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治理模式

2024-10-08

和谐治理模式(共9篇)

和谐治理模式 篇1

一、代表性全球治理模式

俞可平在《全球化:全球治理》一书中认为, 全球治理是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各国公民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共同利益而进行的民主协商和合作, 其核心内容是健全和发展一整套维护全人类安全、和平、发展、福利、平等和人权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包括处理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全球规则和制度。如上所述, 全球治理不再是以主权国家为单一行为体, 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全球治理行为体的新范畴, 成为全球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各治理主体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 由于自身特色及在国际体系中的不同地位, 可以分为国家中心治理模式, 有限领域治理模式, 网络治理模式。

(一) 国家中心治理模式。

国家中心治理是以主权国家为治理主体, 立足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通过协商、谈判而相互合作, 共同处理全球问题。一般来说, 主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包括:第一, 通过对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治理, 保持国内稳定, 防止国内问题演变为国际问题。第二, 完善国家之间的对话和协商机制, 共同应对防恐、生态等全球重大议题。第三, 加强与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 就相关重大议题进行磋商和谈判, 寻求解决方案。

(二) 有限领域治理模式。

有限领域治理是以国际组织为治理主体, 针对特定的领域开展活动, 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公共问题, 谋求实现共同利益。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主要包括:第一, 国际组织根据国际公约的要求, 制定全球性的法律、规则和制度, 推进全球化的法律进程。第二, 国际组织通过发动、组织和协调各个管理机构, 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公共问题。第三, 国际组织充分利用自身国际影响力敦促矛盾当事国有效解决国际争端,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 网络治理模式。

网络治理是以非政府组织为治理主体, 在现存的跨组织关系网络中, 针对特定问题, 在信任和互利的基础上, 协调目标与偏好各异的行动者的策略而展开的合作管理。近年来, 非政府组织发展迅猛, 它们不仅积极参加全球环境保护、人道主义援助, 而且在国际安全、和平、裁军、外交等传统的国际政治领域, 与主权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一道, 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 非政府组织逐步填充在一些公共领域中出现的由于政府权力回撤所形成的治理真空, 有力协助政府探寻新型的合作路径;另一方面, 它们也在主动回应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不断拓展出满足民众需求的新的治理空间。

二、“和谐世界”治理模式

面对全球治理的兴起, 一个开放的中国必然要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回应。每个国家由于各自的发展阶段, 国际地位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 对全球治理的理解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会产生差异。“和谐世界”理念就是中国政府从中国所处的历史文化中探索出的全球治理的途径, 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中心治理模式。

(一) “和谐世界”的提出背景。

2005年,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联合国成立60周年会议上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的主张, 2006年, 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对“和谐世界”治理模式作了完整阐述。他指出,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会充分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坚持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 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会致力于同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会努力促使并维护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倡导世界文明多样性;会进一步加强同各国的对话和合作, 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二) “和谐世界”治理内涵。

“和谐世界”治理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

和平是和谐世界的前提, 繁荣是和谐世界的目标。“和谐世界”就是倡导“求和平、促发展”的共同理念, 主张以和平手段妥善解决国际争端, 为促进共同繁荣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2. 政治上相互尊重, 平等互信。

国家之间最重要的是平等和互信, 只有承认并尊重各国之间的差异性, 并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协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和谐世界才能实现。因此, “和谐世界”主张各国要做到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构筑良好的国际关系, 这也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政治前提。

3. 经济上相互合作、互利共赢。

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推进, 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影响进一步加强, 中国强调各国应加强在经济合作领域的对话和合作, 建立公正合理的多边贸易体制, 谋求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

4. 文化上相互借鉴, 共同发展。

由于历史传统、文化风俗的不同, 全球各国家各地区保有不同的文明和文化, “和谐世界”的主张并不是要求简单的文化同一, 而是倡导理解并尊重各种文明之间的特殊性, 加深世界上各种文明与文化的了解和交流, 和谐共存, 实现全球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5.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

中国主张各个国家之间应该以互信为前提, 加强对话和协商, 努力践行以合作解争端、以合作保安全、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 实现各国在安全领域的利益共享。

6. 生态上相互帮助, 共同维护。

“和谐世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和谐的世界, 它既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面繁荣, 也包括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球家园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维护, “和谐世界”主张各国应对环境污染问题高度重视, 寻求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通力合作, 广泛利用科技、宣传、教育等各种方式维护全球生态环境。

(三) “和谐世界”治理路径。

“和谐世界”理论是中国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自然延伸, 也是中国根据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的完整有效的治理理论。“和谐世界”的治理路径包括以下3个方面:

1. 立足国内的全球治理。

(1)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建设民主政治国家。推行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提出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提出将转变增长方式作为战略重点, 努力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巩固第一产业, 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合理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近年来, 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在科技领域的投入, 努力增强自身原始创新能力,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我国将人才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 积极调整优化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 提高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4) 践行科学发展观,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生态保护方面, 我国提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在资源利用方面,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 中国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 构筑和谐的国家外交。

(1) 营造和谐的周边关系。周边是中国国家利益最集中的地区, 搞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前提。建国以来, 中国始终坚持“与邻为善, 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一方面深化区域金融合作, 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加深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利益往来;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解决地区热点问题, 努力化解本地区治理中的死结和隐患, 推行和谐的周边外交。

(2) 加强与大国的沟通交往。我国高度重视与美、英、俄等重要大国之间的沟通交往, 努力扩大同它们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提高相互依存和利益融合程度, 以实际利益牵制或减少主要大国利用全球治理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干扰中国和平发展等消极因素, 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 努力构建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新兴大国关系框架。

(3) 深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全局的基础, 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可靠支持力量, 建国以来, 我国始终站在全局角度来看待和认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互信合作, 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维系好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纽带, 将发展中国家打造成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和经贸合作的重要伙伴, 进一步巩固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

3. 加强多边国际合作,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第一, 开展多边政治合作, 建立健全多边磋商机制, 切实有效解决国际矛盾和争端。第二, 加强国家间经济互利、互补与互助, 推动建设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体制, 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第三, 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加强国家间文化交流。我国积极倡导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观, 主张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 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第四, 加强国家间军事合作与交流, 实现军事互信。我国倡导世界各国应强化对外军事合作的力度和广度, 在传统安全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加深合作,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摘要:全球治理理论是应对全球化思潮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理论。其中, 对各种行为主体在全球治理中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模式的分析, 是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实现的可能性及有效性的关键。在全球治理中, 各种行为主体依据自身不同特性, 以不同的治理模式参与到全球治理中, 国家中心治理、有限领域治理、网络治理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治理模式。“和谐世界”是中国在2005年提出的一种国家中心治理模式,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主张, 它全面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关于构建“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 将指导中国有效地参与并推进全球治理的进程。

关键词:全球治理理论,代表性全球治理模式,“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2] .敖云波.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0

[3] .吕晓莉.全球治理模式比较与现实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 2005, 3

[4] .易文彬.全球治理模式述评[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5, 4

[5] .孙辉, 禹昱.国际政府组织与全球治理[J].同济大学学报, 2004

[6] .蔡拓, 王南林.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 2004

[7] .蔡拓, 王南林.全球治理:适应全球化新的合作模式[J].南开学报, 2004

[8] .托尼·迈克格鲁著;陈家刚编译.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

[9] .赵可金.从旧多边主义到新多边主义——对国际制度变迁的一项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 7

和谐治理模式 篇2

构建和谐社区

--新北社区2006年综治工作总结

新北社区现有住户457

4户,总人口12300人,其中流动人口5321人,分为30个居民小组;社区工作者5人,平均年龄39岁,高中以上学历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人。社区党委下设8个支部,在册党员233人。社区配套用房到位,现有用房面积1350㎡(不含清波、碧水花园物业用房),基本达到每百户30㎡要求,功能比较齐全。辖区单位35家,共建单位20个。经过工作者、辖区单位和全体居民四年的共同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社会稳定。

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在县综治委、镇综合治理办的具体指导下,在社区党委、城区派出所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参与下,同样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社区内无重大刑事案件;没有重大火灾事故;没有吸毒人员,没有参加法轮功、邪教及非法组织活动的人员;没有非正常死亡;没有归正人员重新犯罪;没有群众集体上访闹事事件。今年1—11月份共发刑事案件45起,发案率占社区实有人数的3.6 ‰,案件得到有效控制。社区秩序良好,居民安全感、温馨感进一步增强。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稳定的环境是发展的基础。为打造文明和谐社区,社区高度重视综治工作,以防范为抓手,以降低发案率、增强居民安全感为目标。健全社区治保、调解、帮教、巡逻为一体的综治组织体系,综治组织网络完善,社区警务室作用充分发挥,楼院(单位)治安防范严密,各项措施得到落实。

1、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小组。针对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管理难度 增大这一实际情况,社区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公安城区派出所则为此专门安排一名协警具体分管出租房屋、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并实行电脑联网,全程管理,做到房屋租赁行为规范,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制度落实,现在,外来人员受到尊重,登记率达95%以上。目前,社区共有出租房屋862户;流动人口4497人,其中暂住人口2675人,人户分离1822人。

2、成立驾协工作站。配合县交警大队做好机动车辆排摸登记工作,教育驾驶员依法、安全、文明驾车,减少交通事故,珍爱生命。组织社区居民参加了‚畅通杯‛科普文明礼仪、交通法规知识竞赛。

3、建立援助机制。聘请社区法律顾问,维护老人、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无家庭暴力投诉,无虐待、不赡养老人案件发生。

4、创建平安社区。一是加强治安巡防。社区治安义务巡逻、文明劝导经常化,常年走街串巷,及时发现、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社区小喇叭巡逻队、群防群治队员时刻提醒居民做好防火、防盗、防骗、防自然灾害工作,不断增强居民安全防范。1-11月累计治安巡逻656人次,开展文明劝导286人次。二是建立义务消防队。进行义务消防宣传,发放宣传资料,书写宣传标语,利用小喇叭宣传,提高防火意识,开展消防知识讲座,提高预防、自救能力;结合日常工作开展消防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开展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确保家庭平安,巩固平安社区创建成果。四是争取各方支持,为小区安装了6盏路灯,改造了6处里弄小巷破损路面,更换了58块阴沟盖板,方便居民安全出行;整治了阳光路木材公司住宅小区严重乱堆乱放,消除了安全隐患;治理了乱停乱放,画了部分停车泊位。

