出疑惑的表情时,他们就不约而同地选择倾听笔者对这件事的想法。这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总是会这样去和他们沟通:“不要惧怕老师,老师的想法只是老师个人的想法,我想多听听你们的想法。”记得一次上作文公开课,针对每个问题笔者在课前都进行了精心的预设,在引导的时候更是努力让孩子说出笔者之前的预设和构思。当孩子们说不出时,笔者会很着急,这时学生就不断地揣测笔者想要的答案。在几次否定后,有的孩子就算知道也不敢再说话了,因为他们怕说不到老师理想的预设上。这节课后笔者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本来笔者想避免的问题却真真实实地发生了。笔者禁锢住了孩子的思维,让他们痛失了语言的自由性。

教师会影响学生对事情的看法,我们总是引导孩子沿着固定的思维模式前行,这样的直线轨道是通往目的地的直行道,这里没有泥泞和羁绊,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顺利走到终点,可是当回过头来看时,我们会发现作文的灵魂没有了,只剩下了空洞的躯壳。通往目的地的路是有很多条的,应该让孩子说出他想要走哪条,这样他才会走得乐此不疲,走得更加坚定、努力。

三、学生的生活与写作割裂

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环境;第二类是邻里、社区以及宏观的社会生活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内容,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传统意识里学生每天接触的东西都比较乏味、单调,其实不然。学生的生活是社会的缩影,只要细心品味就能发现其精华所在。作文是学生生活环境的展现,这种展现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撼动感,但就是平时生活的涓涓细流才会散发出迷人的气息。

总之,不可忽略观察生活,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学生的生活与写作必然是割裂的。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没有情感体验的文字,它们注定成不了感动人心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优化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结构[J].北京教育, 1994(S1).

[2]姜仲才.议论文本论部分“六性”思维法及其训练[J].天津教育,1994(4).

习作教学中的立意与选材 篇4

关于立意和选材, 有人说应先立意再选材, 有人则持反对意见。我认为不同的命题应区别对待, 譬如说:情感指向比较清晰的命题, 应先立意再选材, 如《我爱我家》、《身边的活雷锋》等诸如此类的命题;而对于没有明显情感指向的命题, 立意与选材就没有先后之说, 主要是根据作者的生活体验来决定, 如《窗口》《邻居》等。其实,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这两个环节几乎是同时交替进行的。

一、立意

一篇好的文章, 仅仅语言生动是不行的, 必须有“意”, 也就是要有“精、气、神”, 如果说文字是血肉, 那么“意”就是灵魂和骨架, 有了灵魂和骨架的支撑, 文章才能“站”起来, 才能打动读者。可以说, 立意决定文章的优劣。书画界有这样一句行话:意在笔先, 意思是动笔前心中已有情感酝酿及指向, 整个创作活动都是随“意”而行。其实写作也是一样, 下笔之前应先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 不能写到哪是哪。

“意”是文章的情感基调, 文中体现的情感是褒或贬, 是喜或悲, 是欣赏或厌恶等, 一定要明晰, 要让人一目了然。除此之外, 立意还要新颖, 要让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这也是好文章的标准之一。

二、选材

立意明晰的文章, 并不意味着就是好文章, 好文章还要有好内容。作为语文教师, 要注意培养学生勤观察、善思考、细体验的好习惯。

选材一定要新鲜、典型, 要有独特性。同一命题, 少则几人写, 多则数以万计, 如若没有新颖的地方, 很难出彩。因此, 我在习作教学中特别强调, 选材要与众不同, 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否则视为不及格, 看似“专横”, 实则为了拓宽学生思路, 让他们不走寻常路。思路开了, 脑子活了, 学生的写作兴趣便与日俱增,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2014年4月1日的《深圳晚报》曾发表了我班两位学生的命题习作, 那期的命题《窗口》让很多学生无法启笔。的确, 《窗口》这个题目不太好写, 但这两位学生却眼光独到, 根据生活经历敏锐地捕捉到了写作素材, 他们的文章最终获得了编辑的青睐。

附文:

挂号窗口

龙华新区观澜中心小学六 (2) 班吴东臻

真倒霉!开学不到一个月, 我已经是第二次进医院了。

挂号的队伍像一条长龙, 一直排到大门口。大厅里散发着刺鼻的消毒水味道, 这让排队的人们更加烦躁不安。

排在我和爸爸前面的是个农民工模样的中年男子, 他的脸色蜡黄, 头发乱糟糟的, 隐约还可以看见一些尘土粘在头发上。我与他保持着一段距离, 说实话, 对这种不讲究的人我实在没有什么好感可言。

“靓女, 我的孩子发高烧了, 能不能……让我先……”挂号窗口突然传来一个女人焦急的声音。顺着声音望去, 只见一个抱着孩子的瘦弱妇女站在窗前, 正用乞求的目光盯着最前面的那个年轻女孩。“到医院来的谁不急?不急就不会上医院了!”年轻女孩看也不看她, 没好气地说。妇女又扭头去找排在年轻女孩身后的老大爷, 老大爷挠了挠头说:“唉, 我的孙子也在发高烧, 我排了近一个钟头才到这……”妇女的神情有些沮丧。“谁不急啊!不许插队!”队伍里有人大声囔道, 很多人也随声附和起来。

妇女眼睛红红的, 一副无助的模样。“到我这来吧。”突然, 站在我前面的中年男子开口说道。“不许加塞!”队伍后面有人愤怒地吼道。中年男子没有出声, 他默默地让出位置, 然后默默地朝队伍的后头走去。这时, 我突然发现他的左手食指上胡乱地包着一些布条, 布条已经被鲜血染红了。我的心剧烈地颤动起来……

队伍立刻安静下来, 每个人都不说话。爸爸搂着我, 脸上的表情十分复杂。

妇女挂完号, 红着眼走到队伍最后, 朝那中年男子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件发生在挂号窗口的小事, 让我明白———人是不可貌相的, 那些外表平凡的人, 却往往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不速之客

龙华新区观澜中心小学六 (2) 班黄逸轩

也不知打什么时候起, 我卧室的窗外迁来了一群不速之客。它们在阳光下轻盈地飞来飞去, 橙红色的翅膀美丽极了。我认得出来, 它们是蜜蜂。偶尔, 有一两只小家伙还会光顾我的卧室, 这让我很是欣喜。

