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方法培养

2024-10-09

关注方法培养(共9篇)

关注方法培养 篇1

新课程改革强调指出,学科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领域中,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差异,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面向全体,在共同进步中发展个性。

由于年龄的差异,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参差不齐,低年级学生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学习往往和游戏、故事结合在一起;高年级学生思维相对成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理解能力较强。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儿童的认知水平,认真分析,合理恰当地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做到难易适中,既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能切合学生实际。教学中要以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出发点,把教学深度和进度定在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绝大部分学生都容易接受,或通过努力都能够达到。教师真正做到备好学情,面向全体,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共同进步中发展学生个性。

2. 走近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彰显个性。

教师要能够走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在掌握全班学生共性特点如学生整体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风班风时,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即个性特征,如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储备和努力程度,等等。通过谈心交流、观察分析,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及形成这些特点的诸多因素,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引导,循循善诱,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做一些提高题,参加数学社团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走进孩子内心,帮助学生克服畏学心理,从基础题做起;对数学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无从下手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是哪些题目成了学生学习的“拦路虎”,然后耐心讲解,帮助学生扫除“拦路虎”;对上课反应慢、一遍听不懂的学生,教师课后要及时辅导直到其弄懂学会;对上课思想不集中、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教师可通过讲故事、组织活动等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课堂上多关注,多提问;对死读书、不善于思考、学习方法不妥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启发他们开动脑筋,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组织讨论、练习,促进他们思考,同时还要从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培养他们钻研探索的精神;对信心不足、缺乏毅力的学生,多鼓励表扬他们的进步,要求他们坚持学习、克服困难;对学习不勤奋、作业马虎了事、粗心大意、知识不及时巩固复习的学生,教师要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严格作业要求,即做作业前要先复习当天学的内容,然后再仔细认真地做当天的作业。做作业时,要字迹端正,格式符合规范,要独立完成,不懂就问,对作业中错误的地方要先找出错误原因,再订正,逐步养成勤学的习惯。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思维能力较强,但学习不够勤奋,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以难度较大的作业,要求他们精益求精,想出多种解法,并及时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正走近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彰显个性。

3. 尊重差异,在全面发展中成长个性。

学生中存在个别差异,这是客观事买,我们发挥他们的所长,弥补他们的所短。因此,对待具有较高智商的特殊才能的学生,要认真培养,不要让他们原地踏步、自满自足。要向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并施以实际的措施,可打破常规采取特殊措施,让他们“吃得饱”,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促进其迅速成长。对于个别智商较低的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关注他们,对他们要抓早、抓紧,要尊重他们,热爱他们,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的不同要求进行个别辅导。每次,教师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予耐心的辅导和帮助,使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在数学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在全面发展中成长自己的个性。

关注学生个性,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都要能在数学方面有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两头学生的实际水平可提出不同要求。在一堂课上,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回答。能独立回答出问题的,教师要给予鼓励;一时答不出问题的,教师要给予启发,或让学生再作些准备;如果回答错误,教师不能讽刺嘲笑,可让他们重讲。在课堂练习中,也可分层次练习。如让学习较好的同学完成基本题、综合题后再做一些提高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只要求完成基本练习题和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多给他们上黑板练习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样,在家庭作业上也可安排不同要求的习题。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切实做到了这些,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一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注情感 培养自信 篇2

