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对策

2024-06-19

国际化对策(共12篇)

国际化对策 篇1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国际化时代的到来, 国内市场竞争呈国际化趋势, 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变成品牌之间的竞争, 因此品牌建设已成为我国企业界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策略研究, 得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必须实现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品牌,国际化,策略,竞争

国内学术界认为, 全球化的国际市场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加快培育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 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市场国际化时代的到来, 国内市场竞争呈国际化趋势, 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变成品牌之间的竞争。所以, 研究品牌如何国际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 品牌。

当代市场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 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 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而其本质则是由厂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 在每一次与消费者的接触中, 刻意塑造的品牌形象、品牌个性以及品牌联想。

(二) 品牌国际化及其内涵。

理论界对品牌国际化 (又称品牌全球化) 的含义存在不同的看法。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笔者认为品牌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同一品牌以相同的名称和图案标、相同的广告策划等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渗透。

品牌国际化的含义可以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1、品牌国际化是品牌由本土向国外延伸和扩张的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品牌国际化和品牌的跨国经营是相互联系但并不相同的两个概念, 前者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优秀的国际性品牌, 而后者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扩大销售量和提高市场份额。

3、品牌国际化有不同的形式, 最低级的形式是产品的销售, 较高级形式是资本的输出, 最高级形式是通过无形资产输出即品牌的输出。

二、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各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不少产业从数量规模来看, 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生产地, 不少产业的生产总量也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 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不强,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量并不大。这说明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 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背景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随着出口的不断增长, 我国某些企业也开始尝试建立世界品牌, 有些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中国政府也积极努力让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创造自己的品牌。国内学术界认为, 全球化的国际市场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加快培育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 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二) 我国企业对品牌的认识过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民族工业的企业家们奋起直追, 创出了一些国内名牌。这段时期又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产品经营阶段、名牌意识阶段和品牌经营阶段, 其主要特征见表1。 (表1)

(三) 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尽管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 涌现出诸多著名品牌, 但我国品牌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 与世界品牌大国有很大的差距。综合目前国内企业品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冲突。

企业品牌国际化往往伴随着企业的异地生产、营销和管理。品牌文化, 是指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积和品牌经营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我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出现了消费者与品牌的文化冲突, 导致了企业在当地市场发展不起来, 品牌扩张缺乏有效性。

2、我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人才难题。

企业到底应该使用自己培养的人才, 还是应该雇佣国际化人才。牛根生有个著名的“三级火箭论”:企业的用人是有“阶段性”的, 不同的发展阶段, 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就像火箭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燃料并抛弃前一阶段的废弃物一样, 企业也应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适合该阶段的人才, 让不适合该阶段的人才退出岗位。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品牌策略分析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许多企业品牌已经具有相当的生产能力。但是, 这些品牌在国际化进程方面步伐较慢。笔者认为, 要解决上述难题, 最重要的解题方式有以下三个:

(一) 本土化经营策略。

依仗本土化经营, 许多国际品牌都成为了赢家。我国企业在迈向国际化市场的过程中, 对追求经营本土化也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生产和销售本土化。

企业进入新的市场时, 在各国设立的机构都倾向于雇佣当地人员, 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尽快适应当地的营销环境, 熟悉当地国家政策、相关法律, 了解当地文化、风俗习惯, 在发展中国家还可以节省人力成本, 解决当地就业, 使当地人民更容易接受外来的企业。

2、品牌定位本土化。

所谓品牌定位, 就是对品牌进行战略设计, 使其能在目标消费者中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首先, 我们应建立和延展能使本土消费者认知的品牌核心价值。我国企业要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 就应对当地文化、消费心理等做出研究, 确定和建立本企业独有的、能使当地消费者认知的品牌核心价值;其次, 我们应塑造和传播本土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个性与品牌形象。与众不同的品牌个性与品牌形象, 可以给人留下强烈的记忆信息。企业必须下大力气来塑造品牌的形象, 传播品牌的个性。

资料来源:何佳讯.品牌形象策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1.

3、品牌经营本土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际化经营中企业间实行技术、生产和市场全方位的合作与联盟已是一种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 我国利用本土知名企业或知名品牌发展属于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

(二) 人才国际化策略。

现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 公司主体也将逐渐定型为以人为主导去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实体。只有国际化的人才团队才是推动品牌国际化进程的强大动力。同时应充分利用多种资源, 尤其是国际资源。

(三) 政府权力策略。

在品牌国际化的进程当中, 利用强大的政府力量克服市场障碍, 达到依靠企业自身难以达到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些正在实施跨国经营的公司乐于运用的手段。

1、创造品牌成长的环境。

政府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和力度, 为促进企业的品牌战略和名牌企业的发展, 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2、制定促进企业面向国际化的品牌营销相关经济政策。

应该鼓励名牌企业以各种形式尤其是利用品牌资产进行资本扩张, 参与企业并购、重组, 盘活存量, 优化结构, 使名牌企业担当起振兴国民经济的领头羊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3、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促进名牌成长。

健全而完善的法制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志。现代品牌的特殊的法律形态对企业的法制环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 围绕保护品牌的法律体系和机制的完善程度, 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郭铁民, 王永龙, 俞珊.中国企业跨国经营[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

[2]邓樵, 杨郡祥.现代企业营销[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7.

[3]杜纳.E.可耐普.品牌智慧[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

国际化对策 篇2

2012年3月,公司酝酿成立国际业务部,而后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具有国际业务经验的骨干,经过严格筛选组建了国际经营部。目前,国际经营部人员编制7人,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学专业涵盖了国际贸易、商务外语专业(含英语、法语、德语)、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业务经理分别具备3~5年不等的海外工作经验,电子第一文库网商务管理人员均具备娴熟的电子商务平台操作经验。国际经营部在成立初期,上有公司总经理直接统领,下有国际经营部办公室主任直接负责。在实际运营中,公司又根据业务开展需要,为国际经营部人员配备了采购支持和技术支持。此外,公司将另招聘一名既懂得技术、又懂英语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做好技术支持,以完善人员配备。

1.2 立人才培育机制,国际化经营人才储量不断增长

针对国际部职员大多从跨行业以选聘方式引进,在专业知识领域内缺乏系统培训的现状,公司加大对国际部职员的.集中培训,强化脱产培训力度。在组建国际经营部初期,公司聘请大学专业教师,为员工重新梳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同时从各车间选派高级工程师和专业技师,采取专业授课和车间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国际部员工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常规化脱产培训,并在最终进行了严格的考评,目的是使国际部职员尽快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公司产品及制作工艺,为国际业务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培训,国际部职员系统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

国际化竞争背景下的人才对策 篇3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问题、关键问题。世间万物,人最宝贵,在人类社会发展赖以依存的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最具根本性。不仅决定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而且具有其他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可开发性和创造性。

人才竞争国际化成为新的趋势,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人才竞争,核心是争夺国际化的高端人才。目前,国际人才竞争的大趋势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向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向最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的人才市场,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

我国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处于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创新型国家,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升我国各类人才的总量与质量,重点抓好以创新型人才为主的,包括党政人才队伍、专业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等五支队伍的建设。

面对复杂变化的世情与国情,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大好机遇,努力改变我国在人才工作方面的不利局面:

首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形成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夺得先机,牢牢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科学确定我国未来人才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将人才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通盘考虑,一并推进。

再有,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明确人才发展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量和素质,重点造就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要依靠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尖子人才、国际级的科学大师和领军人物,特别要抓紧培养一批中高级的、中青年的国际专家,还有要加快推进我国人才国际化进程,加快提升人才的国际化市场,推进教育向全球开放,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人才国际化的培训力度。

继续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扩大出国留学规模,吸引广大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

最后,尽快出台国际通行的投资技术转移政策,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以国家积极的姿态和更宏大的气魄参与国际人才竞争。

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全面改善我国人才发展环境。

进一步改善优化人才发展条件,促进人才发展环境建设,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发展环境是造就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当今各国着力提升本国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建立运行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要通过改革切实解决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滞后问题,优化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全面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建立以公平、平等、竞争为基础,择优为导向的选任用人机制,深化用人单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用人制度,增强企业培养、使用人才的能力。

