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技创新

2024-10-06

中小学科技创新(共12篇)

中小学科技创新 篇1

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改变,教育要创新。

习近平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高度,科技发展需要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发展,中小学机器人教育迎来了适宜的环境和全新的契机。

有人说做教育需要一种情怀,它包含着关爱、责任、智慧。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做教育还需要一种勇气,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前辈郭善渡和沙有威老师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他们仍然在关注和支持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郭善渡老师谈起早期的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探索性工作,娓娓道来,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喜悦;沙有威老师退休后发挥余热,圆梦之旅——“烛光行”自驾支教活动,点燃了众多边远山区孩子们的机器人梦想。青年学者钟柏昌、李实致力于推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钟柏昌关注中小学机器人教材的开发,深入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机器人教材内容设计;李实醉心于中小学机器人竞赛工作,为创新型的国家战略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鼓与呼,更为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现状充满忧虑。教育科研工作者王立春务实创新,勤勉尽责,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开放、多元的机器人创新教育环境,创新了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青年教师袁中果,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机器人结缘,带学生走进机器人的世界,一路上,快乐着,收获着。

可以说,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能够有效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品质。教育工作者身处创新时代,为了民族的进步、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怀揣梦想,敢于担当,勇于做有情怀的中小学机器人创新教育。

中小学科技创新 篇2

光 的 折 射

名: 班

级: 辅导教师:

光的折射

有一天,我和妈妈在玩夹蛋珠游戏。当我把筷子插入水时的时候发现筷子是斜的,可是我把筷子拿上来时却发现筷子又变直了。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好奇,就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说:“这是光在水中的折射现象。”于是我又带着这个问题去查资料。原来我们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

1、鱼儿在清澈的水里面游动,可以看得很清楚.然而,沿着你看见鱼的方向去叉它,却叉不到.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鱼叉叉向的是鱼的虚像。而若使用激光枪射鱼,要瞄准所看到的像的下方,因为光线在水中也会发生折射。

从上面看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的物体,会感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人们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逆着折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物体上方的虚像。

2、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深度浅.所以,当你站在岸边,看见清澈见底,深不过齐腰的水时,千万不要贸然下去,以免因为对水深估计不足,惊慌失措,发生危险.3、把一块厚玻璃放在钢笔的前面,笔杆看起来好像“错位”了,这种现象也是光的折射引起的.原来玻璃能将光速减慢35%,当光从空气传播到玻璃中,速度就会变慢,并改变传播的方向,笔杆看起来就好像“错位”了。

4、渔民在叉鱼时,总是往下叉,这是因为光从水面到空气发生了折射;某人在水中看岸上的树时,看到的树要比实际的位置高,这是因为光从空气到水面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

5、海市蜃楼是因为光的折射造成的。

6、一枚硬币放在杯底,把杯子移动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往杯里倒水,就能看见硬币。这是因为光的折射。7.清晨看太阳时,太阳变扁了。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太阳,是发生了光的折射。

通过查阅书籍我知道了:

1、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法线居中,与镜面垂直)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两点一面)3、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角的性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空气中的角总是大的

4、当光线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以上两条总结为:谁快谁大。即为光线在哪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快,那么不管那是折射角还是入射角都是较大的角)

5、在相同的条件下,入射角越大(越小),折射角越大(越小)。

6、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

7、光线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传播方向不变,但光的传播的速度改变。

8、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性的。

9、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是不同的。空气>水>玻璃(折射角度){介质密度密的角度小于介质密度稀的角度}

10、光从一种透明均匀物质斜射到另一种透明物质中时,折射的程与后者分析的折射率有关。

1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漫谈农村小学科技创新活动 篇3

[关键词] 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小发明;农村;农业;爱家乡;爱科学

一、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组建科技小组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少、班型小,全校不到140人。如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根据我校自身特点,把着眼点落实在农村、农业上。学生的家长大部分从事种植业,我们让家里有活动项目的学生做组长。按四个自然屯划分活动小组,把选定的课题,让科技小组的组长去落实。(每个小组4~6人)王佳宝小组根据金屯村菜农的黄瓜的嫁接技术,深入农户大棚,亲历黄瓜的生产全过程,动手完成了《黄瓜嫁接产量高》荣获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奖”“优秀组织奖”。

2.活动方法

聘请科技示范户的科技带头人做项目的负责人,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温室大棚听讲课、实地参观、动手操作围绕科技活动项目写出科学考察报告。张恩雷小组围绕葡萄的鲜储,小组成员先后参观了市的恒温库,学习经验。在自家建起了葡萄鲜储窖。不仅销售快,而且好卖,在收入上净增4~5倍。春节其间上市批发可卖20~30元一千克,他们小组的项目荣获辽宁省“优秀项目奖”。

3.科技辅导员直接参与活动,指导活动进一步向深入开展。

张微小组围绕“小尾寒羊的饲养管理”,深入农户,参观、访问,在科学考察报告的撰写过程中 主动请教老师,在科技教师的帮助下,“小尾寒羊的饲养管理”荣获辽宁省“优秀项目奖”

4.活动总结和科技成果展示

学校立足于农村、农业这块天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家乡,关注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不仅开拓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几年来,我校共有六个科技小组先后在省市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

二、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小发明

1.上好科技活动课

我区是素质教育示范区,在~6年级都开设了科技课。在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课本的运用,同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上——小发明。在4~6年的教学中,我们突出了发明技法的介绍上,从而点燃学生创新的心灵火花。例如:四年级发明技法——克服缺点。从椅子的变化(木椅——皮椅——转椅——可移动转椅)。从椅子的变化告诉学生改进功能就是一种创造。五年级,缩小省略,从钟表的变化(落地钟——台钟——挂钟——怀表——石英表)。学生从生活中看到的家具的折叠(折叠床、折叠沙发)想到了伸缩黑板擦,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的擦黑板;李天成同学做了一个“新型条帚”能伸缩荣获辽宁省“优秀项目”银牌;高磊同学根据缩小省略的发明技法缩小了条帚、撮子,做出了塑窗槽清洁器,荣获辽宁省“优秀项目奖”。

2.留心身边不方便的事

吴凡同学发现下雨时,同学都跑出教室给自己的自行车套上塑料袋,影响上课。他开始动脑筋,发明了“防雨雪鞍座套”,荣获“辽宁省优秀项目二等奖”。耿德智同学看到妈妈在炒菜时油锅崩手,他想到了“护手铲”,该项目荣获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奖”。

