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

2024-06-04

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共11篇)

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 篇1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并发展起来,这一现象使得本科会计理论及实践教学产生了较大转变。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开始由会计核算向内部控制、财务分析、风险把控等方向迁移,因此本科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知识基础,还应当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学会计算机操作技能,并提高自己管理信息系统和维护系统的水平。高校本科会计教育要针对当前信息化的需求,对人才培育方式实施改革创新,为社会提供更多专业会计人才。

1 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现状

1.1 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社会需求没有达成一致

对于本科会计教育而言,其主要目标应当是培育出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为学生提供长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依旧滞留在电子计算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面,重点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的核算、处理、记录、计量、汇报等,而对学生的非技术性能力训练则明显不够。这一现象导致了本科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并且也不知道怎样运用已经获得的信息处理好越来越繁琐的管理问题。

1.2 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信息化课程缺乏

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过多,比如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占据了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以及学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这部分公共基础学科中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导致其会计专业课程安排太过紧密,因而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无法合理应对,因此也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成果。此外,本科院校大多缺少信息化类型的课程。在一些高校中,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内部控制、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等一系列课程都在本科会计专业当中设置数量较少,通常来讲都只有会计信息化这一门课程,且基本教授的都是采用计算机软件开展账务处理的方法,并不具备信息化运用水平。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不到完善,核算能力及其余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最后,有的实践教学开设课程较少,且模式相对简单,核算类型或基础类型的会计软件实际训练缺少具备针对性的管理型案例,因此教学效果也不甚明显。

1.3 创新手段运用效果不理想

现阶段的本科会计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会计能力,因此多数只是对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简洁的讲授,并没有采取科学的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也没有安排学生展开实际的信息化训练。于是,学生便只能死记硬背,以便掌握会计相关知识,而没有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理解,这便导致信息化没办法真正融入会计课程当中。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得不到提升,所以只能处在被动接纳知识的局面。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自主学习等新型教学手段,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然而,这类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也并未收到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没有把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

1.4 会计专业考核模式存在问题

第一,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考核模式比较单一化,大多仍在采用作业加上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并且考试基本上采用的是客观题进行检测,这也很难表现出学生对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无法考核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考核模式缺少信息化元素。当前本科院校考核所采用的试卷几乎都是纸质的,这也应当进行改革和完善。因为目前会计初中级职称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考核等,都已经开始使用网络在线答题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还可以提高考试效率,避免学生作弊、抄袭。

2 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

2.1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会计人才不仅要具有基本的核算能力,还应当具备信息获取、交流沟通、团体协作、科学决策、分析判断等非核算能力,此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经济管理技能,将信息技术和会计专业课程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树立科学的会计课程体系,使得教学质量及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会计教学内容,则应当把知识理论的传授和能力综合练习结合起来,把非核算能力的培养添加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已经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当今社会的行业需求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教学重心进行转移,着重培养具备优秀现代化会计科学理论知识及终身学习能力,并能够熟练掌握且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操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便充分满足现代化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2.2 进一步增加信息化课程

现阶段,本科院校所开设的会计信息化课程还相对不足,这便无法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素质的培育。通常都只设置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或是高级Excel、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旨在传授运用计算机记账、报账和业务处理等相关知识,而对系统设计及其原理则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知识构造、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和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难以匹配。因此,必须要进行软件操作和运用、XBRL运用、VBSE模拟训练系统运用,建立起Access信息库,对应用系统、电子数据等实施处理并开发。要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等科学知识,教会学生利用软件及信息化手段进行财务处理和分析,同时完成系统维护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据搜集和整合能力。

2.3 在实践课程中加入企业经管环境模拟

本科院校是会计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因此必须改变当前课程设置不完善的状况,在基础会计软件实际训练的基础上融入信息化实践模拟,并设置计算机审计、企业经管沙盘模拟、综合模拟等练习课程。利用这种真实环境的模拟,能够引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糅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水平,在集体中构建宽松的学习氛围。例如,采用ERP沙盘进行企业经管模式的构建,较为真实地模仿企业所在的管理环境,让学生产生直观的体验,从而将各类信息采用科学的形式处理并表述出来。

2.4 大力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标准,要求高校教师将理论和能力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教会学生管理学、经营战略、统计学、金融学、经济法、审计学、风险管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并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处理技术,保证学生具备运用互联网工具实施会计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核算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软件设计和维护能力。

3 结语

在当前的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了大众所关注的问题。高校教师和管理者要着重改进教学方法,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进一步增加信息化课程,在实践课程中加入企业经管环境模拟,促进会计专业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玲雪.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

[2]高国琴.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能力探析——基于会计职业特征视角[J].财会通讯,2012(25):45-47.

[3]张琴.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才胜任能力评价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 篇2

处在当前的信息化大环境之中,现代社会对于会计人员的需求不仅集中在会计知识,同时还需要会计人员掌握良好的信息化知识,包括对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效果、创新意识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但是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对于这方面的能力还较为缺乏,影响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是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当前高校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的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高校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确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方向,坚持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原则,制定出适合当前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仅需要能够全面掌握专业的会计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信息化技术能力,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较为突出的创新能力,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有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3]。

浅析科普信息化人才能力需求 篇3

关键词:科普信息化 科普人才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31-01

科普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200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适应市场化进程和现代化传播业发展的需要, 在高校设立科技传播专业向,跨学科培养一批科技传播、科普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创新型人才。”2013年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之迅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变化,为提高我国科普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强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对科普人才的培养及需求提出新的要求。而科普人才培养是为社会服务的,并且要顺应互联网时代对科普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变化,那么现在我们需求什么样的科普信息化人才?

1 新媒体科普运营技能

该文所说的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数字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形态。特别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真伪难辨,朋友圈及微博粉丝关注将信息进行了二次组织和传送,传播自由性、随意性强的网络生态中谣言泛滥、知识盲点多、缺乏权威声音等特征,对科普工作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在科普信息化进程过程中,如果缺乏新媒体运营技能的人才,无疑会一定程度上阻滞科普工作的总体进程。

对照新媒体运营较好的互联网企业,其对新媒体运营人才是要求应聘者知识面广,关心热点新闻,有良好的编辑功底,熟悉互联网,善于科普资源合作拓展,兼具内容选题及产品策划,并善于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具备新媒体科普运营技能的人才,应该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本身的特性,如信息量大、便捷性强、大众参与度高、传播速度快、随意性强等,能使用微信、微博、微视、APP、网站等互联网工具,善于分析数据、监测舆情、设计用户体验、巧用活动及互动等,改变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运营人才集传者与受者于一体的运营方式,需善于对社会热点快速反应,及时有效甄别冗余伪信息,善于运营科学家、科普专家等精英资源,把握话语权及信息流在网络世界里的导向,用多方求证、公益科普的态度,把握权威科普力量对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净化影响,拓展科学传播的速度和广度。2010年开始,中国科协开始面向全国、面向未来,跨学科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普人才,希望在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这支科普人才队伍里面,注重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科普人才,在媒介变化和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2013年及之后,复合型人才培养更需要培育适应新媒体、跨媒体的科普新媒体运营人才,以适应网络传播的快速变化。

2 知识型科普内容转化能力

在现有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中要求,科普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普写作能力,能够根据科普场馆教育活动的特点,开发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材,并能够熟练掌握实验制作方,能够把概念、知识点等转化为教学实验器材和课件。

现阶段的科普人才,既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对教育学、心理学、博物馆学和艺术学等方面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求专业知识与科普知识相结合,属于知识型的科普人才。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型科普人才积极转变,更加适应科普信息化要求,将知识型科普内容转化为符合网络科普传播的内容。2012年,教育部对我国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类新增网络与新媒体和数字出版两个特色专业,凸显了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视。科普信息化是为了让科学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起关键作用的是科学传播的人才配备,科学传播型人才需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知识的碎片化能力,能创作出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片段化、连续性、活泼语境的内容;二是公众导向型的创作能力,能从公众关注角度找到科普热点,从而引导科学传播的舆论导向;三是多媒体融合形式的创新能力,能在文字、图片、微视频、动画、交互页面等各种多媒体形式下切换创作,让内容形式更加多样、丰富。

3 科学传播的创造性思维素养

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要求新媒体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新闻信息制作把关与传播,新媒体人才培养的专主要体现在能够把新闻传播理论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满足公众的科学信息需求。科学传播的创造性思维素养,需要具备适应传播渠道变化,从以前的单一渠道到多渠道;适应媒体整合形式的变化,从富媒体到全媒体;具备“口碑传播”的策划能力,在整合营销传播时代,通过优质科学内容的口碑传播,能极大程度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对提高组织信息传播能力和效能起着重要的左右。

4 结语

探寻科普信息化科普人才发展新思路,共谋网络科普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向,促进科普信息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注重移动互联网及互联网的微传播人才特质,以新媒体为导向的科普才培养路径亟待变迁与改善,规避人才进入社会的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脱轨市场的状态,以更好地适应科普转型的需要与更替。

参考文献

[1]李源潮.提高科普传播水平,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J].中国科技产业,2014(2):8.

