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中心(精选9篇)
情报中心 篇1
数字环境 (Digital Environment) 是人与空间的新界面, 集合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灯光、交互行为等元素, 形成一个可控制的环境空间, 为环境中的人带来特定的感受, 能够有效地传递与收集信息[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数字媒体营造了惟妙惟肖的视觉盛宴, 展现了数字媒体的神奇魅力。此后不断涌现的科学新技术, 如3D打印、体感技术、人工智能、移动媒体等, 无不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同样的变革也在图书馆行业迅速铺开, 诸如纸质图书借阅率和阅览室利用率等传统指标的持续走低, 图书馆从业者已经明显感到读者群体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间接的信息获取方式, 越来越不满足于平面的、单一的阅读媒介, 也越来越不满足于那些被动的、静态的咨询服务模式。数字资源独有的共享性、动态性、易检索性和跨时空性等优势, 对于图书馆界的发展是机遇, 同时其设备或程序依赖性、结构复杂性、不安全性和知识产权等特点也是困扰图书馆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基础与现状
海关情报资料中心 (Customs Information Center, 以下简称中心) 隶属于上海海关学院图书馆, 其工作核心是以海关类专业特色资源的搜、藏、用、研于一体,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参考咨询服务为重点, 充分整合、开发、优化海关情报资源, 为全国海关和海关高等教育的教学、培训和科研, 乃至行业和社会咨询服务, 提供便捷、有效、优质的智力支持。中心从1994年创建伊始就得到海关总署、海关学会以及学院等上级部门的普遍重视和大力支持, 利用自身优势, 在“海关”二字上做足文章, 经过多年的经营, 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纸质和电子资源, 为学院、海关职能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提供了特色文献, 同时开展了海关情报咨询服务。在这一领域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从传统方面来看, 海关情报资料中心现馆藏海关业务书籍20个大类千余种近万册纸质资料, 其中多为内部刊物、孤本资料、民国史料等, 并专设国别海关资料专栏, 有欧共体、美、英、韩、日及WCO组织等十多个国别海关的资料。内容涉及海关业务领域的各个方面, 如统计、稽查、缉私、征税、估价、原产地规则、边境贸易、海关法、海关国际问题研究等多个方面[2]。从资源保障来看, 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实物基础, 构筑了这一领域的特色亮点。
在此基础上, 我们着手开发、建设各类专题数据库, 使用户能够便利地检索和获取, 从而实现突破时空的知识资源利用方式。已经建成上线的自建数据库有: (1) 海关视频库; (2) 海关论文库; (3) 海关资讯信息库; (4) 海关学位论文库; (5) 全球海关法律法规库以及自建数据库管理与共享平台, “海关情报资料中心”正在打造以自建专业数据库为主, 其他公共数据库为辅的具有海关特色的数字化资源体系 (见表1) 。
2 存在问题
2.1 学科资源体系化构建不足
作为专业性很强的情报服务机构, 理应是这个专业的信息制高点, 应该承担起为学科建设、院系教学、科研服务、专业培训以及指导实践等多维任务。需要依托于结构合理的馆藏、完整的学科体系知识资源、信息组织有序的文献资源体系[3]。传统资源的数字化, 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献信息资源的直接数字化和二次开发 (即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浓缩加工, 制成书目数据) , 更重要的是三次开发, 是侧重信息的分析与研究, 形成增值了的情报资源, 并将生成的信息产品数字化。中心目前的突出问题是“长于资源积累, 短于开发增值”。
2.2 整合现有资源的力度不够
利用本馆独具优势的海关文献信息资源, 加以深入分析与研究, 形成情报资源, 并将产品数字化, 该过程应注重对用户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并兼顾可能的潜在用户的需求) ;同时网络资源的整合及其他资源的补充均是不可或缺的。形成系统性、实用性、特色化、标准化、发展性、权威性、合法性相统一的知识体系后, 信息流的有序化、易检性和信息资源的整合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3 开放共享的机制建设不力
海关长期以来在情报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建设和使用上自成体系, 封闭式运行, 海关数字化情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与外部的数字化情报信息系统, 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运营水平上都不能很好地兼容和对接, 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海关数字化情报资源的建设及共享水平。有必要从我国海关数字化情报资源建设管理的现状和海关数字化情报共建共享整体优化的高度出发, 科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 合理整合现有资源, 在提出海关数字化情报资源体系概念的基础上, 对海关数字化情报资源体系建设的内容、功能、结构及其共享机制、管理模式等问题做深入研究。
3 建设目标
3.1 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知识资源体系
除了利用好现有的馆藏资源, 更要拓宽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 广泛征集, 充分利用, 形成一个便捷、稳定、规范、客观、科学、有影响力的海关情报资源体系。应注重对现有馆藏资源的甄选, 注重内容的发现、调研、评价, 可以参考CALIS导航库资源选择标准, 设置恰当的甄选条件, 并校验和整合全部内容。这一信息提炼增值的过程应包含非纸质文献和原生数字资源, 而且必须面向动态发展的信息与知识, 过滤出有价值的精粹信息知识并以各种便利、迅捷的方式传递给用户, 使用户能准确、及时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产品[4]。对这些资源的结构化整序主要是根据海关专业资源分布的情况, 针对教学、科研和培训的需要, 有重点有质量地开发有关资源 (如图1所示) 。
3.2 形成有效整合海关特色数字化情报资源的知 识导航体系
知识导航体系 (如图2所示) , 通常以具有较强针对性和较高稳定性的数据库组织方式为主, 利用数据模型对资源进行规范化处理, 运用关系代数理论进行查询优化。通过Web技术、数据库技术、RSS技术、搜索引擎等, 将收集到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整理, 在图书馆网站中构建学科知识导航, 建立专题网络信息服务和导航系统。通过检索型搜索引擎和目录型搜索引擎两种方式引导用户快速有效地查找海关类专题资源网址和来源。同时知识导航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 资产, 设专人负责长期跟踪, 进行有效的管理。
3.3 构建多系统合作共享的海关情报推送服务体系
在普通海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运用元数据技术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整序、提炼和浓缩而形成一种条理化的信息密集型海关文献情报资源;通过对大量各类目标用户的需求分析,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数据仓库中提取出极具针对性的情报资源, 信息的增值主要体现在根据用户的需求提取最有价值、最相关的情报;并以频道式推送技术 (或邮件式推送技术) 和智能技术 (即:用户的需求可以被智能地推理与理解) 为支持主动地将情报资源服务于海关业务与实践;这是一个多系统共享的过程 (如图3所示) , 从获取信息到提炼挖掘再到主动推送, 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合作支持和成果共享。可以说, 推送是一种为信息找用户的服务, 是一种主动式的共享方式。这种服务不但可以节省用户大量的信息检索时间, 主动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 更能够保证动态信息的及时更新。需要指出的是, 在推送技术中, 信息的订制、代理、传播、获取等各个方面都是由学科馆员与用户共同商讨完成的[5]。
4 建设路径
数字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计划分三步走, 首先是现有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结构化;其次是异构资源的整合、挖掘和分析;再次是提供读者全方位的创新优质服务,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4.1 数字化加工
目前, 馆藏独有的特色纸本资源, 涉及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料、海关总署及各类海关 (包括港、澳、世界海关组织等) 赠阅的内部文献。对这些资源的数字化加工, 有利于妥善保存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将为广大师生的研究提供详尽而丰富的一手材料。中心正在采取措施积极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添置或升级能提高数字化效率和质量的专业化软硬件, 迅速提升馆藏数字资源的质和量。
4.2 异构资源整合及发现系统
资源发现系统是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代表, 以数十亿海量元数据为基础, 利用数据仓储、资源整合、知识挖掘、数据分析、文献计量学模型等相关技术, 实现复杂异构数据库群的集成整合和高效、精准、统一的学术资源搜索, 进而通过分面聚类、引文分析、知识关联分析等实现学术文献发现、深度知识挖掘和全方位的知识关联。作为中心面向读者的统一服务窗口, 资源发现系统包括异构资源的统一检索、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和树形目录资源导航门户三个部分, 通过内容聚合和导航, 为用户提供学科和各种分类的信息内容和应用服务。
4.3 开放式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 它是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学习、研究、交流与协作的新型实体空间和虚拟环境。通过配备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内容丰富的信息与知识库资源, 配置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幽雅、装潢舒适的馆舍空间, 在训练有素的学科馆员和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把图书馆融入读者学习、教育、研究和生活的整个过程[6]。基于这样的考虑, 中心的信息共享空间突出开放性特色, 在现有阅览空间基础上添加模块化功能, 涵盖了传统阅览区、网络浏览区、影音欣赏区、技能培训区、讨论交流区、休闲服务区等多项功能, 打造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实体开放空间。同时, 在数字化的网络虚拟空间中开设跨时空服务的专业通道。
4.4 其他环境保障
上述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 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更离不开先进信息化设备的保障。首先, 目前图书馆的网络带宽无法适应新兴媒体、移动阅读的发展;其次, 海量数字资源的数据仓储需要足够大和可扩展的存储空间;再次, 全时在线要求服务器冗余、灾备系统和不间断电源等保障;最后, 对于校园区域之外的服务需要提供安全可靠的硬件级VPN支持。这些设施并非直接面对师生的高层应用, 但提供了基本的底层保障,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5 结论与展望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归纳了数字环境中海关情报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分析了困扰海关情报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的问题;阐述了数字化海关情报资源体系, 知识导航体系以及开放式共享服务体系3项建设目标;进一步提出了现阶段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积累和开发, 海关情报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若能完善, 势必会迅速、高效地提升中心馆藏特色文献资源数字化加工的质与量, 将更好更快地服务于教学、科研, 为特色办学提供丰富、厚实的信息资源, 对于推动师生的科研创新, 服务社会, 乃至国家的建设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 对中心的各类资源整合, 优化业务管理流程, 并通过实体场馆、网站、移动服务点等多种渠道为读者提供创新服务, 提升中心的智能化水平, 拓展为教学、科研的服务空间, 突破传统管理存在的瓶颈, 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开辟新的途径, 带来巨大的持续性发展动力。
摘要:结合工作实际, 归纳数字环境中海关情报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分析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数字化海关情报资源体系的内涵, 知识导航体系框架, 开放式共享服务体系等建设目标;进一步提出了现阶段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和工作展望。
关键词:数字环境,资源保障体系,海关情报资料中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科技名词定义之数字环境[EB/OL].[2013-07-31].http://baike.baidu.com/view/3447244.htm.
