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价值

2024-08-21

国际化价值(精选12篇)

国际化价值 篇1

引言

随着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发展, 国际经济和金融的不断发展与融合, 人民币早已经跨越国界, 实现在境外流通。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深入, 国际经济不断的走向统一化的道路, 人民币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接轨带来了契机;二是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人民币的现金在国际上能够顺畅流通, 为促进商品交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货币交易的便利, 促进了中国金融走向全球化;三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 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 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的计算模式受到一定的影响和改变, 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后, 人民币的国际化对巩固价值的计量模式以及通用标准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之一就是公允价值, 通过公允价值的计量, 使得交易双方在熟悉市场情况下, 通过确定的价格和公平交易的条件, 结合货币金融市场的国际会计准则, 根据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1,2,3,4]。人民币的国际化表明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情况, 受到了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认识的关注。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推动人民币变成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 未来人民币将会进入SDR、推动中国碳金融发展, 引入更多机构投资者通过使用人民币进行货币结算和资金融合。人民币的国际化的过程必将推重公允准则的计量模式的转变, 随着全新的《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掀开了神秘面纱, 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推出,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 《39 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财政部针对人民币国际化推出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准体系, 《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掀开了神秘面纱, 惊艳亮相[5,6,7]。在《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 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 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39 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这项全新的准则由财政部正式发布, 自2014 年7 月1 日起在所有执行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 新的公允准则采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货币交易或市场信息, 并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持续趋同, 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产物, 人民币国际化将对公允准则的初始计量、估值技术、公允价值层次等计量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 为市场参与者在资产定价和境外上市的执行方面提供会计准则, 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进一步完善。可见, 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将对公允价值的国际准则驱动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践中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影响, 基于市场的计量, 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 通过优化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 使得会计处理相关事项有了指导性的操作规范。

1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1.1 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及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本文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影响, 需要首先分析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及发展现状。随着国际的不断发展与融合,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 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的地位日益重要, 中国的经济和金融逐渐走向世界。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的经济和公允价值的计量带来巨大的影响, 这影响有好的一面, 也有坏的一面。中国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在经济和招商引资方面, 推行走出去和走进来的政策, 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壮大, 中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历程。人民币的国家化有利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使得在当前国际经济紧张形势下, 能有效保障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能顺利畅通。当前, 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达到了一个较大的比重。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金融和货币的竞争, 人民币国际化无疑会对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8,9,10,11]。在此, 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第一, 人民币国际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 美国次贷危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给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波动, 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而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中国能够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在供给方过剩生产能力过度的情况下, 美联储为金融市场提供的杠杆式操作。西方资本市场的混乱和缺乏监管, 通过人民币国际化使得“政府”与“市场”的动态博弈中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可见, 人民币国际化, 能使中国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 同时推出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 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 有效规避了经济下行风险, 通过政府与国际市场的动态博弈, 确保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平稳运行, 避免了陷入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

第二, 人民币国际化对全面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管理和金融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 使得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承担的职责和使命更为重要, 人民币不再是一个货币的衡量工具, 也是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转变了国际市场对单项的金融工具使用的计量方式。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提出新的思考和模式转变。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 对于已持有资产或将发行负债, 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已持有资产或将发行负债是通过交易发生地为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进行衡量的, 当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相互抵消, 即买入或卖出价与市场中间价的差额得到合并, 由此催生的新的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通过公允价值模式的转变, 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激发最高水平活跃程度的市场

第三, 人民币国际化在我国经济管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互补性合作博弈, 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的投资工具。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深入的进程中, 在政府与市场的动态博弈中使得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取得一定的主动权,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 分析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转变方法, 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背景下, 人民币国际化为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正确认识人民币国际化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和作用, 妥善处理全球性金融市场与资本制度调节市场的作用和关系。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演变, 通过运用价值杠杆和国际货币市场的竞争机制, 通过公允价值的优化调度和计量模式的转变, 通过优化的计量模式, 结合《39 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运用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 调控经济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示意图如图1所示。

1.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出了更为详细和苛刻的要求, 公允价值计量作为金融计量工具, 采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货币交易或市场信息实现对市场产品的计量和金融商品价值的衡量。当前, 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价值评估模型, 具体方法是建立计量日的可能交易价格, 考虑资料输入的使用、可观察的市场信息, 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 调整信用风险贴水, 确定合理的公允价值。根据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通过市场机制, 根据有效市场假设, 基于事实性交易的真实市价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参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贴现。根据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条件, 在公允价值估计数变动区间内, 分析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 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因素增多, 相关的考虑因素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变得越来越复杂, 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公允价值的来源应该是两种: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贴现, 公允价值对历史成本、货币的国际化水平等因素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公允价值在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方面具有积极重要性。“IAS39使用指南”提出了采用评估模型确定公允价值的条件, 采用价值评估模型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如图2所示。

当前,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深入, 商品市场的交换机制和商品价值受到国际化冲击影响加大, 传统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能满足准确的商品衡量的需求, 有需要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进行优化改进,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单签, 公允价值计量假设资产或负债的交易发生在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实时摊销, 在资产收益期内, 按账面价值入账, 避免人民币的国际化对资产的折损和权益的损害。

2 人民币国际化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化

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的计量方法准则,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 市场发生了变化, 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发生了转变。为了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准确性, 需要进行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影响。根据39号准则, 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产生的资产收益和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公允价值是对某些资产和负债而言的有效计量工具, 保障了商品的流通和货币市场的秩序, 公允价值的计量是会计计量商品价格的基本方式, 公允价值的计量受到货币国际化的影响较大。近年来, 随着各类资产市场交易条件的日趋完善, 公允价值计量规则细化, 公允价值计量的体系日渐完善。

财政部近日发布正式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 号——公允价值计量》, 随着货币的国际化,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办法使得国内的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趋同, 在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深入下, 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强化了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和分析, 对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清楚的衡量。通过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身价值, 确定价值的公允值, 结合市场的影响因素, 根据市场环境、市场供求关系和人的主观意识, 得出商品在交易市场中的价格, 实现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的改进, 人民币国际化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参考因素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结合图3给出的人民币货币国际化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参考因素, 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影响, 并给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计量模式改革的建议:

首先,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作为会计准则, 必须根据市场存货、资产减值、股份支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量及价值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改变, 在计量方法和参考因素方面进行多方面的考量。进一步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法规制度, 国内的会计准则就公允价值计量单独进行规定, 根据《30号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报送财务报表, 在公允机制的计量和财务报表的核算中, 更加需要重视实质, 轻于形式。在公允价值计量中, 充分纳入“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考虑, 在风险观测和风险控制方面加强管控, 细化和强化了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国际货币和期货市场的风向能力方面的防御。

其次, 完善各类资产市场交易市场的会计准则, 在各类资产市场交易市场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在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国际资产交易中的重要性得以体现, 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 需要完善各类资产市场交易市场的会计准则, 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上朝着全球会计准则趋同目标迈进。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 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重要信息的披露和数据的共享。随着未来将在人民币进入SDR、推动中国碳金融发展, 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受到国际会计学界的关注, 因此,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 需要就国际市场的存货、资产减值、股份支付等多领域多方面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规范, 为会计提供指导性的操作规范。

再次,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环境下, 通过采用多元成本计价模式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在人民币国际化环境下, 对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谨慎使用价值评估模型, 了解各种金融商品的特点, 更加关注于国际的风险管理和其他控制。在公允价值计量中, 风险管理和其他控制, 利用专业判断和评价技术, 充分分析影响货币市场公平价值的市场因素, 用贴现法估计当时价格, 对预期市场进行有利推测, 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设计中, 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具体要求, 充分可供利用的市场交易或市场信息, 尽可能多地使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 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

结语

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得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 在境外流通, 人民币国际化活跃了市场金融资产, 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和金融控制带来了不确定的风险因素, 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优化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 使得国内的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趋同, 保障有序交易。

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的计量, 公允价值为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产生的资产收益和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公允价值保障了商品的流通和货币市场的秩序, 公允价值的计量是会计计量商品价格的基本方式, 公允价值的计量受到货币国际化的影响较大。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 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需要充分考虑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相关因素的影响, 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身价值, 尽可能多地使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 尽可能少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 确定公允价值, 保证计量的准确性。

国际化价值 篇2

摘要:公允价值会计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不同的声音。本文在分析近期国际上有关公允价值会计论争的基础上,得出公允价值的确定是这场论争的核心问题,并总结了这场论争对坚持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论争;公允价值确定;启示

所谓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公允价值会计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不同的声音,支持者多来自于以投资者为代表的SEC、FASB 等会计界,而以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为代表的企业界对公允价值会计持谨慎乃至反对态度,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仅缺乏可靠性,而且将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促使金融机构的借款决策短期化。此次世界发生的金融危机更使公允价值会计成为经济界与政界争论的焦点。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几个主要的经济体都暂停或者修改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主要原因是其中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政府急需遏制不断下滑的经济信心指数。从结果看,反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人们是“胜利者”,一些支持这项准则的人士与机构迫于现实压力,也放弃了原有的政策主张。本文在简要回顾这场争论的基础上,对这场论争的实质与焦点及给我们得启示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国际公允价值会计的论争

公允价值会计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借款危机。80年代,美国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历史成本计量使大量参与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机构的财务报表的信息失去透明性、相关性。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迅速反应,FASB于1984 首次将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会计并发布了FAS80(远期合同会计)。1990年9月,当时的SEC主席R ichard C B reeden

在美国参议院作证时指出了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应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FASB从1990年12月至2006年9月发布的55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约占75%(夏成才,2007),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SFAB第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在美国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一些银行家、金融人士、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美国会计准则。面对金融危机中飞流直下的金融资产价格,他们认为第157号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使市场陷入金融工具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月初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7000亿美元紧急经济救援法(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EESA)中,允许SEC 暂停存在争议的公允价值计量权利。随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欧盟议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日本等相继作出了修改或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建议或决定。

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人士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性,即经济繁荣,市场高涨时,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的高估,从而公允价值会计成为金融泡沫的发生器;反之,经济衰退,市场低迷时,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低估,从而公允价值会计成为金融危机的助推器。二是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估值风险。主要是指责当金融工具缺乏活跃交易市场时,由于流动性极低,不存在市场交易价格和类似市场价格,需要借助各种模型来估计其公允价值,模型选择具有随意性,而不同模型所设置变量(利率、风险系数、相关性、信用基差)又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因而相关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缺乏客观性与可靠性。