[2]潘文.浅谈科普人才的跨学科培养.科技创业家,2014(4):236.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人才的培养 篇4

一、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最为会计领域的重大变革, 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会计职能产生影响。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企业的各项业务都能够自动从企业内部或者外部搜集的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 并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核算只能淡化, 会计监督显得更为重要。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 就是会计信息化产生之后会计人员的重要职能。

2.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报告产生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报告产生的影响可以XBRL为例。XBRL——可扩展性商业报告, 作为会计信息化的最新发展, 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使用效率。它使得数据可以如结构化数据那样被操作。数据使用者能够非常方便、非常便捷地检索和读取数据, 从而分析数据。除此之外, XBRL还优化了财务报告供应链。增强了数据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这些都是会计信息化带来的便捷。

3.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组织产生影响。

会计信息化实现了企业网和外界网络的互联。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能够自动采集数据, 按照之前设定的流程, 自动生成电子记账凭证以及登帐, 从而生产会计报表。会计信息化强化了网络管理、结算管理等等。会计组织结构发生改变。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会计领域的革新, 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职业道德操守。

1. 会计信息化需要复合型人才。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学科, 因而操作人员不仅需要精通会计学又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熟习国际会计准则和商务惯例。同时, 在互联网中, 80%以上的信息都是以英文形式发布的, 因而除了需要计算机知识、会计知识, 扎实的英文功底也是非常需要的。

2. 会计信息化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树立新的会计理念。

传统的会计业务的处理主要是手工入账的方式, 主要倾向于会计核算。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会计人员的观念应该从过去的关注会计核算向注重管理决策转变。同时, 在信息化条件下, 会计工作更多的是实时管理以及在线处理。会计人员要是适应这样的工作, 适应时代的进步。其次,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会计人员需要更高的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网络上充斥了大量的信息, 但是有很多是没有用的, 会计人员要能够在海量的信息面前, 迅速分辨出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为单位经营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做参考。实现公司设定的最初目标。

3. 会计人员需要具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信息化在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的同时, 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时代, 会计人员要接触很多重要的数据, 这些数据直接反应的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的成果。要保证这些数据不被泄露出去, 就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会计人员不仅要保证这些数据的合法性, 还要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性。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我国目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却存在很多问题。

1. 教育系统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发展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和教育部门没有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足够的重视。目前, XBRL也就是可扩展性商业语言代表着会计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各个国家都积极参与到XBRL的应用中。它对会计、审计、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的影响都非常深远。但是, 我国高校中的很多学者和老师对XBRL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部分学校培养出的会计学生与社会需求脱离。

2. 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处于滞后状态。

就目前来说, 很多从事传统会计理论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很少关注计算机及网络进入会计领域之后所带来的变化。部分学者发现了这一变化, 但是却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加以引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束缚导致了对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探索和更新流于表面形式, 最终制约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步伐。

3. 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不科学。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各大高校和教育部门要随时更新相关的知识。我国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 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提供计算机的相关课程。高校应该重视电算化会计的教授和实践。会计这门课程本身就需要实践来加强理解和应用。

4. 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专业人员缺乏。

信息化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他们需要既精通财务、会计等经济管理相关知识, 又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目前, 我国中低层财会人员已经饱和甚至供过于求, 但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却供不应求。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一类的高科技人才不仅仅是会操作财务软件就行, 而是要能够依托信息技术和财务会计知识将会计理论、会计思想等在计算机上实现。最终改善组织的运营, 增加组织的价值。实现企业的目标。

四、会计信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针对我国会计信息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各个部门、机关应该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的主管部门应该对信息化发展进行宏观的指导。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要考虑会计信息化在社会范围内的交流。因而相关的专业词汇、科目编码、格式等要尽可能地精确、规范从而便于会计信息在社会范围内的交换。此外, 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与软件的开发商进行交流, 鼓励他们对信息化行业投资, 引导他们重视会计信息化行业, 完善软件的兼容性。最终降低企业使用软件的成本, 促进行业和经济的发展。最后, 我国应该完善相关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法规和制度体系。对数据的输入、输出提出一致的规范、提供标准的格式, 最终实现数据共享。

2. 加大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力度。

高校的会计信息化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适应市场的要求。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首先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高校应该完善相关机制, 吸引高学历、高学识的人才队伍从事会计教师的职业。重新设置高校的会计课程内容, 会计基础理论和计算机课程结合。在加强学生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掌握有关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能力。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的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 并根据不同的单位的业务数据等设计出合理的模块。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会计人员不仅仅需要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诸如文档处理和电子表格的制作, 还要能够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进行财务分析等。培养复合型人才。

3. 高校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各大高校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设错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基础之后, 通过老师所引入的案例, 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案例中, 这样就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或者在学期的期中, 相关课程结束之后进行实训。某些高校会计学院专业课程结束之后, 给学生四至五周的时间进行实训。这个过程中,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按照老师给的模拟公司的资料。从做原始凭证到财务报表, 从银行存款日记账到总账, 学生通过实训了解了会计流程。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 同时也熟悉了会计的工作内容。设错教学法就是指在学生经常出错但又容易疏忽的环节设置一些问题案例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鼓励学生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探索和分析, 从而引导他们对错误发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并鼓励他们设计纠正错误的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认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载体最终以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利用已学的知识, 分析问题, 完成任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该方法以任务为主线, 教师充当教学主导, 而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这种方法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信心。

五、结语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结合计算机科学和会计学科的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对传统的会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会计职能由过去的以会计核算为重点转变成以会计监督。信息自动处理系统对企业内外部自动生成的信息进行处理, 而会计人员的职能就是对这个系统处理过程和处理的结果进行监督。除此以为, 会计信息化还促进了财务报告的使用效率, 这主要是XBRL的功劳。会计信息化还改变了原有的会计结构。

会计信息化不仅对传统的会计产生了影响还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会计信息化是计算机科学和会计知识的结合, 因而需要精通会计和计算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会计信息化时代的会计人才不仅要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要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 为企业创造财富。会计人才除了要熟习会计知识, 还要掌握经济、税务、审计等相关知识。这些都需要会计人才树立新的会计理念。由过去的注重会计核算向注重管理决策转变。当然, 会计信息化也给会计带来的挑战, 在会计信息化时代, 会计人员接触很多重要的数据, 这些数据和企业的经营息息相关。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职业素质。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最终依赖的是会计人才。而我国目前来说, 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系统对会计信息化重要性和发展认识不足, 我国某些高校甚至是学者对会计信息化的最新发展——XBRL完全陌生。除此以外我国高校会计理论处于滞后的状态, 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都有待于改善。我国目前缺乏精通计算机和会计的高科技人才。为了跟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促进我国会计领域和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部门需高度重视对会计人才的培养。

各大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将计算机和会计知识结合起来。同时, 在教学方法上面要积极创新, 采用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在教授会计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应用相关知识的机会, 理论联系实际。同时, 在教学的过程中,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总之, 为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会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国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要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彭鸣, 朱七光.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研究[J].财会通讯.2011, (1) .[1]彭鸣, 朱七光.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研究[J].财会通讯.2011, (1) .

[2]吴沁红.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0, (7) .[2]吴沁红.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0, (7) .

