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比赛(共7篇)
英汉翻译比赛 篇1
我国最早的翻译比赛是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该大赛始于1986年《中国翻译》杂志举办的青年“有奖翻译”活动, 是目前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翻译大赛。此后, 中国的翻译比赛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 从比赛层次来看, 我国英汉翻译比赛可划分为英语专业本专科、本科、研究生, 以及非英语专业的各种层次;从辐射范围来看, 英汉翻译比赛可划分为全国比赛、省市级比赛、校院级比赛;比赛形式可分为口译或笔译, 英译汉或汉译英, 现场考试或阶段交稿。主流比赛形式为英译汉交稿和现场笔试;从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来看, 举办翻译比赛的单位涉及翻译协会、高等院校、政府机构、公司企业、报纸杂志、互联网站等;比赛内容涉及文学、法律、经济、商务、新闻、政治、农业、海洋、医学、石油、科技 (机械、交通、建筑、计算机) 、校歌、诗歌、趣味、歌词、剧本、字幕、消防、公示语、城市宣传、公司宣传等;比赛的地域分布也十分广泛。
一、组织形式与领域
英汉翻译比赛的组织形式大致分为独家主办和联合主办两大类。独家主办的比赛包括: (1) 译协主办, 例如, 中国译协主办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河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彼岸新航道杯”河北省高校翻译大赛、湖南省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10年度科技与商务英语翻译竞赛、江西省翻译协会主办的江西省英语翻译大赛、海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海南省大学生翻译大赛、深圳市翻译协会主办的深圳翻译形象大使大赛、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海伦·斯诺翻译奖竞赛、北京大学翻译协会主办的ECO翻译大赛, 上海翻译家协会主办的卡西欧杯上海大学生影视翻译配音邀请赛等。 (2) 大学主办, 例如, 复旦大学主办的“优萌杯”翻译竞赛、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主办的“百通斯达杯“翻译大赛、中国计量学院主办的“计量杯”英语口译大赛、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英文翻译大赛”、北京语言大学主办的“大学英语翻译比赛”、中国矿业大学主办的“科技英语翻译大赛”、防灾科技学院主办的“译心译意”翻译大赛、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梅特林大型英语翻译比赛、上海海洋大学主办的“海韵杯”全校大学英语翻译大赛、重庆大学主办的“华电杯”英语翻译大赛、重庆工商学院主办的“翠湖杯”英汉翻译比赛、河北医科大学主办的英语翻译 (笔译) 大赛、云南大学“新诗品杯”大学生诗歌创作及翻译大赛、东北大学主办的秋阳杯东北大学研究生翻译大赛、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中国海洋大学翻译大赛、山东大学主办的“译术人生”英语翻译大赛、青岛农业大学主办的中英文现场翻译大赛、湖北民族学院主办的“译艺”杯翻译大赛、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畅想杯”英文翻译大赛、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e速英语杯”南师英语翻译风采大赛、海南大学主办的“易扬杯”翻译大赛、广西医科大学主办的英语翻译大赛、四川外语学院主办的“语言桥”杯翻译大赛、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译艺”杯佛职院英语翻译大赛、深圳大学主办的英文诗歌翻译大赛、广东海洋大学主办的英文翻译技能大赛、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春芽杯”翻译大赛、吉林华侨大学主办的“华译杯”翻译大赛、澳门大学主办的澳门青年翻译大赛; (3) 政府主办, 例如, 黑龙江省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机械类、交通类、建筑类、计算机类和经济类现场英语翻译和写作比赛。
联合主办的比赛包括: (1) 大学与杂志社联合主办, 例如,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外语与翻译》编辑部联合主办的芙蓉杯青年翻译竞赛; (2) 大学与译协联合主办, 例如, 天津市高校翻译大赛由天津市翻译工作者协会、南开大学研究生学院和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 江苏省科技翻译协会和东南大学翻译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江苏省首届科技翻译竞赛; (3) 政府和译协联合主办, 例如, 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福建省翻译协会主办的2010年首届海峡英语翻译竞赛, 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和河南省翻译协会联合主办的河南省英语翻译竞赛, 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社科联和无锡市翻译协会联合主办的无锡市“小天鹅杯”翻译比赛, 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山西省翻译协会联合主办的“外教社杯”山西省英语笔译大赛; (4) 译协与社会团体联合主办, 例如, 广西翻译协会和广西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东方正龙杯”广西英语翻译大赛; (5) 社会团体与公司企业联合主办, 例如, 上海市文学艺术届联合会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CASIO杯翻译竞赛; (6) 政府、传媒和社会团体联合主办, 例如, 中国国际商会烟台商会、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和烟台市旅游局联合主办的“三特翻译杯”英语翻译大赛, 广东外国语言学会和《英语辅导》数字电视频道联合主办的大学生“蓝鸽杯”英语口译大赛, 温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温州市青年翻译大赛等等。
比赛内容涉及领域广泛:第一, 专业性越来越强, 例如, 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华政杯”全国法律英语翻译大赛、中国消防协会主办的“锁龙杯”全国青年消防翻译大赛、中国石油大学主办的“中油太科杯石油翻译大赛”、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主办的UIBE杯法律英语翻译大赛、上海医学院主办的汉英医学英语翻译大赛、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的新闻英语翻译大赛、湖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红色论坛”政治名词翻译大赛、安徽农业大学主办的“爱农杯”英语实用翻译技能大赛、浙江大学主办的“译”通天下政治翻译大赛、浙江万里学院主办的“科技万里”之科普翻译大赛、南昌工程学院主办的《红色江西、金色江西》为主题的科技英语翻译大赛、海南大学主办的法律英语翻译比赛、四川外语学院主办的字幕翻译大赛、广东肇庆职业学校主办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翻译竞赛、西北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学术文摘大赛暨法律英语翻译大赛、玉溪师范学院主办的大学生英文文献翻译比赛;第二, 趣味性越来越强, 例如, 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主办的趣味英语翻译比赛、同济大学主办的“英语之星”翻译配音大赛、西南财经大学主办的歌词翻译大赛、台湾景文科技大学主办的中英对照笑话翻译比赛、香港明爱徐诚斌学院主办的粤语流行曲歌词翻译比赛;第三, 目的性越来越强, 例如, 杭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杭州市翻译协会主办的浙江省公示语外语翻译纠错大赛, 同济大学主办的“四海来同、学济天下”校歌翻译比赛;第四, 广告性越来越强, 例如, 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和杭州市西湖管委会联合主办的“西湖传说”翻译大赛, 深圳市翻译协会主办的深圳翻译形象大使大赛;第五, 商业性越来越强, 例如, 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主办的贡润祥茶膏产品名翻译大赛。
