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传播(共12篇)
国际化传播 篇1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需要在国际上有更多的影响力, 因此我们就更需要国家形象和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从我国拍摄的纪录片可以看到中国的理念、价值和文化, 这样形成一个互相交流的文本。为了让这个文本更加真实, 让纪录片有着更多的过程性和纪实性, 我国越来越注重纪录片的质量和对外传播。目前, 我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既有着不错的成绩, 也有着一些问题, 以下进行一些关于传播学视角下我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的思考。
1. 关于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国际化传播中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是让人们行为模式和精神追求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 因此需要接受者和传播者有着一样的理解, 才可以相互接受和认可。想要实现国际化传播, 还需要通过传媒进行传播和转达。
我们通过目前全国很受欢迎的《舌尖上的中国》进行举例, 虽然是在说中国各种吃的美食, 但是却建立起纪录片和观众的桥梁, 让观众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传统, 通过美食来实现文化的认同感。虽然内容很普通, 但是却与生活紧密相连, 和平时很多纪录片有着很大的差异。不仅仅是传播内容上能够有效的打动观众, 通过美食把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展现出来, 让观众有认同感, 并且在传播途径上也有着传承文化的理念。一般的纪录片在普遍的情况都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纪录片的, 比如电影和电视等。而《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电视传媒进行传播, 有着更大的优势, 因为电视的渗透力强, 还有着广泛的观众覆盖面, 不仅发挥了公共传媒的作用, 还可以让社会成员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来实现社会化。这个节目让观众有着很强的参与感和感染力, 向观众直接描述了采访的全过程, 也是直面向观众讲述当地的美食和文化传承, 让观众得到的信息是立体的, 更相信通过电视纪录片进行的文化知识传播。
通过研究表明, 我国一些纪录片在国际上频频获奖, 却在国内无法吸引国人来观看。然而《舌尖上的中国》却是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观看的节目, 它吸引了国人的眼球。为什么它和其他的纪录片有不一样的传播效果?因为它覆盖了不同地域、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的观众。不仅仅让观众在感官上得到了快乐, 让观众在情感上得到了舒适的享受。让观众通过此部纪录片来思考中国文化的传承、乡愁和中国的美食等, 在国内它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实现文化传播的纪录片。
2. 我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策略
根据上述提到过的《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分析和归纳, 我国的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还需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2.1 达到观众需求, 保留纪录片的特质
《舌尖上的中国》因为考虑了各个层次的观众需求, 充分把握群众化的因素, 让不同地域、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的观众有认同感和互动感, 增进观众间的情感信任, 从而达到了传播的最大化。同样的, 《舌尖》也用这样的魅力征服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观众。纪录片主要是为了让观众得到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并且充分考虑从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 采取适当的表现方式, 让纪录片的质量得到提高, 让纪录片可以得到有效的国际化传播。
2.2 选取内容题材时的创新
要想在国际上得到纪录片的文化传播, 就得让观众理解到做纪录片所想表达的内容和含义。而我国的纪录片在国际化传播时, 要注意合理的选取题材和内容, 才能够更多传播中国民族文化。曾经有过著名的国际纪录片专业人士说过, 不仅仅希望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歌曲、舞蹈和山水风光, 更想知道百姓生活中真实的点点滴滴。
目前我国的纪录片在国际化传播中不属于优势, 因为并没有和现实社会紧密连接起来, 让我国大部分纪录片处于边缘状态, 因此就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同和接受。我们必须改变现状, 要想让纪录片在国际化大舞台中快速传播起来, 就得选择代表中国文化和内涵的适合的题材和内容, 并符合普通老百姓适合的题材和内容, 让纪录片在国际化传播中得到创新, 才是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需要在国际上有更多的影响力, 因此我们就更需要国家形象和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我国相对国际化传播来说, 本身就具备着更多的优势, 不仅仅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这可以让纪录片有着更多的题材和内容进行选择。目前我国在国际化传播中既有着不错的成绩, 也有着一些问题, 本文拟就传播学视角下我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做一些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国际化,纪录片,传播学
参考文献
[1]何苏六, 李智, 毕苏羽.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 2 (05) :11-13
[2]闫春红, 陈晓, 冷伟.传播学视角下我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研究[J].科技传播.2014, 03:2-4
[3]曹萍, 张清国, 姜付高.传播学视角下武术与瑜伽国际化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 2 (11) :43-46
[4]唐燕.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外宣翻译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 2 (6) :123-125
[5]赵曦, 赵丹旸.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现实路径——以央视记录频道国际化策略为例[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 01
国际化传播 篇2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
汉语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加速了汉语的`国际传播,汉语正在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面临这种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发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汉语国际传播不同的研究目标,今后只有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出发,深化基础性研究,强化应用性研究,加强对策性研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作 者:赵金铭 ZHAO Jin-ming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100083刊 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3(5)分类号:H195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对策研究
国际化传播 篇3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促进其国际化推广,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和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一直致力于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和入奥,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乐观,反观韩国跆拳道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红红火火,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 跆拳道 武术 国际化
一、跆拳道的推广历程
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韩国开始大力向国际上推广跆拳道,这一时期,以崔弘熙为首的国际跆拳道联盟对于跆拳道的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推广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组织国军跆拳道在各国进行巡演,二是在巡演的基础之上有计划的向各国派遣跆拳道教练员。经过努力,跆拳道在世界各国的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推广过程中仍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韩国将国内跆拳道派系进行统一规划,并成立了专门的跆拳道研究机构——国技院。国技院进一步完善了跆拳道的技术理论体系,并改进了竞赛的规则、裁判方法和经营管理理念,重新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形成了跆拳道新的竞技体系。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跆拳道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跆拳道成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南太平洋运动会、世界军人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南美运动会等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事的正式比赛项目,最具突破性的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跆拳道正式成为奥运会大家庭的一员,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之一。
二、武术推广过程中的问题
经过国家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武术表演和武术作为奥运会表演项目,使得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但是武术却始终未能像跆拳道一样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这说明武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武术派系繁杂,难以形成统一
武术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类繁多、门派纷杂的现象,各门派、各拳种都有不同的套路和用法,因此,很难形成统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加快武术国际化推广进程,组织创编了以查、华、红、炮等拳种为基础的竞技武术套路——长拳,然而由于长拳动作难度大,实战性差而未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推广策略不完善
一个产品的成功推销,策略很重要。在武术推广策略上,国家派出大量的武术表演团在国家领导人出访和其他重大活动中进行表演宣传,使得武术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迅速提升,但是由于没能及时的派出大量的教练员进行培训和辅导,导致前期的宣传效果尽失,所以才会出现喜欢中国武术的人很多而练习中国武术的人很少的局面。
(三)武术推广人才匮乏
武术的推广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能够进行教学的人才,但武术国际教学又不同于国内教学,不仅仅是要求会技能,还需要教学技巧和语言,尤其是语言,大多数武术专业的人基本上都是从小开始学习武术,文化课和外语水平不能达到国际教学的要求,这也成为影响武术推广的一大因素。
三、跆拳道的推广模式
(一)动作简单易学
在日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大多数人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相对复杂、难度高的体育运动,为适应这一要求,跆拳道在重新完善技术理论体系时去除了那些复杂、难度大的动作,编排一些相对简单但又不失观赏性和技击性的动作,这样学习者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学习效果,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
(二)注重礼仪与统一服装
在跆拳道练习过程中,练习者每次练习前后,都必须身着统一的道服向国旗和对方施礼。经过长时间的熏陶,练习者无形之中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跆拳道在其推广的过程中,把其内在的精神功能属性和社会的发展及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更加有力地展现了它的内在价值,突出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社会意义。
(三)比赛规则符合现代竞技要求,评判标准简单直观
为了进入奥运会,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韩国对跆拳道的比赛规则进行了统一,按照国际化和奥运会的标准进行制定,明确规定了可击打部位和得分点,比起中国武术比赛中主要依靠裁判的主观意志进行判断,跆拳道的比赛规则则要简单的多,观众很容易就能看清楚明白,避免在比赛中出现诸多的分歧。
四、小结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无论是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还是对于武术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长久以来,我国也在大力发展武术、推广武术,但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成果并不尽人意,武术国际化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其推广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反思和借鉴,克服武术动作复杂、难度较大等问题,借鉴跆拳道进行国际化推广时的有效地方法,编排一些简单易学又具备观赏性和竞技性的动作;在比赛规则上也要进行创新,评判标准要简单、直观、明确,适应国际体育规则,以此促进武术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俊峰.跆拳道的发展历程及对武术的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
[2] 曹司雨,曹青军,李停停.竞技武术与跆拳道国际化传播模式比较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
[3] 姚梁栋.跆拳道与武术国际化发展对比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
[4] 王成.从跆拳道国际化谈中国竞技武术的发展[J].新西部.2012.
