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方法

2024-10-15

修缮方法(共10篇)

修缮方法 篇1

摘要:高等院校老校区物业应界定为:使用期达到或超过50年以上的高校校园内的楼、堂、馆、所的基本建筑设施的范畴。文章通过对高校老校区物业修缮工程存在问题的列举, 提出建立成本管理方法和对策。以此希望实现高校后勤部门对老校区物业维修工程实现精细化的成本管理, 为高校后勤保障工作探索新途径、新路子。

关键词:高校老校区,物业修缮工程,成本管理方法和对策

高等院校校区物业的定义:是指校区内的所有教学楼、实验室、礼堂、报告厅、学生宿舍以及图书馆、体育活动场所、公共食堂、浴室等楼寓建筑物等统称为校区物业。根据国家对学校基本建设的使用寿命曾做出明确规定, 必须达到50年的使用期限, 因此对高等院校老校区物业应界定为:使用期达到或超过50年以上的高校校园内的楼、堂、馆、所的基本建筑设施范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国家对高校基础建设的拨款逐年增加, 这无疑是给各高校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但是由于受到各地政府城市规划要求的限制, 各高校对原有的老校区, 要想进行大规模的规划重建, 可能是不现实的事。因此各高校只能对这样的校区的物业进行维修翻新、升级改造。由于此类工程从其修缮规模, 经费投入量等方面评价, 不能纳入基本建设的范畴, 充其量是零打碎敲小工程。因此对老校区物业的维修改造, 学校决策部门难将其列入可掌控、可规划的建设项目。

1 高校老校区物业维修工程存在的问题

1.1 五十年前高校规划设计理念难以穷尽现代教育的实际需求

综观高校校园区域现存的老式教学楼寓, 尽管它们可能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式建筑, 或者是该校文化发展、教育质量提升的鉴真实物, 但就其楼寓的建筑格局、教学功能都明显存在与现代教育的需求有很大差距的问题。必竞是50年前设计建造的教育设施, 设计规划者的理念很难以穷尽后50年甚至是100年之后的教育实际需求。高校如以一个陈旧落后的教育平台, 承载现代先进且厚重的教育任务, 已是不堪重负。因此对老校区的物业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已成为学校关注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1.2 老校区物业非线性状态的自然损耗造成维修工程难以实现有效规划

老校区物业因其使用期限超过50年, 已不同程度地出现破旧损坏, 而且基本建设的自然损耗呈现随机或突发的非线性状态, 需要维修的项目涉及面广量大、工种较多、繁杂琐碎, 这给高校后勤部门的维修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是强调刚性的保障, 另一方面校区物业设施的损坏 (自然损耗和人为损耗) 并无规律, 造成后勤部门的维修施工计划无法事先设置和安排, 老校区的教育资源本身极其有限, 如果暂停教学工作而进行抢救性维修工程, 势必在维护刚性的教学秩序与抢修工程达到有效保障之间存在矛盾, 后勤部门还要对老校区物业的维修工作, 预先向学校提交类似于事业单位的编制预算的方案等等, 这一切给校区物业能否实现有计划、规范化的维修工程带来困难。

1.3 老校区的基本建设的档案缺失给维修工程带来盲目重复投资和浪费

现在高校物业因其修缮施工的规模, 经费投入量方面不大, 尚不能列入学校基本建设范畴, 所以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对这类“零打碎敲”的施工工程, 一般不纳入规范建设的程序管理中, 因而很多修缮工程未能建立相关建设档案, 而老校区物业修缮工程由于缺乏此类档案, 经常造成修缮工程是重复投入建设生产, 对学校有限的财务资产造成浪费。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东校区为例, 该校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 距今有60余年历史, 该校区也曾因发展的需要, 其校区物权两度易手。我校接管后, 原本打算对这老校区进行重新规划、重新建设, 但由于存在市政府城市建设规划要求的限制, 重建方案已不可能实施。目前该校区基本保留始建时期的教学和生活的楼寓, 但相关的基本建设的档案早已荡然无存, 这给后勤部门的维修改造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一些维修工程存在着盲目地折前补后的重复劳动。成本核算, 精细化管理难以实现。

1.4 老校区物业修缮工程易给施工方造价失实, 增加施工的实际成本

老校区物业客观上存在着自然损耗和人为损毁的现状, 而学校后勤部门要实现对经常性的维修工程能够有效的成本管理, 工程队的引入就成为维修工程成本管理能否达到有效率目的的关键。根据我国高等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 很多高校对校区物业的维修施工队采取招标方式, 从社会上引入, 并行成制度化举措。实践中我们发现, 学校后勤部门与工程队之间, 时常存在着监管与被监管、降低成本与诉求利益最大化的矛盾。维修工程的预算一般由施工单位编制, 常常存在施工方利用使用单位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预算如何套取, 工程量如何计算、工程造价构成的不了解, 高套定额、提高收取标准甚至加大工程量等办法提高工程造价, 从而增加了工程预算, 最终容易导致区区维修工程的成本昂贵。

1.5 高校物业维修工程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管和内控制度的约束

多数高校正是因为老校区的物业维修工程尚不能纳入基本建设的范畴, 因此对此类工程的监管和审计工作常常容易被忽视, 且缺乏管理力度;对校区的物业维修工作, 一般认为是零星工程, 多以后勤部门安排施工队应急处置、解决问题, 而没有在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招投标制度。在物业维修工程资金预算拨付前, 缺乏项目资金预算编制计划和投资效益预测分析评估制度, 项目资金拨付过程中, 对于专款专用、工程进度、工程预决算审核等方面, 缺乏严密地监控制度, 给维修工程的成本管理带来困难。

2 高校老校区物业维修工程降低成本、提高工程效益的方法和对策

如何降低高校老校区物业维修工程的成本, 确保工程达到预期质量标准, 提高老校区基础建设效益, 这是摆在后勤部门面前新课题, 在此笔者提出应对策略。

2.1 老校区物业维修工程的重点是升级改造, 加强预研和规范决策

对拟实施的校区物业维修工程, 须逐项进行可行性研究, 把高校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校园的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老校区物业的修缮工程要本着最大限度升级改造, 对于不能重新建设的教学及实验实训的楼寓, 要以前瞻性的视角进行修缮改造, 以使其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同时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和学校的经济实力与实际偿还能力, 综合确定维修工程规模, 以最小的风险, 最少的投资, 获得最实在的效果。这要求后勤部门对施工工程进行预研, 对待建施工项目全面梳理, 分出主次重点, 做到合理布局, 重点施工。论证既要考虑到眼前、局部, 也要顾及全局和长远。既需要计算一次性投入的差异, 也要考虑项目的远行成本, 以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证过程中有大量的技术准备工作要做, 凡涉及资金较大的项目须由职能部门提出项目意义、建设规模、投资额度、资金来源、工程预算等项目可行性报告, 再由后勤处领导和分管校长会议讨论通过, 最后由主管校长审批, 形成学校的正式决议, 之后是项目的施工, 施工中不轻易更改工程内容, 以避免造成资金浪费。

2.2 遵循物业设施及设备自身的使用寿命客观规律, 完善申报、审批流程

高校物业设施的使用存在从新变旧, 从整体到局部会出现自然损耗的周期性规律, 特别是老校区物业设施在自然损耗过程中, 存在着突发性强、规律性差的特点, 后勤管理部门应把握物业设施折旧率的演变规律, 制定出修缮管理制度, 对老校区建筑物要有计划地从结构、层面、水电线路、新型教学设备安置、门窗采光效果和墙面粉刷等方面进行修缮, 延长物业设施的使用寿命, 以有规律的维修手段减少突发无序地维修工程, 通过编制切实可行的内部修缮定额标准, 控制维修成本, 对琐碎繁杂的小型维修也应当确定额度申报制度, 对额度内范围内的项目可先施工后审核, 以此简化中间审批程序, 提高维修效率。

2.3 加强老校区物业维修工程的档案建设和管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入

要想合理地规划和维修高校老校区现存物业设施, 充分利用现存的物业维修工程档案资料, 进行分析研究, 这是维修工程中成本核算较为有效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中, 对此类“零打碎敲”的维修工程没有给予重视, 相关档案的整理、收集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地管理和建设。因此要克服只重视大规模基本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 而轻视维修工程的档案建设与管理, 从现在起, 高校后勤部门的一项非常的意义的工作, 就是要不断抢救性地收集校区物业设施历史上维修工程档案, 并加以分类、整理。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对校区物业的维修工程进行管理, 编制数字化管理系统, 对校区物业设施实现动态监控, 通过定期检查, 及时发现物业设施的安全隐患, 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精密分析和计算, 再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维修方案, 这样可以使后勤部门在老校区物业的维修工程中避免重复投入施工,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低成本, 减少浪费。

2.4 推进维修工程的招投标制, 加强有效监管,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管理

高校老校区物业修缮工程实施过程中, 施工方造价失实, 大大增加了维修工程的成本。要想消除或减少造价失实的现状, 我们应该推行严格规范的招投标制度, 使高校老校区物业的维修计划、施工、监理等环节都成为阳光工程,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维修工程成本, 提高物业维修工程的质量。这就要求主管部门选择具有良好信誉度的施工单位竞争, 在评标、议标的过程中, 集体讨论确定施工单位, 避免个别人说了算的主观随意性, 还要有业务熟悉、综合素质好的负责零星维修的管理者参与议标工作, 学校纪检、监察机构应全程监控, 确保议标的程序合法规范。通过招标, 选择到信誉度好的施工单位是高校物业维修工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的关键。同时我们必须强调:后勤部门的管理上要牢固树立成本意识, 加强工程施工管理, 强化基建预算, 在工程施工中须树立成本核算意识, 严格控制成本开支, 确保项目不超支和预算的刚性。高校物业维修工程通常无正规的专业设计, 施工过程常常出现更改, 签证较多, 使工程成本增加, 容易导致结算价远远高出预算, 超出了预算的刚性范畴, 再者维修改造施工不可预见性因素较多, 施工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 因而施工过程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后勤部门必须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 或者聘请专业的监理公司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制约并配合施工单位, 确保工程方案落到实处, 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隐蔽工程要据实签证, 为竣工后的工程结算提供真实可靠的技术资料, 同时后勤部门应监督竣工资料的编制, 务求真实准确反映工程过程、工作量, 为工程结算的编制审核, 提供有效依据,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管理。