二、结语
最近三年, 各级各类翻译比赛风起云涌。这一现象表明, 第一, 中国需要双语人才, 高层次双语人才及专业性的双语人才尤为紧缺。来自中国翻译协会的数字显示, 目前全球翻译产业年产值已经超过1 300亿美元, 其中亚太地区占30%, 中国市场约为127亿元。这充分说明,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翻译产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二, 翻译比赛的内容反映的社会对翻译需求的多样性和专业性, 要求我国翻译培养模式应朝特色化和多维化方向发展。现行翻译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只有与时俱进, 才能顺应时代发展, 才能促进中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第三, 各种翻译比赛举行的目的与时效性差异很大, 官方如何管理是一个新课题, 有待探索;第四, 翻译比赛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笔者呼吁我国翻译界和学术界巩固质量高和信誉好的翻译比赛, 以此促进我国翻译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摘要:翻译比赛架起翻译教学与翻译实践的桥梁, 本文通过调查100个我国各级各类的英汉翻译比赛, 以此了解人我国的英语翻译比赛发展状况, 探索多维度的英语教育模式, 挖掘更多的翻译实践机会,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推进翻译教学与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我国,英汉翻译比赛,翻译教学
参考文献
[1]贾岩.培养成人大学英语翻译能力的探究[J].成人教育, 2011, (4) :104-105.
[2]扈明丽.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从一次翻译比赛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进[J].中国翻译, 2002, (6) :52-54.
[3]周业峰.我国翻译人才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 2011, (2) :40-41.
英汉翻译比赛 篇2
关键词:英汉,语言,差异,翻译问题
引言
中英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毋庸置疑, 这种差异造成了中英语言的差异, 也可以说是在中英语言中得到了体现。在中英双语的转换中, 由于这种语言差异的存在, 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英汉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处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 受儒家文化影响, 关注政治伦理, 思维的中心是伦常治道。科学技术被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 受到歧视与打击。造成了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的结果。而英国, 或者更确切地说西方, 是开放性的海洋型地理环境, 受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智者影响, 注重求知, 探索自然奥秘, 以认知自然为思维的中心, 追究宇宙起源, 探索万物本质, 分析自然构造。近现代西方人发扬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 造成了西方人思维重科学、重认知的结果。
中国文化重直觉和意向, 强调以直觉顿悟式的综合思维方式去亲近世界。而西方文化重理性和逻辑, 具有的是“玫瑰花也给拆散”的抽象思辨能力。
二、英汉语言差异
汉语句子特点是“以意统形”, 因而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 (parataxis) , 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而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强调形式和功能, 因而英语的句法特点是形合 (hypotaxis) , 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 西洋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中国语法理论》, 1984)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 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 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 由于是“人治”, 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 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 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 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他从句连接, 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 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 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 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 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
在表达逻辑思维时, 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 事实或描写等在后, 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 即重心在后。
总结起来为, 英语重型合, 中文重意合;英语重结构, 汉语重语义;英语多长句, 汉语多短句;英语多从句, 汉语多分句;英语多被动, 汉语多主动;英语多前重心, 汉语多后重心。
三、遇到的翻译问题
由于以上语言差异, 使得在英汉翻译时, 会遇到一些困难, 总的来说分为英语理解和汉语表达两类。
英语理解的困难有:同一词汇在不同搭配时有不同意思;对英文句子结构不了解, 引发误译;英文句子中有些修饰语和中心词相隔很远;对英文句子中修辞手法的潜在含义的掌握;对短语、习语用法不了解, 引起误译;对英语思维方式、逻辑推理不了解。
E.g.1 It was all I could do not to laugh.
我差点笑出来。
E.g.2 News came through on the wireless of a rich oil field near the sea.
无线电传来在海岸附近发现油田的消息。
E.g.3 One can scarcely pay too high price for liberty.
人对自由付出的代价再高, 也不过分。
中文表达的常见困难有以下三种:
(一) 选词不准确, 表达不地道
e.g.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him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
×青少年们不邀请他参加他们的聚会, 因为他是个令人扫兴的人。
√那些年轻人不让他参加他们的聚会, 因为他是个令人扫兴的家伙。
(二) 结果不合理, 句子不自然
e.g.The sun, which had hidden all day, now came out in all its splendour.
×那个整天躲在云层里的太阳, 现在又光芒四射地露面了。
√太阳一整天都躲在云里, 现在出来了, 光芒四射。
(三) 音节不匀称, 句子较生硬
e.g.This failure was the making of him.
×这次不成功是他成功的基础。
√这次失败促使了他的成功。
四、结语
研究中英双语的差异, 了解这两种语言在结构、衔接方式、词汇、修辞等方面的差异,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这两种语言, 有助于我们在翻译中更好地实现双语在功能和信息上的对等, 译出佳作。
参考文献
[1]宋天锡.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第6版)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8.
