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科技的效益分析论文

2024-10-21

银行科技的效益分析论文(精选7篇)

银行科技的效益分析论文 篇1

1 丽水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存在的问题

丽水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是:一是贷款期限主要以短期和临时性贷款为主, 几乎没有中长期贷款, 贷款周期长则一年, 短则一两个月, 当前企业自有转贷资金一般不足, 往往需要寻求社会借贷, 如果银行不能确保转贷成功, 临时高息借贷一旦无法及时归还转为长期借款, 企业将很快陷入高利贷泥潭, 不稳定因素随之出现。而市级应急转贷基金从2013年5月停运, 开发区只能另设2000万转贷基金勉强满足重点帮扶企业转贷需求, 虽然市里引进社会转贷基金, 但准入条件较高, 困难企业无法进入, 即使能够进入, 成本也高。

二是银行变相抽贷压贷情况普遍。银行对企业放贷的门槛提高, 主要表现形式有: (1) 以上级银行规模压缩为由直接压缩企业贷款, 要求企业降低贷款规模、写保证等, 每年压缩一定比例的贷款。 (2) 要求自然人参与企业贷款签字, 如董事、股东的家属都参与企业贷款, 部分股东家庭意见不一的, 就无法贷款。 (3) 提高保证门槛压缩贷款, 一笔贷款需要数家企业“多对一”担保。 (4) 把对外担保额度从授信额度中扣减, 等等。银行资金收紧后, 部分企业无奈选择民间融资平台 (包括民间高利贷) , 加剧企业生存危机。

三是银行对企业和其他银行的信任度很低。当前, 丽水范围内企业面临异常严峻的担保链问题。据调查, 在银行有贷款的企业约90%有担保链关系;同时, 大部分企业也都涉及互保或联保, 保守估计, 56家涉危涉困企业所涉及的第一担保圈就有一百家以上企业。银行之间、银企之间不信任问题日益加剧, 导致银行惜贷不贷的情况极为普遍, 对于企业走出困境极为不利。

2 杭州银行科技支行主要经验

政策上, 杭州银行主要有五个“单独”值得借鉴:单独的客户准入机制、单独的信贷审批机制、单独的风险容忍政策。单独的客户准入机制:引入单独的信贷打分表, 成立科技支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实施联合信贷评审, 重视“先进技术、商业模式、先进人才和前瞻性市场”;单独的信贷审批机制:采取“风险管理前移”政策, 由杭州银行总行派出专职审批人员等风险管理岗位人员;单独的风险容忍政策:不良贷款风险容忍度3% (杭州银行全行的不良贷款容忍率为1%) ;独的业务协同政策和单独的专项拨备政策。总行除派出专职审批人外, 还为支行配置业务创新、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岗位, 支持科技支行设立业务管理部, 把创新与管理放到一线, 为科技支行做大做强提供了组织保障。这五个“单独”使得杭州银行科技支行相对于其他传统银行有了很大的灵活性, 放大了客户的范围, 加快了审批速度, 同时引入期权股权收益丰富了杭州银行的盈利手段, 为杭州银行抢占科技型企业这块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风险管理上, 杭州银行有两点对它拓展业务大有帮助:一是客户评估“两头兼顾”。在进行信用评估时, 科技支行既考虑传统银行调查所考虑的因素 (主要是财务信息和硬信息) , 也考虑企业技术、产品、营销模式和竞争对手等因素 (主要是非财务信息和软信息) , 以便在评估其潜在风险的同时, 发掘其潜在价值。二是重大项目联合评审。科技支行建立由技术专家、政策专家、信贷专家和投资专家等组成的联合信贷评审委员会, 参与重大信贷项目和业务的评审, 弥补科技支行在科技领域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

3 对丽水发展科技银行的相关建议

根据杭州银行的情况, 结合丽水经济发展的实际, 我觉得可以考虑以下问题:

一是在政策上, 监管部门要鼓励科技支行“先试先行”。银行对于企业不愿放贷的主要原因是风险和收益不匹配。一方面, 受制于科技金融的政策性向导, 银行拿不到高额的利息收入, 也不像VC风投那样可以享受企业成长的收益, 另一方面, 却要承担企业轻资产无抵押物的巨大风险, 这导致很多银行不愿意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工作。可以借鉴硅谷银行的发展经验, 允许试点银行在一定条件下小范围持有企业股份, 通过股权收益来覆盖贷款风险。例如, 允许科技支行在对科技型企业贷款时进行少量债转股, 使银行能够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价值增长。审批方面, 适度放权给科技支行, 做到急企业之所急, 尽量做到放款程序短平快。

二是要完善信用体系的建设, 使科技支行的放贷的时候做到有据可查, 有理可依。杭州银行科技支行之所以能够在浙江把科技企业业务做得遥遥领先, 离不开政府、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多方合力协作, 牢牢掌握了企业的信息, 释放了潜在风险。政府部门应该努力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 做好网络服务平台, 使企业的信息公开透明, 便于银行更好的掌握核心信息。政府可以搭建一些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融资、交流平台, 并通过这种平台运作方式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共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三是要注重人员配备。科技银行员工需要有金融和机器人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专业的复合知识背景, 具有较强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参照杭州银行的做法, 把银行客户经理进行分组, 比如机器人产业放贷小组、绿色合成革放贷小组、生物医药放贷小组, 然后各个小组定期进行比较, 展开竞争。科技银行最难的一环便是如何去评估风险和收益, 这方面, 就需要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了解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和客户经理共同努力。人才是二十一世纪第一生产力, 金融等高端领域尤其如此。

四是要鼓励科技银行积极进行业务创新。杭州银行先后推出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基金宝、投贷联动、银保联动等创新产品和模式, 这为杭州银行在合理范围内开展更多的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更多有需要的企业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支持。创新是科技金融发展的灵魂, 科技支行只有在管理体制、审批机制、业务模式、产品和流程上不断进行深入创新, 建立和完善适应科技金融发展要求的复合人才培养机制, 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摘要: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 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全面战略部署, 表示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服务科技企业最直观的一项工作, 而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里最为重要的一环,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银监会等部委2014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 其中第一大点第一条就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高新区等科技资源集聚区新设或改造部分科技分 (支) 行, 对相关申请优先受理和审核。由此可见, 研究科技银行在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对发展地方科技金融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丽水科技银行,发展,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付剑峰, 郭戎, 沈文京等.如何发展我国的科技银行?——基于杭州银行科技支行的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3, (04) :92-97.

[2]朱鸿鸣, 赵昌文, 肇启伟.科技银行是什么?——兼论如何建设科技银行[J].经济体制改革, 2012, (03) :163-167.