要大力发展高、中、初各类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数以千计的急需的高中级各类应用型人才。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方面,把职业教育放在同普通高等教育平等重要地位来考虑,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符合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发展方向相协调。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建设创新型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快建立与完善我国人才政策法规体系,通过人才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形成人才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局面,为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依法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落实党的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立法原则。优化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根据人才类型特点,健全针对各类人才的法律制度,如制定《人才促进法》,发挥对人才立法的统领作用。制定《终生学习法》,为构建全民教育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制定国家《荣誉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移民法》,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等等。

坚持以人为本,从尊重人才出发,不断完善提高人才的物质文化需要。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努力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条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包括学习、提高和更新知识的需求,开拓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倡导奋发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尊重人才的劳动和创造,使各类人才充分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充分信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冲劲,发展有空间,在民主、自由、开放、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

要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效果和质量,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发展、干事创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只有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只有招来更多更好的人才,才能有又好又快的发展,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实现发展的第一资源。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坚持用事业凝聚人、用实践造就人、用机制激励人、用法制保障人,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来。

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重视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和培养,结合我国当前处于学科带头人代际交接的实际情况,切实采取措施使中青年骨干迅速成长,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崇尚真理、学识渊博、学风优良、品德高尚的中青年思想家、理论家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专家。

我国会计国际化难点及对策 篇4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自其提出至今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的演变,本文首先从其演变与认识加深的过程来明晰会计国际化的概念。

1973年由10个国家发起建立国际会计组织委员会(简称IASC),应对20世纪七十年代后经济发展向全球化演进的趋势,适应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各大区域集团的陆续出现。当时,IASC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IAS)允许多种会计方法的选择,事实上是主要参加国会计事务的简单归纳。

至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愈来愈迅速,国际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日益频繁,使得各国或各经济体之间会计协调问题日益凸显重要性和迫切性。此时,由于美国与IASC的合作加强,I-ASC在1992年提出制定全球通用会计准则的目标,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进入21世纪以来,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简称IASB),进一步加强了与各成员国会计准则指定机构的联系,取得了更重要的地位,强调制定具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重视国际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的使用,提倡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协调化。

从会计准则的演变来看,为了适应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促进各国会计协调,不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益,而且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也将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维护我国自身的利益。

二、影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难点

会计国际化取决于其支撑环境,包括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市场化程度以及与会计准则和实务密切相关的诸多因素,因此选择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总体策略,必须首先考虑和分析影响其发展的诸多因素。

从市场本身的发展看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还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允价值难以形成。特别是国有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比较多,且关联交易较为普遍,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提供了可乘之机。

从企业监管和业绩评价看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偏向利润表,而国际财务报告准确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所遵循的会计原则不一样,这就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一致。

从法律制度方面看,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中也要体现涉及国家法律规定的相关内容。比如,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应从税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和公积金等,这些法律规定必须写进我们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通过企业的会计核算在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予以提示。

对于绝大部分美国上市的公司,每天股票交易量只有几千股到几十万股之间。如果一只这样不活跃的股票每天有上万股做空卖单出现,股价下跌10%或者更多是很容易的事情。

两年前,美国证监会对做空原则的限制做了更改,原来的做空只能在股票的卖价上做空,不能直接将做空的(借来的)股票直接卖给投资者,这一规则的改变成了做空者的利器,大大降低了做空者的成本。

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看,国有控股企业居多,社会公众等投资者则是一些相对离散的小股东,机构投资者较少,与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来看,在过去的经济体制下,会计人员仅仅是按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如果制度没有规定的就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对一些会计业务按会计要素进行审核、判断、制证、记录、登记账簿、核算,财务报告自然就生成了,这种能力与市场经营条件下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策略选择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逐步开展。

三、标准化与协调化

会计国际化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思路,即标准化与协调化。所谓标准化,就是制定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来取代各国的会计准则,即全球采用统一的会计模式。所谓协调化,则是各国之间的会计协调,即各国间在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上尽可能消除差异,增强国际间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协调化不同于标准化,因为它并不要求以全球统一会计准则来取代各国的会计准则,而是要求各国会计准则通过不断地协调来求同存异,逐步缩小不同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标准化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是最重要的,其目的是尽量消除会计处理上的差别;但若是站在全球立场上,则协调性应当占有主导地位,是在承认不同政权之间差别不可避免的前提下,试图提高可比性。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由各国追求政治、经济上的独立性的要求和国家间会计环境的巨大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全球实施统一的会计准则是不现实的,因此,会计国际化的实现就被寄望于协调化。

刚刚发生的绿诺事件就从侧面说明了协调的重要性。纳斯达克原上市公司大连绿诺在2010年11月11日被MuddyWaters公司质疑财务造假。绿诺主动将股票停牌,其审计师Frazer Frost会计师事务所向美国证监会提供文件称,该公司CEO已经在电话里承认其中大约有20%~40%合同是有问题的,而这种无法解释其实源自于中美商业文化的差异。随后,大连绿诺被纳斯达克摘牌,退到粉单市场,股价由最高时候的30多美元跌落到2美元附近。

中美会计准则的差异以及在中国进行的避税措施也有可能成为做空者攻击的目标所在。比如,Muddy Waters研究公司就是调查了大连绿诺上报给中国税务部门的财务数据,并与其在美国公布的数据作比较,发现二者差距非常大———前者的收入比在美国公布的收入低94.2%。对于做空的Muddy Waters研究公司来说,显然认为前者更可信。

四、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历程

我国从1981年起就开始了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会计科目调整、增加会计报表等会计制度的改革;1985年颁布并开始实施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首次明确了国际通行的会计原则——客观性、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实际成本制、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1989年会计制度性国际会计惯例渗透的实质性发展包括增设应收、应付票据、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等明细科目,同时,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修订,也引进了国际通行的会计概念和会计方法。但改革开放初级阶段的会计制度改革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协调。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于1992年发布后,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加快步伐的标志,因为这个准则的制定是以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概念为框架的,只要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不矛盾,在实务操作中具有可行性的,就大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充分协调。

加入WTO之后,我国颁布和修订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包括《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等,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重要步伐。

五、经济全球化推动会计国际化

我国已经加入WTO,面向全世界开放市场。我国经济的发展始终受到内需拉动不足的困扰,需要国际市场的需求拉动;同时需要国外资金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占主流的状况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型,其中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建设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则是重要途径。中国经济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因此,为了满足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会计国际化就成为大势所趋,并显得日益重要,以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透明度,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减少国际间的“语言”障碍,为经济发展做好“软件”基础。

六、我国会计国际化策略选择

1、正确对待会计国际化。

要求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并尽可能地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学习和引进国外的情况时,最好是更全面些,更多地考虑环境因素,注意那些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得比较成功的国家,而不是将全部的精力和眼光都放在某一国的做法上。在过去一个时期里,我们对美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介绍和引进的比较多,但似乎忽视了另外一些国家和模式的经验。但从历史文化传统上看,我们与日本、德国、法国以及许多亚洲国家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从经济发展进程上看,韩国、埃及、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发达国家的许多做法可能对我们更具借鉴意义;从经济结构上看,法国等许多欧洲国家可能在许多地方与我们相近;从体制转变上看,许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2、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

有条件的高校乃至政府会计主管机构,如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应该建立专门的外国会计、国际会计的研究机构,积极介绍和引进非英语国家的会计经验,兼收并蓄;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宏观会计方面的先进作法;积极参与全球性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特别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利用国际讲坛介绍中国会计,使国际会计组织的决议中包含适应中国国情的内容,实现双向协调。

3、培养高素质会计从业人员。

包括培养注册会计师和其他各类从业人员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利于会计信息从制定到使用都有质量保障。这样才能使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会计准则得到有效实施;特别应当注重培养精通国际会计、符合IASB要求的人才,积极争取参与国际会计事务的协调过程,这一点应当与各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密切联系,并以资格考试等作为指引,采用在岗培训与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19971.中国环境保护法规全书(1982-1997).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19991.中国环境保护法规全书(1997-1999).学苑出版社.

[3]Stuart Bell Lib Hons,Donald Mcgillivray Llb Hons,Environmental Law,Blackstone Press,2000.

