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贴设计教学

2025-01-09

招贴设计教学(精选12篇)

招贴设计教学 篇1

对商业招贴设计教学的创意策略要点的分析研究, 把握内在的教与学的规律, 通过原始资料的收集、积累酝酿、不断地完善整合和再分解, 创作出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震动人心力量的商业招贴。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广告设计家詹姆斯韦博杨提出:“招贴设计创意是一种意识合体, 把产品、消费者及人性事项组合在一起。”对于商业招贴设计再创作而言, 所谓的创意是指商业招贴表现主题的独我性意念或新颖的构想构思, 使广告达到预期的广告目的。值得一提的是, 招贴的创意与美术的创意有着根本的区别, 美术可以排除任何因素的束缚和制约, 以自身个人的情感宣泄和抒发为目的, 天马行空, 追求艺术创造者本体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效果的无拘无束性, 以欣赏为根本功能和目标, 艺术形式为载体和中心;招贴设计则以广告终极效果为目的, 以目标消费群体为核心, 以商业市场为基础, 传达具有特殊化、典型化、个性化信息为基本功能, 会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因此要防止把招贴创作演变成现代绘画艺术的倾向, 会使招贴误入歧途, 导致产品诉求的过于“阳春白雪”而不知所云的广告失效。

招贴创意实质上不仅仅追求视觉直观形式的过程和结果, 而是有其独自的创意方法及创作形态。就商业招贴设计来说, 其是以广告目标及策略为根据, 针对商业产品、目标消费群、终极市场等情况来确定它的诉求创意想法与主题, 对三者再进行开放创造性的排列揉合, 运用自身特定表现方式, 通过客观切实可行的广告诉求、视觉表述和语言传达来引发目标消费群体的感情共鸣, 从而促成目标消费群体购买市场产品的行为并使商业招贴设计达到预想的广告目地和效应。

一、创意的策略重点

1. 不同的商业广告有其独特的创意方法和策略。

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 不同的时间范围内, 会产生不同的广告需求目标, 如在产品的前期导入期, 其目标是开拓市场, 打开自己的知名度, 因此相应的创意策略是认知品牌, 做出承诺, 着重介绍产品的功能和特定, 树立产品形象;当产品进入成长发展期和成熟收获期时, 侧重的目标追求应该是占有和巩固消费市场, 开拓新的潜在市场, 与之对应的创意策略是强化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特征, 突出与之不同的自我个性品牌特点, 强化自我优势并提供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服务, 使目标消费者在同类型的产品购买中有所对照和选择, 从而达到最终的销售目的。

2. 重点突出, 目标集中。

商业招贴的目的是针对社会中特定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层面, 目标对象是有限的, 不可能以每一个消费者为目标, 每个阶段的广告诉求活动只能集中突出一个广告目标, 要冷静客观的把产品目标定位在有限的范围内, 任何浮夸不实的目标产品和策略创意, 都可能导致目标消费者群体对商品失去亲和力和信任感。商业招贴设计的创意诉求是要求每一类产品的个性特征必须突出, 既要突出产品自身的品牌形象, 又要突出产品的独我名称, 使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注意它、记住它, 从而达到消费者凭借第一印象和感觉去购买该种品牌产品的消费目的。要防止产品创意诉求的本末倒置, 还要处理好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者的关系, 防止信息密度过大和“喧宾夺主”的现象, 照成经济上的巨大消耗和浪费。

3. 着重竞争意识。

在进行招贴创意之前, 要对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在各个阶段的广告创意与战略进入深入的研究, 排除与其相似的视觉形象, 运用特别的视觉传达形象语言, 突出该产品的品牌特点, 强化自身的优势和产品的差异性, 使之脱颖而出, 有利于拉开同类竞争者的距离, 使商业招贴设计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标新立异、鹤立鸡群。

4. 注重创意的整体性。

商业招贴创意策略要注意前后的呼应和照应, 要考虑到目标之间的衔接, 既要考虑当地当时的环境因素, 还要考虑与多媒介的整体广告活动相一致性, 使广告创意有进一步的拓展空间。

二、创意的方法和原则

1. 收集原始资料, 对资料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详细的对市场、消费群体、消费群体心理、广告文化特征、自然环境、广告环境的研究, 寻找出产品之间的连接点, 并研究它们相互之间的组合可能性和最终效果。

2. 酝酿消化阶段。

对形成的各类组合方案进行酝酿消化组合, 获得灵感, 调整思维, 使之更为活跃。

3. 创意的产生和完善。

经过前面的研究和整合, 创意会明朗化和清晰化, 再经过不断地加工和深化修改, 通过相关专业人士的审阅、客观的检验来弥补不足, 使创意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三、结语

正是通过原始资料的收集、积累酝酿、不断地完善整合的能力, 在商业招贴创意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通过创意者敏锐的洞察力, 把人们司空见惯的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与招贴所要传达的某种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运用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的理念对事物进行新的分解和整合。由此产生的创意, 会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憾动人心的力量, 能使商业招贴设计的主题突出并使观赏者产生心理上的强烈共鸣和联想, 从而达到传达个性和独我信息的目的。

招贴设计教学 篇2

张瑞

(黄淮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招贴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招贴设计教学目前存在的弊端出发,对招贴设计教学的思考与定位进行了解分析,对招贴设计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做出了总结,从而促进招贴设计教学更有效地发展。关键词: 招贴设计 教学思考 教学模式

招贴是通过艺术形式所进行的直接的社会活动,在现代社会因人类社会活动的广泛多样性呈现更为丰富的样式和含义。招贴设计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十分广泛,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一门实践性极高的专业课,该课程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社会应用性广的专业课程。

一、招贴设计教学目前存在的弊端

1、课程建设以单门课程建设为主,缺乏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整合。目前多数高校中该课程的建设仍以单门课程建设为主,课程内容以及时间安排上于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缺乏连贯性。侧重点集中在课程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组织关系,而该课程与三大构成、图形设计、版式设计等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却关注较少,易造成课程衔接不畅等问题。

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的趋同:目前各高校在招贴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教学大纲也是异曲同工,缺乏特色建设。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重复过多,没有以与市场结合的案例来领会课程知识。这种弊端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且缺乏竞争性,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与社会发展不吻合。

3、教学模式的“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反复练习、重复运用等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所承接过来的知识技能,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完全以被动接受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势必导致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这与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评定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也是集中在学生牢固掌握现成知识层面上,对招贴设计课程应用性特征没有真正清晰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二、招贴设计教学的思考与定位

1、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灌输的并重

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是应用性极强,而学生对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又颇为抵触。因此教学中不但要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展示靳埭强、田中光

一、福田繁雄等招贴大师的优秀作品和著名国际知名品牌的商业招贴设计实例,而且深入分析这些招贴的内涵、创作思路、灵感来源以及品牌特征等。实践时则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设定招贴主题,如公益类的环保、关爱老人儿童、反腐倡廉主题等,运动、电影、时尚品牌、音乐及校园文化海报等。

2、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草图构思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的创意依靠软件技术得以快速的完成,其优势远大于传统的手绘。但目前,过于依靠电脑反而助长了学生浮躁的学习态度,导致设计前的构思完全借助于电脑和网络,而设计过程中则主要用PS、AI等设计软件随机性地表达设计构思。而事实上,一张简洁的草图,就能设计创意鲜活起来,此外草图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能让不成熟的创意在创作过程中得以改进和完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草图构思能力,给予更多的引导和训练。

3、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个性化的招贴设计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拓展新的思维空间。在招贴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培养则不妨运用文化类招贴设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常规的设计模式转向新的设计思维,使学生避免落入形式单调平庸的招贴形态套路中。

三、招贴设计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从“课程教学”为主到“项目教学”为主的转变。项目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实际或虚拟项目去组织教学内容,其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该课程对学生能力目标的要求下设置出多个由易到难的真实或虚拟的项目。以纵向项目来贯穿横向的课程知识结构,有效地将招贴设计所需要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循序渐进地通过项目教学系统地分段地传授给学生,实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的紧密联系,从而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

2、从“动手”为主到“动脑”为主的转变。设计过程是一个创造创新的过程,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创造力的产生与发挥依赖于创造

性思维的发散与收敛,设计创意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而创造的含义则在于突破旧的事物,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计算机软件给我们的设计创意提供了无限的方便,我们的“手”从复杂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得以解脱出来,这样我们便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动脑”,去思考,去创造。

3、从重“结果”为主到重“过程”为主的转变。招贴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过程的引导,最终的教学评价要注重整个创造过程,而不是仅仅凭借一个结果给学生作出评定。在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享受创作过程中带来的疑惑与惊喜,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设计状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结语

目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社会对学历文凭的重视已渐渐淡化,更多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个人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培养的目标也是发展有后劲就业能称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学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注重实践,避免满堂教学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侧重其自身综合知识的积累,加强实践操作能力,使得学生毕业后进入市场在短时间就能胜任工作岗位。参考文献:

[1]朱长超.创新思维[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袁静.姬长武.平面传达设计[M] .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3]朱国勤.现代招贴艺术史[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注:本文为“2012年黄淮学院校级教改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2012XJGLX0505

作者信息:

张瑞,电话:*** 邮箱:happyruiya@163.com 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开源路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招贴设计教学 篇3

