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主题(共8篇)
研修主题 篇1
“主题式校本研修”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某一个共性问题开展全校性的研修活动,整体推进,分步实施[1]。关于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基本思路和实施策略,笔者已在《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探索》(见《教学与管理》2015年第22期)一文中作了阐述,本文再就研修主题的确定、研修主题的展开及主题式校本研修模式作一探讨,并求教于专家和同仁。
一、研修主题的确定
“主题式校本研修”既是校本研修“深化”的表现,也是校本研修“深化”的必然选择。“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核心是“研修主题”,“研修主题”能否起到对校本研修的导向和统领作用,决定于“研修主题”确定得是否准确、合理。
1. 聚焦课堂,抓住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
校本研修的关键在校本,其实质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课堂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标志。校本研修要聚焦课堂,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聚焦课堂教学,就是在着眼于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分析其制约因素,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课堂教学的客观规律,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如专业水平、敬业精神等)、学生(学习基础、学习需求等)和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学习氛围等),而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所以,校本研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问题。在校本研修实践中,关注专业水平的较多,如怎样备课、上课等,而关注敬业精神的较少。其实,敬业精神(推而广之为师德)也是需要研修的,一方面需要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实践磨练获得情感体验;一方面需要专业技能支持,缺乏敬业精神的教师往往是因为专业水平不高难以获得成功体验而失去工作的兴趣。
2. 科学论证,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
课堂教学看起来是教师的个体行为,但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可以说改进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从教学流程来看,就有教师的备、讲、辅、批、评等,我们把它划分为三大环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在每一个环节又包含了诸多因素。校本研修首先要找到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或关键因素,作为研修的重点。
我们指导校本研修工作,就是帮助学校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既有共性又便于实施的“牛鼻子”将其确定为研修主题。如城关第二小学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认为,普遍性问题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是实现目标的策略有问题。如何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升?换句话说,校本研修从什么地方切入?我们认为,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教学,其前提是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是正确的(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准确的(符合学生实际)和明确的(要求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不管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师始终是主导者,其效果决定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经过研究论证,最后确定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作为研修的主攻任务,并开展了迄今为止5年多的研修实践,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
3. 准确表述,引导校本研修的主攻方向
明确的研修主题,不仅使校本研修具有方向性,而且还会产生强大的号召力,能够激发教师的研修热情、激活教师的研修动机、集聚教师的研修能量。如前所述,该校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研修要求概括为“目标先导”,并赋予了“目标先导”三重含义:目标为先——教学设计中强化目标意识,精准确定教学目标;目标为导———教学过程中用目标引领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有序展开;目标为重———师生合作,全力达成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检测教学效果。由此,我们将该校的校本研修表述为“‘目标先导’主题式校本研修”。我们运用同样的办法,指导其他学校确定校本研修主题,如引导学生学习为抓手的“‘有效导学’主题式校本研修”、以改进教师教的方式为抓手的“‘以学定教’主题式校本研修”、以指导学生活动为抓手的“‘目标导学,活动落实’主题式校本研修”等。
研修主题在表述上不但要准确,而且必须精练简明;既有指向,又包含要求。不能将研修的问题(或任务)直接表述为研修主题。
二、研修主题的展开
1. 按照构成要素分解
任何问题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管确定什么样的研修主题,都必须在遵循课堂教学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开展研修活动。课堂教学不管如何改革,都必须把握好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环节。所以,要准确把握研修主题的构成要素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例如“目标先导”这一主题,仍然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大要素,教学设计又包括了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教学目标又可分解为依据、标准、确定、表述等;“以学定教”主题的分解首先要考虑“学”“定”(内容与策略)“教”三个因素,其次要从教学设计———以学定教、教学实施——以学施教、教学评价———以学评教、教学管理——以学论教、教学研究———以学研教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分解。
2. 按照逻辑关系层次展开
如果说按照构成要素分解是按照问题的内在联系进行的横向分析,那么按照逻辑关系层次展开就是进行的纵向分析。
按照逻辑关系层次展开就是要找到问题的本真和生发点,以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种分析是和“要素分解”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我们对“有效导学”这一主题的分析(如下图):
“有效导学”研究的重点就是“导”:用什么来“导”?怎样“导”?
3. 着眼于问题解决和实际需要
上述两种方式都是从理论上进行分解的。校本研修的真正价值还在于从实际出发,着眼于问题解决和实际需要,虽然从理论上分解的各个要素都有研修的必要,但不如针对实际问题来得实在和有吸引力。城关二小围绕“目标先导”研修主题用“头脑风暴法”发动教师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共梳理出40多个专题进行研究,形成“阶段有重点、年级有特点、人人有课题”的研修局面,既取得显著成效,也深受老师们欢迎。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运用两种形式:一是针对教师实际布置研修任务。这种形式的指导思想是“扬长补短”,优秀教师针对其“长项”开展研修,使其“长项”更“长”,出经验、出理论,以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专业水平稍差或新任教师,安排其承担相对而言属于自己“短板”的专题开展研修,并安排骨干教师以“青蓝结对”的形式予以帮扶,促进其加快专业成长步伐。二是根据研修菜单教师自主选题。这种形式的指导思想是促进“自主研修”,调动其研修的积极主动性,强化其“自主发展”意识。
三、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推进
1. 构建研修模式
