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学习

2024-06-02

幼儿的学习(共12篇)

幼儿的学习 篇1

《读懂幼儿的思维:幼儿的学习及幼儿教育的作用 (第3版) 》一书重点讨论了幼儿早期行为模式 (图式) 的某些特点, 分析了幼儿复杂行为背后的思维特征, 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据此进行有效的幼儿教育。该书由英国卡西·纳特布朗 (Cathy Nutbrown) 著, 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等译, 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共有10章节。第一部分是幼儿的学习, 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 从整体上阐述了幼儿思维和认知的发展特点。第一章举例说明了幼儿是如何理解周围的事物与现象并作出因果推理的。第二章根据艾希 (Athy) 对儿童图式理论的研究, 回答了教师关于幼儿的学习和图式的一些常见的问题。如什么是图式?图式到底有多大用处?在幼儿图式之外的活动是否无意义?

第二部分是幼儿的学习模式, 具体地阐述了幼儿学习的特点。第三章是幼儿学习的一致性、连续性和渐进性。本章对幼儿的这些学习特点和根据这些特点提供有效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特别指出通过图式理论, 教师可以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幼儿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连续性和渐进性。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3岁的幼儿在6分钟内换了4个活动:在沙坑里挖洞、用粘土做杯子、捉迷藏、画圆。表面上我们很容易把这些行为理解为幼儿活动的坚持性较差, 但掌握图式理论的教育者却能从这些行为中看出该幼儿思维的连续性:一个洞 (沙坑中挖的) , 一个容器 (粘土做的杯子) , 一个封闭的空间 (捉迷藏) , 以及笼子里的老鼠 (画的内容) 。这些行为正是他封闭和包围图式的一部分, 是此时他的主导兴趣所在。第四章作者以三个个案说明幼儿的思维形式 (图式) 具有一致性, 但是与思维相关的内容 (课程生活经验) 可以是多样的。

第三部分是图式与幼儿的认知发展, 包括第五、六、七三章, 它们从数学和科学认知的发展、读写学习模式、用故事丰富幼儿的思维三个角度讨论了幼儿对于概念的早期探索。每个主题作者都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加以考察, 并突出了游戏作为幼儿动态探索发现活动对其学习行为和思维发展的重要价值。从这一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到, 教师如何依据幼儿的思维模式扩展课程内容。以数学和科学认知为例,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费朗西斯对动态旋转图式感兴趣, 于是以此为契机, 设计了做南瓜汤的活动以维持其兴趣并扩展其学习方式。工具包括开罐器、磨胡椒粉和盐的磨盘, 以及一台电动榨汁机。在整个活动中, 费朗西斯使用了和旋转有关的词汇, 了解到变化和大小两个概念, 而且也掌握了有关旋转、原因、结果和功能依赖关系的经验。

第四部分是对早期教育的启示。作者在上述理念的基础上, 对课程、评价、家园联系提出了一些建议。课程在确保广泛性、平衡性和相关性的同时, 用有价值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丰富幼儿的思维形式, 为未来做好准备。教师要了解评价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 并通过对幼儿图式的观察, 促进幼儿学习的决策。同时, 评价应当是尊重性的评价, 即要清楚明确、真诚、谦恭有礼、勤勉细心以及始终如一。作为幼儿主要的教养者, 父母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得到承认。家长应参与到幼儿教育工作中, 与教师积极合作, 广泛地接触和交流, 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此外,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会议, 展览幼儿作品, 发放传单、小册子, 与个别家长交流等途径与家长更好地交流。

幼儿的思维是有价值的和珍贵的。幼儿的早期图式是构成幼儿经验的基础, 这些经验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更复杂的经验和思维。幼儿是教育的根本, 只有了解他们的思维、学习方式, 为他们提供适宜的课程, 才能真正促进其发展。

幼儿的学习 篇2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非常重视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兴趣等,不仅能在教育过程中依据幼儿的个体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还能根据幼儿的经验、兴趣等生成幼儿园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很好地顾及幼儿的个别差异。但是,却普遍存在着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方式关注得少,研究得少,甚至忽略幼儿学习方式的现象,尤其很少关注幼儿个体独特性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性。用统一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实施教育活动,往往既达不到预定的教育目标,也不能对幼儿的发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对幼儿学习方式的关注、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

《辞海》对“方式”的解释是“某种活动采用的方法和活动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学习方式就是指个体为接受和保持新的经验(信息和技能)所采用的方法和活动形式。儿童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不同的心理学派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了便于研究幼儿的学习方式,根据学习方式的定义及各心理学流派对学习的分类,我们可以把幼儿学习方式分为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两部分来理解。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幼儿的学习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自选活动等。从幼儿学习行为的角度出发,幼儿的学习方法有观察学习、操作学习、模仿学习、倾听与表达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感受学习、探索发现学习等。在幼儿实际学习的情境中,这些学习方式是交融在一起的,幼儿需要同时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完成活动。

对幼儿学习方式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个是幼儿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点,即研究幼儿学习方式的共性:另一个是对幼儿个体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即研究幼儿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性。目前,前者的研究较多,而后者的研究较少。本文更多关注的是后者。分析幼儿的学习方式

对幼儿学习方式的研究首先要求教师对幼儿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蛛丝马迹”进行细致的观察、判断与分析。之后,还要依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对幼儿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归纳总结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或个别幼儿所具有的学习特点,并为每个幼儿建立学习情况的档案,作为教师组织活动、决定采用何种方式、何种策略进行教学的依据。

案例一

(江苏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陈晓梅提供)

在中班“会飞的风筝”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风筝布置在教室四周,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幼儿在观察风筝时,对风筝的整体造型最感兴趣。一下就看出了它们的不同之处(凤鸟风筝、金鱼风筝、孙悟空风筝、米老鼠风筝、娃娃风筝等),而对风筝的细节部分如颜色、花纹、形状、尾巴等不敏感,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风筝的具体细节,目的是为下一步幼儿自己制作风筝做好知识经验的准备。但幼儿仍然关注风筝的整体造型,教师好不容易才完成引导幼儿观察风筝细节的活动。

在幼儿动手制作风筝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先用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构图之后才动手制作,虽然看上去花的时间长,但最后顺利地完成,且质量较高。而少部分幼儿不假思索,拿起材料就做,起初速度很快,可有的返工重做,有的虽按时完成,但作品较粗糙。

[教师的分析]

幼儿对风筝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学习的方式。在观察学习的方式中幼儿表现出了幼儿阶段的认知特点。即首先认识的是事物或观察对象的整体部分,也就是以场依存性的形式知觉事物。皮亚杰也认为。年幼儿童的知觉行为是“整体性”的。

幼儿制作风筝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操作学习。这也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活动中两类幼

儿的不同表现说明了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特点。前者属于沉思型。后者属于冲动型。沉思与冲动反映的是个体信息加工、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的学习者运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往往做出反应,都是正确的;而冲动型学习者则反应速度快,对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但容易发生错误。

[教师的反思]

1.教师应如何根据幼儿在观察学习中表现出的“整体性”认知特点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在出示图片或教具时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2.每个幼儿在操作学习中表现出的思维特,最是否在其他的学习活动中也有一致的表现?

案例二

(南京市第二幼儿园乔彦提供)

小班幼儿数学活动——5以内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操作材料:1个皮球、2辆小汽车、3朵花、4个布娃娃、5个茶杯。教师出示5张图片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考虑,从数量最少的往数量最多的排。幼儿一将布娃娃排在第一位,原因是喜欢布娃娃。幼儿二把汽车排在第一位,原因是汽车跑得快。幼儿三把皮球排在第一位,原因是皮球只有一个最少。

[教师的分析]

集体教学活动中一开始幼儿的操作完全是幼儿原始认识的表现,幼儿个体的经验、喜好及对事物的认识削弱了对“数字排序”操作要求的认识。这说明小班幼儿操作学习过程中易受到操作材料的影响。

[教师的反思]

1.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操作学习中材料的提供一味地去迎合幼儿,反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何种性质的操作材料,应根据教育目标及幼儿学习的特点来考虑。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在其他的学习方式中,提供的材料是否会影响幼儿的学习?