[3]朱鸿鸣, 赵昌文.科技银行中国化与科技银行范式——兼论如何发展中国的科技银行[J].科学管理研究, 2012, (06) :113-116.

[4]张亚欣.对发展我国科技银行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 2013, (01) :109-112.

[5]王春蕾, 王霞, 曹颢.上海开展科技银行业务的经验借鉴与实施策略[J].上海金融, 2011, (10) :50-53.

银行科技的效益分析论文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商业银行,效益

商业银行以不断创造更好的效益为自己企业的企业目标,如何提升商业银行的效益,使得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利益是各个商业银行都一直关心的议题,内部控制从管理的角度来加强企业内部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能力,达到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对于商业银行这样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内部控制在提升其经济效益方面有着不可获取、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探讨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来达到提升商业银行的效益的目的。

一、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内控认识偏差较大,存在不当观念

很多企业不把内控当重点,他们觉着内控不足以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因素,因此他们不把加强内控摆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上,轻视内控的重要作用。很多企业对内控的真正内涵认识的并不透彻,以至于会有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不当观念的产生,有些企业认为,制定许许多多的规章制度就是内控健全的体现,这种把规章制度与内控混为一谈的想法是多么可笑的,他们认为,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全就是稽核部门的事情,跟自己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忽略了内控其实是各部门、各岗位以及所有员工都自我约束的这么一套风险方法机制,它与企业内部所有人员都有着息息相关的密切联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需要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努力,每个人都要把正确的内控观念传递给其他人,培养良好的企业内部的内控认识,防止错误的内控观念的蔓延。

(二)内控组织体系不健全,决策与建设职能缺失

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本身就不健全,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决策和建设职能缺失这一方面。一个企业正确的决策是该企业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正确的决策,那么这个企业就没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势必会影响该企业的效益,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企业破产。建设职能是否完善也是影响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很有些企业存在着建设职能缺失,因此该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大打折扣。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包含决策、建设与执行等这些环节的初级内控体系,但是由于人才缺乏以及公司治理的不完善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该企业的内控体系依然不完善,依然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影响该企业的效益的提升。

(三)内控制度不完善,整体性、长期性考虑不足

有些企业的内控部门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对于该企业以后的定位和发展规模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设想,以至于在制定相关制度时会发生考虑不足的情况,导致其制定的内控制度部的整体性和长期性的考虑不足。更有的内控部门对于该企业目前的状况也不是了解得很透彻,对于各个部门的情况也仅仅是略知一二,因此会导致制定的内控制度不完善。具体来说:(1)很多企业的内控部门并没有制定一个内控的战略目标,没有制定内控任务,并且没有制定风险防范的措施。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在内部控制这一方面没有明确的走向,不知道何去何从,并且在面对突发性的内控风险时,不知道如何面对如何解决。(2)对于各部门的内控制度过于简单。除了各部门内部的规章制度外,负责内控的部门并没有针对各部门的不同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内控制度,由此产生各部门之间的内控与整体脱节,使得整个企业的内控制度缺乏整体性。

(四)关键内控措施流于形式,内控效果打折扣

企业内部虽然有完整的内控制度,但是如果在关键措施方面仅仅是形同虚设,制度摆在那儿但并不去实施,这样会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整体的内控效果。在关键岗位上有的企业没有关键岗位考核这种制度,企业内部所有制度都只是针对普通员工而设,而真正针对关键岗位的却没有,即使有也只是流于形式,这样关键岗位不仅没有起到自己应该有的职责,而且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内控的效果。

二、基于内部控制提升商业银行效益的途径

(一)加强对内控的认识,培养正确观念

针对企业内部不把内控当重点这一问题,首先企业内部的高层尤其是董事会要转变观念,着手重视内控,充分认识到内控与企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要把内控的建设摆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加以对待。同时,企业高层向下级宣传讲解内控的重要作用,使得下级部门下级员工也充分认识到内控对于自己和企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纠正员工之间存在着的不当观念,纠正他们认为内控与自己无关只是稽核部门的事情这一错误的想法。员工要配合内控部门所制定的内控制度,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每个人都要把正确的内控观念传递给其他人,培养良好的企业内部的内控认识,防止错误的内控观念的蔓延。

(二)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全新的管理模式,不代表完全放弃旧的管理模式,而是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健全企业内部的内控组织体系,完善决策与建设职能。企业不仅仅要建立包含决策、建设与执行等这些环节的初级内控体系,更要吸收人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使得企业的内控体系更加完善,使企业的效益得到提升。具体的做法有:(1)分清董事会与高层管理者之间的管理权限。董事会在成立之初就要制定与高层管理之间的权力划分,明白董事会负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高层管理负责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监事会要充分行使对高层管理以及对董事会成员的监督,如发现存在不当操作,要及时使向董事会报告。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2)企业要建立专门负责内控建立健全以及日后完善的部门,对于以后的内控制度的健全要由专业的人才负责,深入地去了解和建设内控,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

(三)加强关键内控措施的建设

商业银行不仅仅要有完整的内控制度,并且还要在完善内控制度的同时加强关键内控措施的建设。在关键岗位上要设立关键岗位的考核制度,企业内部的内控制度不能仅仅是针对普通员工而设立的,对于关键岗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内控部门在制定内控制度时所要考虑的重点。如何使得关键岗位的内控措施不流于形式,使得关键岗位发挥出其应有的重要作用是内控部门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加强关键内控措施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完善内控制度的整体性,并且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益。

(四)加强人才培养培育合格员工

商业银行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每个企业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对于企业的贡献是相当巨大的,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培育合格员工也是商业银行所必须要做的,合格员工不但要在业务技术上达到合格,在思想水平上更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优秀人才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效益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业务技术高、品行端正、思想认识全面,同时又能适合多个部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商业银行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力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要加以奖励,使得该员工在本企业得到满足,就不会在其能力得到提升的时候选择跳槽,商业银行也不会因此而白白浪费其培养费用。加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内控的顺利进展,更重要的是能为商业银行带来很客观的经济效益。

三、结论

银行科技的效益分析论文 篇3

一、宁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宁夏城市商业银行在区域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金融支持角色。截至2013年末, 宁夏两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 122.86亿元, 比年初增加196.44亿元, 同比增长21.2%。其中:各项贷款余额536.84亿元, 比年初增加85.81亿元, 同比增长19.03%, 贷款总额占当地金融机构贷款的39.96%。宁夏两家城市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96.02亿元, 比年初增加20.05亿元, 同比增长26.4%。当年实现利润18.66亿元。两家城市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得到了优化, 评级整体有所提升, 尤其是宁夏银行正积极筹备上市。