二、普法教育,扎实深入

1、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法制之窗‛、法制学校的教育功能,开展法制讲座、咨询服务、参观展览等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引导居民踊跃参与,重视对未成年人和外来人员的教育培训,形成了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风尚,居民法制意 识、安全防范意识明显增强。如通过《交通法》学习,文明交通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成为杭州市‚四星级‛民主法治社区。

2、开展综治宣传月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568份,刊出小黑板共342块次、横幅标语4条、签订小组长综治责任状30份、重大安全隐患排查1起,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

3、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工作。制订普法计划,刊出宣传标语3期、宣传图片18期,并认真做好普法活动纪录。发挥法律志愿者队伍作用,开展法制教育培训及咨询活动,共计培训11期,开展咨询活动5期。

4、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社区与育才学校、镇三小共同开展文明礼仪知识宣传活动,与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共同开展‚倡导青少年健康理财——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举办法制讲座,观看法制教育片。

三、依法协调,化解矛盾

新北社区是建设开发中的新社区,因装修造成卫生间上下漏水的纠纷特别多,在社区调委会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内部矛盾得到及时调处,化解了邻里纠纷,促进了邻里和睦、社区和谐。1—11月份共调处民事纠纷18起,调处成功率达95%,其中有协议书的纠纷9起,调处成功率100%;三是重视信访工作,组织居民学习《信访工作条例》,发挥‚民情宽带网‛和民情信息员作用,1-11月,共受理来信访来访 81件次,社区能解决的及时予以解决,一时不能处理的耐心细致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及时将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当中,无群体上访。如新安北路51幢后面集体宿舍公厕问题,先后5次与县城建局、城镇综合开发公司、县开发总公司等单位协商,最终达成协议,投入10万元进行了改建。

四、群防群治,确保稳定

根据县里统一部署,今年7月份,建立了新北社区平安巡防中队。成员由社区工作者、居民小组长、楼道支部书记、保洁员等49人组成,另有社区专职巡逻队伍和社区在职党员、在册党员、清波物业保 安、千岛花园保安、各辖区单位抽派人员共328人组成义务巡逻队,构建了群防群治新格局,形成了综治整体合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宣传到位。通过社区各类宣传阵地、治安信息员、小喇叭巡防队,向广大居民宣传建立平安巡防中队的目的意义,倡导邻里守望,增强居民安全防范意识。二是管理到位。社区切实加强对巡防中队的领导,向队员发放《淳安县平安支队巡防队员手册》,同时虚心接受镇巡防大队的业务指导。三是防范到位。组织队员开展巡防工作,控制夏季案件高发势头,做好平时的夜间巡逻。四是措施到位。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巩固无邪教社区创建成果,接受了市610办公室领导的检查指导。五是开展禁毒宣传及图片展,达到无毒社区标准。六是每季通报社区治安情况,向居民并提出防范重点,确保社区平安。

五、有效帮教,控制犯罪

帮教措施到位,帮教对象底数清、情况明,实现了帮教经常化、制度化。社区目前有归正人员5名,由社区民警牵头,分别为5名人员建立了帮教对象,坚持每半年找他们进行一次谈话,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激发他们重新做人的信心,并做好纪录。教育居民正确看待归正人员,不歧视他们。通过行之有效的帮教,多年来没有重新犯罪。

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辖区单位、全体居民对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社区综治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服务完善、生活便利、详和文明的和谐社区建设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

新 北 社 区

和谐治理模式 篇3

一、当前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社区社会管理主体单一

目前, 社区社会管理的主体局限于街道党委政府和社区居委会, 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和组织缺失。如商业城社区地处市中心辖区内商铺林立, 娱乐场所众多, 流动人口庞大还有各类行政企事业单位40多家, 暂住人口6000多人, 社区管理难度非常大。而社区内协助管理的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都没有, 社区大大小小繁杂的事务基本上由社区居委会包揽, 只有在遇到居委会解决不了的问题或需要上一级部门出面决定的事务才直接向街道政府汇报, 居委会工作人员普遍感到工作任务繁重, 心力交瘁。

(二) 社区社会管理内容不健全

在社区管理中, 对于社区的维稳工作十分重视, 但是对协调社区关系、规范社区行为、激发社区活力的重视程度与老百姓的期望还存在差距。笔者通过对石家冲社区部分居民的走访发现, 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行业的民众对社区服务有着不同的需求, 一些小孩家长希望居住的社区能为孩子提供包括体育锻炼、教育学习、幼儿托管等方面的服务;老年人则希望能够在需要各类帮助的时候能够得到方便及时的帮助等。民众普遍反映社区物业管理的境况与他们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三) 社区社会管理职责不清

法律规定, 社区居委会是一个“群众自治组织”, 却承担街道办事处派出机构的管理职责, 执行着街道办事处传达的各项任务, 同时接受考核。这种定位偏差使居委会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此外, 吉首市推行管理重心下移的行政改革,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却没有贯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 使社区管理承担的任务过重而工作经费相当紧张。

(四) 社区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 我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社区建设的法规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立法远远滞后于现实的发展, 导致社区建设“无法可依”。一些新兴的社区组织, 由于缺少法律上的规范支持, 在实际工作中又没有理顺关系, 容易出现推诿扯皮, 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给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二、社区社会管理的创新模式———“四位一体”

(一) “四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的含义

“四位一体”即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的新型合作建设关系。“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中, 社区党委牵头抓总, 负责组织、调度、监督, 同时负责管理好社区党员, 发挥好党员作用;社区居委会负责建立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服务网络, 宣传发动群众, 协调业主和物业关系, 协调处理物业管理中的纠纷, 组织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业主委员会主要是及时了解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 监督和协调物业管理公司履行物业管理服务合同, 教育和督促业主遵守管理规约, 协助物业管理公司及时缴纳服务费等。物业管理公司主要负责管理社区共用部位和公共设施、设备日常运行、维修养护管理, 统一管理社区停车场及车辆, 管理社区清洁卫生和绿化, 维护公共秩序, 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等。

“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模式的运作方式是建立社区党委、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四方联席会议制度, 明确职责, 健全制度。对事关社区的重大问题四方共同研究, 重要工作四方共同行动, 工作互相通气, 互相补充, 互相支持。“四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社区管理服务方式, 符合十八大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总要求。

(二) 理顺四方关系, 规范“四位一体”运行方式

一是要理顺社区党委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社区党委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 团结带领党员和群众完成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要加强对社区居委会的领导, 协调好社区居民委员会、与辖区内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领导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支持社区群众依法开展自治活动, 推进社区居民自治。

二是要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物业管理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服务性企业, 其主要工作是全面负责房屋维修、卫生、绿化、小区治安等服务性工作, 接受业主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监督。社区居委会主要是配合相关部门搞好社区内业主户籍管理、宣传教育、民事纠纷调解、计划生育、民政、文化等工作, 它代表居民对物业公司的工作给予支持、配合和监督。

三是要理顺社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都是群众性自治组织, 而非行政性机关, 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宣传法律、法规, 处理公共事物、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等。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 因此, 二者的性质显然不同。

四是要理顺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之间的关系。有了业主委员会, 可以使业主有组织的参与管理和表达对物业管理的看法, 理顺委托管理与受托管理的责、权、利关系, 双方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使业主、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的法律关系更趋明确, 以推动和实现社区管理的规范化。

五是要理顺“四位一体”相统一的关系。社区党支部是社区“四位一体”管理的领导核心, 在管理运作中起牵头、协调和监督作用。社区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委员的选举, 由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负责人参加, 但必须从社区业主的党员、居民中民主选举产生, 不由政府机关委派。通过社区党支部把四者联结成目标一致、各司其责、互为一体, 共同管理和服务好社区。

三、以“四位一体”模式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对策建议

(一) 以发展增进和谐文明, 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立足于“四位一体”治理模式, 落实“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制度覆盖”三覆盖, 为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在组织覆盖方面, 推行社区建总支、楼院建支部、单元建党小组“三建式”组织体系。在工作覆盖方面, 以党员联户和干部责任区为主要形式, 建立党员与困难居民结对帮扶, 街道联系社区帮扶的工作机制, 形成纵横覆盖的社区工作网络。在制度覆盖方面规范社区“党务公开制度”, 开展“党员责任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 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畅通社区利益表达渠道, 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重点抓好以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物业管委会、业主委员会“四位一体”为基础构建的“社区议事会”这种自治组织, 通过举办决策听证会、民主恳谈会, 利用社区宣传栏、热线求助电话等新的利益表达方式, 拓宽社区利益表达渠道, 形成制度化的民意监测和信息反馈系统使决策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众的利益需求。

(二) 以改革促进和谐文明, 建立规范的自治体系

一是完善民主选举制度, 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提倡社区党组织成员通过法定程序担任社区居委会成员, 社区党组织负责人通过法定程序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 扩大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 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完善居民会议制度, 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

二是培育发展社区中介组织, 形成社区自治合力。按照“政府引导、民间主办、分类管理规范运行”的方式, 发展各类社区中介组织, 鼓励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团体, 推动政府行政职能的社会化。重点培育好慈善公益、社区服务、文体活动类社区中介组织, 积极引导其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下参与社区各项建设, 形成社区自治的合力。

(三) 以服务铸就和谐文明, 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

一是建立社区信息平台, 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比如, 建设服务大厅、服务中心、服务网点等社区服务机构, 为人民群众提供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托老托幼、低保就业、餐饮娱乐、文化休闲等各类需求服务;逐步建立起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服务, 面向孤、寡、老、残等特殊人群的社会福利服务, 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服务等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体系。

二是突出对贫困群体的救助服务, 建立新型社区救助服务体系。比如, 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 及时掌握就业及收入状况, 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和完善救助管理服务网络和工作平台, 采取特困救助、临时救助、专项救助相结合的方式, 使救助网络覆盖每个社区。

(四) 以稳定保障和谐文明, 建设舒适的人居环境

一是维护社区稳定, 建设平安社区。如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 做到“一区一警”, 健全和完善以派出所为主体、社区治安巡逻队为骨干、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相结合的群防群治安全防控体系。加强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工作, 及时化解矛盾, 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 把社区建设成平安社区。

二是打造绿色环境, 建设生态社区。按照优化人居环境、便于物业管理、利于安全保卫的要求, 实现社区绿化、亮化、美化。统一规范街、巷门牌号码, 为便民、利民、促进社区规范管理服务。整治社区环境, 达到社区道路整洁, 无坑洼、无污水横流;公共场所管理井然有序, 无乱停车、乱搭建、乱张贴、乱设摊现象;绿化布局合理, 各种花草树木养护良好, 建设生态和谐文明社区。

参考文献

[1]张成林.城市管理——社区途径与模式构建[J].改革研究2011 (03) .