案例三

(河海大学幼儿园汤卫提供)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四小天鹅》。过程一,教师提问:听了这段音乐心里感觉怎样?想做什么。过程二,“这首乐到底说的是什么呢?再仔细听一遍。”过程三,教师提供了四组材料:粉笔画、彩笔直、贴色块、跳舞,请幼儿听音乐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在过程一中,文杰回答老师说,不知道要做什么;过程二中模仿他人的话,别的幼儿说什么,他说什么;过程三中,开始选择色块,贴了三个小一圆形,然后用彩笔添画了一个人,在天上又点了许多小圆点,最后选择粉笔,画了两条线,添上树,又点上许多点。

[教师的分析]

三个活动过程为幼儿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该幼儿的音乐能力在班级中属于较弱的,在过程一中对音乐没有自己的感受,在过程二中完全模仿同伴对音乐的感受及表达.但在过程三中,他的表现又属于创造型的.而且画面也能反映出音乐欢快跳跃的特质。这说明第三种学习方式较符合该幼儿。该幼儿更多是用操作学习的方式而不是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教师的反思]

1.不能简单地从幼儿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判断幼儿的学习结果,给幼儿的发展下结论。

2.同样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应考虑根据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来设计。通过上面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观察幼儿的学习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视

角。教师观察的内容是我们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司空见惯的。依据心理学理论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特点,而且也能发现幼儿对期带有共性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察改变了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又多了一个观察孩子的视角,多了一份对幼儿的理解。幼儿表现出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不仅决定着幼儿的学习结果,而且也值得教师去深思,为什么有时教师自认为设计得非常完美的教育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如果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作个有心人,就能够了解班上每个幼儿在学习方式上表现出的个体特征,教师的分析和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刻地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幼儿学习方式的关系。

积极调整教育策略

观察幼儿的学习方式、积累和分析观察资料,最终目的是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教师调整教育策略的目的是让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兴趣、不同能力,尤其是不同学习风格的幼儿达到共同的发展目标。关键是在幼儿群体中使用不同的教育策略,使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幼儿获得成功。调整教育策略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如何与幼儿的学习方式匹配,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另一个是“扬长促短”,培养幼儿具有个性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匹配策略。甩匹配的方式调整教师的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幼儿喜爱或擅长的学习方式相适立,使幼儿能够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优势,以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同时照顾不同学习风格的幼儿,尽量在活动中留出幼儿自主活动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如针对案例三中的情况,教师在设计活动写教案时就应该考虑到幼儿接受信息时在感觉通道方面的个体差异,提供多种途径让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而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虽然也提供了多种途径,但按部就班,一般会先让幼儿说说,再让幼儿用动作感受,然后再采用绘画或其他形式,这就会使得幼儿没有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余地。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风格,变换自己的教学风格,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使每一类幼儿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教师不变换自己的教学风格,一味采取一种教学风格,会造成部分幼儿长期得益,而另一部分幼儿长期受损,不能使每个幼儿都获得应有的发展,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时也违背《纲要》的精神。补偿策略。补偿的策略是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采用某些教学方法或材料避开某些幼儿学习方式上的弱点或影响幼儿学习效果的因素。如在案例一中,教师通过分析发现,在观察学习时,大部分的幼儿更多关注风筝的整体造型,而制作风筝则要求幼儿对风筝的结构和细节部分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否则后面的操作过程就无法进行。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就可以考虑,准备一幅弱化风筝造型的黑白风筝结构图,然后再让幼儿观察在这个基础上各种风筝的诞生,这不仅能使幼儿很快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而且还有利于幼儿的创造。再如案例二,幼儿学习数字的排序,教师就应考虑提供的材料对幼儿学习“排序”的干扰。

纠正策略。指教师为了帮助幼儿有效地学习,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使幼儿在学习方式方面受益。强化某种学习方式的相关的知识技能。纠正幼儿在学习方式方面的偏差,从而使幼儿克服自己的弱项,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例如,在思维方面,有的幼儿表现出冲动型的学习特征,有的幼儿是沉思型的学习特征。在案例一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要求冲动型幼儿先说出自己的设计、构思和选材再动手继续操作。冲动型的幼儿在观察学习时也会观察不仔细就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同样要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组织好语言再说出自己的答案。又如。不喜欢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幼儿,教师要寻找恰当的机会让其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学习与他人合作。每个人包括教师自己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或自己认为好的学习方式不一定适用于他人,对幼儿更是如此。有时教师认为为幼儿提供了适合的学习环境、学习材料、信息途径,而往往结果却大相径庭,如案例二。因此,教师在使用纠正策略时要避免主观化的倾向,尽量从学习的结果和幼儿的长远发展的角度,从幼儿的学习方式的特点出发,帮助幼儿完善自己的学习风格。

幼儿的学习 篇3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共有10章节。第一部分是幼儿的学习。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从整体上阐述了幼儿思维和认知的发展特点。第一章举例说明了幼儿是如何理解周围的事物与现象并作出因果推理的。第二章根据艾希(Athy)对儿童图式理论的研究,回答了教师关于幼儿的学习和图式的一些常见的问题。如什么是图式?图式到底有多大用处?在幼儿图式之外的活动是否无意义?

第二部分是幼儿的学习模式,具体地阐述了幼儿学习的特点。第三章是幼儿学习的一致性、连续性和渐进性。本章对幼儿的这些学习特点和根据这些特点提供有效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特别指出通过图式理论,教师可以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幼儿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连续性和渐进性。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3岁的幼儿在6分钟内换了4个活动:在沙坑里挖洞、用粘土做杯子、提迷藏、画圆。表面上我们很容易把这些行为理解为幼儿活动的坚持性较差,但掌握图式理论的教育者却能从这些行为中看出该幼儿思维的连续性:一个洞(沙坑中挖的),一个容器(粘土做的杯子),一个封闭的空间(捉迷藏),以及笼子里的老鼠(画的内容)。这些行为正是他封闭和包围图式的一部分,是此时他的主导兴趣所在。第四章作者以三个个案说明幼儿的思维形式(图式)具有一致性,但是与思维相关的内容(课程生活经验)可以是多样的。

第三部分是图式与幼儿的认知发展,包括第五、六、七三章,它们从数学和科学认知的发展,读写学习模式、用故事丰富幼儿的思维三个角度讨论了幼儿对于概念的早期探索。每个主题作者都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加以考察,并突出了游戏作为幼儿动态探索发现活动对其学习行为和思维发展的重要价值。从这一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如何依据幼儿的思维模式扩展课程内容、以数学和科学认知为例,教师通过观察发现费朗西斯对动态旋转图式感兴趣,于是以此为契机,设计了做南瓜汤的活动以维持其兴趣并扩展其学习方式。工具包括开罐器、磨胡椒粉和盐的磨盘,以及一台电动榨汁机。在整个活动中,费朗西斯使用了和旋转有关的词汇,了解到变化和大小两个概念,而且也掌掘了有关旋转、原因、结果和功能依赖关系的经验。

