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格局

2024-10-01

国际传播格局(共7篇)

国际传播格局 篇1

2009年底, 在170多家著名媒体负责人参加的世界媒体峰会上, 全球新闻传播界达成共识:在这个数字化、网络化时代, 世界传媒业的环境与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挑战与机遇并存, 机遇大于挑战。这次峰会上,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更是鼓励和支持中国媒体“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 以五个创新的姿态, 迎接世界传播变革的大挑战, 把握国际传播新脉络, 推动我国传媒新发展。

一、国际传播的新格局

国际传播的变化, 往往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国力强大, 在国际上说话时腰杆儿就硬。目前的形势是, 一方面, 传统的国际传播几乎被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垄断, 另一方面, 新兴发展中国家借助快速发展的经济力量在国际传播中寻求话语权, 则必然挑战这种垄断。在新技术手段发展的过程中, 新传播理念逐渐形成, “数字化”和“个性化”等传播观念将日益占据主流地位, 又恰逢经济危机, 西方老牌传媒帝国报纸发行量下滑、媒体生存困难的现状, 给予发展中国家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机会, 这也造就了全球国际传播发展的新动向、新脉络。

(一) 国际传播格局呈现的特点

国际传播格局是从宏观的视野来观察国家间传播力量的对比, 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国家传播力的强弱直接对应着国家自身的兴衰, 在这种力量的分野中, 西方老牌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在激烈地抢夺着控制权。

1. 西方传媒占优的态势依然明显

观察国际传播媒介的报道可以发现,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力量在逐渐上升, 但这个上升更多的是国家声音出现频率的上升, 而非发出声音的强势。长期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始终在国际传播主题上占据优势地位。从报道量来说, 西方四大通讯社播发的国际新闻占据全世界国际新闻报道的80%;从实力来说, 以新闻集团、时代-华纳集团为代表的西方国际传媒巨头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电影等新闻传播行业的各个领域拳打脚踢, 并逐步向全球加强渗透, 因此无论是新闻报道量还是集团资本量, 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新闻传播领域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在各个国家激烈竞争传媒力的过程中, 媒介实力的差别带来的是不善意、偏见的报道现状, 国际传播业界体现了以西方为主导的价值取向。举个例子来说, 在3·14拉萨事件和7·5新疆事件的报道中, 西方主流媒体上充斥的是偏见的、伪造的信息, 无论是德国的电视台还是美国的网站, 出现一边倒的都是我国武警镇暴的图片和视频, 却有意识地忽略掉滋事分子的暴行, 本应客观的报道却带有严重的西方价值取向, 原本正常的国内社会稳定措施却被解读为残酷镇压, 使我国政府在全球舆论中非常被动, 这是不公平的事情, 不公平的根源在于我国传播实力的落后, 没有强大的国际媒体集团, 我们的传播力量在国际上无法形成主流声音, 所以不公平也无可奈何。

随着媒体的发展, 社会生活越来越变成媒介化的生活, 对于西方民众来说, 中国是他们所接触到的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中的中国, 中国是被西方政府和媒体集团加工过和解读过的中国, 中国真正是什么样的, 只要他们没有来到这片热土, 就肯定不了解。在西方媒体的妖魔化语境下, 造就的是东西方人民关系的紧张, 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状。

2. 新兴发展中国家传播力量迅速提升

从国家的传播力来看, 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世界还处于发达国家话语霸权的状态下, 那么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正在积累后发优势, 在国家话语体系上逐渐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当然有赖于传播技术的提高和传播手段的更新, 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本身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话语权的提升。在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中, 以中国为代表的先进的发展中国家, 从G2到哥本哈根会议等, 都在显示着中国日益上升的话语权, “中国”这个词在国际传播中突然成了热门的词汇。所以说, 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 除了传播工具更新的作用外, 国力的提升更是根本。

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切身要求, 是合乎绝大多数国家利益的, 但是发达国家不会乖乖交出国际传播控制权, 由于国际媒介的垄断可以带来巨大的国家和商业利益, 想从现有国际传播格局中分一杯羹, 还得拿实力来说话。

(二) 国际传播方法的丰富多样

相对于国际传播格局的稳定, 全球传播手段却发生了重大变迁, 互联网成为一种共用的社会资源, 不仅给发达国家、也给发展中国家以相对公平的传播手段, 而在传播手段变迁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网络传播的微型化和大众化, 微型化和大众化的同时前进, 演变出微博这样一个微型的自媒体。

1. 全球传播手段的同步———无边际

在2006年出版的弗里德曼代表作《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这样写道, “随着网络的普及……新一波的全球化, 正在抹平一切疆界, 世界变平了, 从小缩成了微小。”

弗里德曼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 因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同步沟通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可能, 从地球村到扁平世界, 媒介化的社会连接着你和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同为年轻人, 无论是在北京、上海的白领, 还是在纽约、旧金山的学生, 大家都用msn聊天;当洛杉矶、东京的年轻人用twitter更新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心情的时候, 中国记者正在用手机在中国版twitter“新浪微博”发回玉树地震灾区的最新消息, 这是多么大的变化!而仅仅两年前汶川地震的时候, 大多数的中国记者还只是用博客记录报道细节和心得, 微博基本都没有接触过。因为世界的扁平化、微小化, 不同国籍、肤色的人群能够在一个相对同步的语境中相处, 大家做着同样的事情, 西方对东方传播手段的“知沟”在缩小, 东西方的差距更多的是在传播力量的悬殊上而非传播手段的差别。

2. 全球传播手段的变革———自媒体

什么是自媒体?美国学者谢因·波曼在2003年对“We Media”的定义:“它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

我们之所以要关注自媒体, 是因为这是正在进行的一场传播革命, 而中国正站在这场革命的队伍当中。自媒体变革的是传者和受者的关系, 传统的传播方式是传者发出信息, 通过媒介到达受者, 传受之间有着较为清晰的区别, 然而在自媒体流行起来后, 传者和受者的界线日益模糊, 最终变成了“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人传播”。这种由专业媒体和自媒体构成的信息传播活动, 对于传统的国际传播理念进行了巨大的颠覆。

自媒体是个人信息传播的放大器。在传统传播方式中, 个人的传播力量是有限的, 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厉害, 如果没有大众媒介的帮助, 他或她能够传播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而到了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的力量有多大呢?举个简单的例子, 前不久, 中国新锐80后作家韩寒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最具影响力人物候选名单中, 就因为他的自媒体平台———新浪博客累计点击量超过3亿次。在网上, 有人自发翻译他的博客成英文, 通过不同渠道向全世界传播。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小博大的传播方式, 联想到上文说到的国家媒体传播力即国力的说法,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 除了官方的传播以外, 通过自媒体手段的个人和群体传播也是争取国际传播权力的重要手段。