3.广泛征集小发明活动方案

在学生中广泛征集小发明活动方案,对优胜者给予奖励。此政策的出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许多家长帮孩子出主意、想办法,使大多数学生都调动起来了。

4.指导学生完发明作品

一些优秀活动方案产生后,一些家长帮不上忙。这时,急需科技教师主动上阵,指导学生完善作品。贡新同学看到一些工人在清扫玻璃墙,一根绳子晃来晃去很不安全,她想发明一个装置解决这一难题。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完成一件小发明“垂直升降”荣获辽宁省优秀项目奖、国家专利局优秀参赛奖。

几年来,由于学校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先后有二名学生荣获国家奖,十二人荣获辽宁省优秀项目奖,十七人荣获市优秀项目奖。我们立足于农村小学这一特点,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以学生的自家示范作用推动周边农户的生产,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笔者深刻感受到,在轻松、自然、和谐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科技活动,用生产项目做课题,以课堂作为活动场所,可以让学生与教师都更好的融入生活,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习科技知识,在科技学习中掌握劳动技能。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对此,笔者乐此不疲,并愿意一直在科学教学创新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继续探索,不断前行。

浅谈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篇4

一、定战略———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创新的技术, 其劳动生产率越高, 产品可能积压越多, 亏损越严重。因此, 铁法煤业集团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认识到, 要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 并以市场为导向, 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 积极调整产品结构。

二、建立科技创新构架

1. 建立决策与管理系统。

科技创新包括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部分内容, 而管理创新又是技术创新的灵魂。为保证科技创新决策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及有效的管理, 铁法煤业集团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由管理层和操作层两层次结构, 构成决策科学、反应迅速、管理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2. 建立研究开发系统。

建立一个面向市场、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研究开发系统———技术中心。它是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辐射与技术供给中心, 是企业的技术商品生产者和技术服务者, 是企业生存、发展与市场开拓的生力军。公司中各车间、分厂的技术组织机构, 担负着成果转化和短期技术开发的双重任务, 也是研究开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建立科技创新实施系统。

实施系统包括科技创新项目提出部门 (或人) 和生产线相应的技术岗位, 以及工装、设备与生产部门 (生产车间或生产线) , 这些机构和部门, 依据有关管理规范, 在企业科技创新体制的组织协调下, 组成公司内各部门相互支持、有序衔接、密切配合的实施系统。该系统运行效果如何, 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

4. 建立群众性科技创新体系。

群众性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企业科技创新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有利于有效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而且还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群众性科学创新旨在从立足本岗位创新, 到着眼于整个企业的发展而提出合理化建议, 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 激发每个职工的创造性、积极性与向心力。

三、操作运行程序、步骤、具体做法

科技创新管理系统运行的质量与效能, 不仅取决于系统的构成, 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运行机制。企业科技创新体制能否真正成为面向市场、富有活力与效率的科技创新体制, 关键在于建立起与管理系统相应的创新机制。

1. 制定科技创新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 鼓励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提高经济效益。铁法煤业集团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制定了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了科技创新的定义和工作程序, 要求各单位要成立相应组织, 及时发现并申报本单位的科技创新项目, 要求各级干部要带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2. 科技创新项目评审。

依据基层申报、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接收、专家组进行评审、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评审会, 按照相应评审标准对科技创新项目及科技创新项目计划进行评审。

3. 创新管理的激励措施。

设立重点工程 (工作) 项目带头人机制, 项目带头人负责重点科技项目的组织、落实工作;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评比活动, 对参与优秀项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将科技创新项目汇编成册, 统一编号, 发荣誉证书;设立各类奖金, 如科技创新奖、特别贡献奖、技术革新与合理化建议奖等, 用于奖励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同时, 将以个人科技创新项目作为干部业绩考核的主要依据。

4. 对科技创新项目实施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和完善公司发展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对具备专利申请条件的积极申请专利, 对所有科技项目和技术进行保密管理, 对被评为“科技创新”奖的获奖人员, 经本人同意, 该创新项目可以用发明者的名字命名, 实物创新项目挂标牌。

5. 形成产、学、研协同开发的合作机制。

产、学、研协同开发的合作机制, 即公司联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走基础科研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机制。这种机制是科技发展与进步的总体态势, 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选择。几年来, 铁法煤业集团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太原煤科院、沈阳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内蒙古伊东煤炭集团公司进行了科技创新的合作。

四、评价与效益

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规划(潘) 篇5

三台县灵兴正大天晴小学

我们学校一贯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在通过这一次绵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创新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和参观几所创新教育先进学校成果展览后,对我们有更进一步的启发,特别是:火炬实验小学的“创意无限、奇思妙想、低碳环保”;安县乐兴小学的“点燃农村孩子智慧的火花”;绵阳四中的“动手做、做中学”和游仙徐家镇伟清小学的“立足本土,以特色带动创新教育”,这些新的教育理念给我们作好了新的示范。我们相信在“十八大”的“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展方针指引下,我们会做得更好。

一、创新教育设想

做好小学科技教育整体规划,以培养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能力以及科学行为习惯为目标,以学科教学和开展多种形式活动为主渠道,将科普教育、思想教育、评价机制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理念,促进综合素质和谐发展,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凸显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的特色。

二、创新教育目标

1、通过各种创新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为:逐步使青少年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行为习惯。

2、通过创新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推进学校创新教育进一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校成为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型学校,用科学素养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形成学校教育的特色。

三、具体措施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打造优良的科技创新教育队伍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班子,将创新教育列入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制定创建科技创新教育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

2、学校制定并不断完善一系列科技创新教育管理制度,为培养具有良好科技创新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3、建设一支稳定的科技骨干教师队伍。学校科技工作由校长主管,分管校长具体负责,精心挑选有一定特长和动手能力的教师组成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从而有效地提高科技创新教育的质量。

(二)建设环境、建立网络,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

1、学校利用有限的校园面积,让墙壁说话、让地面说话、让花草树木说话、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提升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品味。

2、设立专项基金确保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打造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各室建设、创建科技园地、为学生提供科技活动场地,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力,发展学生实的践能力。

3、信息技术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相整合,建立校园科技创新教育网络。

(三)组织活动、挖掘潜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教育素养

1、寓科技创新教育于活动中,做到活动系列化、制度化、常态化,形成特色,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建好科技创新兴趣小组,充分挖掘学生智力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实践体验机会,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开发课程、整合资源,着力凸显科技创新教育特色