以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首的一派则认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公允价值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反驳说,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地得到暴露,让投资者尽快看到真相。取消公允价值计量,是历史的倒退,无异于掩耳盗铃。他们反对全盘否定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考虑的是应该如何完善公允价值计量,以更好地体现特殊情况下的金融产品的价值。

二、国际公允价值会计论争的实质:公允价值的确定

理论上公允价值的确定, FASB第157号公告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的交易中,因某项资产将收到的价格或转让某项负债将支付的价格”,这个定义明确使用了“退出价格”(exit price)确定公允价值,而一般意义上购置资产支付的交易价格或承担负债收到的交易价格则是一种进入价格(entry price),很多情况下两者存在差异。《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SA39)明确规定使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公允价值,通常是指已持有资产在市场中的出价、已承担负债在市场中的要价,其要求是与退出价格的内涵相一致。退出价格能够提供有关资产或负债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或流出的客观、以市场为基础的预期。

实务上公允价值的确定,根据美国SFAS157号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估值的相关规定,大多按优先顺序划分为三个层次: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即存在活跃市场时以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市价法);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参考类似项目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类似项目法);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时,则采用估计技术对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估价技术法)。

从上述国际有关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中可以看出,支持公允价值会计的一方显然认为会计核算项目的公允价值具有可靠依据或能够被合理估计,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关有用的经济决策信息,可以达到防范、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反对的一方理由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性和估值风险。顺周期性针对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产品,当市场高涨和低迷时,市场价格不能代表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即除非市场处于正常状态,市价法和类似项目法是无效的。估值风险针对缺乏活跃市场的项目,说明估价技术法一般也是无效的。因此,反对一方提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性和估值风险的实质就是认为会计核算项目的公允价值一般不具有可靠的依据,也不能被合理地估计。综上所述,国际公允价值会计论争的焦点与实质是核算项目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支持和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分歧的核心是会计核算项目的公允价值是否具有可靠依据或被合理估计。

三、国际公允价值会计论争的启示

事不辩不明,国际公允价值会计论争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

1.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即经济社会主体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在他们之间进行财富的非公平转移而带来的社会后果,换言之,会计报告会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的决策,而不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会计作为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进行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理应提供具有相关有用、及时可靠地经济信息。在资产价格随机波动的市场经济下,公允价值计量显然比历史成本计量能够提供更相关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不能废弃,只能坚持和完善。

2.市场价格并不一定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要求市场交易主体是独立的、具有熟悉交易的广泛知识,并能够合法和有经济能力自愿地进行交易。当市场处于高涨和恐慌的非理性状态时,交易主体失去了理性,缺乏应有的知识,或被迫交易。因此,市场价格并不一定是公允价值。

3.合理确定核算项目公允价值是公允价值会计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政府应保证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使市场交易尽量处于正常状态,为公允价值会计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应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公允价值的估计技术,使市场处于非理性状态或项目缺乏活跃市场时,能够合理估计相关项目的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红霞,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J].《会计研究》,(10).

[2]徐 虹,林钟高,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版),(2).

[3]刘翼鹏 李成文:金融工具会计中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基于当前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新思考[J],《商业会计》,2009(7).

品牌竞争力等于国际价值 篇3

W:品牌南非近期宣布推出南非竞争力论坛,这个论坛的主旨是什么?对提升南非的品牌竞争力有哪些意义?

M:这个论坛预计会于10月30日在约翰内斯堡举行,主要是为了回应国内与国际经济环境中快速和难以预测的变化。论坛的另外一个目的是,通过分析目前的趋势,阐明哪些因素在影响南非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国家声誉。

竞争力论坛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利益相关者可以直接介入目前国家所存在的问题议论中,一起献计献策。

良好的国际声誉能够帮助一个国家认识、确定长期战略目标。这些目标可与社会凝聚力,非洲大陆间贸易以及非洲一体化进程相关,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和南非是否是一个信誉良好的、有竞争力的非洲经济体密切相关的。

这个论坛将把参与国的国家竞争力放在聚光灯下,被更多人认知和了解。论坛的成果将侧重于找到解决方案,并且通过相关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得出适合的策略,一起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和挑战。

W:那么目前品牌南非对于这场论坛有怎样的规划呢?比如有哪些分论坛,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讨论的结果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政策、实践中去?

M:我们知道,南非民主的诞生是经过多年激烈谈判产生的。这个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南非人民是否拥有开放、愿意接受多元化的想法、观点和立场的能力。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竞争力论坛。

在论坛规划上,品牌南非借鉴了国家发展计划的具体目标,其目的是为了在国家竞争力和声誉议题上确立更广泛和更高层次的谈话,并为本国的国内生产净值和Vision2030制定框架。

竞争力论坛将通过不同场次的对话形式举行。我们希望利益相关者针对与竞争力相关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意见,最大化的参与到整个论坛中。首届竞争力论坛的各个分论坛的主题为:教育、技能和劳动力,产品和服务;管理和领导力;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该论坛最终将以竞争力论坛的详细成果报告作为尾声,并通过南非性能监控和评估部门提交给相关行政机关。

作为一个负责促进南非国际声誉的组织,品牌南非有必要对影响南非国际价值定位的各种因素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这些影响因素包括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特殊政策激励,针对当地行业的捐税鼓励,以及类似南非金融及其相关服务部门的部门优势。

W: 您刚才提到了“对南非的国际价值定位”,请您谈谈目前品牌南非如何定位国家的国际价值和竞争力?

M: 我们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看出,品牌南非是如何处理一个十分复杂的竞争力问题的。品牌南非在南非主办第五届金砖国家峰会的这一年中,主要集中调研了南非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在一篇名为《南非——一个具备全球化竞争力的顶级发展中国家》的专题报告中,我们分析了来自全球范围内有关竞争力、人类发展、经商便捷度和声誉指标的调研结果。

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正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地缘政治角色,这份报告就是希望发掘和定位出南非在这样一个世界经济体中的相对竞争优势。通过一些数据分析,南非在金砖五国以及金钻十一国这两个潜力经济体团体中,都拥有较高的国际价值。

品牌南非竞争力论坛将会开创一个平台,深入分析影响到竞争力的具体部门和相关主题,论坛讨论的对于国家竞争力的认知绝对能影响到我国国内和国际的声誉。假如南非已比其同级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好,这对于南非来说就是一种激励;鼓励南非找到解决方法去应对那些在国家综合竞争力排名方面起到负面作用的因素。品牌南非希望通过竞争力论坛积极建设起南非的良好国际声誉。

介绍:

品牌南非(Brand South Africa)是成立于2002年8月的官方机构,宗旨是创立南非的国家品牌形象,以推进南非的全球竞争力。

米勒·马托拉(Miller Matola),于2010年3月加入品牌南非。之前,他多年担任德班国际会展中心的总裁。品牌南非主席安妮莎·索尼(Anitha Soni)评价“他为品牌南非带来了‘具有动态性、战略性和操作性的技能’。”

插排:“金钻十一国”包括

墨西哥、土耳其、印尼、北朝鲜、越南、菲律宾、巴基斯坦、尼日利亚、伊朗、埃及和孟加拉。

国际价值研究文献综述 篇4

关于国际价值, 马克思曾经有如下论述:“国家不同, 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 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 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 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 就越超过国际水平。因此, 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 有不同的国际价值, 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 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在这里, 马克思已经明确提出了“国际价值”的范畴, 并指出商品的国际价值不是由某个国家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决定, 而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决定。

国际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发展, 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 研究国际贸易成因及贸易利益分配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但迄今为止, 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完整, 观点仍不统一。本文就国际价值理论的各种文献观点进行了总结。

1国际价值论是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运用的修正的研究

国际价值是否是价值规律在国际范围内的简单套用?马克思的回答是否定的, 他多次指出国际价值是对价值规律的修正。在论述生产力不同的两个国家商品交易时, 马克思指出“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 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在讲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商品交换问题时指出:“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价值规律在这里有了重大的变化。”看来, 马克思已经注意到国际条件下, 价值规律会发生新的变化, 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那么这些新的变化是什么?如国际价值量由什么决定?是否具有国际平均利润率, 是否存在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规律等问题呢?

1.1国际价值的决定

马克思明确指出商品的国际价值不是由某个国家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决定, 而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决定。关于“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这一国际价值的计量单位, 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王天义 (2002) , 崔向阳 (2004) 认为“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即在世界现有的一般生产条件下, 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 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杨国昌 (1999) 把“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看作是各国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或该商品国别生产价格) 的加权平均。任立, 王宁宁 (2006) 分析到, 计量国际价值量的劳动强度不是各国的中等劳动强度, 这里只强调“劳动强度”的大小, 而不提“劳动熟练强度”的高低。可见, 马克思采用的“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的提法不同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他们认为国内劳动强度的分布类似正态分布, 即大多集中在中间, 而两头少;而在国际上, 强度分布可能是均匀分布, 呈现中川信义所讲的“位阶” (1983) , 而非中间大, 两头小的情况。因此, 计量单位只能用“世界劳动强度的平均单位”。因此国际价值是参与交换的国家的商品价值的加权平均, 每个参与国都是其中一个“权重”, 参与国的多少会影响“权重”的大小, 所以在一定时期国际价值并非固定不变的。李水蓝, 邓路 (2007) 认为, 假设n个国家从事该商品的生产, 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为各国的国别价值为, 为i国产出占世界总产品的比重。并且说明国际价值除了受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的影响外, 还与贸易国的贸易量即世界市场联系的广度和深度相关。如果绝大多数的国际贸易商品由大致相同劳动生产率国家生产出来, 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将十分接近。何小锋, 来有为 (2003) 则认为国际价值概念是以各国生产数量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李荣林, 史祺 (2000) 将“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理解为:国别价值的平均数, 商品国际价值或世界平均生产成本都是由在国际生产中占绝大多数的商品生产国的国别生产成本所决定的, 是一种以完全竞争为基础的价值的增值过程。

1.2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特点

关于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特点的研究, 其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 在国内市场上,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而在国际市场上, 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被看作强度更高的劳动, 强度较大的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 在国别价值向国际价值转化的过程中, 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会比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得到更多的国际价值, 因此在国际市场上, 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且国际价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不断变化。对于这个问题, 学者们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2) 对价值规律作用的环境的认识。

在国际市场上, 参与交换的主体通常代表某一国家或者地区的标准或者准则、技术水平, 国家之间存在各种关税及贸易壁垒, 各个国家的政府主动出面干涉商品交换, 以维护本国资本家的利益。这种环境上的差异使价格对价值产生更经常、更普遍、幅度更大、范围更广的偏离 (任立、王宁宁, 2006) 。在国际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障碍, 不能自由流动, 进而影响了要素价格的均衡化过程, 要素收益产生差别, 使得利润平均化的过程更加曲折, 这会导致国际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复杂化与时滞 (林叶环, 2007) 。