此外, 自媒体传播催生出一种叫做公民记者的新群体。社会中的每一位公民, 只要拥有一台相机、dv, 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就可以采编身边的新闻, 放到自媒体上面传播新闻。传统媒体是一个准入门槛相对较高的行业, 这主要是因为传播渠道的稀缺性, 报纸的版面、电视台的频道总数是有限的, 而且有把关人的严格监督, 信息的流动有限, 而自媒体的硬件和传播渠道是人人可得的, 这就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的成本和门槛。公民记者对传统媒体记者的专业属性造成冲击, 既然每个人都能成为记者, 原有的记者群体就只有更加专业, 才能在自媒体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我国传媒业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2009年世界媒体峰会的共识, 以及这次峰会首次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举办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事件本身, 昭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伴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深入, 我国正在逐步 (亦或已经) 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同世界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 全球传媒也是联动的, 阳光之下无新事, 中国的新闻传播行业不可能“独善其身”, 必须要和世界传播事业接轨, 这暗合了“峰会”的主旨:“合作应对共赢发展”。

(一) 我国新闻传播发展的特点

1. 新闻传播观念的变革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传播的功能, 早在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认为笔杆子不亚于枪杆子,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文宣工作, 每一次重大运动或抉择之前, 都会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来宣传和阐释政策。作为喉舌的媒体, 在这里发挥的是宣传、教育的作用, 运用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性管理体制, 这种方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尤其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 新闻生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 本身就像工业、农业生产一样, 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一颗螺丝钉, 是可控和可以预计的, 人为的痕迹颇重。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 尤其是进入WTO之后, 我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和理念受到巨大冲击, 新闻不只是有喉舌的作用, 它也是一个产业, 它有自身发展的规律, 这是从最高决策层到最基层新闻从业者逐渐认识到的。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尤其是观念的变化。例如, 2002年胡锦涛同志就提出了“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2003年他又提出了传媒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 (即三贴近)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传播手段创新”, 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提出, 媒体“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 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2009年胡锦涛同志在世界媒体峰会致辞时提出“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这其中,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要求, 这意味着从中央的角度来看, 媒体已经不单单是喉舌、一种工具, 而是拥有自身发展规律的行业。胡主席在世界媒体峰会的表态“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更体现了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和对于新闻行业自身规律的尊重, 而世界媒体峰会本身, 也是从了解和掌握新闻规律的基本要求向主动参与新闻规则制定的深层次要求发展的过程。

2. 新闻传播体制的改革

传媒体制改革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也是决定我国传播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传媒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奉行的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组织形式, 媒体除了承担党和政府的宣传职责以外, 还有创造利润的实际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家传媒竞争的加剧, 对于现有体制提出了挑战, 传媒的组织形式正在向集团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集团化是充分整合媒体资源, 实现媒体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法。通观世界各国, 做大才能做强, 强大的传媒单位都是集团化运作的, 如新闻集团、维亚康姆集团等, 这些传媒集团不但在本国的传媒领域占据垄断地位, 并且向全世界各个国家扩张, 其成长无不渗透着各国政府支持的影子, 为的就是争取国际传播的话语权。我国传媒集团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 1996年5月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 标志着我国报业从传统的传播机构向集团化发展的重大转折, 尤其是2004年底, 北青传媒上市为媒体的集团化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从开始的如履薄冰到逐渐成熟, 北青传媒走得艰难, 但也走得踏实, 最新报表显示, 2009年该公司的盈利比2008年增长2.7倍。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北青能取得如此良好的成绩, 用数字证明了传媒集团发展的优势。

市场化是打造媒体实力, 提升传媒竞争力的法宝。市场化的核心就是在一个相对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中, 媒体充分竞争、优胜劣汰, 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帮助媒体提升整体实力。2009年, 在媒体市场化中有一个事件引起了业内震动, 那就是《中华新闻报》的倒闭, 这是在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大背景下发生的标杆事件, 这份创办了16年之久, 发行量曾达到10多万份的大报成为首个倒闭的中央报纸, 打破了中央级媒体只进不出、只生不死的传统, 显示了管理者对于媒介市场化的决心。

专业化是新闻改革的又一个现实命题。以广播电视的制播分离为例, 2008年12月2日,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控股的“央广智库广告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之后天津广电集团、上海文广SMG集团等大型传媒集团相继试水制播分离, 把电视剧、卡通、音乐等商业化运作较强的业务剥离出来, 交给专业的制作公司来做, 这样不但减轻了媒体自身的负担, 有利于专注制作新闻业务, 而且提升了传媒集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无论是集团化、市场化还是专业化, 传媒体制改革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新闻生产。回归本源, 媒体的产品就是新闻, 中国的媒体要想在国际传播中打拼出自己的一席之地,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新闻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怎样让我们采编的新闻在国际上有人使用、让人信服, 才是一切改革的终极目标。

(二) 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力的路径

在全球国际传播发展的今天, 一方面国际传播手段日新月异, 传媒的变革从以年为单位到月、日的变化, 给我国的传播事业带来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我国的传媒体制改革正进入深化的阶段, 从旧有宣教的角色转向传播的角色, 在组织形式和人员培养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提升国家传播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高度关注自媒体的迅猛发展

在今天的传媒世界, 谁不重视新媒体发展谁将铸成大错。问题是, 新媒体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在报纸主导的时代, 电视和广播称得上新媒体;在报刊、广电主流的时代, 互联网是新媒体;到了互联网时代, 每一种出现的新的互联网形态又是细分出来的新媒体。从这几年的互联网发展来看, 交互式的自媒体发展如日中天, 博客、微博进入黄金发展阶段, 从技术上拉近了全球的交流。

然而, 凡事有利则有弊, 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信息交流的快捷,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管控的难度, 有大量事实证明, 西方国家正在通过自媒体进行渗透, 前段时间伊朗的政局动荡等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 即使自媒体再好, 政府的监管也决不能缺位,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对于自媒体的管控是十分必要的。

在对自媒体的管控方面, 应当采取宽严相济的政策, 对于境外背景的博客、微博, 应当严格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 当国家发生重大突发事件, 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时候, 对于散布谣言的Twitter等境外自媒体, 需要严格管理甚至关闭, 对国内的自媒体, 如新浪微博等, 应当适度管理, 为我国自媒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 加快打造国际强势媒体的步伐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出现新闻集团、CNN、BBC这样的国际强势媒体?什么时候能够在国际传播的主流声音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是我们的媒体不够大、不够多吗?不是。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媒体数量加起来绝对是在世界领先的, 但做多、做大不等于做强, 我国的媒体资源太分散, 不利于整合强大的国际强势媒体集团。

国际强势媒体, 重大的特点就是影响力大、公信力强, 而媒体的经济实力是基础。国家对于提升软实力、打造强势媒体一定要舍得投入, 要集中投入、整合资源, 在若干个媒体上实施重点突破。我国的传媒集团目前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有限, 但背靠中国大发展的经济环境, 完全有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当然, 在发展中形成传媒的特色极为重要, 只要你有特色, 就往往可以彰显国际传播的话语权, 比如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 那么小的一个地方, 却出了优秀的国际媒体, 原因无他, 就是这个电视台专报的特色, 特别是关于基地组织的独家新闻报道在国际新闻界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

3. 切实推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程

著名的记者、主播, 某种程度上往往就代表着一个媒体。普通民众可能不知道CBS是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的缩写, 但一定知道有一个叫华莱士的主播曾经采访过前国家主席江泽民, 而华莱士就是CBS的王牌主播。凤凰卫视能够在中国大陆受到广泛认同, 谁能说吴小莉在记者发布会上对总理的提问没起到特殊作用呢?

