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经济的广告策略

2024-09-09

注意力经济的广告策略(共12篇)

注意力经济的广告策略 篇1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 人们有限的注意力与各种各样无处不在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出现了普遍的“信息选择困难”。根据“AIDAS”原理 (引起注意Attention、产生兴趣Interesting、刺激需求Desire、激起购买欲望和行为Action、使购买者满意Satisfaction) , 作为商业传播主要手段之一的广告, “引起注意”是其促成消费的关键一步。因此, 广告是一门吸引注意力的艺术。而在这个信息过剩、注意力资源短缺的时代背景下, 广告赢得人们的注意力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注意力经济视角浅谈广告的传播策略。

一、构筑品牌符号, 打造品牌个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 人类从原有的物质消费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符号和意义消费的时代。法国学者让·波德里亚指出, 在现代社会中, 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而且还具有符号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 符号和意义的消费构筑了人们的身份和形象, 并使人们获得精神的满足。在符号消费主义引领下, 某些商品的符号价值甚至大大超过其本身的使用价值。消费者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有所需求, 而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使用价值有需求。1

因此, 品牌作为商品的代言符号, 其价值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消费产品日趋同质化, 要想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拥有足够的品牌个性以赢得消费者的注意力。大卫·奥格威早在其著作《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就有了经典阐述:“我们认为, 每个广告, 作为对品牌资产长期投资的一部分, 必须被看做是对品牌形象的这一复杂象征的贡献。”2这句话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有了新的解读:其一, 营造和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是获得持久注意力的必要途径;其二, 广告传播是品牌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告通过吸引受众注意力, 将品牌个性植入受众的意识, 从而长期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因此, 广告不仅是商品信息的传递者, 更是品牌个性的构筑者。商品拥有了极富魅力的品牌个性才足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

二、利用明星效应, 邀请明星代言

注意力经济学派领袖人物高德哈伯指出, 明星体制是注意力经济中最具竞争力的一种体制。在明星体制下, 明星拥有大量来自于追星族的注意力资源, 并且通过“代言”形式把这些注意力资源转移给广告主。在这一理论前提下, 明星便成为消费者的“意见领袖”, 将消费者的注意力导向其所代言的商品。也就是说, 明星将其拥有的大量注意力资源转化为商品的品牌资源。

符号消费学认为, 符号和意义是一种商品成为消费对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明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 邀请明星做商品代言就是将商品符号化的过程, 通过利用明星的知名度, 将物质的消费转化为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符号的消费。

此外, 注意力经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注意力与意义的交换为主的体验经济。追星族购买并使用明星代言的产品, 以为其正在体验明星所体验的生活, 在精神上拉近了与明星的距离, 并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品牌的忠实度。

三、精准媒介资源, 直击目标受众

广告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必须要以一定的媒介为载体。媒体依靠出售新闻和资讯来获得大量的受众注意力, 与此同时, 又将其获得的注意力资源出售给广告主。这样一来, 广告主就获得了大量的受众注意力资源, 而媒介也从中获利。越能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媒体, 其产生的广告效益越为可观。

在商业信息铺天盖地的当下, 大多数广告被淹没在泛滥的信息海洋中, 丝毫未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缺乏有效的媒介投放策略, 广告信息未能有效地到达目标消费群体。因此, 要引起目标消费者的注意, 就必须采取精准的媒介策略。

广告的受众注意力资源来自于其所投放的媒介的受众注意力资源, 因而, 广告的目标受众要尽可能地与媒介受众重合。这就需要进行精细的受众分析。分析不同媒介在不同时间段的受众注意力资源, 分析各类注意力资源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尽可能精确的受众细分来制定适合的广告媒介投放策略, 将信息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到目标消费者的视线。

综上所述, 获得受众注意力是广告效用产生的前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广告作为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重要手段, 必须充分认识到注意力资源的价值, 通过构筑品牌个性、利用明星效应、制定精准的媒介策略等方式来吸引目标消费者的注意力, 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雷.泛传播时代的注意力经济[J].今传媒, 2005, 9

[2]张雷.信息环境中的“注意力经济人”[J].当代传播, 2009, 4

[3]张雷.注意力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98-209

[4]陈培爱.广告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9-110

[5]胡晓云, 张健康.现代广告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29-35

[6][美]大卫·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M].林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8, 9

[7][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8]段慧慧.明星形象代言人的注意力经济解读[J].青年记者, 2009, 4

[9]刘茂才.关于注意力经济学的几个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 2001, 9-10

[10]张红明.品牌形象代言人作用机制的跨学科阐释[J].生产力研究, 2006, 11

[11][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许蔷蔷, 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注意力经济的广告策略 篇2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注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心理过程,只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能进一步进行认识、记忆和思考等思维分析。现实教学中,一线的教师在小学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烦恼:

1、上课不专心听讲,课上小动作特别多,易走神;学习成绩不稳定,健忘、厌学,作业、考试中经常因马虎大意而出错。

2、常常不假思索就得出结论。

3、不遵守规章秩序,不听老师的指示,做事乱无章法,随随便便。

4、拖沓,磨蹭。一心多用,有始无终,学习、做事质量低,效率不高„„这些现象都是学生注意能力不高的表现。

在课堂上,学生由于分心或走神,对课上学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节课下来,这些学生对课上内容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白白地浪费了几十分钟时间。注意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经验的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来判断其是否处于注意状态,通过对学生的外部观察可以了解学生的内部世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态,从而有效的组织教学。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提高小学生学习注意力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有一个研究课题。

一、小学生注意力的生理、心理特征。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注意力”的一些基本特征。

1、注意力的“年龄特征”

注意力具有年龄特征——从无意注意为主,逐步发展到以有意注意为主。

一般来讲,孩子刚刚入学的时候,热情很高,上课时往往能够集中注意。但是,过不了几天,他就坐不住了,外面的风吹草动、同学一举一动都能够引起他的注意,使他不能专心听讲。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老师教育的加强,他也慢慢能够有意识地听老师讲比较枯燥、比较抽象的内容了。

这个特点与小学生大脑的发育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大脑皮质中的额叶与有意注意有密切的关系,额叶受损的话,有意注意就会遭到破坏。前苏联著名的神经心理学家利亚的研究表明:额叶受伤的病人,甚至无法完成从屋里走出去的行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有意注意。

孩子额叶的发展比大脑中的其他部分要晚,一直要到6、7岁的时候,额叶才能开始加快发展,到11、12岁的时候,孩子的额叶可以达到基本的成熟。一般来说,5~6岁达12~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就可以达到30分钟以上。所以注意力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延长。

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注意力的年龄特征。为了延长注意力的“时间”,我们需要在教学设计、问题情境创设等方面多花脑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长其学习注意力的时间。

2、注意力的“兴趣条件”

兴趣与注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培养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有兴趣的事情,容易引起注意。这就是有些孩子对有趣的电视节目、书刊、新奇的游戏等则会全神贯注,甚至能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的原因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力量的源泉。

要激发注意力的“兴趣条件”,我们首先要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对自己产生“兴趣”,从而起到“爱屋及乌”的效果。其次,就是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先进技术,激发学生对你所教学科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3、注意力的情绪色彩

小学生的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小学生与幼儿期的儿童一样,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激动从而兴奋起来。有经验的老也会发现,当小学生在课堂上听的津津有味的时候,总是一动不动的表现出非常专注的样子,听到高兴处,就会露出笑脸。老师很容易通过孩子的表情判断出他是否在认真听讲,即便有的小家伙表面上想装成用心听讲的样子也装不象。

4、注意力的“培养之道”

注意力的好坏并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和训练得来的。生活中常遇到上课思想开小差、写作业分心的学生,其实这一切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就应该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二、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促进小学生注意力的提高。

根据小学生的注意力基本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策略以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

1、巧妙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上课时,小学生的兴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活动中,能否把学生的注意力由“课下”导入到“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等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巧妙地设疑提问,或者创设情境等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钳”住,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迎接新课的到来。

2、开展多种活动、设置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比较差。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准备自已的发言,同时,注意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变换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式,避免单调地、较长时间地从事单一活动,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学习顺利有效地进行。

3、明确学习目的,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的目的明确,学生就会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保证课上学习顺利有效地进行。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注意的内容,如请注意听、请注意看黑板、请注意这个问题等等,具体明确地告诉学生,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组织自己的注意力,认真学习。

4、抽象具体直观化

小学生对直观的、具体的事物容易产生注意,而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不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学会把自己的注意集中到需要多加注意的抽象材料上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

三、巧用游戏策略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课前、课中、课外活动、班会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小游戏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1、激发学生兴奋点,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游戏策略——“大雨小雨”