“主题式校本研修”就像是做一篇大文章,“问题”就是素材,“主题”就是文章的标题,“专题”就是一个个小标题,“课题”或是范文或是小标题下的精彩段落。大家围绕同一个目标,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个人的独立思考与实践又有同伴的交流与帮扶,共同做好一篇大文章,成果共享,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模式是全校整体推进。这需要统筹设计,特别是要处理好“研”与“修”、“研修”与“常规”、“常态课”与“展示课”这三个关系。校本培训、教师的自主学习等“修”的内容要围绕“研”的问题来安排,在“研究”中碰到的难题要及时通过学习来破解,在研修过程中要指导教师用好两种方法———文献法和实验法,强化两个意识———理论指导和实践实验,有了这两个意识就会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设计与反思,这是研究型教师必备的品质。要处理好教研与教学(常规)的关系,要引导教师强化研究意识,充分认识到教学与教研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研修”改进课堂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研要聚焦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就是教学常规落实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常规要求。所谓“实践实验”意识就是要把“学到的”和“想到的”好方法、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实践,验证“设计”的可行性,这是我们对“常态课”的要求,也是在“主题式校本研修”中特别强调的一点。当“课堂教学改进”有了一定的成效时则需要适时组织课堂教学竞赛,通过“赛教”(展示课)促进研修。校内“赛教”定期组织,全员参与,促使教师把“常态课”当“赛教”来设计,这样“赛教”也就是“常态课”的展示。
综上所述,“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主题为指向,以专题为对象,以课题为抓手,以课例为载体,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设计,在常规中落实,在竞赛中展示。
2. 规范活动模式
规范的活动模式是研修效果的重要保障,活动形式的随意性就必然使研修走过场。校本研修的关键在于唤醒教师的研修意识、促进研修习惯养成,而研修的方法和成长体验则是唤醒教师研修意识、激发研修动机的兴奋剂。教师研修的效果不在于活动的多少,而在于活动的质量,教师的学习意识、设计意识和行动(实践实验)意识是三大重要因素,试图通过“活动引领”极有可能走入“为研修而研修”的误区。
研修的实质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仔细研究和大胆实践,不是简单的“活动”就能完成的。但研修又离不开“活动”,“活动”是载体,有效的研修活动必须遵循以下流程:问题———设计———行动(实施)———总结(反思)。一次研修“活动”只能是这个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而集体活动大多是交流与展示,是一个完整的研修流程的延伸。
教研组是校本研修的基本活动单位,加强教研组建设和教研组活动管理十分重要。教研组活动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课例研究,围绕研究课题开展“同课异构”和“一课二上”(甚至“一课”三上),教师听课带着自己的思考、关注自己研究的问题,评课就是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的互动;二是交流与展示,即研究成果展示(包括研究过程介绍),展示的内容有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论文等。
3. 创新教学模式
开展基于研修主题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主题式校本研修的重要任务,这种教学策略的确定也是该“主题”研修成果的重要体现。不管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总是有过程的,“过程”表现为由紧密联系的几个环节构成的“流程”。在每个具体“环节”应该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手段等)。把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采用一定的教学方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模式”[2]。换句话说,教学策略研究也就是教学模式构建。
我们在指导学校开展主题式校本研修过程中,都要指导学校申报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城关二小的“‘目标先导’主题式课例研究”,就申报了省级课题《“目标先导”有效教学策略实践与研究》,他们总结的“一标四化”教学模式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3]。
需要指出的是,构建教学模式是必要的,但不可赶时髦、一窝蜂,不能为“模式”而“模式”。一定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规范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师主导的随意性。教学工作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作为科学就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学且能够推广;作为艺术,则需要个人的智慧。构建一种教学模式,就是让老师们都能运用,低水平的教师也能把课上得“有模有样”。但如果只注重形式而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建“模”,就会走入误区。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先进理论指导下的、长期课堂教学实践的结晶和经验总结,不是随心所欲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就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无“模”之“模”,“走进模式———运用模式———打破模式———无模之模”这就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
摘要: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核心是“研修主题”。主题的确定要聚焦课堂,抓住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科学论证,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准确表述,引导校本研修的主攻方向。主题确定后要按照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层次展开,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研修专题。构建一定的研修模式、规范活动模式是研修效果的重要保障,开展基于研修主题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主题式校本研修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主题式校本研修,研修主题,研修模式
参考文献
[1]易安定.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5(22).
[2]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电视广播大学出版社,2002.
[3]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目标先导”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科研,2015(6).
研修主题 篇2
出自:继教网 发布时间:2010-10-23
为落实“国培项目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培训理念,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特拟定本意见。
一、主题研修活动的界定
主题研修活动是在网络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聚焦本轮培训需要解决的一两个主要问题而开展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研修课程中的“思考与活动”是主题研修活动的准备阶段。在主题研修活动中,教师通过教学案例的研究,明确其教学行为的改变,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
二、开展主题研修活动的目的.通过主题研修活动指导教师学会研究学生的学习。
2.通过主题研修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主题研修活动引领教师学会写教育叙事故事。
4.通过主题研修活动促进教师学科专业发展。
三、该研修活动的主题选定
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轮培训的课程设置,确定教育教学主要解决的问题,确立2—3个主题。(可参考附件的案例)
四、主题研修活动的流程
1.省级专家将确定的研修主题发布到平台上。
2.学员在研修主题范围内选定1个研修主题并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
3.编写课堂实施计划(主要有以下内容:学情调查、前测、教学设计、学案、后测、学生访谈、反思与小结),并网上交流。
4.课堂实施,积累片段成果,撰写研修日志,进行网上交流研讨。
5.学员撰写教育叙事故事,(教育叙事故事撰写请参考本网站提供的案例)。
6.学员和辅导教师共同评选出优秀的研修成果。
7.省级评选班级推优的成果,组织省级优秀成果的展示交流活动。
8.继教网颁发相应的优秀成果证书。
说明:请各省参照以上意见拟定主题研修活动的具体方案,并于本省学员网络培训开始后一周内将方案发至继教网国培邮箱(guopei@teacher.com.cn),继教网与各省商榷方案,共同保证培训质量。
附:主题研修活动设计样例
主题研修活动设计方案
(宁夏小学语文)
根据《开展主题研修活动的指导意见》,参考本次宁夏回族自治区培训的小学语文课程设置,制订此研修活动方案。
一、研修活动主题与课程的对应
(一)研修主题一:如何运用测评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应的学习课程: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2.《小学生阅读能力测评》
3.《小学语文实用文的教学策略》
(二)研修主题二:如何提高字词教学的有效性:
对应的学习课程:
1.《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技能与策略》
2.《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
3.《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
(三)研修主题三:如何提高教师问题设计的质量
