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的文化建设(共12篇)
班级的文化建设 篇1
在中学里, 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学校最基本的单位——班级进行的。一个班集体首先是由若干名集体成员组成的, 但仅仅只有人还不成其为班集体, 只有所有的成员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拥有共同遵守的相关制度以及拥有相容的价值观等时, 班集体才得以形成。
教室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 其文化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 而文化环境反过来又会改造, 决定和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一个幽雅的、健康的环境, 无不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 心理素质的锻炼, 道德习惯的形成, 知识才能的增长, 法律意识的强化。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治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异乎平常的意义。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中学生的教育和学习, 成长和成才起着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凝聚力首先是表现在自己所在的班级里。因而中学的班级文化建设, 必然要摆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 成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班级文化建设不可能回避矛盾和斗争
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矛盾和斗争实际上是各种文化观念上的冲突。因为我们的学生原来都是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家庭, 不同的学校, 即使来自同一学校, 也是来自不同的教学班, 也就是说他们是带着原有的文化和观念来的, 在重新组成一个班集体之后, 原有的文化观念要重新整合, 并接受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班级文化, 那么矛盾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当今处于一个开放的时代, 学生通过社会大众传媒接收到的信息与我们要求学生接受的文化也是存在矛盾和冲突的。因此, 班集体中存在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是比较正常的, 我们不能强制要求所有的学生接受某一种固定的价值观念, 而应加强引导, 使班级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观, 同时又要容许与这种价值观不相冲突的其他价值观的合理存在。作为班级文化的主要设计者, 班主任在处理各种文化冲突时的艺术, 对建设新的班级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构成
中学班级文化, 如同其它一般的社会文化一样, 从纵向看, 也应分为三个层面, 即:物质层面——文化的表层;制度层面——文化的中层;心理层面——文化的深层。
1、物质文化建设——创造美好环境, 培养良好性情。
中学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教室环境的布置及对教室环境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外部文化环境。这个外部文化环境是人为设置的, 它从一个方面体现着一个班的精神风貌以及教育和教学的主旨。首先, 教室内桌椅、书本及其他用具的摆放必须整齐;其次, 教室内的地面、墙壁及窗户等应保持洁净。而要做到这两点是不容易的, 它要求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班里的师生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文明的规范行为和社会公德心, 必须要有高度的“环保”意识, 必须要持之以恒地与乱丢、乱吐、乱扔的不文明行为作斗争。因而实施这一要求的过程, 不仅是一个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是一个创造新的文化和文明素养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具体的实施中应分步推进。如在早期应落实一些基本要求, 如地面无杂物、痰迹, 墙面无污渍, 桌椅无刻印, 门窗无积尘, 卫生无死角。学生天天打扫教室, 培养学生爱护教室公物和主人翁精神, 树立净化教室、保持教室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随着学生良好习惯的慢慢形成, 接着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日常治理制度化、行为语言规范化、学习用品摆放定位化、卫生打扫用具隐蔽化。通过这些措施, 可以造就了一个更为安全、舒适、明亮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使学生进一步养成了“文明守序, 按规定行事”的习惯, 从而提升了学生真、善、美的品质, 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 营造团队精神。
2、制度文化建设——强调制度文化, 人人参与制定。
班级制度文化包括规章制度 (如:班规、细则 (如《学生考核细则》) 、规范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文娱活动方式等, 它是教室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中学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 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对中学生的德育要求, 具体制定班的班规, 以便具体实施对本班学生的常规管理和德育考核, 同时建立一套制衡和监督的机制。对于制度文化既要强调宣传教育, 也要认真加强制度建设, 有关各项制度、细则的设计, 公布前要经过班级全体学生的反复讨论一致认同后, 方能执行, 以达到共建的目的。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衡”, 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 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这是一项难度颇大的工程。但是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 不能不具备这种素质。为了同现代社会接轨, 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培养这种意识, 造就这种素质。
3、心理文化建设——设计文化情境, 创建文化氛围。
班级的心理文化建设即观念形态层,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它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要达到班级和谐心里文化建设的目标, 应渗透在班级的日常生活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教室的墙壁也应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想。把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摄影作品, 制作成一幅幅壁挂, 点缀着教室的四壁。这样既美化了教室环境, 又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学生创作的热情, 时时给学生以启迪。
“学习园地”的定期更换, 利用同学们的创意, 选择一个主题及一组色彩, 设置了一系列专栏。每一期都能体现着各自的风格和追求。
针对学生在读书书目选择上存在的盲目性和不系统性,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读书爱好, 学会鉴别、学会选书, 多读书, 读好书, 有系统地读书;也为了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 有效率地读书, 从而扭转学风浮躁现象,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可建立班“读书角”, 学生自动拿出自己最爱的书籍, 集中放在书架上, 进行交换阅读。这样, 既使学生尝到了读书的乐趣, 提高了阅读能力, 又激励了学生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学风, 形成了独具个性化的教室文化一角。
利用各种座谈会, 讨论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身边发生的人与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素质, 让他们各抒己见, 并加以引导, 促使他们看有所悟, 学有所知, 取长补短, 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及自身素质。
总之, 用环境, 用学生创造的四周情景, 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 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幽雅的人文气息, 厚重的教室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如潜在的规范作用、导向作用以及个性发展的塑造作用等) 是不言自明的!事实表明:成功教育的特点是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发生的, 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班级文化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班级的文化建设 篇2
文/教育农夫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己有经验的多少和内驱力的大小,因此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为使学生的学更加有效,除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改进课堂教学外,能否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探索,挖掘其潜力,激发其内驱力,是德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打造良好班风,营造勤学的大环境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重要任务。
特色班风、浓厚学风是学生主体参与、潜力挖掘的有效载体,它是每个教育人所期待和向往的,但犹如农民只有经历播种、松土、施肥、除草这一过程才有能有喜人的收成一样,班风学风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能自发形成,只有经过长期积淀,才能形成。为了防止“千校一面”,凸显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力,我们只能在谋求特色上下功夫。那么如何开展和加强班级建设呢?
一、建构和谐班集体
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被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强调要以集体为教育对象,在教育集体时教育了个人,通过集体的力量对学生个人进行更广泛与严格的教育;在对学生个人的教育中,必须要求他对集体负责;给集体以积极的影响。教育工作要在保持与发展集体的优秀传统中,使集体永不停滞、一往直前。马卡连柯还要求在形成学生集体的同时,教师也必须形成为团结、战斗的集体。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也是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阵地,更是班主任从经验型向专业化发展的广阔舞台。班主任若能利用好这一阵地,就能建立自我教育的班级集体和目标一致的教师集体,大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及成功感,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从而实现老师对班主任工作的“反叛”到愿干。要达到这一愿景,学生的自主管理必然要成为班级管理的主流,因此班级建设时要把学生从旁观者变成活动的主体,成为建设班集体这座大厦的“设计师”,而不是班集体这座大厦的“房客”.目标由学生制定、方案由学生实施、活动由学生总结、效果由学生评价。班主任从前台退到幕后,和学生一道成为班级的维护者和建设者。只有人人参与制定了目标,同学们才能把班集体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情,才能把自己的才干奉献给集体,与班集体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引导同学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宽容,懂得助人者自助、明白只能在尊重别人的同时获得尊重。同时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好桥梁作用,及时与课任教师沟通,广泛征求意见,多方收集信息,人人争当教育者,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维护,确保良好班风的形成。
二、营造向上班级文化。
关注优秀班主任的成长,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经验中有一个共同点: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把构建好班级文化建设当作管理班级的重要法宝之一。何谓班级文化呢?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无形潜在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就会加速班级的快速发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要想构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文化是核心。
1、物质文化。结合班级目标及价值取向,发挥班级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应用名言警句、班训及班级理念、学生自己的书画条幅,个性化的布置寝室与教室,创设出“比学赶超、文明儒雅、追求卓越”的物质环境。学生应当是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者和消费者,这也正是学生作为班级主人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让学生既享受别人的劳动带来的快乐,又在为别人创造着快乐,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能够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让学生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2、制度文化。班级文化的建设依赖于制度建设的支撑,离开了制度的建设,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保证。制度的建设的出发点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定行为规范,体现尊重和激励,倡导宽容和善待,从而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尊重学生,并以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让学生成为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者和监督者。