[关键词]唤起信心 树立信心 增强信心 培养自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近年来,心理素质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的确,良好的性格品质,特别如勤劳、自信等对数学学习乃至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应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学者易莲英早在1989年就作过这样的一项调查: 在成绩优良组学生中,充满自信心的占55%;而成绩较差组学生中,有自信心的仅占10%。其研究表明: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并非由于他们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往往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信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昨天放学后我们班的小方和小明两位同学自愿留下来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我觉得很感动。今天我特意给他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准备奖给他们。学生一下子都把目光集中了过来,他们都好奇地想知道老师今天到底带来的是什么礼物。我先拿出四个苹果,问大家:“平均分给他们两个人,怎么分呢?用哪一个数表示?”学生都知道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接着我又拿出两瓶矿泉水,学生不等我提问,忍不住大声说出:每人一瓶,用数字“1”表示。然后我又拿出一块蛋糕,学生有些疑惑地看着我,听到我问“平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得多少呢”,大家开始轻轻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就一块蛋糕,怎么可以平均分给两个人呀?”有胆大的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了,每人半块。”这时,我马上接着说:“你说得非常正确,一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半块。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学生觉得很奇怪,半块怎么也能用数来表示呢?他们迫不及待地期望着找出答案,我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学了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的。”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 的“愤”“悱”状态,对新知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二、 引导探索,经历过程,在参与中树立学生的信心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数学的抽象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树立学习的信心。要尽量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公式让学生推导,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因为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而且也有一些生活经验,所以他们都能够正确地找出很多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创造出一个长方形来。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用纸折,有的用小棒摆,有的用两把三角尺拼,还有的在方格纸上画……他们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感受,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了长方形的特征。这个时候,教师可再让学生大胆地猜测长方形的特征,并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这些猜测是否正确。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合作交流,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在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而且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三、 组织练习,学以致用,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学生的信心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也应该巧设坡度,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进行练习设计时,应该注意学用结合,充分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從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在练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尽可能地利用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习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用小黑板出示六组题,让学生直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第二层次是提高练习,让学生写出一个比1000小的数,然后在四人小组内比较大小,按一定的顺序排排队。第三层次是应用拓展练习,投影出示:小冬、小明、小华三家离学校的距离各不相同,小冬家到学校有450米,小明家到学校有960米,小华家到学校有490米。一天放学后,小冬和小明都用了20分钟到家,小华比小冬提前了5分钟到家,通过这些你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发现小冬走得最慢!”有的说:“我发现小冬用的时间最多!”有的说:“我发现小明家最远,小冬家最近,小华家中等。”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我发现小冬走的路最近,可是他最迟回到家。他肯定在路上边走边玩的。”这时,老师问:“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小冬你不能在路上玩,放学以后要按时回家,要不爸妈会着急的。”有的说:“小冬走得特别慢,我建议他要经常锻炼身体。”

通过精心组织练习,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到了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了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注学生发展 培养创新思维 篇3

我们知道, 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潜能, 没有适宜的外部条件, 就很难诱发出来。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怎样关注学生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引导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所以我们教师不要怕学生提问, 更不要怕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倒自己, 并且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可能就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如执教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 上课伊始, 我让学生读完题目后大胆质疑, 引发学生思考:“苹果里怎么会有五角星?”“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谁藏进去的吗?”“每一只苹果里都有五角星吗?”这样就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学生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中很快明白文章点明的深刻道理: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要像小男孩那样对事物充满好奇, 善于换一种方法去考虑问题, 这样就容易有新的发现, 新的创造。

二、拓展延伸, 培养创新思维

拓展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延伸。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我努力让学生体验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创新意识, 感受创新的价值与作用。在学习《神奇的克隆》时, 我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神奇, 在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后,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再次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克隆技术是如何造福人类的, 了解到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习作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

作文训练是一种极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如果学生在作文中只会人云亦云, 不能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没有自己的创造, 那么写作水平永远不会得到提高。所以,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 让他们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吐真情, 说真话。即使是同一个题目, 也可以从不同的切入点叙述、描写和抒情, 从而写出严谨的议论文或真挚的记叙文。如在指导习作《童话新说》《续写故事》《改写古诗》和《看图编故事》时, 我大力鼓励学生根据故事内容, 结合自己的实践, 大胆想象, 细致描写。提倡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 解放了他们的思想, 开阔了他们的写作思路, 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创造的魅力。