21世纪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国际传播事业的竞争, 也是国际传播人才的竞争。华莱士、吴小莉这样的国际传播精英, 不是天生的, 是多年培养的结果。我国要在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就需要这样的人才。可喜的是, 国家已经注意到专业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 在中央有关方面的部署下, 2008年底已经启动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程, 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多家重点 (下转第10页) 新闻院系从去年开始招收国际传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相信他们将成为我国国际传播的栋梁之才。

除了自己培养, 我们还应当挟经济发展的威势, 从全世界挖人才。无论是央视9频道还是上海的ICS, 英文频道正在出现一个一个的洋面孔, 这在过去的传媒体制下是不可想象的, 他们纯正的口语和国际化的新闻制作方式, 必然会对现有中国的传媒体制造成冲击, 对现有采编队伍发生影响。但这还不够, 除了会讲洋文的记者, 我们还需要更多地延请外国优秀的王牌记者、王牌主播, 在中国生根, 更好地帮助我们促进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欣.寻找Web2.0时代自媒体的把关人——看自媒体背景下的把关人.价格月刊.2009年08期

[2].伍盈、江昀.从汶川大地震看“自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力[J].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余霞、刘宇.“自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传播的渠道整合——以四川广元柑橘事件为例[J].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12期

[4].蒋震浩.互联网“自媒体——平台——自媒体”传播模式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D].四川重庆

[5].李婧怡.将公开透明进行到底——来自媒体的力量;[D].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 2009.

[6].殷晓蓉.新闻传播学术精要 (2007)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

[7].罗杰.菲德勒.[美]媒介形态变化华夏出版社2000.1

[8].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49

[9].童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8.2008.9.

[10].陈力丹.2009年中国传播界的四方面话题[J].新闻战线.2010年01期

国际传播格局 篇2

传媒业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代表,胡锦涛同志在参加2009年的世界媒体峰会上针对此次峰会上探讨的主题提出中国媒体要以“创新内容、创新观念、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创新形式”这五个创新姿态来把握国际传播的新脉络,迎接世界传播新格局的挑战,积极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众所周知,国际传播往往是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紧密相连的,国力强盛的国家在国际传播上才有话语权,说话是地气才够足。发展中国家力求在国际传播中寻求话语权,“数字化”、“个性化”等传播理念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新理念。

1.1 国际传播新格局发展的基本现状

如今,传媒业已经成为国家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比如,英国的传媒产业每年创造的财富将近330亿美元,在GDP总值上约占5%;美国由传媒行业创造的财富就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日本的动漫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三大产业,近年来日本由动漫产业每年的产生的营业额均都超过230亿日元,动漫产业在日本的GDP总值中的占据的份额高达十几个百分点;印度电影的年产量已达到美国好莱坞电影年产量的三倍之多。中国的传媒产业生产的总产值也在逐年递增,正在以快速的步伐高速发展。比如,我国2010年由传媒产业生产的总产值为5808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17.8个百分点,2011年我国由传媒产业创造的总产值为6379亿元,比2010年增长15.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传媒经济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际传媒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发展势头不可小觑。纵观全球传媒产业的发展,美国仍然是国际传媒产业的最大市场,其由传媒产业创造的经济收入位居全球之首,位居第二位的是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亚太地区位于第三位。

1.2 国际传播新格局的特点

1.2.1 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明显占比较优势

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在国际传播上都占优势地位,虽然发展中国家的传媒业以及传播力度在逐年上升,但是强度还是不够,仍然不及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传媒在全球的电影、报纸、电视、杂志、网络等新闻传播行业中无论是集团的资本量方面还是新闻报道量方面都占有相当优势的地位。国际传播主要以西方为主导地位,而传播媒介实力的差距会很有可能带来带有偏见的、不善意的报道,如果说以某一传播主流为主导,那么人们还是比较相信主流报道,即使报道与事实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会有不公平的现象在里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传播实力的落后与不足,缺少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国际传播媒体集团,所在在国际上也就无法形成一个主流,发不出有影响力的声音。传播媒体的发展速度与强度越来越大,媒介化的生活离我们也是越来越近,通过媒体看世界也成为一种趋势,所以我国要加快传媒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增大我国传媒业的国际影响力。

1.2.2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力量快速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也日益显现出了后发优势,在国际上也有一席之地的话语权,打破了上个世纪80年代国际话语权被发达国家垄断的状态,此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传播手段在不断更新和传播技术也大大提高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中国这个词也成为国际传播上的热门词汇,因此,强盛的国力和传播手段和工具的更新都与国际传播力密不可分。国际传播媒介的垄断能够带来巨大的利润,不论是从国家层面来说还是从商业层面来说,这都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发展中国家想要从国际传播中分一杯羹,提高本国传媒业的影响力,必须要靠国家的综合国力来说话。

2 国际传播方法

互联网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手段,与传统的国际媒介传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营造了一种相对比较公平的媒介传播新环境,给国际传播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互联网传播手段中的网络传播的大众化和新型化齐头并进的特点尤其引人瞩目。

2.1 自媒体成为全球传播手段

自媒体是一种通过让普通大众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了解大众是如何分享自身以及周围的新闻和事实的途径。自从自媒体的流行之后,改变了以往的信息传者—媒介—信息受者的格局,而变为由信息传者---信息受者的新的传播途径,使得信息传者和信息受者之间的界限日益变得模糊,变成一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自媒体相当于一个个人信息传播的放大器,甚至可以说成是一种以小博大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媒介传播范围有限的局面,比如在韩寒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居影响力人物的候选名单之后,由于他的自媒体平台,他的新浪博客的累计点击量超过3亿次,自媒体的群体传播也是争取国际传播权利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媒体也是一种公民大众化的新闻平台,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新闻防盗自媒体上传播,降低了新闻的门槛,加大了信息的流动性。

2.2 无边际的全球传播手段同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范围内的同步沟通已成为可能。传播媒介连接了全世界的人民,无论你是身在上海、北京,还是纽约、华盛顿,大家都可以一起聊天。世界的扁平化使得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都能同步聊天,共同分享资料和开心事,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全球各地的人搭建了沟通的平台。

3 我国传媒业发展的特点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以及综合国力的日渐强盛,我国正在逐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之下,我国的传媒业也要向国际靠齐,与国际接轨。

3.1 变革新闻传播观念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新闻传播的功能,毛泽东同志一直认为笔杆子不亚于枪杆子。新中国成立后,文宣工作一直被党和政府所重视,通过《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党的重大决策和政策。新闻在计划经济时代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产生,它是跟农业、工业一样都是社会生产的一颗螺丝钉,具有可控性和可预计性。自从我国进入WTO组织后,我国的新闻传播理念受到巨大冲击,它开始作为一种产业而产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胡锦涛同志提出传媒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以及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推动传播手段的创新等。胡锦涛同志在世界媒体峰会上也提出要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以及对中国新闻传媒业的要求:“创新内容、创新观念、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创新形式”。