3、精神文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把班级目标、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内化成每一个学生的信念和自觉行为,当班级中的某一成员超越制度规范时,班级共同价值观所形成的无形力量就会发挥它的巨大的教育功能,不和谐的现象和行为将会越来越少。
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第一层面,很容易达到,但若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便没有形成真正的班级文化。制度文化支撑精神文化,但制度文化的核心是人本思想,没有人本思想的制度,对学生是缺乏吸引力的,学生从内心是不会接受这种制度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境界,其体现在于每个成员对班级目标的接纳、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肌肤,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血液,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神经,只有拥有了精神文化,才算真正拥有了班级文化,其潜在的教育力量也才能得以充分显现。
班级的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班级管理;和谐文化
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鼓舞下,大中小学纷纷提出和实践构建和谐校园的设想。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而班级管理则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基础。班级管理看似简单,但要想打造一流的班集体,特别是在校内外有影响力的班级就需要班主任煞费苦心了。笔者从教十多年,担任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有些自己的思考:构建和谐校园首先要将班级建设好,而管理好班级建设和谐文化是关键。
一、制订班级管理的目标
作为一个集体,应当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样才会不断引领我们前行。所以,一个班级组织,主要的目标就是不断扩大班主任的影响力,把班级建设成全年级乃至整个学校最具影响力的班级。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一种管理方式。一样的老师,有的学生原本学习不怎么样,但换个班级环境也许就变了个样,主要原因在于能否激起学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克服人的惰性,因为按照康德的理论,人都是具有惰性的,但对待这种惰性的态度决定了人的发展程度。作为一名班级管理者,班主任首先要意识到这种惰性的存在,即假设每个学生都可能偷懒,有懈怠的想法,然后针对这种假设,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通过方式多样化和方式转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设计者和指挥者,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日新月异的适应学生心理动态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此消除惰性,发挥积极性,抵消学生对于“枯燥”课程的消极情绪。
二、准确的文化和价值定位
一个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是它的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全体成员在日常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念。所以,班级管理过程就体现着文化建设。Google创始人佩奇·布林给Google股票持有人的公开信中说道:“把Google建设成为这样一个机构——它令世界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地方。”这就是一个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这种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视。经济学家于光远说:“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一个业已形成的逐步内化到每个人心中的组织文化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动力是难以想象的。虽然一个班级的主体是学生,但班主任在一个班级文化与价值观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笔者发现,在实际管理中,很多班主任一些偏颇的想法或多或少地渗透到其中,如通过掌控班委来监督学生,通过挤压学生课余时间来减少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等。如果班主任是民主的、开明的人,这个班级往往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如果班主任倾向专制、不愿与学生沟通,那么这个班级往往死气沉沉,缺乏朝气。所以要建设一个好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好的班主任,把自己融入到班集体中去,与班级学生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管理自己,这样才构成了成为一个好班级的前提。
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是十分关键的。在西方,即使是校长也常以邀请学生喝咖啡聊天的方式创造与学生沟通的机会,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到学生的心理活动。中国的学生一般没有自主的集体活动,特别是与班主任共同参与的各类活动。因此,相互之间总是表现得很含蓄,不愿吐露自己的心声。若班主任在场,学生总会显得拘谨。因此,班主任首先要把自己树立和蔼可亲的如慈祥的父母一般的个人形象,使班主任和学生没有距离感,以魅力吸引学生而不是用“棍棒”吓唬学生,以真诚感召人而不是以利益诱导人。
未来社会是一个广泛需要通才型、合作型人才的社会,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机构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正把培养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优秀人才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己任。班主任的作用就越发体现得重要了,因为班主任不像任课老师那样只注重本学科教学,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创造让他们共同合作的机会和平台。
三、以构建和谐班级文化为中心,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是依靠个人的努力,而是通过民主的方式组建一个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班委,通过对班委工作的指导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即让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是培养一个好的班委团队,树立一个价值理念——就是班委的一切工作是为了班级的声誉以及班级中每个同学的利益而不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具。班主任原则上不干涉班级学生具体事务,而是由学生自己解决。建立一个参与式的、开放式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关键。所谓“参与式”是指班级管理不仅仅是班委的事,而且是每个学生的事。每个人都应以把班级建设得更好为己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各项活动中,积极拥护和支持班委的决策,并协助班委做好实际工作。所谓“开放式”是指班委的整个工作过程都是透明的,接受大家的监督,广泛听取同学意见,及时修正方案。另外,保证信息的公开性。
而这一切之根本,首先在于班级的民主形式。邓小平同志说:“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民主在形式上是每个人表达意愿的途径,在心理上则是每个人对个人利益得到平等维护和实现的体验。因此,让大家以一种积极的,愉快的心情去完成组织目标的方式即是这个组织的民主形式。
对此,笔者认为:每个月的最后两天由班委集中搜集每位同学对下一个月班级主题生活及活动的想法,然后进行统计,根据每个月的情况,合理安排一些活动,最好是班委首先提出一个月的生活主题。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首先召开班委会议,对上一个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当月工作进行部署,做到让大家心里有数。这样一来,可以充分集中大家的智慧,体现民主精神。
此外,笔者并不完全认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比如说一个由40 人组成的班级(其中男生21人,女生19人),如果男生建议一项体现男生利益的活动创意,而女生并不愿意,但民主投票21:19通过了,这能否算是民主呢?即使是39:1的时候又算吗?我们很难获得一致通过,但我们并不是说要采用一些非正规的手段达到这种一致同意的目的——那反而是不太正常的。我想说的是,这需要班委做些什么——班委应当在赞成与反对的双方之间寻求利益的平衡,在尊重民意,按民意做事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反对者的利益,尽可能地予以弥补,同时听取他们的反对意见——也许这些意见是改进班委工作、避免失误的重要意见。
制度和规范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班主任的关心和班长的领导下,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把好的适合班级管理的方式规范起来,把班级中形成的良好的精神风貌规范起来,把班级中形成的文化规范起来,因此这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第一,挖掘本班丰富资源,把班级变成理论的实践场所。由于当今社会和学校条件所限,学生没有足够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机会,以至于他们很难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就造成了有人对所学学科缺乏兴趣,在一种类似于强迫的流水线型教育方式下只能培养出失去了个性的所谓“高分低能”的人。那我们为何不把这个集体变成试验田呢?比如说,数学问题中的统计学知识,班委可以组织全班模拟一些如民意调查、抽奖等活动,让大家亲身体验统计学的奥秘。
第二,建立各种学习小组。学生以学习为己任,但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学生每天学习的科目繁多,建议建立一种每人专攻一项,然后通过交流,达到互通有无,触类旁通的学习模式。具体做法为: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基础,分为若干兴趣小组,如语文小组、数学小组、英语兴趣小组、体育娱乐兴趣小组等。依据个人精力,允许一人参加几个小组。各小组独立活动,然后定期召开全班交流会,由各小组指定人员对本小组最近研究成果进行汇报,或由其中优秀学生对近一段时期学习心得进行讲解。
第三,做好沟通工作。班委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证信息渠道通畅,既要及时准确把班主任的精神传达给同学,同时与班主任及其他老师、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把同学的想法传递给他们。特别是班主任要与班委保持紧密联系,通过班委了解班级每个人的发展情况。
第四,构建思想交流的平台。笔者认为,合作源自信任,信任源自了解。同学之间只有相互了解,才会打破彼此的隔阂,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目前情况看,这一点做的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班委首先要做的是给大家创造一个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平台,让每个人都认识自己,也认识他人。大家为何不愿说,一方面是除了学习之外交流少,另一方面是心中有所顾忌,而这就影响了学习方面的交流有序开展。
由此可知:管理好一个班级,建设班级和谐文化是关键,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作者系广东省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教师 )
建设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 篇4
一、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能够引领大家共同创建健康的班级文化
班主任应该以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需要为着眼点, 创设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情境,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搭设舞台,让他们一展风采。我所带的班级采用小组值周式管理制度,各组推选小组长,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在值周期内共同管理班级内的学习、三操等一切事务。学生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不辜负学生的期望,总是尽最大努力管理好班级,同时为了使自己的管理见效果,在学习、纪律方面你追我赶、互相监督,争当先进者。学习小组的成立,激发了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更多地感到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与期望, 激发更强烈的进取心,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而班级其他学生在小组长的带动下,增强学习和管理班级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形成人人争当管理者、人人都是三好生的良好局面,促进整个班级良好学习氛围形成。
