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经济(共12篇)
注意力经济 篇1
摘要: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信息量正在以一种爆炸性的速度,迅速向四周辐射开来,而这也使得注意力更加珍贵,成为了一种稀缺的资源,也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基础。本文主要分别对网络传媒下的注意力经济与影响力经济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对其有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注意力,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
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经济是由稀缺的东西来决定的。在互联网不断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面对大量过剩的信息, 人们只能以有限的注意力去应对无限的信息,因此争夺注意力已经成为了一种经济,成为了信息社会中的“货币”。
一、何为注意力经济
1、注意力经济的提出
作为时下最为热门的一个经济词汇,注意力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其在《注意力购买者》这篇文章中提出,“注意力经济”其实指的就是先有效地配置企业当前的资源,进而在实现最低成本投入的同时,吸引消费者或用户的注意力,并从中培养企业潜在的消费群体,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获取最大化的未来无形资产。当前,“注意力经济”在经济分析中并未通行使用,但是这个概念对现存的某些经济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以IT行业为主的新兴经济对“注意力经济”的深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
2、注意力经济的特点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注意力经济”也就是经济消费者的注意力。可以说在这种经济状态下,最重要的并不是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企业所获取到的信息,而是注意力。注意力的含义是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种行为、一个事件以及信息上的持久尺度。而其具有一定特点。第一,注意力无法共享、无法复制。这是因为其表达的只是个人的爱好、兴趣、愿望等;第二,注意力是有限的,稀缺的。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信息已经出现了过剩,人们对一件事、一种行为的关注度逐渐减少,进而导致有限的注意力逐渐成为了稀缺的资源;第三,注意力有易从众性。因为受众的个体会在相互的交流中,相互影响;第四,注意力可以传递。从当前漫天的名人广告中可以看出, 受众个人的注意力其实可以从个人关注的名人到名人所代言的广告物上;第五,注意力是产生经济价值的间接体现。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往往愿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掌握着注意力资源的媒体,而媒体则将自身所凝聚着受众注意力资源的时间或版面出卖给企业,实现“双赢”。因此在这样背景下,大量的企业不惜花巨资通过请名人,或者制造、炒作新闻等方式来获取人们的注意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如,软件公司科利华便斥一亿巨资通过香港和内地的电视台等媒体来炒作《学习的革命》一书,进而使其获取到注意力,科利华的知名度也在短期内飙升,其无形资产也增加了10亿元,并借机上市,名利双收。
3、注意力经济产生的途径
注意力经济是在注意力之后才产生的,因此在此本文就注意力经济的产生进行分析。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曾提出,传媒所获取的最大经济回报其实来源于传媒的“第二次售卖”中,具体来说就是各大媒体将已经凝聚在自己时间段或版面上的受众以一种售卖的方式“出售”给某些需要这些受众的广告商或者是对这些受众比较感兴趣的宣传者。从这个角度来讲, 传媒凝聚的注意力资源其实就是其自身的经济价值所在。
众所周知,收视率与发行量、点击量是判定传媒获得注意力的量度,对于我国的传媒来说,其在获得注意力时, 采取的不是品牌的经营、品牌的打造,而大多采取的是炒作、制造新闻,来吸引受众“研究”的方式。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方法。
(1)借名炒作。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名人的婚姻、绯闻、隐私等能够激发受众偷窥欲与好奇心的事情来进行的。而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传媒的传播功能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新闻联播》增加了许多娱乐方面的内容,软性新闻正在不断增多,大众化、通俗化的新闻传播逐渐成为了网络媒介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 娱乐记者为了追求阅读量、收视率、点击量,更加热衷于对名人绯闻和隐私的报道,使得我国记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理念不断经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
(2)借势炒作。这种方式主要是借着受众当前关注的焦点,顺势搭车,进而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在实际生活中, 只要是出现了能够对受众心理产生震动的事物或某些突发事件等比较大或价值高的新闻资源时,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会一拥而上。在实际生活中,几十家媒体对着同一新闻资源狂轰滥炸的现象,屡见不鲜。
(3)借利炒作。这种方式主要指的是,媒体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并借机将同商界相关的事件进行炒作。这种炒作方式实质上就是将商业炒作包装成新闻包装,而这也正是媒体市场化改革后的产物。当前,在同媒体生存发展相关的经济利益前,部分媒体逐渐失去了独立性,成为了某些商家的推销员。也就是说,媒体所播报的新闻,已经是商家或其公关公司写好的新闻稿。这种制造新闻的方式,已经违反了新闻的规律。
二、何为影响力经济
1、影响力的含义
所谓的影响力指的是,文化活动者以一种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从其本质上来讲,影响力其实就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则主要表现在影响力发出者对影响力接受者在其意见、认知、信仰、倾向及外表行为等方面产生的控制作用。而对于传媒来说,其影响力的产生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接受者关注、接触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由吸引注意和引起合目的性的变化组成。
2、影响力的特质分析
通过上述对影响力含义的分析可见看出,传媒影响力的本质就是作为一种资讯传播渠道的传媒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判断、决策以及社会行为打上的属于传媒自身的“渠道烙印”。而其又可以被分成两种基本的属性。一是,传媒的物质技术属性。这种技术属性主要指的是,广播、杂志、电视、网络等不同类型传播渠道在进行资讯传播过程中被打上的属于各自的物质技术烙印,并基于这种烙印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判断,进而影响其行为;二是,传媒的社会能动属性。这种属性主要指的是传媒在对资讯进行选择、处理、解读、整合的基础上,在进行资讯的传播过程中,打上的属于自身的社会能动性的烙印,并基于这种烙印来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判断,进而影响其行为。
当前,伴随网络传媒的出现,人们与传媒的联系更加广泛,也更加紧密,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媒介获取信息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打上传媒的这种渠道烙印。而传媒则能够基于这种烙印,对人们关注的视野、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以及议题的设置产生影响力,这也就是传媒社会能动属性的表现。不管是何种传媒,其影响力的产生都只能在资讯传播的过程中。并主要由五大要素构成,即规模、时间、内容、方向以及效果。其中规模直接决定了影响力产生的范围和边界;时间则决定了影响力所产生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内容则是影响力产生的载体与基础;方向则直接决定了影响力施加的对象,以及定位传播的目标群体;效果则是对整个传播定位、形式与内容的整体检验。
对于任何的传媒而言,如果其能够对社会文明进程建设中的主流人群提供卓越且具有一定效果的信息支撑或知识支撑、智慧支持,并能够影响市场消费和人们的社会行为,甚至于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决策和进程,那么这个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就非常巨大。因其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赫。
3、建立影响力经济的途径
