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课堂教学

2024-10-28

强化课堂教学(共12篇)

强化课堂教学 篇1

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列夫·托尔斯泰也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要开发语文有效高效课堂的潜力,使学生乐学、会学语文,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激趣”。“激趣”就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助中学得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教材两个方面,让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全过程。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语“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尤为重要,成功的导语不在长,而在精,在有情。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利用导语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将注意力引到所要讲授的内容上来。“激趣”导入法有以下几种。

1.诗词、歌曲、名句导入法。为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适度引用一些诗词、名言、俗语、歌曲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较快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师生可背诵写长江的系列古诗句来导入学习《三峡》;播放《好汉歌》来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引用李春波的《一封家书》来导入《傅雷家书两则》;引用范琳琳的《我热恋的故乡》来导入《故乡》;引用“打仗还是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这句俗语来导入《我的叔叔于勒》。

2.重大时事、故事导入法。教师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重大时事或故事(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思考。例如:讲述“钓鱼岛事件”这一重大时事来导入《亲爱的爸爸妈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导入《天上的街市》;讲述“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的故事来导入《出师表》。

3.影视导入法。采用多媒体工具等放映精彩片断,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例如:教《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时,先放映一些影片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人物的初步形象,为教学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打下基础。

4.悬念导入法。教师从课文中提炼出悬念,在课堂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教学《山市》时,教师先用语言描述“海市蜃楼”的奇怪景象,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是有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呢?教学《论求知》时,教师一上课就将一只空手袋用手提起又放下,接连几次袋子都瘫软桌面,之后又用口袋装满书再往桌上一放,袋子却能端正地立起来。教师要求学生说出看到这一过程的感想,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产生一种探究心理,自然地进入了新课学习。

5.图像导入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课文内容制成课件,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导入所学内容。例如:各种形式的桥、苏州园林图、愚公移山动画片等。

当然,课文的导入因文而异,教师要把握文章的精神内涵。文质兼美的文章,常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运用一些诗文警句或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渲染气氛,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通过讲述背景故事或影视情节导入,引人入胜……总之,导入语应具有“新”“趣”等特点。“新”就是要创出新意,要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趣”就是有趣味性,有愉悦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提问“激趣”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疑问,常常会激励学生去思考“山重水复”,去寻求“柳暗花明”。课堂中有效设疑能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中该如何提问,才更科学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激趣”性的提问应具备以下三点特征。

1.要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针对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直奔主题,不蔓不枝,干脆利落。如教学《口技》时,“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一词是本文的题眼,文章从哪些方面突出这个“善”?通过这样的提问紧扣住重点,从而让学生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写作手法。再如教学《变色龙》时,“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变了几次?不变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于文本,又吸引了学生。学生顺着这一问题既能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样的切入点针对性强,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

2.要有艺术性。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如果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提问,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如果能“直题曲问”,反而会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如教学《孔已己》时,在学习孔已己最后一次出场的外貌描写时,我提出这样一问:“孔已己那件长衫哪去了?”一时间,讨论声此起彼伏,最后学生结合当时背景,积极思考,得出了“被丁举人毁了或卖给了和孔已己一样的人”的答案,这一答案从侧面紧扣文章主题,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3.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是倡导和推进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突破口和主阵地,只有课堂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才能为学生的课外探究提供示范、基础和条件,在设好问、穷追问的基础上,我采用定向探究、情境探究、激趣探究、比较探究等多样化探究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教学《羚羊木雕》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评价“我”这个人物形象。学习《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达到对问题的全方位理解。如教学莫怀戚的《热爱生命》一文,将其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同题文章作一比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又将探究性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拓宽了学生视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激趣”性的提问如海面上的灯塔,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创设思维的情境,能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促成功“激趣”

一堂成功的课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照本宣科式的表演,它离不开学生的全过程参与,所以教师要娴熟地驾驭课堂,调节课堂节奏,让学生体验成功,让成功来带动兴趣,并将此转换成新的学习动机,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兴趣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指引学生走向成功;而成功同样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1.情境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创设有趣的情境,能拓展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预设情趣浓、意味浓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为教学的动态生成设计多种“通道”。如教学《羚羊木雕》时,师生共同创设如下情境:(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此时,你眼里的父母是怎样的?(2)面对这样的父母,你会产生哪些想法?会有何感受?(3)其实文中的“我”是有机会化解矛盾的,假如换成你,你会怎样去化解呢?通过大胆假设,抓住情境,实现探究目的,激发了学生自主意识。如教学《观潮》时,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钱塘江涌潮的情景、观众观潮的盛况,接着提出问题:如果让你作为一名主持人介绍观潮盛况,你会怎么报道?然后让学生模拟主持人报道群众弄潮和观潮的情景,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堂语文课,在课前设计教学目标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深浅不一的数个目标,学生说得有道理就鼓励,抓住时机毫不吝啬地表扬,会使学生燃起自信之火;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在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同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使学生真正成为推动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同学都有发挥的机会,发现他们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思维的训练,都能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竞争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特点,营造竞争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适时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小组pk赛”“情节表演赛”等竞赛活动。如教学《羚羊木雕》时让各组派出代表表演妈妈、“我”、爸爸、奶奶等角色,并开展比赛评判。如教学《核舟记》时让两组同学上台表演苏轼、黄庭坚共阅一手卷时的动作、神情,师生结合表演加以评析。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从竞争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化延伸“激趣”

好的文章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课堂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限的,更谈不上能力的形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将学生的兴趣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将生活语文化,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从学生的学习对象上看,不能局限于课本,“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要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材料,含蓄隽永的诗歌,针砭时弊的杂文,清新活泼的散文,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内容。《智慧背囊》《小小说选刊》《散文》《读者》《杂文选》甚至影视剧等都可以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如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和琼瑶的《剪不断的乡愁》。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思辩能力。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足已有的知识,会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将这种兴趣和热情延伸到生活中,通过课外阅读、写作、研究性学习等途径,实现“文学即人学,语文即生活”的理想境界。

