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化转变(精选11篇)
功能化转变 篇1
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 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审计的视角, 把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审计的方法, 突出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功能的作用。当然, 从审计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但伴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 内部控制的研究不应该仅局限于审计的角度, 更应该基于管理的视角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功能的研究, 得出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比财务报告导向的内部控制更加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 更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论。
一、内部控制起源与演变
现行的内部控制理论, 基本上来自审计研究领域。但从内部控制的起源来看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作为审计方法和作为管理方法 (李心合, 2007) 。作为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最初形态是内部牵制, 其典型特征是以执行层面的交易和账务处理为重点, 以职务分离和相互制衡为手段, 以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和查错防弊为目标。
1938年的“麦克森-罗宾斯事件”促使职业界开始思考审计师的责任界限和审计程序的合理性问题, 并产生了对审计师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要求。1949年, 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特别报告——《内部控制:一种协调性系统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 首次对内部控制下了一个权威性的定义, 即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会计资料准确可靠、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促进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方法和措施。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对会计处理的影响是直接的, 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主要关注的还是内部会计控制。70年代中期, 在对“水门事件”调查中, 发现美国不少大公司进行违法的国内捐款, 甚至贿赂外国政府官员, 引起立法和政府部门关注。国会于1979年通过《反国外贿赂法 (FCPA) 》, 规定了与会计及内部控制有关的条款。不久美国SEC发布了《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报告书》, 强制公司对其内部会计控制提出报告书。1992年, COSO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 1994年又对其进行了增补。该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构成要素重新进行了界定, 提出了以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为基础的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
而作为管理方法的内部控制也得以产生和发展。1958年, 在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同时, 也出现了内部管理控制。一般人们把后者理解为除了内部会计控制以外的所有控制。而在管理学上, 有关管理和控制的观念早在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之前就产生了。18世纪英国的瓦特和包尔顿两人所制定的一些管理控制制度, 1911年, 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的原理》问世, 管理控制成为系统化的知识替代了传统的经验法则。而现代管理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法国实业家亨利.法约尔视控制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要素, 并使管理控制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到20世纪中期, 随着控制论、系统论和目标管理理论的出现, 进一步丰富了管理控制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 伴随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流程再造、价值链等许多新的概念再次丰富了管理控制的理论。
二、内部控制功能演化文献综述
国外对内部控制功能演化的研究起步较早。最早文献出于1912年审计学家蒙哥马利在编写的《审计——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一个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 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地加以控制的制度, 某位职员的业务与另一位职员的业务必须是相互弥补、相互牵制的关系, 即必须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和业务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以便相互牵制, 防止发生错误或舞弊”。
1958年AICPA颁布的《独立审计人员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中提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分为内部会计控制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和内部管理控制 (Internal Administrative Control) ”。
1992年, COSO发布了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五个基本要素。
加拿大CICA所属的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 (Co Co) 1995年发布的《控制指南》中指出, 内部控制不是一个过程, 而是一个组织中 (包括资源、系统、程序、文化、结构和任务) 支持该组织实现其目标诸要素的集合体。与COSO框架文件中所使用的“内部控制”术语相比, Co Co更倾向于使用“控制”一词, 并且“控制”一词的含义比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的含义更为宽泛。
2001年开始曝光的一系列财务丑闻, 暴露出美国公司在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以及风险管理意识的缺失, 2002年7月, 美国国会发布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 。COSO也从2001年起开始委托普华永道公司组织编写《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报告, 并于2004年9月正式发布。至此, COSO整体框架和ERM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和接受。
史蒂文.J.鲁特 (2004) 指出:“COSO框架把风险确定以及随后的风险化解视为最重要的控制手段。这固然重要, 但是决定应该利用哪些机会并承担哪些风险的过程更为重要。简单地说, 对于企业的成功来说, 承担风险的意义比避免风险的意义更加重要。”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开展了对内部控制功能演化的研究。2004年底新的“审计风险准则 (征求意见稿) ”提出基于COSO框架的评价方法, 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合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活动的监督五个方面刻画内部控制系统。但是该准则只是从审计的角度发布的, 却无法作为指导企业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的直接依据。
周兆生 (2004) 认为:“在战略风险方面, 风险管理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内部控制起到配合作用。这一角色逐步逆转, 到财务报告层次, 应该是内部控制发挥主导作用, 风险管理起到配合作用。”
张砚 (2005) 指出:“纵观内部控制发展史, 其变革往往源于组织管理的要求, 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 管理手段及工具的创新为内部控制注入新的血液, 带来发展的动力。”
杨雄胜 (2006) 认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不是消极地回避这些风险, 而是积极地挑战这些风险, 将这种不确定性对组织未来造成的各种可能伤害消除在萌芽状态或减轻到最小程度。”
李心合 (2007) 指出:“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是以公司价值创造为主要目标、以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为出发点、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体现控制全过程一个开放型系统。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分为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与预算编制、风险识别与应对、控制程序和方法、信息及沟通、绩效评价与激励、监控七项要素。”
以上国内外的文献研究为内部控制在功能上的演化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但从演化的角度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
三、内部控制演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内部控制的发展, 不难发现作为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与作为管理方法的内部控制在功能与结构上的差异。作为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 其首要功能是维护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关内部控制的文献在描述内部控制的功能和目标始终都是将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目标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 而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过分关注可能会导致损害价值创造的后果。
由于存在审计风险, 受注册会计师立场影响的财务报告导向型内部控制常常以“风险最小化”为其出发点, 这样做从两个方面对价值创造产生不利影响:其一, 使企业遗失良机。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 选择承担风险比选择避免风险的价值更大, 对风险的把握尤为重要, 而不是逃避风险。如史蒂文.J.鲁特 (2004) 所说的:“COSO框架把风险确定以及随后的风险化解视为最重要的控制手段。这固然重要, 但是决定应该利用哪些机会并承担哪些风险的过程更为重要。”COSO委员会显然意识到基于风险最小化的1992年框架的局限性, 于是开始由单纯的内控转而研究基于管理者视角的“风险管理框架”。在2004年的风险管理框架中, 风险管理的目标已经不再是风险最小化, 而是使风险控制在一个可容忍的限度之内。这与1992年整体框架已有显著不同。其二, 内控过度的关注也会引发企业失败。由于企业需要设计一套复杂、烦琐的控制程序, 以便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限度, 这会导致企业决策和行动速度的缓慢、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下降, 从而引发企业失败。迈克尔.詹森 (2004) 同样指出“内部控制体制有两大缺陷:它们反应太迟, 以及为了实施重大变革花费时问太久”。可能内控过度的问题与偏重于审计角度的内部控制有关。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来维护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转, 而这使得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 降低了企业的反应能力。
四、内部控制功能转变
目前, 财务报告舞弊的问题还经常发生, 不关注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质量维护功能显然是不行的, 而过分关注又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那么应该怎样抉择呢?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应当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具备了演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保留有利的因素。COSO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研究报告, 在控制实施主体上不仅关注企业的员工, 而且更加关注董事会和经理层 (控制实施的主体可以理解为控制主体和受控主体, 在内部控制中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在控制范围上不仅关注企业内部控制, 也关注控制环境等, 这些在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中也都有体现。
二是整合差的因素。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与COSO框架所不同的是, 这里的环境要素包括内部环境与外部密切关联的环境因素, 尤其是价值链。价值是在链条中创造的, 因此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也应当建立在价值链和价值创造源泉分析的基础之上。将公司外部环境和价值链纳入“内部”控制框架, 就等于是超越公司主体来讨论“内部”控制问题;作为开放的内部控制系统, 外部监督也是界定监控要素的结构时所不可忽视的, 尤其是证券管理机构、外部审计机构监督等方面的监控。
三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 商业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更关注价值创造。尽管对财务报告的关注是作为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研究和指南制定的主导性动因, 但这种动因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商业竞争的冲击而发生动摇。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使许多企业重新聚焦于它们在产品市场上的能力, 并致力于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设计;强大的机构投资者们对企业施加的压力口渐增长, 使得企业更加关注价值创造。