这个游戏主要用于给学生提神、集中注意力。

方法:听老师口令做小雨、中雨、大雨、暴风骤雨的动作。

2、消除学生注意疲劳的游戏策略

小学生的注意力经过10-15分钟后,大脑会出现阶段性疲劳,进入思维低谷。因而,每个教师都会面临着如何处理思维低谷的问题。通过教学游戏,能够使学生们大脑皮层出现疲劳的区域稍稍休息,而使其它区域稍微兴奋一下,这样就很容易帮助学生闯过这段“思维低谷”。例如,在一堂课中,当学生觉得疲劳,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我们可给学生放一段节奏明快的歌曲,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边唱一边做动作。如歌曲:Clap your hands over your head„然后重复,直到音乐结束。这样,他们会在愉悦中恢复精神。

3、引导学生明白秩序影响注意力效果的游戏策略——“螳螂捕蝉”

此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讲秩序和注意力的集中。

方法:学生围成一圈,伸出双手,右手抓右侧同学的左手,左手躲避左侧同学的右手。找一篇文章,听到指定的词作动作,以捉到次数多,同时被抓住次数少为赢。

4、训练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游戏策略——速视速听(1)游戏“疏而不漏”

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在练习口算时,由教师说,学生抢答。应用题可以老师说题,学生听后抓信息。

再或者,教师可以短时间内呈现图片或文字等,让学生回顾所呈现信息的主要内容。

(2)游戏“轻微口令法

教师可采用极其微弱的、勉强能让学生听清得声音,故作神秘的表情发出命令,让他们执行,迫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这种方法持续运用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3分钟,也不宜在一节课中频繁出现。

(3)游戏“高老头”——有效口令和无效口令法

教师首先必须讲清有效口令与无效口令的区别所在。如:“高老头”游戏,口令是:“高老头-点点头”,学生就做点头的动作,口令中不含“高老头”的则不用按口令做动作。

5、统视,训练学生注意力广度的游戏策略——“尽收眼底” 睁大眼睛,但不要过分以至于让你觉得不适。注意力完全集中,注视正前方,观察要学生观察的图画、物体等,但眼珠不可以有一点的转动。坚持10秒钟后,回想所看到的东西,凭借你的记忆,将所能想起来的物体的名字写下来,不要凭借你已有的信息和猜测来作记录。

6、训练学生注意力稳定性的游戏策略

(1)游戏“照像”。“照相”时要求学生盯住老师的眼睛,当我用目光移动“照像”时,谁的目光和我的目光相遇了,谁的像就算照好了;谁没有看我,谁这次“照像”就没有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来,更说明注意力没有集中。当看到这种情景立刻伸出大拇指夸夸大家。

(2)复述游戏“我说你说”。可让学生复述前一名同学所说内容。也可以让学生看文章之后,复述一段或几段或整篇文章。、(3)游戏“明三暗三”。上完体育课时,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无法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所要上的课时可以做这个游戏。学生从1依次数,遇到有3的数,击掌,遇到3的倍数,拍腿。

这个游戏还可以转化成:从3开始,隔3就数,如3、6、9、12、15„„数到300;从300开始,隔三就数,数到3。也可选择从其它数字开始。不管怎样数,看用时是否缩短„„

7、训练学生注意力转移的游戏策略——大脑抽屉练习法 大脑抽屉练习法,即在一张纸上写下几个思考题,然后在四分钟内开始思考第一道题,过四分钟后,你停止思考第一道题,活动一下手脚,马上进入第二道题思考,就这样,你可以连续思考三至五个题目。每天进行这样的训练,能让你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并思维敏锐。

8、训练学生静心的游戏策略。

冥想法。此方法运用要求较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用。另外,深呼吸、催眠术等方法,也可以使内心很快平静下来,从而集中注意力

在课堂进行注意力培养的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策略,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注意力自我培养。

除注意力训练方法外,教师平常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因为良习的学习习惯与高效的注意力是密不可分的。

重新诠释“注意力经济” 篇3

一、搜索引擎——互联网上的新宠

经过两年的低潮期,互联网业现在终于扬眉吐气了:三大门户财报凯歌高奏,携程、TOM.COM、腾讯和慧聪等网站先后昂首赴美、港上市,各方资金再次看好网络经济,以亿为单位的资金迅速扩充着互联网公司的实力。

更为重要的是,2003年,互联网公司终于找到了下一个"金矿"--搜索,这是继广告、短信、游戏之后的又一个利益增长点。关键词搜索已成为业界争相追逐的"第四桶金"。据iResearch《2004 年中国企业搜索营销研究报告》,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2002年还只有2.3亿元,2003年竟达到了5亿元,2004年可达8.4亿元,2006年更高达23亿元。

回顾过去的两年,忍不住让人心里隐隐作痛。2001到2002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诸多网络公司降薪的降薪、裁员的裁员,有的甚至破产,而如今搜索引擎成为互连网上耀眼的明星,并不单单是因为它找到了一种好的赢利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将人们的注意力高度聚焦,重新诠释着注意力经济的含义;它化虚为实,将注意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

其实,这还得感谢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正是这种破灭的泡沫使人们重新思考网络的价值,使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从狂热趋于理性,使人们对互联网的期望从概念转向实际收益。人们再也不夸夸其谈地只讲“眼球经济”,却鄙视赢利或利润,而是用务实的态度,脚踏实地的研究互联网,研究它的应用,它的赢利模式。现在,搜索引擎营销及其所代表的意义终于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首先,搜索引擎是互联网上一盏威力巨大的聚焦灯。根据CINNC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04年1月,中国已有网民7950万人,其中有69.9%的网民——即超过5500万人把搜索引擎作为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这个受众规模,已经相当于全国各省级主流报纸发行量的总和。而且调查结果显示,搜索引擎的影响力已经超过报纸,成为仅次于电视广告的广告形式。换而言之,搜索引擎已将70%的注意力聚集在自己的身上。

其次,搜索引擎是一个方向性颇好的转换器,他能将聚集过来的“注意力”适时转向需要这种“注意力”的企业,通过满足企业的需求,为搜索引擎商自己带来滚滚利润。

根据微迪顾问的调研数据,在搜索结果中排名前10名的网站占据了72%的点击率,排名第10-20之间的网站拥有17.9%的点击率,而排名20以后的所有网站只有10%的点击率。这就说明网站的点击率取决于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于是,为了获得高点击率,企业则通过向搜索引擎商购买关键词的办法使自己的网站在搜索结果中尽可能地往前排。

搜索引擎就这样将注意力转化为点击率,再转为利润,于是互联网的又一个金矿被发掘出来了!

二、战火日隆的搜索引擎市场

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各路诸侯纷纷进场圈地:

在欧美市场上,一花独秀的是Google。在其风头最盛的时候,市场占有率达76%。这家1998年才成立的只提供搜索引擎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在2000年正当许许多多的网络公司纷纷倒闭时,它却已经赚了大约2500万美元,2001年约为1亿美元,2002年达到3亿美元,2003年的收入近10亿美元。

Google的巨大成功,让软件巨头微软和曾经的搜索老大雅虎后悔不迭,他们都承认自己没有在合适的时机把握住搜索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领域,让Google钻了空子,发展成为众多网络广告商和华尔街分析人士侧目的业界领军企业。微软甚至称之为第二个战略失误。

于是,微软毫不犹豫,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发自己的在MSN上与用户见面的搜索引擎,开发研究人员很快就达到了70多人,至2003年下半年,迅速扩大到两百人,今年1月更发布了IE浏览器的"搜索引擎工具条"--业界担心,一旦微软重施产品捆绑的惯伎,将对google、雅虎等造成相当的威胁。

雅虎,曾是第二代搜索引擎的老大,靠搜索引擎积聚的人气成功转为门户网站,然后却依靠Google搜索技术,安心地做他的门户。现在显然意识到了搜索技术的重要性,于是,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以2.35和16.3亿美元的价格分别收购了Inktomi和Overture Services两家公司,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其拥有自己的搜索技术的梦想。

面对微软和雅虎的攻势,Google针锋相对。去年9月,它收购了一家制作个性化和上下文关联搜索工具的新兴企业Kaltix公司。同时积极筹划上市,欲借资本市场之力,以应付来自微软和雅虎的挑战。

国内的网络搜索市场,曾经一直是Google(中文)和百度一统天下。

百度于1999年底成立于美国硅谷。2000年1月,在中国成立了她的全资子公司百度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短短四年时间,百度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iResearch市场咨询最近推出的《2003年中国搜索引擎研究报告》显示,在网民使用过的搜索引擎中,"百度"是用户认知程度最高的国内品牌,达到了69.3%,超过Google6.4个百分点。

长期在搜索引擎市场平分秋色,使得Google和百度一段时间成了竞争对手。但事情似乎在2003年发生了变化。

先是慧聪不声不响杀入搜索引擎市场。去年6月,慧聪正式进军该行业。慧聪尽管起手较迟,但一出山,就显示出其不同凡响的魄力:首先,广结联盟,削弱对手势力。去年8月,使新浪、搜狐、网易、263等知名门户网站全部"改旗易帜",采用慧聪提供的搜索引擎。今年初,慧聪网及其旗下的400余家行业网站加盟中国搜索联盟,使联盟成员数目扩展到1000余家,成为国内最大的跨区域、跨平台、跨行业的搜索联盟。