(3) 国际价值的转型——国际生产价格。

国际价值能否以及如何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 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观点有分歧。陈永志 (2009) 认为在国际市场上, 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依然要发挥作用, 激烈竞争最终将导致世界市场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从而商品的国际价值也就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尽管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但从长远看, 这个趋势是必然的。但是也有的学者分析到, 由于国际市场的复杂性, 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情形并不真正存在, 由于资本与劳动不能自由流动, 各国别价值不能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那么国际贸易中的生产价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他认为, 生产价格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发达国家为了特定目的采取的垄断定价法, 即在商品价值的基础上, 采取垄断高价或者垄断低价。二是区域性的国际市场下, 由于区域性资本与劳动的自由流动, 区域性的国别价值可以转化为区域性的国际生产价格 (任力, 2006) 。

1.3国际价值的实现问题

现在有些国际价值理论的研究者都在探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等价交换和剥削问题, 结论不大相同。国际贸易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实现形式。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大量不等价交换的现象, 这是经济理论界公认的事实。但是衡量等价或不等价交换的标准是什么?引起不等价交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 由于价值规律在世界范围内作用的变化, 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与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之间发生了不等价交换, 后者创造的价值向前者转移, 因而前者剥削了后者。还有一种观点则相反, 认为以国际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就是等价交换。国内学者对国际价值实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按照国际价值进行的等价交换是否存在剥削的问题上。

赵战波 (1998) 认为在国内商品交换中, 不存在因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引起的“不等价交换”问题。同样在世界范围内, 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同种商品的国别价值是不同的, 国际间商品依据国际价值进行交换。一国的劳动生产率较高, 使商品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 通过商品的国际交换, 就能得到一部分超额利润, 这部分超额利润是本国人民创造的, 不是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转移过来的。所以, 按国际价值进行的等价交换不存在价值转移的问题, 因为并无“价值”可以转移, 也就不存在剥削。何炼成, 何林 (2003) 认为二战以来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际经济关系也出现了一定的新秩序, 如果国际贸易能基本上按照国际价值和国际生产价格进行交换, 则剥削和被剥削的程度将逐步降低, 穷国和富国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按照国际价值进行的等价交换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交换。在世界市场上, 等价交换不是指国民价值相等的交换, 而是指国际价值相等的交换;依此, 国民价值相等的交换是等量劳动的交换, 而国际价值相等的交换一般不是等量劳动的交换。正是这一价值规律使得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变得不平等起来, 剩余价值从穷国转移, 这样就出现了三个劳动日和一个劳动日相交换的情形 (吴颖华、刘海超, 2007;杨圣明, 2005)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和人均资本存量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交换时, 受国际价值规律的支配, 其能获得的国际支付只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有酬劳动和一定量的无酬劳动, 而不是包含全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国别价值 (杨国昌、钟伟, 1999) 。

2国际价值理论对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现实意义

由于在国际市场上, 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因此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在外贸方面, 要真正落实“科技兴贸”战略, 提高我国各类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 (杨圣明, 2005) 。应改善我国的进出口产品结构, 合理地、交替地使用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两种手段, 既要为在开放经济下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产业争取宝贵时间, 又要同时加速内需市场建设, 避免对世界市场过渡依赖而造成我国经济的依附型增长 (杨国昌、钟伟, 1999) 。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 我们应注重利用外资的风险性, 注重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平衡增长, 防止后者的无度膨胀;在强化对资本项目下监管能力的同时, 也宜谨慎有序地推进人民币的可兑换进程, 为我国利用人民币进行国际支付争得主动。进行区域经济合作, 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 (张雷声, 2002) 。加强企业管理, 提高职工素质, 降低出口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以获取更多的相对利益。搞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反对国际市场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反对垄断等超经济强制, 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积极斗争 (董洪日等, 2003) 。政府应将保护、扶植民族产业和民族企业作为重要工作, 在国内以及国际上从各方面给予民族企业以尽可能的支持 (吴宣恭, 2007) 。对出口不应采取人为的鼓励措施, 国家应该更积极地鼓励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的进口, 发挥消费品进口在扩大内需方面的积极作用 (杜亚斌, 2001) 。

摘要: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无论对国内的商品价值问题, 还是对国际上的商品价值都是适用的。马克思对国际价值的论述并不多, 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更深入研究, 国内学者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通过对国际价值规律作用机制及作用后果理论的文献回顾和评价, 提出怎样利用国际价值规律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以增加国际贸易利得。

关键词:国际价值劳动价值论,国际贸易,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伊曼纽尔.不平等的交换[M].北京: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 1988.

[2]杨圣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价值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2, (6) .

[3]张雷声.国际价值的研究与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J].学术界, 2002, (5) .

[4]董洪日, 郝克宁, 王保谦.关于遵循国际价值规律的几个问题[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3, (5) .

价值链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篇5

价值链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10国贸3班103010311 胡慧娟

摘要: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而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称之为“增值活动”,其总和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价值活动可以被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产品,与产品的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成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特点。与交易营销相比,关系营销是市场营销学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变。但关系营销的应用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其成本。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两者各有适用条件,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演化和兼容。

关键字:价值链;实施战略;市场营销;策略

进入21世纪,市场营销学理论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营销学中的“关系”范式的出现。“关系”范式以关系营销(或关系性交易)理论为代表,在市场营销学理论界掀起一场革命,对市场营销持“关系”观点的学者对交易导向的营销理论进行了批判,被称为“营销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范式:前者以产品为中心,采用4P【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营销),Promotion(促销)组合】营销组合为手段,着眼于单次交易活动收益的最大化;后者以长期关系为导向,采取关系方法

(Relationshipapproach),注重新价值的创造和双方关系中的交互作用,以构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

一、关系营销理论的提出和营销范式从交易向关系转变

在关系营销出现以前营销理论以交易或者交换为研究的中心,早期重点研究营销渠道的效率,其后消费者行为逐渐成为研究的中心,其中以4P营销组合作为主要手段。

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是两种对立的营销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以交易为导向的营销认为,市场是由同质性的无关紧要的个体顾客组成(至少在同一个细分市场是如此),关系营销则认为市场并不是由大批无关紧要的个体顾客组成。每个顾客是需求和欲望、购买能力差异很大的个体,对企业来说,每个顾客对企业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市场营销学的“20/80”理论,即企业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顾客说明,卖方不应对每个顾客都同等对待,应将有价值的关键客户和其他客户区别对待。

2.交易营销认为市场中交易双方的主动性不同,即存在“积极的卖方”和“消极的买方”,买卖双方是各自独立的因素,市场营销就是卖方的单方行为,卖方用产品、价格,促销等营销组合手段刺激顾客购买。关系营销认为市场并不都是由“积极的卖方”和“消极的买方”组成,具有特定需求的买方也存在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的过程,双方是“互动的关系”。

3.交易营销的交易活动是由具体的单个交易事件组成,各个交易活动之间不产生相互作用;关系营销认为供求双方的交易是连续过程,大量的交易都是重

共5页,第1页

1复进行的,前一次的交易往往对以后的交易活动产生作用。如果顾客有一次满意的购买体验,也就是在购买中得到超过预期的价值,那么,他就会把这种体验带到下次的交易活动中去。一次购买行为只是双方关系序列中的一部分。

4.交易营销的产品概念主要是指产品的实体价值,而关系营销认为产品的价值既包括实体价值,也包括附在实体产品之上的服务,如按照客户的要求定制产品、从与供应商接触过程中得到的愉快感和咨询服务等。

5.交易营销完全依靠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供应商与顾客都是完全的理性“经济人”,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关系营销以“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认为顾客在交易中不但要得到经济价值,而且还追求经济价值以外的其他价值,顾客是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关系以互惠为基础并存在“利他主义”倾向,关系的维护因素是信任与承诺,因此交易是处于市场价格机制与科层组织的行政指令之间的“关系范式”发挥作用。

6.交易营销的价值来源于产品交易活动完成后价值在供应商、消费者、分销商等在价值链上的分配,而关系性交易注重新价值的创造。关系营销认为,客户购买产品并不单纯依据价格的高低,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可保证稳定供货、低的失败概率、弹性的生产容量等。企业在与顾客、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相互的合作关系过程中,由于资源相互依赖、共同开发、信息共享、组织学习等因素,与交易营销相比,关系营销带来更高的价值创造。

从关系的角度看待营销是人类商业活动的本源回归,关系营销是对市场营销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它将传统交易营销学研究的视角从关注一次性的交易转向保留顾客;从有限地满足顾客期望转向高度的顾客服务;营销的目的从获取短期利润转向与各方建立和谐的关系,大大扩展了市场营销学研究的视野。

二、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的演化与兼容性

营销采取关系导向还是交易导向关键在于双方的意愿,而不是单方面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在双方关系意愿匹配达到平衡的基础上,才可能发展关系性交易。如果考察为什么供应商或客户会采取交易或者关系导向,则取决于双方各自希望从交易中得到什么,以及对交易方的了解程度,即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对交易导向的影响。更多的情况下,企业营销中往往同时使用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导向,而不应说取其一而否定另一种方法。可得出以下结论:

1.关系或交易动机决定于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表现在:从客户方面看,不同的客户营销导向不同,同一客户在不同情况下营销导向也不同,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愿意建立关系,有些则缺乏关系的意愿。从供应商方面看,对有的客户希望建立稳定的长期关系,而对有的客户则不希望建立关系。从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看,有些适宜关系导向,而另一些则适宜于交易导向。如当产品定制化、差异性时,往往希望选择特定供应商以满足特殊需要;当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时,则缺乏关系交易的动机。

2.营销手段的应用应使短期收益与长期利益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均衡。无论关系营销还是交易营销,其实施都要分析一定时期内的收益与成本,及时进行评估和决策。关系营销重长期收益,而交易营销立足于即时经济收益。

3.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与顾客的距离缩短,双方的沟通更加便利。关系营销的核心之一是双方关系过程中的互动,即通过直接接触与沟通实现价值,而交易营销主要是通过分销渠道与顾客间接沟通。在买卖双方的关系中,双

方直接接触的距离越近,建立关系的愿望就越迫切。在通过分销渠道间接面对大量消费者时,厂商主要是通过加强品牌宣传来加强与消费者的关系。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特别是国际互联网,使双方的沟通与接触更加直接、频繁、快捷。