乐趣是语文课的生命。如果学生爱上了语文课,爱上了语文,那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潜力的发挥,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教师的作用在于“激”,从课堂教学的第一分钟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贯穿于课堂始终,延伸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余林生《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习兴趣》,《教育教学论文集(之二)》,中国文联出版社。

[2].卢君方《初中语文课堂激趣策略浅谈》,《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16期。

强化课堂教学 篇2

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化实践教学被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醒目位置,并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人事财务配合等多个方面对其加以保障,以确保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其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突出的作用。

我国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钢琴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欧美一些优秀大学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实践教学的不同认识造成的。国内一些大学往往乐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舞台实践不足。结果有些用人单位就在抱怨,刚刚步入职场的大学生还都需要单位的再回炉。学师范的毕业生不懂得怎样组织课堂教学、学果树栽培的毕业生不懂得怎样修剪果树、学法律的毕业生不懂得证据的采集方式。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学而时习之”的思想,强调理论学习之后,再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巩固的重要性。自古至今,有大成就者往往都是历经实践的磨练,才锻炼出超人的才能。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上大学时通过参与学校计算机维护解决方案的设计等活动,使自己对于互联网的发展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网易创始人丁磊在本科毕业前就开始在电脑公司兼职,为将来的创业打下了知识与技术基础。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哈佛上学的时候,就开始编写了操作程序,这个程序后来成为微软公司的第一款产品。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菲奥莉娜在商学院学习时,学院的院长指派她设计一个校友联谊项目,这件事情给予她的经验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1974年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从牛津大学毕业。但是她认为自己在大学中最有意义的并不是毕业考试的成绩单,而是她在课堂之外参加的各种政治活动和由此受到的锻炼。

实践是高校学生验证理论的最佳方式。大学是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些高深的知识和学问假如只停留在书本上,就成了纸上谈兵。只接触书本不接触实践,只能把学生教成书呆子。

实践是高校学生知识学习的良好途径。很多的知识、能力和意识,只能够通过真正的实践才能获得。一所大学假如只把学生关在教室和图书馆中,无疑就切断了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的路径。

实践是高校学生了解社会的信息通道。只有及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使高校学生在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

实践是高校学生自我发展的起始动力。只有通过实践,高校的学生才能真正的了解自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以及缺点和不足,这些都可以帮助高校的学生树立人生的理想与目标,及时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避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偏。

重视教学策略 强化概念教学 篇3

关键词:概念 教学 策略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科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定律、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具有特定的意义.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加强概念课教学,是正确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概念教学尤为重要.

“透析教学中的概念含糊,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布鲁纳).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比较差,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只是盲目地做习题,不重视科学概念的掌握,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如有些学生对概念、定律讲得头头是道,但一做题目就错,这在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概念.在“物质分类”这一节作业中,好多同学认为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这主要是由于对单质的概念理解不够深透——单质首先是纯净物,该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判断物质是单质的依据:一是纯净物,二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理解了单质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就不会认为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因为该物质可能是混合物,也可能是纯净物,不符合单质的条件.再比如学生在学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后,对于“某个池塘中的所有鱼属于一个种群,对吗?”许多同学认为是正确的,作出这种不正确的判断,归根结底是由于概念含糊.“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即基本特征相同的同种生物,而鱼是不同种鱼类的统称,它不应属于种群.许多同学在做习题时,不懂得从基本概念入手,思考解题依据,探索解题方法,这样的学习,必然越学越糊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引导学生学好科学基本概念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实验分析,科学归纳,得出概念

没有观察、实验就没有科学的发现(布鲁纳).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现象,排除各种非本质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逐渐形成概念.例如阿基米德定律,让学生先猜想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然后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方案的可行性汇总,最后采用以下四个实验,分四组分别进行.实验如图:

图1:两个大小一样的小球(一个铜球,一个铝球),用“称重法”比较两者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大小.

图2:逐渐用手向下压下小木块,观察溢水量,同时体会手的感觉.

图3:溢水杯漂浮一金属盒,逐渐往盒中加小石头,测出每次的重力和读数,并进行比较.

图4:先测出金属块的重力,使金属块逐渐浸入溢水杯中,记下弹簧秤每次读数和排开水的重力.

第一组通过称重法测浮力,分析数据并讨论得出结论: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相等,与物体的密度、质量无关.第二组手对木块压力变化体会与溢水杯水的比较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而且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增大而增大.第三组通过受力分析结合平衡力知识得出结论: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第四组对多次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总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通过对上述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密度无关,而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有关,然后通过定律分析得出阿基米德定律.

二、迁移规律,类比同化,强化概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掌握概念有两种形式,一是概念形成,二是概念同化.初中科学概念是以同化的形式建立的,它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把新概念的本质特征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关联起来,被它所同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这样学生便能理解概念了.如在电功率的概念建立阶段,从实例分析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电功率是反映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学生已熟悉速度概念,两者有类似的特征,都是反映快慢的物理量,通过速度定义式v=s/t,很容易推出电功率的定义式P=W/t,结合上一节刚刚学过的电功公式W=UIt,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P=UI及单位.又如第八册第四章电压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如把它跟学生熟悉的水压及水流的形成进行比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三、建构模型,形象分析,深化概念

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课本设计了许多图形、卡通片和表格,这些图表朴实而形象地把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观运动显现出来,细看深思图表和立体模型,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及深奥的原理至关重要.如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时,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一杯水的构成层次.

让学生根据模型可知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其本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水的电解反应是化学变化,本质是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这也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有无变化.充分利用图表、模型,把抽象的概念变成能看见、能摸得着的模拟实验,就容易由感性向理性发展.

四、剖析条件,领会内涵,掌握概念

有些定义,只要将其中的条件列举分解清楚,透彻讲解,概念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是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长,且涉及的知识点多,概念严格,叙述精练,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在上这一堂课时,我将定义剖析成四部分:①强调要在一定温度下;②指明溶剂量为100克;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句子就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通过列举条件分析,效果就大不一样.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如在学习了溶解度概念后,再通过多媒体分析一些实例,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的意义和判断,又如“60℃时,100克水中溶有75克KNO3,所以60℃时KNO3的溶解度为75克”说法是否正确,由此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条件.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后,举例:在下图中大圆圈表示氧原子,小圆圈表示氢原子,1~6分别表示有关物质的相应状态,

上述状态变化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1→2B、1→3C、1→6D、5→6

概念教学通过前面的构建模型,学生能做这种新型的习题,这表明学生真正理解了两者的本质区别,如靠死记硬背将无从下手.