这三大基本特征可以总结成一条重要的演化逻辑规则:好的复制者被复制 (Good replicators get replicated) 。在商业变化迅速的今天, 机构投资者给公司的价值创造带来了压力, 使得以风险最小化为出发点的内部控制逐渐被抛弃, 被以管理所愿意承受风险的内部控制所取代。比较传统的以财务报告为导向的内部控制, 其改进版的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则更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 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并不排斥以财务报告为导向的内部控制, 反而是在后者的基础上更加兼容。COSO于2004年9月正式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其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同样关注企业面临的风险, 与此同时, 也不忘兼顾财务报告导向的重要作用。安然、世通失败的案例让人们意识到财务报告舞弊的问题依然存在, 对股东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考虑还需要关注内部控制在维护财务报告可靠性方面的作用, 任何削弱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质量维护功能的做法都难以让人接受。
其次, 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更加注重企业的管理方法。关注公司管理人员如何更好的发挥, 如何使公司在竞争环境下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 其框架的设置要能够涵盖公司管理的全过程。在管理学上, 控制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控制标准、执行与衡量成效、纠正执行偏差三个基本阶段。考虑到战略导向和风险导向的管理要求, 公司的控制标准主要的是通过战略和预算、风险容忍度等体现出来, 执行与成效衡量可具体化为, 控制活动、信息传递与报告、绩效评价与激励三项要素, 监控可视为“纠正偏差”所采取的行动之一, 所有这些要素都是以控制环境为基础的。
最后, 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能够提升企业的价值。在现实中, 许多公司的成本和价值控制都是以价值链分析为前提的, 并且将公司置于价值链之中来进行控制的。因此, 其首要目标更是服务于公司价值创造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有一个从初创、发展、兴盛、走向衰亡的过程。但对于投资者来说, 企业生存与发展越久, 投资越大, 股东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的目标已经不是风险最小化, 而是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当今众多商业机会转瞬即逝, 很多时候需要企业管理者积极面对风险, 愿意有技巧地接受风险。因此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 《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功能化转变 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提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用这样的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树立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任务的实现不是停留在口号上,应当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你所执教学科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载体。数学学科的教学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便应当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对学生整体影响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活动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即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某一个方面(如知识与技能),但事实上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比如,一节只是教师枯燥单调讲解的课,对学生学习毫无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师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事实上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厌倦、无味的感觉。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影响。学生学了几年、十几年的数学课,对数学在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方面有什么价值一无所知,对数学内容毫无兴趣,这样的数学能说是成功的吗?新课程希望教师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情境,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如《标准》中有这样的教学案例:“在《中国日报》1999年10月1日的国庆专刊上,刊登了有关中国城市建设在建国50年来的发展情况;下面是一则中国城市数量统计图。你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和同学交流。”(统计图略)。这里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教学案例。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报纸、电视或其他媒体中有关社会发展的报道。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报道中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内容与简单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统计图,怎样看统计图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在搜集有关的数据或统计图表的时候,会亲自感受到统计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切实了解统计图表的真实意义。同时学生搜集数据或图表的过程,也是一种经验和体验。以这样的实例为背景组织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统计图、了解统计图表的,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论征,通过分析、比较,从图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同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但他们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的不只是有关统计图表的知识,而是切实体会和感受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相关的问题,了解用数学的方法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这样的问题。同时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搜集资料、合作交流、共同参与等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类似的情境,合理有效地运用这样的情境组织学生探索和认识,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目的。
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标准》中也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会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思考一下,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发生什么。下面是一节小学数学课“设计旅行计划”的概要。
“五一”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自己设计一个家人从××县到××市的旅行计划。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交通、住宿、公园门票等价格的信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个组确定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旅行计划。结果,学生经过认真研究、计算、讨论,分别确定自己的旅行计划。有的学生的计划用钱比较多,认为这样可以舒适一点;有的学生说家长挣钱不容易,要尽量节省一些。有的学生更多的是从节省时间考虑,有的学生从可以玩更多的景点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进行有关的计算,还要考虑经济条件、旅行的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样的教学可能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将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社会事件以及价值判断等综合起来,学生可以从中学习更广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教学方式应当是多样的,以往的教学以接受式的学习为主,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改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状况。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针对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这一弊端提出来的,但并意味着一定会削弱知识与技能。在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同时,应当明确,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学生亲自经历事物的发展过程,也不是每一节都要学生进行搜集资料和探索交流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正确对待可能产生的学生差异
《标准》中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关系
功能化转变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 ; 现状 ; 转变 ;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28-01
在媒介信息的冲击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转变观念、实现数学教学的功能转变和途径的探究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国学精髓的基本传播方式,或者说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握机遇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功能转变。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探究
(一)教师教学过于形式化、功利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育依然强调成绩是教学成果的展示和学生能力的体现,对于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学科改革过于形式化,比如:听课、教师事前先给学生预热,结果“亮了教师的面子,黑了学生的里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抓住考试重点和考试必考教学,忽视小学数学教学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一味地要求学生数数、口算、速算而忽略教学的本意,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策略和目的都显得格外功利化,当然围绕应试教育之外的其他教学活动便成了摆设、形式。
(二)教师霸权,学生主体地位丧失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教师通常都担任着班级的班主任,跟学生接触最多,学生在学习阶段最害怕的就是班主任,这种害怕反映在课堂便是教师的神圣化,家长在孩子口中听到“我们老师说的”,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话不离考,一旦教师押题押中,更会神秘化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受教学压力和教学体制的影响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导致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角色混淆、学生主体性地位丧失,这不但加剧了应试教育色彩的渗透还影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三)教学缺乏人文关怀
此前甘肃兰州被报道称某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风气的制约在教学中缺乏人文关怀,出现学生不知道先过端午还是中秋,不知道圆周率是韩国还是中国最先算出的,可谓一笑大方,由于应试教育占据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主导地位,素质教育又未被急功近利的领导和望子成龙的家长所认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笑话,在教学中缺乏人文关怀还表现在教学对小学生缺乏诱惑力,导致教学课堂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在相关知识的扩张方面缩手缩脚,不能更好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必不可少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过于宽泛
这是当前教学目标制订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往往把数学课程目标当做课堂教学目标或单元教学目标。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等等,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不可能完成这么宏大的目标。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功能转变的可能性
(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就目前而言素质教育是消弱应试教育影响的最佳教学方式,但是从古到如今,特别是小学基础性的教育使得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渐被放大,但是目前素质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不断深入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学生培养计划当中,而这种情况为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功能转变提供了可能条件。比如: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在小学教学中国学课程被纳入教学体系、毛笔等也被纳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也在部分地区被纳入教学当中,比如:算盘三遍九、九遍九都被采纳在教学当中,如果说素质教育是替代应试教育的必然选择,那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功能转变的可能性也将成为一种必然。
(二)教师待遇提高、教师技能提升
