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修

2024-10-11

教学研修(通用12篇)

教学研修 篇1

教师培训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多年来,上海市曹杨二中围绕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提升,研究并实践了“教学攻坚”校本研修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期栏目呈现的正是该校“教学攻坚”校本研修实践的内容,以飨读者。

连续几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教育革命,无论对学校还是对教师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使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所以,教师培训无疑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多年来,各类师资培训虽然为推进课改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培训时间紧张、培训方式单一,导致效果有限。所以,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提升的“教学攻坚”校本研修方式在我校应运而生。

一、开展“教学攻坚”的由来

在校本研修中,教师是参与的主体,只有教师发挥主动性,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素质。所以,校本研修要以教学和教师素质现状为研究起点,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改进教学,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任务目标。

要切实开展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但要真正体现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却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和长期研究的问题。这是因为打造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校本研修实效性的体现,而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研修是学校组织发展的整体战略部署,而实现整体战略目标需要一场场精心筹划的“攻坚”战役。这就是我校坚持了十多年的“教学攻坚”校本研修实践的由来。

二、“教学攻坚”的实施路径

我校的“教学攻坚”校本研修有一个整体规划,每学期发布一个主题,到今年已是第十六届了。除此以外,还有记校本研修学分的“寒(暑)假修炼”主题发布会、一年一度的“百人百课”展示活动、“走向名师奠基工程——新进教师培训”等。由于计划清晰有序,阶段目标明确,组织实施细致,措施保障有力,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同时,由于我校只规定了主题,没有限定“攻坚”的形式。于是,我校每个教研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专门研究“三维目标”怎么表述、怎么落实、怎么测量的;有专门研究每章序言课怎么上的等。“自主、合作、探究”逐渐成为我校校本研修的主旋律,不再是单纯讲理念,更注重的是分析案例,在案例中让参与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念,然后再进一步归纳提炼并进行展示。

以上这种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出发,解决学校和教师面临的真实问题的校本研修形式,有助于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在努力探寻教师终身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教师共同成长的路上,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方略的建立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步骤。近十年来,我校教师研修成果颇丰,文后选取了三篇“教学攻坚”代表作,以供交流。

教学研修 篇2

随着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今年我们又迎来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而东片区就包揽了全市三所实验校中的两所。借着课改的春风,本年度片区活动将以实验校带动非实验校,共同学习新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打造新学校、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通过自身学识的增厚,打造高效课堂。

二、加强合作,开展智慧分享

东片组教师整体心理素质较为年青,即使年龄稍长的教师在每次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本年度活动中我们将有意识地针对课改开展高效课堂实践研讨活动,以研促教、以研兴教。组内骨干教师一起承担起指导、帮带责任,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在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积极营造相互支持信赖、合作分享的教研氛围,使东片组教师都能够较好地走进高效课堂,互相学习,取他校之长,补自己之短,共同进步,形成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研修风气。通过教师间的互助,为学生快乐成长护航。

三、加强活动频率,从容走进课改

我们将结合东部区域各学校特点,加强集体听评课活动,在活动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每一次活动做到收益最大化,在备课-听课-评课过程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教法,针对师情、学情,探索建构“教为学服务,师为生服务”的理念,逐步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本期研修主题:小学写作教学改革 篇3

新课标下,小学写作教学改革定义

针对写作教学中出现的固化思维,新课标强调了:“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种历史性的进步,对写作教学树立新思维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鼓励作文主体在思想内容上趋向创新。其次,鼓励作文主体在思维形式上趋向发散。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思考同一问题。突破作文传统思维形式的禁锢,引领学生突破作文思维上的定势。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从教师批改作文转向引导学生互相批阅,它不仅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作文教学效果的需要,还是教师节省大量批改学生作文的时间,用于研究语文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

新课标下,小学写作教学改革背景分析

传统文化的束缚影响 我国是一个有着规范写作意识传统的国家,而按照规范意识的模式进行写作,就有可能造成写作想象力的匮乏,造成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喜欢照搬格式的弊病。充满个性的写作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从作文主体和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真正思维,是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写作,是来源于体验、却高于现实的凝练写作,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写作氛围里,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放下心中的包袱。这具体表现在评价维度、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这样的一种评判标准,能让学生的写作发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根本质变。

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写作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和重点发展的能力之一。我国的作文教育之所以缺乏对写作能力的重视,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对规范要求得过严。我国对学生的写作教育施行统筹划一、高度标准化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的全国划一,也使学校教育的应变能力大大降低。面对当今新科学、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形势,学校无法积极主动应对,束手无策。而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最终考核学生能力的尺度就是一张卷子,这样导致规律性的东西过多,想象性的东西过少,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完善。因此,我国在教育模式上采用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限制,也严重妨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新课标下,小学写作教学改革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们的写作想象力 首先应注重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识别,教师在写作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原创性。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写作训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有的同学知识储备率高,擅长对事情过程进行描写,喜欢编故事,可以引导这样的学生写记叙文;有的学生感情丰富,喜欢抒发自己内心的心情,可以引导这样的学生写散文。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有效的发挥,学生才能在写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性 其实写作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个问题。但通过有意识地培养,会使写作变得容易些,会使学生变得乐于进行写作练习。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合理布置引发学生写作的素材,明确写作能力训练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唱主角,要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的写作得到发挥。同时要纠正学生写作的偏差,要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引下,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教师用一组连贯词语来训练学生的写作: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鲜花、白雪等词语中选取2个,通过一定的修辞方法,展开想象,自拟题目。在学生讨论之前,提示学生由词语到拟题的思维,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作。有的学生由冬天和春天想到万物复苏,想到拜伦的优美诗句,想到事物的积极一面,拟题为“冬去春又来”。事实证明,只有引导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学生才能正确地发挥自身的写作。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互交流 以前写作教学过于套路化,开篇点题、中间叙事、结尾总结这种格式化严重束缚了学生们的想象力。现在教学应重视学生实践,要以情纬文,营造特定的写作交往氛围。学生的作品语言活泼生动,充满浓浓情意,全文都以“情”字贯穿。读者看后的评语和感受也各具特色,充满真情,因此学生在写作中彼此交换看法、交流感情,营造出浓郁的写作交往氛围。调查显示,学生对自己的烦闷或苦恼多是守口如瓶,只有用创造思维能力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倾吐心中烦恼的机会,同时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及时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让班集体充满大家庭的温暖,促进同学写作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下,小学写作教学改革一般模式