(1)以内容为主。在媒介传播资讯的过程中,内容是其影响力产生的基础与载体。在当前网络传媒不断发展壮大的时代,传播的内容首先就得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对于内容来说其包含了必读性、可读性、选读性三个层面,而要想使内容获得受众的青睐就要对社会上流通的信息在社会需求与实际供给间出现的短缺性矛盾和现象进行准确地了解与掌握。这种短缺性的东西必定会成为受众追逐和渴 望的对象。具体来讲,要求媒介首先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能够正确地把握住时代的发展脉搏;其次,要能从当前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筛选出能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有用信息,且能指导受众对信息的真伪进行甄别或评价;最后,不管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网络,都必须要立足自身的发展,依托现有的资源,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将受众进行细致化分析,并朝着个性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并采用精彩的内容将受众紧紧地抓住,进而影响到潜在的受众。
(2)树立品牌意识。在这个消费的经济时代,根据品牌进行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了深入人心的消费观念。当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营销时代,品牌就像是城市地标,不仅能够为传媒塑造有形的经济价值,而且本身还具有无形的价值,如其可以作为传媒的代言人,塑造传媒在受众中的形象。传媒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在于要不断媒介自身在受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树立良好的形象,而在网络传媒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充分地体现出传媒本身的专业化水准,才能赢得广大的受众与广告客户。如央视打造的《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等节目都采用的是媒体自身的独特形态,加之准确的定位,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忠实粉丝。
三、结语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两者都正在以其强有力的渗透力影响着人们,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分析可知,注意力经济是影响力经济的基础,影响力经济是注意力经济衍生而来,是对注意力经济学说的升级与提高。但不管是注意力经济还是影响力经济,其本质上都是一种传播力经济。
注意力经济 篇2
1.组长对材料要把好“三关”:一是“责任界定关”。对调查、审查报告中明确反映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贷款,应负主管责任;对虽然调查审查报告没有反映,但明显不符合信贷基本制度规定的贷款条件或审批程序(即贷审会组成不合规、未达到半数),而审批发放的贷款,应负主管责任;对信用社调查、发放、贷后管理过程中的违规,由于组织监督检查不到位,至审计日没有发现整改,应负领导责任。
二是“引用文件配套关”。引用的文件条款要与定性的违规紧密对应。如果是很明显的财务违规(没有对应的省联社文件条款),如:挪用、逆程序,则必须将违规的情况描述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三是“定性关”。定性在准确、符合事实,既不夸大,也不人为缩小。定性要对照文件规定定性,要对照违规定性讲座中的违规类型定性,定性要坚持集体商量。
2.现场审计要做到“二个围绕”。一是紧紧围绕被审计人分管的部门、分管的工作开展审计。二是紧紧围绕重大风险、重大违规开展审计。
突出几个重点。一是贷款重点。二是财务重点。工资薪金、固定资产购建处置、截留侵点挪用、小金库及虚列费用等方面的问题。三是案防措施落实情况。对账、四项制度、违规违纪处理落实情况等。
3.审计材料写作应注意的问题。不要死套模板,模板只作参考,要结合具体人、具体事写作。
(1)撰写被审计人的履责情况部分。一是注意案防方面,不要写任职期间没有发生案件的语句,因为有可能存在案件隐瞒未报的情况,我们只是写案防工作得到了加强。
二是不要前后矛盾。不要前面一件事写成绩,后面同一件事反映问题。如:履责部分写案防取得了成绩,没有发生案件,而后面的个案部分,写任职期间发生案件的问题,发生案件的联社,履责部分就不要总结案防工作措施、成效,避免自相矛盾。又比如:前面履责部分的控新降旧工作写“逾期率较低”,后面的总体工作存在的问题部分,写“到期收回率有待提高”,自相矛盾。
(2)审计建议部分的写作应注意的问题。不要死套模板,审计建议要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如有的组在审计建议中写“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审计报告个案部分,并没有反映此类问题,使人看了莫名其妙。
(3)要认真撰写银监版的简要报告中审计发现的问题。该问题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概括,审计结论中反映的信贷、财务、案防、人事、监审保方面的问题,如果审计结论中存在该方面的问题,均要作简要概述。
(4)审计结论中。信贷方面问题的排序,首先是重大风险(第一、第二还款来源出现问题)排列在前面,后面排列重大违规和一般性违规。
当前审计材料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
一是死套模板,不结合实际写作审计材料、前后矛盾现象较为突出。
二是定性不准,表述不清晰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是责任界定不准,表述不清晰的情况较为突出。
四是引用文件条款与定性不配套的情况较为突出。
(5)组织落实案防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项制度执行不到位、对账制度执行不到位、重点人排查不到位等案防的几项重点工作,作为案防措施落实不到位写,如被审计人是理事长,理事长作为案防第一责任人,应负领导责任。
违规违纪问题处理落实不到位,理事长单独写,应负主管责任。
对于四项制度落实不到位,分管人事条线领导应负主管责任,应单独写。
注意力经济为什么失灵 篇3
娱乐不仅是观察商业的风向标,事实上,它们之间本就有紧密的对接。最典型的现象莫过于代言明星成为“广告毒药”。这已经为很多企业带来巨大损失。“李宇春代言事件”堪称经典案例。作为2005年超级女声的冠军,李宇春以中性美风靡世界,不仅一度是国内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更有登上国际媒体封面的殊荣。而她庞大的粉丝群“玉米”,更是令很多传统明星羡慕不已。但运用李宇春来做形象代言的企业,却普遍遭遇到市场的嘲笑——印有李宇春头像的可口可乐严重滞销,大量消费者指名不要印有李宇春包装的可口可乐。与此同时,印有李宇春头像的佳洁士牙膏也销售遇冷,零售商拒绝进货。
李宇春并非孤案,广告毒药也并非只针对她这样的速成式明星。事实上,在广告毒药的明星名单中,周润发、成龙、章子怡等也都赫然在列。周润发代言皂角洗发浸膏广告,但他的广告并没有给重庆奥妮带来好运。据悉,这支广告在市场投资了8000万元,但最后的产品回款只是勉强达到1个亿,除去各项成本费用,只有赔本的分儿。成龙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其代言的“开迪”汽车销量惨淡至极。2004年,章子怡代言南方高科手机。但如今,章子恰仍可算炙手可热的明星,但南方高科却已在手机市场败退江湖。
与娱乐对接的商业仅仅是冰上一角,更多“注意力不经济”的商业困局,正以令人触目惊心的速度出现。比如奥运平台,当仁不让是公众注意力的焦点,这也是很多品牌争相赞助奥运的原因,也的确有一些品牌因为奥运实现品牌和销售的双重跨越,最典型的莫过于三星。但是企业对奥运的热衷,并没有换来普遍的回报,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为奥运赞助而背负沉重的包袱。国际上有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在1984年奥运会正式商业化之后,直至2004年累计的144家奥运会合作伙伴中,只有约30%的企业是在奥运项目上盈利的。
业内人士以浙江梦娜袜业为例,这家企业投入了500万美元成为奥运赞助商。按照奥运赞助后续投入2~4倍的惯例,除了500万美元的赞助费用外,加上梦娜两年对奥运配套的营销预算,总计1亿元左右。梦娜袜子的零售价通常是10来元一双,即便不算任何成本,也需卖掉1000万双袜子才能得以回本。但在奥运周期内,梦娜袜业很难因为奥运营销多出这1000万双袜子的销售机会。这就意味着,梦娜袜业1亿元的投入,需要在奥运周期后才能消化完。如果奥运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助力,它就是一种无效的注意力。这或许也是联想尽管背负投机的舆论压力,仍毅然放弃下一届奥运TOP赞助商资格的原因。
手机市场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这种趋势。近年,摩托罗拉在国内算是最活跃的品牌。大手笔可谓无出其右,尤其是邀请足球明星“万人迷”贝克汉姆来华,为其代言的手机新品造势,引来万众瞩目。但摩托罗拉所制造的超级注意力,并没有换来市场的回馈。赛诺不久前公布的国内手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0月,摩托罗拉成为国内市场份额下滑最快的品牌。而务实稳健的诺基亚却成为国内市场增长率最高的品牌,从去年同期的32.99%提升至37.41%,稳居市场霸主宝座。
与摩托罗拉有同样命运的是国产手机品牌。自从手机电视直销这个“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国产手机厂商便一拥而上。TCL、UT斯达康、创维、中兴、长虹、联想、侨兴、CECT、汉泰、七喜等厂商的手机产品,频频出现在电视直销的广告上。尽管电视直销霸道地攫取了消费者的空间,但国产手机并没有因此而崛起。统计资料显示,国产手机的份额一直在下降,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而众多在电视直销上大出风头的所谓“待机王”、“商务王”、“游戏王”、“安全王”、“操盘王”之类的产品,也没有一款能真正成为市场的明星,表现出王者之风。
与手机市场相比,那些曾经的“注意力英雄”正在遭遇的生死劫难,更令人刻骨铭心。凭借“非油炸”定位一鸣惊人的五谷道场方便面,曾经受益于注意力经济而火爆一时,市场销售势如破竹。但这家引人关注的企业,却并没有延续持续冲高的态势,反而演绎了一条堕落之旅,先是传出资金链紧张,拖欠供应商和员工的工资。近日,五谷道场北京房山工厂更是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查封,公司北京总部也被迫移师河北,企业发展前景一片阴霾。
注意力经济为什么失灵
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商业困局背后,一个深刻的问题不容回避:注意力为什么不经济?了毋庸置疑,当初无往不利的注意力经济之所以失灵,归根结底是因为消费者的不“买单”。那么,消费者为什么会对注意力无动于衷,甚至予以排斥?