事实证明,一道好的、典型的习题,不但能检验被试者是否准确记忆和理解概念,还能提供从多方面深入认识概念的机会,甚至还能起到深化和发展概念的作用,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出来的质量高、对应性强的习题,会把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水平提升到一个较高层次.

如何强化物理课堂和谐教学 篇4

一、创设物理和谐情境是和谐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教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物理本身就是一种展示和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培养物理和谐感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教师的教学有高度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听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课上学生的注意力就非常集中,整个身心完全置身于和谐的境界之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创造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和谐教学情境。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生充满感情,教学是人与人之间,而不是人与机器之间的交谈,教师积极的情感可通过面部表现和动作这类无声语言表露出来,增加师生心灵的感应,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以便形成课堂气氛的“和谐”。

例如,讲大气压之前我表演了“空手吸盘”的小魔术:把一个无色透明的塑料挂衣钩挂在中指上,伸开手把吸盘压紧在盘子底上,抬起手,即把盘子吸起来,同学们看后惊叹不已;在讲摩擦力时,我表演了魔术“神奇的小球”:用一根无色透明的尼龙细线,穿过弯曲的塑料实心球的内孔,两手拉住细线两端,球可在细线上滑动,改变细线的绷紧程度,小球可停在空中任意位置,听人指挥。学生观后百思不解,我从而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再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汽,茶杯上的白汽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教师可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优化学法指导与优化教法相结合,强化和谐教学过程

优化教法包括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作业布置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估与反馈。在本学期中,我结合新的课程标准,将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进行细分,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对以往教学设计中的顺序和层次进行重新审视,更加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吃得透,吃得饱。结合学生实际,我在课堂教学中制定了:创设物理情景—探究讨论问题—自主(合作)学习—达标检测这样一个教学模式,在各种课型上进行探讨。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是高效优质的良药。在每节课上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做;学生做不到的,教师帮助学生做。总之,我们应彻底抛弃那种教师当主角的做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分析讨论、动手制作、小调查等活动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参与每个教学过程,同时对一些物理学习方面的问题进行指导,如要求学生对典型习题进行一题多解,或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将每一章节中相关的课外知识介绍给学生等。教师通过平时的规范训练和指导,逐渐让学生形成了严谨的学习习惯和物理思维方法,促进了学生的素质提高。

三、构建师生互动和谐,实现探究迁移

对物理教学艺术和谐和形式内容的充分认识、寻求、实施,只是教师培养和谐感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和谐感作用下,引导学生深入地创造和谐,即“教是为了不教”,“学会”应该向“会学”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互为和谐的主客体。教师通过教学把教学艺术和谐、教学内容形式和谐作用于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将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学习和谐反作用于教师,教师会为课堂和谐感教学的成功感到愉快。师生和谐活动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教学效果大为改观,这就是所谓的师生“互动和谐”。实施“互动和谐”的方法可以将历史的科学实验研究过程通过教师的创设情境引入到教学中来,即探究实验教学。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参与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谐应用于科学的物理知识中,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如进行“电磁感应”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器材自选),探究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从而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精神,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还可通过物理“开放性”教学实施互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将题目进行分解、转化,抓住问题实质,寻找解题突破口,掌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灵活变通本领,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之感。学生通过开放性习题的训练,能够激活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和谐课堂的构建

多媒体计算机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物理课堂的实验教学。物理教学中有些实验现象可让学生进行观察,但是由于一些实验条件不易控制(如速度过快等)或存在某种干扰,学生对主要物理现象的观察不甚详细和明了,影响教学效果。若我们先做物理实验,再表演计算机动画,把主要现象尽可能地表现出来,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有些物理图像难以被学生想象,而这些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中只能利用一些图片或口头描述让学生进行想象,实在费力且效果不佳,因而形成教学中的难点。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计算机做逼真的物理模拟,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

强化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篇5

――谈现代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思路 管理是人类社会共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它是管理者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领导和组织人们去实现共同的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智能活动。现代管理是以人、财、物、事、时、空、信为对象,以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的最少耗费取得最佳的效果为目的。而现代教学管理是指人们利用新的教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建构与新时期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的过程。

一 现代教学管理的内容

(一)教学思想的管理

学校教导主任或乡(镇)业务干部抓教学管理,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对教学思想的管理上,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方向性,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体现传授知识、塑造思想、发展智力、增强体质的要求;体现教学工作具有社会性、科学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等特点的要求;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的、思维为核心的要求。以这些要求统帅教师的思想行为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以这些要求来开展教学研究和实验改革等活动。如玉溪一中的教学思想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抓好双基,发展智能;课堂为主,课外为辅;改革教法,促进学法;继承传统,发展电教;发挥特长,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全面提高。”

(二)教学环节的管理

教学环节指的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活动。这些活动,是基于教学规律、学生的认识规律而形成的先后衔接、各具智能、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活动程序。这个活动持续犹如一条链条,上述的每一个活动都是这一条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环节的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内容是,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按照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各环节的质量标准,通过质量检查、质量评估、质量分析等活动,进行质量管理;按照教学任务的要求,通过你们管理能力的发挥,强化计划管理工作、教师管理工作、教学实验改革工作,建立起合乎教学规律的稳定的有活力的教学环境、教学秩序;贯彻开放的原则,克服封闭式的缺点,实现课内外结合,努力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体系。

(三)教学事务管理

学校教学事务的管理,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是教学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服务于教学,又管理教学,对保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教学计划的拟订(含周历)、招生编班、学籍管理、排课程表、教学档案资料、实验教学、图书室及校内外活动时间安排等的管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落实;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经验的总结等。因此,各位要充分发挥指导、调度、参谋、研究、视导、评价、服务的功能,强化自己的工作。