[3]汤湘希.谈会计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的改革[J].财会月刊.2002 (8) [3]汤湘希.谈会计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的改革[J].财会月刊.2002 (8)

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 篇5

论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

刘 斌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200433)

摘要: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创造型人才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如何培养和提高政治人才的信息能力,已成为面向21世纪的我军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本文在信息化视野下论述了政工人才以信息能力为中心的培育需求,构建了以课程设置为重点的信息能力教学培养体系,明晰了以联训机制为手段的信息能力培养权责,完善了以政策制度为保证的信息能力要素保障。

关键词:信息化 政工人才 信息能力

On the view of informationized,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training of political work talents

Liu Bin(the Shanghai Branch of PLA Nang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Shanghai, China)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is the fundamental quality of creative talents in information era.How to train and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of Political work talents, have become the strategic problem for PLA in the 21th century.On the view of informationized, this article discuss training requirement of political work talents around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training put course offered above everything else, clear the training right and responsibility of information ability by the means of combined training regulations, improve the guarantee of key element of information ability by policy and system.Key words: informationized;Political work talents;information ability

人才培养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保证。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提出要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推动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培养高素质新型政工人才已成为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加大信息化政工人才培养力度,才能适应政治工作信息化的新要求。政工信息化人才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系统一体的全局观念、开放的世界眼光、复合的知识结构、现代科技素质尤其是信息素养、思维和能力。而政工人才的信息能力培养则是信息化政工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以能力培育为中心,明确政工人才信息能力需求

增强政工人才的信息素质,以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既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我认为,政工干部提高信息素质要努力提高四个能力。

(一)培育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加强信息技术素养,努力学习信息知识,包括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认知和方法,了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工作原理及其发展趋势;在捕捉采集信息的方式上,应该做到,及时从大众传媒中获取信息、及时从微机网络中查找信息、及时从人员交往中获取信息、及时从工作实践中掌握信息;要具备较强的外语、计算机、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信息网络技术,善于应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载体获取和处理信息。

(二)培育甄别信息的能力。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分析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具有很强的信息鉴别能力,善于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中,正确区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关键信息与一般信息;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慧眼识珠的本领,挑选出有用的精品信息,排除无用的“垃圾”信息,从而优化信息环境,切实创造出有利于官兵健康成长的信息环境。

(三)培育驾驭信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谋划决策咨询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指挥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处理信息的程序以及分发、传递的各种方法,高效地处理和使用信息;掌握信息作战有关理论,能够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政治工作,特别是能熟练地使用指挥自动化系统进行政治工作作战指挥,开展网上“三战”。

(四)培育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努力做到“九会”:会操作计算机和外设,会使用公文处理系统,会收发电子邮件,会使用网络查询资料,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页,会网上组织教育,会通过网络做思想工作,会运用网上视频系统开展文化活动,会运用野战无线局域网实施指挥;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军队政治工作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指挥中心等进行建设和管理能力。

二、以课程设置为重点,构建政工人才信息能力教学体系

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生成不仅需要在宏观上进行总体设计,而且需要在微观上有效开展;不仅需要部队搞好人才的岗位锻炼和任职使用,而且需要院校形成适应政工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培训体系和相互衔接的教学内容。

(一)注重课程科学设计。适应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的需要,要精心设置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突出主干、加强基础、强化实践的课程设计思路,打破各单位、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课程整体结构的有机融合和重新组合。要因人而异,优化课程;突出个性发展,实施有差异教育,实现差异培养对象的共同发展。要知行合一,互为佐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二者相互结合,达成理论与实践互为佐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要打牢基础,发展个性;既要定位于作战实际需求,为培养对象任职和继续学习深造打下基础,又要考虑培养对象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对象后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就当前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育的课程设置来说,应着力构建目标聚焦、层次配置、模块组合、轮辐向心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二)着力创新教学手段。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采取开放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以实践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要实行“小班化专题研究式教学”,努力使基础理论课教学过程,成为强化学院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训练过程,以适应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在授课方式上要增大决策咨询、案例分析、岗位模拟、联教联训、综合演练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比重。着力把“应用理论课”打造成一岗位任职需要为牵引的“能力培养课”。要大力发展网络教学,利用各级院校现有通信网、计算机网、数据链及仿真网络系统,构建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科学编配教学力量。培养政工人才信息化能力,关键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混合编成的高质量教员队伍。努力培养一支基本素质信息化、能够始终站在军事变革前沿的教员队伍。积极抓好现有教员队伍专业信息素质的继续培养工作,吸收信息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充实教学一线。要扩大教员外延,优化教员构成,打破只在院校编制内才算正式教员的传统认识,多渠道并举,让专家型人才为我所用。重视把院校教员放到信息化建设一线锻炼,加强院校与部队的双向代职和交流任职工作,安排教员到部队进行课题式调研,掌握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增强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四)信息化的教学保障。先进的教学保障手段和设施,是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要重视院校教育保障手段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教学保障资源的信息化水平。要加强政治工作模拟系统建设,集中精力开发各类应用软件,依靠这些平台对政工人才进行政治决策、方案评估、情况预测和应急处理等课目的能力培训,提供近似实战的训练环境,提高运用政治工作的能力。要建立完整、先进的大型开放式网络教育系统平台,及时对校园网技术进行升级,加强现代远程教育控制中心、多媒体教室、虚拟实验室、教学站点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建好多种政工网络课件库、素材库和试题库,用网络联通院校之间的数字图书馆,进一步丰富网上教育资源。

三、以联训机制为手段,明晰政工人才信息能力联培权责

科学制定联训机制是提高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目标、落实内容、督促教学、检验效果的有力举措。

(一)培训目标统筹细化。我军现行的三级培训,尽管安排了一些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内容,但层次不够分明,内容不够系统,培养目标不够细化,应根据现实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创新教学手段,将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分解细化。要区分层次、分级分阶段实施,避免交叉、断档、重复等现象。初级培训主要是掌握政工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打牢政治人才的政治思想素质;中级培训要全面系统的掌握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提高运用操作能力;高级培训要突出培养政工人才的信息决策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二)课程内容立体有序。培训内容是培养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载体,应以信息素养为指向,以岗位需求为牵引,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合理设置。在纵向上,要层次清楚。战术层次,重点进行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战役层次,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政工信息指挥系统、中级干部政工训练系统等课程的学习和操作。战略层次,主要安排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爆发的信息战的经典案例分析、国际局势、国际安全等课程的学习。各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既要衔接有序,又要避免交叉重复。在横向上,要突出重点。初级院校负责信息能力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培训,在生长军官步人军营的起始阶段,就要向他们灌输政工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和文化。中级院校负责在信息化背景下政工人才的信息能力训练。高级院校要组建专门的政工信息人才培养机构,对培养对象进行集成培养,实现培训内容上的军种融合、指技合一。

(三)教学过程全程评价。教学评价作为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质量保证的一道最关键的盾牌,必须作为人才培养链条中的关键一环,抓全、抓细、抓实。教学过程全程评价应同时关注到教员、学员和机关,把计划评价与随机评价、评价教学现状与评价发展潜力、在校学员评价与毕业学员跟踪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结论科学、准确。为此,要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创新评估方法、建立长期跟踪问效机制。要建立院校教学培训过程指标,从培训过程看,主要包括培训组织与管理、培训内容设置与标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督导等等。评估过程中,主要看这些指标与培养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目标要求、特点规律等内在指标的一致性程度。

(四)综合要素分级联考。培养和选拔合格的信息化政工人才,既要制定严格的能力标准,也要采取科学的考核方法,实施各级各类培养机构分级联考。可借鉴外军的成功经验,制定和颁发《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训考核标准》,对各级各类信息化政工人才经过相应的级别培训后应达到的标准作出细化、刚性的规定,为考评提供基本依据。要建立联合考核机制,各级各类院校和培养机构对政工信息化人才进行联合考核,实施综合考评。要坚持考查和考核相结合,结合平时工作考查政工指挥人员的政治素质、工作实绩、组织指挥能力,通过考核了解政工人才的信息化作战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心理承受和应变能力。要坚持定期考核与随机考核相结合,特别是结合重大综合演习活动,进行全方位考查考核。

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四、以政策制度为保证,完善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要素保障

政工人才信息能力教育培养体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多种要素进行保障,才能确保其有效、顺畅地运行。