2.5 认真履行项目工程审计制度, 建立健全修缮工程的内部监控制度

加大物业维修工程的审计力度, 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管职能, 是高校对物业维修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工程审计一般包括:项目审计、过程审计、和结算审计等, 结算审计在工程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人员不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还要参与工程的前期工作, 如招标过程、预算及合同审核等, 在工程量审核、单价审核, 各种费用审核的过程中, 认真仔细、防止施工单位故意加大工作量, 以低套高、换高不换低等现象的发生, 将工程的造价控制在合理的标准内。与此同时, 财务部门应学习预、结算的相关基本知识, 严格执行先审计后付款的程序, 并对工程进度情况, 付款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 做到不拖欠, 不多付, 不少付, 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使得工程造价能够降低, 提高经济效益。维修施工合同是制约施工过程中甲、乙双方行为的有效依据, 也是确保工程质量、进度、造价的关键性文件。在签订工程合同同时, 后勤部门应深入了解合同的内容、条款, 推敲合同措辞, 对定额套用, 费用计取, 材料供应, 质量标准, 工期进度, 安全施工, 结算方式, 质保期限, 违约责任等方面一一明确, 并对承包方擅自转包、违规操作等明确处罚措施及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 从而为工程的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避免不必要的扯皮和纠纷及工程成本的增加。同时职能部门的人员应该把好工程款支付这一关, 严格按支付的合同的条款办理, 工程款是约束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的一大重要因素, 把握好这一环节的管理, 就能减轻维修资金紧缺的压力, 并能有效地控制成本的支出。

参考文献

[1]刘丽平、韩丰.浅析高校房屋修缮的规范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08年第二期

[2]刘光辉.高校维修改造施工管理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NO14

[3]范小路.浅议高校基建维修工程的成本管理[J].高校管理.2011年

玉皇阁的修缮 篇2

有段日子,北京城内的双层巴士车体上,刷涂着这样一幅广告:来蔚县过大年。乡土气息浓郁的广告,让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对这个古风犹存的小城生发了特殊的兴趣——虽然蔚县距离北京不过4小时的车程,但在京城市民的印象中依然是偏远而充满陌生感的地方。

地处河北省西北部的蔚县,历史上是华北边防重镇之一,保存着大量古城堡、古寺庙、古戏楼和古民居。不过在众多古建筑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坐落于县城北城垣上的玉皇阁。虽历经数百年风雨剥蚀,但玉皇阁的主体建筑仍然保存完整,高高矗立于城垣之上。古庙宇存世不朽,得益于历朝历代对玉皇阁的维修与维护,而屡屡鸠工聚材的修缮工程,也折射出蔚县这座华北边镇的社会变迁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社会公益力量的历史演进。

寄寓安靖边疆的“靖边楼”

蔚县古称蔚州,居恒山(古称常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汇之处,东临北京,南接保定,西倚大同,北枕张家口,“素为临边用武之地”。清人顾祖禹曾评价蔚州说:“山川险固,关隘深严,控燕、晋之要冲,为边陲之屏蔽,飞狐形胜,实甲天下。”(《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

朱明王朝定鼎南京后,通过大举北伐迫使蒙元势力退踞漠北,而“后控大漠,为负险之邦”(崇祯《蔚州志》卷一)的蔚县遂成为边防重地。明政府在蔚县设置了民政和军事两套系统,即隶属于大同府的蔚州和受宣府镇节制的蔚州卫。洪武十年(1377年),首任蔚州卫指挥使周房修建了“雄壮甲于诸边”的蔚州卫城。号称“铁城”的蔚州卫城,“城外包以砖石,高厚峻整,极为坚致,屹然云朔一巨防也”。(乾隆《蔚州志》卷三十)

当时在周房的主张下,蔚州卫城北城垣不辟城门,而是修筑了一座高楼,称“靖边楼”,寓意御敌守土,安靖边疆。至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蔚州的边防更为吃重。特别是宣德以后,蒙古瓦刺部兴起,致使大同、宣化一带边尘风起,狼烟在在。明正德年间,镇守蔚州的将士在靖边楼奉祀玉皇神像,希望借助神力的佑护,保障边地安靖,烽燧无警。随着玉皇神像的入祀,靖边楼改称玉皇阎,由一座戍边的敌楼成为祈佑太平的神祠。

官绅主导的第一次修缮

至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玉皇阁已存世两百多年,由于久经岁月磨洗,渐趋残破。蔚州地方长官于是集结官绅商民,醵资对玉皇阁进行第一次大规模修缮。这次重修前后耗时15年,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方大功告成,使玉皇阁“自内达外,上下周围,金碧辉煌,琉璃灿熳”。

据《重修北城垣玉皇阁神祠碑志铭》记载,玉皇阁旷日持久的第一次大修,几乎动员了蔚州地方的各种社会力量,包括民政与军政官员、乡绅乡贤,以及本城铺行的商人和各乡村善众。这些涵盖了蔚州社会各个阶层的捐资者,被题名于碑阳之末和碑阴,以志善德永垂。然而,从题名者的数量和列名次序来看,虽然此次大修官绅商民共襄善举,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官员和士绅。这些官绅除了在蔚州任职的地方官员和武官,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考中功名的蔚州籍乡贤。如嘉靖丙辰科(嘉靖三十五年)进士郝杰、万历己丑科(万历十七年)进士乔廷栋、万历戊戌科(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史东昌、万历辛丑科(万历二十九年)进士裴栋等人,都题名于碑阴首行,而他们也是嘉靖、万历年间最有影响力的蔚州籍名宦。

从边防重地到商贸重镇

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政府与蒙古俺答部议和通好,设“互市”贸易,史称“隆庆和议”。此后,华北边塞出现了60多年物阜民安的和平景象,所谓“隆庆以来,世际清平,间阎殷富”。

明代时,从京师南下,经良乡至涿鹿驿西行,即至蔚州,并由此可进入山西,通向大同。另设有从山东德州经河间府(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市)、雄县、蔚州至大同的驿路,其间还分布着经蔚州北达宣府镇(今河北宣化)的商路。伴随着华北边地干戈平息,烽烟不兴,地当交通孔道的蔚州成为商贩们的必经之地,一时间商贾云集,货物辐辏,“缟纻之来自兖、豫,橘柚之产于东南”,并经由商贩带来了可以御寒的“木棉”(即棉花,据顺治《蔚州志》)。

迨至清代,蒙古内附,边境北推至漠北喀尔喀蒙古之外,大同、宣化、蔚州这些昔日的边防重镇不再处于边防线上。由于蔚州为经张家口、大同等地通往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的商贸孔道,贸易繁盛,商业兴隆,城内涌现大量商行铺号,其中最具实力的是钱铺行、当铺行、商铺行和缸行,号称“四行”。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蔚州商户醵资重修双松禅寺后的财神庙,出资者总计90多家,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钱铺32家、商铺25家、当铺13家、缸房8家,其余为油铺、烟铺、线铺等。由此可见,蔚州不仅由边防重地发展为商贸重镇,商人也已经成为一支突出的社会力量。

取代官绅的民间商人

清康熙末年,玉皇阁再次重修,“积三年而工告竣”。据康熙五十八年《重修蔚州北城玉皇阁碑记》记载,此次修缮,虽有知州冯敬玉题名于碑阳之末,但碑阴题名者大多为蔚州当地的商行铺号,包括本城铺行、吉家庄铺行和白乐铺行。其中本城铺行出资者65家,吉家庄铺行12家,白乐铺行8家,而吉家庄铺行和白乐铺行都是当时蔚州当地新兴的乡村集镇商铺。与明万历年间的那次大修不同,康熙末年的这次修缮,商人的力量已经超越了地方官绅。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玉皇阁再一次大修。据《重修碑记》记载,此次修缮,主导者已由官绅转换为“四行”商户。“四行”捐资者为钱铺4家,当铺7家,缸房2家,商铺6家,各行均“施钱二万四千一百文”。此外,还有油铺、布店、烟铺、铁铺、饭铺等其他行业的商户。在官绅身影几乎全部隐退的背景下,来自民间的商人不仅主导着玉皇阁的修缮,而且是出资重修的唯一力量。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因玉皇阁“世远年湮,风雨倾圮”,再度重修。修缮工程总计耗资20万文,虽然知州陈嘉谋等地方官员象征性地捐了点钱,但主要出资者还是民间商户,其中仅缸行就集体捐资6万1千文,折合白银40多两。

玉皇阁的演变

有清一代,对玉皇阁的修缮可谓已成定例,几乎每过半个多世纪都要大规模翻修一次。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玉皇阁再度大修,蔚州知州张谐之“劝谕本城及各集镇行户,踊跃输将,共襄善举”(据光绪二十三年(《重修蔚州北城玉皇阁碑记》)。可见,修缮工程的费用已完全依赖于民间商户。

考虑到玉皇阁乃“城集铺行捐赀重修”,而且他们也一再要求,知州张谐之同意玉皇阁专归商户管理,“住持僧道亦归各铺户公议择用”。这样,商行铺号不仅拥有玉皇阁的管理权,还享有录用住持僧道的议决权。借助经济实力,蔚州的地方商人终于崭露头角,掌握了一定的社会管理权限。

清代时,随着疆域的开拓,曾经作为边防要塞的蔚州已经成为一个边患偃息、尽享承平的内地州县,过去的城池、敌楼也不再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而供奉玉帝的玉皇阁,也自然失去了祈佑神助、保境安民的意义。尽管如此,蔚州商户依然不惜重金,屡屡大兴土木修葺这座神祠,更多的用意已经出于对地方名胜的维护。彼时,玉皇阁早已成为当地声名最著的景观,正如光绪二十三年《重修蔚州北城玉皇阁碑记》中所说:“蔚地不乏胜景,孰如此阁居高眺远,四野风景,指顾瞭然。”某种意义上,风格峻伟、高矗城垣的玉皇阁,不独览胜,也逐渐演变成民众对一个“风鹤无警,驿马不惊,吏习其治,民乐其生”的“太平盛世”的寄寓和期盼。

