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内控的思考

2024-07-06

中储粮内控的思考(精选3篇)

中储粮内控的思考 篇1

一、当前中储粮系统财务管控体系的特点

(一)管控手段多样

一是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提升管控行为。中储粮系统自2005年起逐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确保了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质量。二是统一会计政策,规范会计行为。会计政策的统一为全系统汇总的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保证,目前的会计政策不仅符合当前中储粮系统的发展要求,而且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业绩考核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三是加强内部审计,防患于未然。内部审计是财务管控不可缺少的环节,全系统每年均开展各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贯穿了企业经营发展的各项中心工作和重要领域,为规范经营管理提供保障。四是严格的内控管理,有效防范风险。内控手册的全面编制为各直属单位的有序、规范发展提供了管理范本,既监督了制度执行者的行为,也有效消除了管理漏洞或盲点。五是健全的信息系统,高效的信息服务。业务信息系统全面上线运行,财务管控已由点面结合向纵深推进,所有直属企业的经营状况均能实时上线传递到系统,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管控内容全面

一是财政补贴资金拨付的及时足额高效。总公司对补贴资金的拨补渠道、拨补时间和拨补标准均有严格、明确的规定,确保了补贴资金拨补的及时性和安全性。二是明确的投资权限。随着系统内企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总公司实时在投资权限上进行调整,从单一的仓储业务逐渐向两头延伸产业链条,金额限制也不断放宽,既调动了直属单位的积极性,又增强了企业实力。三是资金的集中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中储粮系统资金集中管理已初步实现了资金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资金管理目前已渗透到各直属单位的各个管理环节,各直属企业已经养成随时核算资金成本的良好习惯。四是客观准确的财务决算。年度财务决算为做好下一步的工作准备了资料,是实现企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管控重点突出

一是严控期货、证券、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业务的准入门坎。相对而言,因条件所限,投资于并不熟悉的高风险业务不利于全系统的风险防控。二是严格设置投、融资业务的权限。目前中储粮系统直属企业的投、融资仅限定于较小的范围,对外的投资和银行借款外的对外融资仍须取得总公司的同意,这既减少了管理层级、降低了财务风险,又进一步优化了资本结构。三是“两先两后”的购销模式。购入的“先货后款”和销售的“先款后货”的采购营销模式是全系统轮换经营等购销业务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在公司创立初期和初步发展期的风险控制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中储粮系统财务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储粮系统直属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条件各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中储粮财务管理办法是全系统财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但目前我们仍沿用2000年制订的老办法,其中许多规定已不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如:适用大型子公司行业特点的财务管理办法缺失,套用储备粮直属库的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扩大购销及物流、加工等辅储业务的财务管理规范不够健全;最低收购价收购、临时储存、跨省移库的规模或任务已超过组建初期的制度设计和力量配备,财政补贴的范围和拨补途径已发生较大变化等等,造成各种临时财务政策频繁出台,有的政策甚至前后不一致,影响了全系统整体财务管理的有序性。

(二)财务战略仍需进一步升级完善

中储粮系统从创立初期确立的实现“两个确保”到现在的“三个维护”,从单纯的仓储保管企业转向粮食公共管理和服务行业,“扩大购销、加快发展”是我们系统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而财务战略并没有随着企业发展而发展,仍然采取比较守旧的管控举措,如:全系统管理评价一刀切,没有采取分类指导,利润留成使用范围过窄,直属库激励机制不够科学合理甚至不健全等等,制约了发展的效率和效果。

(三)财务管控未能有效综合协调应用

目前,总公司推动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等各项财务管控手段均已在全系统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要看到,几个管理系统仍是相对独立的运作,同样的数据工作要分几遍来录入、汇总,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综合开发运用。如:业务信息系统中无法看出全系统预算的执行情况,而预算管理系统中又无法看出实际业务执行的过程,使各管控系统之间协同效应没能充分发挥,管控的效率也大打折扣。

(四)财务负责人委派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总公司通过向分子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分公司向直属库委派财务负责人,赋予委派人员相对独立的监督地位,反映总公司对财务管控中财务组织管控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仍不够完善。由于中储粮系统属垂直的管理体制,人财物事权高度集中,现行的委派制中财务负责人无法实现相对独立的超然地位,实现监督职能的作用较小。