对应的学习课程:《小学语文提问的设计与生成》
二、主题研修活动的要求与流程
(一)根据需要,选好研修主题
在论坛或研修工作室里,结合学习内容、当前教学的进度和班里
学员共同关心的问题,由班级辅导教师最终确定主题。活动前的一到二周内,班级辅导教师在研修工作室发布公告,明确每位学员应完成的任务、在班级论坛提出讨论的问题。
(二)行为跟进,推动研修活动
围绕“主题要求”按研修方案进行,要注意与网上同伴的交流和校本的交流,以提高研修课例的质量。开展主题研修活动的流程如下:
1.每个学员围绕培训课程中的“思考与活动”,在论坛中与同伴和辅导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2.根据学情和自身教学特点备课,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按研修主题确定的一节课,但要有一个简单说明,说明这一节课在单元中的位置)。
3.积极参与论坛中或线下的研讨交流活动。
4.在所教班级内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
5.每位学员都要把实施教学活动中的点滴感悟、心得、收获及学生的反应记录在“研修工作室”内的“研修日志”中,为形成研修成果积累素材。
6.学员在网上收集相应的资料,作为自己研修活动的支持。这些资料可放置在“研修工作室”的“研修日志”中,特别重要的可放置在“我的收藏”中。
7.形成研修成果——“我的教学故事”,并发布在“研修工作室”的“我的主题研修成果”中。
(三)做好评优,推广主题活动
1.班级互评与推荐:班级辅导教师发布公告,组织学员对主题研修活动成果互评。班级辅导教师评出并推荐优秀的研修成果,班级优秀研修成果不超过本班学员总数的5%。
2.省级评优与展示交流:
(1)省级专家发布公告,组织各班级学员、辅导教师观摩各班推荐的优秀成果并在论坛中展开讨论。省级专家从班级推荐的研修成果中评选出省级优秀的研修成果。省级优秀研修成果占学员总数的5%—10%。
(2)各省开展多种形式展示交流主题研修活动的成果,以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表彰省级优秀研修成果和优秀学员。
三、其它注意事项
1.在写作“我的教学故事”中,要充分发掘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要注意文章的叙事性和个性特色,切忌抄袭现象。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探索 篇3
关键词 主题式 校本研修 思路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愈益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共识,各中小学、幼儿园的校本研修活动也是如火如荼。但调查发现,校本研修普遍存在着表面化、虚化现象,即活动不少,内容不多。活动轰轰烈烈,形式多样,“创新形式”成为“亮点”。然而,每一次活动解决了多少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似乎没有人去追问,似乎只要有活动就会有效果。殊不知,正是一次次的“无效活动”才使老师们失去了研修的兴趣。
校本研修的实践告诉我们,“校本研修”需要研究。只有不断提高“校本研修”水平才有可能达到“校本研修”的“预期”效果。所以,“如何开展校本研修”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对于校本研修的管理者和指导者而言。
我们知道,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三大要素,但这三大要素怎样组合、怎样落实还需要实践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校本研修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研修的质量。研修的质量是教师研修的内驱力。教师都有研修的愿望和需求,但如果引领不当而忙于应付,其研修的积极性就会衰退。我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自我反思”有没有自觉性,是主动反思还是被动反思?反思有没有深度,是现象描述还是能达到观念层面?“同伴互助”能不能走出“萝卜炒萝卜”的怪圈?“专业引领”谁来引领?二是研修的机制。“研修”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还是能固守,并像种树一样栽下一个树苗能够不断地生长?是打“游击战”——不管是胜利还是失败都要撤出战斗、或休整或寻找新的战机,还是打“大战役”——目标明确、局部服从整体、各个击破、一鼓作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笔者认为,校本研修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积蓄了一定的力量,已具备打“大战役”的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主题式校本研修”设想,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3~5年)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某一个共性问题开展全校性的研修活动,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主题”是一个学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要集中研修的共性问题。
本文所说的“主题式”研修,不同于时下流行的“课例研修”。二者的共同点都是以“课例”为载体,每次研修活动都有“主题”;不同点是,前者的“主题”较大,将“主题”分解为若干“专题”,每次“课例研修”围绕一个“专题”,“专题”服从、服务于“主题”。后者的“课例研修”的“主题”较小(相当于前者的“专题”),没有共同的“主题”,每次活动之间没有明晰的逻辑联系,这种“研修”我们称之为“游击战”。
二、“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基本思路和推进策略
校本研修的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研修意识,挖掘教师的研修潜能,使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大胆实践和积极反思,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同时享受做教师的幸福。“主题式校本研修”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设计的。
1.基本思路
校本研修绕不过“四题”:问题、主题、专题、课题。研修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研修活动就是围绕问题解决,通过学习、思考、实践等活动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问题”是研究的对象,也是研修的起点,解决“问题”是研修的任务和直接目标,没有“问题”,研修就无从说起。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而且“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有大有小,有的互相包含或互相关联,所以对“问题”要进行归类、整理,其中具有普遍性和统摄性的问题即可作为校本研修的“主题”。这就是我们提出“主题式”研修的缘由。“主题”既不是一次研修活动要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次活动能够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将“主题”进行分解,形成“问题树”,并将所有的“问题”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或者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排序,逐个解决。“逐个解决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研修的“专题”。课题研究是校本研修的最高形式,在具体研修活动中,一方面需要组织骨干教师研究深层次问题引领校本研修,另一方面将一个个“专题”分配给每个教师以“小课题”的形式研究解决。校本研修如果没有“课题”的带动和引领,就不可能走出“平庸化”和“形式主义”的怪圈,也就不会有生命力。“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基本思路是问题驱动、主题统领、专题解决、课题落实。
(1)问题驱动
校本研修必须强化问题意识,校本研修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是责任意识,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才可能去发现、研究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问题意识是发展意识,是对发展的追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工作中,我们面临的问题会很多,而且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但很多人在工作中只有困惑没有问题,只觉得“没办法”但不知道问题在哪儿。我们怎样提出问题呢?第一,靠自我反思。从现象入手,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问题所在。第二,运用“头脑风暴法”。同伴一起针对具体课例或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找问题,只提问题不作分析,主持人认真记录,然后整理、归类,经过分析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就是校本研修要解决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校本研修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行动也是没有意义的。
(2)主题统领