1、学校把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科学方法、渗透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作为学生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让科技教育深入课堂、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2、边实践边总结,开发一套适应本校实际和师生发展需要的校本教材。

3、依托学校课题,结合课程要求和本校实际,编写《灵兴小学学生必做实验手册》。

4、整合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整合各学科资源,设置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管理中心,达到资源共享,发挥科技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四、具体实施:

(一)成立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班子,制定科技创新教育学校的规划和实施计划。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周振(校长)

副组长:高峰(副校长)郑春(分管教学工作领导)曾小军(分管课外活动领导)

成员:霍玲(少先队辅导员)霍联将(主席、实验员)张玉辉(教研组长)吴先伦(网络管理员)文平(信息课教师)刘涛(教研组长)潘光波(美术器材保管员)以及各班班主任

(二)培训教师、建立基地、营造氛围

1、在科技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带领下,开展系列学习活动,通过思想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讲座、论坛、评比等形式,使全体老师了解科技创新教育基本的操作方式,具有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基本素质,能自觉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逐步提高全体教师科技创新教育的意识,确立共同的目标。

2、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人文环境。校门口设置科技景点,校内布置 “五墙”,即古今中外科技名人墙,科技知识宣传墙,科普信息墙,菜单式互助科技墙,创意展示窗墙。积极筹备建立“二室一园”,二室即:科技活动室、环保实践室;一园即生物园。同时设立 “一站一架”,即开通“红领巾创新科技广播站”,一架即校园科普读物活动书架。各教学楼校园文化布置以提高师生创新科技素养为主题。班班教室设立科技园地和科技作品展览角。

3、根据教师的爱好、特长成立一支科技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创新科技理念培训,转变教师观念和行为。

4、给学校所有树木花草挂牌,开展“树木花草认领”和“盆花寄养”活动,美化、净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绿色环保意识。

5、开展科技阅读,班级图书角学校每班配备十种以上有关科技和科普知识书籍,每个学生每期自购一本互相传阅,每周一、三、五为我校科技和科普书阅读时间,确保师生有学习科技和科普知识的内容和时间。

6、创设以班级为基地的科技活动,如小小气象台、科技知识宣传组,科技信息收集队等,采用班级申报的形式,确保“人人都参与,班班有特色”。

7、办好科技节活动,科技组开展“科技八个一”系列活动之“六个一”:读一本科普小读物、写一篇读后感、讲一个科学小故事、编一张科技小报、进行一次学习科普知识交流活动、召开一次“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中队会。掀起“人人参与科技活动”的强大声势,让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全体学生心中扎根。

8、关注学生的课间生活,学校拟在操场四周设立围棋、象棋、军旗活动区,安置一些长椅供学生休憩阅读,让学生动手和动脑,开发智力。

9、协调好校内外各方面关系,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开设科技专栏,介绍科学、科技和科普知识,展示师生作品,为师生提供科技教育交流平台。

(三)认真定期开展活动、推进创新教育稳步发展

1、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科技创新活动,把“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与“乡村少年宫活动”结合起来,开设以下活动小组,采取老师选拔和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活动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活动包括:科技发明组、网络组、手工仿制小制作组、动植物饲养栽培组、音乐组、美术组、书法组、足球组、排球组、乒乓球组、舞蹈组、棋类组、鼓号组、太极拳组等,由老师定期辅导,活动定期为每周四下午和每周六上午进行。

2、提倡每一位学生画一幅科幻画、做一次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将动手与动脑、知识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营造“我要学,我要用”科技创新教育氛围。

3、在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和校本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4、充分挖掘校内外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

5、抓好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6、充分利用社区、工厂、其他学校和教科研单位的资源,多途径拓展科技创新教育的渠道。加强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县、市科技局取得联系,争取他们指导我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保证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逐步组建一支由科技专家、科研人员(包括学生家长)组成的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

7、构建班级科技文化。依据班级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教师专长,确定构建科技文化的主题;开展追求个性的、创新的特色班级建设的系列活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班级文化活动,以班级管理见长的“值日队长我来做,大家来当小主人”班级岗位特色活动,“家长和我,伙伴互助”班级家庭共建活动等,使学生活动在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主创造中逐渐发展。

8、加强科技教育宣传与交流、扩大影响,进一步完善科技网站的建设。

(四)、借鉴、模仿

为了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各个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创新教育完善有序进行,我们还要借鉴火炬实验小学的“每月一事”作为我校学生一年生活学习的提纲。

1月份(吃饭)——学会节约2月份(走路)——遵守规则

3月份(种树)——学会公益4月份(踏青)——走向自然

5月份(扫地)——学会劳动6月份(唱歌)——走进艺术

7月份(玩球)——学会健身8月份(微笑)——学会交往

9月份(阅读)——学会求知10月份(家务)——学会感恩

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 有效实践 活动类型 学生能力发展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世纪的青少年具有创新素质是国家强盛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更是迎接时代挑战的需要。我国各地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教育的研究,从课本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立足将课本的知识学习转化成知识的探究,让学生能从方法的学习中捕获学习的乐趣,启迪学生的运动思维。它坚决摒弃了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个新颖的有待探索研究和积极构建的教育实验课题,也是一个宏大、复杂,牵涉面广,事无巨细的教育工程。进行“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课题实验和工程实施时,难免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行为和困惑阶段。学校构建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校本模式,包括以下自成步骤,又逐次提高,紧密联系的几项大举措。

一、夯实基础——形成创新气场

首先,加强科技教育的组织领导。认真制定科技教育工作活动计划,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操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各阶段和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书面总结,建立完整的科技教育工作档案。其次,加大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优化科技教育的队伍建设。教师间学科背景的不同,他们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保证了学校科技活动的丰富性和专业性。最后,重视校园科技文化环境建设,科学组与语文、美术和其他学科组密切配合,创设好人文的、科技的、绿色的、书香的、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确定学校科技教育的活动类型

借助于活动的目标功能,我们将传统的科技活动课程进行梳理,形成科技教育的三种活动类型。

(一)普通参与型

它的功能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参与,进行大众科技知识的传播。

(二)实践探究型

它是面向部分学生,其活动要求有明显提高,学习内容有所加深,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综合主题型

它是依据社会的热点与学校的教育需要,以一种科技主题开展全校性专题活动,含营造科技氛围的常规活动,包括大中小队科技专栏、科技小报、科技信息交流会、科技广播、科技讲座和每学期一至二次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教学改革