培养兴趣 关注生活 篇4

三十年前,我是九华镇马桥小学的学生,每逢清明节就去烈士墓祭扫。学生扛着花圈和队旗,辅导员老师则介绍烈士的事迹,活动结束后,语文老师会把烈士的事迹一一抄在黑板上供我们作文时参考,并指导我们如何写作文。于是,一篇篇被老师、学生笑称为“老三段”的作文就这样诞生了。第一段介绍活动,无非是“怀着沉痛的心情去参加扫墓活动”;第二段则将黑板上现成的资料一字不漏地摘抄下来;第三段写感想,也是唯一区别于别人作文的点睛之处,但照例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烈士您安息吧,现在我会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之类的豪言壮语。当时我读书稍多些,在文章开头引用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老师用红笔圈了这句诗,在评讲课上大加赞赏。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回到母校工作,我发现很多语文老师指导作文时仍拘泥于“老三段”。三十年过去了,为什么作文指导还是这样循规蹈矩,没有任何新意?课间,我与几个五年级的学生闲聊,提醒他们利用课间自己动手制作小白花以寄托哀思。学生把这一过程写了进去,把如何做、怎样想写具体,文章有血有肉了。

批改学生的作文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遇到作文马虎的学生更是如此,往往气得不打一处来。这不,一位老师又把几个学生找来了。作文是《我最敬佩的人》,写人的作文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这几位学生偏偏言之无物,都五年级了,作文只写了百来字。因为刚学了《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有一位学生投机取巧地在作文开头写“我最敬佩的人是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然后把课文抄了一遍,辛辛苦苦抄了四页纸。老师哭笑不得,在作文本上打了个大大的“×”,责令他重写。那位学生离开办公室后,老师长叹了一口气说:“指导作文时,我说得很细,要求他们通过具体事例来写人,说出自己佩服这个人的理由,但到头来还是这样,作文指导真难!”

作为同行,我也觉得作文指导不容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细细推敲这句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指导作文。

一、培养作文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生就会对作文有热情、有信心,进而产生写作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1938年,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时,抱去了一只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按着鸡头逼着它吃米,鸡只是啼叫着不吃。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了进去,鸡挣扎着还是不吃。后来,他把手松开,把鸡和米都放在讲台上,不一会儿鸡就开始吃米了。陶先生以此批评了强迫学生学习的做法,强调要启发学生自觉地学习。作文是“我手写我心”的自我释放过程,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巧妙引导,注重生活积累

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在文章的选材、立意等方面下工夫,巧妙引导学生说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杜绝抄袭行为,鼓励自由表达,写想象中的事物。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应该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这源头就是生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广大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社会生活的慧眼,使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如案例中提到的作文《我最敬佩的人》,教师在指导时可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哪些人和事让自己敬佩,然后讨论。“我最敬佩的人是谁?我为什么敬佩他?他做了什么事?”这几个问题解决了,作文的审题、选材、立意这三个关键环节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常说“教学相长”,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教师也可以写一些下水文。这样既能给学生做示范,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也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关注修改,在实践中学会写作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可见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学会修改文章,才能写好文章。教师在评讲作文时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作文的修改。学生写作能力没有很快提高的原因之一也是不重视作文的修改。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花在作文批改上的时间最多,但学生拿到作文本后有时根本不看老师修改后的批注。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改作文,业至辛勤,苟学生拂晓其意,即工夫同与虚掷。”因此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可以适当面批,让学生相互修改,取长补短,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总之,指导学生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收获更多的成功和喜悦。

关注幼儿情绪,培养快乐天使 篇5

下面就如何培养幼儿快乐情绪谈几点做法与思考。

一、教师示范作用

在班上我注意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感染孩子。树立自身良好的典范。记得有这么一段话:“孩子在批评中学会指责, 在鼓励中学会自信。”那么我们应该可以说“孩子在快乐中学会快乐。”教师是孩子们最直接相处的示范者, 我们的言行举止, 对待事物的态度, 影响着孩子们心中的教师形象, 也许我们某句话, 某个动作会影响孩子一天的情绪, 甚至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 所以, 在与幼儿接触过程中, 我努力保持良好的情绪, 面带笑容, 语言温柔亲切, 认真耐心倾听孩子的话语, 让我的良好情绪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通过肌肤接触来亲近孩子

