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保护(精选12篇)
修缮保护 篇1
一、豫园建设始末
1. 明清时期豫园的兴建
豫园, 原是明代上海人潘允端 (字仲履, 号充庵) 的花园。嘉靖三十八年 (1559年) , 潘允端赴京会试失利, 回来后在宅西菜地上着手建园。万历五年 (1577年) , 潘从四川布政使任内解职回乡后决意大兴土木, 将园地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 并取“豫悦老亲”的意思, 命园林之名为豫园[1]。庭院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和叠山, 建成后园景秀丽、幽雅, 被誉为“奇秀甲于江南”的名园[2]。
万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后, 潘氏家道衰落, 此后园林日渐荒芜, 明末清初曾几度易主, 园中亭台倾圮参半。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 县中乡绅出资购豫园东邻一块不大的土地, 为城隍庙建造灵苑。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 , 当地乡绅又集资购得豫园的土地, 并大体上依照原来的布局重建, 至乾隆四十九年 (1783年) 完工后交城隍庙管理, 成为城隍庙的第二个庙园。两园仅一墙之隔, 为示区别将先建的灵苑称为东园, 又名内园;而将重修的花园谓之西园, 又名外园, 人们仍习惯称为豫园[3] (图1) 。
2.1949年之前的损毁状况
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之战, 致豫园一再遭到严重破坏。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十一日 (1842年6月19日) , 英军屯兵豫园, 司令部设于湖心亭, 园中建筑及城隍庙驻满英兵。此后历经20年的战乱, 豫园到处残墙断壁, 三穗堂、萃秀堂、得月楼、香雪堂、飞丹阁等大部分景点不存。
乾隆、嘉庆年间, 园中部分建筑改由同业公所管理, 一些商业行会陆续集资重建、改建或维修豫园中的一些建筑, 作为同业间祀神、议事、宴会、游赏之处。在镇压太平军及小刀会起义中毁损的建筑, 至光绪元年 (1875年) 大部分已被各行业公所重建或修复, 豫园中的行业公所增加到21个。众多公所的活动又促使园内茶楼酒馆兴起, 商贩云集, 豫园遂由园林、公所向庙市、商场演变。
1937年, “八一三”抗战中, 香雪堂被日寇焚毁, 仅存堂前玉玲珑一石。园内其他建筑及古树虽幸存, 但长期无人维护, 部分假山倒坍, 景色面目全非。至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 豫园内古建筑大多破败不堪, 部分建筑改作民房或营业场所, 如凝辉阁改为松月楼素菜馆, 绿波廊改为乐圃阆茶楼 (今复名绿波廊) [4]。
3. 文革时期的破坏情况
“文化大革命”期间, 豫园曾闭园近两年, 建筑上的细部装饰被当作“四旧”而遭破坏, 部分砖刻头像、花饰等被砸毁, 园名也一度改作“红园”。1970年, 园中建于明代的环龙桥被拆除, 周围的曲池被改为防空洞, 荷花池底原泥底被改成水泥板底, 古园林的格局又一次遭受破坏[3]。文革后期, 豫园新华书店前人防施工, 曾发现明代豫园西北部水池驳岸遗址, 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竟未能得到保护。
二、1949年之后豫园的历次修缮
1.1950年代豫园的修复
1952年点春堂东侧假山洞局部坍塌, 曾有不少人士提出拆除, 但当时的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和上海市文化局获悉后即刻予以制止, 暂以竹架支撑处理。1956年市文化局经过调研后, 拟订了《修复豫园规划》, 规划经批准后由文化局主持豫园修复工作。
1956年开始, 历经三年多时间, 与豫园园景交混在一起的学校、商铺、民宅被陆续迁出, 30余亩园景得以恢复, 西园和东园 (内园) 合并, 但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等未能被划入园内。豫园大门原在安仁街上, 面朝东向潘氏宅第。因荷花池等未能与豫园园林成为一个整体, 只能在三穗堂前仿造清代大门, 门额上新刻明代书画家王樨登所书“豫园”两字作为标识。
这期间, 建筑学家陈植先生从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副局长岗位上调任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 亲自领导豫园修复设计工作, 抽调副总建筑师蔡章和建筑师乔舒骐、郭俊纶等人组成设计班子, 用3年多的时间按清代形式和结构以及建筑特征设计绘制修复图纸。当时列入豫园修复的有三穗堂、仰山堂、游廊、挹秀亭、大假山、望江亭、萃秀堂、鱼乐榭、老紫藤、方亭、复廊、两宜轩等23个项目。[5]
2.20世纪80年代豫园的修缮情况
经过1956年的第一次大修后, 1959年, 市人民委员会将豫园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 国务院公布豫园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 大假山前的螺丝洞及万花楼前的花墙出险情, 全部拆除后按原样修复, 并把与古园风貌不协调的水泥路面改建为砖、石路面, 扩建了东园门, 调整了花木布局, 共计完成较大的整修项目23项, 零星项目过百项。1986年3月, 原南市区人民政府投资600余万元整修豫园[6]。整修工程参照清乾隆年间的布局, 力求重现这座江南古典园林昔日特色。内园整修工程由同济大学陈从周先生及弟子张建华、蔡达峰等人指导施工。一、二期工程主要是豫园东部景区的整修, 包括玉玲珑、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一带景区。这个区域破坏严重, 工程量较大, 包括拆除防空洞, 重建青石环龙桥, 扩大水面, 修建积玉假山、浣云假山、玉玲珑照壁和百米积玉水廊, 工程于1987年竣工。第三期工程是修复内园的古戏台。古戏台原建于闸北钱业会馆, 1974年移建入园内。因当时这座古建筑被居民和单位占用, 修复时动迁居民13户、企业2家。修缮工程历时1年零8个月, 于1988年8月竣工。1989年, 三穗堂、仰山堂部分梁柱被白蚁蛀空, 又投入50万元调换梁柱。[7]
3.90年代豫园旅游商城改造
融庙、园、市于一体, 本是豫园自乾隆中叶以来一贯的特色[8]。1991年~1994年, 对豫园荷花池西南的建筑进行改建、扩建, 形成了现在的豫园旅游商城的基本格局。其时, 新建仿古商业建筑群, 在组群内部空间布局中, 采取商业街和休闲广场相结合的形式, 力图营造传统街市氛围。豫园旅游商城通过1994年的大规模改扩建, 商业设施从1.8万m2增至10万m2, 形成了体量巨大的仿古建筑群。此外, 在东起人民路, 西到河南路的方浜中路路段上, 还修建了一条全长815 m的上海老街, 形成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游园、宗教等功能于一体的豫园旅游区 (图2) 。[9]
因旅游发展和市场需求, 豫园周边地区确需改建、扩建, 但将大量历史建筑拆除兴建仿古街区的做法, 对文物古迹周边环境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豫园旅游商城作为古典园林的外围建筑群, 应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目前豫园旅游商城中传统小吃、工艺品等业态依然占较大比重, 只是在元宵、中秋等节假日的灯会活动能够营造出较为浓郁的传统氛围。此外, 一些洋品牌店色彩艳丽的店招、广告, 与豫园的历史风貌也是格格不入。
三、豫园历次保护修缮的评述
1. 抢救修复的重要意义
20世纪50年代的修复主要针对豫园内由于战争等历史原因被破坏的建筑, 80年代的修复主要针对园林布局、花木环境, 90年代豫园旅游商城的建设主要是针对豫园周边地区的改造、开发。虽然50年代的城隍庙香火颇盛, 但很少有人知道庙宇背后的假山大池、亭台楼阁等诸多美景。况且那时“破四旧”的想法已经出现, 有机构曾提出拆除豫园的设想。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做出保护修缮豫园的决定实属不易。这次修复整理了豫园内的大量建筑, 恢复了大部分园林的风貌。
20世纪80年代的修复弥补了上一次修复时因资金不足遗留的问题, 并恢复了文革时期被破坏的景点。经过陈从周先生主持整修的豫园, 布局合理, 典雅精巧, 植物配置得当, 堪称恢复江南古典园林的成功之作, 被后人誉为“名园接笔”。1987年, 陈从周先生《重建豫园东部记》写到:“上海豫园昔擅水石之胜, 百余年来, 东部增改会馆市肆, 景物之亡久矣”。豫园主事“欲复其旧观, 而愿始遂”, 在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督导下, “余欣然应命, 退而细考潘氏园记与今日之实况, 于是叠山理水, 疏池浚流, 引廊改桥, 栽花种竹, 以空灵高洁之致为归”[4]。
2. 格局调整对遗产真实性的影响
如前所述, 1956年的修复, 将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等景点划到园外, 虽然使豫园内少了“疏”的空间, 但由于园内已有大假山、九狮轩、会景楼、玉华堂等几处开阔水面, 空间疏密得当, 因而将荷花池这一区域与园林分开对豫园空间的疏密布置并未造成太大影响。豫园修复时, 将这片区域分出去, 使湖心亭和九曲桥成为豫园—城隍庙地区人流的汇集点。但遗憾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历史记忆, 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湖心亭、荷花池、绿波廊原本是豫园园林的组成部分 (图3) 。
而且, 豫园大门从原东面安仁街迁至园西南, 这样的改变对豫园的空间动线组织产生了一定影响。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说“园有静观、动观之分”, 在造园之初应首要考虑, 所谓“立意在先, 文循意出”[10]。园林中原来设计安排的观赏线路, 正如文章的起承转合有其不应颠倒的本性一样, 如改变顺序则游人观赏的感受将大打折扣。历史上, 豫园原本从安仁街进入, 此处原来是东园和西园的分界, 经过环龙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照壁, 通过照壁可窥见玉玲珑一角, 绕过照壁则是豁然开朗的玉华堂一带开阔的水面, 沿这一线路的游览过程相当精彩。而现在通过荷花池边新造的仿清式大门进入三穗堂、仰山堂再进入大假山, 需要经过较长的游览序列才能到达整个园区中心的玉玲珑, 虽说有欲扬先抑之感, 但整个游览顺序被颠倒后未能凸显园中的重点景观 (图4) 。
3. 豫园旅游商城建设的问题
园林造园手法讲究与外围环境的协调, 借园外之景来丰富园内景观是造园常用的手法。若不对园林外部的建设加以限制, 会对园林的景观造成破坏。如从古典园林眺望所见满眼皆是现代的高楼大厦, 那绝对是大煞风景之事。豫园旅游商城的建设虽未对园林的借景造成重大破坏, 但在不同程度上还是对历史园林产生了负面影响。
豫园在城市的道路上没有对外界的开口, 它的两个入口均在豫园旅游商城的内部, 这意味着豫园成为了这片大商场的一部分。游览豫园似乎成为了人们吃完小笼包、梨膏糖后的一个余兴活动, 似乎极少有人专程为了品味园林的意境而进入豫园。由于观赏豫园需要门票, 使人们更少进入这座古典园林。而且, 豫园旅游商城沿用了“豫园”的名字, 随着商城的迅速发展和对其认知度的提升, 人们似乎渐渐淡忘“豫园”是个江南园林的名字, 也渐渐忘却了这繁华背后的宁静景色。
豫园商业城的建设类为追求商业价值而破坏了这里真实的历史环境, 人们去老城厢已体味不到传统的生活, 能感受到的只是购物的氛围。而大量的仿古建筑虽说部分街巷尺度控制得尚可, 但毕竟是新建的钢筋水泥的大楼, 福佑路上沿街建筑的体量和细部也经不起推敲, 更有一些建筑与豫园古建筑的风格不相吻合而成为景区的败笔。而且, 从豫园内部眺望, 视野之中还是有一些高大的仿古建筑出现, 同样对豫园的历史景观造成了负面影响 (图5) 。
四、结语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 关于历史园林保护的《佛罗伦萨宪章》 (The Florence Charter) 第10条要求:在对历史园林或其中任何一部分进行的维护、保护、修复和重建工作中, 必须同时处理其所有的构成特征, 把各种处理孤立开来将会损坏其整体性。在对豫园的两次修复中, 应该说都比较好地处理了这一关系。今天的豫园依然较好地体现了传统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与意境, 树木的种植、建筑的形态及总体布局相得益彰。中国园林与外国园林相比, 在处理整体性这一点上更加复杂, 因而对园林的保护不仅仅局限于园林本身, 也要处理好园外的景观, 20世纪90年代豫园旅游商城的建设在某些程度上对园林周边景观有所破坏。2005年制定的《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将豫园纳入核心保护范围, 同时规定在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的建筑高度不得高于12 m, 这对豫园周边地区的景观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6) 。[11]