(一)强调实际操作——构建由“读”到“做”的课堂教学模式

科技实验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过程及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因此,我校科学课堂的教学十分重视由“读”科学到“做”科学的转变,从教师的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体,切实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个性,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突出在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自主设计,初定方案——动手操作,大胆探究——汇报交流,适时点拨——深化总结,拓展延伸”的以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离开了思维动手操作,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干成“体力活”,科学更应追求的是深层次的思维,关注的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强调自主体验——以活动课程为基本的教学模式

活动课程亦称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我校开展的活动课程,就是以实践为基本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良好科学习惯的形成。

(三)强调创新实践——以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实践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学校努力搭建平台,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让学生能从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的精神和素养。学校筹建机器人工作室,建筑模型实践基地,不仅是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更能在比赛中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机器人比赛的优势就是相互交流的媒介,学生在赛场上就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自己在结构搭建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其他选手在处理场上任务中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迎刃而解。学生需要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转化自己实践的结果。机器人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改革教育思想、方法、评价体系,学校以机器人工作室为依托,通过机器人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活动的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2年的FLL主题是“食品安全”,学生看到这一主题当时非常激动,一起交流的时候首先谈论的是生活中见到听到的“问题馒头”“苏丹红”“转基因食用油”“地沟油”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学生了解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在场地的搭建中,学生热情很高,想了解需要自己从哪些方面去解决问题,对于生活中的问题在不足三平方米的赛台上驰骋自己的创新思维。生活中的细菌和病毒无处不在,怎样预防和收治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得以解决。生活中食品的运输和储藏,学生只是知道简单的方法和过程,但是通过自己研究和资料的查阅懂得了一般性的方法,前期一系列的探究让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四)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完善课程活动资源的配备

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整合的今天,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学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经济和地缘优势,依托广阔的社会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将本地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社会人文内容引入小学科学课堂,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力加强与家长、社会力量、科研机构的联系,保证我们的实验研究和科教实践活动。学校通过邀请著名科学家和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举办科技讲座、“家长开放日”科技活动展示,组织亲子互动实验,带领孩子走进工厂车间,鼓励学生自创条件,动手创作等多种手段,积极营造浓郁的社会、家庭、学校、全体师生齐参与的“四结合”科技活动教育氛围和环境,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创新实践的舞台,努力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

中小学科技创新 篇7

1 打造学校文化品牌策略

我们学校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 拓新教育理念, 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 努力打造品牌学校。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学校提出打造“科技校园”, 营造文化氛围。学校以“科技校园”为主题, 在全校教师中进行理论学习, 让每一位意识到创新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教师的首要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培训教师、开展活动等多方面入手,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品牌氛围。

1.1 创建具有浓郁科学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具有浓郁科学文化氛围的校园中, 让学生时刻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学校的宣传栏中有着学校的办学宗旨, 在路灯牌上有着激励学生的进行科技创新的话语。在楼梯走道边有着科学人物的简介及其发明, 在每周的图书馆的推荐书目中有一定数量的科学书籍。学校开辟了学生植物观察的生物园, 成立了“科技创新工作室”, 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的尽情发挥, 让他们的思维绽放火花。

1.2 构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体系

创造有赖于创新型人才, 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创新型教师。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因此, 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思想, 提高创新能力, 不断用创新思想和能力影响学生, 发现学生的创新火花, 保护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1) 聘请科技创新专业教师为我校校外辅导员

在市科技的引导下, 城区活跃着一支专业的科技创新队伍, 他们分散在各个大中院校。学校管理层经过充分调研, 与市科技协会磋商, 为了让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少走弯路, 让这支专业性的队伍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性的引领, 聘请他们为学校校外辅导员, 对教师在科技创新技术上的难题进行解答。如德山莲池中学的吴昌云老师, 曾经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竞赛性项目多次获奖, 对计算机芯片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着独到的研究。学校聘请他对我校的竞赛性项目进行指导, 培养我作为学校竞赛项目的指导老师, 让我很快的能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在生活中提出的一些“金点子”, 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得到肯定, 他们对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越加浓厚。学校的美术老师蔡三平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 专业知识过硬, 但对于科学幻想画怎样引导学生放开思维创作, 并不熟悉, 学校聘请常德市一中文军老师对她进行辅导, 逐渐熟悉科技创新方面的业务, 让小学生那海阔天空的思维能有序的表达在画纸上。科学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与文理学院的教授联系, 教授们看到天真活泼的孩子, 非常乐意, 他们对学校开放他们的植物园地, 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

(2) 加大投入, 让教师参加各类培训, 扩展视野

培养思考型学生, 就必须打造一支思考型的教师队伍, 走出去才知天宽地阔。管理层让培养对象积极参加省市级创新大赛的竞赛与观摩, 欣赏优秀作品, 让教师思考一个优秀的指导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 创造出自己的优秀作品, “他山之石, 借以琢玉”。

(3) 创新思维训练作为常规教学的目标

作为教育工作者, 不管从事哪种科目的教学, 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 拓展学生思维。如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对教学用具进行改进与创新, 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素养, 如陈四喜老师在科学课上, 对《风的形成》实验仪器进行改进, 并参加市科学实验创新大赛, 获得一等奖。

1.3 立足校本, 开展各方面活动

(1)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 目的是让小朋友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 感受科学创新带来的乐趣, 并乐于对此进行研究、学习。因此, 抓好基础教育, 培养学生兴趣, 从课堂做起,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是教育的立足之本。学校更新教育观念, 落实课堂教学, 开足信息技术课、科学课及科技活动课, 并使其专职化, 在管理上认真落实好对其考核与评估。

(2) 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学校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 采取自愿报名形式, 组成兴趣小组, 每周三晚放学后进行专业指导及培训。如让学生使用各种工具:锯子、电钻、起子等;让学生在电脑室进行“DBS虚拟机器人制作”;让学生在家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进行照料。

(3) 举办每年一次的“科技节”活动。每年六月是学校定期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科技节”的日子, 主题是“我快乐我创作”。在这日子里, 学生是非常忙碌的, 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进行展览, 在班上进行各种比赛, 如低年级的“纸船承重”, 高年级的“垒乒乓球”, 拆装四驱车等等, 在全校评选十佳“金点子”。

(4) 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大赛。参加比赛, 即是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的肯定, 也是一个对自身能力的锻炼的机会。近年来, 学校参加省市级比赛多次, 有《钢架结构建筑物为什么是三角形》DV制作获得全国二等奖, 有省级竞赛项目两个二等奖, 有学生参加机器人全国大赛获得一等奖。有多幅科学幻想画获得参展。