三、健全和完善中储粮财务管控体系的思考

随着中储粮系统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展,面对激烈竞争、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微调或修正的频率可能越来越高,组织结构要作不断的调整和重新设计,反映在财务管控上,其控制方式、重点等也要相应发展变化。

(一)统筹财务管控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各项资源的协同效应,就必须进行企业资源整合,而对于财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就必须充分发挥ERP(也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作用,即我们常说的业务信息系统。而目前业务信息系统仅承担着数据传递、汇总和查询等任务,未能充分发挥信息精加工、监控、预警等作用,和其他的财务管控系统也未能有效融合。建议总公司应及时统筹各项财务管控资源,将各项能够实现网络信息化的资源全面整合进业务信息系统,进而减轻管理工作量,提高管理效率。

(二)尽快完善中储粮财务管理制度

随着《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财政资金拨补方式的改革、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政策性粮油性质的增加及移库拍卖常态化等外部条件的变化,企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业务的多元化,原有的一些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如何发挥财务管理在促进企业加快发展方面的作用是总公司下一步需要研究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建议总公司根据政策性业务的变化,及时修改、完善中储粮有关财政、财务管理办法;建议总公司根据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有关财政、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修改、完善现有的总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更好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风险防控,促进企业发展

总公司应设立专职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该部门对总经理直接负责,主要负责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研究提出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评价机制和解决方案,并负责该解决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并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及全资、控股子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四)实行扩张型的财务战略

由中国粮仓(商)向亚洲粮商发展,乃至发展成世界粮商,是总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必然取向。扩大购销、加快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是总公司系统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总公司应当在快速发展时期实行扩张型的财务战略。财务部门在财务战略的制定、选择和组织实施过程中,应对主导产业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有效使用财务管控能力,以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与扩张,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五)建立以丰补歉的机制,防范市场经营风险

与其他一般企业相比,中储粮系统从事的国家粮油储备的政策性业务仅靠压缩开支、降低成本费用来换取效益的空间很小甚至还要发生亏损,缺乏造血功能。为此,中储粮系统应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依靠储备粮的轮换和贸易粮的经营创造效益,但市场竞争是把双刃剑,经营得好能给企业带来很多利润,经营得不好也容易导致企业巨额亏损。因此,从财务管控的角度看,为了保证企业稳健经营,防止经营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有必要建立一种以丰补歉的机制,这种以丰补歉的机制要求企业在有盈余的年份按一定的比例在利润中提取一部分以丰补歉的基金,或者专户存储,或者上交调剂使用。企业一旦发生巨额亏损,可以按一定程序动用以丰补歉的基金来弥补企业亏损,以防范市场经营风险。

中储粮内控的思考 篇2

(一) 日益严峻粮食进口挑战的需要。

据海关统计, 我国2013年1-11月累计进口大豆5, 597万吨, 同比增长6.6%, 2013年10月份小麦进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73.27%。而根据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13~2014年度小麦进口预测数据, 小麦的进口由750万吨上调至800万吨。

(二) 农业发展规模化的需要。

要想保障13.5亿多人吃上饭进而吃好饭, 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 就必须把粮食生产、储备、运输、加工的高效率且可持续性纳入范畴。粮食安全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 只顾眼前利益, 只顾数量的破坏式生产以及由于粮食储备、运输等带来的粮食品质下降以及粮食损耗, 将不利于夯实国际粮食安全的基础。

(三) 老百姓消费结构改变的需要。

2020年我国口粮的消费量较2013年将有所减少, 而饲料用粮的需求量将增加, 工业用粮需求量则趋于平缓。国际方面由于气候异常导致的主产国减产、限制粮食出口以及国际粮食价格的飙涨, 国内方面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粮食主产区仓容不足。

二、政策性粮食储备的现状

从储备主体来看, 中央储备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简称“中储粮”) 负责经营管理, 地方政府储备有省、市、县三个层次, 主要由地方委托地方国有控股或者国有独资的粮食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其他民营粮食企业对政策性粮食只履行代储任务, 而无权经营、调动。从储备数量上看, 我国的政府储备量已经超过1.5亿吨, 占到全国总体粮食储备量的80%以上。现阶段“中储粮”存在着政策性粮食储备与经营商业性粮食项目混合的问题。监管上的不到位, 使得这两种业务之间关系千丝万缕, 相互依存, 无法真正各自独立。