《佛罗伦萨宪章》强调对历史园林进行任何干预都必须注意遗产的真实性。从这一点来看, 豫园的保护在细节上还有所欠缺。如今豫园的空间布局与历史上的豫园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别, 入口位置的改变、荷花池的划出等都使整体格局发生改变, 违背了整体上的原真性保护的原则。除空间格局的完整性外, 园林建筑修复的原真性也十分重要。中国历史园林中的建筑通常是木结构, 对于木结构建筑的保护, 《保护历史木结构的原则》 (Principl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 Timber Structures, 1999) 提出:修复和更换原则上应尽可能地保存还存在的材料。……在进行复原时, 用于更换的新构件的加工, 须采用最初建造时使用的工具或机械, 并须用相同的工艺技术和构造方法。在这点上, 虽然大部分建筑较好地保护了原木结构, 但部分建筑采用了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与技术。
众所周知, 上海是自1943年开埠后快速发展形成的近代大都市, 但上海并非只有开埠以后的历史。目前, 对外滩等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相对比较重视, 对龙华寺、城隍庙、豫园等古代文物古迹和开埠前的历史风貌的保护被忽略。实际上, 老城厢作为上海城市的发祥地, 城隍庙、豫园同样都是珍贵遗产, 如今上海郊区还留存有秋霞圃、古漪园、曲水园等古典园林。今后有待继续保护好豫园及其他古典园林, 从而完整地保护上海的城市遗产, 不再让人们误解上海只有开埠以后的近现代历史。■
参考文献
[1]陈从周.上海的豫园与内园.文物, 1957 (6)
[2]沈福煦.上海园林钩沉 (四) .园林, 2002 (10)
[3]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名园志.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7
[4]《上海园林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园林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5]朱宇晖.上海传统园林研究.上海:同济大学, 2003
[6]上海市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市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7]杨嘉祐.古园重光五十年——修复豫园的一段回忆.上海文博论丛, 2006 (4)
[8]孙哲.豫园——城隍庙老城厢节场空间研究.上海:同济大学, 2005
[9]张晓春.关于历史的主题公园都市历史空间的文脉窘境:以上海城隍庙、豫园地段为例.时代建筑, 2007 (1)
[10]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学报 (建筑版) , 1978 (2)
[11]陈业伟.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城市规划汇刊, 2004 (5)
修缮保护 篇2
发包方(简称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包方(简称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新圩镇人民政府小餐厅翻新及简易装修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地点:***人民政府小餐厅
2、工程范围:安装天花板、粉刷墙漆、储物柜、电源安装
3、合同工期:开工日
****年**月**日
二、工程服务形式
包工、包料、包工期、包质量。
三、结算方式
甲、乙双方及监理人员就需要维修部位及工程量,进行技术联系单形式会签,工程量以甲、乙双方及监理人员签字确认后的技术联系单内容为基准,确定工程总造价。
四、工程总价
暂定为人民币
万元(最终以甲、乙双方确认的结算值为准)。
五、工程款支付
工程完工验收合格,保修期满后无质量问题全额支付乙方工程款。
六、施工责任
1、甲方在乙方施工中为乙方提供水、电等便利。乙方按施工工艺要求施工。
2、乙方在施工中要保护好房屋其他物品安全,不能损坏。
3、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且交付使用前乙方负责对现场的一切设施和工程成品、半成品进行保护并承担费用。
4、维修施工所需办理的一切审批手续(指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需报批的项目)由乙方负责办理并承担费用,一切责任由乙方承担。
5、本合同约定的维修工程必须由乙方自行完成,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将该工程擅自分包、转包或交由其他任何第三人完成,否则,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七、其它
1、本工程如涉及工程价款的确认,相关的确认需经甲方代表、甲方预算部门确认并加盖甲方公章后为有效,其他人(除法定代表人)签字或缺少前述任一确认、或非加盖甲方公章(例如签证章等),甲方均不予认可。
2、如涉及工程量的确认,必须经甲方代表会签且加盖甲方签证专用章后方为有效,缺一不可。
3、甲、乙双方确定的结算书和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的工程量技术联系单作为本合同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本合同壹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5、未尽事宜或合同执行中发生纠纷,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
甲方:
(盖章)
法定代表人:
(签字)
经办人:
(签字)
(盖章)法定代表人:
(签字)经办人:
(签字)
文物保护建筑外墙修缮方法的实例 篇3
【关键词】文物建筑;外墙;修缮
一、项目实施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各类建设活动高潮迭起,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飞速推进。文物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载体越来越被广泛的发掘。1930年产生了中国关于古建筑保护最初的法律《古物保存法》。1980年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并批转了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管理的报告》。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某高校体育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长35米,宽21.3米,高15.1米,建筑面积2748平方米,建筑层数两层,上层为球类馆,下层是健身房。屋顶采用三绞拱钢架与钢筋混凝土,大跨度空间和别具一格的山墙、屋顶造型、孔雀蓝琉璃瓦屋顶随三绞拱的弧线轮廓而转折,形成轮舵式的山墙和三重檐歇山顶,四隅设亭。二层内有看台,外有观景台,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整个体育馆融使用功能、建筑艺术和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为一体,堪称我国20世纪30年代体育馆建筑经典佳作。
体育馆自建设至今已逾七十年。建筑物已至高寿。由于该建筑当时的设计、施工水平很高,建筑的基础、结构依然十分稳健。主要问题在于:屋面瓦破损严重,普遍性渗漏;内外墙粉刷层酥碱、残损,局部窗鼓、脱落,局部机械性外伤;混凝土及砂浆自然老化,收缩裂缝普遍;墙体受雨水和地下水浸害盐化严重;楼地面部分老化或使用不当引起的开裂、破损;木门窗自然碳化、受潮糟朽、开裂或变形;铁构件腐蚀生锈、机械性受伤变形;长期使用过程中对建筑物的不当干扰和功能性增删;历次修缮中的不科学干预和损害;建筑物供排水系统局部滩痪,供配电、供水系统老旧等等。外墙粉刷层酥碱、残损;混凝土及砂浆自然老化,收缩裂缝普遍;墙体受雨水和地下水浸害盐化严重。基于文物本身的特殊重要性和其面临的生存危机,抢救和保护工程不容懈怠。
二、外墙保护方式
修缮前场馆外墙体因长期受自然环境影响,出现粉刷层酥碱、空鼓;灰尘、大气污染物腐朽锈斑;局部砌体已经开裂;外墙憎水功能衰减。
实施墙体清洗分有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相结合的几类方法,在不损伤历史建筑原有风貌的这一前提之下,选用了高压水枪清洗此物理方法来清除原有外墙涂装的乳胶漆、真石漆等当代漆料和日积月累下来的灰尘及大气污染物的腐朽锈斑。施工中采用高压水枪先进行清洗,而不是采用锐器凿铲方式,几乎没有引起墙体的修缮性伤害。
清洗后,针对现已发黑起霉、酥碱、鼓涨、裂缝等墙体,根据其损坏程度,采取择砌、剔凿挖补等方法进行加固处理局部鼓涨部位。先将其剔除干净,掸净杂物,后用改性环氧树脂结构胶填补,后用水泥砂浆抹面,批平。对于墙体裂缝部位,实际施工当中沿着裂缝走向两边切割,凿除裂缝部位,清理碎杂物,后用改性环氧树脂填补凿除部位,后用水泥砂浆抹面批平。为了取得较好的修复感官和功能效果,反复进行了不同材料和工艺的小样实验,最后选择高分子聚合物混合砂浆,突出砂面粗糙质感,最后用无色透明氟碳漆罩面防水憎水处理,前后用九道工序,既还原了墙面历史时代,又彻底修复墙体病害,增强了今后墙体表面的防水憎水功能。
三、工程小結
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了体育馆的历史信息和艺术、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能保则保,最小干预;文物建筑的最大价值在于传递历史信息。尽管在修缮中我们难以避免对建筑的干预,但要尽最大努力去保存其真实的历史信息;
(二)谨慎处理文物建筑的修复后可能造成的“失真”问题,工艺方法、表面质感、色彩力求与原物一致;
(三)不得不“干预”的部分尽最大努力减少其影响;历史建筑不仅仅是供人们观赏的收藏品,其本身是为人类提供使用价值的。同时,随着当代科技的进步和需求水平的提高,老式的场馆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提升功能也是合符时代要求的。
但是,任何增加的设施,都不可避免会对历史建筑产生“干扰”。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要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法则来展开,把影响减小到最低
(四)注重真实历史信息的“辨识”;妥然处理历史建筑审美价值趋向,再现民国时期建筑物的历史风貌。
(五)现代材料和技术运用于文物保护取得较好效果。对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不同工艺产生的结果,从而决定不能实施的方案,选择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胡明星、董卫,《基于Gls的古村落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
[2]杨祥涛,《基于Gls的文物建筑保护信息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3
分析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 篇4
关键词:南方徽派,历史建筑,修缮措施
阶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风格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在中国历史的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尤其是具有正宗徽派建筑风格的黔县西递和宏村两个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着徽派建筑已经成为人们共有的世界级财富。徽派建筑主要是保留了古代传统的建筑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从而达到了超高的成就。