二、宁夏城市商业银行财务效益比较分析

(一) 资产负债规模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银行经营活动的静态体现, 通过了解报告期银行实际拥有的资产总量、构成情况、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及具体结构, 便于从总体上认识银行的资金实力和清偿能力。尤其是从连续期间的资产负债表上可深入了解银行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 有利于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从表1可以看出, 2011-2013年, 宁夏辖区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总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规模较小, 所占比重分别为:31.93%、32.56%、34.75%。这是因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较为薄弱, 利用技术、信息资金方面缺乏一定的优势, 因而城市商业银行不具有财务上的规模优势。但从总资产增速来看, 宁夏辖区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长速度要快于国有商业银行, 反映出城市商业银行在当地银行业务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社会认可度和资金吸纳程度均有优异的表现。

商业银行负债主要是由存款和其他非存款负债构成。从表2可以看出, 吸收存款是宁夏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 其占比每年都在80%以上, 而其他非存款性负责占比不足20%, 可以看出宁夏城市商业银行在融资渠道上非常单一。但其融资渠道的发展趋势较好, 吸收存款能力较强。

(二) 盈利性分析

盈利性比率指标是用来衡量商业银行运用资金赚取收益同时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能力。

宁夏城市商业银行的各项盈利性指标中, 总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试行) 》0.6%和11%的要求, 说明其资产获利能力和净资产的盈利能力较强, 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随着2011年后国家一些经济政策的逐步退出, 经济增长因结构调整开始放缓, 同时对银行资本监管的硬约束不断增强, 对资产拨备要求更为严格, 利率市场化加速缩窄净利差, 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低于资产增速。另一方面, 宁夏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符合商业银行监管标准不高于45%的要求。但其成本收入比逐年上升, 主要原因是城市商业银行为保持业务发展能力, 提高同业竞争力, 在渠道建设和信息技术投入较大, 增设新网点和改造存量网点、开发和升级业务系统, 增加自助设备等。加之, 受通货膨胀和同业竞争影响, 人员工资增长压力不断攀升。

(三) 安全性分析

运用财务指标和科学的评估方法, 对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 才能正确地判断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从而有效控制风险, 改进银行的经营。

2011-2013年, 宁夏两家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均达到资本充足率大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大于4%的标准, 总体上看资本充足率相对较高, 但从趋势上看其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在2012年和2013年较2011年有所下降, 主要是由于宁夏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高于资本的增长速度, 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将削弱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2011-2013年, 宁夏城市商业银行各项安全性指标表现良好, 显示了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抵补能力。一是不良贷款率低于1%, 拨备覆盖率高于300%, 显示了相当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信贷资产预期损失风险补偿能力, 同时也说明了宁夏城市商业银行在寻求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 安全性较高。二是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相对较低, 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逐年下降, 主要原因是宁夏城市商业银行定位“中小企业银行”, 立足于服务宁夏地区城市居民及优质的中小企业, 通过针对小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拓展按揭贷款和消费贷款市场, 保证了贷款的优质优量。

(四) 流动性分析

流动性指标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良好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的保证。

从宁夏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各项指标来看, 各项指标均达到监管要求, 短期内没有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但是存贷比高于西北地区近三年的平均水平, 主要原因是地方性银行通过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获得大量资金支持, 导致贷款规模扩大。此外, 随着债券、信托等渠道融资发展迅速, 全国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由2004年的79.2%降至2013年的51.3%, 但是2013年宁夏自治区人民币贷款占比仍高达85.5%, 为全国最高水平。可见,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宁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从总体上看, 宁夏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状况较好, 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在资产负债规模的高速增长下, 其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优异的成绩,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盈利模式单一, 过度依赖利差收入。宁夏城市商业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业务结构相对单一, 中间业务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极低。2011-2013年, 宁夏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比分别为1.59%、1.51%、1.96%。二是成本收入比上升, 其经营效率有待改善。尤其是在近年来营业收入增速下降的金融环境下, 城市商业银行更应注重成本管理。目前, 城市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涉及面狭窄, 成本核算方法简单, 控制力不强, 使得成本开支中隐含着低效或者无效的资源耗费。三是缺乏业务创新。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创新中常常处于被动模仿的地位, 缺少利用金融创新来占领市场的主动权。

四、改进策略

(一) 明确自身定位, 积极创新金融产品

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本土和体制优势, 结合地方金融市场特点, 找准市场定位,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积极开发适合当地的金融产品, 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服务。在个人服务方面, 根据不同群体客户的需求和喜好, 加强金融工具的创新, 推出简单快捷、多样化的个人业务。在中小微企业服务方面, 专注地方中小微企业发展, 提供特色产品服务。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评级,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如动产质押、知识产权质押、提货权质押等, 并适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特色服务, 如企划顾问, 投资顾问等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创新, 既丰富了中间业务产品又拓展了利润来源。

(二) 加强成本管理, 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城市商业银行在控制成本方面还应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实现全面成本管理, 提高成本管理精细化水平。成本核算主体首先要落实到各个成本中心和员工个人, 努力做到全行算总账、部门和网点算分账、员工算细账, 建立全行一个整体, 个人有指标, 人人抓落实的考核机制。二是加强成本效益核算, 通过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将成本与收益挂钩, 做到有效产品成本到位, 无效产品停止营运。最终通过对成本的合理控制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

(三) 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财务活动监控与预警机制

城市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才能对财务活动的每个环节和过程实施监督、控制, 才有利于银行未来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方向。因此, 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一是实时监测和掌握城市商业银行营业部、各网点收入费用、现金流入流出等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状况, 及时对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从而合理的筹措、调度和运用银行资金, 使银行资金流向正确方向、提升银行资金回收的可能性, 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二是选择主要的财务活动预警指标, 便于在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和经营过程中, 有效地反映城市商业银行财务活动的特征和事项, 通过对银行资金的筹措、投放、回收等方面的风险预警, 对银行资金的落实情况、控制进度和分析结果进行及时跟进, 防止财务风险的产生。

摘要: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 城市商业银行应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实现自身的发展。通过有关评价指标对宁夏城市商业银行财务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针对其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财务指标,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郭世坤, 蒋清海, 杨北坤.中国商业银行财务效益[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 2013 (9) .

[2]金晓燕.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 2013 (7) .

[3]崔丹.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财务指标比较研究[J].经济视角, 2012 (10) .

[4]凌江怀.商业银行风险论.人民出版社, 2011.

