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民负担(共9篇)
新时期农民负担 篇1
摘要:总结了新时期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措施, 包括领导重视、完善措施等, 以期减少新时期农民的负担。
关键词:农民,减负,新时期,措施,河南商水
自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部取消农业税以来, 随着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农合医疗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 商水县农民得到了切切实实的实惠, 不仅负担显著减轻, 而且调动了农民种粮、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商水县连续多年未发生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和有严重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多次被评为省级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先进县。特别是2012年以来, 周口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12]22号和豫政办[2012]81号文件精神, 通过各项减负惠农政策, 全市农民群众减负增收47.36亿元。
1 领导重视, 建立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机制
多年来,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作政治任务, 常抓不懈, 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农民负担专项治理负责制, 要求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部门之间层层签订减轻农民负担目标责任书。在考核和使用县、乡两级领导干部时, 坚持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作为重要依据;在提拔厅、处级领导干部或推荐后备干部时, 要求组织部门必须征求减负部门的意见。每年都认真对乡政府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进行年度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在全县进行通报。
2 完善措施, 扎实开展减轻农民负担各项工作
2.1 严格落实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五项制度
一是全面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全县各级涉农收费部门均设置了公示栏 (牌、墙) , 对主要涉农收费项目与标准进行集中公示, 并针对新的收费标准和政策, 及时更新公示内容。目前, 全县行政村均设立了公示栏, 乡镇主要涉农收费部门均设立了收费公示栏, 人口聚集的主要农村集市也相应设立了公示栏。如:黄寨镇自2011年起统一制作了涉农收费主要项目公示栏, 免费向各行政村发放, 把政策清清楚楚向群众公布,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严格执行村级公费报刊订阅限额制。为防止向村级乱摊派报刊, 周口市成立了“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通过召开会议、组织联合督查等方式, 整顿、治理和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出台了《商水县村级经费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凡农业人口在1 500人以上行政村, 年公费订阅报刊费用不得超过800元;农业人口在1 500人以下的行政村不得超过500元;省级以上扶贫开发重点乡镇, 无论行政村人口多少, 年订阅报刊费用均不得超过500元。三是严格落实涉及农民负担案 (事) 件责任追究制。为畅通农民反映问题的渠道, 及时掌握农民负担动态, 县、乡2级均设立了农民负担监督举报咨询电话, 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24 h有专人接听。同时, 县政府还组织有关涉农部门做客县电台《监督热线》栏目, 现场宣传减负惠农政策, 解答群众的咨询, 受理群众的举报。2012年以来, 全县共受理群众咨询和举报信访 (含人访) 120多次, 立案查处10起, 对6名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责任追究, 通过案件查处减轻农民负担403万元, 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四是认真落实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2012年, 商水县严格按照豫政办[2012]81号文件中“有关部门出台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必须与同级农监部门会签。凡出台涉及农民负担的收费项目和标准, 必须经农监部门审核并联合行文”的要求, 严把涉农收费文件审批关, 加强源头控制, 全县全年未出台一份加重农民负担的文件[1,2]。五是全面落实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按照上级要求, 每年免费向全县农民发放由省统一印制的农民负担监督卡, 2012年共发放25万份。同时, 为防止监督卡制度落实中出现棚架, 县乡两级多次组织负担卡入户情况的专项检查, 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 确保负担监督卡入户率达到95%以上。
2.2 切实保障惠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户
为确保惠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户, 周口市按照省财政厅的统一部署, 在深入各乡镇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结合商水县实际, 研究制定了《商水县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实施方案》, 将面向农民的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一系列的惠农补贴资金实行“一卡通”直接兑付到农户, 确保了惠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户[3,4]。在补贴资金落实中, 坚持“七不准” (不准降低补贴标准、不准由村组干部代领代发直补存折、不准借发直补存折之机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不准用补贴款抵扣各种收费和债务、不准截留挤占和挪用补贴资金、不准违规向享受补贴农户以外的个人或集体支付补贴资金、不准拖延补贴兑现时间) 、“四到户” (宣传到户、清册编制到户、张榜公示到户、补贴兑现到户) , 有效防止截留补贴资金现象发生。
2.3 认真履行减负工作监督管理职责
商水县除组织年中和年底2次农民负担全面检查外, 还在各项补贴资金发放期间、年初岁尾和农村中小学开学等农民负担问题易发的关键时段, 组织农业、财政、纠风等, 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明查暗访, 发现农民负担反弹苗头, 及时纠正和解决。2012年以来, 全县共开展明查暗访12次, 涉及所有乡镇的574个行政村, 走访1 200多户农户。按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意见的要求, 周口市制定了《2012年商水县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工作实施方案》, 重点对各种补贴资金的落实情况、村级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和基层主要涉农收费部门收费执罚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 共审计资金总额3.96亿元, 审计出违规资金17.3万元, 责令有关单位进行了整改, 保证了村补贴资金的及时发放与规范使用。
2.4 深入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
为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相关涉农部门多收、乱罚问题, 商水县每年都对群众反映农民负担问题较多的部门或行业开展专项治理, 集中时间、集中人员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2012年以来, 商水县开展了对农民建房乱收费、村级报刊订阅超限额、农民用水用电乱收费等开展专项治理, 减轻农民或村组负担20.72万元。
2.5 突出做好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工作
为做好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农民负担减轻工作, 该县自2006年起, 在省农监办的指导下, 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制度。每年对由县农监办、县纠风办对减负惠农政策落实较差、群众反映较强烈、农民负担问题较多的乡 (镇) 和县直部门进行重点监控。采取组织召开重点监控单位座谈会、加强监督检查等方式, 帮助和指导重点监控单位整改问题, 建立健全减负长效机制。通过对重点监控单位的“常问到、常走到和常指导”, 避免了涉农负担恶性案件的发生, 达到了“监控一点、辐射一片;监控一年, 持续平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然, 刘明兴, 章奇.农民负担、政府管制与财政体制改革[J].经济研究, 2003 (4) :3-12.
[2]陈凤荣.坚持不懈地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J].农村经营管理, 2005 (7) :13-17.
[3]张艺雄.新中国农民负担的阶段性分解与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4 (3) :13.
[4]陈达, 吕世建.重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减轻农民负担[J].农业经济, 2002 (8) :1-3.
