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选择

2024-07-26

主题选择(共12篇)

主题选择 篇1

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 首先是拍摄主题问题。要想摄制一部纪录片, 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拍摄题材。题材就是纪录片创作者用他们拍摄到的影像素材来表现他们所想表达的主题。就广度上来分, 有国内外题材、科幻童话题材、现实和历史题材;就现实生活而言, 有爱情婚姻题材、天灾人祸题材、交通商贸题材、宗教迷信题材等题材, 种类五花八门, 包含了时空与空间的所有题材。

选择了好的题材, 那么纪录片的拍摄也就算成功了一半, 因为不同的选题影响着不同的摄制风格与摄制手法, 也影响着观众的共鸣。选定了题材, 就定好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和方向, 而且, 如果选择的题材容易深入和深度挖掘, 还可以提高创作成功的几率。

一、选题方式

选题大概可以分为“主题先行”和“主题后行”两种类型, 主题就是创作者通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创作理念。

(一) 主题先行

主题先行是指创作者在摄制影片之前, 先有了一个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根据这个中心思想去寻觅能表现出他的生活素材, 换句话说, 也就是主题引导出事实, 事实必须能够表述主题。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纪录片部主任魏斌的说法很有代表性:“我可以去拍一个劳动模范, 也可以去拍钱学森, 但是我办这个栏目我就去拍钱学森;我可以去拍乡镇企业家发明飞机的小过程, 《生活空间》就拍过, 也可以拍航天飞机发射的过程, 我还是去拍航天飞机。我大概是这么想的, 从宣传的要求来说, 钱学森是一个爱国者, 是一个科学家, 对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国防事业也可以说是个民族英雄, 那么你怎么记录都没有关系, 看起来有点讨巧, 但是题材的选择你不能不考虑。”[1] (P225) 魏斌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只要定了一个主题, 找好了具有宣传价值的拍摄对象, 那剩下的工作就是创作者围绕主题去找素材。看似简单, 但主题必须能够融化进拍摄素材中、生活事实中。因为主题就是从生活事实中提炼出来的, 所以必须能够还原得回去。如果创作者不仅依靠寻觅到的拍摄素材, 还要靠例如旁白这样的解释手法, 才能够表达出主题, 这便不是一个好的拍摄题材与拍摄过程, 用魏斌的意思来表达就是堕入贬义的“宣传”了。

(二) 主题后行

与主题先行正好相反, 是创作者在寻找素材的时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拍摄对象的接触, 主题渐渐清晰明朗。获得1994 年国际纪录片联合会最佳长篇奖的《篮球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导演史蒂夫·詹姆斯原本的拍摄对象只有阿瑟, 但在拍摄的过程中, 发现了另外一名球员威廉也是很好的拍摄对象, 因此詹姆斯排除万难将两人都定为拍摄对象。阿瑟和威廉两人虽在不同的球队, 但他们志同道合犹如一对亲兄弟。而且在拍摄期间, 阿瑟和威廉之间的故事一个连一个的发生, 詹姆斯本打算三个星期拍摄、六个月剪辑完成的影片, 最后竟然拍了五年半, 后期剪辑也用了两年。

二、主题的确定原则

既然选题影响着整部影片的好坏, 那么好的选题具备哪些元素了呢?

(一) 信息优势

一位研究化学动力的诺贝尔奖得主曾说:“人和动物一样, 天生就有好奇心。婴儿好奇, 狗和猫也好奇”。[2]作为“发现艺术”的纪录片, 在题材选择上首要原则就是题材的新鲜度, 其次是信息量的大小。

第一, 新鲜信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题材, 拍摄别人没有拍摄的内容, 或者从崭新的视角拍摄已经拍过的题材。例如, 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到非洲野生动物园的拍摄;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带着摄像机千里迢迢去到北极拍摄爱斯基摩人, 甚至用搬演的形式拍摄爱斯基摩人原始的生活方式。又如我国的经典纪录片《龙脊》《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 他们都是选择远离城市, 人们不熟悉甚至是不知道的事情作为题材。

第二, 信息量大。很多纪录片的选题选择从深度和广度上去充实。比如, 《较量》这部片子就是靠大量鲜为人知的信息取胜, 该片披露了大量抗美援朝的史料, 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二) 文献价值

影片要能够抓住反映某个特定时期的特点, 触碰到社会问题和矛盾, 展现这个时期精神风貌、见证历史重大的典型事件, 这类题材往往具有文献资料的永恒价值。例如纪录片《大官村里选村官》讲述了偏远村庄的农民们按照现代程序规范进行民主选举的故事, 如今, 我们回首这段民主选举, 发现这段选举在中国民主发展史上, 标志着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进入了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又比如纪录二战中德国纳粹进行种族灭绝大屠杀历史的纪录片《浩劫》, 通过当年历史见证人和幸存者的讲述, 给观众重现了没有任何影像记录但让人至今一想起就不寒而栗的大屠杀。

(三) 思想内涵

纪录片不能仅仅局限于纪录真实事件, 还应该把影片放入社会中, 和社会因素连接起来, 进行思考与探索, 赋予纪录片丰富的思想内涵。别林斯基说过:“如果艺术作品只是为了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 没有任何发自时代的主导思想的强有力的主观冲动, 如果它不是苦难的哀歌和热情的赞美, 如果它不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 那么, 这样的艺术作品就是僵死的东西”。[3]由此可见, 纪录片应该具有思想性, 而不仅仅是新鲜事物的展示。

(四) 可拍摄性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作品, 是要通过电视或大荧幕来进行表现的, 它需要通过画面、声音来进行消息传达, 客观事物的形象性表现出来是各不相同的, 仅像文艺作品那样有文字, 光说是不够的。因此创作者在选题时, 需要注意所选题材是否能表现出生动、明朗的形象, 不仅仅是人物的嬉笑怒骂, 也要看是否能展示出所处环境的特定格局。例如创作者可以留意:1. 拍摄对象的职业、事物的特点是否具有丰富的视觉特点;2. 拍摄对象或事物涉及的面是否狭隘, 无拍摄转换的余地;3. 拍摄场景是否单一, 不可变化;4. 现场的环境是否具有可看性。通过以上几点, 创作者至少保证在画面呈现上不会单调枯燥。

(五) 创作者审美旨趣

纪录片是创作者的思想表达, 同时也需要创作者对影片进行加工, 才可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因此, 创作者对待影片的关注度也是选题的关键。当我们刚开始摄制一部戏的时候, 往往会选择自己身边喜欢的事物为主题, 这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些事物有兴趣。要想拍出成功的影片, 首先创作者要对所选题材感兴趣。独立制片人蒋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选题材时的感受:“1994、1995 年, 我跟吴文光在国外呆了很久, 回来后第一个想法就是:我不能再荒废了, 我不能再在外面转了。于是就去了煤矿, 安源煤矿, 在那儿拍了六部片子, 就是《生活空间》的短片, 我觉得当我能够回到那种地方的时候, 我特别自然, 可能天生的。吴文光那时就问我:你怎么老想拍那种东西?那是1995 年我们在国外探讨事情, 他说你怎么老想关注下层社会、下层生活, 我说我觉得在那儿我特别自然, 他说你应该去圆明园画家村去拍那帮画家, 我说我不喜欢那帮人, 我不喜欢, 我怎么能拍好他们呢?我就是用批判的角度去拍他们我也不愿意在那个地方呆着, 我烦死了。所以我不愿意去。”[4] (P115)

参考文献

[1][4]吕新雨.纪录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 2003.

[2]约翰.波拉尼.为什么要有科学家[A].贝蒂娜.施蒂克尔编.张荣昌译.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C].北京:三联书店, 2003.15.

[3]张德明.报告文学的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123.