1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派建筑具有鲜明的特点, 不管是在整体的布局上还是在单个的空间造型上, 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并将砖雕、 木雕、 石雕等传统雕刻技术应用到建筑中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徽派建筑中色彩分明,粉墙黛瓦是最具有标志性的色彩,在建筑结构上马头墙最为常见, 雕刻技术为建筑增加了极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气息。 徽派建筑在文化上主要是遵循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 因此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徽派建筑也是代表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建筑流派之一。徽派建筑在选址时还注重与周围风景的协调性,居住的环境大部分都位于山水之间, 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注重对亭台楼阁等进行交叉建设,形成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 在建筑外侧是粉墙黛瓦、马头墙、高脊飞檐,在建筑的内侧则是层楼碟院、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亭台楼宇等建筑,在建筑上还有爪柱、梁托等构件装饰,赋予徽派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 形成珠联璧合的艺术境地。徽派建筑一般均为坐北朝南,居住建筑以高墙围绕,以三合院、 对合式为主,层层院落推进,天井不大,天井(明堂)四周雨水均排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且天井周边雕刻繁复精美。虽然徽派建筑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气息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徽派建筑业遭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许多建筑出现老化、磨损、开裂等不同程度的损伤。本文就针对这些损伤提出有效的保护欲修缮措施。
2在徽派建筑修缮过程中的保护措施
在对徽派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要保护徽派建筑的风格,强调回归建筑物本身的面貌, 在修缮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文物价值和文化底蕴的保护。因此在进行修缮的过程中要遵循整体性、原真性最少干预性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只有遵循着写原则才能够在修缮的过程中对历史建筑起到保护作用。其中主要的修缮措施有:
2.1木结构处理
徽派建筑中不管是亭台楼阁还是层楼叠院, 大部分的材料都是由木头构成的, 因此在进行修缮的过程中主要是以修缮木结构为引线贯穿到整个建筑的修缮过程中。 在木结构处理时要将在历史进程中衍生出来的与历史文化气息不相符的元素进行移除, 这样才能够保留正宗的徽派文化, 剥离多余的文化负荷, 能够重现徽派建筑的原貌, 然后在将整体建筑的梁架体系裸露在眼前, 这样可以方便的对整个建筑的构架进行检查, 然后对症下药, 进行针对性的修缮, 保证架构的坚实可靠。
假如说在木结构中有些结构出现了损害,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技术, 如碳纤维技术对木结构进行包扎, 然后在以环氧树脂作为粘合剂进行粘结, 木结构就相当于人体的“ 骨骼”, 只有“ 骨骼” 健康, 才有良好的“ 体质”。 除了结构上的损伤以外, 在木结构的表面比如说雕刻的饰物上、 楼阁的梁柱上等都会出现一些划伤、 磨损、 开裂以及老化等现象, 为了保证徽派文化的完整性以及雕刻的原真性, 也需要对这些现象就行修缮, 可以通过木结构方便雕刻的特点, 对雕刻破损处用同材质木材进行修复, 使其表面保持光滑、 平整, 恢复雕刻本身的装饰作用。
2.2门窗处理
在徽派建筑中门窗也大部分采用的是木结构,因此在进行门窗处理的过程中与木结构处理大致相似。原来的木质大门仍然保留,按照木结构处理的方式对大门的老化、开裂等损伤的部位进行修复处理,恢复木质大门的原貌。一般天井的窗花受到损坏的可能性比较大,且损伤较为厉害,对此进行修缮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原来徽派建筑中的窗花雕刻技术进行刷新或者是修补,假如说损害较为严重,可以采用与原来窗花相同的材质和雕刻手法重新制作一个一模一样的窗花代替原来的窗花。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替代的过程中一定选用与原材质、 色彩、形状一样的替代,这样才能够保留文化的原汁原味。
2.3立面处理
墙体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粉墙黛瓦已经发生变化,由于基础沉降、屋架漏雨,可能出现一些裂痕,墙体也因为多年的雨水冲刷,抹灰脱落,墙面裂开,因此在进行修缮的过程中要对墙体的损伤原因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修缮措施,最后进行粉刷和加固,消除危墙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在进行粉刷和加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外观效果,不可脱离原貌。
2.4建筑功能的调整
徽派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们居住的环境,尤其是在黔县的西递和宏村两个能够代表徽派建筑特征的村落,为了在保护原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可以对建筑物的功能进行适当的调整,特别是现代生活必需的一些生活设施(如卫生间、厨房、空调、热水器等),但是在调整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最小干预性的原则,协调好现代功能与历史传统的结合。如:在不改变建筑物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可以调整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比如说按照人们的生活方式调整建筑物的空间序列。一层的空间序列为:入口、前厅和展览大厅、天井、 展览和会客大厅、 工作空间, 一口从整体而言主要是用来保持原有徽派建筑的特点, 并作为徽派建筑的标志进行文化底蕴的展示。二楼的空间序列主要是:家庭生活区、作品陈列区、 储藏间,二楼则是作为一个较为舒适轻松的生活空间。三楼的小阁楼则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创作空间,在安静、隐秘的空间中进行思维的放飞,还可以开阔视野,给创作者一个相对良好静谧的创作空间。
3结语
历史建筑属于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但是历史建筑经过实践的洗礼,会出现多种问题从而影响到对文化的传承,本文就选取南方徽派的建筑为例,首先分析了徽派建筑的特点, 然后针对徽派建筑存的问题提出有效的保护和修缮的措施。但是本文由于理论与研究上的限制,所提出的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方法还不完善,在思想上、方法上和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随着各界人士的关注与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 更为完善的技术应用到历史建筑的保护欲修缮中。
参考文献
[1]聂倩.从文化遗传保护角度来谈徽派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以皖南黟县屏山村何宅修缮改造设计为例[J].四川建筑,2014,34(1):45-46.
[2]杨财富.论传统修缮技术在徽派古建筑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旬刊,2011(1).
[3]汪润南.湖边徽州古村落保护利用实例[J].中国住宅设施,2015(7).
校舍修缮申请报告 篇5
尊敬的段局长:
信丰中心小学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特别上一在段局长的关怀下,学校的软硬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门卫室的建造,活动场地及路面硬化,音体美器材的添置,师资力量的补充,办公、电教设备的添置等。但学校教学楼、办公楼由于建造时间早等原因,顶层楼面裂缝严重,逢雨则漏,木质窗户基本腐烂,去年均被质监部门鉴定为C类、B类危房,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安全与稳定。现学校资金匮乏,很难抽出资金进行维修,为解决燃眉之急,特向局长申请资助维修为盼。(实际维修项目、面积以校建办实地察看测量为准)
此致
敬礼
信丰中心小学
岭南宗祠修缮记 篇6
“我跟秋明联合起来是两票,如果再能说服村长,三票对一票,事情就由我们说了算。”陈钊承是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石一村的陈氏宗祠“善世堂”执行委员会委员,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修缮行动的发起者,他们两个80后为善世堂倾注了感情,希望工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
“善世堂”有近500年历史,其修复工作得到陈氏族人热烈响应。而古老的宗祠还未修缮,以其为根基的力量已经默默发挥影响力,达到各方利益、意见的平衡。
如今,在珠三角一些工业化城镇,以祠堂为依托的公共空间正在形成,逐渐显现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自治的另一种可能。
无法忽视的宗族力量
2011年4月,热心公益的陈钊承怂恿同村好友陈秋明一起,参加了广州市“文物保护志愿者”组织。随后的文物保护行动小组会议,传递出“保护文物,从身边做起”的理念,这让陈钊承联想起与自家一墙之隔的“善世堂”。
陈秋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也是后来才逐渐了解到,镇里的陈氏宗祠原来大有来头。
“善世堂”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大堂中间的“善世堂”漆金牌匾,相传为抗倭名将戚继光所题。祠堂内俯拾即是的石雕、木雕、砖雕等,都极具价值。
但是,因为年久失修,善世堂损毁严重,现状堪忧,不得不大门紧闭,与外界隔绝。陈钊承和陈秋明重修祠堂的初衷,完全是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
这注定是一个大工程。在掂量了自己的有限资源之后,他们抱着忐忑心情,挨个走访了石楼镇陈姓人口分布最广的石一村委、石二村委、赤岗村委,希望能得到陈氏族人的集体支持。
陈钊承、陈秋明并不是最早念修祠堂的陈氏后人。2001年,从石楼走出的港澳同胞回乡祭祖,曾筹集资金37万元,修葺了陈氏宗祠善世堂的门头。
然而,与单纯保护文物的动机不甚一致,大部分主张重修祠堂的陈氏族人,有着自身考量。
“不管是大老板还是当官的,就算从外国回石楼,只要是姓陈的,都会认祠堂。”60多岁的村民陈荣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大家对修祠堂都很热心。
经过一番游说,重修“善世堂”成为石楼的一件大事。陈秋明说,没想到两个年轻人的冲动会引起全镇重视。
2011年11月,石楼陈氏宗祠(善世堂)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善世堂”委员会)正式成立,从全镇推选出30名理事。其中,60岁以上成员10人,四五十岁的中年成员15人,剩余5名理事皆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年纪最大的名誉会长陈俭文,已有90余岁。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老中青三代人一起干。”陈秋明说,以善世堂委员会的名义,很快募集到1000万元的修缮资金。
在广州南郊的半工业化小镇,百年宗祠依然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
失败的“权力操控”
不过在祠堂修缮工程紧锣密鼓的冲刺关头,陈钊承做了一个“小动作”,悄悄打电话给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自我揭发”。
陈钊承对市文广新局派来的专家说:“甬道不符合设计方案,希望能给他们下发整改通知。”他告诉本刊记者,按照自己的设想,祠堂修缮应该“修旧如旧”。在与同族长辈的角力中暂落下风后,他不得已“出此下策”。
秘密筹划试图操控整个修缮工程的陈钊承,没料到宗族的制衡力量如此强烈。
原本以为会最费周章的资金问题,反而没太让人发愁。“善世堂”委员会成立没多久,陈俭文的儿子陈昌——番禺一家钢结构公司的老板,主动请缨为剩余款项包尾。
一应费用支出,设计了严格的制度予以约束。他们在石一村委内部成立财务小组,对修缮资金专项管理。详细的账目开支需经委员会审定,并定期公布。
为确保万无一失,在村委会外部,另外又从委员会中挑选7名成员组建财务监督小组,监管财务小组。
财务机制设计无懈可击,日常管理机构则被做了“手脚”。