新时期农民负担 篇2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塔城市是农业大市,农业经济在市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的物质利益问题。保护还是损害农民的物质利益,突出表现在农民负担问题上。长期以来,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一直是减负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和国家始终对减轻农民负担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但是要完全消除农民负担依然任重道远。目前,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负担已得到明显减轻,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也由重点治理乱收费转入巩固成果、有效防止反弹的新阶段。为摸清当前农民负担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健全完善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我们在塔城市各乡镇范围内开展了调查。现结合本次调研和农民负担监管过程中掌握的情况,就如何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作如下思考。
一、基本情况
(一)工作情况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我市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纪委、财政、物价、教育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市农经局设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建立了监管机构。实行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的工作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专项治理部门责任制,强化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工作合力,确保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在全市营造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良好氛围。
2、贯彻上级精神,强化监管
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减轻农牧民负担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12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延伸监管重点,拓宽农民负担监管范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惠农补贴补助补偿政策落实领域的监管。
3、源头防范,健全制度
源头监管工作是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的深化和完善。我市早在今年四月份,根据新减负办字(2011)1号文件和塔地减负字(2011)1号文件要求,制定了《塔城市专项治理工作计划》:落实和完善减轻农牧民负担的各项制度;加强检查,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落实各项减负政策、制度,做好农民负担检查和自查工作,加强农民负担的源头防范工作。
4、落实政策,依法惠农
全市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各种补贴补偿政策,具体落实情况为:2011年共发放小麦良种补贴资金826.2万元,玉米良种补贴资金425万元,综合直补资金4847万元,以上三项给农民补贴6098.5万元,人均减负835.36元,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贯彻落实。这些惠农补助资金的发放,不仅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也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的新农村建设。
5、明查暗访,专项治理
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防止负担反弹,巩固税费改革成果,2011年开展了减轻农民负担的检查;今年我局制定了《塔城市专项治理工作计划》,决定于2012年9月,组织市纠风办、物价局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小组,对全市五乡一镇三场2012年减负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并且延伸监管重点,拓宽农民负担监管范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惠农补贴补助补偿政策落实。通过对发现案件及线索的查处,做到“举一反三”,做好清理整顿工作,维护农民和村级组织的合法权益,使减轻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常态化。
6、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机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塔城市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制定了塔城市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实施方案,市财政每年在预算中专项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用于村内公益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民生条件,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重点调查的方式,选择了塔城市也门勒乡为重点调研对象,共调查了16个村和2292户农户。总体上看,我市较好地落实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民负担已趋“零”负担,农民充分享受各种惠农政策。调查结果如下:
1、农民收入和村干部报酬调查情况:也门勒乡16个村共有村民8712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为1.0435万元。在职村干部共85人,村均5.3人。2012年,在职村干部报酬总额为41.7024万元,人均0.4906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支付报酬为16.7352万元,转移支付资金为24.9672万元。村干部报酬按季发放,没有挤占挪用现象。
2、村级财务支出情况
2012,16个村共支出226.10万元,其中管理费用5.16万元,其他220.94万元,村均达到了14.13万元。管理费用中,办公费总额2.4966万元,报刊订阅费2.1446万元,培训费用0.5188万元。
3、涉农收费情况
(1)农村中小学就学方面。严格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饮水、困难班及其它一些必须活动给予财政补贴。没有发现违规办班、收费问题。
(2)农业方面。畜牧:生猪屠宰检疫从原来的5元/头降至4元/头,产地检疫费2元/头;农机:拖拉机登记工本费40元/辆,大型拖拉机检验费80马力以上的20元/辆,20-80马力的检验费15元/辆,20马力以下的检验费10元/辆。
(3)计生方面。未发现有收取任何形式的押金和保证金等乱收费现象。停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工本费、照顾生育社会抚养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工本费,对超生人员按统一标准收取社会扶养费,并免费为农村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
(4)农村合作医疗方面。从调查看,2292户农户中,共有5663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65%,农民共出资339780元,人均出资60元。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以及放弃二胎生育的子女、父母等参保享有优惠政策,部分村还为村民支付部分个人承担的保费。
4、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补项目情况
2011年,也门勒乡共申报并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村数16个,涉及0.8586万人,筹资9.4890万元,酬劳35605工,筹劳折资71.21万元,申请省财政奖补25.8317万元,主要用于村内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村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以及农民负担督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一些干部因此产生了盲目乐观的思想。在平常工作和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有些乡村干部认为,取消了农业税,面向农民的收费大部分已免除,也就不存在农民负担问题了,因此放松了对农民负担的监管。但是,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农民负担问题也有新变化、新情况。农民负担监管的内容也有变化和延伸,比如向村级组织收费的监管就是我市当下农民负担监管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克服这种认为农民负担问题基本不存在,盲目乐观、麻痹大意的思想。
2、超限额订阅报刊问题
根据(新政纠字„2002‟9号文件)精神,严格控制村级公费订阅报刊费用。经济条件好的,大村年订阅费用控制在1000元左右;经济条件一般的,中等村年订阅费用控制在700元以内;经济条件差的,小村年订阅费用控制在500元以内。但从调查情况看,16个村在2011报刊订阅费用总额达到了2.1446万元,村均1340.4元。超限额订阅报刊情况普遍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建议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民负担问题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澄清和消除各种模糊认识及盲目乐观情绪,牢固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
2、进一步深化专项整治活动
去年,我市在市委、农业局的统一部署下,以减轻村级组织负担、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目标,以纠正和查处各种违规收费、健全监管机制为重点,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向村级组织收费专项清理整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年,要进一步深化该清理整顿活动,扩大整治范围,以进一步巩固成果,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提高农民群众满意度。
3、进一步发挥村级组织监督作用
去冬今春,我市进行了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同时也产生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级经济活动中的监督作用,规范村级财务支出。
4、进一步贯彻农民负担源头防范制度