主题选择 篇2

那天,表姐来我们家,爸爸带我们去玩了一个游戏。一张桌子上左边写着大,右边写着小。下面还有两排,一边写着数字,一排写着骰子的六个面。开始了,坐在对面的那个工作人员拿着一个黑色的大半圆盒子使劲的晃动,当她把盒子放到桌子上时,旁边围观的人纷纷拿出手里的赌注放到大或小的一边,爸爸也放了一个“100”的筹码到“大”的这一边。大家放完赌注之后,工作人员敲了一下旁边的铃,打开了盖子,里面的三个骰子是两个四,一个六,然后工作人员就把放在“小”那边的赌注全都收了去,给放在“大”这边的赌注,原来放了多少,又给这些人一倍的赌注。

看着看着,我也会了。但是当爸爸又问了我一次“要玩吗?”的时候,我却又说不要,表姐已经拿着赌注在玩,但我却不愿意,明明知道这不是真正的赌博,也知道那赌注是不要钱的,但我就是不愿意去玩,心里别有一番说不出的滋味。就这么站在旁边看着,但我的脸却涨得通红,就像做了亏心事一样,但是什么都没有做,直到出了那个门,我的脸也依然红着,低着头,像做了坏事一样。我那时候也傻,那只是一个游戏而已,却那么当真,也真是服了自己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也一言不发地看着远处发呆。爸爸边开车边开始教育我:“唉,你就是太保守了,这样的活动你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这也是靠运气懂得,没有什么窍门。一赌下去,这件事情就这么被安排好了。

人也是一样,就好比你,一生也会遭遇许多赌局,当你小学毕业之时,你为去哪所学校而纠结,这也是个赌局,你选择去不同的学校就会遇到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情,所以每次决定都是一个赌局,你拿自己当赌注,赢了就有双倍的奖励,输了便一无所有。但不管结果如何,你也不知道,那你索性就赌一把,别那么保守,有时保守也是要吃亏的。”一次选择,只有“大”或“小”两个选项,你永远不会知道正确答案,你能做的是放手一搏,如果赢了,则是加倍的奖励,如果输了,就一文不名。或许是这种极端的结果,很多人会有选择恐惧症。但其实很简单,就好比走到了一个分岔口时,面前有两扇门,没扇门背后都有一条各自的路,这时,你只需果断地选择一个,打开它,大胆地走下去。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看到的人,经历的事都是不同的,但你总会有收获。

选择人物主题 提升人格修养 篇3

一、了解人物

要让学生通过感受成功人物为了实现个人理想,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不断地提高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感受自我价值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先了解人物。

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孟子、杜甫、诸葛亮、范仲淹、白居易等历史人物,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中的某些人也已有所了解,甚至也有自己喜欢的人物。但总体来看,这种印象还不丰富,尤其是具体到某个人物时,大部分人还处于提起来知道、说起来模糊的层次。为了增强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我决定让学生先从众多的人物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三个人,搜集他们的详细资料,包括人生经历、相关评价等等,再依据自己的理解整合信息,形成对人物较为清晰的认识,做好与同学们分享的准备。

分享时,采取同一人物一人主讲,其他学生补充介绍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既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又从其他同学的介绍中对这个人物有了更多的认识。这样举众人之力,合集体之慧,全班学生对本单元的人物就有了全面的了解,由此激发出他们热爱人物、探究人物的热情,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走近人物

对人物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是不够的,这样的了解过于笼统、散乱,不利于形成对人物形象正确、全面的把握。基于此,在第一版块的基础上,教师提议选择同一人物的学生自主组合成合作小组,在挖掘出人物的主要精神品质的基础上,列出子主题。小组成员先分头按子主题的要求搜集资料,然后对资料整合,真正走近人物内心。

选择“范仲淹”为主题的小组,在初步认识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要精神品质后,分列出如下子主题:①讲范仲淹的故事;②吟范仲淹的诗文;③对范仲淹的对联;④赞范仲淹的功绩;⑤悟范仲淹的魅力。交流中,学生们不仅谈到了范仲淹少年时“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范中淹全集》)的刻苦读书情形;谈到了他任兴化县令时,带领官民治理黄海的故事;谈到了他因犯颜直谏,受宰相吕夷简迫害,屡遭贬谪,后因西夏入侵,得以重用,最终使西北局势转危为安的坎坷经历;还有学生即兴背诵了他的《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异》等诗文……有了这样的交流,学生对“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为范仲淹刻墓碑语)的人格就有了非常丰满的认识。范仲淹这个人物在学生的心目中就立起来了,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

在这个版块中,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他们为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对其进行选择、批判、解释、运用,从而提高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为了使合作更有效,他们必须进行交流,这也较好地提高了他们互助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书写人物

讲是口头表达,写是书面表达。虽同属表达范畴,但写的要求比讲更高,因为书面语言更注重条理性、逻辑性。在讲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写一写人物,学生会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充分了解、走进人物后,我以“我眼中的 ”(填人物)为题,引导学生放飞灵感,写一写自己对该人物的看法、感悟,并在小组展示后全班大展示。

大展示中,很多学生的作品让师生惊叹。遥遥同学写道:“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株清净之莲,在三国乱世中悠然开放、吐露芬芳。他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如莲清高庄重;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如莲志洁行廉;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莲芬芳灿烂。”同样写“我眼中的诸葛亮”的蔡蔡同学写道:“他,不是一个时代的王者,却能如王者般气势如虹指点江山;他,不是一位豪情的诗人,却能如诗人般泪沾衣襟留下绝唱。他,羽扇纶巾,小扇一摇,就是整个蜀汉。他,就是诸葛亮。”这样优美的文字,不通过动笔写是难以产生的;同时,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又得到了进一步地升华。

以人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语文姓“语”名“文”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学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在体会人物精神品质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责任编辑 姜楚华

浅谈新时期工会活动主题的选择 篇4

一、开展工会活动的重要性

(一) 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提升自身素质

通过工会组织开展的系列主题活动, 能不断地提升职工的个人素质, 从思想根源上加强素质的培养, 比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 能使广大职工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二) 传播时代发展的先进思想

工会是与工人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组织。工会活动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能够及时传播流行文化, 弘扬时代经典。搞好工会活动能够使广大职工与时代紧密结合, 能够感受时尚文化带来的魅力。

(三) 创造生产生活的良好氛围

工会开展的活动都是贴近工人群众生产生活的类型。通过丰富的文体活动, 职工们能够放松心情, 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以轻松的心情的投入到工作中。工会活动的主要作用就是创造和培育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

二、工会活动主题选择

(一) 对形势政策任务宣传教育活动

这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主要是以会议研讨的形式进行, 通过对形势政策任务的宣传, 让广大职工明确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明确工人阶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性, 使广大职工作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感到光荣自豪。比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立足全局、准确定位、推动“转型”、探索新形势下机关工会工作新路子和各类知识竞赛, 贯彻落实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精神, 开展好本职工作。

(二) 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警示教育主题活动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警示教育也是工会一种活动内容, 它的目的通过开展工会活动, 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 思想指挥行动, 行动出现效果, 在工作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思想放在首位, 可见, 思想统一的重要性。院工会充分发挥“全面参与、全面监督、全面保证”作用。大力推进职代会规范化建设, 认真落实广大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院工会在预算决算, 干部选拔考核、成果评定、先进评选等工作中发挥着监督、管理和参与的重要作用。院工会把畅通民主渠道, 解决职工合理诉求当做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热情接待职工来电、来信、来访, 为职工解疑释惑。

(三) 推进职工素质建设教育主题活动

职工素质包括了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 通过工会组织开展的丰富文体活动, 加强职工锻炼意识, 增强了职工体质, 更重要的是增强团队精神, 增进了友情。积极支持各基层工会组织协助党政开展学术交流、拜师学艺、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项活动, 持续深化职工培训, 注重培育职工的理论技术创新思维, 引导广大职工努力提高学习力、竞争力和创新力, 这种活动形式, 主要以运动形式进行, 比如:各类球赛比赛、徒步大赛、春游活动、划船比赛、全员健身等活动。