克劳斯一肯内尔假说表明, 母子之间的早期皮肤接触会促进亲子依恋关系的早期发生。幼儿有强烈的肌肤刺激的需要, 因而教师应使幼儿感受到母亲般的爱抚, 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我于是有意无意地经常拉拉孩子的手、拍拍孩子的头, 抱抱孩子, 消除孩子的紧张感, 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使孩子有这样的感觉:我的老师像妈妈, 孩子也因为我的关注与爱抚, 孩子爱上了我, 也渐渐爱上了幼儿园, 也渐渐变得快乐起来。

三、注意教学方法, 让幼儿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在教育活动中, 以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为主, 不要过分的要求幼儿一定记住, 背下来, 只要孩子愿意听, 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中以游戏为主, 采取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 让幼儿感觉学习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

四、多给予幼儿奖赏

奖赏方式可以是口头上的表扬, 也可以给予物质奖励, 如贴小红花, 送小小礼物, 小糖果, 小贴纸等, 礼物虽小, 但由于是老师送的, 对于孩子来说意义就不一样了。孩子会因为你的夸奖和奖赏而快乐不已。所以, 在适当的时候, 我会毫不吝啬地将我的赞赏送给孩子。

五、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班上蔡彦芝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子, 高兴时她很听话, 快乐时会随音乐拍着节奏尽情跳舞, 不高兴时脾气却倔强得很, 刚入园时由于她常常哭闹, 我格外照顾她, 可收效甚微, 她始终与我保持一定的距离, 游戏活动执意不肯参加, 离园时甚至连说声再见都不愿意。怎么回事, 我反思, 难道她不喜欢我吗?有时我想跟她聊一聊, 沟通一下, 她都不说话, 使谈话无法进行。我与她的父母交流了好几次, 也想了不少办法, 却感到她还是不接纳我、认可我, 问题出在哪?有一次, 我发现当我关注的目光与她相对时, 总感到她有些怯怯的情绪, 于是此后我就经常故意不去看她, 说来也怪, 反而感到她愿意亲近我了, 衣服没穿好主动找我帮忙, 上下午问候声音也大了, 也比以前活泼了, 我想也许我先前对她的过分关注, 反而给她心理造成更大的压力, 使她对我产生害怕和抵触的情绪, 所以此后我不再过分关注她时, 反而让她感到减轻了压力, 心情也放松了。

六、加强同伴之间的交往

在幼儿园除了老师能调整幼儿的情绪外, 来自同伴友情对幼儿情绪的作用影响不可忽视, 让幼儿通过相互交往, 体验到来自同伴友情的快乐。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及核心家庭的增加, 大大地改变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使得许多孩子性格孤僻, 自我封闭, 不会合作。幼儿在活动中更多注重于自我赏识和自我满足, 对于怎样与朋友合作, 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 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乐的体验较少。在小班我有意识地让孩子之间做些互动游戏, 带些玩具图书与同伴分享, 幼儿在相互交流中, 体会到了交往的快乐。明显感觉到孩子们话多了, 笑声多了。

七、关注孩子情绪变化, 适当调整教育方法

班上小朋友姚子烨一直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 常常被表扬。一次, 我批评了他, 他虽然纠正了不好的行为, 但在情绪上明显的低落许多, 我又说:“姚子烨被老师批评一次就改正了, 真是个好孩子。”听了我这么一说, 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对于自尊心强的孩子, 教师尤其注意批评要适度, 既要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目的, 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从小到大, 每个孩子都需要源源不断的鼓励, 夸奖可以帮助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 提升智商和情商, 并逐步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但过多的表扬会造成孩子对表扬的过分依赖, 对批评却格外抵触的心理。姚子烨就属于平时表扬过多的孩子, 一旦批评, 就感觉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对于这样的孩子, 有错还是必须批评, 但批评特别要掌握好分寸, 既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目的, 又不让幼儿情感受到伤害, 心灵上留下阴影。让这样的孩子经得起表扬, 更经得起批评, 始终能保持良好的情绪。