(四)教学质量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在教学管理中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质量是教学的生命,教学质量管理就是通过抓质量来实施管理。具体地说,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一是要研究质量标准的确定,二是教学质量的控制;三是教学质量的评估。三者中,确定标准是起点,控制是保证,评价是工具。三者缺一不可,都是直接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常规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根据教学工作规律和教学的实际而制定的管理和规范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的管理、教学“五环”的管理,它是管理和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基准。

(一)计划的管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规划或打算,盲目地去做,是不会把事情做好的。因此,教导主任或业务干部除了搞好本单位教学计划的制定外,还要引导教研组长、教师搞好教学计划的制定和管理。因为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行动指南。

1、学校教学计划内容包括:教学情况分析(主要是对上学年或上学期教学工作的估计,取得主要经验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本学年或本学期的新情况、新特点等)、本学年或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目标和要求、本学年或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内容和措施。如:每学年上学期举办全校性青年教师(35岁以下)的研究课;每学年下学期举办全校性中老年教师的研究课、示范课等,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每学年,以教研组为单位,举办相应的学生竞赛活动。

2、教研组计划内容包括:对本组前学期教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问题的简要分析,本学期改进教学的基本设想和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课题,按周安排好各次教学研究活动的内容、人员及时间,本组学科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分工及时间安排。

3、教师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前一学期所教学科的教学质量分析,所教班级优秀学生、退步生的情况分析,本期所教学科的目标(包括知识方面、“双基”方面、能力方面、思想品德方面),教学进度(单元内容、时间安排),考核安排,针对实际的课题研究(课题提出的意义、课题研究的措施及步骤、预期目标),所教学科优秀生、退步生的辅导。

(二)总结的管理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也就是说,有开头,就要有结尾。或者说有计划,就要有总结。好的总结对工作起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作用,因此,搞好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至关重要。

一份完整的总结包括工作的基本情况、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五环”的管理

教学“五环”包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所遵循的规则。也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日常学习中应遵循的规则。

1、教师教学“五环”。

(1)备课

备课是指在上课之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期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其基本要求是:

第一,钻研教学大纲。要明确教学大纲所阐述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科性质和地位;明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总目标和所教年段的具体要求;明确本科教材的内容体系及安排;明确本科教学上的特点、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明确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所教学科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意图和基本结构。

第二,熟悉教材,钻研教材。通览教材,注意教材的系统性;熟读教材,注意教材的科学性;研究教材,把握重点和关键。

第三,明确目标,考虑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单元和章节的教学目标。同时,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努力做到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有近及远,由此及彼等这些符合人们认识客观的规律。

第四,把握课堂,环环紧扣。一备复习提问,以旧引新,且问题必须忌偏、忌深、忌浅;二备教具(或演示实验)该做则做;三备例题联系生活,变难为易;四备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通俗易懂;五备板书布局,字迹清楚明了,大小适中,重点突出,美观大方;六备课外作业,要注意质量和数量,深浅恰当,由易到难。

第五,研究对象,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备课,讲课才会恰当有效。

第六,编写教案,开拓创新。做到:内容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具有创新意识,不照搬旧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

2、授课

授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授课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第二,要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第三,注意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

第四,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要认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第五,要灵活恰当地选择运用教法,有效地运用教具和演示实验,恰到好处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六,课堂教学结构合理、紧凑。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条理性;要使教学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

第七,板书设计内容合理,条理清楚;形式灵活,美观实用;书写规范,速度适宜。

第八,要使用广泛的教学语言,要使用普通话和学科术语,严禁使用方言土语和非教学语言。讲授语言要准确、清晰、通俗、生动,具有条理性、启发性。

第九,要保证教学时间,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拖堂、不善离课堂,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未经学校同意,不得随意增减课时,不得随意停课或串课。

第十,要衣着整齐,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教态亲切自然。

第十一,要讲求效果。做到精讲多练,短时高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3、批改

批改作业是指对学生各种形式的作业进行检查,它是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批改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批改作业要及时,不积压。

第二,批改作业要认真细致,要写好批改标记,写出适宜的批改评语。

第三,批语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和激励性,能够指导学生学习,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四,批改作业要广泛使用批改符号。符号醒目,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批改意图,有利于学生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改正错误。

第五,批改作业要有记录,要及时讲评,以便及时地、更好地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是教师在掌握了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辅导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辅导要有针对性。辅导内容应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第二,辅导要有层次性。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因材施教。

第三,辅导要有启发性。要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第四,辅导要注意及时性。辅导要及时,一定阶段教学结束后,或作业、考查批改完后,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辅导;注意辅导时间要短,内容要精。

5、测评

测评是指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取得反馈信息,促进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测评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测评目的要求明确。或者要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测评学习效果,以改进教学;或者要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生成绩的原因,确定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第二,测评的内容科学、全面。试题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要能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难易适中,分量适宜,要有梯度。一般比例是,基础题:较灵活的题:综合题=6:3:1

第三,测评的标准要客观、公正。试题的答案要具体、明确,评分标准要准确、统一。

第四,测评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要形成性测评、诊断性测评和总结性测评;口试、笔试和操作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定成绩和学生自我评定成绩相结合。

第五,测评的次数要适当。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注重平时考查(也就是形成性测评);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六,测评的结果要及时总结。测评结束后要进行质量分析,找出教学得失的原因,及时改进教学。

2、学生学习“五环”常规管理。

(1)预习

预习是指上课前的自学,它是上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预习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预习要及时。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当地提前预习新课。

第二,预习态度要认真。认真细致阅读教材,动脑分析,不要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看一遍书了事。

第三,预习要注意方法。依据知识基础、学习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方法。要记录好新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和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加以注意。

第四,预习要讲求质量。基本了解教材内容,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为上好新课做准备。

第五,预习要做好笔记。记好预习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预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写好预习心得。

(2)听课

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健康情感的主要途径。听课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提前做好听课准备。包括用品准备、知识准备、精力准备和心理准备。

第二,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各种活动。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努力听懂新知识。