(四) 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

这种活动是以激发职工创造活力, 对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活动形式可以是知识竞赛, 现场劳动比赛, 技术革新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能激发职工创造的重要载体, 围绕提高经济增长和效益创新发展战略, 提高职工的参与率和受益面。还可以开展深化节能减排活动, 对生态文明进行教育, 激发职工环保意识, 通过创新和节约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院工会坚持职工为本、和谐为魂, 主动作为、创新发展, 齐抓共建、整体联动的建家思路, 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如职工羽毛球、游泳赛事, 促进全院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

(五) 深入开展劳模评选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劳模评选活动, 各单位要严肃进行, 要公正、公平、公开的评选, 让广大职工进行评选, 加大对劳模的奖励, 把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作为激励职工奋斗的强大动力。这种形式要大力宣传、大造声势, 广泛宣传劳模事迹, 做好劳模表彰和服务管理的工作, 用劳模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感召广大职工。

三、结语

新时期, 做好工会活动主题的选择是开展工会活动的首要任务。一个主题就是一个思想, 一个思想就会带动新的思维。工会活动主题的选择关系到工会宣传工作的效果, 是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重要进步。

摘要:工会活动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工会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凝聚力、统一思想, 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氛围。在新时期, 工会活动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新形势, 创造活动开展的新模式。本文从工会活动的重要性入手, 阐述了新时期工会活动主题的选择方式。

地方税主题选择 篇5

(作者: 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前,中国的地方税体系,仍有一些问题如此一来,现有主要地方税,有限的特权税可怜的次要来源,如不确定所得税制度不规范,你不能忽视国家的税收的明确立场是内生增长机制,增加局部血液系统和缺乏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也与我们的所得税制度的再生显著干扰,调节局部功能的功能。因此,真正的问题是当前的形势和地方税,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并分析我们的主要地方和实用手段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关键词:地方,地方机构,物业 目前,中国的地方税体系,如现有的地方税主体税种的位置是一些尚未明确的问题,如增长,地方税收的结果,税收尚未标准化显著限制发挥地税系统税收弱功能的能力干扰缺乏地方税体系。起点这篇文章中,目前的状况并分析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地方税收实际问题的,和大家探讨一下当地主要的选择。

首先,目前的形势和主要地方税种,分析当前运行的问题

(A)是该州所得税的主要领域

目前,该国政府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相当大的比例,地方税体系是目前准税的问题。营业税的经营状况

在过去的几年中,营业税收入被放置在顶部位置。这是特别是在金融,保险,交通,通讯,餐饮,住宿,文化,体育,旅游,娱乐,代理,房地产销售,建筑,批发和零售等行业,以及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茶产业。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制度,累计18 69.84 one十亿人民币十三从1995年到2007年,(由国家税务总局认可,包括部分),全国营业税收入,统计多的全部收入实施后同期,的33.68十亿yuan 45.23% ① 41。中国的茶产业,让更多收入大幅增长的快速发展的发展前景将有更多的空间。两个中国的个人收入的工作条件 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全国个人所得税所得税系统13年,自1995年实施的总地方税收收入在同一时期,累计20.62 % 8 52.31一十亿人民币,(由国家税务总局接受,其中包括一节),以2007年,这是所得税和销售税,并征收有史以来由当地税务机关的第二大数额是不够的。

收入由双方更高的税收共享,因为它们含有地方税收收入的很大比例,但零星的在当地地方税务其余的全部意义,地方机构税收几乎不存在于中国的中央部分,地税系统你不能把无所有者,但税。

(B)是我们自己的缺点税的主要领域

目前的销售税,个人所得税是地方税做了主要作用。然而,根本的缺陷,从长远来看,地方税收的主要责任是不适合的。

我们的营业税制度本身是有缺陷的。现金

同时收集该产品的供应商的角度看少征收税款征收,相对简单,因此需要较少量的信息,节约税收成本。在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如强风,如社会高级消费的抑制)与政府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合并。然而,从长期来看,主要当地销售税将是收入不足。这样做的原因是双重的:国家经济和流动性的我们的大税,我们目前的营业税,或停止,增加或减少由于销售税对利率的影响,关税,一方面是由浮动的范围决定,减税,免税和税率仅适用于中央和政策领域的所有者被识别,监管部门在地方经济太小,变化中的中心利益规定的范围的范围已决定不征税。在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地方税,营业税,所得税的两个来源,因为系统本身存在缺陷,因此在建筑,交通,房地产销售及销售税目前的扩张,支付环境的影响增值税增值销售税的收入deungbugwa增值税的范围逐渐此条件成熟时,改革的方向渐渐的,增值税在两周取代营业税,地方税来配置他们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将被降低,收集了一系列经济部门,扩大生产经营活动。

2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现在是有缺陷 独特之处,但该组织并在双重使命中国的经济利益调节的收入是帮助国有资本,缺乏技术要素,人力资源吸引,形成区域比较优势,良好的肩膀经济发展通,这是不容易以减轻经济发展的瓶颈。此外,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本地经济的深入建设,将发展越来越多,创造一个更加繁荣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增加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将增加的比例。然而,地方税是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自身的根本缺陷,未来国家的主要任务。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对当地的情况是非常好的,目前的税收制度是独立于当地政府在没有物业税的立法,税收政策可在因地制宜,法规和政策为私人的所得税法的出台,地方政府是发展的收入差距的强度会显著减少限制调整范围可以是在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是非常有限的贡献。如果你滥用另一方面,税收政策领域之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容易降低税收会导致竞争,也就是个人所得税,当地政府,低税收,什么是外星人的目的,或因素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缺乏国家的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加剧之间的差距,所以市场经济,成本低,这取决于当地法规的流量,所以税收政策在中国的实施,将调节收入差距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了对面的根本目的。因此,宏观经济稳定,所得税由中国征收不符合要求,但主要税收不是地方税。(3)现有在选择税收的主要问题

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而纳税主体的名称,但税收是实际的主题,但地方所得税和其他税种只有一定比例的人。

1股,地方税主要是中央税相当大的比例

每股2094至06年的本地低收入超过75 %的年收入份额每年26%的。地方共享税的比例的比例过小,过大,与本地和主要地方,区域经济功能的行为,限制发展形成干扰。税基是不是稳定的两大税

近年来,一些税收政策,旨在继续穿大多是本地的税基减少和收入增加的视角,这种趋势仍然是主要的中央政府。此外,税收优惠,比如再就业,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其网站上的一些支持,地方税税基的保护也无济于事。继续在减税2000元2008年3月1日增加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1600元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主要区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三个主要的税收征管,地方税由于交叉

建立了两个组织,税1994年税制改革,税收征管体系。然而,初步的一系列政策改革导致分寸不均匀的政策意识的基础上征收范围,相同的两个独立国家分为税收管理,一个提示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如果税务机关两税所得税部门之间的选择是很容易推导出可能导致不公平税收负担,属于另一个。

4周高浓度当地税法和税收管理 确定本地固定收益税制度,但在当地政府的形式是不是合适的税务机关为地方政府往往是一个统一的税收制度和权力倾斜,金融机构的原则,但是我们的税制是非常,收敛型的。管理层专注于在当地政府的现行立法和地方所得税形成中心的情况已经足够税务机关有没有缺乏对实际控制人。

其次,中国领先的本地选择的趋势房产税的建设

地方税及物业税的收入增长

(一)规格

物业税,遗产税和赠与税到:我们的房产税,包括税收制度,包括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并应包含在所有的方面。财产税

当前房地产税的问题多,它是重新整合,房产税,国家将团结一致,甚至房地产税,房产税,并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体系和完善的系统启动。通过目前的房产税,物业税的清理合并,目前房地产税将是更广泛的比,税收制度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物业税是基于对更多尺寸的比率,地方政府更灵活需要的征税会见。2遗产税和赠与税