通过加强考核检查等措施,充分发挥乡(镇)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组织的作用,使向村级组织收费审核制、村级组织向农民收费申报制、报刊订阅限额制、农民负担情况通报制等在各乡(镇)得到真正贯彻落实。要将村级报刊分为党报党刊、业务报刊和综合报刊三大类,并采取不同的订阅方法,即确保党报党刊征订、适当订阅业务报刊、杜绝订阅综合报刊。通过严格实行报刊订阅限额制,解决普遍存在的村级报刊超限额订阅问题。
5、进一步加强明察暗访和案件查处力度
根据本次调查掌握的情况,对发现的加重农民负担案件和线索,进行核实和查处。通过强化农民负担检查,实行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检查与回访、明察与暗访、检查与处理相结合,不断提高检查效果,巩固减负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6、进一步健全“一事一议”和财政奖补机制 要按照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筹补结合,择优选项、讲求实效,规范管理、阳光操作,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实行“一事一议”和财政奖补。坚持以村民群众自愿出资出劳为基础,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以发扬农村基层民主为动力,积极探索建立“财政适当补助、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力量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元投入新机制。大力兴建村内公益设施,加快改善农村民生,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促进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
试析新时期农民工消费习惯探究 篇3
关键词:新时期农民工;消费习惯;现状特征;建议
一、新时期农民工的现状和特征
周静华和赵阳(2009)认为:①“80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第一代农民工高,基本没有务农经历;重视继续教育,注重提升自我。②更加认同城市,渴望融入城市。③更加关注自我,追求享乐,业务生活比第一代农民工要丰富多彩,文化广场的卡拉OK、图书馆、娱乐室都是他们业务时间的去处。刘钰(2010)认为新时期农民工呈现出的新特征:(一)外出就业动机的转变。(二)对劳动权益的诉求转变。(三)对职业角色的认同和定位的转变。(四)消费观的转变。新时期农民工强烈要求和城市人享有等同的社会资源,享受物质生活欲望强,追求时尚,攀比心重。(五)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六)外出生活的追求的转变。新时期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新时期农民工对外出的期望值高,希望能融入城市,独立性强,功利性也较强,羡慕城市和认同城市生活度高。段成荣,马学阳(2011)认为新生代农民土的“新”特征:①规模不断增加,已占农民工整体的半壁河山。②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2010年新生代农民土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8年。③面临婚育的双重压力。近半新生代农民面临着结婚这一重大的生命事件。④就业期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新时期农民工向制造业集中,从批发零售、建筑和农林牧渔这三个行业退出。其次,新时期农民工大量选择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业员工为职业,他们从事个体工商户、农业劳动者或无固定职业的比例却在大幅减少。再次,新时期农民工选择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
二、新时期农民工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研究综述
正是由于新时期农民工生活观念与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他们在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方面也随之改变,更多的学者开始从营销学、社会学等多个视角去关注这一群体。
消费习惯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长期、稳定地保持重复性的行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慢慢积累而形成的,反过来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重大的影响。张凤云(2008)利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市场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新时期农民工在旅游消费习惯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新时期农民工对旅游的消费偏好,对企业营销策略起到积极作用。而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个人消费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外在表现。在社会范围内,消费者千万次的购买、使用和消耗行为的总和就构成了消费者心理活动的社会具体消费行为。我国学者李文同将其分为本能性消费心理和社会性消费心理。本能性消费心理主要取决于气质、性格及能力等个性因素。社会性消费心理由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决定的,以某种生理因素为条件,在社会状态下的心理需要反映。它是人类的消费活动由简单的满足生活需要,变为具有特定含义的社会行为。许文武(2009)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新时期农民工服装消费心理的态度因素和消费行为的动机因素进行因子提取,引入结构方程模型理论和研究方法,选择消费心理的态度因素和消费行为的动机因素为代表性因素,对服装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全模型建模的探讨研究,研究发现这一群体在服装上的消费心理对其服装消费行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方式与强度。
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导致消费行为的变化,在新时期农民工这一群体中体现更为明显。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城市里现代新兴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更愿意接受这些现代价值观。在城市参照群体的示范效应下,新时期农民工整体消费水平正逐步提高。严翅君(2007)在对长三角8城市的调查中发现新时期农民工的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由简单向复杂化的转变。钱雪飞(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新时期农民工消费支出占其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在消费水平和质量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虽处于底层,但自我满意度较高,并且内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唐有财(2009)指出新时期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出现矛盾性,即他们既希望通过在城市中的消费以获得认同并融入城市,又希望能够兼顾家乡的亲人。
梁彩花等(2010)发现新时期农民工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炫耀性消费行为,发现返乡回家的农民工在农村同乡面前表现出炫耀性消费,这些消费主要体现在烟酒消费、品牌服装消费和摩托车消费等方面。这些消费虽然是低层次的,但相对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这些消费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炫耀性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社会认同感有密切关系,他们更迫切地希望通过消费来弥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异。
三、新时期农民工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研究的建议
通过查阅已有的研究文献,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在新时期农民工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方面均尚存在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国内对新时期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消费方面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需要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来予以完善,以准确呈现出新时期农民工在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的特点。
首先,研究方法需进一步创新。目前对新时期农民工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研究,定性研究偏多,定量研究偏少,未来对这一群体的研究需要大量应用问卷调研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科学地研究这一群体的真实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特征。其次,研究范围需进一步拓展。对新时期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研究可以对某个地区为研究对象,也可以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企业制定针对这一群体的产品策划和营销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兆伟.新生代农民工的符号消费与社会认同研究――基于某高校外来务工群体的个案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8.
[2]刘胜.新时期农民工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地调查[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新时期农民负担 篇4
关键词:地方政府,违法,农民负担
农业税取消前“三农”向题的核心是农民负担过重, 收入过低。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农民、农村, 取消农业税的今天, 农民负担到底如何呢?就现阶段情况看, 出现了一些新的增加农民负担的问题。其实质是基层和部门小团体利益趋动的结果。规范和优化基层和部门的行为, 是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改善农村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关键。
一、农民合法权益问题的提出