第四,要注意听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学法指导。

第五,要积极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六,要围绕教师讲解的内容,积极思考,敢于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第七,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将教师所讲的重点内容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等,摘要地记录下来。

第八,要认真做好课题训练题。认真地做好每一个题目,不可马虎对付。

(3)复习

复习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检查学习效果,防止知识遗忘,提高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过程,为下一次新课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复习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及时复习。课后复习要当天完成,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在教师讲完一个单元、一个阶段的知识或讲完全部教材后,要及时复习,及时巩固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第二,复习要有针对性,要抓住要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加深记忆。

第三,复习要注意归纳总结知识,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注意提高能力。

第五,要记好复习笔记。通过复习,把重点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及复习后的一些新的见解和体会,都记在复习笔记上,便于以后复习和查阅。

(4)作业

作业是学生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当天的学习效果,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做好作业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及时完成作业。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

第二,要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可抄袭作业。

第三,要注意解题方法,总结答题规律,答题要有一定的速度。

第四,要正确对待作业的评价。作业发回来后,要认真总结解题规律。

(5)考试

考试是学生平时学习的总结,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主要指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学生考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正确对待考试。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对考试成绩不要过分看重;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勤奋学习,讲求方法,树立信心,克服自卑感。

第二,要遵守考场纪律,不作弊,不抄袭。

第三,要注意卷面整洁。答题时不要随想随写,随写随改;字迹不要潦草;不要在试卷上乱勾划,要注意保持试卷的整洁。

第四,要学会分析试卷。试卷发下来,不要只看一下分数了事,要养成分析、总结的习惯。

三 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

教学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要求各个教师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共同组成一个教学的整体。而学校教学工作又是由各个教师分别担任各个不同的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学,每个教师的教学又具有个体性。对教学工作不进行组织管理,就会产生忙乱现象。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包括:

1、建立有效的指挥系统。建立在校长(教办主任)领导下的包括教导主任(教办干部)、各科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在内的指挥系统,做到层层有人负责,环环有人把关,上行下达,指挥灵敏,以便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导主任(教办业务干部)要发挥职能作用,搞好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力量、检查督促教学活动、总结教学经验等工作。同时,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与管理。

2、建立健全各项教学工作管理制度。教导主任(教办业务干部)要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把其纳入教师的工作考评,学校(教办)可成立考评组,严格考核,不弄虚作假,以促进教师尽快成才。

3、教学力量的组织和管理

根据教学力量需要和教师的专长、特点,合理分配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教学组织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与专长的发挥,也关系到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样水平和数量的教师、安排,配备得当,水平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应选择最佳的配备方案,安排教师的工作。其要求是:知人善任,用其所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不同情况,不同要求。

4、教学活动时间的管理

教学工作总是以时间为坐标进行全面安排的。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是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教学工作的时间安排,是教学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安排教学时间主要体现在排好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和各项活动时间表这“三表”上。

安排“三表”,要注意全面、科学;要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教学设施,有利于教研活动和教师工作;要注意采纳广大教师的意见;要必须按照国家教学计划规定办事。

四 活动课程的管理

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特长,让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启发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目的。它既自成体系,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学科课程紧密联系,它能充分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特长,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内容包括: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文体活动和学科课外活动。

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端正教学管理思想,摆正活动课程在教学工作管理中的地位;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学科课外活动、统一要求与发挥学生特长、普及与提高、思想性与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五 教学改革实验管理

(一)教学改革实验管理的意义

教学改革实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外地校不能照搬,因此,必须通过实验。在实验基础上,总结出带规律性的经验,以指导教改的全面发展,否则,容易陷入“瞎指挥”的境地,造成教学工作的混乱。

(二)教改实验的指导思想和管理目标

1、指导思想: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和学生中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成为四有新人。

2、教改实验目的:是探索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质量规律,以便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改革,这个目的也是教改实验的目标。

(三)教改实验管理的内容

1、做好教师参与教改实验的思想工作,立志教改。

2、搞好实验课题的论证、申报、实施、总结与成果推广等工作。

3、办好实验班,上好实验课。

4、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四)教改实验管理的基本要求

1、端正办学思想,摆正教学改革实验管理在教学工作管理中的位置:应以“三个面向”为办学指针,明确办学方向,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把教学改革实验管理放在整个教学工作管理的重要位置上,使教改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动员一批有志改革,敢于改革的教师,挑起重担,先行一步。

2、正确处理和协调教改实验中各种关系:正确处理现代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经验的关系;正确处理与协调实验班与平行班的关系;正确处理“双基”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3、教学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强化初探 篇6

关键词:课堂活动;教育教学;强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03

以往的英语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授课模式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因此,不少学生感到英语学习枯燥乏味,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学生没有英语学习环境,没有相应的文化氛围,他们能够听到英语的时间也仅仅是在课堂上,运用英语机会几乎没有,因此我国英语教学费时多,效率低成为普遍的现象。

一、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效率,要在课堂上创设多样的英语学习氛围

(一)情感教学氛围

情感氛围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呜。这种情感上的“预热”能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这样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下创设理想的教学活动,而且内向生、学困生也能大胆发言。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以下这些鼓励性的语言:Good!Well done!Wonderful!Ohgreat!How clever you are!等。学生回答错误时,微笑地鼓励他们:It doesnt matter .I believe you can do it next time.

(二)动手教学氛围

什么叫“动”?体现在英语课堂上就是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就是要集中精力多看、多听,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如让学生做一些单词卡片,有助于他们记忆与积累单词。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一张自己的名片,做一些节日贺卡,做一些调查记录,从练习中归纳语法知识,办一份英文小报,组织一场英语晚会,编一本属于自己的词典。

(三)创新能力营造氛围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用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论断,要让他们学会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第三册“surfing”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对体育项目及体育明星的认识。在“a traffic accident”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谈谈怎样避免交通事故,这些都是学生喜欢并感兴趣的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教师不应该命令和指使学生,因为师生间是平等的,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是不断学习与进步中的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体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可培养起来。

二、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效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怎样让英语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针对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

(一)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顺序

我们常把check out作为对grammar的检测而提前进行教学,有时为了扫除reading里的生词障碍,会提前教vocabulary。如果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件重要的事情,而教材中有一个相关的单元,而且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拓展学用渠道,补充教材内容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英语的运用,我们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补充,拓展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渠道。比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来补充或充实教材内容,以便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关于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力量可以解决的。所有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应该齐心协力,抓好英语课堂教学,为我们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提供强有力的后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薛春梅.强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 文理导航旬刊,2015(11).