由于“善世堂”委员会人数较多,频繁召集全体会议并不现实,陈钊承以发起者的身份,利用大家时不我待的心理,“伙同”陈秋明草草成立了“善世堂”修缮执行委员会。
为了取得合法地位,他们还拉上族中叔伯陈鸿业、村干部陈灿强加入执行委员会,但将人员控制在4名。
孰料,坚定的“盟友”陈钊承与陈秋明之间最先出现罅隙。双方不仅在一些决议中产生分歧,而且两者处理与长辈关系的方式方面,一个“坚持自我”,另一个则更为机动灵活,“统一战线”不攻自破。
陈钊承说:“他说我是老顽固,我‘骂’他墙头草。”
执行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中,陈鸿业是村中叔伯们利益的代表,对自己的意见非常自信。
在甬道修复问题上,叔伯们坚持用地砖的理由是,红石材料比较稀缺,耗费大量功夫采购会延误工期。而且红石没有地砖平坦,老人家经过时也会滑倒。
在执行委员会占有关键一票的陈灿强,对长辈们的意见敬重有加,并没有陈钊承设想的那么好争取。
至此,两个年轻人精心布局的“一言堂”破灭了。
组织机构的自我纠错
随后,就连四人主导的权力架构都没能维持多久。
由于石一村委会已经具备严密的财务制度,财务监督小组的工作重心也一点点偏向具体的修缮业务中。
最近,7名财务监督小组成员也列席执行委员会会议,并参与讨论。“差不多就是半个执行委了。”陈钊承说。
与此同时,“善世堂”委员会的成员由30人扩充至50余人。对宗族内的事务,拥有终极裁定权。
到了2014年9月,执行委员会在祠堂仪门牌坊修复的问题上再次争执不下。1971年秋的一场台风,将仪门牌坊完全刮倒,至今颓垣残柱。
陈姓后人决定在仅存的台基之上,重塑有着华丽石雕的三层斗拱。但是鉴于年代久远,施工单位担心基础不牢固,建议用钢筋水泥对台基进行加固,再行施工。
台基是珍贵的文物,到底该不该拆解加固?这一次,陈钊承反而与陈鸿业的看法相同,觉得应该保存原有台基的完整性,“能不拆,就尽量不拆”。
后来,文物专家鉴定后认为,台基之上要架起几吨重的牌坊,假如质地不够坚硬,就存在安全隐患,陈钊承的立场随即转变。“专家都这么说了,我也赞成拆了加固。”
陈鸿业是当地的“活字典”,石楼的历史掌故他都如数家珍,视善世堂为生命,始终坚持自己保护祠堂旧物的立场,丝毫不肯妥协。
2014年10月,面对僵持不下的局面,执行委员会只好把仪门牌坊议题,拿到“善世堂”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投票表决,最后超过半数理事投了赞同票。
至此,大势已去的业叔仍然坚决反对,但委员会授权施工单位对仪门牌坊的基座强行拆装加固。
一怒之下,陈鸿业自动退出了执行委员会。时至今日,陈钊承仍然对自己曾经与长辈之间发生的“不愉快”表示歉意。但他又补充道,现在没有哪股力量可以操纵全局。
岭南小镇的公共空间
与番禺毗邻的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也有一座陈氏宗祠,围绕祠堂修缮也曾展开激烈博弈。令人意外的是,祠堂修葺一新后,陈氏宗祠管理委员会这一组织却保留了下来。
白坭的陈氏宗祠管理委员会一共有19名委员,7名常委会委员,除了负责人依族例世袭之外,任期均为三年。逢年过节在祠堂举行的醒狮、千叟宴、慈善捐款等集体活动,皆由他们组织。甚至一些邻里矛盾、民事纠纷,绝大部分也能够妥善解决。
白坭陈氏宗祠管理委员会委员陈达荣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筹集经费、财务管理、组织活动等日常事务交由常委会主持,牵涉到动用较大笔资金的项目,则必须经过19名委员投票决定。而事关整个宗族大事的议程,就要召集村民代表、村中父老共同协商、讨论。
“当然是吵吵闹闹,父子俩都拍桌子。”陈达荣说,自2011年祠堂重修后,陈氏宗祠管理委员会已经完成首轮换届。期间,诸如乒乓比赛、粤曲表演、书法、象棋,这些乡村父老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也频频组织起来。后来,歌咏协会、曲艺协会、书法协会等工作室,也在祠堂内的场地上陆续成立。
如今,祠堂成为全镇人气最旺的公共场所。
活跃的陈氏祠堂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社会工作局常务副局长何远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在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基础上,他们主动牵头引导,推动陈氏宗祠发展成为了白坭镇富景社区的基层党建新基地、村民议事决策中心、社会组织孵化新基地、乡村文化活动中心。
“他们组织活动,效果要比我们好很多。”何远明说,白坭陈氏宗祠已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示范点。
经历过文革“破四旧”等政治波动,一度担心重修祠堂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陈达荣,心头悬着的石头落地了。
他说:“祠堂是一个载体,社会再怎么发展,都需要这样一个地方。”
族谱里的自治规矩
白坭陈氏一族流传下一本体例完整的族谱,详细描述了历史上的宗族治理运行模式。
自明朝到民国的26代族人,都被记录在案。族谱的一、二卷,还专章记载繁文缛节的族规民约。这些训诫家法包括:报公录、族规条例、嗣记、家相礼长考、家礼、族产等。
在白坭陈氏族谱的管理架构里,“宗子”为长子长孙世袭,“族长”由推选产生,“家相”掌管处罚权、“礼长”掌管族规、祭祀。而族规同时规定,这几位家族“长老”不能掌管钱财。
“这几位权力大,没人管得住,如果管钱容易出问题。”陈达荣说,宗祠还设置了专职掌管钱财的职位,但为了避免滋生腐败,由族人轮流掌管,每年就要换一人,比“长老”们的三年任期要短。
“这就是权力的平衡,属于老祖宗的古老智慧。”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陈永杰曾帮助白坭陈氏宗祠将族谱转化为简体字并分章断句。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宗族治理模式曾在岭南地区广泛施行。
在番禺石楼善世堂自发形成的权力架构中,陈俭文与“宗子”的地位相对应,陈鸿业、陈树明则扮演着“族长”的角色。乃至自我纠正后的组织框架、监督机制,皆神似族谱中的描述。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陈忠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新时期下,传统祠堂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化转型,政府看待祠堂的眼光也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广大华南地区,如果对这股力量合理利用,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基层治理的成本。
微妙的平衡
业叔出走后,石楼陈氏一族德高望重的陈俭文亲自出面,请来“办事能力强”的陈树明充当救火队员,主持大局。
自述当过学校教导主任、酒店经理、工程队队长的陈树明60多岁,性格直率,善于组织协调,加入执行委员会之后,修缮工程骤然提速。
不过纷争并未结束。与陈鸿业相对保守的作风大相径庭,陈钊承发现雷厉风行的明叔“喜欢换东西”。“一个什么都不能动,一个又什么都要换新的。”陈钊承介绍说,在祠堂拖廊刷漆的问题上他们再生分歧。
陈树明认为刷新漆较为合理,可以营造闪亮的效果,而另一方则觉得应该刷旧漆,以便保护拖廊上的木雕花纹。
但是,这次不用出动全体善世堂委员会,执行委成员的权力就能得到有效节制。最后,双方达成妥协,将拖廊顶部看不清楚木雕细节的地方,刷上新漆,底部花纹清晰的地方则刷了旧漆。
“以前一个下午什么事也解决不了,现在可以搞定一个问题了,”陈树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开会时除了维持秩序,还严格控制议题,“争取下次能解决两个问题”。尽管组织架构仍显粗糙简陋,但在“程序正义”与“效率”之间,石楼陈氏族人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地处珠三角腹地的白坭镇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增长,位于白坭镇中心的富景社区人口构成也发生了显著改变:本地人口约有1万人左右,而外来人口则超过1.2万人,成为典型的内外杂居社区。
位于番禺区东部的石楼镇,经济、社会状况与之大同小异。陈钊承曾经对城镇化带来的社会形态变迁颇为无奈,工厂里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当地的年轻人纷纷搬到广州市区工作、居住,邻里不相识的冷漠现象蔓延开来。
很长一段时间,陈钊承都在为“遗失的故乡”伤春悲秋,直至领略到宗祠点石成金的魔力。
他在之后的一份针对石楼镇的调研报告中指出,传统社会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之上,有着极高的身份认同感与道德约束力,而城市化进程将这一秩序打破,而宗祠有助于唤回失落的社区居民熟人社会。
修缮保护 篇7
会理古城始建于明初,历来是川滇两省商旅物资集散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川滇文化的相互交融影响,古城的格局、街巷布局以及民居院落具有其浓郁的地方风格。1992年会理古城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四川省会理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会理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不改变原状,修旧如旧”的古城保护原则,划定了钟鼓楼、科甲巷23号等10处一级历史保护建筑;粤省会馆、益都会馆等20处二级历史保护建筑;以及绝对保护区、重点建筑控制区、一般建设控制区的保护区段。力求体现近代文化特色和恢复地方传统风貌,科学统筹加快发展城市建设。会理古城绝大多数重点保护建筑和保护区位于县城内的城关镇北街辖区。
2 现状
2.1 商贸
城关镇古城保护区内最具特色的是南北穿城主街,主街以钟鼓楼为中心分为北街和南街,总长约500米,街宽约8米;北街至北城门以外为北关。两侧多为商铺,层高不超过15米,檐口高低错落有致,木装活动门板,面漆栗红色。南北主街至今仍是古城内主要的商贸区域。
2.2 民居七条大街、二十三条巷道通过钟鼓楼和南北街轴线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居街巷。
如科甲巷因清代多科举人家住此巷而得名,全长156米,宽3.5米;《会理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立的“胡家大院”等四处一级历史保护建筑,“吴家大院”等三处二级历史保护建筑就位于此巷内,目前该巷内仍常住115户居民,共306人。人员混杂、民居环境复杂是目前主要的民居状况。
2.3 历史保护建筑损毁状况
城关镇北街的大多数历史保护建筑目前仍发挥着民居或商贸功能。由于历史保护建筑在功能上与城镇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要求存在很大差异,私自对其改造、拆除、扩建等事件鲜有发生,最终造成了多数历史保护建筑部分或局部损毁的情况。如: (1) 北城门城楼局部损毁严重; (2) 科甲巷胡家大院院内居民砌筑花台; (3) 北街居民砌墙分户; (4) 居民私自改造水、电线路等。
3 古城保护修缮工程难度
城关镇主要商贸区内的一级历史保护建筑修缮是古城保护修缮工程的重点,但在实际施工时也有不少难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3.1 居民抵触
为满足城市总体规划需要,部分历史保护建筑内住户私自改造水、电线路,改变建筑结构和功能等行为得不到许可,带来住户生活不便利。同时,修缮施工对商贸区内的交通、供电、供水等市政基础设施使用产生影响,造成保护区域内居民对修缮工程产生一定抵触心理,甚至出现阻碍修缮施工的情况。
3.2 工程量估算不准确
部分居住在历史保护建筑内的居民没有“不改变原状,修旧如旧”的保护意识,擅自对部分庭院、走廊、屋顶挑檐进行拆改、整修,甚至砌筑隔墙分户,使得目前古建筑面貌与史料记载大相近庭。直接造成修缮施工实际工程量与清单工程量出入较大,工程变更增多。
3.3 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差异较大
古城总体保护规划方案设计与单体建筑施工图设计出发点不同,大多总体规划方案设计考虑实际施工不够,细部规划不明确,忽略组织施工的客观条件,带来方案设计脱离实际,与施工图设计差异较大。
3.4 施工现场管理困难
现场组织施工条件复杂是城关镇古城保护修缮施工面临的主要问题。历史保护建筑地理位置相对分散,重点建筑保护区段处于繁华商业街区,如科甲巷西端连接商贸区北街,东端巷口与元天街交汇,会理县第一小学、科甲巷幼儿园位于东端巷口。组织施工时,材料进场、现场封闭管理、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安全管理等将会遭遇极大的阻碍。
4 古城保护修缮工程实施建议
结合各历史保护建筑损毁特点以及开展古城保护修缮工程时遇到的困难,在进行保护修缮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4.1 严格预审和合同管理