只要有空, 我便趴在窗口, 痴痴地观察这些小东西。这些小东西实在可爱, 以至于我很想捉一只来细细研究。可它们的身手敏捷得很, 始终与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这让我很是无奈。

机会终于来了, 周末中午, 我正在午睡, 忽然听见“嗡嗡”的声音, 迷糊中睁眼一看, 原来是只蜜蜂飞进了我虚掩的蚊帐。我轻手轻脚地起来, 迅速将蚊帐门关上, 哈哈, 我要来个瓮中捉鳖。

正挖空心思地想着怎样活捉它, 老爸听到动静进来了。“搞什么鬼?”他瞪着我问。“我想活捉这只蜜蜂。”我指了指蚊帐。“没事干!”老爸嘟囔着凑近身去。“有没有搞错!你这个傻瓜, 这哪里是蜜蜂, 这是马蜂!会蜇死人的!”老爸的脸都绿了。

我吓得半死, 原来这些看似可爱的小东西竟是马蜂, 以前曾听老爸说过一群马蜂可以蜇死一头牛, 我差点魂飞魄散了。

卧室的窗户被爸爸关得严严实实, 全家人都提心吊胆, 生怕有马蜂钻进屋来。马蜂们依然在窗外飞来飞去, 隔着窗户, 我仔细观察着这些小东西, 想不明白它们美丽的外表下为什么要隐藏着要命的毒针, 难道是为了自卫?

周一中午, 我回家吃午饭, 一进门就听妈妈说:“知道吗?今天消防队员在你窗台下摘了一个大蜂窝, 有篮球那么大!”妈妈表情夸张地比划着。

我跑进房间, 只见窗子敞开着, 每天在窗外飞来飞去的马蜂们一个也不见了。我的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

它们还会回来吗?

窗外阳光灿烂, 我仿佛又看到一群漂亮的小精灵在轻盈地飞舞。

同样是写窗口, 两位作者的选材却相去甚远。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都不尽相同, 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充满新奇, 这也是人类得以进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写作也是如此, 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特观感, 不能流于大众。立意与选材, 相辅相成。有了“意”的支撑, 材料便有了灵魂;有了材料的浸润, 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会得到更好的体现。

写作:选材和谋篇(教学案例) 篇5

自编作文讲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前一阶段作文复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总结作文选材的原则和方法。

2.引导学生在作文修改的过程过程中,领悟作文谋篇的技巧。

[教学重点]

作文选材谋篇中的较为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作文实践中自主总结并运用,增强修改意识,提升习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写作复习的侧重点是“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和立意”,今天紧跟其后的两步是选材和谋篇。

二、当我们面对一个作文题目,进行审题时,思路常常会逐渐打开,内心逐渐进入活跃的状态,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纷至沓来的写作材料,过往的人事、酸甜苦辣等生活经验涌上心头;学过的文化知识作为长久的积淀焕发新的生命;曾经碰撞过的思想的火花变成了活的资源。此时,思路的广远又不免带来内心的纷乱。材料多固然好,但有所也会带来问题。大家看讲义上周勇同学和王之正同学两篇作文的原稿。

周勇同学写《收藏》一文时,想到了母亲,想到了有关母亲生病前后的很多事。母亲的不幸、母亲给我带来的烦扰,我的想法和做法,内容显得有点杂乱。

王之正同学参加学校“直面灾难”征文比赛比赛时,觉得《南方周末》关于成都交广电台女主播孙静的报道,很值得写一写。“地震刚发生时孙静是什么反应,后来如何,再后来又如何”,大致把原材料压缩了一下,加一个结尾,显得有点空泛。

怎么办?教大家一个办法--将写作材料进行聚焦。

三、提起聚焦,同学们自然会想起物理课上学的透镜聚焦。它的作用可不小。有这样一件事:用冰块做透镜曾拯救了一支南极探险队。这支探险队由于丢失火种,面临寒冷、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一个聪明的队员用冰块琢磨成一块凸透镜,把阳光聚焦,点燃了引火物,重新得到了火种,挽救了这支探险队。如果我们把写作材料聚焦,形成燃点,在聚焦而成的燃点的触碰下,这些纷繁的材料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周勇同学在修改他的习作《收藏》时,有切身的体会,我们请他来说说他两次修改的经过和体会。

第二次修改时,他找到了最能使自己的情感激动的那一点--心中的剧痛。我们把它称之为“动情点”

(一)寻找动情点

1.什么叫动情点?

动情点就是最能使自己的情感激动的那一点。它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人、一片风景、一种情境等等,总之是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那个点。在题目所限定的范围内,它是题意与情感的契合点。寻找到了切合题意的动情点,写作时就找到了选择材料的准则。

2.到哪里寻找动情点?

人性中最为重要的情感就是--爱:亲人、师友乃至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爱向来是永恒的主题。虽然我们不可能把不同的题目都往“爱”上来靠,但是由于爱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因而往往可以作为动情点最重要的根源和线索。

爱与什么是紧紧相连的?(血脉亲情、无私奉献、责任感、……)

痛。无爱者是没有真正的痛苦的。所以,在寻找动情点时,我们不妨从爱与痛着眼,在自己的生命中追寻最珍贵的情感。

(二)再来看看王之正同学的修改稿。他看了《南方周末》对于成都交广台女主播孙静,很有感触,也很受感动。但当时他找不到聚焦点。

我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孙静说别把我的冷静叫勇敢,你认为她在地震发生后50多小时的冷静与坚持,是不是一种勇敢的表现?为什么?

希望他在思考过程中,由原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就是抓住了人的感觉、情感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起飞点--孙静,你的冷静就是一种勇敢。我们称之为感悟点。

如何寻找感悟点?