3.2 改革新闻传播体制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传媒业奉行的都是以一种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组织的形式,现在,我国传媒业的组织形式正在迈向市场化、集团化和专业化,传媒体制的改革是中国传媒业的一个重大发展。传媒产业的集团化能够充分整合媒体资源,实现媒体的跨越式发展。还能够争取到国际话语权。比如我国北青传媒集团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2009年盈利额比前一年增长了2.7倍,这就很好的证明了传媒集团化发展的优势。传媒业的市场化为传媒行业提供了一个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良好竞争环境能够提升传媒行业的竞争力,打造媒体实力。传媒业的专业化既减轻了媒体的负担,还有利于传媒业专注自身的特色业务,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4 国际传播新格局下提升我国传媒业国际传播力的对策

4.1 加快打造国际强势媒体的步伐

传媒业的做多、做大不等于做强,我们要时刻谨记这一点,我国的媒体资源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整合国际强势媒体集团的步伐。国际强势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大的影响力和强大的公信力,夯实的经济实力是打造国际强势媒体的基础,所以我国在打造国际强势媒体的进程中首先要舍得投入,其次要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在各环节上进行重点突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强势媒体,彰显国际话语权。

4.2 加快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工程

著名的主播、记者、解说员等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媒体。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21实际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国际传播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是天生的传播精英,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但是我们也不否认遗传因素的影响,后天的培养也占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我国要重视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启动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工程,吸收国外先进的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加以中国传媒的特色化培养,全方位对传播人才进行培养,力求培养出能代表中国走向国际的传播精英人才。此外,我国还应该吸收国外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给我国的传媒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促进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3 密切关注自媒体的发展

重视媒体的新发展已经成传媒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比如在报刊主流的时代,互联网就是新媒体,新媒体的产生必然带来传媒业的新发展与新变革。现如今,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交互式的自媒体的发展更为火热,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媒体,微博、博客等互联网媒体备受欢迎,拉近了世界的距离。自媒体加快信息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在管控方面的难度,管控方面的缺乏很有可能导致不良信息的介入,所以我国要密切关注自媒体的发展,在自媒体的管控方面采取宽严相济的政策,对于散布谣言不良信息的境外自媒体要严格管理甚至依法关闭,适度管理国内的自媒体,为我国自媒体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环境。

5 结束语

在国际传播新格局之下,我国要重新审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仔细分析国际传播新格局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传媒产业自身的现状和发展特点,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以及带有中国特色的传媒业的全方位的新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强势媒体。为此,我国要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强势媒体打下夯实的基础,使得我国在国际传播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有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田智辉.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7)

[2]杨铮.解读当今国际传播的特点与趋势[J].新闻爱好者.2009(01)

[3]杨贵明.传统广播在新媒体面前的发展思路[J].中国广播.2006(05)

论当代文化格局下的中国戏曲传播 篇3

一、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下戏曲的困境

上世纪90年代,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以及与国际接轨, 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化, 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世纪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虽然多元文化现象从来就存在, 但‘多元化’的普遍被提出, 本身却是全球化的结果” (1) , 也即:全球一体化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础上, 兼收并蓄其他优秀文化, 达到多元共存。在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 由于空间上的彼此分离, 每个民族在自己文化发展历史中各自形成特点, 但各种文化彼此之间不停地进行相互交流和融合。在这种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中, 每一种文化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进行自主的选择, 吸纳来自于异质文化的精髓, 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面对文化多元化格局, 如何得以生存和传播、如何显示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是中国戏曲艺术应该思索的问题。

自宋元以来, 中国戏曲艺术本身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她深深依附于多彩的社会生活, 浓缩了多元而丰富的民族审美、地域差异、时代风尚。经过千年沉淀, 中国戏曲以丰富的题材、多样的表现形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传统艺术之一, 无论古代还是当代, 中国戏曲都是人们表达思想、展现生活、享受娱乐的最直接的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世界艺术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大举进入消费时代, 艺术的迎合娱乐化和日常生活化逐渐演变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同时二战以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刺激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中国戏曲自身的特质使之无法顺应这一趋势, 人们越来越多地将中国戏曲面临的诸多困惑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中国戏曲传播方式的应对

1. 传统传播方式的早期辉煌和近代尴尬。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从产生的那一天起, 就一直通过不断变化的传播方式, 丰富其艺术内涵。其传统的传播方式基本限于舞台和剧本, 在中国戏曲发展的早期达到辉煌, 这也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

舞台传播直接接触观众, 通过一切剧场和非剧场所进行。根据演出需要, 舞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戏曲的这种传播实现的是从人到人的形式, 观众更多获得的是视觉体验和现场效果, 观演之间的心领神会是不去现场的人们所无法享受的。同时, 由于受到场所的限制, 这种传播方式到了明清时期的大戏园, 现场欣赏的观众约一千多人, 即使是大型露天演出, 也不过几千、上万人。

剧本传播是一个成熟的戏剧形态所具有的重要传播方式。“利用文字保存传统文化、记述民族的历史, 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传统” (2) 。知识分子参与戏曲的编排, 并用文字记录流传, 使戏曲艺术的内涵不断丰富。自十二世纪90年代正式戏曲剧本诞生, 中国戏曲进入以剧本为媒介的传播时代。无论是场上演出剧本还是文人创作的“案头剧本”, 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戏曲角度, 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舞台传播和剧本传播是戏曲最基本的传播形式, 到剧场中现场观看一场高水平的戏曲表演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效果完全不逊于其他艺术表现。即使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 戏曲艺术发展面临尴尬, 受众老龄化、年轻受众越来越少, 我们仍旧需要用这种最基本的传播方式来稳定受众群体。受众群体数量的稳定是中国戏曲生存和传播首先需要解决的事情。

2. 现代媒体的介入, 为中国戏曲注入新的传播模式。

在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 传播方式的变化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戏曲传播模式的拓展。

上世纪初, 早期戏曲广播方式出现, 主要通过播放演出录音的形式, 再现舞台艺术。录音录像技术的发展, 也使戏曲音像资料的长期保存和大量复制得以实现, 打破了戏曲传播的时间限制, 因其接收方便, 适合不同层次的受众而迅速风靡于世。但相比而言, 其传播的弊端十分明显: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声腔研究而失去了视觉体验。

电影电视传播方式的出现, 弥补了广播传播对舞台视觉表现的不足。从1905年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开始, 电影戏曲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新奇。半世纪以后, 北京电视台开播, 戏曲与电视的结合, 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 人们对电视戏曲的接受就自然平奇。新世纪, 戏曲与网络的牵手, 使得网络戏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成为丰富多彩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具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优点, 信息容量空间巨大, 通过建立戏曲网站、博客、论坛和聊天室全面展示、交流、传播戏曲艺术, 受众可以发表评论, 抒发感受, 参与性更强。不论是电影戏曲、电视戏曲还是网络戏曲, 由于现代媒体的介入, 打破了戏曲传统传播的模式。