其次,进军资本市场,借资本市场之力,树 "行业门户"大旗。去年12月17日,慧聪成功赴港上市,让人刮目。其后将"慧聪搜索"更名为"中国搜索",立志于打造中文搜索的第一品牌。

雅虎在国际市场上完成了两宗并购后,雅虎中国以1.2亿美元的高价收购3721。然后将其所拥有的所有核心技术整合成雅虎YST技术,推出“一搜”。雅虎的“一搜”自6月21日正式推出后,单日访问排名已经排到了全球网站的第22位。雅虎中国搜索事业部总经理张谦毫不隐瞒雅虎中国的野心:"我们将用1-2年的时间做到中国搜索市场的老大。"

慧聪和雅虎的一连串动作使昔日的对手不得不走向联合。7月16日,百度宣布,由著名投资机构联手7家投资商对百度进行的策略融资已经完成。 Google戏剧性地出现在投资者名单之中。

至此,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由"两虎相争"的格局,演变成Google+百度VS 雅虎+一搜+3721 VS 中国搜索+中国搜索联盟的三国鼎立的格局。

此外,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也没闲着,齐齐发力搜索引擎市场。

门户网站不甘心自己一手"一手养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强大到与自己分庭抗礼的地步,纷纷改变策略,或另选合作伙伴,如新浪、搜狐、网易乃至新上市的TOM弃百度而用慧聪搜索(中国搜索);或重新发展自己的搜索技术,如雅虎先弃Google再弃百度,重拾自己的搜索技术。不但如此,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幅增加搜索业务的投入,希望搜索服务成为继短信和网络游戏之后的利润来源。

电子商务企业也不甘寂寞,昔日的CtoC领袖8848重出江湖,主打"购物搜索";即时通讯老大腾讯科技开始悄悄试水搜索业务;BtoB电子商务网站老大阿里巴巴紧扣"本业",推出自己的"网商"搜索引擎 ...…

三、明天——搜索引擎将向何处去

目前,搜索引擎风光无限,它在给网民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这并不代表网民对目前的搜索引擎表示完全满意,在CHIP的调查中,有73.3%的网民认为,搜索结果重复率高,而且搜索到的网页时有打不开的现象;有54.1%的网民认为个性化内容少,搜索结果雷同;还有48.3%的网民认为专业/行业搜索功能差,有49.1%的网民认为信息更新速度慢,有30.1%的网民认为多媒体搜索功能弱。

笔者就曾因为制作网页进入密码,而在网上查找参考资料,输入“网页 进入密码”,得到56页共计5000多项搜索结果,随机打开一看,介绍网页进入密码制作方法的大概只有三、五种(一种方法一张网页),其余绝大多数为重复信息,大概占到了90%以上,另外还有一些无用信息。

此外,搜索引擎还有一些问题也让人担心,如,竞价排名广告对搜索排名的结果造成的影响,强大的搜索引擎对人们生活的干预和影响,对法律盲区的挑战,以及搜索引擎的发展前途问题……

尽管如此,搜索引擎仍然以我们所无法预料的方式发展着。

北京时间2004年8月19日晚11时30分, google在纳斯达克以85美元的发行价正式挂牌交易,但挂牌交易后股价立刻高开15美元,以100.01美元开盘。此后其股价一路走高,并于11月4日终于突破200美元大关,市值总额达到520多亿美元,比福特和通用加起来的总和还多。这不禁让人们再次想起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时期,也让人们再次想起了世纪之交的网络寒潮,人们忍不住发问,这是再一次网络"泡沫"的开始吗?

注意力经济下的传播策略选择 篇4

一一、品牌形象策略:提升注意力的基础

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 更是提升公众注意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品牌形象, 基于注意力的营销传播就成了空中楼阁。

品牌形象内容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有形的内容, 二是无形的内容。品牌形象的有形内容又称为“品牌的功能性”, 即与品牌产品或服务相联系的特征。从消费和用户角度讲, “品牌的功能性”就是品牌产品或服务能满足其功能性需求的能力。例如, 洗衣机具有减轻家庭负担的能力;照相机具有留住人们美好瞬间的能力, 等等。品牌形象的这一有形内容是最基本的, 是生成形象的基础。品牌形象的有形内容是通过把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功能性满足与品牌形象紧紧联系起来, 使人们一接触品牌, 便可以马上将其功能性特征与品牌形象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感性的认识。品牌形象的无形内容主要指品牌的独特魅力, 是营销者赋予品牌的, 并为消费者感知、接受的个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的丰富, 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商品的要求不仅包括了商品本身的功能等有形表现, 也把需求转向商品带来的无形感受、精神寄托等方面。在这里品牌形象的无形内容主要反映了人们的情感需求, 显示了人们的身份、地位、心理等个性化要求。

企业应通过良好的产品形象及全面的服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产品形象是品牌形象的代表, 是品牌形象的物质基础, 是品牌最主要的有形形象。品牌形象主要是通过产品形象表现出来的。产品形象包括产品质量、性能、造型、价格、品种、规格、款式、花色、档次、包装设计以及服务水平、产品创新能力等。产品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品牌形象的好坏。一个好的产品可以使广大消费者纷纷选购, 一个差的产品只能使消费者望而生厌。与此同时, 企业只有通过向社会提供质量上乘、性能优良、造型美观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塑造良好的产品形象, 自己的品牌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 引起广泛的注意。

二二、分众传播策略:精确提升注意力

电视广告、报刊广告等大众传播模式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一点到多点, 分众传播的特点则是信息传递多点到多点, 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是一种类似精确制导式的注意力提升模式。用户主导和市场调节是分众传播的显著特征, 而网络传播是典型的分众传播模式。

为吸引更多的受众注意力, 分众传播要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要细分受众群。传播者通过调研, 依据受众的动机、需要、欲望等诸方面的差异, 把受众划分为若干个受众群, 进而确定传播方式。这些有着相似或相近动机、需要、欲望的受众构成了一个目标受众群。细分目标受众群的客观基础是受众需求的两重性即差异性和相似性, 受众需求的差异性是由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的, 受众的需求因性别、年龄、收入、居住地、文化传统及需求层次的差异而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受众的需求存在差异, 并不是每人各属一种类型, 而是有相当数量的受众在对传播的需求上存在着相似性或一致性。通过细分受众群增强了传媒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避免了在传播中分散用力, 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能够集中使用于一个或几个目标受众群, 扬长避短, 有的放矢地开展针对性传播。

要根据传播内容的不同, 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的多种形式。 (1) 互联网广告。如电子邮件广告、在线互动游戏广告、网幅广告、网上分类广告、弹跳广告、链接式广告、网站栏目广告、网页广告、关键字广告等。 (2) 名人博客传播。博客是一个新型的个人互联网出版工具, 是网站应用的一种新方式。它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信息发布、知识交流的传播平台, 博客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用文字、链接、影音、图片建立起自己个性化的网络世界。利用名人博客类似意见领袖的作用, 其内容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 (3) 手机短信广告。手机短信日益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许多年轻人已经成为“拇指一族”, 收发短信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短信广告与电子邮件的特性十分类似, 不同之处在于短信广告投放的载体是始终处于开机状态的手机终端, 信息传播速度更快、针对性更强。

三三、公关传播策略:高效提升注意力

在营销传播活动中, 利用公共关系进行品牌传播活动, 一是影响面广, 二是成本低, 三是持久性强。它是在短时间内高效提升公众对品牌注意力的利器, 其主要方式有:

1.新闻事件传播活动。新闻事件传播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 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并通过具体的操作, 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 从而达到迅速提升注意力的传播效果。新闻事件传播活动最重要的是有全新的传播策划。策划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自己的目的, 然后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新闻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为获得受众的广泛注意, 新闻事件传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事件的重要性。判断事件重要与否的标准主要看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程度。一般来说, 对越多的人产生越大的影响, 新闻价值越大。 (2) 与受众的关联性。越是心理上、利益上和地理上与受众接近和相关的事件, 新闻价值越大。通常来说, 事件关联的点越集中, 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3) 事件的显著性。新闻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的知名程度越是著名, 新闻价值也越大。 (4) 事件的趣味性。大多数受众对新奇、反常、变态、有人情味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富亚涂料通过经理喝涂料而一喝成名, 一事件满足了人们对新闻趣味性的追求。