英汉翻译比赛 篇3
一、功能翻译原则
1. 坚持目的法则
依据目的论原理, 目的法则是一切翻译行为必须遵守的核心问题, 全部翻译经过由翻译目的来决定, 也就是结论决定办法。广泛使用的规则应该是目的规则,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连贯性规则和忠实性规则。
2. 坚持忠实原则
功能理论存在两个缺点: 因为文化具有的特殊翻译方式造成第一个缺点。假如翻译文章倡导人员、阅读人员、原文作者三者出现利益纠纷时, 翻译的人要尽力进行协调, 力求三方达到共同满意。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
在对待翻译和翻译研究方面, 功能翻译理论依据修辞功能等值原则, 存在完整的对应方法。主要有下面这些方法:
1. 段落的主题认知法
依据一定标准把原文文本分为许多段落, 找到段落的主题思想以及相互连接主题, 利用不同段落间的因果关系, 正确认识段落的全部内容。
2. 功能分类法
依据语言学研究成果, 描述功能、定义功能、陈述功能、分类功能、指令功能共同组成英语的五种修辞作用。可以再向下细分为许多小功能, 再进行与汉语的功能对比分析, 寻找翻译当中存在的规律。
3. 图式研究法
依据图式原理, 对原语和目标语的不同结构认知图式进行分析和对比, 寻求翻译规律和翻译办法。
4. 积木切分法
这种方法认为, 积木块和子句共同组成语言, 堆积积木的过程就是使用语言的过程。名词、名词性词组、名词化结构都包含在积木当中。如果将专有名词和具体名词去除在外, 积木具有自身构造, 这些自身构造都是指的句子。一个句子的核心内容依靠一个句子成分的表面意义来说明, 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由于翻译出事物的内在要素总和就是翻译的基本任务。
5. 逻辑推理法
为了帮助翻译的人确定所译内容的真实含义, 可以应用逻辑推理法。文中出现的句子一定有其依据。如果遇到不易理解的句子, 翻译的人则可以研究其存在的条件。利用逻辑推理办法, 得到不易理解句子的真实意思, 依据逻辑使用目标语进行说明。
6. 概念转换法
翻译工作中的概念转化过程指的是将原文中的定义转换为自身要表达的定义, 这是翻译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
7. 直译法
依据功能等值原则, 当语言运用效果可以由语句的语义产生时, 不存在语言区别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保留言语方面的差别, 运用直译法。
三、功能翻译理论为例分析英汉翻译
1. 以谚语的英汉对比为例
谚语是语言艺术的奇葩, 是民族各种实践经验锤炼的结果。意合手段表现在汉语句子当中, 形合手段表现在英语句子当中。所以, 在确定汉语谚语句型和英语谚语句型的对应部位时, 应该首先研究双语谚语句式的深层构造和逻辑关系, 再进行关系句型的套用。
中国的谚语“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A. plant melons and you get melons, sow beans and you get beans.
B. You reap what you sow.
分析: 分析汉语的表面形式, 4字词组是两句话的主要形式, 但都具有不同的内部含义, 所以也有不同的组合关系。直接依据语句的表面形式进行翻译, 即是A的翻译, 意思是种什么, 就收什么, 属于直译; 如果从功能目的论方面来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此谚语, 就可以选择A的翻译。从内部含义进行翻译, 即是B的翻译, 意思是做了什么事, 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这时可以选择B的形式。所以, 相同的汉语谚语, 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不同的文体、翻译目的, 进行不同的翻译。
2. 以广告的英汉对比为例
广告也是一种文体, 它的商业价值很高, 实用性很强, 说服力和易于人们记忆是广告必须具备的要素, 说服功能是广告的核心特点, 可以说服消费者对产品进行购买。依据此意义可以得出, 在广告英汉互译中可以应用功能派原理。。
翻译目的论不重视翻译后的文章多么完美, 也不重视翻译后的文章和原文是不是对等, 它重视的是翻译后的文章的功能, 进行最好方法的选择。在翻译广告内容时, 要依据本地语言特点, 适当做一些语言处理。
还有, 世界不同民族对于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联想方面, 依据目的原则的办法, 翻译的人则应该根据当地的风情习惯进行翻译, 可以大量减少误解现象。如“White Elephant”是“白象牌”的翻译, 但在美国出售时却无人理会。研究发现, “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的联想意义是“废物”。中国人重视“海燕”的价值, 在出口产品时也常常使用海燕作为商标, 但没有料到, 西方人非常讨厌海燕。在《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中有关于海燕的解释, “灾难即将来到或者讥笑别人的人”。为了保证翻译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 也就是促销功能) , 翻译的人应该理解“西方人重视事实”的意义, 在对译语进行调整时, 要依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四、结语
总之, 功能翻译理论扩大了翻译的范围, 又因为翻译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 所以对翻译和翻译行为进行了区分, 而翻译的人语言能力的提高并不一定表示翻译能力的提高。它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翻译方面的许多问题, 这种翻译形式是自上而下, 而传统翻译形式则是自下而上, 所以功能翻译更加适宜将来的发展, 在未来的语言翻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洁.基于功能目的论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9) .
[2]黄永红.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04) .