校本研修要解决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题”就是主要问题。明确的研修主题,不仅使校本研修具有方向性,而且还会产生强大的号召力,集聚教师的研修能量。主题也是研修的切入点和抓手,“方向性”和“切入点”是确定和表述“主题”的两个标准。如我们在指导学校开展“主题式校本研修”活动中确定的主题有:“目标先导”——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为研修方向、以“教学目标”为抓手,确定了“目标为先(教学流程)、目标为重(教学地位)、目标为导(教学策略)”的研修要求;还有“以学定教”、“有效导学”、“目标导学,活动落实”等。“主题”不能太大、太空、太抽象,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之类,因虽有方向但没有切入点而不能作为“主题”。
“主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针对课堂教学中突出的、普遍性的问题;确定“主题”要论证,不是赶时髦、图新鲜,并且要符合课改方向和教学规律;“主题”确定后要解读,要把问题具体化。
(3)专题解决
专题解决是主题式研修的基本策略和重要支撑。研修专题就是具体的研修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按时间落实,一个阶段某个或某几个专题,逐个解决,步步为营;也可以按照学科组或年级组,分工负责,各个击破;还可以落实到人,形成真正的“人人有课题”研修的局面。某校的“目标先导主题式研修”,在“主题下”设置了40多个小“专题”,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认领一个专题开展自主研究,研究过程和结果互相交流,将大家的研修成果汇总整理后就是“目标先导”教学策略。
不管是什么“主题”,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三个无法回避的大环节,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教学目标设计,根据“三维目标”要求,“过程与方法”应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策略设计),也就是说,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教学策略”。“主题”不同,研修的切入点就不同,那么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也就不一样,如“目标先导”的切入点为“如何达成教学目标?”“以学定教”的切入点为“如何选择教学策略?”“有效导学”的切入点为“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等。不管从何处切入,都必须精心分解,分解的办法是将对“主题”的分析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考虑,然后确定若干个“专题”。
“专题”是具体的明确的问题,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专题”应服从和服务于“主题”。“主题”如一篇文章的“大标题”,而“专题”则如这篇文章的各个“小标题”。
(4)课题落实
“课题”研究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严格的过程管理、严密的操作流程、严肃的成果审定,对研究者给予了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和成果期待。“课题落实”就是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来落实“专题解决”的研修任务。
“课题”有两类:一类是组织骨干教师对“主题”下的教学策略展开研究,主要是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引领全体教师的研修,并申报某一级的规划课题。一类是每个教师认领一个“专题”作小课题研究,研究解决具体的实践层面的问题。一部分小课题可以申请市县立项,以便得到较为专业的指导、管理与评审,大部分小课题则以“校本研修任务”的形式来落实。
2.基本策略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主题”开展“专题研修”,学校应采取如下基本推进策略。
(1)培训导航
围绕“主题”开展系列培训,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明确理念、掌握方法。
(2)课例推进
主题式校本研修以课例为载体,一是研究课例,发现问题。认真分析常态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综合——分析,确定研修“专题”。二是通过课例,解决问题。运用同课异构、一课二上等形式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专题研修)。在具体操作上,就是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单位,围绕“组”内的共性问题开展听评课活动,听课教师只关注与自己研究相关的问题(也可称作“观测点”)。三是形成课例,展示交流。通过课堂教学竞赛遴选优质课,录制教学光盘,撰写教学课例(有效的教学设计、完整的教学过程和科学的课后反思),形成研修成果。
(3)竞赛推动
开展课堂教学竞赛,展示交流校本研修成果,选拔学科骨干,促进研修深入。
(4)骨干带动
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市省级“教学能手”的培养,在“培养”中引领校本研修,通过“青蓝工程”等途径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5)学科突破
一个学校重点抓好一个学科,“学科突破”的含义就是通过申报“规划课题”开展较深层次的课题研究,获得认识、形成经验。
“主题式校本研修”是全员参与、全面推进的研修,但不可能齐头并进,学校要善于抓重点、抓示范、抓引领。所以,专家指导、骨干引领、学科突破是校本研修有效开展的三个重要条件。由于研修工作的特殊性,校本研修管理的重点不是制度、任务和考核,而是引导教师在研修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引导”的核心是使其明确方向、掌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让教师明确一段时间内研修的“主题”,帮助教师找到一个抓手,掌握运用这个抓手的基本技能,“研修效果”就有了保障。
三、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可行性
“主题式校本研修”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校本研修的规律和特点提出来的,着眼于教师发展,运用抓主要矛盾方法,跳出“校本研修”设计校本研修,运用系统的观点为校本研修设计了互相联系的三大板块——确定主题、层次推进、专业引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能够有效避免校本研修中的就事论事和只注重“活动”或“成果”的形式主义“虚化”现象,试点学校的研修实践也证明了它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主题式校本研修”运用“课题研究”策略,也需要运用“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文献法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新课程理论、教学管理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梳理出有关“校本研修”的主要理论观点并构建理论假说;实验法,将理论假说转化为行为策略,指导校本研修,改进实践;总结经验法,总结已有的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以及实验校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实践创新。所以,“主题式校本研修”是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有实践经验支撑的、有明确的研修目标和理论假设的研修,它既有可行性又有科学性,这就保证了它的实践价值,也必将给教师带来实惠而受到老师们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6] 谢利民.教学设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7] 谢新观、王道君.哲学原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8] 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9] 周冬祥.校本研修行动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有效确定主题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 篇4
2012年底,大连教育学院对北三市的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督导,并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培训指导。在调研中发现校本研修主题不明确、大而空等问题普遍存在。由于是新形势下的新内容,缺乏理论指导及可分享的经验,校本研修负责人对怎样确定研修主题存在困难。我们及时对小学数学学科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的负责人进行了“如何确定小学数学校本研修主题”的培训。校本研修主题引领了整个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中小学数学教师学习研究的方向。它能够聚焦研讨话题,突出主题,提高参与度;能够使研修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提炼研修成果,形成资源共享;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研修主题的确定对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训使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负责人进一步明确了校本研修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校本研修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修活动,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
二是“校本研修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修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服务。