可口可乐创意招贴画

创造性思维是人不同于其它动物的特性,它帮助人们不断认识事物改造事物,并不断创造新的事物。设计本是一种造物活动,其主要的核心在于启发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力发挥,创造力就如同生产力,但要依赖创造思维的发散与收敛,因此,在艺术设计中需要极优秀的创造性思维,然而在现实中对于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与行成,对于设计类专业学生来讲,多数人并没有得到其要领。在招贴设计课程中一般学生主要依据联想思维机制展开创意想象,联想能够把不同事物概念的差距性意义,通过一种视觉形式联接起来,因此成为创造性思维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招贴广告富有单纯构图新奇的构想,以及强烈个性化的视觉表现,可以瞬息抓住人们的视线,并引发心理上的共鸣,达到成功传递信息内涵。

在平面设计专业中招贴作为主要专业课程受到院校重视,然在现实教学效果中却收效甚微,虽然这其中原因颇多,但主要反映出在课程实际实践操作中,学生主体意识中有或多或少需要强化提升的环节和因素。

一、加强课堂训练与生活实际实践体悟相结合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然,对于今天设计类学生来讲就如同“没有生活阅历以及实践就没有设计发言权”。招贴设计需要用简约单纯的图形信息传达信息,并尽可能贴切环境和语境等因素,可见招贴设计综合学科知识性较强,在强调学生专业技术熟练掌握同时也强调对社会、生活等相关阅历的感悟。目前大多高校生对于社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对待帮助他人较冷漠,缺乏责任与担当意识,甚至因优越的家庭环境缺乏社会实践机会,种种原因间接导致设计作品内涵性以及信息传达上的文化缺失。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在资料信息素材元素充备的条件限制下,有些创意表现直接从表面浅显的词语入手图形创意,不能仔细体会其中的信息内涵性,对于地域文化把握不够,导致了招贴形式语言上的模糊表达。

课堂实践固然重要,然而不切实际的信息表达是虚情假意,不足以打动人心,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更好的利用课余以及假期多多接触社会,多方创造条件深入社会体验,对于个人成长以及专业提高将获益良多。缺乏实践的理论就如同空中楼阁,缺失生活的创意如同坐井观天。试看当下如靳埭强、陈邵华等设计名人作品的成功,就可见联系社会的重要性意义。只有不断在生活中体验,才能积累信息,获得创意启发的灵感,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冥想。

二、创造条件,提供教师教学模式中的自主灵活性

招贴作为瞬息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要求能吸引目光来“暂缓”行人脚步,这就要打破人们的视觉惯例,要求视觉传达的异质点来传递信息,但这种创造性思维需要创意者具有丰富的信息累积以及大脑瞬间闪现的符号信息来共同促成。创造性思维的启发需要一定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也需要通过大量的信息搜集准备工作。现代高校教育体制政策相互的差异性,导致教学思路与模式以及培养人才目标的不同。专业类艺术院校如美术学院,大多不同于普通综合大学中的艺术专业“灌入式”教学,能在教学中相对给学生创造灵活自主的学习条件,学生在进行创意阶段对时间安排上有足够的自主灵活性,后期不论在信息搜集、草图、电脑制作创意方案等过程,均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风。通过实际教学收效可见,看似“放任自流”的自主学习模式,优于教条式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实际作品观察可知,当下设计作品质量不高、文不对题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中原因首要的是从事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缺乏时间上的自由,从周一到周五基本上半天专业半天文化课,甚至文化课理论课大于专业技能动手课,对于专业课程的阶段作业完成造成间接影响,拖交作业成为普遍现象;其次把艺术设计类学生等同于其他文科专业学生管理,缺乏专业特殊性对待,大量的专业理论以及文化课考试均要与学位证毕业证挂钩,专业成为鸡肋,学生普遍追求专业及格就好的心理,导致专业热情缺乏。著名画家学者陈丹青先生曾在《退步集》中也切身谈及这种情况,提出艺术创作过程应是一鼓作气的循序渐进过程。招贴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这个过程应是连续不断的思维演进,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进度,通过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

三、强化传统文化素养及文学修养功底

设计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需要审美观照和体验等方式为人们所接纳,其主要以符号化的媒介构成,通过视觉形式来传达某种信息诉求。招贴设计属于视觉传达设计范畴,主要以表象符号为主,以语言文字符号色彩元素为辅的设计领域,贡布里希在《视觉图像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中曾指出,图形的正确解读需受代码、文字说明和语境三个变量的支配,可见视觉符号的运用是与一定的概念规定性和具体的时间、场所等相关联的。然而语境是与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相关联的,如果一旦缺乏这种相互的联系,那么便会造成信息传播中的信息断码。

罗兰·巴特在《显义与晦义》中也曾说,一个能指与一个所指构成了一个符号整体,它还可以借助隐喻的修辞手法形成一个新的能指与所指,从而构成第二重符号关系,还有可能会形成多层次的关系。[1]招贴设计用视觉形式传达信息的过程是符号系统的构建过程,在能指与所指之间转换中需要外延信息和内涵信息间的逻辑准确性把握。日常中招贴广告一般在通过图形符号说明信息的同时,往往需要一定文字信息或标题的限制,可以起到二级所指作用,言语越能接近图像描述性,则越不能增加图像的内涵性,文字一般则需要扩展图形符号的内涵性。比如在环保招贴设计中比较常见的用满是伤口流血的人的躯干、手等元素,间接的关联表现乱砍乱伐的信息诉求。德国平面设计家岗特·兰堡曾被赞誉为“跨越时空的视觉诗人”,其作品多简约而单纯,但其中却蕴含深刻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设计跨国性传播日益突出,多民族不同地域间的交流都可以当作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沟通和互动,只有不断增强文学功底,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底蕴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做到特色鲜明才能被人所注意。招贴设计创意思维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心传口授的策略,而需要通过在校教育以及在生活中不断感悟等多方面形成。平面设计如果要促进世界的可读性,那么就要把设计扩展到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去,通过诗意的隐喻将各种生活要素转化为一种可理解的“文本”,从而提高生活世界的可读性。

招贴设计教学 篇4

教育实际上是分为两方面的,一方面是老师,一方面是学生。在当今的讲台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这个舞台是属于教师的———这里的学生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正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现代的社会发展和教学体制要求,舞台的中心应该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必然的趋势和今后教育工作者着重探讨的重点。

现在高校教育实行人性化、个性教学,无论是哪个学科和专业,学生逃课和老师罢课的现象都屡屡发生,即便是受制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强制性地完成教学的任务,如果没有很好的兴趣培养和良好的个性化沟通,也往往是流于形式,无法收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教师按照习惯的模式讲授书本上规定的重点,但是学生并不感兴趣。设计教育更是如此,它不像物理、数学有固定的公式,而是一个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学科。设计者的脑子,必须像一个陀螺,需要不停地转动,因为一旦你停下来了,就意味着你被淘汰了。没有什么是永恒、固定不变的,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强迫学生去学,去听呢?接受与否是学生个人的主观事情,教师是无法干涉的,鉴于此种情况,“填鸭式”的教学是毫无价值的。

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最根本的就只有一个:随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知识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方式,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

1.《关注残疾人》主题招贴授课形式探索

教学《招贴设计》之前,我曾经咨询过很多同学、老师,询问授课之道,他们大多数都告知我:这门课是创意性很强,同时也是“idea”激励诱导课程。

21世纪是图形语言时代,现代招贴也大都是以图形的形式来实现的,但是至于如何去诱导和激励学生产生好的创意和构想是我一直思索的重点。考虑到图形的范畴广阔、种类复杂,我们练习图形创意是为了在设计中拓展思维,巧妙运用绘画工具和技巧,使图形在形式上既创新又结合主题表达深刻寓意,从而使图形语言更丰富和贴切。

结合本课程的教学课时,我决定以《关注残疾人》这一主题做公益海报,通过对学生的草图、想法的讲解和分析探讨主题图形实现的途径,使他们找到图形设计和视觉表达的最根本的方法。

1.1 突破瓶颈,问题激发创意。

“关注残疾人”是司空见惯的、再平常不过的一个题目,这样的题目虽然容易做,但不容易做好,要好得不同寻常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因为最常见的主题往往是被咀嚼得最久,玩味得最深的东西,而要想出奇制胜,不同寻常就更很难了。从另一方面来看,人类正处于新世纪之初的重要时刻,人的心态、生活方式、文化趣味等都面临迅疾而深刻的变化。残疾人的生存状态也是如此,关心残疾孩子的教育问题,以怎么样的心态和思想去面对残疾孩子这个群体,便由一个当然的既成常识变成了一个全新的问题。这个现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我们的课中却是一个机会,一个突破想象的瓶颈的机会。以这一主题为作业,不是为了找到答案,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找寻突破常态的可能。这种刺激而令人疲惫的找寻,自然是以图形的方式来实现,效果自然也最佳。

因为是高年级的课,所以概念性的东西一带而过,大量的时间用来讨论,研究学生的具体想法。在开始阶段,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想象问题,“想象”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概念、心理机制的讲解和幻灯片的解说的层次,而应想方设法地以具体的可操作路径使学生迅速地进入状态。

善于激发学生提问,设计总是伴随着问题开始的,提问题的内容、角度及水准往往决定整个设计的思考方向和深度,成人的困惑往往在于无问题可问,事情已经天经地义的以常态紧系于我们的心灵之中,这种思维中的习以为常是进入状态的第一道屏障,要拒绝概念的常态,就应该向幼童学习,心无羁绊地提问,然后像面对幼儿般给出答案,让答案尽可能单纯,富于视觉特征。

在影片《宝莲灯》里,有这样一段对白:

小沉香:妈妈,幸福是什么?