小学作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四年级为中段;五、六年级为高段。

低段作文教学 “听说领先”,以写“滴水日记”引领学生发现生活,听说读写尽早起步。

一是作文起步,故事引入。

首先,创造良好的交际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际欲望。其次,精心指导,让学生学会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按照顺序讲清事物发展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学习构思,体会语言的感染力。再次,提倡“亲子共读、共讲”。开展有家长参与的“讲故事” “故事大王竞赛”等比赛,会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初步阅读阶段。这种故事导入的口头作文训练,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作文起步教育。

二是写“滴水日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

学生刚开始写“滴水日记”,坚持“三不”。一是不过多要求数量。二是不过多要求质量。三是不限制学生日记的内容和形式。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有意识地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发现生活的兴趣、培养发现生活的能力。先做再写,如《第一次做_____》《我和妈妈学家务》等,学会了再写。在教师有意识地指导中,学生日记体裁逐步的扩大,内容不断地丰富,学生逐渐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

中段作文教学 以“快速听记”形式,继续实施“听说领先”,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为写作奠定基础。读写训练以“情境作文教学”的方式,引领学生摄取生活。“听说” “读写”有机结合。

nlc202309030107

一是“快速听记”训练。

《新课标》提到的“复述”一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能强化学习动机,把读过的、学过的东西让儿童凭借记忆复述时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第二,复述能使儿童树立短期的学习目标,具有激发学习热情的效果。第三,学生通过复述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第四,复述能给学生赏罚的体验。根据以上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确立“抓复述,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为作文训练的子课题,凸显“听说领先”。

二是“情境作文教学”引发学生摄取生活。

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改文能力,功夫下在写作中。却忽略了写作前的引导工作。“情境作文教学”不仅注重写作后的改文能力培养,更注重学生写作前的引导工作,使学生切实体验生活、摄取生活。“情境作文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演示一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激情参与,引导他们观察生活的“场景”细节。用心获得真切的体验,进行写作酝酿的感情积累,懂得什么是“生活细节”,什么是“生活素材”,训练他们“摄取”的方法,学生由此及彼,会主动地在生活中调动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脚等感触生活的素材。

高段作文教学 利用“快速听记”大量读写,积累素材,深入实施“听说领先”;进行“快速作文”训练,“我以我笔写我心”。“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是大量读写。

利用“快速听记”,高效读写。多选一些与单元主题有关的课外读物,学生读完的文章要先画出“思路联想图”,再摘录、评价、创造。阅读中感悟到的思想、语言如“源头活水”,不断地涌出来。

二是“快速作文”训练。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具有一定的作文能力的基础上,五年级开始进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素质的“快速作文”训练。训练中,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的迁移,由快速听记的“思路联想图”创设了写作的“联想网络图”,进行有助于思维敏捷性的训练。

“思维是写作的灵魂。”快速作文训练中,学生围绕题目进行丰富联想,构建出文章的脉络,画出“联想网络图”。“联想网络图”和“思路联想图”相比,二者表现形式相同,都是用“图”表示文章。但就意义而言却有明显的区别,如果说“思路联想图”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吸收、内化,那么“联想网络图”就是学生思维的一种外显、表露。

通过“感兴趣”“展开想象”“学会观察”“善于积累”“合理指导”“优化评改”等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同学能让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在他们的笔下生花。

增加学生阅历见识,让写作教学“活”起来,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找素材、找灵感,让学生感觉到写作不再是一件苦事。通过小学写作教学的改革,让学生拥有写作素材,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写作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学生语文素养也会同步提高。

教学研修的三个途径 篇4

就是以“教”为主线, 以“学”为“教”的两翼, 实行同步发展, 形成相互作用的格局。从课前备教材、备学生到课堂讲授的—系列过程, 就是“教”;再由此扩展为两翼:—翼是博览与教学有关的研究资料, 另一翼是搜集研究名师处理本课的教学成果。这样一课一课地“教”, 一课一课地“学”, 日积月累, 定有长进。

途径二:以“小试验”为突破口, 提高研修的效率。

可抓住语文教学中的某一环节, 搞点“小试验”。可研究学生造句, 研究学生写字, 研究课堂提问, 研究—课的板书, 等等。这样做一方面能了解相关的教学理论;另一方面, 通过实践, 有助于自己的研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在阅读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是重点, 也是难点。为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进行了阅读能力培养“小试验”, 将阅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一分类, 研究学习, 分别对学生进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写作顺序、写作技巧和议论文的结构、论证方式、议论要素、语言特点及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结构等方面的集中训练, 效果非常好。

途径三:建立自己的“研修履历档案”。

每学期, 除了写备课笔记外, 教师可准备一个本子, 专门记录自己的读后感、教后感以及其他方面的认识与体会。不一定天天写, 但一个星期总要写上二三段。一学期写一小本, 建立自己的“进修履历档案”。一段时间后, 拿出来分析分析, 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哪些东西,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搞通。通了, 就放下;未通, 再继续学习, 继续思考。这样的研修是主动的, 可避免学习上的重复。

途径四:抓住—切学习机会。

就是要走出去, 请进来, 多角度、多侧面学习先进的经验, 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 不断完善自己, 充实自己。

研修成果教学反思 篇5

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新加坡、中国香港等英语为官方语的国家和地区,自然拼读法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必修内容。学生学会了此法,掌握了发音与拼写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可以自己进行阅读,学习和记忆单词就会事半功倍。正如自然拼读法教学专家Blevins(1996)认为的那样,自然拼读法包含了字母音和形之间的关系,是向学生讲授英语中最普遍的音形关系,使之能够解读或拼读单词。这种解读单词的能力是阅读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有效利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

小学低年级(一般从二年级起)的学生已掌握汉语拼音,用拼音朗读和阅读的能力基本形成。由于汉语拼音中有许多音与英语的发音相似,如英语中的辅音与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发音都很相似,汉语拼音的ao与英语中的元音/au/的发音基本相同,等等,及早采用自然拼

读法进行语音教学,就可以利用汉语拼音对音素教学产生的正迁移作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