[2] 易梅娣.浅谈新课程下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导刊,2010(2).

[3] 徐雯.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J].海外英语,2010(5).

[4] 李晓霞.如何做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12).

强化教学研究打造优质课堂 篇7

一、语文优质课堂当营造浓厚教学氛围

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 知识点的传授、技能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来实现。人是感情动物, 情感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浓厚的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的吸引力, 反之, 枯燥的教学氛围则会让教学活动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笔者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着手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为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在态度上保持和蔼, 教学语言亲切, 用词得当, 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尊重, 从而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一点对于中后位置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其次,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和关心每一位学生, 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点拨,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消除紧张的压力。另外,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还积极鼓励学生, 以此增强他们内心的成功、满足、幸福感, 这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优质课堂当体现信息媒体作用

近年来, 信息化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但是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运用手法、自主创新等方面仍存在着短板, 这一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优质语文课堂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浓郁的情感, 这两点都可以在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下得到充分体现。在知识与信息量的补充方面, 多媒体手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多媒体手段所搜集的信息面与储存的信息量较之任何一种媒体都更为先进。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作为补充教材, 鼠标一点, 应有尽有。在教学情感的营造上, 多媒体手段也具有重要的辅助功能, 在教学内容到达情感深处时, 以音乐渲染、配乐朗诵, 以及典型场景再现等方式, 能够让教材内容和多媒体演示融为一体, 在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 将学生带入教材所描述的场景之中,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思想情感的领悟都会更加深刻。

三、语文优质课堂当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 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全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这一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得到充分体现。语文优质课堂不应当是教师单向灌输的课堂, 而应当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高效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将每一个知识点、能力要求提炼出来, 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为教学思考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或是合作学习、分析研究, 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在思考中提高认识, 以及在相互交流中完善提高。这样的过程打破了单向灌输模式中学生思维积极性不高、宽广度不足的弊端,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活跃起来, 课堂氛围也能够得到有效增强。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 相互协作完善答案, 实现知识掌握目标的同时, 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得到了提升, 协作能力、探究能力也明显增强, 这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语文优质课堂当体现分层目标要求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 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其中既有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异, 也有学习态度、情感、学习方式、方法的差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当尊重这些差异, 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在教学目标要求上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类要求, 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现象的出现,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满自信, 瞄准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前行, 这一点对提振学生精神状态, 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 在具体学习的要求与流程的实施方面也要兼顾到学生的差异, 优质的语文课堂并非优秀生一统天下的格局, 而应当是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充分参与融入其中, 在课堂提问方面既要有深奥的, 也要有简单的, 既要兼顾到优秀生层面, 也要考虑到学困生群体。课内检测、阶段检测等方面都要因人而异, 设置不同的难度系数, 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注重课堂教学,强化素质教育 篇8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既是客观现实的迫切需要, 也是当前教育教学的热切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新课改条件下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 应从教材固有的思想内容出发, 教学时可根据课文实际有所侧重。例如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中《春》《三峡》《济南的冬天》等几篇课文, 这些都是一些写景的课文, 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对春天的风、草、树、雨的描写, 对三峡的山、水、绿潭、倒影、柏、泉、瀑布、猿啼等的描写, 对济南的阳光、山水、雪、城等的描写, 让学生从中多多领会其中的美, 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的认识倾向, 它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兴趣不是天生的素质, 因此, 教师应当用教育来培养、发展并指导学生, 使学生具有广泛而且比较浓厚的兴趣。语文学科趣味性强, 很多课文都声情并茂, 因此, 教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水调歌头》一文时, 我首先播放了以此文所做成的歌曲。一曲听罢,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我又找能唱的同学唱一唱, 引得不会唱的同学也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了。这样,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会学习, 这样才能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 这也是当前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以教师的教为主导, 学生的学为主体, 使学生能真正地做到主动去学,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的动力、激情, 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全

语文能力的训练, 就是通过教学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新课改条件下, 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识记训练、读写训练、语感训练。其中培养语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点, 只有综合运用语感功能, 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例如, 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课时, 将济南的冬天和北平比, 与伦敦比, 并列成一个表格, 将“刮风, 没有风, 日光响晴, 很少有日光”等关键词语列出, 让学生一目了然, 对济南的冬天的特点一下子就了解了。接着我又将“老城、山水、阳光、雪、城”等一一列出, 让学生根据关键词找出相关语句, 反复阅读咀嚼, 学生很容易领会到语言的美感, 对课文的理解掌握也就容易了。

要教会学生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这个人类交际工具, 就必须强化语文能力训练, 而语文素质就是通过不断操作和反复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因此, 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训练, 让全体学生都能达到甚至超过教学大纲的内容。

五、改变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培养, 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人生的成功, 而不良习惯则有可能造成人生的失败。关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比较明确, 我认为应主要包括写字、讲话、阅读、作文等习惯, 以及识记、观察、思维等习惯。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学会学习乃至他们将来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坚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 加强训练, 直到习惯成自然。

总之, 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要求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原则和办法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 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如何强化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篇9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让地理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上所写的东西只是现实生活的符号表示, 缺乏色彩, 缺少变化, 而现实社会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组成的。在教学方面, 应当把书本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明白书本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 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 如幻灯片、投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 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 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 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 以及演示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 这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强化教学效果。

二、认真解读课程标准, 精确把握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中, “知识与技能”基本上沿袭了传统教学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过去思想教育的扩展, 只有“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是全新的。一些教师在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处理中, 更多地关注后两者。事实上, 三维目标的划分虽然抛弃了过去的知识本位观, 但并不排斥知识本身, 相反, 改革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初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 不论是世界地理模块, 还是中国地理模块, 均明确提出地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因此, 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 整合教材一定要扩展和丰富“双基”, 不可有半点削弱或轻视的观念和做法。