妈妈:幸福?喔,幸福就是妈妈和沉香在一起。

沉香的妈妈用单纯有效的方式解答了“幸福”这样一个普通而难以确切回答的概念。“在一起”赋予了“幸福”这个概念以可视的人性色彩及完满状态。整个影片就是小沉香找妈妈的幸福过程———也就是找寻和妈妈在一起的过程。诉求单纯,传达才会明晰有效。

1.2 关注日常事物,让其成为作品中的主角。

在作业开始阶段,我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自问自答,面对任何事物,都要问:这是什么?因为在逼近一个特定主体的过程中,事物只有褪去既有的外衣,才有可能化身为全新的象征。

有位学生交来一张草图,是一个街头的三角形交通标志和传流不息的都市背景,大家都认为挺有意思。我便开始提问:

“那么这警世提醒人的三角标志出现在繁华而忙碌的街道又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要关心注意残疾人。”

在最后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着一字,却表达出关注现代生活中的残疾人的基本概念,三角形交通标志被演绎成对“注意残疾人”的警世。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却是作品中意义深刻的主角。

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过:“一种真正的精神文明,其聪明和智慧就应该表现在能不断地从各种具体的事件中挖掘出它的象征意义和不断地从特殊之中感受到一般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赋予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事物以尊严和意义……”

阿恩海姆这句话的含义是呼吁我们要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中发现其内在的象征和相似性,从而用于我们设计主题和思想的表达。

1.3 相似性是创意的灵感和火花。

关于相似性,詹姆士·韦伯·扬曾经说过:“所有的科学从观察开始,从观察到分类,并发现相关现象中透露的相似性和规则,从思考这些相似性和规则,产生出创意的跃升再成为一个假设。”

一个音符和残疾人的拐杖相距甚远,但有个学生却看到了其中的相似的可能,一个看似平常而实则奇异的图形传达了一个有力的概念:“残疾人的心声。”

1.4 简化形象。

阿恩海姆说:“简化的形象就是被记住的形象”,这一基本的信念来源于对人的基本视觉经验的考察,眼睛需要看到完整的东西,完形是人的生物本能。因此,简化的原则依然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但简化的图形不能只存活在理论的真空中,事物周围的流行因素是图形传达中的情感、趣味取向,甚至是认知、认同感的强大背景,简化一旦脱离了这些感性的背景,便会被剥离成单调、乏味、无人理睬的抽象结构。

经过5周的提问和发现及深化,学生都能从日常的事物中发现和抽出其具有象征性的特征,用于主体的表达,基本都是采用简化、明晰的形式完成了作业。虽然有些学生的表达还是不够大众化,传达不够明了,但是都具有其图形本身的思想和内涵。简化不易,用最简约的视觉语言来达到概念表达的最优化,从而图形单纯、明晰、隽永,一直是创意人员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现世的流行因素强有力地左右着受众的视线,无止境地唤起受众新的欲望,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正在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资讯共享时代,流行浪潮翻新的速率越来越快,新面孔、新形象在一瞬间就被下一拨取代,在一个失去恒常的波动时代,视觉形象该以怎么样的面目面对受众成为一个难题。

2. 另类的思维

2.1 反常设计。

包装的基本功能是保护,包装箱上的每一个警士符号都是一种防护性的提醒,小心轻放注意防雨,请勿倒置……有位同学以《里面是个残疾人》为题将包装的防护性概念转化为一个关注残疾人生存状态的公益概念,独特的选材,反常的表达,营造了一个平易而异样的意象氛围,包装所具有的那种“保护”与“封闭”的双重性质,赋予了残疾人问题以复杂变幻的矛盾内涵。反常态的表达会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有助于具体的视觉传达从信息洪流中凸显出来。然而,单纯的以形式的怪异来刺激神经,而不论形式是否传达了某种观念或思考,都不在乎观看之后的后果的评估,这种反常对于设计来说是不够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图形中的反常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旨在利用逆向或异向的思绪求得形态的变异,以期出奇制胜,先声夺人,对图形进行不同寻常的演化与推敲,是“反常”成活的基础。

反常是反一般之常,以立意的奇特来传递某一特定的思考,看似反常,实则理性、科学,其目的是要震撼人心,加强记忆,更需要对引发的后来结果加以预期和控制,获得良性的传达评估。

2.2 另类思维。

另类的表达来自概念的全面翻新、转化,而不是单纯的形式的非主流的变化,这是一位同学的《孕育新生命》给我们的启示。在创作的流量出现瓶颈的时候,我问学生:难道关爱残疾人就只能是体贴、呵护和帮助吗?让残疾人也拥有正常人的情感和精神生活,让他们同样感受时髦和潮流,充满刺激、紧张难道就不可能、不可取吗?逆向的提问,希望得到全新的答案,《孕育新生命》就是其中的答案之一。

结语

很多时候,老师不经意的一两句话,会在学生心中埋下觉悟的玄机,假以时日,昔时小小的蛹儿便会画做花翅的彩蝶,但是也很有可能埋下的是狭隘、自闭的种子,于是,另一种成长就令人忧心忡忡。

创意活动,很少有什么绝对的是与不是,绝对是暂时的,相对是永恒的,教师有这种思索,学生就会有开放无碍的心态。做学生的朋友、参谋,而不是做了断是非的判官,让教学在交流的笑声中度过,笑声中有每个学生的声音,让作业五花八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摘要:现今招贴设计课程教学中出现忽视创造思维培养, 依赖传统教学模式, 缺乏动手及独立思考能力现象, 造成招贴作业质量逐步下降, 设计作品缺乏生动和感染力。针对此类情况, 我们要重新认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加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力的培养, 注重开发和诱导学生的自我独立思维能力。

关键词:招贴设计,创造性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侯立平.招贴设计[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1]李轶, 贾志宾, 董艳.招贴设计中的“少即是多”——简约主义[J].安徽文学, 2009, 02.

[3]陈颖.图形创意教学案例[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

[4]毛德宝.图形创意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5]庞黎明, 高山.建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体系——对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立体思维[J].北方美术, 2003, 02.

[6]梁新建.没有设计, 如何设计, 如何教设计——谈艺术院校的设计教学[J].艺术探索, 2003, 02.

招贴设计教学 篇5

设计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程理念,实现三维目标,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让学生在宽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溶为一体。

二、教材分析

《XX拯救地球——简约的招贴画》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要求学生利用图片资源设计招贴画,能够灵活运用“画图”软件中的绘图工具进行设计,意在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掌握,进一步熟练使用各种绘图工具,创作主题鲜明的的招贴画。

三、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四年级已经学过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能够运用所学的简单知识进行图画创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环保为主题,利用学生爱表现的特点,通过闯关游戏,将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并充分给予鼓励和肯定,并将部分学生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观摩,让学生说有回报,比有收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不同,水平也高低不一,个性特征更是多样化的,教师必须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给每个学生以重要感和成就感。

四、教学目标

在课堂,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一)知识目标、学会利用图片资源设计招贴画。

2、了解招贴画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目标、灵活运用“画图”软件中的绘图工具进行设计。

2、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启发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给地球带来的伤害。

2、培养学生对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粘贴图片到画图工具编辑区。

2、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

3、统一背景色的方法。

4、文字工具的使用。

六、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策略与模式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引下,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寻找体裁,在学科中寻找融合点。主要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认知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母亲的情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任务驱动:在这堂课中,为《XX拯救地球——简约的招贴画》设计了三个小任务。将新的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事和物融入其中,学生通过对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分析、操作实践。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听,而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变为主动的做,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但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2、课程整合:在本课教学中,将美术、语文有关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课中来,通过观察、思考、想象。提高学生各方面素养。把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七、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图片素材

八、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有关“XX年是世界末日”的传言曾经在网络世界风靡一时,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许是地球母亲对我们人类的一种警告。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这天,网络上流传着这么一段动画视频。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这段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

师:看完短片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1:……

生2:……

引出课题《XX拯救地球》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有意义的动画视频导入,把学生带进了一个人人都要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景当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明确了本课的设计主题。]

探究新知

师:招贴画的特点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9页。

学生根据观察得出答案。

师与生一道总结出招贴画在特点:主题突出、色彩对比强烈、文字简洁易懂、形式新奇独特。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任务一: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设计如书本第12页《你还在用一次性筷子吗》的招贴画。同学们请看任务一。现在请同学们试一下,看自己能否把图片粘贴到画图编辑区。

学生自主探究。

师:现在请同学们留意一下,图片的背景色和画图编辑区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想办法将画图背景色设为黑色。

学生尝试。

老师演示。

学生操作,组长检查,本组同学完成后为本组加一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学的机会。

任务二:

师:请你参照“任务一”的方法,将名为“筷子”的图片粘贴到画图编辑区,并“任意形状剪裁”后,将其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注意要对图片进行“任意形状的剪裁”。

学生尝试。

老师演示。

学生操作,组长检查,本组同学完成后为本组加一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学的机会。

任务三:

师:利用文字工具,调整好文字属性,输入文字“你还在使用一次性筷子吗?”,并将其移到合适的位置。

请学生看书本第10页,自学完成。

组长检查,全部同学了,给本组加一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利用教材进行自学的能力。

(三)自由创作

师:请同学们完成“练一练”,以“环境保护”为主题,从因特网上收集相关图片,设计一张有个性的招贴画。

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可以想象和发挥个性的平台。让学生自己选择关注的环保话题进行设计,能够得到各种不同的,充满震撼力的招贴画。

(四)欣赏作品

师:同学们,现在请同学们保存好自己的作品,并提交到老师的电脑里。

学生保存作品和提交作业。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各小组的作品。老师将随机抽一些作品让你们欣赏,请你们说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一过程,充分考虑学生自主性,也让学生有机会检查自己的所掌握的知识。