第四部分是对早期教育的启示,作者在上述理念的基础上,对课程、评价、家同联系提出了一些建议。课程在确保广泛性、平衡性和相关性的同时,川有价值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丰富幼儿的思维形式,为未来做好准备。教师要了解评价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并通过对幼儿图式的观察,促进幼儿学习的决策。同时,评价应当是尊重性的评价,即要清楚明确、真诚、谦恭有礼、勤勉细心以及始终如一。作为幼儿主要的教养者,父母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得到承认。家长应参与到幼儿教育工作中,与教师积极合作,广泛地接触和交流,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会议,展览幼儿作品,发放传单、小册子,与个别家长交流等途径与家长更好地交流,

幼儿的思维是有价值的和珍贵的、幼儿的早期图式是构成幼儿经验的基础,这些经验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更复杂的经验和思维。幼儿是教育的根本,只有了解他们的思维、学习方式,为他们提供适宜的课程,才能真正促进其发展。

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4

随着对幼儿学习过程的深入研究, 笔者在组织幼儿学习的过程中, 体会到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摆架子, 孕育学习兴趣

这点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基础。幼儿的心灵非常脆弱, 他们需要老师的呵护,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自己当成是他们的朋友。如幼儿在游戏时, 老师去扮演幼儿安排的角色, 这样一来幼儿显露在脸上的快乐是用语言所不能形容的。如果要让幼儿感到快乐, 老师首先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不将自己当成幼儿的长辈, 在平常活动教学中不用命令的口气而是用商量的语言去和幼儿交流, 这样幼儿就不会从心底产生惧怕或被约束的感觉, 从而让幼儿从内心接受教师, 跟着教师的教学计划走。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自己的身份定位好以后, 想方设法去引导,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可利用自己的知识, 发挥自己的想象, 结合教学内容, 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做一个比较有趣的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这样幼儿不仅可以按照教师的计划进行教学, 而且幼儿会更加接受教师, 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二感情渲染, 引导学习兴趣

幼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由于年龄小, 情绪、情感非常容易受感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情感会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兴趣, 所以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 积极投身于幼儿的各项活动中, 努力成为幼儿的一员, 与幼儿同乐、同玩, 并时时刻刻做幼儿的表率, 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幼儿, 教育幼儿。朱小蔓曾经说过:“离开感情层面, 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所以老师要与幼儿进行情绪情感方面的交流, 以自己的真诚唤起幼儿情感的共鸣, 用比较轻松、愉快的情绪, 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 丰富的肢体动作来感染幼儿, 使幼儿不怕出错误, 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 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采用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 如在讲到孔融让梨的故事时, 可以尝试让幼儿模拟故事中的情节, 让愿意表演的幼儿上来表演, 这样的教育比口头上讲更加直接, 更能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含义和做人的浅显道理, 并增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三课程形象生动, 提高学习兴趣

在幼儿教育中, 要设置一些比较形象、生动的课程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情感、行为和方式, 教师只有通过观察, 了解孩子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凡是形象鲜明、具体、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事物都是学习的材料, 老师在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意义时可以结合各种节日的特征创设环境, 深入浅出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这能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且能牢牢地记住。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特点, 创设各种情境, 采用生动的教法, 能使幼儿学得轻松愉快。如在讲到冬眠的动物的时候, 就制作下雪的课件, 采用拟人的手法, 运用形象的比喻, 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动物脚印的特征, 用设问的形式来传达动物需要冬眠的知识, 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表扬鼓励, 平稳发展学习兴趣

幼儿都会渴望别人欣赏。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的过程中, 要对各种不同的幼儿细心观察, 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捕捉幼儿心灵的火花。要在不同的幼儿身上发现他们的优点, 然后着重对其优点进行表扬, 以表示对他们的奖励。

幼儿得到表扬后会非常开心, 下意识地知道以后这样做或做得更好的话老师还会表扬, 这样就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得到了一种平稳的发展, 不至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4岁幼儿, 每当画画时他总是不敢下笔, 呆呆地坐着一动不动, 有位教师开玩笑地说:“你可真笨, 以后叫笨笨算了。”从此以后他更不敢画了。教师问他:“你为什么不画呀?”他天真地说:“因为我笨。”由此可见,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来说都至关重要, 哪怕是一句玩笑话都会给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老师每一句表扬和鼓励的话, 每一个赞赏的动作, 哪怕是一个点头或是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肯定的眼神, 都会对幼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的老师时时刻刻和幼儿生活在一起, 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尊重、信任幼儿, 经常向幼儿投注期待的目光, 采取少批评、多鼓励的方法, 经常以肯定的口吻, 对幼儿说:“我相信你能行!”“你肯定能做好!”“你是最棒的!”让幼儿从老师的肯定与信任、表扬与鼓励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达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计划周详, 矫正学习兴趣

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有计划的,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也不例外。

在学习过程中, 也许有的幼儿学习成绩已下滑, 有的幼儿经常上课分心, 有的幼儿经常捣蛋, 有的幼儿产生反感心理等, 对于这些情况, 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进行矫正。其实真正出现这些情况的毕竟是少数, 可以采取各个击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矫正, 使所有的幼儿能都融入大集体中来。如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引导幼儿积极思维, 鼓励幼儿质疑问难, 对学习有困难的幼儿, 更要耐心启发, 鼓励他们多问多答。也可以通过观察并用描述性和记叙性语言, 记录幼儿的动作、语言、活动并进行分析判断, 使老师更深入地了解幼儿。这样可以很明确地掌握幼儿在群体中所处的发展水平, 因人施教。

六视野开阔, 延伸学习兴趣

1. 日常活动中延伸幼儿的学习兴趣

随着幼儿学习的不断深入和学习兴趣的不断浓厚, 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扩大幼儿的知识面,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雨天, 可以让幼儿细微地观察雨中的房屋、树木、操场的状况, 让他们细心地倾听雨声, 讲讲天怎么会下雨, 雨点落下来的声音是怎样的;阴天, 可以让幼儿看看天空的颜色是怎样的, 想想太阳到哪里去了;晴天, 又可以让幼儿看看天上的云彩, 说说太阳照在自己身上的感觉怎样等。这类活动, 能激起孩子对自然现象浓厚的探索兴趣。此外, 教师对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 要给予积极的回答, 努力保护、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厚、更广泛。

2. 家园合作对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自己之所以被人们推崇, 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顺着兴趣做了一点科学探索”而已。而孩子的父母经常出于对子女的爱而强迫子女学这学那, 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老师也经常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制订教育目标, 选定成人认为孩子应学习的知识和内容, 却没有真正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对什么感兴趣。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这是每个老师和家长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大人尚且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更何况是孩子。某杂志曾经报道过一名幼儿两岁会穿衣服, 三岁会擀皮, 对学习什么都感兴趣, 他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快乐”。通过这一事例, 说明家长的教育非常成功, 他们教会了孩子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培养幼儿要达到“学习就是一种快乐”的境界, 这正如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我们把兴趣比做捕鱼的技巧, 这个比喻虽然不十分贴切, 但也充分说明父母和老师都要学会从幼儿兴趣出发, 教幼儿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让兴趣成为幼儿学习的永恒动力。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 学习是他们不断前进的脚步, 兴趣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动力。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会快乐, 有兴趣才会成功。让兴趣伴随幼儿, 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顾泠元、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 (上·下) [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1、2)

[3]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编.幼儿园课程指导[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2003

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篇5

然而,有许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来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现将许多专家的建议,归纳如下,供父母们参考:

⑴尝到甜头。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使孩子尝试到成功的滋味。

如果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不会有进步。

比如,当孩子的语文好数学差时,做功课时就让他先做语文作业再做数学作业,如果程序相反,不仅数学做不好,语文也不会有进步。

在做数学作业时,也要让孩子先做些简易的题目,然后再让他做些较难的题目。

在考试时,也要告诫孩子要先易后难,这不仅能增强信心,还可克服考试恐惧症。

一般是先将试卷大体看一遍,先做容易的试题,再做难的试题。

由于可消除考试中的精神紧张,做起试题来就比较轻松自如,常可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