银行科技的效益分析论文 篇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都纷纷采取措施强化科技公共服务的供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为科技人员、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了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发展。政府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为社会科技创新和创业服务的、公共的、开放的共享平台。平台的建设与运作无疑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平台的高效发展及其投资效益成为牵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之一。

区域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科技强有力的支撑,尤其要依靠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因此,针对政府科技创新平台之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选取福建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简称6·18)发展以来的相关数据,对其发展进程中的平台投资效益及其之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效应等展开分析。

从2003年创办至今,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在紧紧围绕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和两岸合作平台,立足比较优势,促使一大批技术先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项目转化落地。6·18机制越来越完善,成效越来越显著,已成为福建省以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成为海峡两岸重要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

目前,之于政府科技创新平台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台的特点、平台的组成与构建、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平台建设的原则和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桂萍(2008)[1]就以上几个方面给出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回顾。她指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的内涵应是一个创业者、创业资源与创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系统,具有一定规定与程序,拥有服务、营销、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功能。提出科技创业平台应包括服务、信息平台、技术支持平台、制度平台。夏太寿等(2006)[2]则着重研究了平台所具有的非营利性、共享性、特色性、综合性等特点。黄继(2008)[3]指出构建科技创业平台,是提高高科技创业成功率的重要途径。在平台运行机理上,任志宏(2007)[4]强调层次关联原理、功能组合原理、创业支持原理。而要构建有效运作的创新平台,必须实行战略目标导向、创新能力核心、和谐有序聚合、科学运作管理、创新文化营造、持续改进发展策略(洪晓军,2008)[5]。任军、刘永泰(2009)[6]和邓坤烘(2010)[7]分别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及其运作机理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探究,而对于平台建设的自主创新机制以及成果转化的进一步探讨可见于文献[8]。然而,国内成熟的平台运行模式的贫乏(刘继云,2005)使得对平台投资效益的研究变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见,已有的相关文献多偏重于从平台机理、建设、管理等角度予以定性的分析,对于平台投资效益的研究极为乏见。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构建相关模型给予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平台的建设及其效用作了较为细致、量化的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较为适宜的平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 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分析

2.1 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数据来源:6·18官网http://www.618.gov.cn/618, 福建省发改委http://www.fjdpc.gov.cn/, 6·18专题网http://www.fjsen.com/zhuanti/2010_618.htm及相关调研信息整理所得。

要想谋求发展,发挥后发优势,主要还得靠科技。6·18平台以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宗旨的平台品牌成为令人瞩目的新亮点。

由表1足见6·18平台产、学、研、用多位一体的攻关中集体智慧的开花结果及其吸引力和强劲的活力。这一是其知名度和美誉不断提升,从区域性平台走向全国性平台;二是6·18积极诚邀专家学者参会,主动引进一大批先进项目。

本文定义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指标(平台深化率,PD)如式(1),用于表示平台发展程度。其中PD(-1)表示上一届平台深化率,RT表示平台投资额增长率,RN表示平台对接成功项目增长率,RI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并设第一届PD值为100。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02-2010年卷及相关调研报告、专题网站和福建省发改委相关资料整理所得。其中, 6·18平台发展指数PTZS=PTZS (-1) * (1+RT) * (1+RN) 用以代表6·18平台的绝对量的增长情况, 并做比较分析。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我省经济增长呈现较快的稳步提升,就6·18发展进程而言,其平台深化率PD即平台发展水平也与福建省GDP呈现较大的相关性和变动一致性,可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较强的带动性和促进性。但从平台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而言,我们会发现自2006年以来一直是趋于下降的。与此同时,6·18平台的发展指数却是节节攀升,这说明:6·18平台的发展的绝对量有所增长,但是相对量并没有显著提升。

2.2 6·18平台深化与经济发展

本章将对2003-2010年间的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为考察平台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节建立模型如下[9]: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过GDP平减指数化为实际值,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福建统计年鉴》。检验结果如下:

注:括号内为t值;本文中*、**、***、****分别表示在1%、5%、10%、15%水平上显著,下同。

可知,科技创新平台的深化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较显著地促进作用。

本节同时建立如下模型考察平台发展水平对地区财政收入的影响:

其中,CZSR表示年财政总收入。实证结果如下:

综上,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水平提升会增加当地财政收入。随着平台的发展,各县市平台项目的对接与投产在拉动社会投资、创造收益、增加税收的同时无疑对当地的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有显著正向作用。

2.3 6·18平台的投资效益分析

本节定义政府科技公共平台投资效益及平台扶持溢出效应为:

平台投资效益(PTXY)=平台产出率/TZBL,其中,投资比例(TZBL)为平台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平台产出率= (GDPt-GDPt-1) /PTIt。

政府扶持溢出效应(FCYC)=PD*(PTI/GDP),用以表示平台发展对企业投资的促进作用。其中,PD即6·18平台深化率,PTI指平台实际年投资额。由于政府资金扶持以及相关监督管理的促进作用,为企业进一步引资和吸引先进技术以及加大创新和高科技研发力度创造了条件,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数据来源:笔者计算整理所得。

由图2可知,政府扶持溢出效应与平台深化率正相关。然而平台投资效益与平台发展程度却呈现背离现象。这是因为自2006年以来,随着平台建设及其机制不断完善,加之项目质量提升以及各县市、各监管部门加强监督、调研等,使得平台投资效益逐步提升。说明近年来参与对接项目和企业的质量更好、更精,项目的高科技含量和高资金利用率也带动了整个平台投资效益的提升。即:平台深化水平虽然在“量”上相对降低,但是在“质”上得到了稳步提升。为研究以上三者的关系,建立如下模型:

实证结果如下:

PTXY与FCYC均与平台深化率呈显著正相关,且平台溢出效应的提高对于平台发展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要优于平台效益的作用。可见,随着平台进一步发展,企业参与度、平台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强,同时,企业投资的规模、效益扩大和社会投资的力度加强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平台发展。

前期是平台品牌效应占优,企业靠平台的品牌提升自我品牌效应;而随着平台逐步发展,参与企业、项目的质量逐步提升以及社会乃至全国各级部门参与度的提高,反过来逐步提升了6·18平台的品牌效应。综上,政府科技平台的发展路径选择应当是从“平台找项目”向“项目找平台”拓展;由“平台品牌效应”向“企业、项目品牌效应”延伸。

2.4 6·18发展进程中的投资替代分析

为研究科技平台发展水平对社会投资的产出效益的影响以及比较平台发展进程中的平台与其他社会资金的投资效率和平台内、外资的投资替代问题[10]。进一步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SHI代表除6·18平台投资外的其他社会投资,等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PTI的差额;β0和β1分别表示6·18平台投资和社会投资的投资产出弹性。结果如下:

由平台投资产出弹性的大幅度显著提升再次验证了海西创新发展平台较高的投资效益和较好的运营成效。然而,平台深化率则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这或许是由于数据局限问题,但也侧面反映了6·18平台仍需进一步努力完善,提升创新机制,改进相关运营流程,进一步提高平台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等。假定平台投资替代率等于6·18平台投资弹性和社会资金投资弹性的比值,则6·18平台投资替代率由0.1109提高为1.3824,表明相对于社会投资而言,6·18平台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更大程度地提升平台资金的投资效益。