英汉翻译探析 篇4
关键词:翻译标准,语言环境,文化差异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工作。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两面, 一则当然力求易解, 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 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 (source language) 与译语 (target la ng ua g 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所以, 译者要想有理想的翻译效果, 需要字斟句酌, 反复推敲, 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 乃至独具匠心。
二、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 历来是众说纷纭。诸多中外学者和翻译家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大翻译家严复曾翻译多部社会政治方面的经典著作。他的翻译取材严谨, 态度严肃, 在当时影响极大。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 提出“信、达、雅”这一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三字标准。这一标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翻译的一些主要特点与规律, 而且文字简练, 通俗易懂, 一经提出, 即为翻译界所承认和推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在他之后, 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 但其中有许多与其“信、达”相似, 只是提法有所改变。爱尔兰学者泰特勒在他的《翻译之原理》 (Es s a y on the Princ ip le s of Tra ns la tion) 一文中, 提出了翻译的三个要素, 即: (1) 译文应与原文的思想完全相符。 (2) 译文应与原文的风格及体裁相同。 (3) 译文应与原作完全一样通顺自然。国外还有一些翻译家提出了“三似”翻译标准, 即形似、意似、神似。所谓“形似”, 就是强调译文要保持原文的形式美;“意似”, 是要保持译文的内容美;“神似”, 则要保持原文的神韵美。
我们认为, 翻译的标准必须明确, 并且切实可行, 不然就无法起到应起的作用, 其指导意义就无法体现。比如, 严复提出的“雅”, 如果译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 在翻译实践中, 往往是行不通的。如果原文不“雅”, 出自下层社会, 语言粗俗, 而译成高雅的语言, 就会与原文的风格相抵触。译文是否雅致, 要以原文为根据, 而不应以译者的风格取代原作的风格。如果原作是通俗的口语体, 不能译成文绉绉的书面体;原文粗犷豪放, 不能译成温文尔雅;原文是富于西方色彩的, 不能译成富于东方色彩的。总之, 译文必须“保持原作的丰姿”, 就是要完美地保留原文的韵味、风格和言外之意。
而“信”与“达”在翻译过程中也并非总是能够完美地统一起来。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千差万别, 有时, 要忠实于原文, 译文就难以做到通顺, 而要想通顺, 就难以做到忠实。同时做到“信”与“达”固然有时很难, 但并非就是不可能, 我们在翻译实践中不能将两者孤立地去考虑, 而要在以“信”为本的前提下, 采用有效的方法将两者加以协调, 达成有机的统一。
翻译的标准提法很多, 可说是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 但这种情况不利于我们的翻译实践, 无法使我们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性原则, 使从事翻译者无所适从。作为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 还是现时通用的一般标准“忠实、通顺”四个字为好。
三、翻译实践
下面结合翻译的标准, 着重谈几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语言环境的影响
我们时常提及英语中的一个成语:“No c onte xt, no te xt.”言语意义的理解必须结合上下文, 离开了原文语言环境, 所谓的“忠实”也就根本谈不上。
例如:I found him out.A.我把他找出来了;B.我发现他出去了。
He live s ve ry ne a r.A.他就住在附近;B.他生活很贫苦。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 老师活动多, 学生活动少, 课堂气氛沉闷呆板, 较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 不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 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看得高于一切, 不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使教学陷入为分数而教、为分数而学的误区。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 教条条、背条条, “一言堂”式的灌输, 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 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 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在教学中就要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和探究来解决, 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教学更生动、形象,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营造创新氛围, 开展创新活动
首先, 要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 掌握更具有创新性, 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第二,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 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 很难形
究竟哪个译文是原文的含义, 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 关键是要从原文的背景中找答案, 正确地理解涉及原文的各种因素。如原文作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社会地位、语言风格以及特定的时间、地点、交际场合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通过上下文的附加信息和逻辑意义以及借助口头语言中的语音语调, 往往可以避免出现理解错误。
象, 在两种语言中也时常会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我们还用表示色彩的词来举例。如中国人称“红茶”, 英国人讲“black tea”;而“红糖”成了“brown sugar”;反过来, 英语中“blue film”是指“黄色电影”, 而“dark beer”是指我们所说的“黑啤酒”。
英语和汉语一样, 都有大量的习语, 而两者间的表现手法往往有差异。例如, 英语中, 有比喻用法as stupid as a goose.这里g oos e字面意思指鹅, 同时也可指人, 有“笨蛋、傻瓜”之意。而在汉语中没有这种比喻, 谈起鹅使人联想的是“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的赏心悦目的画面。完全用汉语习惯去理解外语常会出现歧义。如英语中的“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而汉语中却是“宁做鸡头, 不做凤尾”。鸡头凤尾对狗头狮尾, 这种借喻事物
Tom c a re s nothing a b out his s tud ie s He is the p oore s t s tud e nt in the c la s s.汤姆对自己的学习漠不关心, 他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 (不是最穷的) 。一个单词出现在一个新的上下文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 “一词对一词” (Word-for-word) 的翻译, 字面上与原文统一起来了, 而逻辑意义可能相差甚远。
2. 文化差异的影响上是有差别的。
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忠实”也有重大3.冠词的一些译法影响。有时单靠推理判断解决不了问题。比
英语中冠词使用率很高, 而汉语中没有。尽管它是虚词, 但有时是必须翻译出来的。如在相关名词带有描述性定语时, 或当冠词含有一定的词汇意义时。例如:A Mr.Smith is he re to s e e you. (一位叫史密斯先生要见你) 在这种情况下, “一位”就必须译出, 尽管有时省略“一”而只是保留量词“位”。定冠词除了表示特指等意义外, 有时还有种“强势”含义, 相当于在the和名词之
如,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神圣的象征, 是中国人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如龙的传人、中国龙、龙飞风舞、龙腾虎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而在西方, 圣经中的龙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 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经过文化转换后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而非“Four dragons of As ia”。此外, 客观上的同一事物或现成创新意识, 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第三, 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 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其次, 开展创新教育。第一,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时, 通过影、音、画、文字、活动、表演、讲故事等有关素材, 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 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 激发强烈的创新意识。第二,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训练创新思维。教学中仅有导入中的兴趣还不够的,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巧安排, 对问题妙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 学生听”的常规教学, 变“传授”为“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 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要把死板的说教变成学生自己的发现, 提高学生的成功感, 提高学生的创新乐趣。第三,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形成创新技能。创造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意识环境, 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 才能不断创新。 (遵义县三合中学)
间省略了一个形容词, 强调名词所指的事物是最好、最典型、最正统、最知名或是最重要的事物等, 这时的定冠词要重读。例如:This is the word to b e us e d he re.该词在此处是最恰当的字眼。He is the man for the job. (干这活他最合适)
所有这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采用中英文化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有意识地排除本族语及本族文化的干扰。
四、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 作为一个译者, 必须全面地考虑原文中上下文之间的各种因素, 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差异, 才能找出与原文内容等值的表达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必须把“忠实”原作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同时还要通顺、易懂, 符合规范。
参考文献
[1]钱歌川.翻译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0.
[2]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3]陈廷.英文汉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1.