⑵欲速不达。

常言道:“欲速则不达”“水到渠成”。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要避免急躁情绪,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强迫孩子学习。

如果逼的太紧的话,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耐烦,潜意思产生反抗情绪,因而是变得善忘,会一下子把刚学会的东西遗忘掉。

⑶要多鼓励。

对于孩子的好表现好成绩,父母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

因为称赞对孩子会起很大的鼓励作用。

对于孩子的错处不要过于批评,因为过多的批评,会令他情绪低落,而犯更多的错误。

表扬为主的方式,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作用。

⑷防止反抗。

防止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尤其是防止产生逆反心理,是父母教导孩子学习必须严加注意的问题。

如果孩子产生了反抗心理,连进取心都没有了,哪里还谈得上有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将孩子和别人相比较,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容易使孩子自觉放弃进取。

⑸控制时间。

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7岁的孩子在家一次连续做功课的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8-11岁的孩子不超过50分钟,如果忽视孩子的精力集中时间,强迫孩子长时间做功课,不休息,不活动,不仅对孩子的健康不利,而且还使孩子对功课产生厌烦情绪,更谈不上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了。

⑹刺激求知。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地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此,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去参观动物园、博物馆和图书馆等等。

⑺吸收教训。

在孩子做功课时,不要让孩子依赖父母的帮助来解决困难,而要让孩子自己从经验中吸收教训。

例如,有困难的时候,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使孩子养成依赖性,更要孩子明白做功课是他的责任。

⑻不受骚扰。

孩子在做功课时,家长不要大声说话,看电视等,最好有个专门做功课的地方,专门的桌椅,孩子对这个角落有归属感和占有感,这样,孩子做功课时才会更加专心。

⑼做好榜样。

要使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父母必须做孩子的榜样,先让孩子看到父母很喜欢看书学习,求知欲很强,不断学习等等。

当然,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

家长应随时注意孩子的.成长过程,及时采取措施,促使他们的兴趣向正确方向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缺乏学习动力。

第一点:学习方式沉闷单调,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千年不变的学习套路,大量的题海战术,这是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

题海战术虽然有成效但不适宜所有人,沉闷的学习方式也一点点磨灭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逐渐开始厌恶学习。

有很多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希望能够考出一个好成绩来报答自己的老师和父母,但由于没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总结出一套循序渐进的学习经验,结果还是事倍功半,并且在考试中屡次遭受失败,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天生就比别人笨,自己的命运注定要比别人差,无脸见同学、见老师、见父母,怕同学嘲笑,怕老师批评,怕父母打骂

第二点:家庭的压力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所有的家长无一例外的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有前途,于是在学习上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考出好成绩,能够超越别人。

因此一旦考不好,就不分青红皂白,也不管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的原因,不是打就是骂,这就无疑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因而孩子不堪重压,自尊心受损,厌学的情绪随之产生,甚至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还产生严重的后果。

还有家长将自己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孩子上学本来课业压力就不小,课外还得拖着疲惫的身躯投身到各种培训班中。

长时间下去,不厌学都难。

第三点:错误认识,认为学习是为了完成父母和老师的任务

大多数孩子在家长和学校填鸭式的教育下,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学习,只是一味的完成别人布置的任务,没有目标的学习,长久下去便会迷失方向,或遭遇到打击便一蹶不振。

培养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篇6

关键词:幼儿 古诗 兴趣 教学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力求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的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是老师教育孩子的第一课。有了兴趣孩子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使幼儿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比较厚实的文化积淀,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幼儿学古诗,要注重幼儿的个体特点,以感悟古诗含义促进幼儿学习的兴趣,达到教学古诗的目的。

一、在讲故事中提高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古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幼儿学习古诗就必须让其产生浓厚兴趣,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直接教授古诗幼儿因不解其意而产生枯燥感,盲目背诵,也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误区。只有在理解其含义后加以朗读背诵才会水到渠成。例如:学习古诗《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教学中把古诗编成一段小故事先讲给孩子听,使孩子们同样也感受到诗人登楼后望见的远景及近景,写山写水的壮观景象,气势磅礴。在故事中教师以自身为主人公带孩子们来到诗中的世界感受诗中美丽的景色。通过一段小故事来培养幼儿对古诗学习的兴趣,是孩子探求事物和进行活动的动力。当孩子对古诗中的美景感兴趣时,就会仔细地听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思维灵活。那么,在接下来背诵这篇古诗时就会更加容易。使幼儿在故事中完成记忆,在背诵中得到乐趣与成就。

二、在朗读中培养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古诗的诗句韵律美,节奏美,再配上抒情的音乐,在朗朗的诵读中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听觉感官上的享受,更能使幼儿感受到诗句中所蕴涵的意境美,理解美,表达美等各种美。所以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配乐范读、教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有时,我会一边指着图景,一边诵读相应的古诗文;有时针对一些较易理解的古诗,我会和幼儿一起讨论诗句的意思;稍有难度的古诗,我会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肢体动作结合图片或是画面,讲解诗的内容、体现的情感或是意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受到美的教育。各种形式的读,使幼儿不仅认识到古诗中的新字,还将古诗读熟。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孩子能用不同的语调、节奏、重音等形式来读,并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个性,用不同的读法来诠释古诗,以促进孩子的差异发展。

三、在绘画与表演中培养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熟读成诵”。在学生已全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对诗歌的吟唱,说说这句诗所描写的画面,例如,在教学李绅的《悯农》时,引导孩子发挥想象,那些在田地里耕种的农民伯伯、顶着烈日还要在地里辛苦的耕种,再想到自己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从而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敬畏之情。在教学大家熟悉的古诗《咏鹅》时,让孩子们发挥想象,绘成一幅图画:白鹅漂浮在碧绿的湖面上,橘红色的脚掌在水中划动,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多美啊!幼儿看到这幅画,诗句会自然而然地映在脑海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这样一个潜移默化、悠闲自得的环境里,孩子们学习的压力少了,想要画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再就是教师结合诗歌内容,通过相应的动作演示和形象的讲解让幼儿理解,进而再通过角色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幼儿掌握。这种方法更富有游戏性,很受幼儿欢迎。如教授杜牧的《清明》,在清明这个时节天空下着小雨,路上没有多少行人,有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着,这时来了一位远方的客人,问牧童这哪里有卖美酒的地方,于是牧童手指远处,告诉远方的客人。通过古诗的内容,让孩子表演出来,这样既增进了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又活跃了教学氛围,使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

四、在亲子共读陶冶情操中培养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为了使幼儿古典文学课堂更广泛,我们努力取得家长配合,通过召开家长会进行“古诗词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等专题讨论,利用家园栏、联系册等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的共识,构建了家庭学习共同体。在我们的指导下,家长到书店购买了相关书籍,和孩子共同学习,还教孩子认字。孩子与古典文学的接触天地更广泛了,文学熏陶的时间多了,喜爱之情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家长在孩子进步的表现中感受到了读古诗词的好处,对我们的教学倍加赞赏,更加关注。家园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沟通。