[4]P.W.Birnie and A.E.Boyle.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Environment OXFORD,2002.

[5]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3.

[6]周一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3.

[7]周一虹.公司环境报告:压力、鉴定和双重性影响.生态经济,2006.10.

[8]蔡传里.会计信息披露中的管理行为[J].会计之友,2008.3上.

[9]黎小长.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的实现途径[J].会计之友,2008.3上.

国际化对策 篇5

一、金融全球化内涵及动因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主要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流动全球化。随着投资行为和融资行为的全球化,即投资者和融资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资本流动也全球化了。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惊人的速度和日新月异的形式使全球资本急剧膨胀。

2、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机构是金融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金融机构全球化就是指金融机构在国外广设分支机构,形成国际化或全球化的经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金融服务业全球竞争,各国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竞相以扩大规模、扩展业务范围和推进国际化经营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

3、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市场是金融活动的载体,金融市场全球化就是金融交易的市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趋向于一体。目前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已连成一片,全球各地以及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趋于一体,金融市场的依赖性和相关性日益密切。金融市场全球化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放松或取消对资金流动及金融机构跨地区、跨国经营的限制,即金融自由化;二是金融创新,包括新的金融工具、融资方式与服务方式的创造,新技术的应用,新的金融市场的开拓,新的金融管理或组织形式的推行。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广泛应用,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开始走向金融网络化,即全球金融信息系统、交易系统、支付系统和清算系统的网络化。

二、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二元效应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全球化的正效应体现为:第一,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从国际市场引入外资。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拓展,相当多的资金流向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并带动了技术的扩散和人力资源的交流。第二,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发达国家金融运作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建立较早,金融体系较为完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严密。这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之机。同时,金融全球化还提高了国内外金融业间的竞争程度,迫使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创新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民族金融业的生存面临巨大压力。由于其金融业处于弱势地位,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还较差。如果外国金融机构大规模进入,势必给其民族金融业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金融体系遭受冲击将是不可避免的。第二,金融全球化为国际游资制造风险提供了条件。金融全球化虽然有利于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但是,出于逐利的动机,国际游资会利用发展中国家利率、汇率管制放开后产生的金融产品价格波动,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套利和套汇。加之目前国际上尚未对投机资本提供必要的约束机制,若有风吹草动,国际游资就会从所在国大量撤走,从而引发严重的金融动荡。第三,金融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程度。在过去20年中,发展中国家从国际市场筹集到的大笔资金被过度投入股市和楼市进行炒作。同时,国际投机资本也乘虚而入。在巨量资金的支撑下,证券、房地产市场逐渐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而飚升,并逐步演变为泡沫经济。第四,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监管和调控带来严峻挑战。金融全球化意味着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获利。出于获利的需要,国际上许多金融资源被无序、过度开发,金融投机性凸显。加之现代金融交易工具发展迅速,极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巨额资金的交易与转移,其去向不确定性很大。这既给发展中国家金融

监管与调控带来严峻的挑战,也削弱了其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

三、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金融业整体缺乏竞争力。从银行业看,主要表现为资产质量恶化,资本严重不足,收益急剧下滑。银行的资产质量是决定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看,证券业的竞争力问题较为典型。这主要表现为证券业规模偏小,实力有限。众所周知,证券业展开竞争和抗御风险是要以必要的规模和实力作为保证的。目前,证券经营机构和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规模普遍偏小。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的对外开放,随着跨国大型投资银行大举进军中国资本市场,以国内现有证券经营机构的实力,是无法与其比肩相争的,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2、金融创新乏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两大问题:其一,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还不是真正的企业,金融创新主要依靠政府和金融主管当局,表现为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过程。其二,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在业务创新中,负债类业务多于资产类业务;在资产类业务中,真正能够保证受益、转移风险的金融创新寥寥无几。显然,金融创新的不平衡性和行政主导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中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

3、中国金融业的监管存在突出问题。

从中国金融业的内部自律看,国有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在追逐利润的动机、风险控制及产权问题上,尚未完全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从外部监管看,首先表现为金融法规建设滞后。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靠由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法律手段极为缺乏。金融监管的实质是法制管理,而在现实中,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业务运营,到市场退出、违规处理都存在大量的法律问题需要加以明确和解决。其二,监管部门缺少评价考核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的标准,对异常金融变动缺乏及时的预警定位和风险处理。再次,对外资监管准备不足。近几年,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数量的增多,其运营安全性已日益与我国金融安全相关联。我们须对少数外资金融机构为逐利而利用监管缺陷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保持相当的警惕。另外,一旦资本账户开放,国际短期游资定会大量进入,金融监管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建立起一套规范科学的金融监管体制,对外资金融机构和短期游资进行动态监管,防范所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

四、、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

1、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竞争体制,形成与开放环境相适应的竞争能力。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国企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在联系,遵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要求,加快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既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立足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金融全面对外开放的前提。如果不能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没有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无法在微观制度层面根本解决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当务之急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工作重心从被动的对企业进行“救火”,逐步转向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和竞争能力、维持金融秩序、鼓励金融创新、加大监管力度的轨道上来,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政府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从宏观对金融运行进行调节。积极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构建金融业竞争体制。

2、加快金融创新。首先,要加快政府金融管理职能的转变。今后,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要转向创造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和加强调控的有效性上来。政府要修正过去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依托对金融创新所采取的单向驱动行为,代之以宏观间接调控机制,正确引导企业的金

融创新冲动,控制金融创新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其次,打造金融创新的微观基础,选准创新的突破口。当前,金融机构的创新突破口应主要围绕金融工具、金融业务和金融电子信息化展开。针对金融工具的有限性,可利用股票市场的先发优势,适时发展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针对负债类业务多于资产类业务,积极发展票据和国债回购市场,推进金融资产的证券化进程;针对金融效率对交易和清算手段的依赖性,着力进行金融电子信息化建设,使金融运作基于电子化的平台而获得质的飞跃。

3、加强对金融业的综合监管。首先,要加强对金融业的内部约束。(1)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监控机制。金融机构需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确立内部监控的检查评估机制、风险业务评价机制以及对内部违规行为的披露惩处机制,做到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要建立严格的授权制度,各级金融机构必须经过授权才能对相关业务进行处置,未经授权不能擅自越位;要实行分工控制制度,确保授权授信的科学有效性,建立对风险的局部分割控制。(2)进行金融业行业自律建设。加强金融业的自律建设,一是要对所属成员定期进行检查,包括业务检查、财务检查和服务质量检查;二是要对成员经常性业务予以监督,包括对业务运作的监督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行为的预防与处理。

其次,加强对金融业的外部约束。(1)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从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出发,要赋予央行及证监会与其职责真正相称的权力。金融监管当局要强化金融执法的力度,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市场退出的相关法规,建设良好的金融运行软环境。(2)建立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是确保金融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在中国,实行金融风险预警,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危机处理机制是化解危机、减小损失的最后防线。建立危机处理机制,第一,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重视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确保银行的清偿力;第二,要提高呆帐准备金比率,充实风险准备金;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第四,建立国家专门的金融危机防范机构,统一权限,协调行动,以便在危机发生时高效率地解决问题;第五,完善援救性措施。对遇到临时清偿困难的金融机构应提供紧急资金援助。(3)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思路,一是要加强与跨过金融机构的母国监管当局及时进行信息沟通,按巴塞尔要求对金融机构实施全方位并表监管,对不符合监管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要坚决予以阻止;二是针对流进与流出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资本,建立相关的动态跟踪数据,与相关国家实现数据互换,使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置于国际监视之下,为政府间多边监管合作及救助提供依据;三是鉴于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跟不上金融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中国应同有关国家一起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新的游戏规则的制定,促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职能的转换,以期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国际化对策 篇6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 问题 对策

一.绪论

国际上公认的"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而我个人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其本土化,即定义为:在公司经营全球化过程中,能整合、链接世界上两个及两个以上经济体的资源市场,从中国以外的市场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人才。

美国早在1966年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制定了《国际教育法》,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早在1987年就提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而我国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直到二十一世纪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需要,才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二.当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现状