评一评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12页,看“评一评”的表格,在相应的圆圈里打“√”,在“其他收获”栏里留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在本课中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拯救地球

师: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我们一起参与“保护美丽地球”的行动吧。

方法:在百度搜索栏中输入“XX世界末日”回车,点击参与。

让学生齐读:XX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人拯救地球,携起手来,让地球变得更美丽。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保护地球”的心灵,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拯救地球”的紧迫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小结

师: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今天一样,积极行动,设计更多招贴画,从自己做起,保护地球母亲。

[设计意图]点题,再一次提醒学生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九、教学总结与反思

《简约的招贴画》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课,本课的操作技术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并不难,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我紧扣招贴画主题突出、色彩对比强烈、文字简洁易懂,形式新奇独特等的特点,联系现实生活设计了《XX拯救地球》这么一节课。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设计以环保为主题的招贴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课我设计了激趣导入、探究新知、自由创作、欣赏作品、学习评价、参与环保活动,共六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XX拯救地球》后谈感受,引出本课的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在招贴画;第二部分设计了三个任务,分步完成作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部分自由创作一幅简约的招贴画,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查缺补漏,同时也给操作能力强的学生一个发挥的空间;第四部分欣赏作品,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招贴画的特点;第五部分通过课本评一评的表格让学生检查自己本课掌握知识的程度;第六部分参与环保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网络投票的方式表达支持环保、保护地球母亲的决心。

课后,我发现我们学校的学生画图基础知识较差,对画图中很多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因此第二部分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很仓促,有部分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较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把简化教学任务,通过由简入深,层层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养成一种良好的的学习习惯。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慢慢改掉那种依赖老师和同学的思想,独立完成作品。

十、专家点评

经过听课老师的评课,总结一下本课的优点和缺点。

本课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状态良好,能创造性地完成作品。

2、教学过程清晰,时间分配较合理。

3、在教学过程中能启发学生,注意设疑。

4、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活,也紧跟时代步伐,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本课的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上课老师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以后要多听课,学习课堂语言艺术。

招贴设计的视觉流程 篇6

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招贴设计,是利用视觉符号传达大量信息的设计。招贴分布在各街道、影剧院、展览会、商业闹市区、车站、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在国外也称之为“瞬间”的街头艺术。目的是使招贴的画面整体的视觉效果美观而易读,以激起观看和阅读的兴趣,并便于阅读理解,实现信息传达的最佳效果。

一、招贴设计的视觉流程及类型

了解招贴设计特征之后,不难发现招贴设计中视觉是传达的重要途径。视觉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视觉运动是有规律的,例如,一条垂直线在画面上,会引导视线做上下的视觉流动;水平线会引导视线向左右的视觉流动;斜线比垂直线、水平线有更强的视觉诉求力;矩形的视线流动是向四方发射的;圆形的视线流动是辐射状的;三角形则随着顶角之方向使视线产生流动;各种图形从大到小渐层排列时,视线会强烈地按照排列方向流动。由此不难看出,人们在通过视觉接受信息的感知过程中,由于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视线的流向是有一定顺序的。所以我们将这种由人们的视觉特性所决定的,视线在观赏物上的移动过程称之为视觉流程。

在招贴设计中,视觉流程的类型有:

(一)线型视觉流程

①竖线型视觉流程:引导我们的视线做上下地流动,具有坚定、直观的感觉。

②横线型视觉流程:引导我们的视线做左右地流动,给人稳定、恬静之感。

③斜线型视觉流程:笔直水平、垂直的视线有更强的视觉诉求力,会把我们的视线往斜线型方向引导,以不稳定的动态引起注意,产生动感。

(二)曲线视觉流程

曲线视觉流程不如单向视觉流程直接简明,但更具韵味、节奏和曲线美。它可以是弧线形“C”具有饱满、扩张和一定的方向感。也可以是回旋形“S”,产生两个相反的矛盾回旋,在招贴画面中增加深度和动感。

(三)焦点视觉流程

焦点,是指视觉心理的焦点。每个页面中都有一个视觉焦点,这是需要重点处理的对象。在视觉心理作用下,焦点视觉流程的运用使主题更为鲜明、强烈。在具体的处理上,一般沿着视觉焦点的倾向与力度,来发展视线的进程。通常以鲜明的形象或文字占据招贴某个位置,或完全充斥整版,完成视觉心理上的焦点建造。另外,向心、离心的视觉运动,也是焦点视觉流程的运用形式。

(四)反复视觉流程

相同或相似的视觉要素作规律、秩序、节奏的逐次运动。视线的流动就会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流动,虽不如单向、曲线和重心流程运动强烈,但更富于韵律和秩序美。

二、招贴设计中视觉流程的过程

一幅成功的招贴设计作品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视觉流程,而这个视觉流程也要分步骤才能完成,从人们看到这幅招贴开始,到招贴所传递出的信息,再到画面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每个过程都有它们的作用。

(一)由招贴设计的特征我们可知,招贴是给远距离、行动的人们观看,所以招贴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人们很容易匆匆扫过作品而并未留下任何印象,而设计师所需要的是人们看到招贴之后视线还能够继续停留在画面上。通过夸张的形式、鲜艳的颜色的刺激将人们的视线吸引过来的方法叫做视线捕捉,而用于吸引人们视线的形式或者颜色等因素则被称之为视线捕捉物。招贴作为“瞬间”的街头艺术,因此招贴设计必须要通过各种视线捕捉物的冲击力刺激人们的视觉,捕捉到人们的视线。当一幅招贴中的视线捕捉物具有较强的刺激时,就容易为视觉所感知,人们的视线就会移动到这里,成为有意识注意,这是视觉流程的第一阶段。

(二)当人们的视觉受到刺激被视线捕捉而对招贴中的信息产生注意后,视线总是最先对准刺激力度最强的视线捕捉物,然后刺激度由强到弱的流动,形成一定的顺序。因为人们的视觉运动时极其自主的,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视觉物象而放弃其他,所以视线流动的顺序还要受到人们的生理及心理的影响。由于眼睛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因而在视察视觉物象时,容易先注意水平方向的物象,然后才注意垂直方向的物象。人的眼睛对于画面左上方的观察力优于右上方,对右下方的观察力又优于左下方,因而,一般招贴设计均把重要的构成要素安排在左上方或右下方。视觉重要信息要能够进一步引起人们的视觉兴趣,按一定顺序进行流动,并使人们接受招贴所要传达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汤义勇.招贴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陈琏年,黄吉淳. 广告艺术设计[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3]鲁开疆.视觉传达流程设计[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

浅谈招贴设计中的势 篇7

在中国文化中, “势”这一范畴运用得很广。先秦时慎到和韩非子论势;孙子说:“善战者, 求之于势”;《考工记》中设计原则为“审曲面势”;北宋薛居正“不知势, 无以为人也”以及“帝王以驭势得天下, 将相以借势得长久, 商贾以度势得富贵, 常人以附势得平安”等, 这些论断和在政治学、军事学等方面谋略中的运用当然不具备美学意义, 只可作为对“势”认识的一个开端。到了论文艺中之“势”最早成体系者——南朝齐梁时期刘勰《文心雕龙》时代, 美学范畴中“势”的体系才最初形成。按照刘勰对“势”的理解, “文章的形、神、气、风等特征并其所产生的特征、倾向、心理冲击力等所给人的感觉, 常与‘体’连用, 也单独使用。如‘色糅而犬马殊形, 情交而雅俗异势’。”[1]这种在文章中对势的运用延展到现代招贴设计中则表现为一种形式张力, 如沈宗骞所说“统乎气以呈其活动之趣者, 是即所谓势也”[2]。

招贴设计 (poster) 从其历史发展来看, 其构成经历了从文字为主到图文并茂的发展过程。好的招贴要求版面的经营不拘一格, 图像的运用简练夸张、超载精神, 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时代特色与个人风格, 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感受新的意义。魏晋玄学的理论奠基人王弼在他的认识论中对周易的“言”、“意”、“象”三个概念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其中的“言”是指卦象的卦辞和爻辞的解释;“象”是指卦象;“意”是卦象表达的思想, 即义理。按照王弼的“言意象”的说法, 在招贴设计中“势”的表现也有三个方面, 即“动势”、“象势”、“蕴势”。

二、动势——招贴设计中对布局的经营, 相当于“言”

南宋宫廷画家和绘画理论家谢赫, 在东晋顾恺之提出“传神论”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前代绘画理论中的法则, 提出了绘画创作的“六法”。“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布局, 古人谓之“章法”, 唐代张彦远称之为“画之总要”, 可见布局的重要性。招贴中的“动势”即在经营画面时以主题思想为依据, 根据视觉流程、视觉层次、视觉趣味和画面的空间关系而设计的一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简明的信息表达以及富有节奏的生动画面的极具艺术魅力的形式。

“动势”是由运动因素组成的, 表现出运动感。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曾指出运动感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通常所指的某一事物的位置移动;另一种是从不存在的物体运动的地方观察到的运动, 而这种运动感来自“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的形式。在招贴设计的平面二维世界中, 要达到这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的形式, 就要将美学观照中的“游”与招贴本身的元素贯穿起来 (这里所说的“游”不完全是生理学上眼球的运动, 而是心理和生理的综合感受, 是一种依赖视觉经验产生的视知觉) 。也就是说招贴设计中动势的表现首先要遵循视觉流程, 其次要将色彩、布局、文字、图像等因素进行独到的经营布置。