随着农村小学教师福利待遇的提高和部分省份特岗教师的普遍推进,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师技能也在不断的人才竞争中得以提升。这种待遇的提高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工资福利的增长会聚了优秀的教师人才和先进教学工作者,强化了小学基础阶段的教师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待遇的提高间接的体现在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使教师从实践性人才向理论性人才的过渡,这种过渡还体现在理论人才的会聚为小学数学教育等学科教学功能的转变提供了人才与理论的可能性,此外,教师技能的提升又为教学的实际化和生活化及当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比如:目前中西部教师的国培项目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媒介的应用能力。
(三)小学教学改革和社会的重视
目前国家为了全面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小学数学等各科为主的功能性转变提供了可能和必然,小學数学教学的功能化转变或许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应试教育的淡化程度和素质教育的开展程度,也可以说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功能化转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这种转变是素质教育追求的教学效果之一。社会重视也是小学数学功能化转变的主要因素,比如:小学阶段对儿童的培养不在数数、认钱等生活化的培养而是以数学教学为主的而是各个社会学科的总结和过渡,不如:目前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已经设计到了各种社会考试的逻辑推理数学,这种数学功能方向的转变是关键。
当然小学数学教学功能的转变不在可能性的多少而在与具体措施的转变,毕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而言,要做到小学数学教学功能的转变,就要积极挖掘学生的潜力,认可学生的创造力和阶段性的想象力,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教学环节,开展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为目标。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习惯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要适应教学现代化的发展,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学媒介,积极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想象力,比如:在图型数学教学中要利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最后,要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数学学习习惯,要实现要学到我要学,在到快乐学的最终目标,让小学数学教学完全融入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何健康.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D].河西学院.2014
[2]刘启斌.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D].兰州大学.2014
[3]赵冬臣.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质性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09):23-25
[4]王武.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教育.2013(04):67
简论图书馆功能的转变 篇4
改革开放30年来,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小康。但是, 如何与国际社会全方位接轨, 如何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尽快缩小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这是一个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本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 而核心则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靠学习, 因此, 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学习的竞争。谁在这场竞争中学习得最快, 学习的知识最先进, 谁就能更快地发展进步。因此, 从社会的发展看, 必须创建学习型社会。
目前, 我国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普遍受教育程度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这不仅会影响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 同时更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 从经济的发展上, 必须创建学习型社会, 形成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氛围。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 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我国全体人民只有积极进取, 努力学习, 快速更新知识, 调整知识结构, 丰富知识内涵, 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世界范围内站稳脚跟。因此, 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角度, 我国必须创建学习型社会, 才能加速信息化的发展。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对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
所谓的学习型社会, 是人们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的一种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 学习不仅是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个人追求, 而且是社会对每个成员的必然要求, 也是在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 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图书馆工作, 是和千家万户、全国人民紧密相连的主要信息载体。它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和社会文化教育的职能。因为它具有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信息传递的时效性、选择知识的自主性和继续学习的持续性等特点, 早就是人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 创建学习型社会必然对图书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让尽量多的馆藏和信息资源, 由馆藏形式变成在线形式, 建立方便快捷的检索入口。传统图书馆的功能主要是图书的储存和借阅, 面对的一般都是有限的个人和群体。现代化形势下, 我国已经成为网民人数世界第一的网络大国, 多数人的阅读习惯已经由书本阅读变为网上阅读。因此, 图书馆作为信息载体, 完全应该由馆藏变为在线。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
二是和各科专家真诚合作, 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为自己的用户群体提供灵活的适应需要的资源和信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各科知识的融合互通已成大势所趋, 同时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因此, 图书馆在服务群众上也要主动和专家合作, 了解观众的需求, 及时购进群众需要的最新图书和社会需要的信息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发展和创建学习型社会中, 让图书馆起到主动服务的功能。
三是要增进对用户使用行为的不断了解, 增强自己馆藏资源和信息使用的针对性。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知识的更新等因素, 都对人们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追求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取得新信息, 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及时了解用户不断变化的使用信息, 及时增强馆藏的针对性、时效性。丰富的馆藏资源, 迅速而及时的准确信息, 灵活多样的服务手段, 这不仅是图书馆在激烈竞争中得以存活和发展的生命力, 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四是要及时拓宽馆藏内容和信息渠道, 以满足读者更高的需求。知识的不断更新, 人们对新知识的需求不断扩大, 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图书馆也要跟上时代步伐, 经常更新馆藏内容, 及时更新信息渠道和服务手段。由单一的等待读者上门, 变成全方位的服务。馆藏内容新, 信息来源广泛、准确, 这就增加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图书馆也就有了自己创新发展的生命力。
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图书馆职能的转变
过去我们都知道, 图书馆有五大社会职能: (1) 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 (2) 传递文献信息; (3) 开发智力资源, 进行社会教育; (4) 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5) 满足社会成员文化娱乐消遣。五大职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是, 在新形势下, 特别是在全民掀起学习热潮、共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条件下, 图书馆的职能要有所转变。
首先, 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理念的转变。过去, 传统的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 一般都是坐等读者上门, 而且是限时服务、限时借阅、限制借阅对象等有条件的服务。这种服务的办法在过去很长时间内, 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读者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作出过积极贡献。但是,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情况下, 这种服务理念和方法, 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有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要认识到, 在信息化时代, 图书馆的服务必须是全方位的, 要把自己的服务理念转变到这个“全方位”的基点上。要拓宽服务思路, 拓宽服务领域, 扩大服务视野, 把原来服务一个一个单位的图书馆, 看成提高全民知识水平的信息平台, 把原来服务公众的公共图书馆, 看成是全民学习的大学校。因而从思想上提高对图书馆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重要性的认识, 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由摆设走向实用, 由封闭走向开放。
其次, 服务方式的转变。学习型社会中, 图书馆的服务是开放型的。它是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 确定信息资源, 服务特定的群体, 而不是学术性资源的简单增加;对图书馆工作的评价也不在于馆藏数量的多少, 而在于服务质量的好坏。因此, 各种各样的图书馆都要停止馆藏的竞争, 改为服务的竞争。 (1) 要尽快地把尽量多的馆藏资源变成在线形式, 建立方便快捷的检索入口。数字图书馆因其检索简单且能揭示资源而增加了利用率。现在很多读者都热衷于网上阅读, 因特网已经变成了他们使用图书馆的方式。显而易见, 用鼠标轻点网站找出相关信息, 比去图书馆更为方便;联机目录与卡片目录相比更容易搜寻;通过OCLC找出书目的参考资料比在图书馆中查找更为方便……既然如此, 图书馆就要尽快地把所有馆藏资源, 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资源都应用到网上, 把文本和图片收藏从书架向电脑屏幕上转移。 (2) 图书馆与读者真诚合作, 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为自己的用户群提供灵活的适应需要的资源。在学习型社会, 数字图书馆和读者的关系不仅是提供和索取的关系, 还是一种互动型的关系, 用户不仅使用图书馆提供的研究和教育数字资源, 他们还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源, 与他人交流, 供他人使用。用户成果中有很多值得保留的内容。数字图书馆应该帮助用户建立专业网站, 提供存储地址, 组织和揭示这些资源, 使之成为数字图书馆藏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 图书馆需要和各科专家合作, 了解他们的需求情况, 了解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数字资源, 哪一种电子资源与数字图书馆整合后最能帮助人;哪一种电子期刊值得长期保护等。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用户群提供最合适的资源。有了这样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数字图书馆才是一个符合各种人需要的开放的空间。 (3) 图书馆要增进对用户使用情况的了解。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把原来的坐等读者上门转变为主动上门服务。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特征, 也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目标所在;服务工作搞的好坏, 是衡量图书馆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因此,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读者了解使用信息, 了解一些特殊情况下用户的急需情况, 还要经常主动地对有不同需要的用户发放征求意见表格, 多渠道进行调查, 及时掌握社会对图书馆的需求信息。同时, 在设法满足当前用户的要求时, 还必须牢记未来一代的读者有他们自己的需求和选择, 必须寻找机会去发现和满足他们。
最后, 图书馆设施的不断更新。包括馆内设备的更新和服务设备的更新等。各级各类图书馆都要从社会的发展来衡量自己, 尽快使自己的设备和社会的发展接轨。要尽快地使用一切电子化设备, 尽快地使各种图书和资料由纸质变成电子资源。使图书和资料的读者借阅由手工变成网上查询;使最新图书资料的新闻发布由开会变成电子信息的群发;使读者意见的反馈由口述变成信息交流……总之, 图书馆的发展要跟上时代, 这样才能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培兰:《学习型社会对数字图书馆的要求》,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11) 。
[2].丁瑾:《图书馆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8) 。
[3].张冬梅:《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责任与作用》, 《机械管理开发》, 2006 (5) 。