(一)加快政策制定步伐,完善制度保障。政策制度建设是确保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必须克服以往存在的“措施先行、政策滞后”的弊端,实现制度建设与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相携而进。要严格招生制度,确保把最具潜质的人才推荐到院校。要严格认证制度,尽快出台《信息化条件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资格认证标准》,提高信息化政工人才的毕业门槛,明确规定,只有拿到《资格认证书》的毕业学员,才有资格进入岗位任职。要严格使用制度,确保人尽其才、训用一致、精确定位,防止因使用不当而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实现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工作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二)增加投入力度,提供硬件保障。可在各院校原有的文献检索课基础上,增加部分人力、物力的投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突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三要素,进一步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并推出具有军事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特色的系列教材。建立全院信息检索中心,建设好各院校图书馆局域网,并尽快形成地区性、全军性、全国性信息工联网,积极加入因特网,配备必要的终端设备,切实提供学员实习条件与机会。通过实践,真正实现信息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加强教学体系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建议教务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兼顾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切实将全方位、全过程、系列化的信息能力培养体系纳入院校教学体系。在全体教员、学员中普及计算机信息处理知识和技能,在专业教学组织中充实有关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在图书馆中设置信息资源应用专职教学机构,配备专业教员,以发挥图书馆在信息能力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把信息能力培养目标的评估纳入整个院校教育目标的评估体系。最后,建立这样一种教育机制,只能提供信息能力培养的途径,能否达到目的,最终还取决于教育对象的认识。因此,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务必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培养自己信息能力的学习与实践活动。

(四)盘活各方资源,加强联合保障。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一所院校难以完成,需要协调多方力量,盘活多种资源通过联合培育共同打造。一要发挥军队院校培养政工人才的“主渠道”作用。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提高其综合能力素质,从“知识型教育”转到“能力型教育”上来,不断增强其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能力。二要探索院校、部队、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政工人才的模式。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院校只能为政工人才提供基础的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训练,其知识能力的发展提高,还要依靠部队教育训练和科研机构的实践锻炼。三是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政工信息化人才。要与地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双向交流,大力开展开放式教育,吸纳有志于国防事业和具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信息技术特长的青年到部队中来,通过系统的政治工作业务培训和岗位实践锻炼,使其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与政治工作能力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具有信息化优势的新型政工干部,成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波.努力提高政治干部的信息能力 【J】.广州:政治指导员,2006:8 【2】沈国权、罗剑明.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2006.【3】陈岸然.联合作战政治工作【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4】杨保明、朱宁、马立峰.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C】.石家庄:海潮出版社,2008.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姓名:刘斌

专业:军队政治工作学

院系: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政工系

个人简介:刘斌,男,1979年9月6日出生.山西省交城县人,汉族.现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政工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军队干部管理与人才培养. 联系电话:0531-813850(军线)

***(手机)leon001@163.com(民网)

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 篇6

关键词:互联网+;翻译;信息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3-04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创新驱动的翻译行业变革也日益受到关注,以众包翻译(Crowdsourcing Translation)为代表的基于Web 2.0的“互联网+翻译”业界新模态已初步形成。传统翻译需求主要来源于企业,“互联网+”模式则打破传统翻译行业的疆界,个体翻译需求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而且“互联网+翻译”模式让每一个具备翻译才能的个体皆可随时随地参与国内国外的翻译创新。然而,翻译信息能力的高低成为翻译人才能否更好地参与“互联网+翻译”创新模式的关键[1]。《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也明确提出,信息时代翻译专业教学应在传授翻译知识、培训翻译技巧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并进行翻译实践的能力[2]。因此,无论从“互联网+”时代翻译行业发展的需求还是从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培养具备良好信息能力的翻译人才是适应当前翻译行业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互联网+”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概念于2012年首次提出,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把“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从经济发展层面看,“互联网+”是指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将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经济发展生态。从技术发展层面看,“互联网+”以知识社会创新2.0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创新驱动、跨界融合、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是“互联网+”六大特征[3]。对于翻译行业而言,“互联网+翻译”行业模式通过基于互联网的翻译服务平台将翻译产业生产环节的各个生产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让翻译需求随时得到满足,让翻译创新随时得以开展,极大限度提升翻译行业的效率和质量。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互联网+翻译”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又对翻译工作者的信息技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翻译工作者应该转变传统工作观念,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翻译”平台发展谋取自身的快速发展。

三、翻译与信息技术

当前,人类已进入了知识爆炸性增长的信息时代,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导致翻译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日趋严峻,传统的翻译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翻译需求,已逐渐被基于互联网和机器辅助翻译工具的翻译模式所取代。利用翻译信息技术辅助翻译的能力已成为“互联网+翻译”时代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有助于大幅度提升翻译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译文质量,同时代表了翻译产业的先进生产力[4]。除此以外,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翻译项目是当前“互联网+翻译”行业模式的基本要求,而且许多大型企业往往要求使用指定的软件进行翻译,并在交付项目时提供相应的翻译项目库。因此,不具备相应翻译信息技术的翻译工作者必然被掌握翻译技术的人所淘汰。因此,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过程中,除了教授语言知识点和翻译技巧外,还应着力提升翻译人才的翻译信息能力,让翻译人才充分意识到提升翻译信息能力是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翻译行业发展内在需求。

互联网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它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翻译资源,其中包括翻译理论资源、翻译技巧、翻译词典、机器翻译工具、机器翻译辅助工具、翻译项目管理工具、翻译团队合作交流平台、翻译记忆库和翻译术语库等等。其次,据不完全统计,随着基于大数据的云翻译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美国翻译软件公司Lingotek首席执行官Rob Vandenberg指出,云翻译(机器翻译)基本上能传达原文信息量的65%,而机器辅助翻译软件则能帮助译员在剩余35%翻译工作中减少重复劳动,有效提升译文的统一性和专业性。此外,以语联网(http://www.iol8.com/)为代表“互联网+翻译”行业服务平台更为翻译工作者不仅提供了工作的机会,还提供了庞大的翻译云数据库和便利的网络工作软件,为翻译工作者开展翻译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上翻译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合理运用,虽然不能彻底解放翻译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但是它必将使翻译人才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因此,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过程中,应该使他们充分认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辅助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云翻译(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孰优孰劣一直是翻译界的争论焦点。笔者认为,既然两者皆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翻译需求,那么就应该结合云翻译(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各自特点,互补统一,融合发展。换言之,“互联网+翻译”时代,翻译人才应该将人工翻译能力与翻译信息能力进行有机结合,方可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四、翻译信息能力的类型

欧盟委员会在其翻译硕士项目(European Master's in Translation-EMT)中提出,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分辨、获取、评价、管理和整合翻译资源的能力。《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认为,翻译专业本科生应能熟练使用常用外语和双语词典、百科全书、工具书和参考书,能够熟练使用word、excel等常用软件,会制作PPT文件,并能熟练使用机器辅助翻译软件,利用现代化工具有效地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独立完成相关翻译任务或项目[2]。Austermül(2006)在其《翻译人才的电子工具》一书里提出翻译人才应该掌握的信息能力包括:交流与信息传递能力、互联网翻译资源利用能力、互联网信息获取能力、计算机辅助的术语管理能力、语料库运用能力、翻译记忆与本土化工具、机器翻译能力等[5]。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翻译人才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时代翻译人才利用相关信息与交流技术(ICTs)提升翻译能效和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能力,具体细分为以下六大能力:获取、评价、处理、管理、交流和整合能力。

五、翻译信息能力的内涵

翻译人才必备的辅助翻译工作的信息与交流技术(ICTs)应该具备如下七个特征:学得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能减轻工作负担、能提升劳动创造性和能促进自身发展[6]。以下笔者从翻译人才应该具备的六大信息能力进行一一探讨。

1.获取能力

运用ICTs获取翻译相关资源的能力,包括翻译资源的检索和下载。互联网为翻译人才提供了丰富的翻译资源,但是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检索出相关的翻译资源成为信息时代翻译人才首要掌握的信息能力,而搜索引擎高级检索技巧的综合运用则成为该能力最重要的体现指标,当前搜索引擎不仅是一个资源检索工具,更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笔者认为,要更有效地运用搜索引擎,翻译人才必须掌握搜索引擎的高级检索技巧,推荐从Google的高级搜索技巧入手,然后触类旁通。