[2]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 (01) .

[3]李娴娟.基于治理理论的城市社区管理主体研究[J].南方论刊, 2009 (08) .

和谐治理模式 篇4

罗山二中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罗山二中位于罗山县江淮路中段,始建于1965年,占地30亩,建筑面积4000平米,目前学校教职工80人,12个教学班600余名学生。多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校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列入学校管理的重要日程,坚持把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纳入到依法治校和保护中学生的总体工作部署之中,努力使“普法工作与创建和谐社会相结合,普法工作与创建安全校园相结合,普法工作与学生安全保护工作相结合”,我们通过行之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不断增加学生安全防护知识,使得全校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安全防范的能力也得到加强,所有这些无疑对推进学校的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下面就罗山二中几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统一认识。

学校在年初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依法治校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出相应计划,出台了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与社会公民教育相结合、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以及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工作制度。为了使全校师生了解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我们通过班会、广播、橱窗、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讲,使全校师生知晓创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创建“平安校园”既是预防、发现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也是发扬优良校风和学风,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有效举措,更是造就遵纪守法、奋发向上的新一代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营造出一个人人关心创安工作的良好局面。

2、增强责任意识,强化规范管理。

我校综合治理工作在党政一把手的领导下,将目标细化分解到各处室。领导小组与各处室主任、各处室主任与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层层签定落实校园综治工作分解责任书,把具体工作落实到各处室和各职能部门,并将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与干部的任用和选拔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组建成了学校内部综合治理和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的立体化管理网络,使学校的综治创建工作时时、处处、事事有人管,有人抓。特别是在阿旗政法委综治办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校园综治工作站,使得平安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效协调和领导,从而避免了推诿扯皮现象导致出现工作死角。同时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保卫科进行了充实、加强,做到每个重要场所都有专人保卫,每一个时刻有保卫人员在巡查。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了领导、教师、学生三结合的值周制度,全年坚持每天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了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3,同心协力,形成了“党总支搭台、党政工团唱戏”的工作格局。我们始终把学生的法制与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结合学校实际,我们的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与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由党总支牵头,政教处、教务处、团委等部门积极配合,并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保障这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团委把法制教育纳入团课、组织生活和团队活动,由普法讲师团讲授法律知识,团组织充分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宣传,进而做到让每位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人人争做文明中学生。教务处将法制知识和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督促完成相关教学任务。政教处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重视孩子学习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做到成才先成人,这样就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联动的学生教育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有力地保证了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和安全工作的健康开展。

4、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努力增强教育合力。因为受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以及各类黄色、黑色的精神污染,正在不断的通过种种渠道侵蚀着学校教育这块净土,所以学校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汇聚各种有效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教育合力。具体做法:一是由校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参加的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定期研究协调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二是建立家长学校,及时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的有关信息反馈给社会、家长,互相协调,构建社会大教育体系。三是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四是建立心理咨

询室,对青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指导。以上这些做法就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强化育人意识,讲究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素质。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是一项教育人、挽救人、改造人的工程。学校作为教书育人阵地,重在治本,近年来,我校着重从三个方面开展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一是坚持德育为龙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要出危险品”是我们工作多年的体会。结合青少年特点,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成才教育和纪律法规教育分解到各年级,具体落实以“爱家乡、爱一中、做模范、创一流”为中心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把旺盛的精力用于努力成才上;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儿女,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比如 “6·5”世界环境日,学校广泛开展环保系列教育活动。我们还配合旗综治办和团旗委开展法制教育模拟法庭观摩活动,且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组织编辑法制教育宣传专刊,让基础年级学生观看法制教育专题教育片,9月11日组织高一师生参观禁毒图片展等等。

二是坚持预防为主。我校在常规管理实行了硬性约束原则,规定了五条“高压线”:凡聚众打架、逃宿上网吧、偷窃、跟同学敲诈勒索、男女生交往过密的,一经发现,均要受到校纪处分,严重者将开除出校。尽管每年受到这方面处分的学生极少,但所起的教育和制约作用是很大的。我校还特别注重对“后进生”的教育帮扶和“苗头性”问题的处理。我们除了要求全体师生不歧视后进生外,还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班主任的后进生教育制度,热情地教育、辅导、帮助;二是政教处的后进生转变工作责任制度,关心后进生的成长,开展三结合教育活动;三是校领导交朋友制度,每个学校领导包括环节干部都要联系几个“后进生”,做细致工作,促其转变。另外,除了平时加强学生在校内外安全教育外,我们还通过法律知识竞赛、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参观看守所等,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遵规守纪意识。每年8月份我们都聘请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王尚全同志为高一新生做了一场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身边的案例,理性的剖析,生动的讲解,谆谆的告诫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三是丰富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我们坚持导化原理,充实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用有益活动去占领课外和校外阵地。引导学生摆脱低级趣味,追求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多年来,我校采取了有效措施,努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积

极开展课余活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校共建有10多个研究性兴趣小组,组织影评、书评、知识竞赛活动等坚持利用双休日开办各类知识讲座,开放图书室、校园绿色网吧、假日影院等;定期开展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青春舞台,找到了自我发展和释放激情的空间。有益的活动及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生情绪高涨,奋发向上,聪明才智得到发挥,集体荣誉感得到强化,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成绩好、素质高的优秀学生跨入了全国重点大学。

三、依托阵地,活化形式,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

我校在日常的学生法制教育过程中,坚持在活动中丰富教育内涵,促使中学生在活动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同时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把握好法制宣传教育与关爱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二是把握好法制宣传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三是把握好知识教育与行为教育的关系,全方位推进中学生法制教育,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1、抓教育,活化法制教育形式。学校多管齐下,按照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要求,有重点地开展了“教”、“听”、“读”、“写”、“赛”等灵活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系列教育活动,强化了教育效果。一是“教”,坚持将法制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思想政治课、班会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传授,在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里涵盖的法制教育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二是“听”,采取听取法制专题报告和法律知识讲座的形式。每学期新生入学时,都对学生进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系列规章制度的学习,听取法制副校长王尚全同志的专题报告会,使学生明确法律法规的基本常识。三是“读”,即组织学生阅读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书刊,观看法制教育资料图片和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近几年,学校每年都向学生定期发放法律资料、书籍和生动形象的法制图片等。四是“写”,即让学生在听了法制报告会和读了法律资料书籍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好的文章在校报上登出,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进而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五是“赛”,即开展法制知识竞赛活动。这种活动我们既有简单的笔答题试卷方式,也有活泼互动的对阵式擂台赛。可以说,每一场赛事都是一堂无比生动的法制教育课。

2、抓阵地,拓展法制教育空间。一是学校教育坚持“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

实。学校每学期都制定法制教学计划,要求每学期至少上两节法制课,由学校普法讲师团成员担任学校法制辅导员,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对学校、教师、班级、学生的综合考评之中。二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中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好坏固然取决于自身的素质,但家庭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因此在搞好以中学生为主的法制教育的同时,我们把法制教育延伸到家长中间,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保护中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全方位育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学校的安全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欢乐和幸福,尤其是在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保证学校4000余名师生员工在安定和谐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始终是学校领导常抓不懈的一件大事。

1.健全制度,明确责任,确保创建安全校园环境

要强化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没有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是绝对不行的。实践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事故都是由于管理松懈、责任没有落实所致。所以我们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制定罗山二中安保人员的各项职责,明确每一个人的工作任务。要求所有安保人员不得擅离职守,严禁出现脱岗、漏岗现象和玩忽职守现象。要求门卫严格执行来访登记制度和出入校制度,在校学生一律凭学生卡和班主任签批的请假条出入校门,坚决禁止校外闲杂人等进入校园。

我校住宿生较多,容易发生问题,为此我们严格规范住宿生的请销假制度,定时封楼,认真及时查宿,坚决避免漏宿和替宿现象。同时学校组建伙食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食堂的饭菜质量与价格,责成校医每日深入食堂检查卫生状况,发现问题限日解决,情形严重停业整顿并给予罚款处理。另外我们教育大家时刻不能放松警惕,加强防火、防盗意识,认真查找安全隐患,并采取积极防范措施,完善报警系统和通报制度,做到警钟长鸣才能防患未然。

2、加强组织学习,强化安全意识,努力提高安全防范本领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和指导下,今年我校加强了对所有涉及安全岗位的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丰富了相关安全知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对于在校学生我们结合安全教育日“预防校园侵害,提高青少年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的主题,开展相关安全教育活动,并印发《罗山二中学生安全手册》和《中学生应急

避险》等读本知识,使我校学生进一步了解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掌握面临危险和侵害发生时自我保护的方法,切实提高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本领。

3、抓住防范重点,提高综治功效。

随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出现校外来访人员骤增,给学校的治安增加了难度。另外学生广泛的社会联系,频繁的校内外交往,使得有些问题“防不胜防”,我校采取的对策是:依靠群众、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确保校园综治效果。