功能化转变 篇5
还记得老师头上飘着的粉笔末吗?还记得教室里第一排学生书桌上厚厚的粉笔灰吗?
那些传统教室里的场景历历在目,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个情况还会继续吗?当然不会!多媒体一体机早已在悄无声息中,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多媒体一体机凭其图文并茂、简单易用等优点,一经问世,便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一体机)
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操作非常简单,老师们应用起来特别方便。完全不存在一般的电子产品那样需要精密的操作流程。只需用手指轻轻地触碰大屏幕显示器的图符或文字,或直接进行手写就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增强了教学互动性,使教学更简洁、高效。不管是中年老师、还是年轻老师,使用起来都特别方便。非常容易上手,给现代化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且因为传统教学工具粉笔使用的大大减少,让教室的环境大为改善。
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电子产业的巨头,上海仙视对此也非常的敏锐。技术人员对此进行了专项的开发,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研发成功。GT702 就是仙视电子研发的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的代表产品。整机采用多环境自适应设计,可以同时满足内置一体机、外置PC机和教师自带笔记本的显示和互动需求;设计前置PC USB、触摸屏USB、VGA和高清HDMI接口,最便捷的实现教师自带笔记本的前置接口应用,方便使用。
(多媒体教学一体机GT702)
前置端子并且有防尘保护盖,保护端子损坏;具有一键开机功能,只按一个按键既能实现整机和内置计算机同时启动和关闭;.安全性外观设计,表面无尖锐边缘或突起,采用高亮UV烤漆表面处理的高强度工程塑料面框,背板防爆、防撞钣金真空烤漆;机体前面框独立设计可拆卸,整机在壁挂的状态下可更换和保养触摸框,减少后期维护成本;PC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一体化设计,外部无可见连接线,便于维护,节约大量后期维护成本。多点红外触摸技术,具有抗强光、免驱动,即插即用免维护烦恼;高精度的红外触摸技术,通过插值算法的分辨率可高达32768×32768;前置触摸式OSD菜单按钮,适应于教室环境;同时提供播放和备课两款独立软件,相互兼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白板软件,终身免费升级。
功能化转变 篇6
关键词:数字技术 突发性公共事件 电视新闻
突发性公共事件电视新闻是电视新闻中一个较特殊的门类,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之后会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所以,如何处理好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既是对电视媒体的考验,也是电视媒体报道水平的体现。
2008年汶川地震,“央视一套及新闻频道的常规节目播出被打破,变为‘无间断直播’,直播节目首播新闻200余条次,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新闻源。”2008年因此被称为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年,也就是从那年开始,受众开始感受到对想要知晓事件最新情况的渴望,电视也深感其作为视听媒体所具备的天然优势和不可推卸的报道使命。但是,由于音视传送技术不尽完善、记者赶赴现场要花费一定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事件发生与直播开始之间仍有一定的时间差。而直播开始初期的现场画面过少和几个有限视频资料的重复使用,也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一大硬伤。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使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不知从何时开始,街头巷尾、公交车上、地铁之中,甚至任何一个排着的长队中,总能看到一双双手在小小的触摸屏上轻敲点击,发微博、晒照片、分享感悟,新媒体的出现,为人们的社交需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窗口。也就是在这看似平常的虚拟社交行为中,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悄然而至。近几年,自媒体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电视新闻中发挥着越来越主动的作用,这将对电视新闻报道功能的转变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报道角色转变:从信息采集者到信息整合者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具备了基本的图片、音视频摄录及编辑功能,每一个移动终端都成为一部新闻采集设备,当这个设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拥有,我们的社会就成为一个“公民新闻”社会。每一个移动终端都是一个小小的通讯社,通过网络向外界发布多媒体消息。尤其是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现场目击者拍到的素材是最有时效性的,也是不可复制的。
只有记者赶不到的现场,没有不存在围观的事件。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公民新闻”社会的形成,能够第一时间记录事件发生的原貌,避免珍贵的具有时效性的现场素材流失,填补了记者赶往现场的时间中遗漏的新闻点,与此同时,还促使了电视新闻的角色转变,即从信息采集者到信息整合者。
当一个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会有大量的现场视频涌上网络,电视新闻记者如果此时赶往现场获取素材,编辑后再播出,时效性肯定会大打折扣,就算是现场连线也会有时间耽误在路上。此时,整合网上的新闻资源就成为必要之举。
现在经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一些非记者采集的突发性公共事件视频,这些视频主要由现场目击者或现场监控视频提供,电视台将这些视频内容编辑整合,配以相关情况介绍,既弥补了记者不在现场的遗憾,又可以声画结合地展现事件发生发展的初期过程,增强了电视新闻的现场感。
如2011年6月19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武汉:12年来最大暴雨来袭积水漫江城》,新闻中的视频画面便来源于网络视频画面,其中有铁路涵洞中公交车艰难行驶以及街道中公交车涉水通过的画面,另外,新闻中还选取了网友拍摄的肯德基店内,水深达到小腿的图片,配以降水量等相关背景情况的说明,该报道生动地展现了大暴雨对武汉市民生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新闻的角色已经开始从信息采集者向信息整合者转变。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与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之间将形成更加紧密的格局。到那时,自媒体视频将与电视视频联网,处在同一通信网络中。电视新闻可直接从融合后的信息通信网络中获取视频素材,大幅提高信息获取与整合的效率,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促使电视新闻从信息采集者向信息整合者转变。
二、采访方式转变:从地毯式采访到精专式采访
电视新闻角色的转变,使得其从信息采集者变为信息整合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新闻不需要采访,只是采访方式会发生改变。
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获取的都是新闻的第一落点,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获取的是一手报道,尽可能地展现事件原貌,向观众介绍“发生了什么”。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第一落点被“公民记者”抢到,电视新闻报道在时效性上有所降低,这将会促使电视新闻采访方式的转变,即从地毯式采访到精专式采访。
如2012年4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真相调查:浙江钱江三桥沙石掉落真相》,就是从地毯式采访向精专式采访转变的实例。4月16日,有网友在钱江三桥下拍摄了一段视频并上传了微博,视频中大桥多次掉落下一些类似沙石的不明物体,引发了诸多网友对钱江三桥安全性的担忧。
央视记者发现这一网友提供的视频素材之后,马上到现场进行了调查采访。这次采访并不仅仅是到现场去看一看,验证一下视频中的现象,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去的,即对事件原因的调查。央视记者到了现场之后,在网友视频拍摄地点、大桥下面进行了实地勘察,同时还找到了钱江三桥的业主方,对该公司的相关领导进行采访,之后根据该领导的回应又采访到了另一家建筑装饰工程公司的安全生产负责人,最终得出,掉落沙石像“化掉”一样的有安全隐患的大桥,实则没有任何公共安全隐患,会出现掉落的沙石是因为清扫人员,把沙土直接扫入了通风孔,这才导致了网友的误解。
从这个实例不难看出,在一些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电视新闻在失去新闻的“第一落点”后,有意识地去挖掘新闻的“第二落点”,从以前通过地毯式采访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转变为通过选题策划进行精专式采访,进而告诉观众“为什么发生”、“有什么影响”以及“该如何应对”。
三、栏目形式转变:从消息滚动播出到主题式调查报道
报道角色和采访方式的转变,最终势必要作用于栏目形式。在以前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中,电视新闻报道主要以现场采访和现场连线两种方式进行,以向观众详细介绍“发生了什么”为主要报道目的。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公民记者”采集的音视频素材的时效性愈发增强,电视新闻可以通过整合这些素材及时报道事件,省去了派出大量记者进行地毯式采访的过程,但记者仍需要在新闻报道上寻找“第二落点”,进行选题策划,进而形成对事件多层面、多角度的报道和解读。“民间影像是电视媒体的巨大资源库,利用好民间影像,对提高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的时效性、增强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大有裨益。”
通过采访事件当事方、普通受众、专家、学者,对事件原因、发生机理、发展趋势、如何应对、后续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度解读,而这每一个方面的调查报道都可以形成独立且清晰的报道主题,这些报道主题不仅可以增强报道的新闻价值,还可以体现报道的理性与平衡,给观众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提供理性决策参考,更具社会影响力和社会价值。
石材在建筑景观中的功能转变 篇7
关键词:石材,景观,功能
作为一种材料,石材的三个基本功能为:结构功能、维护功能和装饰功能。在早期人们可用于建筑的材料很有限,石材以其优异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石材同时发挥了结构、维护和装饰三方面的功能。随着认识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供人们选择的材料越来越多,石材逐渐淡出了结构材料的角色,而在装饰和维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此为主线,探讨石材在建筑景观中的功能转变历程。
1 巨石建筑的出现
在古代,创造坚固耐久的建筑是一种存储财富的办法,统治阶级尤其需要奢华、宏大的建筑。古代统治者懂得石材建筑的永恒,于是出现了巨石建筑。
英格兰索尔斯伯里等处遗留的巨石阵,或许是石材建筑真正的雏形(见图1)。巨石阵的主体由几十块巨大的石柱组成,这些石柱排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巨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 m的环形土沟与土岗。非洲津巴布韦的卡米遗址反映了类似索尔斯伯里巨石阵的设计思路:圆形围合的开敞低空间(见图2)。津巴布韦的卡米遗址是南部非洲最具有代表性的巨大石造建筑遗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1]。埃及金字塔历经数千年沧桑,地震摇撼,不倒塌,不变形,显示了古代不可思议的高度科技水平与精湛的建筑艺术。 南美洲的马丘比丘遗址,使用重达200 t的石块堆砌成石墙(见图3)。而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巨像以及我国的乐山大佛也具有类似的单体规模。
2 结构性石材
2.1 石拱体系
在中国河北赵县,有历史上著名的赵州桥。赵州桥既发挥了石材抗压、耐磨的特性,又将桥梁功能与景观设计融合在一起,是我国桥梁史上利用石材的完美典范。唐宋以来,全国各地有大量的石拱桥保留下来,桥孔多为半圆拱,有单孔的、三孔的和多孔的。其中,尤以金代所建横跨永定河的卢沟桥,为一座造型雄伟的11孔长桥。宋代称半圆拱为“券”[3],宋时拱券已应用于河流穿城墙的水门中。明清两代,随着砖结构的应用和推广,砖砌拱券有了较大的发展。明代早期出现的无梁殿,就是以砖砌筒拱为主体,上覆以传统的瓦屋顶构成的砖结构建筑。早期如明初所建的南京灵谷寺大殿,较晚的如北京颐和园智慧海,都反映着拱券结构的运用,已达到较高的水平[4]。
2.2 梁柱体系
人们掌握了石材的大规模开采与标准化加工成型技术以后,就有了建造大型纯石材建筑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石材梁柱体系随即而生。石材梁柱体系的诞生首先起源于石柱的出现。它是把结构部件与维护部件分离开来的思路,这样建筑的高度就可以不受石墙砌筑水平的限制而往高处发展了。
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如广东、安徽等地现在还保存有石柱木架建筑。古埃及的石梁柱体系也是从木质梁柱发展而来的。与中国不同,梁柱体系一直是埃及应用最广泛的空间结构形式。由于对于石材的材料特性和强度无法准确的把握,所以古埃及的石质梁柱往往都显得十分粗壮。底比斯的卡纳克神庙的柱厅内巨大的空间由许多石头过梁来覆盖,殿内石柱犹如原始森林,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这些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这也就是卡纳克神庙艺术构思的基点(见图4,图5)。希腊人放弃了对拱的发展,而集中发展那些适应当地气候、材料与社会情况的结构要素[5]。石材先用来做柱子,在檐部,先把石材用于充填部位,后来才用于额枋。到公元前7世纪末,有些庙宇,除了屋架之外,已经全用石材建造了。罗马人在继承了希腊柱式的基础上又将其大大加以发展。罗马人发现拱券结构比起梁柱系统来更具稳定性,跨度更大,而且室内的空间划分更灵活。于是罗马建筑大量采用了券拱形式,支撑券拱的墙和柱子又大又重,必须装饰。经过长期的实践,产生了后来被称为券柱式的组合,即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如同一层石质的浮雕。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
3 维护性石材
1)石材墙体。本节所要讨论的墙体,既包括承重墙体,也包括作为支挡结构的挡土墙。作为一种支护结构,挡土墙是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元素(见图6)。在园林中,需要挖湖堆山,需要平整场地,为了满足景观的需要,就会产生设计与土壤安息角不符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挡土墙来抵抗土壤的推力。2)驳岸。园林水体需要稳定、美观的水岸以维持陆地和水面一定的面积比例,防止陆地被淹或水岸坍塌而扩大水面,因此在水体边缘必须建造驳岸与护坡。驳岸的建造和设计要统一考虑实用、经济、美观等多方面的因素。3)护坡。石材护坡主要用于河道或公路、铁路的路基或路堑工程以及园林工程中。护坡除了起到稳定岸坡的作用外,还起到美化效果。
4 装饰性石材