在现代媒体诞生之前, 传统戏曲具有“演出—观看”同步的特质, 而现代媒体的介入, 经由电影、电视、网络的再度传播, 改变了演员和受众的关系, 新时期观演关系的变化开启了戏曲传播的后戏台时期的大门。

传统戏曲对舞美、化妆、灯光是不讲究的, 老戏迷们注重的是演员的唱功, 即人们常说的“听戏”。传统戏曲的演出, 以及受众的欣赏, 都需要耗费时间、人力、物力, 特别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快节奏, 去现场欣赏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在现代技术的介入下, 将戏曲成品进行录音、录像、编辑成适合媒体样态播出的节目, 通过媒体发送出去, 由受众接受并解读, 这种传播方式就有极大的便捷性, 受众不再受演出时间的限制, 随时可借助现代媒体, 欣赏自己喜爱的戏曲经典。

现代媒体以其强有力的传播态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中国戏曲需要通过现代媒体进行资源整合、扩大传播范围、增加受众群体, 尤其能吸引更多青年受众对戏曲产生兴趣。

三、异质文化的交流, 为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可能

新兴媒介的优越性和整合性, 拥有戏曲舞台传播、剧本传播所具备的各种表现手段, 传播迅速快捷。这为多元化信息时代下的中国戏曲提供了走出国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可能, 戏曲艺术的当代全球传播得以实现。

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可追溯到十八世纪法国传教士约瑟夫·普雷马雷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译介, 但大规模的传播还在二十世纪以后。二十世纪30年代, 梅兰芳访问日本、美国获得成功, 美国上流社会对梅兰芳先生的精湛艺术大加赞誉。戏曲自此走出国门, 越来越被世人所了解。现在许多剧团将眼光移到国外, 进行有计划、有策略、有战略的包装和宣传, 向世界推介我们古老的戏曲艺术。同时, 中国戏曲也吸收、借鉴外国戏剧的精华, 开拓外国作品在中国的传播渠道, 丰富中国戏曲的表现内容。如:川剧《杀兄夺嫂》移植于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沪剧《少奶奶的扇子》移植于英国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京剧《悲惨世界》移植于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等等, 这有利于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双赢。

所以, 异质文化间的传播交流, 不失为中国戏曲走出困境的一种新的追求。

中国戏曲是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标志, 承载着最具特色的民族理念,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沉淀, 无论戏曲如何传播发展, 与哪种媒介结合, 都不能失去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作为传统艺术, 她的传承发展需要借助现代传媒, 需要在新时代保持生命力, 不与时代脱节, 从容应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摘要: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是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符号。面对目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 中国戏曲应在当代环境下进行深刻探索, 保留精华, 与时俱进, 才能不断传播发展。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 探讨中国戏曲的生存应对。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戏曲传播,应对,跨文化

参考文献

①乐黛云:《多元文化及其发展中的两种危险》, 东方文化, 2000年, 50页。

国际传播格局 篇4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

1 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1.1 体育新闻媒体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 体育新闻传播媒介和新媒体进行融合, 使其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具体表现在:首先, 社会群体的多样化让体育新闻媒介的呈现有了进一步延伸, 传播内容更加有层次。对于传统观众而言, 最基本的媒介传播工具依然是电视, 但因为新媒介的影响和普及, 其广大受众群体主要是年轻人、知识分子, 还有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新时期的新媒体形式, 例如互联网媒体、手机新闻客户端或者是新浪微博等。与此同时, 随着媒体数量的不断递增, 也不断增加了媒体之间的竞争性, 而媒体也只能采取更加新颖的、创新的新闻传播方式, 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吸引受众。

1.2 体育新闻传播具有明显的互动性

受众与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之间的关系, 逐渐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已经扭转变为不同“受众主导型”的发展趋势。受众的主体选择性更多, 受众可通过体育新闻互动平台和交流网络论坛以及最热门的微博、微信和手机网络平台的应用, 来作为信息发布的主导者对信息进行发布、放大, 甚至摆脱媒体的限制, 并形成与新媒体的互动, 自由发表个人言论,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新闻传播者的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链条中, 传统受众对信息的掌握更加自主, 并实现了通过多种方式直接与新闻媒体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的效果。

1.3 体育新闻传播具有更强的移动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移动设备以及数字化的进步, 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新闻传播可以摆脱传播过程中时间以及空间上的束缚, 强化了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移动性。这样逐渐使得新闻的发布、传播以及宣传推广可直接利用现代化的移动数据技术来实现, 用户可以拥有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 用户从内容选择和时间上都没有了限制, 能为受众实现随时收看、随处收看的便捷性。

2 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新路径

2.1 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体育新闻传播思想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进一步强化了受众在体育新闻媒体中最核心的商业主角地位, 这也使得体育新闻媒体对受众的关注度更高, 并逐渐树立起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将其发展成为体育新闻媒体的核心价值观。体育新闻传播链中的主体逐渐从过去的传播者主导变化为传播者角色的弱化, 使得传播者逐渐只是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和发布者, 并不能主导新闻传播过程的一切。这也逐渐使得受众的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开始发展到拥有信息选择权的阶段, 受众甚至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与体育新闻传播者之间建立了平行的位置。在信息化技术不断革新发展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体育新闻传播平台, 这个平台主要围绕受众的观点、受众的需求以及受众的态度在发展与变化, 以受众为中心并为受众服务为目的传播体育新闻。

2.2 体育新闻传播的跨媒体时代来临

随着信息技术的改革发展, 这样使得媒体的类型和形式更加多样化, 当前新时期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成媒体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渗透。传统媒体主要包括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等, 这些逐渐与网络媒体以及新兴媒体等新型现代化媒体的形式形成跨界合作, 在资源的共享方面发展迅速, 把体育新闻跨媒体时代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发展格局。在随着各大媒体争相发展合作的过程中, 实现了媒体与媒体之间的互利与共赢。

2.3 塑造体育新闻传播品牌

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过程中, 很多新闻媒体之间开始发生激烈的竞争, 其中作为体育文化最重要的传播载体的体育新闻传播也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战线上不断前行, 在与时俱进的同时, 结合自身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塑造本媒体的品牌, 不断巩固和拓展自己的新闻媒体市场, 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这个过程中, 可借助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的新闻传播, 来塑造和完善体育新闻传播的形象, 不断开发和拓展更广泛的媒体发展空间, 实现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品牌化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新媒体环境下, 体育新闻传播需要更好的创新, 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媒体技术方法, 与时俱进, 从而促进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格局分化研究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格局分化,多极化,区域化

一、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国际贸易格局不断分化, 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 国际贸易呈现多极化发展态势, 这不仅扩展了WTO成员与内容, 也弱化了多边贸易规则。可以说, 国际贸易的区域化发展, 使得各种贸易区域同时并存, 间接导致了“中国套娃”现象。如何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是我国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国际贸易格局分化分析

1、国际贸易多极化发展

从目前来看, 国际贸易呈现多极化发展态势, 这是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分化的重要表现。从宏观角度而言, 国际贸易多极化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美国一国称霸→美、欧两极对立→欧、美、日三足鼎立→欧、美、亚多极发展。