[5] 许之星.从韩国现代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国武术推广的困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品牌国际化传播M.I.U工具 篇4
然而, 考虑国际市场的多样性和各地区差异化的消费行为, 中国企业一掷千金赢得的品牌曝光率 (Brand Exposure) 未必能很快换来品牌认知度 (B r a n d Knowledge) 和接受度 (Brand Preference) , 品牌国际化传播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最终目标应该是逐步赢得当地政府、商界和公众的认同。客观地讲,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传播、国际化营销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 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和工具, 也缺乏体系化的策略和相应的经验。那么, 中国企业该如何迈出品牌国际化传播征程的第一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根据麦肯锡的分析研究, 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从产品开发、采购、制造、分销以及市场营销五个方面比较来看, 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和距离。进入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需要对自身实力及所推广的产品和品牌有更加客观清晰的认识, 尤其是从市场环境及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分析的角度, 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精准定位, 切忌以己之短较量他人之长。从品牌定位及国际化传播的角度来看, 目前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对全球市场传播环境和不同地区差异化消费行为的了解, 因此很难在海外市场建立起容易为当地所认同接受、积极正面的品牌形象, 从而改变海外消费者由于某些中国制造产品质量欠佳、沟通不足所产生的负面认知和误解。
因此, 中国企业在启动品牌国际化传播前, 应该做好充分的区域市场调研、品牌定位及传播环境分析。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只有清晰地了解品牌传播所处的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特定市场环境、消费行为、社会及文化背景以及媒体环境, 同时找到自身品牌与同类竞争品牌的差异化定位和传播要点, 才能够建立启动品牌国际化传播的良好前提。
举例而言, 青岛啤酒最近针对外国消费者打出的一系列广告“喝青岛, 懂中国”, 就是利用了当前倍受“中国风”影响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点, 强调青岛啤酒的中国元素及其品牌所蕴含的中国酒文化和民族情感特性。再比如海尔在海外市场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目标消费群体采取多样化的产品定制及推广策略, 包括在中东地区推出特别设计的超大容量、大马力的洗衣机 (针对中东地区消费者的长袍和厚重衣物) ;在北美市场提供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小容量经济型冰箱和洗衣机, 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和传播效果。
不疾不徐有备而战
使一个外来品牌真正被不同国家和市场的消费者读懂、认知并接受, 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因此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应该不疾不徐、有条不紊地进行战略部署, 切忌急功近利, 奢望依靠一两次国际体育赛事赞助, 或者巨资投放广告而取得一鸣惊人的效果几乎不可能实现。
在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备战阶段, 建议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客观深入地了解海外媒体环境, 建立媒体沟通体系, 正确地看待和引导舆论;
·树立立足全球、融入本地的战略定位, 注重国际化传播在不同国家和区域市场的相关性和侧重性;
·建立常规危机管理及预警体系, 形成公开透明、高效畅通的信息发布渠道。
通常来说, 中国媒体环境与海外媒体环境由于政治、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不同, 在运转机制和报道风格上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要建立有效的海外媒体沟通体系并获得积极、正面的媒体报道, 中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化传播之前, 需要做好如下准备:
一是建立常规外电媒体报道监测机制, 针对重点话题及所属行业, 及时了解海外重点国家及地区的媒体报道内容, 分析主要的舆论方向及关注话题点;
二是了解外电媒体特性及其对中国企业/品牌的看法和核心关注点, 认真归纳梳理企业/品牌传播的核心信息, 有理有据地讲好外电媒体爱听的故事。
企业/品牌层面的核心信息梳理可以借助如下M.I.U三维核心信息发展工具进行, 以中国某家消费电子企业的国际化传播为例, 核心信息的提炼如图1。
通常来说, 在M的相关话题上, 外电媒体对中国企业采访报道的兴趣点会较多集中在该家企业的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当地市场发展战略, 以及该企业/品牌将在其国家和地区进行哪些投资合作, 如何实现利润, 对当地社会、市场及消费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影响。这个层面的故事看似简单, 但是鉴于东西方管理哲学和公司体制的差异化, 很多中国企业在与外电媒体沟通时, 往往很难将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模式解释清楚, 尤其是一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 与相关财经媒体沟通时, 需要尽量少讲一些理论和概念, 多一些数据信息和实例支持, 有理有据才能有说服力 (如图2) 。
在I的相关话题上, 外电媒体采访报道的兴趣点会集中在该家企业所拥有的品牌/产品的独特定位, 创新价值及质量保证, 产品的安全性、性价比, 以及相应的销售渠道、定价策略及配套服务体系等。鉴于“中国制造”近年来造成的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及产品的负面印象, 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品牌传播往往采取淡化其“中国制造”产品原产地的策略, 而推出“中国制造、世界合作” (Made in China, Made with the World) 的概念。例如联想Lenovo在收购IBM PC后, 对外传播的核心信息是“联想是一家全球资源采购、全球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企业” (World sourcing company) , 强调联想的电脑是结合全球领先的产品设计和创新工艺, 采取全球化的资源采购和配置, 以保证最佳的品质、最优的价格、最便捷的销售渠道和服务支持, 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国家当地市场和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如图3) 。
在U的相关话题上, 外电媒体的采访报道会更加关注中国企业如何融入当地市场及商业网络, 并同其他同类公司进行竞争与合作;如何借助销售渠道, 进行产品的销售推广并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如何利用在当地产生的利润更好地回馈当地消费者及社区……对此类问题沟通或处理不善的中国企业很容易触及恶意竞争、市场垄断、专利纠纷及国家/地方机密泄露等相关的敏感问题, 比如华为早年遭遇的“华为海外行贿丑闻”、联想遭遇的“美国歧视事件”等。所以在相关话题的传播和沟通上, 中国企业需要与不同的传播受众 (海外媒体、政府、行业协会、分析师等) 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 一方面保持企业传播高度的透明化和公开化, 同时也应该学会利用政府公关、企业内部公关、危机公关等手段对负面失实报道/事件及时澄清, 保护自身权益, 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此外, 中国企业在海外分公司的当地员工雇佣、培训及企业文化融合上, 在对当地社区公益项目 (CSR) 的投入方面, 也应该加强管理, 做好有效的企业对内、对外沟通及传播, 以树立能够为当地社会所接受的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
根据M.I.U工具梳理出来的企业/品牌国际传播核心信息手册, 应该作为中国企业全球化传播的主要参照, 当各个海外办公室的企业发言人与媒体进行沟通时, 必须围绕相关核心信息内容进行统一、一致、有效地传达, 同时以当地市场详实的数据信息和用户案例作为辅证。
以上只是针对中国企业/品牌在启动国际化传播时需要做好哪些必要、基础的准备提出的几点建议,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知己知彼, 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在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毋庸置疑, 与日韩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相比, 当前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 但即便如此, 考虑当前不断变化的经济格局, 全球化带来的消费行为的改变, 以及新技术、新媒体开创的新营销传播渠道, 相信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可以后来者居上, 不断摸索、不断创新, 并最终开创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道路来。
学术级教学与中文国际传播 篇5
学术级教学与中文国际传播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大学生选修中文课的越来越多,教学水平及学生的中文程度均有大幅度提高.
作 者:李恺 刘芳 作者单位:美国欧柏林大学(Oberlin College)东亚系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年,卷(期):6(2)分类号:H1关键词:
河南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河南体育文化;国际传播;传播途径;传播策略
1 引言
“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传播”〔1〕。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每个人类文明都会沉淀出其特色文化,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样性的人类文化正在经历不断的碰撞、激荡与融合。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着一个对内吸纳包容、对外扩散传播的过程。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带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中原地区承载着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其在国际上的有效传播对中外文化全面交流意义重大。这促使我们重新去审视河南体育文化的传播,深入思考其传播内涵及传播策略。
2 河南体育文化的内涵
2.1 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广义来讲,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综合成果。它作为人类长期从事社会实践的产物,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军事等密切相关,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反映。早期的体育,尽管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创造的体育形态、性质和目的基本上是相同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延续,学会了跑、跳、投、攀爬等技能和生产劳动知识,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代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如此灿烂夺目的体育文化。
2.2 河南体育文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千年前伟大诗人李白的感慨犹响耳畔。站位河南,放眼望去,北依巍巍太行山,横跨滔滔黄河水,一望无际的腹地平原,厚重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孕育地,华夏文明的诞生地。河南省地处中原,在历史进程中长期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个帝王建都于此,孕育出以河洛文化、三商文化、神龙文化、武术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
地处中原的河南省作为文化大省,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摒弃尘念、禅武归一”的少林文化,“谦虚、自信、包容、和谐、至善”的太极文化等。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少林功夫和陈氏太极拳。在2008年的第二批和2011年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新增博爱县八极拳(月山八极拳)、漯河与周口的心意六合拳、荥阳的苌家拳、濮阳的东北庄杂技和开封的撂石锁等。
河南省也已经在保护和传承体育文化遗产方面采取行动。2007年公布的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含了漯河市与淮阳县的心意六合拳、博爱县的八极拳、荥阳的苌家拳、确山县的打铁花、少林功夫、温县陈氏太极拳等。2009年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新增开封石锁、黄派查拳、偃师与焦作的通背拳(通臂拳)、内黄与清丰的梅花拳、焦作小尚炮捶(炮拳)、商水的圣门莲花拳、沈丘的两仪拳等。这些体育文化遗产是中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战争、交流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凝练提升的智力产物,反映出中原人民在与自然和历史的抗争过程中强健体魄的需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些体育文化的整理、抢救、保护与传承对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原文化、加快河南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正如英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室名誉主席贝茨·吉尔所说:“就文化吸引力来说,中国资源丰富,但她不善于推销文化产品。”这一言论虽然过于武断和尖锐,但的确反映了目前我国在文化软实力传播方面的欠缺。对于中原体育文化而言,虽然在少林武术和太极拳方面已开创较好的对外传播局面,但相对于其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仍然有着广阔的对外传播拓展空间。因此,开展中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日益紧迫。
3 河南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策略
河南体育文化是扎根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朵奇葩,它不仅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原体育文化要走出去,需要运用有效的传播策略,建立良好的对外传播途径,让世界有畅通的渠道去了解、认知和认同这些体育文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际交往、大众传媒、体育活动等已打破原有的民族和国家界限,向着快速高效的传播方式演变。我们应该紧紧把握中国崛起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优质的体育文化资源,将中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文化成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结合实际情况,政府和民间组织主要运用以下几种策略和途径来实现中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
3.1 积极开展大型赛事活动
随着河南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河南省已具备举办国际性、全国性综合赛事、单项体育赛事及年会的能力。截至目前,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已成功举办了8届。现在,少林武术节已演变为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其中,第8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盛况空前,吸引了56个国家和地区的142支团队报名,近1200名运动员参赛,表演项目涵盖传统拳、传统刀、传统剑、传统棍、太极、八段锦、搏击、铁砂掌、飞檐走壁、沙袋功、梅花桩、倒立功、十二生肖等项目,向国内外充分展示了少林武术的博大精深。2011年8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政府主办的第六届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顺利进行。这届大赛以“健康太极,和谐世界”为主题,吸引了33个国家和地区的345个代表队共3500余名运动员前来参加。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在练太极,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两拳”已成为中原体育文化的重要品牌。此外,河南成功举办了郑开国际马拉松邀请赛,是目前国内中部省份中唯一组织国际马拉松赛的省份,其向国内外展示了健康的河南、发展的河南。
nlc202309020040