2.评价能力

运用ICTs客观评价翻译资源和验证翻译是否正确的能力。首先,互联网为翻译人才提供了大量的翻译资源,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资源皆符合翻译人才需求,因而翻译人才需要从正确性、权威性、适用性、客观性和时代性五个维度对所获取的翻译资源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其次,除了客观评价翻译资源以外,翻译人才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确认译文是否准确,尤其是在把本族语翻译成外语时,此时,翻译人才需要学会运用大型的语料库对翻译进行验证,因为语料库是真实语言使用的电子合集,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因此,它可以帮助翻译人才判断译文是否准确地道。

3.处理能力

运用ICTs对翻译文本进行转换、加工和编辑的能力。在文本翻译过程中,翻译人才常常需要把纸质版、PDF、图片等类型的翻译原件转换成可编辑的文本,那么翻译人才需要懂得扫描仪的使用(高像素的手机相机也可以),同时需要掌握OCR软件的使用,如:Abbyy FineReader、汉王文本王等,此外,大部分的机器辅助软件都具有直接翻译PDF文件的功能;其次,经过格式转换的翻译文本或从互联网直接下载的文本翻译资源通常会具有一定的杂质性,在进入正式翻译流程前应该进行系统的整理加工,清除杂质和多余的语言符号等无用信息,笔者推荐使用文本清理工具Textforever,如果配合正则表达式效果会更佳;最后,文本翻译完成后,翻译人才除了通过Word、Excel、PPT等基本的工具对文本进行编辑外,还通常需要把文本转换成PDF格式,此时,翻译人才需要掌握WPSOffice、Bullzip PDF Printer等软件的使用。

4.管理能力

运用ICTs对翻译资源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和储存的能力。信息与交流技术的飞跃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和资源管理模式,人们更喜欢在线阅读和使用互联网工具进行资源的收集和储存。翻译人才除了懂得利用移动硬盘、U盘和DVD等传统工具进行翻译资源管理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服务平台,如:云盘、云收藏夹、云笔记本等,可以有效地提升翻译资源管理效率。

5.交流能力

运用ICTs与客户、上级和团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P2P网络交流平台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顺畅便捷。当前,翻译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不断蓬勃发展的产业,翻译人才作为这个产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他需要经常与客户、上级和团队其它成员进行信息交流和文件传递。最传统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微信等进行沟通与交流,当前,大部分“互联网+翻译”翻译平台皆提供了翻译客户与翻译工作者、翻译团队成员之间直接沟通的信息渠道。

6.整合能力

综合运用ICTs辅助翻译的能力是翻译人才信息能力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运用云翻译(机器翻译)平台的能力、运用机器辅助翻译软件的能力和利用“互联网+翻译”服台开展翻译工作的能力。基于大数据的Google云翻译、微软MT和SYSTRAN等云翻译平台使机器自动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大大提升翻译能效[7]。其次,虽然专业翻译领域所涉及的翻译资料数量巨大,但范围相对狭窄,例如:政治、军事、经济、航天、医药、计算机和工程等专业领域,翻译资料的重复率一般都达到了20%以上,此时“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ieS,简称TMs)软件的有效使用,可以大幅度地减少重复劳动,大大提升翻译的效率与质量。目前翻译领域具备TM功能的软件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各有专长,笔者推荐使用SDL Trados、Google翻译人才工具包、传神火云译客翻译平台等。此外,在专业技术文献翻译过程中,利用CAT软件自带的术语库(MT)功能,如:传神火云译客翻译平台提供了自建术语库和翻译库免费分享功能,可以大大地减轻翻译工作者查询术语的时间,同时提升译文的统一性和专业性。刚刚获得 2015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机器翻译核心技术及产业化”,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翻译模型、翻译知识的获取、深度语义分析,这更进一步说明大数据在解决翻译研究、语言及语言政策研究、语言与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和美好憧憬。

六、翻译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启示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在条件成熟的院校应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以提升翻译人才翻译信息能力[2]。然而,当前“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进入高校翻译课程体系仍然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软件设备、合格的师资和可行的实践考核机制。笔者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尝试:

1.移动式教学平台

缺乏必需的软件和设备,“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开设必将是纸上谈兵。其一,在笔记本电脑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完全可以尝试通过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上课方式建立移动式翻译教学平台以解决设备缺乏的问题,学校只需提供投影设备、无线网络和必要的电源即可;其二,软件缺乏可以通过选择免费软件和试用软件开展教学,如:MemoQ等提供了免费个人版本、企业级翻译软件SDL Trados提供了30天试用,结合微软Virtual PC或VMware虚拟系统,可以对试用软件进行无限的试用,以解决暂时无资金购买软件问题。

2.合作式培养模式

师资力量短缺是制约翻译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解决,其一,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录制软件使用微课或把互联网上的软件教学资源进行汇整建立网络微课;其二,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的信息技术敏感度往往较教师强,课程主讲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专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课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先进行小组学习,然后由小组成员对负责的专题向全班同学进行讲授。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课程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

3.实训式考核机制

实训是提升学生翻译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考核学生信息能力的主要机制。“互联网+翻译”行业模式为学生的翻译实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如:语联网(http://www.iol8.com/)、WritePath(https://www.writepath.co/cn)和POLLY(http://www.pollychina.com/)等,教师可以在众多平台中选择一个平台让学生以个体和团队方式开展不同类型的翻译实训。考核结果既要考核学生翻译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要兼顾在翻译平台的业绩成效。

七、结语

本文从“互联网+”内涵出发,基于翻译人才的六大翻译信息能力,探讨了“互联网+翻译”时代翻译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互联网+翻译”是创新2.0下的翻译行业发展的新形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它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将翻译服务提供者(翻译公司和译者)、客户、技术、语料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与者都整合到了一个平台上,形成互联网特有的产业模式。翻译人才要想进入这一平台,必然需要了解互联网+时代翻译行业的走向,并掌握相应的翻译信息技术。而高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应该顺应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适时调整培养方案,方可为当前翻译产业未来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笔者认为,翻译信息技术再先进,终究是机器,译者才是翻译的能工巧匠,一名合格的翻译人才应该将先进翻译信息技术和扎实的翻译技能融合贯通,能与翻译技术的发展同步而不被技术所束。

参考文献:

[1] 刘洪泉. 科技翻译助推器——翻译工具[J]. 中国科技翻译, 2015(01): 25-26.

[2] 仲伟合.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 中国翻译, 2011(03): 20-24.

[3]百度百科. 互联网+[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6GqEtIN9YWc3rsJ7qh72UkWMI527BkWmcPmeTMA1QnEfMl3ELb8p6AK4ZBcwSasTXkg_mng hJlS38q2URw0Ma. [2016-02-14].

[4]吕立松,穆雷.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 外语界, 2007(03): 35-43.

[5]Austermül Frank. 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电子工具[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6]焦建利. 网络时代教师必备之八项信息技术[J].信息技术教育, 2007(01): 54-57.

[7]文珊. 智能全媒体认知体系视阈下的翻译教学设计[J]. 外语电化教学, 2014(06): 25-29.