2.体育传播活动。赞助体育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组合的体育营销, 商业性及功利性不明显, 受众的排斥阻力相对弱一些。同时, 在重大比赛现场, 观众数量之多是其他营销传播手段所不能企及的。赛事直播, 媒体受众更是广泛。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 非常有利于企业与目标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 快速提升品牌价值, 快速推进品牌国际化。国内外许多著名品牌如李宁、安踏等都是通过体育营销传播活动, 迅速提高了受众的注意力, 赢得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3.娱乐传播活动。娱乐传播是借助娱乐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与消费者实现互动, 将娱乐因素融入产品或服务, 从而提升品牌注意力。著名管理学者斯科特·麦克凯恩这样说道:娱乐化精神业已成为这个时代商业运营的一种标志性特征。“实体、媒体、消费者三位一体”和“互动性”是娱乐传播不同于其他传播活动的最显著的特点。超级女声的成功关键之一就是让观看的观众用短信对选手进行投票, 引发观众们惊人的参与热情。蒙牛酸酸乳的推广正是借助“超级女声”的高效传播力。

注意力经济的广告策略 篇5

1、巧妙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上课时,小学生的兴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活动中,能否把学生的注意力由“课下”导入到“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等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巧妙地设疑提问,或者创设情境等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钳”住,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迎接新课的到来。

2、开展多种活动、设置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比较差。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准备自已的发言,同时,注意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变换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式,避免单调地、较长时间地从事单一活动,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学习顺利有效地进行。

3、明确学习目的,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的目的明确,学生就会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保证课上学习顺利有效地进行。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注意的内容,如请注意听、请注意看黑板、请注意这个问题等等,具体明确地告诉学生,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组织自己的注意力,认真学习。

4、抽象具体直观化

注意力经济为什么失灵 篇6

娱乐不仅是观察商业的风向标,事实上,它们之间本就有紧密的对接。最典型的现象莫过于代言明星成为“广告毒药”。这已经为很多企业带来巨大损失。“李宇春代言事件”堪称经典案例。作为2005年超级女声的冠军,李宇春以中性美风靡世界,不仅一度是国内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更有登上国际媒体封面的殊荣。而她庞大的粉丝群“玉米”,更是令很多传统明星羡慕不已。但运用李宇春来做形象代言的企业,却普遍遭遇到市场的嘲笑——印有李宇春头像的可口可乐严重滞销,大量消费者指名不要印有李宇春包装的可口可乐。与此同时,印有李宇春头像的佳洁士牙膏也销售遇冷,零售商拒绝进货。

李宇春并非孤案,广告毒药也并非只针对她这样的速成式明星。事实上,在广告毒药的明星名单中,周润发、成龙、章子怡等也都赫然在列。周润发代言皂角洗发浸膏广告,但他的广告并没有给重庆奥妮带来好运。据悉,这支广告在市场投资了8000万元,但最后的产品回款只是勉强达到1个亿,除去各项成本费用,只有赔本的分儿。成龙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其代言的“开迪”汽车销量惨淡至极。2004年,章子怡代言南方高科手机。但如今,章子恰仍可算炙手可热的明星,但南方高科却已在手机市场败退江湖。

与娱乐对接的商业仅仅是冰上一角,更多“注意力不经济”的商业困局,正以令人触目惊心的速度出现。比如奥运平台,当仁不让是公众注意力的焦点,这也是很多品牌争相赞助奥运的原因,也的确有一些品牌因为奥运实现品牌和销售的双重跨越,最典型的莫过于三星。但是企业对奥运的热衷,并没有换来普遍的回报,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为奥运赞助而背负沉重的包袱。国际上有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在1984年奥运会正式商业化之后,直至2004年累计的144家奥运会合作伙伴中,只有约30%的企业是在奥运项目上盈利的。

业内人士以浙江梦娜袜业为例,这家企业投入了500万美元成为奥运赞助商。按照奥运赞助后续投入2~4倍的惯例,除了500万美元的赞助费用外,加上梦娜两年对奥运配套的营销预算,总计1亿元左右。梦娜袜子的零售价通常是10来元一双,即便不算任何成本,也需卖掉1000万双袜子才能得以回本。但在奥运周期内,梦娜袜业很难因为奥运营销多出这1000万双袜子的销售机会。这就意味着,梦娜袜业1亿元的投入,需要在奥运周期后才能消化完。如果奥运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助力,它就是一种无效的注意力。这或许也是联想尽管背负投机的舆论压力,仍毅然放弃下一届奥运TOP赞助商资格的原因。

手机市场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这种趋势。近年,摩托罗拉在国内算是最活跃的品牌。大手笔可谓无出其右,尤其是邀请足球明星“万人迷”贝克汉姆来华,为其代言的手机新品造势,引来万众瞩目。但摩托罗拉所制造的超级注意力,并没有换来市场的回馈。赛诺不久前公布的国内手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0月,摩托罗拉成为国内市场份额下滑最快的品牌。而务实稳健的诺基亚却成为国内市场增长率最高的品牌,从去年同期的32.99%提升至37.41%,稳居市场霸主宝座。

与摩托罗拉有同样命运的是国产手机品牌。自从手机电视直销这个“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国产手机厂商便一拥而上。TCL、UT斯达康、创维、中兴、长虹、联想、侨兴、CECT、汉泰、七喜等厂商的手机产品,频频出现在电视直销的广告上。尽管电视直销霸道地攫取了消费者的空间,但国产手机并没有因此而崛起。统计资料显示,国产手机的份额一直在下降,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而众多在电视直销上大出风头的所谓“待机王”、“商务王”、“游戏王”、“安全王”、“操盘王”之类的产品,也没有一款能真正成为市场的明星,表现出王者之风。

与手机市场相比,那些曾经的“注意力英雄”正在遭遇的生死劫难,更令人刻骨铭心。凭借“非油炸”定位一鸣惊人的五谷道场方便面,曾经受益于注意力经济而火爆一时,市场销售势如破竹。但这家引人关注的企业,却并没有延续持续冲高的态势,反而演绎了一条堕落之旅,先是传出资金链紧张,拖欠供应商和员工的工资。近日,五谷道场北京房山工厂更是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查封,公司北京总部也被迫移师河北,企业发展前景一片阴霾。

注意力经济为什么失灵

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商业困局背后,一个深刻的问题不容回避:注意力为什么不经济?了毋庸置疑,当初无往不利的注意力经济之所以失灵,归根结底是因为消费者的不“买单”。那么,消费者为什么会对注意力无动于衷,甚至予以排斥?

信息爆炸时代的抗拒心理:信息的供应早已形成规模,而在网络飞速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信息已到泛滥成灾的地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被陷入信息的浩瀚海洋而不能自拔。但与此同时,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自我意识充分觉醒的时代,没有人再会乐于接受外来信息的侵入,所以抗拒心理表现得十分严重。这意味着人们的眼球,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外界总是充满兴趣,转而以自我为中心。企业或商业组织再想利用注意力来大做文章,其难度无疑更大。换言之,注意力相比以往要更为稀缺。

商业洗礼后的高度甑别能力:注意力经济在中国大行其道,最主流的表现是事件营销。以时间的纬度来观察,我们可以无奈地发现,其效果呈逐渐下落之势。最初,事件营销大部分都能轰动一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富亚涂料当年操纵的“经理喝涂料”事件,就曾让富亚一鸣惊人。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商业洗礼,消费者对企业的事件营销具备高度的甑别能力,他们已经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信息背后藏匿着商业组织的面孔,是商业炒作行为。由此产生的另一个趋势是,那些想借势大事件的营销,也越来越难有作为。消费者的区分意识很强,事件是事件,注意力是注意力,商业力量请靠边。当初,“神五”还能造就一个搭车的蒙牛,但到了“嫦娥奔月”工程,却再也没有品牌获得类似的成功。

黏性不足造成注意力流失:正是由于具备游走不定、迅速切换的特性,注意力才是稀缺资源。没有黏性的注意力是没有意义的,而注意力黏性之所以不足,大抵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是这个注意力本身没有任何内在的吸引力,汹涌而来的几乎全是看客,没有一个粉丝。芙蓉姐姐为代表的以审丑文化为根基造就的草根名人,他们所制造的注意力大部分都是这种状况。第二是想当然地认为注意力经济是一劳永逸的事,在维护上没有下工夫,任何东西都需要忠诚度,注意力一旦流失,自然结果会相当糟糕。

注意力经济的广告策略 篇7

关键词:注意力,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

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经济是由稀缺的东西来决定的。在互联网不断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面对大量过剩的信息, 人们只能以有限的注意力去应对无限的信息,因此争夺注意力已经成为了一种经济,成为了信息社会中的“货币”。

一、何为注意力经济

1、注意力经济的提出

作为时下最为热门的一个经济词汇,注意力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其在《注意力购买者》这篇文章中提出,“注意力经济”其实指的就是先有效地配置企业当前的资源,进而在实现最低成本投入的同时,吸引消费者或用户的注意力,并从中培养企业潜在的消费群体,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获取最大化的未来无形资产。当前,“注意力经济”在经济分析中并未通行使用,但是这个概念对现存的某些经济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以IT行业为主的新兴经济对“注意力经济”的深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