这类赛事的成功举办,在传播体育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河南旅游、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借助于赛事和年会的人员交流与大众传媒,少林文化、太极文化和健康河南的形象在国际范围内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成功可以复制。博爱的八极拳(月山八极拳)、漯河与周口的心意六合拳、荥阳的苌家拳等等,谁会成为中原的下一个体育文化品牌?随着中原经济实力的稳步增长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配以政策扶持、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成功商业运行模式,相信中原体育文化将会呈现出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3.2 有效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在文化传播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来自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的信息包围着我们的生活,来自大洋彼岸的事件几乎可以同步地传达到我们的信息终端。可以这样说,现代的人类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传媒的时代。
然而,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是受商业利益所驱动的。“传媒因为经济利益的作用会积极地向那些永远具有较大关注程度或者向那些具有较强购买力受众的体育项目倾斜,把那些项目作为自己报道的重点,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个体育项目之间影响力的不对等扩散。”〔2〕西方体育更崇尚刺激的、不可预测的竞技性,推崇“更高、更快、更强”的人类对自我能力不断突破和超越的体育文化,围绕其产生的体育明星被推崇到英雄的角色,无限放大以吸引人们的关注,追逐更多的利益。而东方的体育更多的是以强健体魄、修身养性为目的,体现的是天人合一和自然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盲目拷贝西方体育文化大众媒介传播方式是不可取的。面对强势的西方体育文化传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遭到了西方文明前所未有的冲击,极不情愿地退出了在中国本土的主流发展地位。即使像中华武术那样的民族瑰宝,在近代西方体育的冲击面前,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生存发展道路,考虑怎样自我改造、与时俱进”。〔3〕因此,现在去讨论西方如何将其体育文化精神产品之一的奥林匹克运动演变为世界性的体育坐标意义不大。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本土体育文化遗产,维护世界多元体育文化。
3.2.1 电视媒介
河南体育文化、包括中国体育文化,应该更多地向人们展示其增强体质、陶冶情操、自然和谐的一面。同为东方古国的印度,在传播瑜伽文化的过程中,将美体养身、减压养心、调理养颜等要素融入其中,取得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这一点与我们的太极文化是契合的。而针对西方受众,在保持自身体育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竞技性内容将取得较好的效果。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和尝试,它开创了全国省级电视台播出以武术为内容的时间最长、收视率最高的纪录。而且,栏目组每年举行的六大国际赛事(中美、中欧、中日、中泰、中伊、中越),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其中穿插讲解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结合电视画面上呈现的缤纷云集的武术套路、酣畅痛快的搏击场面和笑容甜美的武林宝贝,很容易吸引西方受众的关注和兴趣。对中原而言,推动武术进入奥运项目,培养专业的体育对外传播人才,开设省级体育频道等将是未来加强体育文化传播的必然趋势。
了解河南塔沟武校与中央电视台春晚故事的人都想知道这样的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连续十年要那样执著上春晚?”对于这个问题,河南塔沟武校董事长刘海科的答案很简单:“我一直都在致力于宣传中华武术和少林武术,而中央电视台春晚又是中国最高的一个舞台,是宣传中华武术和少林武术很好的途径和方式。”〔4〕这么多年来,结果也证明了这个舞台的魅力,通过这个舞台,不但宣传中华武术和少林武术,还宣传了河南体育文化,让河南塔沟武校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3.2.2 艺术舞台
“一个民族或国度文化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传播的健康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交流的文化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静态;断绝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气蓬勃的民族”。〔5〕现代西方体育文化不断融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主流体育价值取向所形成的最大尴尬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强势的西方体育面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困难重重。但是,少林功夫这一中原传统体育文化在面对西方强势体育的冲击时自身却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并不仅仅体现在少林功夫表演、开设武校和其他相关少林文化产业年均10亿余元的经济价值方面,更在于对少林文化传播的社会价值方面。〔6〕在文化传播上,少林寺不仅采取了武僧出访、开校授徒等传统传播形式,而且与有关部门合作,成功的将少林功夫搬上了艺术舞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下简称《禅》剧)就是少林功夫艺术化的巅峰之作。《禅》剧的单张门票价格最高达1040元,单张门票价格最低的也要168元,即便如此,《禅》剧表演现场仍是座无虚席,单场收入可达10万余元。2009年度共演出240场,接待游客23万人次,收入2500万元,比2008增长10%以上,接待了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的1万多名境外游客,并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知名人士。〔7〕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长春在看过演出后指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更是称赞演出可以拿到奥运会金牌。〔8〕
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风中少林》是由郑州歌舞剧院耗资2000万元完成的巨作,演职人员130人。2004年10月《风中少林》在“世界首届传统武术节”期间首度上演,引起美国、法国、英国、瑞典等10多个国家演艺机构的关注。该剧曾与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签约,以800万美元高价,于2006年7月赴美国巡回演出两年约800场,一次性这么大量的海外文化市场签约,在国内舞台艺术产品的出口方面是绝无仅有的。〔9〕《风中少林》之所以备受国内外关注,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外,还能让人欣赏传统的民族舞蹈,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精髓。《禅》剧及《风中少林》的成功为中原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一种极具参考意义的运作启示。
nlc202309020040
3.3 动漫设计与和合河南体育文化相结合
动漫化有助于推动中原体育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有利于世人对中原体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有助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动漫以“新生代”为消费主体、能有效降低“文化折扣”,雅俗共赏等特征有助于中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将中原特色传统体育文化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于动漫创作之中,这也是中国动漫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外动画片已经出现了很多将中原体育文化元素与动画创作成功结合的例子;《猪八戒吃西瓜》采用了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功夫熊猫》虽然由西方制作,却充满了东方神韵,设计师把中国元素与动画制作融会贯通,大量采用了古典音乐,竹笛、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与精致的画面可以说是相映成趣,是一部中国元素大全的电影。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漫画月刊杂志社与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所属的上海城市动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一部以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为卡通形象、以中国少林功夫为题材的大型原创动漫作品《少林海宝》。〔10〕《少林海宝》是一部奇幻类的原创功夫动漫作品,故事以深受海派文化熏陶的“海宝”与长期浸染中原文化的“大河小子”联手战胜邪恶、匡扶正义为主线,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2011首届中原动漫嘉年华”活动于当年10月1日至7日在郑州CBD国际会展中心如意湖旁边的文化广场隆重举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河南省文化厅、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惠济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动漫论坛暨2009中国(郑州)国际动画节目交流会于当年10月19号至22号在黄河迎宾馆举行。旨在为国际国内动漫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良好的平台,进一步推动郑州、河南动漫产业的发展。
为更快地提升河南动漫产业形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2011年世界动画大师公益讲堂第二期活动在郑州市惠济区启动,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郭书城、时任郑州市委宣传部部长丁世显以及河南省商务厅、郑州市文广新局、郑州市惠济区区委、郑州动漫基地的有关领导和400多名听众参加了开幕式。美国梦工厂动画制作总监、动画大片《功夫熊猫》角色设计总监内森·鲁夫保尔(NathanLoofbourrow)先生莅临授课,使听众在一睹“阿宝”的神奇功夫之余,也获悉了耳熟能详的诸多梦工厂动画大片的幕后故事。原美国迪士尼动画公司三维动画总监、华豫兄弟动画培训学校校长凯文·盖革先生也为听众带来了名为《华豫兄弟的教育理念——“迪士尼式”的动画教育》的专题讲座。此次活动使河南动画人和动漫爱好者获得了一次零距离对话大师、聆赏高端动漫讲座的机会,同时也为河南的动漫产业培养更多的创意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动漫人和动漫的发烧友们提供更多与世界先进动漫理念、制作技术接轨的机会,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动漫,关注动漫,逐渐完成河南本土动漫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保障、产业支撑和资源整合,借以推动河南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4 充分利用图书、光碟等出版物
近年来,河南出版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辐射力、外向度和国际化程度,依托少林功夫、太极功夫、中原文物、中原民俗、姓氏寻根、文化寻根、古文字等深厚博大的中原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对外合作出版和对外版权贸易,共达成版权贸易933项,其中输出548项,如《陈氏太极拳养生功》《新史学》《宋词》《元曲》《诗经》《乐府诗》《百家姓》《千字文》等。
最近,河南出版集团又精心组织了少林武术和少林文化、中医中药与保健养生、中原地域文化、少儿类出版物等四大板块230余册出版物,参加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达成版权贸易160项,贸易额约13.2万美元,其中输出117项,引进43项。在这次展会上,“中国民间武术经典丛书”及其汉英德俄四语种DVD、“中医药秘典丛书”等,受到国内外参展商的广泛关注。“中国民间武术经典丛书”与罗马尼亚体育出版社达成了版权输出合同,30种DVD产品也与“世界武术搏击协会”(德国)达成了成品光盘输出合同,一些国外出版商积极要求成为本国的销售代理。
3.5 推广特色体育教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是文化传播与推广的有力途径。中国先哲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相传学生三千。孔子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众多弟子,也因为弟子们的代代相传和发扬光大,使得儒家思想影响到普通民众。2004年以来,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目的的“孔子学院”走出国门。目前已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3.5.1 创办各种武校、武术馆、文化中心
河南省人口众多,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历来重视开展体育教育。据统计仅河南省习武人口已突破100万人,以登封为龙头的民办武术馆校遍布全省18个省辖市,数量达260余所,在校学生10万余人,这些为中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奠定了人才和教育的基础。以孔子学院为参考模式,河南省完全有能力开设以武术教学为内容的特色体育教育,将少林拳、太极拳、心意六合拳等以武馆和会馆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国。2011年10月1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中心新近落成的奥地利少林寺文化中心在该中心隆重举行开光揭幕庆典,中国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及随行人员来亲临庆典现场并为开光揭幕庆典主法。释永信方丈祝愿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的明天越来越美好,也祝愿奥中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提升,奥中人民幸福安康。
3.5.2 加强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
要让河南体育文化走向世界,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仅仅只靠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产品、更新文化传播方式还远远不够。要想把优秀的中原体育文化资源传播海内外,还必须有好的体育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河南就是缺少这样的专业人才,缺乏对外传播体育文化资源的专业人才,这成为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大障碍。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由于东西方语言差距太大,假如没有一大批翻译专家和学者是绝对不行的。因为语言作为文化“中介”的工具,也是中原体育文化走出国门的桥梁。河南就应该通过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种途径,培养一批对中外体育文化都有较深造诣的语言专家、文化专家,来从事体育文化国际交流活动,推动中原体育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产品为载体对外传播文化资源,前提是要培育优秀的地区文化资源品牌。所以要立足河南,研究河南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创造出中原体育文化精品和品牌。
4 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需求日益增强,其作用日益重要。加强中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对推动全世界人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从而推动中原体育文化的建设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对塑造河南整体形象,增强中原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王大中,杜志红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罗时铭奥运来到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陶辉.春晚的舞台能站多久我们就站多久〔N〕.东方今报,2012-01-16(A15).
〔5〕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张祝平.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运作模式及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传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0);38-41.
〔7〕登封网.《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停演〔EB/OL〕.http://www.dengfengnews.com,2009-11-19.
〔8〕杨东华.僧与俗禅与武一起在嵩山上顿悟〔N〕.河南商报,2010-04-20(B2).
〔9〕许晓容,曹春宇.论《风中少林》的运作模式与范式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8(4):33-35.
〔10〕吴情异.河南上海联合打造功夫动漫《少林海宝》〔N〕.河南商报,2010-03-12(D15).