[2]赵雨田.浅析海关情报资料中心资源建设[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2 (4) :54-57.
[3]周琴.面向学科方向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群文天地, 2012 (10) :156.
[4]庞孝梅.高校图书馆与知识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 2007 (5) :164-166.
[5]王强.学科馆员与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 2010.
[6]王会丽.创新·融合·共享:图书馆阅览室新型服务模式评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 (4) :37-39.
情报中心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一名来自基层的公安干警。今天,能站在这个演讲台上,我倍感骄傲,能以一名公安干警的身份进行演讲,我更是觉得无比自豪。我演讲的题目是:信息化建设的无名英雄。
警察,肩负着神圣的职责,承载着光辉的使命。除暴安良,除恶惩奸。凛冽的寒风中有我们矗立的身影,无尽的夜色中有我们疾驰的脚步。披着星光,载着晨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辞辛苦的守护着城市的安宁。但是,有这样一个岗位,有这样一群警察,大街小巷的便民窗口中见不到他们熟悉的面孔,街头巷尾的巡逻中找不到他们执勤的行踪。他们的身份不为人知,他们的工作默默无闻。他们全天24小时值班,他们没有充足的假期,他们很少与亲朋好友联系,他们每天重复着平凡却不简单的工作。这就是XX县公安局情报中心,一个勇往直前,默默奉献的光荣集体。
情报中心的工作,大多都是涉密的工作。这里的信息不能公开,这里的资料不能外泄。在这里,每三天中就有一天要24小时守在办公室值班,随时准备处理上级发来的预警信息。在这里,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的重点人员信息,既要提
1交上级,又要传达下级。在这里,没有嘻嘻哈哈,没有欢声笑语,有的只是同伴之间无声的默契。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也许有许多想要感慨的话语,也许很向往与外界的联系,但是,与自己肩负的职责相比,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默默地坚守、无私的奉献。
XX县公安局情报中心,是一个充满朝气的集体。这里的每一位民警,都是从各基层派出所选拔的80后精英。他们年轻却不肤浅,他们独立却更注重团结合作。处理问题,他们有活跃的思维;对待事物,他们有独到的见解。他们悉心汲取前辈的经验,满怀着对明天的期望,努力奠定着今天的基础。也许,他们曾经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幻想,也许,他们曾经树立着远大的志向,但从跻身公安事业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放下了年少轻狂的梦想,习惯了与亲朋好友聚少离多的日子,学会了脚踏实地、毫无怨言的工作。在那个办公室里,夜以继日的用自己的青春,书写着情报工作每一页的辉煌。
XX县公安局情报中心,是一个满怀斗志的集体。这里的民警,每天要面对海量的重点人员管控信息,一方面要接受上级部门发送的情报,及时传达给下属各派出所,另一方面又要反馈各派出所掌控的信息,及时提交给上级部门。同时还要时刻注意预警提示信息,在橙、蓝预警信息中寻找规律。繁重的工作量,冗杂的任务,单一的工作方式,情报中心的民警们对待工作的热情却从未因此有过一丝一毫的减退。他们从平凡的工作中展现出不平凡的能力,他们在简单的任务中创造出了不简单的业绩。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正因为这神圣的使命,才会有在烈日下忠于职守的警察,才会有在风雨中坚持巡逻的公安。才会有千千万万公安民警鞠躬尽瘁,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中守卫着城市的正义与和平。这其中就有情报中心这群年轻的干警们,利用无形的信息网络,监视着辖区内的风吹草动,运筹于帷幄,决胜于千里。他们凭借自己对工作的热情与斗志,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才华,为公安事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有一种英雄,叫做警察。
犯罪情报与犯罪情报分析 篇3
关键词:犯罪情报;情报分析;战术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178—02
执法人员依靠各种信息源、使用各种方法以应对、预防犯罪以及骚乱问题。最为典型的当然是战术、战役或战略方法。情报分析涉及的是关键的、实质性的、能够给予执法决策者支持的情报产品,而犯罪分析则是使用各种地域性、社会人口信息,将空间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预防并解决犯罪与骚乱问题。
一、犯罪情报定义
公众对于情报普遍大多存在着错误的认识,认为情报是运用技巧来收集信息。这种观点更被一些传媒所误导。事实上对于高级执法人员,收集信息与运用情报之间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对不同的执法人员而言,他们在情报这一术语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许多组织对于这一术语也有自己的解释。一般来说,可以认为犯罪情报是情报知识的产物,用来帮助执法领域决策、减少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犯罪情报分析的结果,可以是书面形式的、口头形式的,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这里有必要进行说明。不可以将情报局限于某些个人或犯罪团伙。许多人机械地将犯罪情报视为检测个别犯罪行为或有组织犯罪团伙的行为,还有人认为犯罪情报应该只能用来帮助执法的决策者。然而有用的情报有助于刑法的实施,同时还可以用于决策分析以减少犯罪量,或者通过以问题为指导的策略为决策者提供预防犯罪的途径。如前所述,收集隐蔽信息的方法并不是犯罪情报;犯罪情报也不是用无线记录、实施监视、监听电话记录等的过程。在决策中包含隐蔽情报的可以称之为犯罪情报,确切说可以称为隐蔽(秘密)信息。在其他信息源公开的情况下,对隐蔽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时,隐蔽信息就是犯罪情报。可以将其他信息源与隐蔽新信息结合而成为情报,这时的情报是公开的。而像摄影监视、电话监听等侦破手段只是使用的工具。如果情报用于更为宽泛的犯罪领域,决策者用于指导执法、犯罪预防或者详尽的情报源,那么该情报就可称为犯罪情报。
二、战术情报
最为普通的犯罪情报即为战术情报。战术情报分析可以用来帮助一线执法人员以及调查人员采取具体行动以达到战术方案中的执法目标。这种情况下,处于监督之下的犯罪环境则属于微观环境。战术情报通常与抓捕及收集定罪证据等调查目的有直接的关系。对于警察而言,抓捕行动及对犯罪事件作出反应是警察的主要工作。而战术情报则可以成为指导、以抓捕为中心的实时工作的指导方法,而实际工作又可以促进战术情报的开展。对于工作在一线的警官,战术情报就是最有价值的情报,而战术情报还可以用于操作性更强、战略意义更大的方面。
三、战役情报
战役情报是支持区域指挥官及地区作战指挥官在减少犯罪活动、人力资源配备达到作战目标的情报活动的产物。这种情报对负责区域决策者或者统领执法队伍的人员有诸多益处。战役情报有助于决策者决定城市的哪一地区需要配备更多的警力等。战役情报可以使指挥官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更为合理的分配以缓和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就范围而言,战役情报在战术情报之上,因为战役情报与确定减少某一区域内犯罪这一问题更为密切;只有在决策者确定了优先考虑情况后,战役情报才能用来帮助警务人员实施既定任务。以调查为指导、以情报为先导的新警务模式要求警察去收集数据,然后进行分析,确定调查的先后顺序以及基于该分析采取的预防补救措施。
四、战略情报
战略情报主要为负责能够影响犯罪环境的组织计划的高层主管服务。战略情报成果意在影响长期组织目标,有助于政策商议、资源分配以及策略决定等。良好的战略成果不仅会影响警察的行为,还可以对其他如健康服务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刑事审判机构等非执法机构产生影响。
战略情报对于警务指挥者以及负责犯罪预防的人员而言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许多犯罪分析员把注意力集中在情报范围的战术目标,而很少有人去注意长期犯罪问题及其挑战。原因很简单:警员管理者受训或经验不足以将战略情报成果很好地运用起来,多数警察索要战术情报是为了帮助他们破解现存的犯罪问题。运用战略分析可以有助预防犯罪。
战役情报与战略情报的界限似乎模糊不清。在某种程度上,其界限应是不固定的。并不能够将犯罪行为完全与其分类对等起来,多数情况下,犯罪是个体行动与合作行动的联合体。在其他活动的背景下,战役情报可用来评估问题的程度以及信用卡诈骗的地点。战略情报将个体犯罪人的活动用以案例研究,高级警务官员可使用战略情报说服信用卡公司改变其安全协议。这种战略情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犯罪机会。此外,战役情报与战略情报概念应当适应机构的编制以及作战范围。在战术情报指通常意义下的具体执法活动时,战役以及战略情报所指是不同的。
五、犯罪情报分析
与犯罪情报一样,对于这一术语也有很多种解释。犯罪情报分析是“对犯罪、无序问题以及相关政策的系统分析,包括社会统计、空间以及暂时因素以帮助警务人员理解刑事拘押、犯罪、降低混乱状态、犯罪预防以及评估”(鲍勃,2005,6)。犯罪分析的目标是在大量信息中找到有益的信息,然后将信息传给警察、调查人员以助其逮捕罪犯,进而减少犯罪。犯罪分析是一系列系统的、分析的过程,提供及时的有关犯罪模式与趋势的相关信息,以协助相关业务在规划和部署行政人员资源方面达到预防和制止犯罪活动的目的,协助调查。基于此背景之下,犯罪分析会对职能部门起到支撑作用,其中包括巡逻部署、特种作战和战术单位、调查、 规划和研究、预防犯罪和行政部门。
其实犯罪分析最大价值就是问题分析。问题分析源于金斯坦的问题导向警务这一概念。犯罪分析不仅与问题导向警务有关,即一种对问题的识别以及修补过程;而且能够促进警察对于工作中的各种事物的快速反应。问题的解决是警务以及分析人员一致达成的目标,是SARA的整体,即Scanning—筛选,Analysis—分析,Response—反应,Assessment—评估。 筛选:两次或更多在一个或多个方面类似的事故构成社区中的一次犯罪、恐惧或秩序混乱问题。单个事故引起警察注意的少之又少,因而这些事故应看做单独事故。但是,社区中的许多犯罪、秩序混乱和恐惧相互关联,并非单独或隔离。换句话说,犯罪是集中进行的。分析:分析是 SARA 模式中最难的步骤。不理解目标问题,就存在解决方案无法长期运行的高度风险。由于解决方案基于猜测而非实际,所有问题仍将继续存在。如果不加以分析,则倾向于依靠旧有的标准解决方案。反应:反应是 SARA 模式的第三个阶段。如果没有关键的偶然因素量身定制长期解决方案,则问题仍将继续存在。评估:在分析阶段应考虑评估,应该收集某些基本数据,以便今后区分其中的差异。