三是“校本研修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研修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使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负责人了解教师的学习特点:教师学习是一种问题驱动的学习,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往往总是先从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最终又回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策略上来。校本研修的出发点应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认知特征和情感需求,重视教师的“知行合一”的认知方式,所确定的校本研修主题要符合教师的学习特点。
使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负责人掌握学科专业校本研修主题提炼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专业理念与师德”——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
“专业知识”——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
“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
使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负责人获得校本研修主题提炼的方法:校本研修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现实的问题,但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修主题,要从这些问题中提炼共性的有研修价值的主题,可采取“比较→分析→归类”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整理,然后对照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专业知识的补充及课堂教学共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出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放到当前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中加以考察,看看它有没有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即通过“对照观念→反思实践→提炼问题→联系背景→考察价值→确定主题”的思维过程,提炼出要修的主题。
使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负责人进一步明确了学年研修要突出主体化、系列化、本土化和大众化。在校本研修中,要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着眼于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持续发展,走主题化、系列化、本土化和大众化的道路,真正对教师起到促进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作用。“主题化”——每学年确定一个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的研修主题;“系列化”——把这个研修主题细化为几个系列,分别加以研究。使每次研修的内容比较单一,是主题的某个核心内容,使每次研修有成果;“本土化”——校本研修选题的范围应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大众化”——教师都是校本研修的参与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在培训中结合案例使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负责人进一步获得对校本研修要主题化、系列化的认识。
案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研修主题。这个主题内容的研修不是一次校本研修就能够研修清楚的话题,如果将其作为一次校本研修的主题,显然是个大而空的话题。首先,应清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将其分解为若干个系列主题:
系列一: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系列二: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系列三:课堂教学反馈的有效性;
系列四: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系列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系列六: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其次,对各个系列主题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分解,来确定每次研修的小主题,使其内容较单一,其能够较透彻地进行研修。如,将系列一“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分解为:
研修1: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教学情境的现象分析。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热情、缺乏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的策略。
研修2:有效教学情境的认识。
一是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是情境能够落实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三是有利于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达到师生之间配合默契、教学相长的境界。
研修3:提炼出有效教学情境应具备的特性——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
研修4:总结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途径与呈现形式。
途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知识情境、实验操作情境、游戏、竞赛等情境。
呈现形式:语言描绘、主题图、多媒体课件、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小组活动、实验操作、肢体参与的活动、游戏、竞赛、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
研修5:总结出有效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目标性:情境的设计仅仅围绕教学目标,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适切性: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发展规律;设计的教学情境要与所学习内容相适应、相匹配。
体验性:情境能使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数学的思想,感受数学的本质。
探索性: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挑战性:情境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有意义的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并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可操作性:情境的创设简单易行,有身边可利用的资源,省时、高效。
研修6:总结出教学实践中要关注的要点。
课前,备课时必须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有的资源及教师自身情况应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
课中,要观察在情境运用中学生的反映。情感态度、认知、时间、形式等效果。
课后,要反思。创设的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有效的体现,无效或低效的分析,修改教案,撰写教学后记。
研修7:明确个人研修成果的提炼要求。
在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内教师共同研讨、确定个人研修成果提炼要求,并举案例说明。每名教师要围绕研修专题,写一篇教学案例(或录一段自己的教学片断)及评析,作为自己的阶段研究成果。
研修8:研修成果交流。
每位教师带着自己的研修成果在网内交流展示,形成资源共享。
在培训中使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负责人明确2013年校本研修主题确定的要求。
1.在学年初,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负责人要收集组内每个教师关于教育教学和研修中的问题和困惑,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组内成员的共同需求,愿意参与的有研修价值的本年度研修主题。将所拟定的本年度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研修主题在组内成员及县区教师进修学校研训教师、大连教育学院研训教师中进行研讨,在大家认可的前提下,确定本年度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研修主题。
2.确定主题的内涵,并将主题下的核心内容或问题进行分解,确定此主题下的四个单一的、体现主题核心内容的系列研修小主题。
数学主题研修总结 篇5