信息爆炸时代的抗拒心理:信息的供应早已形成规模,而在网络飞速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信息已到泛滥成灾的地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被陷入信息的浩瀚海洋而不能自拔。但与此同时,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自我意识充分觉醒的时代,没有人再会乐于接受外来信息的侵入,所以抗拒心理表现得十分严重。这意味着人们的眼球,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外界总是充满兴趣,转而以自我为中心。企业或商业组织再想利用注意力来大做文章,其难度无疑更大。换言之,注意力相比以往要更为稀缺。
商业洗礼后的高度甑别能力:注意力经济在中国大行其道,最主流的表现是事件营销。以时间的纬度来观察,我们可以无奈地发现,其效果呈逐渐下落之势。最初,事件营销大部分都能轰动一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富亚涂料当年操纵的“经理喝涂料”事件,就曾让富亚一鸣惊人。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商业洗礼,消费者对企业的事件营销具备高度的甑别能力,他们已经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信息背后藏匿着商业组织的面孔,是商业炒作行为。由此产生的另一个趋势是,那些想借势大事件的营销,也越来越难有作为。消费者的区分意识很强,事件是事件,注意力是注意力,商业力量请靠边。当初,“神五”还能造就一个搭车的蒙牛,但到了“嫦娥奔月”工程,却再也没有品牌获得类似的成功。
黏性不足造成注意力流失:正是由于具备游走不定、迅速切换的特性,注意力才是稀缺资源。没有黏性的注意力是没有意义的,而注意力黏性之所以不足,大抵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是这个注意力本身没有任何内在的吸引力,汹涌而来的几乎全是看客,没有一个粉丝。芙蓉姐姐为代表的以审丑文化为根基造就的草根名人,他们所制造的注意力大部分都是这种状况。第二是想当然地认为注意力经济是一劳永逸的事,在维护上没有下工夫,任何东西都需要忠诚度,注意力一旦流失,自然结果会相当糟糕。
注意力经济 篇4
关键词:传媒产业本质,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
媒介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特殊性, 但与其他产业的共性就在于传媒经济学也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在竞争性用途中最优化配置的学科。在“二元产品市场”中被媒介贩售给企业的消费者注意力就是当代真正稀缺的媒介资源。因而传统观点认为传媒产业的本质就是注意力经济, 然而自喻国明教授率先提出“影响力”经济的产业本质之后, 影响力经济成为学界关于传媒产业本质讨论的焦点。从影响力经济到注意力经济, 实质上是在传媒产业不断发展, 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传播技术不断进步之后的讨论。
一、注意力经济
传媒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二元产品市场”, 作为传媒产业最重要的经济特征, 喻国明认为, “从经济角度看, 媒介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 原因为其在所谓的二元产品市场中运作。媒介生产一种产品, 却参与两个独立的商品与服务市场”。[1]即两个产品可以独立在两个市场进行售卖。媒介除了为受众提供内容服务, 形成家庭、个人消费者市场以外, 还为企业提供广告服务, 包括版面、时间等等服务, 实质上出售的还包括消费这些媒介产品的消费者的注意力, 消费者将注意力分散给广告, 达到广告效应, 因而广告商乐意为此支付给媒介一定的广告服务费用, 如此一来, 就形成了媒介产业所独有的“二元产品市场”。
正是因为媒介收入的大部分来源于向广告商出售消费者的注意力, “注意力经济”由此而成长。作为产业来说, 传媒产业的稀缺资源正是媒介所出售的消费者的注意力。有效注意力的分配以及优化配置就是传媒经济学所关注的焦点。而媒介产业也纷纷致力于将自己所能获取、掌控的注意力资源转换为经济利益。在传统媒体的市场中, 发行量和收视率成为衡量注意力资源的有效手段, 因而围绕争夺注意力资源的各种媒体竞争由此而发。“物以稀为贵”是注意力经济的本质, 特别是在互联网发达、新兴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 信息爆炸导致的信息过剩使人们的注意力成了紧缺资源, 媒体无论是以内容或是以渠道, 只要能争夺到受众的注意力, 就能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以后, 各媒介纷纷走向市场化道路, “企业经营”的方式让各媒体市场化的手段争夺注意力成为可能, 但在这个过程中, 注意力经济的缺点开始暴露:因为以“注意力经济”为基础的媒介市场会因为竞争而导致为了纯粹吸引眼球而大量提供炒作、八卦、性、暴力、色情等内容, 恶性竞争出现并循环, 媒体的基本告知、引导功能失效, 负面社会效应显现。屡见不鲜的媒体大战无外乎在争夺受众眼球上做文章, 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应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种状况下, 注意力经济是否依然是传媒产业的本质开始受到质疑。
二、影响力经济
影响力经济的提出实际上是在注意力经济的基础之上, 依据二次市场理论, 媒介贩售的仍然是消费者的注意力, 但是传媒在市场上的真正价值在于, 它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其所凝聚的那群具有某种社会行动能力的人们了解社会、判断社会乃至做出决策、付诸实践的信息来源和资讯“支点”。[2]换言之, 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 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受众, 并且这种对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地影响社会进程, 影响社会决策, 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通俗来说, 如果只是让消费者注意到了媒体所传递的信息, 而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那么这种信息的传递就是无效的甚至是失败的。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分别是:认知、态度、行动。在综合宏观的大众传播中, 相对应的社会效果则是环境认知、价值形成与维护、社会行为示范三个层面。而在时间层面可以分为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按照影响力经济的观点, 注意力经济所注重的只是第一个层面的效果, 即认知效果, 而这种效果恰恰是短期的。如果说注意力经济是完全以受众为主, 以吸引受众眼球为重的产业实质的话, 那么, 影响力经济则是回到了媒介自身, 在内容和渠道上构筑自身对于受众认知、思考, 以及行动的影响力, 具体到传媒经济学来讲, “行动”层面即是完成购买行为, 购买行为一旦发生, 盈利由此而生, 营销行为完成。正如学者曹鹏所说的:“影响力经济和注意力经济, 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区别, 但是应该说, 影响力经济是一个营销学概念, 已经不再是传播学概念了, 它是基于传播学理论的营销概念。”[3]因而实质上影响力经济的提出是在注意力不能创造与其匹配的价值的认识之上提出的。相对于注意力经济, 影响力经济更关注媒体在多大程度上能影响到受众的价值判断, 乃至决策和行动, 从影响受众入手, 涉及媒介的体制、运营、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等方面。
三、影响力经济与注意力经济的关系
就影响力和注意力二者的关系而言, 受众的注意力是媒介构建影响力的前提, 而影响力一旦形成, 就能吸引受众更多的有效可支配的注意力。影响力的形成, 对于注意力资源的获取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因而两者在现实媒介生产经营中, 实际上并不对立。影响力和注意力之间存在一个转化的关系和机制。无论是媒介内容还是广告, 其本质都是通过特定的传播过程凝聚起相关的社会注意力资源, 再把这种注意力资源转换为社会行动或者消费层面的影响力。因而两者其实是一个相互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更多的注意力有利于媒介影响力的形成, 而媒介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注意力的量化指标, 如收视率、发行量以及点击率等。因而争夺注意力资源, 提升注意力资源价值是媒介提高自身影响力所必需的过程。
再回到传播学效果研究三个层面上来看:认知——态度——行动, 三者之间有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而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所关注的层面恰好完成了效果产生的整个环节。从时间逻辑来看, 注意力的获取关注的是短时间内效果的产生, 以广告为例, 媒介广告如果被消费者所注意, 产生的短期效果可以达到广告品牌认知和了解的效果, 但是一旦涉及购买层面, 就需要媒介影响力提供保障, 媒介影响力为广告产品带来忠诚度和信赖, 促使最终购买行为的发生, 在这里, 影响力经济对于媒介长期的发展来说,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 注意力和影响力涵盖了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且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再进一步说, 这种效果的三个层面可以形成一个循环, 当消费者通过注意力的分配, 影响到了自己的行动, 就会更加关注促使自己采取行动的媒体, 分配更多的注意力于自己形成忠诚的媒体, 这样一来, 注意力和影响力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效果。
回到传媒经济学的层面, 注意力经济过渡到影响力经济的认知, 实质上是对整个传播效果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在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思考上, 这种思考从受众本位回归到传者自身的综合素质考量, 两者之间存在着递进, 以及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在考量传媒产业本质的问题上, 应该充分考量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影响力经济的再思考
有学者认为:“注意力经济与影响力经济比较, 注意力经济多了些喧嚣与浮躁, 而影响力经济多了些成熟与理性, 在实现媒体经济目标的同时, 影响力经济比注意力经济多获得了一种无形资产:社会信誉与权威。”因而应当彻底地摒弃注意力经济的说法, 确立影响力经济的本质。在媒介融合, 新媒体不断发展, 分众化趋势明显的传播语境之下, 对于传媒经济本质问题, 又有学者提出了意义经济、舆论经济以及整合力经济等。例如, 有学者认为“影响力经济其实质反映的是社会干预能力的程度大小, 而这种社会干预的结果是受众 (用户) 的自我认知及社会角色不断做出调整, 最终反映为社会关系的建构或重构。”[4]认为传媒经济的实质应该被定为“整合经济”, 强调媒介对于社会的资源、信息、传播链条以及社会关系的整合作用;也有看法认为传媒之所以能产生影响力, 实质上是因为传媒有其特殊的“社会舆论公器”属性, 从而操纵议程, 形成舆论, 影响社会各个层面, [5]因而传媒经济的本质应该被界定为舆论经济;谭天教授更是提出了意义经济学的说法, 认为意义是媒体的本质和价值所在。
上述几种论断和看法都指向媒介影响力树立、产生之后, 即影响力形成之后, 其导致的结果和价值在哪里。“整合力经济”说认为应该利用媒介影响力完成信息、资源、社会关系等的整合;“舆论经济”说认为影响力导致强效舆论的诞生, 因而归根结底应该是舆论经济为实质;“意义经济”更是从精神层面认为媒介通过自己影响力所传递出去的“意义”才是媒介经济的具体价值所在。所以其实这几种论述依然是从影响力经济拓展而来, 每一种对于传媒经济本质的认识都是根据“影响力”产生之后的结果和价值所进行的探讨, 是对影响力经济的延伸。既然是延伸, 那么在探讨关于“实质”的问题上, 就应该回到最初的注意力和影响力层面, 而非去延伸和探讨在影响力形成之后的结果和价值, 因为其相关的延伸实质上已经被影响力经济的内容所涵盖。
笔者认为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作为一对递进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不应该在探讨传媒经济的本质之时被对立, 是否可以考虑认为:传媒经济的本质也具有双重性, 即它是注意力经济, 也是影响力经济。因为二者在实际的媒介生产消费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并形成循环。如果简单地用注意力经济或影响力经济并不能涵盖传媒产业的本质内容, 因而应该将传媒经济的本质界定为:传媒经济本质具有双重属性, 即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
五、结语
经济住房申请书及注意事项 篇5
一、申请书
尊敬的经济适用住房领导:
我是xx市的一名普通公民,于xx年xx月出生,xx年参加工作,由于收入比较低,一直以来买不起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看着房价一个劲的上涨,我攒钱的速度不如房子涨价的速度,我对自己购房已经失去了信心。
河津市的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太好了,让我又重新燃起了自己购房的希望之火。这是党中央的政策好,是河津市的政策好。让我们买不起房的老百姓也有机会住进政府的福利房、关心房。看到最近发布的河津市经济适用住房的购房资格标准后,我非常的高兴,正好我完全符合购房的资格条件,为此我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我没有自己的住房,目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居委会已经给我开出的证明,根据我的情况,是完全符合条件的。
恳请领导们能批准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我将不胜感激。
此致
敬礼
xx市普通公民:xx
2012年2月 日