渗漏修缮始于“查勘” 篇3

查勘是分析渗漏原因的基础、制订修缮工程方案的依据、组织修缮施工的前提,是确保修缮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日常屋面工程物业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总之,查勘体现了渗漏修缮工程的特色。

1 屋面防水层的查勘方法

1.1 直接观察法

这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最为普遍又比较简捷的查勘方法。它以目视为主,从室内观察渗漏痕迹的部位、面积大小、严重程度等,对照检查室外屋面上的相应位置,根据防水层的变化情况,结合查阅该建筑物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得出渗漏原因。该种方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丰富经验。从事过房屋渗漏修缮工作的人都知道,渗漏点不好找,特别是屋面渗漏,屋面上存在的缺陷往往与室内的漏水部位不在同一处,甚至下雨时不漏、天晴时却漏的现象也经常会出现,这些都给准确判断渗漏点带来难度。

1.2 局部切开法

也称取样剖析法。该种方法多在建筑物比较重要,防水构造比较复杂,渗漏程度比较严重,渗漏进水点比较难于查找时选用。具体方法是:在屋面相应部位凿开小面积的面层、防水层、保温层,甚至找平层,仔细查看渗漏状况及逐层存在的变化。使用该方法,应尽量避免由于破坏防水层而引起更严重的漏水。

1.3 红外线测温法

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已使用红外线测温法来查找渗漏进水点[1]。当屋面出现渗漏,其漏水部位与不漏水部位的温度会出现差别,利用红外线成像装置,将形成的温差变成可视图像,在监视屏幕上显示出来,以此确定雨水入侵的部位,这种方法可准确地判断渗漏水在屋面的分布情况。

1.4 压入气体法

利用压入气体的方法来查找渗漏点。在渗漏的部位安装一台压入气体用的压头,沿着与水入侵相反的方向送入示踪气体,用检测器探测示踪气体的泄露情况,以此确定屋面上的雨水入侵点。

2 查勘的部位与内容

2.1 对暴露式防水层的查勘

1)平面部位。着重检查防水层有无破损、裂缝、起鼓、流淌、磨耗、老化变色、皱折等现象,卷材搭接部位有无剥离、翘边现象,以及排水坡度情况,有没有积水现象。

2)立面及阴阳角部位。着重检查防水层有无起鼓、流淌、开裂,以及破断等现象。

3)收头部位。着重检查防水层端头有无密封,是否出现龟裂、卷材剥离、开口、翘边、固定件松弛或腐蚀等。

4)屋面排水比较集中的部位,如檐口、天沟、女儿墙、水落口、变形缝、伸出屋面管道的根部等有无做法不当或渗漏现象。

2.2 对有保护层的防水层的查勘

1)平面部位。着重注意检查保护层是否有开裂、粉化、变质、损伤,面层是否有植物繁生、土砂堆积现象,以及排水是否流畅等。

2)分格缝部位。着重检查分格缝内的嵌缝材料是否存在剥离、开裂、粉化变质或生长杂草等现象。

3)立面部位。着重检查保护层有无开裂、破损、脱落、老化现象。

4)栏杆扶手部位。着重检查扶手栏杆结合部位是否存在锈蚀、松动、位移,密封材料有无剥离、脱落现象等。

2.3 对女儿墙压顶部位的查勘

着重检查压顶部位有无龟裂、缺损、起砂、冻坏,压顶有无变形、生锈,收头部位是否完好等。

2.4 对落水斗及排水沟部位的查勘

着重检查落水口有无破损,铁件有无生锈,落水斗及口部有无堵塞、土砂堆积、排水不畅、植物繁生,排水沟的排水坡度是否合适、有无水倒流现象等。

2.5 对立面外墙部位的查勘

对立面外墙部位的查勘,要特别注意检查因结构变形或者由于屋面工程部位的材料及施工措施不当而引起的女儿墙外推,在外墙部位产生的裂缝。

3 屋面防水层查勘、修缮的基本流程

屋面防水层查勘、修缮的基本流程包括:

准备→选定检查部位→检查漏水情况→漏水原因分析→相关部位调查→确定修缮范围与修缮方式→材料、施工方案选择→施工准备→施工操作→竣工验收。

各项工序的具体内容如下:

1)准备。是指了解、掌握工程基本情况,包括建筑物规模、主体结构形式、原建时间、屋面类型、面积大小、防水层构造、施工方法。

2)选定检查部位。是指依据工程渗漏状况,选定勘查部位。

3)检查漏水情况。如已渗漏,需详查渗漏部位;如还未渗漏且未到使用年限,则应分析是否应继续观察、定期维修。

4)漏水原因分析。是指排查出防水层渗漏的具体原因。

5)相关部位调查。指找平层、保温层、保护层等的作法、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确定修缮范围与修缮方式。在评估渗漏或老化状态的基础上,确定是全部铲除旧防水层、进行整体翻修,还是在旧防水层上进行局部维修。

7)材料、施工方案选择。根据选用的防水材料和所处气候条件,确定施工方法和操作要点,明确安全事项和质量要求,编制施工方案。

8)施工准备。包括材料准备、工具设备准备、技术准备、人员准备、施工现场准备。

9)施工操作。按国家相关施工规范、材料标准或材料供应商要求的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并注意安全事项和成品保护。

10)竣工验收。检查工程质量,组织工程验收,同时建立工程回访制度、资料存档制度和维护管理制度。

4 结语

渗漏修缮工程和新建防水工程一样,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有时比新建工程更复杂,主要是渗漏原因难以找准。在渗漏修缮工程的一系列工序中,查勘渗漏原因是组织修缮施工的前提,是确保修缮效果的关键环节。防水工作者应不断积累、总结经验,提高渗漏查勘水平,为做好渗漏修缮工程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加强高校修缮专项经费管理探讨 篇4

摘 要 修缮专项经费是高校年度预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且随着近年高校规模的逐步加大,每年安排的修缮专项经费也逐年提高,加强此项经费的管理是高校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 修缮专项经费 立项论证 预算控制

修缮专项经费是指学校在年度预算中安排的用于基础设施修缮的专项资金。修缮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房屋、道路、围墙、沟涵、水、电、暖、气、通讯及附属设施设备的应急维修和大、中修,以及校园绿化美化等。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校园面积逐步扩大,在基本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校园、校舍和校内水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要求不断提高,与此相应的修缮专项经费也逐年增加。如何加强高校修缮专项经费管理,有效控制修缮工程的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加强修缮专项经费管理的必要性

1.由于修缮专项经费所安排的项目都与学校师生的工作、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是学校正常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基础,因此加强修缮专项经费管理,发挥修缮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2.由于学校基础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着正常的损耗、磨损,会出现使用功能的降低或丧失,因此修缮专项经费是学校每年必须安排的,对于规模大的高校来说,每年的修缮经费支出也是巨大的,管好修缮专项经费是当务之急。

3.随着高校校园的扩大及新校区的建设,高校基础设施也逐步增加,修缮经费也相应的在不断增长,在高校预算中如何安排专项资金解决修缮需要增长是摆在高校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高校修缮专项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修缮专项经费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必要论证或者论证不充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出现“修缮项目一大堆,重要项目未安排”的情况,有时还发生项目设计不合理,重复投入的情况,如中水站处理能力设计不足,电力供应满足不了学校大型仪器设备要求等。

2.对修缮项目预算的控制作用重视不够。高校修缮工程暑假期间临时上马和赶进度的情况非常普遍,任务重,时间紧,很多工程项目根本无预算,出现了很多“边干、边看、边改”的三边工程,即使有预算,也由于高校修缮预算不是专业人员编制,也是按粗略的草图估算,经常会出现工程内容缺项、漏项,工程量测量偏差较大、重复计算等情况,工程实施过程中变更频繁,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力及预算对工程实施的控制。

3.修缮工程决算准确性差。由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决算,存在定额套用模糊、高套定额,多计工程量,虚构工序,假造工程量,用料名不副实和吃价差,借材料的季节变化,利用施工与决算的时间差,套取价差等现象,高校如果不加强进度付款和决算审计等管理,必将遭受损失。

三、加强高校修缮专项经费管理的措施

1.加强高校修缮专项经费管理的制度建设。由于修缮专项经费管理涉及部门较多,有后勤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招标部门等,因此必须通过建立规范的校内管理制度,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设计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的业务流程,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各部门能各司其职,即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

2.加强修缮工程的立项论证,加强修缮经费投入效益。高校应注重修缮经费投入前的项目论证工作,对学校的修缮需求应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并组织必要性论证,将学校有限的修缮经费投入到重要、必须的项目上去。对项目的实施也应提供可供选择的两套以上方案,并组织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论证,选择最优方案,达到既能满足需要,有能节约资金的目的。

3.借助外部专业设计、咨询、监理机构,加强修缮专项经费使用效果。高校可以充分借助社會专业机构,使其为高校提供专业服务,这样不但可以解决高校自身人员配备不足、不专业的问题,而且外部专业机构可以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提供更科学的设计、实施方案和监理服务,提高修缮工程质量,加强经费使用效果。

4.加强对修缮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执行管理。修缮项目预算是以具体修缮项目作为预算编制对象,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资金使用所做的计划,是控制项目成本、衡量项目管理成绩和效果的依据。修缮项目预算编制应当科学、细致、可执行。预算一经确定,就应当严格执行。遇到确实需要变更预算的情况,应当实行变更联签制度。