4.关系性营销方法与4P营销组合可以演化与并存。在关系营销的三个层次中,其中第一层次的关系营销与4P营销组合近似,是界于两种方法之间的混合方法。在交易营销中,产品的差异化满足顾客特定需求,需求满足导致顾客满意,顾客满意又引致重复购买,重复购买意味着双方有可能建立长期关系。因此,可以说产品的差异化是交易营销向关系营销转化的动因之一;从企业的品牌看,消费者对特定品牌的忠诚也一定程度体现了关系营销的理念;从关系本身看,关系不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还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关系既可以是紧密的伙伴关系,也可以是松散的客户关系,其深度决定于双方的需要。

三、价值链的概念和构成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为企业和其他利益集团包括员工、顾客、供货商以及所在地区和相关行业等创造价值。如果把“企业”这个“黑匣子”打开,可以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或者称之为“增值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其产品在设计、生产、销售、交货和售后服务方面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聚合体。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企业的价值链及其进行单个活动的方式,反映了该企业的历史、战略、实施战略的方式以及活动自身的主要经济状况。

价值链可以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性增值活动两大部分。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即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如材料供应、成品开发、生产运行、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这些活动都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相关。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包括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这里的技术和采购都是广义的,既可以包括生产性技术,也包括非生产性的开发管理;采购管理既包括生产原材料,也包括其他资源投入的管理。

价值链的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虽然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与其他环节相关,但是一个环节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环节的价值活动,则与其在价值链条上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根据产品实体在价值链各环节的流转程序,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被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在企业的基本价值活动中,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可以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以被称为“下游环节”。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产品,与产品的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成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特点。

四、价值链与企业的竞争优势

“价值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说到底,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而行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该行业的某些特定环

节的垄断优势,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这些决定企业经营成败和效益的战略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或者认识管理等等,视不同的行业而异。

虽然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价值链,同一环节在各行业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对于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例如跨国公司则可以通过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核心能力在相关行业中进行扩散和移植,从而提高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国际营销活动中拥有全球跨行业营销的范围经济效应。由于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能发现通用型要素的存在,那么,当两个行业的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核心能力需要相同的通用型要素时,跨国公司就将自己在一个行业中的核心能力扩散到另一个相关行业,使得范围经济效应转化为范围经济优势。因此,跨国公司在一个行业的营销沟通活动中获得的先进知识、经验和技能,可以不需要很大的追加投资就能转移到其他相关行业。

当跨国公司进行全球营销时,范围经济优势又可以同时转移到新进入的国际市场。根据该国的特定市场环境,跨国公司有计划地选择相关行业的产品相继导人,在市场研究、促销技巧和共同渠道等方面形成范围经济效应,尤其是促销行为的协同效应对树立跨国公司在当地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价值链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

由价值链的概念和构成分析可以知道,企业的价值活动被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

相应来说,如果对于某一产品的营销占关键地位的是上游环节,取决于产品技术和大规模生产,其竞争性质很可能表现为“全球市场”型的全方位的立体竞争,因此,企业跨国经营如果主要靠上游环节的优势,则可以采取“全球性”的营销策略。而国际市场的某些消费需求的同质化趋势也支持这一策略。

虽然各国市场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异,但各国市场以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却表现出趋同性。各国消费者都在从其他社会吸取他们认为是好的东西,从精神到物质产品,一种新消费现象——跨越文化界定的消费趋势正在形成。这种情况。很大程度来源于教育,来源于知识的传递,教育导致更高水平的技术成就,同时也会消除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别。另外,传媒,特别是电视的推广和普及,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也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对那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大公司来说,这样一种消费趋势是求之不得的机会,也是他们日日夜夜在努力促进的。需求的同质化,可以使厂商的库存、采购及生产成本都大为减少,而更增加他们的竞争力。开创名牌,并促使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去追逐名牌,这些企业就可以得到巨额的销售收入和可观的利润。

跨国公司一旦认识到国文化交叉而产生的某些共性,就可以设计全球通用产品,用同样的广告制作知识变更说明文字,以跨国公司的盛名和信誉,以自己的渠道,向世界各个市场推进。“跨国公司产品”不仅是一种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而且是一种能满足人们精神和感观需求的价值复合体,一种文化感受。

与此相反的是下游环节的经济活动。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各种经营活动(如广告宣传、渠道策略、促销手段等)都与消费者特性紧密相关,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据所在市场当地的供求情况、风俗文化为转移。如果对于某一产品的营销来

说,下游环节的优势占主导地位,则该行业的竞争性质很可能是“多国市场”型的相互独立的局部竞争模式。凭借下游环节优势跨国竞争的企业,其竞争战略往往带有鲜明的局部性、地区性色彩,在本地成功的策略未必能给其他市场带来成功。在这方面,世界两大日用消费品巨头英国联合利华和美国宝洁公司都有过类似的教训。

联合利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吃了不少苦头,总结了不少教训:不要把中国当作单一的市场,各地区间在收入、风俗、政策、商业存在很大差异。全国统一的战略难以实施,要学会思考,因地制宜。是否进入一个市场,战略基石不能寄放在政策和跟政府关系上,尽可能跟上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不论你的产业模式在别处多么成功。

参考文献:

[1]陈曦.在价值链上跳舞[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2]陈小洲,王灵敏.现在企业市场营销[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王雪丽.国际市场营销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4]吴率.市场营销管理[M].程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高校国际标准舞的价值和功能 篇6

【摘要】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的方法,分析高校开设国际标准舞课的价值和功能,旨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关键词】 国际标准舞;高校体育;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须破除以竞技体育为单一教学内容的模式,应结合学生的身体条件、生存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求,适时地增设一些既赋有时代特色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程。国际标准舞是体育和艺术的结合,不但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有效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建立,在高校开展国际标准舞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国际标准舞课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对改革现行体育课的类型,激活教学机制,培养学生丰富的自我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与现代文化意识,适应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一、国际标准舞的价值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促进人才素质的全面构建。因此,一个健康的人除在形体、机能、运动能力、适应能力获得发展外,其心理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社会行为能力诸方面也应全面谐调的发展。国际标准舞以各种动作练习为主要手段,辅以形体、音乐、风格、风度、教育来发展学生的身心,其教学思想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具体情况,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计划性、教育性和练身调心的实效性。(1)国际标准舞教学,对培养学生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现代文化素质和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2)国际标准舞具有一般体育教学的共性,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又达到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审美观。(3)国际标准舞是融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运动为一体的高雅文体活动,对于陶冶情操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与德、智、美、劳教育相和谐。

二、国际标准舞的功能

1.满足学生兴趣,培养参与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指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色彩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尽管每个个体受多年体育教学的影响,持有一定的运动技能或项目倾向,也存在着追求新颖项目的意识,往往社会上新兴的运动项目就是学生向往的热点,原因是社会运动项目的潮流必引起学生们的探究反射。通过调查发现,选修国际标准舞的人数比某些传统项目要多,既是增设了上课的班次,也有无法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这一切充分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大学生求知的内驱动力,当他们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运动项目,就能自觉承受运动强度来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自炼能力,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引导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扩大体育的社会效应

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的锻炼习惯,使他们步入工作岗位后,充分利用体育活动群体的特点,来沟通不同类型人的思想、情感、知识、技术、改善心理状态,扩大与人正常交往。国际标准舞课为学生寻找符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提供和创造了自我选择的机会。在自己比较满意的体育领域中个性得到发挥,有助于学生在校园中生活的更加遐意,把体育锻炼变成自我生活的一部分。

3.调和身心,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国际标准舞是一项有节律的身体活动,它的十个舞种,十种风格,渲染着十种情绪。参加该项运动能使学生置身于欢乐的气氛中,和着美妙的音乐,鲜明的节奏,翩翩起舞。透过和谐的动作,流畅的脚步,折射出青春的活力,激发人们向上的精神。在乐舞和倾心赏美共鸣的时空中,喜悦的情感油然而生,由于紧张的学习造成身心疲惫得以解除,低落的情绪得以上扬,烦躁的心态得以安宁,使人身心得以愉悦,舞中有娱,娱中有乐,乐在其中,其原理正是通过对大脑机智负诱导的作用,使之得到积极性休息,调和身心,有利于工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4.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生活色彩

追求美是人的本性。人们都希望用美来塑造自己,并使心灵美和形体美得到和谐,以达到自我升华,丰富人生,增强自身在社会中的重心功效。国际标准舞为学生提供了这种机遇和可能,国际标准舞是一项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其综合性、艺术性很强,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国际标准舞寓体、美、艺教育于娱乐之中的教学特点,对调节学生情感,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发挥教学的双边作用,促进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使教学双边受益,教师不但具有体育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进行学习和练习,教师讲(教),学生学(练),习惯于“注入式”、“保姆式”的教学,这是教学一大弊端。在现今的学校体育教改中,如何体现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和启发,国际标准舞教学则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教学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初始阶段,教师运用“权威”、“专判”的手段来实施动作规范化的教育,那么教学的后期随着学生对动作的熟练程度和表演的个性化,上述弊端将化解在无形之中,剩下的就是学生能主动地去体验舞蹈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并通过自身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和创造,表现出一定的认识与实践统一。国际标准舞的教材内容,多样的变化形式及体现的竞技、艺术、趣味和表演性,为教师不断采用新颖多变的教法,发挥教与学的双边作用,以利教学相长,又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三、制约高校国际标准舞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加强师资力量

普遍缺乏专业、正规国际标准舞教师的现状,是制约我区高校国际标准舞教学水平提高的直接因素,对此没开课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师资,可利用走出去参加学习班、培训班和请进来传、帮、带的方式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

2.改变场地条件与环境

从环境、气候、教学效果来考虑国际标准舞应安排在室内进行,这一问题看起来要求较高,其实不难解决,只要校方出面协调,利用学校现有的礼堂、舞台、食堂饭厅、工会活动室等场所,加上一台录音机和磁带,问题就解决了,也可利用学校现有的电教设备来完善教学设施。

3.增加开课的时间段和课时数

国际标准舞是一种两人默契配合完成动作的双人舞蹈,它与常规教学的不同。一般普修课男女生比例不协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只能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为了能让更多人选修此课,可对选修人数较少的男生或女生进行适当的调课。开课时间可以安排在晚上,避免学生选课与其它课程发生冲突,这样可以满足更多学生学习国际标准舞的需求。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周期