20世纪初,在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新的社会需求产生了新的建筑类型,博物馆和办公楼取代了宫殿、神庙和教堂而占据主导的地位。这些建筑或是要求大跨度,或是要求向高层发展,因此同建筑内部结构体系相矛盾的古典柱式变得完全不能适应需要了。以钢铁、玻璃和混凝土为代表的新材料及其相应的结构形式不仅能够满足新型建筑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而且能够通过工业化大生产实现快速建造,因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人们对于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意象还没有深厚的积累,仍然需要石材时代延续下来的种种“记忆”[6]。于是人们将石材制成石板,安装在结构部件的外面,形成建筑外表。建筑表现结果的独特就成了比较可能的一个途径。例如在抛光技术普及以后,绝大多数的建筑石材都使用了抛光手法,而这时有的建筑师采用石材开采直接形成的不规则表面则获得了视觉上的冲击。这体现出人们对于石材的认识在不断改变、不断深化。
5 结语
本文从石材的兴起入手,以石材的三个基本功能为主线,探讨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石材功能的变化。从本文所述的石材应用历史来看,在建筑景观历史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设计师们,都合理地利用了石材的优点,使之发挥出特有的性质,成为设计的典范,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经典的景观作品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斯卡尔.世界古代70大奇迹:伟大建筑及其建造过程[M].吉生,姜镔,剑锋,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5][法]罗兰.马丁.希腊建筑[M].张似赞,张军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功能化转变 篇8
外部投资者和监管者是内部控制产生的原动力, 为满足外部需求而形成与发展的内部控制也旨在促使企业遵纪守法,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基于此, 会计控制成为内部控制的核心和重点。然而, 中航油、安然、世通等国内外知名公司财务丑闻的频繁曝出, 表明以会计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对财务舞弊根源认识的深入, 人们发现会计造假的深层原因在于企业经营不善, 会计控制失效往往是内部经营管理不当的外化。对于内控失效表象的过分关注, 忽略了对经营有效性这一根本的探究, 即以实现公司战略、提升经营效率效果为目标的管理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逐渐增长的对管理控制的重视与需求同重会计控制轻管理控制的现实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亟需重新审视、及时转变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的功能定位, 并做好两者的功能协调以促进公司的长远持续发展。
1 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发展与演变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初始阶段 (池国华, 2010) , 而内部牵制又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内部会计控制” (李心合, 2007)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关注, 并使内部会计控制成为财务报告审计指南的组成部分。1958年10月, 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审计程序文告》第29号中, 首次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其中, 会计控制与财产安全和财务报告可靠性直接相关, 而管理控制主要与经营有效性和管理方针的贯彻落实紧密相连。因财务舞弊案件频发而于1992、2002年分别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及SOX法案都将财务报告目标置于突出地位。
与此同时, 基于管理控制的内部控制也得以萌生和发展。1911年, Taylor《科学管理原理》的问世为管理控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到了20世纪中期, Fayol的一般管理理论视控制为管理的五大职能之一, 并指出控制适用于组织中的任何事情。1948年Wiener《控制论》的发表大大推动了管理控制的发展。随后, Anthoney (1965) 、Rotch (1993) 、Simons (1995) 、Chenhal (2003) 等相关学者分别从财务会计、管理学理论、权变理论、系统论等不同视角研究和拓展了管理控制理论, 并使其得以创新和进步。
基于不同视角的内部控制的发展, 不难看出以财务报告可靠性为目标的会计控制始终占据优先考虑的位置, 而管理控制受到的重视明显不足。
2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功能定位:审视与转变
随着现代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提升,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在企业内部的作用定位发生着变化, 管理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导向和核心作用日益突显。然而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未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反应。我们需要对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的功能定位进行重新审视与选择。
2.1 基于企业目标实现的功能定位
从控制目标来看, 会计控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而管理控制的目标主要在于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从目标层级来看, 营运效率效果的提升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 (池国华, 2003) , 这便决定了旨在提高企业营运效率效果的管理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主导性, 会计应服从于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执行战略的过程 (Anthony, 1998) , 其与战略目标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是企业运营管理的明线。管理控制是以公司业绩目标为导向的, 对公司各层任务的完成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鼓励其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而会计控制与战略目标间接相连, 会计控制以边界控制为导向, 只需在规定范围和要求内完成任务, 激励效应相对较弱, 是企业运营管理的暗线。两者一明一暗共同保证了企业目标的实现。可见, 以会计控制为导向并不能直接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达成, 内部控制的核心和重心应从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
2.2 基于企业价值提升的功能定位
会计控制是对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控制, 通过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使得外部投资者更直接有效地了解公司内部状况, 弱化企业内外的信息不对称, 进而使得投资者做出更为合理准确的投资决策, 也就是说会计控制重在发挥“价值发现”功能。而管理控制则注重企业的内部经营, 向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流程要成绩, 一方面要求公司做正确的事, 提升工作效果, 达成战略目标, 另一方面引导公司各层正确地做事, 防止预期计划的偏离, 提升工作效率, 重在发挥“价值创造”功能。只有创造了价值才能发现价值, 发现价值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价值, 企业价值发现功能的丧失大多源于价值创造功能的失效, 通过操纵会计信息以掩盖企业内部经营的缺口。因此, 注重管理控制、努力创造价值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企业应从注重“价值发现”向“价值创造”转变, 即内部控制的重心应从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
2.3 基于受托责任拓展的功能定位
威尔逊指出, 受托责任是任何控制系统都应具备的特征。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委托受托责任的履行与否成为现代企业关注的焦点,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内部重要的制衡机制, 自然成为落实受托人经济责任、保障委托人利益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
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带来了组织内部管理层级的增加和管理幅度的扩大, 受托责任关系也因此更为多层化和复杂化, 委托人完全监督受托人的行为已不可能, 以会计控制为主的结果控制成为必然选择。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 受托人所承担的受托范围由财务责任逐步扩展到整体的经营管理责任。受托责任的拓展使得控制目标也从会计信息可靠、遵循法律法规, 发展为战略实现和经营有效性的提升。与此同时, 仅注重会计控制和法规控制的约束效用已难以实现有效的控制结果, 只有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控制的功效。而管理控制作为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所构成的信息反馈回路, 不但能够发挥控制的约束功能, 而且重视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 约束与激励并行, 使得控制更为有效。可见, 受托责任范围的拓展需要内部控制的重心由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
3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功能协调与保障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功能定位的转变打破了以会计控制为主体和核心的局面, 功能定位发生变化的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还需要有效地协调以保障两者定位的稳定与作用的发挥。
3.1 明确内部控制各目标的层次性
内部控制目标层级的模糊性是导致重会计控制轻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2008年,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1) 并未给出明确的目标层次, 在实际运行中外部监管需求的压力强化了以会计控制为主导的内部控制。因此, 明确内部控制各目标的层次, 有利于内部控制的重心由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张先治 (2012) 将内部控制目标分为3个层面, 即法规控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本文按照上述层面对内部控制目标进行区分:控制是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进行的, 法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前提;会计控制为公司各项活动的运行提供信息基础, 是企业经管决策的重要依据, 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管理控制是落实战略执行的过程, 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导向。3个目标层次逐级递升 (如图1所示) , 这也就明确了内部控制的管理控制导向, 当控制目标存在冲突时, 便有了衡量和选择的尺度及依据。
3.2 修正控制目标与控制程序的逻辑错位
内部控制存在控制目标与控制程序的着眼点不一致的重大错位。内部控制目标重在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经营有效性的提升, 而内控的过程则重在对风险的控制, 并不能直接达成经营有效性的目标。
管理控制侧重在业务流程运转中实现控制目标, 有利于控制过程和控制目标的统一, 基于管理控制系统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构可有效应对上述问题。现代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是环境开放型的, 以管理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应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因素。风险不仅意味着危机也预示着机会, 风险设定和评估应该有适当的容忍度, 并不是越严越好, 以管理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不应以风险最小化为出发点, 而是将风险降低到可以容忍的合理水平, 重在价值创造。控制活动可以借鉴管理控制中的“流程再造”和“学习型组织”, 从资本保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出发, 取消不产生价值增值的活动和流程, 积极吸收和把握新的创收手段与方法。我们可以增加业绩评价这一要素, 使得内部控制更具激励功能, 并结合平衡计分卡, 将结果指标与动因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相融合, 构建综合的业绩评价体系, 更好地发挥内控功效。信息与沟通不仅要包括财务信息还要涵盖非财务信息, 同时还要借助先进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监控的效果要反映到内部控制的各流程中, 不仅仅是单向的控制, 而是形成一个有效的反馈回路, 不断完善与改进, 不断更新与进步。
3.3 正视内部控制的服务视角
股东、管理层、债权人等各利益相关者对内部控制均有着不同的需求, 甚至为满足监管者立场而成为应对外部监管要求的程序化工具 (郭安邦, 2009) , 然而内部控制是对受托责任的控制, 它不单单为某一利益方服务, 当然也更不只是外部监管的工具。这些不同的视角和需求是内部控制关注的不同层面, 要想协调和整合好各方需求, 只能立足于内部控制的本质目标——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这又回到了以管理控制为主导的内部控制, 也就是说只有企业真正强大了, 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障。无论内部控制面临怎样的困境, 我们都要正视内部控制的服务视角, 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基准, 切实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的本质作用与功能。
摘要: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以会计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需要被重新审视。文章在回顾会计控制、管理控制发展的基础上, 基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受托责任的拓展3个方面对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功能进行再审视与选择, 并通过明确内部控制目标层次、修正内部控制目标与控制程序的错位、正视内部控制服务视角, 保障两者功能的协调及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管理控制,会计控制,定位转变,功能协调
参考文献
[1]池国华.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池国华, 吴晓巍.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关系[J].审计研究, 2003 (5) :53-57.