犯罪分析包括战术分析、战略分析、勤务分析以及犯罪调查分析。
战术分析包括对地点、时间、犯罪方式的数据分析以帮助警务人员及调查人员鉴别了解具体的、即时的犯罪问题,其目标为提高对即时犯罪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战术分析人员的角色之一就是发现目前犯罪活动的模式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事件。虽然犯罪模式通常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然而犯罪模式也会冲破地域的限制,犯罪模式带有重复性和相似性。因此,对于存在于犯罪模式中的犯罪形式,至少会有一种重复性的变量,如事件、地点、目标或者控制现有对象的特性。系列犯罪是一种犯罪行为的模式,其中有理由使人们相信犯罪为同一(伙)人实施的。尽早确定目前的系列犯罪是战术分析的最初任务。通过调查作案手法,分析人员可以得出有关系列刑事案件的作案日期、作案次数以及地点。根据各种渠道收集的数据,分析人员可以描绘出嫌疑犯以受害人的轮廓。同时分析人员还应提交有关犯罪模式或系列犯罪的最新数据的报告,内容包括嫌犯外貌、受害人外貌、作案手法、作案地区或住所类型、日期、时间以及其他能够确定肇事者的信息。
战略分析包括犯罪趋势、犯罪原因以及规划未来目标。分析人员调查的是长期犯罪增加或减少的问题。这种分析对于犯罪预防人员、巡逻警务人员等十分有益。虽然目前战略分析没有得到公众、政府、或警察部门的重视,但是随着政府机构采取得当的策略以节省开支、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政策,战略分析的重要性会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勤务分析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统计以及书写报告等。主要工作任务是向部门管理人员提供情报,以便部门管理人员更好了解本地区的犯罪问题。
在对现有的情报分析的基础上,调查人员勾画出嫌疑犯、受害人的情况这种分析称作犯罪调查分析。这种分析的基础是建立在对犯罪现场以及证人、受害人的重新勘察之上进行的,其内容可以包括对未知犯罪人大致情況(如体貌特征等),调查建议以及案件审问的策略等。
总之,犯罪情报分析给我们提供的是有关犯罪人以及有组织犯罪团伙的情报,犯罪分析则为我们提供了犯罪分子犯罪的环境。两者对于彻底了解犯罪问题、惯犯犯罪都十分重要,且是做出正确决策以及有效减少犯罪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Boba,R.Crime Analysis and Crime Mapping.Thousand Oaks,Ca:Sage [M],2005.
[2]Crime Analysiswww.gainesvillepd.org.
[3]Crime Analysis Council of Europe Strasbourg,July 2002.
[4]Criminal IntelligenceIACP National Law Enforcement Policy CenterOctober,1998.
[5]Crime analysisIALEIA Course bookApr.2002.
情报中心 篇4
为了增强查新工作的专业性、准确性和更好的满足查新用户的需求, 本文以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科技查新中心为例, 分析其查新的各项工作指标, 旨在对黑龙江省科研工作进行了解, 同时解读黑龙江省科技查新的现状, 总结和说明查新工作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1 科技查新项目分析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科技查新咨询中心是国内最早为社会各界提供综合性科技查新服务的单位之一, 于1994年被科技部 (原国家科委) 认定为黑龙江省唯一国家一级查新咨询机构, 具有权威性。2003年率先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1.1 科技查新咨询中心的服务范围
A.科技查新。
B.收录/引用检索。
C.专题服务。
D.技术转让与推广。
E.原文索取服务。
F.论文相似性检测服务。
1.2 科技查新咨询中心服务的资源
A.proquest-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
B.国家图书文献中心哈尔滨镜像站。
C.万方数据镜像系统。
D.同方数据镜像系统。
E.维普数据镜像系统。
2 2012———2014年科技查新现状分析
2.1 科技查新项目数量统计
2012———2014年查新中心共完成5 813项查新报告, 其中国内查新项目占绝大部分, 表1可以看出3年期间科技查新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 2014年数量最少, 相比最高的2012年减少156项, 下降了7.8%。国内查新数量先降低后升高, 但2012年还是最高, 达到1658项。国内外综合查新数量则先升高后下降, 2013年最高为231项, 与2013年相比, 2014年下降程度非常大, 下降了67%。国外查新总体呈下降趋势。收录引用数量先升后降, 2013年最高为170项。其他查新项目数量变化不大。
从统计数据看出, 3年间国内的查新占主要部分, 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我省科研发展速度与发达省份相比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线上, 在立项和成果等方面并没有达到或超过学科前沿水平。就查新数量和查新报告所确定的结论看, 多集中于国内领先, 甚至省内领先。技术多是引进、吸收、消化、改进甚至是改装和重新包装, 缺乏自主创新性。
2.2 技查新项目目的统计
从图1可以看出, 立项查新占每年查新总数的半数以上, 其次是成果 (鉴定和报奖) 查新, 约占20%以上, 收录引用约占15%以上, 咨询比例较低, 达不到1%。其中各项查新每年度的变化情况不一, 立项查新逐年递减, 但成果查新和收录引用比例呈升高趋势, 咨询比例也有所提升。
从分析数据看, 立项查新数据每年有所递减, 成果查新数量呈升高趋势。我省在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的情况下, 科技项目总体数量有所下降, 成果数量明显增加, 可能是由于偏向重大和重点项目的比重增大, 产出和成果增多, 产业化和转化程度增大。
2.3 科技查新项目行业分布统计
从图2可以看出, 黑龙江省科技查新项目比重大的行业主要分布在农业、工业和医学。从2012———2014年的统计数据看, 工业所占比重最大, 将近50%, 但3年间比重有小幅下降, 从47.25%下降到45.24%。2012———2014年农业领域的科技查新项目数量先升高后下降, 2014年降到最低, 为18.27%。3年间医学领域的科技查新项目数量呈升高态势, 从2012年的21.59%上升到2014年的26.49%, 上升了4.9%。其他行业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黑龙江省是传统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这些特点从科技查新项目的数量上有着很好的体现, 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和现代医药行业。
2.4 科技查新项目委托单位统计
从图3可以看出, 科技查新项目委托单位最多的为企业 (除2013年以外) , 其中2012年达到46.7%, 之后依次是医疗机构、大学、科研单位。3年间企业查新项目比例有所下降, 医疗机构呈上升趋势, 大学和科研单位合并统计, 基本保持稳定。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企业为我省科技查新项目最多的单位, 这与我省众多国有企业和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布局相一致。特别是与近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推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发展和重点扶持以及鼓励上市政策高度吻合。
2.5 科技查新项目月分布情况分析
3 年的科技查新项目月分布如图4所示, 从下图可以看出, 3年间每个月份的科技查新项目数量波动比较大, 数量高峰出现在每年的2月, 7月和年底的数量最少。
科技查新项目数量波动较大的原因可能与我省申报项目与成果鉴定的时间有关。例如, 2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月份, 5月为中小创新基金申报月份, 这2个月的查新数量比较多。项目申报时, 在一定程度上使项目申报单位和申请人分身乏术、应接不暇, 同时也造成查新工作在短时间超负荷、高强度进行, 这样会影响申报项目和科技查新的质量。因此, 应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建立灵活的机制, 例如, 我省以保证项目质量为前提, 避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时间, 选择错时申报, 现已将省基金项目调整至下半年申报。
3 结语
一个省的科技查新项目分析, 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本地区在科学研究中的申报立项、成果鉴定、产出转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它是一面镜子, 既能反映出科技的进步, 同时也照射出科研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所以, 要把科技查新工作提高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与此同时, 科技查新机构和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保证科技项目查新工作质量、完善相关手续, 力争从更多角度、更具专业性的层面服务不同层次的查新客户, 满足对查新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华雪.科技查新业务分析——以广西桂林图书馆文献信息检索查新中心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02) :178-180.