由于在制度发展过程中对公平、正义理念缺乏应有的重视, 自古以来中国农民主体权益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使得农民从总体上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1]2005年岁末,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决定, 自2006年1月1日起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 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让9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也就是说从2006年起, 农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我们称之为新时期。这一时期地方政府和部门利益受到国家政策的削弱和限制, 在既得利益的驱动下, 随之而来的是变相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现象的产生, 如不能得到及时制止, 将会有蔓延的趋势。我国正处在改革农村经济体制,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 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体制的顺利转型, 影响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分析侵犯农民合法权益问题的现状, 找出制止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 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促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民负担现状分析
1.调查样本与方法
为了准确掌握新时期农民负担和收入状况, 笔者于2008年6~10月在湖北省荆州市就新时期农民负担和收入问题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人员83人, 其中担任村党支书的32人, 占39%;担任村主任的30人, 占36.6%;担任村妇联主任的10人, 占12.2%;担任村团支部书记10人, 占12.2%。
2.违法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现状分析
在取消农业税以后, 基层个别部门因财政收入减少而压力增大了。在有限的财力下, 又不想减少既得利益, 因而就产生了许多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乱收费, 乱摊派, 乱罚款, 而在手法和形式上和传统的手法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1) 利用农民行为的弱点, 强制收取不合理的费用。
由于不能公开收取提留款, 越来越多的县市、乡镇政府给村委会下达一些不合理的费用。如按村里的人头下达香烟销售任务, 完不成任务的收取一定的差价款;以水利学会的名义按承包农田面积收取数额不等的抗旱、排涝费等 (见表1) 。
调查显示, 县市水利局为了收钱, 以水利学会的名义收取农民的抗旱、排涝费, 从2003年的每亩14.1元增加到2007年的每亩19.2元。乡镇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强行向各村摊派香烟, 而且是农民普遍不喜欢抽的劣质香烟。象这种香烟任务2003年前是没有的, 现在是不分男女老少, 按人分摊。从2003年人平2.4条到2007年的人平6.4条, 而且80%以上的村都有香烟销售任务。完不成香烟销售任务则扣发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工资。为了完成任务, 村里只能通过“一事一议”收点费用, 每件烟补贴80元再卖给经销户。某村实有人口1632人, 乡镇下达香烟销售任务229件, 计11450条, 人平7条。实际只销了100件计5000条, 剩余129件计6450条, 每件补贴80元卖给经销户, 实际贴款10320元。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除上述那些不合理的费用外, 有些地方还利用农民行为的弱点进行强制收费。由于农村文化生活缺乏, 农闲时村民们爱聚在一起打牌逗乐, 可是乡镇派出所也常到村里罚款, 特别是郊区的村庄, 而且派出所罚款一般是不给罚款票据。每年有一半以上靠近城郊的村庄会遭遇派出所罚款而且不给票据, 每年每村被罚款数大约在3000元至5000多元。对于这种现象村干部也多次向派出所提出质疑, 派出所领导说聘用临时人员需要发工资, 不得不这样, 罚款给票据后, 临时人员的工资就无法解决。据村干部反映, 派出所临时聘用人员占到正式人员的50%左右。
(2) 利用农民个人的需求, 强制收取不合法的费用。
户口仍然是公民外出、上学、办理结婚证等必不可少的, 乡镇派出所利用人口普查的机会收取不应有的费用。其手法是凡是在人口普查时在外打工, 而没有参加户籍所在地人口普查的, 在回村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时, 派出所以没参加人口普查, 户口已注销为由不予办理。在居民的苦苦哀求中, 最后指出“到县市档案局开证明, 凭证明到派出所补办户口”的解决办法。而补办户口和到档案局开证明都必须交纳相当一笔费用 (见表2) 。
在所调查的村中, 平均每村实际人数为1628人, 而在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时, 被告知没有户口需要补办的127人, 占7.8%。补办一个户口平均要花179元。某村共有村民2800人, 办第二代身份证时被告知没有户口的人达263人, 占9.4%。村党支部书记找到派出所和乡镇都不予解决, 无奈只好找到市里的副书记, 在领导的过问下, 户口解决了, 但档案局和派出所的钱并没有少收。乡镇派出所在给老百姓上户口时, 有的造成信息登录错误, 群众要求更正时, 派出所要收取200~300元的更正费。
(3) 利用农民的忍受心理, 强制维持不应有的费用。
各种提留取消后, 农业税又被取消了,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农民的举措, 但乡镇和县市政府职能部门仍变换名目向农民收取各种费用。如抗旱费、排涝费、筹资费、所谓的“一事一议”费等。每年每亩平均在60元~100元不等 (见表3) 。
(4) 利用农民的善良心理, 克扣农民应有的补偿金。
在国家统一拨款组织实施的各种工程中, 政府部门也是想尽办法克扣农民应得和资金。如在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固干堤工程中, 国家规定水田补偿4416元/亩, 旱田4125元/亩, 鱼塘4000元/亩, 其它荒地和宜林地2800元/亩, 迁坟290元/座。但政府部门采取虚报冒领, 该项目落实到某村的补偿款88万元, 村里只拿到43万元。剩下的资金被政府部门克扣。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而且加剧了干群矛盾。
3.农民实际收入情况分析
取消农业税后,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农民种田每亩收入也显著增加, 从2003年的每亩1300元, 增长到2007年的1700元, 年平均增长30.8%。每个劳动力收入除农田收入外, 加上打工赚取的收入从2003年的5000元增长到2007年的7000元, 年平均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按官方统计年平均增长16.4%, 除去平均消费价格上涨指数0.63%, 实际增长9.37% (见表4) 。
注:农民人均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来源于《2007荆州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4.农民负担问题成因分析
在透明度越来越高, 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 为何有些基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还敢公然收取一些不应有的费用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小团体利益的趋动是违法动力。从已有的被查处的案件来看, 这些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 是基层政府所属部门领导的个人行为, 但这种行为在实施中变成了部门行为。收取的费用一般用于不能正常开支的费用, 其实质是为了小团体利益或者个人利益。如请客招待费, 节日给上级送礼费, 不合理的奖金等。政府及其部门是不应当有部门利益的, 一旦有了部门利益, 就必然会在小团体利益或个人利益的趋动下违法收费。
(2) 缺乏有效监督的机制是违法条件。虽然我国已经具备了健全的监督机构, 但真正监督到位的很少。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民利益具有分散性, 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通。[2]农民利益的分散导致对制度构建的影响无法有效实现。权力和地位对正式制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性, 在很多时候, 权力与正式制度之间的结合非常紧密, 因此农民反对权力的时候也就是在反对正式制度。当农民的生活逻辑与官方话语不一致的时候, 因为缺少官方话语的支持, 农民的行为往往被判为不具有合法性, 他们只能转入斯科特所说的日常生活的反抗, 也就是弱武器的反抗。[3]农民尽管内心有着许多不满, 但是因为缺少公开表达的渠道, 所以他们暂时接受了正式制度的安排, 但是他们用牢骚和不合作来表达其不满。
(3) 利用农民的善良本性是违法心理。农民面对增加的负担虽然充满了巨大的不满, 但要反抗必然要负出更大的代价。对每家农户而言, 反抗获得的利益与代价显然是不对等的。在负出的代价与可得利益不对等的情况下, 只能选择放弃和忍耐。农民只能自我安慰:现在比没有取消农业税前好多了, 交点钱少些麻烦算了。打击报复是地方政府人员或部门领导惯用的手法, 怕打击报复是农民的普遍心理。比如乡镇领导在部署香烟销售任务时, 采取的是和村干部谈判的办法, 对有意见不愿接受任务的村干部就公然声称:不换思想就换人!让村干部不敢反抗, 不敢抵制。因为村干部每年可以拿到7000元左右的工资补贴, 如果抵制就会被撤职, 就会有7000元的损失。在正义和利益中, 村干部谁也不愿做出头鸟而损失既得利益。
三、讨论与小结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并公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治理机制”, “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农业法在修改中, 还专门增加了“农民权益保护”一章, 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高度重视, 由于农民基本上还属弱势群体, 农民权益被侵犯的问题还相当普遍。如何监督农业法的贯彻执行便成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核心。
法律制度的创新必须完善立法, 依法保护农民权益。可以制定一部系统完整的《农民权益保护法》, 让农民有法可依;同时还要解决诉讼程序复杂、诉讼成本高、执行难、司法不公等难题。[1]关键是要解决实施法律的监督机制, 强化对侵害农民权益行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让违法者负出比违法收益大的多的代价。
监督机制的落实必须依靠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当农民利益受到侵犯时, 媒体应当利用其广泛的影响力来为农民提供适当地利益表达平台。为信息提供人员做好保密工作, 切实保护知情人的安全, 激发农民的表达意愿。同时, 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各种团体来发挥利益表达功能, 为农民利益诉求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2]可以支持农民建立自己的协会和各种经济专业化组织, 使农民拥有合法的自治组织资源。农民自治组织的建立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提高农民在市场中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风雪.农民权益保障的制度正义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08.