(二)避免学习国际音标带来的干扰

国际音标与自然拼读法采用的都是音素(phonemic)教学,但前者学习48个音素,是以另外一套书面符号来代表音素。这对小学生而言,无疑加重了负担。自然拼读法则学习国际音标48个音素中的44个,是以字母和字母组合来代表音素,学习者只要记忆一套符号(英语字母)即可。这样就可以弥补因学习国际音标而需兼顾音、形两组符号的缺陷。掌握了自然拼读法,小学生就可以不需要借助音标就能认读单词,从而少学一套符号,减轻学习负担。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自然拼读法完全可以取代国际音标的教学。

(三)提高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的效率

教学实践研究发现,自然拼读法是任何年龄、任何学生学习单词最快、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运用自然拼读法教学,学生只要掌握了单词中字母的发音,学习单词就再也不用靠模仿来记住单词的发音,可以做到见词可读;了解了英语拼写和读音之间的关系,即可利用这些规律记住单词的拼写,做到听音可写。

(四)促进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的发展

运用自然拼读法教学单词,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单词是由一些单元(字母或字母组合)构成的,也能让他们理解字母的音与形的一致性。据研究表明85%的英语单词能够通过字母音形对应的规则来拼写。学生在掌握了英语字母的这种音形对应关系之后,就能很快地进行单

教学研修 篇6

笔者主持的特级教师工作室成立五年多,基于成员的专业基础和发展需要,对于合作研修内容,从教学信念、专业阅读、课堂智慧、课题研究、学业评估、成果表达和辐射影响等方面进行课程化设计。在教学素养培育方面,采用了“一点多研”“一材多用”“一人多展”的培育策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一点多研”:聚焦核心能力重点突破

“一点多研”,就是确定教学素养的核心要素为研修点,然后聚焦于此,进行重锤敲打式的突破性研修,进而点点相连,形成综合素养。

比如,从语文学科看,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是体现教学能力的关键之一,往往又是许多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于是,工作室聚焦于“基于教学的文本细读和基于细读的教学设计”这一研究主题,以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为对象,展开了合作研修。

1.任务前置与知识补给。每位成员自行抛开现成参考资料“裸读”《品质》,简要列出自己的解读成果。同时,结合对此文的细读,自学钱理群的《名作重读》、孙绍振的《文本细读》、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王先霈的《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把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策略。

2.主题讲座与切近示范。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笔者作《文本细读的智慧》之讲座,结合自己发表的《〈半张纸〉缘何让人怦然心动?》《聚焦“傻”问题,凸显“真”阅读——伯尔〈在桥边〉的一种读法》《“客人来访”与“教员家访”解读——〈清兵卫与葫芦〉深层意蕴探究》《〈礼拜二午睡时刻〉疑点解读之辨》《这个鬼子不寻常——也说〈牲畜林〉的喜剧因子》等文章细读文本,从八个方面阐述文本细读的主要抓手与方法。

3.课堂教学与说课呈现。由两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呈现,形象具体地展示自己对《品质》的细读成果;再安排两位教师用说课的方式阐述自己基于细读的教学设计。然后,每位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细读思考。最后主持人与大家一起梳理细读《品质》的主要收获。

4.后续跟进与成果固化。集中活动之后,各成员进行后续研修跟进,在进一步把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有效吸纳同伴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研读,并把自己的研修成果撰写为论文。

二、“一材多用”:实现教学素养的巩固与提升

如果说“一点多研”,主要是针对“文本细读”“教学设计”“课堂智慧”“课堂评价”“命题能力”等各项能力要素进行相对独立的分项打造,那么“一材多用”,主要是选择某个意蕴丰富的文本,从不同角度设置情境性任务,使在分项研修中形成的基本能力得以巩固与迁移,进而达成教学素养的整体提升。

本工作室曾选择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女狙击手》(浙江省新学业水平考试材料)等作为研修的载体,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教学素养培育。以《祝福》教学为例,着重强化以下教学素养的培育。

1.文献综述能力。文献综述是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载体,也往往是一线教师缺乏的基本素养。

关于《祝福》的解读、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例可谓数不胜数。在工作室活动之前,要求大家就相关的文献先行撰写一个综述。文献综述可以是就《祝福》主题、典型人物、叙事特点或艺术手法等方面全方位展开;也可以就某一方面的特征进行。在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文献检索能力、快速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评判能力等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同时,在集中研修时,选派成员代表进行报告式展示。如石斌老师为全体成员所作的报告式展示,就是对《祝福》的“长文”特征而作的“长文短教”研究综述。

2.辩证施教能力。教师对各种课例或主张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在广泛借鉴中有主见,这是走向专业成熟必不可少的素养。

《祝福》的教学,离开文本对主题作抽象化讲解的较多,偏于诸如用“断案”的方式探究“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之类的形式求异不少,简单地对此文进行走马观花式“长文短教”的更多。在集中研修活动中,一位教师从“深文”如何教的视角,尝试对《祝福》的“深难处”进行有效突破;笔者的展示课则基于自己“‘长文短教’批判”的理念,引领学生在“长文”里“慢慢走,欣赏啊”。在发表于《语文知识》杂志的论文中,笔者提出了“适度‘长教’:从任务取向到学生视角”“适当‘复读’:从巧妙追求到实然引领”“尝试‘多学’:从简单辩证到多维探究”的“长文”教学策略。

通过这样的研修,全体成员对类似“长文短教”“短文长教”“浅文深教”“深文浅教”“少教多学”“学为中心”等理念,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辩证思考,而不是作简单化的教学处理。

3.学业测评能力。在各种同步练、模拟测试卷成为题海的当下,一线教师命制测试题对学生日常学习进行评价与导向的能力却捉襟见肘,就是一些期末联考试题也多有“问题”。

在合作研修过程中,工作室选取了某地市期末语文联考《祝福》选段阅读测试题进行评析与优化。

比如“文中‘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三个加点的‘如此’有什么含义?”一题参考答案与题目不太切合。我们针对原题修正了参考答案,又从参考答案“倒推”修正了题目。

很多情况下,因为测试目的不清楚,命制一个题目似乎很容易,编拟一个答案却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如对“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这一句子,要求分析结构上的特点。因指向不明,参考答案与学生所答大相径庭,难以达成测评的基本效果。一起修改完善这些试题,可以增强成员命题与讲评能力。

另外,围绕《祝福》这一材料,还可以开展文本细读能力、小说叙事研究能力、文学鉴赏方法指导能力等方面的研修。

三、“一人多展”,追求教学素养的超越与特色

基于工作室的合作研修,除了促进对教学素养的自我认知之外,更多了一些他者的眼光,有利于在互助、共进中逐步实现教学素养的超越,并经由教学素养的提升实现教学特色的追求。