[2]崔玉林, 马晓燕, 宋颖.科技查新工作重要性分析——以贵州省情报研究所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 (19) :95-97.
[3]康磊, 杨辉, 杨剑.从科技查新角度分析宁夏科技创新特点[J].学术探讨·工作研究, 2013, (02) :17-20.
情报中心 篇5
今年底,公安部从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公安工作现代化、正规化,信息化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改革创新的高度,对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战略意义作出了
重要指示。作为基层公安机关,在充分发挥指挥中心综合指挥、协调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切实加强情报信息工作,着重完善指挥中心的信息功能,以信息辅助决策,完善快速应急反应和接处警指挥机制,打造实战型指挥中心,是推进警务机制改革、提高实战指挥和应急处置水平的必由之路。对此,我局就2009年如何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打造实战型指挥中心提出以下思路:
一、进一步强化基础,建立灵敏高效的情报信息机制。要紧扣实战要求,对研判平台网页进行进一步升级改造。从刑侦、派出所等一线实战单位专门选调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年轻民警充实到信息中心。在各一线单位建立健全专兼职信息员制度,形成上下联动的一体化信息警务格局。进一步规范信息研判流程,以信息中心、部门警种、派出所三个层面规定研判的内容、流程和要求。同时,要充分发挥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的情报信息在维护政治稳定中的关键作用。为强化指挥中心实战指挥功能,要进一步发挥信息引导警务、引领实战、指导防范的效能,市局在110指挥大厅设立警务信息查询台,并将核查比对、旅馆业信息系统报警处理移至指挥大厅,按《警务信息查询操作规范》24小时接受一线实战单位关于常住人口等12项警务信息的查询,从而最大限度地方便一线单位执法执勤。同时,相关的抓捕、查证和控制布控等处警指令需经指挥中心发布,有关单位必须迅速按要求执行并反馈结果,从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二、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灵敏高效的指挥系统全局快速反应机制。要在率先在扬州市实现110、119、122“三台合一”的基础上,以“三台合一”后接处警工作的运转磨合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资源整合、整体作战优势,实行“一个中心,一级接警”,建立和完善集中接警、统一指挥、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的接处警机制。要建成具备强大功能的接警处警、指挥调度、综合查询、警情分析、辅助决策、区域联网报警、重点部位监控等七大系统,形成以指挥中心为龙头、公安信息网络为纽带的现代化指挥调度体系。通过建立“六库一流程”即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库、法律法规库、专家库、重点目标库、力量装备库、典型案例库等六项辅助决策指挥库及指挥调度流程,有力确保及时、准确指挥调度,进一步提高全警的快速反应能力。针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在预案的基础上,制定菜单式指挥调度流程和突发事件分级响应处置机制,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以110为龙头的社会应急服务联动体系,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建设,进一步拓展110报警服务工作的覆盖面。
情报中心 篇6
关键词:科技情报成果 知识产权权属
中图分类号: D9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023-04
Analyzing and Management about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ion's Intelligence Outcomes
Wu Xia (Librar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Leng Fuhai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Li Shun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The article focused o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intelligence outcomes produced by instit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oncerned the typ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intelligence outcom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otential subjects and proposed some advices about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instit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ce outcomes; ownership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LC number: D923.4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023-0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由信息和知识构成的各类智力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集中于对公开出版的信息资源的讨论。目前业界对于数字图书馆对所存储的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图书或是期刊的数字化和网络传播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对灰色文献收集和公开传播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比较关注,但是科技情报成果作为一种能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相关的科研决策部门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和支持的信息资源,与其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却很少被提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科技情报组织内所开展的各项科技情报研究活动,多数情况下属于向特定用户提供信息分析研究的服务,因而造成大量的科技情报成果并没有直接公开,这样就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然而,当科技情报组织将科技情报成果公开发表和传播时,必然会涉及到因知识产权归属所导致的权益分配问题。因此,明确科技情报成果相关知识产权的归属并通过科技情报组织的有效管理来维护相关各方权益则成为非常必要的研究课题。
1 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类型
知识产权或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资产权,通常是指法律主体对其从事智力活动创造出的智力成果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即对智力成果这种无形财产所享有的权利。因此,它涉及一切人类智力成果,这些智力成果来自于生产、传递和传播等具体的信息活动。[1 ]在我国知识产权包括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而科技情报成果是由科技情报研究这种信息活动产生的,并且其通常以文字形式被展现和记录,因而所涉及到的具体的知识产权类型应当是著作权。
因为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的规定,受到《著作权法》及其相关法律保护的“作品”,必须要满足以下两个特征:拥有独创性——作品在体系构成、排列设计、内容取舍或者组合上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而不是他人作品的“复制品”;可复制性——作品能够以有形形式进行复制。由此对照科技情报成果本身,可以发现其满足以上提到的条件:首先,由于科技情报研究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各类科技信息资源的分析研究和加工处理之上的,在这一过程中参与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人员通过逻辑思考或是借助相关工具会发现新的信息或是知识,或是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源做出重新的组织和编排,由此所创作出的科技情报成果必然与原有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源有着极大的不同,存在着内容或是形式上的独创性;同时由于情报增值创造的过程是一项有目的且有针对性的信息创造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对特定情报课题有兴趣的人员提供相关信息支持的,因此其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以便于其传播和使用,无论其形式是电子文档还是纸质文档。因此,科技情报成果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各项权益的归属和分配,可以遵循《著作权法》中对于著作权的各项具体权益的归属和分配的具体法律条文进行具体分析。著作权中所涉及到的权益主要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大类,其中财产权可以转让和授权使用,而人身权则只能由作者享有。
2 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
2.1 著作权的归属以及权利主体的法律规定
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主要是创造或是拥有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的个人或是组织。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拥有作品的著作权的权利主体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作品的原始性著作权主体,即初始地、直接地享有著作权之人,即作者,而作者的范围不仅限于自然人,还包括了法人和其他组织;另一类是作品的派生性著作权主体,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通过约定,从已有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获得作者财产权或依法可代为行使某些作者人格权之人。这里所讨论的科技情报成果的权利主体主要是指前者,即在科技情报成果产生之时所确定的原始著作权主体。原始著作权主体又被称为作者,其存在着资格来源不同的情况,并可以在理论上分为三类:首先是基于生理能力而实施创作行为所产生的,即通常意义上的自然人作者;其次是因具有意志内涵的主持创作行为而产生的,即所说的法人或是其他组织;再次是因法律推定而产生的,即根据法律规范被推定具有作者资格的人。[2 ]
原始著作权人的范围广泛相关对应的是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的确认问题。由于作品的创作过程存在多种不同的情况,因而作品的著作权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判断,并由此产生了著作权相关法律中对不同类型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的具体规定。而法律上对于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判定主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原始性著作权归属作者,这里作者享有的著作权是直接来源于作者的创作行为或者主持有意志内涵的创作行为;其二是著作权归属的约定优先原则——这一原则适用于当事人对著作权归属有约定的情形,因为著作权归属是有法律直接规定的,但同时也允许当事人通过过协议对著作权的归属进行约定。我国的《著作权法》中第12条至第17条所规定的著作权归属存在特殊情况的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合作作品——反映合作关系;单位作品和职务作品——反映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委托作品——反映委托与委托关系;汇编作品和翻译作品——反映对已有作品的使用关系;影视作品——反映特殊类型作品的集体创作关系。下面具体讨论到所涉及的作品类型时再深入描述其特征和具体规定。
2.2 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的分析
2.2.1 科技情报成果的潜在著作权主体
根据上文中对与作品的原始著作权主体范围的分析,可以看出原始著作权主体均与作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心,由此通过分析科技情报成果产生的过程,可以发现多个不同的参与主体,进而确定出可能成为科技情报成果的原始著作权主体的范围(见图1)。