国际标准舞有十个舞种,每一个舞种均有铜牌级动作(初级)、银牌级动作(中级)、金牌级动作(高级)等等级制度之分,对于没有舞蹈基础、身体协调、灵敏、反应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要想全面掌握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各校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与需求,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在教学时数上可以以半年或全年作为一个周期,每周学时应小于等于四学时,以便学生课下有复习温故的时间。

参考文献

[1]胡召.《黑池,国际标准舞的麦加》.舞蹈[J].2008(8)

国际化价值 篇7

关键词:价值链,供应链,国际化

一、价值链与供应链视角分析

(一) 价值链

价值链一词率先由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85年提出, 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简言之, 企业创造价值是通过其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来进行, 这些活动是紧密联系且难以分割的整体, 并构成企业经营活动的动态过程。此外, 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主要是将产品的生产运营过程分解为一系列战略活动, 分析成本性质及变化原因, 从而确定公司竞争策略。主要包括内部价值链分析、横向价值链分析及纵向价值链分析。

(二) 供应链

供应链最先由赖特教授应用在社会经济发展分析过程中, 主要是指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商流、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 最终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并由此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连成整体的链状结构。从供应链发展历程来说, 其最初起源于彼特·德鲁克教授提出的“经济链”, 然后延伸出波特教授的企业“价值链”, 接着发展到行业“价值流”, 最后物流管理理论接受了上述观点后产生了“供应链”理论。此外, 供应链分析法主要是从产品或服务的运营过程中涉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进行系统整合, 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总体成本。主要有全面质量分析、ABC管理法及系统分析法等。

(三) 特点分析

价值链与供应链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因为上述理论阐述中提到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上产生并发展来的。但两者又具有一定的差异, 主要有:

1. 分析对象不同。

价值链以企业个体为研究对象, 将运营管理流程进行细化, 逐项找出价值增长的环节, 从而勾勒出价值空间与价值流程;供应链以产品或服务个体为研究对象, 将原料到最终用户涉及的所有单元联系在一起构成网状结构, 整体与系统的分析降低总成本, 提升效率的途径。

2. 分析方法不同。

价值链分析方法与模型主要是以定性为主, 区别价值与非价值环节, 并与企业战略发展相结合。上述提到的内部价值、横向或纵向价值分析等都是建立在价值衡量与确定基础上;供应链分析方法与模型主要以定量为主, 通过成本与质量等数据, 围绕产品或服务分析成本上升或质量下降的原因, 提出改善之道。

3. 分析目的不同。

价值链分析目的是价值增长为关键要素, 剔除或减免价值不变甚至降低的环节, 优化价值流程;供应链分析目的则以成本降低为关键路径, 降低与减少产品或服务发生成本, 并提高运营效率。

二、扬州经济国际化现状

自古以来, 扬州经济发展与外界的联系密不可分, 从省内到省外, 乃至国外, 凭借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入海口的交通优势, 建立了中外友好城市、中外合作医院与组织及中外合作企业等。目前, 扬州市大力搭建外资引进平台, 着力开发技术创新型项目, 积极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多方沟通对外合作与联系, 提升城市竞争力水平。主要表现在:

(一) 企业国际化显著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 我市企业必然面临“走出去”战略选择, 尤其对大型企业而言, 包括产品与服务的国家化、企业战略的国际化、金融投资的国际化等。近几年来, 扬州以牧羊集团、潍柴动力为首的集团公司逐步提升对外服务能力, 将产品与服务推向国外市场, 并以此为契机, 修订行业与产业标准, 显著增强了企业国际化水平。

(二) 城市进出口效益逐年增长

截至2014年前八个月, 扬州市外资到账11.5亿美元, 同比增长24.39%, 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 此外, 面对近几年国际市场的萎缩, 扬州市出口产品结构更加优化,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幅度达到10.3%。

(三) 中外合作交流活动日益增加

京杭大运河论坛是扬州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中外运河城市合作交流活动, 共同研讨城市经济发展, 及运河文化, 并达成一系列的城市合作成果。近几年, 烟花三月旅游月及城庆2500周年的成功塑造对扬州成为国际化都市的关键步骤。据统计, “扬州2500周年城庆”公众微信号被美国纽约州近12万人关注。

(四) 人才国际化效果明显

人才国际化是城市经济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既包括“走出去”的人才, 也包括“引进来”的人才。扬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引进国际化顶尖人才, 服务高新技术创新项目, 优化产业升级。同时, 利用国家人才培养政策, 遴选优秀人才到海外研修, 进一步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积蓄经济发展力量。

(五) 结论

通过对扬州市经济国际化现状的分析, 笔者提出衡量城市经济国际化水平的指标有:一是企业国际投资额;二是城市进出口贸易额;三是中外合作交流项目数量;四是人才国际化数量等。

三、价值链视角下扬州经济国际化水平提升途径

价值链的研究对象为企业单元, 结合上述城市经济国际化水平衡量指标,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国际化

培育、遴选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国际战略,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开发国外市场, 尤其是非洲地区, 并凭借中非地区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 入驻经济开发区, 设置海外办事机构或分公司, 扩宽目标市场, 加大对外投资力度。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对此类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进行政策倾斜, 共同打造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一流企业。

(二) 鼓励企业加大进出口贸易量

众所周知, 扬州市的传统产业出口对象是毛绒玩具, 高新技术出口对象是光伏晶体管等产品。笔者认为, 企业产品不仅要走出去, 同时应扩大原材料的国际化采购范围, 进一步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效益。

(三)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

技术创新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 也是企业能够获得“常青树”状态的重要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以项目合作为载体, 企业可将技术难题或困难推向国外, 建立中外技术创新研讨会, 定期或定向的研究某一高新技术攻关项目, 提升自身国际化的创新能力。

(四) 鼓励企业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

人才国际化不仅是引入国际人才, 更要培育本土人才迈向国际。制定长期的人才国际化计划, 形成企业人才培育机制与文化, 加大人才培养经费投入, 既能使企业时刻保持与国际领先水平的一致, 又能充分调动员工工作激情, 从而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 结论

企业应将自身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结合起来, 对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价值分析, 找出主要价值环节, 实施价值效应扩大化, 保持并提高自身产品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此外, 产品与服务的国际化战略已成为当前企业发展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 并对企业能否进一步发展壮大, 保持优势起到重要作用。

四、供应链视角下扬州经济国际化水平提升的途径

供应链的研究对象为网链结构, 结合上述城市经济国际化水平衡量指标,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推动产业国际协同

供应链中的产业是以核心产品或服务为网链中心, 互助合作, 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传统的供应链受限于竞争范围、环境与其他因素, 仅局限于地区或国内, 难以获得最佳产业协同程度。先进的供应链应从全球角度出发, 选择最佳原材料、最佳生产系统、最佳人力资源等共同构成产品或服务的供应链。因此, 产业的地区协同演变成国际协同, 地区供应链演变成国际供应链, 从而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国际化进程。

(二) 推动资源国际共享

资源的竞争是新世纪以来的重要问题, 石油、稀有矿产等都是先进技术发展的根本资源载体。轻、薄、小等成为今后有形产品的发展方向, 而优质、贴心、舒适等又是今后虚拟服务的发展方向。资源的替代与共享也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当前, 资源利用率低、低水平重复及环境污染是资源开发应用中的突出问题, 而深化资源共享面与度,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靠途径。

(三) 推动项目国际合作

城市国际化程度不仅是贸易、经济、文化, 还包括各种项目论证、计划、实施与反馈等。纵观我国城市化进程, 基本能够反映出城市发展格局的相似性, 难以保持原先的特色与传统。因此, 城市国际化不是同一化, 不是都成为外在表现形式相似, 诸如城市夜景、步行街道等, 而是对各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规划等实施国际合作, 借鉴城市发展经验, 从而提高城市国家化水平。

(四) 推动人才国际交流

人才国际交流是城市经济国家化的重要一环, 也是供应链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学历、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既是供应链发展与更新中的潜在因素, 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 从供应链视角来看, 人才是与产品或服务的各个生产制造环节, 与各个涉及企业密不可分。相应的, 提高人才国际化程度, 也是提升供应链国际化层次, 丰富供应链的组成部分, 拓宽供应链的网链范围, 并能够促使供应链总成本的进一步优化。

五、总结

扬州经济国际化水平的衡量指标仅以四个明显表征为对象进行分析, 可能不能完全反映扬州经济国际化的真实水平, 但是从文章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国际投资、进出口额、合作交流项目及人才国际化是当前扬州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项目内容, 也是提升扬州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方面。此外, 以价值链与供应链为研究视角, 笔者对企业与产业进行对应分析, 提出城市经济国际化途径。因此, 该项课题对扬州城市扩大国际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伟.现代企业价值链管理 (第1版) [M].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5.

[2]苏尼尔·乔普拉, 彼得·迈因德尔.供应链管理 (第5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国际化价值 篇8

1.知识社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管理学大师彼得·F·德鲁克指出:在新社会真正支配性的资源、绝对性的生产要素, 既不是资本、土地, 也不是劳动力, 而是知识。进而断言:未来的新社会一定是后资本主义社会, 其最关键的资源必定是知识。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 在知识社会中, 所有价值的创造都由生产力和创新来创造, 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创造知识, 并将知识应用于工作之上的效率和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知识的运用者与创造者的培养和质量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知识的制度”的人才培养机构, 尤其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因为作为一个知识机构, “大学是社会上最能把工业需求、技术和市场力量与公民需求相联系的机构。”在通向知识社会的进程中, 大学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工业社会, 强调知识的生产, 大学的功能主要侧重于科研而非教学。而在知识社会, 尽管大学仍然会进行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但知识的应用无疑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2.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需求。国家战略发展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战略发展经历了从不均衡、不全面发展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培养创新型人才,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需要高校有所回应。作为知识密集机构, 高校应该完善知识创新, 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 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只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才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各类人才。

3.提升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生逻辑。2010年7月, 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明确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标志中国高等教育已正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阶段的两个考核标准, 一是质量, 二是特色。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 要在新一轮高校竞争中占领先机, 必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 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根据高校自身的定位, 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术型人才扩展到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同, 这就要求高校不能按照原来的培养模式, 而是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 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部分组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改变原来的教育观念、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试制度等, 建立新型的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多重培养方式, 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从原来的以学历为本位、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高校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围绕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培养模式, 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在知识社会已经到来,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不断加快, 尤其是教育国际化价值日益彰显的背景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在于建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科学的体制机制为依托的新体系。在这样的新模式和新体系下, 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从知识单一性拓展到具有国际化视野、敏锐洞察力和战略思维能力等多重维度, 能够激发每一个学生去发展他们全部的潜力, 在获得更广知识的同时, 全面提升他们应对复杂、多变国际社会的能力。原因在于, 在未来社会, “拥有良好全球意识公众的国家将在国际上拥有优势。”而拥有良好的全球意识的公众, 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质量, 提高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者获得收入能力的贡献巨大。