近年来,我校一方面抓人防,同时也注意吸取社会上发生治安案件的教训,重视物防和技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女生宿舍和重点房间安装防盗窗,加固防盗门,同时在学校重点防范的实验楼和校园主要通行路口和公共场地,安装红外线摄像监控系统,共27个监控点,为有效预防和侦破治安案件提供了技术保障。

4、加大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为保证学生有一个舒适、和谐、安全的生活环境,我们加大了对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一些不符合卫生条件的小商贩,我们联合工商和卫生防疫部门坚决予以取缔,对一些存在交通隐患的出租车我们与运管及交警部门联手整治,从而在源头上杜绝了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为确保校园一方平安,2008年在阿旗公安局党委的支持下,组建成立了天山街道派出所罗山二中警务室,通过一年来的运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深得全校师生的赞许和好评。

浅谈公司治理的和谐化 篇5

广义的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而且要保证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 (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益关系的集团) 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目标更加关注以公司为核心结点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笔者认为, 以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 使“和谐”思维在企业这个特定组织中渗透, 运用民主、友好的办法对公司进行治理, 有利于公司治理既定目标的实现。

一、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间的和谐化

股东、董事、高管人员和员工作为公司的内部利益相关者, 协调他们之间及他们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也是传统的公司治理理念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决定了必须建立股东、董事会和高管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 才能有效防范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实现公司的有效和谐运作。然而, 这种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完全实现公司和谐发展的目标, 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经理人员基于自身利益的“内部人控制”, 以及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权力斗争等问题层出不穷, 这些问题都是股东和董事会、董事会和经理层、股东和经理层、股东和股东等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 以及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公司之间不和谐的体现, 而且这些问题在一定情境下还可能激化, 影响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因此, 首先要解决公司财产因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 即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尽可能降低代理成本和风险, 实现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我们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使代理人积极为投资者的利益努力工作, 促使他们关注公司资产的增值和发展。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使代理人不至于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兼顾了股东、经理人员和其他各方面的利益, 也就是实现了股东和经营者利益的和谐统一, 从而规范企业的行为,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其次, 企业要实现权力分配和制衡的和谐。公司治理涉及到利益相关者在公司内部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等有效方式, 分散上市公司股权, 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增强不同持股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同时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增强董事会内部的制约机制。

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和谐化中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公司与员工的关系问题。员工在公司中的地位、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员工是否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 以及员工的工作环境、报酬等问题在我国越来越突出, 甚至在某些情况先出现了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对立。特别是随着员工自我意识的增强, 员工要求参与公司管理以及获得公司尊重的要求将日益强烈, 妥善解决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公司治理内部和谐的重要内容,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创建和谐的公司文化。和谐的公司文化建设要注重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的管理者关系、和谐的员工关系。公司管理要, 以人为本, 以人为中心, 努力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实现员工的愿景与公司的愿景的吻合;还要创立共同的价值观念, 并用它来统一员工的意志,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最终塑造出良好的公司形象。

二、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化

公司的正常运作和持续发展除了做好公司的内部治理之外, 还需要解决好公司的外部治理问题。公司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以及生态环境等, 公司与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归结为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而言,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 为满足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内在要求, 对职工、供应商、消费者和社区居民等所承担的一种义务或责任。2 0世纪6 0年代以来, 倡导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逐渐增多,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 企业的目的必须在企业本身之外, 事实上, 企业的目的必须在社会之中, 因为工商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 首先应该满足其承担的社会功能。最近几年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的研究和实践, 在使企业社会责任朝着可操作的方向前进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SA8000作为一个社会责任方面的认证体系, 明确提出了如何规范公司与顾客、供应商、环境、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要求, 对于建设公司及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 引导和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公司治理的和谐化, 无论是协调公司与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还是协调其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都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不和谐问题看, 多数与公司都有一定的关联, 例如, 公司与环境污染、公司与劳动者保护、公司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均与公司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样公司就成为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营造和谐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个重要结点, 也就是说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把公司治理的和谐作为重要内容和切入点。

和谐聚合力, 合力促和谐, 这是无数客观事实所证明的真理。公司在治理过程中融入和谐理念, 才能形成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 从而促进公司的健康运作,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81~82

[2]科斯等:契约的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3]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3.1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 2005, (03) :4~16

贪腐治理、家庭和谐与内部控制 篇6

一、引言:贪腐治理与内部控制

美国生物学家研究“蝴蝶争夺地盘”中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动物为保护已获得的利益愿意花费的代价,是为争夺同等利益而愿意付出代价的两倍,简单地说,“失去”感觉的痛苦远大于“没有得到”而感觉的痛苦。人往往和动物一样,行为决策总是凭感觉。行为经济学家指出,绝大多数人大部分行动是不计较后果的,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

生物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发现给我们启示,官员们在贪污受贿时可能不愿失去现时(贪腐)利益,从而漠视未来可能遭受惩处的痛苦。[1]由于这种“人性”短视的缺陷,如果权力不受制约与监督,权力可能就会被滥用。因此,腐败治理不仅要对贪污受贿官员进行末端惩罚,而且要进行严格的事前控制。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目前所有问题的解决,一靠发展,二靠改革。但改什么,革什么?关键在于尽早制定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贪腐治理不仅需要有勇气与决心,更需要有治理腐败的智慧,“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不仅国家需要制度建设,企业和家庭也要制度建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不乏共同规律可循。试想:学生在校宿舍四人,就有三人不喜欢他,未来还有女孩子敢把幸福寄托于他吗?进入市场还能指望他管控好企业吗?步入仕途还能冀望他治理好一个国家吗?学校(家庭)、企业与国家,它们都是组织(organization),虽然目标不同,但它们构建内部控制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二、美国如何治理贪腐?[2]

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学者们可以通过实验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社会科学常常考究历史,或者进行案例分析,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接受它们失败的教训。美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同样经受了腐败的考验,最后主要通过预算制度有效治理和约束了官员的贪腐行为。

(一)百年前美国政府贪腐:比当今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2012年12月13日,《华尔街日报》登出一篇文章,指出百年前的美国极其腐败。当时纽约有个“坦慕尼”协会,权力很大,相当于一个垄断集团,控制着纽约市财政、司法、供水、交通等机构部门。无比的权力自然要寻求无比的利益。纽约市盖市政大厅,本来规划35万美金,最后坦慕尼花费800万美金。一个刷漆的油漆工人,两天工资就支出13万美金,购买40把椅子3张桌子,共计18万美金,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修理这些桌椅的费用高达115万美金。请记住,这是在100年前,那时1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00美元。

“坦慕尼”协会的官员利用职权中饱私囊,赚得金银满盆。他们收受回扣的比例之高让人触目惊心。“坦慕尼”协会第二任主席特维德,任何政府项目都收受50%的回扣,1870年,特维德收受回扣达到65%,当然,其中25%归他自己,其余的钱就分给其他人。特维德最后钱多到不知道怎么花,于是开了家银行,做放高利贷的生意。

(二)摩尔公司接管纽约市政府:现代收支预算控制

在1907年左右,纽约市政委员会,也就是决定预算的委员会,由市长、总会计师、市政委员会主席和5位区长组成。该委员会8人投票决策,前面3人一人三票,后面5位区长一人一票,因此,所有预算基本上就市长、总会计师和市政委员会主席这3人说了算,只要这3人勾结在一起,他们可以通过任何预算。

当时政府财政管控的方法是以支定收,与现在差不多,先计算支出多少,再决定收多少税。因为纽约市财政预算非常混乱,多年收不抵支,于是发行了大量的市政债券,最后政府无法兑现这些到期债务,还不了债券利息,更还不了债券本金,纽约市政府濒临破产。

万般无奈之下,市政府找到华尔街一家投资银行JP摩根,借了300万美金。JP摩根不是国有银行,钱借出去了,总要把本金和利息收回来。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监督政府每笔支出,政府每笔支出都要在JP摩根的掌控之下。具体如何操作?JP摩根也不知道。JP摩根随后找到ABC团队,该团队3人都是学者,A为艾伦的第一个英文字母,B为布鲁艾尔,C为克利夫兰,他们在学术研究中发明了所谓的预算法。纽约市把这3人安排在市长研究局工作。1908年,他们出了第一本预算法案,该预算法案刚开始时只有122页,3年之内涨了7倍,有800页之多。预算法案要求控制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

要想管住权把子,先要管住政府钱袋子。通过束紧他的钱袋子,约束他的权把子。现代预算制度压缩了每位政府官员贪腐的空间,剥夺了政府官员做决策的随意性。

(三)双拳出击:国家预算法与媒体监督制度

老罗斯福总统1901年上任,在总统两任期间,1908年出台了《预算法》。1909年塔夫脱总统上任,组织一个塔夫脱委员会,把预算法推广到全国。到1929年,除了阿肯色州外,美国所有州都采用预算法。

美国预算法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第一,全面性。所有开支必须在预算中列示,任何决策,事先必须写进预算,预算列支之后,严格遵照执行。比如说买茶杯,预算100元,给你100元只能买茶杯,而且,就在这100元里买茶杯,如果不买,这个预算撤销,绝对不能因为没有买茶杯而改为买钢笔之类。支出一定要找到预算列支,预算不列支绝对不能支出,列支以后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事后报账。第二,透明性。预算要让每一位老百姓都能看得懂,预算必须写得清楚明白。比如购买茶杯5个,圆珠笔10只,这样才看得懂,不能写什么科技用品若干等晦涩难懂的预算给老百姓看,预算多少钱就花多少钱,叫怎么花就怎么花,只有这样,政府所有运作才变得极其透明。第三,权威性。政府开支绝对依照预算执行,不执行就不给拨款,甚至可以撤销。

现代预算是企业内部控制七大方法之一,也是干净透明国家的共同法宝。透明国际2012年度并列前三的最干净、最不腐败的国家有新西兰、芬兰和丹麦,这三个国家都有非常详细的约束政府的预算法案。1989年新西兰就通过了《公共财政法》,规定了高度透明而且细碎到你惊心动魄、耸人听闻程度的预算制度。