20世纪40年代瑞士杰出的招贴设计家尼古拉斯·特罗斯勒创作了一系列音乐会招贴, 画面具有强烈的动势与节奏感, 通过图形、文字、色彩的不同编排使人感到音乐的流动要冲破画面, 呼之欲出。其中的维利索爵士音乐节招贴 (图1) 以红、黄、蓝高反差的三原色为基调, 以大块面的点、线为构成元素, 使人“眼前一亮”。画面中不同颜色的色块通过设计师巧妙的编排与组合, 在增强了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引导视线, 并使得各个元素首尾相顾, 彼此呼应, 浑然一体, 产生优美的视觉旋律。看到这种图形之后, 消费者会不自觉地浏览文字信息, 而文字信息的编排布局集中、有主有次, 形成一个完整的灰面, 加强了与图形的对比。整个画面布局给人的视觉流程有条不紊, 而且画面的经营布置方式与中国书法中章法的“笔不到而意到, 形断而意连”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招贴设计中动势的表现方法有很多, 尼古拉斯·特罗斯勒招贴中色彩的对比与对点线面的经营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部分。在招贴设计中无论布局编排如何都要立足于信息的表达, 根据所要传达的内容控制好版面上各个要素的位置、大小、间隙, 做到动势合理、自然、畅快的同时使画面富有节奏感与韵律, 激发起接受者的审美兴趣, 诱导人们在画面中发现主题, 接受信息。对于设计师而言, 招贴设计中“动势”的形成与传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正如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对外界信息的接受都是一个由浅及深, 由表及里的过程, 需要对招贴设计中使用的形式元素进行反复琢磨、研习, 以形成一种娴熟而独特的布局方式, 并体现出个人化的风格。

三、象势——招贴设计中图像的运用, 相当于“象”

如果将招贴设计中版面的经营比作骨骼的话, 那么“象”便是招贴设计中精神传达的媒介。在中国绘画中, “象”是传统文化的基元, 如传统美学命题中的“观物取象”、“超以象外”、“澄怀观象”等。其中“观物取象”讲象由观而来, “超以象外”则上升到超脱物象之外的境界, “澄怀观象”则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对物象进行精神转换的理念。在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中, 无论是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成群的牛马、自由的驯鹿, 还是古埃及法老们陵寝中那些壁画、雕塑、石碑和建筑群给人们带来的伟大与神圣感也都来自于图像。

现代美学所讲的审美过程, “象”是审美活动的中心。在招贴设计中, “象”即图像, 是设计师信息及创意的载体。《周易·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者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周易》一书正是取法天地万物之“象”的产物。杂乱无章的天地万物在古人天生的秩序感中被总结为八大类的物象, 后来就扩展为64类物象, 衍生出384小类的形象, 也就是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古人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物象, 而物象向人展现了天地万物的理念, 所以王弼说:“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在忘象。”[3]招贴设计的目的是以承载意蕴, 在方寸的天地里表现超额的意象, 这些意象能使观众产生对于所承载意蕴的还原能力。因此对“象”的应用是设计者对头脑所反映出的事物的形象的感受, 并直接体现在招贴作品中。当代著名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 (Holger Matties) 教授曾经这样说过:“一幅好的招贴, 应该是靠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靠文字注解。”[4]可见图像的运用在招贴设计中的重要性。图像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最直接明了的渠道, 它在招贴设计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与视觉感染力。而在招贴设计中所展现出的感染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对信息获取的程度, 所以图像是设计中信息传达及创意表现的关键, 也是招贴设计中“势”的中心。

图像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所表现出的、能对接受者产生视觉吸引、进而触发接受者的关注、以致情感扩张的力量便是“象势”。“象势”作为招贴设计中“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图像的视觉之势与心理之势。其中图像的视觉之势在招贴设计中是通过各种形式来体现的:在招贴设计中有的是对图像的夸张、变形, 如德国招贴设计大师冈特·兰堡 (Gunter Rambow) 一系列关于土豆的招贴 (图2) 。他将土豆这一形象进行分裂变形, 并将其内部上色, 让观者不仅仅停留在这个二维表面, 而是继续往下探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还有的则是通过加强图像本身的色彩、图像的重复等增强画面动感的方式表现, 如法国著名招贴设计大师艾伦·李·奎内克 (Alain Le Quernec) 于1997年设计的文化海报 (图3) , 画面中色彩的强烈对比以及相同元素的不同姿态的重复使画面错落有致, 寓意深刻, 富有很强的视觉动感。心理之势则是建立在视觉之势基础上的, 是视觉张力的延伸。当招贴设计中图像的视觉的力将审美接受者的情感和内心的冲动激发起来, 与设计师的创作目的和意图产生共鸣时, 也就激发了审美者的心理之势。如公益广告招贴《吸烟有害健康》 (图4) 中, 烟雾绕出死神的图案, 整个画面制造出阴森恐怖的气氛, 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力, 而且头顶上盘旋的死亡的阴影更激发了观者心理上的紧张感, 提醒人们吸烟的危害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也就说明了“象势”塑造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图像的创意是否新颖独特, 是否能够打动审美者, 激发他们的心理活动进而去主动观察、分析、寻求和诠释。这正如阿恩海姆所说:“我们之所以能够从中看到情感, 那是因为我们的经验总是伴随着情感出现。”[5]

古语讲“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招贴设计中“象势”的表现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图像的形象要主次分明, 不能喧宾夺主;二是形象的选择要符合社会和大众的审美和道德观念;三是图像的应用要做到意与象的高度统一;四是色彩的应用要具有层次感。这四个原则运用在招贴设计“势”的表现中, 才能使招贴设计的品质更加生动与富有感染力。招贴设计中“象势”的视觉之势和心理之势是相互依存的, 注重图像所表达的“外在”和“内在”的力度和深度, 以其自身鲜明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和心理表现力, 将赋予招贴设计更强烈的艺术内涵。

四、蕴势——招贴设计中文化底蕴的体现, 相当于“意”

不论是招贴设计的主体还是接受者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民族、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使得招贴设计作品蕴涵了特定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印记。相同环境下不同设计师的个人趣味和价值取向也使招贴设计承载了不同的气质与韵味。招贴设计中蕴涵的民族文化特征与个人素养的气韵即“蕴势”。

“蕴势”作为招贴设计中“势”的一部分, 在设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谢赫的“六法”论将“气韵生动”置于中国绘画“六法”之首, 招贴设计中的“蕴势”与“六法论”中“气韵生动”的“气韵”是相通的。“气”在招贴设计中即民族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度和精神力度, “韵”即设计师具有的才情、智慧、风度等超凡脱俗的雅与招贴的功利目的性的俗并举之美。雅是俗之规矩, 俗是雅之流行。没有俗的雅缺乏生活感, 没有雅的俗缺乏超脱感。

从招贴设计中“蕴势”的定义可见, “蕴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蕴势”即招贴设计中民族精神与本土文化的蕴藏与显现。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决定了招贴设计中“蕴势”的不同。然而在信息公路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 各种文化发生着剧烈的碰撞。“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观念导致了我们在学习招贴设计语言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 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传统形成的文化体系, 是中国设计师们“蕴势”的基础。例如, 在招贴设计构思中的“迁想妙得”的方法与“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匠经营;构图上对空白的运用以及“疏可跑马, 密不透风”的对比;在图像设计中的“赋比兴”原则以及对笔墨、书法、剪纸、文房四宝、汉字等传统元素的应用。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对于招贴设计而言都充满无穷的生命力, 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而创作出的规范化的程式。这些程式来自生活, 是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 是本土文化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在招贴设计中恰当运用可使“蕴势”表现出夺目的光彩。如香港著名设计大师靳埭强的文化招贴, 以中国传统元素中的墨的高度提炼、概括和省略为基础, 强调将“神”寓于形, 突出形象的外形特征, 追求形象的形态与神态的表现, 画面中有形外之气韵与无言之大美。

相对于广义的“蕴势”, 狭义的“蕴势”即设计师本身的素养、知识水平以及精神品质在招贴设计中的蕴藏。设计师个人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招贴作品的水平及招贴设计中“势”的体现。在中国古代, 孔子讲“修己”, 孟子讲“修身”、“养心”等, 都体现了个人素养的重大意义。在招贴设计中, 要提高作品的水平, 正确创造“势”吸引审美者, 设计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自身素养。如培养像科学家一样的创新精神, 像旅行家一样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 像哲学家一样严谨的思维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意识, 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 发扬“诚”的德行。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扬“诚”的德行。《礼记·中庸》说:“诚者, 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这作为儒家天人合一的观点应用在招贴设计中, 设计师要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远离不当名利、欲望的蒙蔽。

广义与狭义的“蕴势”作为招贴设计中“蕴势”的两个方面, 在招贴设计“势”的表达中是必不可缺的。在招贴设计中注意“蕴势”的表达, 将会使审美者在获取信息及完成审美经验的同时, 感受不同招贴设计中蕴含的民族底蕴与设计师的风格特征。设计师应该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下的各种设计理念, 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扬长避短, 创造属于自己“蕴势”的招贴作品。

五、结语

招贴设计作为大众接触最多、宣传范围最广的设计门类不仅要准确、真实地传递信息, 而且要很好地沟通企业与消费者, 在充分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给人以视觉享受。“势”是招贴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它从属于招贴设计中对布局的经营, 体现了招贴设计中图像的视觉与心理作用, 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阐述的“动势”、“象势”、“蕴势”作为招贴设计中“势”的三个重要体现, 都是为招贴设计的以上特点服务的。“势”作为招贴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对作品的表达方式与情感体验。通过它, 我们可以一窥各种元素和理念在招贴中的韵律。