综上,6·18平台投资既是对社会投资的互补,同时又对社会投资有替代效应,即存在挤入挤出效应。而这种挤入挤出关系的产生有赖于6·18平台投资自身的特质决定。以上结论也说明,6·18创新发展平台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增强平台投资对一地区社会投资的“挤出”效应。就6·18平台投资的角度而言,可以从其投资领域与社会投资的重叠以及其投资主体的变化找到原因。

然而,6·18这种创新发展平台的资金投资效益和效率是否要高于社会投资,这有赖于做进一步的细致研究,或许也可给出一定的阀值标准,以评判一地区此类创新发展平台的发展水平到了怎样的层次才算成熟、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增长、为民生服务。

2.5 6·18之于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效用分析

随着海西区建设不断推进,福建省第三产业呈现出产业升级与转型的较好态势,传统第一产业的份额将日趋弱化。因将有多个重化项目要相继投产或达产,因此,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尽管服务业总量会有大的发展,但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只能是微弱上升,工业仍然要占主导地位。估计要到工业化中后期、福建省第二产业发展至峰值区后第三产业才能有较大上升空间。可见,对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是必要的。

本节将进一步研究6·18对一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助推作用。本节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Y代表产业年生产总值。模型的实证结果如下:

第一产业Y1:

第二产业Y2:

第三产业Y3:

可知,平台发展水平与各产业的产出值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相对第一产业而言,科技平台深化率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出效益的促进作用要好得多。我省应在加强第一产业扶持力度的同时,着力提高对第二三产业的投资扶持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同时,科技平台也应逐步推进对接项目的产业升级问题。

3 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3.1 6·18平台深化之于金融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一个好的社会大金融生态环境造就一个好的企业融资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协调发展。为探讨福建省科技平台与经济大环境的协调促进作用,对福建省6·18发展进程中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必不可少。“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在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金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11]。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促进资源的流动性,减少金融投资的交易成本,提高投资增长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回报率,进而提高生产率。为研究平台发展进程中,金融发展水平之于平台效益的影响,本文建立以下模型进行分析:

其中,金融深化度(JRSH)等于年度银行贷款总余额与GDP的比值,用于表示金融生态环境指标,即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其中银行各项贷款余额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福建省统计年鉴》。实证结果如下:

可见,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提高有利于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进而也促进了平台投资效益,即二者有较好的适应性。考虑平台深化程度的影响,金融发展水平对平台投资效益有更强的显著促进作用。即,平台深化程度的发展对经济环境之于平台效益的影响有正向的显著作用。这是由于,平台的深化、政府的扶持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和信用,使得企业能更容易地取得信贷的授信,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和采用股权等融资手段,进而带动了企业的投资力度和科研力度,进一步促进了平台的投资激励(指平台发展对企业投资以及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投资效益。

按照一般的金融深化理论[12],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随着金融深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资本投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加之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投资的效率也同样会提升。以上的研究也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3.2 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可持续性分析

像福建省这种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创造活力和可操作性以及未来的预期收效等,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话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3.2.1 创业激励及提高项目和人才的可持续性

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在增加项目对接的发展进程中, 同时也激发和提升了其之于创业的促进作用, 这将为平台的发展提供基础——项目。无独有偶, 平台在提升自身品牌、偏倚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也进而有效提升了对接项目的水准以及人才的水准对高科技人才的导向作用明显。而这些都是平台的创造活力之源。

科技创新平台的推出从多方面为创业投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政府参与创业投资有利于引导这些企业走向正确的道路,推进创业投资的发展。政府通过设立引导资金金参与创业投资,为企业提供一些管理生产上的一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运作过程中的一些难题,从而引导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作为项目、技术、资本、人才四大要素之间多方位、多层次的对接平台,既为企业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和广阔合作空间,又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带动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并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创业,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进一步鼓励更多有致于创业的人加入到创业的大军中来。

即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做好产业导向和人才导向两个任务,并推进创业激励。

3.2.2 提高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支持是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平台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件和不竭动力,它提供了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资本。

3.2.3 提高平台机制创新的可持续性

科技平台的成功不光在于搭建了一个产学研对接的平台,还在于构建了一系列促进产学研对接的有效模式与长效机制。合理的平台机制能够起到激励以及风险控制的效用,从而促进平台项目扶持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综合利用,同时也使得平台机制运行达到长效防范、循环激励的效应。总之,机制的创新性、合理性、高效性既是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魂魄,也是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福建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为例,从平台的发展水平分析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实证分析了平台的投资效益。提出了政府科技创新平台深化与发展的指标以及平台投资效益与政府扶持溢出效应的概念。通过建立模型考察了地区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关系,验证了平台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亦进一步探讨了平台发展进程中的投资替代与产业升级问题,并着重从金融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角度研究了平台的创造活力与发展的可持续等。本文的研究认为:

4.1 科技创新平台应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结构升级服务。

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平台定位和发展前景应当是做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领域。福建省应在降低第一产业扶持项目“量”的同时提高其“质”的水平,并着力提高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扶持力度,使第二产业的发展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竞争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同时平台也应逐步推进对接项目的产业升级问题,及由此延伸出平台对接项目的选择与淘汰问题。

4.2 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路径选择,应当是从“平台找项目”向“项目找平台”拓展;

由“平台品牌效应”向“企业、项目品牌效应”延伸。在平台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当扮演不同的角色,随着平台的逐步成熟、完善、市场化,政府应当逐步跳出来。

4.3 利导平台的创新特色、投入机制,推动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资本市场发展,提升金融支持之于平台发展的效用。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平台发展的效用与可持续性。(下转第70页)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保障平台长期稳定发展。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力争形成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模式。将其构建成更加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平台之于经济发展的动力效用和经济效应,使其为区域经济的腾飞作出应有贡献。

摘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开放的、高效的科技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平台逐渐彰显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与重要性。因而对平台投资效益的探讨变得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课题以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平台为例, 研究了平台发展进程中的投资效益, 进而引申出平台发展与经济发展、投资替代的关系以及平台发展可持续性的探讨, 着重论证了科技创新平台之于经济发展等的动力效用和经济效应。

关键词: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平台深化

参考文献

[1]桂萍.国内外科技创新平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7) :103-104.

[2]夏太寿, 倪杰在.区域科技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 2006 (4) :36-39.

[3]黄继.高科技创业平台的形成机理及运行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7) :9-12.

[4]任志宏.浅议江苏省科技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 2007 (6) :30-32.

[5]洪晓军.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7) :7-10.

[6]任军, 刘永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综述[J.山西科技.2009 (6) :6-8.