你必须有两个税征收的条件下,一些高收入群体形成,第二是实名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第三,建立与个人收入和财产申报制度对公民,财产登记和评估体系,提高四,税务机关征收和管理需要的强度和技术。中国的国情,当前是早期继承。及时的基本条件,以及继承和赠与税,在个人所得税的规定,房产税及其他税项强有力的补充调整社会分配的平衡,才能有效无疑意味着分配收入的不平等。

(二)完善财产税纳税人的条件,“保驾护航”,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一,尽快完善法律制度与属性相关联

归属于继承财产分割的权利,一些相关的运输,和一般请求权,但需要工作,但是,被添加到当前的法律和宪法,民法,刑法上的继承,个人和家庭的适当的法律规定,继承,受让人,捐赠等活动,为物业税改革的改善之间,以提供法律依据的转移。二。尽快建立,提高私有财产的登记制度

在这之后,个人财产的明确定义,个人财产,试图建立登记制度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实名制,例如,财产,纳税人和纳税人显然是要确保以防止物业税征收,以创造的基础,新的存储房地产税和二,定义属性的类型转移税基的准确性。三。只要有可能,建立了系统,完善的估值 物业税缴纳房产税确定的标准确定物业税评税,物业税征收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恰恰是价值。然而,物业没有严重短缺,以及评级机构的人员,缺乏信息和评价体系和监管制度是完美的一个新的物业税,之前建立这些机构都没有能够建立建立。地方当局以改善相应的税收(C)立法的灵活性,房产税,地方税基税率中心可能是负责发展,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按照该地区的经济条件决定的,海关,关税,税收优惠和行政权力来协调当地政府收集持有人授权,授权实施细节为当地社区,以提高采用当地的情况,,蓝色区域的经济适用性,然后停止或免税限额,以确定合适的税率。

另请参阅:

[1]邓子基税制结构研究[M的],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 2 ],和云,唠叨。税收视觉研究[ J]。重建的主要领域。税务研究,2006,(4)。[ 3 ]范公里Moeri。我们当地的研究[ J]。成立的机构。税务研究,2000,(7)。[ 4 ]谷。关于房产税改革转轨国家研究[J]。社会科学学报,2006(2)。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地方税收研究[J]我们的房产税。[ 5 ]伍立群建设。税务研究,2005,(5)

主题选择 篇6

一个有教育意识与教育艺术的班主任,会巧妙地利用主题班会这种形式来加强班级管理,达到育人的目的。

班主任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主题内容要明确,贴近生活,寓教于乐。

主题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1.依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身心逐步走向成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班主任要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笔者在选择班会主题时是这样做的:初一突出“做一个合格中学生”,侧重开展“学习规范,遵守规范”活动和社会公德教育;初二突出“迈好青春第一步”,侧重开展生理、心理及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竞争意识;初三突出“做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侧重立志成才教育。

2.依据社会生活学习实际

(1)结合当前一些热点问题,设计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形成事事关心的好习惯。

(2)结合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态,选择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现象或问题。例如,“早恋”、“厌学”等,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使学生能从小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笔者在初一第二学期组织召开了“放飞理想,迈向成功”主题班会。

下面是这个主题班会的操作流程:

引出:生命的长度是我们所无法掌控的,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改变它的宽度,充实我们的人生价值。

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1)畅谈理想

①主持人采访调查

②朗诵、演讲

③理想的树立

托尔斯泰将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理想。

2)放飞理想

全班每个同学仔细考虑自己的理想,并庄重地认真地写在纸上,折叠成幸星,装进准备好的玻璃瓶中。同时音乐响起。

朗诵:《放飞理想》

……

我们渴望甩掉鞋子,追逐理想,

理想就是一座难以攀越的高峰,

需要我们以勇气和毅力去征服,

理想就是布满荆棘的绝地,

等待着我们用双脚踏平。

理想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

等待我们用智慧扬帆远航。

……

3)践行理想

名言:

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

想壮志凌云,须脚踏实地。

主持人总结:

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它的人。让我们昂起头来,超越自我,舞动青春的旋律,放飞梦想的风帆。

这次班会之后,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行动积极起来,学习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起来。

(3)偶发事件

有的偶发事件,可以提供良好的教育契机,要注意及时抓住。如有一次,我走进教室,见地上有几团纸屑,当时还有两位同学未进教室,我想这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于是,指着地上对大家说:“这儿有几团纸屑,已经进来的同学没有捡起来,现在,还有两位同学未进来,我们要看看他们谁会捡起来。”这么一说,全班同学都瞪大眼睛等着瞧。第一位同学看也不看就冲进了教室;第二位同学看了一下也未捡,走到座位去了。随后,我就开了“我爱我班”的主题班会,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3.结合一些重大的节假日、纪念日

激发学生潜在的意志力和仁爱之心。例如,在母亲节时,开展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主题班会,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4.学生自行选题

班主任拟定一个范围,由学生确定主题;个别征询,或动员每位同学出主题;或由班干部在广泛听取同学意见的基础上选定。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所选主题都要代表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关心的问题,才能使大多数同学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总之,只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主题,和学生一起组织、策划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必定能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真正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作用。

语篇主题决定译文主位的选择 篇7

1 主位述位理论与主位切分

自从1844年,法国古典学者Henri Weil初步形成了主位与述位的思想,受其启发,布拉格语言学派的第一任主席捷克语言学家Vilem Mathesius在20世纪30年代明确提出了主位与述位的概念。[1]Vilem Mathesius把语篇中的语句(即小句)切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利用主位述位理论来进行语篇分析,的首要问题就是主位述位的切分。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界热烈的讨论。研究者们都根据自己的立场提出了主位切分的方法。布拉格学派创始人Vilem Mathesius在1929年在其“论功能句子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一文中率先提出了基于交际功能的实义切分理论。他根据交际功能把一个句子划分成“表述出发点”和“表述核心”两个表义部分,认为表述出发点是在语境中已知的或至少容易得知的信息,被说话人作为话语的引入点、出发点;而表述核心是说话人关于表述出发点的所述内容或与其有关的内容。[2]之后布拉格学派代表人之一的Firba提出了“交际动力说(communicative dynamism,CD)”,根据句子中成分交际动力的大小来区分主位述位。交际动力的大小是由此成分推动语篇向前发展的作用决定的。不同于Vilem Mathesius对主述位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划分,他认为主位是“the sentence element(elements)carryingthe lowest degrees of communicative dynamism within the sen-tence”,即交际动力小的是主位,反之则是述位。继布拉格学派学者研究之后,系统功能学派代表Halliday以研究语篇句与句之间衔接手段为目的,按句子结构进行主位切分,主位一般是由包括主语在内的句首成份构成。其它的部分是述位,是对主位的陈述,二者共同构成了句子的信息结构。[3]

不管是从句子交际功能还从句子结构出发,众多的语言学家们都根据各自研究目的对主位切分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翻译实践中对原文语篇的分析和把握都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用主位理论对原文进行语篇分析只是翻译的第一步,将原文的交际目的或要表达主题准确恰当,自然流畅地在译文中再现才是翻译的最终目的。这一点却不是语言学家们所关注的范畴,因此我们在运用语言学家们提出来的方法分析原文后,对译文中主位的选择必须结合翻译的最终目的即原文的主题。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对译文的走向,及其目的地——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译文的主位必须能指向原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2 语篇主题与主位的选择

根据主位理论,语篇主体框架是由主位与述位按一定规律交替出现的序列构成,主述位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成语义完整、连贯流畅、衔接得当的语篇。作者通过这样的语篇表达其写作目的即主题。于是“主位的选择决定了语篇的信息起点和发展方向,主位和述位组成适当的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并有效地传递语篇的信息”[4]。而翻译以再现原文交际目的即主题为目的的两种不同语言间的转换。由于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要将原文的主题按译入语的习惯在译文中再现,译文往往不能沿用原文的主位。此时以再现原文主题为前提的译文的主位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主位的选择决定着译文的信息起点和发展方向,因此译文主位的选择自然应由语篇的主题所决定。在此笔者以英汉互译为例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语法、句法等诸多方面都大相径庭。因此很多情况下译文不能沿用的主位,而是根据语篇主题来选择恰当的主位。例如翻译下面这个句子“There are a group of peo-ple gathering at the gate of the shopping mall”。如果比将其放入语篇,单独翻译此句。可以译为“这个购物中心门口聚集了一群人”或“一群人聚集在这个购物中心门口”,前一句主位是“这个购物中心门口”,后一句主位是“一群人”。但是如果将其放入表达不同主题的语篇,情况就完全就不一样。如果放入以购物中心为主的场景描述的语篇,显然只能选择第一种以“这个购物中心门口”为主位的译文;如果放入围绕这群人展开的情节描写的语篇,则只能选择以“一群人”为主位的译文。再看一下例⑴。

例⑴原文:My feelings(T1)ranged from grief to abandonment,fear and overwhelming anger that/my dad(T2)was missing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my life.I(T3)became completely uninterested in my upcoming graduation,the senior class play and the prom.