古城保护修缮工程是对企业资质和管理方面要求较为严格的工程项目,在项目招投标阶段,应重视对企业资质等级、业绩、诚信度的预审和组织施工方面的考核,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办法,选择技术和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同时为便于统筹管理,在合同发包时可考虑采用总承包管理的合同承发包方式,充分发挥总承包管理方的系统管理职能和业主对分包商的认可权,加大对增减工程量、工期变更的控制力度。
4.2 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分离,重视施工图设计
古城保护修缮工程项目有着“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分离;单体建筑特点鲜明;细部修缮要结合整体保护”的特点。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整体规划方案,结合每一单体历史保护建筑特点,突出细部和重点,统筹兼顾,采用初步设计基础上深入进行技术设计的方式,最终形成能直接指导项目施工的施工图设计。而不能简化施工图设计步骤,甚至省略施工图设计,将方案设计作为施工的主要依据。
4.3 加强施工组织管理
施工组织管理是古城保护修缮工程的重点,科学的施工组织管理不仅能够改善现场未形成封闭管理造成施工困难的弊端,还能够在交通、供水、供电、工期等方面与居民达成一致意见,缓解修缮区域内居民的抵触情绪。应根据不同项目的施工内容、技术特点、现场环境充分考虑材料供应、封闭管理、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安全管理方面要求,制定可行的,符合统筹的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施工。
4.4 建立工程管理档案
建立工程管理档案是根据项目的施工特点,包含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工期控制、合同管理、施工组织方面内容,对分部分项工程开展的工作台账管理。古城保护修缮工程项目除部分景观项目外,其余大多数项目在施工阶段仍然发挥着其使用功能。工程管理档案应按照功能性、阶段性、区域性的划分,将特点相同的分部分项工程统一,着力发挥街道社区和居委会的区域管理职能,结合施工方和规划设计单位专业路径,形成三方共同监督和管理的工程管理组织系统,以施工阶段管理台账为平台,各施其职的开展好古城保护修缮工程项目工作。同时,在项目交付使用后还应依据分部分项工程修缮档案进行使用监督。
5 结束语
古城保护修缮工程实施过程中,除了需要结合实际,寻求政策支持,努力提高居民意识外,还应在采取常规工程项目管理的同时,加大运用各种项目管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预测、调整的力度,确保会理县城关镇古城保护修缮工程顺利实施。
注:作者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西昌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熊梅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摘要:会理县城关镇古城保护区因其商贸、民居、区段范围、文化背景的特点现状, 给修缮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文通过分析古城保护修缮工程在实施阶段所面临的困难, 从工程项目管理、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档案管理方面入手, 提出了相关工程管理实施建议。
关键词:古城,保护修缮,管理,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汝顶.项目管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毛鹤琴.土木工程施工[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张长友.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4]曹吉鸣.工程施工管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修缮保护 篇8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 孔子成为顶礼膜拜的偶像。文庙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78年, 是用以祭祀孔子的礼制建筑。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文庙作为祭孔载体不断发展壮大, 到清末时全国己有文庙1560余座, 并成为我国最有传统特色和文物价值的礼制建筑。文庙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和发扬儒家思想的纽带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一些文庙保护、利用的先行者们已经通过挖掘文庙的旅游价值和文化内涵发展特色旅游和传统教育活动, 文庙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也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兴城文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今已有580年的历史, 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丰厚的历史人文内涵, 成为一个集纪念、游览、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单位。庄严肃穆的建筑意境和幽静古雅的空间环境, 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人。因此, 本文从兴城文庙的历史沿革出发, 通过实地考察, 分析文庙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对文庙的保护与修缮做以初步探讨, 试图为北方地区的文庙修缮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一、兴城文庙概况
兴城文庙位于兴城古城的东南隅, 始建于明宣德五年 (公元1430年) 。距东城墙70米, 距南城墙108米, 西北侧为居民居住区。1988年12月, 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城文庙平面呈长方形, 坐北朝南, 由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 东西宽43米;南北长175米, 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 布局合理。
文庙建筑群呈中轴对称形式,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棂星门、泮水桥、戟门殿、大成殿、崇圣祠, 两侧建有碑亭、更衣亭、祭皿库、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等, 形成两两对称的格局。
第一进院以戟门殿为主, 面阔三间, 进深三间, 单檐硬山顶, 施正脊、垂脊、吻兽。梁架结构形式为五檩抬梁式, 南面三间辟门, 六抹隔扇, 北面为通透结构。
戟门殿左侧有名宦祠, 右侧建有乡贤祠, 均为面阔三间, 进深三间, 单檐硬山顶建筑。梁架形式为五架梁, 前座一架梁, 带出前廊。
戟门殿南有半圆形泮水桥一座, 东西径长13米, 南北径长8.2米, 全部为花岗岩石质雕刻而成。桥东建有更衣亭一座, 面阔三间, 进深三间;桥西建有祭皿库一座, 面阔三间, 进深三间。均为单檐硬山顶, 施正脊, 无垂兽。为小式大木结构, 梁架形式为五架梁。明间劈门, 西侧为窗。泮水桥南有牌楼式棂星门一座, 为文庙正入口;两侧有卷棚式碑亭, 建筑形式为四檩抬梁式。
棂星门外有青砖砌成的硬山式照壁一座。院墙南端两侧各建垂花门一座, 供平时进出使用。
第二进院以大成殿为主, 是文庙内的主要建筑, 面阔三间, 进深三间, 单檐硬山式, 施正脊, 垂脊, 吻兽。大式大木结构, 梁架形式为明间抬梁式, 五架梁前后各加一步架, 出前廊。南面三间全部劈门, 六抹隔扇。殿前建有东西配殿, 均为面阔五间, 进深三间, 单檐硬山式, 大式大木结构。梁架形式为七檩抬梁式, 出前廊, 明间辟门, 五抹隔扇门, 其余为窗, 三抹隔扇窗。
第三进院, 为崇圣祠, 面阔三间, 进深三间, 单檐硬山式。施正脊、垂兽、吻兽, 大式大木结构, 梁架结构形式为明间抬梁式, 五架梁前后各加一步架, 出前廊。南面三间全部辟门, 为六抹隔扇。
二、文庙现状描述及原因分析
1. 现状描述
兴城文庙是辽宁省现存比较完整的唯一一座文庙, 距今五百巴十余年, 因此存在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兴城文庙始建于明宣德五年 (公元1430年) , 历代都曾增建、修缮, 尤其是划归文物部门管理后, 市文物部门投入了部分财力, 进行了日常保养与维修, 虽经历了500余年的风雨洗礼后, 大部分建筑的结构基本完好, 没有出现歪闪、空鼓等结构问题, 但由于地仗油饰部分因年久均已老化、脱落, 造成外檐木质纤维裸露。构件局部开裂, 局部朽损, 室内建筑构件脱落、褪色, 极不美观, 如戟门。各木构件地仗油饰表面裂缝严重, 博风板油饰起皮脱落, 表面空鼓开裂。
2. 文庙残破原因分析
文庙建筑群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地仗油饰缺少日常保养, 年久失修应是其破损的主要原因。
解放前, 长期的无人管理, 解放后一直挪作他用, 再加上风雪冻融, 冬夏温差的变化 (冬季最低气温-25℃, 夏季最高气温38℃) , 使表面的地仗油饰受到了很大破坏。历年既久, 使地仗油饰的完好率不足40%, 尽管后来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 1984年, 辽宁省政府拨款2万元维修。1986年, 兴城市县政府拨款6万元恢复大成殿内部。1987年, 辽宁省政府拨款13万元修缮文庙, 使之基本恢复了原貌。2001年, 兴城市政府对文庙油饰进行维修等。但由于工艺、材料的不完善, 以及修缮投入的有限, 所以效果不尽人意。
三、文庙修缮的原则与思路
1. 遵循原真性原则。
兴城文庙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中应该遵循“整旧如故, 以存其真”原则[1], 包括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的原真性, 还其历史本来面貌, 哪怕是一块砖, 一片瓦都不可忽视, 以确保古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须严格依据文献档案资料, 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改变。尊重历史, 尊重科学, 这是对古建筑的最好保护。
2. 严把工程质量关。
经过逐级审批后复建的工程, 必须保证施工质量, 严禁偷工减料。技术上的严谨与科学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
3. 对文庙建筑群和周边环境整体修复。
文庙的修缮必须体现自身格局的完整性, 同时由于周边民房众多, 且有些破旧不堪, 严重破坏了文庙景观。所以在对文庙修复的同时, 对周边环境的改造也应同步进行。
4. 加强对文庙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
在文庙保护和利用过程中, 要全面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 特别是对文庙内的碑记、石刻、匾额、楹联, 以及文庙所藏铜器、杂器、乐器上的铭文等, 都应该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方面的研究。
结语
文庙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承载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敬仰。文庙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因此, 在长期的保护与修缮中, 要秉持原真性、整体性等原则, 做好文庙的修保工作, 让这份历史瑰宝能够永久传承。
摘要:兴城文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今已有580年的历史。本文从兴城文庙的历史沿革出发, 通过实地考察, 分析文庙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对文庙的保护与修缮做以初步探讨, 试图为北方地区的文庙修缮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庙,保护,修缮,兴城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护城纪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10.