其次要让学生树立个人理想,不一定要如何远大,但要尽可能成才,最起码要成人。少讲大道理,多讲他们身边能看到、能听到的人和事,以此激励他们立志成才,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就要深入学生中,多与学生谈心,多从家长或同学口中了解学生,或从其他不同渠道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是什么。要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契机,在言语中启发他们,在精神上鼓励他们,使他们在学习、品行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对于他们做得好的方面,要在班会上放大后进行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是有优点的,从而对学习和生活树立信心。有时候班主任可以利用肢利语言鼓励学生,当他某件事情做得好时,班主任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手势都能给学生巨大的鼓舞。
二、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
班级是一个有共同奋斗目标的集体, 班级文化建设体现的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是一个集体在学习、个人能力方面发展的有效体现,为了让这个集体实现它的目标,让一个集体有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必须有“硬”性的规章制度,班级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是这个集体文化建设的保证, 在制定班级制度时,我采取的办法是共同拟订班规,体现自主意识。
为了体现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我班的管理制度是在我和班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通过大家的统一协商,我们制定了符合我班实际的管理办法, 我班实行的是班委会组织下的小组管理模式。我们按照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男女比例等方面优化组合。整个班级分成八个小组,每小组人数都是六人,其中一个小组七人。小组内设小组长,并让小组长确定一名自己的得力助手当副组长。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职责,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开展班级管理、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副组长的主要工作就是辅助组长开展工作。
我非常重视小组长的作用, 每周都召开一到两次小组长会, 认真听取组长在管理上面临的困惑, 加强对小组长的指导,鼓励他们大胆执行自己的政策,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把竞争机制引入小组长管理,小组长真正实行竞争上岗。小组长工作能力弱,凝聚力不强,整体成绩下降就有可能面临下岗的危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班级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班级文化建设有序推进。
三、凸显班级特色的文化宣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升华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同时, 我们对凸显我班特色的文化建设成果及时对外宣传, 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心和成就感。在班级文化成果宣传中,我们提出“凸显班级文化,展示班级风貌”的思想主题,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展示。
1.充分利用墙报展示文化建设成果。我班的板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展示一周、半学期和一学期在学习、纪律方面表现好的同学的先进事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强这一部分同学的进取心和荣誉感, 另一方面给其他学生树立奋斗的榜样,已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墙报的另一部分用来宣传一些班级时事要闻或庆祝一些重大节日,如教师节来临时,班会利用这一部分板报做好教师节的宣传工作, 感谢老师的辛勤劳动,营造热烈的节日气氛。对于班级内近期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学生会在团支部的带领下撰写班级新闻和评论,及时张贴出去,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记录了大家在校的生活学习片段,给他们的人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 办好各种社团活动是我们班级文化宣传的另一窗口 ,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爱好,我班成立了“棋知天下”、“第四空间”等各类文化、艺术、体育类社团活动。通过各类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活跃班级气氛,提高思想认识。
3.以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学校每年都要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庆元旦联欢晚会,我班在参加的同时, 有意识地组织大家参与文艺节目的排练与表演,使大家在不同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优点和才艺。
总而言之,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特别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还能为形成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分清道理,更重要的是班级文化是创造人才产生的土壤,是学生在创新生活中的最初实践, 它是即将汇入人类创新之潮的涓涓溪流。
摘要:班级文化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在朝着班级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主任作为自己所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切实有效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班级的文化建设 篇5
摘要:班级是高校的基本组织细胞和主要活动载体,班级文化对于高等学校校风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开展的“班级文化节”活动实践,通过系列活动的整合,凝练精品,打造品牌,推动形成优秀班级文化,进而促进形成优良校风学风。
关键词:班级文化节;高校班级文化;实践探究
班级是高校的基本组织细胞,也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成果的直接体现,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班风学风,进而影响班级里每一位同学的学习与发展。如何通过一定方式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发挥优秀班级文化对班级同学的涵养作用,应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所开展的“班级文化节”活动的尝试,结合其他高校开展的相关实践,进一步探讨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
一、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1.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Class)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的一个基本单位,其思想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从当时著名教育家昆体良(M.F.Quintilanus,约公元35-95)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埃拉斯莫斯(Erasmus,1469-1536),再到后来的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班级和“班级授课制”才被真正奠定下来[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1657)一书中将儿童按年龄划分为六个班级,分别配备适合的教科书,并提出与这些教科书相适应教学方提案。[2]
“文化”(Culture)一词在西方源于拉丁语,是指通过劳作获得成果的意思。后来,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aler)在所著的《原始文化》(1871)中指出,“文化包括作为社会一名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全部能力与习惯,包括语言、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礼仪、仪式及其他有关成分”,是“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3]。后来的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也基于自己的认识和研究对于文化一词进行了界定。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倾向于对“文化”做如下界定,即:文化是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是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生活方式的总和。
基于对以上两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对高校班级文化的概念做如下界定:高校班级文化是高校中以班级为单位,由班级全体成员参加而共同形成的班级各类规章、制度、语言、习惯、礼仪及方式等文化成果的综合。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受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第二,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师生在一定规范下所创造的各种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第三,班级文化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2.高校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良好的班级文化是高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各种组织决定,最终都要通过班级这一最小组织单元来落实。班级文化好,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的完善,学生们就容易拧成一股绳,工作的落实就会顺利而有序;班级文化不好,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完备,则学生们之间就容易相互掣肘,工作的开展就会遇到阻碍。
其次,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培育高校优良校风的重要基础。当前,优良学风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风建设归根到底要靠良好的班风,而构建班风的核心,是建立一个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班级文化。有研究将班级文化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幔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在高校,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科目有了很大的自主性,班级的表层文化几乎没有意义,而班级文化的内容侧重于深层文化。”[4]如果说中学和小学的班级文化,其作用主要在于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的话,那么,大学的班级文化则更加侧重于一种深层文化的构建,即更加侧重于班级同学一致认可的价值观和统一行为准则的塑造,诚信、友谊和互相关爱等要素是一个良好班级文化的应有之义,而这些正能量对于高校良好班风学风,进而对于良好校风的塑造都具有着重要意义。一个班级,只有形成了你追我赶、诚信正直和全员向上的良好班级文化和风气,才能凝聚班级共识,带动班里每一位同学共同努力学习,一起成长和提高。
最后,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条件。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应只是学习好,更应该具备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等品质,而这些优秀品质的获得必须要在一定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才能实现。好的班级文化对于班级内部每一个同学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作用。在大学里,最为最小组织单元的班级即是这种能够培养学生各类优良品质的最佳环境。
二、以“班级文化节”为平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基于以上对班级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我校在创建优秀班级文化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经过近三年的不断摸索和总结,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班级文化节”为品牌的特色活动平台,这项改革尝试正在对校风、学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正向引领作用。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班级文化节”活动是结合学院日常教学、党建和团学工作而开展的一项品牌创建的尝试,于每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持续时间一般为1-2个月,班级文化节开展时间段内一般包含4-5项活动,内容上争取做到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会根据每学年学校和学院主要工作以及教学、党建和团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而定,以发挥“班级文化节”在推动形成优秀班级文化和促进形成优良学风方面的重要作用。如2013年,根据学校创建“平安校园”的实际工作要求,结合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本届班级文化节侧重于打造班级优良学风,活动内容则包括寝室创意设计大赛、班长论坛、优秀学长报告会以及班级文化展演等。