(责任编辑:李宏斌)
论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两个层面 篇7
关键词:武术,国际化,传播
1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制度层
不论是民间武术传播者通过自身或组织行为向国际社会进行传播,还是官方武术组织通过行政力量广泛地向国际社会进行推广,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必然有着内在的规则与规定,即是制度。制度层面的传播包含在各国际武术组织、武术赛事等活动之中,以武术组织与赛事等活动为载体进行着传播。
1.1 国际武术组织的制度传播
组织指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件,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组成的相互协作的社会团体,国际武术组织是指由各国武术从事者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团体。作为一个团体制订规则、章程、形成制度,是武术组织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无论是国际武术联合会,还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单项国际武术拳种组织,在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以国际武术联合会为例,自1990年成立之时就制订了相应的章程,并在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中针对武术生存的国际环境的变化进行着补充和修订。随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传播,截止到2012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已拥有144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协会。国际武术联合会下包括欧洲武术联合会、非洲武术联会、大洋洲武术联会、泛美武术联会和亚洲武术联会等五大洲武术组织,国际武术联合会章程也随着国际武术组织的发展传播到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制度层面的传播不仅使武术文化得到扩散,也使武术文化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得到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对于传播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与官方相对应的民间武术组织也随着武术拳种的国际化发展,以制度、章程的形式向国际社会传播着武术,进行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如果说官方的力量不得不考虑到世界体育的大环境,而在章程中必然减少传统文化中的不适部分,那么民间武术组织便没有这种担忧。比如:中国传统武术的拜师制度、寺院传承中的皈依等方式,在当前的国际及国内环境中统统被作为一种不科学的理念为官方组织所扬弃。但民间武术组织却没有这种的忧虑,甚至更需要这种古代传承制度来彰显传承的正宗性与合法性问题。这种制度的传播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师徒传承制度得以继承,对文化遗产是一种保护。另外,民间武术组织对武术礼节、武术道义等各方面的国际化传播都起着积极作用。
1.2 国际武术赛事制度传播
赛事是在一定规章、规程、规则等制度的规范下进行的各种竞争活动。在当前的各种社会竞赛活动中,大到奥运会,小到一个社区的体育比赛都和规章制度脱离不了关系,可以说没有制度就不可能产生赛事。大家共同参与某一赛事活动就必须对这一赛事活动的章程进行共同的遵守,必须要求各参与者去学习赛事的相关制度,从而使制度后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得以传播。当前国际武术赛事如雨后春笋,不仅有体育大学生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东亚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等中的武术比赛,也有着众多专门性的武术比赛,如世界杯武术散打、套路比赛、亚洲武术锦标赛、欧洲武术锦标赛等活动,而且各种世界武术节也有着广泛的开展,如少林国际武术节、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四川峨嵋传统武术节、沧州国际武术节等。武术赛事制度的国际化传播影响巨大,就世界武术锦标赛而言,目前已经举办了11届,其中有7届是在其它国家举办,第1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已经有100个国家的1000多名运动员参赛;而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也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运动员参赛[1]。毫无疑问,每一个参加比赛的团体和运动员都要对相关赛事制度进行学习研究,这对于武术文化的推广形成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1.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制度作为一种无形力量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国武术国际化在制度传播层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国际武术组织的传播方面,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后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以来,国际武术组织的发展尤为迅速,但国际武术组织的相关制度并没有跟上国际武术组织发展的实际状况,滞后于国际武术组织的发展。另外,国际武术组织章程、规则等制度的制订还处于模仿其它体育组织章程的阶段,没有结合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实际状况,把我国民族文化的终极关怀与世界民族责任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以承担起中国武术文化在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任务。民间武术组织作为一种自发的交往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够弥补官方武术组织在国家安全、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缺陷,但民间武术组织由于缺乏官方的宏观力量,使各民间国际武术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太少,这造成了民间武术组织传播混乱,各组织间的利益纠纷逐渐增多,不仅打乱了民间武术组织合理的制度化传播,同时也影响了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正常秩序,影响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武术赛事虽然在各个层面都有开展,但影响力并没有提升到奥运会的高度,参赛人员较少,存在着一些运动员各种比赛都参加的现状,其它赛事虽然发展迅速,但竞赛内容、规则依然是老一套,没有多少创新,而许多国际武术节,其主题更偏向旅游与地方品牌的宣传。
针对这些问题,主管部门应当增设研究课题,集多方面智慧,在全面了解其它组织制度的之后,探讨官方国际武术组织制度的未来道路;在民间武术组织方面,应当通过官方的力量,或由民间自发,召集各民间武术组织进行会议协商,以探讨出科学合理的民间国际武术传播制度;在武术国际赛事方面,应加快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进程,提升其影响力;民间武术赛事应改造现行竞赛模式,打破竞技体育规则限制,并以武术为主,地方品牌宣传与旅游为辅。
2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技术层
技术作为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本体,是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没有武术技术的国际化传播就没有武术制度及其它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武术技术作为一种实体需要通过各种途中进行传播,需要通过各种路径走向国际,如孔子学院中的武术技术传播、功夫片、武侠电影等传播媒介中的武术传播,各种武术节、武术文化交流中的武术技术传播等。
2.1 教育中的武术技术国际化传播
国际武术教育中的技术传播是指通过武术教育的方式来推动武术走向国际并得以普及的方法,主要包含在国际性教育机构、来华留学生、其它国家学校及社会教育机构中所传播的武术活动。国际性教育机构中传播的武术技术最为代表性的是孔子学院中开设武术课,其开设的内容也包含了武术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太极拳、少林拳、长拳、双节棍、咏春拳等。据资料显示,2012年国家汉办已向全世界48个国家派出了近5000名具有一定武术基础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在孔子学院教授武术课程[2]。而在来华留学生的武术技术传播方面也呈现出了很好的发展状况。在河南登封、温县、河北永年等地每年都有着来华留学的外国朋友,仅少林武术国际教育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的十余年累计共有9000多人[3];在许多高校中,对来华留学生开设武术教学科目几乎成为了每一个学校的必修内容,据报道一些在华留学生还专门参加高校专业级的武术比赛,如在2014年5月的首都高校大学生武术比赛中就有一些留学生参加了专业武术比赛活动[4]。而在国外的教育机构中也有一些学校专门开设了武术课,如在新加坡中小学中约有60%的学校将武术课列为课外活动课(CCA)[5],据研究者的实地调研韩国一些学校专程派负责人到嵩山少林寺进行商谈,拟在韩国的一些学校开设少林拳教学。而国外的其它社会教育机构中,仅华人在国外办的各处武术培训班就足以使武术文化在外形成一定的传播规模。
2.2 传媒中的武术技术国际化传播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已经成为了某一文化得以快速传播的最佳手段,传播媒介正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推动人类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主要包括有声传播媒介与无声传播媒介两种。武术与现代传播媒介的结合,不仅为现代传播媒介增添了色彩,繁荣了现代传播媒介的内容,也正是由于武术能够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介使得武术的国际传播呈现出了较好的现状。其实武术与现代传播媒介的结合,尤其是与现代影视的结合早在录像技术刚开始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在电影发明仅仅10年后,中国就有了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6]如今中国的武术电影、美国的大片、印度的歌舞片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特色剧目。而电影《少林寺》全球上映之后,许多外国朋友也都以学习少林武术为目的,追随着少林的足迹而来。在中国功夫片创造出巨大吸引世界眼球之时,一些外国影星也开始学习武术动作,在一些镜头中加入具有中国功夫性质的打斗内容。随着武术影星们上演的精彩动作,一些无法来华习练武术技术的外国朋友开始通过电影片段来学习武术技术,而书籍、电视、光盘、杂志等在国外也都形成了一定的传播规模。
2.3 文化交流中的武术技术国际化传播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居住于世界各地的人类交流越来越频繁,继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后,文化也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全球化的内容之一。经济的全球化使许多文化越来越走向了统一,造成了文化的趋同现象,而文化的全球化却随着人们文化交流的增多,逐渐地使几种文化在对比中发现自我,在远源杂交中获得新的发展与突破,造成文化发展的多元格局。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经历过面对西方文化突如其来的生存危机,也在文化交流中快速发展,受惠于当代先进科技。近现代以来,代表官方的武术文化国际化技术传播最早为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上的武术表演;新中国成立后,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作为国际交往需要的访美;本世纪以来2004年,少林武僧团随胡锦涛主席出访巴西的武术表演;2011年8月中国武术在联合国举行的主题为“和平、友谊、健康”的武术表演等;也有一些外国领导人来中国观看中国武术表演,如2006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到少林寺观看武术表演[7]。而代表民间的国际武术文化交流的技术传播也已经成为了常态,如今登封地区稍有点规模的武术学校每年都有与国际的交流,大多是出国的武术演出,也有专门为外国游客设置的武术表演团等。
2.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武术技术层面的国际化传播是武术文化传播的根本。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武术技术才开始代表中国文化向世纪传播,开始大量出现在教育、传媒、文化交流等社会活动中,相对而言如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就。但是就当前文化全球化的程度来说,武术技术的国际化传播还远远处于劣势地位,依然面临着三大球、三小球、田径、拳击、跆拳道等体育项目及同类项目的威胁,其国际化发展面临着多重阻力。就教育中的武术技术国际化传播而言,还只是在宽度上获得了发展,在国外的国办教育机构中只有个别学校开设有武术项目,在深度上还有待特别加强;而在国外的民办教育机构中,大多是华人所办的各种武术培训班,学习者包含着大量华人;而孔子学院等机构中的武术内容,远远无法和国际化普及程度形成比例;而在华的留学生学习的武术内容,只是轻轻点水,并不足以在归国后承担起武术的国际化推广传播。传媒与文化交流的武术国际化传播只是能够起到宣传的作用,影视中的武术国际化传播正面临着金庸之后拍什么的问题,而大量重复的武术情节也正使传媒中的武术国际传播失去其影响力;文化交流中的武术国际化传播因为官方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其国际化发展带有明显的偏向,民间文化交流的武术国际化也因为过度的商业气息而逐渐式微。
国际化传播 篇8
由于历史原因, 国际上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20世纪初:战争混乱, 贫穷落后, 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这给我们国家参与国际事务, 树立国家形象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蓬勃发展, 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融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国民素质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由于我们对自己的改变认识不清晰, 没有能够很好地定位自己, 在国际传播树立的形象模糊, 在国际事务中没有很好地展现出自己的发展进步, 对传统的民族文化也没有能够很好地领悟和运用。
作为“软实力”的国家形象不但能能够使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更是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认识自身在世界格局中地位和在世界发展潮流中的进程, 稳妥的定位自己的新形象, 并通过科学现代的国际传播方式有效传播国家形象是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国家形象的现状
在各个国家发展的历史上, 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视国家形象。这是因为世界历史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全球化的进程裹挟着前进。任何一个想要在世界进程中获得发展机会的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把自己置身世界潮流之外。因此, 每一个参与世界竞争的国家都要关注自己的国际形象, 以求在合作和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获得良好的国际环境。但是, 国际形象的现状和理想总是存在一定距离, 准确识别两者之间的差异, 才能更好地定位。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与华通明略 (Mill Ward Brown) 、Lightspeed GMI合作开展了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据2014年11月最新的点查数据显示, 海外受访者对中国形象认同率最高的描述是“经济发展迅速, 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占46%的比例;但是与此同时, 45%的受访者也会认为中国式一个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图1是中在对中国和海外调查中, 受众认为“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数据分布。从图中明显看出国内受众多认为中国是一个民族融合, 倡导国际合作,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国家治理良好社会稳定。而海外受众多认为中国贫富差距大, 对国际和地区和平有一定威胁, 民族宗教矛盾尖锐, 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自我认知和海外认知的形象之间存在差异, 这是目前国家形象面临的现实问题。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国内和国际认识的差异, 也还在探索和研究中。或是意识形态、文化的差异, 国际关系的实际冲突, 或是国际传播的策略的问题。
在不断的发展中, 中国逐渐改变了从前那种社会动乱, 贫穷落后的局面, 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进行了改革,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实际情况得到扭转的情况下, 中国希望自身形象在国际社会上也得到相应的改变。但是, 从数据调查的结果看, 中国的国家形象依然不是理想的状态。“中国梦”、“一带一路”、“和平崛起”等理念的提出为国家形象的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树立一个健康、充满活力, 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 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大国形象不仅要身体力行地朝着这个目标发展, 在国家形象定位, 国际传播策略等方面努力。
二、国家形象定位