[2]李尚旗.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1) .
新时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 篇5
关键词:农民工 市民化 改革
引言
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下,农民工进城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工寻求工作机会的最广泛方式,然而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缓慢而棘手,现在,对于进城农民工来说,还没有完全融入到城市,实现市民化还有一定距离。
1、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问题
1.1、城市各层系统不融合
从动态的角度看,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从农业退出、进入城市和融入城市的过程,我国农民从农业退出、进入城市后未能顺利融入城市而成为农民工,只有农民工融入了城市,才最终完成了农民工的市民化。城市各层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制度,在经济方面,尽管多数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尚属于非正规就业,其岗位流动性强,但是已经成为建设主力军,但由于社会、制度系统的排斥下,广大外来农村劳动力仅仅是城市的劳动者,有限地参与城市劳动分工,在社会、文化、制度层面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外来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的制度没有很好与社会、文化的衔接。由此,农民工还没有在社会、文化、制度等各层系统融入城市。
1.2、城市经济领域不融入
尽管城市经济发展已离不开农民工这支亿万新型劳动大军,但是农民工仍是有限地融入城市经济领域。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拉力和聚集效应,内在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添补,但是城市有限度地接纳外来农村劳动力,即从经济领域的有限接纳,视外来农村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者,一定程度上抵制、排斥外来农村劳动力成为城市社会的一员,导致农民工在经济领域受到排挤;另外,农民工在城市寻找就业的时候,首先会遇到行业进入与岗位获得的歧视,一般只能选择在城市非正规就业市场就业;与此同时,在能够进入的行业与岗位上,还要继续在工资、保障、福利、工作条件与环境等方面受到歧视性待遇。
1.3、城市各项制度不接纳
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城市偏好的制度及制度安排。现在,作为外来人口的农民工不能充分参与当地各项民主的管理,缺少必要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这反应了现有城市社会的制度体系还没有充分地向农民工倾斜和调整,农民工缺少融入城市社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撑体系。
具体而言,这种城市制度体系的异化主要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因农民工与城市市民而不同的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政治参与制度以及公共服务制度等。目前,这些制度的改革与调整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但还远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农民工与市民“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等现象还十分突出。
1.4、城市社群心理不和谐
从心理角度来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市民与农民工尤其是刚进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形成了互为排斥的社会心理。城市的繁华与生活的丰富会使得农民工逐步失去对乡土生活的认同,此时他们会产生对城市归属感的强烈渴望。但随之而来的工作、生活与城市区位空间的隔离,尤其是城市市民对其的歧视与排斥,不可避免的会动摇其对城市的看法。导致一方面由于城市市民的傲慢所形成的对农民工群体的排斥,另一方面农民工本身也由于这种排斥逐步产生自我群体的认同而对城市市民排斥与拒绝。这样市民与农民工形成彼此排斥的心理,从而形成严重的社群隔离。
综上所述,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在总体上还处在较低水平,农民工市民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有来自农民工自身的因素、企业规避社会责任的因素、社会歧视以及制度等因素,其中主要是来自于制度的因素,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是制度障碍。然而,要真正确立农民工的产业工人地位,特别是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中,享受与市民的同等待遇,确实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2、农民工市民化良性发展对策
2.1、推进户籍改革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是形成城市农民工的根本原因,所以要解决城市农民工问题,实现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推动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目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这是解决城市农民工问题,实现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和根本,也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
2.2、多方位改善农民工待遇
推进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要继续改善居住条件,促进收入增长、社会融合和心理认同,进一步提高城市农民工居住条件、经济生活、社会关系、心理认同的市民化水平。由于城市农民工在政治参与维度的市民化程度最低,所以特别要改善城市政治生态,调动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加快城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市民化进程。只有各个维度的市民化水平都在提高,农民工总体市民化的水平才能得以持续提高。
2.3、协调政府和市民接纳农民工
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并不仅仅是农民工自身的事情,也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和城市居民的事情。推进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城市政府毫无疑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一定要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制定促进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如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实行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也要学会接纳农民工兄弟加入城市人口集团,并为此做出贡献。对城市农民工而言,更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争取做好一个城市新居民。调查显示,在农民工个人属性因素中,以受教育水平与其市民化水平关系最密切,因此一定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工的综合文化素质,为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创造良好的个人条件。
2.4、完善新农村建设
我国国情决定,搞好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地方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经之路。经济及文化等建设较好的农村地区,其农民工受教育和思想层次也相对较高,因而能获得更多工作机会和再教育机会。因此,这就要求一定要完善新农村建设,推进地方城市化,提高新农村和广大基层地区的现代化、城市化水平,缩小这些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差距,以及农村人口和城市居民的差距,为加快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集中化、市民化。
3、结语
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耗时费力却又造福于民的进程,其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和层次,解决问题,加快进程是新时期发展要求。具体方法,除解决户籍问题,还要关注农民工市民化更需要在劳动就业、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民主权利等多个领域的改革,并加快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桂新,张得志.上海外来人口生存状态与社会融合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5):1-10.