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 篇7

关键词:高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

一、会计人才需求及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调研

(一) 调研的基本情况。

调研的目的主要在于会计专业的社会需求及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主要为实地访谈, 主要采取按调研提纲询问的方式进行, 但并不完全拘泥于提纲, 此外还以电话采访的形式向企业会计人员和中介机构、毕业生进行调查等。调查的对象:以企业为主, 其次为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 除此之外还有本校历届毕业生, 进行了典型性抽样调查。企业选取亚太酿酒、海航集团、椰岛股份、用友软件公司、海马集团、路桥投资建设公司、国泉金币公司、大岭农场、中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惟信会计师事务所、信立德税务所事务所有限公司等30家大、中、小型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 毕业生选取2004、2005、2006、2007届100名学生。其中, 企业分布大型企业5家, 占17%;中型企业10家, 占33%;小型企业15家, 占50%。

(二) 会计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分析

1、需求量分析。

据中国财会网显示, 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营销人才的需求, 屈居第二位。而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最新发布的一项统计表明, 截止2008年上半年, 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 同比增长20%, 增加近35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 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了30万户, 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 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 财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2、需要层次分析。

经过调研, 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技能操作型人才;二是分析型人才;三是决策型人才。大型企业会计岗位分为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出纳与会计基层工作人员三层次;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则分为财务经理、出纳与会计基层工作人员两个层次。财务总监岗位需求决策型会计人才, 财务经理岗位需求分析型会计人才, 出纳与会计基层岗位需求技能操作型会计人才。财务总监与财务经理岗位通常是具有多年从业经验, 从基层岗位逐步提升的具有较强分析、决策能力的会计人才, 学历要求是本科、研究生。出纳与会计基层岗位并没有绝对的学历要求, 而更在意实践操作能力和所属行业业务的适应能力。

目前, 大型企业对会计基层岗位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 急需的是学历高、阅历丰富、管理能力强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 已经超过800万家, 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 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 中小企业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 在近几年的出口总额中, 中小企业约占60%, 中小企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中小型企业, 尤其是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流动性大, 需求量大。据对现阶段会计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调查表明, 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 并有40%的单位愿意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 对于创造能力的要求则在各种要求中排在第三位。现阶段会计人才就业市场存在严重的两难局面, 一方面大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则是不少用人单位因寻觅不到满意的与岗位需求相切合的会计人才而犯愁。这警示我们会计专业教育必须改变只注重课堂上的会计知识传授和学生专业知识量的增加, 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岗位适应能力传统教学模式。

(三) 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调研分析。

在我们调研的“中小企业会计专业人员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问题中, 受访者普遍认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审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是基层会计岗位所必需的知识要素。其中, 财务会计知识摆在第一位, 可见会计和财务知识仍是会计人员知识体系的核心。

在我们调研的“会计专业人员应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技能?”问题中, 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分别是会计核算能力、成本计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会计软件应用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受访者普遍认为会计最基本的技能是会计核算能力, 最欠缺的是税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能力。

在我们调研的“会计专业人员除专业技能外, 还应具备哪些方面的技能?”问题中, 受访者认为会计专业人员还需要职业品行、计算机技能、语言交流能力、人际关系、分析性/批判性思维、知识更新能力、团队合作、决策能力等。被调查的会计从业人员则认为人际关系、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在专业教学中重视不够。

在我们调研的“你所认同的会计教育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与现行会计教育实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问题中, 受访者认为现行会计教育实务与期望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之间存在差异, 仍然是更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技能的培养, 高职会计教育虽大力提倡培养操作技能, 但现实实施情况与职业需要尚有很大差距。

在我们调研的“对于财务会计应届大学毕业生使用情况的满意度”问题中, 受访者认为企业对这部分人才存在的普遍心理为:不是不想用, 而是不敢用。大多受访者表示在使用这部分人才中感觉到他们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 实践经验太少, 实践动手能力差, 不能为企业解决财务工作当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大多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完全胜任工作。这表明, 在我国, 对大部分将流向会计职业界的会计毕业生来讲, 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应是高校会计毕业生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二、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层次看, 为中小企业培养中高级实用性会计人才, 正是高职会计教育的合适定位。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越来越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有专业、有能力、有效率的人才, 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即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决定高职会计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岗位单一的知识、技能, 还要考虑为适应当前工作岗位和未来工作发展所需的各项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身心素质等基本素质。

三、启示与结论

(一) 启示

1、高职会计教育。

(1) 培养方向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 体现社会现实和未来需要; (2) 教学内容须紧扣社会实践, 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有效地安排和利用实习时间, 让学生有“真刀真枪”实干的经历; (4)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要互相渗透。

2、会计人才至少应该具备四种能力。

(1) 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 能在综合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 选择合理公允的处理方法; (2) 具有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 及时学习最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 (3) 具有搜集、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 (4) 具有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

(二) 结论

1、高职会计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小而全, 即企业小, 会计人员少,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上手快、知识全面。为使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 我们要经常聘请了校外专家以及院内骨干教师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会议, 针对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 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做了相应调整。

2、中小企业的会计岗位设置主要有出纳、主办会计、税务会计等。也有相当多的企业直接根据会计人员的工作范围, 将会计岗位分为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因此, 上述的种种岗位即是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

3、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手段上, 电算会计逐渐成为主流。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采用计算机进行账务处理, 但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人机并存的会计核算状态。企业中应用的财务软件品牌很多, 因此培养学生通用的财务软件应用能力非常重要。

4、税务核算与纳税申报能力是“最应学习的能力”和“学校教育最欠缺的地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均认为税务岗位的知识学习不够全面, 知识应用能力差。可见, 现有教学中的税务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税务知识脱节较为严重。

5、除了专业技能外, 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涉及企业职工“五险一金”的核算) 等知识与技能也非常重要。在对高职学生进行专业培养时, 还应适当兼顾这些相关技能的培养。

6、一半以上的学生毕业后要兼任统计、文秘、人事管理等工作。建议选修课开设相关课程, 以拓宽学生的就业视野。

在调研基础上, 我们制定了会计职业能力素质表, 如表1所示。 (

参考文献

[1]鹿亚芹, 李名威, 张冬燕.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会计之友, 2009.5.

高职会计人才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篇8

一、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

高职会计教育以兼具职业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特点, 以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一) “职业”特点

作为职业教育, 高职会计教育只有面向市场, 服务就业, 提高就业率, 才能在教育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并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 “能力”特点

高职会计教育不强调过深的会计理论知识, 但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形成高职会计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高职会计人才核心职业能力的构成

(一) 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的灵魂。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 其职业活动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经济工作,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会计政策的执行,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工作的质量, 因而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着会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修养。2001年朱钅容基总理在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书写了“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的著名题词。财政部现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对会计职业道德概括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这些都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标准。

(二) 熟练的岗位操作能力

会计是一个需要动手的工作。手工核算需要有薄记能力、单证处理能力、珠算能力等;电算化需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等;出纳还需要具有点钞能力。这些能力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本功, 也是在人才市场上容易被用人单位快速识别的能力。

(三)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本科教育相比, 高职会计教育并不过分强调会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但是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对高职教育还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高职会计人才适度参与管理, 发挥会计计划和决策职能的基础。

三、高职会计人才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 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根据高职会计的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 合理设置理论知识类课程和实训操作类课程,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

根据会计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我们将《会计学原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构建了三大模块、十六大实训任务的课程体系。三大模块分别为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会计凭证模块、会计帐簿与会计报表。在模块教学中, 将教学内容具体分成十六个工作任务:识别各种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对企业日常发生的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处理、识别各种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设置登记日记账、设置登记总账和明细账、对账和结账、试算平衡表、账簿启用、建立与登记、识别各种会计报表、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利润表、会计报表的编制与报送。教学内容的十六个任务项目是从事会计工作所必经的每一程序, 也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技能。因此, 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 教学环节的构建

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 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中心环节。传统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 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但如何构建最有效的教学环节, 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中,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为培养学生会计各岗位的职业能力, 实现与企业会计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 我们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合理设计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积极探索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

1. 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学生先进行企业岗位认知, 再按岗位完成学习、实训任务, 循序渐进, 最后再到企业实习完成会计各岗位工作。具体做法是学生学习完“借贷记账法”之后, 带他们下企业了解会计工作各岗位的工作程序。学生对企业会计有了初步认知后, 利用企业的原始凭证, 讲解填制会计记账凭证, 打破传统教学中“主要经济业务用文字描述”方式的教学。直接用原始凭证让学生认识企业发生了哪些经济业务, 要求学生利用原始凭证描述出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内容, 审核并完成后续会计工作, 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改变了过去会计专业毕业生到企业拿到原始凭证不知道反映的是什么内容、甚至于看不懂的局面。

2.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以岗位技能为目标, 进行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分成十六个任务, 每个任务在理论知识点讲授完之后, 立即进入实践环节进行实训。这样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以完成工作任务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并举,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交叉进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快速掌握各项目核心技能, 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三) 实训体系的构建

实训体系是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是高职核心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保证。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 完全依赖社会资源完成会计实训实践环节相当困难,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 协调与企业的关系, 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实现实训实习过程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在教学中, 我们采用“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使学生真正具备会计岗位工作能力, 为学生实际上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基础实训