幼儿的学习 篇7

一、解幼儿学习的特点

(一)内隐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两种方式。外显学习是人们通过意志努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外界的刺激的知识的过程。而内隐学习则是人们无意识获得外界刺激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和内隐学习相比,外显学习是有意识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而内隐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自动性。外显学习需要学习者付出主观意志努力才能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而内隐学习对于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发现,会自动产生,具有自动性的特点。2.抽象性。通过外显学习主要获取的是特定的刺激或是刺激间某些表浅的规则,而通过内隐学习获取的是刺激内部的、潜在的深层机构,其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所获得的知识随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的改变而改变。3.稳定性。内隐学习是儿童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不需要刻意的去学习材料里的规则及隐藏的规则,其在无意识中获取相应的知识,整个学习过程不受年龄、个性、智力、情绪、动机、氛围等内外因的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二)幼儿学习的是“大知识”。

以知识能否进行清晰表述及有效转移为标准,可将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即“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即通过外界获取的,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内隐知识”即深植入潜意识里的知识,其具有不可言传的特点,不能或很难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加以表达,难以通过刻意学习,其主要通过内隐学习,在实践中无意习得。例如,动作技能骑自行车,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如果单纯的只是进行语言指导,人们很难学会骑自行车,但如果学习者不断的试骑,在试骑过程中不断总结,逐渐掌握骑自行车的窍门,也就很自然的学会骑自行车了。有学者认为,儿童在学龄前所习得的内隐知识是“大知识”,即儿童所获得的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适应社会、获得自身发展所必须的知识。这些“大知识”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价值观、情感、经验、理想、洞察力、直觉等,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儿童学习的三个阶段。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划分,儿童的学习可分为三个阶段,学前期和学龄期属于其中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儿童的学习方式和需要学习的内容是有差异的,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儿童在学前期应侧重于学习“大知识”,主要通过内隐学获取,而在学龄期应侧重于获取“小知识”,即文本知识,可通过教师教授获取。这些“小知识”即为各个学科的关键概念与原理,其凝聚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人们知识体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大知识”与“小知识”的获取对于儿童同等重要,但其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学前期通过内隐学习积累的大知识有利于幼儿科学思维的形成,学龄期通过外显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基础知识的积累,促进儿童智慧之树的成长。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建议

(一)幼儿科学教育以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

如上文所述,学前期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内隐学习,因此幼儿期的科学教育应注重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就倡导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其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中对探究式科学教育实践中的一些要点做了简要阐述,其认为采用这种方式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探究式科学教育,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到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提高科学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和创设适合幼儿探索的环境,注重活动材料的丰富性和可探究性,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让幼儿积极参与到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去,亲身经历和参与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用心感受事物的变化,逐步了解科学的奥秘所在。

(二)幼儿科学教育应以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为学习内容。

根据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侧重于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变、自然界与人类以及科技与人类关系等,而不应该是小学化了的一个个具体的小知识。因此,教师在幼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实际,适当对科学教育的内容进行筛选,筛选的主要依据应是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自然科学的奥秘。另外教师应注意科学知识的传授不能是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其在对材料的操作和环境的互动中获取知识,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科学素养,为自身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幼儿科学教育应重视探究过程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科学教学的内容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同样重要的位置,如果只片面重视课程内容,忽视探究过程,不符合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知识的传授将缺乏灵活性。而如果片面重视探究过程而忽视课程内容,幼儿就难以从中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不利于幼儿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内容决定形式,形式适合内容”这一原则,将探究过程和课程内容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科学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课程内容因探究过程的有趣性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而探究的过程以合理、丰富的课程内容作为载体,有利于学生主动掌握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陈虹.幼儿科学教育现状透视及反思[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5:59-63.

[2]吴放.美国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与评价标准[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7,3:29-31.

幼儿美术学习兴趣的激发 篇8

关键词:幼儿,美术,兴趣,策略,方法

幼儿期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产生的时期, 在绘画方面则处于涂鸦期和图式期混合共存并向写实萌芽期逐渐过渡, 是学绘画的一个重要时期。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 其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作用主要体现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激发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如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激发、培养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审美环境, 激发动机

选材确定好后, 要想方设法为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同时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形成情绪上的兴奋, 进而转变为绘画的欲望, 这样他们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状态, 才能激发创作动机。 比如, 要求幼儿画太阳, 最好的办法是把幼儿带到户外, 观察和欣赏早晨、中午、傍晚的太阳, 体会到太阳在不同时间里是有变化的, 这样, 画出来的太阳就不再只是一个红圆加几条光线。 又如, 要求幼儿用相交、相切等方式把硬币组合成各种形象时,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可以在活动室里多放一些由圆形组合起来的玩具, 在墙画上多布置一些由圆形组合成的物象, 幼儿在这种情境中就能产生丰富的联想。

二、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让幼儿的个性自由发挥

在绘画活动中, 如果幼儿对绘画内容不感兴趣, 体验不到绘画的快乐, 那么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就要考虑幼儿手部肌肉动作发展规律, 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幼儿身心特点, 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 例如, 小班教学模式要以故事情境导入、游戏、模仿等为主。 在小班的《桃花朵朵开》手指点画时, 我们可以和“点豆豆游戏”结合,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边玩游戏边点画, 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不知不觉完成作品, 还可以通过听故事、儿歌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开展多种丰富多彩趣味游戏活动, 促使幼儿对所画内容感兴趣, 加深幼儿对绘画内容的理解, 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三、在美术活动中,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美工活动是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 不仅深得幼儿喜爱, 而且是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 因此, 幼儿教师不应该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孩子 “学画画” (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得不像到画得像) 。 要真正解放孩子的小手, 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做到寓教于乐, 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幼儿是喜欢摆弄的, 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 为幼儿投放操作性强、幼儿感兴趣的材料, 培养幼儿的动手协调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中,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 例如, 在“认识秋季”活动中, 我设计的主题活动是这样的:带孩子们到林带里捡树叶, 嘴里念着“秋天到, 树叶黄, 片片树叶掉路旁。小朋友提起筐, 捡片树叶喂小羊”。 各式各样漂亮的落叶被小朋友拾到筐里, 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兴奋的表情挂在了脸上, 带回了教室。我把做好的几幅树叶粘贴画展示给孩子们, 激发孩子们的动手欲望, 让他们用自己捡来的树叶通过小剪刀、胶水、彩笔等工具也粘贴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在粘贴前交代注意事项和粘贴方法, 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开始选择喜欢的材料专注地开始操作。 有的把叶子拼成带翅膀的蝴蝶, 有的拼成花朵, 有的拼成小船, 当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时, 洋溢的是成功的喜悦。

四、善用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力量的深信, 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小到生活自理, 大到事业追求。 一位哲人说:“谁拥有自信心, 谁就成功了一半。 ”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基础性的支持作用。 美术教育应该将培养幼儿自信作为教育的前提, 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为基础, 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相信自己的能力。 我在巡回指导幼儿绘画时, 对于幼儿的作品总是给予肯定的评价, 幼儿在我的鼓励下更加有信心地完成下面的作品。 幼儿创作完一幅作品, 他们心中的得意溢于言表, 他们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喜悦, 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许。 这时, 教师应该用鼓励的语气和欣赏的眼光评价孩子的作品, 努力找到孩子的优点。 如:“你瞧, 画得真好! ”“颜色真漂亮! ”“你很会动脑筋! ”等等。 孩子在这样的言语中自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喜爱, 渐渐地从不想画到想画, 从不敢画到敢画, 再到高举作品让老师点评。 幼儿自信的培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促使其不拘一格, 大胆尝试。

总之, 让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 尽情发挥聪明才智, 动手动脑, 直接体验,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让他们真正在美术的世界里自由、愉快的翱翔。

参考文献

[1]丁品, 戴士和.想象力与作品实践[M].重庆:重庆出版社, 09.4.