英汉翻译教学中翻译规范问题研究 篇5
翻译课作为英语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之一, 长期以来都受到英语专业广大师生的重视。翻译课教学中, 教师往往通过介绍常用的翻译方法, 分析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对源语和目标语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和分析, 使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 掌握词语、长句及各种语篇的翻译技巧和能力。然而在实际的翻译教学中, 尤其是英汉翻译教学中, 我们发现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英汉翻译的实践中, 经常会出现汉语译文表达不规范的现象。而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外语学习者, 英语专业学生在英汉翻译中所出现的译文表达不规范的现象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因为我们注意到这些学生在平时的汉语使用中, 从未或很少出现过违背汉语语言规范、表达不通顺的情况, 而一旦到了翻译活动中, 这样的现象便比比皆是。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他们往往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语言水平不高而“套用源语结构”造成的, 但是从对学生翻译作品的分析以及对相关学生的调查来看, 实际的原因绝不仅仅只是学生的语言水平不高一个造成的。
二、汉语译文的不规范
1 . 汉语词语的不规范使用。按照翻译的基本标准“忠实与通顺”的要求, 译文的语言应该“通顺易懂, 合乎规范”, 而此处的“规范”在英汉翻译中应指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 而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规范的汉语使用不够重视, 译文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不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表达。尤其是在词汇层面学生对于什么是规范汉字, 什么是不规范汉字并没有清楚的认识。译文中使用的词语往往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使用的并不规范。如在翻译教学中, 笔者曾经让学生已过这样一段话, “Foods related to lowering the risk of cancerof the larynx and esophagus all have high amounts of carotene, aform of Vitamin A which is ...”在一个班30多名学生中有将近一半人将“vitamin A”译成“维他命A”。尤其是在译文讨论中, 尽管老师指出该词的翻译不准确, 但这些学生大多坚持自己没有问题。殊不知,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早已将“维他命”标注为“维生素的旧称”, 因此在现代汉语中早已不再使用这个词汇, 取而代之的是“维生素”一词的广泛使用。与之相类似的, 在翻译中遇到“laser”一词时, 也有很多学生将其译为“镭射”, 然而同样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解释, 该词应为“激光”。显然, 这种译文的不规范现象我们很难将其与译者语言水平不高的原因联系在一起,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语言使用的不规范呢?根据对这些学生的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之所以这样译是因为觉得像“维他命”这样的表达在一些公共媒体上经常可以见到, 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例如, 2010年可口可乐公司便将在大陆地区推出的一款饮料“Vitaminwater”被译为“维他命水”, 并随着其大量的媒体广告迅速被广大中国消费者所熟悉。
除此之外, 学生在英译汉译文中词语使用的不规范还表现在对相应汉语词语的语义把握不准以及缺乏相关常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如学生曾经译过这样一句话“The last timemy mother babysat for me, I got home to find the house darkexcept for two small lights.”对于其中的“the last time”很多学生将其译为“最后一次”, 其实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在汉语中当我们说到“我妈最后一次帮我看孩子”的时候, 其往往有着“我妈现在可能已经不在了”或“我妈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帮我看孩子”这样的意思。相类似的在翻译“...sonswill come home to find Mom snoozing contentedly beneath herpaperback.”这一部分时, 很多学生将“paperback”译为“平装本书”。然而, 当汉语中说到“平装本书”时, 我们往往是在强调书的装帧, 与“精装本”相对应。此外相关常识的缺失和缺乏必要的逻辑推理能力也造成了很多学生翻译中的不规范现象。例如, 在翻译上面那句话“The last time mymother babysat for me, I got home to find the house dark exceptfor two small lights.”时很多学生将“two small lights”译成了“两盏小灯”, 岂知就在这句话的下面, 原文就提到了, 其中的一处光正是来自她儿子的房间, 而她儿子是躲在被窝里面打着手电筒在看书的, 这样的话, 文中的“我”怎么可能看到“两盏灯”呢?另有一句翻译中的不规范问题亦是如此, “I affectionately place the book on the bed beside me.”好多学生将“the bed beside me”译为“我旁边的床上”, 而上文刚刚提到, 文中的“我”在床上读书已经看到了睡意正浓之时, 马上就要睡着了怎么可能再起身去把书放到旁边的床上, 另外, “旁边的床上”让人感觉房中应该有两张床存在, 而普通家庭, 一个人的房间怎会摆放两张床?
最后, 有些词语的翻译不规范还体现了学生相关知识的匮乏, 以及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不足。从事翻译需要“译者要有广阔的知识面”, 而许多学生由于专业和自身条件的局限, 往往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够并且自身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又偏弱, 因而造成了一些翻译的不规范现象的产生。如在“There is always a steep learning curve when it comesto responding to calamities of this kind”一句中的learning curve这个概念, 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英汉词典查到它的意思为“学习曲线”, 但是对于“学习曲线”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多学生并不了解, 因此当遇到“steep learning curve”这个搭配的时候, 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将它译成“陡峭的学习曲线”, 自己稀里糊涂, 读者也不知所云。实际上只要学生稍微勤劳一些, 去查一下相关的资料便能找出“学习曲线”是一种动态的生产函数, 它表示在生产过程当中, 随着产量的逐渐增加产品的单位工时会逐步下降, 但当其达到一定的数量时, 单位工时将趋于稳定, 而在图形上就表现为函数图像的陡峭与平缓, 陡峭意味着产量累积愈多, 工时会不断下降, 进而使得工作效率会大幅度提高, 应用到该文中, 则可引申为“学习效率高”进而结合上下文语境可以确定为“人们可以迅速的学会”。