[7]邓坤烘.科技创业公共平台建设及运行机理探究[J].创业经济, 2010 (2) :39-42.

[8]毛健.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推进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J].决策管理, 2010 (4) :26-27.

[9]孟猛.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对我国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3 (1) :72-74.

[10]张望.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的重新检验——基于全国与东、中、西部地区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6) :96-99.

[11]刘盈曦, 郭其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金融支持探讨[J].西部金融, 2009 (9) :27-28.

银行科技的效益分析论文 篇5

一、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特点与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必要性

科技创新通常有一个创新周期, 科技型企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周期性, 其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企业的资金需求数量和筹集资金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科技型企业的种子期一般由创业者个人及亲属朋友出资创立;当企业进入初创期, 最初的启动资金用完之后企业普遍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这时一些投资早期的风险投资基金会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投资;当企业进入成长期时, 技术相对比较完善, 产品或服务也开始进入市场, 这时各种风险投资基金也会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进行直接投资, 但很多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为避免股权稀释往往不愿意进行股权融资, 而这个阶段的企业又缺乏抵押物,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介入, 导致很多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由于缺乏资金错过了发展的良机;当企业进入了扩张期和成熟期, 则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上市、并购来获得融资。可见, 扩张期和成熟期的企业融资并不困难, 种子期的企业资金需求量不大, 往往还有政府的政策支持, 因而资金缺口最大、融资最困难的多是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由于科技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轻资产等特点, 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和融资模式不能适应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要。而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金融体系仍以间接金融为主导, 商业银行是向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的重要主体。如何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激励促进商业银行对成长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进行支持, 是缓解当前科技型企业融资困难的关键。

二、江苏省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的现状及不足

(一) 江苏省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的现状。

江苏作为全国建立创新型省份的先行者, 近年来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步拓宽, 初步建立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创投、租赁、小额贷款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科技支行数量不断增加。

2010年9月, 江苏省首家科技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无锡科技支行) 成立, 这是全国农行系统首家科技支行, 随后其他商业银行也开始设立科技支行。截至2012年10月, 江苏省已有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招商银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和南通农村商业银行等设立了26家科技支行, 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各商业银行还设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及团队, 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准入门槛、提高了对中小企业信贷的审批效率。

2. 科技贷款增长迅速。

近年来, 江苏省科技贷款增长迅速。2008、2009和2010年末江苏省科技贷款余额分别为3887.56亿元、4713.63亿元和5607.08亿元, 2009年和2010年全省科技贷款同比增幅分别为21.25%和18.97%。

3. 推出多种适应科技型企业“低资产”特征的科技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新品, 降低了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刚性要求, 这些产品的推出解决了科技型企业由于固定资产缺乏而不能获得银行贷款的问题, 同时也使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能够变现, 有助于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后续的研发活动。

4. 创新融资模式, 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合作来分散风险。

从根本上来说, 商业银行不愿意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获取的固定利息收益与承担的“高风险性”之间的不对称, 而与其他机构和部门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这一问题。商业银行在发放科技贷款时采取了与政府、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多方合作的方式来分散风险。如农行无锡科技支行围绕“创投+担保+贷款”模式、“政府推荐+担保+贷款”模式以及“统贷支持”模式;江苏银行徐州科技支行首创了“科技局+银行+保险公司”的融资模式;苏州市财政建立了科技支行风险池专项资金, 政府和银行联手推出“科贷通”贷款项目等等。

(二) 江苏省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存在的不足。

虽然近年来江苏商业银行在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银行信贷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江苏省科技贷款增长迅速, 但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相比, 银行信贷资金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仍然不足。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为59.40%、64.55%、74.21%, 比重逐年大幅增加;而这三年的商业银行的科技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20.80%、18.59%和18.86%, 基本没有增加, 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很不相配。裴平 (2011) 也指出当前江苏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贷款的额度小、期限短、成本高、限制多、业务流程效率低。

2. 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人才不足。

与传统银行贷款相比, 科技贷款面临的风险更大。对科技贷款风险的评估不仅仅依赖对科技型企业现有资产及企业所有者、管理者的能力与信用评估, 还包括对其行业发展前景、产业结构方面的评估。而目前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经济管理类背景的专业, 对于传统贷款业务的担保抵押物品, 如土地、厂房、机器等的价值评估比较熟悉, 但是对于科技型企业的抵押物品, 如专利、商标等的评估较难把握, 缺乏既懂金融又懂技术的科技金融人才。目前江苏的科技支行主要与政府和科技园区合作, 由其推荐科技企业;或者聘请大学、科研院所、政府、私募基金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决策委员会对科技企业的贷款风险进行评估, 来弥补科技金融人才的不足。但是这一做法耗时较长, 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时间紧的资金需求相矛盾;此外, 如果贷款出现坏账, 产生的责权利问题也难以解决。

3. 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差。

虽然目前江苏省商业银行推出了多种科技金融产品, 但由于受社会环境、法律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等因素的影响, 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差, 在产品创新方面缺乏个性, 很少有对不同行业或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制定不同种类的科技融资产品。特别是一些国有商业银行, 科技金融产品的设计需要总行授权审批, 流程复杂, 不能适应科技企业个性化的资金需求。

4. 科技金融创新产品的实际使用频率较低。

虽然目前针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较多, 但是在实践中,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商业银行部分科技金融产品的使用频率较低。如“无形资产质押贷款”, 虽然各商业银行都推出了该产品, 但由于相配套的评估体系的缺乏, 实际中使用该产品的频率极低。因为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面缺乏权威、专业的评估机构;而在无形资产的保值变现方面, 缺乏专业的交易市场, 且交易信息大多比较封闭, 不够公开透明;因此大部分银行非常谨慎, 即使提供该产品也是被动完成政策任务。

三、完善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对策

近年来江苏省政府及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等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进行融资, 商业银行在机构、产品和融资模式上都进行了创新,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企业的贷款难问题, 但是当前商业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企业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地为科技型企业服务。

(一) 完善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的相关激励制度。

目前江苏省财政设立了科技贷款增长风险补偿奖励资金来激励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但是, 这一政策只注重贷款总额的增长, 会导致商业银行加大对大型或成熟期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支持, 而不愿对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进行贷款支持。因此, 在原有设立科技贷款增长风险补偿奖励资金的同时, 可以借鉴苏州的经验, 设立江苏省科技支行风险池专项资金和科技支行贷款利息补贴办法, 规定补贴的对象, 加大对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保险、担保和创投公司等参与科技金融服务。此外, 针对科技型企业高风险的特征, 应适当放宽针对科技型企业的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 实施差异化监管。