5.加强工程进度款支付控制,严格按照合同和工程进度支付工程款。认真对待每一期进度款的支付,不仅是日常控制的需要,也是为日后工程竣工决算打下良好基础。支付时应当由承包商提出支付申请,根据工程进度先由监理单位审核工程量,再由后勤部门总工程师复核工程量和合同支付条件,符合支付条件总工程师和后勤部门领导签字后,附承包方开具的发票交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后方可付款,严格避免“超付”情况的发生。

房屋修缮技术浅议 篇5

房屋结构分砖砌体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砌体结构损坏主要形式为墙体裂缝与腐蚀。砌体上产生裂缝后, 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美观, 有的还会造成建筑物的渗漏, 强度、刚度、稳定度和整体性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消弱。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 根据墙体受力的情况, 可以把裂缝分为两类, 一类为非受力裂缝, 即裂缝的产生不是由于承受载荷造成的, 如沉降裂缝、温度裂缝等, 另一类为强度裂缝, 即砌体受载荷后, 因墙体强度不足而直接引起的砌体开裂。

1. 砖砌结构

(1) 砖砌体腐蚀。一般表现为墙面产生软化、起皮、疏松和剥落等现象。这种破坏从表层逐渐向砌体深度发展, 消弱墙体承受力, 减低结构强度, 不仅影响房屋建筑的美观, 严重时还导致坍塌事故。使砌体腐蚀的原因, 主要有自然界的侵蚀, 腐蚀介质的侵蚀和使用养护不当。

(2) 砖砌体结构的修理包括裂缝修理、墙面腐蚀的修理、局部拆除重砌。砖砌体裂缝的修理, 一般都应在裂缝稳定后进行, 否则即使进行了修补, 裂缝将继续发展。裂缝是否需要处理以及采用什么修理方法, 应从裂缝对房屋建筑的美观、强度、耐久性、使用要求等方面的影响来综合考虑后确定, 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有水泥沙浆嵌缝法、块体嵌补法、压力灌浆法、一般抹灰、金属网抹灰、一般喷浆、金属网喷浆等。对腐蚀层清除, 可用人工凿除, 以钢丝刷清除浮灰、油污和尘土等, 然后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对腐蚀严重已影响砌体强度的墙体应做局部或全部更换。对腐蚀一般的墙面, 可根据防腐要求, 加抹水泥沙浆或改用沥青混凝土等修复。对产生严重空鼓、歪闪、裂缝等现象, 对安全产生影响者, 可采用局部拆除重砌。

2. 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常见的缺陷主要有蜂窝、麻面、空洞、露筋、掉角、疏松等。施工、使用和维护不当是混凝土产生缺陷的主要原因。如施工时水泥过期或标号不足、砂石含泥量大等都会造成混凝土疏松、强度等级的严重下降;混凝土浇捣不当或漏捣, 水灰比选择不合适, 会造成严重的空洞、蜂窝、露筋、密实性差等;模板清理不干净, 拆模不当, 会造成混凝土表面麻面、破损等;如果维护保养不好, 使构件遭到碰撞、超载、高温及有害介质侵蚀, 也会导致混凝土掉角、露筋、疏松等缺陷。

钢筋锈蚀会使其断面逐渐减小, 并造成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着力降低, 影响构件的强度安全, 同时钢筋由于锈蚀而体积膨胀, 还会使混凝土保护层破裂甚至脱落, 从而降低结构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能。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不密实或有裂缝存在造成钢筋的锈蚀。一般认为是由于施工时水泥量偏少、水灰比不当和振捣不良造成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还存在一种主要缺陷——裂缝, 主要有负载裂缝、收缩裂缝、腐蚀裂缝。混凝土结构的缺陷修补办法主要有:表面抹浆修补、细石混凝土修补、环氧沙浆混凝土修补、压力灌浆修补、喷浆修补等。对于钢筋锈蚀, 如锈蚀不严重, 表面仅有细小裂缝, 则可对混凝土进行封闭式修补。如较为严重, 必须认真检查, 必要时先采取临时支撑加固, 再凿混凝土处理,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修补方法与砖砌基本相同。

(二) 门窗工程的修缮

1. 木门窗。

木门窗损坏情形主要是倾斜、下垂、弯曲翘曲、裂缝过大、走扇、腐朽、劈裂等;一般采用硬木楔恢复平直, 加铁三角拉结牢固, 用矫正器矫正, 部分更换合页整形等。

2. 钢门窗。

钢门窗损坏主要是安装不牢固, 框与墙间产生裂缝、配件丢失, 未及时进行油漆防护或油漆时除锈不彻底。对松动门窗应采用将锚固铁脚的墙体凿开, 把铁脚取出矫正, 损坏的应焊接好, 然后用高标号水泥沙浆把铁脚重新固定好;对扭曲或损坏严重的门窗扇, 应卸下进行矫正, 焊接后再重新安装, 并定期进行油漆防护。

3. 铝合金门窗。

铝合金门窗的主要是紧固部件松动、脱落;密封材料安装不牢、老化、脱落;框扇变形等。采取的方法是矫正或更换, 对于表面的污蚀应定期擦试干净;更换有损伤的密封材料, 对于附件、螺丝的松动、脱落等, 要及时拧紧、更换或重新装配。

(三) 屋面防水工程的修缮

1. 柔性防水屋面。

(1) 卷材防水层。卷材防水层屋面主要采用沥青油毡、再生橡胶、合成橡胶或合成树脂类等防水卷材, 粘贴成一整片能防水的屋面覆盖层。 (1) 卷材开裂一般分为两种:即有规则裂缝和无规则裂缝。有规则裂缝一般呈直线状, 多出现在无保温层屋面。有规则裂缝一般使用干铺毡贴缝法, 一般宽度为25~400mm, 将此范围内的面层铲除干净刷冷底油后, 在裂缝部位嵌上聚氯乙烯胶或防水油膏, 胶泥或油膏要高出屋面5~10mm, 其它按一般工艺施工。 (2) 无规则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卷材搭接太少, 卷材收缩后接头开裂、翘起;卷材老化开裂;找平层收缩引起卷材拉裂等, 维修方法视面积大小、开裂程度而定。 (3) 卷材鼓泡的主要原因是基层不平, 基层潮湿或基层未清理干净, 对直径小于10cm的鼓泡, 可采用抽气灌油法来修补。对10~50cm的鼓泡, 可采用十字开入法, 对大于40cm的气泡采用大开刀去皮方法, 而面积较大时, 考虑把卷材铲除翻新重做。 (2) 涂模防水屋面主要采用水乳型橡胶沥青防水涂料、聚氨脂防水涂料等刷在屋面基层上形成防水面层。

2. 刚性防水层面。

钢筋混凝土刚性防水屋面是在屋面板上浇捣C20或C25细石混凝土, 内配置直径3或直径4双向钢筋网, 厚度不小于4mm, 它是依靠细石混凝土本身的密实性达到防水目的, 一般需专业队伍维修。

屋面的养护管理主要是检查、清理、设施管理、及时维修等, 每个季度对屋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重点是开春解冻后雨季来临前, 每次检查按不同类别制订检查内容, 把检查结果记载存档。在屋面上不得随意搭建任何设施, 包括天线、太阳能等, 如必须搭建, 事先要通过管理人员的许可, 办理相关手续, 按有关要求进行安装。

(四) 上、下水管道修缮

1. 上下水管道主要故障。

(1) 管道破裂漏水、管壁腐蚀漏水、管道接头处漏水、管道堵塞等; (2) 管材及接头附件质量不佳; (3) 管道防腐不好, 施工质量不好; (4) 铺设管道时, 未将土壤夯实或管道两侧回填土的密度不均匀, 土壤不均匀沉陷, 使管道受力显著增加, 造成接头损坏或管道爆裂; (5) 管道埋没过浅, 过路不加金属管保护, 外部重载将管道压坏; (6) 接口丝扣连接搭接不够不实, 石棉水泥接口敲打不密实; (7) 施工时管道内杂物清理不畅, 使用卫生器具不当引起硬物、破布、棉纱等杂物掉入管内, 从而堵塞存水弯管道转弯处; (8) 管道铺设坡度大小或有倒坡现象, 引起管内水流速度太慢, 水中的杂质在管内沉积而堵塞; (9) 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通风处因屋面天沟杂物随水进入管风, 应在雨水口、污水管道通风处加金属网保护; (10) 设计管径偏小造成的流速太小而堵塞。

2. 管道漏水堵塞的修理办法。

应根据故障现象、水管材料而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上、下水管道的维修人员, 要对负责的上、下水管道有全面的了解, 巡回检查各上、下水井口 (包括阀门井) 封闭是否严实, 以防异物落入井中, 给修理工作造成麻烦。雨水井、污水井要定期清捞, 确保雨、污水畅通;露天空间的管道, 需定期进行检查和涂刷防腐材料, 以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一般来说铸铁管3年一次, 镀锌管使用5年后2年一次。对一般的控制阀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维护, 进行开关检查, 以防启用时开不开或关不了, 当阀门漆面受损时, 应涂刷防腐材料。

(五) 供用电设备、设施的修缮

1. 要确保组成供电系统的主要器件质量良好, 不能安全被淘汰的产品;

对于隐蔽工程中线材要严把质量关, 防止产生不可恢复性的故障;对供电设备、设施定期巡视维护和重点检测, 如雨季前要将地极的接地电阻值遥测;夏季时要对线路的绝缘情况检查;平时要对各种线头的接触情况及漏电保护装置进行检查, 核对各个支路的实际负荷是否与安装设备保护元件整定值符合, 配电箱是否牢固, 箱内器件是否完好无损, 沿墙及沿顶棚架设的明线是否松脱垂落, 支持点有无松动、脱落、损伤, 有无其他物品触碰导线, 室外架空线的瓷瓶是否破裂, 导线垂度是否过大;有风时导线摇摆线间有无碰撞, 电杆有无歪斜, 各个用电器固定是否牢固。