1、“班级文化节”提出的背景
之前,学院围绕班级文化建设开展的活动较为零散,缺乏统一规划,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容易造成各班活动重复开展效率较低。基于这种现实情况,我们在对前期工作进行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尝试提出班级文化节的概念,在我们的初步规划中,班级文化节是对围绕创建优秀班级文化而开展的系列活动的整合和提升,是一系列围绕班风、学风建设的精品活动的凝练。对于优秀班级文化的创建,班级文化节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凝聚班级共识,形成班级合力,提高班级同学间的团结合作和互帮互助意识;二是改善班级风气,促进班级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三是通过活动活跃班级气氛,用文化涵养学生的成长成才。
经过三年的积极尝试,我们从班级文化节的实践过程中凝练出了“班长论坛”“班级文化展演”等多项精品活动成果,理清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效果,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质量。
2、“班级文化节”平台的打造
“班级文化节”是一项打造班级文化建设平台的新尝试。在“班级文化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遵循“制度化、长效化、品牌化”的基本工作原则,努力将其培育成一项各班同学广泛认可和接受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品牌项目。
首先,以“制度化”为基础,创设好“班级文化节”开展的制度环境。制度是任何一个团体良好发展的必要保证,是前提条件。班级文化建设中制度也是不可缺少的关键。[5]这里所指的制度,不光是就“班级文化节”本身而言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也包括以“班级文化节”为催化剂而形成的各个班集体的各项规章制度。其中,“班级文化节”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班级文化节”建设的目的、组织机构、开展方式、效果评价等方面,制度规定,学院“班级文化节”的开展目的是为各班搭建班级文化建设和学习的平台,以更好的推动班级文化建设,组织机构由学院一把手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相关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开展方式可根据实际教学、党建和学生活动等工作灵活安排,文化节建设效果评价由学院“班级文化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安排。
其次,以“长效化”为中心,注重特色活动的凝练。这是活动能够取得实效的关键。任何一项活动成果的取得,都需要尝试将其“长效化”,即发挥他们的长线影响作用,对于诸如班级学风建设这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取得实效的工作而言更是如此。我们很难奢望通过一届两届“班级文化节”的开展即可取得实效,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逐渐将一些好的做法积累、凝练、沉淀,并逐渐的将其反哺到良好班级学风建设当中去。
最后,以“品牌化”为目标,增强“班级文化节”的号召力和吸引力。通过三届班级文化节的开展,我们逐渐将“班长论坛”、“优秀学长报告会”和“班级文化展演”三个活动形式固定下来。其中,“班长论坛”主要内容是由高年级各班主要负责人(主要指班长)结合班级活动开展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向学弟学妹们讲授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经验,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调动班长这一班级领头人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凝聚人心、推动形成优秀班级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班级学习风气的好坏和以班长为首的班委的作用发挥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班长和班委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则班级同学就会向他们看齐,模范他们的行为,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反之,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就差,充分调动和发挥班长这一角色的重要作用,对于学院班级学风建设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优秀学长报告会”这一形式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发挥往届优秀学长的影响作用,形成“传帮带”的工作模式,我们尤其注意邀请往届同学中当过班委,且已经取得已经成绩的学长返校报告,这样不光对一般同学具有影响作用,在校的各个班委也会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班委工作开展的方法和技巧。“班级文化展演”主要是和团学活动结合而开展的活动,通过晚会联欢的形式,每个班都形成一个单独的节目上台表演,这样,不光激发了同学们的班级荣誉感,也让班级同学在合作中凝聚了力量,深化了共识,加深了友谊。
3、“班级文化节”成果的巩固与推广
高校里各个学院间情况具有很多相似点,基于此,我院的“班级文化节”建设已经获得各兄弟愿意的认可,我院也正进一步总结经验。一方面,我院将活动中形成的好的做法进行总结和梳理,同时也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理,尝试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
二、“班级文化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班级文化节”的品牌认同度需进一步加强
在我校,虽然对于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已经形成共识,但试图通过“班级文化节”来推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却较少,老师和同学对于“班级文化节”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容易出现同学参加活动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等现象。尤其对于刚刚策划出来还不成熟的活动而言,同学们参与度不高的现象更为普遍。这种情况的出现,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及时调整和丰富活动内容,从根本上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及时通过各级学生组织加强组织工作,并且注意通过人人网、QQ群等渠道广而告之。
2.“班级文化节”作用发挥的程度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在推动形成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级文化节”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和人员支持,对于学院而言,这容易成为制约班级文化节作用发挥的关键影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班级文化节”与学校大的品牌活动的融合,积极谋划与其他学院合作办活动。
3.“班级文化节”中的精品活动需进一步凝练
“班级文化节”的品牌活动是在多次的实践中积累出来的,目前,我院已经初步形成了“班长论坛”、“班级主页设计大赛”和“班级文化展演”等三个大的精品活动。但这些活动相对于学生的需求而言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拓宽视野,开发和凝练出更多更有意义的精品活动,以充实到“班级文化节”当中来。
[参考文献]
班级建设是班级工作的起点 篇6
关键词:班级建设;班级目标;班级文化
班级建设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出的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的方法和工作程序。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之后,在还没有看到一个个新的脸庞之前,就应该提前规划好这个班级的总体模式,即做好班级建设设计,做到心中有数,为带好这个班做好准备,因为班级建设是班级工作的起点。
那么,如何做好班级建设的工作呢?小学和初中我都教过,当过将近九年的班主任,根据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我把自己关于班级建设的思路做了以下的整理,与班主任们共勉。
一、建立共同的班级目标
1.建立班级的德育目标和学习目标
我为我带的班级设立的德育目标是“根本任务是学做人,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目标设立的原则是从集体到个人制订学习目标。班级总的学习目标是“超越自我”,个人的学习目标是引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个人学习的年度目标、月目标、周计划。从而教会学生珍惜时光,学会规划,懂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2.张贴班训,时时警醒
根据本班的班级目标设计适合本班的班训即班级口号。例如,我为我带过的六年级的一个班设计的班训就是“好习惯,好性格,好心态”。而为我带过的初一的一个班设计的班训就是“时不可迟,志不可慢”。班训设计好以后,我会将它张贴在班里,让大家有目共睹,时时警醒,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建立强有力的班级管理队伍
1.评选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班级的班委核心
我设立的班委核心的职务主要有中队长、班长、德育班长、劳动班长、纪律班长。另外,每个大组还有小队长。采取的是“竞争上岗”和“失职淘汰制”。选择的标准主要是品德优秀,学习态度端正,能力强。
2.评选学习优秀的学生作为学科的课代表
课代表的设立,我习惯每科多选几个学生,这样既可以分担繁杂的工作,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同科课代表还可以互相激励。评选课代表的标准主要是学习成绩优异,做事认真负责,有耐心,愿意付出。
3.评选有特长的学生作为班级的各项委员
班级委员主要是指文娱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宣传委员等,这些委员的设立能够使班级功能多样化,让每一位学生全方面地发展。评选标准主要是有特长,对班级相关事务有兴趣、有热情。
三、通过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矩就是指班级秩序,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成长,一定要有规矩的支撑。规矩要立在前,不可以等事情发生了才开始谈规矩。执行规矩时要人人平等,一视同仁,这样才有效力。而这些规矩的制定则需要班主任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班级的具体情况以及班主任个人的带班风格具体制定。这些规矩应是涉及班级事务方方面面的制度。例如,“班级公约”“座位制度”“卫生值日制度”“考勤制度”等等。要让学生在遵守制度的前提下寻找自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守秩序、有公德的公民。
四、建设独特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笔者认为班级文化的建设可以让一个教室变得有生命,可以让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具体化、形象化、持久化地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我班着力于建设的班级文化是:“班级是我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建设。
1.精心布置教室环境
优美的教室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例如,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级,我和学生商量之后把整间教室的墙壁刷成了淡淡的果绿色,窗户上贴上了蓝色的小鱼和蓝色的水泡,让学生有亲近自然的感觉。教室里张贴了班训及名人名言、装饰画,让教室变得知性优美。在教室布置了英雄榜、班务栏、植物角、图书角等,让教室功能多元化。另外还把全班的集体照用相框装好摆在图书角的书架上,让班级有家的感觉。
2.开展各种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各种活动的开展是一种教育的载体,可以让班主任的教育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易于接受。
(1)充分利用每周班会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尤其不可忽视主题班会的作用,认真备好每一堂主题班队会。
(2)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课外、校外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五、培养良好的班级舆论和班风
一个班集体要有正气有朝气地成长需要良好的舆论和班风做向导。班主任除了做到本身以身示范外,还应该用一些方法营造良好的氛围。列举几种本人常用的方法:
1.榜样示范法
树立班级各方面榜样的学生,如学习、纪律、卫生、劳动、助人为乐等方面的榜样,这些学生身边的榜样是参照性最强、最生动、最容易激励人的。
2.情感陶冶法
利用电视中有益的栏目、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感。例如,“感动中国”就是很好的一个栏目。
总之,提前做好班级建设的规划是教育的起点。因为迎接一批新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个班主任和一间空教室,而应该是一个凝聚了班主任的爱和智慧的已有生命的班集体。当然提前的规划并不是为了日后的一劳永逸,这只是班级工作的起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迎来了学生之后的每一个日子里,还需要班主任不停地用爱心和智慧来浇灌。所以班主任的班级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朝阳.掌握必备技能促进班级建设[J].吉林教育,2009(15).
[2]李永生.班级性质动态观[J].现代教育论丛,2000(04).
[3]郭红.浅谈班级建设中的育人工作[J].科技咨询导报,2007(18).
[4]辛学伟.对待班级里差等生管理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
[5]张向群.班主任工作之我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4).
[6]陈汉红.班级建设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8).
[7]沙培宁.学习卡片[J].中小学管理,2002(11).