本工作室每三年为一个研修周期,在每一期的后阶段,本工作室尝试自荐或随机选定某个成员进行“一人多展”。“一人多展”,就是在某次集中研修活动中以某一成员为主,较全面地展示其教学主张、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研课题等,以展示促自我提炼,以展示促互动交流,以展示促特色形成。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笔者首先作如下展示示范。

1.成长故事分享。以演讲的方式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事件与成长的核心动力。

2.教学主张或风格追求阐述。关于教学主张,相对成熟的成员可以运用归纳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年轻的成员也可以用演绎法,借鉴他人的教学主张,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印证。

3.代表性教学案例呈现。主要有现场展示与教学实录展示两种方式。笔者开设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展示课;同时展示了根据示范课形成文字实录的课例,如《聚焦和层进:阅读教学提效之关键——以伯尔的〈在桥边〉教学为例》(2013年9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课堂智慧:引领学生以朗读促感悟》(2016年1月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

4.教学论文写作情况展示。主要是对自己论文写作的情况作一整体回顾,展示自己的代表性论文,并说说自己的论文主张。

5.学科课题研究展示。围绕学科特点和自己的特色,笔者展示了7个省级立项课题中的3个,即“新课程下‘写’的综合功能研究”“‘写为先导’的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研究”“‘写为先导’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运用研究”。

另外,还可展示教学讲座、辐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因为教学讲座等对自身教学素养的反思与重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

教学研修 篇7

关键词:河海大学,校本研修,教学质量

早在2002年,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教基[2002]26号) 中便首次提出“校本教研”的概念,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教学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研。我们结合近几年来河海大学“校本研修”的主要工作, 谈谈对“校本研修”的认识、实践和体会。

一、校本研修的概念界定

所谓“校本研修”主要是指“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教师在职培训的形式, 是教师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也是“校本教研”水平的前提和保障。

“校本研修”实际上整合了培训和教研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强调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主, 参与解决问题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强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 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

二、校本研修的主要策略

(一)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一个优秀的教学传统, 包括学科背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往往需要几代人的辛勤耕耘才能形成和完善。因此, 我们既提倡继承, 同时又提倡个人的积累与创新, 努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团结协作、互相启发, 才是持续创新的有效机制。

学校于2005年10月和2006年3月先后下发了《关于恢复教学研究活动制度的通知》 (河海教[2005]46号) 和《关于推进教学研究活动的通知》 (河海校科教[2006]15号) , 河海大学2006年教研活动在常州校区正式启动, 校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出席了会议。要求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要不拘形式, 但求实效, 以研究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 以研究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在校、院 (系) 、课程组不同层面展开。除了在学校层面做一些共性问题的探讨, 其他层面也要积极配合学校以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 深入开展教研活动, 加强学术交流, 丰富活动内容。

(二) 明确内容, 总体规划

学校就教研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 制订了宏观规划, 即培训、教研、科研有机结合, 并构建了学校研修网络, 分工负责:学校主要抓专业培训、重点项目;各院 (系) 教研室和专业建设小组主要抓学科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学校还明确了教研活动的研究内容与主要形式, 要求各教研室和专业建设小组突出重点、作出亮点、创出特色, 并指出开展教研活动的三个主要途径, 即:自我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进行反思) 、同伴互助 (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合作研究) 、专业引领 (专家诊断评价、对话指导、协作研究) 。

(三) 扎实活动, 提升水平

1. 提高学习, 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学校定期派遣骨干教师参与国家级与省高级研修班, 切实做好教师的进修工作;此外, 我校每年开展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再提高工程, 针对每位教师制订详细的培养方案, 听、导、督并拍摄录像, 目前已培养263人,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2. 反思交流,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为提高水利学科专业教学质量, 调动广大水利学科专业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校于2009年8月中旬承办了全国水利学科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此外, 每个教研室和专业建设小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两周一次, 负责人要用专门记录本做好记录, 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在每次活动前通知老师, 做到活动有准备, 通过教研活动, 要让教师有所收获, 有所提高。

3. 专业引领, 搭建教师学习对话的平台。

专业引领, 就其本质而言, 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引领的主要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等。我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专业引领活动。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邀请校内外专家做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讲座。此外, 各院系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研讨会, 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学习对话的平台。

4. 激励保障, 发挥学校服务导向功能。

首先, 我们做到组织到位, 学校副校长负责抓、教务处具体抓、各院 (系) 的教研室和专业建设小组协同抓的管理机制;其次, 做到制度到位, 学校制订了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等, 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广大教师参加教研活动, 提高了活动的质量。再次, 做到人员到位, 我们实施了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学校领导联系制, 各教研组的活动由组长负责, 学校领导定期视察各教研室和专业建设小组的活动开展情况。最后, 做到经费到位, 为了提高校本研修的成效, 学校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 保证了实验经费、培训经费、课题经费、外出学习经费以及校内奖励经费的有效投入。

为创造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良好氛围, 各教学组织的教研活动情况要及时在本科教学资源信息与管理服务系统上发布, 学校将以此作为审核教师工作量和学校下拨院系教学经费的依据之一。

三、校本研修的主要成效

(一) 教师投身本科教学的热情逐年提高

学校立项“十一五”一期校改项目245项, 参与教师有800余人;申报2004~2008年校教育教学成果奖共95项, 参与教师有480余人;在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和评选中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教师提高质量的内在愿望以及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二) 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较大发展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 教研水平明显提升。很多老师用新的发展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来看待学生, 课程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专业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在实践中学会了反思, 在虚心中学会了吸纳, 在合作中学会了成长。由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普遍提高, 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持续上升, 近年来, 学生对教师的评分普遍保持在90分以上, 师生关系融洽。

(三)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从不足80%稳步提高到90%以上, 六级考试通过率达到50%, 毕业率、学位率从不足80%提高到95%和90%以上, 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也逐年上升, 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过程管理全面实施网上管理, 多篇论文被评为省优秀论文。近年来新生录取分数线从省控线上不足20分稳步提高到35分以上。2004年以来本科生就业均保持在95%以上, 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对河海大学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达97.6%。