2. 供用电系统的故障主要是烧溶丝、短路、漏电、跳闸。

发生变电所跳闸事故后, 首先要观察空气开关完好情况、温升情况, 如一切正常, 可以再试送电一次, 如继续跳闸, 则把负荷与线路断开, 检查线路绝缘情况, 如电缆完好, 则可能是楼前进户线有问题, 要逐个单元把电线抽出来, 一根一根检查, 需要加绝缘保护的加绝缘保护。电缆与线路直接短路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大多数是绝缘下降, 电流过大, 引起空气开关跳闸。

3. 漏电一般是电路和建筑物之间产生漏电。

多半是由于绝缘不好的电线, 受雨水浸入触及建筑物引起的;线头包扎安装不妥当, 有时触动建筑物也会引起类似的漏电现象。另一类漏电是火线与零线之间的漏电, 一般是二合、三合线之间绝缘不好。检查的方法是把负载全部断开 (检查开关是否在断开处) , 检查火线绝缘电阻, 观察电表在空载下是否转动, 必须一个支路一个支路地检查。

4. 短路故障一般发生在居民家中, 用户开关跳闸, 二次送电送不上。

大多数原因是用电器接线错误;插头插座接线松动;穿管电线与金属管相碰。检查方法是把负荷断开, 对各支路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

5. 烧溶丝主要是用熔体保护的供电系统, 由于负载的变化及接触不良引起的。

检查时应根据电器烧伤痕迹进行判断, 如接头处正常, 温度也正常, 则可能是长期使用所致, 应更换保险即可。如温升比较大, 烧的痕迹很明显, 可能是电源负载所致, 要对负载进行检查, 排除故障后再更换保险。

对于物业修缮中的其它设备维修, 主要有水泵、电梯、清捞机械、升降机械、通讯设施等, 由于有专业介绍, 本文不再论述。

摘要:主要针对达到维修周期的房屋结构工程、房屋门窗工程、房屋屋面防水工程、房屋上下水管道工程、房屋供用电设备设施的修缮作了理性分析和修缮方法的论述。

关键词:房屋结构,门窗,屋面,上下水,供电修缮

参考文献

[1]罗福周.建筑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2.

[2]樊伟梁, 赵连玺.建筑应用电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靖远寺现状及修缮方案 篇6

锡伯族是新疆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靖远寺位于察不查尔锡伯自治县城以西六公里处的孙扎齐牛录,地理坐标为:东经86°04′05″,北纬43°50′04″,海拔600 m,占地面积约15 000 m2,建筑面积为2 811m2。该寺始建于1781年,后因搬迁而废弃。现存的靖远寺是1888年锡伯军民模仿承德安远庙的格式修建,是明清寺院建筑与锡伯建筑结合的产物,是清代锡伯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靖远寺座北朝南,整个建筑以中轴线为基点,共12个单体建筑包括:照壁、山门、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世佛殿、东配殿、西配殿、钟楼、鼓楼及西边的土地庙、关帝庙、娘娘庙。

该寺的各建筑单体的地基情况经调查考证,除山门(2000年新建),地基采用卵石填铺外,其余建筑均为素土夯实地基,地基土的承载力标准值在180k Pa~250k Pa之间,基础采用的是柱下独立石材基础。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伊犁地区察不查尔县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察不查尔锡伯自治县位于新疆伊犁河谷平原区的西南部,属大陆性中温带气候,该地区年平均气温7℃~9℃,年降水量为199.5 mm~512.5mm。

2 靖远寺建筑特征

综观靖远寺各建筑可以看出靖远寺是典型的明清寺院建筑形式,明清的佛寺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大体是“山门殿,天王殿,二者中间的院落安排钟、鼓二楼、天王殿后多为大雄宝殿,东配殿常为伽蓝殿,西配殿多为祖师殿”。靖远寺布局正是这种典型的布局形式。除此之外,由于靖远寺为锡伯族军民自建的寺院,因而有独特的锡伯族文化特点。靖远寺的西侧有三座建筑,也属该寺的范畴,他们是土地庙、关帝庙和娘娘庙,其中土地庙已损毁消失,现存的关帝庙、娘娘庙损坏较为严重,但主框架犹在,更重要的是梁柱上的雕刻绘画许多地方仍清晰可见,如图1、图2所示,这一状况已引起了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的关注。

3 靖远寺各建筑单体的结构形式

靖远寺除三世佛殿外,山门殿、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的结构均为清式硬山梁架结构。现以四大天王殿为例,其结构平面布置如图3所示。

该寺建于1888年,虽历经了近120年,但我们发现该寺的主体依然完整。这足以证明该建筑具有其科学性,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我们根据当今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靖远寺进行了实地检测和理论分析。

从结构受力的角度来说,清式硬山梁架结构的传力途径明确合理,框架只承担建筑物屋顶自重和雪荷载,框架内部采用土块外包青砖作为“填充墙”。“填充墙”有自己单独的基础,木框架不承担墙体的自重荷载。我国古人所称的“墙倒而屋不倒”就是这个道理。

但查不察尔县的抗震烈度为7度,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对地震区的木结构房屋有如下的规定:

11.2.3条:木柱房屋和空斗木结构房屋不宜超过二层,高度不宜超过6m。

经测量发现,单层木柱、木屋架的建筑(大雄宝殿)高度已达到7.17 m。

11.2.11条:(1)木柱的稍径不宜小于150mm;应避免在柱的同一高度外纵横同时开槽,且在柱的同一截面开槽的面积不应超过截面总面积的1/2;(2)柱不能有接头;(3)枋应贯通木构架各柱。

调查中发现该寺的各建筑单体的各柱基本上都没有接头,但有的柱在两个方向上都同时开槽,开槽的面积超过柱截面总面积的1/2。

11.2.12条:围护墙应与木结构可靠拉结;土坯、砖等砌筑的围墙不应将木柱完全的包裹,宜贴砌在木柱的外侧。

在这一点上,靖远寺的各建筑单体与规范的要求相差甚远。这也是该寺现存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观测中,发现各建筑单体的围护结构基本上都没有与木框架拉结,间隙最大的地方达到了60mm,完全没能成为一个整体。围护墙很多的地方是直接将木柱包裹在内的,并且墙与柱无任何拉接措施,墙体和柱为两个独立的单体,这对建筑的抗震是极其不利的。

4 房屋的破坏程度

近些年来,当地政府虽对该寺进行了维修,但只是修补,并没有对结构进行加固,修补不完善之处很多,安全隐患仍然存在,部分破损图片如下:

对于破坏比较严重的四大天王殿西山墙(如图4、图5所示),其近似计算破坏墙体的面积比例为:

另外,该墙体严重倾斜,倾斜角度达到0°55′。由此我们可以估算出该墙体的顶端的最大位移为:

由以上的图片及计算分析,我们初步诊断该建筑的破坏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该建筑的地基承载力不足,基础产生了不均匀沉降,如图4~图7所示,这是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建筑产生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之一。

2)墙体与木框架柱基本没有拉接(见图6),这在抗震区是严重违反抗震构造要求的。

3)该寺的建筑采用的填充墙是用两种材料砌筑的,即青砖外包生土块砌筑而成,这也是锡伯民族的传统建筑方式,这种砌筑方法从保温上说是非常有利的,生土材料具有比较好的保温性能。从组合结构的角度考虑,如果外层青砖的强度和抗倾覆性足够,那么它对内部的生土砌块会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对整个墙体的承压也是有利的。并且青砖与生土砌块相比有更好的抗侵蚀能力。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的墙体之间根本就没有可靠的拉接,另外,由于墙体的不均匀变形和生土砌块的风化,使两层墙体之间基本已经分离。这样,山墙在受到由于框架梁变形和地基沉降而产生的荷载时就很容易被破坏。

4)在修补时,施工人员在抹灰及粉刷的过程中对墙体、台座等的基层处理不足,许多地方出现了掉皮和空鼓。

5 修缮方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寺建筑破坏及安全隐患主要是由于墙体的破坏造成的,而墙体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基的下沉和墙体两种材料的分离以及墙体和框架之间没有拉接形成整体造成的。因此在尽量保持原样的前提下,我们拟采用的修缮方案为:

1)对于基础进行加固。地基产生了不均匀沉降,经计算地基承载力不足,拟采用托换基础以增大基础面积的加固方法,新增地基的设计按如下要求:(1)新基础的承载力大于各建筑的总设计荷载;(2)每次托换时应保证开孔后剩余基础的承载力大于建筑物现有的荷载和孔洞上部墙体的安全,同时要尽量减少基础托换的次数以缩短工期;(3)新增的基础应满足混凝土条形基础的设计准则。

2)对墙体的加固。墙体拟采用φ6mm@200mm×200mm钢筋网片加固,并用φ6mm的S形穿墙拉接筋,间距800mm梅花形布置;对于裂缝宽度大于20mm的墙体裂缝应用掺加微膨胀剂的细石混凝土填实,防止继续开裂。墙体加固的具体施工顺序为:凿出原有的粉刷层,凿孔用水冲洗,铺设钢筋网片并安设铺筋,浇水润湿墙面,抹水泥砂浆并养护。

3)墙体与框架的拉接。墙体拟采用φ6mm钢筋每隔300mm与框架连接,连接时应注意:(1)木框架上的成孔应尽量的小,能穿过钢筋便可;(2)建筑胶应填满钢筋与木框架的空隙;(3)钢筋与墙体的拉接应可靠,钢筋插入青砖灰缝,灰缝应用加微膨胀剂的砂浆填满。

6 结束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其独特之处。研究民族建筑特点和历史根源对我们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以及现今建筑业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靖远寺位于察不查尔锡伯自治县城以西6km处的孙扎齐牛录,建于1888年,是清代寺院建筑和锡伯族建筑艺术结合的产物。近120年来,当地政府虽对该寺进行了多次维修,但都只是修补并没有对结构进行加固。经过实地的观察、测量、取样,对该建筑结构进行初步诊断、分析,发现安全隐患仍然存在。鉴此,笔者主要从该寺的结构形式和破坏程度出发,对其提出了加固修缮的方案。

关键词:清式硬山梁架,寺院建筑,加固修缮,锡伯族

参考文献

[1]GB50011-2001建筑抗震规范[S].