首先是直接参与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实施人员。实施人员主要是指直接参与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情报人员,他们直接参与包括信息收集、分析和成果撰写的部分,甚至是参与到所参加课题的课题管理、有关课题目标和研究计划的制定中。此类人员属于通过直接实施创作而成为的潜在著作权主体。其次是主导主持大部分的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科技情报组织。科技情报组织通常会以组织的身份接受来自组织外部的委托,并且也会制定和发布组织整体的科技情报研究课题;同时科技情报组织会为其内部情报人员的情报研究工作提供相关的物质条件,科技情报组织与其内部的科技情报人员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雇佣关系。科技情报组织属于因具有意志内涵的主持创作行为而成为的潜在著作权主体。再次是与课题来源相关的定题用户。定题用户,即为科技情报研究中提供课题来源的内部用户。此类用户是科技情报组织服务最重要的对象。这些用户会为科技情报组织提出的相关的科技情报需求,甚至是有针对性的确定研究课题和计划,同时提供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经费。由此,定题用户与科技情报组织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属于法律推定而成为的潜在著作权主体。
2.2.2 不同类型的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
(1) 属于单位作品的科技情报成果。《著作权法》第11条第2款规定:所谓单位作品,也可以称为法人作品,是指由法人或是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是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单位作品由法人或是其他组织拥有全部的著作权权益,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根据法律中对于单位作品所提出的要求,属于此类作品的成果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单位主持”,这是单位作品产生的前提。所谓单位主持不仅指作品创作的起因、目的、主体构思、内容编排、修改,而且直到作品发表、使用的整个过程都由单位主持领导;其二是“代表单位意志”是认定单位作品性质的最关键标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创作作品的最初设想是否由单位提出或认可?作品的法律形式是否有单位限定?作品中所使用的素材资料是否由单位选定或经单位同意?作品的基本功能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否由单位事先设计?其三,“单位承担责任”是法人作品成立的必要条件,包括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责任和其他的法律责任。[3 ]
由此对照科技情报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科技情报研究项目:首先,科技情报研究本身都是由科技情报组织负责主持和全程监控的,为此组织会选派形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并制定负责人以便对其随时进行检查、指导、监督和控制;同时,由科技情报组织所主持的科技情报研究过程必然贯穿了科技情报组织的意志,这种意志集中体现于课题的来源上,其课题来源主要是定题用户和来自与组织自身的,由研究课题组讨论后确定出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计划,主题构思和内容编排等,而科技情报人员通常也会在确定研究计划时提出自身的一些想法,但是最终需要得到机构的认可;最后,科技情报组织会作为代表对用户或是上级领导全权负责。而科技情报人员的创作过程则是从课题的确定,到方法的选择和资料的收集,再到分析研究和最后的审核完成,都贯穿了科技情报组织对于该研究课题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科技情报人员必须以此作为创作的目标。
由此可见,科技情报组织可以被认定为此类科技情报成果的作者,拥有其全部的著作权权益,即人身权和财产权。而实施创作的科技情报人员则因直接对所在的科技情报组织负责,并通过组织内部的权益协调管理获取相应的权利。
(2) 属于职务作品的科技情报成果。所谓职务作品指公民为完成单位工作任务、基本上是按照自己意志创作的作品。其著作权归属按照工作单位对创作进行的投入不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当工作人员借助所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较少,主要靠作者自己创作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但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其次是当作者利用了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进行创作,并且由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作者可以享有署名权,并且可以得到单位的奖励,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单位所有。这两大类作品的相同点是作品的创作者都是隶属于某个单位的,并且其作品属于其工作范围内的成果;而不同点主要在于作品创作的意志主导方及负责方的区别和创作过程中单位是否提供了较多的物质条件。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作品分类,其共同点是作为雇主的单位对在工作中所产生的智力成果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即可以获取部分与著作权相关的权益或是直接全部获取著作权,而不同点则体现为依据单位在创作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其所获取的著作权权益的范围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当其全面主导创作过程、并且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全程控制和干预,并且最终需要对其完成的智力成果进行负责时即拥有全部著作权,而如果只为创作过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时,则可以拥有除了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其他则只能拥有对作品一定的优先使用权。
在科技情报成果中也存在上述的单位作品,并且同样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首先,是科技情报人员在完成组织所赋予的科技情报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将课题中所创新出的新的研究方法或是该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整理成为相关研究论文或是文献。当这部分内容并不属于科技情报组织所交付的科技情报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时,如并未写入课题计划中时,即可以认定这部分成果是科技情报人员出于自身意志所完成的,应当属于一般的单位作品,科技情报人员拥有这些作品的全部著作权,科技情报组织则可以优先使用。其次,是科技情报人员利用其所参与的某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的内容,对其所负责的部分进行内容的浓缩和提炼,进而形成一份篇幅适中、适于发表的论文。如果此类作品也没有列入课题计划,非单位所特意指派的任务,即不是由科技情报组织所主持的,而是由科技情报人员出于自身意志决定的。但是由于其内容本身是对科技情报研究成果的一种复制和修改,因此可以认为此类作品属于职务作品中的特殊的职务作品,科技情报组织拥有财产权,而科技情报人员则能够保留署名权。
(3) 属于委托作品的科技情报成果。委托作品主要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由于各种原因,本身不便于亲自实施创作行为,需要通过他人为其创作的作品。基于委托关系而产生,受托人的创作并非出于自己的创作愿望,而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按照委托人提出的创作目的、构思等进行创作、修改。根据这一解释,科技情报组织所开展的课题来源并非自身组织的各类情报研究,其最终的成果便属于一种委托作品,因为这些课题本身就是来自于组织外部的委托课题。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科技情报组织大多隶属于政府部门、大学或是科学研究机构,因此这些科技情报组织处于一个更大型的组织中,在这些组织中,科技情报组织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还存在接受上级组织的管理以及与平级的其他组织相互合作的责任。接受来自上级组织和平级其他组织的研究课题的委托而依照我国的《著作权法》中第17条对委托作品的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根据这项规定,科技情报组织所接受的来自外部组织(包括上级组织和平级的其他组织)的情报研究委托所产生的科技情报成果应当属于委托作品。此时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在委托中未做明确规定的则属于科技情报组织所有,而在委托中有所规定的则按照双方的约定,委托人可以获取除了人身权以外的其他的著作权。因此,科技情报组织与委托用户之间需要通过双方就其著作权的归属达成相关协议的方式,协调彼此之间所拥有的包括信息使用权和信息传播权在内的多项著作权权益,但是涉及到人身权中的署名权是不能协商转让的。
3 对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协调和管理
3.1 以内部制度协调为主
科技情报组织与科技情报人员之间存在着与单位作品和职务作品间著作权权益协调。而协调方式以内部制度的协调为主,辅以一定的法律协议。因为无论是单位作品还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约定必须考虑到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本身具有人身性和隶属性,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支配和使用,与劳动者的生存权密切相关。[4 ]情报工作人员作为劳动者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科技情报组织可以在内部建立一套与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流程管理、成果的传播、使用和内部保存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来实现和保证科技情报组织和科技情报人员双方的信息权益。
首先,科技情报组织需要制定相关的科技情报研究的流程管理,从而可以确定科技情报成果作为单位作品或是职务作品的作品属性,以及辨识直接参与的相关人员,为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权益的分配打下基础;其次,制定科技情报成果的传播制度,针对不同的科技情报成果的作品归属,明确科技情报组织和科技情报人员在成果传播过程中分别拥有的署名权、发表权、复制权、网络传播权以及与其相关的邻接权进行详细的规定,尤其是需要明确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以及科技情报人员是否可以保留署名权,是否拥有其发表权和传播权;再次,制定科技情报成果的使用和保存制度,针对科技情报成果在科技情报组织内部再利用的行为作出相应的规定,维护成果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性的人身权,以及翻译权和汇编权的财产权。
在建立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法律手段进一步明确科技情报组织与情报人员之间的著作权权益。例如在与科技情报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写明相关的职务范围以及其工作所产生的智力成果的归属,或是针对不同的课题所产生的科技情报成果与科技情报人员签订委托合同,获取其所完成的课题相关其所创作的职务作品中的部分或是全部著作权,同时给予科技情报人员相应的奖励。
3.2 以法律协议约定为主
科技情报组织与用户之间的著作权的协调,主要以法律协议的协调方式为主。由于前文中已经提到,我国的《著作权法》对于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是以委托双方的合同为依据的,并且在没有订立合同的前提下,受托人可以拥有该作品的全部著作权。这一规定的特点是以意思自治和约定优先为原则,突出合同在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中的地位,体现出了委托创作关系的基本特点,同时更加倾向于保护作品的直接创作者——受托人的利益,以及在我国的法律中没有如欧美国家著作权法规定的委托合同的书面法定形式。[5 ]就这三点而言,对于科技情报组织比较有利,而对于委托方而言则相对较为苛刻。但是根据《高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案件适用法律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委托作品著作权属于受托人的情形,委托人在约定的使用范围内享有使用作品的权利;双方没有约定使用范围的,委托人可以在委托创作的特定目的范围内免费使用该作品。”定题用户作为受托方可在委托范围内使用相关科技情报成果。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定题用户作为委托方为科技情报组织提供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多数情况下需要支付课题委托报酬,因此双方合作时通常会签订相关的课题委托协议。由此对科技情报成果的著作权归属的相关内容可以写入其中,或是同时订立一份委托创作合同,明确双方的著作权归属,双方需要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特别是要对科技情报成果的传播范围和使用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
4 结语
科技情报成果作为科技情报组织的重要工作成果,对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科技情报研究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方不同的权益主体,因此科技情报组织必须要尽量明确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的归属,并且对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权益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进一步实现这些权利所能够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庆山.信息法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82.