感悟点由感觉而起,往往稍纵即逝,因此我们可以先寻找最强烈的感觉、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孙静,一个弱女子在大灾面前的`镇定、坚持,起到的巨大作用而在事后又如此淡然),这种寻找的过程其实就是再现了思考的过程,而且是思考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把自己感觉与情感中的经验转化成理性的解悟,感悟点就找到了。

感悟点是动情点的转化,它包含动人的力量,但它不以情感的力量打动人,而是从理性的高度启迪人。

四、练习:从如何聚焦写作材料的角度,对学生习作《纪念日》在选材上提出修改意见。

五、过渡

如果把写文章比作裁剪制作服装的话,我们已经通过以上环节精心选好了布料,下面就可以裁剪制作了。大家知道,量体裁衣这个成语,如果裁剪衣服最重要的是适合穿着者,那么谋篇布局就最应该要紧扣题旨,适合文体,这是前提。谋篇布局,通俗地讲就是为表达主题对所写的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安排,使文章的各部分构建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力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它有哪些讲究呢?

六、结合两篇学生习作及其修改稿《收藏》《出格》,来谈在谋篇布局上给你的启示。

先看开头,经过修改,两篇文章的开头有了怎样的改进。

入题快了,而且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部分:《收藏》叙事链、情思链纵贯全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出格》以议为主,重点突出。

结尾:《收藏》首尾照应、紧扣题旨,并深化主旨。

《出格》再次强调观点。

七、布置作业

对《纪念日》一文在谋篇布局上提出修改意见,使之更上一个台阶。

强调作文修改的意义作用。

[板书设计]

选材

生活经验动情点 痛(爱)

文化积淀聚焦 燃点

思想资源感悟点勇敢

谋篇

紧扣题旨,把握文体

开头:尽快入题,引人入胜

主体: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结尾:点明题旨,深化主旨

[教学反思]

在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作文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往往贯穿复习始终,我坚持把作文讲评和学生修改相结合。众所周知,获取知识之途中知行合一很重要。作文讲评让学生获取了“知”,学生修改则是通过“行”将“知”化为己有的重要环节。学生要将“知”真正吸收,必须要亲历思考修改这一环节,有时候甚至是不止一次的修改。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高三复习阶段,学生写好作文的心理需求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每个同学,不管他平时的作文水平如何,都很想再把自己的作文提高一个层次,这种内在需求就是一种激励因素。

事实胜于雄辩,修改后的文章确实能上一个档次,当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冲动,他才会主动地做好这件事。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把作文讲评与学生修改相结合,是既有必要又很可行的一种教学手段。

这堂课就是基于此的复习。所以,提供的材料都是本班同学的作文原稿和修改稿。从学生切身感受出发来激发他们的作文升格意识。

我制定了如下目标和重点:

1.引导学生在前一阶段作文复习的基础之上,总结作文选材的原则和方法。

2.引导学生在作文修改的过程过程中,领悟作文谋篇布局的技巧。

[教学重点]

作文选材谋篇中的较为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因为我是按照走好作文关键的前两步--审题立意,再到今天的选材和谋篇的,所以主体放在前一步选材上。后一部分今天有点匆忙,学生活动得还不够。

我把难点放在“引导学生在作文实践中自主总结并运用,增强修改意识,提升习作水平”上,那应该是体现在对别人的习作能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这一点在课堂上有所体现,但还不够,其实更应体现在对自己习作的提升上,由于时间关系,这一步只能在课后进行了。

基于学生作文选材的语言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作文选材语言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

作文选材一直是学生写作的重点环节,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表达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程序性体系,需要教师把方法指导与写作内容结合起来,把写作训练与学生的个体特点兼顾起来,让语言的形成呈现出一个有序的模式。

一、将语言思维作为重点引导

语言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分,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着极力想要表达自己看法的强烈欲望。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善于抓住学生愿意表达的强烈欲望,并让孩子将观察到的东西真实地表达出来。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拥有的语言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语言训练。从儿童时期,学生就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语言交际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比较丰富的口头词汇正确地造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是他们还不善于独立地、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连贯性的讲述,他们的词汇也还不很丰富。而进入中学时期,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期,能够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逻辑性思考,努力尝试着用最优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引导他们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课堂上要试着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发挥,不要禁锢他们想象的能力。

二、将语言转化为外在的符号

1.丰富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

只有深入到生活的实践中去才能让孩子亲近生活、感受生活、爱上生活。比如要写春天,城市的孩子本来对于春天大自然的一切了解甚少,甚至对于大自然中出现的许多花花草草都弄不清楚什么,而知道的常识都来源于课本,写作自然千篇一律、空洞无味了。我们不妨带学生走出教室,到广阔的的田野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比如可以去踏青,去认知各种花的品种,了解每一种花的季节属性。只有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去,才能在丰富的实践中获得灵感与感悟,才可能写出具有灵魂的文章。

2.提高学生文字的驾驭能力

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提示我们:课本就是我们的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学会用课本去教孩子学习,而不仅仅只是教课本。学生平时的生活圈子就是一个大社会的缩影,只要平时用心观察、感悟,到处都充满着可供选择的情感体验,恰恰也就是这些才构成了学生写作时源源不断的素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扩展观察取材的范围,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图书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在读一本书时都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个片断和文字发表一些感想,其他同学可以参与探讨。平时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读书交流、演讲比赛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还可以通过一些视频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或主张。

3.组织课外竞赛类、游戏类活动,培养写作兴趣

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安排一些竞赛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欣赏比赛、作文竞赛等来创设写作情境。在每次的写作结束后,还可以给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品,并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学生的作品发表意见和看法,在相互平等与开放的环境中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稳步提升。

三、将语言内化为情感体验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最平常的手段,在作文中不仅需要基本的语言素养,将语言进行再创造更是一篇好文章的基本要求。观察是创造语言的起始点,创新是语言丰富的来源。

首先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留意生活,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把所看到的东西用优美而富有情感的句子表现出来。比如作文训练中细心的学生可以从老师的衣着中发现老师的心情变化,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今天老师穿了一件花裙子,小的大的花镶嵌在裙摆上,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很是美丽,而这么一天老师总是笑着对着我们的。昨天老师穿了一件黑色的小西装,板板正正的让我们很担心,果不其然,老师昨天的心情很不美丽。”这简短的文字体现了学生细心观察的优点,且能从老师不同的衣着分析出不同的心理状态,用文笔书写出来。