定位多用在市场营销策略中, 帮助企业在竞争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找到合适为位置, 最大程度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国家形象的定位也是根据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 清晰的认知自己的地位和发展程度, 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 做出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建构。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传播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社会成果, 优良的传统文化信息, 塑造一个积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现代化民族国家形象。
(一) 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在国际社会中, 从发展程度来看, 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国土面积广阔, 东中西发展程度不平衡。历史悠久, 是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地方。民族众多,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绩。开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也要看到, 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大多数, 国民素质还不高。依靠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使得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高, 以制造业为主的对外贸易领域并没有多少优势。
尽管全球化和信息化为世界各国带来的发展的机遇, 但是中国因为基础薄弱, 人口众多, 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承认自己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才能够为自己赢得较为平静的国际环境。现在有一些国家视正在崛起的中国为威胁, 多方阻碍中国的和平崛起。一方面, 我们要继续坚持走现代化的道路, 从政府职能的转变, 经济领域和文化体制的改革花功夫, 带领各族人民走向科学、民主、多元的现代化国家;另一方面, 要应对国际社会对我们快速发展的担忧, 积极地像外界传达我们的发展并不会威胁其他国家, 而是为世界人民的福祉贡献一分力量。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中显示,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我们国家态度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对我们国家的崛起表现出更多的担忧。认为我们国家的崛起将会使他们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为了赢得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在形象定位上, 我们应该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作为一个还在艰苦奋斗中的发展中大国, 我们的发展并不会给国际社会带来威胁, 而是积极地发挥一个国际成员的作用, 更多的承担国际责任。我们希望和其他国家一道, 探索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规律, 融入全球化中去, 发展科学技术,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二) 发扬传统文化的国家
在全球化语境中, 世界各国的竞争, 不仅是技术、器物层面的, 更是文化、价值乃至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 是一种多元、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 “和而不同”, 开放包容, 滋养了民族精神, 也为我们准确定位国家形象找到了精神源泉。季羡林先生曾说过, “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 希望全世界都能够接受, 那么, 我们这个地球村就可以安静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 在国家形象定位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当下提出的“和谐社会”, “中国梦”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下凝练而来。中华民族讲究天地、阴阳和谐, 不但不会破坏世界和平的局面, 还会为这世界的和谐努力。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海之内皆兄弟”, “国虽大好战必亡”等思想, 是我们定位国际想象的重要依据。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思想, 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也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在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下, 国家形象的定位应该朝着爱好和平, 谦虚和善的方向发展。我们既积极进取, 努力让社会制度更加完善, 社会更加充满活力, 积极吸收优秀的世界文化, 也遵循着自己的传统文化, 努力成为安定团结, 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将传统与现代很好地结合, 展现了具有历史文化和现代化文明的国家形象。
(三) 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国家
在全球化的合作和竞争中, 不仅坚持走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的道路, 宣扬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民族精神, 还要积极投身世界发展潮流中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在涉及全球性问题的领域积极发言, 表现自己融入世界大格局的决心。在环境与健康、区域性合作和交流、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积极投身到维护世界稳定和发展的浪潮中去。
一方面, 积极加入国际性组织, 遵守国际公约, 按照国际标准要求自己。充分利用先进的国际化文明成果武装自己:现代化的政府, 科学民主的政治环境, 开放合作的经济体系, 多元融合的文化等, 加入到国际化的话语体系当中;另一方面, 主动出击, 积极地同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合作交流。倡导组建国际性组织, 在经济、军事、文化、外交领域同世界给国开展多边合作, 相互补充, 共同促进世界持续稳定发展。亚投行的创建, “一带一路”的提出等都证明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三、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根本的在于努力做好自己, 使理想和现实形象的差距缩小。调整传播心态, 真诚坦率的传播自己, 改变那种只说好话不说坏话的传播习惯。还要综合运用国际话语体系和传播策略进行传播。
(一) 增强实力, 塑造务实的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物质基础和价值体系的综合体现, 是一种客观实在。不能完全依靠信息传播塑造, 更多的应该从实际做好, 在物质基础、价值体系、精神文化的发展来建构。短时间内的信息传播、形象塑造固然可以给人良好的印象, 但是最根本的是在国家建设发展中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 善于学习, 不断改善。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物质精神文化, 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 扬长避短, 不断进步。只有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形象, 使理想和现实的形象缩小差距。真正成为一个既现代, 又传统, 健康向上, 充满活力,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二) 调整心态, 提高传播自信
在融入全球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 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在国际交往中应该敞开心胸, 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 允许多元化。既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发展和优势, 又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劣势。坦诚接受国际社会的检阅。在国际传播中, 改变那种报喜不报忧, 单一正面宣传的方式。全面展示自己经济发展成果, 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国际传播的复杂性, 国际社会在正确认知中国, 对中国形象产生好感, 进一步地采取正面积极的行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无须急于求成。提高自信心, 全方位融入国际交往中, 发挥优势, 改进不足。
(三) 综合运用国际传播策略
在国际传播实践中, 遵循新闻价值, 以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新闻生产, 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探索国际传播中的规则, 积极设置议程, 引导舆论。搞清楚各个国家对入境信息新的控制手段, 并采取合作的方式减少信息传播的障碍。重视新兴的媒体技术, 特别是新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运用, 利用好现代科学的传播技术营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传播环境。综合运用各个传播主体的力量, 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联动起来, 形成国际传播的综合体系, 各主体在国际传播中进行国家形象的传播和塑造。根据传播对象国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 多传播具有正确性的价值理念。例如, 国际反恐、全球气候的治理、和平和稳定。
四、小结
国际形象的塑造有赖于国家的综合实力、外交关系、国际传播等各方面综合协调。国际传播作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要发挥好准确定位, 有效传播的积极作用, 配合其他方式为我们国家树立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周庆安.当代国际传播的三重困境与策略性突围[J].中国记者, 2011 (8) .
[2]谢稚.沟通、理解、宣传、引导——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提升国家形象的策略[J].理论月刊, 2010 (2) .
[3]喻国民.构建国际传播的基本理念[J].新闻与写作, 2013 (10) .
[4]邱凌.国际传播策略与国家软实力提升[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5]隋岩.国际传播的软实力及功能[J].当代传播, 2012 (1) .
[6]余红, 王琨.国家形象概念辨析[J].中州学刊, 2014 (1) .
[7]陈蓉.浅议我国国家形象传播观念:国家观与国际观[J].现代传播, 2014 (7) .
国际化传播 篇9
关键词:我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国际化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论文发表数量也大幅度增长。并且伴随着新闻传播教育规模的扩张,新闻传播学科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视野也逐渐提升。但是其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理想,仍然没有与世界学术平等对话,新闻传播学的SSCI期刊数量有限,新闻传播学期刊发文的数量还很少,不利于促进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因此,根据我国目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现状,在SSCI收录的新闻传播期刊发表文章,要注重文章的被引用率和实际影响力。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国际化的现状
早期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具有致命的认识论缺陷,是一种二元框架,即中国经验用西方理论加以验证。这种方法不但不能创造出中国的传播学,更大可能拓展和强化了西方理论的话语霸权,用中国的经验丰富了西方理论的案例库。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国的新闻传播学者通过应用中国的经验材料,利用西方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去努力验证过本土化。这些研究并没有发展理论,只是为相关理论做了一个实证检验,并且方法的科学性也有待推敲,不能作为国际传播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但是,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被国际传播学界所承认,同样也是研究本土问题,如:香港中文大学陈文韬虽然也是从本土化角度上进行研究,但是研究的问题却是当社会的权力结构更替时,媒介与权力结构是如何互动的。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很少关注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关注大众传播的比较多。而在国外,传播研究积累了各种传播形态的研究,传播研究总体呈现多元化、多极化、规范化的趋势。由此可见,在新闻传播学研究内容上,为了真正提高本土化水平,只有了解国际新闻传播学界最前沿的研究状况,才能与国际新闻传播学界进行教育对话,才能使自己的研究领域得到扩展。
二、实现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环节
(一)通过发展理论实现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缺乏理论关怀,满足于对策研究中,缺乏理论基石的对策性研究,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没有实际根据。因此,学术要为理论做贡献,要回归到学术上,只有这样才能验证、批评和整合别的理论。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目标是提出、发展原创性理论,这种目标能够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本国的经验材料去证实或证伪。改革开放以来,只有我国香港地区的新闻与传播研究真正提出了自己的原创性理论,如:在研究中国互联网的扩散和使用上,祝建华提出了“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而大陆还没有真正提出自己的原创性理论。
(二)通过国际化的方法去组织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学者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从事的大部分都是“定性研究”,存在着较大的所以性、自发性、习惯性。而定量研究则经过了以受众调查为主和运用定量研究的两个阶段。研究方法主要是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能够推动学科发展,如:通过实验法,伽利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假说。当然研究方法还应该包括定型研究等在内的经验研究。在实质性领域、风格上,经验研究也成为“洋八股”,都有类似的结构。“洋八股”能够将核心观点和发现置于“八股”结构中,是组织研究的一种简约有效方式,能够帮助读者一目了然看清楚研究和文献之间的关系等,研究者也能周密、清楚的思考这些关系。因此,为了成为国际传播学界所承认和接受的研究,就要以“洋八股”的思维模式去组织研究成果。
(三)通过英语,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英语是发表国际论文的主要语言。但是目前很多国内学者发表的英文论文都有“中国式英语”、“翻译腔”,英语能力仍是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一个瓶颈。在投稿的时候,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就不可能参与评审,甚至被审稿人退稿。因此,为了实现国际化就必须要有流利、地道的英语水平。如:Salager-Meryer通过研究发现,研究者的语言能力与语言以外因素的影响会阻碍研究成果的发表,因此语言能力仍应得到重视。而Flowerdew和St.Joah通过研究和调查发现,用英语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成了英语非母语学者们进行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阻碍,其主要体现在局限在简单的英语上,词汇量不足,文字不够简洁、精炼,缺乏精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手段,因此,研究者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通过英语精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从而实现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
三、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突破策略
首先,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国际化水平,就要实施激励制度,设置机构层面奖惩体制,如:职称评定采取SSCI论文发表或英文论文发表要求制度,学术期刊应实行严格的双向匿名审核,并且要采取SSCI论文或英文论文发表单独评奖制度,要鼓励研究者参加高水平的国际研讨会,并且拨出专项经费,鼓励研究者在SSCI上发表文章,从而提高研究者的国际水平。其次,要对研究者个人进行学术上的训练。通过多与国外学者合作交流,资助研究者参加国际会议,或者派研究者到海外长期进修,长期、系统地购置国际传播书刊;国内大学可以拿出一些博士生指标来实行申请SSCI发表文章,改革当前博士生招生制度,吸引具有国际化能力的科研人才直接就读博生生;在传播学SSCI期刊的基础上,开设系列的研究方法必修课,如“质化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等必修课,并且国内新闻传播院校的课程要提供方法要求,如:结构方程模型、分层线性模型等;为了使学术新生力量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圈,高校要抓好学术英语的教育等途径,增强其英语知识结构合语言能力,从而实现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邵培仁,王启超.新世纪国际传播学研究的镜像与镜鉴——以《传播研究》刊载论文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1).