[2]费安玲等.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44-45.
[3]秦珂.期刊的著作权问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34.
[4]郑其斌.论我国职务作品利益分享机制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34-38.
[5]秦珂.期刊的著作权问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55.
[6]陈进元.科技期刊著作权讲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3.
情报中心 篇7
一、图书文献情报工作在职业教育中地位和作用
文献情报工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和科研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和科研的“耳目”, 为其提供各学科的新观点、新知识、新资料。只有了解各学科新动态, 掌握新知识,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图书资料室的主要工作是为教师备课、消化课堂上的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提供所需要的书刊文献资料, 以满足教师某一方面的特定需要, 也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同时我们应该把情报工作理解为知识的一种动态的活动, 理解为传递中的知识。只有当它满足了教师研究的特定需要, 为教学和科研采用, 才能称之为情报, 否则, 它只是作为潜在的情报或情报源存在, 诸如书籍等。因此, 各学科的情报工作, 从教学科研活动中独立出来, 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挥图书资料情报在提高各学科技能方面的优势。图书资料知识服务的特征是深入文献信息的内容, 开展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文献资料的搜集整序、分析研究、筛选加工整理, 研究的情报及时报道出来, 是揭示文献资料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提高文献资料的利用水平的重要途径, 能满足广大教师的需求, 为广大教师查阅资料节省时间, 提供很大的方便。所以情报研究工作是科研工作, 情报研究成果是科研成果。
二、文献资料检索的重点和方法
一般文献资料的检索, 读者要求查找的是某一篇文章、某一作者的著作、某数据或发表在某种期刊、某一时期的文献等内容, 此时读者已知道具体文献或其线索, 只要按照读者所提供的线索去查找, 一般就比较容易检索到有关的文献资料。有关特定主题资料的搜集, 读者要求查找的是属于某课题方面的文献资料。这种课题文献范围反映的内容比主题范围更加广泛复杂, 有可能涉及几个学科或包含若干个专题。这就必须对课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掌握与课题有关的基本知识, 查明读者所需要的文献范围、重点、时间与深度, 以便准确地选择收集途径, 有效地检索特定课题所需的全部文献资料。
文献是教师资料室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编制文献是为了将大量的、分散的文献资料、累计起来。如果说存储文献是检索的基础, 那么检索文献就是存储的目的。掌握检索方法, 就是要充分发挥文献资料的潜力, 开拓广泛的情报来源, 提供读者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也体现出了“一人开卷, 百人受益”的作用。具体做法是把新编制出的题录、书刊、索引、文献首先提供给重点读者。当他们提出要求时, 资料员要帮助查阅来达成为教学研究服务的目的。同时还要主动地根据重点读者在教育、教学、教研活动中所从事的专题、课题来组织图书情报流通。对有重要意义的教研工作还应进行跟踪服务。跟踪服务是专题服务的深化。尽量满足重点读者在研究过程中不同阶段, 对文献资料需要的供应, 扩大视野, 获得更多的有关资料, 同时也体现出图书馆资料工作较高的服务水平。
三、加强图书文献情报职能, 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础
高校资料室是一个文献情报中心, 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科研情报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切教学科研活动都离不开文献资料, 它的中心工作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出人才、出成果, 以扩展教学知识的视野, 培养高能力、高水平的人才。
图书资料工作虽然具有学术性, 但它的具体工作纯属于服务性质, 在服务工作中要发挥“特殊教师”的作用, 向开拓型和研究型的教师需求基础上, 主动地有选择地提供图书文献情报的专题服务。图书资料室都有自己的重点读者, 重点读者就是服务重点, 应给予重点保证, 优先服务。具体落到实处, 就高校图书馆而言, 其重点读者自然是广大教师。从资料内容上, 对教师们因备课或编讲义而提出的查阅需求, 我们可以推荐与教材有关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 以及与教材有关的其它知识性参考书。对于教师们因搞科研而提出的资料或工具书需求, 我们可以及时推荐, 帮助他们尽快查找资料。图书资料室应根据读者的需要和使用特点, 采用多种借阅流通方式, 如外借、查阅、咨询、定题等工作, 既知人, 又知书, 本着热情谦逊、耐心诚恳的服务意识, 从而发挥图书资料情报应有的作用, 使广大教师在这些服务当中受到教育, 获得受益, 适应高校教学科研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哈森.资料室的情报服务职能.
[2]廖娴云.浅谈高校图书馆定题定向服务.