对于“势”的培养、运用与把握, 充分反映了设计师对招贴设计的内涵、作用、表现的认识和理解。俗话说:“无心则无成也, 无谋则无成也。”设计师应对招贴设计中的“动势”、“象势”、“蕴势”充分把握和展现, 以创作更多精彩的招贴作品。

参考文献

[1]陈正俊.“势”论研究.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2) :67页

[2]沈宗骞.芥舟学画篇.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5.219页

[3]周易略例.明象

[4]周巍.图形与招贴设计的关系略论.消费导刊.2009 (05) :188页

论当代招贴设计与传统美学 篇8

在我国, 广告的成长经历了许多的改革和演变。战国时期在街头就出现了“矛与盾”的口头广告语, 两宋时期伴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单, 从严格意义上来看这些传单都是早期的广告表现形式, 这一个个事实都见证着我国广告的成长。然而, 广告作为一种专业性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商业运作当中起到的作用却起源于资本主义国家。从这个层面上来讲, 我国的招贴广告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引进的艺术表现形式。招贴画是现代广告艺术当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她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艺术加工起到有效的宣传效果, 进而达到鼓动的目的。有些时候招贴画还用于报道、广告、劝喻等目的。对于我国而言, 不同目的的招贴画名称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用于公益或者是文化传播等目的的招贴画通常被称为文化招贴或者是宣传画。而对于商品的销售目的而言的广告招贴我们都将其称为商品广告招贴或者是商品宣传画。

二、招贴画的作用

(一) 传达信息鼓动宣传

招贴画的最主要作用是进行信息传达和鼓动宣传, 这两个主要功能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关键。它和架上的油画或者是版画是不同的, 在设计招贴画时往往要求作品要简洁明了, 让人看了以后一目了然, 并且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和一定的距离外清楚地感受到所要宣传的内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在设计宣传画时往往要通过特定手法来突出重点, 比如说假定手法就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在删选内容时要删除掉次要的细节, 有些时候背景也不得不忽略掉, 并通过巧妙的比例关系, 将处于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物或者活动进行组合。在招贴设计当中往往还需要用到象征手法, 这样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效地启发观看者的想象。因此在进行构思的时候需要设计者拥有比较强的艺术感官能力, 能够在超载显示的基础上面, 通过简单的事物来构建出一种集中的思维概念, 所描绘的事物既要简练又要夸张, 要通过强烈鲜明的色彩对比的方式, 醒目的突出所需要表达的含义或者是进行宣传的事物。另外一个方面, 在设计时需要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表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将深层次的含义赋予到有限的画面当中, 让观看者能够联想到广阔的画面, 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这些方面, 中国的传统美学可以帮助设计者提供很好的设计思路和营养。

(二) 形成有效的“瞬间艺术”效应

好的招贴需要让人们在短暂的时间内观看后就能够产生一见倾心的感受。而这也是所有好贴设计的精华所在, 我们将这种效应称为瞬间艺术效应。它可以让观看者的目光紧紧停留在招贴画上, 对所表现的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招贴设计要有精湛的构思方式。任何艺术的表现都不能代表一切, 尤其是对于招贴画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而言, 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让人产生过目不忘的效果, 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做到以少胜多, 以一当十。当然有些时候也需要一些艺术叙述的方式, 向招贴画提出多重要求, 正像人们对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一样是不现实的。以少胜多和由此及彼是设计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对于招贴艺术而言, 只能从生活当中的某一部分来反映现实生活。任何形象都只是某一个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重要的是, 能不能准确的将其他部分概括出来时至关重要的。招贴画当中常常需要填充具有表现力和张力的颜面特写, 比如说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 甚至是一个表情, 都可以成为整个作品当中的表现方式。另外一个方面在设计的时候还可以针对某个部分的特征来进行描绘, 进而达到言简意赅的作用。

三、传统美学与当代招标设计的关系

(一) 传统艺术的均衡和内在的规律影响着招贴设计理念

我国篆刻艺术的表现形式中讲究的是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的布局方式, 注重在整个作品变化方向上的均衡韵律, 这对于科学理论上的相对原理而言是非常实用的, 与此同时也很符合艺术上的审美规律。这种统一的, 生动的富有韵律节奏感的审美方式, 对于我国的招贴画而言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动与静, 疏与密, 多样统一, 黑白对比, 重叠交错等构图方式都成为了设计招贴的常用套路。另外一个方面, 远古时代的铜器纹样、金石篆刻, 尤其是中国画的审美在招贴设计过程当中巧妙的运用独具匠心。民间剪纸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 都深刻的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当中有所印证。

中国传统的艺术方式讲究的是一种形神兼备的价值取向, 比如说概括与变形, 齐白石曾经“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 他认为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需要经过一个个不断概括和深入的过程, 最终他巧妙的舍弃了虾的次要部分, 将重点放在了主要特征方面, 正因为这个大胆的尝试从而让母虾的形象表现的更加生动传神。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观点和石涛的“无法而发, 乃为至法”是不谋而合的。联系他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 这种“不似”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似”, 而“不似”也是在“似”的基础上面逐渐的发展起来的, 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可以让欣赏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看我们的一些招贴画, 可以用这个观点来进行评价, 单单从想象表达方式的简明程度以及概括方式方面来看, 很多想象显然不是对生活简单的描摹, 在很多方面我们不难发现概括的形象与素材本身有着很大的差别。从复杂到简单, 从繁琐到简洁, 实际上是一种很难的艺术升华。这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并进行再创造和艺术加工的过程。观赏者可以通过作品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正因为欣赏者拥有了探索的欲望, 并在欣赏的过程当中很好的迎合了作品的主题, 因此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力。这些特点都很好的满足了招贴艺术作品的要求, 充分的显示了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 在带有很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的同时绽放着魅力的光芒。

(二) 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是招贴设计的主旋律

正因为招贴艺术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因此需要通过不同的装饰色彩来让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装饰色彩往往都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性, 这也是招贴设计广告画面上所可以追求的。用一句话可以概括这种关系“意足不求颜色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就曾经有一幅朱竹的作品, 当时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难道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红色的竹子吗?”苏轼就反驳他们“难道有黑色的竹子吗”意思就是说既然大家都允许黑色竹子出现在作品当中, 那么为什么红色的竹子又不行呢。这充分说明了传统美学中对于色彩的主观想象是赞同的,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主观的想象方式并不是仅仅地等同于主观臆造, 事实上, 装饰上的色彩运用源泉是生活实践,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从客观事物当中吸取它的特点和养分, 人们经常从彩蝶、霓虹的缤纷色彩当中受到启发并让人产生创造力, 尤其是装饰效果方面的创新。招贴设计当中就巧妙的引用了这种对色彩的处理方式, 通过鲜明的颜色对比, 或者按颜色比例来达到不同的表达目的。

四、小结

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以及研读心得, 就当代招贴设计与传统美学展开了探讨, 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主要介绍了招贴画的定义、分类以及功能, 并就传统美学对于招贴画的创作的作用展开了探讨, 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 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 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装饰;2008年

[2]赵希刚;现代图形设计与传统图案[J];装饰;2008年

浅析文字对招贴设计的影响 篇9

文字是招贴设计点睛之笔, 也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传递信息的工具。由于其存在的普遍性和运用的大众化, 它的设计概念和传播功能往往被忽视。但文字在传递产品信息和企业形象, 确立产品品牌时, 往往又最易于被大众接受。在立足产品特性、企业形象, 放眼市场规律, 抓住受众心理的前提下, 利用变形、变色、笔画特异、字形夸张等手法, 体现字体的艺术魅力。

1 招贴的文字内容和字体的编排设计

招贴的文字内容主要分:品牌文字、广告宣传性文字、功能性说明文字、招贴设计元素——文字。字体的编排设计同字体设计的本身一样是表达设计意图的语言, 也是形成视觉传达效果的重要因素。文字设计的成功与否, 不仅在于字体自身的书写, 同时也在于其运用的排列组合是否得当。如果一件作品中的文字排列不当, 拥挤杂乱, 缺乏视线流动的顺序, 不仅会影响字体本身的美感, 也不能吸引消费者, 不能产生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要取得良好的排列效果, 关键在于找出不同字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其不同的对立因素予以和谐的组合, 在保持其各自的个性特征的同时, 又取得整体的协调感。因此, 在进行招贴设计的字体编排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符合人们平时的阅读顺序

水平方向上, 人们的视线一般是从左向右流动;垂直方向时, 视线一般是从上向下流动;大于45°斜度时, 视线是从上而下的;小于45°时, 视线是从下向上流动的。

2) 不同的字体具有不同的视觉动向

例如:扁体字有左右流动的动感, 长体字有上下流动的感觉, 斜字有向前或向斜流动的动感。因此, 在组合时, 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字体视觉动向上的差异, 而进行不同的组合处理。比如:扁体字适合横向编排组合, 长体字适合作竖向的组合, 斜体字适合作横向或倾向的排列。合理运用文字的视觉动向, 有利于突出设计的主题, 引导观众的视线按主次轻重流动。

3) 统一的设计基调

对作品而言, 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特有的风格。在这个前提下, 一个作品版面上的各种不同字体的组合, 一定要具有一种符合整个作品风格的风格倾向, 形成总体的情调和感情倾向, 不能各种文字自成一种风格, 各行其是。

总的基调应该是整体上的协调和局部的对比, 在统一之中又具有灵动的变化, 从而具有对比和谐的效果。这样, 整个作品才会产生视觉上的美感, 符合人们的欣赏心理。

2 文字变化的装饰性

在现代的招贴设计中为了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在进行字体设计的时候往往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变化处理。在印刷字体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字体内同进行装饰、美化、加工、变化, 赋予字体新的创意。这样的艺术字体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字型和笔划的约束, 根据文字和视觉效果的具体需要, 运用丰富的手法, 来加强文字的表现效果和感染力。