(一)过于重视外语培训

"国际化人才"首要的基本技能当然是外语,外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厚非的。现在很多企业简单的把个"国际化人才"与"专业外语人才"划等号,认为只要懂外语就能胜任一切国际业务。这种想法是非常片面,也是很不科学的。"国际化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它要求的是要有全球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业务运作能力,绝不仅仅单指语言能力。在操作国际化业务中对于语言的要求仅仅是能清楚表达,能顺畅沟通就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它能给外国客户更深的印象,潜在地影响企业的国际业务。

(二)激励制度不健全

很多企业认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企业出资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所以不需要予以太多的激励,即使需要给予激励,也必须是员工做出了国际业务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员工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是牺牲了个人的业余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量,理应得到更高的报酬。再加上我国绝大多数有跨国业务的企业,他们的薪酬水平并没有赶上其他国家的薪酬水平,这也很难激起员工参与"国际化人才"培训的积极性。

(三)企业投入不大

当前许多企业虽然有开展国际业务,但是大多都是外聘有海外经验的人员。由于成本或规划原因,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在内部建立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体制。一般情况下都是派一位本公司的人去海外管理一些当地人,因为大家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生活习惯等等的不同,导致中方人员与海外外聘沟通不畅,很容易造成事物无法正常运行。或者一些企业当有国际业务时就临时聘用一些海归,可是海归单有语言优势,对本企业的专业业务并不熟悉,这也是有损企业形象和利益的。

三、提升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对策

(一)树立起本土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

与许多外聘的"国际化人才"相比,企业本身的员工更了解公司的业务情况、公司文化和本国国情。培养企业自己的"国际化人才"能减少很多沟通障碍。树立起本土化"国际化人才"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目标,我国企业需要摒弃一些过时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多像世界500强企业学习如何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并留住他们。不能因为看到前期投资成本比较大,就过度依赖外聘人员,要认识到只有培养了自己的"国际化人才"才是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上上下下都要意识到"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这才能成功的树立起本土化"国家化人才"的培养理念。

(二)全面丰富课程内容

丰富课程内容可以先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法律知识的补习,二是人文方面的了解。

中国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在商业谈判中各自的团队成员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谈判团队多为业务代表,而发达国家的则多为专业法律人士。在当代,商务谈判已成为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商务谈判能否取得成功,所签的协议能否如实履行,不仅取决于方法与技术,更重要的是谈判是否依据已经确定并被公认的行为规范--法律,如果依据法律,其结果必然具有约束力。法律能使商业谈判趋向公平与合理,并且能促使商业谈判趋向科学化和正规化。由于公司绝大多数员工都是理工科出身,再加上中国是个法律体系不完善并且法律知识不太普及的国家,所以员工的法律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对本土的"国际化人才"来说,法律知识的培训是刻不容缓的。

人文方面的培训,不仅要学习当地的官方语言,更应该了解目标国生活习惯、历史文化、重大节日等等。人与人的交往绝不仅仅是业务上的往来,平常生活中的接触往往更能影响到客户对你的印象。如果能很好地与业务对象"玩"在一起,那沟通起来会融洽许多。同时,传统的发资料或观看纪律片学习的方式也需要改变。比如可以不定期安排本土"国际化人才"与外国客户聚会,在公司情况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国际化人才"出国考察或组织大家过国外的重大节日等等。

(三)注重跨文化交流和管理能力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在跨文化的社会中。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并且共同生活的时代。由于每个人的行为意识都是受自己所在国家,所在地区,所在民族影响的,所以每个文化体系中的人,他们的思维方法、表达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我国企业员工在许多国际业务中都会遇到文化方面的阻碍。企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时不能仅仅是交流语言上的重视,更应该关注员工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跨文化管理能力。比如可以与国外的业务公司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交流,把大家在业务交往中遇到的沟通问题提出来,一起分析,这样大家会印象比较深刻。

(四)完善企业激励制度

因为"国际化人才"的特殊性,所以企业也应当适当地让"国际化人才"与其他普通员工的福利待遇区别开来。首先,必须要提高"国际化人才"的薪酬,尽量与国际水平接轨。他们天天接触的外籍人士,比较大的薪酬差距会削弱中方人士的积极性,再加上"国际化人才"是稀缺资源,理应得到更高的报酬。其次,在业务上要安排"国际化人才"在实权岗位。对员工的激励不单单指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的激励也同样,甚至更为重要。当你把他放在了一个重要岗位时,他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时候"国际化人才"们的责任感会更强,这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工作。最后,可以适当改变"加薪"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比如可以每年奖励业务突出的"国际化人才"带家人出国旅行。

参考文献:

[1]孟秀勤,史绍洁.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推进江苏经济国际化进程对策研究 篇7

(一) 进出口贸易及国内市场开放。

江苏省开放型经济自2001年以来持续快速发展。2001-2012年, 全省外贸总额不断攀升。从2001年的513亿美元开始, 分别突破1000亿美元、2000亿美元、3000亿美元、4000亿美元、5000亿美元的大关。2012年, 江苏外贸进出口总额5480.9亿美元, 其中出口3285.4亿美元, 增长5.4%;进口2195.6亿美元, 进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二位, 占全国比重为14.2%。

值得一提的是, 江苏在吸引外资方面的成绩显著, 呈现出数量稳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的趋势。2012年, 全省实际利用外资357.6亿美元, 同比增长11.3%。来自亚洲的实际外资规模趋稳, 实际外资为259.3亿美元, 同比增长10.1%。其中, 占我省外资比重近一半的香港对我省投资增长7.6%, 来自台湾本岛、日本的直接投资分别增长44.9%、8.2%。欧盟对我省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增幅为30.3%。说明江苏引进外资正日趋多元化。

江苏外贸对外资企业依赖十分严重。外资企业利用雄厚的基础和地缘优势在江苏外贸中占据绝对优势, 2012年江苏外资企业进出口3560.6亿美元, 下降7.1%, 占全省进出口的比重为65.0%, 减少了6个百分点。除此之外, 江苏外贸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般贸易特别是一般出口贸易比重偏小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市场多元化程度低以及商品结不合理, 等等。这些不合理因素严重阻碍了江苏经济国际化的发展, 大而不强是江苏开放型经济的一个典型特点。

(二) 对外投资。

相比之下, 江苏海外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 规模十分有限。2012全省共核准对外投资项目572个, 中方协议投资额为50.5亿美元, 分别同比增长13.3%和40.1%, 中方协议投资额首次突破50亿美元大关。其中, 企业类项目528个, 机构类项目44个。中方实际对外投资额为29.2亿美元, 同比增长46.1%, 居全国各省第三位。但是如果考虑到外资企业在江苏贸易顺差中的主导地位, 就不难发现江苏本土企业整体实力偏弱, 尤其是民营企业很少有实力大举到海外投资。

二、江苏经济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服务业发展滞后。

2012年, 江苏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516.4亿美元, 同比增幅为55.9%, 出口额为230.5亿美元, 同比增幅54%, 进口额为285.8亿美元, 同比增幅为57.5%, 逆差额为55.3亿美元, 占同期外贸的比重为9.4%。

江苏服务业尽管取得了以上的进展与成就, 现实中的经济贡献也很巨大, 但是目前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与问题。除总量规模不足, 所占比重偏低之外, 江苏服务业还面临着内部结构不平衡、不合理, 制度较为陈旧导致服务业效率不高, 缺乏竞争力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等难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不利于江苏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方向, 也就阻碍了江苏经济国际化的进程。

(二) 内需不足。

“十一五”以来, 江苏消费需求总量逐步扩大但由于在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对大量投资的过分依赖, 导致消费需求增长速度缓慢, 造成最终消费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以及作为消费需求主体 (所占份额在70%以上) 的居民消费率一路下滑。

虽然工业化上升时期特定的发展阶段需要有较高的投资率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 但与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 江苏目前的消费率都是偏低的。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工业化进程中经济运行环境和增长模式的因素, 有收入增长难度大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因素, 也有经济体制、传统观念、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和共同作用, 导致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三)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江苏当前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 广大的农村市场还没有完全启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巨大, 使得苏南的产业转移可以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农村和苏中、苏北地区。

因此, 江苏在经济国际化逐渐深入的过程中, 也应当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并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扩大内需作为工作的重点领域。