2 整合城区资源策略

学校处在新建立发展的城区, 各种资源尚在调配之中, 学校亦是如此。科技创新对我们学校来说, 底子薄, 科技创新观念不浓、科技创新老师匮乏。但城区的优势是学校相隔距离不远, 联系方便, 可以做到优秀创新老师互补, 同时也便于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同时城区学生家长思想开明, 经济承受能力比较强, 对科技创新工作持支持态度。面对这些劣势与优势, 学校采取了以下策略。

2.1 整合城区教师资源策略

在城区的几所学校中, 各校的科技创新教师各有所长, 邻近学校有着一位叫张才友的老师, 属于“机器人”专业性人才, 曾带领学生在国家、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学校的领导与相邻学校领导协商, 由我校负责发动学生, 并且安排有着科技创新潜质的老师带领学生跟随张才友老师进行学习, 让老师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让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之下能够有效的挖掘他们的潜质, 参加全省、全国、国际的“机器人”大赛。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乐趣, 提高他们动手实践能力, 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提升学生的素质。

2.2 整合家庭资源策略

针对于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 家长也愿意在孩子的培养上进行投资这些优势, 学校在召开家长会时, 大力宣传发动, 让家长充分理解, 争取在资金、智力上得到家长的支持。如在与他校联合进行机器人培训时, 学校要求学生自己解决2000元的材料费用, 得到家长的支持。在参加第三十三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时, 杨崇信的家长亲自开车, 全程参与整个活动。在平时培训活动中, 我们组织“大手牵小手”活动, 要求家长平时在家关注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 毕竟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 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够深入或宽广, 因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引导, 这样会极大的提高学生进行创作的兴趣。

3 广泛宣传策略, 形成社会共识

1) 在教师中以论坛形式进行讨论。学校每个月召开一次会议, 进行业务学习, 了解科技创新最新动态, 合理安排每月科技创新工作。在全校老师会上进行理论讲座, 阐述在教学中进行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使教师明确认识到进行教学上的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2) 在学生中每个月保证一次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每学期开展一次的科技创新黑板报评选;鼓励学生制作科技创新手抄报, 并将优秀作品拍成相片上传到百度花船庙小学吧;在进行专题讲座时请获得科技创新奖项同学上台讲述创作经历, 树立榜样作用。

3) 积极进行社会宣传, 努力扩大影响面。学校老师将学校工作写成通讯, 在市省科技协会网站上发表, 形成一定的社会效应, 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 为科技创新在我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界一个新的课题, 小学属于教育的基础阶段, 教育工作者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乐趣, 拓展他们的思维, 训练他们的思维方式, 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观念的转变及技能技巧的培养,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谈中小学创新教育 篇8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告诫我们:“只要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现实条件, 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众所周知, 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便是最有力的佐证。学生只要朝着既定的目标, 刻苦拼搏、坚持不懈地奋斗, 一定能成为某行业的专门人才, 所以, 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材, 生生都有作为”的全面人才观, 对每一个小学生都抱有希望和期盼, 从而让学生深深感悟教师的期望, 感知教师的亲和, 体验教师的良苦用心, 激发其潜在的成才欲望。

二、全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要想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就一定要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教师平时应多读书、多思考, 加强反思与总结, 对不懂的问题, 聪明的办法就是不耻下问, 向周围的同事求教, 向学生学习, 向群众学习。现在许多教师认为, 要给学生“一杯水”, 其实, “一桶水”也不够用, 应该有“活水源”。而这个“活水源”的获得, 要靠自学来积累。

三、加强集体教研, 充分发挥学科备课组的团队作用

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 确定一个主讲教师, 就上一周教学中好的地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效果等作论述和总结发言。并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习题的编排等方面进行主讲, 然后全组教师进行讨论, 补充完善, 最后定出大致方案。教师根据学科组的方案, 结合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四、创新学习方式

在中小学课程中, 有许多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 但它也有固有的缺点、弱点, 尤其是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不够, 需要有其他学习方式相补充, 包括“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由此可见, 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今天, 我们需要摒弃的绝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就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而言,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不存在能普遍适合于不同学生和不同学段, 并足以使所有学生都去追逐的方式方法。这正如社会经验告诉我们, 如果有人说某种药可以包治百病, 你首先可以判断这是假药, 因为任何好药都需要对症, 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药。

五、强化个案教育

个案教育是以个案研究为前提和基础, 以教育原则为规范, 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手段, 并且有与之相对应的保障内容, 使教育研究、常规工作、教师管理融为一体, 实现全面、和谐、生动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素质的操作体系。在中小学教育中, 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个案教育, 养成记录学生个案教育的案例、方法、途径等, 不断提高个案教育的水平, 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

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篇9

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个新颖的有待探索研究和积极构建的教育实验课题, 也是一个宏大、复杂, 牵涉面广, 事无巨细的教育工程。进行“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课题实验和工程实施时, 难免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行为和困惑阶段。学校构建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校本模式, 包括以下自成步骤, 又逐次提高, 紧密联系的几项大举措。

一、夯实基础———形成创新气场

首先, 加强科技教育的组织领导。认真制定科技教育工作活动计划, 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操作进行合理安排, 对各阶段和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书面总结, 建立完整的科技教育工作档案。其次, 加大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 优化科技教育的队伍建设。教师间学科背景的不同, 他们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从而保证了学校科技活动的丰富性和专业性。最后, 重视校园科技文化环境建设, 科学组与语文、美术和其他学科组密切配合, 创设好人文的、科技的、绿色的、书香的、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确定学校科技教育的活动类型

借助于活动的目标功能, 我们将传统的科技活动课程进行梳理, 形成科技教育的三种活动类型。

(一) 普通参与型

它的功能是面向全体学生, 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引导参与, 进行大众科技知识的传播。

(二) 实践探究型

它是面向部分学生, 其活动要求有明显提高, 学习内容有所加深, 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 综合主题型

它是依据社会的热点与学校的教育需要, 以一种科技主题开展全校性专题活动, 含营造科技氛围的常规活动, 包括大中小队科技专栏、科技小报、科技信息交流会、科技广播、科技讲座和每学期一至二次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教学改革

(一) 强调实际操作———构建由“读”到“做”的课堂教学模式

科技实验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过程及本质, 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 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因此, 我校科学课堂的教学十分重视由“读”科学到“做”科学的转变, 从教师的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体, 切实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个性, 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突出在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的学习方式, 形成了“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自主设计, 初定方案———动手操作, 大胆探究———汇报交流, 适时点拨———深化总结, 拓展延伸”的以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离开了思维动手操作, 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干成“体力活”, 科学更应追求的是深层次的思维, 关注的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 强调自主体验———以活动课程为基本的教学模式