原文第一句太长,译文将其分为两小句,因此二、三句的主位选择直接影响语篇的意义衔接和主题的表达。原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是:我的情绪不好,原因是父亲缺席我的大事,于是我对临近的毕业没兴趣。如果按原文的主位翻译为“我的情绪(T1)随之波动起伏,时而悲哀凄凉,自暴自弃,时而又恐惧万分,怨气冲天,父亲是无缘亲眼目睹(T2)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大事。我(T3)对于临近的毕业盛典,还有毕业班的演出和舞会一点兴趣都没有了。”。不难看出此译文句与句之间逻辑松散,第二、三句之间隐含的类推关系也没有了,造成语篇主题不突出,晦涩难懂。但是如果将第二句的主位变成“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大事”,第三句的主位变为“毕业盛典,还有毕业班的演出和舞会”,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修改后的译文为“我的情绪(T1)随之波动起伏,时而悲哀凄凉,自暴自弃,时而又恐惧万分,怨气冲天,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大事(T2)父亲是无缘亲眼目睹了。对于临近的毕业盛典,还有毕业班的演出和舞会(T3),我变得一点兴趣都没有了。”“临近的毕业盛典,还有毕业班的演出和舞会”就是“我一生中的大事”,于是由于断句所产生的第二小句和第三小句之间的隐含的逻辑关系得以建立,语篇的主题也得以在译文中再现。类似的情况还经常发生在对英语中被动语态句型和形式主语句型的翻译中,由于篇幅关系在此不一一详述。

汉语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强调以意显形即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行文时较少用形式衔接手段,而是靠语义间的逻辑关系,时间顺序等隐性衔接来实现篇章的连贯。因而汉语常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多数句子显得结构简化,无拖沓、盘错之感。[5]与之想法英语重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强调以形显意,注重句子形式结构的完整,强调句与句之间的显性衔接。因此汉译英时主位的选择也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请看例⑵

例⑴原文:位于上海市南的豫园是著名的古典园林。花园的原主人姓潘,曾是明代四川省的布政使。花园的建造始于1558年,但由于资金短缺时建时停,二十年以后才建成。后来,潘家败落,其子孙急于出售,一些商人得以低价购入。以后豫园与城隍庙合并,成为其“西花园”。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外国侵略者不止一次在此驻军,因此,历史上豫园屡经灾难,许多原有的丰采不复存在。

例⑵是一篇以介绍上海古典园林豫园为主的说明文。第二句的主位是“花园的原主人姓潘”,如不改变原文的主位,则译文为“Yu Yuan Garden,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Shanghai,is a famous classical garden.The original owner of the garden,Pan,was once the governor of Sichuan Province during theMing Dynasty.……”。这样的译文给读者一个这样的暗示:接下来要介绍这位姓潘的园林原主人,但是原文却无意于此。原文的主位用到译文中不能指向原文的主题,此时译文不得不放弃原文的主位,根据选择符合语篇信息发展,能指向原语篇主题的主位。请看下面的译文:

The Yu Yuan Garden in the south of Shanghai is a famous classical garden.It was originally the private garden of a man named Pan,who was once the governor of Sichuan Province during the Ming Dynasty.(张春柏译)

译文选择了形式主语“it”指代语篇主题指向的“豫园”,避免了前一译文中给读者的误导。

3 结束语

语篇中的主述位是相互关联、层层推进,形成信息的延伸并构成表达一定主题的语篇。而翻译以尽量保留原文交际目的即主题为目的的两种截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语言间的差异有时会造成原文的主位在译文中不能服务于语篇的主题,甚至造成信息的误导,如例⑵所述。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文的选择必须考虑语篇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信息的链接,否则无异于将单个句子作为翻译单位,使主位理论不但没能促进翻译研究的发展,反而成为对译文的一种羁绊。

摘要:自主位理论和主位推进模式运用于翻译研究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作了大量的讨论,但对重构译文时主位的选择探讨较少。该文从语篇功能的角度出发,论述语篇主题即语篇的交际目的决定译文主位的选择。

关键词:主题,翻译,主位

参考文献

[1]Mathesius V.From Comparative Word Oder Studies[J].Casopis pro Moderni Filoligii,1942:45-49.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89.

[3]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2nd EditionBer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2000:37.

[4]李健范,祥涛.主位理论在英汉语篇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回顾与展望[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5):69.

主题选择 篇8

一、高校主题团日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1984年团中央学校部发出《关于开展“最佳团日竞赛”活动的通知》以来, 高校主题团日活动经过长期发展, 形成了较好的传统和特色, 搭建了教育平台, 为强化组织、凝聚青年提供了载体保障。新形势下, 受市场思潮、西方文化和大众娱乐节目的影响, 团日活动呈现出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是主题团日活动随性化。团日活动是对青年团员进行思想教育引导,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事业观的组织活动, 是一个严肃而庄重的活动, 应进行严格规范管理。然而, 一些高校缺乏对主题团日活动的严格管理和有效监督, 特别是在团日活动主题审查、宣传导向等关键节点没有严格把关, 使团日活动随性化。

二是主题团日活动空泛化。主题团日活动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导向性。当前, 一些高校的团日活动组织者, 在团日活动的主题选择上, 既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广泛征求青年团员的意见, 也没有深入调查研究, 所选择团日活动主题针对性不强, 不能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抓住青年团员的兴趣点、关注点, 仅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 使主题团日活动空泛化。

三是主题团日活动娱乐化。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 一些青年团员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喜欢张扬“个性”, 对于“思想教育”这种传统的事物不屑一顾, 或是难以产生兴趣, 加上受电视上一些大众娱乐节目的影响, 一些高校团组织为增强团日活动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提升参与度、片面迎合青年团员的需求, 把主题团日活动变成滑稽搞笑的娱乐活动, 使主题团日活动缺乏思想内涵、教育意义, 使主题团日活动娱乐化。

四是主题团日活动导向模糊化。主题团日活动的参与对象是青年团员, 正处于思想观念的迷茫、抉择时期, 正处于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所以组织开展的团日活动主题就必须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实际意义。在对团日活动的主题选择上, 不能不持立场、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二、团日活动主题选择应重点考虑的几个因素

高校主题团日活动应注重顶层设计, 围绕中心、选好主题、突出重点、服务团员。重点要突出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 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一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 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所以, 团日活动主题应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政治属性。主题团日活动应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通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团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自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要具有普世的思想性。按照《团章》规定, 共青团基本任务的核心是把团员青年教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团日活动必须紧密围绕“教化育人”这一宗旨理念, 强化对青年团员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纯正思想教育、普世价值教育和良好行为规范。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导向正确的主题团日活动, 不断提高青年团员的思想觉悟、道德品德, 建立正确的是非对错评判标准, 确立正确的做人、做事准则。