二、民政局办理 单身证明 需拿户口本,身份证
三、城建局办理 无房证明 需拿户口本,身份证
四、生态园办理 收入证明 盖章
五、乡镇办理 住房证明 村章,乡镇章
六、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各六张
七、填写申请表
经济风险拆弹的三项注意 篇6
在2012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把“过剩产能”这一概念放在核心位置,并明确指出经济政策“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被众多经济学者和市场人士理解为,中国新任政府开始要拆除自身经济发展的隐患。
可问题是,这一次中国经济问题远比以前要难以拿捏。不久前,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在其文章中用略显忧虑的笔触写道:“这是一个两难的局面:如果泡沫消失,政府就会不稳定;如果泡沫继续,社会就会不稳定。选择是艰难的,但中国必须作出选择。”
是的,中国必须作出选择。目前,中国政府负债率已超过GDP的75%,金融体系发放的信贷总额更已超过GDP的155%。而更加严重的是,这一数字未必经得起推敲。
经济数据之困
2013年5月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此次发布的指数中,CPI只是同比小幅反弹了2.4%,PPI下降2.6%。这使很多外国媒体大为迷惑,在他们看来,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的大背景下,在中国4月弱复苏的内部环境中,取得这样的成绩有些不可思议。对此,很多国内学者也持质疑态度。
实际上,中国经济数据的失真早已让很多人深恶痛绝。有人曾以进出口数据为例道破过其中“天机”,按照官方统计数据,2013年4月份进口同比增长16.8%,高于3月份的14.1%。出口同比增长14.7%,高于3月份的10%。这意味着中国4月份出现182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但这一数据和出口国的数据一对照,立即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中国主要出口与进口国的外贸数据和中国公布的外贸数据难以吻合。
不久前,《21世纪经济报道》曾在还原广东海关一季度的数据时,援引了一位广东外贸系统人士的话:“贸易异常主要源于深圳一季度贸易的异常增长,广东部分地市进出口是下降的,但深圳口岸前两个的进出口额同比增长了61.5%。深圳的异常增长不仅仅推高了广东省的贸易数据,也明显拉高了全国的贸易统计。”而后,当媒体深入调查后却发现,推高数据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外贸增长,而是数据造假。而让人忧心的是,这一现象早已是一个体制性、系统性的公开秘密。
据说,在保税区内外,进出口企业通过让物流公司的货柜车不停“换牌照”,反复“进出关”,货物“一日游”若干趟,就可以使当地政府与企业双双获利。一方面,进出口企业一批货物多次报关通关,骗取了海关退税单,物流公司通过把货物拉去保税区赚取了可观利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调控了数据,造成进出口额同比增长的假象。
以小观大,外贸数据的统计失真背后,应该是制造业PMI、消费物价指数CPI,甚至金融存贷等一大批数据的集体失真,从这一点想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各地能在数据调控上呼风唤雨,立竿见影了。也许在某些人看来,这样的问题只是疥癞之疾。可不久前发生的两件事,应能给持此意见的人士以警醒。
一件是,知名学者许小年在最近一次演讲中明确表示,基于对中国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怀疑,将不再对经济行为作任何预测;另一件是,在尚德事件发酵两年期间,包括国开行在内的多家债权行对所涉不良贷款讳莫如深,从没有一家机构坦陈自己所涉不良贷款的数额和风险应对,直到尚德进入破产程序,媒体和公众才从法院获知其尚未偿还的贷款超过70亿,而且绝大多数债权银行都是上市银行,可是这一数据从未在这些银行之前的年报中得到体现。
破而不破的企业
与数据失真对应,中国经济的另一问题是该破产的企业难以破产,这让中国经济陷入产能过剩而难以自拔。以最近“兼职养猪”的钢企来看,虽然国内钢材市场疲软,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但钢铁企业依旧在钢材价格狂降下持续经营,并能在利润持续下滑亏损时不断扩大产能。2013年4月27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一季度行业信息通报显示,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出现扭亏为盈,摆脱了去年四季度全行业亏损窘境,但与此同时,全国钢铁产能快速释放,一季度全国平均日产粗钢创出历史新高,这也再次导致社会库存高企,钢厂利润逐月下滑。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一针见血地说:“唯GDP的行政考核模式,是导致钢铁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不久前,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希望通过调整,5年淘汰落后炼钢产能7,800万吨。但实际上,这样的政策被钢铁行业认定为很难落地。众所周知,中国钢铁行业中,国企占主导地位,相对于民营钢铁企业,国有钢铁企业普遍成本较高。不过,由于钢铁属于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可以大幅带动地方GDP、税收增长。在此驱动下,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优惠、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各种方式来吸引企业,甚至利用行政手段对钢铁项目直接干预,造成了投资行为的扭曲和投资预期的改变。有些企业投资不看重项目本身的盈利性和发展前景,而是看重项目背后的土地、矿产等资源。
实际上,中国众多行业与钢铁行业一样,淘汰过剩产能艰难,并不是行业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导致的。要想破解产能过剩的困局,根本出路是转变政府职能。这不仅要求中国政府要放开管控,使应破产的企业彻底破产,并在市场公平原则下建立降低企业破产成本、兼并重组成本的援助机制。还要求中国政府建立“退出援助机制”,帮助破产企业员工再就业。
重启创造就业的企业
实际上,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和美国经济一样,最终要归结于就业上。可问题是,作为承载就业的基础——不断诞生中小企业的产业生态正面临着严重破坏。一方面,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中国人疯狂涌向国外;另一方面,银行贷款继续流向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继续狂赌“铁公基”。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在不久前召开的国资委会议上,新任国资委主任蒋洁敏要求央企今年增加值要达到8%,利润增长10%,蒋洁敏说:“这既是经济责任,也是政治责任。”这让很多知晓国资委企业现状的人担忧起来。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以中国石油、中国远洋为代表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交了一份难看的答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更是不客气地批评说:“这些企业不可能担起中国经济前行的重任。一者,这些企业大多陷在产能过剩的泥沼中难以自拔,加大投资只能是打水漂;二者,这些企业在前几年4万亿投资中达到了规模的极限,现在已不能提供新的就业空间。”
仿佛是在为这样的说法进行注释,《经济学人》在近期刊登的一篇名为《谁创造了就业机会?》的文章中指出,移民企业家已成为美国就业的生力军,此文作者用更为广阔的视角描述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移民问题,但极少人会注意到这么个事实:外国企业家为美国本地人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也许,一场关乎美国未来兴衰的讨论也不远了。
当然,这不是美国第一次注意到移民的小企业带来的经济奇迹。早在上世纪90年代,萨克瑟尼安教授就发表了一份具有奠基意义的报告,阐述了技术移民对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经济贡献。在这个命名为“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的研究中,萨克瑟尼安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工程师在硅谷公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加利福尼亚州的科技公司也开始一轮增长。萨克瑟尼安教授判定说,外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加利福尼亚的经济创造了新的工作和财富。即使那些已经返回所在国利用当地机会的人群也建立了与美国的联系,刺激了加利福尼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扩张。
注意力经济下的传播策略选择 篇7
一一、品牌形象策略:提升注意力的基础
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 更是提升公众注意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品牌形象, 基于注意力的营销传播就成了空中楼阁。
品牌形象内容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有形的内容, 二是无形的内容。品牌形象的有形内容又称为“品牌的功能性”, 即与品牌产品或服务相联系的特征。从消费和用户角度讲, “品牌的功能性”就是品牌产品或服务能满足其功能性需求的能力。例如, 洗衣机具有减轻家庭负担的能力;照相机具有留住人们美好瞬间的能力, 等等。品牌形象的这一有形内容是最基本的, 是生成形象的基础。品牌形象的有形内容是通过把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功能性满足与品牌形象紧紧联系起来, 使人们一接触品牌, 便可以马上将其功能性特征与品牌形象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感性的认识。品牌形象的无形内容主要指品牌的独特魅力, 是营销者赋予品牌的, 并为消费者感知、接受的个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的丰富, 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商品的要求不仅包括了商品本身的功能等有形表现, 也把需求转向商品带来的无形感受、精神寄托等方面。在这里品牌形象的无形内容主要反映了人们的情感需求, 显示了人们的身份、地位、心理等个性化要求。
企业应通过良好的产品形象及全面的服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产品形象是品牌形象的代表, 是品牌形象的物质基础, 是品牌最主要的有形形象。品牌形象主要是通过产品形象表现出来的。产品形象包括产品质量、性能、造型、价格、品种、规格、款式、花色、档次、包装设计以及服务水平、产品创新能力等。产品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品牌形象的好坏。一个好的产品可以使广大消费者纷纷选购, 一个差的产品只能使消费者望而生厌。与此同时, 企业只有通过向社会提供质量上乘、性能优良、造型美观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塑造良好的产品形象, 自己的品牌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 引起广泛的注意。
二二、分众传播策略:精确提升注意力
电视广告、报刊广告等大众传播模式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一点到多点, 分众传播的特点则是信息传递多点到多点, 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是一种类似精确制导式的注意力提升模式。用户主导和市场调节是分众传播的显著特征, 而网络传播是典型的分众传播模式。
为吸引更多的受众注意力, 分众传播要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要细分受众群。传播者通过调研, 依据受众的动机、需要、欲望等诸方面的差异, 把受众划分为若干个受众群, 进而确定传播方式。这些有着相似或相近动机、需要、欲望的受众构成了一个目标受众群。细分目标受众群的客观基础是受众需求的两重性即差异性和相似性, 受众需求的差异性是由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的, 受众的需求因性别、年龄、收入、居住地、文化传统及需求层次的差异而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受众的需求存在差异, 并不是每人各属一种类型, 而是有相当数量的受众在对传播的需求上存在着相似性或一致性。通过细分受众群增强了传媒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避免了在传播中分散用力, 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能够集中使用于一个或几个目标受众群, 扬长避短, 有的放矢地开展针对性传播。
要根据传播内容的不同, 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的多种形式。 (1) 互联网广告。如电子邮件广告、在线互动游戏广告、网幅广告、网上分类广告、弹跳广告、链接式广告、网站栏目广告、网页广告、关键字广告等。 (2) 名人博客传播。博客是一个新型的个人互联网出版工具, 是网站应用的一种新方式。它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信息发布、知识交流的传播平台, 博客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用文字、链接、影音、图片建立起自己个性化的网络世界。利用名人博客类似意见领袖的作用, 其内容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 (3) 手机短信广告。手机短信日益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许多年轻人已经成为“拇指一族”, 收发短信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短信广告与电子邮件的特性十分类似, 不同之处在于短信广告投放的载体是始终处于开机状态的手机终端, 信息传播速度更快、针对性更强。