新时期农民负担 篇6
1 新形势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难度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与农民利益紧密相关的重要工作, 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难度。遵循新形势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保障。新形势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 始终坚持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站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 将维护农民利益作为工作的核心所在。农民负担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共同形成的, 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这就造成农民可能会担负较多的隐蔽性负担, 同时这也会进一步增加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困难。所以, 必须重视农民隐蔽性负担问题, 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中将这一情况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迅速有效地解决, 从而杜绝农民隐蔽性负担问题的出现。第二, 始终坚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原则, 严格依照该原则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从而使农村积累不断壮大。第三, 始终坚持民主管理以及民主控制的原则, 以此增加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民主性, 促进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第四, 始终坚持领导负责制的原则, 让领导和农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从而真正减轻农民负担[1]。
2 新形势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
2.1 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征地现象普遍存在, 然而在农村征地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层出不穷。造成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或企业在征收农村土地过程中存在侵权现象, 使得农民的基本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甚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农村征地侵权问题的形式主要分为以下方面:征地方案、社会保障、征地程序、征地补偿款分配等。这样的情况, 政府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而针对农村征地侵权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2 有效控制教育收费问题
目前, 许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教育收费混乱的情况, 使得农民负担进一步增加。“百年大计, 教育为先”, 通过良好的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然而教育乱收费情况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同时也使得良好的教育环境遭到破坏, 这样势必会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 政府部门必须重视教育收费问题, 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面的政策方针, 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制定并实施合适的教育收费制度, 明确规定收费标准、收费内容。同时加大监督力度, 不仅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 还应接受社会监督。另外, 为了确保减轻农民负担, 还应建立并贯彻落实各种规章制度, 例如学校乱收费举报制度、监督管理工作责任制度等, 通过这样的方法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或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
2.3 社会保障问题
保障问题与农民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 若是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那么必定导致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所以应重视社会保障问题。因此, 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显得非常有必要, 同时要不断完善相关保障制度, 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力度, 让广大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来, 这样才能够真正从源头上减轻农民的负担[2]。
3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要做好新形势下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就必须站在农民的立场上, 以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同时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进行科学的、全面的部署, 确保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并充分考虑影响农民利益的各种因素, 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真正减轻农民的负担。要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之下, 特别是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以后, 减负工作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要看到农民负担形势的严峻性、农民负担反弹的可能性, 以及减轻农民负担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越是形势发展、改革深化, 就越要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把减轻农民负担放在事关长远、事关大局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看待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统一各级的思想认识。通过上述对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重点的概述, 我们能够得知,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重点主要在相关机制和体制方面。因而针对这一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 将减轻农民负担作为核心任务, 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减轻农民负担。在落实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 应严格遵循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原则, 建立符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 并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将以往农民全权自行承担费用模式, 改变为公共财政统一支付模式, 使得农民的负担从根本上得到减轻。
提高农民的收人也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举措, 所以, 可建立农民收入保障机制, 以此确保农民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还应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例如在农民收入保障机制中提出按照一定的比例标准逐年增长的措施, 简称为农民增收措施。这样一来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发挥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真正作用。而农民增收措施的实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搭建农业增收平台。农业增收平台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增收平台、农业产业化增收平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平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同样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因而应将先进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发展中, 不断地进行农业科技研究, 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以及农产品价格, 实现农民增收。
第二, 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建立投入增长机制, 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能够促使农业增收, 减轻农民负担。投入增长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和农村社会事业方面进行投入扶持。农村社会事业的扶持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加大对农业社会事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提供重要保障, 从而为广大农民的增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三, 建立维护农民基本权益的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基本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也是层出不穷, 主要表现为农民经济和财产权益受到损害。因而应建立维护农民基本权益的机制, 以此为基础依据, 将维护农民权益的重点放在维护好农民的经济和财产权益方面[3]。
4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探讨,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新形势下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人员, 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结合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 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深, 新形势下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具有难度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以及与农民利益紧密相关的特点。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能够维护农民合法利益, 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基于此, 本文对新形势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形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刘玉霞.新农村建设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研究[J].决策咨询, 2012 (01) :61-63.
[2]钱爱丽, 马耀安.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J].云南农业, 2012 (10) :55-56.
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探析 篇7
(一) 中国农民收入的特点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主要表现为:1.靠“小农业”为唯一收入来源的格局已彻底打破, “大农业”收入已从整体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二) 造成中国农民收入现状的原因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所有的发达国家城乡差别都比较小, 根本性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而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较大的城乡差别, 无论社会和经济制度如何。当然, 这仅仅是一个基础性原因, 绝不是唯一原因。好的体制会有助于缩小差距。国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均衡的。在GDP方面, 我国农业所占的比重已经降低到15%以下, 而农业就业在整个社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却仍然高达50%。如果不考虑税收等因素, 粗略地说这大致意味着50%的人分享15%的财富。因此, 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就是必然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结构比例 (农业就业比重与农业GDP比重之间的比例) 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形成了高度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 农业就业比重越高, 农业GDP比重越低, 城乡的收入差距就越大。农业内部结构 (主要是指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结构) 很不合理。平均每个农户的经营面积只有0.5公顷左右, 大致相当于欧盟的1/40, 美国的1/400。即使与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也要小得多, 大致相当于其1/3。
二、农民收入增长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 农村劳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体, 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而经济体制改革最初就发轫于农村, 亿万农民是改革的实践者和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最直接地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实践意义。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会议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 使他们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富裕道路;也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才能让广大农民真心实意地拥护和高度自觉地实现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增加农业有效投入, 经济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 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 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低、不全面、不平衡, 差距主要在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农村生产力落后, 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增加农民收入, 将贯穿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
三、提高农民收入的有力措施
(一)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 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首先是要在切实保护耕地,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 积极调整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和质量结构, 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 加快农作物更新换代, 全面提高农作物质量, 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其次是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 优化农业结构。尤其是畜牧业, 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向前可以带动种植业, 向后可以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目前, 我国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大约为30%, 而发达国家已达到60%-70%, 我国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很大。
(二)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使农产品在加工转化中增值
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就必须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农村的城镇化, 农民的市民化。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要充分考虑到每个环节的作用, 让每个环节在转化中都发挥功能作用, 使每个环节都搞增值, 促进农产品在转化中提高效益, 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加工约占总量的80%, 我国只占10%-20%。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倍, 我国还不到1/3。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值比例为2:1:7, 我国正好相反, 是7:1:2。因此可以看出, 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空间很大。
(三) 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加入WTO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和市场开放的程度, 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将降低, 传统的进出口调控手段将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 特别是在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补贴等方面的规则将出现重大的改变。如果考虑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质量、经营管理上的优势, 对我国农业的挑战和冲击是严峻的, 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所准备。加入WTO后, 我国农业要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必须认清我国基本国情, 找到和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增加农民收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解决农业问题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从发展趋势看, 农民从传统农业领域增加收入的比重将逐渐减少, 从现代农业、与农业相关领域和非农业领域增加收入的比重会逐步增加。比如, 传统的大田作物增收将减少, 大棚、温室作物增收将增加;传统的畜禽养殖增收将减少, 现代化的规模养殖将增加;单纯搞种植业或养殖业增收将减少, 把种植、养殖、加工结合起来增收将增加等等。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要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选择课题, 突出重点, 联合攻关, 实现创新。同时, 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扶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服务组织,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五) 加大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自身效益低的弱质产业, 需要支持和保护。特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民增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更要加大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从社会来讲, 各行各业都应当支持农业, 承担相应的义务。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 使农民利益得到保护, 使农民收入不断得到增加。
(六) 加快城镇化过程,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这是促进我国农民增收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只有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劳动力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通过城市化才能提供较多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 城市化也会提高非农业用地的使用效率。。
总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首先要考虑农民的收入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 将有利地推动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容桢.浅谈农民收入现状与对策[J].东亚经济评论, 2005 (8) .