预算制度的执行需要媒体监督,信息与沟通是COSO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五大要素之一。政府给予媒体绝对尊重,给予媒体的自由报道权,媒体“扒粪运动”就是专门监督政府的,尤其是腐败,透过媒体的披露,无处不在的媒体揭发政府的腐败行为。

透明国际公布的廉政指数里前20名都有强大的舆论监督。新西兰房屋部部长希特利,一个非常有希望当总理的人,一天晚上请客时忘了带信用卡,记到了公账上,拿了两瓶酒回家请客,没想到给爆出来了,1000新加坡元,相当于5300元人民币,就此被迫辞职。芬兰总理给一个高尔夫俱乐部批准拨款,她老公正好在这个俱乐部有股份,一个礼拜后辞职。新加坡一个狱警,接受一个囚犯15新元的香烟被抓起来了。1995年10月,瑞典的副首相萨林用公务信用卡买了几盒巧克力辞职了。

可以这么说,一个纪检委,一个公检法,加起来,再乘以十,都不如千千万万双公众的眼睛。

三、内部控制与幸福家庭构建

构建美满幸福的家庭首先要有经济基础,这句话没错,但不是全部。比如你长得帅,你富有,但别得瑟,不信上“非诚勿扰”,美女们可能齐刷刷地把你灭掉!企业有资金,有技术,但仍然需要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美满幸福的家庭和企业一样,它们都需要精心打造与经营。

(一)人力资源招聘:谨慎择偶

家庭是合伙制组织,合伙制强调“人合”,“爱”是其组合的基础。然而,“爱”很难刻画,而且很不稳定。在经济生活中,管理学家把不稳定性定义为风险,而内部控制高手总是能够对这些风险加以事前控制。在家庭组合中,我们不坚持门当户对,但双方性格、价值观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接近确实可以让“七年之痒”减少好几年。因此,在决定进入围城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合伙人”进行筛选。

深谙人情世故的父母可谓是家庭内部控制的老手,他们要求未来的女婿要有上进心和责任心。不要求他现在就荣华富贵,但必须要有切合实际的未来人生规划。男人的价值就是承担责任,人的能力有大小,机遇有好坏,大富在天,小富在人,只要努力,未来幸福没商量。

女人的价值呢?有一次我给年轻人牵线搭桥,女孩口才很好,滔滔不绝,大家都很开心。一星期后,女孩纳闷,桌面上感觉双方很融洽,怎么男孩事后不闻不问。我一打听,男孩说了,“女同胞话多,太强悍了!”可悲,难道真不成女子无才便是德?有几个女孩不话多,只不过她提前暴露了而已。其实,这位男同胞真实想法是,希望未来那位是个贤妻良母,性格上能收敛些,自己在外打拼,每天回到家能从女性身上找到一种温馨平和

(二)风险评估与应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还是天堂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那么可怕吗?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夫妻双方为琐碎小事吵吵架就别过了?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就得不到家庭带来的幸福,老了终将孤独一身。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一,识别和评估风险以后,需要作出应对策略。

婚姻中需要一种态度,小吵怡情,把吵架看成一种沟通方式。中国人含蓄,不愿意得罪人,你做了对方不乐意的事她可能就忍了,她忍了你就不知道那事做得对不对,你接着继续做,她继续忍,最后忍不住爆发了,爆发了就吵,翻旧账。翻旧账的过程虽然让你不高兴,但你发现了她的底线,做这件事她会不高兴,你以后碰到这些事就会小心。女人有翻旧账的共性,这是她爱好,有些事记一辈子,你要有心理准备,而且要承受并习惯这个。女人往后看,你得往前看。这些事情想通了,没事就在家里偷着乐呗。

女人虽然小气,但聪明的女人凡事不会太认真,不能因小事情伤了大感情,为了幸福,理性地接受点委屈,这也是风险承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婆、老公是双方一辈子的财富。事无巨细都用显微镜看,太可怕了,神神叨叨的非得精神分裂不可。对方偶尔做些不利于小集体的动作,由着他去,比如丈夫偷偷地给婆婆一些零花钱,让他小开心一把,他会感激你一辈子,这笔账要会算。

婆媳关系是家庭和谐的一大障碍。两个女人一台戏,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分开住,没有什么不好,不要被“孝顺”给绑架了。惹不起躲得起,这叫风险规避。当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两套房,在一起住就得讲究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的技巧。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很多影视作品都特别注明,本片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切记,会做不如会说,你给我甜言蜜语,我给你当牛做马!我家人评价我爱人会说话,其实不然,她“会说话”就是“不说话”。沉默是金,不随便发表意见。有事无事少掺合,家庭矛盾一定少很多。可不说的不说,说出来对事态不会有任何影响的,不管对与不对都不说。要做到这点必须“忍”,如果忍不住只能说明素质不够,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就需要继续教育,这叫风险降低。

(三)约法三章:权力与责任的匹配

不要以为就婆媳关系难以相处,其实女婿和丈母娘的关系处理起来也一点不简单。老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那是丈母娘和女婿不在同一屋檐下。哪个父母不自私,在一起住,抬头不见低头见,优点都是她孩子的,缺点都是你的。如果让她亲眼看见自己宝贝女儿被你“指手划脚”,那她天生的母爱瞬间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她要保护女儿不被欺负。你要理解父母这种对子女的偏爱,如果更大方些,执行上海式家庭组织架构——丈母娘领导下的老婆负责制,权力与责任界定清晰,充分保证了家庭和谐,可以让你大解放。

职责分工,责权分明,这是家庭内部和谐的重要前提。古代封建社会,皇帝贵为九五至尊,为国事废寝忘食,皇后则分担另一项重大事务,掌管后宫佳丽三千,让皇帝专心处理江山社稷之事。尽管后宫不免有勾心斗角之事,但皇帝必须信任皇后,相信她会控制好整个局面。

在现代中国社会,男人负责在外努力赚钱养家糊口,女人负责在家打理家务。夫妻双方这份隐形契约虽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作为家庭内部成员的行为准则,双方都很自觉遵守。谁违反,谁就得接受对方的合理“惩罚”。对于家庭重大决策,一般都共同商量,共同决策,如果一方专横独裁造成严重后果,则他(她)要负全责。如此责、权、利制衡,家庭组织甚是和谐。

(四)信息与沟通:建立和谐的信任关系

企业通过“硬约束”和“软约束”控制员工行为。制度是“硬约束”,明确规定这个是你做的,这个是我做的,这个必须我同意报我批准等,但是,制度执行方心理不一定接受制度。制度规定如果不被接受,大家就不愿意执行它,或执行的时候总是有抵触。所以,有必要构建统一的文化理念,即“软约束”。如果文化理念一致,企业从上到下,大家在思考同一问题,都认为应该这样做,而制度也规定这样做,那制度执行起来就很顺利。所以,老板愿意付出“巨大”开支开展各种活动,希望全体员工能在嬉戏玩乐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从而形成对事物的相同看法,以构建统一的企业文化。

新婚燕尔两口子,蜜月过后更多的是不习惯,两人喜好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意见相左的情况经常发生。当矛盾出现时,不管如何处理,都有一方需要妥协。一方即便心里不乐意,但还是按对方的意思做了,有没有不舒服,有没有抵触情绪?可能第一次没有,因为爱她(他),那第二次,第N次还有没有?

矛盾源于意见分歧,如果双方每件事都心有灵犀,就不存在意见分歧。因此,家庭也需要打破夫妻双方原先的惯性思维,建立起新的家庭文化“软约束”。两口子一起看书,一起看电影,一起看电视,一起参加朋友聚会,在这些共同的体验中交流彼此想法,随着时间推移,双方理念越来越趋同,心有灵犀的概率越来越高,这种心理与理念的“软件”匹配让矛盾自动消灭,而不用考虑解决所谓的矛盾问题。

交流与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如果在信任感还没有建立之前,男女双方放任“自由”,唧唧歪歪地抱怨对方,你说,这企业能不破产吗?沟通需要耐心,文化理念的趋同需要时间来培养。香港盛行family day,每逢周末,很多人都会推掉其他约会,把时间留给家人,充分地利用这段时间陪伴家人,培养和增进家人间的感情,好好享受天伦之乐。这样温馨和谐的内部环境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四、企业集团如何管控子公司?

人过中年,大家比拼的就是孩子了。没有任何一项事业(business)比创造优秀的孩子更伟大,没有任何成功能够弥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失败。孩子是父母的子公司,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如同一则,它不仅涉及战略的定位,而且包含着日常管控制度的设计。

(一)伯乐之子按图索骥的悲剧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给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了一只癞蛤蟆。众人疑惑,伯乐解释道:“老朽儿子固然有学习相马的好条件,但如果他勤奋不足,或者虚心不够,或者方法不妥,那也是不能学成相马技艺的……我教了他好多年,现在仍名不见经传。”

伯乐深谙相马之“道”,与九方皋同乃手中无剑的高手。“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抓住事物的本质和重点,识破天机;“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不被细枝末节迷惑。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伯乐来说,发现九方皋是位相马高手不难,但作为父亲,传“道”授业于儿子确实不易。伯乐之子,典型的书呆子一个。

(二)严格管控还是自主自律?