2.汉语句子结构的不规范使用。英汉翻译中汉语句子结构的不规范使用, 在初学翻译的学生中也比较常见。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是由于译者语言水平不高, 其对原文无法正确理解, 从而只能生搬硬套, 照着原文的句子结构硬译造成的。而这种语言水平的低下除了对于一些英语句子结构的不熟悉之外, 还表现在对于常见的英语篇章结构不熟悉以及对于文中具体句子的功能不清楚。众所周知, 常见的英语文章类型有描写文,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等, 不同的文章类型往往对应不同的功能, 如说明文常用来介绍某个事物, 其目的是把介绍对象的性质, 特征交代清楚, 通常涉及新事物的定义等。而对于相关文章的翻译, 学生由于不清楚相关类型文章的特点造成了汉译句子的表达不规范。如在翻译Feature (特写) 这篇文章时, 很多学生看过文章之后并不清楚, 该文是对“特写”这类文章进行介绍说明的, 相当于是在对“特写”下定义, 因此, 很多学生在翻译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The term feature is generally applied to a long list ofmaterials...”时, 都会将其译为“特写这个术语通常被应用在各种各样的材料上”。然而, 如果仔细分析该篇文章的内容便可以很容易的发现, 文章的第一句话实际是在对“特写”这个不太常见的概念进行定义, 进而, 如果能够了解到在汉语中人们常用“xxx是xxx”或“xxx是指xxx”这样的结构来进行下定义的话, 便可将这句话自然的译成“特写通常是指……”这样的结构。在另外一篇名为“Empty-shellmarriage”的文章中, 其中有一段第一句话是“Three typesof empty-shell marriages have been identified.”紧接着就分别谈到“In a devitalized relationship”“In a conflict-habituatedrelationship”“And in a passive-congenial relationship”。学生在译这一段时, 第一句话往往可以处理的比较好, 针对源语的被动结构, 汉语译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大多都将其译为“空壳婚姻有三种类型, ”或“人们发现有三种类型的空壳婚姻”, 而在处理后面的内容时, 则大多分别将其译为“在一种……的关系中”“在一种…….的关系中”“和在一种……的关系中”。文章虽然译成了汉语但是却让读者感到一头雾水, 前面刚说了“有三种”, 到了后文怎么就不提了。其实, 只要对英语文章结构熟悉的学生, 稍加分析便会知道, 第一节话相当于该段话的主题句, 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该句话展开的。因此, 翻译过程中只需要通过适当的添加一些内容, 将该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明示出来, 译文的读者便可以很清楚的明白这段话的内容了。既然说了“三种类型的空壳婚姻”下面自然要说到“第一种是…….的空壳婚姻”“第二种是…….的空壳婚姻”“第三种是……的空壳婚姻”才符合汉语对于分类结构表达的要求, 这样处理, 句子表达自然就通顺易懂了。
三、启示与对策
在长期的英汉翻译教学中, 笔者发现汉语译文表达不规范的情况对于初次接触翻译的学生来说并非个例, 具有较大的普遍性, 但咎其原因往往又很难用一两个共同的理由将其解释清楚。因此这便要求我们从事英汉翻译教学的老师要根据学生译文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如针对汉语译文中用词不规范的情况, 一方面, 我们要求学生, 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要了解掌握规范的汉字使用, 翻译课上除了要求学生准备翻译必须的英汉词典之外, 还要准备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翻译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有问题的表达要认真查阅相关词典, 找出最规范的词语表达,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要求学生借助一些大型语料库如《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等来检索汉语中相关词语的准确表达极其适用语境, 以确保译文的合乎规范, 尤其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各种不规范的汉语表达时, 要仔细求证其规范性的表述, 养成正确的汉语表达习惯。另一方面, 我们也会在学生遇到其他学科不懂的知识内容的时候, 帮助他们如何利用手头资源, 查找相关知识积极解决问题。而针对学生往往是由于对常见的英语篇章结构不熟悉以及对文中的具体句子的功能不清楚而出现的句子表达不规范问题, 我们建议翻译教学应该与英语专业的其他教学相结合, 如翻译教学应该和英语翻译及写作教学相结合, 加强学生对于英语文章文体特点的了解和认识, 对于英语文章的篇章结构也能有更深入清楚的掌握, 在进行英汉翻译之前可以先从篇章结构特点相应句子在文章中的功能作用入手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对于所翻译的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从而保证学生在后面的翻译过程中少犯错, 不犯错。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汉翻译教学中学生汉语译文常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的讨论, 指出这些不规范的现象往往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如对规范汉语的使用不了解, 对相关词语的语义把握不准, 对相关专业知识和常识的缺乏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章结构的不熟悉等。因此本文针对产生这些译文不规范问题的原因, 建议广大翻译教师应在翻译教学中指导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及相应的网络资源并结合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来杜绝这种翻译的不规范现象。
关键词:英汉翻译,不规范译文,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忠廉.汉译语言变异探因[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7) .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75.
[3]陈亚平.不规范译文与结构启动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13 (6) .
英汉隐喻翻译初探 篇6
一、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状况
对隐喻的翻译问题, 西方译论家较为专注, 较有代表性的学者要数英国译论家纽马克 (P.Newmark) 。他根据自己的译事经验, 提出八条处理metaphor的具体方法, 这八条基本原则为: (1) 在译文中再现原文形象 (Reproducing the same im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 (2) 以译语形象更换源语形象 (Replacing the image in the source language with a standard target language image) ; (3) 用明喻译隐喻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by simile) ; (4) 用明喻加意译法处理源语中的隐喻或明喻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or simile) by simile plus sense) ; (5) 用意译法翻译隐喻 (Conversion of metaphor to sense) ; (6) 更换隐喻形象 (Modification of metaphor) ; (7) 删除隐喻形象 (Deletion) ; (8) 形象加意译法再现源语形象 (Reproducing same metaphor combined with sense) 。
近年来, 中国译论家和翻译家谈论隐喻的理解与翻译的文章不断增多。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翻译方法作过探讨。这里简单将其归为三类:语义、形象、文化差异。