三、以国际化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知识社会的知识资源具有国际性、流动性和公共性的特征, 而“教育的本质是以整个世界的知识为内容的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因此, 教育的国际性是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就是遵循教育的本质, 将本国的高等教育置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 从国际的视野而非一国的角度审视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作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三大趋势之一, 推行国际化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重要的部分。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 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努力开放办学, 把国际化建设进一步深入人才培养层面,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全球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2.完善国际化教育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等众多要素, 完善国际化教育培养过程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①教师国际化。没有国际化的师资, 培养不出国际化的人才。目前, 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还有一定差距, 其中师资能力和水平差距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开展国际化教育, 必须打造国际化的师资, 让教师国内、国外流动起来, 加强国内教师的国际化培养, 吸收和引进国外专家学者。②学生国际化。“人”的国际化, 是国际化教育的基本要素, 也是国际化教育的核心。高等教育的接受主体是学生, 离开学生, 国际化教育将失去立足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在于,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③课程教材国际化。课程教材国际化是指课程中的国际视野, 用国际的眼光看待、分析、研究原有课程中的内容;又指开设非本国 (地区) 语言和文化的课程;还指引进国 (境) 外的课程原版教科书等。课程教材国际化可以缩短高等教育的国际差距, 可以提高学生的国际认知能力, 使高等教育知识传播步入国际的同一起跑线上。④教学方法国际化。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后能够形成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本科教育改革最显著的特征。教学方法国际化就是要吸收引进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规范国际化教育制度。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 必须深化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办学与管理自主权, 使高校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合作。①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积极推行学分制、导师制, 积极采用国外“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建立与国外大学相衔接的国际化管理体制。②要完善教师参与国际交流的激励机制。高校把教师送出去的同时, 应该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 如在职称、员级晋升等方面予以配套, 对教职工培训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让教职工将境外先进经验真正落实到课堂, 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4.创新国际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国际化教育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高校来说, 拥有一套区别于原有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 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教育模式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 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 在培养过程中, 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创造力、爱好、个人秉性的关注, 学生学业评价也以分数定高下, 容易导致学生分数考得很高, 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相对较弱。国际化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教育, 对国际化教育效果的评估不能囿于传统教育评价模式, 应该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对国际化教育涉及的诸多要素进行综合评价, 以此得出相对公允的评价结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下属的高等教育院校管理项目曾经设计了一套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评审程序, 用于高校对国际化教育的既定目的和目标进行评估, 并以此提升国际化质量水平, 这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尝试。该程序主要通过关注以下重点内容帮助院校评估国际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①院校既定的国际化目的与目标的实现情况;②把国际维度整合到院校的主要职责和优先发展事项中;③把国际化列为院校全面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关键因素。评审的出发点针对院校既定的目的和目标。评审过程主要指评估院校在何种程度上真正实现了他们自己确定的目的和目标。这些目标和实现程度之间的关系是院校质量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学飞.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国际化价值 篇9

经济快速全球化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方法创新需求日益提高, 在此背景下, 价值管现也迎来r理论延仲与方法创新的双重挑战」如何在新时朗快速有效的找;I;可持续的价值方法成为当下价值管理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2 0 1 2年1 2月6-7日, 以“价值方法的创新”为主题, 由香港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香港价值管理学会、中H技术经济学会价值T.程专委会联合主办的价值管理国际会议 (IVMC20I2) 在香港理工大学召开此次会议在价值管理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次会议主题为价值方法的创新, 内容涵盖价值工程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前沿、价值工程的方法演化、价值管理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具体项目中的概念框架设计、价值工程勺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例如信息技术、项目管理、可持续发展理论, 以及基于神经科学的价值工程新方法等方而内容全而展示了世界各地该领域近年来的创新成果以及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大会主席香港理丁.大学建设1环境学院副院长、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价值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沈岐平教授与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价值丁.程专业委员会会长、中闻管理科学MT.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马庆国教授先后对世界各地价值T.程领域学者和企业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随后,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副秘书长Enoch T.S.LA M先生为大会致开藉词来A美国的Jamps Bo lion先生和Chimay Anumba教授受邀为大会分别做题为‘The value of value engineering in driving innovation‘和’Delivering value lo consirurtion clients‘的主题报告价值程全球化的带头人James ISollon先生目前受聘于美国惠而浦 (Whirlpool) 公司, 硕上毕业于美丨_普渡大学, 同时也是美国价值工程协会 (WE inlernalional) 的常务副会长他的团队将这种有效提高产品价值的思想融人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为不同行业提供面向制造与装配的产品设计, 力求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使得产品功能价值达到最大化Chimay Anumha教授现就职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博上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 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上, 研究领域涵盖工程信息学、并行工程、知识管理、分布式协作系统、智能系统等方面Chimay Anumha教授强调应当关注顾客所关注的价值及其维度, 并考虑积极使用新涌现出的信息交流技术作为研究手段来自中_大陆《价值丁.程》编辑部前任总编, 我国著名价值工程资深专家郜明信先生也受邀参加大会, 并对价值工程在各行业的幵展提出r几点建议, 希望政府能够重视并实施价值管理的基本理论1f方法, 加大推广力度, 来自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与中_的学者们同大家分享了价值管理应用于建设项目 (挢梁、铁路、基础设施) 的成功案例。澳大利亚价值工程协会会长Henry John Cough的报告介绍了价值管理在房地产行业的应用, 进而帮助阇定资产投资机构或个人在功能分折的基础上电好地了解资产的价值。来自浙江大学神经管理实验室的几名学者提出了神经价值分析以及神经功能评价方法, 以此拓宽了1947年以来价值管理的基本方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环境因素考虑在价值分析中, 并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项目价值管理分析方法。例如来自美H的Novak Vera提出的目标价值设计方法就将可持续思想有效的融入到建设项目的价值分析中。来自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学者们应用价值管理思想设计服装品牌, 以及来自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EHr Chan将价值管理引入到当地零售业基础设施的管理理念中。

国际化价值 篇10

采访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国际大学协会(IAU)的概况和宗旨。

依娃埃格-波拉克:国际大学协会是一个全球性的、会员制组织,汇集了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协会和其他各种高等教育网络机构。它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国际合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分享,通过信息传播和共享,通过研究和政策倡导,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的开展。国际大学协会特别致力于创建一个“全球高等教育社区”的概念,强调在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之下,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这也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下,国际大学协会自1950年成立以来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采访者:国际大学协会多年来就“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议题,组织、举行了多次重要的会议和论坛,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报告。您能就特别重要的一些会议和文件、报告作些介绍吗?

依娃埃格-波拉克:作为国际大学协会多年优先研究的课题之一,国际化也许是国际大学协会之所以产生的最适切的一个理由了。国际化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合作,彼此学习,增进人民之间的理解。因此,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国际大学协会大量的工作也聚焦于此。回首过去,国际大学协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为筹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而起草的政策声明。这份声明题为《建立合作的世纪——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随后,这份声明在国际大学协会2000年的大会上正式被通过。以此为开端,国际大学协会相继举办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会议——首次会议2002年在法国里昂举行,2006年在中国举办了第二次会议。第二次会议恰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举办的“2006年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期间,会议主题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新的方向与新的挑战”,这也是国际大学协会第二次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调研报告的篇名。这份调研报告的结果和分析也是在北京会议上首次发布。

从那以后,国际大学协会依据有关国际化研究的结果,就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某些特定方面,与其他组织合作,制定了一些其他政策声明,主要包括:

《共享跨界的优质高等教育:全球高等教育机构的声明》(2006年)

——这一声明由国际大学协会联合加拿大大学和学院联合会(AUCC)、美国教育理事会(ACE)和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共同撰写。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学术价值的确定:呼吁行动》(2012年)

——这是由国际大学协会在来自世界各地30多名专家组成的旨在重审国际化议题的特别专家小组支持下提出的声明。

另外,2011年国际大学协会也在印度举行了第四届协会会议讨论国际化议题。同时,国际大学协会还在定期举办的年度国际会议和四年一度的大会上就国际化问题展开学术研讨。国际大学协会秘书长和其他工作人员也经常在世界各地的国际会议上应邀发表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演讲。

采访者:在2003年的报告中,国际大学协会明确提出了“全球化”与“国际化”两个概念的差异。在中国,教育研究者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也很混乱。IAU为什么要对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它们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依娃埃格-波拉克:有关“国际化”和“全球化”这两个概念的异同,相关的讨论仍在进行,在学术上也有相当丰富的文献。的确它们是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彼此又相辅相成。在国际大学协会的研究和报告里,“全球化”常用来描述与国家和社会经济相联的一种更普遍的现象,例如信息和通信技术、旅行的便利和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等现象。因此,全球化涉及到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国际化”则指经过教育家、学者和高等教育领导者的努力,增加教育和研究体系的开放,使之跨越国界而面向世界。或者,如简·奈特博士(Jane Knight)所定义的,国际化是将国际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与功能。“全球化”与“国际化”进程,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当然,显而易见高等教育也正经历着“全球化”的进程——而不简单是开放。高等教育机构也正在扩展它们的分支机构,进军海外,建立国际联系,拓展与深化它们在外国的存在与伙伴关系,等等。

这两个概念是模糊的,但更重要的是二者相辅相成。劳动力市场的日益全球化使课程的国际化和学术流动机会的增加更加重要。首先是全球化维度,然后是国际化进程的维度。

采访者:2012年,在第二届南部非洲地区大学联合会上,您提出“国际化是一种创新机制”。您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哪些新的挑战?

依娃埃格-波拉克:的确,国际化是实现许多目标的一种手段。其中,最常提到的国际化的预期结果是学术经验质量的提高。然而,国际化也可以作为一种创新机制——它开创了新的思维方式,为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允许合作机构、研究人员和高等教育的领导者之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

必须认识到,世界各地的全球化进程是明显不同的。在某些方面,世界变小了。例如,某一系统的改革通常很快就会被其他系统采纳或模仿。但与此同时,全球化又并没有成功地缩小国与国之间,或一国内不同人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从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及科研投资到高等教育机会,等等。由于这些差距也给其他领域带来不平等,故努力弥合这种差距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能够成为一种变革的工具。认识到经济趋势、环境恶化及技术发展给不同人群带来的高度分化的影响,可以鼓励采用更重视利益公平分配的新方法。这样,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可以被当做带来变化的强有力杠杆,带来深远的影响。

采访者:在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讨论中,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与高等教育的商品化、商业化是一个辩论很激烈的问题。有持批评意见的,如拉美学者,有持支持意见的,如澳大利亚政府及学者,您如何看?