管控孩子的方法很重要,是严格管控,还是让他自主自律?这是集权与放权的平衡。有一位渔夫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称为“渔王”。可是当他年老时却十分苦恼,因为他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糟糕。老渔夫一直不明白,自己手把手地、一点一滴地把所积累的经验从小就教给了儿子,可是最终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比不上别人的儿子。一位路人道出了其中的玄机:渔夫只传授给儿子技术、经验,却没有放权让他们接受教训。教训一定是亲身体验才能总结出来的,孩子不亲身经历过是不会真正学会独立处理困境的能力的。

一般来说,家长都希望孩子一切行动听指挥,尽可能把他们认为正确的统统灌入孩子的脑中。家长管得严,不停地灌输,孩子自己心中所倡导的新奇事物不被大人接受甚至不断被打压,从此积极性和创造性锐减。长此以往,他们将丧失面对困难独立思考的能力。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需要经过磕磕碰碰才能逐渐成长起来。很多智慧财富不能争相涌流和迸发的原因大多因为控制得太严、太死。

管理公司和培养孩子一样,必须赋予各业务部门自主发展、自主探索的空间。用力捏一把沙子是捏不住的,沙子会慢慢从指间流走,稍微放松一些,该有的都会有。放权不等于放纵,一些基本做人的道理要让孩子谨记于心,一些基本的经营约束要子公司严格执行。

和谐社区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审视 篇7

大多数学者认为, 社区治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自我管理的过程。著名学者俞可平认为, 社区治理的含义主要包括:①社区治理的行为主体构成多元化、多样性;②社区治理的目标除了完成特定的、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之外, 更看重社区基本要素的教育;③社区治理的行为指向是社区中的公共事务, 它是一个关系社区成员切身利益的范围广阔的领域;④社区治理的权力运行方向是一种多向度的、上下互动的过程。所以, 维护社区行为主体的利益, 实现政府与社区之间良性互动关系, 转变政府角色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 增强地方政府权威的合法性基础要求政府角色转变。哈贝马斯指出:“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这个定义强调了合法性乃是某种可争论的有效性要求, 统治秩序的稳定性也依赖于自身 (至少) 在事实上被承认。”卢梭认为, “强力并不构成权力, 而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政府权威的合法性来源于社会各阶层的认同和拥护。但是, 当前我国因利益分配方式带来的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也使地方政府权威的合法性出现危机。“人们对于权威的认同程度在不断下降;对抗政府政策法令的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中央政府关于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无法顺利施行;怀旧心理在一些地方滋生蔓延。更普遍存在的是一种逆反现象, 凡是来自上边的意图、决定, 都会引起一种出自本能的反感和自发的抵制”。在社区治理中, 地方政府要增强权威的合法性, 必须要转变自身角色, 授权给社区以调动其治理的积极性。“政府授权模式是调动政府和社区两个积极性的最佳手段, 社区建设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权力, 政府一定要有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它可以自己亲自干, 也可以把社区建设的权力授予社区, 伴随着这种授权的是实质性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政府授权模式是建设“小政府, 大社会”的最佳方式, 是培育中介组织和发展市民社会的催化剂。”地方政府过度介入会使其宏观引导作用的有效性失灵。由“集权”转向“分权”, 推进社区民主化, 是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优化政府行为, 政府得到公众认可、信赖和支持的必要前提, 也是维护政府权威合法性的基础。

其次,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要求政府角色转变。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决定了社区治理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在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下, 政府是“全能型”的政府, 即不该管的事管了, 该管的没有管或者没有管好, 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现象严重, 对社区的管理完全是行政命令式的直接干预。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这种传统的行政治理模式日益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要将不该由政府承担的那些组织职能即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职能和事务剥离出去, 通过‘政府购买’或者‘委托管理’的方式转交给官办的或非官办的专业非营利社会机构, 彻底解决政府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事务上的‘越位’问题”。因此, 转变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 构建服务型政府,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势在必行。

最后, 重构地方政府与社区和谐关系需要政府角色转变。在和谐社区的治理中, 政府执掌着公共权力, 同时也履行着对社区公共事务管理, 维护社区公共利益的职责。但是, 地方政府也是社会利益群体的组成部分, 也追求独立利益的最大化。所以, 地方政府利益和社区公共利益的关系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由于受传统行政理念的制约, 一些地方政府领导者不愿意授权, 认为社区自治会动摇政府的权威, 所以对从社区具体事务中退出存在抵触心理;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使社区自治权力得不到有效保障, 常常被置于政府公共权力之下;政府和社区职责不明确, 相应的监督机制缺失使社区居民无法行使监督权, 相反还会受到政府权力的各种制约, 这些都会导致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要改变这种单向控制的异化关系, 必须转变政府角色, 树立和谐社区理念, 积极倡导和促进两者利益关系的统一性, 建立一种服务与协作的和谐关系。

2 和谐社区治理中政府角色错位

(1) 社区行政化。

目前, 我国社区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社区应是自治性组织, 但是, 长期以来社区组织行政化的倾向较为严重, 自治色彩淡薄, 居民主动参与程度较低。“社区的单位化倾向愈加严重, 日益蜕变为一个什么都得管的‘小而全’的、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单位化社区’。而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度和参与感自然也就难以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却抹杀了社区居民自治, 权力无限膨胀和越位, 使社区组织失去了管理的自主性。同时, 社区本身还承担着相当多的行政任务, 社区组织在日常工作中, 必须去设法完成这些所谓的行政任务, 而无暇顾及自身的自治和发展, 因而也就不能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面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下岗职工、社会治安、老龄化等各种问题, 处理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2) 政府“全能化”。

在社区建设上, 政府一定程度上还充当着“大管家”, 延续着大包大揽的行为。近些年来, 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以加强社区硬件建设, 使社区的基础设施基本齐全了, 比如一些社区建起了社区服务站、健康服务中心、图书室以及绿化了社区环境等。特别是在一些老的社区进行了楼面的整体粉刷、翻新, 还安装了防盗门以及摄像头等, 使老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但社区的软件设施还存在着不足, 如忽视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团结互助精神、社区归属感等方面的培养。据调查, 有些社区居民在创建文明社区活动中, 其认同感和参与程度不是很高。“究其根本的或深层的原因还是体制性的, 即政府什么事情都要管, 成了公共管理中唯一的‘决定主体’。事实上, 政府并非万能的, 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居民的社区意识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都需要完善社区自治, 增强社区自治能力”。

(3) 利益协调机制失调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期, 社区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冲突日益凸显出来, 比如车位纠纷、拆迁纠纷、老人赡养、房屋继承、物业管理不善等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地方政府承担着社会管理的职能, 理应为居民协调好各种利益纷争, 但我国地方政府在社区的社会矛盾处理上, 仍然缺乏有效的社会矛盾协调机制。地方政府工作方法的单一化、地方官员办事的低效性、应急机制的失灵性, 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甚至激化了社会矛盾。

(4) 指导理论滞后性。

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建设的实践起步较晚, 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科学理论体系, 因此, 在理论不完善和实践不充分的语境下, 政府在和谐社区治理过程中, 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 实践上出现了茫然状态。同时, 地方政府本身具有行政惰性, 在社区公共管理中出现了官僚主义现象、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这些都致使地方政府在社区治理中角色定位不明确、公共政策失误, 也使和谐社区治理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3 和谐社区治理中政府角色定位

(1) 和谐社区的服务者。

服务是政府的职责, 服务者是政府社区角色的核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政府的角色定位也应从无所不包的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 只有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 才能得到民众的和社会的支持和拥护。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和谐社区治理的必然选择。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 强调对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按照公民的意愿提供的, 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公民满意。

(2) 社区建设的规划者。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计划性、分步骤地进行。宏观上, 地方在制订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时, 应明确社区建设目标, 具体实现目标的措施和方法以及预见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实现政府对社区从纯粹行政领导到有效指导的转变, 即对社区的一些具体事务交还给社区管理, 而政府则必须从社区管理中退出, 仅仅是从宏观上对社区和谐发展进行指导, 并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规范社区行为。“但由于我国从古至今都没有‘自治传统’, 只有‘控制意识’, 城市居民也没有自我管理的意识, 政府从具体的管理中撤出, 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必然经过控制—指导—自治的过程”。由于我国各地的社区具体实际情况不同, 所以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走近群众、服务群众, 在深入调查了解和研究社区成员不同需求的基础上, 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政策和策略, 积极引领社区健康和谐发展。

(3) 社区居民利益的协调者。

社区治理主体日益趋向多元化, 并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 每个主体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并争取将自身利益最大化, 为进行利益表达以维护自身利益, 各主体间产生一些矛盾与摩擦就在所难免了。如某些势力强大的主体凭借在社区治理中的有利地位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 可能就会侵害了某些业主的共同利益。在社区治理中, 政府应以居民的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 采用一种软约束力来规范社区治理主体的行为, 对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与权力进行明确界定, 推动在同一社区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 构建多元主体利益均衡机制, 实现地方政府角色由“统治”向“治理、由“善政”向“善治”的转变。“社区建设需要辖区内最广泛的单位、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并使他们都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因此, 政府主要担当协调角色, 理顺各行各业的关系, 使之形成合力共同建设社区”。

(4) 社区组织的培育者。

在和谐社区治理中社区组织尤为重要, 建立完善的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治理的关键, 它是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的平台。因此, 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组建功能明确的社区自治组织参与模式, 保证社区组织的完整和社区组织结构的完善, 才能让社区居民和自治组织充分参与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由于我国社区缺乏自我组织经验, 所以, 社区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只有在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完成。

在社区组织的培育中, 政府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 确立社区自治组织体制和框架结构。完整的社区组织有社区委员会、专业服务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构成。改革过去那种“议行合一”的委员会体制, 实行“议行分设”的议事会体制。委员会体制是议决和执行两种职能合一的社区自治体制, 而议事会体制则是两种职能分离的社区自治体制;第二, 培养专业性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在推进社区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协调社区居民利益关系、提供服务、推进社会保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 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 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培养专业性社区工作者的机构建设。

(5) 社区自治意识的传播者。

社区起着服务居民、凝聚人心的作用, 美国学者R.E.帕克等人认为, “城市生活的一个极大特征是, 各种各样的人相互见面又相互混淆在一起, 但却从未相互充分了解”, 因而“个人和个人组成的团体, 由于在情感和了解方面相互远离, 他们完全生活在相互依存的状态, 而不是生活在感情亲密的状态中”。社区自治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参与、自治, 强调的是居民自下而上的多方面积极参与, 同时共享发展成果。如果居民对社区没有较强的依存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那么很难能发挥好凝聚力的作用, 也就无法实现社区自治。在一定程度上, 良好的社区理念, 是社区居民进行有效参与社区公共管理事务的思想源泉, 但是, 社区理念不是自发形成的,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培养。政府在培养居民的社区自治理念过程中, 必须首先改变自身观念束缚, 转向公共行政理念, 公共行政理念的核心是政府充当的是“掌舵”而非“划桨”的角色, 让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由此改变居民的观念, 增强社区居民的公共意识, 真正实现社区自治。

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需求的关注度是直接考察社区居民是否具有自治意识的关键。所以, 要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治理念, 必须提高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引导居民树立主人翁意识, 增强“社区的事务就是我家的事务”观念, 自觉履行权利和义务, 逐步实现自我管理。社区理念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一些群体性的文体活动来培养社区精神, 比如邀请专家学者到社区讲学, 收集居民在社区规划上的建议等, 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责任感, 培养和谐的社区文化。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45.