一、学习先进事迹,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本学期经过学校组织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了几位教师的先进事迹,能够说是获益匪浅。在具体的事例中我不仅仅学到很多好的做法,同时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缺点,比如,如何同学生相处;如何做一名有亲和力的教师;如何转化学生等。学习了这些好的方法之后,我也努力在实际中运用,确实收到了很好地效果。
二、学习新课程相关理念方面,我能按时参加市、区、校组织的新课程专题培训,在集中培训认真记录,深入反思,加强与同伴的互助交流,不断提高新课程意识和实践本事。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成为能适应新形势,具有创新精神,在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现代型教师。
三、学习了赏识教育理论,学会了如何关爱自我的学生,如何关爱自我的孩子。
研修主题 篇6
一、健全制度,科学制定校本培训规划
学校领导要让全体教师认清形势,明确每名教师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增强全体教师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号召大家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树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制定好各种制度约束教师行为,如《教师管理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科研制度》《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学习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教师考核细则》等,为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扎实开展主题研修活动
1.制定教研主题
学校应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落实主题研修活动,
认真分析学校和教师现状,讨论并确定好学校教研主题。在学校教研主题要求下,各教研组根据本组实际,确定本组的教研主题,组内成员再按照本组教研主题确定个人教研主题。主题的确定学校各个把关,按照小主题、小研究、可实施、可操作的原则将教研主题落到实处。
2.落实研修主题
教研主题确定后,学校每名领导包保一个教研组,层层制定主题教研计划,进一步落实主题教研活动内容。如自主研修次数等。学校将各教研组活动内容统一整合,安排好“主题教研活动”表并下发到各教研组具体落实实施。
学校要狠抓主题教研工作常态管理。如每学期每个教研组要搞一次主题教研研讨课,每名教师每学期上一节主题教研汇报
课,要有说课(说教研主题,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课,评课要求除优点外必须提出至少一项建议、一项不足。
学校还可以从现有一线教师中确定示范课、创优课、提高课三类标准。让示范课教师树立标杆,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让创优课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创优课,力争达到示范课标准;让提高课教师每学期上一节提高课,使之在短期内达到创优课标准。
学校考核小组对每名教师的主题教研课进行量化考核,并计入教师年度考核中。同时,加强主题教研过程管理,每学期平时检查,学期末对主题教研手册进行量化考核,以此增强主题教研手册的使用率。
三、主题研修与校本研修及网络研修有效整合
主题研修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应用技术能力的必要手段。因此,学校必须利用好网络研修这一有利契机,加强对网上学习的管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抓实此项工作。然而,一些教师忙于教学等事物,把网上学习当成负担或包袱,出现学习不主动、挂机学习、应付了事等现象,使网络学习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所以,学校必须采取必要手段和决策落实此项工作。
1.学校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参加网上学习,参培率100%。让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避免年龄大的教师可学可不学的现象,也避免了攀比等现象,为教师考评扫除障碍。
2.将学校计算机按学习小组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保证闲暇时间学员能够进行网上学习。
3.加强网络学习的过程管理。根据每一学习阶段的内容和要求严格管理。
4.线上线下结合,学校确定线下考核办法,如“提升工程”,学员测评按照使用多媒体上课情况、制作课件情况、利用课件上课等标准,由考核小组逐项考核打分,评定学员线下学习分数。
5.学校可按教师按年龄分成三类,分层实训。
35岁以下为第一类,要求线上课程全部学习理解,并达到优秀标准,线下上课具有先进理念,恰当利用网络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熟练运用电子白板,达到全县先进水平。年末要按照“双倍双上一反思”的要求,上一节“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示范课,要达到优秀标准。36~50岁为第二类,要求线上学好课程,完成各種作业,要达到考核良好以上。线下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会使用信息技术上课,会利用电子白板上课,并有一定效果。年末搞一节“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整合”汇报课,汇报课上要使用信息技术,课堂要达到良好水平。51岁以上为第三类,线上学习能完成任务,能结合重点学习,达到合格标准。线下能利用自身优势,利用网络研修的先进理念,适当利用必要的图片等资料支持课堂教学,会制作课件及利用课件上课,每学年要有一节成功课,并达到合格
水平。
四、挖掘潜能,多渠道培训
学校要结合继续教育学习内容安排,恰当合理地组织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主题研修和培训。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也可以围绕主题教研,扎实开展二次培训和骨干教师讲座等多种方式的培训。
总之,教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必须跟上时代节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贡献无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郁晓华,马立,祝智庭.信息时代的教师继续教育:走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式”研修之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
研修主题 篇7
一“、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方式的基本内涵
虽然主题研训渗透着教研理念、蕴含着教研文化,但主题研训的本质是教研方式。具体来说,主题研训有四个关键词,基本上揭示了“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方式的基本内涵。
1.主题。主题研训中的“主题”,指从教学教研中各种各样问题中提炼而出的、为学科内教师专业成长共同关注的焦点和需要突破的专题。
2.课例。主题研训的“课例”,是指围绕主题设计教案、围绕主题实施教学所形成的课堂教学实例,这个实例需要表现“问题解决过程”,这个“课例”应当为主题研训的研讨和培训提供鲜活的样本。
3.研训结合。“研”指研讨,主题研训的“研讨”特指形成课例前后的主题研讨。“训”指培训,主题研训的“培训”特指围绕主题课例、研讨所进行的小型培训。“研训结合”指课例研讨、即时培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连续完成,其顺序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的特点。
主题研训的区域教研文化建设研究,就是从栖霞区主题研训的教研方式入手,试图通过研究提炼出教研的核心价值取向,在这些核心价值取向的引领下,从“主题”的调查和筛选、“课例”的设计与实施、“研训”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探索并建设区域教研文化的策略,形成栖霞区教研特色,最终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
二、栖霞区“主题研训”教研文化取向
目前,栖霞区各学科在教研内容、方式和效果方面还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为此,主题研训的文化取向基本上要实现四个转变:即基于区域教师成长需要,谋求教师培养由“离散型”向“主题型”聚焦;基于区域教研实施需要,谋求学科教研由“感觉型”向“证据型”转变;基于区域课改行进需要,谋求教研文化由“传达型”向“创生型”发展;基于区域教育发展需要,谋求教育品质由“范式化”向“情境化”提升。
(1)教研主题从离散走向聚焦。以往对学科教研的追求更多的是“无主题的变奏”,所以教研员对“理想教研”的追求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因为没有主题,就不能集中解决问题,好像什么问题研讨了,但往往“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主题研训强调追求“理想教研”需要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明确的课例、围绕课例有主题的研讨和围绕研讨有主题的培训,这种基于“主题意识”的研修文化使理想教研的研究变得务实和科学,对提升“理想教研”研修品质具有重要价值。
(2)教研形式从范式走向情境。“理想教研”的实施是在情境中进行的,它很少采用“五个环节”“六个步骤”的范式化思维,它主张的是一种“用情境说话”的具体化行动。范式化思维是一种从已有思维出发的简单思维,情境化研究则是从实施情境出发的具体化研究。对理想教研的追求,低层次的要求是从散乱的教学环节走向集约的范式化、步骤化的教学环节,高层次的要求应该是从范式化的教学步骤中解放出来,走向更高层次的情境化教研步骤。