[2]李芸.试论德阳文庙的开放与保护利用[J].四川文物, 2002:1
[3]杨倩.徐州文庙整体复原初探[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3 (1)
修缮保护 篇9
历史街区汇集了诸多诉求,是各方矛盾和利益集中的地方——老百姓有民生方面的诉求,要求改善居住生活环境,老旧设施、房屋需要得到修缮;政府有政府诉求,既希望历史街区能形成特色片区,成为城市名片,但同时也要考虑投入产出;开发商希望能够盈利。这些诉求难以用一个规划、一个政策来解决。
以平遥为例探讨传统民居保护,是因为平遥古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城中的传统历史民居数量众多。同时,老百姓在这里生活,可能比一般的城市更适合作为研究对象。一般来说,城市的历史保护街区面积在几公顷或者几十公顷,比较少有将一个完整的城市作为保护对象。
一、平遥保护工作历程回顾
1982年阮仪三先生带领同济大学团队给平遥做了一版很好的县城总体规划,可以说这个规划抢救了平遥古城,使当地意识到古城需要保护,而不应拆除,不应拓宽马路。所谓的“刀下留城”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1986年12月8日,平遥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7~1989年,我成为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项目负责人。这个规划对传统民居非常重视,在保护、维修、使用方面提出了多种务实措施。同时,还提出一定的优惠政策,希望老房子的维修得到一些政策支持,以及修复的补贴、减税。
这个规划已经有30年了。这30年中,民居的维修修缮一直不曾中断。1997年平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当地编制了民居修缮办法,希望老百姓修房子时,要按照控规、修规等保护规划的要求来做。实践证明,其中问题非常多。之后,又在一些新的地区探索新的技术。
2011年,范家街片区进行修缮细化的时候,做得很细致,甚至于对历史建筑做了病理分析、土壤分析,但是有些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随后又有了2012年左右制定修缮办法的过程,这都是在探索保护规划用什么方法实施。
二、“政府主导+居民自助”模式
到2010年,1987年的名城保护规划已经到期,应该进行再编制。但一直没有启动。因为有很多事情没有想清楚。在20多年的实践里,我们做了各种探索,有各种经验和教训,但是有一个事情一直没有做探索:能不能实施政府主导,或者政府和一部分居民自助出资的修缮办法,这就是“政府主导+居民自助”。我们认为理论上可行,但又不踏实,总想把这个规划的实施做一次尝试后,如果可以,再去修订规划。我们希望这个规划从制定到实施,从过程中总结出来经验和问题,再指导规划编制。
这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条件就是产权明晰,性质是居住,资金县里拿一部分,省里奖励一部分。对此我们制定了很详细的标准以及严格的工作流程,这既算是公共管理工作,也是规划实施工作,还是政策的体现工作。
2012年,按建筑面积测量,政府按工程总费用补贴2/3;2013年,按室内面积测量,三类三级定额补助标准,补贴金额占建筑修缮费用的2/3,工程总费用的1/2左右。专家委员会依据《平遥古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在院落中的位置、建筑体量、用材大小、建筑结构、装饰工艺、历史价值进行分类,在分类基础上对残损定级。
从老百姓提交申请,到评审、组织招标方案,再到签订协议、施工监督、验收等,最后到补贴发放;从申请人到规划局,到专家委员会,到设计、施工、文物、财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追求数量,没有追求修多少、必须修完多少,只是想探索公共政策或者一个方法的可行性。我们自己还是很怀疑自己,这些工作确实是微整形、微保护。也许这座房子修修屋顶,这座房子后墙全修,那座能留的能用的基本留下来。每栋房子方案不一样,应对点也不一样。
三、相关经验
1. 引入第三方评价监督,加强社会参与。
实行专家委员会制度。人员构成上,由规划局牵头,相关部门、地方学者、热心市民各部门共同参与。其中有很多分工,包括建筑现状评估、修缮方案评审、工程竣工验收等;同时考虑到技术人员要有足够的现场工作时间、减轻规划局和文物局工作压力、保证设计方案科学性这三个方面,将部分工作进行了技术外包。从工作的帮扶、申请人施工单位之间的关联性上,也形成了很好的关系。
2. 合理竞争机制,保证工程质量。
一是在方案阶段,组织设计单位公开招标,每个院落3个设计方案。二是在施工阶段,也要对施工单位进行筛选,从四个“值”来进行评估。资质值:古建筑施工资质;工种值:泥工、木工、雕刻工;人力值:每个专业3名以上、有传统维修技术并经过相关部门认定;经验值:2次以上维修项目且验收合格。这样才可以保证很好的工程质量,同时也促进古建筑工程公司的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使传统建造技艺得到传承,以及制定合理的竞争机制等。在整个过程中对技艺的传承,人才的培养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3. 渐进式修缮,维持多样性。
维持历史建筑的多样性。从技术角度讲比较好,撬动了社会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带动。每年对20个左右院落进行精细化修缮和系统性维修(区别于未补贴院落的局部修缮),这样做的现实意义是可以依据户主财力,体现个体需求与审美,从而促进居住形态的多样性以及民居建筑的有机生长。
四、总结与展望
从平遥看历史城市保护的趋势。从管理方式上:历史城区、历史街区,从条管变块管;从建筑遗产上:抓紧具象价值,才可能维护抽象价值。
历史街区景区化,是全球普遍面临的问题。平遥民居修缮补贴办法,通过制度建立和程序设计,确保传统民居建筑的修缮,不再是个人文化兴趣的追求,而是政府对遗产保护的价值导向。通过资金补贴,引导居民共同保持传统民居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是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深化、细化、具体化的探索。
政府补贴引导传统民居修缮制度的建立,是历史街区保护困局的突破口。这个模式可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优化人居环境,强化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传承古建筑营造技术。同时,通过各部门协调、协作的机制设计,有利于政策推进和落实。探索技术外包,保障修缮工程的质量,兼顾居民使用要求与审美情趣。渐进式的修缮,保证生活延续。对传统民居的有效保护,实现了对历史街区、历史城市的真实性保护。
这项工作不是单方面可以完成的。如果政府大包大揽,将受到财力限制,而且居民意愿无法体现,就会对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如果居民完全自主进行,则只能做抢救性的维持,不系统,容易反复花钱。加之基础设施不能同步更新,无法有效提升人居环境。
修缮保护 篇10
北京中央医院 (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是国人筹建的首家西医综合医院, 由伍连德博士建议创立并担任首位院长。面对当时国人运营医院的落后面貌, 伍连德博士立志建设一所堪与美国医院相媲美的现代化医院, 树立中国医院典范, 以发展中国的医学科学事业。1915年由他倡议兴建, 并在1916年奠基, 历经两年多时间建设, 于1918年正式开业。在《创建中央医院记》碑文中对落成的医院赞誉道:“与欧美诸州并荣齐列, 岂不盛哉”, 可见当时之盛况 (图1) 。
中央医院选址于北京阜成门大街 (今阜成门内大街) , 位于妙应寺白塔附近, 其东侧为历代帝王庙。对此建设用地, 伍连德博士颇为满意, 认为不仅“地基宽旷”, 而且“空气清佳, 东可凭眺景山, 西可远临西蚰”, 是建设医院的良好基址 (图2) 。
一个世纪以来, 中央医院历经数次历史变革 (图3) , 像一位老人一样见证着历史:北京中央医院 (1918~1948年) ——中央人民医院 (1950~1955年) ——北京人民医院 (1956~1957年) ——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1958~1984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000年至今) 。
二、思昔抚今:改造前 (2015年) 的北大人民医院
(一) 现有医院建筑结构
白塔寺院区医疗楼是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该医院建筑坐北朝南, 为典型的维多利亚式建筑, 具有折衷主义特征, 砖混结构 (图4) 。东、西两端为燕尾式, 中部南向突翼作为厅廊, 中部北向建有3个短翼。东、西两翼端为平顶屋面设计, 主体为木构屋架坡屋面, 上覆红色陶瓦 (图5) 。主楼原为4层建筑, 分为底层 (半地下层) 及地上3层 (两翼端为地上两层) 。该建筑底层东端设有门诊入口, 一层中部南向设正门, 室内通道南侧设有电梯及主楼梯, 北侧设有两处辅楼梯。1984年, 主楼顶层因火灾遭到焚毁, 仅保留底层 (半地下层) 及其地上2层, 沿用至今。
(二) 存在问题
历经百年, 原有的建筑布局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医疗的使用要求, 亟需拆改。但实际情况是该建筑结构形式是砖混结构, 大部分隔墙无法进行拆改;之后又经历1972年大地震, 结构变形严重;且没有原有结构施工图纸 (图6) 。那么如何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 完成文物修缮保护和医疗流程再造, 实现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医疗空间重构, 这些都是设计的关键和难点。
通过调研, 我们给这位“百岁老人”把脉, 发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 以该项目的中心供应和手术中心为例, 手术中心仍然是20世纪60年代的面貌, 无层流净化设计, 洁污进出为同一出入口, 流线交叉严重, 完全不能满足《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要求 (图7) ;
第二, 该建筑综合门诊、医技和住院等多种功能, 合理的交通设计尤显重要, 但现状是水平交通交叉混乱, 垂直交通更为紧缺, 甚至没有医疗电梯;
第三, 所有病房均不是标准病房, 面积狭小, 且采光通风不佳;
第四, 由于缺少大厅、候诊区、交通厅等公共共享空间, 造成走廊中人满为患的现象;
第五, 医生办公环境分散且条件差, 需要整合扩充;
第六, 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前提下, 复建符合洁净要求的手术中心。
虽然她“伤痕累累”, 但在许多细节上历史遗存精华犹在。例如, 医院入口处正立面门廊处4根科林斯石柱保存尚好 (图8) ;二层的水磨石地面历经百年, 包浆完好, 依旧散发着温润优雅的光芒;主楼一层门厅里一百年前设计的院标也仍然保存完好 (图9) 。
综上所述, 基于文物保护的前提, 医院在进行改造设计时, 需要将科室部门做统筹安排, 以实现布局最优、流线简洁的目标, 并满足医院的使用和规范要求。
三、再续华章:白塔寺医疗楼的修缮保护和医疗流程再造
该医疗楼项目改造涉及文物保护、工程加固改造和医疗工艺设计等方面, 为此, 结合医院现状和要求确立工作开展的基点, 包括规划设计具有合理的功能组织、清晰的医疗流程;创造人性化医疗环境和医护工作空间;整合资源, 为医院运营成本控制创造条件;遵循真实性、整体性原则, 使文物保护建筑历史再现 (图10) 。
(一) 医疗流程再造
由于医疗楼的使用功能较为综合, 人流分类十分复杂, 除了各层不同的功能安排之外, 各楼层的平面设计也满足洁污分流、内外有别的原则。医院出入口的设置上, 在首层分别设置了门诊、口腔科和体检中心3处出入口, 使人流从首层开始就做到有效分流, 改变了原来只设1个出入口而造成的易拥堵的现象;在垂直交通上, 首先在中心区域为患者设计电梯厅及医用电梯, 另外在南北4个配楼病区内设置了污物电梯, 并将患者电梯和医护人员电梯明确分开, 在有限空间资源下, 实现洁污、人物的分流, 使医疗流程得到极大改善 (图11) 。
(二) 医疗功能重构
改造前, 该医疗楼首层为门诊部、二、三层为病房区, 但限于现实条件, 病房区没有1间能够达到标准病房的要求, 且医生办公区和护士治疗区分布零散, 造成资源浪费。因此, 在改造中应从医院运营角度考虑, 在病房区核心位置集中设计医办、医生休息室、值班室、更衣淋浴室等房间, 分别服务南北4个病区, 既整合了人力资源又解决了医生办公区面积少、环境差的问题 (见图12) ;在主楼的东西两端弧形区域, 设置南病区集中护士站, 利用其特色空间, 扩大护士站的可监护面, 真正发挥医患交流的作用。