[3]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J].新理财, 2004 (1) :50-51.
[4]张相洲, 王海妹.基于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观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8) :68-72.
功能化转变 篇9
1.非油品业务概述
加油站非油品业务, 是指加油站除了加油、加气等常规业务外开展的其他业务, 包括便利店业务、汽服业务、广告业务和其他 (金融、通讯、彩票) 等业务。其中:便利店业务以自主经营、统一管理的模式为主;汽服业务以场地出租为主要发展模式;广告业务开发实行“统分结合”的运作模式;快餐业务, 以场地出租为主;其他业务还包括房屋租赁、彩票销售、保险代理、金融服务、代销充值卡、代收水电气费等业务。
2.意义
当前, 兄弟企业和社会经营单位发展加油站的步伐越来越快, 壳牌、道达尔等国外公司通过合资合作也建立了相当规模的销售网络, 我们的市场腹地已经变成了竞争的前沿。而成品油又是标准化产品, 各家产品相互间的替代性很强, 属于同质化竞争, 为此如何在成品油市场格局调整中, 继续保持并不断增强竞争优势, 是我们作为销售企业必须要完成好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开展非油品业务, 不仅国外成熟的成品油市场证明是正确的, 中石化、中石油过去几年的实践也证明是正确的。通过发展非油品业务, 把成品油零售网络建设成为具有优质的服务、完备的功能、较强竞争力以及品牌价值的综合性服务网络;把加油站建设成为综合服务站, 打造成“汽车生活的驿站”, 这一功能转变不仅仅是为了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也是为了巩固和扩大我们现有的竞争优势, 更是我们在同质化竞争中寻求差异化发展的战略行动。
对于上海公司来说, 开展便利店、汽车服务店、快餐店等非油品业务, 进一步完善加油站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营造商业氛围, 是加油站今后的发展方向, 对于巩固成品油市场占有率和充分发挥营销网络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上海公司非油品业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近年来非油品业务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 同时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的经验和先进做法, 提出进一步做好加油站非油品业务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使上海公司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提高市场竞争力。
非油品业务发展现状
国外非油品业务和国内相差不大, 包括便利店、汽服、旅馆、快餐等等。美国、欧洲、日本的加油站非油品业务起步较早, 经过几十年经营, 已步入成熟阶段, 在运作模式、品牌形象、管理方法等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指导体系。国内销售企业非油品业务起步相对较晚。近几年, 以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为代表的石油公司开始意识到非油品业务的重要性, 逐步转变发展战略, 由单一油品零售商向加油站网络综合运营商转变, 力求将“加油站”打造为功能完善的“服务站”。但是由于起步晚, 加之技术、管理、人才、经验等方面条件的制约, 国内加油站非油品业务还没有形成完备的运作体系, 仍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
1.国外现状
(1) 美国非油品业务
美国大多数加油站拥有便利店。根据周边市场、消费对象的不同, 便利店规模大小、商品多少差异较大, 许多便利店实施差别化营销, 商品根据周边顾客消费需求而定, 甚至提供休闲场所。中、大型加油站一般有自助洗车业务。
美国绝大多数加油站实行自助加油。加油站、便利店实行自有他营、他有他营为主, 自有自营为辅的经营模式。用工以便利店服务为主体。由于油品市场竞争激烈, 毛利微薄, 加油站经营理念基本相同, 油品经营是手段, 目的是吸引顾客, 非油品才是加油站盈利的主要来源。便利店毛利约占加油站毛利的60%左右, 平均毛利率在30%左右。
(2) 欧洲非油品业务
在欧洲, 基本达到了有站必有店的程度。无论在高速路旁、市区内还是市区外, 有加油站的地方都有便利店, 大的加油站还开设有超市。欧洲主要石油公司开展非油品经营有两种方式, 一是与大型零售企业联合, 将加油站开进超市或在加油站开设品牌便利店;二是石油公司在加油站内开设自有便利店。
在法国, BP公司与法国最大的零售企业家乐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实现油品销售与非油品销售两项业务的双重增长;道达尔公司设立了专门的非油品销售部门, 单站年销售收入超过80万欧元。
德国的加油站非油品业务以便利店为主, 也有快餐店和汽服。根据加油站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城区内加油站一般采用“加油站+便利店”的模式;在高速公路、郊外的加油站大多采用“加油站+便利店+快餐+休闲”等服务模式, 形成一个综合服务区。
(3) 日本非油品业务
日本加油站很少有便利店, 主要是由于日本的便利店已十分发达, 24小时营业随处可见。日本的加油站非油品业务以汽车为主, 主要是与日本汽车多已成为人们日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有关。有些加油站员工除拥有加油必须的技能证书之外, 还有汽车服务相关的技术证书, 目前日本加油站的汽服业务, 已成为增加销售收入的一种经营方式。
2.国内现状
在我国, 加油站非油品业务尚属于发展初期, 还缺少足够的利润, 但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非油品业务的营业收入已呈现跨越式增长。
以中石化为例:2002年, 由北京石油成立“实宜捷”商贸有限公司开展非油品业务, 同年开设第一家便利店。之后中石化又与上海捷强等多家公司进行过探索式合作, 虽然有的以失败告终, 但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开展非油品业务的经验和教训。与此同时, 中石化还与BP、壳牌等国际石油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在合资公司旗下的加油站尝试非油品经营, 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008年, 在中石化所属加油站内正式全面启动了非油品业务, 明确了非油品业务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 同时确定了非油品业务的经营模式, 即便利店业务以自营方式, 快餐、汽车服务、广告灯业务以出租场地方式为主。通过发挥加油站网络及区位优势、规模经营优势、品牌优势及资源优势, 创立了自主品牌“易捷”。
2008年, 中石化非油品业务营业收入只有11亿元, 到2012年营业额已突破110亿元, 5年时间增长10倍。截止到目前, 中石化3万家加油站中有逾2.1万家开设了“易捷”便利店。
3.现状差异与比较
从非油品业务内容来看, 国内外没有太大区别, 主要是便利店、汽服、快餐店等;从经营模式看, 欧美和我国非油品业务以“加油站+便利店”为主要经营模式, 日本以“加油站+汽服”为主要经营模式。
但是从非油品业务毛利率统计数来看, 欧美国家非油品业务占加油站毛利率高达60%, 而我国以中石化为例, 便利店毛利率15%、便利店服务 (手机充值、彩票) 毛利率2%、汽车养护毛利率达81%、加油客户进店消费率2%。从而反映出便利店经营质量不高、品类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国外对非油品业务的选择主要受城市汽车保有量、便利店发达程度影响, 我国对非油品业务的选择主要是学习国外几十年来发展非油品业务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城市, 如何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非油品业务, 并没有明确的指导。
4.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上述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并结合上海公司近年来在非油品业务领域的经营发展情况, 通过归纳和整理得出我们在非油品业务发展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
(1) 便利店的经营质量有待提高
与行业外便利店相比, 加油站便利店的经营质量存在明显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商品毛利率水平较低, 如便利店全年服务类产品销售额2.1亿元, 同比增幅达68%, 但毛利率仅1%;而毛利率23%的便利店商品销售1.25亿元, 增幅仅15%。二是缺乏适合加油站便利店销售的核心品类, 商品退货率高, 没有明显的特色和价格优势。分析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1) 由于便利店服务类商品销售比重过大, 造成销售结构不合理, 有待进一步优化。
2) 市场调研不够, 没有根据不同地理位置的加油站因地制宜配置商品, 销售商品缺乏差异化。如在市区的加油站便利店, 销售产品与周边其他品牌便利店没有明显差异, 加上由于退货率高造成商品进价较高, 售价也就很难低于其他便利店。
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 市区便利店230座、郊县98座、国省道73座、高速公路18座, 便利店商品应根据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合理配置。此外, 在所有便利店中, 约有1/5左右为简易店, 在建设布局、店铺规模、产品陈列等方面与标准规范的要求存在差距。
3) 便利店经营人员专业程度不高, 所有便利店由加油站站长管理, 经营销售人员均由加油站工作人员兼职, 业务增加了但人员编制没有增加, 未设专职岗位, 缺乏专职营销人员, 现场营销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此外, 非油品专职管理员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工作能力各有长短。