2、注意力经济的特点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注意力经济”也就是经济消费者的注意力。可以说在这种经济状态下,最重要的并不是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企业所获取到的信息,而是注意力。注意力的含义是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种行为、一个事件以及信息上的持久尺度。而其具有一定特点。第一,注意力无法共享、无法复制。这是因为其表达的只是个人的爱好、兴趣、愿望等;第二,注意力是有限的,稀缺的。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信息已经出现了过剩,人们对一件事、一种行为的关注度逐渐减少,进而导致有限的注意力逐渐成为了稀缺的资源;第三,注意力有易从众性。因为受众的个体会在相互的交流中,相互影响;第四,注意力可以传递。从当前漫天的名人广告中可以看出, 受众个人的注意力其实可以从个人关注的名人到名人所代言的广告物上;第五,注意力是产生经济价值的间接体现。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往往愿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掌握着注意力资源的媒体,而媒体则将自身所凝聚着受众注意力资源的时间或版面出卖给企业,实现“双赢”。因此在这样背景下,大量的企业不惜花巨资通过请名人,或者制造、炒作新闻等方式来获取人们的注意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如,软件公司科利华便斥一亿巨资通过香港和内地的电视台等媒体来炒作《学习的革命》一书,进而使其获取到注意力,科利华的知名度也在短期内飙升,其无形资产也增加了10亿元,并借机上市,名利双收。

3、注意力经济产生的途径

注意力经济是在注意力之后才产生的,因此在此本文就注意力经济的产生进行分析。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曾提出,传媒所获取的最大经济回报其实来源于传媒的“第二次售卖”中,具体来说就是各大媒体将已经凝聚在自己时间段或版面上的受众以一种售卖的方式“出售”给某些需要这些受众的广告商或者是对这些受众比较感兴趣的宣传者。从这个角度来讲, 传媒凝聚的注意力资源其实就是其自身的经济价值所在。

众所周知,收视率与发行量、点击量是判定传媒获得注意力的量度,对于我国的传媒来说,其在获得注意力时, 采取的不是品牌的经营、品牌的打造,而大多采取的是炒作、制造新闻,来吸引受众“研究”的方式。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方法。

(1)借名炒作。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名人的婚姻、绯闻、隐私等能够激发受众偷窥欲与好奇心的事情来进行的。而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传媒的传播功能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新闻联播》增加了许多娱乐方面的内容,软性新闻正在不断增多,大众化、通俗化的新闻传播逐渐成为了网络媒介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 娱乐记者为了追求阅读量、收视率、点击量,更加热衷于对名人绯闻和隐私的报道,使得我国记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理念不断经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

(2)借势炒作。这种方式主要是借着受众当前关注的焦点,顺势搭车,进而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在实际生活中, 只要是出现了能够对受众心理产生震动的事物或某些突发事件等比较大或价值高的新闻资源时,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会一拥而上。在实际生活中,几十家媒体对着同一新闻资源狂轰滥炸的现象,屡见不鲜。

(3)借利炒作。这种方式主要指的是,媒体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并借机将同商界相关的事件进行炒作。这种炒作方式实质上就是将商业炒作包装成新闻包装,而这也正是媒体市场化改革后的产物。当前,在同媒体生存发展相关的经济利益前,部分媒体逐渐失去了独立性,成为了某些商家的推销员。也就是说,媒体所播报的新闻,已经是商家或其公关公司写好的新闻稿。这种制造新闻的方式,已经违反了新闻的规律。

二、何为影响力经济

1、影响力的含义

所谓的影响力指的是,文化活动者以一种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从其本质上来讲,影响力其实就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则主要表现在影响力发出者对影响力接受者在其意见、认知、信仰、倾向及外表行为等方面产生的控制作用。而对于传媒来说,其影响力的产生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接受者关注、接触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由吸引注意和引起合目的性的变化组成。

2、影响力的特质分析

通过上述对影响力含义的分析可见看出,传媒影响力的本质就是作为一种资讯传播渠道的传媒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判断、决策以及社会行为打上的属于传媒自身的“渠道烙印”。而其又可以被分成两种基本的属性。一是,传媒的物质技术属性。这种技术属性主要指的是,广播、杂志、电视、网络等不同类型传播渠道在进行资讯传播过程中被打上的属于各自的物质技术烙印,并基于这种烙印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判断,进而影响其行为;二是,传媒的社会能动属性。这种属性主要指的是传媒在对资讯进行选择、处理、解读、整合的基础上,在进行资讯的传播过程中,打上的属于自身的社会能动性的烙印,并基于这种烙印来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判断,进而影响其行为。

当前,伴随网络传媒的出现,人们与传媒的联系更加广泛,也更加紧密,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媒介获取信息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打上传媒的这种渠道烙印。而传媒则能够基于这种烙印,对人们关注的视野、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以及议题的设置产生影响力,这也就是传媒社会能动属性的表现。不管是何种传媒,其影响力的产生都只能在资讯传播的过程中。并主要由五大要素构成,即规模、时间、内容、方向以及效果。其中规模直接决定了影响力产生的范围和边界;时间则决定了影响力所产生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内容则是影响力产生的载体与基础;方向则直接决定了影响力施加的对象,以及定位传播的目标群体;效果则是对整个传播定位、形式与内容的整体检验。

对于任何的传媒而言,如果其能够对社会文明进程建设中的主流人群提供卓越且具有一定效果的信息支撑或知识支撑、智慧支持,并能够影响市场消费和人们的社会行为,甚至于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决策和进程,那么这个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就非常巨大。因其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赫。

3、建立影响力经济的途径

(1)以内容为主。在媒介传播资讯的过程中,内容是其影响力产生的基础与载体。在当前网络传媒不断发展壮大的时代,传播的内容首先就得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对于内容来说其包含了必读性、可读性、选读性三个层面,而要想使内容获得受众的青睐就要对社会上流通的信息在社会需求与实际供给间出现的短缺性矛盾和现象进行准确地了解与掌握。这种短缺性的东西必定会成为受众追逐和渴 望的对象。具体来讲,要求媒介首先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能够正确地把握住时代的发展脉搏;其次,要能从当前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筛选出能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有用信息,且能指导受众对信息的真伪进行甄别或评价;最后,不管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网络,都必须要立足自身的发展,依托现有的资源,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将受众进行细致化分析,并朝着个性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并采用精彩的内容将受众紧紧地抓住,进而影响到潜在的受众。

(2)树立品牌意识。在这个消费的经济时代,根据品牌进行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了深入人心的消费观念。当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营销时代,品牌就像是城市地标,不仅能够为传媒塑造有形的经济价值,而且本身还具有无形的价值,如其可以作为传媒的代言人,塑造传媒在受众中的形象。传媒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在于要不断媒介自身在受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树立良好的形象,而在网络传媒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充分地体现出传媒本身的专业化水准,才能赢得广大的受众与广告客户。如央视打造的《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等节目都采用的是媒体自身的独特形态,加之准确的定位,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忠实粉丝。

三、结语

注意力经济的广告策略 篇8

关键词:传媒产业本质,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

媒介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特殊性, 但与其他产业的共性就在于传媒经济学也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在竞争性用途中最优化配置的学科。在“二元产品市场”中被媒介贩售给企业的消费者注意力就是当代真正稀缺的媒介资源。因而传统观点认为传媒产业的本质就是注意力经济, 然而自喻国明教授率先提出“影响力”经济的产业本质之后, 影响力经济成为学界关于传媒产业本质讨论的焦点。从影响力经济到注意力经济, 实质上是在传媒产业不断发展, 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传播技术不断进步之后的讨论。

一、注意力经济

传媒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二元产品市场”, 作为传媒产业最重要的经济特征, 喻国明认为, “从经济角度看, 媒介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 原因为其在所谓的二元产品市场中运作。媒介生产一种产品, 却参与两个独立的商品与服务市场”。[1]即两个产品可以独立在两个市场进行售卖。媒介除了为受众提供内容服务, 形成家庭、个人消费者市场以外, 还为企业提供广告服务, 包括版面、时间等等服务, 实质上出售的还包括消费这些媒介产品的消费者的注意力, 消费者将注意力分散给广告, 达到广告效应, 因而广告商乐意为此支付给媒介一定的广告服务费用, 如此一来, 就形成了媒介产业所独有的“二元产品市场”。

正是因为媒介收入的大部分来源于向广告商出售消费者的注意力, “注意力经济”由此而成长。作为产业来说, 传媒产业的稀缺资源正是媒介所出售的消费者的注意力。有效注意力的分配以及优化配置就是传媒经济学所关注的焦点。而媒介产业也纷纷致力于将自己所能获取、掌控的注意力资源转换为经济利益。在传统媒体的市场中, 发行量和收视率成为衡量注意力资源的有效手段, 因而围绕争夺注意力资源的各种媒体竞争由此而发。“物以稀为贵”是注意力经济的本质, 特别是在互联网发达、新兴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 信息爆炸导致的信息过剩使人们的注意力成了紧缺资源, 媒体无论是以内容或是以渠道, 只要能争夺到受众的注意力, 就能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以后, 各媒介纷纷走向市场化道路, “企业经营”的方式让各媒体市场化的手段争夺注意力成为可能, 但在这个过程中, 注意力经济的缺点开始暴露:因为以“注意力经济”为基础的媒介市场会因为竞争而导致为了纯粹吸引眼球而大量提供炒作、八卦、性、暴力、色情等内容, 恶性竞争出现并循环, 媒体的基本告知、引导功能失效, 负面社会效应显现。屡见不鲜的媒体大战无外乎在争夺受众眼球上做文章, 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应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种状况下, 注意力经济是否依然是传媒产业的本质开始受到质疑。