(四) 学校办学地位连年提升

教学研修 篇8

一、校本研修,推进教师培训稳固化

所谓校本研修,是指教师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为导向,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体反思等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2012年4月,在大连教育学院的指导下,庄河市启动了“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工作方案。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基于校本研修之上而形成的教师关系网络,是校本研修的联盟。在庄河区域内,我们依据学校地理位置、管理水平、研究实力等各方面指标,选定21所“基地学校”,带动邻近的学校的校本研修,使教师校本培训资源得以整合。

我市推出优秀基地共同体、优秀学科负责人、优秀研修活动案例,建立责任包干、行政视导、领导跟踪、质量评价、经验交流的“五到位”工作制度,构建进修学校—基地学校—辐射学校、研训教师—学科负责人—参训教师“三边对接”的组织架构。

为了推动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注重对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工作的规范管理,突出强调“五个统一”。一是统一研修基地,每年对基地学校实行动态调整,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良性竞争局面,促进基地学校辐射作用。二是统一时间,中教部、小教部、幼教部每学期统一规定基地校的活动时间,克服研修活动中的随意性。三是统一研训人员,我们确定进修学校中小幼教部的职责为“导”、教师办的职责为“视”,使教师办与各业务部门按学期初下发的活动时间,联合深入基地学校视导研修活动。四是统一研修主题,全市以“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为导向,以转变教学方式为目标形成研修计划,保证研修质量。五是统一研修模式,我们按照《庄河市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校本研修互动网活动“三段八环节”研修模式。

二、网络支撑,推进研修手段信息化

网络是教师研修活动的纽带,是教师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中的“连线”。在研修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媒介高效、畅通、便捷的优势,提高研修活动效率。我市先后建设庄河教育网、庄河教育资源库、教研员QQ群以及教师进修微信平台,并依托庄河与沙河口区组团办学项目,实现与沙河口区教育网络的顺利链接,大大增加了我市教师学习和利用优秀教育资源的机会。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各学科教研员通过网络发布研修通知,组织研修活动。我们通过网络“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途径,指导确定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研修主题。各学科教师积极加入网上学科工作室和团队QQ群,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研讨、答疑解惑、交流案例、展示成果。借助网络,全市教师实现了网内信息的传递与分享,提高了研修效率。

三、课题牵动,推进研修体系一体化

针对庄河地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不均衡现象,我们提出“通过教育科研,依靠研究课题牵动”引导教师走研究之路,使教师以研促教、以研兴教。我们采取“不均衡”策略,鼓励和帮助一部分教师先“优秀”起来。在此基础上,通过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的辐射引领作用,让更多的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提高全体教师专业化水平。

基于此,我们提出《研究型骨干教师培养区域推动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四年来,我们运用“骨干先行、课题牵动、跟踪引领、互动共进、评价跟进、行政推动”等策略,探索研究型骨干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机制、规律和方法。我们坚持每月一次专题培训,提升团队专业水平;坚持每学期一次人员调整,实行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坚持每年一次研修成果展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研修团队水平的不断提高,辐射引领了研修活动的有效开展,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型骨干教师,切实增进骨干教师的教育智慧。在这一重点课题带动下,全市教师以校为本、立足课堂、潜心研修,使区域教研科研蔚然成风。

课题研究中的行动研究法,成为研修活动中可以借鉴运用的有效方法。其“学习———设计———践行———总结———反思”螺旋上升的流程,正是教师研修模式的精髓。在研修活动中,我们运用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思路、成果等,以课题牵动策略,将课题研究的思想、方法植根于研修活动中,形成了“教科培一体化”工作体系,提升了研修活动的高度和深度,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团队共进,推进研修组织科学化

团队能够集中教师集体智慧,实现联合攻关。几年来,我们先后成立了由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组成的教育科研团队,将教科研的成熟经验复制到各学科。为了加强团队管理,提高团队活动水平,我们出台《庄河市教科研团队工作方案》《庄河市学科团队工作制度》《庄河市团队成员考核评价办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团队组织为抓手,以课例研究为内容,以说课评课为形式,以观摩送教为展示平台,以项目管理为推进方式,切实开展团队活动,提升骨干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发挥其在研修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实现真正意义的互助共赢。

为了进一步提高团队研究水平,我们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策略:与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开办了“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来提升团队成员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每年定期选派优秀校级领导参加高端培训;多次聘请刘德武、余映潮等全国教学名师上示范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智慧。全市教师研修活动呈现出制度化、常态化、一体化、科学化、信息化的良好态势,有效提升校本研修内涵和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研修重在与日常教学融为一体 篇9

教学:育分转向育人

跟着感觉走, 跟着别人走, 只在口头说, 只是埋头做都是无思想的表现, 无思想便无真正的研究。学思结合, 知行合一, 这是教学方式, 也是研究方式, 是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例如, 上海市特级教师李惠军在上世纪80年代初教高三时, 一字不落地将高中历史6册教科书背下来, 用“纲要信号图式法”归纳复习大纲, 把全部教材变成填空题、问答题, 让学生自测。那时的他认为, 教学就是教教材, 靠的是执行力。后来, 李惠军感到教教材不是教历史。如何让学生进入历史, 每节课都应有自己的立意、境界, 有自己的灵魂。这就需要有创意, 用思想去统领教学。比如, 教辛亥革命, 重点让学生理解其如何发生, 如何从偶然、到必然、走向实然。历史课堂也就有了创意。

在指导学生学习前, 应问一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看一看同事怎么上课;邀请别人听一听、议一议自己的课。每学期做一两次课例研究, 特别要学会课堂观察, 在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问题上拿出证据, 避免用不科学的方法教学。

课程: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

什么是好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该是什么样的 (自主的、情境的、交互的) ?教师的理念比操作更重要。一个教师需要通过终身的努力对此作出回答, 这也是教师研究的本意所在。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二度开发”, 重点关注如何将学段目标具体化为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并准确地加以表述, 成为可供学生检查对照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关注如何整合基于核心概念或大概念的教学内容, 如何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形成清晰的学习专题和任务情境。

教师怎么知道学生学会了呢?如语文阅读课标提出“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语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尝试对照自身是否将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

教师要拥有自己的教学评价权。建立关于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机制, 只有正确的知识加上正确的教学和评价, 才能形成教学素养。

课程、教学、评价及以此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乃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内容。

反思:真实, 才有研究的价值

实践研究是思想的领地, 思想是实践研究之魂。思想表现为对问题的实质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基本看法, 它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集中表现为教育价值观的澄清、选择、确认与坚守。它是鲜活的、有个性的、不断发展充实的;思想是在实践中悟出来的, 是不断学习与思考的结果。