三、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开放型经济取得的巨大的成功。为推动江苏经济国际化更优更强地发展, 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大力扶持本土企业, 尤其是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

建立海外生产基地, 其中一部分产品返销国内市场, 以增加国内进口, 减少贸易顺差。同时, 也间接起到减少国内资源消耗, 加快江苏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步伐。

(二) 引进外资由出口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直接起到降低出口增速的作用, 减少贸易顺差。

同时, 市场导向型的外资更多来源于欧美等国, 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环保措施和社会责任意识也比较强, 有利于江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引导外贸出口向高附加值方向演变, 特别是新兴的民营出口企业, 不能再延续以前出口企业低附加值的老路。

这样, 既可以创造新的出口优势, 保证出口增长, 又能有效避免与其它新兴出口国的低端化、同质化竞争, 从而将江苏由出口大省真正发展为出口强省。

(四)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缩小贫富差距, 增加居民消费, 扩大内需, 进而扩大进口, 优化江苏贸易结构。

(五) 缩小城乡差距, 南北差距, 形成合理高效的产业布局, 从而使江苏经济国际化的后盾更加坚实。

(六) 稳步推进各项政策、法规的制订和完善, 改革不合理的体

制机制, 持续大规模引进和培养各领域专业人才, 真正做到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为江苏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牛树海.江苏省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 2007 (9) [1]牛树海.江苏省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 2007 (9)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对策分析 篇8

1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现状

1.1 国际品牌数量少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连续五年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 (The Worlds 500 Most Inf luential Brands) 可以看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品牌数量远远低于排名第一的美国, 法国和日本连续5年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位, 中国虽然自2005年以来, 美国一直稳居第一, 世界品牌数量达240多个, 2009年的世界品牌数量有18个, 排名上升到了第7位, 但相对于人口总量第一, 国土面积第三的大国来说, 人均品牌数量还是较低, 是一个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

回进口料件补征税款及税款利息, 并依据我国《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批准证》, 办理加工贸易登记手册的核销手续。规定违反企业在有限时间内补齐相应的进口贸易许可证或登记证明, 如果违规企业不能按期提供贸易进口许可证或登记证明, 除了补征税款及利息以外, 同时根据进口料件的价值处以30%以上的罚款。

3.5改革并完善现行加工贸易管理体制, 建立政策促进体系

为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变化, 适应经济的新形势走向, 加工贸易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需要因变化的形势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引导加工贸易指定区域内与指定区域外分开管理, 在指定区域外采用国际通用做法即先征税然后退费或通过银行担保。学会利用科技充分管理信息, 对加工贸易全过程实施全国联网并且信息共享管理。统筹在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基础上, 统一各种贸易方式下我国国产料件出口的退税率, 对其实行较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加工贸易原料的产业化, 有利于我国原材料、零部件、设备等的出口。我们应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保险业和银行业如此壮大的环境下, 通过保险公司或者是银行建立进口税收担保基金, 以避免企业因不可确定因素造成的影响使企业不能正常运行, 使国家利益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4结语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 加工贸易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已经占有举足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王文丽

国”。该排行榜的评判依据是品牌的世界影响力, 品牌影响力 (Brand Influence) 是指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

1.2 中国企业品牌价值与世界品牌价值相比差距较大

我国知名品牌与世界上知名品牌相比, 其品牌价值差距极大, 据睿富全球排行榜资讯集团与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并发布的中国2009年度最有价值的品牌中, 名列前10位的品牌, 其总价值只有601亿美元, 而美国著名财经杂志《商业周刊》和Interbrand联合发布的年度“2009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显示, 可口可乐以687.34亿美元位居榜首, 中国2009年最有价值的10个品牌的总价值还不到2009年可口可乐品牌总价值的90%。这些差距都说明, 我国民族品牌要想真正走向世界,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3 品牌国际化的经验不足

1.3.1 品牌设计缺乏独特的个性

一个有独特个性的、鲜明的品牌名称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很多企业由于品牌名称和图案设计的失误, 给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带来了障碍。此外, 在品牌内涵设计上, 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企业文化背景, 品牌缺乏文化底蕴, 难以产生品牌联想, 无法引起国外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1.3.2 商标保护意识淡薄

轻重的地位, 它的另一种特殊的作用方式在为我国参与国际的分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为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自主创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限制加工贸易企业从事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重、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加工, 从而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我国有必要而且是必须加强加工贸易的管理体系和制度。

参考文献

[1]邵祥林等.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加工贸易[J].对外经济贸易大

学出版社, 2001, (1) .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工贸易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

考, 2003, (11) :2~64.

[3]刘德学, 苏桂富.中国加工贸易升级状况分析:基于全球生产网络

视角[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 (4) .

[4]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二00六年进出口形势分析与预测

[5]徐进亮, 耿伟, 李贞.货物贸易新规程:进出口交易操作最新发展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商标作为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因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而受到了世界各国企业界的普遍重视。我国企业由于不熟悉相关国际惯例和规则, 商标意识薄弱, 未能及时进行商标的国际注册而对品牌加以法律保护, 被国外企业恶意抢注, 丧失商标专用权, 导致企业品牌资产严重受损。据统计, 15%的国内企业的商标在国外被抢注。

1.4 中国企业品牌形象欠佳, 在国际上缺乏美誉度和忠诚度

我国大多数商品都是以低价格方式进军国际市场, 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质次价廉”的形象, 以至于很多国外消费者认为中国商品就意味着低品质、低价格、低档次。“Made in China”被国际市场认为是质次价廉的产品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许多国内消费者, 在对本土和国外品牌比较时也会由于道德问题的考虑而选择国外品牌, 这就使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道路变得更为艰难。

2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意义

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实践表明, 培育国际化品牌, 是中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是转变企业增长方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的重要途径, 因此, 新形势下实施品牌国际化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具有现实的战略意义。

2.1 品牌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企业走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 品牌要成为国际化的品牌。这种趋势不可逆转, 也无可回避。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指出:“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 最好的办法是你自己要成为跨国公司, 既然要‘与狼共舞’, 你自己就必须成为‘狼’, 否则等待你的结果只有一个:被吃掉。”中国企业品牌实施国际化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2.2 品牌国际化是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 品牌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 无论在宏观层面, 还是微观层面, 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 与国际接轨, 只有实施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企业拥有国际化品牌, 就拥有了市场, 因为一个国际化品牌不仅是企业实力的见证, 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志。企业拥有国际化品牌, 尤其是国际名牌, 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就强。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品牌, 我们可以看出, 越是强大的国家, 其国际化品牌就越多, 其经济实力就越强大, 世界500强正是凭借其强大的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而称雄世界。

2.3 著名品牌的国际化为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截止到目前, 中国只有海尔、联想、华为等少数企业进行了探索性的品牌国际化实践, 品牌国际化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是崭新的课题, 整体来看, 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经营能力、经验都非常缺乏。

通过对世界著名品牌国际化过程的深入分析, 可以借鉴品牌国际化的一般经验和方法, 为中国品牌的国际化拓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中国企业实现品牌国际化的对策

3.1 良好的品牌命名是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基础

中国品牌的国际化, 首先体现在名称的国际化, 因此品牌命名应遵循:简洁、独特、新颖、响亮、高气魄、易读易记原则;清新高雅、不落俗套原则;启发品牌联想原则;符合大众心理, 树立企业形象原则;突出品牌个性原则等。中国企业在设计品牌名称时, 既要突出企业和产品特征, 又要注重产品的情感诉求, 可以采取逆向思维, 紧扣时尚的命名方法。像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如:“索尼 (Sony) ”、“可口可乐 (Coca-Cola) ”、“奔驰 (Benz) ”等品牌名称非常简洁明亮, 读起来琅琅上口, 便于识记, 有吸引力和亲和力, 给消费者留下了独特的印象, 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理想的品牌名称可以在全世界通用而不致产生歧义或重复, 只有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 才不会造成传播上的障碍。在这方面, 一些国内企业已有成功的范例, 如:海尔 (Haier) 、美的 (Midea) 、TCL等。