第一类, 从语义角度对隐喻翻译加以研究的学者提出包括隐喻在内的习语的三种翻译法:直译法、套用法和意译法。但是对三种翻译方法的适用范围未作明确划分, 也没有解释采用这种翻译方法的原因。第二类, 从形象的去留角度对隐喻翻译加以研究的学者把隐喻分成两类 (活隐喻和死隐喻) , 并提出四种处理隐喻翻译的方法:一是维持原来辞格和形象不改变;二是不改变原来的辞格, 而改变原来的形象;三是改变原来的辞格, 不改变原来的形象;四是改变原来的辞格和形象。第三类, 从语言文化差异的角度进行隐喻翻译研究的学者提出三种方法:符合语言习惯的, 照译;有差异的, 译成描述性词语;或者转译成其他辞格。
二、英语隐喻汉译策略
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表明, 人们的研究不外乎翻译喻意和翻译形象的问题, 而且大都局限于隐喻翻译技巧的研究。虽然这些翻译方法对隐喻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但是由于其分类比较笼统, 实际操作起来难以把握。而且这些研究都无法进入隐喻翻译的内部, 很难说明隐喻翻译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及译文的成因;也很少有人系统地研究隐喻翻译的本身和隐喻对翻译总体效果的评价。下面简略介绍三种英语隐喻汉译策略。
1. 直译法
在理解和翻译英语中简单的隐喻时, 译者主要采取直译法, 当直译法达不到理想效果时, 译者则会使用喻体转译法, 若仍达不到要求, 则再使用意译法。英汉两种语言的区别之一是, 为数较多的英语隐喻实例完全可译成汉语的明喻。这样既符合汉语明喻使用频繁这一特点, 又较完整地保留英语句子中的比喻和喻义, 可以说两全其美。如英语隐喻格式明显、简单易懂, 属于最典型的英语隐喻句子, 如A is B, 即本体就是喻体。这种格式, 在喻体之前加上比喻词like, 隐喻就可变成明喻。这类隐喻可采取直译法。
即使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在句子中, 但因为两种文化中的喻体深层含义不同, 与之对应的译句中的喻体完全不同于源语中的喻体, 所以虽然喻体与形象皆有改变, 但依然用显性方式体现, 可用喻体转换的方式, 即喻体转译法, 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如:He is a dog in the manger. (释义:He holds on to a post without doing any work.) 他占着茅坑不拉屎 (谭卫国, 2007:43) 。
有些喻体在源语中生动、形象, 而在译语中则无法产生同样效果。如果硬译, 则反而可能使句子译文莫名其妙。这种情况, 可放弃喻体直接进行意译。例如:His death was the last straw to her hardships. (释义:His death made her hard life unbearable.) 他的去世使她无法忍受艰难困苦的生活 (谭卫国:43) 。
半隐性隐喻主要指英语中仅有喻体没有本体的隐喻, 这类隐喻在汉语中称为“借喻”。对这类隐喻比对简单隐喻的理解和翻译都难一些, 因为本体通常隐而不露, 所以译者必须根据语境将其挖掘出来, 尽可能直译是上策。如:His industry, perseverance, and determination ultimately brought him a rich harvest.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终于取得了丰硕成果。例中本体未出现, 只有喻体 (a rich harvest) 比喻成就斐然 (great achievements) , 类似于汉语的硕果累累。
2.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如果直译可能产生意思不清或导致误解, 译者就应尽可能地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例如:At last this intermezzo came to an End.走走停停问路这段插曲终于结束了 (谭卫国:43) 。intermezzo本是音乐术语, 指歌剧幕间音乐或间奏曲。在本句中, 指作者到达广岛之后乘坐出租车前往市政厅会见市长的那段问路插曲。出租车司机对那段路程不熟悉, 不得不时而停下来问路。作者过去从未有此经历, 觉得很有趣, 故将其比做“intermezzo (插曲) ”。
如果上述两种方法都不适宜, 则译者只有采取意译法, 把作者的含义明确表达出来。如:If you are unfair to me, I will certainly hang out all your dirty linen.你要是待我不公平, 我就把你的那些丑事都抖露出去 (谭卫国:43) 。句中的斜体部分是英语中的隐喻性习语, 本身相当于喻体, 在英语文化中的喻义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的。
隐性隐喻主要指那些喻体不明显, 喻义 (即本体) 隐喻曲折、较为含蓄的英语隐喻。这类隐喻运用范围较广, 但理解与翻译却较为困难。如: (1) The conversation was on wings. (释义:The conversation became as free and cheerful as a bird flying and soaring in the sky.) (谭卫国:44) 谈话变得无拘无束, 轻快自如。
作者将谈话比作飞翔的鸟儿, 喻指谈话欢畅轻快。但作者并未直叙, 而是用介词短语on wings间接表达上述喻义, 让喻体绕弯儿, 因此我们说喻义较隐晦曲折 (谭卫国:44) 。对这种隐喻, 一般采取意译法, 直译成“谈话长了翅膀”, 可能词不达意或造成误译。
3. 复杂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所谓复杂隐喻, 主要指形式和喻义均较为复杂, 因而理解与翻译均颇有难度的英语隐喻。这类隐喻可分为扩展型隐喻、包孕型隐喻和辐射型隐喻。
扩展型隐喻指有时作者顺着一个隐喻自然巧妙地扩充延展下去, 以便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内容或生动逼真地创造人物形象。如: (2) The tree of liberty must be refreshed from time to time with blood of patriots and tyrants.It is its natural manure. (Thomas Jefferson) 自由之树必须一次又一次地用爱国者和暴虐者的血液来浇灌, 方能生机勃勃、郁郁葱葱。双方的血是它的天然肥料 (谭卫国:45) 。将自由比做树, 树要水, 浇灌才能茁壮成长, 但自由之树必须常常用爱国者和暴虐者的血液来浇灌方能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这个新颖生动的扩展式隐喻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美好的自由, 必须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获得。
包孕型隐喻和辐射型隐喻, 指在连续出现的一组隐喻句中, 前一隐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分别包含后一隐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这种隐喻称为包孕型隐喻 (项锦华, 2006:7) 。 (3) The world is a theatre, the earth a stage which God and nature do fill with actors.世界是剧院, 地球是舞台, 演员立其中, 造化巧安排。
这是由两个显性隐喻组成的包孕型隐喻, 前一隐喻是后一隐喻存在的前提, 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向纵深发展, 从actors可知, 该句还有一个半隐性隐喻, 即人被比做演员, 各种各样的人在地球这个大舞台上表演形形色色的角色。
辐射性隐喻是由一个本体多个喻体构成的隐喻。这种隐喻以一个本体为中心, 借助相似点这个媒介向不同的喻体辐射出去。 (4) He that is proud eats up himself.Pride is his own glass, his own trumpet, his own chronicle.骄傲者毁灭自己。骄傲是他孤芳自赏的镜子, 骄傲是他自吹的喇叭, 骄傲成了他记载生命事迹的自传 (引文同上) 。
这是形式明显的辐射性隐喻, 包含一个本体三个喻体。三个喻体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生动形象地提示了本体 (骄傲) 的本质特性及其一事无成的结果。译者采用的是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此译堪称佳句。