三三、公关传播策略:高效提升注意力
在营销传播活动中, 利用公共关系进行品牌传播活动, 一是影响面广, 二是成本低, 三是持久性强。它是在短时间内高效提升公众对品牌注意力的利器, 其主要方式有:
1.新闻事件传播活动。新闻事件传播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 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并通过具体的操作, 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 从而达到迅速提升注意力的传播效果。新闻事件传播活动最重要的是有全新的传播策划。策划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自己的目的, 然后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新闻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为获得受众的广泛注意, 新闻事件传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事件的重要性。判断事件重要与否的标准主要看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程度。一般来说, 对越多的人产生越大的影响, 新闻价值越大。 (2) 与受众的关联性。越是心理上、利益上和地理上与受众接近和相关的事件, 新闻价值越大。通常来说, 事件关联的点越集中, 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3) 事件的显著性。新闻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的知名程度越是著名, 新闻价值也越大。 (4) 事件的趣味性。大多数受众对新奇、反常、变态、有人情味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富亚涂料通过经理喝涂料而一喝成名, 一事件满足了人们对新闻趣味性的追求。
2.体育传播活动。赞助体育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组合的体育营销, 商业性及功利性不明显, 受众的排斥阻力相对弱一些。同时, 在重大比赛现场, 观众数量之多是其他营销传播手段所不能企及的。赛事直播, 媒体受众更是广泛。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 非常有利于企业与目标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 快速提升品牌价值, 快速推进品牌国际化。国内外许多著名品牌如李宁、安踏等都是通过体育营销传播活动, 迅速提高了受众的注意力, 赢得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3.娱乐传播活动。娱乐传播是借助娱乐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与消费者实现互动, 将娱乐因素融入产品或服务, 从而提升品牌注意力。著名管理学者斯科特·麦克凯恩这样说道:娱乐化精神业已成为这个时代商业运营的一种标志性特征。“实体、媒体、消费者三位一体”和“互动性”是娱乐传播不同于其他传播活动的最显著的特点。超级女声的成功关键之一就是让观看的观众用短信对选手进行投票, 引发观众们惊人的参与热情。蒙牛酸酸乳的推广正是借助“超级女声”的高效传播力。
浅析核心竞争力与注意力经济 篇8
最早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文章比较了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10年发展历史, 而后明确指出NEC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原因在于它颇有远见地培养了其核心竞争能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为企业进入各种市场提供潜在机会, 能借助最终产品为所认定的顾客利益做出重大贡献, 而不易为竞争者模仿的能力。之后, 对核心竞争力的论述又出现了分别基于知识观、资源观和系统观的三种核心竞争力观点。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阐释, 但都有不足之处。综合这几种观点不难发现,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 这里的资源包括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另外, 信息、能力、专长在本质上属于企业内部知识。
那么,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源泉是什么呢?它应当是一定时期或特定环境下企业凝练出的正确的经营理念并指导企业未来的经营行为, 由此形成的某种专长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 理念决定制度并影响技术的形成, 进而技术又决定产品。所以, 拥有最新理念的企业才会拥有最强大的竞争力。由此我们认为, 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某种专长共同构成了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例如, 麦当劳的核心竞争力是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的高度规范化能力;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质量和服务方面的专长。
二、注意力经济的内涵与构建
(一) 注意力经济的内涵。
“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Michael H.Goldhaber, 1997年他在美国著名的《Hot Wired》上发表了《注意力购买者》。文章指出, “注意力经济”是指如何更有效地配置企业现有的资源, 以最低成本去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 通过培养其潜在的消费群体, 以期获得最大的未来无形资产, 即经营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还指出, 在互联网时代, 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 而且是过剩的。相对于过剩的信息, 只有人们的注意力才是稀缺的资源。目前, 正在崛起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注意力经济”, 在这种经济状态中, 最重要的资源, 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 也不是信息本身, 而是注意力。
(二) 注意力经济的构建
1、管理者首先要谨慎确立注意力焦点。
这不仅是由高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决定的, 更是由这种资源受人际关系的影响, 具有向外联动倍增的扩张性决定的。毋庸置疑, 员工对自己领导的注意力焦点的投放是很敏感的, 高层管理者注意力焦点的不慎或失误会引起整个组织的巨大无形的损耗。
2、从与企业知识管理的关系上看。
在进行知识管理过程中, 无论是进行知识的创造、沟通还是交流都要考虑到注意力资源的稀缺性。无论这种知识是易于编码并沟通的显性知识, 还是在过程中学习的隐性知识, 对其加工都是以占用注意力资源为前提的, 这种稀缺性不仅表现在量的相对无限增多和信息的有限, 还表现在分配上不能同时加工处理多个信息, 因而在信息的控制管理上做到重点明确, 尽量避免让员工同时面对过多不相关或不重要信息。
3、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上。
企业管理中除灵活性、战略性的活动外, 日常事物应尽可能做到制度化、程序化以利于节省资源, 这同样是与注意力的特性紧密相关的。心理学上将注意划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大类, 其中随意后注意是在不随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目的性又不需要意志维持, 带有自动化特征的注意, 这种注意基本不占用或很少占用资源, 企业日常事物的制度化和程序化, 有利于转化为随意后注意节省资源同时提高绩效。
4、组织结构的构建上。
换一种视角可以把组织结构看作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商业的某些特定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一种机制。不同的组织结构对应着不同的注意力焦点选择, 如生产多产品的企业会对产品走向的组织结构足够的重视, 而职能型组织结构会对职员的技术专长投以更多的注意力。当然, 如果能将组织结构建设和绩效评估、薪酬制度等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会对确保注意力的正确投放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核心竞争力与注意力经济的关系
企业应该具有两方面的能力, 一个是显性的能力, 如技术专利、管理方法等, 它容易被竞争对手所识别, 通过某种手段加以模仿, 使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失;另一个是隐性的能力, 如产品品牌、企业形象、经营理念等, 这些能力是对手无法模仿的, 因而隐性能力对企业来讲, 起着隐蔽和保护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而这些隐性能力正是引起竞争对手注意力的因素, 而且不宜模仿。对竞争对手而言, 强有力的隐性能力能够模糊对手的视线, 削弱其模仿能力, 阻挡其跟随的步伐, 减少竞争的压力, 以此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 企业必须有能力识别和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也就是提升企业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是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二者的联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注意力经济都是动态的, 它与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环境、政治环境等外部条件相适应, 是企业在一系列特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优势。
2、核心竞争力和注意力经济的形成是企业内部经过长期积累、整合协调得来的, 是对企业资源和企业能力的综合发挥, 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仿制的。
3、核心竞争力和注意力经济的本质内涵就在于能够为消费者看重的价值提供直接的、显著的贡献。
(1) 价值的显著增值性。它们对实现客户看重的价值能够做出显著的贡献, 如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等。具体表现在: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 能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对实现顾客所特别注重的价值有显著贡献;是企业异于竞争对手的原因, 也是该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原因, 因此对企业的特质性和竞争优势也具有重要贡献。
(2) 领先性。它们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较大的领先性, 主要表现为观念的领先、产品的领先和市场的领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只有依靠不断地创新, 以领先于竞争对手领先于消费者理念的产品或服务, 才能抢占市场、取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3) 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 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 有溢出效应。它们可使企业在原有的竞争领域中保持持久优势, 也可使企业进入各潜在相关产品或服务领域, 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产品或服务。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企业可通过其在新领域的积极运用, 不断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4) 整合性。它们是多个技能、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有机整合。单个技能、技术的强大都不足以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必须由企业的其他能力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它强调企业中的整体协调和配合。这种整合性通过产品或服务, 集中表现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越性和为消费者带来的满意度。
(5) 异质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和注意力经济应是独一无二的, 即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 至少是暂时不具备的。不同的企业, 核心竞争力也不同, 它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业文化和特定企业员工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
(6) 可保持性。它们不仅来自有形的资源, 还来自无形的资源;不是来自一种产品或技术的拥有, 而是来自多种知识和技术的综合, 具有很高的可保持性。
参考文献
[1]莺敏, 吴之洪.关注“注意力经济”[J].唯实, 2002.6.