3.2 定位清晰, 突出特色, 把握重点

只有品牌定位明确清晰, 个性鲜明, 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消费群体。唯有清晰的定位, 消费者才会感到商品有特色, 有别于竞争者的产品, 从而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而且, 唯有定位清晰的品牌, 才会形成一定的品味, 成为某一层次消费者文化品味的象征, 从而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让顾客得到情感和理性的满足感。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唯一的选择就是差异化, 而定位正是实行差异化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3.3 加快本土化进程是品牌国际化的关键

实施品牌国际化的过程, 实际上是与当地消费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世界各国的市场具有不同的特点, 企业品牌走向国际化需要考虑国家之间差异性, 加快品牌本土化战略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这也是世界著名品牌广泛采用的国际化战略。

3.3.1 品牌国际竞争的本土化首先表现为品牌文化的本土化

品牌国际化作为一个不断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不断渗透市场的过程, 面向国际市场服务的过程中, 如何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风俗习惯、消费观念、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宗教禁忌等文化背景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不同的国家, 文化环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不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塑造, 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当地消费者心目中, 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赞同。

3.3.2 品牌竞争的本土化还表现在人才的本土化

实现品牌国际化需要大批具有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的推动, 一方面企业要注意对自身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另一方面要实现海外企业人员的本土化, 因为当地人比较熟悉本地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较容易地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同时也可有效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3.4 注重品牌创新, 提升品牌竞争力

任何品牌, 无论有多久的历史、多么显赫的业绩、多响的名气, 如果没有创新, 不给予产品或服务以新的功能, 或赋予品牌新的内涵, 企业及其品牌经营都是注定失败的。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企业只有不断创新, 从品质、功能、外观、款式、包装、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地充实品牌的内涵, 才能不断发展, 品牌才能永远流传, 享誉世界。

3.5 加强对品牌和商标的保护

从企业的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分析, 大量抢注的情况说明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引起国外公司的关注, 就企业的品牌而言, 尤其是著名的品牌, 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代表企业的形象、价值、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等。如中国的海尔、红

参考文献

[1]陶金.如何创新品牌国际化[J].中外企业家, 2009, (7) .

[2]陈玲.国内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选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9, (9) .

[3]李静.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探析[J].经济论坛, 2009, (7) .

国际化对策 篇9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教育国家化日益壮大的今天, 地方高校要发展, 人才是根本, 如何从地方高校实际出发, 结合地方高校办学特点, 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这是地方高校的当务之急。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地方高校之间最强有力的竞争。如何应对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地方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 本文主要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 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析

1. 地方高校国际化教育理念薄弱。

我国大学的发展趋势就是教育国际化, 自然如果地方高校要发展, 要走国际化路线, 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这里所说的转变观念不仅只要求学校领导具有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而是要求高校教师, 学生都应该具备国际化竞争意识及竞争能力。首先是要求地方高校领导对教育国际化提起高度重视, 可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教师自身转变观念。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教师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就显得教学太过于系统化、教条化, 忽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 地方高校办学经费及教学资源严重供给不足。

地方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和当地经济的原因, 办学经费和教学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状况。相对来讲, 国家在教育投入上明显没达到指定的标准。有此可见, 国家以及政府在经济投入上也明显呈下降趋势。对地方高校投入少, 从而导致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有限, 教学设备与其他院校差距明显。数据显示, 近几年中, 地方高校的招生数量增长, 这就要求相应的教学设备, 教师职工数量, 学生生活保障等也会随之增长。所以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地方高校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3. 地方高校缺乏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师资质量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要不断壮大才能有效保证地方高校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我过大多数地方高校中, 教师明显缺乏国际化眼光, 这也是大多数高校都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在有限的师资队伍中, 教师身担数职, 分身乏力, 可能又很少的时间去思考教研、人才培养服务等相关问题, 这就导致了地方高校在人才能力培养上的欠缺。另外有限的经费也是师资力量薄弱的重要原因, 由于经费有限, 大量教师缺乏国外学习经验, 缺少国家交流合作, 无法与当今先进前沿的教育理念接轨, 送教师出国的机会明显降低, 导致教师无法参加学术交流, 无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后是各高校教师人数有限, 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额更严重, 教学工作量过于繁重, 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教学研究和知识更新, 也很少有时间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及与学生辅导与交流,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4. 地方高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

我国众多地方高校在办学中都出现了相同化和单一化, 不能突出自身办学特色。要想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一定要在长期的办学经验中不断摸索前进, 形成一套适合当地和学校发展的办学思路及办学理念。地方高校之间竞争不仅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特色办学上, 地方高校要想在竞争中成为常胜将军, 就必须要突出特色, 打造鲜明的特色优势。这就要求学校领导, 专业负责人和老师都要从自身做起, 根据本校学科和专业设置, 解决当前学校所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适合本校特色发展的方案, 走适合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落实到每位教师才能真正确立学校办学特色, 教师从课程设置, 专业安排上都要体现出特色教学, 只有这样, 地方高校特色化指日可待。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

1. 转变办学观念, 增强学生积极性。

地方高校在当今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是抓住机遇还是坐视不管, 这将成为一所学校是否能够在当今社会立足的重要抉择。学校要发展, 思想要先行, 大部分国家无法摆脱贫穷落后, 跟当地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如此, 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的发展的同时要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积极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 提高国际竞争力。要树立更加开放的教育观,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先进教育技术手段, 提升学校社会服务水平。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提高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的提高需要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 领导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来促进当地学校发展。同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办学形式及地域特色, 促进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这里所说的促进经济发展, 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力开展教育产业, 以教育促进经济。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有两种方式, 第一是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根据自身学校特点, 研究出创新的新知识、新技术等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是通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树立竞争理念, 以特色取胜。

在考察一所高校是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时, 关键看它是否具有适切的人才培养目标、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教学水平评估在结果评定中不仅看各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而且看人才培养的方式, 人才培养的结果考察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特色培养人才, 人才创造财富, 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有竞争力的大学。竞争并不是要成为最佳, 而在于你要有独特性, 通过这种独到之处向社会提供价值。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定位上, 由知识储存型人才向知识储存与知识创新型并重方向转变。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要研究出具有当地学校特色的教学方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之, 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 地方高校只有正确认识形势的变化, 培育自身特色, 才能走上有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 强化师资力量, 造就国际化师资队伍。

众多地方高校由于地理位置不同, 经济基础不同, 所以导致了办学基础、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在众多不同的基础上, 却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就是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地方高校要解决好教师队伍的这些问题, 既要引导教师增强应变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更要根据问题的不同程度, 努力使教师队伍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相统一。总体上看, 地方高校都有必要推动教师队伍向高端化、团队化、国际化、职业化发展, 促进教师队伍发展方式由数量效益型向结构素质型转变。高端 (下转第127页) (上接第124页) 化是指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借助各种战略合作平台, 推动校地人才联动, 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更新教师队伍发展理念改善教师队伍知识技能结构, 不断修正,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在师资力量的强化上,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地方高校予以扶持。通过多种形式打造一支具有强烈国际化观念及国际化眼光的教师团队。可以派出骨干教师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国际会议, 提高教师文化交际能力及其自身素质, 把先进的思想带回国内, 带回地方高校, 从而促进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启光.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发展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人民出版社, 2009

[3].汪良发.地方文化与特色高校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4].刘焕阳.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2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篇10

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 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在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在我国与越南、缅甸等边境国家的边境贸易中, 人民币被当作硬通货使用。在老挝, 人民币基本上可以完全替代本币流通。在蒙古, 境内流通的人民币占到其总流通量的将近一半, 在蒙古边境的人民币流通量占比更高。在朝鲜, 各种商品、服务以及货款的结算都在使用人民币, 并且当地居民也将人民币作为硬通货的选择之一。在俄罗斯, 中俄两国《关于边境地区银行间贸易结算协议》的实施使得人民币在边境线上的沿途地区被更广泛地用于贸易结算。

从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 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结算的初级的阶段。例如,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公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 批准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五个城市作为国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海外试点的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和东盟十国;2010年6月, 国家进一步将试点的区域扩大至20个省、市、自治区, 海外试点范围则由香港、澳门、东盟扩展至全球, 试点业务范围则由原来的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拓展到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的结算。但是, 从整体来看, 人民币结算功能虽然有所发展, 但是各种政策仍然处于试用阶段, 人民币的结算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但是,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资本账户的开放进程加快,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就可能产生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从而会对我国的经济金融稳定性构成干扰。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面临国际社会的政治压力。