许多译家都有翻译修辞格的丰富经验, 他们归纳整理了若干条基本原则, 比如:英汉两种语言隐喻较为类似则采取直译法, 无法直译时采取意译法。具体做法很多, 其中有增词法、引申法、转换修辞格、转换比喻形象等。实际操作绝不限于这样简单的几种方法, 译者可根据情况灵活处理。本文例句所运用的方法, 都因例因情而译法各有不同, 唯此, 才能体现翻译是一项创造性活动。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状况及主要翻译理论, 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汉语译论家及翻译家、教师等对比喻手段的处理方法即英语隐喻和汉语比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直译,意译,英汉翻译,比喻
参考文献
基于翻译定义浅谈英汉翻译认识 篇7
一、翻译指翻译活动的主体
翻译活动的主体即译者。很多人认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 学过英语, 拿着双语词典, 就可以做个好翻译, 这种想法是非常片面的。一名合格译员应当具备多种素养。
一是人格素养。在对翻译的态度方面, 翻译者对翻译的热爱是做好翻译工作最持久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热爱, 才能唤起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 无论口译还是笔译, 如果没有守得住寂寞的耐心, 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 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为人方面, 翻译者应当诚实守信、虚己爱人、谨言慎行。
二是语言知识素养。翻译者需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 并且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 还是一种文化交际实践活动[1]。翻译者应加强自己的母语, 同时提高外语水平, 学习掌握专业领域知识和各国人文知识。掌握翻译技巧, 这是翻译者根据翻译理论和翻译经验积累出的翻译策略。掌握翻译技巧使得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少走弯路, 更快入手。
三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翻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很多口译场合, 译者需要头脑灵活, 处事冷静。同时, 翻译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长期做案头翻译工作对身体素质是很大的考验。除了具备以上几种素养外, 翻译者还需要努力和勤奋。
英国外交部首席中文译员林超伦, 连续多年负责英国女王和四任首相等主要内阁成员的口译任务, 他的《实战口译》一书, 记录了他多年以来的翻译经验和翻译方法, 已被全国各大院校作为教材。而他并非从小具有天才特质。他的非凡之处便是超越常人的努力和勤奋。他曾为纠正一个词的发音坐在教室里练习七八个小时, 他曾说“任何一个翻译都是在挫折中成长的”。可见, 没有哪种努力是无用的, 重要的是有没有真正为热爱的事情付出努力。
二、翻译指翻译活动的行为和过程
翻译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理解、翻译、校对。
一是理解, 即为正确理解原文。在这一阶段, 译者需要确定翻译目的, 了解作者意图和时代背景, 理解原文语言意义和精神意义。理解是翻译活动进行的基础。二是翻译, 即为运用适当翻译方法进行语言转换和文化转化。在整个翻译过程既需要从微观层面去考量字、词、句的选择, 还需要从宏观层面去把握段落、篇章的整体效果。三是校对, 即为认真检查并整理译文, 这是信息输出的过程。校对和整理对整个翻译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译者对翻译工作负责任的体现。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正确理解并传达作者所言, 同时要让读者明白译者所传达的作者之言。翻译的过程中, 偏向于出发语的角度, 就会倾向异化的翻译方法, 偏向于目的语的角度, 就会倾向归化的翻译方法, 而最好的翻译方法则是站在沟通出发语和目的语的角度上, 避免极端的异化和归化, 并注重形神兼备[2]。翻译的几个过程环环相扣, 译者需要在每个环节中都注意把握译文的语言和原文的语义。
三、翻译指译文
译文即是翻译活动的结果, 通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对译文的整理和校对, 最终呈现给目标读者。这个定义下的翻译, 对中国的文化传承, 对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对各种文化的发展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翻译共有三种翻译类型, 即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语内翻译是指同一语言中一些符号对另一些符号所作出的阐释。比如文言文、古文、白话文与现代文之间的翻译。语际翻译是指一种语言符号对另一种语言符号所作出的阐释。这类翻译的译文结果是文化的交融, 是内涵的丰富。符际翻译是指非语言符号系统对语言符号所作出的阐释[3]。
著名翻译家朱生豪先生是引领世人走进莎士比亚艺术殿堂的第一人。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莎翁的戏剧翻译事业。他曾闭门不出, 专注翻译, 靠着微薄的稿费维持困难的生活。他的译作《莎士比亚全集》, 流畅典雅, 文句琅琅上口, 给读者的内心都留下酣畅淋漓的记忆。他的翻译译作使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 了解英国文化社会, 同时他的精神也感染了很多译者和莎翁研究者。
大家对西方翻译家葛浩文的名字可能比较陌生, 但如果提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想必无人不知。而葛浩文正是莫言作品英译的主要译者。他对莫言的作品很是喜欢, 也热衷于翻译事业, 他在忠实于莫言原著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上, 运用具有创造性的翻译方法和更能为西方人理解的符合西方思维方式的英语将原意表达的清晰完整, 而且传达了作者著作中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韵味。他的翻译译文使得中国文学走出中国, 走进西方, 走向世界。
四、结语
翻译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呈现给读者。正是因为有了翻译, 各种文化才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融合, 才能够不断发展创新。《圣经》的汉译, 让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 而《论语》的英译, 让西方人了解了中国的儒家文化。《简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翻译让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学作品, 而《红高粱》、《唐诗》的翻译也让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学作品。《生活大爆炸》、《唐顿庄园》等电视剧的字幕汉译, 让更多中国人了解西方的休闲娱乐和生活方式, 而《甄嬛传》、《还珠格格》等电视剧的英译, 让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 现代翻译呈现了多种形式。但唯一不变的就是翻译的宗旨和标准, 即“信、达、雅”。而作为一名翻译专业学习者, 自身还有很多不足,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才能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参考文献
[1]陈雪梅.浅谈翻译[J].考试周刊, 2008 (45) .
[2]叶晓兰.翻译的本质浅析[J].科技信息, 201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