情报中心 篇8
在网络化和医药科技信息激增的环境下, 医学情报研究机构不再是情报资源的垄断存贮者和开发者, 传统的文献计量和信息传递服务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又由于我国国情所限, 传统的医学情报研究机构正处在投身市场的转型阶段, 医学情报研究机构要想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拓宽服务领域, 提升服务质量, 以改变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的现状。如果医学情报研究机构开展竞争情报服务, 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医学竞争情报的涵义和应用现状
竞争情报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是指一个实体或组织为了提高竞争力, 取得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情报, 主要包括竞争环境情报、竞争对手情报和竞争策略情报, 它是在市场竞争激烈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时传统信息情报与实际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策略等相结合的产物。目前竞争情报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涉及各种行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 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科研单位、医院开始独立搜集国际国内同行的各种针对性情报 (主要包括市场信息数据、专利、产品反求工程、前瞻性专题调研等) , 国外许多著名医药企业对此极为重视, 在企业内部设有专门的医药信息服务机构, 并因竞争情报的开发和利用而带来了丰厚的效益。
在医学科学领域, 随着网络远程医疗的开通, 各国医疗技术竞争更加激烈。谁在竞争中取胜, 谁就会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由此医学竞争情报应运而生。
我国早在1996年就在医药卫生领域开展了竞争情报活动, 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医药行业的中小企业还缺乏竞争情报意识, 对情报工作重视不够, 企业内没有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和情报人才, 成为企业发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2. 医学情报研究机构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优势
(1) 信息资源优势。
据权威统计, 95%的竞争情报来源于公开信息源。在医药卫生领域, 公开的信息资源有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纸质资源包括医学类的图书、期刊、报纸、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文献, 电子资源包括医学类的中外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以及互联网等。而医学情报机构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其中还有自建的特色的数据库, 这些资源大都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 能够为社会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 这些都是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物质基础。全世界被《乌利希国际期刊目录》收编的连续出版物达16.4万种, 其中生物医学占1/4以上, 在网络环境下, 丰富的数字资源也为医学竞争情报的开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丰富的数据库作为庞大的信息资源后盾, 如MEDLINE光盘数据库、国家科技成果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Disc) 、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在中心等等。
(2) 技术设备优势。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 医学情报研究机构的计算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建设都已成熟, 服务模式和服务能力也都进一步得到加强, 其中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完备的计算机设备如大存储服务器、方便快捷的终端硬件系统, 高速化的通信系统, 先进的信息资源软件管理系统, 丰富前沿的电子文献信息资源, 加上医学情报研究机构有专业的信息网络建设人才, 为医学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3) 人力资源优势。
医学情报研究机构开展竞争情报服务有人力资源优势, 其工作人员大都是情报专业人员, 在长期的信息服务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具备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能力, 掌握竞争情报分析方法, 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 这符合医学竞争情报服务对人才的需求, 在理论研究、信息的深度利用、跟踪国内外先进理论以及客观判断创新方面有着企业内部信息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同时, 由于医学情报研究机构长期开展查新服务, 与医院等用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业务关系, 这也是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潜在对象。
3. 医学情报研究机构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举措
(1) 注重培养竞争情报意识。
医学情报研究机构目前定位是“公益性”,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 这种非营利性的信息机构会在市场的大潮中失去活力, 最终被时代淘汰。改变工作思路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开展竞争情报服务, 是为医学情报研究机构的长远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的思路之一。医学情报研究机构利用自身优势将竞争情报服务做成价值高的信息商品, 提供给用户。不仅医学情报机构的工作人员有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意识, 还要向医院等用户宣传这种意识, 帮助用户建立竞争情报意识,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 突破束缚, 拓展服务对象。
医学情报研究机构的服务对象较为狭窄, 大都是为政府提供政策研究和决策支持, 开展医药卫生领域的科学研究, 为医学科研人员提供科技情报服务, 但是竞争情报服务却有更广阔的市场。医院和医药企业领域竞争激烈, 尤其在医学诊疗技术、药品开发等方面, 对竞争情报的要求很高, 并希望这些信息能够为自己的领域带来效益。因此竞争情报的服务重点对象在于医院和医药企业等对竞争情报有强烈需求的领域。医学情报研究机构可以在对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服务时, 也可以适当运用竞争情报的方法, 追踪国际、国内和省市的有关医学方面的政策和成效, 将相关的信息加以搜集、整理、加工、分析, 并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定题服务, 如医药和医药企业, 将前沿的科研状况和市场需求信息加以定时推送, 使这些信息变成相关科研单位的竞争情报, 发挥相应的导向作用, 科研单位通过对这些竞争情报关注自身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避免重复研究。
(3) 培养竞争情报服务人才。
医学情报研究机构要开展竞争情报服务, 必须有掌握竞争情报搜集、分析和利用能力的人才。医学情报研究机构不乏情报专业人才, 但是要提供竞争情报服务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情报学知识和医学背景, 还应该有竞争情报的服务意识, 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敏感, 并能与企业或外部机构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医学情报研究机构如果建立一支优秀的医学竞争情报服务队伍, 对机构自身发展和服务对象的发展都是有很大益处的。作为医学情报服务单位, 可以从2个方面入手培养竞争情报服务人才:第一, 通过引进有学科背景并有资深经验的医学情报服务人才, 这个途径不仅需要丰厚的资金作为后盾, 还需要建立一套人才引进的机制;第二, 通过后期的培养建立医学情报服务人才梯队, 如对在岗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 以及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 并建立相应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通过相应的鼓励措施提升竞争情报服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采用主动的服务模式。
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隐秘性, 因此, 被动等待用户上门的服务方式是不可取的, 在建立了稳定的用户群后, 可以主动地向其推送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竞争情报服务, 尤其是医院或医药企业需要就特定专题或项目进行深入研究时, 对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深入的加工, 得到动态、详细的信息, 帮助用户在竞争中占据信息优势和主动地位。
(5) 帮助用户建立竞争情报体系。
医学情报研究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服务经验向用户的信息机构提供咨询和培训, 定期为用户举办讲座, 培养其竞争情报意识、搜集和分析方法, 帮助其培养竞争情报人才, 也可以充分利用机构的网络和数字资源优势, 帮助企业建立竞争情报系统, 以收费的方式向其定期提供信息资源。
4. 结语
在医药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 竞争情报起了重要的作用, 医学情报研究机构开展竞争情报服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是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方式之一, 其必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推动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缪其浩.市场竞争和竞争情报[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6.
[2]何玮.试论医学图书馆在医药竞争情报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J].医学情报工作, 2004 (4) :285-287.
[3]何玮, 刘玉海.医学图书馆开展医药竞争情报服务大有可为[J].药业论坛, 2007 (24) :17-18.
[4]谷华.对医学情报机构合作的几点认识和建议[J].医学情报工作, 2002 (5) :257-258.
[5]范沈姗.企业竞争情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热点[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 (1) :24-26, 34.
情报中心 篇9
【关键词】布鲁克斯;情报学;理论研究
英国著名情报学家B·C·Brookes教授于1991年6月10日因中风发病,抢救无效而故去,时年81岁。Brookes教授的逝世对情报科学界来说犹如一颗巨星陨落。由于他对情报科学发展的贡献,情报界的人们均称他为世界著名情报学家和“英国情报学之父”。本文追忆Brookes不平凡的一生并对其情报学观进行系统分析,以此来纪念Brookes教授逝世二十一周年。
1.布鲁克斯生平简述
Brookes的全名是Bertram Claude Brookes,中文翻译为:贝特拉姆·克劳德·布鲁克斯,1910年7月2日出生于英格兰北安普顿的威灵巴勒(Wellingborough)。10岁之前,他就读完了小学;10-18岁(1920-1928年),在Burton-on-Trent文法学校上中学,年年获得奖学金,各科成绩均十分优异,并提前获得了中学毕业证书,通过了牛津大学的入学资格考试;1932年,他从牛津大学毕业,到Bedford Modern School教高中数理;1935年获得硕士学位;1941年,作为服役后备人员,自愿投军于皇家空军;1947年,正式成为伦敦大学(University College)的讲师,兼授《技术情报表达》课程;1956年,晋升为伦敦大学的高级讲师,执教于伦敦大学的电子工程系;1966年,他被邀转到伦敦大学图书馆档案室研究生院任高级讲师,以加强该学院情报科学的师资力量;1977年,他从伦敦大学退休;1984年,他被邀到伦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情报科学系任客座教授,并辅导硕士、博士学生。
Brookes一生活跃于许多学术团体。早在1948-1968年间,他曾任“英国技术情报交流学会”的秘书,后为该学会主席;1955-1965年间,他是“英国科学哲学学会”会员并任秘书,当时,著名的大哲学家Karl Popper是这个学会的主席;1970-1980年,Brookes任国际文献联合会(FID)情报学理论分委员会委员。同时,他还一直是“情报科学家协会”的高级会员。此外,他还先后担任两种重要学术杂志的编委:一是《Journal of Documentation》,他于1970-1985年间在该刊任主编、编委;一是《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81-1988年间他在该刊任副主编。[1]
Brookes是一个高产作者,一生著述颇丰。Shaw收集的书目【Aletandra Shaw.B.C.Brook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a bibliography,J.Inf.Sci.16(1990)】中列出了Brookes的123篇文献,但这并未含盖他的全部著述。Brookes的著述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传偏世界各地。同时,Brookes的足迹也踏遍了世界。他曾在美国、加拿大,巴基斯坦,莫斯科、加纳、尼日利亚、南非、比利时、丹麦、瑞典、德国、意大利,芬兰等国开会、讲学或从事研究。[2]他所教过的学生更是来自世界各地:中国、日本、加拿大、土尔其等。