美国一国称霸的时期是二战结束-20 世纪50 年代。1948 年, 美国贸易总额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据17.2% 的比例。这时候, 欧洲国家经济开始复苏, 光英国一个国家, 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就占据12.4% 的比例。但当时还没有形成欧共体, 美国仍然一枝独秀。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欧洲经济迅猛复苏, 美、欧两极对立的国际贸易格局开始形成。美国贸易总额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例有所下降, 这种情况直到六七十年代都没有得到缓解, 而此时日本经济开始崛起, 正式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状态。到了七八十年代, 以亚洲四小龙 (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 为代表, 东亚经济体快速发展, 接着金砖国家 (以中国为代表) 也开始崛起, 国际贸易格局正式踏上多极化发展的轨道。我国自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国民经济实力大幅度增长, 在国际上开始有了一定发言权。

2、国际贸易格局区域化发展

国际贸易不仅多极化发展, 还开始转向区域化发展, 这也是国际贸易格局分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国际贸易区域化发展具体是指国际贸易形成了三大板块:一是欧盟贸易体;二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贸易体, 三是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中心的东亚贸易体。据有关数据统计, 2013 年, 这三大经济贸易体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31.9%、14.9% 和24.7%。这些数据汇总后, 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据了超过70% 的比例, 可见影响力之大。其中, 欧盟贸易的区域化程度最高。在三大贸易板块的影响下, 还形成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次级贸易区域, 进而形成“中国套娃”现象。

3、中国贸易秩序变革

如今,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 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其发展将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一, 从国际贸易大格局来看, 中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是促进国际贸易格局进行分化与重组的关键要素。1948 年, 中国贸易出口额只占世界贸易出口额的0.9%, 到了1958 年, 中国出口额占据了2.4%的比例。进入21 世纪之后, 这个数据不断变大, 2010 年达到了10%, 2013 年突破了11%, 已经是世界单一经济体中所占比重最多的国家。反观美国, 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48 年的22% 一直下降到2013 年的8%, 日本的占比在1986 年达到了9.8%, 但是在2013 年, 仅占3.8% 的比例。不难看出, 进入21世纪之后, 中国已经成了国际贸易增长最重要的“催化剂”, 是国际贸易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极, 也是世界各国都要高度重视的合作伙伴。

三、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对策

虽然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占据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 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客观看待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 并采取有效对策应对各方面的挑战。

1、始终维护以WTO为基本框架的多边贸易秩序

必须承认, 中国对外贸易之所以屡创佳绩, 不仅是中国国民经济自身发展的结果, 也与中国加入WTO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 中国是WTO多边贸易秩序的积极受益者。它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同时也为中国应对贸易单边主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今, 中国国际贸易迅猛发展, 针对中国的贸易冲突也与日俱增, 这是国际贸易格局分化的客观反映。历经多年的洗礼, 中国政府已经初步掌握WTO规则, 并学会了将其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武器。从目前来看, WTO多边贸易秩序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中国应该自始至终地维护以WTO为基本框架的多边贸易秩序, 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2、夯实促进建设东亚区域贸易秩序的新措施

1997 年, 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后, 东亚经贸合作的力度不断加强, 成立了“10+3” (东盟10 国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 框架, 之后又在日本的提议下建立了“10+6” (在“10+3”基础上再加入印度、新西兰与澳大利亚) 框架, 旨在大力促进东亚的经济合作, 推进贸易便捷化和自由化的进程, 然而, 这两个框架并不包括美国。不得不承认, 这两个框架目前还处于十分松散的状态, 内部矛盾频繁发生, 再加上受到美国主导的TPP影响, 其发展前途令人堪忧。这样一来, 东亚的“中国套娃”现象便日益明显。处于这样的局面中,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但是要想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不能仅仅着眼于硬件建设, 还要加强软件建设, 为东亚的区域贸易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3、以经济新常态为契机深化改革开放进程

如今, 中国已经迈入了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新常态局面中, 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可能不会再出现, 所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成了发展对外贸易的最重要途径。从目前来看, 中国开始从商品资本输出慢慢转型为生产资本输出, 服务贸易已然成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最新增长点。

另外, 以美国为主导的TPP希望建设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 而中国没有被列为邀请之列。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TPP要将中国边缘化。如今的国际贸易格局已经不能缺少中国的存在, 即使美国想孤立中国, 也很难如愿,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为应对TPP做好万全的准备。

四、结束语

回想过去, 中国在争取加入WTO时, 也曾经带有一些疑惑, 面临着种种意想不到的挑战, 但事实证明, 中国加入WTO这一举措是十分正确的, 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如今, 国际贸易格局不断分化, 一国想要独霸的局面永远不可能再出现。中国的发展实力不断强大, 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未来, 中国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 不断推进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力求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宏禹, 张晓通, 赵柯.论中国经济实力的运用[J].东北亚论坛, 2013, 1:91-98.

[2]姜文学.TPP在美国重塑国际贸易秩序中的双重功能[J].财经问题研究, 2012, 12:81-89.

[3]田丰.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评估与展望[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 1:128-146.

当今国际女子体操竞争格局评析 篇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主要依靠中国奥委会 (www.olympic.cn) 、中国体操协会官方网站 (http://www.cga.net.cn/dome_news/index.html) 、网易奥运频道 (http://news.sports.cn/gymnastics/2012-08-30/13884.html) 和伦敦奥组委 (www.london2012.com) 等重要网络媒介上的有关伦敦奥运会上各国女子体操代表团获得的奖牌数据和前八名的成绩, 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搜集与阅读关于体操裁判等重要文献, 为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其中学术论文18篇, 专著5部, 教材4部, 学位论文6篇。

统计分析法。运用Excel软件将所搜集到的各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 并按照名次、国别、项目、难度、成绩、等进行统计。

对比研究法。通过把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成绩数据整理并把曾经的世界体操大赛各项数据进行整理, 将近三届大型世界体操比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分析现在世界体操竞争格局。

视频观察法、反复观看伦敦奥运会女子体操比赛, 对选手的表现, 动作难度和完成情况以及编排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 并进行有效的对比。

归纳演绎法。从统计与比较的数据结果, 分析国际女子体操新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体操发展总体形势, 总体趋势和成绩、存在问题主要进行归纳分析, 并对今后我国女子竞技体操的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2伦敦奥运会女子体操奖牌分布在5个国家, 呈现梯状

2012伦敦奥运会女子体操奖牌主要分布在美国、俄罗斯、中国、罗马尼亚、英国五个国家。

中国队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排在奖牌榜首位。在四十二届鹿特丹世锦赛上俄罗斯女队以2金、3银的成绩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 美国队则以1金、2银、2铜排在第二, 中国队以2银、1铜的成绩位列女子体操奖牌榜第三名;在四十三届世锦赛上美国女队一共收获了4枚金牌, 中国女子队虽获奖牌最多, 中国队金牌仅一枚, 中国队排在第三位;在本次比赛中, 俄罗斯奖牌最多, 但金牌只有1个少于美国队的3枚金牌所以排在第二位, 我国在奖牌榜和罗马利亚是并列第三位, 总数都是3枚奖牌。但是我国银牌比罗马利亚多, 所以也是排在第三位。罗马尼亚队进步明显, 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小。英国队仅获得一枚铜牌。