基础实训包括基础书写训练 (阿拉伯数字的书写, 汉字大写数字的书写, 大小写金额的书写) 、原始凭证的填制 (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税务发票等的填写) 。

2. 技能实训

技能实训内容包括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建立账簿;登记账簿;错账的更正、对账与结账;编制试算平衡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会计资料的装订、归档和保管等。

3. 能力提升

该环节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完成。通过该环节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会计工作流程。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该环节的锻炼, 让学生体验企业文化,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和新疆宏昌会计师事务所、亚中集团等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 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 掌握岗位技能, 体验企业文化。在实习过程中, 我们聘请企业的注册会计师、负责人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指导学生顶岗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环节的培养, 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知识, 具备会计工作的操作技能, 实践教学效果较好。

(四)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会计教育要求的教师是既有丰富的理论水平, 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学软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提高职业人才培养水平“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1. 引入兼职教师

高职教育形势的发展, 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拓展师资来源渠道, 从会计事务所、银行等企业聘用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以达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2. 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顶岗

目前,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院, 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较高, 但缺乏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教学经验。学院应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到企业兼职或顶岗锻炼, 通过担任会计顾问等, 参与会计实际工作, 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3. 资格证书考取

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达到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4. 鼓励教师对外交流

建立与会计职业界的联系与交流机制, 鼓励教师主动参加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的相关论坛和会议, 及时了解会计行业发展的动向和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

摘要:高职会计教育以兼具职业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特点, 以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高职会计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岗位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职会计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环节的构建、实训体系的构建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入手进行构建。

关键词:高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郝晓燕.浅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6) .

[2]李文秀.高职院校应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 篇9

一、当前我国的会计教学模式现状

我国的会计教学模式大多沿用西方的培养模式,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教育。反观当下, 我国的会计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黄旭等表示, 一方面, 当前高校的会计教学模式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内容较少, 这就限制了跨级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我国的教育部规定, 大学实行学分制的考核模式, 在这其中以本科教育为例, 公共必修课的学分要求是大于四十学分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仅为八十学分。这样的模式下弊端重重, 公共必修课占用了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时间, 必定会限制专业课程的科学合理化设置, 长此以往, 对于新兴会计信息化的相关课程往往会忽略掉。另一方面, 高校的负责人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高校负责人的影响下, 主抓教学的院长很容易对会计信息化课程进行简单化地处理, 甚至是不开设此类相关的课程。长此以往, 对未来会计行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不仅仅无法培养出适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会计从业者, 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经济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必须重视财务从业者的培养。与此同时, 由于学校的教育以及对学生的引导问题, 学生自身对未来的导向存在盲从现象。大多学生由于就业等因素的影响, 往往急功近利的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 然而此项考试所涉及的六门课程中并没有和会计信息化相关的内容, 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掌握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仅仅有《初级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与信息化有所交集。学生在大学期间往往是被动的接受, 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课程, 接受高校领导人对未来的掌握, 这就决定了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二、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关键

1. 高校的管理者

桂良军认为, 高校的管理者是把握未来教学方向和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人, 从课程的制定以及人才的培养起到关键决定性的作用。高校的管理者只用提高对会计行业人才队伍的重视, 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课程设置, 培养出适合未来社会发展和需求的会计创新型人才。

2. 会计教师队伍

当前的教师队伍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任课教师大多数是财务类的博士出身和计算机专业出身, 并不是会计专业出身, 不同的教师出身就决定了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刘友金等表示, 众所周知, 会计出身的老师对会计的相关业务与其他科目的老师相比, 更为熟悉会计工作, 弊端也很明显, 相比计算机出身的教师, 计算机知识方面是存在不足的, 特别是运用计算机辅助等供给来处理会计事物。汪元华表示, 会计专业出身的教师往往对跨级的信息核算系统和管理系统比较重视, 计算机出身的教师对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库以及团建系统架构有所侧重。因此, 教师队伍十分重要, 每个不同专业的教师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3. 教师队伍的评定

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是职称评定方式, 通常是以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 和研究课题和项目的数量来评价, 这样我们的教师大多忙于准备评职称所需要的材料, 不能够专心忙于教学, 一些优秀的教师他们的职称不一定高, 一些职称高的教师讲课不一定就适合学生以及未来的教学趋势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教师应当多掌握未来发展的方向, 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应当多运用网络技术。

三、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

为了响应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政策, 打造跨级信息化人才队伍, 在为来的教学中注重三个实验, 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型实验。从基础到综合再到研究, 逐层深入, 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

1. 基础型实验

基础型实验可以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领悟能力、运用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能够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的掌握能力, 以及了解其基本原理, 使学生能够拥有基本的实验技能, 加强对课堂上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巩固。课程所涉及的基础型实验上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实验,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2. 综合型实验

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 设置综合实验, 从而培养学生对相同的课程的不同的考点, 以及不同专业的相同知识点等等, 跨学科, 跨专业, 跨领域的综合运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整合知识的能力。综合实验主要体现的是岗位技能, 依据会计的信息化来分组, 从而对不同模块进行实验。《企业资源计划》是一项典型的综合性实验, 可以加深学生做扮演的角色, 从而对知识点更加牢固的掌握, 并且能发现自身的问题。

3. 研究型实验

通过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铺垫, 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已经十分成熟, 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限。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 对知识只能是被动的接受, 对外界的了解相当缺乏, 因此通过研究型实验来弥补这个不足。王思睿认为, 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最前沿的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技能, 打造出会计信息化人才, 为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而服务。

四、结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从业者的工作, 然而要想培养出符合新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必须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模式, 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实验的部分, 从基础型实验入手, 到综合以及研究型实验, 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而打造出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刘友金, 廖湘岳, 向国成.经管类本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 2010, (3) .

[2]黄旭, 王钊.对高校ERP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12) .

[3]汪元华, 吴志斌, 江泓.本科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A].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编.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 (下) [C], 上海: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10.

[4]桂良军.会计学本科专业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设置及其教学体会[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5, (11) .

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 篇10

审计胜任能力指的是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的环境背景下, 依照现实订立的各项工作指标完成工作, 其建立在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专业素质的内容包含了审计工作人员所具备的各项专业知识、职业操作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等等。为有效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审计能力, 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显得非常重要。

二、国外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经验分析

国内的会计教育起步时间较晚,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我国经济不断地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这势必会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语言国际化, 那么会计教育发生改变也是必然趋势, 但是国内的大学会计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问题, 在面对挑战和机遇的过程中, 革新我国的会计教育是有必要的。国外的会计教育改革有众多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一) 美国会计学人才审计能力培养模式

美国的会计学教育强调专业性特点, 要求学生借助一些实际的经验填补理论教学中的缺陷。并且考查工作也是在临近尾声的时候进行, 重视学生的兴趣发展与学习的独立性, 较少对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 使用综合性的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科了解程度进行检验。

(二) 澳大利亚会计学人才审计能力培养模式

澳大利亚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会计教育, 其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更加善于思考, 并且最大程度的将其创新能力发挥, 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能力。

三、我国会计人才审计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 审计学教学内容方面

审计学教学内容的设计离不开以下各项原则的遵守:其需要以培养审计胜任能力为一般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最终目的, 以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作为基础。

1. 明确教学内容

审计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审计分支的不断发展, 为培养学生的审计胜任能力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确切的方向。所以, 明确审计学的课程教学内容显得十分重要。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以培养学生审计的胜任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建议非审计专业的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重点可以放在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的审计上, 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其实是各种形式审计业务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并且, 还可以从审计的流程和审计的侧重点上比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 让学生在了解了注册会计审计内容之后, 对我国有关审计的流程有所了解, 从而更好地适应各种形式的审计职业从业要求。

2. 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以我国的银广夏和中天勤事件为代表, 诱发了会计、审计的诚信危机。社会关注诚信, 职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了审计专业素质教育的以一项重要内容, 在整个的审计学教学过程中, 职业道德都是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第一, 需要加强学生会计专业的操守管理, 举个例子, 借助分析讨论审计法律责任与审计质量的控制等两方面的例子, 教育学生对公众利益进行维护, 严格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等原则。坚持原有的各项职业道德精神, 对在执业过程中了解到的客户信息做保密, 加强对道德风险的认识等等。除此之外, 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因为受到了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审计人才的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的关键就是后续教育, 所以, 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活到老, 学到老”的学习意识。