[2]聂磊, 丁梅.注意力经济初探[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8.
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出版业危机 篇9
1注意力经济时代出版业的危机
1)图书受众流失。长期以来,图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进行休闲阅读以及文化体验的主要渠道,然而,这一传统优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下逐渐丧失。自1999年首次开展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以来,国民图书阅读率逐年走低。1999年的首次调查显示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60.4%。这一数据逐年降低,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到2005年降至48.7%。在持续的走低之后,由于阅读习惯的惯性,国民图书阅读率又逐渐走高,至2010年回复到52.3%,到2015年为58.4%,但仍未能达到1999年的高度。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传统图书出版业所面临的严峻局面。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研究者认为,生存压力的增大与竞争的激烈,使得人们逐渐丧失了进入传统书店寻求适合自己的图书的兴趣与时间,进而影响了进行阅读活动的读者数量。但仔细分析,情况却不尽如此。虽然国民的图书阅读率降低了,但人们迫于生存压力所进行的功利性阅读与为了缓解过度的竞争压力所进行的休闲性阅读并没有减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呈上升趋势。因此,我们不得不对整个传媒业做一宏观考量。由于现代传媒手段的不断完善,传媒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受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阅读者原来投放于图书之上的注意力必然产生分化,使得相当一部分图书阅读者流失,转而开始从电视或网络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网络来说,有确切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在迅速增长,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15年的64%,16年间增幅惊人。
注意力体现着人们对事物的关注程度。图书受众的流失体现了新兴媒体——电视、网络等,都在争相来与图书抢夺受众的注意力与时间,并争食受众原本并不宽裕的文化消费预算。在这种情形下,出版业的确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巨大竞争压力。
2)与新兴媒体相比,图书对受众注意力的吸引不占优势。与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相比,图书在争取受众的注意力上缺乏优势。美国学者戴安娜·克兰甚至将图书视为边缘媒体,原因就在于图书产品能够吸引的人数较少。
这是由图书和其他新兴传媒各自的特性决定的:从文化发展的层次来说,图书以文字传递意义,属于读写文化,电视以图像传递意义,属于视觉文化。图像对信息的传递更为直观,二者相较,后者对受众注意力的吸引作用显然更大;同为读写文化,与报纸、杂志相比,图书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却又远远不及;而与价格低廉的网络阅读相比,图书的劣势更是不言自明。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来,人们对图书的需要既不是生理意义上的必须,也不是直接的需要,除了升学与职业需要而购买的教科书与专业图书外,普通受众对图书的需要都是“间接的”“心理的”“衍生的”。由此可见,多数读者对图书的需求是“隐藏性的”“心理性的”“理智性的”。这种在需求上的不紧迫性,又反过来使得受众对图书的注意力更加分散。
图书在吸引受众注意力方面的先天劣势正是国民图书阅读率无法上升的主要原因。
2寻求受众注意力与图书的契合点
1)劣势中的优势——图书仍然具有稳定的受众群。虽然传统的图书具有种种不利于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特性,但并不能因此就认定,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图书只能沦为新兴媒体的附庸,其衰颓之势再无挽救的可能。事实上,作为具有数千年阅读史的传统媒体,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仍然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中国自古便有功利性阅读的传统。“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再清楚不过地表达了中国人以读书为入仕之门的功利心理。这种心理积淀深厚,形成了民间“唯有读书高”的文化认同。时至今日,势力依然强大,使得对图书的阅读在我国具有在西方国家所不具有的庄严性。作为兼具商品与精神产品双重属性的图书,因而也常被奉为社会救赎的唯一希望,甚至被涂抹上了神圣色彩。时下出版界常因图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无法达成统一而引发激烈的辩论,实际上也正是学界对图书应该神圣化还是媚俗化争论的反映。有这种不可动摇的社会心理做基础,尽管受到新兴媒介的强烈冲击,在中国,图书对受众的注意力的吸引作用依然较为强大。
抛开社会因素不谈,图书自身的某些特点也对受众颇有吸引力:前面已经提到,图书属于读写文化,以文字传递意义。由于文字具有引发不同联想的特性,因此,绝大多数图书都可以一读再读。而且,每次阅读都可以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图书具有独特的“重复阅读性”。另外,与不断刷新的网络相比,图书又具有一种更适于阅读的“稳定性”。兼之对图书的消费属于心灵感受与精神体验的范畴,这种种特性使它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受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调查显示,在一些阶层受众因种种原因而放弃阅读的同时,保留阅读习惯的中产者的数量基本稳定。这些人有较为充裕的文化消费预算,也更愿意将其注意力放在图书上,因此成为图书最为稳定的受众。
2)“悦目”与“赏心”——注意力经济时代对图书的基本要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图书在吸引受众注意力上的确存在种种不足,其中有些不足来自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只要应对得当,图书仍然可以固守传统,与新兴传媒相抗衡,维持甚至扩大原有的地盘。
注意力经济时代出现的前提是现代社会巨大的资讯压力超出了受众的负荷,使其产生了“注意力匮乏”。在图书市场上,受众面对众多的出版社和品种与数量繁多的图书选择,消费心理也产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图书的消费从单纯的量的满足逐渐转向对质的满足;其二,图书消费模式从趋同型转向求异型,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来说,受众对图书的选择注重的不单纯是图书的使用价值,还有它的“延伸物”。这些“延伸物”是否能获得目标受众群的心理认同,便成为受众是否购买此书的先决条件。
从受众对图书的心理认同角度来分析,所谓的图书“延伸物”最少应当具有如下两种作用:其一为“悦目”;其二为“赏心”。前者是对图书的外包装提出的要求。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图书,其外型必然新颖独特,但又不仅仅是阐释性的标志。它能够捕捉书籍内涵的各种要素,以与图书主题相符的空间、艺术表现形式,重新构成甚至提升图书内文的节奏、层次和表现力,将图书的内涵具象地传达给有阅读需要的受众,使他们产生翻阅图书的欲望。
毋庸置疑,“悦目”的素质,是图书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最初一步。但这仅仅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基础,真正能使受众产生购买冲动的则是图书的“赏心”功能。所谓的“赏心”功能,是对图书内容提出的要求。但凡能在图书市场具有长期吸引力的业界追求的“长销书”,都是能满足受众“赏心”需求的图书。
以新经典的长销书《窗边的小豆豆》为例分析:这是一本引进自日本的自传体儿童读物,写一个“问题儿童”童年时在“巴学园”的种种经历,从中揭示了教育的规律。这本书,最少满足了三类读者的阅读需求:其一,为孩子的教育而焦虑的家长;其二,崇尚“素质教育”的教育从业者;其三,乐于阅读的儿童。本书的故事性极强,笔触细腻优美,又不乏幽默,因此吸引了此三类读者之外的大量受众,几乎成为一本国人必读书。此书多年来雄踞畅销图书榜榜首,成为一本典型的“畅销”“长销书”。这是一本典型的依靠内容获得大量拥趸的图书。
这一个例子可以充分地说明:虽然图书的受众相对分散,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出身的受众的心理需求具有多样化,但作为读者,其心理总有共通之处,这种共通之处决定了其注意力有着共同的方向。图书策划者如果能把握这一方向,精准策划,尽可能涵盖更多的细分受众群,创作出能够让受众感到“赏心”的图书,那么,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当非难事。
“悦目”与“赏心”相结合,是注意力经济时代图书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基本条件。图书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基本要求。从目前的图书市场来看,传统的大社强社,如三联、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都凭借极具赏心悦目特质的图书在市场上稳稳立足;近年来引人瞩目的一些黑马,如浦睿文化、“甲骨文”等,乍一出面,就出手不凡,吸引了众多或追求“小而美”或追求深度阅读的受众的追捧。这些出版单位的成功值得借鉴。此外,要与各具特色的其他新兴传媒展开竞争,争夺并保持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图书出版单位还应当借助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来实现图书与受众之间信息交流,弥合由于图书的先天不足所带来的受众与图书间的疏离感,这一点,前人已多有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摘要:注意力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中,出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了一场争夺眼球的竞争。面对各种危机,出版业需要认清危机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如何摆脱困境,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本文分析了注意力时代出版业的危机,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寻求注意力与出版业的契合点。
关键词:注意力时代,出版业,危机,契合点
参考文献
[1]陈程.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出版创新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3.