新时期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展望 篇8
一、农民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一) 我国农民外出旅游的现状。
在全面建设新农村进程中, 农民旅游作为新生事物, 是农村经济发达的表现,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 更是我国广大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验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 目前仍有农民八亿多人, 农民的生活、生产情况直接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自从2005年我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开始, 以“农业、农民、农村”为内容的三农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了解在新农村建设开展下农民旅游的发展、变化情况, 采用问卷的形式以石榴红村农民的旅游为代表进行调查。通过对以石榴红村为代表的发展较快的新农村进行问卷调查后, 我们发现在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农民对旅游越来越重视, 旅游已经成为农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 旅游在新农村农民生活中所占的分量。
现在人们对旅游的看法已经逐步改变, 对很多人来说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一种时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每户年纯收入5, 000元以下的农民中无出游计划的占50.2%;纯收入在5, 000~10, 000元的农民一般年出游一次, 其中49.7%花费2, 000元左右;纯收入在10, 000~20, 000元的农民每年也出游一次为主, 其中花费2, 000元的农民占52.6%;纯收入20, 000元以上的一般出游两次, 花费3, 000元以上占43.1%。这些数据表明旅游在农民生活中的分量已经不可忽视, 农民已经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 (详情见表1) 。
2. 新农村农民旅游的动机及选择。
没有人会拒绝对美与景的喜爱, 农民也当然不会例外。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每年都安排外出旅游的农民中, 58.7%的农民认为旅游是生活调剂, 而不是所谓的浪费时间, 甚至有9.7%的新农村农民觉得旅游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9.5%的农民是为了探访亲友顺便在当地旅游, 25.6%的人认为自己旅游是休闲度假, 也有17.7%的人觉得旅游是为了游览未知的美丽风景。当然农民旅游有他们自己各种各样的旅游动机, 一些人觉得喜欢一个地方就得要去看看, 有些人认为旅游可以满足孩子的兴趣、增长知识, 也有人出于休闲、疗养、身体健康的考虑等等。在这些动机的刺激下, 41.9%的农民会和家人去自助游, 一般会选在法定节日、寒暑假;23.2%的农民喜欢和亲戚朋友一起随团旅游, 一般选在单位放假或者法定节假日。
3. 新农村农民在旅游内容及服务方面的侧重点。
据调查结果统计, 在所有被调查的农民中出游时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有18.6%的农民选择乘做飞机, 旅行客车和火车的选择平分秋色分别为39.6%和32.3%, 而开着私家车出去旅行的则只有9.5%。当然乘坐私家车出外旅游的基本上是本地区或省内的旅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而带来的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选择乘坐快捷的交通工具出外旅游, 比如飞机和私家车。在“旅游过程中, 最关心的哪方面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时, 被调查者最关注的是“质量保证”, 其次是企业“价格”。而“品牌”因素排在最末位, 农民关注度最低。农民在乎品质远远超过了在乎品牌, 他们不像一般城镇居民追求品牌, 而更多地关注实惠。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 被访者对“导游素质”的关注程度排在第三, 也就是说, 他们更渴望导游具备高素质, 懂得关心人, 关注人的主观感受, 这一点远远超过了线路设计、食宿安排等硬件因素, 可见, 价格固然关键, 可服务也不能忽略。当然, “价格”也不能完全忽略, 这正好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反映出新农村建设还未达到高级阶段。因此在住宿和餐饮方面的选择上更青睐经济型。如有67.2%的被调查者愿意选择自助式或便宜的旅馆来解决住宿问题。
(二) 农民旅游市场综述。
1. 发展乡村旅游。
2006年中国乡村游的主体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推进了我国农村的“三农”旅游。2006年, 对中国旅游业而言, 其意义和作用和以前的各个年代的旅游主题口号、主题目的是不一样的。乡村旅游意义在于乡村旅游的提出正好和我们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连在一起, 这样使乡村旅游的宣传口号或者年度的主题更好地突出出来, 得到了全国各方面的支持, 使乡村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 使它更成型化, 同时, 服务更规范化。假如从这个角度来看, 它能够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一个旅游供给体系成长起来、完善起来。假如把旅游目的地分成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那么, 乡村旅游将会越来越兴盛, 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 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也是环保型产业, 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了第二个收入来源, 从导游, 旅游产品制作、开发、销售等方面带来更多的就业, 减少了农村人口的流失, 很多年轻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留在当地, 从事乡村旅游工作, 他们的留守带来了城市新观念, 为乡村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给了城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 提升了城镇居民对乡村问题的认识, 也为他们了解乡村, 认知乡土文化提供了条件。它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 乡村除了农业之外, 也有了自己的工业, 商业据点, 尤其是特色手工艺制作彰显了区域特色, 既有利于改造基础设施, 改观农村旧貌, 又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在国外许多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计划, 从政策、方针上给与农村各项支持,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文化教育平台, 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如法国的“假期绿色居所计划”, 奥地利的“农场假期”项目, 意大利的乡村节庆计划等。
2.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
农民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参与者,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开发农民旅游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3亿人口中农民就占了8亿多。不失时机地推动农民旅游能够为我国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农民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是旅游企业值得关注的商机。改革开放后, 国家积极实施惠农政策, 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实施以来, 广大农民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购买力得到快速增长, 使旅游产品面向农民的销售成为了可能。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 许多农民已经具有了外出旅游的意识。农民相对比较自由, 农闲时间增多, 也是农民旅游开发的优势和保障。由此看来, 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将大有可为。这三年以来, 农村风光吸引了国内外许多旅游者走进乡村, 开始了乡村游。然而, 农民却只是在看别人旅游。越来越多的城市人都走进了农村, 而农村又有多少农民走出乡村去进行一次真正的旅游?的确, 现在旅游的形式是多姿多彩。但农民却很少出去旅游, 都在讲“引进来”却没有让农民“走出去”。只有将两者完美地结合社会才能进步。
二、新农村农民旅游的发展趋势
(一) 从形式上看, 旅游活动呈现自助为主的明显态势。
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农民参加旅游绝大多数是以自助形式进行, 采用旅游团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9.3%左右。究其原因, 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相比较参加旅游团, 自助游体现出较明显的价格优势。一方面, 受经济能力的限制, 农民旅游多选择探亲访友形式, 住在亲友家, 选择自助旅游更为经济实惠;另一方面, 虽然我国已经较为广泛地实施了惠农政策, 但从整体来看, 农民富裕程度并不高, 家庭经济状况有待改善。
(二) 从目的地看, 以省内旅游为主。
调查资料表明, 65.2%的农民选择了省内旅游。一是在省内旅游消费相对较低, 二是很多农民收入不高, 到省外旅游消费相对较高。
以上情况表明, 农民旅游消费正处在逐步兴起阶段, 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 农民旅游必然呈现由近到远、由当日游向多日游发展的良好态势。有理由相信, 广大农户在解决了衣食住之后,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将越来越高, 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度将越来越强, 思想观念进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 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三、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意义及有效途径
(一) 大力开发农村旅游市场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 加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国民综合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农民是我国的主体, 加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直接关系到农村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开发农村居民旅游, 推动广大农村居民旅游, 可以帮助农民通过外出参观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观念, 从打牌赌博和热衷于搞封建迷信活动等不良现象和习惯中解放出来, 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同时, 在接触和了解外部世界时, 还能激发农民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有利于刺激消费, 扩大内需。完善的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市场基础之上。从现实情况看,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存在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空间, 消费力不足、需求有限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群体, 旅游业前景广阔, 对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不断扩大旅游者队伍, 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大力提高旅游者中农村居民比例, 是发展旅游业, 活跃我国市场经济的必然举措。三是有利于扩大旅游产业规模, 推进我国世界旅游强国建设。新世纪, 我国确立了中国梦的伟大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旅游业, 努力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壮大旅游产业规模, 大力开拓农村旅游市场势在必行。