2.1.1 团体赛“美国, 俄罗斯, 罗马利亚”新的三国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三次铜牌后无缘奖牌

从团体赛结果分析, 美国队以183.596分领先第二名俄罗斯队5.066分, 领先第三名的罗马利亚7.182分获得冠军, 俄罗斯队以178.53分领先罗马利亚2.116分获得铜牌, 罗马利亚以176.414分领先中国队1.984分获得第三名。中国队与第一名的美国队相差9.166分, 与罗马利亚差1.984分, 处于第四名无缘奖牌。

2.1.2 俄美全能争雄, 道格拉斯临场胜科莫娃, 中国双姝发挥达个人最佳, 中国难度落后无法抗衡欧美

从全能比赛的情况来看, 美国和俄罗斯封锁了全能奖牌。前四名都是美国和俄罗斯选手, 道格拉斯凭借全面稳定的发挥, 以62.232分力压俄罗斯选手科莫娃0.259分获得金牌, 而美国队的另外选手亚历山德拉·莱斯曼道与俄罗斯的阿丽娅·穆斯塔芬娜一相同的总分59.566争夺铜牌, 但根据规则因该判给美国选手亚历山德拉·莱斯曼道铜牌。

2.2 单项竞争

2.2.1 程菲之后中国队在跳马项目上再现沉默

从跳马结果可见罗马尼亚选手伊兹巴萨以15.191分获得冠军, 美国选手马洛尼以15.083分获得了银牌, 俄罗斯选手帕瑟卡以15.050分获得了铜牌。从2005~2007年, 中国的程菲一直在跳马上独领风骚, 从获得命名 (程菲跳) 到蝉联冠军再到三连冠, 成为女子跳马史上的第一人。程菲退役后, 中国女子跳马后继乏人。

2.2.2 女子高低杠决赛何可欣遗憾摘银穆斯塔芬娜夺冠

高低杠比赛中, 俄罗斯选手穆斯塔芬娜凭借出色表现, 她总分超越何可欣0.2分, 以16.133分成为新领头羊。何可欣以7.1的高难度动作, 顺利完成, 落地完美, 她得到了15.933的高分获得亚军。英国选手特维德尔, 她在资格赛排名第一, 她整套的杠上动作完成的非常出色, 所有的连接都全部接上, 但是在完成难度f组的下法的时候, 没有站稳, 难度分7分, 得到了15.916分越了姚金男0.017分获得铜牌。中国选手姚金男完成了难度为6.8分的成套, 并且在完成林莉转体180度的时候完成的非常出色, 下法两周也稳稳落地, 得到了15.766分。俄罗斯选手科莫娃是2011年世锦赛高低杠冠军, 下法采用了难度为f组的下法, 落地向后一大步, 难度分为7分, 得到了15.666分的成绩。德国选手塞特兹完成了难度为g组的京格尔转体360度, 这个只有她一个人完成的动作, 她的成套动作完成的比较顺利, 难度分为6.7分, 得到了15.266分。

2.2.3 中国包揽女子平衡木冠亚军

平衡木比赛中, 中国队邓琳琳领先第三名的美国选手亚历山德拉·拉丝曼0.534分的据对优势获得金牌, 可见中国队在平衡木上优势明显。

2.2.4 自由体操美国称霸, 欧洲呼应, 中国尚需努力

自由体操比赛中前八名当中除了第四名的澳大利亚外都是欧美国家。美国的亚历山德拉·拉丝曼以6.5分的难度获得15.6分领先第二名罗马利亚选手卡塔琳娜·波诺0.4分的优势获得冠军。俄罗斯以14.9的成绩获得铜牌。欧洲国家占领了自由体操前8名的大半江山。

在四十三届世锦赛的比赛中最高难度就是拉丝曼和韦伯的D分 (难度分) 达到6.2, 本次比赛难度达到亚历山德拉·拉丝曼6.5分, 而且完成分达到9.1的高分。优美、高难度和超稳定的发挥是自由体操取胜的关键。

3 结论

(1) 奖牌主要分布在5个国家。奖牌获得国家形成梯形状态。美国和俄罗斯成为最高层, 中国与罗马利亚奖牌数竞争激烈成为第二层。英国队获得一枚奖牌成为最底层。

(2) 团体赛中“美国, 俄罗斯, 罗马利亚”新的三国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三次铜牌后无缘奖牌。团体竞争中, 美国实力最强, 依次是俄罗斯、罗马利亚, 其次是中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日本。

(3) 全能赛中美国和俄罗斯最强, 其次是罗马利亚、中国、意大利, 中国难度落后无法抗衡欧美。

(4) 跳马项目罗马尼亚最强, 其次为美国、俄罗斯、德国, 本项目是中国队弱势项目, 没有进入决赛。

(5) 高低杠比赛中俄罗斯和中国都有两名队员进入决赛, 俄罗斯技高一筹获得金牌和第五名, 中国获得银牌和第四名, 东道主获得铜牌, 但是中国队和俄罗斯队都有竞争冠军的实力。实力排名为俄罗斯。

(6) 平衡木中国实力最强获得金银奖牌, 美国队有两位进入决赛并获得一枚铜牌, 罗马利亚也是两名队员进入决赛, 但最好成绩获得一个第四, 俄罗斯获得第五。

(7) 自由体操中美国、罗马利亚、俄罗斯均有两名队员进入决赛, 美国实力强获得金牌和第七, 罗马利亚或银牌和第八, 俄罗斯获得铜牌和第六, 中国队还需长期努力缩小差距。

参考文献

[1]竭晓安.从北京奥运会看当前国际女子体操的竞争格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8.

[2]杨红.第4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比赛评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8.

[3]王海云, 李佐惠.从第42、43两届体操世锦赛比赛成绩分析中国女子体操队现状.安徽体育科技, 2012, 33 (2) .

[4]杨金云.蒋代新中美俄女子体操实力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8.

国际传播格局 篇7

回溯“韩白之争”的全部经过, 细心者会发现, 韩寒向白烨发起攻击的导火索即源于“文坛”问题。2006年2月白烨在博客中贴出一篇文章, 主要观点为:“80后”写作还不能算是文学写作, 只能算是票友写作;“80后”进入了市场但未进入文坛。此文即刻招来韩寒在博客中的强烈回应——“文学和电影, 都是谁都能做的, 没有任何门槛。”“白先生文章里显露出的险隘的圈子意识。”“其实, 每个写博客的人, 都算进入了文坛。”

仔细考察两人针尖对麦芒的论争, 可以看出, 两人的“文坛观”截然不同:在白烨眼中的, 文坛只有一个——那就是由作协、纯文学期刊、鲁迅茅盾文学奖等机制构成的一个圈子, 只有进入了这个圈子, 或得到这个圈子认可的才能算是真正的专业的文学写作, 才能算是进入了文坛 (1) ;而韩寒则认为只要动笔写作并通过媒体公开发表传播了就算是进入了文坛。