(3)教研重点从感觉走向证据。理想教研应当强调教师成长真实问题的梳理和解决。教师成长的真实问题容易表现出“感觉”的特征,教研员在日常学科教研活动中对教师成长的真实问题“好像”“应该”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就凸显了这个特点,但这种确定教学重点的方法常常抓不住教师成长的真实问题。主题研训的研修文化无疑提供了一个研究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重点的平台,这对解决理想教研的重难点具有现实启示和现实意义。
三、栖霞区“主题研训”教研文化主张
主题研训作为区域教研文化建设的抓手,本身就说明其对教研活动是有文化追求的,因为区域主题研训和校本主题研训具有“相通之处”:研修文化。究其研修文化,主题研训追求有根、有用、有度、有人、有别、有格等“六有研修文化”,成为鲜明的教研文化主张。
(1)教研有根。教研应当注重建立“教师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教研活动从主题、形式到具体活动都应当基于“一定的实际”,否则就会陷入无效的境地。在这个意义上,“有根”应当成为教研文化的首要特征。教研有根,最重要的是做到符合区域教师发展真实水平并且指向于区域教师专业成长的“最近发展区”,随着区域内教师真实水平的提升和“最近发展区”的不断拓展,区域教师的专业素养将真实提升,教研部门最终将收获教师成长的丰硕成果。
主题研训的区域教研文化建设,就是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教师,在具有变革特质的教研活动中积极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在强烈的自觉意识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过程。基于栖霞区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名优骨干教师不多等因素,试图从“教师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全面构建教研文化,促进教师的发展。
(2)教研有用。教研应当注重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教研活动中的学习环境不能仅仅拘泥在教研部门的研训教室之中,研训教室之中的“班级授课制”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活动,但并不能代表有效地开展活动。换一个思路,如果在教研活动中能够创设若干真实的“学习环境”,让所有研修教师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既看到他人问题又照见自己,就会有难得的体验,从而迅速提升研修教师的研修认知。
主题研训的区域教研文化建设,就是通过主题贯穿整体设计课例、研讨和培训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注重课例和研讨的“环境创设”工作,倡导全员全程参与整个主题研训研修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认知,增长能力。
(3)教研有度。教研应当注重扩大教师的“专业视野”。教研活动无疑是需要“度量”的,这种“度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研活动应当注重度与量的结合,即追求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二是教研活动让所有受训教师在参与研修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分工和任务驱动均能获得真实的收获,都有利于在整个研修过程中扩大不同类型教师的“专业视野”。
主题研训的区域教研文化建设,就是主张通过研修制度、研修文化的研究提升教研活动的品质,而这种品质首先是寻求教研活动度与量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主题研训通过研修制度、研修文化的研究,谋求研训主体、研修主体等多重主体在研修过程中形成互动交流的机制,最终实现专业素养上的多重提升。
(4)教研有人。教研应当注重研修主体的“参与互动”。教育哲学是一种反思追问的智慧,“研修主体”与“研训主体”是教研活动的双主体。实现“研修主体”与“研训主体”融合涉及教育哲学的深水区,实现教研双主体融合关乎教师成长,因为教师在受训的过程中教学思想逐渐丰盈,教学实践逐渐科学;实现双主体融合关乎课程成长,因为课程教育理论在不断完善,课程教师的教学实施在不断精细;实现双主体融合最终关乎学生成长,因为学生当下生活的不断拓展,学生的未来生活在不断延展。
主题研训的区域教研文化建设,就是主张“研修主体”和“研训主体”双主体在整个研训过程中交互参与、互动交流,并逐步实现双主体融合。从当前西方教育哲学流行的“主体间性”的教育哲学视角来分析教研活动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相关通融性,基于“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的教研和研修无疑提供了研修主体和研训主体之间深度调节与通话的契机。
(5)教研有别。教研应当注重巧妙地利用“任务驱动”。参与式教研无疑是教研活动的有效形式,参与式教研也反映了教研活动针对不同对象有区别的特点。在参与式教研活动中,如何通过巧妙的“任务驱动”让所有研修教师既是研修者也是亲历者,这样的教研活动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主题研训的区域教研文化建设,就是主张在整个研修活动过程中通过“大工作坊”“沙龙对话”“专家引领”“任务驱动”“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即将教研活动以“任务驱动”形式形成“研训结合”,受训教师在教研员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
(6)教研有格。教研应当注重区域文化的校本辐射。教研活动无疑是需要格调与环境的。教研活动的格调是指教研活动的正式性,通常情况下,名师等研训资源越丰富教研活动的“格”越高。有“格”的另一个层面是指教研文化需要品格,即注重文化观念的输出并在此过程中研训文化的互动交流。
栖霞区“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的研修方式目前只停留在区域教研阶段,但随着主题研训的区域教研文化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栖霞区已经确定将“主题研训”作为一种研修文化进行纵深拓展,放眼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主题研训”将是栖霞区中小学所有教研组、备课组校本研修的基本范式。在这个意义上,“主题研训”注重区域文化的校本辐射,是一种有“格”的教研。
通过课题组的多年实践,栖霞区主题研训逐渐成长为外地教研部门认识栖霞的窗口,上海嘉定、浙江杭州、海南乐东、江苏徐州、江苏海门等地教研部门纷纷通过“主题研训”与课题组研究进行联系,共商“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下的“理想教研”,栖霞区“主题研训”已经逐步成长为栖霞教研的独特名片。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职业的本质[J].教育科学论坛,2002,(2):1.
[2]王枬.论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J].教育研究,2000,(9):60~65.
[3]徐吉洪.教师是什么:源自教师隐喻的理解[J].中国教师,2006,(10):25~26.
[4]刘力.脑科学与教育:值得关注和拓展的研究领域[J].教育研究,1999,(8):29.
研修主题 篇8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永远存在遗憾的艺术。”教育的遗憾程度与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密切相关,让教师积极参与学习、提升自己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是降低这门艺术遗憾程度的有效途径。当下农村学校因资金短缺,无财力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也不太可能频繁地请专家、名师来校指导;自主式、主题式的校本研修就成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校采用了骨干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即进行课例活动。利用课堂展示、教师间交流、师生间沟通、教师自我反思等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有多位教师在市区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课例的活动组织形式有:一人同课异构多轮、多人同课异构两种形式。
二、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实施
学校在起初将课例活动的相关计划要求制订在校本研修计划之中,课例活动进程分三期,前期为准备阶段。包括对应研修主题的理论学习,确定活动课例展示任务的人员、活动时间、活动课题;中期课例活动为活动展示(三次分三天展示)、同伴互助(讨论课堂中的得与失)、组内反思(重新设计);后期为反思整理,写成总结或论文。
案例1:本次科学组活动主题是“关注细节,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下面的片段是选自2008学年第一学期第八周课例活动中的片段,介绍干湿球湿度计原理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课堂展示内容
活动:空气湿度的测量
操作:(1)先观察温度计所显示的气温,并记录__
(2)用湿纱布包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此时所示温度值,并记录____。
(3)讨论:a,为什么两支温度计会存在温度差?
b,温度差的大小与空气温度有什么关系?
第二节课堂展示内容
活动:空气温度的测量原理
操作:(1)先观察温度计所显示的气温,并记录_____。
(2)用湿纱布包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此时所示温度值,并记录___。
(3)讨论a,为什么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
b,如果温度差越大说明空气越_____?