班级的文化建设 篇7
“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句广告理念年轻霸气、冲击力强, 使“动感地带”这一品牌获得无数年轻人的认同。同样, 在学校班集体建设中, 如何增强集体的凝聚力、确立好的班风, 用无形的精神力量引领学生,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 我尝试了设立“班级图腾”作为班级的崇拜物和标志。实践证明, 它比过去我使用过的口号式的班风、学风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 更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口, 班级图腾则是一个班级的窗口, 它是班级的灵魂和象征, 把班级成员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激发学生们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奋斗热情。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自律神经通过大脑皮层来支配身体, 大脑通过自律神经将想法传达到身体的各部分, 从而操纵它们, 把人的想法变成现实。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发明, 都是因为人类在考虑“我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我就这样尝试”等等, 历经若干探索后最终得以实现的。人, 对自己的心理暗示很重要, 心理暗示通常会给人指明方向。班级图腾, 就如同自动引擎一样, 只要心中坚定这样的想法, 它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学生带到目的地。
班级图腾, 一般要选择那些能够代表某种向上精神的事物, 来引领学生的精气神。如:我们可以选择“狼”来表达一种对团结合作、机智刚强性格的向往, 可以选择“牛”来激发踏实勤奋、牛气冲天的前进热情, 可以选择“鹰”来表达雄鹰展翅、志存高远的憧憬, 可以选择“海燕”表达傲视困难、无惧风雨的勇敢, 可以选择“青松”来表达立志坚定、风雪无畏的信念, 可以选择“梅花”表现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在尝试的过程中, 我发动全班学生讨论确定班级的图腾标志, 最终我们选择了“虎”———这一集绅士、勇士、义士于一身的精灵, 并在班级围绕“虎图腾”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系列主题活动:解读图腾, 思考涵义, 谱写班歌, 评品人物……引领学生从多方面来探究“虎”, 先习其形, 后得其魂,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探究虎精虎魂
确定好班级虎图腾后, 我们召开了一次《我要向老虎学什么》的主题班会。经过同学们多方搜集资料和热烈的讨论, 全班得出如下结论:
虎为百兽之王, 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它是雄据一方、凛然大气的豪杰, 它立如松行如风, 奔如闪电卧如洪钟, 既使是倒下也不倒威。因此, 我们虎班的同学也应该是身体虎头虎脑、精神虎虎生威般的健康阳光, 要有虎的大家气质, 举手投足应时时折射出阳刚之美, 不能精神萎靡气质猥琐。
虎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泰然自若的风范。它的勇猛威严能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自强自信、一往无前, 激发我们舍我其谁的气概和誓死一战的决心勇气。这种精神是班级自强自立的脊梁, 是班级团结凝聚的粘合剂, 它会激励大家即使处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也奋发图强。
虎遇到猎物时会伏低身体寻找掩护, 慢慢靠近猎物, 到攻击距离内后就突然跃起, 攻击猎物的背部。这样既可准确有力地进攻, 又可避免遭到猎物反抗带来的伤害。这就提示我们讲究学习的方法和效率, 不能一味死学、苦学, 要巧学乐学, 找到每门学科的最佳学习方法, 力求以合理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同时, 虎又有相亲相爱、侠骨柔肠之时, 它受人恩德终生相偿, 是令人钦佩的真情义虎。我们虎班的学生也应该懂得相爱与相助, 懂得感激与感恩, 懂得同情与怜悯, 应该众虎一心, 团结一致, 应该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共同谱写一首班歌, 唱出虎声虎势
虎图腾是一种象征, 给学生以归属感;而虎班歌, 就是让学生用最嘹亮的歌声唱出自豪:我们班多么与众不同!我们是全校最棒的!在校时唱班歌, 能点燃奋斗的豪情振奋人心, 毕业了唱班歌, 能勾起美好的回想温暖记忆。
多方筛选后, 我们最终选定军旅歌曲《咱当兵的人》激越高亢的旋律, 根据实际情况 (我们班的孩子全部为农村寄宿学生) 共同谱写了一首真正表达出我们虎班同学心声的班歌———《咱虎班的人》, 我们时常一起高声合唱, 唱出青春如火的激情, 唱出花季如霞的梦想!
《咱虎班的人》
作词:东台市实验初中初二 (20) 班 (虎班) 全体同学
咱虎班的人, 有啥不一样?
只因为我们都穿着, 朴实的服装!
自从离开家乡, 就难见到爹娘!
说不一样, 其实也一样,
都是青春的年华, 都是热血儿郎!
奋斗的足迹, 只为了放飞梦想!
咱虎班的人, 就是不一样!
勇敢地踏上那征途, 无悔地闯荡远方!
不论前方多少风霜, 我们笑声最爽朗!
说不一样, 其实也一样,
都在渴望辉煌, 都在赢得荣光!
一样的风采在实验初中的旗帜上飞扬!
咱虎班的人, 就是这个样!
发动多次全班评选, 品出虎将虎威
“教者也, 长善而救其失也。”对于学生, 罚其数过不如奖其一长。教育的艺术在于善激励, 采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适时满足学生渴望得到肯定的心理需求, 对于班级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
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实力, 我们定期评选出四个等级的虎将:五虎上将, 五虎中将, 五虎少将和五虎副将;同时, 这几个级别之间也可以根据表现级级晋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把这些“优秀虎”的事迹和姓名合编成活泼的小快板, 让大家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把身边楷模快乐地吟诵, 在敬佩之余萌发学习的愿望, 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对未来的希望。”我坚信:适时适当适度的激励, 定能使我们的虎班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 成为蓬勃向上、团结奋进的大家庭!现在, 虎华贵的气质、坚韧的品质、斗争的意识、效率观念、团队精神已经深入同学的内心。我们虎班人的信念是:身体虎头虎脑, 精神虎虎生威, 学习猛虎下山, 集体众虎一心, 争做人中龙虎。
当然, 在用图腾建设班级文化时, 要注意防止流于形式, 或者走向低俗化, 成为学生插科打诨的用语, 从而导致班级正气不足。
我眼中的“班级文化建设” 篇8
在全国上下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 学校应该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来抓, 达到以文化育人的功效。下面就班级文化建设,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时常这样去理解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应是班级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的反应, 是班级形象和文化的体现。基于此, 我个人把以下四个方面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是物质文化, 即浓厚的学习氛围, 干净整洁的环境, 卫生工具摆放有序, 教室布置有文化意识, 育人导向。
二是精神文化建设, 即班级有班规、公约、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标志 (如班训、班歌、班徽等) , 课改理念特色鲜明。
三是文本资料建设, 即三本两册运行正常, 图书角有运行记录。 (三本两册指班务记录、好人好事记录、安全会议记录, 点名册、德育评分表) 。
四是特色建设, 即班级建设要独具匠心, 不拘一格。
正是围绕这四个方面去建设班级文化, 班级建设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生施展的天空更加辽阔, 精神的画卷更加绚烂, 心灵的追求更加高远。
二、班级文化实现的具体措施
1.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育人味要浓些。作为一个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班集体, 班主任要适时营造班级文化的成长环境, 充满育人味。首先一定要有旗帜鲜明的班训。如, “拼搏今日、赢得未来”、“年轻没有失败、青春炫出色彩”等。其次班级要设立图书角, 图书角的命名显得尤为重要, 如小小读书郎、书吧、三味书屋、书香小屋等, 这些新颖的命名引领学生以读书学习为己任, 心怀报国之志, 感念之情。最后班级要设立卫生角, 以“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的情怀教育学生, 用心搞好卫生, 保持室内卫生干净。
2. 有效利用文化墙壁, 育人面
要广些。班级育人的最有效空间是教室的墙壁, 班主任有效地利用墙壁, 将墙壁文化变成育人的法宝, 试图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在班级文化建设时, 可以将班级墙壁进行有效划分, 分为感恩壁、自励壁、乐园壁等。感恩壁以感恩为题材构思设计, 取材于二十四孝的故事, 百善孝为先, 让学生学会感恩, 为自己的人生冥冥中种下感恩的种子,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自励壁是为了学生自我勉励设计, 让每一位学生写下自己的人生格言, 形成追求自我勉励的人生写照;乐园壁是给学生自娱的地方, 让爱读书的同学在平时读书的过程中摘抄一些有趣的、令人感动的人或事, 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让学生在展现才能的同时与同学共享其中的乐趣。
3. 不断构建文化常态化, 解说度要深些。我始终认为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成长或赖以生存的精神的一种行为文化。首先, 它需要班主任不断地去丰富内涵, 结合实际, 结合班情, 与时俱进, 构建文化的常态形态, 让它在同学们的意识形态里永葆活力。其次, 在班级里面要培养班级文化的解说员,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外界解说班级文化的内涵、文化特征, 使同学感同身受, 感觉到身在其中的自豪, 不断树立荣誉感, 建立一种“班荣我荣、班败我辱”的荣辱观。
班级文化不是在教室里面简单的剪剪贴贴、粘粘画画, 而是作为教者对教育的一种理解和思考, 它要在外在环境的依托下, 在教师不断地灌输中, 在学生日常的表现中, 在平日的养成中, 在不断的实践中, 在具体的应用中滋生的一种先进文化, 这种先进文化必将引领班级健康可持续发展。
班级的文化建设 篇9
班级是学校为了进行教育管理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单位, 是高职学生共同学习, 生活的组成形式。 目前, 与高校相比, 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一直不高, 大多数优秀的学生不愿意来高职院校学习, 只有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才愿意到高职院校就读, 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学生学习困难, 自控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 高职院校在班级管理方面要突破传统理念, 以科学的态度, 发展的观点, 规范的制度进行高职班级管理。建设一个优秀的班级, 是保障素质教育完成的重要要素, 是保障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保障性要素。 班级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和教育力量。
2 优秀班级特征
关于优秀班级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笔者查阅了很多学者的论述, 总结一个优秀班级应具备条件:
2.1 有明确的班级目标
班级目标就是班级成员的共同理想, 是班级各项工作所预期的目的。班级目标是统一成员认知, 提升班级凝聚力, 激发班级成员奋发向上, 共同达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2 很强的集体凝聚力
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级是否为优秀班级的重要标志。它包含班级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班级成员之间的融合度。集体凝聚力是班级成员意识到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基础。
2.3 良好的班风
班风是班集体的一种风气, 是班级成长过程中长期形成的, 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良好的班风能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督促班级成员互敬互爱, 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2.4 朴实的学风
作为学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 评价一个班级是否为优秀班级最重要的指标是班集体名列前茅的总体成绩。良好的学风是保障班集体能正常学习的必要环境要求, 是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是高校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
2.5 强有力的领导
高职学生大都是成年人, 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只能起到辅导管理作用, 高职院校的班集体应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统一体, 班委是班集体管理的主要机构。
2.6 强烈的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变化和竞争, 满足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 创新能力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提升班风, 学风的有效途径;打造班级的核心竞争力。
3 基于优秀班级特征的高职班级建设策略
3.1 班级凝聚力建设