由于在教学中, 我注意观察幼儿情绪变化, 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教育手段, 让幼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渐渐地, 我发现孩子们喜欢上了我, 都很喜欢上幼儿园, 大都能积极参加我组织的活动, 上课踊跃发言的小朋友多了, 有的孩子甚至有时在不经意时还喊我:“妈妈。”

关注学生心理培养健全人格 篇6

一、以人为本, 在实践中提高抗挫能力

传统的封建家长武断式的教育方式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培养出循规蹈矩, 缺乏创造力和开拓精神, 遇到挫折就一触即溃的学生。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引进民主和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学校或班上组织的各种活动, 教师都应减少包办代替的程序, 尽量避免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参与者, 不要总担心学生的自我组织, 自我管理弱, 要让学生成为组织者, 教师完全可以成为参与者, 指导者。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培养组织和领导能力, 还能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团结起来战胜各种困难, 从而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迎难而进的抗挫能力。

二、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树立健全人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只有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 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的特点、学习的兴趣、个性爱好等。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努力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维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努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还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以爱感染学生, 培养爱心和同情心

教师应以宽容豁达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这种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 而应是师生人格上的绝对平等。只有这样, 才能真诚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那些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的学生。例如婚姻破裂家庭的孩子, 他们长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难以享受到健康快乐的生活, 我在平常的教育中, 对他们更要多一些关注, 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其他孩子不以另类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使他们融入到整个集体中, 并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 使他们逐渐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处处都是冷酷的, 从而不再以仇视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其次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向社会和他人献爱心。如:组织他们以实际行动去帮助灾区人民和身边有困难的人, 在活动中不要过分注重捐款的多少和出力的大小, 应重在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建立起爱心的支撑点, 对帮助学生克服孤僻的心理和自私自利的毛病大有裨益。

四、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 培养责任感

信任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如:收发作业本、轮流值日、擦黑板、开关教室门或其他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这些事情在老师看来微不足道, 很简单, 而对于学生而言, 能够增强他们管理事务的能力和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对于孩子进入社会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待一切也是十分重要的。

关注学困生培养数学兴趣 篇7

关键词:学困生,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 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 在计算和逻辑思维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把数学作为一个筛子, 更多的是起到选择和淘汰的作用, 其结果是导致大量的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 在数学面前自信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甚至以一种被淘汰的心态对待数学, 最终成为数学的学困生。

1 数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一是基础知识不过关, 课堂听讲时似懂非懂, 好象听懂了, 自己做时却又不知如何下笔。二是自学能力差, 自我控制能力差, 这部分学生上课听讲效率不高, 课后遇到困难不主动读书, 即使翻开书本, 也静不下心, 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三是课堂上缺少参与的积极性, 对老师的讲解及要求漠不关心, 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对待老师提出的问题保持沉默, 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 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家长没有明确的要求, 学生也就混一天算一天。四是缺乏竞争意识, 认为自己反正是不行, 于是自暴自弃, 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五是缺乏自信, 尽管有的学生学习挺认真, 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 久而久之, 就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导致学困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 学习缺乏主动性, 严重地影响着学困生的智力发展, 阻碍了学困生学习上的进步, 甚至对学习数学产生逆反的情绪。

2 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2.1 深入了解学困生, 真心帮助学困生

学困生表面上对什么事都无所谓, 破罐子破摔, 其实内心很脆弱, 他们渴求同学们的理解, 渴望老师的青睐。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入点”, 从生活上、学习上去关心他们, 用真情去感染他们, 当他们从精神上获得满足后, 就会激发自身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化。事实证明: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先导动力。只要老师真心帮助学生, 学生就必然“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