注意力经济 篇10
一、“标题党”的界定
“标题党”是指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或媒体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点击进去发现与标题落差很大而又合情合理,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各种目的网站编辑、记者、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2014年4月28日,光明网刊发一篇评论文章,首次提到“标题党”这一说法,一针见血,指出扬尘炒作、恶搞、夸张的网络江湖,是“标题党”的名利场。其目的在于忽悠、恶搞、炒作等,让网站赢得人气与利益,却也让网络滋生了一群以辱骂、抱怨、泄愤回帖的“戾气帮”。“标题党”为名气,网站为利益,“戾气帮”为了发泄,三者联手摒弃了真实与思考,将本来具有即时、高效、快捷优点的网络分割出一块负能量的“江湖地盘”,而“标题党”正是这江湖的主要居民。
二、“标题党”现象的出现的动因
“标题党”在网络媒介环境下频频出现有着其深层次的动因,本文着重从其时代背景入手进行深入分析。
(一)“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背景催生“标题党”现象
“注意力经济”也被叫作“眼球经济”,是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指出的: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正式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迈克尔·戈德海伯1997年在美国发表了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他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信息是过剩的,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一条信息吸引的注意力越大,就越有商业价值。而在网络市场环境下,这种注意力就直观体现在点击率上,于是媒体、网站对眼球率的追逐催生了一些传播乱象,新闻“标题党”就是其中之一。
(二)媒体片面追求轰动效应
崔永元曾经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但是在“注意力经济”的网络媒介环境下,点击率便自然演变为万恶之源。某一信息内容被点击的次数,反映了该信息内容的受关注程度,因此点击率成为新媒体追求的终极目标。媒体都在千方百计地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其目的都是增加点击量。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媒体偏离真实客观的信息选择标准去追逐“轰动效应”。“轰动效应”是媒体基于自身生存空间的考虑,偏离真实客观的准则进行报道,以迎合受众需求,通过过分渲染和炒作一些热点问题而制造出轰动的社会效应,以追求报道的爆炸性、丑闻性,从而引起受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现今,媒体为追逐“轰动效应”,片面追求点击量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即使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媒体也不例外。网易在报道冠生园董事长意外死亡事件时,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把标题定为“上海冠生园董事长被猴子弄死”,一时间网易成为众矢之的,引起舆论哗然。这种“标题党”现象虽然一时间赢得了一定的点击量,但不仅对缺乏对生命的基本尊重,也直接危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三)受众的心理需求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传播
信息虽然是传播者发出的,但是传播者正是利用了受众的某种心理因素才会导致新闻标题党的出现。所谓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在“注意力经济”下的网络时代,在信息的海洋中,传播者激起受众的好奇心是关键。猎奇是人的本能,是人对未知事件的好奇。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很多网民接收新闻信息的目的并不明确,多数伴随着猎奇心理,奇怪的事件、奇特的人物都会引起受众的好奇心,驱使受众一探究竟。在网络时代,信息是过剩的,受众在阅读时往往存在一种快餐式阅读心理,在阅读新闻信息时往往只是大体上浏览一下新闻标题和大概内容,这种“快餐式”阅读心理被传播者捕捉到也是“标题党”能够拥有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受众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阅读新闻信息,更多的是为了消遣和娱乐,主动寻找“有用”新闻信息的并不多,因此粗略地看一下新闻标题是普遍现象,我们通常的感受是,有时被某一新闻信息吸引后点开阅读,由于信息内容过长,便不会深入阅读,大脑已经被事先看到的新闻标题所占据,标题释放出的信息也先入为主,传播者正是利用了受众的这些心理才会盲目迎合受众,出现层出不穷的“标题党”现象。
参考文献
[1]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报社,2001:85.
[2]张华军.标题焦虑中的传统媒体应对策略——兼谈标题党乱象及原因[J].新闻爱好者,2014(12):37.
[3]乔媛媛,蒋雷亦.微信新闻“标题党”现状及危害[J].西部广播电视,2015(12):121.
[4]陈力丹,李林燕.“标题党”用歪了新闻价值理念[J].传媒,2014(19):89.
[5]钟靖,雷启立.点击的诱惑与媒介素养——“标题党”现象再议[J].新闻记者,2013(02):46.
[6]周晓东,王茵,赵宝珍,李卫萍,柳标.实时灰阶超声造影鉴别诊断浅表良恶性淋巴结[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07):78-79.
注意力经济 篇11
关键词 现场 经济 技术 签证 控制 措施
现场经济技术签证是对原工程承包合同的补充。现场经济签证是施工活动中,用以证实在施工中遇到的某些特殊情况的一种书面手续,是超过施工图纸以外发生的工程量的费用。在建设工程竣工结算中,除中标价、设计变更等环节外,影响工程成本的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现场经济技术签证。
一、现场经济技术签证分为三类
根据现场经济技术签证的具体程度,现场经济技术签证可分为三类:
1.如果现场经济技术签证不仅对于发生的变更事实予以肯定,而且对于发生变更的费用和延误的工期也予以确定,则按签证中约定的工程价款结算方式进行结算。
2.仅对变更的事实予以定性的肯定,但未对变更的费用和延误的工期予以定量的确认的工程签证,则参照签订施工合同时当地建设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计价方法或计价标准结算工程价款。
3.既没有对变更的事实予以定性的肯定,也没有对变更的费用和延误的工期予以定量的确认,但承包人提供的其他证据能确认实际发生工程量的,则参照签订施工合同时当地建设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计价方法或计价标准结算工程价款。
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现场经济技术签证工作中存在某些问题
1.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业务单一,大多数对合同、协议、图纸、会审纪要、工程预算定额及有关规定不熟悉,导致盲目乱签证,且对签证资料不及时进行办理,或签字意见不明确,造成结算时争议较大。
2.有些建设单位驻现场工地代表,对现场经济技术签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态度不认真,对签证中的项目、工程量及材料价格不仔细审核,随手乱签字,致使有些经济签证内容前后矛盾、工程量重复,造成工程结算时甲乙双方争执不休,迟迟不能定案。
3.有些施工单位所作经济签证资料,文字不规范,意义不明确,内容不具体,语句模棱两可。另外,经济签证内容与预算定额口径不一致,造成结算时无法套用相应定额。
4.有些施工单位对经济签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工程质量、人员安全,急于追赶合同工期、盲目采用新工艺、新材料,疏于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导致工程资金难以回收,加大了工程贷款利息,无形中提高了工程的成本,使施工单位没有经济效益可言。
三、现场经济技术签证应控制的范围
除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工程内容以外,经建设单位认可的设计变更通知书、工程更改证书或纪要、材料代用证书、施工组织设计的技术措施方案,定额中明确规定的与有关调价文件,以及凡应具备有技术文件通知单、证明书,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双方协调确认的会议纪要等项目不再另行签证外,其他经济技术签证应严格控制,实事求是地认真核实,并给予确认。
四、为了加快工程结算工作,需做好现场经济签证的编制、核实、审查工作。现场经济技术签证应注意如下事项
1.在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必须明确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现场代表的责任和权力,使施工单位在办理与之有关的各项手续时明确到人,以免建设单位在结算中否认其代表签字的有效性。
2.凡合同约定和预算定额中有规定的项目不得进行签证,但对于定额没有的项目,或建设单位指定材料价格与定额内材料价格出入较大时,应及时在经济签证中明确其价格,以免结算中双方发生争执。
3.经济签证必须具备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监理公司现场代表以及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共同签字盖章,方能有效。
4.经济签证的内容应明确,项目要清楚,且具体部位及工作内容应尽量详细。若需附图说明的,应尽量附图。同时,签证数量及价格要明确。
5.由于签证事项随时发生,故应随时协商解决、随时签证,不得拖延。如遇特殊情况不能签证的,应随后及时补签。
6.经济签证应公正合理,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高估冒算。
7.建设单位现场负责人对经济签证的确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将现场实际情况发生的数量及价格的确认推卸到结算部门审核,那么会给施工单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五、现场签证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健全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对应负责制,并在《建设施工合同》中明确其责任和权力。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提倡廉洁奉公,反对采取不正当手段牟取私利。