4) 便利店经营人员销售非油品业务的精力和动力有限。对于在编制上属于油站公司的加油站人员来说, 油品销售才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主业”, 他们首先要完成的是加油站经营量的指标, 对于非油品销售的指标考核, 已由原来的有奖有罚调整为目前的只奖不罚的政策, 但奖励力度不大, 不足以调动起员工销售非油品的热情。
(2) 消费者到加油站消费的习惯还未养成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 目前到加油站便利店去消费其实并不便利, 影响了购物的积极性, 除了便利店商品品类不丰富、缺乏迎合消费者喜好的商品以外, 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有些以前年度修建的加油站整体建设布局不合理, 没有供车主停车购物的场地, 一些便利店为简易店, 影响了客户进店消费的兴趣。
2) 上海连锁商业已进入成熟期, 便利店已经十分发达, 在市区便利店分布广泛又密集, 有的地段甚至达到了“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地步。外来品牌如全家、7-11凭借专业的管理经验、优良的服务质量、领先的信息化技术, 以及丰富的营销活动, 赢得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 加油站便利店要想吸引消费者, 无疑是在以“弱势打强势”, 盈利压力较大。
3) 到加油站消费是一个新兴的消费习惯, 尽管上海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但是一个消费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期内形成的, 可能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如何引导消费者形成新的购物习惯对上海公司的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宣传推广等能力都是严峻的考验。
(3) 非油品业务总体盈利水平较低
上海公司在营便利店420座, 占到了在营加油站总数的73%, 而综合汽服仅71座。某年便利店总含税销售额3.5亿元, 汽服、快餐、其他场地出租等租金收入900万元, 全年便利店商品毛利率23.1%, 服务类毛利率1%, 综合毛利率9.3%。无论在市区还是郊县, 便利店是加油站非油品业务的重点, 亏多盈少的便利店业务由我方经营, 而毛利率高的汽服业务以场地出租的方式提供合作方经营, 因此非油品业务构成的配置是造成盈利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未来发展启示与应对措施
1.非油品业务差异发展得到的启示
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非油品业务的发展历程和做法, 可以看出, 国内非油品业务在从业人员、毛利率方面与国外存在明显的差距, 也对我们做好非油品业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 要重视学习国外石油公司高度重视非油品业务, 将非油品提升到整体石油零售战略的高度, 摆到与油品零售同等重要的位置, 甚至决定了石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外石油零售巨头的非油品业务不是独立于油品零售以外、也不是简单的油品零售附属业务, 而是一个完整的零售战略的重要组成。
(2) 国外石油公司引入了专业的第三方零售管理公司和专业人才, 运用专业的管理经验开展非油品业务, 这也应成为国内非油品业务发展的方向。
(3) 国外石油公司注重因地制宜地发展非油品业务, 根据地区、经济、市场特征选择业务内容, 欧美和日韩对非油品业务的不同选择就是很好的例子。国内的非油品业务也应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择不同的业务和侧重点, 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2.应对业务发展的措施
加油站功能的扩展、形象的改善, 实质上是服务内容和水平的提升, 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只有这样, 才能把客户更多地吸引到加油站来, 实现油品和非油品业务“双提升”。
(1) 把握目标市场特点, 优化品类结构
上海地区不同于中国其他地方, 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同样地, 便利店也已经十分发达, 竞争激烈。因此, 要通过市场调查进行科学分析研究, 准确把握目标市场特点, 目标顾客服务需求, 确立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
建议从优化产品品类结构下手, 细分商圈和客户群, 针对不同地区的便利店, 设置不同的商品品类, 提高优势品类, 减少便利店服务等低毛利品类。如建立在市区加油站的便利店, 在品类的选择上要避免与附近便利店和超市的重合, 主动寻找、发掘优质商品, 不断扩大重点商品和特色商品规模, 打造易捷的“名特优”;利用消费者对副食品需求的增长, 采购进口食品, 提高采购水平;在国省道、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加油站便利店, 增加饮料、食品的配置。
(2) 利用现有网络资源, 加快发展汽服业务
汽服业务毛利率高达80%, 比便利店业务更有成为利润增长点的优势。上海的城市发达程度与日本相似, 且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长, 因地制宜地发展汽服业务, 更能满足上海消费者的需求, 对发展非油品业务来说有更广阔的前景。
发展汽服业务, 要做好新项目的规划和选点工作, 对所属加油站进行逐个排查, 遵循效益优先、先城区后郊区的原则进行规划。对已有的汽服点, 进行清理整顿, 坚决清理影响加油站整体形象和管理以及不规范运作的项目。
(3) 加大油非互动营销, 吸引车主进店消费
非油品商品选择、服务设置要紧紧贴近驾驶员及随车人员, 加油卡积分可以用于便利店消费, 汽车保养、洗车等, 便利店消费积分可用于加油。非油品营销流程设计要有机的融入到加油服务之中, 使顾客感觉服务的自然、贴心和快捷。
(4) 开展多种经营, 扩大电子商务影响力
在市场竞争主体增多尤其是批发单位增多和市场资源充足的情况下, 大客户将成为众多竞争对手争先抢占的对象。虽然目前直销具有不稳定性、客户对品牌忠诚度不高的特点, 但是随着客户消费理念的逐步成熟, 品牌因素和长期合作关系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客户的重要因素。利用大客户发展团购业务, 在批发市场开展“油非互促”活动, 以稳定团购业务客户群。
此外, 可以借鉴亚马逊与全家合作, 推出自提服务的模式。利用自有的网络优势, 把加油站作为物流站点, 与店商如京东、天猫等合作, 开展外部客户网购商品自提服务, 增加顾客对加油站网点分布的了解, 吸引有车族以外的顾客进店消费。对于需要在市区开设产品体验店的品牌和店商, 可采取场地租赁的合作方式, 将闲置场地用“活”。
(5) 加强专业培训, 完善非油品营销管理队伍建设
引进专业人才和非油品管理公司, 专业的第三方零售管理公司加入是非油品业务发展的方向, 外聘便利店、汽服专家, 或与专业第三方管理公司合作, 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学习先进经验。
结语
功能化转变 篇10
1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中社区护理健康体系的建立和实践
1.1 社区护士——家庭医生团队的管理者
清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苏州市城乡结合, 城北街道是一个城镇和农村相结合, 并存在大量外来人口的新型社区, 辖区常住人口38189人, 外来暂住人口约7000左右, 实际服务人口47000人左右。而本中心全科医生 (经过全科规范化培训及转岗培训) 共7人, 要参与社区医疗﹑儿童保健﹑计划免疫﹑康复﹑中医适宜技术﹑老年人健康体检等工作。7人全科医生中1人为返聘医生, 1人为管理人员 (中心主任) 。当初在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时就考虑了实际困难, 中心共成立了4个家医团队, 每个团队有一名经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作为团队核心, 并辅助1名社区护士及医技人员。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是提供全面系统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知识。
1.2 制定团队工作内容, 调动各方积极性
护士主动承担居民健康管理职责, 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就是改变原有的“被动坐等”模式变为“主动预约”模式。主动联系辖区居委会﹑社区工作人员, 组织一些义诊和咨询活动, 让小区居民与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建立信任, 中心通过改变工作方式, 调整工作时间, 确定每周1天为中心家庭医生工作室时间, 1天为社区居委会的家庭医生工作室时间, 3天为全科门诊。保证每周有家医服务团队核心人员下社区一天, 主动为辖区居民开展健康指导, 健康档案建立, 高血压﹑糖尿病定期监测及慢病的指导, 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诊疗。慢病检测等服务。社区护士主动承担居民健康管理, 通过下社区时的面对面, 平时的电话随访, 了解所管理的辖区的居民有关慢性病知﹑信﹑行现状, 甄别居民相关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级, 对继发心血管事件及各种并发症进行风险预测, 并告知居民以引起患者足够重视。同时教会患者识别自身存在的慢性病危险因素, 并将可控的危险因素确立为社区护士主要干预项目, 结合“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人类健康四大基石理论, 依据首﹑次优原则, 尊重患者意愿, 按照护理程序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 认真实施干预指导, 必要时培训家庭血压﹑指尖血糖的正确测量方法。
1.3 注重主动服务﹑加强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分工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不光服务慢病患者, 还包括辖区的健康居民, 了解居民的健康习惯﹑知识水平﹑生活方式等, 辖区的健康档案的完善和利用也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主要工作,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除了核心成员以外还包括了中心其他岗位成员。社区护士通过合理分工﹑资源整合利用, 协助全科医生完成团队工作。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工作可以丰富多样, 开展健康讲座, 居民座谈会, 病友聚乐会等形式, 只要居民想了解的健康知识, 团队都可以提供帮助。社区护士在进行上门访视时, 不仅要关注患者自身, 并把患者家庭及亲属当作患者生活的整体考虑, 吸纳家庭成员共同参与, 不仅要考虑患者疾病本身, 还要善于发现健康问题和不良生活方式, 共同改进[2]。