幼儿的学习 篇9

学习环境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 近30年来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然而现有研究对幼儿园班级学习环境似乎关注不够。在建构主义视角下, 学习不再是对知识的被动加工, 知识也不再是脱离情景的绝对真理。所有学习都是学习主体在与具体情境的复杂互动中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环境的创设成为与知识建构紧密相连的教育要素。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年幼儿童所处的微观环境对于其学习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幼儿园班级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微观系统, 其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幼儿的在园学习发展水平。通常情况下幼儿园班级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教师, 因此教师如何理解学习环境成为制约班级学习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备受关注, 农村幼儿园班级学习环境创设作为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也当予以关注。因此, 调查了解农村幼儿教师在环境创设中所面临的困难, 反思农村幼儿园班级学习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相应的支持策略, 对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 以前来参加成都大学2014年“国培计划”的四川各地农村地区的160名幼儿教师作为样本。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搜集资料。其中自编的开放式问卷分为两大模块, 即受访者基本信息, 以及幼儿园教师心目中理想的班级学习环境、存在的问题等核心问题。发放问卷160份, 收回有效问卷115份。在结束问卷调查以后, 针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主要对问卷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追问和澄清。在征求被研究者同意的情况下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

三、结果分析

(一) 幼儿园教师心目中理想的班级学习环境

受访的幼儿园教师都高度重视班级学习环境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 并且对于理想的班级学习环境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归结起来, 大多是从物质条件和心理氛围两个维度加以描述。

1.物质条件:宽敞、丰富。在受访教师用以描述理想班级学习环境的话语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室” (58%) , 其次是“丰富的材料” (32%) , 只有约10%的受访者强调了材料对儿童的“适宜性”。

绝大部分教师在提到班级学习环境时, 会感叹自己所在班级的教室过于狭小, 班上的活动区角划分不明显, 幼儿可以活动的空间较少。在开展集体活动、区角活动时会显得特别拥挤, 影响活动质量。甚至有的教师表示“班上根本不能开展需要动一动的集体活动”。可以认为, 教师在憧憬理想状态的时候之所以那么看重“宽敞”, 乃是对现实的一种回应。此外, 受访教师强调材料的丰富性也具有现实根源。一些教师表示, “班上供幼儿玩耍的玩具很少, 幼儿会因为玩具发生争吵。同时幼儿平时可以玩的材料种类也很少, 好多都是类似雪花片的拼插玩具, 幼儿的选项比较少。”因此, 教师们希望班级能够拥有丰富的材料。

2.心理氛围:平等、互动。值得肯定的是, 受访教师除了关注物质环境创设, 对于班级的心理氛围也较为关注。用以描述理想的班级学习环境的话语中, 与心理氛围密切相关的高频词语是“平等的师幼关系” (48%) , 以及“良好的师幼互动” (35%) 。

强调师幼关系和师幼互动具有高度合理性。学习理论表明, 儿童的学习必须以积极正向的情绪状态为基础, 而师幼关系和师幼互动往往是决定儿童在班级中情绪状态的关键因素。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包容、接纳、尊重, 以及基于这样情感基础上的有效互动, 是支持和引导幼儿学习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 幼儿园教师班级学习环境创设面临的问题

1.被动应对, 压力巨大。有不少受访教师抱怨环境创设的“工作量大, 任务多, 工作压力大”。某教师表示, “有时候一周之内幼儿园就有两三场接待参观, 要更换环创, 要准备赛课, 还有平时的常规教学, 这些都需要教师们花时间和精力准备, 甚至还要牺牲休息时间。”更有教师直言不讳“, 有些时候我们都感觉环创不是为了孩子的学习, 而是为了做给来参观的人看的。”

学习环境创设本是为了支持和引导儿童的有效学习, 然而当环境创设异化为取悦成人, 并简单化为要求幼儿园教师不断地往墙上贴贴画画, 教师的质疑和抱怨就难以避免了。这一问题与教师能力不足结合起来, 极易造成环境创设与儿童学习活动的割裂。访谈中, 有教师坦承在创设班级学习环境时大都是借鉴网上的资料, 主要是为了装饰、完成任务。这样的环境很难结合班上幼儿的特点, 自然也难以有效发挥教育作用。

2.资金不足, 资源匮乏。幼儿园资金不足和资源匮乏也制约了教师的班级环境创设质量。有教师表示, “园长要求我们要把班上的环创做好, 但又不给我们充足的资金购买材料。这样的情况我们真的很难做好”。另有教师谈到, 班上或许图书的数量是达标的, 但图书的内容却未必适合幼儿, “有的班级夸张到把‘故事会’这类图书都放在阅读区角了”。

资金不足和材料较少是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幼儿园的普遍问题。这固然有投入不足的因素, 但是教师对环境创设理解的狭隘, 对资源获取能力的不足, 对生活化材料的利用不够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3.理解狭隘, 方法不当。尽管在谈理想的时候, 大部分教师对于班级学习环境有一定的合理认识, 但在实际创设环境的过程中, 一些偏颇的理解和不当的方法还是暴露了出来, 阻碍了班级学习环境创设水平的提升。

最常见的理解上的偏颇是过分重视环境的视觉美感而忽略了交互性。很多教师一提到环境创设联想到的工作就是往墙上粘贴或者绘制图案, 想到如何让教室看上去很漂亮。因此, 不少教师表示, “我自己美术不好, 尤其不擅长手工制作, 所以搞环创很困难”。在这样的理解下, 学习环境创设变成了绘画和手工制作, 最终并不能很好地支持儿童的学习成长。第二种偏颇是重结果、轻过程。有教师表示:“很多时候班上的学习环境创设是需要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完成的, 但经常有家长质疑为什么没有自己家小孩的作品, 他孩子的作品那么差, 怎么挂得出来嘛。”环境创设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创设环境的同时儿童也在与环境互动中不断学习成长。因此, 儿童的参与, 时间流程的安排也应当是环境创设需要考虑的因素。

四、对策建议

1.澄清对学习环境的理解。很多学者对学习环境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解。如Wilson认为, 学习环境是这样一个场所, 学习者在这里相互合作, 相互支持, 并且使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相互支持, 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 以达到学习目标。[1]何克抗、李文光认为,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 (即信息) 、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 (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 、学习空间 (比如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 等, 而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人际交往。[2]奥利弗和汉纳芬 (Oliver & Hannafin) 认为学习环境由四个部分构成:情境、资源、工具、支架。[3]乔纳森 (Jonathan) 则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归纳为六大要素:问题、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社会背景支持。[4]是否能够有效地增进和支持幼儿的学习活动, 应当是班级学习环境创设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幼儿园班级学习环境创设必须回归到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上来, 通过分析儿童的学习方式进而寻找环境创设的方式。

2.充分拓展和利用本土资源。现实中, 有很多本土资源都可以供班级学习环境创设之用。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去制作材料, 而是善于发现、搜集、整理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以适当的方式投放在班级当中。例如, 河道里的石头, 家乡盛产的竹子, 丰收后的玉米棒子, 院子里银杏树的叶子, 贝壳、松球、种子、花朵等, 都可以化作班级的学习材料。

3.重视时间和情绪两大要素。过于频繁的活动转换会降低材料的有效利用。儿童的创造性的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是在持续性的活动当中才能被培养起来。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日常活动安排时尽量给孩子留出大段的足够的探究和操作材料的时间。此外, 无论学习环境怎么创设, 都必须以维护儿童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为基本要求。即便材料再丰富, 儿童感受不到包容、归属、悦纳、鼓励、尊重, 有效的学习活动也就难以发生。

4.加强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培养。班级环境的质量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环境创设理念和能力。因此, 在职前和职后教育当中, 都应当特别重视对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培养。尤其需要注意引导教师走出“手工制作式”环境创设的误区, 以儿童心理学和学习理论为基础, 从物质环境和心理氛围以及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相结合的角度全面思考班级学习环境的创设和优化。

参考文献

[1]廖诗艳.学习环境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肇庆学院学报, 2007, (1) .