北侧两个病区经过一系列整合, 改造成为有独立卫生间的标准病房, 且病房朝向、采光、通风俱佳。虽然改造中技术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 但工作人员技术攻坚, 最终实现了方案设计, 极大地改善了住院环境, 成为此次改造工程的亮点 (图12) 。
(三) 手术室复建
手术室复建巧妙地利用了新建的患者电梯及污物电梯, 在垂直交通上实现洁污分流、人物分流。在此基础上, 还设置了手术医生办公区、卫生通过区、物品库、洁净走廊、清洁走廊等必备的辅助用房, 打造出1间百级手术室和7间万级手术室, 最终实现手术中心设计目标。另外, 为了在项目改造过程中使建筑立面及屋顶保持原有风貌, 经过多个专业建筑师缜密计算, 克服结构加固、特别预制空调机组、屋顶内送排风等一系列困难, 终于将8台手术室洁净空调机组安置在坡屋顶内, 满足了文物保护的修缮要求 (图13) 。
(四) 完整再现历史外观
该医疗楼的历史外观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沿南侧主立面, 大气而不失细致, 整体运用古典建筑语言, 局部及细节上又采用巴洛克艺术的处理手法。本次历史建筑的保护设计, 力求完整再现其历史外观的特色风貌, 留存其特色, 延续其价值 (图14) 。
在项目改造过程中, 修缮了建筑立面及弧形转角立面的风貌, 修复水刷石墙面和精致雕饰, 按照历史样式复原主入口大台阶及柱式, 完整修缮了二层门厅的原门窗 (图15) , 立面门窗按照历史原样采用金属框原样仿制, 提升了品质。
四、结束语
北大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医疗楼保护修缮和改造设计, 遵循真实性、整体性原则, 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 通过医疗功能的重构和医疗流程的再造, 合理利用建筑空间, 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品质。充分体现出该医院建筑独特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使历经沧桑的建筑遗产优雅而有尊严地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郝晓赛, 秦佑国.中国早期医院的建筑风格形式:1835-1928[J].建筑学报, 2014 (11) .
浅谈房屋修缮工程的工作 篇11
关键词:房屋修缮;勘察设计;实施;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2-0158-02
房屋一经建成,损坏也就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要求对其结构强度、刚度、耐久性、安全性进行鉴定,并对建筑功能和各种设备的可靠性及功效等进行评估和检测,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维修、加固、改造更新。由于房屋的建造时期不同,修缮对象结构复杂且多样,决定了房屋修缮具有专业性强、内容繁杂、难度大等特点。修缮的查勘设计及合理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使其经济效益最大是关键。为保证修缮工程的质量,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修缮工程的查勘设计是关键
房屋修缮工程查勘与设计是具体贯彻房屋修缮政策和确定修缮范围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同于新建设计,它是对确认需修的房屋作详尽的勘察,以提高房屋完好等级和改善使用功能的要求,它所提供的设计文件,既是修缮贯彻制定方案和编制预算的依据,又是指导施工的具体任务书,修缮设计方案、修缮范围和标准都以查勘设计为标准和手段。查勘一旦发生较大的差错,进入施工阶段后必然会被不断改变实做内容和调整数量,材料大量增减,施工作业计划将随之变动,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所以必须十分重视查勘设计,以确保在房屋修缮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确保工作质量。
在勘察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房屋的实际情况,可作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修缮。根据太原市现有房屋的状况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房屋损坏比较严重,这些房屋分布也比较分散,且很多已成为死角而无法开发改造。除对有些项目需进行必要的抗震加固或局部改建外,一般宜采用翻修、大修、中修、小修和综合维修5种方式来进行修缮。在此基础上,还应遵循经济、实用、使用合理、安全的原则,可有效地取得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例如:在大翻修工程中,如能合理地利用原有的基础、墙体等,既可以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也可节省开支、减少环境污染。由此看出,修缮方案的制定必须因地制宜,视各种条件的差异和客观的实际需要来编制。
2 在修缮施工阶段中应注意的问题
房屋修缮工程的类型较多,项目繁多、面广、数量大,使用材料的品种、规格也多。外部需要供应、运输、市政设施、供水、供电等部门的配合协作,还必须在修缮施工中因地制宜地进行各施工阶段、施工环节、工序和工程的很好协调,搞好总体综合平衡。为此,对修缮工程先要有计划、有步骤,施工中要加强施工阶段、施工环节、工序和工序的交验检工作,并认真、及时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2.1 隐蔽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要及时、准确、真实
修缮工程中的计划管理,与新建工程相比,其预见性、可控性较差,特别是一些隐蔽工程不易发现,因此,对修缮工程的修缮项目的计量显得更为重要。施工过程的连续性和修缮项目施工工序的覆盖,要求工作应及时进行,准确地进行测量、验收、签证,做好原始资料的记录,以反映施工过程的真实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勘察设计与施工应密切联系配合,施工工地负责人应全面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建设单位联系,共同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并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来加以解决。而现状常为:施工单位对资料的管理不给予重视,不及时填写隐蔽工程验收单,工程结算时才补验收资料,造成资料记录混乱、丢项现象严重。
2.2做好工程隐蔽验收的基础资料工作
由房屋修缮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做好资料工作的重要,作为施工方,对修缮工程隐蔽验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一定要在施工中完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因建设单位或现场的种种原因,常会出现一些设计变更或修改现象。要及时搜集整理好变更的有关资料。比如:周围的影响工程;临时的变更修改通知书;现场变更的签证手续;材料、设备型号规格的改变;材料的实际供应情况等。努力做到隐蔽资料工作与工程同步完成。
2.3 编制修缮工程预算应留有余地
房屋修缮工程可变因素多,不可预见的因素也多。施工条件和环境的多变,尤其是结构上的隐蔽工程,如地基是否能达到承载力;基础是否能利用;木屋架、檩条、椽子的腐烂情况以及工程实施时是否影响到相邻建筑结构等等,都是难以预测的。因此,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留有一定的余地。
2.4处理好与用户及周边住户的关系
房屋修缮工程是在原由房屋的基础上,恢复或增加其使用价值,以满足用户或住户的需要。要取得修缮施工的顺利进行,除与外部有关单位和内部间的协调外,还需以方便用户和住户为指导思想,了解住户对住房的想法、希望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根据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施工时既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也要保证用户和住房的安全,进行文明施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 施工管理人员要因事设人、因职设人
房屋修缮工程情况复杂,特别是在房屋翻修,或原有结构件加固拆换,或地基基础加固补强,较多取之于实践经验。因此,修缮工程的技术人员在必须具备足够的建筑工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各类新旧建筑、了解这些建筑的损坏规律、掌握查险、鉴定、检测、翻新、加固、补强、纠偏、改建等等修缮专业技术,才有可能胜任修缮工作。实际工作中,许多建设单位并不重视技术人员的聘用和培养,在基建处人员的安置上,并不考虑是否懂建筑专业,小的维修工程依靠施工队,大的维修工程依靠监理单位或竣工后聘审计部门来审计。造成甲方对工程的施工工艺不懂,工程质量不清楚,材料价格无法控制,维修成本大大提高。
4 旧料的合理回收和利用
旧料的合理回收和利用,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使用建筑材料的消耗率,降低工程造价。例如,以下几个方面可有效把旧料加以合理的利用:①在现有修缮工程中,有许多筒瓦屋面和澄泥瓦屋面需揭顶换栈或瓦屋面重新改造,拆除的旧瓦,除一部分风化或破碎以外其余均可利用。②对揭顶改现浇的屋面,拆除的旧瓦也可用于其他维修屋面当中。对拆除下来的旧机砖,可在混水墙、基础及零星砌筑中加以利用。③对砖木结构中大梁、檩子、椽子等木料,在拆卸时尽量考虑不损坏为原则,加以重复使用。④对于许多的低洼院落,可利用拆除部分的污土进行回填,还可利用拆下的钢筋混凝土、素混凝土、碎块等回收加工,作为三合土垫层。这样,既能减少购买黄土回填的费用,又能减少污土外运,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多年来实际的修缮工程结算来看:综合的利用旧料可使修缮工程造价每平方米造价降低20%左右。
由于修缮工程具有不同于新建工程的许多特点和独特的专门技术,它在建筑施工领域内的重要地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程质量要求的提高,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材料消耗;提高工程的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加强工程管理,降低不必要的消耗。重视房屋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改善生活环境,保护和维护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房屋建筑,保护和发扬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和建筑群风貌,就会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邱蓓,女,1963年出生,辽宁沈阳人,工程师。
Discusses the House Restoration Project Shallowly the Work
Qiu Bei
修缮保护 篇12
建筑构造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科学, 主要研究建筑物的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1]。建筑构造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为建筑设计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是建筑得以建成的重要技术措施, 在建筑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最早的建筑构造节点, 是模仿自然界的某些结构物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实践的发展, 逐渐积累形成建筑构造, 并记入相关典籍。而到了当代,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形成了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审批、发行的各类《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构成的建筑构造实用体系。这些图集的内容以各类构造详图为主, 可直接作为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一部分。目前, 有的设计人员过于依赖《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对建筑构造的原理理解不深, 只懂套图, 往往会造成牵强附会, 形成设计上“不对盘”或无法施工。这在近代文物建筑的修缮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工程出现了生搬硬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的不合理设计;也出现了不少仅简单提出按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等原则性要求而未提供构造详图的修缮设计方案。