凝聚力是高职优秀班级的灵魂, 团结意识是凝聚力的核心。首先, 促进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必须是高职院校在更高一层形成良好的氛围。 现在高职院校很注意培养学生的素质, 更多的是强调个人职业技能, 对个体的技能表彰活动很多, 但对于班集体的团结意识建设的评价以及表彰很少。其次, 在管理举措和制度上注重凝聚力建设, 在开展活动过程前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促进学生的班级团结意识形成。最后, 要不断进行凝聚力建设的相关教育。组织相关的活动、请专业人员进行报告, 进行面对面教育等多样形式进行团结意识教育。
3.2 完善的班级制度建设
“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完善的制度是优秀班级建设的强有力保障。现在的高职学生思想比较独立, 对传统的制度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要建立符合现代高职学生思想的与时俱进的制度, 才能让当代高职学生主动遵守制度。首先, 班级制度要符合班级特色, 即专业和班级实时状况, 各个专业有不同特点, 制定符合本班学生的制度能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生活, 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其次, 班级制度不仅要激励先进也要鼓励后进, 使班级团结一起发展。
3.3 发挥有力的班委领导力量
高职院校班委领导力量对于班集体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优秀的高职班集体来说, 班委成员的品质、学习成绩和组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重视班委成员的选拔, 班委要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能够代表全体学生的意见, 本身有意愿为同学服务的优秀高职学生。其次, 加强对班委成员的教育和引导。班委成员辅助辅导员完成日常管理工作, 只有对班委成员不断进行思想教育以及参加理论学习, 使班委成员能够自觉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最后, 严格的考核体系。正确的考核才能督促班委成员认真工作, 以为同学服务为第一要务。
3.4 紧抓班风学风建设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一个优秀班级建设必要的环境。班风学风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融合体, 一个有着良好班风, 学风的班级, 能够激发全体班级成员奋发向上, 严格要求自己, 共同提升自我。首先, 高职学生必须认识学习的迫切性。 高职院校及辅导员要不断灌输学生现代快速发展的科技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知识;社会就业难的问题要求高职学生有过强的本领, 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主动学习。其次, 要注重考核学生平时成绩以及考风建设。
3.5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是班级进步的力量源泉。 就业状况也是一个优秀高职班级的重要衡量标准。 企业需要高素质, 高技能的综合人才, 高职学生要在企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是本来过硬, 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首先, 班级要不断组织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活动, 通过活动学生能主动思考, 逐渐形成跟得上时代潮流的创新意识。 其次, 通过参观先进的高科技企事业单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总之, 高职优秀班级建设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班级作为高职院校一个组成单元, 只有建设好班级, 才能完成高职院校的建设。在高职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设班级。
参考文献
[1]马少坤.论高校班级管理状况及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18) .
班级的文化建设 篇10
如果我们把不同的班级加以比较时, 就会发现不同班级的学生, 在理想追求、行为方式上, 确实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不是教师有意造成的, 但是它却潜在的, 以无意识的形式影响着这个班级中的学生。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如果班主任能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 有机地结合本校校本课程的目标, 就能创建出既符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宗旨, 又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主题。
主题是中轴, 计划是支架。一个好的主题还需要拟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才可以实施。所以, 在确立主题的同时, 还需要拟定一份相对应的计划。如我校的校本课程是“和雅教育”,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增广贤文》《百孝经》《论语》等国学古训, 弘扬古人“以和为贵, 以雅为品”的优良思想, 教育学生讲雅言、行雅礼, 做一个品行兼优的“和雅”之人。在创建班级文化的时候, 我校的班主任结合“和雅教育”这一主轴, 制定了以下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主题及计划。
1.一年级二班的学生年龄较小, 很多最基本的生活学习礼仪习惯还没有养成。对此, 班主任就结合学生情况, 创立了“学习《弟子规》做个好孩子”的班级主题, 计划开展以下活动: (1) 评选“家庭班级好孩子”。 (2) “我心中的好习惯”绘画展示。 (3) 比一比谁的本领大 (限时穿着、收拾东西的竞赛) 。 (4) 我向古人学礼仪、《弟子规》背诵比赛等等一系列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
2.四年级二班的学生活泼好动, 但常因一些小事打架。对此, 班主任就结合《增广贤文》的学习内容, 创建了“学‘贤文’做友爱之人”的班级主题, 计划开展以下活动: (1) 怎样才是好朋友辩论赛。 (2) 我是故事大王 (以友爱为题讲故事比赛) 。 (3) 学贤文传美德诵读 (诵读《增广贤文》) 比赛。 (4) 我和我的好朋友绘画作文比赛……这样就能教育学生与同学友爱相处。
3.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听部分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比较喜欢看电视或上网聊天, 学习不自觉, 懒于参与家务劳动, 不仅不接受家长教育, 还出言顶撞。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父母的教育, 班主任结合国学《百孝经》和本班学生善于写的特长, 创建了以“学孝诵孝懂孝”为主题的班级文化, 计划开展以下活动: (1) 夸夸我的爸爸妈妈绘画、作文比赛。 (2) 感恩父母诵读《百孝经》比赛。 (3) 我是孝子评选活动。这样就能教育学生理解父母, 感恩父母。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班级特色, 这是每一位班主任必须做到的事情。只要每一位班主任细心观察, 花点心思和时间, 肯定能确立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主题与计划。
二、实施活动, 人人都是主人翁
确定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主题和计划后, 接着就需要开展相应的活动。活动的深入展开是创建班级特色文化的核心。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班主任必须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的活动中来。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能动地生成、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存在于教育的世界中, 并让教育世界成为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根据这一理论, 我们的班级工作应更多地倡导学生的“自主建构”, 即让学生真正担当起主人翁的责任。
(一) 培养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班干部团队
在班级建设过程中, 如果能组建一支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班干部团队作为“火车头”的话, 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 班主任在实施活动的第一步是组建班委会。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 班干部通常都是由班主任选拔出来的。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 班委会的组建如果通过学生民主投票选举的形式产生会更具凝聚力和影响力。因为学生通常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作为对象, 而这些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常被教师表扬的、学习成绩好的或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 所以通过学生选举出来的班干部更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班委会组建后, 班主任还需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 指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以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团队。
(二) 让墙壁“活”起来
在班级文化的创建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 使它成为教育宣传的主阵地。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是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是师生共同拥有的一个“大家”。认真布置好教室, 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和品德陶冶, 都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室布置营造成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 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会觉得舒服, 劲儿十足。而且, 教室布置可以充实师生的生活内容, 促进师生的教学效果, 并达成教学的目的。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 不但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想象等能力, 使学生能够真实地展现自我才能, 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塑造班级凝聚力, 增强集体荣誉感, 从而体现出学生的个性与自主精神。
1.一年级二班的班级主题是:“学习《弟子规》做个好孩子”。班主任可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结合《弟子规》的学习内容进行绘画。以绘画形式, 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的“好孩子”画出来。接着, 教师可再加上注音的文字描述, 使作品图文并茂, 并张贴在教室的墙上。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加深了教育, 课余时间欣赏一幅幅自创画时又得到了教育。就这样, 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了图画中人物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 行为习惯也大有改观。
2.四年级二班的班级主题是:“学‘贤文’做友爱之人”。结合本班学生善于“剪”的特长, 班主任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环保材料, 如纸皮箱、塑料瓶、旧的包装袋、一次性餐具等, 把《增广贤文》的学习内容通过自己的巧手做成各种各样的挂饰装扮自己的班级, 使学生通过活动从思想上行为上得到教育与熏陶。
3.五年级一班的班级主题是:“学孝诵孝懂孝”。班主任可结合本班学生喜欢收集资料和善于“说”的特点, 开设“夸夸我的爸爸妈妈”“感恩父母”“孝顺论坛”等班级园地。对此, 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剪报、上网、采访等方式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再经过精心的处理, 做成各种各样的图文并茂的卡片, 用于布置教室。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受到了教育, 从而会理解父母, 感恩父母。
总而言之, 班级特色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 它往往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可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使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观。而且,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对不断提升学校形象, 丰富学校内涵, 创建学校特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特色办校, 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特色人才。班级是学校的细胞, 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场所。而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 创建班级特色文化必须以本校的校本课程为主轴, 以本班学生的专长、兴趣爱好为支架创建本班的班级特色文化氛围。
关键词:校本课程,班级文化,特色主题,主体作用,教室布置
参考文献
[1]杨婷婷.浅谈创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J].山东青年, 2014 (3) .