其次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推动创造思维的养成,并不断挖掘与提升创新精神。个性化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可抹杀的。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对孔乙己本身的心理描写进行扩写,让学生更加了解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孩子走进文章,走进鲁迅,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语言思维能力。

从创新的视角出发,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让学生可以一步一步感受作文的乐趣。低年级时尽量减少命题作文,多给学生自由的题目让孩子大胆地创造和想象。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奇思妙想,也要鼓励他们去写、去做。教师要给孩子插上一对翅膀,而不是折断他们翱翔蓝天的希冀。

总之,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的吸引力就在于:在不断的语言碰撞中引导学生获得对生活的体验,从而让他们对生命有着更深层次的感悟。让我们为舞动的语言穿上一双轻盈的舞鞋,学生的作文必将展示着灵魂的绚丽与多姿。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的选材与教学 篇7

一、新课标要求下的音乐教材观

(一) 新课标中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门于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提出“教材的编写应当建立在学生学习特性与教师教学特性基础上, 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主动探索未知知识, 并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活动;选材需达到新课标要求, 反映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发展特点, 体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教材内容设计多元化。”等等要求。

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教材编写需符合以下几点原则:

1.开放性原则。教材应起到引导学生发现、探索、交流、感受、感悟知识的作用, 以此拓宽学习空间, 形成多元化学习方式。

2.实际性原则。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身体、心理实际发展情况;反映教师实际教学活动;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生活经验。以避免教材内容脱离实际教学需求。

3.创造性原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能力、发现新事物的能力。

(二) 小学生音乐课堂材选原则

国家教育部门于2001年颁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其中对小学生音乐教材编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要求:“教材的编写包括学生教科书、教师参考书、音响教材;教材内容符合科学性、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原则。”

基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要求, 小学生音乐课堂材选需考虑几点因素:

1.在内容方面。小学生音乐教材所选曲目应当包括国外优秀音乐作品、专业创作经典作品、民族传统音乐作品、优秀新作品等, 根据学校音乐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曲目数量或比例;内容的选择反映主流文化及审美趋势;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有利于音乐课堂中歌唱、演奏、欣赏及创作教学活动的开展;所选教材内容符合思想品德教育要求。

2.在技能方面。小学生音乐教学包括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与音乐技能训练;音响教材包括欣赏曲目、歌唱示范曲目、合唱示范曲目、歌曲伴奏、实践范例、备用曲目等内容;要求歌唱及音乐技能难度适宜。

3.教材形式方面。书本图文并茂、文字简要、内容丰富、活泼有趣;音响包括VCD、录音带与录像带, 播放效果符合标准要求。

二、小学音乐课堂选材及教学措施

(一) 学校方面的措施

1.重视音乐素质教育。学校音乐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等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实现全面素质教育, 学校应当重视音乐教育工作, 一方面, 加大对音乐教学投入, 增设音乐基础设施, 例如多媒体设备、钢琴等;另一方面, 聘请高水平的音乐教师, 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2.增设音乐课外教学活动。为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建议学校根据自身情况, 适当增设音乐课外教学活动。一方面, 课外教学活动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在脱离课堂的束缚后, 更容易发掘在音乐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另一方面, 课外教学活动考验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助于提高音乐教学整体水平。学校可通过合唱团、成立管乐团和民族乐团、户外歌唱比赛等形式开展户外音乐教学, 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3.提高音乐教师水平。一方面, 对现有的小学音乐教师队伍进行定期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质、歌唱技能、音乐基础知识掌握、舞蹈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等, 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学习班、讲座、进修三种;另一方面, 引进优秀音乐教学人才, 尤其引进在乐器、舞蹈等方面突出的教学人才。

4.在教材的编写或者选择方面。学校在编写或者选择教材中, 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考虑不同阶段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 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建立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所选教材需富有情趣及艺术表现力, 并符合思想品德标准;教材内容需定期修订;教材中多纳入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音乐的曲目。

(二) 教师选材及教学措施

1.因材施教。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 一年级与六年级学生在音乐知识、乐器技能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不同, 加上遗传、课后培训等因素影响, 导致音乐素质差异较大的问题。因此,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 教师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三年级以下的学生, 应注重音乐基础教学, 包括识谱、音准、音符的唱名、呼吸方法、识别前奏、旋律与曲调等基础知识, 此外, 还应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常用乐器及基本弹奏方法;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音乐教学难度适当增加。例如, 教会学生如何熟练弹奏钢琴、辨别音色和节拍等内容。

2.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增加师生互动环节。首先,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曲目曲风, 创造不同的课堂氛围。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歌曲曲风比较欢快。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活力, 在欢快的氛围中一起学唱这首歌。其次, 引导学生主动欣赏、歌唱音乐, 指导学生通过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并通过小组合唱、单人表演等形式展现学生表演能力。最后, 借助多媒体教学, 开展多样性教学, 拓展学生课外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教学生学习简单的音乐体操和舞蹈。

3.教会学生使用乐器。音乐教学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如何发音、歌唱, 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基本乐器, 例如钢琴、竖笛、吉他等乐器,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 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体验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4.选材方面注意要点。由于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适当的选用与调整。一方面, 针对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特长, 适当扩展教材内容, 丰富课堂;另一方面, 对于当地文化背景并不符合运用的音乐的教材, 教师可发挥教学创造性,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小学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需注重音乐选材及教学工作。无论是教材编写者或者是教育者, 都应当考虑不同阶段的学生身体、心理状况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科学、合理的编写、运用教材。一方面, 学校应当重视音乐教学工作, 适当增加音乐基础设施;另一方面, 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 需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体现教学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摘要:随着音乐教学理念的不断变化, 音乐教学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需科学、合理的选择教材。那么, 怎样的音乐教材才能满足新课标教学要求?为寻求问题答案, 本文开展如下小学生音乐选材与教学的研究探讨。为提高小学生音乐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教育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特点, 进行音乐课堂教学制度与教材内容的改革。为加强小学生音乐教材建设工作, 本文围绕“小学音乐课堂的选材与教学”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材,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冯巍巍.乡土艺术与村落语境的互动关系——以山东莱芜官厂村长勺鼓乐为个案[J].民俗研究.2014 (03) .