2.2 多激励, 少批评

不会激励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激励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生长剂, 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对有创新或有独特观点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真挚的表扬, 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 对有错误的学生给予真诚的帮助, 多给学生说:“很好”、“非常好”、“非常精彩”、“你真棒”、“真了不起”, 这些赞美之词必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哪怕学生连最简单的问题也没回答正确, 教师也要毫不吝啬地说:“你再想想看”, 经常使用这些语言, 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3 适当降低要求, 让学困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学困生本来基础就差, 如果我们“一视同仁”, 提出统一的要求, 这对他们来说, 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屡次失望之后, 他们就会自认为不是学数学的料, 于是对学习数学毫无兴趣, 甚至放弃。在这种情况下, 可适当降低题目的难度, 减少题量, 让他们从最基本的题做起, 使这部分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数学成绩在不断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一旦这部分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 他们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从而自觉努力地去学习。

2.4 经常反思教学行为,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数学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 在教学中多举一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唱主角: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配套练习题, 课堂上定理的讲解匆匆而过, 接着练习便如潮水般涌来, 通常是每个题目刚刚展示两三分钟, 教师就匆忙叫“停”, 学生能做的就请其答之, 学生不会做的就自己讲解, 一节课下来, 大容量、高密度的训练使师生都疲惫不堪, 可结果如何呢?基础较好的学生都只能被动地接受, 更何况学困生?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堂上都来不及思考, 学困生能弄懂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由于获得相应的知识或参与了某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关心帮助学困生, 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只要能真正落实以上各点, 数学的学困生必然能向着好的方向一步一步转化。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篇8

1) 读、写相结合的原则。

没有收入就不会有支出, 没有大量的阅读以储备知识, 就没有精彩的文章得以输出, 所以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有机结合, 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阅读能使人怡情养性, 增长知识, 拓宽视野, 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欣赏能力, 直接为写作提供必要的素材和技巧;而围绕阅读而进行的练笔又可反作用于阅读, 使知识学有所用, 进行提高写作能力。

2) 语言与思维同步训练的原则。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随着词汇的不断丰富, 驾驭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 语法体系也逐步严密, 这些都会带动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思维又是产生语言的基础, 语言的发展依托于思维的发展, 因此,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握语言与思维同步训练的原则, 不能只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 还要加强对他们思维的训练。

3) 联系生活的原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出什么样的文章。”生活是一切写作的活水源头, 语文教师联系生活进行作文教学, 可以改变学生“无米可炊”的被动状态, 能够极好的调动起他们进行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实生活五彩斑斓, 精彩纷呈, 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多写作的素材。

但是, 从目前来看, 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很好的把握上述原则, 存在不少问题:

1) 随意性大。

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清晰的教学要求和系统的教学设想, 虽然了解整体的教学目标, 但是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程度并不十分清楚, 甚至有部分语文教师觉得是时候写一篇作文了, 便临时布置一篇便完事了。即使是重视课外阅读和练笔, 布置学生写周记等, 也只是草草的应付了事, 没有给学生及时的反馈,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效率低下。

目前仍有不少语文教师觉得对作文教学无从下手, 就文写文, 就文改文;重批改而不注重写前指导、写后点评, 就算是讲评, 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写作目标进行讲评, 眉毛胡子一把抓, 错别字、构思立意、语言表述等, 无一不及, 到头来仍是什么问题都没解决。这样就造成学生对写作文兴趣缺缺, 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 常以完成任务就了事。

3) 忽视生活体验。

学生进行写作, 首先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 再经过头脑的加工制作, 最后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 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头, 所有的作文只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然而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将学生关在教室里, 让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这种方式使学生写作时无法可说, 东拼西凑。由于缺乏生活之水的灌溉, 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空洞, 毫无生趣可言。

作文素材离不开生活, 来源于生活。没有对生活的切实体验, 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有真情实感, 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1) 引导学生捕捉生活。