活动课程亦称实践课程, 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其基本特征是:第一, 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 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 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 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 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 强调在活动中学习, 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我校开展的活动课程, 就是以实践为基本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良好科学习惯的形成。

(三) 强调创新实践———以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实践是科技创新的基石, 学校努力搭建平台,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 让学生能从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的精神和素养。学校筹建机器人工作室, 建筑模型实践基地, 不仅是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更能在比赛中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机器人比赛的优势就是相互交流的媒介, 学生在赛场上就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自己在结构搭建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其他选手在处理场上任务中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迎刃而解。学生需要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转化自己实践的结果。机器人活动的开展, 有助于改革教育思想、方法、评价体系, 学校以机器人工作室为依托, 通过机器人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 寻找活动的规律,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2年的FLL主题是“食品安全”, 学生看到这一主题当时非常激动, 一起交流的时候首先谈论的是生活中见到听到的“问题馒头”“苏丹红”“转基因食用油”“地沟油”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 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中, 学生了解掌握了很多的知识, 在场地的搭建中, 学生热情很高, 想了解需要自己从哪些方面去解决问题, 对于生活中的问题在不足三平方米的赛台上驰骋自己的创新思维。生活中的细菌和病毒无处不在, 怎样预防和收治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得以解决。生活中食品的运输和储藏, 学生只是知道简单的方法和过程, 但是通过自己研究和资料的查阅懂得了一般性的方法, 前期一系列的探究让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四) 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 完善课程活动资源的配备

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整合的今天, 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经济和地缘优势, 依托广阔的社会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 将本地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社会人文内容引入小学科学课堂, 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 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此, 我们大力加强与家长、社会力量、科研机构的联系, 保证我们的实验研究和科教实践活动。学校通过邀请著名科学家和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举办科技讲座、“家长开放日”科技活动展示, 组织亲子互动实验, 带领孩子走进工厂车间, 鼓励学生自创条件, 动手创作等多种手段, 积极营造浓郁的社会、家庭、学校、全体师生齐参与的“四结合”科技活动教育氛围和环境, 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创新实践的舞台, 努力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

摘要:科技创新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从重结论到过程、从思维定向到实践探究的过程, 我们需要为学生搭建哪些平台, 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得到哪些发展, 是我们教师需要完成的。

中小学科技创新 篇10

那么,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一、满足学生求知欲, 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 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兴趣。小学生一般都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 如果我们利用科技活动这种方法, 学生将点燃激情, 科技创新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指导学生在做一个“救命沙井盖”时我拿起一个塑料盒, 向他们提问:“如果一个人一旦掉进沙井, 以何种方式, 我们可以让其他人得到求救消息?”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交谈。有的说找警察, 有的说大声呼救……我就让学生讨论哪种方式是可行的, 有一个学生说在盖上装自动报警装置, 这方式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可。我笑了, 说:“沙井那里经常有水, 报警装置遇水没法发出信号救援, 那该怎么办呢?”课堂讨论的气氛又活过来了。最后, 一个学生建议安装防水报警装置和GPS定位系统。第二天, 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回来,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促进、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对其提出新的挑战, 引导他们用独特的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科技创新兴趣, 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二、利用课堂资源, 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课堂上产生的资源常常都是突发而生的, 不可预测的, 教师要善于捕捉, 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一种表现, 创新的契机往往表现为所捕捉问题的价值。在平时上课时, 教师若能把诱发学生创新兴趣的思想贯注于心, 把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兴趣诱发出来, 就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定下了良好的基调, 学生自始至终都会乐于创新, 时时有新问题、新发现。

例如教学一年级的艺术课程“窗花”时, 教师就可以这样巧设情境:“今天, 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花, 你们也许没见过。你们看 (展示讲台上的窗花) !”当我把大小不同的窗花展示在学生们面前时, 其热情立刻高涨起来, 你看我, 我看你, 都急着问:“老师, 这是什么?”“窗花, 这是用纸剪的, 你们想学吗?”学生齐答:“想。”此时, 老师在学生爱学而急切想学的情况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今天,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剪‘窗花’。看谁最爱动脑筋, 能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做出与老师不一样的窗花, 能用自己的智慧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段开场白, 一定会把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

三、让学生体验喜悦, 对科技创新产生兴趣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 每个学生在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的独特品质和风格, 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科技创新才能。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与成年人一样, 同样有渴望成功的心理。因此, 学生们“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问题, 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和说教, 要显示一个友好的微笑和鼓励。针对一些学困生, 教师要为其提供科技创新的条件, 向他们传授科学的方法, 尽量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创新的美感。很多实践证明, 教师的充分肯定对学生创新科技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学生积极愉快地完成学习, 教师也积极参与走向他们, 帮助他们改进创新, 引导他们走向成功。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 能够体验到科技创新的喜悦。

作为一名科技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科技创新的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 启迪学生的科技创新的兴趣, 鼓励他们创造发明, 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惠州, 高向东.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 落实素质教育[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2 (4) .

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如何“创新” 篇11

一、 选题要有“新”意

所谓具有“新意”的选题,指的是那些尚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预料经过研究可获得一定价值的新成果的课题。如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新设计、新手段等。这种创新的课题在哪里?一般而言,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点上,尤其是新旧之间的矛盾点。比如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新理论与旧理论的矛盾,不同学科之间的矛盾等等。中小学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领域保持经常的关注,了解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理论研究、改革实践的最新进展,包括新成果、新观念、新策略、新提法、新方法等,特别是大家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存在哪些争论、分歧甚至冲突,要通过查阅相关报刊杂志、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进行网络搜索,搜集与所研究的课题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动态,进行比较,进行思考,并对现行已有的理论、结论、常规、制度、策略、行为、观点等进行批判性和辩证性的否定,或进行变换角度的重新审视,从中选择一个别人没有研究过、或者别人研究不深入、或者与别人研究角度不同的问题,尽量选择切口较小的选题,避免重复研究别人已经研究过、已经取得了成果的选题。

二、 思考要有“深”度

中小学教师平时要善于去观察思考分析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些现象多问“为什么”,分析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改进、解决的办法;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经常小结教育教学中最成功的细节、有失误和有创新的细节,分析查找原因,从而形成理性认识;要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用相关的理论来诠释、分析、思考、探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用相关的理论来启发、指导、引领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把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对问题和现象的思考,就会比别人站得更高一点,比别人挖掘得多一点,比别人挖掘得深一点,从更深更高的角度来思考探究一些问题和现象,从而得出别人没有得到的结论,实现课题研究有深度,有广度。