[2]张力伟.论“新课标”实施中的差距问题[J].音乐生活.2012 (08) .

选材教学 篇8

一、符合典型性要求

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但是, 在筛选过程中, 我们要选的是材料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材料。在讨论社会听证制度时, 我们讨论与会代表问题, 谈到为什么要请出租车司机代表。这一材料既能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否全面, 又能联系到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部分的理论知识, 可以引领学生学会迁移知识的技巧。我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典型性。

二、符合生动性要求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选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选的材料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联想。一般来讲, 越生动越能发挥作用。正式上课之前, 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 老师自己当记者, 对同学进行采访, 主题是“你选择何种交通工具来上学?”这段视频因为是学生认识的老师和学生为主角, 内容又围绕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所以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放在导入部分,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也引出了课堂讨论的主题, 为后面的讨论做好了铺垫。

三、符合贴近性要求

选材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 一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二是贴近学生认知实际。现在学生的阅读面很广, 他们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但是, 学生知道的、熟知的东西并不代表他们会从教学要求的角度去分析。我们要做的是从一个新的教学要求的角度来分析事例材料。让学生从熟悉的材料中又能发现不一样的观点, 这既激发了学生的亲近感, 又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发散思考。在讲授“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这一部分时, 让学生讨论“无锡在哪些地方设立了站点”呢?在讨论的时候提醒学生可以从购物、旅游、经济发展、交通网络这四个角度去考虑。很多学生已经知道站点分布, 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分布并不能全面理解。通过学生集体讨论和教师讲解, 学生更好地从不同角度理解政府决策, 学会从大局、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理解决策, 从而也达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并且, 从公示中, 学生也学会了寻找更多深层次的信息, 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解决问题。

四、符合时代性要求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要吸引学生, 事例不仅要生动, 还要体现时代性。学生对实事热点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政治教师更应该在课程中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运用富有时代性特点的材料, 让学生了解社会, 教师讲课也将更有生命力和活力。我们培养的是具有时代观念的学生, 材料的时代性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用的要求。这堂课我讨论的主题就是“无锡建设轨道交通”, 这一事例是现在无锡市民普遍关注的话题, 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很有兴趣参与和发表自己的意见。政治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参与政治的好习惯。

五、符合实践性要求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讲授的过程, 更是一个学生参与的过程。认真听讲是学生静态的参与, 我们还要注重学生动态的参与。动态参与需要教师运用可以让学生参与的材料。这时, 教师运用的材料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参与, 在课堂外也要让学生有参与的空间和延伸性。在讨论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这一部分时, 我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呢?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将公民的意见传递给决策机关呢?”学生发言踊跃, 因为生活的经验让他们掌握了一些相关的信息, 如市长热线、消费者协会电话、无锡二泉网网址, 等等。加上教师其他方式的介绍, 让学生对这些方式加深了印象, 达到了教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表达的教学目标, 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意义。

选材教学 篇9

新学期,看着暑假帮家里到田间地头干活脸色黝黑的学生,心想:一个多月的劳动实践,他们的感触应该不少吧,布置作文《那一天,让我铭记》。交上来的作文让我很失望。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作文里所选的材料千篇一律:亲人雨中送伞、帮忙村中老人挑水洗菜等这些毫无新意的材料。大多数这类选材的作文是学生杜撰、虚构的,全文假话、套话,读之如同嚼蜡。在教学中,让老师们感触最深的是学生作文选材内容单一,材料的面太窄,改卷中发现或多或少内容相似的作文。平时,很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焦头烂额,都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来。学生作文的“难产”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学生对生活素材的积累不够应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怎么能写出好的作文呢?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二、原因与措施

叶圣陶曾指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由于条件限制,生活比较单调,阅历少,见识面窄,思维不灵活。再加上中考已使他们忙得焦头烂额,措手不及,周末又要帮家里干些累人的农活,他们就无暇顾及去感悟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能发挥农村学生的地域优势、特色,改变农村学生写作文选材内容的单一、狭窄的现状,激发他们写作兴趣呢?“生活,作文的不二法门”, 我认为应该平时多指导和帮助学生发现和挖掘生活,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一)指导学生叙写校园学习生活

校园学习生活学生熟视无睹。加上农村学校生活相对单调,乏味,一年到头除了元旦晚会,校运会,五四青年节的一些活动外似乎再也没有什么活动了。学生是“宿舍——教室——饭堂”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写。其实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多观察学校生活,注意校园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新气象,多思考常见的一些人和事。教师有意识跟学生们讨论这些新事物,尽量把事情“扩大化”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与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形诸文字。这样的素材真实、鲜活,有生活气息,有效地避免了作文中材料陈旧,不新颖等问题。

如一女生写的《生动的一课》中,她就写了近段 “红眼病”现象。她发现班里患红眼病的绝大部分是男同学,还经过查问,其他班也是这样。得出结论,女生平时很讲究卫生,在病情流行期间,勤洗手,注意卫生,避免了红眼病的侵袭。文中结尾写道:红眼病爆发期间,男同学和女同学用了最生动、最真实的例子给我上了最生动的一课:讲究卫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一男生写《我的偶像》,文中写一次劳动课,任务是割校园内的杂草。很多的同学怕太阳晒,站在树荫底下聊天。只有小川挥动拿着镰刀有力的手,茂盛的草几乎把他淹没了。回到宿舍脱衣服时,发现小川的后背有长长短短总共二十七道刮痕,是被一些长有小刺的草给刮伤的。问他疼不疼,他哼都不哼一声。此时觉得小川真够男子汉,太酷了。他就是“我”的偶像。

教师看到这样好材料的作文,就多表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去注意观察思考校园内的人、事、物,从而不断地积累写作素材。

(二)指导学生描述农村生活中的人、事和物

花鸟虫鱼、田园野趣、生产劳动等是农村生活特有的内容。初中生们大多数已或多或少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亲历了劳动的艰辛,也尝到了丰收的喜悦。对农家生活的喜与悲,甜与苦,他们都能与父辈们感同身受。但平时疏于观察,怠于思考,也由于学生写作前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没有被教师唤醒,学生的写作变成了“无米之炊”疲于应付了。教师应该适当做些写前指导,唤醒学生已有的体验,唤醒学生尘封的记忆。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把这些生活写下来。

如一学生写《收获》,记述的是一次跟随母亲到瓜田去收南瓜。其中对南瓜有一段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两个南瓜各不相同,一个是翠绿的,瓜身有九条淡青色的纹条从南瓜的顶端向下伸开、拉展。凹凹凸凸的表层显出它经历了几个月的风风雨雨。南瓜偏底部有一处偏嫩黄嫩黄的皮,那大概是南瓜贴长在地上的时间久而形成的吧!