班级文化建设的“五个一” 篇11
一、一个温馨的家
何为班级文化?只有搞清它的全部含义,才能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所谓班级文化,是指一个班集体内教师和学生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是由班级全体成员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所创建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扮演着传递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科学知识、传统习俗和促进儿童个性社会化的角色。班级只有在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命意义时,它才可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力量,学生才能在优秀的班级文化中茁壮成长。
一个班级就是几十名学生共同的家,把教室(包括宿舍)布置成一个温馨的家,是班级所有成员共同的心愿。一些优秀班主任无不为教室的布置精心构思设计。因为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师生交流情感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感情、陶冶情操,给人以教育启迪。有些教师认为,何必花那么多的时间去把教室打扮得花花绿绿,教室里没有这些布置,还不是照样上课。有这些闲工夫,还不如多批几本作业。但从我的观察了解看,整洁明丽、布置精巧的班级,它的班风学风好,正气足,而那些乱糟糟,学风不好的班级,教室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布置。
如何建设一个温馨的家,教室可做哪些布置呢?国外一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根据“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他们的教室设计与我国是不同的,教室大,分学习、阅读、电脑、教师办公区等部分,教室布置生活化、家庭化。通常我们的教室很挤,空间不大。但我们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传统,靠师生的智慧,也能把教室布置出我们的特色。自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后,有些教室里布置了生物角、图书角、阅报角,黑板报、学习园地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有些教室把全班学生的照片贴成一个家,把竞赛表设计成一棵大树,用不同颜色的树叶表示不同的结果,把优秀作业展示设计成一个家庭成员的劳动成果展示。把大家讨论出的班风、班级公约、集体获奖证书贴在最显眼处。特别是到了元旦、六一等重大节日,教室更是装饰得漂漂亮亮,像家里办喜事似的。这些布置本身就是一个载体,如没有这个载体,教师的教育思想、班级的共同目标、学生的愿望如何展示?诚然,教室布置的构思设计操作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是一个帮助师生建立感情的契机。是教师走近学生的桥梁,是学生接纳教师的过程。一个好的教室布置就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围绕这些精神财富组织的活动也是一个学生锻炼提升的过程。
宿舍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的建设更要有“家”的感觉。住在同一宿舍的一般都是同班同学,几个人就组成一个“小家”。家庭化、生活化的味道可更浓些。这是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我在前面强调教室布置的重要性,不是说教室布置好后,万事大吉,这些就是所谓的班级文化。实际上如果这样理解就太肤浅了。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对好的学风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我们曾在一个班级实验过,这个班级的学生来自10多个乡镇,四年级时来到我校,他们吃住在学校。根据这个情况我们与班主任一起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组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操作:1.班队活动;2.学科渗透;3.早读晚自修;4.宿舍生活。一个学年的实验,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实效:
1.早读非常自觉。在班主任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能自觉地按时早读。没有迟到或乱糟糟的现象。
2.课堂讨论热烈。不管是个别发言还是小组讨论,发言的量和度都是欣喜的。新教育实验中的构建理想课堂“六度三层”“三个基本性质”,得到较好的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循循善诱,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反对教师的看法。在学生的认识一时跟不上时,做到以理服人,巧妙引导,决不强制学生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
3.作业很少有拖拉。很多教师经常为班级中那么几个学生拖拉作业而烦心,实际上,学生拖拉作业也与班级学风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个班学生拖拉作业的情况很少出现,这也要归功于班级文化建设,归功于班级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4.爱读课外书。这是这个班级的又一特色。除了向学校图书室借书外,班级自设图书箱,大家把自己买的书放到班级图书箱,供全体学生阅读,从没有丢书的事发生。大家以买到好书读到好书为荣,很多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多篇习作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
5.各科均衡发展。小学生还在打基础阶段,所以既要让其自由发展,又要让其和谐均衡发展。这个班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有书法绘画乐器英语特长的,更有各科和谐均衡发展的。
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不仅看这个班的教室布置得如何,更要看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学风、班风如何。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活泼,是否学会学习,是否和谐均衡发展。
三、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许多教师和班主任都非常重视这种关系的建立,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师生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促进,是一种朋友式的关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的教师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任何时候都把自己摆在孩子的位置上,和他们同欢乐,共忧愁,用他们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他们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用他们的感情去理解周围事物。教师要做到:坚持“爱”字当头,关心学生;坚持“情”字相融,细雨润物;坚持“诚”字相伴,家校互通。通过“爱”的传递,“情”的交流,“诚”的沟通,给孩子建立一种心灵相通、互相关爱、彼此接纳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获得成功。
教师对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和家人式的关怀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这是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另一目的所在。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班主任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的情感氛围。在班级文化建设实验中,我们努力使师生关系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平等,二是信任,三是民主。
四、一个友爱合作的生生关系
目前在校的学生90﹪以上是独生子女,他们一生下来就享受着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外公外婆对他们的溺爱,他们需要什么给他们什么,想说什么就算什么,在家里是个小祖宗,是重点保护对象。他们都以自我为中心,除了不知道关心别人以外,劳动观念也差,动手能力也差,生活自理能力也差;在公共汽车上也不会让座位,老人站着,他觉得很自然,他觉得在家奶奶都站着让我坐;缺乏多子女之间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适应能力很差。互助、友爱、合作是联结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纽带。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要讲“竞争”,但还是多讲互助友爱合作,到了大学也许要多讲一些竞争。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协作,互相友爱,互相谦让,使独生子女的教育由家庭个体式的教育转向学校集体式的教育即群体教育。学校的教师就是为这些独生子女创设一个“群体生活”环境。无论是教室漂亮的布置,还是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的开展,还是自主自由的课堂教学都需要全体成员的互助合作、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参与交往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与同龄孩子一起游戏、学习、劳动、嬉戏、模仿,甚至“争吵”,在交往中互相理解、沟通童心,共享童年的欢乐。通过儿童群体进行教育,利用孩子的乐群心理,帮助孩子结交朋友,建立与发展小伙伴之间的友谊。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又一目的。
小学生之间无事打打闹闹、为一块橡皮斤斤计较、这个要报告那个在哭了。烦琐的同学间的小事整天包围着我们的老师,不解决又不好,解决又没个完,备课批作业只能放到晚上。这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最大的苦恼。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自律的能力,把教师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成立班级自治委员会(由学生选举产生,与一般由优秀学生组成的班委会互补)解决学生间的争端是班级文化建设中重要一环。有一次,一位学生丢了十几元钱,按惯例由班主任处理,但这次班主任交给班级自治委员会处理。通过小委员的努力工作,后来失主找回了丢失的钱。特别是住宿生间的事由自治委员会解决的更是不少。在学习中,学生间友爱合作互相帮助的事更多,很多教师采用“一帮一、双帮一”、学习小组等方法,就是很好的例证。
五、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团结向上共同进步成为全体班级成员的共同愿景,我们评价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搞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个班级有没有这个愿景,有没有团结向上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有没有集体荣誉感,有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集体里获得成就感,产生幸福感。为了这个愿景,我们觉得可开展这样一些活动:
1.为自己班级甚至每个小组或小队起一个响亮的名字。2.设计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班徽。3.讨论确定班风口号。4.制订一个班级公约或班规。5.为班级运动队设计一个锻炼目标。6.为班级啦啦队设计几句鼓励口号。7.制订个人奋斗目标或班级奋斗目标。8.建立班级文学社、书画社、小乐队、武术队等社团,并为之起个好听的名字。这些活动的开展,一定会使班级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文化建设丰富多彩。
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开展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如参观美术展,观看海洋世界和家乡发展成果展。特别是班际比赛、远足踏青、夏令营等活动同学们特喜欢,这些活动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最能体现班集体的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细致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建设一个温馨的家,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友爱合作的生生关系,创造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体魄健,品行优,思维活,能力强,知识丰富的一代新人,这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篇12
一、美化教室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在于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们看, 用环境, 用学生自己周围的情景, 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 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这就告诉我们, 良好的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