第三节课堂展示内容
活动:空气温度的测量原理
操作:(1)先观察温度计所显示的气温,并记录_____。
(2)用湿纱布擦一下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此时所示温度值,并记录____ 。
讨论:a,为什么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
b,温度差的大小与空气湿度有什么关系?
如果湿度差越大说明空气湿度越小。
反之,湿度差越小说明空气湿度越大。
第一堂课的问题设计:讨论a,为什么两支温度计会存在温度差?结果学生回答的是温度几乎没有差别,并且大多学生都是这样的结论,与教师设计的问题本意完全不同,其实问题的答案在问题中已经有所提示;从乐观角度来说,学生已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不会因为外界的原因而人为修改实验结果;同时也说明实验活动的设计中存有缺陷。于是在课例活动的第二个环节——组内讨论中,大家提出:可能是学生用手捂住温度计导致温度不能下降(当时气温大概28℃左右,也有学生用手捂住温度计);也许是当时环境中的湿度太大,蒸发的不明显,所以。建议第二天打开电风扇以加快蒸发的进行;也可能是包裹温度计的棉球太大,水分蒸发发生在棉球的外面,水与棉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导致棉球外部的温度降低了而里面的温度并没有怎么变化;同时。大家建议将原先的问题稍做改动,将“存在温度差”改为“温度示数下降”,使问题更加明确化。第二天的课例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活动前发给学生的棉球小了很多,同时,强调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手捂住温度计,也按照第一天的讨论中的建议:开启电风扇(当时的气温也比较高)。再组织学生讨论a,为什么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第一组发言的学生认为第二次测量的是湿棉球的温度,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其他组的学生大多表示支持。课后,我们进行再一次的讨论分析认为:蒸发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知识,相关的知识学生可能已经有所遗忘;同时认为用湿棉球裹着温度计,学生很难将其与蒸发联系,更想不到蒸发吸热了。于是大家建议,将湿棉球裹着温度计改为用湿棉球擦过温度计的玻璃泡。第三天的课例活动中,开课者按照组内讨论的结果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课堂内组织学生进行“温度计示数为什么会下降?”的讨论,这次终于有部分学生能回答出是蒸发的原因,另外一部分学生在知道答案后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表情,意味着学生真的是理解了。虽然本案例中描述的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教学设计策略,属于一个细节问题,但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就不是细小的了。通过这样的课例活动,师生都有这样一个体会,细节关乎成败。细节问题还是有学问的,只有将细节做好了,教学的效果也就提高了。
案例2:活动主题是“关注细节,注重引入”,科学组选择了《汽化与液化》作为课题,下面是本节课的引入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晾过衣服吗?晾过的请举手。
生:晾过。(有部分学生举手并回答)
师:(做了简单的点评)你们是怎样做的呢?
生1:先用洗衣机将衣服的水分拧干,再将它晾好。
生2:将衣服甩干,然后再晾。
师:你们都将衣服晾在哪里呢?(预设:学生回答出阳光下)
生1:晾在阳台上。
生2:晾在屋外。
师:根据晾衣服的科学知识,你能猜测一下影响蒸发的快慢因素有哪些吗?开展小组讨论,写下假设。
学生积极开展讨论,最后得出的猜测结果有:可能有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
师:液体都能蒸发,而液体有很多,所有的液体蒸发快慢都一样吗?
生: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这就是我第一堂课得出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过程。
本节课的引入有将课堂生活化的功效,由于设计的问题使学生将回答的重点放在洗衣服与将衣服晾在何处,并没发现老师的意图——如何使衣服干得快些。所以花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以及不断的提醒才引出课题,效率可想而知。在反思与讨论中,大家认为该“引人”必须修改,问题中要突出干得快的意思。
片段二(第二节展示课):
师:晾衣服是利用液体的蒸发来达到目的的,你们晾过衣服吗?你是怎么做的?怎样才能使衣服干得快?
生1:晾过衣服,先用洗衣机将衣服拧干,再晾好。
生2:将衣服晾在户外有阳光的地方。
生3:将衣服晾在有风的地方。
生4:尽量将衣服铺开得大些。
师:将衣服晾在有阳光处—提高液体的温度;将衣服晾在通风处——提高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将衣服铺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师:(追问)根据你的做法,你能推测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吗?
生:可能与液体的温度高低有关;可能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有关;可能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有关。
师:液体有许多,都能蒸发,它们的蒸发快慢都一样吗?
第二堂课的引入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衣服干得快?”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
素,二是蒸发吸热。“怎样使衣服干的快?”已经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包括在内,同时,还能影射出蒸发需要吸热,可以说包罗整节课的全部内容。问题设计也非常明确突出“快”,所以学生回答的也非常利索,很快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轨道”。课后的讨论中,大家都认可这种引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可以左右整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凝聚与激发学生的思维热度,可以使整节课变得和谐统一。
三、课例研修的意义
1课例研修促进教师不断积累知识,增加实践智慧
情境认知和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能依赖教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或在职的课程导向的培训来实现,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认为教师教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以及同伴之间的听课与交流。莱夫和温格把教学伙伴的关系称之为“实践共同体”来说明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中活动的重要性。课例活动正是为教师创设相互听课、讨论、交流的平台,实践也证明了课例活动能促进教师在处理教材、问题设计、处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等方面的进步。所以开展课例活动的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2课例研修促使教师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新课程要求教会学生合作,教师首先就应该是个合作者。在课例活动中,每一次的教学设计都注入全组教师的思想,容纳全组成员大多的建议与意见,虽说是一个人的课堂展示,不如说一个人为代表的全组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示。这种同伴互助使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加强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为教师所有”,“为教师所参与”及“为教师所享”。课例为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平台,促进教师间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机会。
3课例研修促使教师发展自我反恩能力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课例活动其实含有多种形式的研修,包括骨干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通过课例活动,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后记,养成教育教学反思的习惯。反思成功与失误之处、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对学生不同见解的处理、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以及应如何解决。反思既研究,研究将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研修主题】推荐阅读:
校本研修年度研修计划09-15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培训心得10-20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心得体会11-25
企业研修10-17
研修方式06-05
在职研修06-08
研修文化08-15
研修学习08-22
网上研修09-02
研修评价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