亲历农业的生产生活,品味农家的酸甜苦辣,体验农人的喜怒哀乐,教师指导得当,这些就是农村学生很好的写作材料。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最佳渠道。

(三)抒写个人的梦想和感受

农村学生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宏伟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可他们却对生活有着特别的感受和看法。教师就应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大胆设想今后所要走的路。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抒写自己的感受,记录下自己为实现梦想而做的努力。

农村的“留守孩子”,一年到头很难见到父母的面。他们最渴望的,也最缺少的莫过于父母的关爱。一年中最高兴的,最幸福的事就是与父母团圆……他们的这些情感是独特、强烈而又持久的。教师就应适时地去触动学生感情的那根弦,指导学生抒写自己的情感与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如一学生写了《妈妈的声音》,远在异乡的妈妈只能通过打电话来关心、鼓励、安慰和批评自己。虽然声音沙哑的妈妈不在身边,可并不觉得孤独,因为经常有妈妈的声音的陪伴。文章选材独特、真实,感情真挚,很是感人。

选材教学 篇10

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 立体裁剪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培养学生立体造型能力、服装样板制作与修正、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设计与制作时尚前沿产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它与整个设计体系理论和实践相关联, 贯穿了以服装设计为前提的设计思维确定—造型实施—设计实现等创作环节。在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基础上, 根据院校教学要服务社会机制,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理念。服装立体裁剪 (有的学校叫服装立体造型) 课程目前大都采用模块化、案例化或项目化教学方式。但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缺乏创新性, 依然有传统程式化教学的影子。本文对我校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对教学内容选取的思路和原则、教学内容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一、我校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现状

我校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总的来说是依据两个模块、三个阶段的原则来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的。具体如下:

目前模块一“服装立体裁剪原理”在第二学期, 作为服装结构技术类课程的先导课程,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技术类课程构成原理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缺乏服装结构设计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 同时由于专业化教学阶段学时数偏少, 导致专业化教学阶段的目标难以达成, 只是停留在简单款样形成。难以实现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相结合, 以及服装与人体做整体的统筹考虑;难以实现由着重服装构成原理向构成原理融于服装设计的转化。模块二“高级成衣设计”在第六学期, 作为服装结构技术和服装设计类课程的后续课程,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但是在学生造型设计和版型设计方面的创新训练不够。

二、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内容选取思路和原则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合服装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本校对服装专业培养定位于立足地方产业需求, 服务行业发展, 突出升级名牌专业特点的高级应用型服装人才。

(一) 教学内容选取思路

1. 适应社会产业发展

目前, 全社会都在关注人文关怀、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东方文化这些问题, 教学选材内容需打破原有的服从于服装结构设计原理和设计原理固定的模式, 将立体裁剪课程立体实现案例内容与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 让学生从接触服装开始就了解服装设计和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服装结构设计与款式设计的理念。

另外, 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时效性, 教学内容应根据现实服装产业的发展来确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条件的改善,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就带来了对服装产品的时效性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要有前瞻性。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服装生产发展迅速、产品结构调整快, 服装专业的教学内容就需广泛取材于专业前沿知识, 及时将社会所需求的和新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增加到教学内容中, 使课程的内容始终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应打破服务于结构或设计原理要求, 采用开放的方式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取教学案例和内容,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应用, 提升的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2. 积极贴近生活实际

课程教学内容如果能够取材于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实施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教学中教学案例和内容如果采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典服装进行课堂教学, 用我们所熟悉的内容为载体进行教学, 融入立体裁剪课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构建鲜明、清晰的、符合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结构, 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锻炼实践能力。结合河南本地特点, 教学内容中还可多采用身边企业中的裤装和典型品牌企业女装, 这样有利于采用校企合作的项目式驱动教学方法。

(二) 教学内容选取原则

1. 基础阶段经典化

基础阶段的立体裁剪课程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立体裁剪课程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方法, 认识平面纸样和立体服装间的关系。这个阶段采用经典、简单、明了的内容, 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也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2. 专业阶段时尚化

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款式造型与立体实现间的关系, 掌握款式造型立体实现的技巧和方法。采用生动时尚、贴合日常生活的教学内容案例,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动手实施的欲望, 从而通过实践掌握各种常用的立体实现技巧和方法。

3. 应用阶段综合化

应用阶段的教学内容应从平面结构设计原理验证、服装造型设计的实现以及立体裁剪手法的综合应用方面选取教学内容。首先服装教学案例应该突破原有单一的礼服设计, 丰富服装案例类别, 这样有利于服装立体实现技术的综合应用。其次, 突出服装教学案例的完整性, 课堂教学中服装案例应加大服装零部件的立体实现, 并将之融入完整的服装中, 以增强学生对服装整体性的把握, 加深学生对服装整体造型与零部件之间关系的理解, 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服装款式造型设计能力, 版型设计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服装立体裁剪教学方式调整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 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和教师角色的自然转换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多种感官渠道参与学习, 这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最佳渠道。

(一) 打破原有分散的模块式教学

当前, 立体裁剪课程分成两个“两个模块三个阶段”,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与其他课程或相关课程划分清晰, 甚至说可谓是泾渭分明。这种分明表现在课程与课程间联系较少;课程内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联系较少;任课教师间联系较少。这种分散独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知识点的讲授, 但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目标不是很明确、很清晰, 甚至对自己所学知识感到茫然, 这一点在许多毕业生感叹自己大学四年学无所获时可见一斑。待相关课程某些环节需要应用立体裁剪进行实现的时候, 学生往往无从着手, 打破分散独立的模块式、知识点式的教学方式, 可有效解决这种问题。