教室, 作为校园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 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室环境, 不但可以给人春风拂面的新感觉, 还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 沟通师生的心灵, 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因此, 充分重视教室美化的育人功能, 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
当然, 教室环境的布置一定要结合本班的实际, 体现班级的特色。比如, 笔者所教的班级是高三文科班, 班级是这样布置的:
在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张贴班训。班训, 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精髓, 是凝聚全班学生的精神支柱。在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后, 大家把“静、竞、进、净”四字作为自己的班训。
在黑板的右侧, 贴着“追逐梦想, 展翅飞翔”的月考登记榜, 这里张贴每次月考优秀学生名单及各科的状元。
在黑板的左侧, 挂着“高考倒计时牌”, 它时刻告诫学生要珍惜时间。
在教室的两侧, 悬挂着名言警句和美术作品。如“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努力拼搏、共创辉煌”“我自信, 我能行”诸如此类的至理名言。美术作品是学生自己创作的, 形成了一种点缀, 给整个教室环境平添几分亲切和欢愉。这些由学生自己书写的名言和自己绘制的图画, 不仅美化了环境, 而且蕴含着教育的力量, 激人斗志, 催人奋进。
教室的后墙上张贴着一块块“我的高考, 我的梦想”学生励志牌。每块励志牌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但都写着自己高三的计划与奋斗目标, 都贴着自己心目中大学的照片。这些励志牌不仅成了班级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士气, 营造出了浓厚的高考氛围。
二、活化班级活动
班级文化教育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好的班级小组活动, 可以使教育效果最大化。这方面, 笔者尝试推行“三个一”:每周一文, 每周一歌, 每周一报。
具体做法是:首先, 在开学初, 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学生在兴趣相投的基础上自由组合成“战斗小组”;其次, 各个小组轮流负责每周的“三个一”工作;最后, 期中与期末进行优秀小组评比表彰工作。
1. 每周一文
各小组在每周规定的时间内向全班推荐一篇美文, 推荐的学生要讲出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为什么推荐。其他学生在欣赏文章的同时, 要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文章发表评论。在一篇篇优秀文章的熏陶下, 学生历练了性情, 陶冶了情操, 同时也开阔了眼界, 提高了写作水平。在对某篇文章发表看法的过程中, 他们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地提高。师生之间通过对某些问题的共同探讨, 融洽了的感情。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在这种自由快乐的氛围中实现了互相教育和自我教育。
2. 每周一歌
各小组在每周规定的时间内向全班推荐一首好歌。全班学生欣赏歌曲, 学唱歌曲。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 打动人的心灵, 让人愉快地接受教育。所以让学生在听歌或唱歌时“随歌潜入心, 润德细无声”, 不经意间让他们的思想情感经历砥砺, 从而内省, 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 每周一报
各小组轮流负责每周出一期班报。在高一时, 全班学生选择了“学声”作为班报名称。他们在创刊词中写道:“‘学声’扩写起来可以是‘学生的声音’或是‘学习的声音’。”这代表了这是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报纸, 更是学生们展现自我风采, 抒发自我思想的一个平台……每一期班报的报头是我们的班徽。不难看出它是一个奔跑的人形, 也是一个变形的“文”字。不言而喻, 它象征着独具人文气息的文科班, 充满活力的文科班, 以及发奋向前的文科班。奔跑的人形脚下是崭新的跑道, 它正如我们学习的道路, 脚下的每一步都是新的却看不到尽头。从此后, 学生们克服了各种困难, 一直坚持办报, 到毕业时, 这一届学生的班报已达到70多期。毕业晚会上, 周同学满怀深情地说:“感谢三年的办报生活, 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优化人际环境
人际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 群体舆论的监督来实现的。班级人际环境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与学生、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相互理解、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那么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
那么, 如何优化班级的人际关系呢?笔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努力: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 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就不可能有和谐的教育氛围, 更谈不上建立和谐的班集体。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 班主任要经常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思考和处理问题, 给学生多一些理解和爱护。尤其是当学生遇到挫折或犯错误时, 更要以宽容的心态来理解和尊重学生。笔者的体会是, 与其每天牢骚满腹, 不如以宽容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去面对学生, 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也给学生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2. 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有待培养。班集体应重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和谐同学关系的建立。比如, 组织学生参加广播操比赛、美化教室比赛、文明寝室评比等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培养学生学会共事、学会合作、关心集体的能力。又如, 班上有同学身体不好发生呕吐、头疼、受伤等事件时, 应抓住契机教育学生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同时在班级中出现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时, 注意引导, 使学生之间的关系走向缓和。总之, 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和谐同学关系是班集体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建立和谐的老师关系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必须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的作用。为此, 笔者不但主动配合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 还充分发挥任课老师在班级管理方面的作用, 与他们共同管理好班级。应该说, 任课老师也是半个班主任,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对班主任的工作十分有益。笔者经常和他们一起分析班级状况、学生特点, 商量班级建设的对策, 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四、强化学习风气
一般说来, 学习风气与德育是紧密相关的。学风会直接影响班级的德育工作, 它不仅制约着学生个体行为的方式和习惯, 而且左右着学生品德的发展方向。只有平时正确地引导学生, 形成“严谨、进取、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 才能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1. 培养勤奋的学风, 使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学贵有疑, 好问是开启知识殿堂的钥匙。学习与善问, 是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能力转化程度的关键一环。笔者把勤问制度化, 规定每位学生一周内必须向每位任课教师提三个问题或在课堂上发言三次。每周班会, 对勤问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表扬。几周后, 学生提问次数越来越多, 到后来自然而然养成了自觉提问的习惯。提问缩短了师生的距离, 加强了师生的交流, 有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
2. 抓好作业关, 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风
作业是知识的实践, 是衡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的重要一环。然而在学校教学中, 不交、迟交或抄袭作业是制约学风健康发展的一道障碍。为了抓好作业关, 笔者制定了相应措施:由学习委员成立“作业帮扶小组”, 小组成员由各科尖子生组成, 为独立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咨询;科代表和组长严格把好作业关, 明确交作业的时间, 杜绝抄袭, 并作好记录, 上交任课教师;与任课老师协商, 实现作业分层, 让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能及时完成作业。
3. 严抓学生“课后自学关”, 促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学风
课内学风和课外学风并重, 才会形成良好的班级学风。班主任在课余的角色应是督学者和励学者。督, 即排除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励, 即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笔者主要从这几方面来完成: (1) 让学生科学分配课余时间, 弥补弱势学科, 防止知识遗忘和学习思维的间断, 维护平和的学习环境。 (2) 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科学习状况, 关注发展, 对学生停滞不前的学科从“理”上疏导, 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要从“情”上激励, 使其良性发展。 (3) 每个月找班上学生轮流谈一次心, 从而及时掌握学生发展动态,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理, 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及相应的落实措施, 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思维和学习激情, 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风气。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关乎学生健康成长的长远工程, 它对优化德育环境, 提高育人成效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因此, 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必须做一个有心人, 了解学生、走进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 来营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启明导航。
摘要:班级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德育环境, 提高育人成效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美化教室环境, 活化班级活动, 优化人际环境, 强化学习风气, 可以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美化,活化,优化,强化
参考文献
[1]缪建东, 徐亚莲主编.中学教育力量的整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鲁洁, 班华.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叶谋志.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班主任之友 (中学版) , 2003 (12) .
【班级的文化建设】推荐阅读:
班级博客的班级文化论文11-30
班级管理下的班级文化06-18
班级文化的打造12-05
手机文化下的班级文化08-15
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05-27
班级文化建设的心得08-31
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建设08-30
营造优秀的班级文化05-31
班级文化的德育效应07-04
班级文化的核心元素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