教师应坚持在实践中做教育笔记, 只要有真实的事情和想法就记。真实, 才有研究的价值。及时捕捉自己的思想, 才能留下痕迹, 才会提高反思力, 有了100个有意思的记录, 就能写出一篇有分量的文章。

教学研修 篇10

1 教学关系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的重要性

“课例研修”以聚焦教学关系的改进为主要特征, 强调教学关系的改进, 也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1]。体育教师在日常业务学习中, 听过不少讲座或报告, 也接受过不少培训, 但往往在参与时心潮澎湃, 事后就不再重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 从理论到实践, 从他人经验到自我经验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在这其中, 一些体育教学知识固然是极其重要, 但在备课或听讲时往往体会不到, 如果没有相关教学关系的改进, 就无法掌握这些经验知识。基于以上认识,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就要特别强调教学关系的改进, 因为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不是文献研究, 亦非理论研究, 而是体育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 是对行动的研究, 由行动者研究, 在行动中进行研究[2]。通过体育课程“课例研修”, 体育教师的教学关系要充分适应“课例研修”对常规体育课堂的变革, 从而服务体育课堂教学, 这是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根本宗旨。

2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的教学关系改进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主张在真实自然的体育教学情境中观察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关系, 无需研究者通过人为控制教学环境来影响教师的教学关系[3]。在原行为阶段, 体育教师不受他人意志的干扰, 自主备课, 从而在授课中呈现出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按孔子“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思想, 这是体育教师教育与成长的最佳时机;按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这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最近区域。教师应关注课堂, 因为在课堂中能实现其生命的价值[4],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也应关注体育课堂, 因为只有在课堂中才能有效地改进教学关系。与一般的科学研究不同,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主要是在体育课堂中进行, 从体育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 通过改进教学关系, 去研究和寻找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 从而实现体育课堂教学中行为的改进。

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 体育教师在其他教师与专家的帮助下, 设计、反思、再设计、再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差距、理念与现实的差距。与一般的反思相比, 这就将他人的经验也扩充进体育教师自身的经验范围, 并且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避免了狭隘的经验主义。例如我们在“课例研修”中提出的“三课两反思”模式, 如果单纯从该理论的书面理解出发, 我们得到的只能是一些文本化的概念而已, 这对于以教授技术技能为重点的体育教学来说, 其效果是滞后的。比如“三课两反思”模式常用的方式是让一位教师就同一课题上三轮课, 从而使教学关系在同一主线上得到不断改进。但由于研究者目的不同、条件各异, 所以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 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进行适当的变更。

3 教学关系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的阶段划分

3.1 原行为阶段的解释

在这个阶段, 主要是体育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 独立地进行体育教学设计。这个阶段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原行为充分表现教师教学思想的原生态, 以便在下一阶段 (即第一轮反思) 发现教师的真实问题, 从而为教学关系的改进找准起点。为了避免使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走弯路, 保证研修的质量, 有3点值得注意:第一, 体育授课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自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比如高中体育教研组将研究主题定为“什么是有效的体育情境教学———以高三年级女生的篮球运球为例”, 那么在教学设计中, 体育授课教师一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创设有效的、和篮球运球有关的教学情境。第二, 研究人员应就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达成共识。比如大家共同商定, 在进行高二年级男生的跨栏跑教学设计时, 设计者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节课学生的成长点是什么, 这节课所体现的技术点是什么, 这节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设计者应在事先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第三, 体育授课教师要完整、规范地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要有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研修主题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学业评价方式设计。在第二轮课、第三轮课中也要这样做, 然后三轮课后进行比较, 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师在“课例研修”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从而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适合体育教师成长的规律。

3.2 第一轮反思阶段

在第一轮课结束后,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小组的所有成员应该根据课堂观察记录 (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录像) , 进行第一轮反思。在集体反思的过程中, 成员间应该有分工, 如主持者、记录者。主持者应该让每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 针对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直观性的特点, 记录的方式应以录像为主, 而且记录要求完整、原始。

3.3 新设计阶段

授课教师参与集体反思后, 还要撰写日志,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小组的成员要进行充分的集体讨论, 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如果在新设计中体现出来的理念较之前有较大的变化, 那么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就进入到了“新设计”阶段。授课教师应结合自身情况, 对研究成员提出的问题与建议进行认真反思, 从而建构出新的认识体系。例如将“小学四年级的快速跑教学”作为研修内容, 如果授课教师借助原行为阶段的反思结果来修改教学设计, 考虑快速跑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分别制订解决方案, 然后提交“课例研修”团队成员的讨论成果, 在审议通过后, 这份教学设计就是“新设计”。

3.4 第二轮反思阶段

第二轮反思的程序和内容与第一轮反思基本相似, 但有所差别的是, 第二轮反思侧重制订合理的评价方案和科学的标准, 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 对新设计阶段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反思。在反思成果推广使用之前, 先在小范围内试用, 以测定它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如有缺陷, 则予以修正, 然后再试用、再修正, 直至满意为止。第二轮反思为体育教师教学关系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反馈信息, 是提高教学设计质量、获得最优教学效果的保障。

3.5 新行为阶段

授课教师根据第二次上课的情况和反思的建议, 重新进行设计。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 新行为阶段的体育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得当关系着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目标能否有效实现, 能否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能否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等问题。因此, 教师需要根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目标、教学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特点对反思修改过的体育教学方法, 按照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要求进行精心的设计, 以发挥自身教学关系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4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促进教学关系的方法

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 教师要求在选定研修主题后再确定授课内容, 并要如期完成三轮课实践。在三轮课的实践过程中, 体育学科教研员、专家、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在完成“原设计阶段” (第一轮课) 的教学以后, 依据课堂观察结果展开讨论与反思, 与授课教师一起找出主要问题, 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进入关注新理念的“新设计阶段” (第二轮课) , 通过再次研讨与反思, 总结出变化特征, 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行为跟进;最后进入到“新行为阶段” (第三轮课) 。这3个连续的过程都要有相应的方法来促进教学关系。