首先,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引导学生不仅要注意书本上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还要引导他们留意身边的每一事每一物, 如花草树木、日月星辰、乡村城市等, 留意身边的人的言谈举止和喜怒哀乐。在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的过程中, 学生才会有新的认知, 才会明白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要鼓励他们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 写作的源头就丰富了, 下笔也会有神了。

2) 张扬学生的“生活个性”。

面对生活, 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感受和判断, 反映在作文中的风格也是迥然有异的。作文的本质是个性和心灵的放飞, 主张描述生活的“真”, 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生活个性”, 反对生搬硬套, 千篇一律。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 允许他们说实话、说真话, 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展露出学生的个性, 如实地体现生活。

3) 激发学生生活感悟。

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内阅读的时间, 还要加强学生课外的阅读, 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扩大阅读量。从现有的教材入手, 将教材中涉及到的课外读物介绍给学生, 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 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指导学生多读名著和优秀作品, 拓宽学生的思维, 触发学生的生活感悟,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优化学生的作文能力。

4) 加强学生的生活练笔。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生活练笔。学生的生活是五彩纷呈的, 现实生活可以说是“无事不能入文”。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真实生活为题材, 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自己选材、自己拟题、自主习作, 不限内容和体裁, 主要是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 让学生真实的记录生活, 加强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生活是一株常青之树。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细心观察, 必将有助于学生激发写作欲望, 培养写作兴趣, 进而写出优秀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参考文献

[1]沈慧静.采集生活资源, 巧扣柴扉总会开——原生态作文题材选择策略初探[J].读与写杂志, 2009.

[2]刘秀红.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还原作文本质[J].中国农村教育, 2009.

培养自学能力 关注持续发展 篇9

关键词:自学能力;自主学习;自学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25-0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节课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帮助学生确立主体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设计、课后拓展三个环节抓起。

一、引导自主学习,养成预习习惯

(一)教会学生预习

预习可以从问题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师不妨分以下几步,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问的能力。第一步,让学生看课本“小结与思考”中的要求;第二步,引领学生看课文后的练习和习题;第三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了解本节知识的概貌,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并尝试做课本上的练习,甚至是书后习题。通过练习来检查自己预习掌握情况。学生带着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去听课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效率高。指导学生预习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预习不能过粗,要“读进去”,对新课的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思考与钻研,对每个知识点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第二,预习也不宜过细。预习必须能够“走出来”。如果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就难以释怀,会影响进一步学习,这就背离了预习的基本原则。

(二)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提高自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在这一方面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推力”、“拉力”。教师的“压力”作用就是要督导自学、鼓励自学。教师的“推力”作用就是要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同学,给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体验自我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拉力”作用就是对自学能力弱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深入分析学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必须把整个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个原则的话,我会这样说,影响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了解了什么,确定了这一点,就可以据此进行教学。”这反映了学生已有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经验,挖掘知识的情感因素,可较快形成对新知识的猜想,促进知识的类比迁移。充分掌握这些已有经验,巧妙创设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实现知识主动建构的保障。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预习以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生成预设,以便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教学。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按照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教师要恰当地设计好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探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和自主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独立自主学习新知。

(三)在训练中教会学生反思

要让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教会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运用,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对所学知识系统地小结,回忆、熟悉所学内容;列出相关知识点的框架,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尤其要将自己错题集中的错题再认真地解答一遍。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m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悟性与创造性,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的能力有强有弱,基础有好有差,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很重要。对于优秀生,要引导他们将课堂上的要点、自己的想法、思路写成小结、列出图表,或者用提纲摘要的方式做出简明扼要的记录,记载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分析其原因,给出正确答案,并可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写小论文,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于中等生,要尽可能地要求他们将学过的知识通过形成知识树的过程,梳理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链。对于后进生,则要求他们从模仿着手,通过改变题目中的数字、部分条件进行编题,通过编题学会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在课前、课上和课后时时进行,环环相扣。自主学习是一个动态循环交替、螺旋式推进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地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责任编辑张桂英

上一篇:反渗透水处理系统下一篇:产地证企业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