三要具有群体针对性。主题团日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团员青年的学习生活实际, 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变化不断对其进行调整, 以提高主题团日活动的针对性。只有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局势、国家大政方针政策、高校中心任务和广大师生的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兴趣话题, 主题团日活动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新形势下开展好高校团日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是定期开展团干部培训, 提高团干部素质。团干部们的素质与团日活动的开展是否有较高立意有密切的关系。定期对共青团干部进行培训, 通过培训, 一方面可以使团干部进一步巩固团员意识, 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 提高对主题团日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 通过经验的交流与沟通, 可以使团干部得到启发, 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健全主题团日活动监管制度。上级团组织要对基层团组织在主题团日活动的主题选择、内容审察等重点环节加强思想导向, 严格把关, 以确保团日活动质量, 还要对团日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及时跟踪, 使整个主题团日活动朝着积极、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是建立主题团日活动评比机制。俗话说“有压力, 才有动力”, 对主题团日活动展开评比, 是提升活动品质, 创建精品团日活动的有效途径。上级团组织可以定期对基层团组织展开评比, 这样相互竞争, 可以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四是建立主题团日活动优秀示范机制。一方面, 可以定期挑选能够开展立意较高、筹备周密的团日活动的基层团组织, 公开承办团日活动, 上级团组织给予精心指导, 要求其他基层团组织参加,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样做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促进共同进步。另一方面, 对于优秀的主题团日活动, 要大张旗鼓的进行表彰, 利用新闻媒体在校内外对其展开宣传, 扩大影响, 引起广大青年团员的关注。

总之, 在新形势下, 高校主题团日活动在主题选择和价值取向上, 一定要坚持正方向, 传播正能量, 力争将团日活动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阵地。

参考文献

主题选择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变革,主题学习

一、话题的源起

从小学到高中, 母语教学用了最多的时间, 费了最大的精力, 但是却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吕叔湘老先生早在30年前就大声疾呼要改变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状态, 然而毋庸讳言, 至今还未有多少“质”的改观, 这似乎成了语文教育“永远的痛”, 成了语文教育的“顽疾”。自新课改以来, 学生语文能力逐渐降低, 让语文教学工作者感到尴尬与难堪。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我们一直在提倡、在呼吁、在期待课堂的转型。然而, 现实是绝大多数的课堂仍然是新瓶装老酒———没有多少改观。作为面广量大的一线教师群体, 一小部分是在眼花缭乱的新课改大潮中小心翼翼地进行教学手段、教学路径的变革与创新, 这无异于“隔靴搔痒”。而大部分教师则迷失在这股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不知所措, 只是在今天的课堂上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要变革什么?手段与方法、认识与技术是挖掘不尽的“深井”, 时代的发展推动着它们的改革。我们所要变革的, 所能变革的, 应当是课堂的结构、形态。

近几年来, 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提出批判与否定, 希望构建、开发新型的课程序列与教材体系。然而一线教师由于自身的理论素养、视域所限等原因很难真正地成为课程与教材的开发者与创造者。我们更期待站在课程广域的高度,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范式”, 创新语文学习方式。

二、概念的厘清

(一) 关于“主题”。

要想厘清“语文主题学习”的概念, 首先要回答何为“主题”。据《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解释, 所谓“主题”, 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是作品思想内容核心”, “泛指谈话、文件、会议等的主要内容”。在今天, “主题”一词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有主题班会、主题展览、主题公园、主题词等。由此可见, “主题”的内涵可大可小。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这个意义上讲, “主题”既是人类为了认识自身及自身之外的世界而概括、归纳出来的某些范畴, 又指某些特定的内容。因此, 主题本身不是一个狭窄、固化和封闭的概念, 而是多义、开放、宽泛的。

(二) 关于“语文主题学习”。

语文“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主题”, 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材料建构的语文学习活动。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兴趣为基本目标, 以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解读为基本途径,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形式, 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的合乎语文学科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实验改革。

我们需要抓住几个关键词:一个中心、一个起点、三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围绕某一“主题” (指的是主题的唯一性、规定性, 这将直接决定学习目标的简约性, 可完成性) 。

一个起点:以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为主题教学展开的起点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转化为:学生在思考什么, 是怎样思考的。由“教”的维度转向“学”的维度。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也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 。

基本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兴趣。

基本途径:语文学习的落脚点还是我们的文本, 同以往不同的是, 我们用主题学习材料来解读文本, 增强学生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基本学习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里面大力提倡的学习形式, 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已有的研究

“语文主题学习”这一研究命题是由国家督学、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在2006年提出来的, 该研究以山东潍坊为试验点, 随后在全国全面铺开,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纵观现有的“语文主题学习”研究, 大致有这样三种推进策略:

(一) 主题拓展式阅读。

每一篇文章学完之后, 老师将与这篇文章某方面“主题”相关的一系列文章推介给学生, 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现在我们使用的《小学生同步拓展阅读》就是这种阅读模式下的衍生品。

(二) 课内主题阅读。

缩短老师每篇文章的讲解、分析时间, 将与之主题相关的文本资料引入课堂, 让学生进行密集型的阅读, 从而加深其在这一主题下的阅读体悟、阅读认知、阅读思辨等。山东潍坊的实验就是基于这种模式的研究, 像韩兴娥的海量阅读。

(三) 单元整体教学。

现行的小语教材, 不管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都是按单元主题编排的。近几年来, 有些教师就以教材所呈现的自然单元为主题, 尝试着进行单元教学, 这种教学改变了过去一课一课教学的呆板模式, 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一次新的探索。

四、研究的定位

我们的研究定位是:为了课堂, 在课堂中, 超越课堂。

为了课堂:我们的研究是直面课堂教学“高效低效”的现状, 是以改进教学实践、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的。

在课堂中:我们实行教学改革的场所是课堂, 主题学习的发生地是课堂。我们主题学习所探讨出来的策略、方案、范式、模型也一定是运用、实施在课堂上的。

超越课堂:然而, 我们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还以直面课堂现状为起点, 最终将形成一种课堂生态。我们的研究要逐步打通课内与课外, 如何把课外的“活水”引进课堂是我们研究的生长点。

五、研究的序列

“主题学习”这个命题是国家督学、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先生提出来的。全国各地现有三大实验区, 共有1000多所学校在实施研究, 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然而, 笔者认为, 任何的研究只有与当下、当地、当校的研究起点结合起来, 才能开出绚烂的花, 结出丰硕的果, 否则“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了”。“主题学习”这一命题是庞大的研究系统, 中间可为的工作很多, 可研究的命题也很多。我们不妨在能为的研究上下些工夫, 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开展我们的研究。

(一) 主题关照下“1/2课堂”的研究。

我们提倡主题学习, 我们首先要把现有的教学时间进行压缩, 一篇课文教两课时的模式已经固化、僵化。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着一篇课文一课时教完呢?这对老师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你必须清楚哪些是必须教的, 哪些是可教可不教的, 哪些是不必教的。当然, 我们在实施“1/2课堂”研究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主题”, 这个主题可以是学生已有经验的整合, 也可以是学生未知的勾连。可以是人文主题, 也可以是积累主题, 还可以是表达上的主题。

(二) 主题关照下的“1+1课堂”的研究。

当我们把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缩短之后, 我们开始尝试研究“1+1课堂”, 这里前面一个“1”还是我们教材上的文本, 后面的“1”可以是教材上的, 也可以是课外的。至于组合方式, 可以是人文主题的组合, 也可以是言语表达的组合, 还可以是谋篇布局、写作方法等各种类型的组合。这个有待研究。

(三) 主题关照下的“1+x课堂”研究。

如何以教材文本中的一篇为核心, 重组教材, 进行群文阅读。我们所要研究的群文阅读, 以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为基本出发点, 打破文本上下册, 甚至年段的规限, 依据“文体”、“人文内涵”、“言语特色”等多个维度构建不同的文群, 进行主题化学习。