3.对建设单位现场代表进行必要的素质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预算知识,并加强对预算定额及相关知识和法规的学习,使之既熟悉现场情况,又熟悉经济法律、法规,以达到“是非清,责任明,签证有据,结算公正”,继而实事求是地办理签证。
4.施工单位应加强自身修养,练好内功,不仅需加强经济管理的工作,同时应加强对经济签证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理解建筑工程合同内所明确的内容,熟悉预算定额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施工企业的自身利益,在办理经济签证时做到有理、有力、有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加强对现场经济技术签证的审核。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对现场签证应逐一进行审核,对于不合理的签证,应及时给予纠正,做到既堵塞漏洞,又公正合理。
六、结束语
注意力的货币化与网红经济 篇12
一、注意力商品化
信息技术革命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将变成严重稀缺的资源。西蒙曾指出:“在一个信息丰富的世界,信息的丰富意味着其他东西的缺乏,信息消费不足。”
从货币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通用的货币一般是成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张雷认为,注意力货币化伴随着注意力商品化的过程。受众商品论突出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受众被媒体作为商品打包售卖,而注意力商品化则是受众商品化这一观点在信息爆炸时代的衍生。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媒介生产的商品并不是实际的受众,而是关于受众的信息。
Lawbam认为,处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人类的注意力,即人类利用数据信息的行为成为稀缺的日用品,因而媒体在注意力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资源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角色。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注意力资源像其他资源一样稀缺且重要,并伴随着媒介的传播活动广泛流通。注意力的商品化是把它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的过程,达拉斯?斯麦兹认为,商营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产品是受众的人力(注意力)。媒体将注意力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通过广告费实现,注意力的商品化成为受众商品化的表现之一。
在传播活动中,受众的相关信息(如数量、特点、使用媒体的方式、注意力流向)成为媒体贩卖的商品,成为有交换价值的产品,注意力价值的大小可以通过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来衡量。伴随着注意力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注意力经济的发展,注意力货币化的程度也会有所提高。张雷认为,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某一商品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最畅销的商品(如黄金),它就是货币,随着信息的爆炸加剧,注意力的生产与消费越来越成为商业讨论的重点,因此他断言,“注意力在新媒体世界是商品,而且是最为紧俏的商品,这使得它具备了演化为货币的最主要的潜质。”
高德哈伯则在《注意力购买者》一文中谈到,虚拟经济的增强,网络对于经济贡献的增加,使注意力加速流动,此时注意力的流动将不仅仅预示着货币的流动,而且注意力将可能取代货币。
二、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注意力
在高德哈伯看来,注意力是人类欲望的基础,它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并且注意力可以转化为喜悦、爱恋、警觉、欲望等各种表现形式,因此它具有转化为财富和复杂的综合性经济的可能。
注意力经济就是基于注意力的生产、加工、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新型经济形态。如今,注意力经济模式在网红经济中的表现是:人们用真实的货币去购买虚拟货币,再用虚拟货币直接换取各类礼物,在网络中消费获取精神上的满足。
注意力成为衡量虚拟商品价值大小的关键指标,人们投入的注意力越多,表明他们越愿意关注,投入资产的可能性也就更大。高德哈伯认为,在网络经济中,钱不是最稀缺的资源,最稀缺最重要的资源是注意力,吸引了注意力,意味着掌握了更多进入受众视线的机会,提高了对受众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与控制能力。
传统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但张雷认为人是动物性、符号性、社会性的统一,这使得人们虽然被认为是理性的,但在多数情况下确是感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又使得人们充分分配注意力,实现最大化的利用,越有价值的信息,人们越愿意付出注意力,因此注意力成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一种尺度。注意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它同样受到需求量以及供给量的影响,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货币代表的是工业时代价值的尺度,那么在信息时代,注意力则是衡量信息产品最好的价值尺度。
注意力在网络经济中将成为最为有效的交换媒介,可以使用到注意力货币的场合以及产品越来越多,因此在信息时代,注意力作为流通手段优势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张雷称之为“时代的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由此可见,注意力作为一种货币已经具备货币的基本职能,只是注意力作为一种不需要实物表现的货币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三、作为银行的媒介
在注意力经济中,媒介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乔治.法兰克认为,媒体在注意力商品的生产、分配和流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媒体是注意力财富的创造者、注意力资源的分配者、注意力价值的交换者。传媒产业的经济运作并不是依赖出售自身产品获得最大回报的,传媒所获得的最大回报来自第二次售卖,即通过所生产的节目来获取关注的注意力,并将观众的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售卖来达到盈利的目的。媒体作为一个面向公众的平台,具有收集与分配注意力的能力与资格,导致出现法兰克口中的资产阶级,他们是明星或是名人,他们拥有更多的注意力财富,同时也导致无产阶级的出现。当然,法兰克更多的是基于电视等单向媒体,实际上,在网络经济中,这种对注意力的掠夺更加激烈,媒介在这个过程之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乔治.法兰克在《精神资本主义》一书中说,注意力只有用同质单位测量并且通过匿名进行交换,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也就是说,注意力需要标准。注意力流通系统依赖于专门的金融服务,这一银行业和股票交易功能由网络和大众媒体履行。作为企业,媒体可以把注意力转化为金钱,如出卖广告空间、媒体的服务通过发行量和收视率等有效的测量和评估方法实现。在网络平台上,注意力的流动与交换更加便利,这加速了注意力的运转,当然目前各个媒体平台也制定了各类标准,为衡量注意力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
四、网红经济
让我们再来看伴随着社交媒体而诞生的“网红”这一词汇,与之类似的有另一词汇——草根。从“草根”到“网红”,折射出的是对注意力掠夺的增加。
如今,火热的网红经济正是注意力经济的体现:网红通过网络途径走红,他们平时活跃于社交网络,和粉丝进行互动,为了持续获得粉丝的注意力,他们通过更新各类信息博得关注。吸粉量是衡量网红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粉丝的各类虚拟打赏都是他们的收入来源,他们也通过广告代言等方式获取现金报酬。注意力成为流动在网红经济中的重要资本。但目前的网络环境并不稳定,网红经济同样面临各种问题与挑战,例如当今现存的货币与注意力货币是怎样的迭代关系?目前的经济仍是以实体经济为主题,虚拟经济作为补充,目前大量流通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虚拟货币真的能够在未来完全取代传统货币吗?注意力又是否能够成为虚拟货币最好的代表?再者,成为货币必须要有规范化的衡量标准,而注意力作为人的主观意识是否能够被准确测量,现行的注意力测量是否存在缺陷?注意力的测量是否能够被社会认同,或者注意力测量的需要只存在于媒体行业?如何对注意力经济进行规范,以及如何保证注意力货币的正常流通并避免金融危机?保障媒介在追求注意力经济时能够保障公众的利益?这些问题,都是有待解决的。正如高德哈伯所说,注意力经济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正如商品经济是工业时代的核心,而注意力货币化则与注意力经济息息相关,只有注意力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完全的注意力货币化。
摘要: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网民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名誉管理:57%的成年人通过搜索引擎寻找有关自己的信息,这种越来越热的名誉管理符合注意力经济的口号:“名声就是一切!”
关键词:注意力经济,受众商品论,货币
参考文献
[1]张雷《注意力经济学》[M]2002年浙江大学出版社
[2]陈雯雯《虚拟货币研究——基于注意力本位的新通货理论》[J]《商场现代化》2009年
[3]张雷《新媒体引发的通货革命》[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四期
[4]H.Goldhaber《Attention Shoppers》http://archive.wired.com/wired/archive/5.12/es_attention.html
[5]郭镇之《传播政治经济学泰斗达拉斯·斯麦兹》[J]《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注意力经济】推荐阅读:
注意力经济07-21
注意力经济的广告策略09-09
经济适用房买卖合同注意事项08-26
注意力综述08-30
幼儿注意力07-16
保持注意力05-25
注意力工作07-23
运动注意力08-13
注意力模式09-09
儿童注意力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