三、备好课是获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和备方法等, 备学生和备方法应该是最重要的, 每个地理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 但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备课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 只关注教学过程, 不管学生, 不备方法, 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 教学效果不好。我们必须研究学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备课时想好这堂课需要什么样的例子, 才能更贴近现实生活又不偏离课本内容, 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在地理课堂上巧设情境, 吸引学生注意力, 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四、地理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 可以将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应用中学习知识,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需的, 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 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最好的课堂。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听课, 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一定的年龄阶段, 他们往往喜欢一个教师就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 课堂上注意力会比较集中。教师和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 等等, 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 也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条件。这样学生就会由崇拜你到愿意和你接近, 愿意上你的课, 自然达到较佳效果。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 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 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质等。

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 主动学习

以往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主, 应当以学生为主,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主动学习, 变被动、机械为积极接受知识, 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 让学生通过看书, 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 这样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退居次席的同时,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有激情, 教学效果自然好。

七、转变教育观念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

强化互动教学优化数学课堂 篇10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环节是新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科学而合理的导入, 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抛物线的概念”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旧知识, 通过连接新旧知识的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从而深入理解抛物线这一概念. 课堂教学前,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忆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 学生准确的理解这两个概念后, 引导学生回答椭圆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并让学生对这两个方程进行处理, 也即是用一个方程表示出椭圆和双曲线, 同时强调常数e的定义范围. 然后, 师生一起总结椭圆和双曲线的统一定义: 平面内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 当0 < e < 1时, 其轨迹是椭圆, 当e >1时, 其轨迹是双曲线. 这时, 教师可以问学生, 当e =1时, 其轨迹是什么呢? 学生会进行讨论、思考, 等学生稍作思考后, 教师可以板书要学习的内容: 抛物线. 在导入过程中, 教师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层层设置, 逐步推进, 在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入新课,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自觉的进入学习中去.

二、创设情境体现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交流的内动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就要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性. 情境教学能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 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动性, 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从而提高教学效能. 如, 教学“三角函数知识”时,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一住宅小区内有一块空地, 可能是半径为10米的半圆; 也可能是半径为10米, 圆心角为60°的扇形等情况. 现在小区内要进行绿化, 在这块空地上种植一块矩形的草皮, 使其一边在半径上, 如何种植草皮面积能达到最大? 这样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师生在问题解答方法、知识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互动. 如教学“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假定教师每天给你们1万元, 你们则需要第一天给教师1元, 第二天给教师2元, 第三天给教师4元等, 请问你们会签订多少天的合同? 对这样的问题, 学生积极性很高, 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一天, 有的说3天, 有的说10天, 还有的说1个月等,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不直接回复是否对错, 而是让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点拨,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提高体现互动

每一次新课教学后, 都要进行新课巩固提高练习, 这是检验学生对新知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 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整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到提升的有效途径. 这一过程中采用互动教学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学曲线轨迹的探求知识后, 巩固提高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稍微复杂的练习题, 并在互动中解决这个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习题: 已知A是圆O上的点, B是圆O所在平面上的一定点, 线段BA的垂直平分线与AO相交于点C, 与BO相交于点D, 求A在圆O上运动时, 点C的轨迹.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很快就能得出答案, 这时教师问学生结论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会很惊讶, 因为他们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 有的得出的是双曲线, 有的得出的是椭圆. 对此学生一头雾水, 教师可以先不给出正确的答案, 而是让不同答案的学生代表上来板书简要的求解过程. 然后教师再问: 现在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们的结论不同了? 在这样的互动教学中, 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 结论的不同是因为点B所在的位置不同, 即是在圆内还是在圆外.

四、反思评价体现互动

评价是对师生对教学活动效果进行评析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需要教师的积极指导, 又需要学生的积极反思. 教学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是促进教学进步的重要手段, 又是促使学生提升的有效方式.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评辨析能力, 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就教学内容、方法、效果、解题能力等进行交流、讨论, 比如课堂教学中的教法、关键问题的讲解、问题解答过程中的得失等, 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方式, 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客观、全面的点评, 从而在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 全面认识自身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五、转变学法体现互动

互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 引导学生转变学法, 从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首先,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数学涉及的范围广、知识深,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既要学习知识, 又要掌握学习方法, 从而学会自主学习. 因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并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出疑惑的问题, 为课堂互动奠定基础. 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 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遇到的难题, 对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从而深化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黄乃云.互动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 2013 (1) .

强化备课有效教学 篇11

那么,我们备课时,到底备些什么,又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个人认为,要做到“四有”:

1. 脑中有纲: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各章、节内容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把握一些描述性的语言: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等。做到把握方向,有轻有重,有详有略,以便更好地驾驭教材,运用好教辅资料。

2. 胸中有本:本——教材,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依据。我们都知道一滴水和一桶水的道理,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教师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的设置,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再重新审视教材,要求教师具有讲课的技巧和讲课的艺术,培养高超的讲课技能,尤其在消化教材上要有较强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接受、运用的知识,教师必须首先将这一知识性内容熟练掌握、理解透彻,了然于胸,只有自己深刻理解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时才会轻松自如,这就要求我们备每一节课时,具体做法如下:

(1)要有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就是教师在这一节课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前提,课时教学目标是每一节课时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步骤、内容都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它是前提、保证。

(2)认真理解和处理好教材中的知识性内容。但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基本的”、“主要的”能够引起迁移的知识是重点,保证重点知识的讲授的时间安排,教学设计上要围绕重点去展开,这样才能使一堂课有了“灵魂”。

(3)备难点。所谓难点,就是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能力的基本情况来确定这一节课的难点,确定难点后,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教师要注意分析、研究难点,抓住关键,找到解决难点的切入口、突破口,突破难点可以采用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把抽象的知识(实验、立体几何、物理电学知识等)具体化,减缓知识的坡度,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和吸收,也就是让学生“知”、“懂”、“会”。