三、“中储粮”政策性商业性储备混合的博弈分析

本文以Holmstrom和Milgrom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为基础, 尝试建立“中储粮”政策性粮食储备和商业性粮食经营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模型描述:在多种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中, 中央政府是风险中性的委托人, “中储粮”是风险规避的代理人。委托人中央政府和代理人“中储粮”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中储粮”从事政策性粮食储备和商业性粮食经营两项工作。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符合“理性人”假说, 追求收益的最大化, 而中央政府不能观察到“中储粮”的具体努力程度。

(一) 第一步假设。

第一, 设h= (h1, h2) 是“中储粮”的努力向量, h1是其在政策性粮食收储工作上的努力, h2是其在商业性粮食经营工作中的努力。假设两种努力都是一次性的, 所以模型是静态博弈模型。设C (h1, h2) 为努力的成本, 它是严格递增的下凸函数。

第二, 设B (h1, h2) 是“中储粮”的收益函数, 是严格递增的凹函数。B1是政策性粮食收储工作上的收益, B2是商业性粮食经营工作上的收益。ε是风险因子, 它是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向量, ε=0, 方差为σ2, 协方差矩阵为∑。

ε1是“中储粮”取得政策性粮食储备收益的风险因子, ε2是“中储粮”取得商业性粮食经营收益的风险因子。收益函数拓展为:

中央政府对“中储粮”的线性激励支付函数为:

其中α是中央政府给“中储粮”的固定补贴和优惠, 由企业保留效用决定, β为可变激励系数。

第三, 设γ是绝对风险规避度, w是“中储粮”的实际收益, 企业的不变绝对风险规避效用函数为:

结合以上三个假设得出:

(二) 第二步:

约束条件。一方面“中储粮”必须努力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政府无从知晓“中储粮”的努力程度, 因此为了实现自身的期望收益就必须设计使得“中储粮”收益最大化的激励支付。

建立“中储粮”收益最大化模型:

针对“中储粮”政策性、商业性储备二合一的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方案:

方案一:剥离“中储粮”政策性粮食储备经营权。中央储备粮粮权在中央, 由国家粮食局负责管理监督。“中储粮”和其他承储企业一样公平参与代储资格申请, 以代储企业的身份开展政策性粮食储备工作。国家粮食局是中央储备的管理主体, 通过招标等手段, 使得国有粮食企业、民营粮食加工企业、专业仓储物流企业都有机会成为代储商, 而代储企业则只担负保管员的角色, 负责中央储备的日常保管工作。

方案二:剥离“中储粮”商业性粮食经营权。延续现有“中储粮”垂直经营管理体系, 但将“中储粮”工作限定在中央政策性粮食储备上, 剥离其经营性业务。现阶段粮食储备上的许多腐败问题, 一方面原因是监管不得力, 另一方面是因为政策性储备和商业性盈利混和管理经营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加以严格区分。

参考文献

[1]国发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 2008

中储粮内控的思考 篇3

一政府储备体系的弊端

中储粮是受国务院委托成立, 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 粮食储备政策和拍卖政策的行政主体, 是国家执行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主体, 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很多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 随着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等人的落马, 有关中储粮内部管理、外部监管以及政策定位的方面的弊端成为业内人士的争论的焦点, 现有中储粮储备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财政负担压力太大。

为了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稳定农民的收入, 国家委托中储粮实行托市收购, 托市收购的资金有农业发展银行提供, 国家财政对中储粮在粮食收购、粮食存储和粮食拍卖等环节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以河南河南分公司为例, 2 0 1 0年,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河南分公司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3 2 8.7 4亿斤, 以现有的粮食收购每斤补贴2分钱, 粮食储存补贴3.5分钱为准, 仅2010年河南中储粮的小麦补贴就高达18亿元之多。由此可见, 在现有的粮食储备制度下, 财政补贴过多, 财政压力过大。

2、内外监督缺失, 腐败盛行。

从外部监督上看, 中储粮不受地方政府、纪检委、监察局、工商、质检等监督, 只接受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的指导和监督, 而这些监督往往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起到约束和监督的作用。从内部监督上看, 根据媒体的曝光, 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在任期间, 河南中储粮个地方直属库的负责人一手掌握着托市收购点资质审批, 托市资金贷款和补贴标准金额等多项权力, 而这些重要的权利又缺乏明确的规整制度的约束和监督, 导致周口、许昌、安阳等多个直属库发生了严重的贪污腐败案件, 严重损害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据有关媒体测算, 仅从2008年算起, 中国粮食系统被法院判刑的市县一级粮库主任、粮食局长就多达40多人, 贪污公款数额最高达数千万元乃至上亿元。