二、影响力经济

影响力经济的提出实际上是在注意力经济的基础之上, 依据二次市场理论, 媒介贩售的仍然是消费者的注意力, 但是传媒在市场上的真正价值在于, 它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其所凝聚的那群具有某种社会行动能力的人们了解社会、判断社会乃至做出决策、付诸实践的信息来源和资讯“支点”。[2]换言之, 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 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受众, 并且这种对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地影响社会进程, 影响社会决策, 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通俗来说, 如果只是让消费者注意到了媒体所传递的信息, 而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那么这种信息的传递就是无效的甚至是失败的。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分别是:认知、态度、行动。在综合宏观的大众传播中, 相对应的社会效果则是环境认知、价值形成与维护、社会行为示范三个层面。而在时间层面可以分为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按照影响力经济的观点, 注意力经济所注重的只是第一个层面的效果, 即认知效果, 而这种效果恰恰是短期的。如果说注意力经济是完全以受众为主, 以吸引受众眼球为重的产业实质的话, 那么, 影响力经济则是回到了媒介自身, 在内容和渠道上构筑自身对于受众认知、思考, 以及行动的影响力, 具体到传媒经济学来讲, “行动”层面即是完成购买行为, 购买行为一旦发生, 盈利由此而生, 营销行为完成。正如学者曹鹏所说的:“影响力经济和注意力经济, 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区别, 但是应该说, 影响力经济是一个营销学概念, 已经不再是传播学概念了, 它是基于传播学理论的营销概念。”[3]因而实质上影响力经济的提出是在注意力不能创造与其匹配的价值的认识之上提出的。相对于注意力经济, 影响力经济更关注媒体在多大程度上能影响到受众的价值判断, 乃至决策和行动, 从影响受众入手, 涉及媒介的体制、运营、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等方面。

三、影响力经济与注意力经济的关系

就影响力和注意力二者的关系而言, 受众的注意力是媒介构建影响力的前提, 而影响力一旦形成, 就能吸引受众更多的有效可支配的注意力。影响力的形成, 对于注意力资源的获取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因而两者在现实媒介生产经营中, 实际上并不对立。影响力和注意力之间存在一个转化的关系和机制。无论是媒介内容还是广告, 其本质都是通过特定的传播过程凝聚起相关的社会注意力资源, 再把这种注意力资源转换为社会行动或者消费层面的影响力。因而两者其实是一个相互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更多的注意力有利于媒介影响力的形成, 而媒介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注意力的量化指标, 如收视率、发行量以及点击率等。因而争夺注意力资源, 提升注意力资源价值是媒介提高自身影响力所必需的过程。

再回到传播学效果研究三个层面上来看:认知——态度——行动, 三者之间有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而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所关注的层面恰好完成了效果产生的整个环节。从时间逻辑来看, 注意力的获取关注的是短时间内效果的产生, 以广告为例, 媒介广告如果被消费者所注意, 产生的短期效果可以达到广告品牌认知和了解的效果, 但是一旦涉及购买层面, 就需要媒介影响力提供保障, 媒介影响力为广告产品带来忠诚度和信赖, 促使最终购买行为的发生, 在这里, 影响力经济对于媒介长期的发展来说,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 注意力和影响力涵盖了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且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再进一步说, 这种效果的三个层面可以形成一个循环, 当消费者通过注意力的分配, 影响到了自己的行动, 就会更加关注促使自己采取行动的媒体, 分配更多的注意力于自己形成忠诚的媒体, 这样一来, 注意力和影响力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效果。

回到传媒经济学的层面, 注意力经济过渡到影响力经济的认知, 实质上是对整个传播效果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在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思考上, 这种思考从受众本位回归到传者自身的综合素质考量, 两者之间存在着递进, 以及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在考量传媒产业本质的问题上, 应该充分考量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影响力经济的再思考

有学者认为:“注意力经济与影响力经济比较, 注意力经济多了些喧嚣与浮躁, 而影响力经济多了些成熟与理性, 在实现媒体经济目标的同时, 影响力经济比注意力经济多获得了一种无形资产:社会信誉与权威。”因而应当彻底地摒弃注意力经济的说法, 确立影响力经济的本质。在媒介融合, 新媒体不断发展, 分众化趋势明显的传播语境之下, 对于传媒经济本质问题, 又有学者提出了意义经济、舆论经济以及整合力经济等。例如, 有学者认为“影响力经济其实质反映的是社会干预能力的程度大小, 而这种社会干预的结果是受众 (用户) 的自我认知及社会角色不断做出调整, 最终反映为社会关系的建构或重构。”[4]认为传媒经济的实质应该被定为“整合经济”, 强调媒介对于社会的资源、信息、传播链条以及社会关系的整合作用;也有看法认为传媒之所以能产生影响力, 实质上是因为传媒有其特殊的“社会舆论公器”属性, 从而操纵议程, 形成舆论, 影响社会各个层面, [5]因而传媒经济的本质应该被界定为舆论经济;谭天教授更是提出了意义经济学的说法, 认为意义是媒体的本质和价值所在。

上述几种论断和看法都指向媒介影响力树立、产生之后, 即影响力形成之后, 其导致的结果和价值在哪里。“整合力经济”说认为应该利用媒介影响力完成信息、资源、社会关系等的整合;“舆论经济”说认为影响力导致强效舆论的诞生, 因而归根结底应该是舆论经济为实质;“意义经济”更是从精神层面认为媒介通过自己影响力所传递出去的“意义”才是媒介经济的具体价值所在。所以其实这几种论述依然是从影响力经济拓展而来, 每一种对于传媒经济本质的认识都是根据“影响力”产生之后的结果和价值所进行的探讨, 是对影响力经济的延伸。既然是延伸, 那么在探讨关于“实质”的问题上, 就应该回到最初的注意力和影响力层面, 而非去延伸和探讨在影响力形成之后的结果和价值, 因为其相关的延伸实质上已经被影响力经济的内容所涵盖。

笔者认为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作为一对递进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不应该在探讨传媒经济的本质之时被对立, 是否可以考虑认为:传媒经济的本质也具有双重性, 即它是注意力经济, 也是影响力经济。因为二者在实际的媒介生产消费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并形成循环。如果简单地用注意力经济或影响力经济并不能涵盖传媒产业的本质内容, 因而应该将传媒经济的本质界定为:传媒经济本质具有双重属性, 即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

五、结语

注意力经济的广告策略 篇9

所谓注意力经济, 是指以注意力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为基础, 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以及商业模式。体育产业中的竞赛表演业的其实质是注意力经济的一种。因为人们要直接了解某场比赛的具体情况, 就必须用注意力去关注这场比赛。这种具有吸引性的关注, 是具有排他性的。人们在注意某一件事情的同时, 就会形成对其他事情的忽视。这种现象称为注意力的零和 (zero-sum) 现象, 即注意了一件事, 另外的事就失去你的注意。在体育表演市场中, 产品的提供者要想产品销售得好, 就必须想办法把产品有效地传达到受众那里, 并满足其某种欲望, 使其愿意接受。而不能想当然地假设他的产品能够被受众接受、喜欢;他必须设法了解那些受众的需求动机是什么, 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段吸引那位 (些) 受众愿意并主动购买某一体育产品。

二.竞赛表演业的注意力经济规律

注意力有自身的经济规律:作为一种稀缺资源, 它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如果想得到某人的注意力, 就必须用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去交换。注意力又是遵循收益递增定律的:越有名或越有声誉, 就会越获得更多的注意力。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信息产业学者埃瑟·戴森指出, 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内容经济学。知识财产价值的实现方式改变了。这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事实:

内容的供给增加 (生产和传播内容的费用越来越低廉) +稳定的需求 (通过人们的空闲时间来衡量) =降价

从上面的公式中可以看出, 在公平竞争的市场中, 如果个人的体育时间和注意力是稀缺性的, 随着表演类产品的增多, 将造成供给过剩, 继而导致产品降价。因此, 体育竞赛表演作为一种商业活动, 其内容的生产有赖于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向体育转移的培养。这就是体育注意力经济, 体育市场的最终兴趣是把注意力变成财富, 而它所依赖的、并且唯一能打动人、使人产生共鸣的只有体育文化。