[2][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9:184.

和谐治理模式 篇8

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劳动关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其中, 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冲突显生及冲突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中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上, 我们既看到因劳资冲突得到有效治理而产生良好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例子, 更看到因劳资冲突显生及失衡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方面, 劳资冲突显生的私营企业, 往往存在着用工不规范、企业不民主等问题, 面临着经营发展的梗阻;另一方面, 私营企业劳资冲突引发的罢工、封厂、人身伤害的外溢效应, 造成了极不和谐的社会现象, 不仅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更对经济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也造成冲击。

在劳动关系中, 劳资间利益最大化的各自追求决定劳动关系不可回避的冲突;而劳资利益相互依存的一面, 使得冲突可能而且必须转向合作, 这也是劳动关系治理的基本主题。

1 作为企业中的基本关系, 劳动关系治理是促进企业管理之道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趋同于这样的认识:决定企业兴衰、浮沉的关键因素是人。无论哪种所有制的企业, 组成企业的人都可划分为广义的资方 (资本或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及其全权代表) 和劳方两个子集。资方提供场地、资金、设备、材料、管理等等, 劳工为企业奉献智慧、技术、劳力、热诚与时间。劳资双方都是企业创造者和维护者, 不可分割地肩负着为企业创造商品与利润的责任。

劳资双方相对独立、相依并存、互生互克的关系反映在劳动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上。劳动关系本质上讲是劳资间的利益交换关系。劳资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异质性决定二者的冲突;但是资本与劳动产生效益要求二者必须结合特征, 决定二者必然实现合作。合作是冲突妥协的结果, 冲突导致新的合作。

就中国私营企业来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成长起来的私营企业总体上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从宏观上看, 私营企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推动力;但就微观上的私营企业个体而言, 无论是规模实力、管理模式, 中国私营企业尚停留在粗放经营的模式下。在劳动关系上突出的表现为粗糙的管理模式: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报酬低下、劳动安全没有保障、劳动强度大、欠薪、任意延长工作日甚至肆意惩罚员工等等现象并不少见。

中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由此引发的劳资冲突已经成为其进一步成长的梗阻。由于劳动条件的恶化、劳动报酬的低下, 2004年以来在私营企业密集的东部沿海不少地区相继出现“民工荒”。在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以及快速城市化中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 “民工荒”是个典型伪命题, 但是它所折射出的却是私营企业中劳动关系的紧张与不适。而面临“民工荒”的私营企业为此减产或停产。另外,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中, 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低廉基础上的中国产品价格优势开始遭遇企业社会责任的贸易壁垒。这使得中国私营企业中对国际市场依存度高的企业面临着竞争优势流失的危机。这些问题都是劳动关系冲突紧张与不适所释出的信号。

劳动关系是企业管理基本关系, 劳动关系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与成长。如何治理劳动关系中的冲突已经成为中国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当务之急了。

2 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治理是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之道

市场化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 劳动关系状况如何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以二战以后的德国和日本为例。德日两国战后经济元气大伤, 但是两国在战后几十年时间里迅速的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并创造了经济腾飞发展的奇迹。在总结两国经济发展经验问题上, 人们形成的共识之一就是劳动关系的和谐是促进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战后日本劳动关系治理模型确立于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发展时期, 它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劳资合作。在规避劳资冲突上, 日本企业形成了以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内部工会制度为特征的劳动关系治理机制。首先, 终身雇佣制使员工对企业忠诚度极高, 使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完全联系在一起;其次, 年功序列工资制, 使员工工龄越长工资越高, 人力资本具有可积累性;再次, 企业内部工会制度, 促进了企业民主, 减少了劳资间矛盾与分歧。这些使得日本企业劳资间的冲突极为少见, 合作成为日本企业劳动关系的常态, 这对促进日本经济腾飞形成了积极的合力, 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战后的德国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 更以它的劳动关系的稳定而著称于世。在处理调节劳动关系上, 德国主要遵循两方面原则:一是坚持兼顾劳资双方利益的原则, 也就是既照顾到资方的利益, 使他们获得利润, 有利可图;也照顾到雇员的利益, 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尽量实现人们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平等权利” (即“社会平等”) 。二是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德国在劳动关系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这一体系对于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均作了比较详细明确的规定, 同时由于在制定有关劳动关系法律时事先征求了工会和雇主的意见, 因而这些法律也成为劳资双方在采取行动时共同遵守的法律依据。德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 同它较成功地调节和处理劳动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 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因为建立起与市场化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关系有效治理机制, 促进了劳资冲突趋于缓和与稳定, 大都经历了一个劳动关系和谐、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私营经济的成长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冲突及其引发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着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协调好劳动关系, 有效的治理劳资冲突, 对于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已经不言而喻了。实际中我们也看到一些私营企业和地区在劳资冲突治理机制建立、加强劳动关系调整方面, 促进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也已取得了积极的意义。

3 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治理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之道

经济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不稳定与不协调是转型国家面临的基本问题。基于中国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 2004年中国确立了和谐社会新的发展目标取向。从和谐社会的内涵与价值取向来看, 劳资冲突及治理研究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应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 和谐社会一定是阶层关系和谐的社会, 这其中包括劳动关系。在工业化国家, 劳动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 劳资阶层在社会各阶层中占最大比例, 劳动关系的状况对社会稳定、发展、和谐具有全局性的影响。马克思曾经针对性地指出19世纪西方社会尖锐的劳资冲突对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冲击, 使当时的西方社会陷入空前的发展风险与危机。进入20世纪以后, 特别是二战结束以后, 西方社会深刻意识到劳动关系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相继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劳资冲突治理, 使劳动关系由紧张趋于缓和。这有力促进了西方社会的稳定发展。就中国而言, 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这一价值取向, 必须形成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 这其中劳动关系同样占据着显著的位置。从当前情况来看, 在社会阶层关系中, 私营企业劳资不和谐是个突出的问题。如何调控和治理劳资间的紧张与不适, 意义不言而明。

第二, 和谐社会一定是社会价值规范以公平和公正为导向的社会。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基本价值取向的认知, 社会价值规范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同时作为人们社会活动的精神追求, 人们对社会价值规范越认同, 社会关系越顺畅, 社会凝合度也越强, 发展也越发的和谐与稳定。反之, 社会活动必然产生内耗, 严重时甚至导致社会冲突, 不仅不能形成社会发展的合力, 还会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梗阻。在当前中国劳动关系中, 特别是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中, 劳动关系紧张与不适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规范。特别是在相当部分私营企业中, 资方通过压低劳动成本, 实现财富快速积累, 而劳方所得甚少产生“剥夺感”, 这不仅仅影响到私营企业内部的凝合度, 造成劳资间的冲突, 而且还产生明显的外溢效应, 严重影响到社会公正与公平, 冲击着社会价值规范, 使社会缺乏凝聚与整合。

和谐治理模式 篇9

1 临床治理构建与医生服务性张力平衡

临床治理建构过程中会涉及医生权利的保障,这是现代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医改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例如,临床路径试点、“三好一满意”活动、优质护理服务、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考验医生的服务性张力。由于医患之间存在医疗信息的不对称,医方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部分医务人员居高临下“以我为主”的不平等作风与态度由此产生,特别是在当前的医疗体制与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状态下,表现尤为突出,从根本上丧失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2]。在临床治理构建的背景下,医疗服务亟待重新回归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以平衡医生的服务性张力。

1.1 医生服务性张力的平衡需要高境界

医生服务张力的调高,要求医生有一定的认识高度。公立医院改革的主力军是医生,以服务为基础的公立医院改革主要在于提高医疗服务公益性和医生的积极性。医生参与医疗改革,是投身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革新,需要勇气和力量。因为,医疗服务是一项技术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关注度大的民生工程,容不得半点虚假和疏忽。医生亲自参与有关生命健康的实践,需要知识和智慧积累,需要勤奋与奉献,更需要技能和专长的发挥。医生服务于患者,责任重于泰山,奉献体现真情。

1.2 医生服务性张力的平衡依靠大力度

以“质量、安全、服务和效率”为内容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医疗服务改变体制缺陷和机制弊病提供了机遇。改革过程中医生自尊、自律和自强相当重要,当然这一过程也非常艰难。无论是付费制度的变革还是投入机制的改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多的医疗保健需求,总要涉及医生的利益。灰色收入冲击正常收入,导致利己还是利他的服务价值观争论;劳动报酬和奉献难以区别,导致服务评价机制失灵;分开缺陷诱发了利益调整不公,导致服务动力的不足;更有市场经济下不当利益的诱惑,导致大处方、过度治疗等服务异化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靠顶层设计、靠行政干预、靠自我革命。对医生而言,关键是要讲职业道德,进行科学的职业行为训练。我们提倡医生服务做到“训练有素”,包含着思想素质高、技术素质强两个方面的张力形成。

1.3 医生服务性张力的平衡有赖于强动机

医疗改革过程中,涉及利益关系调整,组织机构的增减,运行机制的变化,公众监督的强化。其中,改革的主体还是医生,因此,如何调动医生的积极性成为关键。具体而言,一要增强医生话语权。医师从事临床工作,对医院中发生的情况最清楚,对问题产生的根源最有发言权,因此在医改过程中,尊重医生及其发言权至关重要。二要培养医生的服务意识。医生在追求自我理想,谱写白衣战士之歌的同时,要摆脱“医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将服务理念引入职业生涯,培养热情的服务意识,提供安全有效的满意服务。三要培育理想的执业环境,医院的责任是为职工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帮助专家调适临床路径,调节相宜的工作节奏,避免医疗机构偏离改革的方向,进而引发医院陷入系统性危机。