[2]龚永智,张继文,李龙.某近代建筑的加固改造优化设计与施工[J].施工技术,2005,35(8):13-15.

[3]郑建军,谭炳浩.某住宅楼地基沉降原因分析与加固处理[J].工业建筑,2005,35(8):94-96.

北京5处传统村落启动修缮 篇7

当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 市文物局特意将庆祝活动的主场搬到了水峪村。

与大部分新农村相比, 水峪村仿佛留住了时光。一条“S”形的青石古道蜿蜒着, 将全村分为东西两坡, 形似八卦图样。整座村落依山而建, 600多间明清时期遗存的古宅层层叠叠, 错落有致。村内有瓮门, 上面刻着“宁水”二字, 寓意抚水安洪。

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说, 2012年以来, 北京市就开展了传统村落调查工作。经过调查、推荐和专家评审, 初步确定了分布在13个区县的52个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名单, 并按照“一村一档”的要求建立了村庄基本信息档案。其中, 水峪村以及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等13个村落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今后, 这些老村子将逐渐进行修缮。虽然村子里大部分都是民居, 但是与文物古建一样, 这里的修缮将摒除大拆大建。

14日上午, 水峪村的瓮桥修缮工程率先启动。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说, 传统村落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实物、场所等保护工程将陆续纳入本市传统村落保护计划, 历史环境要素也将陆续得到保护修缮。

包括水峪村在内, 此次启动保护修缮计划的共有5处传统村落。其余4个村落分别是门头沟的灵水村、琉璃渠村和爨底下村, 顺义区的焦庄户村。本市已经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专家组, 聘请文物、文化、规划、建设、民俗等方面专家参与, 对这批村落的保护制定保护规划细则。“我们已经草拟了《北京传统村落保护导则》, 13个中国传统村落都将按照规范进行修缮和保护。”市农委村镇建设处处长郭子华表示。

上海豫园保护修缮历程及评述 篇8

1. 明清时期豫园的兴建

豫园, 原是明代上海人潘允端 (字仲履, 号充庵) 的花园。嘉靖三十八年 (1559年) , 潘允端赴京会试失利, 回来后在宅西菜地上着手建园。万历五年 (1577年) , 潘从四川布政使任内解职回乡后决意大兴土木, 将园地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 并取“豫悦老亲”的意思, 命园林之名为豫园[1]。庭院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和叠山, 建成后园景秀丽、幽雅, 被誉为“奇秀甲于江南”的名园[2]。

万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后, 潘氏家道衰落, 此后园林日渐荒芜, 明末清初曾几度易主, 园中亭台倾圮参半。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 县中乡绅出资购豫园东邻一块不大的土地, 为城隍庙建造灵苑。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 , 当地乡绅又集资购得豫园的土地, 并大体上依照原来的布局重建, 至乾隆四十九年 (1783年) 完工后交城隍庙管理, 成为城隍庙的第二个庙园。两园仅一墙之隔, 为示区别将先建的灵苑称为东园, 又名内园;而将重修的花园谓之西园, 又名外园, 人们仍习惯称为豫园[3] (图1) 。

2.1949年之前的损毁状况

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之战, 致豫园一再遭到严重破坏。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十一日 (1842年6月19日) , 英军屯兵豫园, 司令部设于湖心亭, 园中建筑及城隍庙驻满英兵。此后历经20年的战乱, 豫园到处残墙断壁, 三穗堂、萃秀堂、得月楼、香雪堂、飞丹阁等大部分景点不存。

乾隆、嘉庆年间, 园中部分建筑改由同业公所管理, 一些商业行会陆续集资重建、改建或维修豫园中的一些建筑, 作为同业间祀神、议事、宴会、游赏之处。在镇压太平军及小刀会起义中毁损的建筑, 至光绪元年 (1875年) 大部分已被各行业公所重建或修复, 豫园中的行业公所增加到21个。众多公所的活动又促使园内茶楼酒馆兴起, 商贩云集, 豫园遂由园林、公所向庙市、商场演变。

1937年, “八一三”抗战中, 香雪堂被日寇焚毁, 仅存堂前玉玲珑一石。园内其他建筑及古树虽幸存, 但长期无人维护, 部分假山倒坍, 景色面目全非。至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 豫园内古建筑大多破败不堪, 部分建筑改作民房或营业场所, 如凝辉阁改为松月楼素菜馆, 绿波廊改为乐圃阆茶楼 (今复名绿波廊) [4]。

3. 文革时期的破坏情况

“文化大革命”期间, 豫园曾闭园近两年, 建筑上的细部装饰被当作“四旧”而遭破坏, 部分砖刻头像、花饰等被砸毁, 园名也一度改作“红园”。1970年, 园中建于明代的环龙桥被拆除, 周围的曲池被改为防空洞, 荷花池底原泥底被改成水泥板底, 古园林的格局又一次遭受破坏[3]。文革后期, 豫园新华书店前人防施工, 曾发现明代豫园西北部水池驳岸遗址, 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竟未能得到保护。

二、1949年之后豫园的历次修缮

1.1950年代豫园的修复

1952年点春堂东侧假山洞局部坍塌, 曾有不少人士提出拆除, 但当时的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和上海市文化局获悉后即刻予以制止, 暂以竹架支撑处理。1956年市文化局经过调研后, 拟订了《修复豫园规划》, 规划经批准后由文化局主持豫园修复工作。

1956年开始, 历经三年多时间, 与豫园园景交混在一起的学校、商铺、民宅被陆续迁出, 30余亩园景得以恢复, 西园和东园 (内园) 合并, 但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等未能被划入园内。豫园大门原在安仁街上, 面朝东向潘氏宅第。因荷花池等未能与豫园园林成为一个整体, 只能在三穗堂前仿造清代大门, 门额上新刻明代书画家王樨登所书“豫园”两字作为标识。

这期间, 建筑学家陈植先生从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副局长岗位上调任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 亲自领导豫园修复设计工作, 抽调副总建筑师蔡章和建筑师乔舒骐、郭俊纶等人组成设计班子, 用3年多的时间按清代形式和结构以及建筑特征设计绘制修复图纸。当时列入豫园修复的有三穗堂、仰山堂、游廊、挹秀亭、大假山、望江亭、萃秀堂、鱼乐榭、老紫藤、方亭、复廊、两宜轩等23个项目。[5]

2.20世纪80年代豫园的修缮情况

经过1956年的第一次大修后, 1959年, 市人民委员会将豫园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 国务院公布豫园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 大假山前的螺丝洞及万花楼前的花墙出险情, 全部拆除后按原样修复, 并把与古园风貌不协调的水泥路面改建为砖、石路面, 扩建了东园门, 调整了花木布局, 共计完成较大的整修项目23项, 零星项目过百项。1986年3月, 原南市区人民政府投资600余万元整修豫园[6]。整修工程参照清乾隆年间的布局, 力求重现这座江南古典园林昔日特色。内园整修工程由同济大学陈从周先生及弟子张建华、蔡达峰等人指导施工。一、二期工程主要是豫园东部景区的整修, 包括玉玲珑、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一带景区。这个区域破坏严重, 工程量较大, 包括拆除防空洞, 重建青石环龙桥, 扩大水面, 修建积玉假山、浣云假山、玉玲珑照壁和百米积玉水廊, 工程于1987年竣工。第三期工程是修复内园的古戏台。古戏台原建于闸北钱业会馆, 1974年移建入园内。因当时这座古建筑被居民和单位占用, 修复时动迁居民13户、企业2家。修缮工程历时1年零8个月, 于1988年8月竣工。1989年, 三穗堂、仰山堂部分梁柱被白蚁蛀空, 又投入50万元调换梁柱。[7]

3.90年代豫园旅游商城改造

融庙、园、市于一体, 本是豫园自乾隆中叶以来一贯的特色[8]。1991年~1994年, 对豫园荷花池西南的建筑进行改建、扩建, 形成了现在的豫园旅游商城的基本格局。其时, 新建仿古商业建筑群, 在组群内部空间布局中, 采取商业街和休闲广场相结合的形式, 力图营造传统街市氛围。豫园旅游商城通过1994年的大规模改扩建, 商业设施从1.8万m2增至10万m2, 形成了体量巨大的仿古建筑群。此外, 在东起人民路, 西到河南路的方浜中路路段上, 还修建了一条全长815 m的上海老街, 形成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游园、宗教等功能于一体的豫园旅游区 (图2) 。[9]

因旅游发展和市场需求, 豫园周边地区确需改建、扩建, 但将大量历史建筑拆除兴建仿古街区的做法, 对文物古迹周边环境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豫园旅游商城作为古典园林的外围建筑群, 应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目前豫园旅游商城中传统小吃、工艺品等业态依然占较大比重, 只是在元宵、中秋等节假日的灯会活动能够营造出较为浓郁的传统氛围。此外, 一些洋品牌店色彩艳丽的店招、广告, 与豫园的历史风貌也是格格不入。

三、豫园历次保护修缮的评述

1. 抢救修复的重要意义

20世纪50年代的修复主要针对豫园内由于战争等历史原因被破坏的建筑, 80年代的修复主要针对园林布局、花木环境, 90年代豫园旅游商城的建设主要是针对豫园周边地区的改造、开发。虽然50年代的城隍庙香火颇盛, 但很少有人知道庙宇背后的假山大池、亭台楼阁等诸多美景。况且那时“破四旧”的想法已经出现, 有机构曾提出拆除豫园的设想。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做出保护修缮豫园的决定实属不易。这次修复整理了豫园内的大量建筑, 恢复了大部分园林的风貌。

20世纪80年代的修复弥补了上一次修复时因资金不足遗留的问题, 并恢复了文革时期被破坏的景点。经过陈从周先生主持整修的豫园, 布局合理, 典雅精巧, 植物配置得当, 堪称恢复江南古典园林的成功之作, 被后人誉为“名园接笔”。1987年, 陈从周先生《重建豫园东部记》写到:“上海豫园昔擅水石之胜, 百余年来, 东部增改会馆市肆, 景物之亡久矣”。豫园主事“欲复其旧观, 而愿始遂”, 在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督导下, “余欣然应命, 退而细考潘氏园记与今日之实况, 于是叠山理水, 疏池浚流, 引廊改桥, 栽花种竹, 以空灵高洁之致为归”[4]。