4.1 进行课堂观察

运用体育课堂观察技术, 科学、有效地观课、议课, 是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研究教学关系时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教学前, 课例研修小组成员要根据研修主题确定课堂观察的角度;根据研修主题中的关键词和教学中的关键性事件, 确定并细化观察的维度和要素, 并拟定课堂观察用表。课后讨论时不再像以往那样仅凭个人感觉和经验评价一节课, 而是根据表格内容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体育课堂教学, 使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进行有效的专业探讨, 寻找教学关系跟进的策略。运用体育课堂观察技术避免了教学关系评价上的随意性, 增强了教学关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2 整理课堂实录

体育课堂实录是按照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的真实情况, 以文字形式进行的实际记录。现代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针对体育教学直观性较强的特点, 可将体育课堂录像制作成光盘, 方便教师通过电脑观看教学视频。记录课堂实录的内容, 根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不同目的, 整理课堂实录的方式可以采用全课记录、截取片段、梳理“流程”、凸显“回合”等。课堂实录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可以为教师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引起反思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为教师最终获取研究成果提供了素材, 是改善教师教学关系的保证, 也可以成为教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分享智慧、共同促进教学关系的有效手段。

4.3 整理议课实录

议课实录是在每一次教学之后, 针对小组成员议课活动的真实情况, 以文字形式进行的实际记录。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议课实录的记录者是研究者和参与者, 记录中要尊重每位议课教师的谈话视角与看法, 及时、准确地把理念更新、方法改进等观点与建议真实记录下来。记录中还要在忠于议课者教学关系的基础上, 把记录语句梳理通顺、连贯。可把每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用不同颜色的字标示出来, 从而使授课教师一目了然。议课记录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可以真实、客观地记录课例研修小组成员不断深入备课的过程, 为后续教学关系的跟进提供了有效的改进方案;议课记录也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小组成员在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中逐渐发展自我教学关系的适应能力。

教师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 选择集体备课主题, 实践探索课堂观察, 深化评课分析, 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关系与教学改革的能力。笔者期待有一天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也会产生“蝴蝶效应”, 从而将这种教研方式推广、深入, 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常态, 促使学校体育“课例研修”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 极大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并丰富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内涵。

摘要: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是在体育教师培训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研修方式, 教学关系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起着宏观指导的作用。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要理顺各种教学关系, 以提高研修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杨雪芹, 刘定一.体育教学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高耀明.教师行动研究策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教学研修 篇11

年初,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开展了“视频互动教学及网络研修系统”应用工作项目,并于4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视频互动教学及网络研修系统”应用工作的函》。目前,该项目已在全国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了相关应用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会议就是基于上述背景召开的一次项目应用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予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教育信息化建设‘视频互动教学及网络研修系统应用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以表彰其在该项目建设应用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同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领导对该项目进行了全面介绍;已经开展了该项目应用工作的大连市西岗区、长沙市、重庆市沙坪坝区等部分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负责人就该项目开展以来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向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领导和与会代表进行了汇报和交流。

经过近一天对该项目的介绍、经验交流和了解,各与会代表非常认同该项目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认为该项目对于教育部门开展教师远程培训、网络教研、网络教学,均衡当地教育资源、推进公平教育;协助当地教育部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实时互动的网络视频教学及视频互动培训平台,为当地的网络教研、远程培训、网络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当地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与会者纷纷表示本次会议使其颇受启示,为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范例,指明了未来工作开展的方向。

教学研修 篇12

关键词:教学模式,口译能力,综合知识

在中国, 口译课程通常针对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高年级学生而开设 (大三或者大四) 。通过口译课程的学习, 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口译的形式、性质、基本概念和认识过程;2) 具备双语思维能力;3) 学习口译基本技巧和方法, 建立一定的双语反应能力和基本的口译能力 (鲍川运, 2004) 。

笔者任教的研修院是西安翻译学院的特色办学单位, 教学宗旨是突破国内大学英语专业纯语言学习的精读、泛读、写作、翻译等传统课程设置模式, 实施把英语作为工具的“英语+专业+技能”的特色教学。研修院的学生毕业不拿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位, 也因此被外界称之为“敢死队”。对研修学院的学生来说, “翻译”就是专业, 良好的笔译能力和优秀的口译能力就是技能。这样的专业及技能是保证他们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拥有一席之地的基础。如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口译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口译能力及未来的深造和就业来讲至关重要。但是, 研修院的学生从每年报考西安翻译学院的自考生中选拔, 她们绝大多数在英语方面出类拔萃, 但综合知识有所欠缺。口译是一门综合技能课, 对学习者的综合知识要求很高, 要求学习者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乃至科技、医药等领域的知识都要有所知晓。所以, 学生实际情况与课程要求之间的空白需要在口译教学过程中逐渐填补。

有关口译课程的教学模式, 很多中外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著名口译研究学者吉尔教授提出, 口译过程中理解的模式是为“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广外仲伟合教授提出, 口译的训练应该以技能训练为核心, 以语言训练、知识习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为辅助, 口译的课程设置应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原则。他还建议开设口译课的高校开设“翻译工作坊” (每周两课时) , 邀请经济、金融、法律、环保、外事、新闻、税务、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仲伟合, 2001) 。另外, 仲伟合教授指出, 切忌把口译课上成精读课或笔译讲解课, 口译课应维持气氛紧张, 有实际口译现场的压力感 (仲伟合, 2001:33-34) 。翻译界著名学者刘和平教授指出, 成功的口译通常有以下特征:译员具有双语交际的基本条件, 拥有良好的双语理解和表达水平, 懂得用先前掌握的知识去理解新的语篇, 在听的同时, 懂得分析、综合内容, 利用简单明了的笔记帮助提示进入大脑的内容, 反映迅速。实际上, 译员是借助认知知识和百科知识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 绝不是语言单词的条件反射或堆积 (刘和平, 1999) 。

综合上述各家观点可以总结如下:源语及源语言外知识在口译理解中十分重要;口译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成为口译译员的不二法则;百科知识的积累对于译员来说至关重要;模拟口译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十分必要。

1 研修院高年级口译教学模式探讨

1.1 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功能翻译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起源于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过程由翻译的目的决定,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标准应该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交际功能。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译者可以根据交际目的和受众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及对源文内容进行取舍或更改。这种取舍或更改并非译者无中生有, 任意而为, 而是要根据交际目的和文本功能来完成。

功能翻译理论对口译教学的启发意义在于:口译教学不能采取依托课本、教师讲述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应该把口译场合中的各种因素都引入课堂, 因为这些因素同样是形成译文的必要条件, 而采取情景教学法来模拟各种口译场合则为学生提供了上述因素,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译实践能力。