依娃埃格-波拉克:的确,国际化带来了高等教育愈加商业化和商品化的现象,公共政策中资助高等教育的公共经费在减少。作为一种替代,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发展需求,许多国家采取各种方式引入私人资本;有时通过收取学生学费,有时通过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扩张;第三个选项则是扩大对国际学生的招生,尤其是这些国际学生所支付的学费远高于本国的学生。大多数时候,高等教育机构混合采用这三种方式来增加经费,而纯粹由公共经费支持的高等教育系统越来越少。

国际大学协会一直所持的立场是,将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强调高等教育应服务于公共利益。在经济方面,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回报并不是简单地只指向个人,而是整个社会。例如,更好的医疗保健、国家公民之间更多的民主和宽容。国际大学协会在许多场合,包括在所有的政策声明中都表达了这种关切。国际大学协会努力寻找一种适当的平衡,一方面既要满足维持、加强和扩大各种高等教育机构的经济需求;另一方面,又需要确保建立这样一个体制,不管人们的支付能力如何,都要保证每个人都可接受高等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商业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大学协会另一个担忧是,一些学术项目的传播可能只能由公共政策和公众来支持。某些领域的毕业生(计算机科学、工程、商业等)几乎是可以保证直接就业的,但另有一些学科则没有明确的就业途径。然而,一个社会的存在可以没有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艺术家吗?这些学科仅是略举几例,它们可能无法吸引那些一毕业就忙于找工作的学生。或者这些学科的学生为了偿还高额举债所付的学费,也不得不寻求与其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如此,高等教育的商业化也对教学、学习以及研究的优先领域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学术课程的丰富性、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以及毕业生培养方面也具有长期的、负面的潜在影响。

采访者: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跨国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在中国,也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如上海纽约大学。您如何看待这一新的现象?您认为应如何管理和监督这些新兴的跨国教育机构,保证教育的质量?

实际上,国际大学协会非常高兴2013年西交利物浦大学成为我们的会员院校。高等教育跨境或离岸院校的发展确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同时又日益增长的现象。然而,到目前为止,离岸院校无论是其地理分布,还是开设的国家数量都还相对有限。但同时,创设这种离岸院校的模式及方法已越来越多,有些更注重合作,有些被更多不同的质量保障体制所规范。

很明显,质量问题是许多方面的中心议题,因为对一个开设离岸院校的大学而言,如果被指控在海外提供了低质量的课程或项目,那么对其母校的声誉将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同时,注册就读离岸院校的学生其最主要的动机是能接受高质量的(而不仅仅是高声誉)的高等教育。如果事与愿违,学生们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各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能力各不相同。今天,大多数国家已经或正在建立质量保障机构来审查和提升本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这些机构也是审查和监控离岸院校质量最合适的相关机构。这非常重要,即使那些提供离岸教育服务的国家(离岸校园的“母校“)也对其离岸院校进行定期的质量审核。即使这两个进程可能是类似的,也必须考虑当地的环境。当地的质量保障机构或许可以更好地判断合作项目的适切性。

关于这一点,国际大学协会、加拿大大学和学院联合会(AUCC)、美国教育理事会(ACE)和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2005年联合发布的有关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声明清晰地指出了这一点。声明强调:有关跨境高等教育的国际协议及政策应当尊重所在国政府及主管机构规范其高等教育机构的权利和采取的监管措施,以实现其质量保障的目标。

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2005年发布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指导原则》(国际大学协会也参与文件的起草),在质量保障问题方面也提出了相似的政策建议。

采访者:在您的主持下,国际大学协会进行了三次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调查。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拉美、欧洲、亚洲、非洲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都有不同,请您介绍一下有关调查的结论。另外,从2003年的第一次调查到2010年的第三次调查,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有什么新的发现与分析?

依娃埃格-波拉克:国际大学协会开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问卷调查,可能是协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的讨论、监测和政策制定方面最重要的贡献。鉴于国际大学协会独一无二的全球性地位,国际大学协会是进行这一研究和收集世界各地高等教育国际化数据的最佳机构人选。到目前为止,国际大学协会已经完成了三次调查(2003年、2005年和2010年)。第四次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问卷调查也已于2013年5月开始进行,预计将于2014年年中发布相关调研报告。

2003年的首次调研,只在国际大学协会的成员院校内开展。自那以后,调研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所扩展。第一次调研的样本相对较小,结论虽然有趣,但不具有普遍性。第一次和第二次调研都是国际大学协会与著名的国际化专家简·奈特博士合作开展。2010年发布的第三次调研报告最为全面,收集了115个国家745个高等教育机构的问卷反馈。国际大学协会与国际化研究专家共同重新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最后的报告中,这些专家撰写了一些具体地区的评析。分析和报告由我本人和协会项目官员罗斯·哈德逊撰写。尽管事实上,问卷已被译为中文并且是现成的,但遗憾的是,中国大学问卷的反馈率相对较低。

第三次调研显示,对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政策制定和活动中国际化的重要性和核心性,人们逐渐达成共识。所有调查结果均表明,在追求国际化的行动中,推动学生流动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活动。第三次调研报告认为,这种学生流动被通过课程的国际化来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努力所强化。有许多其他的发现,在此只列举几点。其一,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阻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因素也会随之变化。最近的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障碍最主要与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相关。另外,一直存在的困难是:对国际经验的认可和学生海外求学的障碍(外部障碍还包括获得学生签证的手续过于复杂,时间过于漫长)。

第三次调研由于样本很大,故所获数据足以用来进行区域比较,研究也反映了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一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这使分析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回应学习问题成为可能。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地区高等教育机构对国际化的风险认知,可以发现不同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的应对方式相当不同。这反过来也可以对国家、地区和高等教育机构未来发展所需的国际化政策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更加公平地分享国际化所带来的利益。

因此,国际大学协会的全球调研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和高度分化的图景,从中可以看到与国际化相关的某些现象正在怎样影响高等教育的。其中,让我们以上海交大和《泰晤士报高教副刊》的大学国际排行榜为例。第三次全球调研表明,改进学校威望和提升学校声誉是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然而,正是这种驱动力也使高校之间的合作是高度选择性的合作。高校常常基于相近的排名名次,而不是基于学术的亲和力、文化或语言的多样性进行合作。这种趋势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可能成为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的一种主要限制因素,特别是那些希望通过与更强的高校进行国际合作获得最大收益的院校。

第四次全球调研再次受益于顾问委员会对问卷的精准化。此外,这次调查结果也得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的协助,即英国委员会、欧洲委员会、美国的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和欧洲国际教育协会(EAIE)。国际大学协会期望,这种合作将加强外联调查,增加样本量。

第四次全球调研专门集中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政策、活动和挑战。这次调研特别关注国际学生流动方面的问题(包括本国学生出国留学和外国学生入境留学两个方面),以全面分析其中的趋势。另外,与国际大学协会最近的行动呼吁相一致,第四次全球调研也调整了一些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机构是如何将关键的学术价值整合进国际化政策,进一步探讨它们是如何看待这一过程的风险的。

当然,还有一小部分问题是国际大学协会持续关注的,以便可以从纵向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与研究。

采访者: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与发展,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质量保证和鉴定的国际框架,又该如何建立这样的国际框架呢?

依娃埃格-波拉克:的确,国际大学协会强调需要更多的关于质量保障方面的信息,以保证跨境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就读跨境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生希望有机会获得所期望的学习。第三次全球调研中就有这一方面的专题。然而,国际大学协会并没有呼吁建立一个所谓的质量保障和认证的国际框架,而是促进质量保障机构方面的合作,提倡各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服务信息的透明、准确和及时,以便为学生、学者、机构领导者和决策者提供选择。这是很必需的一个步骤。

国际大学协会定期收集这些信息,并发布在国际大学协会的世界高等教育数据库。这些信息包括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实施流程等相关数据资料,名列那些已获得当地相关部门授权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跨境高等教育机构。

同时,国际大学协会还一直积极支持在不同区域层面建立质量保证网络,使还没有这类框架或机构的国家可以相互协作,分享专业知识,并提高能力。

另外,国际大学协会强力推进建立一个价值体系框架,以巩固和建构国际化活动。这些价值体系在上述表述中已有所提及,并在2012年发布的报告《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学术价值的确定:呼吁行动》中进行了阐释。报告呼吁需要纠正在不同地区高等教育体制和机构之间一直存在的资源和能力方面所存在的失衡,实施和推行符合当地需求的适切的国际化战略,以真正服务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及研究水平。

采访者:您如何看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作用?

依娃埃格-波拉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挥了主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强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在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2003年和2009年的后续会议也都关注这一议题。事实上,2003年国际大学协会就应邀为大会撰写了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报告。此外,如前所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上发挥了核心作用,与经合组织(OECD)一起合作开发了相关指导原则。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持续不断地一直致力于通过对学习和学术证书资格认证的地区性公约,例如《欧洲里斯本公约》、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学习、高等教育文凭和学位公约》(即《东京公约》)等,消除国际化进程中(尤其是学术交流)的主要障碍。近年来,主要由于财政困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减少了对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国际大学协会希望这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发展阶段。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仍被视为应对和解决一些世界上最紧迫的挑战性问题的关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国际合作,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以推动各国积极开展和实现尽可能多的全球合作。

采访者: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是美国化或西方化。您如何看待国际化与本土化?您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什么了解?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什么建议吗?