(二) 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与相关机构部门的合作。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科技部门、风险投资机构、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的合作, 与相关机构部门的合作可以共享企业信息, 筛选目标客户并共担贷款风险。此外, 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可以设立“科技金融超市”, 引进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资产评估公司等入驻, 为商业银行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以及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搭建平台。

(三) 创新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科技支行的专业优势。

科技支行是专业化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 因此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基层科技支行金融产品的开发权。在总行开发的金融产品基础上, 允许科技支行根据客户的需求对基础金融产品进行创新, 以适应不同科技型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二是科技支行在委托外部专家进行资产、风险评估的同时, 应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 加大引进科技金融人才的力度。每个科技支行可以高薪聘请一名在专业风险投资机构或高新技术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深人脉关系的复合型人才, 以弥补内部科技金融人才的不足。三是为了缓解商业银行科技企业贷款“低收益”与“高风险”的矛盾, 可在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现债权与股权的转换;或通过第三方持有股权, 约定利益共享的机制, 使科技支行承担高风险的同时共享高收益。

(四) 完善知识产权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

银行不愿意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知识产权评估体系缺乏, 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 银行较难处置或变现知识产权抵押品, 导致知识产权抵押融资风险相对大。因此, 应建立知识产权评估管理体系, 引进专业的、权威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建立专业的无形资产交易市场, 完善知识产权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 为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融资业务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调查[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7

[2].赵昌文, 陈春发, 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人民银行泰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我国科技银行与美国硅谷银行的比较研究[J].金融纵横, 2011

[4].江苏省统计局网站统计年鉴 (2011) http://www.jssb.gov.cn/2011nj/indexc.htm

[5].裴平.加快江苏科技金融创新与发展[J].金融纵横, 2011

[6].http://www.szcz.gov.cn/zwgk/nShowNewsNew.aspx?ne-wsid=60842关于印发《苏州市科技支行风险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科技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6

关键词:科技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科技馆是以展示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主要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 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助性展示手段, 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目的, 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也可举办其它科普教育、科技传播和科学文化交流活动。科技馆是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社会科普宣传教育机构,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设施, 是我国科技和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机构。科技馆的成功与否, 主要看科技馆的社会效益, 那么社会效益在科技馆如何体现, 科技馆的经济效益又如何看待。下文将予以探讨。

1 科技馆的社会效益

科技馆的主要功能是展览教育, 展览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播科学技术。

1) 科技馆通过各种科学普及教育活动形式, 有助于社会公众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有助于公众形成崇尚科学、崇尚真理, 破除封建迷信、反对愚昧成为社会风气。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2) 科技馆通过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从而有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科技馆的科学知识教育一方面促进了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的推广, 另一方面也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造就了人才, 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4) 科技馆通过对具体科技成果和科学家事迹的宣传, 有助于培育公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并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倡导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 科技馆的休闲时尚功能, 体现了科技馆是一个优雅而活泼的科普场所, 社会公众通过参与, 能有快乐和充满美感的享受, 享受赏心悦目、温馨和谐之感。

2 科技馆的经济效益

一个机构的经济效益如果用通俗和比较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它的投入产出比。如果将劳动和各种资源都折算为资金的话, 则可以说是投入资金与它所得经济回报的比例。投入的资金作为分母。产出或者经济回报是分子, 二者比值越大, 就说明其经济效益越好。但是, 科技馆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 它的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就应与一般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投入资金额与由此而产出的利润之比来计算。但对于科技馆来说, 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投入, 并不是为了科技馆通过产品、门票收入或开展其他经营活动来收回投资并获得利润。

科技馆虽然并不直接产生利润, 然而它也是有经济效益的, 归根结底, 科技馆是一个社会性的科学教育机构。与物质生产部门相比, 科技馆如同其他教育机构一样, 其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间接性教育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再生产, 教育的投资效益最终体现在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上。教育过程不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 教育的直接结果不是经济上的收益, 而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发挥出来, 就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科技馆的经济效益是在另一个过程里即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2) 迟效性由间接性而引出了迟效性。既然教育的经济效益只能在受教育者投身于生产过程之后才得以体现, 所以它不能立即表现出来, 而可能是在十几、甚至二十年后表现出来, 所以教育投资要比其他投资见效慢得多, 不能立竿见影。有一句名言是“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

3) 长期性教育的经济效益虽不能立即显现。但它一旦见效则能长期起作用。一个劳动者受教育所提高的劳动能力在他的整个生产劳动期间里都发挥积极作用, 从而始终一直生产着经济效益, 这是其经济效益的长期性。它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思想, 开发人的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人的智慧和才干。对于科技馆教育来说, 尤为如此。这种因教育而产生的能力与素质是不会老化的, 并且正是有了这种能力与素质才能够不断地去获取、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与技术。这也是科技馆经济效益长期性特点的一个方面。

3 如何衡量科技馆的效益

既然科技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那么它的效益高低就是通过在资源耗费一定量的条件下如何使更多的公众得到更有效的科学普及教育来衡量的。社会公众参观了科技馆或参加了科技馆中的科普教育活动之后, 究竟在提高科学素质和劳动力方面起到多大的作用, 是很难用一个明确的尺度来衡量的。但是, 有许多青少年由于参观了科技馆, 或是加深了对某个科学原理的理解, 或是对某项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或是受到前辈科学家事迹的激励从而走上了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道路, 有的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和有成就的发明家, 有的成为了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劳动者, 他们为社会创造了难以估量的物质财富和经济价值。

既然不能以收入和利润来衡量科技馆的效益, 同时我们难以统计在科技馆中接受科学教育的人群中有多少在日后有多少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多少价值, 那么以什么样的量化标准来衡量其效益呢?一个直观、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投入的资金与在科技馆接受科普教育的人数之比来衡量, 即通过科技馆参观和参加科普教育活动的人数来评价科技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劣。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 科技馆更强调观众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我们在保证了科技馆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及其表达上的准确性、通俗性的基础上, 就基本确保了观众在科技馆中能或多或少地有所收获。来科技馆接受教育的人数就成为评价科技馆教育成果和效益的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科技馆筹建阶段培训班讲义.2008.

[2]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2007.