三、 方法要有“适”度

课题研究要用到一些科研方法,但要把握一定的“适”度。有的老师在方案中把许多科研方法都罗列出来,什么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法、行动研究法等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有用到什么方法,或者用了科研方法,但用得不规范,反而造成别人对课题研究过程规范性的怀疑,进而影响到课题研究成效的可信度。要通过学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教科研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在于科研方法的多少,而在于科研方法是否适当,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过程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方法,并且规范地按照教育科研方法的要求去实施。比如,要了解现状,就需要用到调查法,并根据实际情况,或用问卷或用访谈,或两者结合起来用;要了解典型对象的变化,就要用到观察法,并且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观察,运用多种工具记录(如录音机、照相机、录像机等),及时整理反思。中小学教师对实验法要谨慎运用,因为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自变量和因变量很难确定,相关性很难把握,相关变量的控制更有难度,如果一定要用到实验法,最好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规范地操作。

四、 举措要有“力”度

课题研究是靠“做”出来的,就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而课题研究要有“创新”,就需要有改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举措,而且这些新举措要有一定的“力度”,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要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区别,有所改进,有所革新。如果一个课题研究中的措施、策略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区别,那么这个课题研究就没有什么创新,课题研究的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所以中小学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一定要去思考改进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新策略、新模式,并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不断进行探索,不断进行研讨,不断进行总结,不断进行提炼,不断进行提升。

五、 成效要有“亮”点

一个课题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做,多多少少会产生一定的成效。这种成效主要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变化上,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上,也体现在教学效果的变化上,作为全校性的课题还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校的管理、师生的精神面貌上,对这些成效要进行全面概括提炼,同时要突出核心,突出“亮点”。因此,在进行课题成效表述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平时注意收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比如典型的案例、调查的数据、观察的事件、教学的设计、研讨的记录等等;其次是对收集到的材料要进行整理分析,尤其要加强对有变化的数据、事件的分析,进行比较,找出变化的特征,突出变化与课题研究的关系;第三是围绕课题的核心来组织材料,其实中小学课题研究所产生的效果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在表述效果时,必须选择那些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措施与结果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内容,与课题研究真正成效无关的材料即便是再大的成绩也要“忍痛割爱”,否则得不偿失,不仅不能增强课题研究的成效,反而造成别人对课题研究成效可信度的怀疑。

六、 表现要有“奇”招

课题研究成果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要多种多样,许多课题的表现形式单一,只是文字叙述,给人呆板枯燥乏味的感觉。要做到表现有“奇招”,一是要点面结合,在表现课题研究内容和成果时既有面上的概括,也有点上的展开,既有定性的分析,也有定量的分析,既有数据的统计 ,也有案例的叙述,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具体的做法,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实际的操作;二是要“图文并茂”,学会运用各种图表,善于把一些数据的描述用图表的方式呈现,不仅清楚,一目了然,而且表现新奇,有变化:一个流程图更能反映出教学的过程,一个折线图更能表现出数据的变化,一个饼型图更能体现出各种事物的比例关系,一个结构图更能表现出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一个示意图更能展现出所要表达的内容,一个数据表更能反映出数据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当然,图表的运用要适当,要根据内容和目标来确定运用哪种图表,同时要用文字对图表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诠释。

七、 成果要有“高”度

课题研究做了,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或大或小的成果,真正的课题研究最大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所改进、变化,对这类成果要尽可能显性化,用课例、实录、图片、录像、数据等把这些改进、变化反映出来,展示出来。课题研究最完整的“成果”是结题报告,对结题报告要尽可能规范化,要按照结题报告的基本框架、基本格式、基本要求去组织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做、所感、所得,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提高结题报告的质量。课题研究最有价值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对这类成果要尽可能档次化。课题组成员要勤于耕耘,善于动笔,写出尽可能多的、质量高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并且勇于投稿,积极参与评奖,发表获奖的数量越多越好,质量越高越好,档次越高越好。

创新是课题研究永远追求的目标,课题研究整体的“创新”来自于课题研究过程的“创新”,中小学教师要致力于创新,要勇于创新,要善于创新,用“创新”的意识来引领自己课题研究的“创新”行为,用课题研究过程中点滴的“创新”行为来实现课题研究整体的“创新”,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本文节选自《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7期。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

中小学科技创新 篇12

刘昌亚副司长在讲话中对NOC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开展十一年来,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影响:一是推进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加快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运用;二是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了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三是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推动了优质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这项活动的举办,为展示各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相较于往届活动,第十一届NOC活动新增设了综合实践能力、校本课程探究评优及机器人创意闯关(RTEC)等竞赛项目。这些项目的竞赛内容,充分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强化信息技术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精神,进一步凸显了NOC活动“以信息技术为抓手,以培养师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特点。

决赛期间,为了给参赛选手提供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活动组委会特别组织了各赛项赛后成果交流会和专家报告会。专家报告会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蒋鸣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余胜泉教授分别以“新一代技术支持的教学革命”、“技术何以变革教育”为题做了精彩报告。

7月25日,第十一届NOC活动圆满落幕。

现场传音

梅传俊:今年是我第四次参加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优赛项的比赛,第八届获得一等奖,第九届和第十届都获得了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能够在每届NOC决赛中实现一个“创新梦”,我感到很幸福。

史勤蒙:网络教研团队赛项陈述与答辩环节更好地体现出参赛队伍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进行正式答辩前,老师们都要经过认真的准备和预习,我所理解的陈述与答辩的意义是:“抛出你的思想,引起大家的共鸣,帮助提高大家的素养”。

范雅萍:参加校本课程探究评优赛项,在提高信息技术、增强个人展示能力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来自全国各代表队老师在校本特色课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路和方法。

刘琳:在参加教学实践评优赛项的过程中,我发现比赛中涌现的优秀同行在教学实践中的先进教学理念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通过参赛,我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董杰红:班主任日常班级管理中融入数字化故事制作和PPT展示等信息技术,可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章彩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评优赛项为广大幼儿教师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启发幼儿园孩子的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梁涛:学校自2010年组织选手参赛以来,我几乎每年都担任领队,通过查看参赛老师的参赛作品,我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能同时为参赛老师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感到非常自豪。