2 医院评审的总体性要求和医生职业岗位张力平衡

医院评审的总体性要求为平衡医生职业岗位张力带来了可能。医院评审是卫生行政部门监督管理医院的一种手段,是对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的水平测试和质量认证,是医院行业自律行为和持续发展、不断改进、提高信誉的一种方法,是社会公众对医院信任度的重要标志[3]。全球化推动着中国医院建立一种评审的治理结构,治理的结果是提供组织架构和管理的框架,从系统的角度审视医院运行状态。关注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国内外医院评审的发展趋势[4],在我国这一趋势则集中体现在“患者安全目标”上,以之作为帮助医院强化病人安全工作的总体性要求,并将风险管理提上临床治理构建的议事日程,提高质量和减少风险被看作是医院建构的核心所在,点出了中国医院“重效益轻管理,重技术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通病,进而对医生的职业岗位张力提出了考验。医生的职业岗位专业性强、活动范围广,医疗行为是否正确规范、处理是否及时到位、用药是否合理安全有效、各种检查有无必要都是由医生单方面认可的,缺乏外界的约束,更没有硬性的标准[5] 。

2.1 德技双馨张力对应

公立医院改革如果缺乏医生的岗位张力对应,就很难取得进展。廉洁行医,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肩负起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是医生最基本的职业道德[6]。但随着改革利益基础影响医疗秩序,以往医生对患者的职业忠诚是衡量医生地位的最重要标准,而当下许多医生开始有不同的价值观,物质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冲击着医生的公信度。医生的职业决定他们不能生活在道德的真空里,填补空间的机会留给了公立医院改革的设计者。医生要在职业生涯中要善于发现患者的价值,用科学的力量克服病痛。我院实施的床位管理,核心是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和水平,宗旨在于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将岗位工作的重心下移,提高服务绩效。这一制度既要消化吸收国际医疗机构治理评审评价的精髓,又要弘扬中国临床工作传统,找到改革进取的方略。因此,床位管理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提倡医生职业技能训练和道德价值回归。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关键在于医生的临床能力的提升,医生的责任心在临床实践中才能体会,公立医院抓紧进行医生的岗位教育培养,原因就在于医生有了临床能力,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脱离病人,任何医生将一事无成。

2.2 平等沟通张力对应

病人的信任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第一步,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留给病人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医患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和谐是内在的要求,其基础是信任[7]。但医患互信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用心经营自己的信誉是每一位成功医生的不惑感受,平等沟通,慢慢体会,时间越长,体会越深切。这也是床位管理另一用意所在,床位管理是改善医疗质量的第一步,也为医生提供第一环境,即体验环境和交流环境。加强医院的床位管理对提高诊疗水平、确保医疗安全、改善服务流程、优化就医环境、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整体绩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8]。患者住进病房,接触的第一位医院代表,往往是护士,而第一个坐下的地方,往往是病床,这个地方是患者把自己交给医院的第一次尝试,如果第一次交流成功,往往会为塑造医患和谐关系打下基础。医生是最不求人的一项职业,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医生沟通先天不足,后天补救成为不争事实。如何补救?医院要有组织地进行交流,便于医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进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我院的做法是从早交班做起,重视早交班的意义在于,在医务力量薄弱的晚上,病人的病情变化处置有缺陷的话,需要在白天得到医院专家的点评和职能部门的及时支援。此外,医院还举办“独当一面医务人员”培训班,让经验丰富的老师做介绍,分析处理各种临床难题,分享成功的诊疗方案和做法。

2.3 协同互助张力的对应

临床医学专业的细分和综合,呼唤着医生重视协同和互助;各种疑难杂症的存在,呼唤着医生协同诊治。业务交流和补充是形成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必经之路。临床三级医生查房的开展,可以看成是专业交流的主要环节。当然根据病人的情况不同,会诊制度的落实,派什么医生担任会诊业务,对会诊结果如何采用和评价,也需要协同。其实协同的主渠道是由临床路径决定的。从张力平衡的角度出发,主要是提供更有效率的补充交流渠道,这种改革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需求决定的。医生能够规范进行诊疗处置,从容和有把握地作出临床决策,是因为他学会了与同行的协同互助。当集中了各种专家成功诊疗的经验,医生的临床决策才能准确高效。医疗质量问题的出现,如果是医生个体素质不足引起的,从根本上解决也许很难。我们试从系统上着手,要求临床各部门协同互助,个体的素质问题,通过整合过程来调整,医生团队的建立,临床讨论的加强,以及临床经验的分享都是必须的。当然,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也很重要,住院医师要坚持规范化培训。

3 临床改革的治理目标与医生的公信度张力平衡

医疗机构是卫生事业的主体,公立医院是医院的主体,公立医院改革既是医改的重点,也是医改的难点,其改革目标及基本思路在于,要通过改革,使公立医院能够成为履行公益职能的法人主体和经营主体,公益职能是公立医院的法定任务[9] 。然而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的管理者以及医生的价值观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近年来,公众对公立医院中存在的“红包”、“回扣”等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对医生收入与开单提成、药品收入挂钩等问题同声谴责[10],诚信的缺失成为人们诟病医者职业形象的主要原因,医者的公信度下降,患者对医者失去了信任,医患关系的紧张便成为必然。平衡医生的公信度张力,与公益职能的目标不可分离。

3.1 忠于患者自信自爱的张力体现

随着医改的深入“以病人为中心”的观点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医疗岗位上,从医学专家到普通医务人员,特别是许多临床骨干,救死扶伤耗费了自己许多精力和时间,理应换来民众的尊敬和爱戴,却因为只做不说、或者做得多说得少,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换来的是误解。改变这种窘境的关键是要加强正面宣传,我院从2011年开始,鼓励医务人员通过专业渠道和大众渠道,说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和愿望,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技能,为民众健康服务:通过“一院百医连万家”活动,向社会披露了一百位医生服务患者的动人故事;通过博导开讲和电话医生,进行百场健康宣讲和专业辅导,为市民送医送药;通过电视媒体,一百多位医生提供面对面的沟通,展现了活跃在各种场合的白衣战士的风采。这些做法呈现了医务人员真实的形象和行动,透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事迹,加强了医患的沟通,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通过表达自己的心得和收获,换得了社会的正面评论。

3.2 神圣职业博学专长的张力体现

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对滞后,给了医疗人员利用公务职能的权力来追求私人利益的机会,有的医生将有限的精力放到了盈利领域,受到腐败问题牵连。医生作为白衣天使但不是神仙,医生也会犯错。只是对医生的错误如何处理是值得讨论的。我们的做法是有错必纠,但需要改变对犯错医师记名责备等一味处罚模式,而是积极创造一种环境,即从错误中学习,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提高整改的精益方式,预防将来发生错误。患者将医疗过失视为“个人所犯的错误”,医院将过错视为系统的错误。两种看法的差异是惩罚或者解雇犯错的人,还是改善系统,医院文化的差异对此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其实,单边主义处理方法已经过时,多元化地采取治病救人的方式已引起大家的注意。医师整改错误的组织可以是行政机构,也可以是专业组织,也就是学会组织;医生通过学习和整改,可以避免临床违规行为,提高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医生参加跨学科建立的组织有俱乐部制,也就是常说的“业务圈子”,医院组织的常设组织,除了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以外,还有许多临时组织,包括学术交流会议、研讨会、专家检查组、质控中心等等。医生在专业组织中受到学术熏陶,获得进取的机会和力量,激发其正向张力。

3.3 服务社会厚德厚生的张力体现

医生的职业生涯如果受到社会功利影响,就难以集中精力解决临床问题,往往会迷失方向,结果是损人损己。恢复医生公信力,一方面可以借助同行的影响力,医生之间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同行的做法更容易激起大家思想的共鸣,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行为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公众机会,这也是医生比较看重的,在社会舆论的监督下,医生关心热点问题,能够讲出一些真话,坦然接受大众的拷问,也就是医生的行为经得起公众推敲和检验的原因。此外,面对信息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医生的社会影响力是建立在公信力之上的,医生利用专业特长,为患者提供善意的专业帮助,必然受到患者和大众的欢迎,医生积极参与义诊等公益活动也是恢复医生公信力的一个机会。每次医院组织病友会之类的活动,患者参与非常踊跃,其原因之一就是善意的需求和真情奉献交相存在。

综上,医生对临床治理结构的影响是通过张力来表达的,有时候,医生总觉得太忙太累,导致正面评价张力不足;患者到医院求医一路辛苦受委屈,觉得看病贵、看病难,导致负面张力升级;双方埋怨对方的同时,还有许多不愉快来自社会舆论。解开医患矛盾还得从多方着手,医院要重视临床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重视临床安全和环境治理,这种治理需要按照患者需求来进行,更要按照医院的文化建设标准来努力,当然还少不了社会的包容和理解;中国的医院管理模式多样化,医生的感受和病人的体验也不尽相同,所以临床治理模式有文化因素的影响,我们提倡多元化地发挥医生张力的积极作用,舒展爱心,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庞玉芳,裴丽昆.英国的“临床治理”框架和做法给我国医政工作的启示[J].中国医院,2007,1(11):64-68.

[2]柏宁,岳长红,李中华.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方非技术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7-48.

[3]闫曙光,杨艳.以医院评审为契机,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J].中国医院管,2006,26(11):30-32.

[4]郑力,唐疾飞,金恒光等.从医院评审标准看医疗安全管理的改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2):709-711.

[5]陈飞.论儒家“慎独”思想的医学伦理价值[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6):77-78.

[6]韩祖斌.恪守医生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J].江苏医药,1990,(11):582.

[7]方燕君,郑晓.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J].重庆医学,2010,39(16):2231-2233.

[8]葛建一,葛国曙,熊威.论医院床位管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53-56.

[9]唐维新.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考[J].中国医院,2009,(13):2-6.

上一篇:安防控制系统下一篇:改烧烟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