目前, 美元和欧元是国际市场上流通的两种主要国际货币, 世界市场上的很多交易都是以美元和欧元计价的。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可以为本国带来铸币收益, 也可以扩大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目前, 美元是国际社会中的主导货币,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铸币收益, 而且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因此,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就可能会影响到美国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既得利益, 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所以, 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很可能面临来自美国方面的政治压力。

从亚洲区域来看, 日本推行的日元国际化和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产生相互的压力。欧元成功面世以后, 日本政府开始着力于推动“日元的亚洲化战略”, 期望日元首先能在亚洲实现区域化发展。同时, 人民币的国际化也要把亚洲作为起点, 以亚洲为中心, 最终辐射全球。所以, 亚洲也是我们国家首选的区域货币的实现地。这样一来, 人民币的国际化就可能会面临来自日元区域化的压力。

(二) 我国宏观调控难度增大

1、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对我国的利率造成冲击。目前, 我国央行对人民币境内外流动的监测体系还不完善,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下, 央行可能对货币供应量的度把握不准。若是现阶段货币供应跟不上与日俱增的人民币需求, 就会使我国利率面临上行的压力。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深入, 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货币需求增加了, 那么货币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就会使得我国的利率水平上升。利率的上升将会降低投资量, 进而可能降低国民收入水平, 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

2、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对我国的汇率造成冲击。

首先,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可能面临长期升值的压力。人民币的国际化肯定会带动境外投资者纷纷来中国投资, 同时, 以人民币定价的金融产品的种类也会层出不穷, 金融产品的销售规模也会大增。如此一来, 境外对人民币的投资需求就会上涨, 那么人民的汇率就会面临上升的压力。而汇率的上升又会削弱我国的出口竞争力, 对我国的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其次, 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逐渐形成可能会对国内有管制的汇率造成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然要有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为依托, 而香港就是我国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实践基地。

(三) 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 我国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上难免会受到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了我国央行对人民币存量的监测难度和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独立性。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 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必然在逐渐增加, 会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持有我国的货币。如果大量的人民币在境外定价和交易, 加上人民币资本的流出流入和跨境银行在海外经营离岸人民币业务等, 就有可能使得人民币的需求产生波动, 这也就加大了我国央行对人民币存量统计和监测的难度。

人民币国际化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独立性。人民币在向国际化货币发展的过程中, 境外居民持有的人民币资产规模会逐渐增大。当我国政府要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 就会降低我国利率水平, 而利率水平的降低会导致资产的收益率下降, 这就有可能使得境外居民将所持有的人民币资产变卖, 转而投资别的收益率更高的资产, 结果就会出现资本从国内大量流出, 国内紧缩的局面得不到改善,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力受限。

三、应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对策

人民币国际化可能给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国际上, 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政治压力;国内, 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深入, 一些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就开始显现出来。因此, 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防范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措施, 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 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合作。

人民币的国际化会使我国面临来自国际社会上的政治压力, 我们在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 就要尽可能地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支持。目前, 人民币国际化要从周边化过渡到区域化, 我们就要尽量取得周边国家和亚洲区域经济体的支持。所以, 我们首先要积极在亚洲区域内和更多的国家展开经济金融合作, 尤其是货币金融方面的合作。

(二) 建立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金融运行机制

1、加深利率的市场化程度, 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

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基础环境, 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成为了制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因素。我国的经济交易主体没有完全市场化, 并且市场化的金融产品和产品结构都处于匮乏状态。所以, 我们要丰富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产品种类以及层次, 并且鼓励合法的金融创新, 允许更多的经济交易主体参与其中, 以此来逐渐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 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

2、加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促进汇率形成的市场化。

2005年7月, 我国的汇率制度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定价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比以前的汇率机制, 现在我国的汇率机制已经开始更多的反映市场信息。但是目前来看, 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还是比较小。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 离岸人民币市场会形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汇率, 而我国内地的汇率又比较刚性, 那么两地的汇率差价必然导致资本的流动, 从而干扰我国经济发展。所以,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深, 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波动应该更加反映市场的情况, 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应该与时俱进。

(三) 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

1、丰富货币政策传导途径。

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会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而加深, 那么境外的投资资本就会通过利率来影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 从而影响到经济。所以,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形势下, 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日益国际化的金融市场的影响, 就要建立更多的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 这样可以使得货币政策的实施能更精准和更畅通地作用于经济社会。

2、使用公开市场操作调控经济。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经济环境会发生改变, 就不能按照以前的惯性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目前, 我国使用较多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存款准备金率, 通过收缩银行信贷资金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但是, 人民币的逐步国际化会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也走向国际化。在新形势下, 公开市场操作应该受到央行更多的关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但是, 人民币国家化会给我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本文从政治压力和经济方面着重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风险, 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可以给我国的人民币国家化提供一些建议,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朝永.人民币国际化风险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1.4.

[2]高晓迪.浅析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财经与管理, 2012.4 (下) .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对策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以及为度过危机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各国经济受美元波动呈现不同程度的不良经济影响,使人们认识到过度依赖美元的危害,“去美元化”的呼声逐渐高涨。而在我国,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减轻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受美国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维护并提高我国对外投资资产的价值,同时保持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成为我国政府重要的经济议题。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一)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1996年我国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2002年以来人民币在我国与蒙古、越南、缅甸、老挝和泰国等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开始流通使用,并且呈现扩大趋势,港澳地区人民币的滞留和流量也不断增加。2009年4月8日开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扩大到全国20个省区市,跨境贸易中人民币使用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5年上半年,全国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3.37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全球占比已从2012年年初的1.03%提升至2014年第四季度的 2.96%,增长达187.38%。2015年10月1日国际货币组织宣布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又迈进了新的一步。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明显的进展,但由于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还达不到货币国际化的标准,从整体上看,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人民币主要限于双边贸易的支付结算,而在全球大部分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结算、国际投资、以及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不足,人民币资本项目也尚未实现自由兑换,这都是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在美元强势甚至霸权地位的当下,人民币要走的路还很长。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1、日益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逐渐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2010年,我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主体,201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4%,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超过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总和。2、对外贸易的开发程度不断提高。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内陆沿边开放提速等制度逐步推行,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对外贸易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0.78%,居世界排名32,到2014年,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3、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的签署。央行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称,截至2015年5月末,人民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的签署促进人民币在其他国家流动,有利于扩大人民币流通范围,实现人民币在国际上货币支付的职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目前人民币已具备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因此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采取分阶段实施的战略。具体来讲,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经过中国化、区域化、国际化三个阶段。

(一)人民币中国化。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台湾与大陆大三通政策的实施,两岸四地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往来的也日益频繁,人民币在港澳台地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一个国家流通着四种货币,无疑给国家增加了铸币成本和运输成本,同时众多的兑换业务也产生了大量的兑换费用,这对两岸四地之间的经贸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不利的。要实现人民币中国化,首先可以从港澳货币入手,使其逐步实现一体化。澳门经济高度依附于香港,已出现港元替代澳元的“通货替代”现象,在港澳构建“港元区”的条件日益成熟。其次,实现人民币与港元的一体化。可考虑在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后,形成人民币与港元的固定汇率下的货币同盟,当香港的金融和货币政策与内地趋于一致时,再逐渐实现人民币一体化。再次,在政治条件得以成熟时,采取与香港同样的方式和程序,推进人民币与新台币的一体化。总之,要使两岸四地的货币得以统一,政府当局需要作出许多沟通和努力,要在尊重市场规律,根据两岸四地各异的经济状况,分步渐进的建立“中华货币圈”。

(二)人民币区域化。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人民币逐渐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支付和流通的职能,甚至在某些地区被称为“小美元”。人民币区域化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人民币在周边国家行使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另一个是在亚洲国家使用人民币行使国际货币的职能。