依娃埃格-波拉克:的确,国际大学协会的研究也认为在国际化中文化同质化是可察觉到的风险之一,特别是在某些地区,例如中东。这种关切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英语的统治地位不利于语言的多样性;二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取代了当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视角。那些推进国际化的国家(包括国际大学协会)都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国际化所带来的反效益。更大的同质化则是与国际化这一过程的目的完全相反的。对国际大学协会来说,国际化是对他者的开放,是尽可能的相互学习,是分享和尊重其他许多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是更关注知识的分享,而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

在某些方面,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和国际化努力中,中国以及其他大国和地区重要性的提升或许能给这种趋势提供一种出路。人们日益认识到,新兴国家和地区在教育与研究的国际合作中已发挥并将继续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学习语言,如普通话,具有渊博的知识,熟悉不同认识论的方法,例如,理解在亚洲儒家文化对学习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关键。因此,国际大学协会期望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例如,在学生和学者的流动方面更加多边化,更加平衡。

所有这些发展对中国大学国际化努力的意义由中国的院校和政策决策者来决定。如果允许,国际大学协会能提出的唯一建议是,鼓励中国大学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一个可以帮助它们实现其总体的教育和研究目标的过程,但不要忘记随着高等教育机构日渐融入全球高等教育的国际社区,其外展的或第三使命,既是本土的又是日益国际化的。

结论

对于大学所有的功能而言,国际化是重要的。它寻求拓宽学习的视野,拓展研究与合作的开放机会。因此,国际大学协会历来鼓励各个院校在院校层面采取综合的方式对待这一进程。国际大学协会也鼓励院校尽可能地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机构积极建立多样的协作伙伴关系。如此,知识和经验的创建和分享才拥有广泛的基础,也才能汇集来自众多国家和文化的思想与方法。

国际化价值 篇11

本期研修班的成功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理论与实务结合。研修班引进了美国评估师协会企业价值评估的两门主要课程:收益法评估(BV202)和市场法评估(BV203),既有系统的评估理论,又包括很多的案例以及课堂练习。

二是师资水平。美国评估师协会(ASA)派遣的两位教师,都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专家,都具有20多年的从业经历和10余年从事企业价值评估教学的经历,多次在美国及其他各国传授企业价值评估的培训课程。两位教师采取案例教学、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堂答疑等方式,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提高了研修效果,使学员们原汁原味地学到了美国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和实务。

三是学员层次。参加本期研修班的学员为中评协首批资深会员、参与中评协后续教育培训的师资、大型评估机构的负责人与曾参加行业检查的高层次从业人员。

四是培训组织。本期研修班成立了班委,组建了学习小组,在班内与组内进行了多层次的学习讨论。研修班还安排了“破冰”训练和联欢晚会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员之间交流了感情,增进了友谊,有力地推动了和谐行业的构建。

五是翻译水平。这次研修班邀请的几位翻译都是业内的专业人士,对国内外的评估理论与实务有深入的研究。其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行业责任感,为研修班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六是学习气氛。学员们在研修中提出了很多在业内有代表性的、经慎密考虑的问题,这是在以往举办的业务培训班中前所未有的。学员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纤细的思路,向美国的业内人士显示了国内评估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国际旅游岛的价值分析 篇12

在海南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争论,一种是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一种是利用海南的天然资源,走旅游的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和海南省达成共识,海南应该走以发展旅游服务来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作为海南发展的定向,是吸取了国内外工业化建设经验教训,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由于不重视环境保护,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即使是获得了经济效益,但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工业的经济效益,这种以牺牲自然环境来发展工业的方式不是海南人民的幸福和最大利益[1]。康德曾经说过,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发展经济最终是为了海南人民的幸福,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来自自然,但是若是以损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来发展经济,人类生存遭受危机。

1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战略的价值研究

1.1 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省发展的最大价值方案。

根据现代工业化历史经验,短暂利益的获得是更多生存资源的毁坏,酝酿着对人类生存更大威胁,不利于未来的公共幸福和公共利益。从长远利益和最大利益来看,工业化污染环境的发展经济的方法是一种破坏未来生存基础的低端建设方式。按照边沁的最大功利原则,行为和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或地区的最大利益[2]。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战略是符合海南人民最大利益和幸福,走工业化道路不是最佳的发展道路,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工业最终是得不偿失,失去未来生存的基础,不利于海南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发展国际旅游岛的战略是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提供国际旅游服务来实现海南地区利益和科学发展。

1.2

国际旅游岛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是自然资源代际公正分配,是未来人利益所在,以污染环境来发展工业也不利于人类当代和后代的生存的,根据现代伦理学家拜尔的观点,现代人类和后代有一个纵向的跨代共同体[3],代际之间存在着自然资源分配的公正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不能因为这一代需要而消耗光了所有的生存所需的自然资源,必须要保证后代的生存所需的自然资源。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避免现代工业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获得眼前利益的做法,可以让后代继续享有生存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根据西方忧那思的伦理学观点,现代人对后代人有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旅游,这是在履行对后代的责任和义务。

2 海南旅游中的价值取向及价值理论探索

2.1 海南旅游服务中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海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海南过去旅游的历史中,有些旅游服务能够较好的提供有质量的旅游服务,但是海南旅游中也出现了危害游客利益的现象,旅游中坑蒙拐骗的现象出现很多,有人说旅行社是大骗子,导游是大痞子,欺行霸市,敲诈勒索把持旅游市场,这些现象危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伤害了旅游者的感情,减少了回头客,影响了海南旅游的声誉。这些现象都是服务人员把眼前利益置于长远利益之前的眼光短浅的无知表现,缺乏对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理解,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这些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服务,背后是一种文化,一种道德,一种认识,这种服务质量有人说比国外要差,“现在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确实和国外比较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这种服务的背后就是一种道德建设、文化,这种服务包括对礼仪的理解,是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关系的理解。海南必须改变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服务水平,这是国际化的要求,也是服务国际化内在的文化要求。以道德建设改变的损害游客利益的敲诈如出租车的敲诈、欺骗现象,旅游中不文明、敲诈旅游者各种危害旅游长远利益和地区利益的不当行为。

自古以来,只顾私人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社会风气,都是损害国家或集体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生存,都搞不好地区建设和部门建设,都不能健康的发展国家和地区,也不利于形成为国际旅游岛可持续发展中,为了国际旅游岛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必须教育人们形成对集体利益的普遍的、共同的价值认识,旅游服务部门和人员自觉捍卫国际旅游岛可持续发展。在以道德理论教育引导外旅游从业人员的基础上还必须结合运用法律手段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各服务部门自觉提高服务意识,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利益和地区利益结合起来,实现最大利益化。要求出租司机和旅行社等一线的旅游服务部门逐步改变那些坑蒙拐骗的只图眼前利益现象,改变对公共利益冷漠、麻木无知的状况。如果在实现眼前的个人利益,毁坏了旅游服务的名声,也破坏了地区经济利益,最后还是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把个人最大利益和地区利益结合起来。把服务部门的素质提高到国际水平,开发人民的智慧,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使得公民的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到国际水准,在服务水平提高过程,也是一种新的价值和文化的形成。

2.2 在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继承和发展海南本土传统道德,促进良好海南价值观的形成

2.2.1

塑造海南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结合的新道德、新文化海南的旅游在于她的民族特色和国际旅游的结合,把国际普遍的价值和地方特色价值结合起来、把共同价值和个人价值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启发民智,提升民力,促进海南凝聚力提高的文化,形成具有维护地区整体利益强大力量的普遍价值的集体主义文化,建设海南的社会理性和善结合的文化。

2.2.2 继承、开发本土民间文化中的道德

海南的地方民间文化传递着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价值观,琼剧、竹竿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如黎族的船形屋的建立、黎族的钻木取火、酿酒、制陶、纺织等技艺地展示了黎族人民勤劳智慧和为了生活艰苦奋斗,在努力劳动中塑造了独特地方性的、艰苦奋斗、勤劳、智慧的品质和价值。

2.2.3 整理革命文化中的道德传统

以宋庆龄、张云逸、周士第、冯白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志士、“琼崖纵队”“红色娘子军”“洪长青”“吴琼花”的革命事迹、《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打柴舞》、《我编斗笠送红军》、《叫侬唱歌侬就唱》、《请到天涯海角来》这些革命歌曲和革命文化中就是包含着集体主义道德和共同价值。这些革命文化再现了革命先辈不畏艰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刻苦奋斗的精神、道德,这些为了国家利益舍己为人的利他的道德在旅游服务中应该继承发扬。在新时代下这些道德传统更好的为旅游者提供更多利他的服务,促进道德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3 海南独特的生态环境就是海南旅游最宝贵的价值,环境保护和治理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合理的伦理理论和科学认知指导下,国际旅游岛的改造历史的活动更具能动性。整个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必须保证海南的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过程中,自然资源仍然面临着破坏,将来的旅游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我们的国际旅游岛建设是可能面临失败,“碧海蓝天”海水的质量的下降和污染,海口空气质量的下降,这些现象证明这种自然环境的毁坏是逐步的,也说明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是刻不容缓的,自然资源的保护是保证海南国际旅游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没有海南各类旅游景点环境保护的加强,若干年后还有海南纯净的空气和海水;没有珍贵的海南生态资源,也就没有了海南的旅游的吸引力和价值。这些课题必须建立在了解海南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标准进行研究得出海南最科学的、最大利益、最大幸福的解决方案,才能做到真正科学发展海南。海南的旅游的魅力就在于她的自然环境受到较少污染,旅游者来此旅游可以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和自然融合在一起,有助于生命的生养,旅游者在海南旅游可以感受到天赐的修养生命的极好圣地。三亚和海南的自然生态资源就是旅游中最重要的价值。按照庄子的解释,人的自然性人的天性是与大自然相同的,海南旅游的特色就在于人在回归自然中找到人自身的被社会性或生存压力所摧残的自然肉体生命的复苏。在现代社会的社会责任、个人生存责任各种责任负担繁重的情况下,人的社会性给人身心造成了巨大压力,造成了社会性对人身心的异化,海南自然风光的旅游可以缓解人的身心疲惫,恢复天人合一的人性,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为旅游者可持续生存提供身心健康。这是三亚和海南旅游所提供给游客的核心价值。这种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必须的一种资源和重要价值。这种核心价值,海南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价值的保护和利用;这种价值存在,旅游才有吸引力和价值,如果没有了这种价值,旅游就缺乏了价值和特色。海南省必须以行政和立法来保护这种自然资源,这种核心价值的保护就是海南旅游的生命力之处,就是海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处。

4 国际旅游岛的价值创造和品牌确立

海南的自然环境在整个世界都是污染较少的地方,可以说是世界上少有的净土,她拥有泉水般的海水、清新而湿润的空气、充足灿烂的阳光,海南拥有非常好的自然资源,在结合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打造与世界接轨的文化结合的旅游品牌,可以用海南旅游的核心价值尝试推出海南岛干净岛、阳光岛、健康岛、幸福岛旅游品牌。用海南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打造海南旅游品牌。在用核心价值的品牌宣传中发展经济,促进地区的发展,以科学的选择和策划来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密尔,徐大建译.功利主义[M].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25.

[2]边沁,石殷洪译.道德与立法原理[M].商务印书馆社,57-59.

上一篇:多壁碳纳米管下一篇:工程设计水利水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