2.1 文字组合变化设计

文字组合变化设计是通过整体的形象风格、色彩、视觉特点来反映对象内容, 要使它们产生与众不同的视觉形象特征, 需要夸张、强调地运用添加、删除、重叠、连笔、适形共同等设计手法, 创造出结构完整、新颖、具有整体感的字体。

2.2 文字字形变化设计

在招贴设计中, 我们经常将文字外形拉长、压扁、倾斜、弯曲、角度立体化等改变使其增强个性。这种变化设计把握适度, 一些复杂的外形或与字体本身外形相差甚远的形状应该谨慎使用, 以免影响可读性。

3 文字要素的无装饰设计

无装饰设计实质上是以最单纯的文字为基础所进行的一种有效的视觉形象设计。文字符号作为人类更为古老的交流方式, 同其它的记事方式如烽火、打结、敲打等一同构成人类早期的传递信号的载体, 人类为了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感受记录下来, 开始了画物等描绘记事活动, 文字也随之产生。文字的发展之路是漫长的,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 文字功能已从单一的记事发展到如今集传达、记事、抒情、观赏、审美为一体的文字艺术。无论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埃及人的象形文字, 还是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无论是表象文字还是表意文字, 都充分体现着抽象的构成特点, 同时作为传达的直接元素, 愈来愈受到现代设计广泛应用。

无装饰的文字设计,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字元素在创作中的可塑性, 抛弃人们对“形”的纯装饰的一味追捧, 摆脱繁杂多余的累赘, 一方面发掘文字本身的语意功能;另一方面探索视觉符号在每个版面中的组合结构, 利用文字的重复对比、疏密、均衡等手法来改变数量、位置、方向等, 最大可能地体现出设计的理念与个性化特征。强调作品中那些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突出设计的重点和主题, 为我们塑造出一幅幅洁简生动而又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来

4 结论

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商品日益丰富的今天,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物质消费, 更加重视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因此, 在进行商品招贴设计时, 首先就要捕捉人们视觉、心理的印象, 根据商品招贴的特点, 通过对商品文字等各种元素进行创新, 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同时要研究不同时期下人们心理需求, 在信息琳琅满目的当代, 将简洁明快的视觉效果与个性化设计有机地组合, 对招贴中的字体进行创新和整合, 才能真正的吸引消费者

参考文献

[1]陈磊编著.招贴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浅析招贴设计理念的创新 篇10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招贴又叫海报设计, 属于户外广告一种设计形式.一般分布在展览会、商业闹区、车站等公共场所。在国外人们也称海报是“瞬间”的街头艺术。它一般要求语言简明扼要, 形式新颖美观, 我们也常称招贴是不说话的推销员。人们的鉴赏能力在不断提高, 需要在招贴手法上也不断的进行创新立意。设计形式要不断的进行革新, 设计手法也要力求创新。如何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导入新的设计思想, 已成为当今招贴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应不断对招贴设计进行高角度思考, 对设计手法进行创新, 用新的表现手法来引发与消费者求异心理的共鸣点。本文通过对招贴设计手法的创新进行阐述, 分析招贴设计手法的运用对于消费者心理影响的重要性。

2招贴设计手法创新的表现

平面招贴设计作品, 大都是对一些素材进行取舍、安排、配置而成的。而这些素材就是平面招贴设计的构成要素。是直接针对购买者和使用者的, 是以宣传产品的功能为主, 用图片、文字把产品生动的展现给人们, 它是“向导”和“推销员”, 能动之以情的给人带来需求感, 从而购买产品。为了在众多的海报中凸显出来, 就需要有自己的创新, 自己的特点。产品海报设计手法的创新则来自设计师的创意与构思。无论是字体、图形还是色彩都可以加以创造、联想和想象, 赋予其个性之美。

(一) 摈弃文字, 图片为主体, 增添趣味性

以图片为主, 用图片引人入胜, 抓住人们的视觉, 带给人们视觉的冲击力, 让看到这幅海报的消费者自主的联想与想象, 并带入自己, 联系自身, 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图像的处理, 可以用合理夸张法、以小见大法, 富于幽默法、中西结合法、古今结合法、蒙太奇叠加法等等创意手法。也可以用趣味性的图片, 这种设计可以使消费者能从心理和情感上接受产品, 并愿意去购买使用。有一种使用了此种产品, 自己就会享受到快乐的心理暗示作用。如有一个对棉签的招贴设计, 把棉签的一头夸张并放大, 把面简化为线条图案设计手法, 不仅去除了沉闷厚重之感, 还增添了趣味性和观赏性, 灵动的线条设计体现了棉签的轻盈质感和洁净感。在整幅构图上棉签两端的大小、粗细、长短的各个角度对比, 不会令观赏的人感到平淡而且无味的感觉, 对比的应用使画面在统一之中又表现出差别, 把棉签的形象表现的更鲜明, 更突出、并且更加的醒目直观。纯净的色彩体现了产品的卫生, 让消费者在使用的时候更放心。还有就是红黄蓝三原色的纯色应用, 打破了传统棉签海报设计以蓝色为主的色调, 色彩更加明快。鲜明的配色效果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更是给消费者较强的视觉效果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就是画面主体的倾斜变化打破了以往棉签海报呆板无趣的形象。即使整幅画面都不存在吸引人的广告语, 人们还是被趣味的棉签形象所吸引, 驻足观看, 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

(二) 自然美, 返璞归真

设计师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 对物质材料等自然素材进行加工后, 直接在海报中进行应用。这种设计不仅充分利用了物质材料的自然美的特质, 更使海报的整体观感焕然一新, 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 令人印象深刻, 也充分展现了产品的一些自然特性, 使消费者能更直观的接收到产品的信息, 加深了印象。这种巧用素材做设计的素材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和它的组合规律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审美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给消费者带来形式美的体验。这种设计可以单独呈现出产品所蕴有的朦胧、宽泛的意味。

(三) 凸显局部, 舍弃完整

就爱因汉姆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理结构能力说”提出的“局部幻象论”, 而知道消费者会对事物的关键性部分加以联想, 就会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 从而达到诉说产品的效果。由当设计师发挥创造力把产品在现实的形象与表现手段不一致时, 就会使消费者对这个产品拥有不同以前的印象, 自动的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完整它, 从心理上接受它, 与这种与众不同的美产生共鸣。

3招贴设计手法的创新

艺术的创新是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计就是创新。个性的创意, 具有其独特的独创性与新颖性的意念和构想。当然个性并不只是单纯的追求新奇的艺术形式, 用生动的视觉形象来达到传播广告信息才是最终目的。只有转换我们的思维角度, 用全新的视点来全新的阐述产品, 发现习以为常的事物的新的含义, 赋予已有的产品新的理解方式, 才会拥有个性的独创设计。设计活动是一种基于现实应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活动, 而视觉语言在具备了艺术化的特征时, 更要体现美, 因为产品海报除了体现产品功能性的要求之外, 还要具有审美性才能达到宣传的作用, 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用求新、求异、求美的特征来征服消费者。

打破惯例, 勇于突破, 标新立异。只有打破常规, 表现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的特性, 才不会使产品”泯然众人”, 才能使自己作品及所宣传的产品脱颖而出。现在许多平面招贴设计大都追求标新立异的画面效果, 但是在创新的同时还是要考虑实际情况的。新的不仅有创意, 有意义, 而且还能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还要能最大化的给产品增值!

参考文献

[1]王宏香.残缺美的视觉表达[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06) .

[2]吴珊.个石头心理原理对平面设计的启示[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05) .

[3]腾守饶.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张红燕.编排设计[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01) .

摘要:随着新设计理念的兴起, 招贴设计手法不断创新, 使招贴富于故事性, 并使产品的附加值增加, 从而推动消费。把充分重视人的内心情感和精神的需要做为基础的情感化设计已经成为现在一种新型的设计思想。招贴设计要求个性鲜明, 突显产品的情趣化、概念化、差异化的特征, 并以此来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欲望, 从而使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 在招贴的设计中不能仅仅拥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要知道视觉冲击其实远远不如心灵冲击持续时间久, 往往是越简单越震撼, 设计就是做减法, 减去招贴设计上边边角角的累赘, 最后留下的才是招贴的主旨, 才是最震撼人心的设计。

关键词:招贴设计,个性鲜明,创新手法

参考文献

[1]王宏香.残缺美的视觉表达[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06) .

[2]吴珊.个石头心理原理对平面设计的启示[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05) .