[2]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87.

主题墙——幼儿学习的一面镜子 篇10

一、在与主题墙的互动中, 引导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 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我班幼儿从小班开始, 就开始与老师一起参与主题墙的布置, 虽然在小中班的时候, 更多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做一些简单的收集、作品的展示, 但是经过两年多的积累, 到了大班以后, 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主题墙布置的经验, 每一次老师在布置的时候, 他们时常会为老师出谋划策:“老师, 这里贴上我们收集的调查表, 我们来把调查表装饰一下, 就更好看了……”所以在大班的第二个主题活动《金色的秋天》中, 我大胆放手, 引导幼儿从版面设计开始, 尝试让幼儿成为主题墙的设计者。首先我与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你们最喜欢秋天的什么?”小朋友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秋天的菊花、五彩缤纷的落叶、秋天的水果等等。最后, 我根据孩子们的回答, 引导幼儿确定, 秋天的落叶成为主题墙的主基调, 选用色彩鲜艳的卡纸, 剪成秋天三种最具代表性的大叶子:黄色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墨绿的广玉兰。在大叶子的周围, 幼儿剪上一片片小叶子, 就好像一阵秋风吹来, 一片片叶子在大树周围翩翩起舞。接着, 我又在区域活动、教学活动中, 引导幼儿想一想, 我们怎么样把我们认识的秋天布置在主题墙上, 慢慢地, 橘子皮做的菊花;收集的种子制作的镶嵌画;秋天蔬菜的调查表;秋游的照片等等都在孩子们的提议下, 上了主题墙。最后, 我引导幼儿看一看, 我们的主题墙怎么样, 还有什么地方不太好?由于刚往上贴的时候, 我们没有注意到美观, 主题墙整体有点凌乱, 我又在孩子们的引导下, 进行了版面的调整。本次主题墙的设计, 由于用孩子的眼光来布置, 使孩子们更加喜欢上主题墙, 更愿意与主题墙进行交流, 幼儿在交流中加深了他们对秋天的认识。

二、主题墙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引导幼儿与墙面真正说上话

每一个主题墙饰的创设, 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 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在瑞吉欧眼中, 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 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 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这就要求幼儿能与主题墙饰进行“对话”。为了保证环境的教育性, 必须让环境的每一部分都有利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我们将主题墙的创设也纳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因此, 在创设主题墙环境时我们要明确目标, 而且要把目标落实到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以至每个具体的活动中, 以目标为依据, 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来创设环境, 使教师在主题环境创设中真正成为孩子的支持者。比如在主题活动《我们周围的标记》中有一个社会活动《我认识的安全标记》, 在活动前, 我引导幼儿与父母一起收集各种安全标记, 先贴在主题墙上, 使幼儿对安全标记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 在活动中, 幼儿能对自己收集的标记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 对别人收集的标记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活动延伸中, 我请幼儿为我们幼儿园设计一些安全标记, 使小朋友更加牢记安全标记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在整个活动中, 教学活动与主题墙在老师的穿针引线下, 得到了较好的融合。幼儿也在亲手参与主题墙布置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构思、动手, 不但获得了新知识, 其动手能力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让主题墙也“开口说了话”, 促进了教师、幼儿与主题环境的互动, 使环境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在参与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主题墙的教育功能

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涵在环境之中, 而且蕴涵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过去的环境创设使幼儿的思维和行为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而今, 主题墙环境无论从内容来源、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都生动、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幼儿与教师之间亲密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氛围。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 幼儿能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将向幼儿传递一个对其终身成长都极为重要的信息:“我们能影响自己的生活。我们的力量能使环境发生改变。”因此, 在实践工作中, 我们在主题墙环境创设方面重视师生共同参与, 真正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我们的主题墙的制作过程包括制作前的准备、主题墙的内容和主题墙装饰物的制作及主题墙布局的安排等多方面。我们先让孩子做好精神准备, 在此基础上幼儿会更为积极地自觉准备制作主题墙所需的废旧材料, 然后再进行制作和装饰。主题墙的制作过程必须引导每位幼儿参与, 使这个过程成为幼儿掌握知识、学习技能、展现自我的大好机会。当幼儿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时, 还可鼓励幼儿参与设计墙饰的布局、色调、风格等。例如在大班“中国娃”主题活动中, 幼儿在对我国的国旗、国徽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所以我们就采用这些方面来进行主题墙布置。在准备过程中, 幼儿已收集了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照片, 老师又为孩子们准备了红色、黄色的卡纸、糨糊、饮料吸管等, 供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制作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四、主题墙的创设———幼儿学习、生活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在幼儿的幼儿园生活中, 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与同伴和老师们谈论自己的有趣经历。比如, 十一长假过后, 孩子们常常会聚在一起, 讨论:“这个国庆, 我到了哪儿?玩了哪些好玩的?吃了哪些好吃的?”真是乐此不疲。为了让幼儿能更生动、形象地进行交流与分享, 于是我们请他们将旅游的照片及纪念品带到班上来。这样, 幼儿的兴趣更浓了, 每天自由活动时间, 他们围着自己带来的照片, 相互介绍“这是我在哪儿, 干着什么?”展示自己的纪念品, 这是这个地方的美丽景色, 用竹子做出来的。趁幼儿兴趣正浓, 我又向他们提出问题:“你们说的时候, 还有很多小朋友不知道没有听见, 那怎么样让别人知道你有趣的经历呢?”有的孩子脱口而出:“画出来”。这个提议得到很多幼儿的认可, 于是我们以美术为切入点, 围绕主题《可爱的祖国》开展一系列得活动, 形成主题墙饰。教师在关注幼儿的兴趣与发现的过程中, 相继生成了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内容和主题墙饰。

幼儿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 篇11

为什么说迫切呢?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学好;而且对幼年孩子来说,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孩子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另外,孩子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是游戏,不是功课。

如今,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父母和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其中学习外语又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而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支持和反对的人群似乎都各有各的道理,在其中左右为难的父母们可发了愁。到底该不该让幼儿学英语呢?笔者认为,只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教材,把握好教育引导的方法,就能避免幼儿早期学英语的弊端,让幼儿在语言黄金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10至12岁之前,主意中枢与母语同在右脑:再大一些之后,主意中枢就转到左脑,和右脑的母语分开了。如果家庭、幼儿园可以提供适应适宜的双语环境,3至10岁是学外语的最佳年龄。家长应该为幼儿创造生活化的双语环境地,比如轻松的表达舞台,丰富的视听资料,生动的游戏活动等等,使得幼儿充满兴趣的学习外语。

然而在幼儿学习英语时,不光要注意幼儿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还要注意幼儿学习英语的方法。

一、兴趣培养很重要

英語启蒙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兴趣是启蒙教育的动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孩子。对孩子来说,尽早地进入英语环境很重要。而孩子的天性和可塑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英语中,只能用轻松愉快的方法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故事对学龄前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情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充满趣味性。在故事中贯穿英语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幼儿在和谐的气氛中增进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最好在故事的讲述中,将要学习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穿插其中,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知识,且印象深刻。

二、语言环境对学好英语更为重要

儿童具有一种独特的自然吸收、自然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他们能从大量的语言接触和使用中概括语言的规则,从而形成语言能力。就像我们学习母语一样,这是一种语言熏陶中逐渐学习并使用的。同样,在孩子接受第二语言学习时,我们家长应该多给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语言环境。