三、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3.1完善体育市场体制

中国体育改革选择的是以行政民主化为主, 同时扩大基层民主的道路。行政民主化的体育改革方向要求行政系统将决策与执行分离, 是“任何人不能作自己案件的法官”这一自然公理在体育行政上的运用。政府的职能向“有限政府”转变, 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强化政策投入、法规控制以及宏观监督管理的职能上, 将执行的任务和管理的职能尽可能地转移给体育社团。为此, 政府积极培育体育社会团体, 充分挖掘和发挥它们在体育管理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形成了政府和体育社团密切合作的结合型管理体制。

3.2提高体育竞赛表演者的人文素养

社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 竞赛表演业的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 在竞赛表演业中, 人才并不必然构成体育生产力, “人才+好的文化”才是生产力。如果只重视物质的硬件投资, 包括人的身体和智力投资, 而不对文化尤其是价值观的软件投资, 那么即使简单地根据管理学中的“短板定理”, 投资的效果一定会受到影响。

在原有的三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中, 竞技与教育是分离的, 严重地制约了竞技表演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我们应该把竞技表演业的后备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使其加强文化的熏陶和全面的素质教育, 增强其创作富有精神内涵的竞技表演比赛的能力。他们可以用自己全面发展的“类”素质来超越单纯追求物质功利的运动训练的种”能力。这样才能打造出更多精彩纷呈的, 并具有某种高尚精神内涵的体育产品, 吸引更多公众的注意力, 带动公众参与体育, 感悟体育, 享受体育。

3.3创建高尚的体育文化, 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

我国体育运动处于职业化、市场商业化的改革初期, 体育理念、制度和法规都很不健全, 经常出现体育欺诈现象, 如滥用兴奋剂、假球黑哨、比赛资格作弊等等。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平竞争和纯洁是体育的灵魂, 而公平、规范的竞争是要靠制度和文化、伦理和规则来维护的, 以此来建构社会伦理规范和社会秩序。从而提供给体育“更干净”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 促进体育竞赛和体育经济的发展。

正视体育科学技术高度进步的“职业化”和体育经济高度发展的形式“商业化”, 正确理解体育科学的意义和价值, 是体育科学的“求真”;正确运用人文主义者的教育和文化方式, 来提高体育运动的人文知识含量, 保证体育运动避免误入歧途, 是体育人文的“务善”;体育科学的“求真”与体育人文的“务善”的完美结合, 才是体育产业的“尽美”。从而给体育提供“更人性”的文化氛围。通过体育领域的“更团结”, 凝聚民族向心力, 推动社会安定与全人类和平团结。

参考文献

[1]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67~172

[2]张智翔, 游勇.体育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3, 117, 281

注意力的货币化与网红经济 篇10

一、注意力商品化

信息技术革命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将变成严重稀缺的资源。西蒙曾指出:“在一个信息丰富的世界,信息的丰富意味着其他东西的缺乏,信息消费不足。”

从货币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通用的货币一般是成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张雷认为,注意力货币化伴随着注意力商品化的过程。受众商品论突出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受众被媒体作为商品打包售卖,而注意力商品化则是受众商品化这一观点在信息爆炸时代的衍生。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媒介生产的商品并不是实际的受众,而是关于受众的信息。

Lawbam认为,处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人类的注意力,即人类利用数据信息的行为成为稀缺的日用品,因而媒体在注意力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资源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角色。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注意力资源像其他资源一样稀缺且重要,并伴随着媒介的传播活动广泛流通。注意力的商品化是把它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的过程,达拉斯?斯麦兹认为,商营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产品是受众的人力(注意力)。媒体将注意力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通过广告费实现,注意力的商品化成为受众商品化的表现之一。

在传播活动中,受众的相关信息(如数量、特点、使用媒体的方式、注意力流向)成为媒体贩卖的商品,成为有交换价值的产品,注意力价值的大小可以通过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来衡量。伴随着注意力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注意力经济的发展,注意力货币化的程度也会有所提高。张雷认为,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某一商品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最畅销的商品(如黄金),它就是货币,随着信息的爆炸加剧,注意力的生产与消费越来越成为商业讨论的重点,因此他断言,“注意力在新媒体世界是商品,而且是最为紧俏的商品,这使得它具备了演化为货币的最主要的潜质。”

高德哈伯则在《注意力购买者》一文中谈到,虚拟经济的增强,网络对于经济贡献的增加,使注意力加速流动,此时注意力的流动将不仅仅预示着货币的流动,而且注意力将可能取代货币。

二、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注意力

在高德哈伯看来,注意力是人类欲望的基础,它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并且注意力可以转化为喜悦、爱恋、警觉、欲望等各种表现形式,因此它具有转化为财富和复杂的综合性经济的可能。

注意力经济就是基于注意力的生产、加工、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新型经济形态。如今,注意力经济模式在网红经济中的表现是:人们用真实的货币去购买虚拟货币,再用虚拟货币直接换取各类礼物,在网络中消费获取精神上的满足。

注意力成为衡量虚拟商品价值大小的关键指标,人们投入的注意力越多,表明他们越愿意关注,投入资产的可能性也就更大。高德哈伯认为,在网络经济中,钱不是最稀缺的资源,最稀缺最重要的资源是注意力,吸引了注意力,意味着掌握了更多进入受众视线的机会,提高了对受众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与控制能力。

传统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但张雷认为人是动物性、符号性、社会性的统一,这使得人们虽然被认为是理性的,但在多数情况下确是感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又使得人们充分分配注意力,实现最大化的利用,越有价值的信息,人们越愿意付出注意力,因此注意力成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一种尺度。注意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它同样受到需求量以及供给量的影响,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货币代表的是工业时代价值的尺度,那么在信息时代,注意力则是衡量信息产品最好的价值尺度。

注意力在网络经济中将成为最为有效的交换媒介,可以使用到注意力货币的场合以及产品越来越多,因此在信息时代,注意力作为流通手段优势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张雷称之为“时代的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由此可见,注意力作为一种货币已经具备货币的基本职能,只是注意力作为一种不需要实物表现的货币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三、作为银行的媒介

在注意力经济中,媒介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乔治.法兰克认为,媒体在注意力商品的生产、分配和流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媒体是注意力财富的创造者、注意力资源的分配者、注意力价值的交换者。传媒产业的经济运作并不是依赖出售自身产品获得最大回报的,传媒所获得的最大回报来自第二次售卖,即通过所生产的节目来获取关注的注意力,并将观众的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售卖来达到盈利的目的。媒体作为一个面向公众的平台,具有收集与分配注意力的能力与资格,导致出现法兰克口中的资产阶级,他们是明星或是名人,他们拥有更多的注意力财富,同时也导致无产阶级的出现。当然,法兰克更多的是基于电视等单向媒体,实际上,在网络经济中,这种对注意力的掠夺更加激烈,媒介在这个过程之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乔治.法兰克在《精神资本主义》一书中说,注意力只有用同质单位测量并且通过匿名进行交换,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也就是说,注意力需要标准。注意力流通系统依赖于专门的金融服务,这一银行业和股票交易功能由网络和大众媒体履行。作为企业,媒体可以把注意力转化为金钱,如出卖广告空间、媒体的服务通过发行量和收视率等有效的测量和评估方法实现。在网络平台上,注意力的流动与交换更加便利,这加速了注意力的运转,当然目前各个媒体平台也制定了各类标准,为衡量注意力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

四、网红经济

让我们再来看伴随着社交媒体而诞生的“网红”这一词汇,与之类似的有另一词汇——草根。从“草根”到“网红”,折射出的是对注意力掠夺的增加。

如今,火热的网红经济正是注意力经济的体现:网红通过网络途径走红,他们平时活跃于社交网络,和粉丝进行互动,为了持续获得粉丝的注意力,他们通过更新各类信息博得关注。吸粉量是衡量网红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粉丝的各类虚拟打赏都是他们的收入来源,他们也通过广告代言等方式获取现金报酬。注意力成为流动在网红经济中的重要资本。但目前的网络环境并不稳定,网红经济同样面临各种问题与挑战,例如当今现存的货币与注意力货币是怎样的迭代关系?目前的经济仍是以实体经济为主题,虚拟经济作为补充,目前大量流通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虚拟货币真的能够在未来完全取代传统货币吗?注意力又是否能够成为虚拟货币最好的代表?再者,成为货币必须要有规范化的衡量标准,而注意力作为人的主观意识是否能够被准确测量,现行的注意力测量是否存在缺陷?注意力的测量是否能够被社会认同,或者注意力测量的需要只存在于媒体行业?如何对注意力经济进行规范,以及如何保证注意力货币的正常流通并避免金融危机?保障媒介在追求注意力经济时能够保障公众的利益?这些问题,都是有待解决的。正如高德哈伯所说,注意力经济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正如商品经济是工业时代的核心,而注意力货币化则与注意力经济息息相关,只有注意力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完全的注意力货币化。

摘要: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网民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名誉管理:57%的成年人通过搜索引擎寻找有关自己的信息,这种越来越热的名誉管理符合注意力经济的口号:“名声就是一切!”