国际化传播 篇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着“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这一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历程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回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过程中,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基本上是以建立,发展,扩大武术国际组织,通过国际武术联合会推广现代竞技武术,追求竞技武术的国际化为目标的”[1]传播模式。这种以武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为主要内容的传播方式,确实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如各种武术组织相继成立,国际性武术比赛频频举行,武术运动的规模和影响也日益扩大等等。但是,技术的传播并不代表着文化的传播。真正的传播是建立在对中国武术所内涵的深层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过程中不能总是停留在之注重技术的推广与传播,还应当“更进一步传播文化、价值乃至思想观念”[2]。因为这一“深层的文化”“所反映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它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3],这些关于文化的内容才是中国武术最核心部分。如果中国武术传播的受众者无法认识并接纳中国武术最核心的部分,那么就无法真正的了解到中国武术的真正价值,甚至只是把中国武术单纯的看作是一项只有技术的运动项目,这对于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自然是不利的。
1“理念的缺失”[4]: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反思
“就文化本身来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并无优劣强弱之分。但从传播态势上讲,文化的传播确实存在不均衡的现象。”[5]就中西体育文化而言,无论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化传播,还是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都可以界定为文化的传播。但是,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化传播相比,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在当今世界所处的地位仍是一种“弱势文化”。如何改变这一目前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相对滞后的现状,是当代武术研究者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这是关乎中国武术世界化发展命脉的一个重大问题。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成功传播与发展的经验,足以给予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较多的启示。现任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曾指出:“奥运会所倡导的价值和理念则是使奥林匹克运动生生不已、与社会紧密相联系并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最根本的原因。”[6]也就是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就是因为它始终以奥林匹克文化做为世界化传播的核心内容,而体育只是一个甚为有效的传播载体而已。正是由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思想、精神等内容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认同,才使得现代奥林匹克运功“成为被世界所普遍接受的文化,进而成为强势文化进行全球传播。”[7]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文化是一种濡化过程……只有相异文化的逐渐认同,才能有技术与文化合体的传播与交流。”[8]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的目的是为了要实现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推广,其实质即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对中国武术的认同,这更加是一种在文化层次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假使我们只是一味的偏重于武术技术的推广,而“忽略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的完整性,其结果必然是伐根求不茂,塞源欲流畅,使其失去价值的光泽”[9]。所以,如何实现受众者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同,是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所在。
鉴于此,我们认为:理念的缺失才是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硬伤”。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文化,我们竭尽全力的将其推向世界,推向异族,其核心是推介一种文化,是通过身体运动这一技术作为载体来推介一种思想、理念和主义”[10]。只有将抽象的文化概括的表述成为一种“可见的、可听的、可触的”形式,才会取得很好的传播的效果,达到传播的目的。中国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尽管其内容是丰富的,但是恰恰缺少了可以被具体地认知的理念体系。李力研曾说:“奥林匹克运动的‘强大’的思想和文化习惯,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范畴。‘精神’也好,‘文化’也罢,都不能等闲视之。这些东西,中国最缺,至今缺乏。”[11]“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在今天看来,就是可以感动世界的“人文精神”,就是可以让世界广泛认同的“文化理念”。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武术在传播过程中缺少三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即具有“旗帜性”的精神、具有“代表性”的宗旨以及具有“标识性”的口号。
当前,面对着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的“理念缺失”这一核心问题,我们应当作出积极的应对,我们需要向世界展开一场从文化层面的表白。正如,“如果你不去表达自己,就必然被别人所表达”[12]这个道理一样,你不去主动的表达自己,只能接受被别人的表达的现实。我们想要让世界接受中国武术,实现中国武术的世界化传播,就必须要以世界接受中国武术这一文化为前提,对中国武术产生价值的认同。因此,我们应当告诉世界和所有的人,中国武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即它拥有着什么样的内涵、拥有什么样的价值,拥有什么样的功用,它能够带给世界怎样的贡献?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用言语直白而准确的告知“别人”。
2“中国武术的宗旨”的建构
“宗旨”,是对某一事物的主要目的和意图描述。对于中国武术而言,中国武术的宗旨应当就是对中国武术本身所具有的目的和意图,我们可以将其“替换”为另一种更加简明易懂的表达,即是对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功用和价值的表述。需要说明的是,某一事物的“宗旨”是由人的作为(或者“在人的作用下”)赋予给该事物的目的和意图。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就是由一代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赋予其种种功用和价值而得到一个概念。
中国武术是由一代代的武术家创造、传承并发展而来的,因此它的目的和意图,或者说功用和价值也是因为人的作为而产生。为了实现让武术走向世界,为了实现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我们需要对中国武术的功用和价值做出一个新的阐述,以便于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准确地认知中国武术。因此,我们提出:
中国武术的宗旨,是通过武术的修炼,强健人的体格促进身体的健康,磨砺人的意志促进心理的完善,教化人的品性促进道德的提升,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与和平的世界做出贡献。
其英文可译作(供参考):
The aim of China Wushu is to strong people’s physical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 of the body,discipline person’s will for promoting the consummating of the psychology,educate people’s morality for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oral,which contribute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 peaceful world according to practiching Wushu.
较之以往人们用以描述中国武术的功用和价值的文句有些不同,这一表述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这一宗旨的表述是基于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身体”、“心理”和“道德”这三个层面的内容,从通过武术修炼可以实现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角度对中国武术的功用和价值进行的提炼和归纳。这不仅全面概括了在以往人们的认知中对中国武术所具有的诸多功能,如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这一表述也十分切合世界卫生组织对于人的健康的定义所涉及的内容。通过这一表述方式,可以让世界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中国武术的具有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的功用和价值。其二,这一宗旨的表述将中国武术具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也进行了阐述,并上升到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高度,这无疑迎合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因此,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很容易会不自觉地将中国武术提升到一项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活动的高度。然而,事实上,中国武术也确实具有这样崇高而伟大的功用和价值。譬如,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尚中”的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使得中国武术成为了一种倡导和谐的文化,太极拳就是一个最具典型的例子,通过习练崇尚和谐的太极拳可以使人慢慢领悟到和谐的文化精神。
可见,通过这样的表述可以使人们获得“修炼武术可以实现身体、心理和道德的健康”、“修炼武术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世界的和平发展”等类似的“信息”。这一种能够被世界人民普遍接受的表述内容,有助于帮助受众者对中国武术的功用和价值建立起一致的认同,并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或者巨大的使命感,这对于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3“中国武术的精神”的建构
有学者指出:“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几乎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份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应加强武术文化的内在精神的宣扬,使世界人们对武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明白她的精神实质及教育价值。”[13]因此,对于“中国武术的精神”的诠释对于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甚为重要。由于精神是对某一事物内容实质的概括,通过对某一文化所具有的精神的认知,可以对其本质的、内在的、核心的内容更为全面地解读。“中国武术的精神”应该且必须涵盖中国武术最本质、最显著、最核心的内容。因此,我们提出:
中国武术的精神,是以具有“自强不息、贵和尚中,重礼崇德”的精神的武术活动来教化人,从而实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世界的和平发展。
其英文可译作(供参考):
The spirit of China Wushu is a means of education with the spirit of“Self-improvement and Self-courage,harmony first,honored morality and propriety”during the cultivation of China Wushu,thus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eace of the world development.
由于中国武术是关于人的身体活动,其最本质特征是“技击”。所以,在以“技击”为核心内容展开的身体活动中,其本身就蕴含了对“自强不息”精神的塑造。修炼武术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个体的体能、技能和意志力的磨练,需要修炼者具备进取的心态、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永不停息的执着信念等基本素质。历经了不懈的修炼,修炼者不仅掌握了技击技能,而且还兼具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同时,“贵和谐”、“尚中道”是中国文化最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它表现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直接的作用于中国武术技术本身,在武术中,“顺应自然规律是武术的基本原则,是武术的拳道之理”[14],“武术技法中的进攻与防守,进步与退步……以及动静、刚柔、虚实、开合……这些看似看似对立实则对称的统一体,在武术中却达到了和谐的‘中和’”[15]。
此外,由于受到传统伦理文化特质的影响,在中国武术的文化体系中,对于道德的崇尚和礼仪的注重,是十分显著的文化特征。“武德”与“礼仪”在中国武术发展中被世代沿袭,武术拳家们都将其作为传授技艺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对于自己的弟子进行规范和约束,以实现“德”(道德)与“艺”(技艺)双修。因此“重礼崇德”成为中国武术中不可获缺少的文化精神,体现出对人的教化价值。
由此可见,中国武术所内含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所以,通过这一关于中国武术精神的表述可以让世界人民清晰的把握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强化他们对于中国武术精神实质和教育价值的认知。
4“中国武术的口号”的建构
口号,作为对某一事物意识表现层面的表述,其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即可以有重点的凸显或强调所要传递讯息的内容。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世界化传播过程中,诸如“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体育就是和平”、“体育为大众”、“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等口号,通过直白而又简练的语句很好的向全世界宣扬和传递了奥林匹克的精神,让人们对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本身产生正确的认知,并对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世界化传播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也许无法准确的说出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什么,但是却可以说出若干奥林匹克的口号。这就说明:简短、精炼的口号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效应。
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总结和提炼出能够以宣传中国武术、传播中国武术为目的的口号,让全世界的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了解中国武术的本质,了解中国武术的文化,了解中国武术的精神等等。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一些“中国武术的口号”:
“道法自然,休养生息”;
“健身,修身,防身”;
“德为本,礼为先,和为贵”;
“和谐、自强、礼让、崇德”;
“德艺双修,技道并重”;
“尚武崇德,自强不息”。
其英文可译作(供参考):
The slogan of China Wushu:
———“the law of nature,the preservation of life.”
———“Body-building,Body-cultivate and Body-defense.”
———“Morality for the most basis,Ceremony for the most foremost,Harmony(Peace)as the most precious.”
———“Harmony,Self-improvement,Comity and Morality.”