(4)备疑点。即备问题——学生易混、易错、易问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和实际能力,找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点,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预测学生会出现疑点及疑点产生的原因,然后认真提炼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疑点。比如,备习题课时,教师最好自己先做一遍,不参看答案,这样可以准确地体会习题的难易、优劣,哪些可能是学生的疑点,哪些是难点,以便有的放矢,有备而讲。

(5)合理、灵活地使用教科书和教辅资料。教师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层次和结构,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整理和组合,可以适当的调整知识内容的讲授顺序、适当增减教辅资料中的习题,也可根据课堂内容适当拓展,不完全照搬、照抄,要认真研究,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选择,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辅资料。

(6)确定科学的讲授程序,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先后顺序,同时设计好前后各层次间的过渡与衔接,使每一个程序的进展都是科学知识与学生接受规律的合理结合,使学生听得清晰、明确,不混乱。每一步课堂程序所用的时间及整个课堂结构各部分所占的时间都要进行合理的安排,要使得整个课堂面貌严密、紧凑,课堂教学的容量大,该讲的要讲得丰满,该让学生练习的,就尽可能练习,努力做到省时、高效,不浪费学生的一分钟。

3. 手中有法:有的课可重点备知识点,但是更多的课应着重教法和学法,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课型(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考虑采用不同的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讲解法(说明式讲解,解释式讲解,剖析式讲解,归纳式讲解,演绎式讲解,类比式讲解),问题叙述法,练习法等等。

(1)教师要掌握课堂语言技巧。教师个性鲜明、幽默机智、内涵丰富的课堂语言,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要体现对学生的高度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多变,同时,教师的语言又要充满激情,善于使用启发、点拨性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要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本身的需要,教师要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有效确定课堂教学中的事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分析、说明、解释和论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定义、定理等的含义,通过举例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便于接受、乐于接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心中有数:数——差异:不同年段,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间的差异。

(1)不同年级段的差异。我们一直强调,平时的授课一定要注重基础,尤其是高一、高二阶段的新知识的讲授、学习,不宜过深、过难,要多强化基础,备课时要突出基础知识,让学生可以跟得上,学得来,有兴趣,有信心。避免两极分化。高三阶段要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多总结,多归纳,使知识形成系统和网络,适当强化深度。

(2)学生的差异。重点班、普通班的学生的差异,他们基础不同,习惯不同,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标,这一点却常常被我们忽视。对于重点班,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教师要有较高的要求,而对于普通班则要适当降低要求。

(3)班内学生的差异。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对于基础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教师在课堂设问时,要有技巧,以不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启发、诱导式设疑,在整体提高的前提下,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展现自己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有存在感,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保证。无论你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无论你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现代的教学方法,都是这个道理。备课充分,上起课来就会感到踏实、从容,才能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怎样强化实验教学 篇12

一、 做好计划, 有条不紊

理化实验的内容较多, 若无计划性, 则头绪繁多而使人不知该从何处下手。这就要求我们在开设实验课前一定要做好计划, 有条不紊地去进行。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年级制定出相应的实验教学计划, 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进行实验的时间和地点等, 提前写好实验操作计划, 并按时写好、上交实验通知单。只有做好周密的实验操作计划, 才能使整个实验教学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二、课前精心准备, 课上胸有成竹

理化实验所需器材、药品较多, 需要我们事先必须精心做好准备。做好充分的准备, 是顺利进行实验操作的先决条件。一要对试验内容和步骤进行充分的准备, 让学生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预习, 对实验内容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在动手操作之前, 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论上掌握实验要领和相关的注意事项, 这样在具体操作时才会不慌不乱, 有条不紊。二要对实验器材、所需药品等做好充分的准备。理化实验所需器材和药品都比较多, 教师必须提前写实验通知单, 使相关教师对实验器材和药品提前做好准备, 以便使所做实验能够顺利进行。三要对学生强调好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课纪律等, 这也是搞好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室纪律、实验室管理制度等一定要张贴上墙, 并要对学生做好宣传, 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四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有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氢气的爆炸极限实验等, 有的实验药品具有强腐蚀性, 如强酸、强碱等, 有的实验药品具有剧毒, 如氰化钾、水银等。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好安全实验教育, 以便能够使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

三、精心指导, 及时纠错

在实验过程中, 有的同学可能对试验操作要领掌握不好, 也有的同学可能会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操作中的重点、难点部分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 对操作不当的地方及时纠正。只有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及时纠错下, 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要领, 规范实验操作步骤, 并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例如, 做“水的沸腾”实验时, 试管夹夹持试管的部位、试管内水的体积、是否是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的方法等, 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 认真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只有这样,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四、认真观察, 写出实验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平时就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部过程。一要对实验进行认真、细致的全面观察, 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二要对试验现象应分清主次, 抓住观察的重点。三是要由表及里, 对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对实验现象不仅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领会实验原理。例如, 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时, 首先要指导学生全面观察其整个实验步骤, 即先通氢 (排出试管内原有的空气) , 再加热 (使该反应发生的外在条件) ;先灭灯 (使生成的灼热的铜冷却) , 最后停氢 (防止生成的热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重新生成氧化铜) 。其次, 要着重强调需要观察的重点部分, 即该实验的实验现象: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 试管口有水珠生成。最后, 要由现象到本质, 对实验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氧化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水, 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原理。

在观察的基础上, 要做好观察记录, 认真写出实验报告。要总结实验原理, 分析实验得失, 提高对实验内容、步骤的理性认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报告写法的指导, 逐步提高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书写实验报告时, 首先要注明实验的名称、实验进行的时间、所需器材及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等, 并及时做好实验总结。

五、不拘于课本, 注重对实验步骤、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在实验教学中, 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不拘于课本, 大胆对实验步骤、实验方法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创新,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勇于创新的好习惯。对于某一实验, 不要仅满足于课本上所提出的方法步骤, 还要不断加强对实验器材、药品及方法步骤的探讨与创新, 力争用最简洁、最科学的方法步骤去实现某一特定的实验目的。

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上一篇:网络结构评估下一篇:英汉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