3、内部管理混乱, 效率低下。

由于执行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可以获得国家补贴, 各种利益团体纷纷加入其中, 导致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现有的3500多家收购网店中存在一些根本不具备收购能力和收购资格的网店。由于这些收购点缺乏必要的粮食检测能力和存储能力, 以至于粮库内粮食质量价差, 从而出现了市场价格高于粮库出售价格而粮库粮食无人问津的奇怪现象。同时, 在粮食拍卖环节, 管理混乱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企业除了支付拍卖应付的货款, 还要先粮库缴纳40-60元/吨的出库费, 而这些出库费没有任何凭证或发票, 完全进入粮库小金库, 甚至个人领导人的私人账户。

二、储粮于民的积极作用

首先, 需要明确的是, 储粮于民并不是否定储粮于国, 而是说在现有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出现问题, 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亟待改革的时候, 特别是粮食商品化市场化日益加深, 而农民储粮意识和动力明显下降的时候, 要充分重视和发掘储粮于民的重要性, 探讨储粮于民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以便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笔者认为, 储粮于民具有如下积极作用:

1、更好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一直以来, 储粮于民都是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粮食商品化成都的加深, 受粮食储存条件、储存技术、储存成本以及储存意识的影响, 农民储粮的规模和范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国家的的粮食安全更多地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逐渐单一的粮食储备趋势蕴藏着巨大的粮食安全隐患。经济学告诉我们, 鸡蛋不能拿放在一个篮子里, 风险只有适当分散, 才能得以控制。因此, 在这样的背景下, 政府通过教育宣传、资金补贴、技术引导等措施, 积极鼓励和指导农民储备粮食, 从而形成储粮于民和储粮于国的相互帮衬、相互适应的粮食储备局面, 这样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2、更好的增加农民收入。

尽管非农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但是, 不可否认, 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中最基本也是最稳定的收入。储粮于民能够明显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能够更好地调到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 储粮于民能够从两个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 在世界粮价节节攀升的大背景下, 谁掌握了实实在在的粮食, 谁就获取了未来粮食涨价的益处。在解决粮食储存技术和成本的条件下, 农民能够自由地决定粮食储备的规模以及粮食出售的时机, 不在出现现在的再田间地头都被各种粮食收购主体以较低价格收购的局面, 农民由此获得了未来粮食涨价的收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 也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了储粮于民的政策和措施。

三储量于民的可行性

笔者认为, 在现行条件下, 储量于民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这种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技术上可行。

传统的粮食储藏方法因技术不成熟和管理不得当而导致粮食浪费现象严重。据粮食部门抽样调查, 一个农户储存粮食2吨, 储存期6个月, 损失粮食1 6 0公斤, 损失率达8%。随着小型粮仓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 从技术层面解决了传统储粮的浪费问题。以山东莒县为例, 截止去年年底, 全县累计发放1.3万个储粮示范仓。该示范藏直径1.1米, 高1.5米, 可储备粮食1000公斤, 具有防鼠, 防潮, 不易生虫等优点, 能够有效的解决粮食浪费问题。

2. 经济上可行。

象山东莒县这样的示范粮仓的市场价格是1 0 0-2 0 0元, 这样的价位显然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比因为储粮技术导致的粮食浪费损失小了很多。同时, 从国家政策角度来讲, 由于农民储量一定程度了缓解了国有粮食经营主体的经营压力和经营成本, 因此, 国家也会出来相关政策补贴和资助各种形式的示范性粮仓, 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小型粮仓的可行性。

3. 管理上可行。

在粮食主产区和农民储粮集中的地区, 政府可以委托粮食局和中储粮等机构对农民储粮进行组织、指导和必要的管理, 及时的统计农民储粮的种类、规模, 甚至在一些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可以通过构建农民储粮动态监测系统, 通过设置必要的感应社会和测量设备, 动态地监测农民粮仓的变化, 从而为维护粮食安全提供动态时实数据。

参考文献

[1]丁声俊, 藏粮于民”别忽视, 农村经营管理, 2011 (12)

上一篇:功能化转变下一篇:老年患者门诊处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