银行科技的效益分析论文 篇7

中国的村镇银行理论上参考了西方国家的社区银行, 理论界也将村镇银行的属性规定为社区银行。按照国际惯例“社区银行”一般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中明确指出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扎根县域、服务“三农”, 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 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国家扶持村镇银行的原始目标是为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注入资本, 满足农村和农业的融资需求,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机构成立之初, 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须承诺恪守服务三农的宗旨, 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但商业性运作的实行, 使得村镇银行在开拓市场与选择客户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 以及作为风险高但效率偏低的弱势农业经济, 它的天然属性和发展模式严重受自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 这不断驱使村镇银行调整资产结构, 将资金转移到盈利更多的标的上, 致使满足农村中弱势群体资金需求的政策目标无法实现。这极易动摇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支援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

有学者通过2013年对重庆、四川、湖北等地19家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的调查数据发现, 多数村镇银行把贷款服务对象重心放在县域中小企业身上。从平均值来看, 这些村镇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比例占贷款余额的将近一半, 为46.1%, 最高比例为87%, 而对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的比例平均值则分别为31.8%和13.4%, 有的村镇银行甚至还没有发放涉农企业贷款的记录。

而通过对天津市辖区内的5家村镇银行调查发现, 这5家村镇银行涉农信贷业务占比虽然较大, 达到了77.76%, 但贷款脱农化、大额化、短期化现象突出, 涉农贷款中的较大部分流向了制造、批发和零售等行业, 农林牧渔行业仅占贷款余额的4.57%, 涉农贷款没有充分起到支农作用。

二、我国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功能弱化的原因

造成我国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 村镇银行在设立制度上存在弊端

1. 村镇银行商业性与政策宗旨的矛盾。

政府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是使之服务“三农”, 这就使得村镇银行担负一定的政策意图。但是, 在对村镇银行的性质的规定上, 银监会颁布的《暂行规定》则明确表示:村镇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机构, 与一般商业银行性质相同, 要按照商业银行制度设计和框架运行, 把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作为经营原则, 追求利润最大化。村镇银行的趋利性就决定了要改变其偏好使之服务弱势“三农”, 前提是使他们获得收益或者不减少他们的收益。村镇银行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弊端, 商业性定位与其履行服务“三农”的职责存在一定矛盾, 结果, 村镇银行在经营当中不知不觉地就发生了业务的偏离, 不能完整地服务于“三农”。

坚持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社会效益的集中体现。但是, 村镇银行的营运架构又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村镇银行既然是“商业性金融机构”, 就必须尊重基本的商业规律而不能不惜代价机械地承担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而政策扶持的缺位, 村镇银行为盈利只能争取县域的中小企业, 而非为贫困农户提供贷款服务。

2. 村镇银行发起人制度与政策宗旨的矛盾。

《暂行规定》第25条明确规定, 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此项制度被称为“主发起银行制度”。

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主发起银行制”虽提升了经营安全性, 同时却也影响村镇银行服务于“三农”的宗旨。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发起银行一般都在村镇银行中处于绝对的控股地位, 这样主发起银行很容易会把新设立的村镇银行视作附属或者分支机构, 用自己追求高利润的经营模式或其他考虑左右村镇银行的网点分布和经营方针, 而不是去考虑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宗旨。例如, 近年来外资银行汇丰积极设立村镇银行。截止到2013年8月服务网点达到22个, 是在中国内地中拥有最大的村镇银行网络的外资银行。分析人士指出, 汇丰银行是利用政策借助村镇银行的设立来达到布局中国大陆的战略考虑, 而不是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

另一方面, 发起人资格、持股比例等准入门槛也造成了大量渴望进入的非银行业资本、包括大量民间资本的进入障碍。而按目前的股权结构设置, 发起人一股独大, 其他资本即使进入也往往难以获得股东应有的法人治理权,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他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二) 涉农贷款业务风险大, 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差

目前村镇银行营业利润所得大部分仍然靠贷款业务支撑, 中间业务收入只占很小比例, 所以村镇银行的维持和发展只能依赖于贷款业务的开展质量。

村镇银行无法兼顾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因在于, 农村信贷的环境不够好。农村金融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特征;农民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品;农民贷款小额、分散、还款能力差等特性导致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避而远之。如果一味服务于“三农”, 把主要资本用于开展个体农户、农村小企业的贷款业务, 则无法兼顾村镇银行经济效益。

涉农贷款的高风险是由农业和农村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 农业属于弱势产业, 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 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呆账坏账的最主要原因。其次, 任何一种农产品的市场供需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 而农副产品的生产周期长, 信息相对滞后, 使得生产面临极高的市场性风险。在土地和林权未实现确权的当下, 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品, 在没有抵押品或抵押品不充足的情况下, 借款人违约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 客观上存在着极大的信用风险。

另外, 村镇银行未被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客观现实也加剧了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村镇银行未加入央行征信系统, 首先, 不能享受央行征信系统提供的各类产品服务, 不能较好地控制信贷风险。其次, 村镇银行不能进入央行征信数据库, 其发放的各类贷款在央行征信系统体外循环, 会影响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的真实性, 不利于完整、全面地反映企业和个人征信现状, 也不利于推动整个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 融资渠道狭窄, 无法满足贷款需求

自村镇银行成立以来, 相比于存款, 其贷款需求日益旺盛。有些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已经超过《商业银行法》规定的75%的标准。但由于成立时问短, 且与分支遍布全国“国”字号银行相比其经营范围局限在某一地区, 网点少, 影响力有限, 当地居民普遍感到陌生, 认可程度低, 所以吸储能力很低。而且农村储蓄存款的外流 (商业银行用村镇存款余额补充城市贷款业务的“抽血”行为) 和农民的积蓄较少也使得村镇银行的存款来源少, 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展市场、扩大业务范围。

截至2013年, 全国金融机构本币存款余额为104.38万亿元, 而同期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为4631亿元, 仅占0.4437%。鉴于目前村镇银行不能进入全国拆借市场, 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 这就导致贷款的效率低下、成本高。

三、融资难问题分为内部融资难和外部融资难两部分

内部融资难是指对主发起人资格的限制和融资途径的单一。目前上市融资和自有资金积累的内部融资的方式均不可行。外部融资难是指融资渠道单一, 表现为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 中间业务较少, 同业拆借有限, 服务体系滞后。

内部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股权结构不合理。村镇银行股东的持股比例制度安排限制了具有较强资金实力的单个自然人、单一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向村镇银行投入资本, 因此应放宽民营资本的准入门槛。

外部融资难的关键在于其自身存款余额少, 吸储能力弱, 加上不能进入全国拆借市场, 很难通过其他方式补充自有存款的不足。村镇银行“吸储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存款“吸储难”的原因在于村镇银行缺乏信誉, 网点少, 缺少与潜在储户的有效沟通、缺乏合适的存款产品;而企业存款“吸储难”的原因是村镇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硬件不完善, 结算系统不通畅。因此解决外部融资难的主要措施应集中在吸储方式的创新上。

参考文献

[1]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牛津大学出版社, 1973

[2]董波, 吴敏.村镇银行应走差异化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金融, 2012 (24) 63-66

[3]高晓燕, 孙晓靓.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1 (06) 96-100

[4]姬雪萍.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 2011

上一篇:神秘的军用生物技术下一篇:突发污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