(二) 引入“服务”相关课程理念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年的教学表明, 一门课程学完后缺乏后续的应用和实践, 最终的效果都不佳。但是由于目前立体裁剪课程学时数较少, 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把各种立体实现方法在作业训练中得以应用。为更好地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可以在介绍各种立体实现方法实际应用的同时, 引入“服务”相关课程的理念, 将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以及平行课程的相关内容相结合, 打通课程间的联系通道, 建立专业培养的整体性效果。比如, 服装结构课程中的平面纸样, 可以通过立体裁剪实现来进行调整;还有服装设计类课程中的款式设计, 可以通过立体实现的方法来呈现最终效果。这样既为各种立体实现方法找到了实际的应用场合, 同时也在立体裁剪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建立起了有机的联系。学生在其他相关课程中学到相应知识点时, 会自然而然地用立体实现方法来进行实验, 从而将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 加强教师间的协作

在引入“服务”相关课程理念后, 须破除原有任课教师的“独立”与教学日历的固定这种固化的教学安排和模式。课程与课程以及知识点与知识点间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衔接, 这就需要立体裁剪专业教师与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 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 而且还能加强教师队伍的团队力量。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内容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 如设计造型可采取延续性或服务性模式, 即在每门设计课程相应内容后安排立体裁剪的课程或以立体实现分方法展示成品效果;立体实现技术可以采取与结构技术类课程协作的方式, 平面结构设计纸样与立体实现得出纸样的比对验证和调整。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 掌握服装立体裁剪的相关理论、实践技能与方法。以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结合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但是在建立相关课程的联系通道时, 对教师教学日历中规划教学内容的监管, 教师协作完成实施项目所需相关课程老师教学内容的调整有些许不便, 所以对课程间的合作形式与合作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讨论。

参考文献

[1]王蕾.“立体裁剪”课程中模块化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纺织教育, 2012 (2) .

选材教学 篇11

【关键词】商务英语视听说 视频 选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012-02

1.前言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是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而作为应用型高校普遍认可并广泛推广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必然成为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课堂教学的首选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本质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针,外在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做”的同时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任务,将“教、学、做”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旨在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充分结合,故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也与该类型高校的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标准完全吻合。

2.视频资料的选取原则

视频资料的选取主要依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视频资料选取时应跟教学内容相关,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2)趣味性。针对专科学生的特点,他们喜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趣味性的内容更容易让学生精力集中,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的效果更好。(3)可模仿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让学生在学习完视频资料后能够模仿视频的内容练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学习总结,也更容易把知识应用于实践。

3.选材类型

3.1教材配套的教学情景录像

以执教的商务英语视听说为例,该课程选用《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作为主教材。

这套教材在内容和语言难度方面比较适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且按照学生学习语言和商务知识及技能的不同阶段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工作场景模块,让教师可以充分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使学生得以在商务环境中学习英语,同时通过英语获取商务知识,提高技能。该教材每单元各提供两段情景录像,通过真实商务场景对话来演示相关语言知识和交际技巧,另外还配合视频设置了一系列听说、讨论、角色扮演的任务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和实践技能。这两段情景录像大多数是由浅入深型的,即第二段视频为第一段的延续,语言难度比后者有所提高,了解这一点之后,在教学进度比较紧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对视频进行合理的取舍。另外,有的单元设置的情景录像则是比较型的。比如在该书上册第六单元“公司介绍”(Company Presentations)中,就提供了两段相同工作场景下,由两位人物分别就其公司基本情况对前来参观的客户进行介绍的视频,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针对两位演讲者的表现来讨论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并评比两段演讲的优劣。这种比较型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热情讨论之后,他们得出了结论:第一段情景录像中的演讲者在介绍公司时准备不充分,衣冠不整,举止失当,演讲时语无伦次、表达不流畅、重点不突出,她的公司介绍是比较失败的;而第二段情景录像中的演讲者准备充分,着装规范,举止得体,发言时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善于利用辅助工具突出发言重点,因此,他所作的公司介绍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演讲范例。通过对正反例子的比较,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仪态着装以及语言组织等因素在公开演讲中的重要性,在随后的实践环节中能更好地避免失误,发挥所长。

3.2英语原版影视作品中的相关片段

以《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上)》的第一单元“工作面试”(Job Interviews)为例,除了选用相关的教学情景录像外,还可以从经典英语原版电影中截取与工作面试相关的影视节目片段作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载体,设计相关教学任务来引导学生对面试语言、面试礼仪、面试着装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实际运用。比如说,截取《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里的主人公Christ Gardner参加工作面试的一幕,让学生思考该人物在面试中发挥了自身的哪些优势、其面试着装是否得体、怎样的着装才是符合面试要求的着装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在结合教学内容介绍西方文化礼仪时,引入适当的电影片段进行讲解也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

3.3学生自拍视频

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对课堂所学所练的工作情景进行消化和重新编排,通过角色扮演来再现类似的商务场景,并将该场景拍摄成视频在课堂上和同学分享。教师在课堂上可让参加拍摄的小组成员介绍其视频的设计思路并邀请其他同班同学进行点评,最后就“文化礼仪与交际技巧”、“语言应用”及“商务实践”这三个主要方面并对视频进行总结性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实践技能。随着各种现代化多媒体工具的普及,视频拍摄通过手机、数码相机等就可以完成,学生自拍视频操作起来非常简单,这也大大激发了他们亲身参与视频制作的积极性。通过实际演练和操作,学生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语言应用的熟练性,同时也可以增强在该工作模块中语言应用的记忆效率;而学生同班同学为主角的视频,往往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4.教学实践

把选取的视频资料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效果非常良好。体现在3个方面:(1)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跟着视频材料学习,然后不断练习,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融会贯通。(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视频选材增加了趣味性、可视性、愉悦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3)学生参与度增加,增强学生的满足感和自信心。视频模仿练习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同时通过学生自拍视频練习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投入力度,看到自己的视频成果会有无限的满足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5.结论

通过视频选材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对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的学习。

作者简介:

选材教学 篇12

游泳运动员身体的基本形态、机能等等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其今后比赛的成绩, 而身体形态是一名优秀游泳运动员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近年来国内外优秀游泳运动员身材向大型化趋势发展, 身高臂长在游泳竞赛中占有明显优势, 特别是在短距离项目上表现尤为突出。因此, 在游泳运动员选材过程中应该选择那些未来身体形态具有优势的儿童和青少年参加游泳训练。从而使更多的业余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为国家游泳队提供良好的选材基础。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文通过网络、图书馆、体育类资料等途径搜集有关资料, 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与归纳, 对国内外优秀游泳运动员, 业余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指标进行重要的论证与合理的推理。

2 国内外运动员选材研究现状

2.1 国外选材现状

前苏联的游泳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注重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建立了分层次、多结构、有计划、按比例的选材网络, 其组织工作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少年的选材阶段。广泛挑选出具备运动天赋的儿童, 在搞好家庭调查的同时, 观察其运动状态, 进行测试和比赛, 并将选拔出的具有运动潜质的少年儿童吸收到体育夏令营中进行了训练。

第二阶段:对入选人员进行更深入的复选, 进一步掌握入选儿童、少年的运动素质、心理特征和基础训练状况, 考查其是否符合专项化训练的要求, 评价其从事某一专项的能力。

第三阶段:运动定向阶段。通过训练进行多次考核, 实施重点测试, 考核内容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确定选手的训练项目。

第四阶段:选拔优秀选手进入体育协会、加盟共和国、国家少年队等。这一阶段要对选拔出的运动员进行反复的训练考核, 了解其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快速恢复体能的能力以及各项能力提高的速度。再通过测试, 进一步评价运动员各类指标增长提高的幅度, 掌握形态、机能、素质、心理等方面数据, 并与同一年龄优秀运动员进行对比, 积累选材、育才信息。

2.2 国内选材现状

我国运动员科学选拔的工作, 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1974年上海体科所对业余体校运动员进行多年跟踪观察, 探索了少年运动员青春发育期的身高、第二性征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开创了我国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而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运动员科学选材, 始于1980年。

八十年代中期, 我国借鉴了一些体育先进国家的技术和方法, 运动员选材工作逐步由原始的直觉经验向科学化、系统化和程序化方向发展, 从宏观调整转向微观指导, 开辟了我国运动员选材的新途径。

进入九十年代, 各级体育部门相继成立了科研所或科研室, 设有专职的选材研究和测试从员, 配备了相应的仪器, 建立了计算机运行系统和运动员人才库。除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专项运动能力等进行测试外, 还进行了生理、生化指标、生理学指标的测试和监控, 并致力于皮纹学、血型学、遗传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 为我国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提供了捷径。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游泳运动与选材

根据游泳运动员的成材规律和我国“塔式”训练组织形式, 我国游泳选材阶段的划分可以按照年龄划分为:运动定向 (7岁以前) 、初选阶段 (7-10岁) 、专门选材 (10-14岁) 三个阶段。各个阶段选材的任务决定了各选材阶段对测试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的基础。本文以专门选材阶段为例加以分析。

3.2 身体形态经常选用的指标

身体形态指标是选材中应用和研究最多的一个内容, 其中身高、身体流线型、指距、手长、手宽、脚长、肩宽、上肢长是选材中应用最多的指标, 下肢指标的选择较少。国家队教练何新中就认为:“选材中应重视的身高形态指标是身高和体型。”例如获得4枚奥运金牌、5枚奥运银牌和世界锦标赛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一枚的典型游泳天才波波夫的身高就达200cm。还有人称大脚的索普身高也达196cm。而且在国家队和专业队的身体形态经常选用指标中身高这个指标的使用频率就分别为92%和81%。而笔者认为在业余青少年游泳选材中这样的指标也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3.3 国内外优秀游泳运动员身高对比分析

3.3.1 表1中共选取了国内外优秀男女游泳运动员28名,

其中14名外国选手分别为各项目游泳世界记录保持者, 14名国内选手也分别是各项目的国内记录保持者。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 我国男游泳运动员与外国运动员有身高这个身体形态上有着显著性差异, 同时他们在比赛成绩上也一样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也就是说这种身高差距是同成绩问题一起出现的。我国女运动员在平均身高上与国外运动员无明显差距, 有些项目甚至超过了外国选手。

3.3.2 整体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运动员的身高和其比赛成绩中的正比例关系, 尤其是男游泳运动员。这就说明身高在游泳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视了身高这个基本因素才有可能发现更多的有潜力的运动员, 才能减小和外国运动员的身高差距, 从而减小成绩上的差距。

3.4 其他身体形态指标

相对于身高来说其他的身体形态指标在游泳选材中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如身体流线型、指距、手长、手宽、脚长、肩宽、上肢长等;如在同等身高的情况下这些指标就会成为成绩好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有的时候还可能反过来成为比身高更加重要的因素。这也正好说明选材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木桶理论”, 一个好的优秀运动员成绩的好坏是这些身体形态指标的整体有机整合, 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如菲尔普斯身高193cm, 像他这样身高的运动员有很多,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其中存在着如此差距?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来看下他的其他指标:身高193cm、腿长81cm、坐高112cm、臂展200cm、躯干长112cm, 这样的体型身长腿短无疑是最具有水生动物特点, 使高水位的流线型滑行更加容易, 这在游泳运动中有着极大的优势。

4 结论与建议

在游泳运动中除了蛙泳外, 所有项目对于身高的要求都比较高;身高优势、身体流线型、指距、手长、手宽、脚长、肩宽、上肢长等身体指标在选材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作为我国游泳运动员的基础, 在选材上应该选择父母身高方面比较高的青少年进行训练, 重视身体流线型方面多选择身材瘦些的选手进行培养, 同时在手掌和脚掌方面也应该作参考选择, 以利于选材时更多身体形态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贺立, 王金灿, 等.运动选材学[M].武汉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0, 5.

[2]隗金水.运动员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3.

[3]严蓓.美国青少年游泳训练的特点[J].游泳, 2005, 4.

[4]唐汝安.对我国科学选材发展趋势的分析[J].辽宁体科所.

上一篇:消银颗粒下一篇:适应性教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