1.2 学生学情分析

此次所探讨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翻译研修院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此前已经接触过基础阶段的口译学习和训练 (大一:两个学期的基础口译;大二:两个学期的联络陪同口译) , 对口译的要求、过程及常规训练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也具备了一定的口译能力。但如前言中所述, 综合知识有所欠缺是研修院学生的不足, 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这块短板仍然存在。

1.3 教学模式

为了在练习口译技巧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相关知识, 笔者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上经过两学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整, 总结出这样一种口译教学模式:以听力为基础, 以视译和交替传译为主要训练手段,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另外, 口译课堂要以学生的练习为主, 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监督、技巧讲解以及口译质量反馈。

1.3.1 以听力训练为基础

良好的听力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口译员的必备素质。口译中的听力要求学生不仅要听懂, 还必须记录关键词并快速完成双语转换。因此, 听力练习是口译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每次上课利用大约15分钟进行听力训练。具体训练模式为“听源语并用源语在限定时间内复述”。这种训练方法的好处是既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又有助于其加强表述能力。另外, 这种听力训练还有另外一项任务, 那就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听力材料选择的范围极广, 政治、军事、历史、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均有所涉及。

1.3.2 以视译和交替传译为训练手段

视译, 就是看着源语不间断地口头翻译成目的语。大量的视译练习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 也能使学生通过文本对比尽量减少中式英语的错误。另外, 视译要求学生按照以顺译为原则, 这可以为日后的同声传译训练打下坚持的基础。

交替传译是口译实战训练的第二步。交替传译是指发言人用源语说一段话之后, 译者迅速将其翻译为目的语, 通常以三到五句话作为一个翻译单位。交替传译的难点在于耳朵要听、大脑要思考所听到的内容、将其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并随即表达出来。交替传译是译者听力、笔记、双语转换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表现。通过交替传译的训练, 学生的口译能力可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大三上学期每周口译课为四个课时, 下学期为六个课时 (还有其他口译课程, 如会展口译)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别训练, 笔者将两种训练方式相结合, 每节课既有视译也有交替口译练习。两种训练模式相得益彰, 相互促进。视译中所练习的长句拆分、提取句子主干、忽略句型框架注重意思传达等技巧对交替口译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

1.3.3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线

在口译课堂中采取情景教学法, 是指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调动学生, 用学生“扮演角色”的方法, 来模拟出相对真实的口译环境。在模拟活动之中或之后, 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出现的问题, 一起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张劲, 2008:118) 。

采取情景教学法, 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另一方面, 课堂中模拟的各种场景和真正的口译实践活动非常类似, 这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口译实战现场的感觉, 有助于真正提高他们的口译实践水平。

笔者所采用的情景教学法设计如下:

模拟国际会议, 分为主题发言、自由提问和小组讨论三个部分;各个部分都安排交替传译任务。

操作流程:

1) 授课教师事先布置下次上课的会议主题。目的是让学生提前有所准备, 查阅资料以熟悉相关背景知识及重要的双语词汇;

2) 模拟会议。每节课指定一到两名学生做发言人进行有稿发言。演讲完毕, 全班同学自由提问, 问题和回答都须译出。

3) 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 (小组人数以偶数为好) 就该主题展开自由讨论, 相邻的同学担任彼此的口译译员, 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整个模拟会议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是组织会议、监控整个流程、评估学生的口译质量、指出错误并讲评整个课堂效果。

1.4 教学效果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学生的综合知识积累、双语语言能力及口译能力在不同层次上都有所提高, 具体如下:

1) 学生的听力理解及复述能力有所提高, 能听懂并复述速度为每分钟150-180个单词的英语听力稿 (复述所用时间不超过源语朗读时间的2倍) , 复述中所包含的源语信息量介于50%-90%之间。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根据学生对材料主题的熟悉程度及源语阅读速度不同而有所差别。

2) 学生的综合知识储备明显增加, 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但学生自主学习百科知识的意识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学生能在指定时间内顺利完成生词含量低于5%的英汉视译及给出专业词汇解释的汉英视译 (翻译花费时间不超过正常语速阅读源语时间的2倍) 。

4) 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非专业性文稿的交替传译 (非专业性是指专业词汇不超过总词汇量的10%, 不需要译者对该专业有充分的了解, 一般了解及专业词汇准备充分即可) 。

2 教学模式分析

2.1 主要突破

首先, 本研究将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机结合, 既保证了所拟定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基础, 又能随时根据教学效果进行调整。第二, 在此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能够保证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第三, 课堂上不使用固定的教材,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来选择上课所需的各种材料, 尽量保证材料的丰富性, 将视频、音频和文本有机结合, 内容覆盖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科学、生活、娱乐体育等各个方面。

2.2 难点及不足

尽管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 但是学生的双语语言基础及综合知识积累方面必定存在差距, 如何在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之间找到平衡做到二者兼顾是保证最终所得到的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的重点, 这种平衡涉及到课堂安排、课堂材料选择、点评反馈及最终的数据收集及分析等各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做到兼顾绝大多数学生。

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 单纯通过听力及口译材料的多样化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是远远不够的。授课教师必须在口译技巧练习之余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另外, 如何让学生养成自主获取各类百科知识的习惯也是口译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这一点也将是笔者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2.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笔者苦心探讨的高年级口译教学模式能够为为高校口译教学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口译课程教学提供可以参考的教学模式。从更广阔的层面上来看, 笔者在探索过程中所使用的“演绎+归纳”的研究方法可为翻译、商务英语等实用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做教学模式探究时提供研究模板。而根据此次研究所得的教学模式,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 也能大大扩展其百科知识, 从而在口译实践中做到厚积薄发、用词精准、表达流畅;复述、听译、视译等训练方法与情景教学法的有机融合使得学生能在生动的环境中对口译的整个过程了然于心, 在各个环节中都稳扎稳打进而充分掌握口译技能。

参考文献

[1]雷天放, 陈菁.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2]秦亚青, 何群.英汉视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 2004 (9) .

[4]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 2001 (2) .

[5]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 2003 (4) .

[6]王建华.同声传译中的视译记忆实验研究[J].中国翻译.2009 (6) .

[7]王德福.以学生为主体的口译引导式教学法[J].上海翻译.2011 (1) .

[8]刘和平.翻译的动态研究与口译训练[J].中国翻译.1999 (4) .

上一篇:字词训练下一篇:企业动态能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