六、“主题学习”中要处理好的关系

(一) “内”与“外”的关系。

我们现行的教学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基于教材但又局限于教材。而李希贵先生在实验区开展的主题学习的研究走的是“以外养内”的路子, 用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 强调“质从量出”。当然, 这个有它的独特性。因为当时李希贵是作为潍坊市教育局长的身份来开展和推进这项实验的, 区域性的推进它一定有与之匹配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制度。然而, 对于我们来说, 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一定要脚踏实地, 我们搞研究不可能绕开评价方式, 不可能回避应试。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二者是不可偏废的, 切不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 我们要做的是“内外兼修”, 挤掉课内阅读教学的泡沫, 将课外的活水适当地引入课内, 让学生的阅读均衡起来。

(二)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2011版新课标的颁布, 在小语教学界掀起了一些波澜。大家纷纷从过去的过于强调思想内涵、人文情感转向对于言语表达的关注, 这种“转身”是对的。然而, 当下有一种倾向似乎又有一点过了, 把语文抽干了、剥空了, 把目标仅仅落实到对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获得与训练上。最近一期的《小学语文教师》推出了管建刚老师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这是有待商榷的。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 所以语文除了言语表达之外, 还承载着民族精神的传承、人文情感的熏陶、历史底色的涵悟, 二者是相互胶着、不可剥离的。我们所要研究的是言语表达与人文情感的同构共生、同生共长。

(三)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主题选择 篇10

1 文学翻译与“选择–顺应”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 其选择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 主要原因在于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协商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 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语言的顺应性则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 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特性 (Verschueren, 1999:173) 。语言的这三种特性互相联系, 密不可分, 构成语言运用的基本要素。其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目的和根本, 在可能的范围内灵活的选择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

由于在翻译过程中涉及到语言、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 译者如何准确地理解文本语言及其选择翻译策略?译者在进行语码的选择和顺应的过程中是否受到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我们就需要对维索尔伦的语言选择论中核心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以适合对文学翻译的相关研究。“变异性:界定译者对原文意义、目的语语言选择可能范围的语言特征。协商性:对原文意义和相应的目的语语言的选择是根据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原则和策略来进行的语言特征。顺应性:使译者得以从范围不定的语境中对原文意义进行可协商性选择, 以及在目的语语言的一系列范围不定的可能性中, 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 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语言特征。” (李占喜, 2009:9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具备较强跨文化意识的译者应该发挥主体作用对目的语语言进行选择和顺应。而翻译过程中的顺应就是指译者选择目的语语言以阐释源语文化, 同时译者的思维运作及翻译活动应顺应源语和目的语两者的认知环境。由此, 文学翻译的过程可看作是译者在双方认知语境中进行目的语选择来阐释源语文化的过程。

2 顺应论下解读中国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

在中国翻译史上,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西方文学翻译具有特殊意义。在这个时期, 西方文学翻译掀起了第四次翻译高峰, 引进了政治和文化思潮, 在翻译实践领域中加强文化意识、在翻译理论层面上树立文化观念, 推动着文学翻译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前行。该文拟从顺应理论的三个层次来解读20世纪下半叶中国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 即:语境关系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2.1 语境关系顺应

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 (曹悦, 2010:163) 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顺应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语境, 也就是说, 要顺应不同文化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方式等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着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 制约着译者对翻译的主题和策略的选择。

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选择较为开放、西化, 其表现在:社会生活小说和爱情小说占较大比例, 这类主题的选择是顺应这段时期的社会文化因素的结果。建国初期, 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西方文学翻译大多为俄苏文学作品。大量与“本土利益”相符的作品涌进, 高尔基的作品最为典型, 少量英美文学作品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阴暗面的才得译介。文革时期, 中国经历了一次大的文化浩劫。新时期初期提倡“解放思想”、“学习西方”。当时在中国相对多元的文化中引进了主题各异的西方文学作品, 我国的翻译工作者开始着重于那些能揭示人性、倡导人权的作品的译介。以“人”自由解放为突破口, 关注个人存在和社会生活, 在这种特殊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下, 爱情小说和社会生活小说作品的译介就不足为奇。“社会生活小说和爱情小说的大量译介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二十世纪末期我国文学对社会问题和人的进一步关注, 出于对极左思想的反叛而再次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意识。” (姜秋霞、刘全国, 2005:69)

此外, 西方文学翻译中的主题演变是译者对所译作品认知顺应的结果。建国初期, 达到文学翻译发展的高潮, 具有代表性的译者:傅雷和钱钟书, 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观, 钱钟书提出了“化境”说。符合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标准, 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国翻译理论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的特色。后期时许多西方译作都有了复译本, 译者力图接近原文, 再现原文的全貌, 如《简爱》、《飘》等等。综上所述, 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演变是译者对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及翻译活动的认知顺应的结果。

2.2 顺应的动态性

作为维索尔伦顺应论的核心概念, 其动态适应性主要体现:1) 与时间的密切关系。目的语语言的产生和源语语言的理解会因时间差异而出现一定的变化, 时间因素也会促使人们在使用目的语语言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2) 与语境的密切关系。根据动态的语境来选择, 与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他们自己的认知心理有关。

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重心从教育和政治为主要题材的小说转移到社会生活、经济、法律类小说。20世纪后期, 由于大众“强国富民”的愿望和文化学术界提倡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思想, 我国翻译者投入到大量的国外著作的译介, 其主要涉及经济、文化、法律、科技等各个方面。这一主题的变迁是译者对时间因素动态顺应结果。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政治意识和认知心理, 对于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选择也有所差异。时间因素会促使译者在西方文学主题选择上做出调整和顺应, 其结果又加速这一时期主题的变化和发展。

语境因素对西方文学翻译主题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译者须根据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社交关系和认知结构做出动态顺应, 从而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和翻译策略, 这一翻译活动涉及译者的心理认知对社会文化语境动态适应。

2.3 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程度

翻译中的语言顺应过程意识突显主要涉及翻译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翻译目的指译者对译文整体以及其中任何语言单位的功能和效果的期望。它并非一成不变, 既影响着具体的翻译活动, 也受顺应实现可能性的制约。此外, 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规范也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黄小松, 2011:59) 可见, 译者的意识程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意识程度的高低与选择读者所接受的翻译主题有关联。20世纪末期, 翻译家在选择西方文学翻译主题时都是有意识地顺应当时的背景。译者通过对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方方面面, 从而揭示了平凡的人生和人性的力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精神折磨, 让人们凝视生活中被漠视或被遮掩的东西, 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张聪, 2005:53) 这一时期, 人们对极“左”思想的反叛, 对开放自由生活的向往, 开始更多了解西方社会。读者大多喜欢看有异国风情的文学译作。许多译者在选择西方文学主题上尽力满足读者的期待,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译本, 增添了不少20世纪中期认为“不符甚至有损保尔崇高形象”的情节, 包括保尔和达雅的爱情, 保尔积极加人“工人反对派”, 小市民们的反叛心态等等。

3 结束语

语言顺应论的视角下研究具有动态性和顺应性特征的中国翻译史, 考虑到社会文化以及心理认知等诸多因素, 全方位探讨的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语境关系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凸显程度三方面来分析影响20世纪下半叶中国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的因素, 揭示出主题变迁的内在规律, 从而为西方文学翻译实践提供启迪。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 (Pub lishers) Limited.2000:173.

[2]李占喜.顺应论:文学翻译的一个新视角[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8 (3) :90-97.

[3]曹悦.从顺应论视角解读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9 (4) :163-164.

[4]姜秋健, 刘全国.翻译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二十世纪初与二十世纪末我国翻译文学主题和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7 (1) :67-72.

[5]黄小松.翻译过程-选择与顺应的运用维度[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1, 28 (3) :56-60.

[6]张聪.意识形态对20世纪中国翻译实践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7 (5) :51-53.