肖逸扬:参加NOC网络英语赛项,让我增长了见识,能从其他参赛选手身上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比赛我找到了差距,也增强了以后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决心。

江婷:第一次参加NOC漫画创作比赛,我开阔了眼界。只要平时积累漫画创作的点点滴滴,再加上良好的心态,相信选手们都可以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

张易平:参加NOC大赛,要完成作品、准备答辩,虽然与不参赛的同学比较,平时的学习时间减少了,但我也得到了锻炼。比赛增强了我的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的实践知识。

王志强(澳门代表队带队老师):本次NOC决赛中,澳门代表队共有43名选手前来参加,他们分别参与了视频创作、漫画创作、动画制作和网络机器人野外生存四个赛项的比赛。从往届澳门代表队的参赛纪录来看,均未涉及有关机器人的赛项,此次能够参加网络机器人野外生存赛项,学生们都感到非常开心。但由于是第一次参加此类赛项,学生在赛前准备阶段没有参加系统的培训,比赛经验稍有欠缺,但我们认为,这项比赛很有趣也很有意义,能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更能考验学生的临场发挥。

特别关注

勇于开拓的创新路

校本课程探究评优赛项

校本课程探究评优是今年的新赛项之一,设置此赛项的目的是因为目前我们教师的教学工作存在“不接地气”的不足,而校本课程探究评优赛项为老师们提供了团队合作的平台,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老师们通过精诚合作,共同解决比赛中遇到的实际专业问题,也使个人的网络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此赛项在评审规则和标准的设置上,我们以“校本课程特色突出;课程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教学规范;实施方案突出课程理念以及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探究”为评价内容,尤其看重老师是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将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方法和手段最终融于教学过程中。

机器人创意闯关(RTEC)竞赛

尽管是新赛项,但机器人创意闯关(RTEC)竞赛今年的报名非常踊跃,有80支队伍近200余人报名参赛,是本届NOC活动机器人赛项中报名人数最多的项目。通过现场观摩可以发现,此赛项的观赏性和趣味性都很高,它采用一环连接一环的联动装置,关卡包含了智能关卡、科学原理关卡、绿色能源关卡和地方特色关卡。选手在完成比赛的同时学到了多学科知识,关卡设置上也极具时代特色。尤为重要的是,本赛项在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极具现实意义:

首先,该赛项的所有设计都要体现选手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既是选手参加竞赛的必备素质,也是评审工作的一大考核元素。此外,赛项关卡的设定,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域特色,这是以往机器人比赛中没有涉及的要求。

其次,在动手能力的要求上,由于在积木搭建环节的实践性要求非常强,各个环节连接非常紧密,选手完成比赛需要耐心和细心,更需要加强团队合作。

最后,与其他机器人比赛中机器人传感器受光影响明显的特质不同,本赛项一般不会受到光的影响,因此允许观众现场进行观摩。此外,比赛过程极具观赏性,观众现场观摩也可以让选手们更有表现欲望。

不断探索的创新点

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优赛项

从本届选手的表现来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在像NOC这样的全国性比赛中正体现得愈加突出。以往的类似比赛中,虽然口头上支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但比赛中仍是突出教师的教,而本次NOC决赛中涌现出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则鲜明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比如,本次比赛中有一件名为“微课堂”的参赛作品,选手从网上收集了一系列优秀的微课程后,按照知识点集成在一起,制作成一个供学生课前预习的课件,再加之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共同探究等方式,充分体现出“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评优赛项

今年我们这个赛项约有80支代表队参赛,与去年的最大不同是,今年有很多代表队只有一名老师参赛。因为今年选手的参赛形式,除了继承去年团队的形式之外,还允许老师们个人参赛,所以今年是整体参赛人数较去年减少了,但代表队的数量没有减少,更多的地区,像上海、河北等地区的选手纷纷加入了进来。

今年我们强调选手从参赛到决赛都采取自由命题的形式,为的是给参赛老师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个性化发展。尽管是自由命题,却不能游离于赛项的大主题——运用信息技术,体现创新思维。例如,幼儿园推出的校本课程就是在幼儿园教学自身的基础上融入信息技术后的综合性的产物。

网络教研团队赛项

本届比赛在评审规则和标准方面相较往届的创新之处是,在要求老师“设计一个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任务单”的基础上,也要求老师设计一个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上任务的配套资源。我们对此配套资源的评审标准为:与其任务单的关联度越高、得分越高。此项新标准要远远高于往届单纯评课件的标准。

本赛项中倡导的“云计算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创新”对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的意义在于,提出的云计算(微课程),是支持课前学习的技术,即在云计算的背景下,所有的课件都可以放到“云”上。否则,微课程只能起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仍然无法改变以往教学中“老师主导,学生被支配”的现象。“云计算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创新”将整个信息技术前移,学生在“云”上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点,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线上交流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也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实践评优赛项

本届NOC决赛中,本赛项的评审标准在继承往届规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是为了积极贯彻《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教育信息化的新的要求、落实新课程标准,在评审过程当中,特别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创新。

二是从以前较多地关注老师怎么教及老师怎么用,逐渐转变到学生怎么学。即评价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恰当与否,关键要看学生学习是否有效果、学生的学科素养有无提高以及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三是今年该赛项在技术应用方面较往年有所增加,如“一对一教学”、“利用电子书包或平板电脑组织学习”、“应用云计算、云服务开展教学活动”、“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等。

班主任信息化技能评优赛项

本届NOC活动此赛项分为初赛和决赛两部分,初赛阶段更看重选手们利用信息技术组织班级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和老师在应用过程中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决赛阶段,创新点是让选手围绕班级活动的主题制作一个数字故事,这个故事要充分结合信息技术,体现故事的亮点和感人之处,以此赢得评委的赞赏。尤为重要的是,比赛还就选手的主题班会是如何设计和实施的,组织选手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开办此赛项的最终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评出一等奖、二等奖,而是为了让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树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的思维和能力。

展望未来谱新篇

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作为教师实践创新的展示平台,充分体现了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变革与创新的新特点。

特点之一是作品聚焦于改变课堂,努力探索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特点之二是努力实现从改变课堂到超越课堂,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的跨越。本届比赛新设的校本课程探究评优赛项及时反映了广大教师为实现这一跨越的探索。

特点之三是努力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式。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以课堂案例为载体,通过设计、评价、反思、完善教学设计和可视化陈述等环节,发展教师在新一代技术环境下的综合教学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努力探索“三个转变”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上一篇:现代工业企业下一篇:公共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