2.布鲁克斯的情报学思想
Brookes一生提出过许多问题,他的生前好友,加拿大西安大略湖大学的Jean Tague-Sutcliffe归纳了如下12个方面:(1)什么是情报?(2)什么是知识?(3)情报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情报科学与情报研究有什么不同?(5)我们怎样去理解情报?(6)我们该怎样去计量情报?(7)我们需要在定量分析那些超出常规的设计时进行新的探讨吗?(8)是什么现象使情报学家发生兴趣?(9)情报科学有理论框架吗?如果有,那么它是什么?(10)什么是我们的哲学基础?(11)对于实践者来说,情报科学的价值是什么?(12)我们对人类的知识是否作出了贡献?[3]Brookes在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情报学理论和思想。
2.1 文献计量学
布鲁克斯对情报学的研究开始于对文献计量学方面,可以被看做是文献计量学界的绝对权威。1968年布鲁克斯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布拉德福定律”的论文,此后布鲁克斯的名字就经常出现在书目计量学中“布拉德福定律”这一课题的书目中。在后来的二十几年中他发表了几十篇情报计量学的论文,一直到1987年他仍在此方面有所著述,他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布鲁克斯的大学数学和物理专业知识,以及他对统计学的兴趣使得他在文献计量研究中得心应手。
布鲁克斯将简单的数学模型用于情报学理论的发展,进而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范围,也使得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这个名称开始使用。象赛切尔(H·S·Stchel)教授创立的广义逆高斯/泊松分布(GIGDD)由伯勒尔(Quentin Burrell)教授创立的并运用于多数图书馆数据库的广义韦林分布(GwD)有可能要求助于统计理论自身以及文献计量学的相关领域,而布鲁克斯的统计分布建立于洛特卡(Lotka)、布拉德福(Bradfod)和齐夫(Zipf)这些当时已人所共知的经验定律的基础之上,以更简便的技术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形成图书馆员的实践兴趣与情报学家的理论兴趣的融合。
2.2 情报学基础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布鲁克斯开始了对情报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发表了多篇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1975年,他在伦敦大学组织了第一届“国际情报学研究论坛”(IRFIS)来讨论情报学理论方面的问题。在讨论会末尾的评论中,布鲁克斯断言:“……情报学……已成为一门科学”。[4]布鲁克斯从哲学、定量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来研究和论述情报学,在其长篇力作《情报学的基础》(1980年)中对于情报科学的基本看法作过集中的阐述,激发了很多讨论,受到了整个情报学界的广泛关注。《情报学的基础》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是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的精华和体现,同时也记录了布鲁克斯对情报学理论构建的思路。
2.2.1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在科学哲学和社会哲学两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1972年,波普尔出版了《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一书,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波普尔认为,宇宙至少是三元的:世界1为物理实体和物理状态的客观世界,世界2是人的精神的、经验的、意识的世界,而人类心灵的产物、客观知识和思想内容,如书籍、艺术作品的逻辑内容则属于具有自主进化性的知识世界3。[5]
布鲁克斯独尊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观点。1980年布鲁克斯在《情报学的基础》中明确地宣称:“图书馆学者和情报学者的实际工作可以归结为收集和组织‘世界3’的记录,以资利用。而其理论工作可以归结为要研究‘世界2’和‘世界3’的相互作用。”[6]布鲁克斯认为情报学所需要的基础应是客观的理论。“世界3”是客观知识世界,是全部人类知识的总合,它体现在文献以及音乐、艺术、科学技术等人工产物之中。布鲁克斯说:“波普尔的世界3不能不引起图书馆学家、情报学家的注意,这是因为它是第一次从纯粹实用观点以外的角度,为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专业活动提供了理论根据。”[6]
2.2.2 情报学基本方程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阐明情报与知识的关系以及知识增长的模式,布鲁克斯提出了描述情报与知识结构关系的基本方程式:
K[S]+△I=K[S+△S]
式中,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ΔI为情报的改变量;ΔS为改进的效果,K[S+ΔS]为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情报就是使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部分知识”。
布鲁克斯指出这个方程是拟数学形式的,是为了强调人们对知识的增长了解得太少,他强调知识增长并非如数学公式一般单纯地叠加,而是整体知识结构的某种调整。尽管布鲁克斯提出的方程简单粗糙,但毕竟第一次揭示了情报与知识的内在联系,指明了情报学的奋斗目标。因此,布鲁克斯基本方程对描述情报的本质、情报作用的机理、情报引起的知识增长过程都是很直观和明确的。
2.2.3 对数透视原理
布鲁克斯在研究情报学的定量测度时,受到韦伯—费希纳定律的启发,并作出大胆地开拓。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感觉机构按某种对数规则工作,那么我们所有的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系统都可能按某种对数方式工作。[7]这就是布鲁克斯的对数透视原理。
布鲁克斯提出的对数透视原理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之上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①宏观上信息空间密度均匀,微观上每篇文献包含的知识、信息量相等;②知识、信息获取者的接受能力相同;③知识、信息的获取没有其他辅助工具或技术的支持;④知识的继承性好。[8]这些假设都是在当时的信息环境下提出的,属于对数透视原理的经典理论,它很好地解释了传统信息环境下人们信息行为的现象和规律。
2.2.4 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亦称认识地图、认知地图。这一术语最早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托尔曼(E.Tolman)提出来的。布鲁克斯在情报学界第一个提出了运用认知地图原理组织知识的设想。布鲁克斯在《情报学的基础(四):情报学:变化中的范式》一文中,主张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潜力,把静态的知识结构活化,并且富有想象力地描绘了体外知识仓库——体外大脑。[9]布鲁克斯的愿望是,按知识的逻辑结构找出人们思维的相互影响的链接点,把它们像地图一样标示出来,展示知识的有机结构。
3.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
我国对于布鲁克斯的情报学思想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优秀的情报学专家和学者开始对布鲁克斯的情报学论著进行翻译,并开始研究他的情报学思想,如:王崇德、周智佑、马费成、陈思、刘迅等。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学术界对布鲁克斯其人及其情报学思想的研究形成了三次热潮,并对我国的情报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1 第一次热潮(20世纪80年代)——论著翻译
根据相关资料,可查证到我国最早对布鲁克斯英文原著进行引用是在1980年,引证的是布鲁克斯对布拉德福定律进行研究的论著。布鲁克斯的情报学思想在我国传播的初始阶段,学术界更多的是对其论著进行翻译,可查证到的国内对其论著进行翻译始于1981年,为李世雄对布鲁克斯的《情报科学基础》的翻译[10],这些原文翻译成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在我国的传播。
随着我国情报学研究活动的不断发展,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不止出现在学术期刊的论文中,它开始了更广大范围的传播。1987年,罗式胜在其编著出版的《文献计量学引论》一书中,大篇幅介绍了布鲁克斯对布拉德福定律的完善。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在专著中的出现,说明其在国内学术界传播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1991年,“布鲁克斯理论体系”作为词条被收录到三部辞典中(《软科学大辞典》、《简明信息词典》、《软科学辞典》);同年,《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将“布鲁克斯公式”词条收录其中;199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与档案学”分卷中,收录了“布鲁克斯,B.C.”词条,并对布鲁克斯生平、情报学研究贡献和重要论著进行了介绍。布鲁克斯其人及其情报学思想被载入我国的辞书和百科全书中,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对其的认可和肯定,表明其在我国的传播已十分广泛。
3.2 第二次热潮(20世纪90年代)——专业教育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信息计量学》、《文献计量基础》、《知识网络及应用》、《光盘情报检索方法与技巧》、《情报科学导论》等一批情报学专业教材的陆续出版,布鲁克斯的情报学思想开始融入到了我国的情报学专业教育中。随着我国情报学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一代代的情报学专业学子们开始了解并掌握到布鲁克斯其人及其情报学思想。这表明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已经完全深入。
3.3 第三次热潮(21世纪初)——知识地图
进入21世纪,知识社会的到来,使学者们关注知识的生成、组织、传递、吸收、交流与转换等模式的研究,因此布鲁克斯提出的知识方程再次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同时,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布鲁克斯的对数透视原理、知识地图设想融入了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学术界再次对布鲁克斯的对数透视原理和知识地图投入了研究与探讨。知识地图的研究借助于本体论(Ontology)、语义网和知识管理等的研究有了更广泛的应用,企业知识地图、图书馆知识地图、智能信息系统知识地图都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可能。布鲁克斯的情报学思想在新时代、新发展的环境里依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
4.结束语
这位毕业于牛津大学数学与物理系的硕士,在情报学基础理论和文献计量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尤为卓著,已得到了世界情报学界的公认。布鲁克斯洞悉学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并能利用自己独特的知识储备与情报学研究相结合,进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情报学观点。布鲁克斯还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方式,成功开创了英国情报学教育事业。他80高龄仍不倦地治学,为情报学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贡献卓著,令人肃然起敬。迄今为止,他独特的情报学思想仍被学术界所关注,其主要情报思想理论对情报学界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刘迅,张巧巧.B·C·Brookes其人及其情报科学观——纪念Brookes逝世一周年[J].情报科学,1992(4).
[2]陈思彤,徐跃权.布鲁克斯情报学观点与图书馆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刊,2009(8).
[3]Jean Tague-Sutcliffe.In Memoriam B.C.(Bertie)Brookes,1910-1991,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43(4),273-275,1992.
[4]祝朝安,刘玉华编译.Alexandra show著.布鲁克斯和情报科学的发展[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3(5).
[5][英]卡尔.波普著,舒炜光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王崇德,邓亚桥,刘继刚译.B.C.Brookes著.情报学的基础(一):哲学的方面[J].情报科学,1983(4).
[7]王崇德,邓亚桥,刘继刚译.B.C.Brookes著.情报学的基础(三):定量的方向:客观地图与主观风景画[J].情报科学,1983(6).
[8]王崇德.评布鲁克斯的情报科学的发展[J].情报科学,1991(5).
[9]王崇德,邓亚桥,刘继刚译.B.C.Brookes著.情报学的基础(四):情报学:变化中的范式[J].情报科学,1984(1).
[10]李世雄译.B.C.Brookes著.情报科学基础[J].情报学刊,1981(2).
作者简介:汪银霞(1976—),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现供职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