———“Both of morality and skills”
———“Practices morality and propriety,Self-improvement and Selfcourage”
例如,在“道法自然,休养生息”这一口号中,“道法自然”是对中国武术的文化根基即“天人合一”文化思想的直接体现,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武术是一种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休养生息”,可以看作是中国武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对于生命的一种态度和价值观,表明了中国文化所推崇的生命观。这些内容对于当今世界人类发展而言,是积极的,也是向上的,应当能够被全世界的人们所肯定。
在“健身,修身,防身”这一口号中,其更加直观的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武术作为一项运动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也可以理解为目的和意图(宗旨)。“健身”直白地告诉了人们,中国武术可以带给人类身体的健康;“修身”这一来自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也直白地告诉了人们,中国武术可以“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提高人类的道德修养水平;而“防身”更是对中国武术本质———技击的阐释,它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这一表述,不但言语简练、内容充实,朗朗上口且容易记忆,而且还全面、准确的诠释了中国武术的功能和价值,其应当能够被世界人们所接受。
而“德为本,礼为先,和为贵”这一口号,更是对中国武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全息写照。“德为本”,向全世界的人们宣扬了中国武术是一种注重道德教化功能的教育活动;“礼为先”,向全世界的人们宣扬了中国武术是一种推崇礼仪规范的功能的文化活动;“和为贵”,向世界的人们宣扬了中国武术是一种崇尚和谐发展的社会活动。这些都足以向世界很好的展示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核,以赢得全世界人们对中国武术的文化认同。
因此,这些具有“标识性”口号,可以反映出中国武术深厚的文化内容和博大的文化思想。有的是从凸显中国武术具有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对中国武术作出的表述,有的是从强调中国武术具有促进人的意志品质发展的角度对中国武术做出的表述,有的是从突出中国武术具有促进人的道德品性发展的角度对中国武术做出的表述……。就世界范围而言,通过这些口号,可以使全世界的人们在意识形态中塑造出一个清晰而具象的中国武术的形象;通过这些口号,可以使全世界的人们在认知层面上建立起一个准确而的具体中国武术的概念。它们有助于让全世界的人们真正的了解到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核、文化价值和文化精髓。因此,这些口号是当今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活动最需要的内容,可以有效的推动和实现“武术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望。
5 结语
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武术工程,也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武术工程。然而,理念的缺失是当前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亟需确立旗帜鲜明的“宗旨”、“精神”、“口号”,这是为了直白的向世界表明中国武术的内涵、价值和功能,为了能够更好的让世界认识中国武术。也只有通过建构出准确和合理的理念内容,人们才能够通过“可见的、可听的、可触的”形式真正的认同和接纳中国武术,从而实现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当然,本研究所提出的关于中国武术的宗旨、精神、口号的界定,属个人拙见,旨在引发学界同仁的思考,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共同致力于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理念的建构,并使之不断的趋于完善,最终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产生并发挥巨大的推动力。
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核心理念展开分析与讨论。研究在借鉴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世界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进行了反思,提出理念的缺失是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硬伤”,并且对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核心理念——“宗旨”、“精神”、“口号”进行了较为大胆的设计和归纳,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学界同仁的思考与讨论。
如何应对国际传播中的偏见 篇1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日益频繁,但现实传播的最终结果有时却与沟通理解的愿望背道而驰。由于各种复杂原因,不同群体之间的误读与偏见愈来愈激化而频繁,甚至呈现固定化的趋势,在跨文化国际新闻传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马赛尼斯在跨文化传播的领域内对“偏见”的解释是:“偏见就是对一类人僵化的不合理的概括,以至于人们在只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直接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持有僵化不变的态度。”偏见的可怕之处在于,人们带有偏见的心理变化进而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产生对异质文化群体的不公正待遇与歧视行为。从西藏“3·14” 事件开始,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是否有偏见引起广泛讨论。偏见的存在已经过确凿的论证,但如果放任偏见任意发展,或者用过激的方式对西方进行另一种“偏见”化,后果是令人担忧的。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分析偏见产生的原因,思索如何尽量减少偏见的发生。本文以西方主流媒体对西藏“3·14” 事件报道为例,分析偏见产生的原因,以及东西方从这次事件中应有怎样的反思与改进,探讨在未来出现类似突发危机事件时,如何能更有效地进行沟通。
一、偏见产生的原因
西方主流媒体在对中国的报道中,产生“傲慢与偏见”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在西藏“3·14” 事件的报道中,本文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西方、中国、藏独。
(一)西方的原因
今天的西方已经对掌控了60余年的自由、民主价值,有了独特、执着的关注。一方面西方有着领先于东方的优越感,从而坚定地认为他们的自由、民主一定是普适真理,是适用于全人类社会的,代表着人类历史进步的大方向。他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体系去对不同民族国家指手画脚,当然也包括中国。就像在北京工作的美国记者Josh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所说:“西方记者在西方长大,自然会认为西方民主制度是最好的,在潜意识中会对中国的制度有所不满。”另一方面,保持民主价值,并在全球推广,这并非仅仅是意识形态的需要,在西方世界,这意味着从政策理念、政治资源到民众信仰的全方位的“内在冲动”。所以,从价值理解的角度“修理中国”,或者说要顽固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心态,却是普遍而又深刻的。
其次,新闻偏见产生的重要社会心理机制即“安全性需要”。跨文化交流中最基本的障碍之一便是“对他者的恐惧”,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不同使人类产生恐慌与排斥,并通过坚守自己原有的刻板成见,对并没有接触过的其他群体继续保有偏见。出于对自身价值的确认,西方的刻板印象实际上也等同于他们在认知中对自尊的保证以及对安全感的维护。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曾在2007年胡锦涛主席访英时含蓄而清晰地表达了西方社会为什么对中国的崛起存有戒心:“中国的发展备受全球瞩目和钦佩。但是,我们很想知道,中国人民究竟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而他们又将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事务中,扮演什么角色?国际社会如何看待它们的新角色?”
第三,人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习惯了用简化的方式建构世界。要充分认识变化纷繁的外在世界并适应它,就必须学会“范畴化”,即通过特定的话语将事物分化、簇合成团来组织、梳理世界。西方新闻媒体长期建构的中国负面形象早已在西方受众和媒体工作者心中转化为范畴并固定下来,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对中国有一个长期的切身的深入了解,不肯或者说不能来重新认识当今的中国现实,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和社会所取得的进步。美国记者Josh说:“最大的问题是西方媒体总部的编辑。许多人长年在本国生活,只来过中国一两次。于是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驻华记者写了一个报道,可能立场比较公平,但编辑却不同意。”由于媒体了解受众预期会读到中国不好消息的心理,市场竞争的压力又促使它们为了迎合受众口味,而更加放大中国的阴暗面。从而导致了西方从媒体到受众对中国误读的恶性循环。
(二)中国方面的原因
从中国政府方面来说,首先,一般如果负面信息由境外媒体率先披露,那么当事人扭转局面的可能性就已微乎其微。所以,抢占舆论先机是实现“成本最小化,影响最大化”的关键环节。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22日发表文章称:“暴乱发生之后,中国本应抓紧时机,在第一时间就邀请外国媒体记者亲眼目睹现场,使暴乱真相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但令人不解的是,西藏地方却封锁现场,送走境外(包括香港)记者,几天之后才公布暴乱真相,使西方媒体得以抢先发出歪曲报道。如此迟疑的反应,说明中国还缺乏一套符合信息时代高速高效要求的危机处理机制,难以在危机事态发生时占有先发制人的主动地位。”新华社高级记者熊蕾就指出,在一些问题上,有关部门因为觉得“不好说”,放弃了发表意见的机会。
其次,由于大众传媒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强大,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政府人员,尤其是对外工作人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美国政府就曾延揽世界知名公关专家夏洛特?比尔斯和凯伦?休斯担任美国副国务卿。在聘请国际公关公司来帮助和培训后,中国官员在奥运会期间与媒体打交道时虽有了变化,但沟通技巧的运用也尚未到达理想的程度,“例如某些官方发言人有时在面对外国媒体质疑时,用尖刻的语言回应,甚至失态发火。”究其原因,媒体未走向市场以前,是“党的喉舌”,是宣传工具。现在部分媒体逐渐开始了批评监督政府的角色转换后,政府官员将媒体简单的分类化:宣传工具或挑刺揭露者。这也形成了官员在面对媒体时要么是领导指令、要么是防备排斥的心态。然而这两种态度在面对精于揭露政府的外媒来说,更加受之于柄,看似是主动交流的动作,却反而使偏见更深。
从中国媒体来说,当媒体被定位为“党的喉舌”,为官为党言声的宣传,成为在国际上公信力受到质疑的根本原因。而中国缺乏能够在国际上发出声音能被听见并愿意接受的、非政府所属的“独立媒体”。其实《南方周末》对于西藏“3·14” 事件的报道比较客观冷静地呈现了多种声音,影响力却局限在国内,在国际上受到很少关注。其次中国对外传播机构长期以来过分重视正面报道,而对中国发生的负面新闻少作或不做报道。在国际传播中总是发出统一的僵化的声音是不正常的,违背新闻传播规律。中国媒体不报道的新闻,西方媒体正好可以拿来大做文章。德国《经济周刊》驻北京记者Frank Sieren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还缺乏一个能够达到BBC、CNN或者半岛电视台这类国际新闻媒体标准的媒体,这是非常可惜的。作为外国人,我无法从中央9台清楚地了解到中国政府的立场。”
从中国民众角度来说,网民以及海外留学生办了“Anti-cnn”网来纠错打假,自发搞起了独立媒体式的行动。但发展到后来,出现大声叫骂者的蛮横,以及不能允许多种声音出现的围攻。比如南方都市报发表了《西藏真相与民族主义情绪》等文章,就出现了对《南方都市报》的围攻,高喊”汉奸媒体的代表”等不理智的行为。其出发点是盲目狂热的,并不是本着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目的去讨论,自然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显示出中国部分国民略微过头的、容易受伤的敏感与脆弱。
(三)藏独方面的原因
达赖及其“流亡政府”精于公关,成功吸引了国际媒体和能接近政府与决策层的非政府组织,还拥有绝佳的市场营销能力。德国《名利场》周刊发行的一期刊物,不仅有对达赖的专访,还附送缩写本的《达赖自传》。藏独集团还有专业的宣传网站,很多在西方大报或者大型媒体的网站上有链接。除去形式上的精细操作,在传播内容上藏独也尽量接近西方,用西方乐意接受的方式去自我宣传:倚仗的是其单方面认为的各种主张的“道义正当性”。而这种道义正当性往往脱离了西藏问题的本来内涵,它经过必要的修饰,表现为非暴力、民主自治、藏民人权、文化保存、宗教自由等价值主张,形成某种“软实力”与中国政府博弈。
二、怎样减少偏见的发生
要减少偏见的发生需要东西方都真正的以沟通理解为出发点。
第一,从中国政府方面来说,首先是转变对待媒体的方式,改善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原则就是开放、透明和对话。政府“善待媒体”,媒体也必定会回报政府。这种回报并不是简单直接的宣传,而是从更长远来说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从而最终有利于政府的管理。在对待国外媒体时,要懂得使用西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说话和表达的策略技巧要更加成熟明智。
其次,政府要对专业分工、专业价值进行认可和引入,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也许更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这一方面要求政府允许独立于政府和大众的“精英一极”的存在,甚至在其起步阶段充当保护者和支援者,允许这个群体的成长。中国目前缺少一个具有国际地位的精英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客观且理性,独立于执政党主导的一极和大众一极,懂得国际语言和沟通习惯,有权威和公信力。这样,无论是这个群体本身,还是它的崛起必然附带的“独立媒体”,都能担负起向国内民众、向西方社会发出“第三方”声音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包括政府对民众、尤其是网民巨大力量的信任与合作。
第二,从中国媒体来说,提升自身公信力和传播地位,改善传播方式,用两者可以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国际传播是首先要考虑的,逐渐培养出高素质、有国际地位和实力的独立于政府的媒体。其次,在国际报道上,中国媒体应该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全面的视角,帮助受众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中的形象有一个真实理性的认知。而非目前的国际报道所呈现的外国对中国的态度要么是批评要么就是赞扬,纯粹两种对立。
第三,从中国广大民众来说,要从态度和心理上有正视偏见、接受挑战的准备。中国如果要崛起,就必然要拿出勇气和理性,去面对世界的各种反应。宽容与自信的心态,是“13亿中国人民的合理意志的表达”,是在各种怀疑、批评甚至敌意的反应中,坚定向前。
第四,从西方的角度来说,尽量摒弃原有的对中国的认识框架,以空白的纸张去重新书写与描画现在的中国。不要仅仅抓住中国的阴暗面不放,并将其人为扩大化。既要批评中国的不足,也要肯定其成就。在报道中国的过程中,选择的角度不应该总是将任何事情都与中国政治问题、中国人权、中国威胁论等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朱锋.中国崛起:注定是一段“磨难”的历程[J].南方周末,2008-04-30.