(二) 审计学教学方法方面

1. 转变教学模式

审计工作有较强的实务性特点, 审计学教学需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重视。可是, 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有一项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重理论, 轻实践”, 为了能够有效地将这样一个问题改变, 需要创新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以下介绍一种“课堂案例教学+校内模拟训练+校外基地实习”三位一体的学习方法。

审计教学案例的编写:用审计实践资料当成基本素材, 选出和审计学教学规律相适应的经典教学案例, 把审计理论和案例做有效的融合, 并且借助对案例的分析、讨论, 对各项理论做总结归纳。审计案例的教学可以有效的强化学生对各项审计理论知识的了解, 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审计思维能力, 有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以及解决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校内模拟实训资源的建设:校内实现模拟的一项主要问题就是模拟资源的不足, 建设各种仿真的审计职业氛围, 对实际的工作情景做模拟训练, 这之中的核心关键就是开放和建设仿真审计模拟的实训资源, 其中包含了被审计单位与各种环境资料、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软件的教学版等。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促进校企合作, 选择一些素质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部审计单位、国家审计部门等, 建设一套完整的校外审计学习基地, 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审计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渠道。

2. 扩展课堂学识

审计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因此需要使用其他的形式对其做扩展练习。例如一些相对简单的课程思路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 之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总结, 课堂上主要的内容就是讲解一些重点和难点, 一些和重点内容相近的知识则选择让学生自学。并且可以借助校外审计基地的实习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三) 审计学教材选择

当下很多的审计教材, 例如相对权威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教材, 都是以审计准则作为指导方向, 但是审计准则却是指导执行的明确行为规范, 当中的思路和审计学教学是不相适应的。另外就是一些审计教材属于简单的会计联合审计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材模式是无法帮助审计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除此之外, 市场上的各种教材质量也是各不一样, 甚至一些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各种错误也是层出不穷。所以, 需要依照审计学教学的规律和具体的教学要求, 参照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审计造成的影响, 自行编写审计学教材。

四、结语

会计审计工作在企业财务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会计人才的审计能力培养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性意义。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探索出一条在有限学时下审计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审计能力的方式, 进而缩小各项供需认知差异, 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洁.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2]官金华, 常友玲, 武涛.会计人才需求与3+1培养模式探析[J].北方经济, 2012 (22) .

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 篇11

图新型会计人才核心竞争力

一、复合型、全面化的知识结构

复合型知识结构是会计信息化下构建和提升会计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具体体现为会计学科基础知识和管理类其他分支学科知识的复合;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复合, 要求会计人才除了具备和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理念;边缘学科和新型学科知识的复合, 在科技发展、大数据蔓延、云计算兴起和边缘学科不断发展产生的形势下, 要保持学习洞察的敏锐性, 积极主动关注学科新动态, 搭建全面化的会计专业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搭建需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自我学习和企业培训、非正式考核和正式考核等机制的配合与衔接。会计人才的知识积累本身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理念, 在构建复合知识结构的道路上更是没有捷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对学生综合性知识结构的培养和引导, 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样围绕这一基础展开, 必修选修体现结构合理性。企业应站在信息技术的新高度为新型会计人才提供充裕的在职学习资源与渠道, 并纳入企业生存发展规划。

二、综合性、专业化的服务能力

会计信息化发展使得其服务领域广泛延伸, 纵向体现为管理、流通、税务、业务往来、法律咨询等方向的拓展, 横向表现为企业内部、外部企业、个人、政府机关等对象的拓展。面对行业服务领域的扩展, 新型会计人员必须借助复合的知识结构, 通过综合性和专业化的服务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满足行业发展要求。

市场环境变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对我国新型会计人才服务能力的要求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个体、企业、政府、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系统性工程。政府层面要从战略层面设计规划新型会计人才培养和发展路径, 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企业要从战术层面制定新型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和人才评定级激励机制;个人要从微观层面主动把握国家和企业形势变化, 积极响应行业发展新要求, 树立培养会计信息化服务理念。

三、创新性、高品质的职业素养

高品质的职业素养是保证高水平工作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是实现人才进步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更是满足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会计电算化到信息化的演变和发展为会计职业环境带来众多复杂因素和特殊问题, 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不断凸显, 会计人才是会计行为的执行者, 高品质的职业素养意味着职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因此要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机制、法律制度约束、道德规范、培训学习、行业愿景等不断提高新型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约束不良因素, 使其职业发展同全社会经济增长和市场环境变迁相适应。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会计实践环境复杂多变, 会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既要求从业人员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同时又要拥有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想意识, 小到会计核算、分析, 大到决策和方法体系都需要创新意识来实现信息化和会计工作的真正融合。创新基础上进而是高品质的职业素养, 独立高效的创造性解决问题、化繁为简的分析处理业务、良好充分的沟通交流、方向引领式的发展思路。

四、敏锐性、新技术的操作能力

会计信息化是我国会计行业逐渐调整和改革的过程, 会计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专业方面坚持学习常规化, 尽快适应会计制度、政策的调整更新, 适应企业高速的业务横向和纵向拓展。此外, 信息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等的发展也使会计工作技术手段不断更新, 会计信息处理软件和系统层出不穷, 要求新型会计人才具备对新技术的敏感性, 提高新技术的应变和操作能力。

作为信息社会的产物, 会计信息化涉及的技术类型主要为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 关联网络化和虚拟化的操作平台, 如“虚拟公司”“数据银行”。需要突破原有的会计电算化资源系统, 培育更为先进的信息化理念, 在全新的视野下利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 对信息进行高度集中, 掌握每一项业务进程的操作方法, 对系统通报的问题及时处理和反馈。会计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数据洞察能力, 自发地将信息智能技术用于方案选择和决策制订中。

五、专业性、高效的管理沟通

管理沟通是任何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充分高效的管理沟通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润滑剂和有效途径。作为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新型会计人才应借助企业设定的有效沟通机制, 结合专业性的知识和理论, 在人际关系处理和创新性工作模式中做好各种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 信息化下的会计工作更需要良好的团队沟通能力。

一切良好的沟通必须依靠专业性为基础, 从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出发, 准确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为依托, 有效解决管理沟通中的障碍和阻力, 用事实和原则作为标准, 结合人性化的现代弹性管理制度, 达成企业信息化管理目标。

六、开放性、国际化的适应能力

在会计信息化的大环境下,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流动的时效性和共享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借助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构建的信息渠道可以连接企业内部和外部, 形成开放式的企业会计信息平台。新型会计人才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结合这一特点, 积极适应企业环境变化, 由封闭转变为开放, 构建立体的能力框架, 形成对内对外的良性循环。

中国入世后市场开放和社会经济改革已成为主旋律, 其中会计市场必然会面临如何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大课题, 从曾经的“中国特色”走向国际化, 实现全面开放。会计人才的要求和流动都将冠以国际化的色彩, 其核心竞争能力构建中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能安于现状, 要拥有开放观察和思考的视角, 具有国际交流沟通能力和危机忧患意识, 结合国际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实力, 在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七、结论

综上所述, 在推进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新型会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和提升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伴随信息技术改革浪潮的到来, 会计工作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必将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核心竞争力的层次表现为复合型、全面化的知识结构是基础;综合性、专业化的服务能力是动力;创新性、高品质的职业素养是支撑;敏锐性、新技术的操作能力是保障;专业性、高效的管理沟通是润滑剂;开放性、国际化的适应能力是加速器。这个人才系统工程的构建必须依靠全社会会计从业人员、企业、政府等共同努力, 逐步树立会计信息化观念, 转变思维模式, 主动跟上时代步伐,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找准自身位置, 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体现自身职业价值, 在会计新时代的竞争中取得。

参考文献

[1]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面向财务部门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郝晓雁, 刘杰.十年会计信息化研究综述[C].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 2011.

[3]财政部会计司.人才培养是关键提升核心竞争力--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四[J].财务与会计, 2015 (05) .

[4]霍艳.浅谈信息化建设与会计电算化的必然联系[J].财会探析, 2013 (15) .

上一篇: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下一篇:户籍管理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