关键词:注意力经济,受众商品论,货币

参考文献

[1]张雷《注意力经济学》[M]2002年浙江大学出版社

[2]陈雯雯《虚拟货币研究——基于注意力本位的新通货理论》[J]《商场现代化》2009年

[3]张雷《新媒体引发的通货革命》[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四期

[4]H.Goldhaber《Attention Shoppers》http://archive.wired.com/wired/archive/5.12/es_attention.html

[5]郭镇之《传播政治经济学泰斗达拉斯·斯麦兹》[J]《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培养的策略 篇11

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天窗开得越大,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刚入学一段时间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尤为重要。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我们教师从课堂入手,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采取多种方法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引发兴趣,让学生愿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15分钟左右。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谁都会很投入,很专心,小学生更是如此。如果忽视他们的主体作用及学习的兴趣,将他们的学习当作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他们的兴趣会荡然无存,课堂上表现更会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培养学生广泛兴趣与培养注意力结合起来非常重要。

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兴趣,培养注意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尤其“好奇”。教师在上课时抓住学生好奇的特点,巧设悬念,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习之中。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一开课,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问学生:“想知道乌鸦为什么要喝吗水?”话还没说完,学生就急着发话了:“想。”当学生了解到乌鸦遇到困难后非常冷静,而且开动脑筋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喝到了水。我问学生:“谁比乌鸦更聪明,还有什么其他办法能喝到水?”问题一说出口,学生更来兴趣了,一个个举手发言,跃跃欲试。当别的学生在讲自己的方法时,全班学生除了认真倾听,还对讲出的办法提出了质疑……一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也不错。

2.自编顺口溜,以趣激情,培养注意力

在教学中采用顺口溜,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中的生字“高”时,采用自编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让学生边唱边记,真是兴趣盎然,学生的注意力被调动起来,并且之后学生再用到“高”这个字时,都能很快地写下来。

3.利用音乐,营造氛围,培养注意力

旋律优美的乐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消除学习的紧张和疲劳。因此,恰当地利用音乐,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氛围,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江南》一文时,我先放了一曲《采莲曲》让学生听。这时,学生个个精神振奋,神情专注地欣赏歌曲,上节课学习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接着,我把录制好的配乐朗读课文的磁带放给学生听,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老师朗读课文……这节课,学生精力特别集中,既学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学得很轻松。

二、教法多样,让学生爱学

一节课的开始,学生的兴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为了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教师教法多样,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有助于集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引入新课时,我们引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化抽象为具体,并通过巧妙的设疑提问,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钳住,启迪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在教学《小雨点》时,根据儿歌内容,以猜一猜“千条线,万条线,落进水里看不见”导入新课。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我顺势提出问题:小雨点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学一学。小雨点会落到哪些地方?那里的景物会有什么表现?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这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效果也不错。

实践证明,采用学生熟悉且喜欢的引入法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唤起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同时,刺激大脑兴奋中枢,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经常鼓励,让学生乐学

“鸟儿要奋飞,老师的鼓励是翅膀;花儿要浇灌,老师的微笑是甘露。”大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何况学生,要想让学生在注意力集中方面有所进步,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既能让学生表现更好,还能带动所有。如果走进学生的生活,发现他们的最爱,夸他们就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更有效果。有一次上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收效都不好,忽然间,想起了热播的动画片《熊出没》,于是,我说:“老师的熊大在哪里?”学生立刻来了精神,坐得端端正正,大声地说:“老师的熊大在这里。”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出现在了这一节课。学生是夸出来的,所以教学中要多夸夸学生。

总之,对刚上学的学生的注意能力不能要求过高,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对注意力集中困难的学生多一些关注,通过适时的提醒帮学生维持注意力;教师还应该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组织一些专门的训练注意力的活动,促进学生注意力的提高。课堂的40分钟很宝贵,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天性,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论注意力经济下畅销书的网络营销 篇12

我们生活在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的年代:设计新颖的广告, 大张旗鼓的促销活动, 隆重的产品新闻发布会, 规模浩大的新品展览会, 轮番向我们轰炸。在互联网时代, 由于信息汇集和爆炸, 使信息由过去的紧缺资源变为过剩资源, 而人们的注意力则成为一种紧缺资源, 谁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谁就可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出版行业来说, 亦是如此, 如何利用网络来进行畅销书的营销, 迎合读者的心理, 赢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这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2 畅销书网络营销吸引注意力的策略

目前, 我国有图书出版社560多家, 而大部分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网站, 但跟国外的图书出版公司相比而言, 我国的图书出版公司无论在经营规模和价值创造上来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除了制度、管理、选题策划等方面的原因外, 图书的网络营销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制定切实可行的畅销书网络营销策略也就势在必行。以下就从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2.1 以个性化产品来获取注意力

高德哈伯认为, “网络经济就是注意力经济, 网络上人人都在为注意力而战, 网络的成功是有大量的人关注你的网站。”当然网站要获得别人的注意力, 首先就需要有迷人的内容, 而这个内容就是产品本身。而在当今大众日益追求与众不同的消费心理, 消费需求越显个性化的时代, 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网络虚拟经济中, 个性化的产品是网络营销成功的基础与关键, 它是与消费者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的基础, 即出版社想要集中读者的注意力, 就首先要设计和确立好注意力目标, 而个性化的产品就是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的消费目标而提出的, 只有目标明确、集中, 才能有效地集中和引导注意力。

2.2 巧借价格优势来吸引注意力

许多读者因考虑到上网费、邮购费等问题, 希望买到低价的图书, 网上书店也纷纷以折扣来吸引顾客, 而低价也更容易抓住人们的注意力。例如“亚马逊2002年初以20美元以上的图书7折销售的促销策略, 现在调整为15美元以上图书6.5折销售。”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图书的销售量, 不仅使书业的销售收入和利益提高, 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图书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市场的占有率。因此, 对于出版社而言, 如何制定恰当的畅销书价格至关重要。当然最重要的是出版社要充分掌握读者购买信息, 使买卖双方能够相互充分沟通。

2.3 打造网络新概念来捕获注意力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 打造新概念就是实施概念营销的另类说法, 当“概念”一旦深入人心, 其取得的经济效益往往是无法估量的。因此现在, 不少出版社以打造“概念”为突破口, 引领图书消费时尚, 在推出图书的同时, 精心“制造”出相应的消费概念, 在读者头脑中形成“意识造型”, 使读者在对消费概念认同、内化的过程中, 从“要我买”变成“我要买”, 产生购买欲望, 引发购买行为。比如《达芬奇密码》网站设计就非常独特:首页是一个游戏, 也是读者与作者布朗“较量”的一个机会———读者只有赢了布朗才被允许进入站点。该站点每天都能保持很高的点击量。而《达芬奇密码》这个主题网站也就很好地体现了悬疑, 解密等这样的概念, 吸引了成千上万喜欢悬疑, 解密小说的读者的青睐, 从而为出版社带来了更大的销售量。

2.4 以品牌延伸保持注意力

注意力经济告诉我们:拥有市场远比拥有工厂重要, 而拥有市场的办法就是拥有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 以品牌为核心已经成为企业重组和资源重组的重要砝码。低成本扩张与其说是以资本为纽带———搞资本扩张, 还不如说是以品牌延伸为标志———玩品牌扩张。当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畅销全国时, 上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品三国”饭店也自此闻名;当“淘气包马小跳系列”风靡校园时, “马小跳冰淇淋”、“马小跳文具店”一类商标很快被一些精明商家抢注, 此类事件近几年频频发生在畅销书身上, 这就是畅销书巨大的品牌效应。其实当畅销书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形成购买热潮时, 说明在畅销期内畅销书的品牌已经基本形成, 这就要求相时而动, 利用已有的品牌优势, 推出与之相关的图书或其他产品, 使这些“衍生”品也能乘着原书的畅销之风而行销市场。反过来, 这些图书或者产品也会使得原书更为走俏, 捕获更多的注意力, 从而延长了畅销书的生命周期。换句话说, 进行畅销书的品牌延伸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并延长读者的注意力。

3 总结

中国书业市场的成长空间是巨大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畅销书的成长空间也是巨大的, 出版社要在做好选题策划、编辑组稿等的基础上, 更加重视图书网络营销这一环节, 才能在出版社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 良性发展, 最终取得出版社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晋富.从几个案例看图书营销策略[J].经济出版, 2002, (6) :13-14.[1]李晋富.从几个案例看图书营销策略[J].经济出版, 2002, (6) :13-14.

[2]江翠平.出版业网络营销的策略[J].出版论坛, 17.[2]江翠平.出版业网络营销的策略[J].出版论坛, 17.

[3]张雷.注意力经济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41.[3]张雷.注意力经济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41.

[4]孙月沐, 伍旭升.30年中国畅销书史[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2:95, 82, 97.[4]孙月沐, 伍旭升.30年中国畅销书史[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2:95, 82, 97.

上一篇:抵押制度下一篇:图形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