2008年12月,中国与越南、缅甸、俄罗斯、蒙古等八个周边贸易伙伴签订协议,允许在贸易结算时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使用已颇具规模,中蒙边境贸易结算80%用人民币结算,中越和中缅的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达到90%。我们应当继续发展与周边其他国家的贸易金融合作,让更多的地区和国家接受并愿意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自200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和东盟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额在过去10年增长近4倍,中国已超越欧盟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进口国,而东盟也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国。2014年初,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启动,使得我国与东盟国家乃至欧洲国家得以贯通,人民币流通的范围和区域进一步扩大。

(三)人民币国际化。在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上,整合优化金融资源,在国际上发挥人民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自由流通,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可以自由兑换,成为他国外汇储备一员的国际货币。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我国政府作出了许多了努力。2013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这对中国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有着推动作用,2014年6月人民币对英镑可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直接交易,同年9月人民币对欧元实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直接交易,中欧的金融合作使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又迈进一步,2015年12月中国加入SDR更是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一个里程碑。虽然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一直在持续稳步推进中,但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元逐步走强,人民币尚未摆脱“美元影子化”的影响,加之人民币在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金融改革仍需深化,人民币在国际应用中的接受度、便利性和流动性不足,真正使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nlc202309021148

三、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

(一)加快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人民币的国际化应当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健全相配比。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丰富金融产品,加强金融监管,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在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扩大外汇市场,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的区间内上下浮动。

(二)加大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特别是作为计价工具、价值存储的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和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实行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条件尚不具备。中国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逐步适当放宽外国直接投资者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规模,逐步放松境内居民以及金融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

(三)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国际贸易结算、国际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等金融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人民币需要成为国际计价结算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投资项目上的比重,同时对其在国际上更广泛的交易、持有和储备具有重要意义。

(四)网罗优秀的金融体系人才。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立与维护,我们需要理解和驾驭全球金融体系的人才,熟悉和掌控国际化与全球化金融机构的人才,设计全球领先的、开放的金融体系的人才,监管开放、动态的金融体系的人才。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稳步向前,都使我们对金融系统精英的需求更加迫切。

参考文献:

[1]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年第1l期

[2]鲁政委.人民币国际化:历史潮流与政策选择[J].中国金融,2009(10).

[3]陆宇莺.人民币国际化途径探析[J].上海金融,2009(5).

[4]王青林.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5]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R].北京:中国人民银行,2015,(6).

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与对策探索 篇12

关键词:货币竞争,人民币国际化,可自由兑换

一、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一) 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初级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分为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三个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包括东南亚国家、西南边境国家等。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中国香港, 人民币在香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 并且人民币在香港经常被用来作为投资的储备货币。21世纪以来, 人民币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开始使用。但总体上看, 人民币国际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境外使用还局限于跨境流通, 是人员流动的结果。华人多的地方, 人民币被接受程度就高。真正的国际货币应该融入物流和资金流中去。因此, 人民币国际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1. 人民币国际化, 可以获得铸币税收益。

当一国货币国际化后, 其国际意义在于国际货币发行国实际上拥有了一种获取国际资源的手段、一种变相负债的权利, 同时, 对国际资源的配置有了相当的影响力。人民币只有实现国际化, 才能摆脱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不利地位, 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中变劣势为优势, 取得铸币税收益。

2. 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跨境贸易, 降低汇率风险。

当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 该国企业可以使用该国货币作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借贷的计价结算货币, 从而避免货币转换带来的汇率风险, 有利于该国的经贸发展。另外, 货币国际化还有助于该国企业跨国经营。该国在获取本国货币资金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而且该国企业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大量使用本币也规避了汇率风险。

3. 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解决国际收支逆差, 减轻外币依赖。

当前, 国际货币呈现寡头垄断局面, 美元、欧元和日元处于国际货币的垄断地位。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负债以美元计价, 美国持有的国外资产以外国货币计价, 这样一旦美元贬值, 美元负债没有发生变化, 而资产却因外国货币升值而增加, 这反而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而且, 本国货币即具有对外支付能力, 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 无须通过国内紧缩政策以牺牲国内经济增长为代价来缓解收支问题, 因而在国际收支上有更大的灵活度。

4. 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增强亚洲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亚洲已经具备相当的经济规模和实力, 许多国家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沉痛教训, 渴望一种新的力量来打破原有的格局和均衡。人民币恰逢其时地融入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机制, 在该地区承担计价货币、结算货币乃至储备货币的关键货币角色, 有助于本地区战略互惠平台的构建, 推动区内贸易和投资的良性互动, 增强亚洲经济自我发展、自我升级的能力。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

(一) 人民币使用范围不足, 在国际投资领域应用少。

一是人民币只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使用较广, 而且在国家和地区中主要的计价货币仍是以美元为主。二是人民币国际化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我国虽然已经开始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但有关当局提出的战略措施不完善。原因是多元化的, 可能由于忌惮目前世界主要货币的强势地位, 也可能是考虑其他的经济政治因素。但是, 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推进措施, 没有统一部署, 人民币国际化很难顺利有序地开展。三是人民币当前仍未完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要想得到世界货币市场的认可最终实现国际化, 必须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目前, 我国在这方面的进度十分缓慢, 如果一直这样进展缓慢将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难度。

(二) 中国经济实力不足, 企业国际竞争力弱。

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虽有明显优势, 但经济实力还比较弱, 按照国家统计局2012年的数据, 我国人均GDP大约在6, 094美元, 世界排名第84位。而且基尼系数较高、贫富分化较大。而在国际上, 实施本币国际化战略的国家人均GDP普遍已超过3万美元,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国际贸易虽保持了较快增长, 但无论总量还是国际分工地位, 都还缺乏足够的影响力。我国的对外投资也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还受到很多政策上的限制。

(三) 金融市场不发达, 金融监管不健全。

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 该货币发行国必须拥有一个较为开放的、交易规模巨大、体制健全的金融市场。但目前我国许多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 如债券市场结构发展还很不平衡, 企业债所占比重过低;外汇市场极不发达, 交易不够活跃, 交易量相对我国经济和贸易总量依然显得微不足道。货币国际化将使一国的金融风险增加, 这就要求该国政府要有很强的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些监管部门刚刚建立, 还需时日以完善其监督管理职能, 还远不能够应对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

(四) 人民币还不能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

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密切相关的, 如果资本项目没有彻底开放, 人民币就不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 也就不可能是完全国际化的, 虽然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国际化不等于货币自由兑换, 指出有些货币还未完全兑换的国家也实现了国际化, 但这种国际化只是浮于表面的, 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际化。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 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

立足于亚洲, 坚持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以东亚“10+3”为依托, 提高人民币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积极稳妥参与亚洲货币合作, 稳步提高人民币在区域贸易中的份额, 并逐步渗透到区域投资与金融领域。开辟渠道, 建立机制, 在可控的基础上满足一些东亚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需要, 抢占人民币国际化的制高点。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开辟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

(二)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提高话语权。

话语权是软实力的延伸, 与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力、吸引力息息相关。从这点来看, 中国必须面对严峻的现实, 即“西强我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 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 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关键是要将现有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

(三) 健全资本市场, 扩大金融开放与完善金融体系。

一是要通过与周边国家的银行建立人民币业务代理和清算业务, 把以实质交易为基础的人民币的出境和回流纳入涉外银行体系, 减少人民币“体外”循环给交易者带来的风险。二是要完善结构, 不仅注重股市, 还要注重债市与金融衍生产品及市场的发展培育。在产品创新上把握尺度, 加强产品设计各环节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三是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人民币的离岸市场建设, 把中国资本市场培育成国际金融中心主体和世界金融资源配置中心。

(四)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一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应遵循“有序、积极、稳妥”的开放原则, 实现资本项目有条件的可兑换, 在此基础上再实现资本项目的完全可兑换。二是根据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可以采取“先长期资本流出入, 再短期资本的流出入;先证券投资, 再银行信贷;先债权类工具, 后股权类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先发行市场管制, 后交易市场;先境外筹资, 再非居民境内筹资;先金融机构, 再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顺序, 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参考文献

[1] .杨长勇.人民币国际化可能的路线图及相关问题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10

[2] .阳尚志.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进程与展望[J].时代金融, 2013

上一篇:小学生创新能力下一篇:三宝四口五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