2. 格局调整对遗产真实性的影响

如前所述, 1956年的修复, 将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等景点划到园外, 虽然使豫园内少了“疏”的空间, 但由于园内已有大假山、九狮轩、会景楼、玉华堂等几处开阔水面, 空间疏密得当, 因而将荷花池这一区域与园林分开对豫园空间的疏密布置并未造成太大影响。豫园修复时, 将这片区域分出去, 使湖心亭和九曲桥成为豫园—城隍庙地区人流的汇集点。但遗憾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历史记忆, 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湖心亭、荷花池、绿波廊原本是豫园园林的组成部分 (图3) 。

而且, 豫园大门从原东面安仁街迁至园西南, 这样的改变对豫园的空间动线组织产生了一定影响。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说“园有静观、动观之分”, 在造园之初应首要考虑, 所谓“立意在先, 文循意出”[10]。园林中原来设计安排的观赏线路, 正如文章的起承转合有其不应颠倒的本性一样, 如改变顺序则游人观赏的感受将大打折扣。历史上, 豫园原本从安仁街进入, 此处原来是东园和西园的分界, 经过环龙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照壁, 通过照壁可窥见玉玲珑一角, 绕过照壁则是豁然开朗的玉华堂一带开阔的水面, 沿这一线路的游览过程相当精彩。而现在通过荷花池边新造的仿清式大门进入三穗堂、仰山堂再进入大假山, 需要经过较长的游览序列才能到达整个园区中心的玉玲珑, 虽说有欲扬先抑之感, 但整个游览顺序被颠倒后未能凸显园中的重点景观 (图4) 。

3. 豫园旅游商城建设的问题

园林造园手法讲究与外围环境的协调, 借园外之景来丰富园内景观是造园常用的手法。若不对园林外部的建设加以限制, 会对园林的景观造成破坏。如从古典园林眺望所见满眼皆是现代的高楼大厦, 那绝对是大煞风景之事。豫园旅游商城的建设虽未对园林的借景造成重大破坏, 但在不同程度上还是对历史园林产生了负面影响。

豫园在城市的道路上没有对外界的开口, 它的两个入口均在豫园旅游商城的内部, 这意味着豫园成为了这片大商场的一部分。游览豫园似乎成为了人们吃完小笼包、梨膏糖后的一个余兴活动, 似乎极少有人专程为了品味园林的意境而进入豫园。由于观赏豫园需要门票, 使人们更少进入这座古典园林。而且, 豫园旅游商城沿用了“豫园”的名字, 随着商城的迅速发展和对其认知度的提升, 人们似乎渐渐淡忘“豫园”是个江南园林的名字, 也渐渐忘却了这繁华背后的宁静景色。

豫园商业城的建设类为追求商业价值而破坏了这里真实的历史环境, 人们去老城厢已体味不到传统的生活, 能感受到的只是购物的氛围。而大量的仿古建筑虽说部分街巷尺度控制得尚可, 但毕竟是新建的钢筋水泥的大楼, 福佑路上沿街建筑的体量和细部也经不起推敲, 更有一些建筑与豫园古建筑的风格不相吻合而成为景区的败笔。而且, 从豫园内部眺望, 视野之中还是有一些高大的仿古建筑出现, 同样对豫园的历史景观造成了负面影响 (图5) 。

四、结语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 关于历史园林保护的《佛罗伦萨宪章》 (The Florence Charter) 第10条要求:在对历史园林或其中任何一部分进行的维护、保护、修复和重建工作中, 必须同时处理其所有的构成特征, 把各种处理孤立开来将会损坏其整体性。在对豫园的两次修复中, 应该说都比较好地处理了这一关系。今天的豫园依然较好地体现了传统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与意境, 树木的种植、建筑的形态及总体布局相得益彰。中国园林与外国园林相比, 在处理整体性这一点上更加复杂, 因而对园林的保护不仅仅局限于园林本身, 也要处理好园外的景观, 20世纪90年代豫园旅游商城的建设在某些程度上对园林周边景观有所破坏。2005年制定的《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将豫园纳入核心保护范围, 同时规定在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的建筑高度不得高于12 m, 这对豫园周边地区的景观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6) 。[11]

《佛罗伦萨宪章》强调对历史园林进行任何干预都必须注意遗产的真实性。从这一点来看, 豫园的保护在细节上还有所欠缺。如今豫园的空间布局与历史上的豫园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别, 入口位置的改变、荷花池的划出等都使整体格局发生改变, 违背了整体上的原真性保护的原则。除空间格局的完整性外, 园林建筑修复的原真性也十分重要。中国历史园林中的建筑通常是木结构, 对于木结构建筑的保护, 《保护历史木结构的原则》 (Principl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 Timber Structures, 1999) 提出:修复和更换原则上应尽可能地保存还存在的材料。……在进行复原时, 用于更换的新构件的加工, 须采用最初建造时使用的工具或机械, 并须用相同的工艺技术和构造方法。在这点上, 虽然大部分建筑较好地保护了原木结构, 但部分建筑采用了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与技术。

众所周知, 上海是自1943年开埠后快速发展形成的近代大都市, 但上海并非只有开埠以后的历史。目前, 对外滩等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相对比较重视, 对龙华寺、城隍庙、豫园等古代文物古迹和开埠前的历史风貌的保护被忽略。实际上, 老城厢作为上海城市的发祥地, 城隍庙、豫园同样都是珍贵遗产, 如今上海郊区还留存有秋霞圃、古漪园、曲水园等古典园林。今后有待继续保护好豫园及其他古典园林, 从而完整地保护上海的城市遗产, 不再让人们误解上海只有开埠以后的近现代历史。■

参考文献

[1]陈从周.上海的豫园与内园.文物, 1957 (6)

[2]沈福煦.上海园林钩沉 (四) .园林, 2002 (10)

[3]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名园志.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7

[4]《上海园林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园林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5]朱宇晖.上海传统园林研究.上海:同济大学, 2003

[6]上海市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市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7]杨嘉祐.古园重光五十年——修复豫园的一段回忆.上海文博论丛, 2006 (4)

[8]孙哲.豫园——城隍庙老城厢节场空间研究.上海:同济大学, 2005

[9]张晓春.关于历史的主题公园都市历史空间的文脉窘境:以上海城隍庙、豫园地段为例.时代建筑, 2007 (1)

[10]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学报 (建筑版) , 1978 (2)

古建筑完善与修缮的思考 篇9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古建筑能够存在并且保存至今,从一个方面就显示出人们对于它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的认同。毫无疑问,古建筑这些文物的存在不仅是凝聚着人类文明的智慧,也见证了社会历史的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物研究者们往往能够提取并阐释出更多的文物、古建筑蕴含的信息,所以保护和修缮古建筑也就是最大程度上的保留本体,在尽可能的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最有用的修缮。

一、基于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必要性的概述

古建筑的存在以及由历代一直保存至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它的价值。而其对于当代人来说,更多的还有历史、艺术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美学价值,甚至有些古建筑还带来了经济效益,从而具有了经济价值。笔者主要从其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方面来谈谈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重要意义。

其实,社会价值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概述。对于古建筑来讲,它的社会价值主要就是指文物古建筑本身給社会带来的影响,这个影响当然是包括精神和物质双方面的。古建筑给社会带来的精神方面的影响,主要就是社会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对于文物古建筑所形成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于历史文物古建筑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于文物的行为,这些态度和行为的交织会渐渐地凝聚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会渐渐地成为这个民族的社会群体的独特的气质

[1]。而对于物质方面的影响就是指不同时期的古建筑给文物研究者们提供了实物来研究、了解那个时代的生产发展水平。

对古建筑而言,经济价值主要就是指它所产生的效益。毋庸置疑,正是由于古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科学文化价值以及美学价值才给它带来了更多的经济价值。适当的把一些古建筑纳入旅游发展规划能够有益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古建筑保护及修缮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分歧

1、对古建筑造成保护性破壞。保护性破坏是指当前很多人由于对于古建筑的文物价值认识不够,所以常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待古建筑,甚至更换古建筑的构件、改变古建筑原有的结构,进而造成了对古建筑的破坏。甚至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旅游开发在一些古建筑的周围采取一些保护性的措施,比如修建一些建筑物等,这样的保护方式已经破坏了古建筑原有的环境。

2、古建筑修缮中存在是整旧如新还是整旧如故的分歧。古建筑的修缮工作的根本目的其实还是在于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但是,当前对于在古建筑修缮中是整旧如新还是整旧如故的问题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的

[2]。其实,个人认为把古建筑装修的

焕然一新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古建筑的另一种程度上的破坏。

3、古建筑修缮中对于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问题的分歧。很多古建筑由于历史过于悠久,无法抵抗住风雨的冲刷,出现非常多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很多古建筑大多都以木质结构为主,而木质结构在经历风雨的冲刷后又很容易腐朽。所以在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是否需要运用现代新材料和新技术对古建筑加以修缮和加固。

三、对于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的一些建议

1、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文物古建筑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进行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的时候要尽量坚持保存并且延续古建筑文物的实体,以此来最大程度的保护干建筑文物的历史信息和价值。在必须要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的时候,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并且在对古建筑文物修缮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尽量坚持原材料、原工艺的进行补配,尽量保持古建筑文物原有的特点和风格,以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尊重历史文物原有的风貌[3]。

2、对古建筑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古建筑作为历史文物,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对于各种古建筑,我们都应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

3、对于古建筑的修缮要坚持可逆性原则。可逆性原则具体就是在非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要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的时候,要尽量的在维修和修复的过程中运用具有可逆性的技术及材料,以便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后的技术和材料能够再次对其进行修复。通常使用这种可逆性的材料或技术也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持并还原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

4、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古建筑保护及修缮的相关法律法规。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作,特别是对于我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所以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关于古建筑的保护及修缮方面的法律法规是非常必要的。

5、提高民众对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不仅仅是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它更需要的是整个国家社会民众对于古建筑保护的重视。古建筑文物的存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在视觉上能够给予人们极强的视觉冲击,在精神上更能够给予人们文明的震撼。所以民众应该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地加入到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工作中去。

四、结语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而言,属于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工作。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气息与古老的文明及智慧是不可取代的。所以保护和修缮古建筑就如同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样重要。我们并不能够预见未来,而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只是尽量以我们的能力去保护它,尽量的去保持它的历史真实性,为未来文明的多样性的延续与研究提供一种参考。而对于我们自己国家来说,保护和修缮古建筑也是对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 舒国成.关于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1).