[7]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选择与拓展研究 篇11

一、主题内容的选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目前,幼儿园现行课程,就主题内容而言,已经选择了对幼儿发展有利的、有意义的主题内容,充分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

(一)整合多种优秀幼儿教育课程

在新课程实施中,以现行的建构式课程为主、以幼儿园课程为指导、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为辅,采取三结合的方式,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拓展主题内容,加上师幼共同构建的主题活动,可以说,这些优秀幼儿教育课程的有机整合使教学更具广阔的背景和多元观点的支持。

(二)把握各种教育契机

日常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1.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确定主题。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活动的倾向,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举动,聆听幼儿的声音,了解幼儿的兴趣,关注幼儿的需要,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衍生出有意义的主题。主题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活动内容要切合幼儿的需要和探究欲望,使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结合节日、季节的变换确定主题。在确定主题时,教师应充分挖掘节日和季节里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3.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最近发展区确定主题。主题选择的内容资源比较丰富,孩子熟悉的、容易接触的、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这样,教师就容易利用这种资源组織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果活动内容跟幼儿生活相距甚远,他们一点经验都没有,又何来拓展经验和视野之谈?

二、主题内容的拓展

主题确定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以该主题为中心拓展。在拓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又要注重教师的支持、帮助及引导作用。

(一)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关注、帮助幼儿探索、实践,从而找到幼儿能力发展的切入点。秋天到了,草地上的昆虫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由此在“秋天”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开展观察比较、制作标本、区分益虫害虫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在丰富幼儿有关昆虫方面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动手能力。在两周的时间里,孩子们在和同伴、父母、教师的共同参与中了解家乡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特产和美味小吃等。

(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户外活动期间,有孩子在走廊上拣到了一个塑料袋,“老师,谁的塑料袋乱扔?”保护环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况且塑料袋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对塑料袋的处理和利用是生活中一个实实在在有意义的问题。

(三)幼儿身边的本土资源

新《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强调了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了以当地社区文化历史场所和社会生活作为教育资源,让幼儿从身边的生活中体验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为此,可以利用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或身边的资源来丰富幼儿园的主题内容。

三、实施过程中的感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也走向“以目标的发展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的实践性”为特征的多元、开放的改革之路,幼儿不再是课程的受体,而是课程的主体。所以,在选择和拓展主题时要把握好两点:

(一)处理好主题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和生成的主题内容各有其优势。预设的主题活动教师考虑得较为周密,活动组织的计划性、针对性较强,能按预设内容有条不紊地落实目标。生成的主题活动,教师能较好地尊重幼儿的意愿,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由于生成活动创造空间余地很大,对教师综合素质水平要求很高,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处理好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关系

兴趣是生成活动的前提,当发现幼儿都对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可确定这一发现有生成主题活动的可能性。

总之,在实施主题内容的选择与拓展的过程中,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身边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契机,以促进幼儿的最大发展,是我们选择与拓展幼儿园主题内容的宗旨和前提。但同时也要慎重行事,切忌牵强附会。

主题选择 篇12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中道德情感的主要内容

道德情感可分为正向和负向道德情感。正向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同理心、敬畏感、责任感、美感。负向道德情感主要包括负疚、羞耻, 焦虑等。同理心和敬畏感是正向道德情感中最重要的内容。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共情、移情, 就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感情映射, 这是道德情感的核心成分, 也是人类能相互理解的情感前提。无论是在个体道德品质, 道德人格的塑造层面, 还是在社会参与的实践层面上, 同理心如大厦石基一般是人能被塑造, 能进行社会交往的起始。孔夫子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因此, 人能设身处地地不对他人施以伤害。基督教黄金法则“你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 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使人能感同身受的从己做起。即便是不同的文化渊源, 在道德情感交互的起始的认知上都落脚于同理心。而现实生活中, 更无处不体现着同理心的积极应用, 从个体的情感交互, 群体的情感共鸣, 到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都需要人类以同理心或者移情为中介去实现。

敬畏感指为了实现主体的价值追求而自律、自省的一种道德情感。敬畏的维度包括自身与他人, 自身与社会、自身与自然、自身与自身四个维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敬畏感的具体指向各式各样, 从自然万象到虚幻的上帝, 从戒律刑法到生命价值, 随时代变化而变, 但根植其中的内涵却没有变化, 它推动个体追寻高尚的价值, 并不断地进行对自我的反省。在现代社会敬畏感的缺失是当代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学术科研造假、对师生关系缺乏尊重、同学相互伤害等等, 种种不和谐现象都体现出敬畏感的缺失。生命无垠, 探索无止, 人类离全知和万能不只万丈, 只有谦逊、谨慎、敬爱才能推动人类的进一步发展。

二、同理心与敬畏感的特点

同理心和敬畏感之所以在道德情感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 源自于各自所具有的特点。

(一) 同理心的特点

第一、同理心以自觉为基础, 一个人要首先能坦诚面对自己的情感, 才能准确阅读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在同理心的应用中要求人能够以平和宁静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和处理问题。愈是平静的情绪, 越有广阔的思维幅度, 更能接受和感知他人的情感状况, 同理心的敏感度也越高, 情感也更稳定。科学实验证明, 同理心敏感的人在人际交往受欢迎程度上也更高。

第二、同理心源起于能将自己与他人的情感进行分离。因此强调他人的情感状况和遭遇更有利于同理心的巩固和发展, 这也同时显示出同理心与同情的差别, 同情没有感同身受之意。正如英国诗人约翰·但恩所说“莫问钟声为谁而响, 不是别人, 正是为你”, 一语道出相互关怀源自人溺己溺的同理心。显现出同理心的利他主义。

第三、道德判断需要同理心做杆秤, 道德判断是个体根据所处的道德情境下同理心的状况而产生的。“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就是因为移情而生的愤怒。相反, “围观效应”则产生于同理心钝化时的道德判断。情感上遭忽略会使同理心钝化, 无法做情感联想的人, 就无法为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想, 去同情别人, 或者谴责自己。

(二) 敬畏感的特点

第一、敬畏感来源于人的内省。敬畏感起源于人对于所处社会的法律制度, 道德规范的, 自然万物的态度, 缺乏敬畏感, 就意味着在他的心目中对于崇高没有向往, 他的价值追求停留在世俗欲望层面。处于这种精神状态的人, 他的是非对错观念, 好坏善恶判断已经脱轨, 道德及制度对其已经没有约束力。而人能对价值进行判断的前提在于其拥有完整的内省的能力。

第二、敬畏感中理性和感性并存。敬畏感产生于既源于理性认知也源于情感, 一方面人从蒙昧时代进化, 进而衍生出各类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从祭祀天地鬼神的原初信仰, 发展到掌握科技改造世界, 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世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无论是对自然的索取和改造, 还是社会建构与发展规划, 都必须有理性而客观地现实生存态度方能在使人类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 人同时也是一个感性的存在, 在意识到自己身处一种必然和普遍联系之中, 发端于不可见的内心的情感使得人类为自己立法, 衍生适宜生存和发展的道德规范。因此, 在理性和感性的碰撞交融中, 人类族群得以繁盛, 人类社会也走进文明时代。

第三、敬畏感带有文化差异。敬畏感因人群所生存的文化背景不同也会产生不同, 有较大的文化区分度。不论是从纵向的时间发展上看, 还是横向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比较, 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敬畏对象, 比如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 各类神与兽, 各种祭祀方式以及期待。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到现代社会, 在道德律法的逐渐发展过程中, 敬畏的对象, 体验态度和体验方式更是各有不同, 这在一定意义上反应的是各自不同的生存智慧。但敬畏感也具有其普世价值, 真正的敬畏感能够引导人积极向上, 防止人性的堕落, 实现超越, 不管对于何人而言, 都能促其人格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徐建军, 刘玉梅.道德焦虑:一种不可或缺的道德情感[J].道德与文明, 2009 (2)

[2]曾钊新, 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施承孙, 钱铭怡.羞耻和内疚的差异[J].心理学动态, 19999 (1)

[4]李春杰, 西方人格理论及其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借鉴意义[J].2012. (10)

[5]王福玲, 作为道德情感的敬重:康德的理解[J].2012 (4)

上一篇:瑕不掩瑜下一篇:利益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