为此, 本文结合近代文物建筑永定虎豹别墅的保护修缮工程实例, 从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出发, 对近代文物建筑构造改善设计的要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文物建筑构造修缮设计的研究和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1 近代文物建筑修缮设计中的建筑构造问题
我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我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新旧接替、中西交汇、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 包含了新旧两大建筑体系, 且两大建筑体系互相影响。
同样的, 这个时期建筑的建筑构造技术也处于一个急剧冲突、变化发展的过渡阶段。新结构和近代力学的引进和发展, 突破了中国古代建筑世代沿袭的传统法式和依赖老经验的落后状态。近代建筑工人善于将新技术和“土法”相结合, 克服复杂的技术难题, “新的”建筑构造技术不断被创造并应用于当时的建筑工程。由于掌握技术的施工队伍人数有限, 而且几乎全部集中在若干大城市, 即使是未成熟的新建筑技术也几乎与小城镇和农村无缘。所以, 这一时期的建筑 (构造) 技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在小城镇、农村、偏远地区私人建造的近代建筑中, 往往由于建筑构造的不合理, 导致建筑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或产生病害。
与古代建筑和现代代建筑相比, 近代建筑由于属于过渡时期的建筑产品, 且处于我国国力较弱的历史阶段, 关于建筑构造的研究不够深入, 留存的建筑技术资料也最少, 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建筑构造不具备通用性。当近代文物建筑进行修缮设计中遇到需对原建筑构造进行改善设计的情况时, 缺乏近代建筑相关的构造典籍可供修缮设计参考, “无图可套”成为了近代文物建筑修缮设计中的难题。
2 近代文物建筑原建筑构造改善设计的要点和方法
2.1 可行性与功能性
“可行性”与“功能性”是建筑构造的两大主要特性。“可行性”是指建筑构造是可以建成的, 而且是稳定、牢固、安全、可靠, 对环境不构成影响和污染的。“功能性”是指在建筑构造可行性的基础上, 能够实现某种建筑功能, 做到实用、好用。在对近代文物建筑的原有建筑构造进行改善设计时, 应当紧紧围绕建筑构造这两个特性从建筑构造的构成原理出发进行设计。
2.2“修旧如旧”的原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就要求对文物建筑修缮原则上要保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 包括构造形式和装修形式都应当保持原样。
所以, 本文认为只有当文物建筑原建筑构造不合理导致建筑物病害, 不进行改善设计严重影响安全或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可以对原建筑构造进行改善设计。在对文物建筑原建筑构造进行改善设计时, 要特别注意“可逆性” (可逆性是指所采取的措施较容易拆除恢复建筑构造原状, 而不对原建筑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改变) 和“可识别性”以及不改变建筑原有外貌的要求。材料和技术可以利用现代的, 但外表形式必须维持原来的,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来处理[2]。这既决定了建筑构造的可行性, 也是文物建筑建筑构造设计特殊功能性的体现。
2.3“相似类比”法的运用
“相似类比”法是一种以经验为前提的逻辑推断方法。采用这种方法, 要做一个新构造形式, 一般是先选一个与新的构造相类似的、现存的、实用可行的构造节点, 在此基础上根据建筑构造构成原理进行修改、补充, 凭借设计者的经验, 推断其是否符合新的功能要求和有无可行性, 如推断是肯定的, 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构造形式。当它又被实践验证是一个实用可行的构造方案之后, 它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更新的构造形式产生的基础了。“相似类比”法是建筑构造发展的主要途径。
近代文物建筑的建筑构造改善设计是适宜采用“相似类比”法的, 原因有两点:一是近代建筑留存资料、典籍较少, 不像古代建筑及现代建筑有法式可依、有图可套。二是近代建筑处于承上启下、新旧交替的时期, 与古代建筑及现代建筑均有一定的关联性或相似性。虽不能直接套用相关典籍、图集, 但相关典籍、图集也为“相似类比”法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代文物建筑的建筑构造改善设计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构造基本可行、适用, 需在原有构造的基础上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局部改良, 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构造;二是原有构造完全不可行、不适用或构造缺失, 需要创造一个新的建筑构造。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永定虎豹别墅 (胡文虎纪念馆) 位于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中川村, 是著名爱国侨领胡文虎1946年冬耗资34万港元兴修的, 1991年被列为第三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建筑面积约1700m2, 通面阔32.84m, 通进深32.1m, 建筑坐南朝北, 北侧两层、南侧三层, 中间两层走廊连接。涉及砌体结构、木结构、夯土墙、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多种建筑结构形式, 揉合中西方建筑特色, 气势雄伟。半弧形砖墙衬托土墙高楼, 新颖别致, 凌空欲飞。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式近代建筑 (见图1、图2) 。
3.2 存在的建筑构造问题及改善设计
3.2.1 墙体连接构造
(1) 存在的问题。建筑的砖 (夯土) 墙之间相交连接一般采用留 (咬) 搓砌筑或同时采用沿墙高等间距布置拉结筋 (条) 的连接构造。而虎豹别墅同时采用夯土墙及砖墙两种材料的承重墙体构件 (墙体平面布置见图2) , 夯土墙与砖墙之间的相交连接属于特例, 没有相关的构造做法参考, 建造时可能由于当时工匠水平有限, 未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使得纵横墙交接处形成竖向通缝 (见图3) , 属于构造缺失的情况。这种构造缺失将严重降低竖向承重墙体构件的结构整体稳定性, 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必须创造一个新的墙体连接构造予以改善处理。
(2) 构造设计方案。运用“相似类比”法, 参考已普遍使用的砖砌体结构增强纵横墙拉结体外拉结筋做法 (该构造是由图集03SG611《砖混结构加固与修复》[3]第F-11页大样2修改而来, 并经实践验证实用、可行, 见图4) , 虎豹别墅纵横墙连接构造也采用体外增设拉结筋的做法, 紧紧抓住“可行性”与“功能性”特征, 综合考虑材料、细部以及外观处理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构造设计 (构造详图见图5) :
(1) 材料选择。该建筑夯土墙的原粉刷采用草筋黄土砂浆, 修缮也要采用同种砂浆, 不得采用水泥砂浆, 对普通钢材无法形成良好的碱性保护, 会造成钢材易锈蚀, 所以在选材上应采用耐久性较好的材料, 考虑采用竹筋或不锈钢棒材。竹筋属于传统材料, 在夯土墙建造过程中也普遍使用, 但在墙体外由于竹筋在弯折连接及锚固上较难处理, 可行性较低;而采用不锈钢棒作为拉结筋具有较好耐久性, 且弯折连接及锚固构造简单, 可行性较高, 所以最后选择不锈钢材料。
(2) 锚固连接细部构造设计。拉结筋与夯土墙的锚固连接构造是整个纵横墙连接构造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夯土墙墙体材料强度较低, 若采用图4所示在墙体中掏洞口, 拉结筋直接锚入墙体的构造, 可能由于锚固点处局部应力集中导致夯土墙过早开裂损毁, 方案不可行。根据锚固的功能要求和力学原理, 在锚固点处除了穿墙锚固于墙体内的螺杆外, 两侧墙面还增设辅助承压板, 墙体穿孔设置螺杆, 通过拧紧螺帽对承压板施加压力, 使承压板与墙体间形成锚固摩擦力抱紧墙体, 形成较大范围的锚固体, 从而使锚固应力扩散。为了加强锚板与墙体表面的摩擦力以及与墙体粉刷的附着力, 设计采用在不锈钢板涂刷碳纤维布浸渍胶, 表面洒适量中砂进行粗糙化处理。新构造沿层高方向增加了拉结筋数量, 每隔1/4层高即增设一道拉结筋, 减小了单根拉结筋的锚固力, 并且上下相邻两根拉结筋在水平方向错位500mm, 更好地避免了应力集中。
(3) 隐蔽 (外观) 处理。新的墙体连接构造采用了新材料和新技术, 与原建筑不协调, 但原墙面粉刷层厚度达35mm, 墙体连接构造可通过墙面粉刷层有效隐蔽, 完全不影响建筑的装修外观。所以构造要求凿除原墙面粉刷层至墙体结构层表面, 拉结筋应紧贴墙面设置。为避免粉刷层在光滑的拉结筋处产生顺筋裂缝, 对不锈钢棒表面进行了缠绕麻绳糙化处理。
3.2.2 滴水线构造
(1) 存在的问题。现场查勘揭示虎豹别墅外墙面需进行滴水处理的外沿部位如屋檐、走廊外沿等, 均采用贴面瓷砖下边沿下凸的构造做法, 瓷砖间缝隙采用水泥浆勾填处理 (见图6) 。当瓷砖间水泥浆勾缝掉落后, 雨水沿瓷砖缝隙返流入沿口内, 造成沿口底面污损, 影响外观 (见图7) , 滴水线也失去了相应的功能。
(2) 原构造改良设计方案。根据康达效应, 流体 (水流或气流) 有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 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 此即滴水线构造所依据的基本原理。虎豹别墅原来采用的贴面瓷砖下边沿下凸的滴水构造是符合这个基本原理的, 原构造基本上可行, 仅需要对瓷砖缝隙的填缝构造进行局部改良处理即可。且该构造为建筑外露部分, 不容易隐蔽, 保持原构造形式也更符合文物建筑保护的要求。
现代建筑常用滴水线构造有两种:一种是在沿口处做成阳角三角形状的鹰嘴 (见图8 (a) ) ;一种是在沿口做凹进去的槽, 也叫滴水槽 (见图8 (b) ) 。
采用“相似类比”法, 参考常用的滴水线构造对虎豹别墅原滴水线构造进行改良设计。由于原建筑对沿口混凝土构件仅采用很薄纸筋灰浆罩面装饰, 无粉刷层, 在保持原装修形式的前提下, 设置滴水槽需在混凝土构件中凿槽, 施工难度极大, 切破坏性较大, 方案不可行。所以选择图8 (a) 所示鹰嘴滴水线构造为基础对原滴水线构造进行改良设计, 具体方案如下: (1) 瓷砖间缝隙采用粘结性能较好的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勾填。 (2) 在瓷砖内侧采用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制作鹰嘴, 形成第二道防线 (见图9) 。
4 结语
本文对近代文物建筑修缮工程中原有建筑构造改善设计要点和方法进行探讨, 并结合工程实例永定虎豹别墅修缮工程设计进行了应用和阐述, 相关构造改善设计方案均具有良好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可逆性、可识别性, 不影响建筑外观, 满足文物建筑保护的特殊功能性要求, 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金虹.建筑构造.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温.建筑构造构成原理.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