但是韩寒的这句“其实, 每个写博客的人, 都算进入了文坛”, 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 就现实意义而论, “文坛”其实也是文学职场, 既然是职场总应该有些专业性, 不是所有写了作品然后在网络上发表传播的都可以称之为“进入文坛”。不过, 尽管韩寒的结论有语病, 但彼时以网络为中心的写作发表传播交流的专业的职场圈子事实上已经存在, 不仅存在, 而且已经具备与传统纸媒主流文坛分庭抗礼的力量。这就要回溯一番网络文学的诞生发展历史了。

在网络平台上写作、发表和传播中文文学作品 (即网络原创文学) 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海外留学生。 (2) 1998年, 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流行真正开始引发了大陆网络原创文学的燎原之火。国内各类文学网站、文学网页和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形成世纪之交纸媒文学身边最令人瞩目的一道文学风景线。这时以网络为媒介的专门的文学圈子已经成为现实中的存在了。

然而, 它与既有的传统文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它是否可以按理论设想的那样凭借新兴的网络媒介独有的优势, 足以置传统纸媒主流文坛的影响于度外, 按自己的规律运转?

现实情况永远要比理论假设复杂得多。创生之初的网络原创文学资历浅, 力量薄弱, 不仅无法摆脱实力强劲、积累深厚的传统纸媒主流文坛的影响, 而且还必须倚赖后者。这表现在:首先最初网络原创文学的很多作者、受众与论坛版主、网页编辑并非网络上培养出来的, 而是来自纸媒文学。其二, 绝大多数网络写手并无致力于网络原创文学的不二忠心, 在网络上练笔、成名, 然后走上纸媒文坛, 被纸媒主流文坛招安, 是他们普遍的想法。其三, 网络文学评奖机制仍得借助于传统纸媒主流文坛力量来进行。其四, 一些文学网站为了维持网站运营, 与纸质出版签约、捆绑经营, 借助于后者的力量来保证网络写手获利, 从而笼络点击率高的写手。可以想见, 在这样情况下生产出来的网络文学文本仍然带有纸媒文学的思维印迹, 而无法获得真正的网络化特质。总而言之, 新生的网络原创文学在与虽已处于衰落之中, 但仍掌握着文学话语权, 实力强劲的纸媒文学相比拼而发展的过程中, 处于绝对弱势地位, 无法真正独立。

而这个网络化文坛真正势力大涨, 走出纸媒文坛这棵大树的遮蔽, 开始独立, 始于“80后”一代写作的登场。

事实上, 中国的网络一代正是始于“80后”一代, 当他们开始成长并渐渐独立思考表达时正是网络兴起的时代。网络对于这代人有着别样特殊的意义:对于他们的前辈甚至包括绝大多数“70后”一代, 网络只是工具;而对“80后”, 网络不仅是工具, 更是生存的空间, 一种生活方式。“80后”一代比前辈更习惯用网络的方式表达交流。“80后”写作现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与前辈人主要通过文学期刊走上文坛不同, “80后”写手普遍习惯于选择网络作为自己练笔、写作、发表作品和与读者交流互动的主要媒体, 毫无疑问, “80后”也正是彼时网络文学的中坚力量。

正是“80后”一代人为网络原创文学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写手与受众。“80后”写手们在网络上写作、传播作品, 而点击阅读这些文字的往往又是同龄人。相似的生活经历, 相通的心理情怀, 相近的情趣品位, 很容易获得同龄读者的共鸣。如此这番, 就形成一个在“80后”人内部自我生产自我传播接受自我循环的机制和系统。不同于前辈人的, 对网络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足以保证他们的作品获得高的点击率。凭借点击率, 在这个商业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成为强势话语的时代, 这个“文坛”足以摆脱传统纸媒主流文坛的影响, 按自己的规律运转。这样, 就形成了不受传统纸媒主流文学权力制约的, 从写作主体、受众到文本真正网络化的“80后”自己的文坛。

情况还并非仅仅如此。在这个点击率、发行量、收视率、销量……总之是市场决定一切的文化时代, 文化出版商和企业化的出版社也瞄准了“80后”写作所蕴藏的商机, 纷纷出版点击率高的“80后”写手作品, 或与网络上点击率高的写手签约, 推出纸质出版物。 (3) “80后”写作的成功也启发了长期受发行量困扰的纸质文学期刊, 它们或刊载发表知名“80后”写手的作品, 或干脆摇身一变, 转向成为“80后”人的文学读物。 (4) 这样, 在这个商业意识形态成为强势话语的时代, 凭借点击率, “80后”以网络为中心的“小宇宙”竟然拉动了纸质的文学出版和部分商业化的文学期刊。“80后”的文坛像滚雪球一般从网络扩张到纸媒。至此, 当代文学的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 以“80后”写作为主力的网络文坛真正崛起, 并成为纸媒文坛之外的一支独立的文学力量。在网络化文坛与传统纸媒文坛两者权力的对比中, 后者已从无到有, 从弱势到强大, 借助市场与大众传媒的力量, 成为传统纸媒主流文坛之外的又一大文学生产传播系统。再反观“韩白之争”, 我们发现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标明了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即后者在经历草创之初的艰难生存后的真正崛起、独立, 足以与传统纸媒主流文坛抗衡。

而今, “韩白之争”已过去四个年头。继“80后”之后, “90后”一代也成长起来, 加入到网络写作和消费的大军中。另一方面, 凭借日新月异的网络终端技术和累积的网络文学商业化运作经验, 网络文学在产业化的道路上继续大步前进, 网络文学正在取代上世纪80年代传统主流文学在大众传媒中扮演的角色:新世纪以来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一系列影视剧在荧屏银幕热播, 而2010年更被有关人士称为网络小说改编年;由网络类型小说所掀起的穿越、悬疑、玄幻、后宫题材热潮也刮到了影视媒体……与此同时, 传统纸媒主流文坛的空间则在进一步萎缩, 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困境” (5) 。其突出表现是:读者人数持续下降, 专业作家愈益走向自我封闭, 并且走向“圈子化”, 文学期刊老龄化。 (6) 不过就此断言传统主流文坛会迎来“灭顶之灾” (7) 目前还为时尚早, 因为凭借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 以及其内部在困境中的自我蜕变与更新, 这个文坛还会继续如履薄冰地走下去。并且因为前者——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仍在当前文坛格局中维持主流的地位。

近年来传统纸媒主流文坛也开始放下身段, 向网络文学作者示好招安, 但是因为两种文学生产系统内容机制与运作规律毕竟泾渭分明, 所以这种互动也只能流于皮相。从根本上而言两者仍是两股道。可以断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 这样的发展趋向与文学格局仍将维持。在这相当的时段内, 传统的主流文学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维持规模数量的同时, 如何保质求精, 形成与网络文学与大众文学不同的高端精品路线正是前者亟须解决的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③春风文艺出版社与郭敬明签约, 长江文艺出版社郭敬明主编《最小说》。

⑤⑦於可训:《新世纪文学的困境与蜕变》,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10 (3) , 第35页, 第34页。

上一篇:高速公路的滑坡治理下一篇:大学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