[3]腾守饶.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广告招贴画设计要素分析 篇11

构图要结合传统文化

纵观国外的商品招贴我们会发现,很多国家的商品,如美国、法国等,其商品外包和招贴设计都非常用心,看到招贴就能想到商品,即使和商品联系不起来,也总会联想到这个商品的国家,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设计注重融入民族特征,起到了双重宣传的效果。如法国的香水生产商,盖勒兄弟(Gelle Frères)、娇兰(Guerlain)、鲁宾(Lubin)、米罗(Millot)、里高(Rigaud)、罗杰和嘎雷(Roger & Gallet)、埃德·皮瑙(Ed.Pinaud)、L.T.皮维(Piver)等在招贴画宣传册上使用很多威尼斯风格的香水玻璃瓶,这就使产品和国家挂钩,香水就代表了国家特征。还有的在招贴画中把香水标签做成调动罗曼蒂克想象的图画、五颜六色的花束、在梦中才会出现的遥远的田园风景,这为香水扣上了浪漫法国的标签。使人们说到香水就会想到法国,提起法国总能想起香水。

反观我国的招贴画设计,存在很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西化”。当前发达国家的招贴画在很多方面是优于我们的,他们招贴画设计的精华部分是我们的设计师应该汲取的,但是不能一味的模仿,设计要想获得共鸣,就必须和当地的文化相结合。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这些过去遗留下来的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如果一个艺术作品没有融入民族精神,那么这个作品是没有灵魂的。不论哪个民族都有感情表达的方式,融入感情的作品可以引起认同感,作品所宣传的产品也就会被认同。如日本崇尚茶道、乌龟、武士,日本招贴画设计大量的运用了这些因素,栗津洁1973年在《现代日本雕刻展》的设计中,就采用了日本的崇尚的乌龟符号,获得了认可。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数不尽的传统文化,过年有放炮、看花灯、贴年画;端午吃粽子;重阳要插茱萸;中秋吃月饼;还有刺绣、瓷器、剪纸、绣花等。另有56个民族不同的装饰、不同的风俗,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数不胜数,这都为招贴画创作打下了基础。

招贴画设计主要是用图形来带动视觉享受,在设计时结合传统文化,不管是利用五彩缤纷的灯节,还是借鉴青花瓷的淡雅,这些传统文化的利用总能触动一些人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不由的驻足观看。但是,在对历史文化借鉴时也要把当前的潮流元素、时尚元素融合进去,这样可以使传统与现代结合增加吸引力,这需要设计师对文化的深层理解,也只有深层挖掘才能抓住精华并融合现代。如第十二届中国广告节的八副获奖招贴,分别为天安门、中国古代的竹简、古代乐器埙、红色剪纸、兵马俑、皮影、城门楼等元素,设计者在对这些古代元素处理时融入了大量的时尚颜色,充分体现了古文化与时尚的结合。

现代招贴设计想走创新之路,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不能一味的吸取外来文化而忘了本,设计者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并融入时尚元素,只有这样广告招贴所宣传的产品才是有灵性的。

色彩运用要引起情感共鸣

色彩就其本质来说,不过是波长不同的光线。本无什么“感情”可言。但是,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就靠这些光线获取大量的信息。春夏秋东、风云雨雪、金木水火土、酸甜苦辣咸,这一切变化对人生带来的影响无不通过色彩在人们心灵的深处留下烙印。加上人们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宗教信仰等不同,所以当人们看到某种颜色(或色组)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生活经历中遇到过的与此相关的感觉,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共鸣。

每个不同色相都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的冷暖感觉会使人联想到气候季节感受,将色彩的冷暖感受运用到招贴画面中,可使消费者对该招贴的季节需求有认同感,或对商品的季节实用性产生认同。

色相、色彩除了在大众传播上大大加强了视觉感受的魅力外,在招贴的需求功能方面,也使商品与消费者建立更加紧密的沟通桥梁。招贴的内容常常对色彩的倾向有着决定向的作用,例如,红色是汉族人非常喜欢的一个颜色,认为红色是吉祥、喜气、热情的表现,往往与发财、好运、喜庆相联系,它是庆祝节日活动的常用色。红色又可使人联想到血液和火炮,有一种生命感、跳动感;黑色有严肃、尊贵和神秘的感觉:灰色调的运用,单独灰色的使用让人感到单调、压抑,如果灰色搭配其他颜色就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会带来生命力亦或庄重感。我们不喜欢白色认为白色是不吉祥、丧失的代表。而在藏族地区,却崇尚白色,视白色为尊贵。朝鲜族也喜欢高雅、干净的白色,所以设计师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民族感情。

现实中经常能看到运用色彩阐述设计主题的案例。如日本的佐藤晃一的代表作《新音乐媒体》,设计时充分调动色彩功能,把色彩和光合理的融合,将色阶调的渐变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他手里色彩成了传递信息的主力,色彩不同,表达的主旨不同。所以一个有经验的设计师必须善于运用色彩的各种特性与招贴需求目的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招贴效引起感情共鸣。

| 作者单位:上海復旦大学

招贴设计中的迹象论 篇12

关键词:迹,象,招贴设计

一、迹与象

迹象这个词古已有之, 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早就有了对迹象一词的使用, 常出现在中国书画史论中。迹用来形容具体的画面效果或肌理、纹理等;象用来指代自然形象和艺术形象或物象的形态、方式等。迹与象通常是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的, 在自然物象和艺术形象中, 没有无迹的象, 也没有无象的迹, 迹中有象因素的存在, 在中国画史上“误墨成蝇” (三国时期画家曹不兴在为孙权画画时将一滴墨溅在画上, 为免受责罚将污点改成苍蝇, 让孙权误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弹) 和“败墙张素” (将白纸挂于破墙前, 透过白纸看墙上的痕迹, 通过对痕迹的想象作画) 的典故都说明迹有象, 可识别, 可改造。象则可以由各种相应的迹来充实, 时代、风格、媒体的不同都会造成形成象的迹之间的差异化。

二、迹象与招贴设计

单纯的迹象只能被看作是某种符号, 而“只有当迹、象和一切你想 (或别人认为你想) 表达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时, 才是完整的艺术迹象。”

作迹造象本是绘画的工作特征, 绘画是一种富有表现性的艺术, 它所表现是对某种情感的呈现或显现, 是不受个人情绪影响的认识结构, 处于一种抽象状态。然而, 招贴设计也是一种迹象活动, 设计师通过在纸面上做出一些痕迹, 造成一定的象或者利用已有的迹运用各种技巧, 对迹进行发挥和再造让迹能成为一种象。

在电脑还没有在设计领域普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招贴设计师们都是运用尺子、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工具进行招贴设计。很多著名的招贴设计师本身就是画家, 对绘画有着深入的了解, 如“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朱利斯·谢列特, 他的很多设计作品都是将绘画运用到招贴设计中, 他扎实的绘画技巧为设计作品提供了准确生动的象, 同时结合对迹 (柔和色彩效果) 的运用使他的设计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品。招贴设计中绘画的使用能增加作品的趣味性, 所以当绘画中所使用的迹象与设计作品相结合, 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法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阿尔丰斯·穆卡, 他的设计常选择植物纹样为中心的曲线 (象) , 与单线平涂 (迹) 的方法为设计手段, 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感。德国“海报风格”运动的奠基人鲁西安·伯恩哈特同样是将绘画迹象运用到招贴设计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设计作品往往是一张与主题相关的象搭配简洁的文字和强烈的色彩效果, 显得简明扼要, 并且形成了一场设计风格的变革。

20世纪80-90年代, 由于电脑的广泛应用, 为设计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 很多设计师从繁重枯燥的绘画工作中解脱出来, 运用电脑软件进行招贴设计。但是运用电脑软件进行设计并不意味着抛弃原来的作迹造象, 而是将它们运用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中。现在常用的设计软件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 Draw等等, 使电脑不仅能大量缩短平面设计的时间, 同时也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利用电脑从事创意设计的天地。利用这些软件能灵巧地拼合形象、创造摄影无法达到的超现实环境。而软件中的一些工具更是可以用来模仿迹象, 在滤镜中有各种我们所需要的痕迹。如水纹、沙地等自然纹理;有马赛克、点状化的人为纹理;还有铅笔画、水彩、木刻、油画等艺术纹理, 我们可以拿一个合适的象配上随心所欲的迹来表达我们的情感思维。在任何一幅作品里, 一个完整的象可以用不同的迹来填充, 这些迹随着时代、风格、媒体的不同有着巨大的差异, 所表现出来的象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如李西斯基在1919年创作的革命招贴《红色楔子攻打白军》中, 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与强烈的色彩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创作出了这幅作品, 用来表达革命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社会文化环境及人生经历对设计师选择迹象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康斯泰布尔曾道:“风景画家应当心平气和地去观察自然, 而一个莽汉永远不会完全领略自然的美丽”。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 他本身也是一位画家, 中国画更是颇有功底, 他经常将京剧、水墨等中国文化精髓融入作品中, 所创造的《乐山.乐水》系列招贴, 将中国水墨画的迹与笔、墨、纸、砚等象结合运用, 让人感受到恬淡虚静, 符合道家至高境界。

现在流传甚广的创造性思维, 就是指要另辟蹊径选择别人所没有考虑的元素来进行设计。在现在的招贴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运用涂鸦、手绘、甚至仅仅用偶然生成的痕迹来进行创作, 这些实质上也是一种迹象活动。在近年来的许多公益招贴设计大赛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作迹造象的设计作品, 如利用墨汁滴在水中偶然形成的迹来组成一个具体的象, 用来表达作者对环境保护的宣传;用撕碎的塑料袋来模拟中国书法的笔触组成一副字画来传递对塑料制品的无声指责;用儿童稚拙的绘画来控诉现代工业化社会对环境的破坏等等, 这些在招贴中使用的迹象能帮助人们更便捷的理解和认同设计作品所传达的信息, 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结束语

我们生存社会模式以及文化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从而设计作品也会随着这些新的模式发生着变化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正是因为这种流动的社会状态导致人们所感兴趣的事物也是不断变化着的, 对设计中迹象的影响也是动态的, 招贴设计中各种新的迹与象因素的运用, 能使观者达到更多视觉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愉悦, 这样才能推动我们的设计不断的前进、进步。

参考文献

[1]、钟儒乾.绘画迹象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2]、苏珊.朗格著;滕守尧译.艺术问题[M].南京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暂态稳定计算下一篇:职业技术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