(二) 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大对农民旅游市场的宣传力度, 激发农民们外出旅游的激情, 充分认识旅游活动的重要意义。要选择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促销方式, 从目前来看, 电视媒介是最有效的广告媒体, 要多做一些农村居民感兴趣的旅游广告, 充分贯穿民间风俗文化和农民兴趣习惯, 把宣传活动做实做好。还可以在农村定期开展旅游推广活动, 向农民介绍各种旅游产品和相关的出游知识, 帮助农民改善对旅游的认识。二是要实事求是, 开发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开发, 要关注农民的切身需要和承受能力。要使农民通过旅游感受全新的社会面貌, 接受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 学习新的生产经验和知识的产品, 使农民在旅游的过程中既得到休息和放松, 又能学到知识和技术, 有助于农民提高创收能力, 提高生活水平。可以多组织参观现代科技农业园、新农村建设典型等项目。
四、结语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惠农政策的逐步改善, 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思想意识逐渐走向开放。开拓农村旅游市场成为必然趋势和现实可能。相信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 农民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主导力量, 农村旅游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广瑞, 魏小安.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2003~2005)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杨金丹, 阮文彪.农民旅游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 2008
[3]曹新向, 王伟红.我国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现状、前景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4]李炳武.和谐社会构建与农民旅游市场开发[J].管理科学文摘, 2005
[5]周羽, 方谌.农民时兴“工业旅游”[N].中国广播网, 2006-10-18
[6]梁留科, 曹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 2005
[7]何昀.全面小康进程中的农民消费质量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新时期农民负担 篇9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融资困境及原因浅析
与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处的融资环境却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贷款难。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由于其季节性强,产品相对集中,为保证常年性加工,必须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农产品原料,常常为贷不到较大的流动资金而为难。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营运所需流动资金,来源于入社社员股金的占86%以上,来源于向入社社员和民间借款的占10.4%,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仅占3.6%。
2.担保难。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资产的表现形态主要是花木、果园、牲畜等动产,这些动产往往不符合金融机构规定贷款抵押物的标准,而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在开展担保的操作层面上存在很大难度,金融机构很难对它们开展贷款担保业务,从而难以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要求。
3.保险难。与其它商业险种相比,农业保险具有“低保额、低收入、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特点,加之农业保险参保对象复杂,规模小,分布散,收入低,保费低,承保标的又都是活物,保险公司也缺乏农业保险理赔的专门人才和网络,鉴定难度大等问题,使得保险公司对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获得金融支持成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服务体制不畅。近些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逐步将营业网点撤出农村市场,农村金融信贷市场仅剩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部门为了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普遍收缩了农村信贷战线,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倾向于实施保二、三产业的“大户”,贷款逐步向少数大户和优质客户集中的银行信贷策略,形成了农村资金“倒流”现象。
二是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现阶段基本没有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即使有一些资产,也只是经营场地、道路、厂房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同时,由于农业经营风险较高,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偏低,难以达到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支持的条件,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怕贷”、“惜贷”。
三是信贷主体资格不实。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合法的市场主体资格,可以作为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承贷主体,但从目前看来,这一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主体资格,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并不认可。调查发现,目前除农村信用社对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通过财政担保方式发放贷款外,其他的必须以合作社理事长“个人名义”并以房屋作抵押才能获得贷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贷中受到制约。
二、改善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环境的几点思考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偏弱、造血功能不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融资渠道单一,流动资金缺乏。因此,必须尽快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环境,破解“贷款难、担保难、保险难”的问题。
1.进一步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一是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灵活的贷款方式,重点推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二是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有效解决其“担保难”问题。三是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延伸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快推进种养业保险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尽快建立完善政策性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
2.增大信贷资金投入。一是各金融机构要用足用好各级政府在农村扶贫、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财政贴息优惠政策,积极扩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总量。二是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对经营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在各种贴息贷款项目和小额贷款上给予倾斜。三是激活民间投资,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政府应在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的同时,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
3.强化配套服务功能。要把改进服务方式、强化配套服务,作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切入点。一是要在确保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完善各级授权授信制度,优化信贷流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且在授信额度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建立“贷款绿色通道”,提高办贷效率。二是商业性金融机构要适当调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政策,改善农村网点布局,扩大对乡镇营业网点的授权授信,完善服务功能,突出支持重点。三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要利用信息来源多、联系面广等优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和理财服务,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机连结,增强发展能力。
【新时期农民负担】推荐阅读:
新时期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对策研究01-12
新时期农民工07-10
新时期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研究05-09
减轻农民负担07-12
农民负担自查报告10-26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05-31
农民负担公共政策分析07-13
对减轻农民负担的思考06-08
2011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汇报12-21
当前农民负担情况调研报告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