[2] 罗永周.以盘县普安州文庙维修工程为例--对文物古建筑维修工程的几点思考[J].卷宗,2015,(8):463-463.

[3] 杨群立.关于古建筑修缮原则的理解与把握[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N(1):423-423.

宋代档案修缮制度和销毁制度 篇10

一、宋代之前的档案修缮制度发展及宋代档案修缮制度概况

1. 宋代以前档案修缮制度的发展。

档案修缮制度是指对档案进行定期修缮的管理制度。档案是国家、组织和个人活动的历史记录,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信息, 但是任何信息都是要以一定的形式反映出来, 在不同时期由于档案材料的不同, 保存条件和保存方法都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的材质的档案, 信息丢失的可能性不同, 档案修缮的要求和方法也不一样。在商代, 国家专门设置了“史官”对文化、文书和文册进行制定和管理, “史官”的职责和今天的政府秘书或者档案管理人员的功能相似。由于那时候文字、文书都属于部分人享有的特权, 一般人对这些都不了解, 因此那时候的档案和文书、文字基本上属于同一种概念。商代的文字载体是甲骨, 那时候的档案管理也就是对包括占卜刻辞、卜事刻辞、记事刻辞、表谱刻辞等四类文书资料的保管, 是我国现存最早、较系统的官府文书。由于甲骨的稳定性的特点, 在商代时期并没有专门的制度对档案进行修缮。进入西周以后, 文字的载体以竹木简的形式出现, 文字的普及率也随之增高, 在职官制度上, 宋代设立了以太史为首的“太史寮”作为档案管理机构, 主要负责起草文书、记载史书、保管国家典籍、向各个诸侯传达命令等事务。除太史以外, 还有了比较细化的掌管王朝内外档案的组织人员, 即大史、小史、内史、御史和外史。在管理制度上, 西周形成当时非常领先的史官记注制度, 但是依然没有出现档案修缮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文化从一种贵族特权发展成为普及的知识, 文书档案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形成了日常政务文书、民用契券及专门档案, 文书档案工作逐渐由之前的史官工作当中分离出来, 专门设立了管理档案的职官。在管理制度上开始出现了档案的分类、保存和鉴定制度, 档案修缮也作为档案保存工作的一部分开始出现。秦汉时期, 中国的档案管理飞速发展, 传统中国封建社会的管理制度都趋于完善, 档案修缮制度也成为了档案管理的日常事务。尤其在汉代, 朝廷为了弥补秦代“焚书坑儒”带来的文化失传问题, 皇帝命令萧何等重要大臣广罗天下书籍, 分别保存到在各地建造的书院当中, 对那些遭遇到毁损破坏的书籍文书组织人员进行修补校订, 在档案保存的过程也十分重视档案的完整性, 对那些受潮湿、火灾或者蛀虫损坏的档案也专门设置职官进行修缮, 在这一时期档案修缮制度成为了档案管理制度的日常制度。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以后, 书籍形式进一步发生变化, 从当初的甲骨文、金文到秦汉时期的以竹木简为主的档案材料发展成为以纸质档案为主的档案材料, 在保管上要求更高, 档案修缮要求也更高。在唐代, 虽然档案管理工作尚未完全从文书管理工作中独立出来, 形成了“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三省分权运行体制, 但在制度上文档官吏进一步专职化, 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专业化。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唐代时期的法律对档案的收集归档, 整理鉴定, 销毁利用等方面都作了更加明确和细致的规定, 《唐六典》的出现使档案管理制度走向了法制化。到了唐太宗时期, 唐太宗深刻明白“以史为鉴”的道理, 他认为“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 因此非常注重史书的修缮、编纂和保管, 在贞观年间, 在皇帝主持下对《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及《北史》等重要史书都进行了修订, 这个过程当中档案修缮制度得以完善, 宋代的档案修缮制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的。

2. 宋代的档案修缮制度概况。

在唐代档案修缮的制度基础上, 宋代又进一步加大了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力度, 档案管理制度从文书档案当中逐渐独立出来。在一般的政务文书以外, 还有“赋役档案”、“律法档案”和各种形式的“例”。同时, 宋代的档案管理的职官制度也进一步发展, 档案管理的分工更加细致, 在宋代的档案管理的职官当中有“中书舍人”、“事中”、“司谏””、“书令史”、“翰林学士”、“主事”、“录事”、“令史”等从事档案管理的职官。在制度上以《庆元条法事类》为代表的档案管理立法也开始形成, 以法律的形式对档案管理行为进行约束, 档案管理制度区分更加细致, 规范和操作也更加完善。在修缮制度的规定上根据《庆元条法事类》卷十七的具体规定, 凡是那些重要档案材料, 都要保存较长的时间, 管理上要受到特别的对待, 不仅按照一般规范进行编制目录, 还要编写字号进行“别库架阁”保存[1]4, 并需及时晾晒, 以防止霉烂, 对于那些因为外界原因或者材料本身出现问题造成字迹模糊或者缺损的, 根据不同的档案类别组织“翰林学士”或者“书令史”进行修缮, 在修缮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原来档案的纸张、字体进行, 对于大篇幅损坏的, 要重新抄录, 抄录要求在纸张、字体上同样不可出现“异样”, 这一制度规定确保了档案资料的内容的完整, 确保那些重要的需要保存长久的档案不会发生毁坏。在一些特别领域也进行了专门的规定, 比如司法档案在大量的皇帝诏书当中都进行了规范, 要求大理寺、刑部司法机关的案牍, 要在中书省档案库内设专架放置, 以便利用。仁宗天圣十年五月十日诏:“法寺断案奏典……自今委理寺每断奏后一月实封关送, 刑部遣吏别置簿历管勾, 立便于中书刑房点对承领, 用堂印封送, 赴省置库架阁, 无得交杂损失。如诸处合要照证, 即上历封送, 常切拘收。”从内容当中可以看出来, 诏书对狱案文书的归档、保管及利用的具体要求, 其中负责保管的职官, 在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职责, 任何岗位上都要确保档案的完整性, 对于那些不完全的档案要追究相应的管理责任, 同时要求负责官员定期查看, 发现缺损及时补充, 这就使得档案修缮工作成为档案保管的日常性工作, 这些做法和管理思想对今天的档案管理的影响仍然存在。

二、档案销毁制度的形成与宋代档案销毁制度的特点

档案销毁制度在隋唐时期也逐渐形成并且趋于完善, 到了宋代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 一方面科举考试的发展推进了文书档案的大量出现, 同时国家十分重视文书档案的管理, 因此到了唐代国家不仅在各地设置了专门放置档案的院、馆, 设置了专门的职官, 还对那些旧的档案进行定期鉴定, 对于被认为没有价值的档案进行销毁, 这些程序在唐代已经非常发达。在唐代的法律当中规定了那些专门进行档案管理的机构要对归档文案进行“检简”。也就是组织人员专门对档案的质量和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检查, 判断哪些档案应该永久保存, 哪些档案在保留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销毁。为了能够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唐律疏议》中有所记载:“文案不须常留者, 每三年一拣除。”这是规定了档案鉴定的时间。《大唐六典》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凡天下制敕计奏之数, 省符宣告之节, 率以岁终为断。京师诸司, 皆以为四月一日纳于都省。其天下诸州, 则本可推校以授勾官, 勾官审之, 连署封印附计账纳于督省, 常以六月一日, 都事集诸司令史对覆, 若有隐漏不同, 皆附于考课焉。”[2]20可见, 在唐朝时候, 档案管理制度已经发展十分成熟。

到了宋代时期, 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档案数量的剧增, 这给档案管理机构和人员带来了更大的管理难度, 因此档案销毁制度又更加重视, 档案管理的立法不仅大量出现, 还出现了专门规范档案销毁制度的条文。北宋时期的《宋刑统》和南宋的《庆元条法事类》中都有相应的规定。比如在条文中出现“诸制书及重害文书, 若祥瑞, 解官, 婚, 田, 市估, 狱变之类长留”、“诸架阁公案非应长留者, 留十年, 每三年一检简”以及“诸架阁公案非应长留者, 留十年, 每三年一检简, 申监司差官复讫除之, 其有本应长留者, 移于别库籍内, 仍随事朱书, 所除所移年月同复官签书”[3]64等相应的规定, 这些法律规定构成了宋代的档案销毁制度体系。具体来说, 包含了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 同时对档案鉴定规定了以内容作为判断重要性的依据, 档案鉴定的程序也规范得更加严密, 鉴定以后的档案销毁也规定了相应的程序, 确保了档案管理制度的有序推行。

宋代的档案修缮制度和档案销毁制度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制度的发展是在之前时代的基础上一步步进步的。其中档案修缮制度形成于秦汉, 成熟于隋唐, 到了宋代随着文化的发展, 档案修缮制度自然就发展得日趋完善。档案销毁制度也是在唐代成熟的, 到了宋代档案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档案管理上通过档案鉴定对价值不同的档案, 保存时间有所差异, 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档案鉴定标准, 以及对档案进行销毁的完备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斌.我国宋代司法档案管理初探[J].云南档案, 2009 (5) .

[2]唐六典·三师三公尚书都省[M].三秦出版社, 1991.

上一篇:知识和能力下一篇:历史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