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能激起幼儿学英语的兴趣,密切师生间的关系,提供幼儿充分运用语言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将知识融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因此,幼儿英语教学活动应尽量游戏化,寓教育于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英语。在这种情况下幼儿觉得学习英语好玩,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幼儿学英语需要一个类似于母语环境的语言环境,幼儿看VcD学英语实质是人机交流的过程,缺乏情感交流不适合幼儿,不能很好地提高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学习外语。因为教师可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很多幼儿会说许多英语,既流畅又标准,但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便“哑”了。针对这种方式学习英语,情境要生活化,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每一句英语的含义。以这种方式学习英语,幼儿即理解又能学以致用。这种形式能够比较好的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了一定量的词汇、句型之后,教师可以让孩子自由组合,进行表演。

田野课程中幼儿的有效学习 篇12

田野课程将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 真正将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 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关注幼儿在情境中的行动, 关注有效的、具有发展适宜性的幼儿学习。而幼儿的有效学习, 即指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在情景中的行动, 能够高效率地获得全面、完整发展的各类学习活动。在田野课程的实践中, 我们特别关注以下几种幼儿的有效学习方式。

一、基于经验的关联学习

1. 学习经验是多样的、关联的。

学习经验不仅仅有关于认识的经验, 也有关于行动的经验和关于情感与能力的经验。经验不是零碎的、片段的, 而是相关的、联系的, 关联的经验才有积累, 才有生长。经验的关联性是指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的经验中采纳某种东西, 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经验的关联可分为纵向关联与横向关联, 纵向关联是指每一后继的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之上, 同时又对先前经验做更深入、广泛的探讨;横向关联是指获得的经验不是作为某一领域的孤立行为, 而是使他们逐渐成为学习者全部能力的一部分, 以便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中去。《纲要 (试行) 》中多处提到:应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 将活动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为此, 在田野课程的实践中, 我们始终坚持以幼儿原有经验为起点, 这种经验和在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力又为幼儿所有的未来学习提供了起点。由此, 幼儿通过行动与反思获得有价值的、不断重组的、连续的整体经验。

2. 直接经验是幼儿最重要的经验。

有学者将经验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直接经验, 指学习者可直接从行动中学习的经验, 这些经验是真实的;二是模拟经验, 包括角色扮演、模拟、模仿等学习经验;三是替代经验, 指以一定的中介替代无法实际体验或模拟的经验。这些中介可能是动态的、连续的, 也可能是静态的、间断的。前者如录像片、多媒体动画等, 后者如图片、照片、幻灯片等;四是语言经验, 指通过文字、他人的口头叙述获得的经验, 这是一种最抽象的学习经验。直接经验是幼儿最重要的经验, 这些经验来源于幼儿丰富多彩的感性生活及其行动。因而, 在田野课程实施中, 我们特别强调真实与现场, 强调情境的创设与幼儿的参与, 强调关注幼儿直接经验的价值, 并努力将其他类型的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比如, 在许多科学活动中, 我们从幼儿的生活出发, 通过猜测、实验、质疑、记录等方式, 让幼儿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又如在《可爱的小鸡》主题活动中, 为了让幼儿获得小鸡岀壳的经验, 我们采用多种方式尽量将其他经验转换为直接经验, 如观看小鸡岀壳的录像、模拟小鸡岀壳的音乐游戏、图片排序、朗读和表演儿歌等。

3. 幼儿经验的了解和拓展。

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 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变化, 关注幼儿现实的身心发展水平, 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以下例举几种常用的了解幼儿原有经验与兴趣、需要的方法。

观察:观察幼儿是有目的的去看他们做了什么和说了什么, 其目的就是了解幼儿, 这是与幼儿建立关系的基础, 也是制定活动的重要依据。观察幼儿时的核心工作是观察幼儿的言行。同时, 我们所观察的对象———幼儿不是孤立存在的, 因而教师还要观察幼儿与情境中的材料、同伴、教师和规则的关系, 观察教师在采取策略后幼儿的反应, 等等。

交谈:幼儿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它能反映幼儿的原有经验、兴趣及需要。教师可利用一日生活的环节与幼儿交谈, 其前提是创设丰富而宽松的氛围, 让幼儿敢说、想说和有机会说;在交谈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少说多听, 善于做个好听众, 并善于分析幼儿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纪录:与记录不同, 它不仅有客观观察的呈现, 而且包括了教师的评价和反思。教师在教育的第一线, 能直接观察到幼儿的学习和生活, 获得幼儿最全面、最直接的资料, 但如果教师只是看、听, 不进行价值筛选和分析, 就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

作品分析:系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分析能较好地凸现幼儿的发展特质, 增进教师对幼儿学习过程的了解, 从而把握他们的学习脉络。

二、在情境中的行动学习

1. 行动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皮亚杰曾说, 动作是儿童智力大厦的砖瓦。幼儿的动作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 动作或实践是经验获得的源泉, 经验是动作的结果。因此, 行动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行动的背后就是心智的发展。因此, 让幼儿行动起来是田野课程重要的实施方式, 也是教师努力寻求的一种状态。

2. 幼儿只有在特定情境中的学习才有意义。

行动发源于情境, 也是为了情境和作用于情境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幼儿的思维和学习都应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 所有的思维与学习都是在特定的情境脉络中进行的, 不存在非情境化的学习。对于低龄幼儿来说, 更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因此, 创设真实而丰富的情境, 让幼儿回到真实的场景中, 运用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是田野课程的最大特色。田野情境是具有问题的, 具有挑战的, 也是存在联系的, 它是为支持幼儿学习而提供的真实场景或拟真场景, 幼儿与场景中的人、事、物进行有效互动, 发现与解决问题, 从中获得经验。情境是可以发现和创造的, 田野课程中的教师努力将目标融入情境和任务中, 在情境中演绎课程内容, 情境的学习就是行动的学习。例如, 幼儿园的种植园地, 可根据课程内容在四季种植适合小、中、大班的蔬菜, 幼儿以多种方式参与种植、照料与收获的过程, 从而获得有关植物生长、劳动、观察与表达等多种经验, 并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在《消防》主题活动中, 幼儿在家中、小区和幼儿园进行消防设施的调查, 在此过程中了解了消防设施的名称、功能和使用方法,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消防意识, 积累了自我保护的经验。

3. 情境脉络中的学习使幼儿获得连续的主题经验。

一个个情境的连续就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展开, 也使得幼儿能够获得连续的经验。在田野课程中, 我们尽量将课程内容纳入情境脉络, 因此, 在主题活动中, 我们十分注重创建主题情境脉络, 为幼儿创设一系列相关联的情境, 每个情境中又有多个相关联的活动, 支持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持续地探究学习, 使活动更具完整性和连续性, 也使活动中的幼儿获得连续的主题经验。

三、融入生活的自主学习

1. 关注生活即关注发展。

生活即生命的展开过程, 换句话说, 生命是在生活中发展的。幼儿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幼儿园生活与其他两类生活的最大区别在于:在幼儿园中, 幼儿的生活是在教师支持下的生活, 是指幼儿在园的所有活动, 这类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是有目的的, 是具有教师教育影响的。为此, 田野课程以教育整体观来指导课程实践, 将幼儿一日生活作为课程内容的实施载体。如晨间锻炼时, 大班幼儿与教师一同规划场地、准备器械, 看图示进行必练项目和自选项目的锻炼, 幼儿会根据身体状况调整运动项目或休息, 使用毛巾擦汗等;餐前开展说天气、说新闻、讲解科学小实验等活动;散步时与自己种植的向日葵比高矮;区域活动中能够自主选择并坚持投入, 活动后能将材料收拾好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等等。总之, 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均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教育价值, 教师要勤反思、善利用。

2. 尊重幼儿天性即促进自主发展。

上一篇:纸币下一篇:兽用中西药结合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