[2]周宁.永远的乌托邦—西方的中国形象[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贺军,陈功.奥运圣火传递受干扰引发的战略反思[N].南方周末,2008-04-30.
[4]李梁.中国网民挑战BBC:“你们客观公正吗?”[N]南方周末,2008-10-15.
[5]陈有为.围观中国:西藏骚乱与北京的对策[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03-22.
[6]黄爱萍,李希光.影响美国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主要因素[J].中国记者,2002(3).
[7]沈亮.一个国家的公关解读奥运背后的专业公关力量[N]南方周末,2008-09-03
[8]弗兰克·泽林(Frank Sieren).[J]德国之声,2008.
[9]吴飞,书锴.从“南都”事件谈表达自由[J].新闻记者,2008-06.
[10]驻外记者联合报道.西方为何对西藏存有偏见[N]环球时报,2008-05.
国际化传播 篇12
1 瑜伽与武术传播要素的比较研究
1.1 瑜伽与武术国际化传播者比较
传播者可分为组织传播者和个体传播者。无论是传播组织还是传播个体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要受到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信息、组织、受众、技术以及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目前中国政府是武术国际化最主要的传播组织。通过组织武术团体出访演出、举办各种形式武术学习班和不同层次武术赛事,以及派遣教练员、裁判员等方面,政府为武术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工作,在组织、政策、经济等方面提供了一定保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世纪末实现了以中国为策源地的竞技武术国际化目标,并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成功举行武术比赛,提高了武术的国际影响力。除了政府的组织传播,民间组织也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中崭露头角,如少林寺、太极拳在海外的积极传播等。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个人传播主要以民间力量为主。但由于受自身经济、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该形式的发展道路可谓举步维艰。现代社会瑜伽传播已不再是由印度传向印度以外的国家与地区,而是分散式的传播[2]。进入二十一世纪瑜伽在欧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人们健身的时尚。瑜伽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印度政府的重视,出于保护传统、维护知识产权,印度政府对瑜伽在科研、教育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各种商业化的组织和个人传播,成为瑜伽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力量。综上所述,在瑜伽和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中,政府都起到重要作用。由于体制以及发展历程的不同,在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在瑜伽的国际化传播中,政府传播作用较小,并以市场机制为主导。
1.2 瑜伽与武术国际化传播内容比较
瑜伽和武术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内容繁多。瑜伽由于各宗、各派、各乘、各部的要求和形式不同,所以名目繁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作为修行和练功方法的瑜伽主要的体系有:王瑜伽、哈他瑜伽、实践瑜伽(业瑜伽)、智瑜伽、爱心瑜伽、语音冥想瑜伽(曼陀罗瑜伽)和坦多罗瑜伽等[3]。哈他瑜伽(又称诃陀瑜伽)撇开了宗教的影响,成为广为有效的身体锻炼方式,为各种流派所应用。现在世界上流行的瑜伽锻炼方式,基本上都是属于哈达瑜伽范围之内。此外,瑜伽传到某个国家,与其当地的文化结合,根据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人种、体能状况等,会派生出不同的瑜伽派系,如产生并流行于美国的力量瑜伽 [4]。根据不同武术概念的技术特征,可分为传统武术、现代武术和虚拟武术。其中传统武术包括地方拳种、流行拳种、功法特技三大类;现代武术包括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康乐武术和军警武术,虚拟武术则包括文学武术、影视武术和动漫武术[5]。目前武术在海外传播主要以现代武术中的竞技武术(含散手)、段位制武术(套路及散手)和太极拳类为主,其中最受欢迎推广较好的是太极拳类[6]。此外,虚拟武术,特别是影视中武术的宣传,为武术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无穷魅力,但武术被夸大、神化,很多人在接触到武术后,往往产生落差,反而对武术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造成困扰。
瑜伽和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中,传播内容受到现代气息的影响。如瑜伽中宗教元素的剔除,健身元素的彰显;武术国际化推广中以竞技武术为主的现代武术,而传统武术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没有被展示出来。
1.3 瑜伽与武术国际化受传者比较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瑜伽和武术的受众包括其练习者,也包括非练习者,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是武术国际化的重要方面。受传者并不是传播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只有受传者积极参与传播活动,成为媒介的主动使用者,传播者所传递的内容才能够引起受者的注意,并引发其认知、情感、娱乐等需求。
瑜伽是集身、心、智为一体的生命保养科学,与现代健康理念相一致,这使瑜伽吸引了更多的人。瑜伽对习练者的要求较低,无论年龄、性别都可以练习瑜伽。而且据不同的群体的需求,瑜伽已经分化出许多种类,如有美体瑜伽、塑身瑜伽、长高瑜伽、减压瑜伽、自然养生瑜伽、办公瑜伽、家庭瑜伽、孕妇瑜伽等等,这为吸引和巩固瑜伽的受众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武术概念在国外也比较混乱,如许多人对武术的认识分别是竞技武术、太极拳、散打、鹰爪拳等,并不了解武术的全貌[7]。以竞技武术与段位制武术为主流的国际推广模式,其技术难度过高,竞技武术训练模式过于强调技能,不易于社会群体掌握和得到他们的欢迎[8]。中国对外推广武术以套路为主,忽略了武术的攻防含义、武术礼仪以及武术文化内涵的宣传推广,这降低了武术的文化魅力,在外国人心里造成了落差[9]。从受众来看,当前瑜伽的受众在层次和规模上都多于武术。而武术内容庞大,价值和功能并不输于瑜伽,反映了武术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1.4 瑜伽与武术国际化传播媒介的比较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武术和瑜伽的宣传中,可利用的传播媒介形式并没有太大不同,如都有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声音传播、图像传播、多媒体传播等。但在数量和规模上,武术较瑜伽有不及之处:武术传播媒介的使用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整体来说,武术国际化媒介的阅读量并不很大,以武术网站为例,“网站的新意不大,信息资源少,点击率很低,网站内容枯燥,而且外语版武术网站很少”。武术国际化媒介所使用的语言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外语武术术语没有统一的表达,外语武术书籍、教科书很少等等[10]。而瑜伽跨越了多种文化,包括印度教、佛教、耆那教、西方哲学;也广泛涉及各种语言,包括印度语、藏语、孟加拉语、梵语、泰米尔语、巴利语等等[11]。印度民族众多,语言复杂,据有关资料统计,印度共有1652种语言和方言。英语在印度很有影响,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这就为瑜伽国际化传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 瑜伽对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启示
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并不能复制瑜伽的道路,但瑜伽的国际化发展确实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明确政府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竞技武术国际化的现状表明了政府在武术国际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不应以竞技武术遇到的困境怀疑政府的作用,相反要积极利用和调整政府在武术国际化中的作用。具体而言在武术国际化中政府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积极学习印度政府在瑜伽国际化中的作用,即加强武术的教育传承,并为武术尽快制定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第二,政府由传播者逐渐转变为对传播者的教育和支持。针对当前我国武术的发展现状,提供相应人力资源、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传统武术传播者的素质和数量,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提高武术国际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对传统武术的传播者,提供语言培训或指导,通过政府经济、政策等措施,在保护传统武术的同时,促进其国际化传播。目前,我国政府也正在向这一方向努力,如2009年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立,首批受聘专家集结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人、优秀的科研和训练工作者、跨学科的武术研究者,其中包括查拳、梅花刀、锁口枪名家张文广、人称“拳魔”的蔡龙云、散打名家夏柏华、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铎等18人[12]。
其次,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丰富传播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决定了武术国际化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竞技武术到了国外就很难生存,特别无法适应管理体制不同和市场经济体制相当完善的西方体育市场,没有市场根基的现行竞技武术在国外很难生存[13]。武术要真正实现国际化必须被全世界的人们吸引和接受,而丰富的传播内容是必备的。从项目自身来说,武术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多纬度的价值功能能够满足人们多层次的体育文化消费需要,尤其在大众体育市场具有极大的市场开发优势[14]。因此,武术国际化必须以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为基础,针对不同的需求,以相应的价值取向调整武术国际化的传播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武术、练习武术,最终达到武术的国际化。
3 结论
武术国际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既要注重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完善武术自身体系,又要注意与世界大环境相协调;既要在不断借鉴其他优秀文化传播的同时,又要紧密结合自身的特点,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武术及其所载荷的中国文化将在不断探索中,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被世人接受并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
[1]王致诚.体验全球瑜伽养生新风潮[J].现代养生,2004,(4):26-27.
[2]周末.印度瑜伽的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
[3]王燕华.北京市瑜伽教练培训目标及内容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4]曾于久,肖红征.对武术概念及层次分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10):86-91.
[5]朱广收,等,武术国际化研究综述[J].搏击,2010.,7(2):15-16,22.
[6]郭玉成,张戈,邱丕相,武术传播基本理论概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6).
[7]刘建华,李柯莉.武术社会群体市场分类及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85-87.
[8]李厚芝,方长生.论武术资源的基本特性与市场开发[J].体育科研,2004,25(5).
[9]陈丽霞.瑜伽的中国化进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杨啸原,制约武术实现国际化的因素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80-83.
[11]周庆杰.武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