2 初见成效
2.1 自团队服务模式在本中心实施后, 门诊量稳步上升, 门诊量同比上升了42%, 参加社区工作室及预约家医门诊量在逐渐上升。
2.2 团队服务模式的多样性。改变了原来单一下社区量血压的服务, 开展各种服务模式:健康小讲座﹑如何正确服用高血压药物﹑如何了解化验单﹑家庭中如何保存药物﹑急救小常识等, 形式有上课﹑义诊﹑智力竞赛等。自实施以来, 共开展健康服务43次, 受益﹑参与居民人数约4000余人次。
2.3 开展家医团队服务以来, 2.8万余份健康档案, 成为随诊活档案, 完成3856名老年人的健康体检﹑健康评估, 在体检中新诊断84名慢性病人, 新建家庭病床15张。
3 讨论
3.1 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改变了原来“被动式坐堂门诊”转变为主动式的入户上门, 把健康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为居民提供医药顾问﹑就医导向﹑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指导。团队对居民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主次分明的开展三类人群 (重点人群﹑高危人群和全人群) 的健康管理。但要做好﹑做完善, 需要投入大量全科医生和护师。我国全科医学培训起步较晚, 现在国家在大力培养全科医学人才, 但供需不平衡, WHO指出, 平均2500人口配备1位家庭医生, 本辖区共4.7万人口, 平均7000人才有一位全科医生, 缺口比较大。而有经验的社区护士完全有能力开展绝大部分上门服务和慢病的健康管理。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医师和护师联合协作的团队服务模式。通过本中心近一年来的实践, 医护合作的团队服务模式对现在全科医生短缺, 医生低龄化﹑团队服务工作的合理性上有弥补作用。
3.2 改变护士的健康理念, 是团队服务的关键。健康管理是在健康管理医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医学服务, 它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的整个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评估﹑有效干预和连续跟踪[3]。我中心通过查阅国内外的资料和先进经验介绍, 通过对中心全科护士的多次座谈, 让她们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制定团队服务流程, 护士与居民沟通技巧的册子, 让护士转变观念,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是医生为核心, 护士为管理者的合作服务团队, 共同管理辖区居民的健康情况, 充分发挥护士善于观察﹑善于沟通﹑亲和力强的特点, 为医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在国家新医改政策下, 对社区卫生服务提出明确要求:要完善服务功能, 并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4,5],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模式, 在我国是个较新的事物, 很多工作都有待开拓和创新, 社区护士只有主动转变健康管理理念, 主动服务居民和病人, 将工作内容将由疾病护理拓展至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等方面,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创造条件使社区护士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中发挥重要角色和作用。
摘要:目前我国家庭医生制度起步较晚, 能独立承担家庭医生职责的规范培训的全科医生较少, 在这一形势下, 本中心自2014年开始探索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模式 (下称团队) , 由全科医生, 社区护士共同承担居民健康管理, 通过改变社区护士的服务理念、提高专业素质, 在团队中发挥专业协作, 管理协调、医患沟通的作用, 更好的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卫生服务。
关键词: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团队) :社区护士全面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鲍勇中国家庭医生制度研究[J].社区卫生保健, 2011, 10 (1) :1-5
[2]王凌云, 马鹏涛家庭医生式服务中社区护士家庭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2013, 16 (9) :3002-3005
[3]刘可仪, 周颖清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初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 :90
[4]杨燕, 李颖护患﹑医患沟通应用的细节问题[J], 中国社区医师, 2010, 24 (12) :240
功能化转变 篇11
1 特藏资源“管”与“用”之间的矛盾
目前的图书馆资源建设中, 文献资源是标准化的, 但图书馆服务对象的需求是个性化的, 用标准化的资源去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必然出现两者之间的不适配。即使资源是独特的, 当资源的独特性与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两者不能完全对接时, 同样会造成特藏资源利用价值的下降。建立具有独特性, 但不具有相应价值的特藏资源, 只能彰显图书馆的资源地位, 是对有限资源经费的不当使用。
就目前图书馆特藏资源的管理来看多数制定了保护为主、兼顾使用的原则, 对特藏资源使用做出了种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规定, 导致科研人员在资源使用上的不便, 同时影响资源价值的发挥, 这种限制性管理方式导致了特藏资源“管”与“用”之间的矛盾。
2 特藏文献“管”与“用”矛盾的化解
随着高校科研的发展, 高校科研团队对图书馆服务需求出现快速增长, 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适应这种变化, 目前部分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出发点发生了转变:为实现图书馆“服务于科研教学”的使命, 实现图书馆服务功能, 针对科研特定需求, 定向建设特藏资源, 其独特性体现资源使用目的上。建立与科研团队紧密相关的, 具有项目或课题特定适用性的特藏资源, 把图书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理念落到实处。针对科研项目特定需求建设的特藏资源, 建立之初就是为了将文献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因此建立的特藏资源可以根据项目情况, 暂存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存放于科研团队工作场所方便科研人员根据需求随时查阅、取用, 可以消解文献需求与管理之间的矛盾。
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采用了建设基于科研需求特藏文献的办法。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组建的“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 主要从事台湾历史文献整理研究、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台湾豫籍名人研究。该中心近年来承担了国台办研究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课题、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图书等多项科研项目, 已成为河南省重要对台交流基地。校图书馆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花三十余万分批采购科研所需文献, 并对原有馆藏中相关的文献进行调整, 正式设立与科研团队需求相适应的“台湾文献特藏部”。这种与科研需求相结合的特藏文献解决了巨额资料采购费对单一科研项目有限经费造成的压力, 有力地配合了科研活动, 受到该中心科研人员的一致赞赏。
3 基于科研特定需求建设的特藏资源优势
3.1 避免资源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目前国内高校科研团队建立科研专题资源的方式一般为自建资料室 (库) 。这种方式造成科研团队和图书馆在文献资源采购方面的交叉重复, 导致采购经费浪费, 同时也增加了图书馆和科研团队的管理成本。基于科研特定需求建设的特藏资源等于帮助科研团队建立专属的资料室, 必要时可将特藏资源暂时搬迁到科研团队办公地, 在项目完成后再将文献资料收回图书馆集中管理, 由专项使用进入常规流通循环, 真正实现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
3.2 实现科研项目重要性与文献资源经费合理配比
通过与科研管理机构的配合, 图书馆可根据科研项目的重要性、文献资源需求的急切程度、文献资源的可再利用性, 进行充分调研、详细论证, 将学校划拨的文献资源经费列出一部分, 进行专项科研相关文献资源采购, 保证文献资源经费“好钢用在刀刃上”, 将图书馆有限文献经费价值最大化, 更有效地实现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
3.3 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科研第一线
通过与科研团队的密切合作, 图书馆可以将特定科研文献资源的采购、管理等工作承担下来。一方面, 使科研人员从图书采购管理这种琐碎工作中解脱出来, 使其能够真正地集中精力专注科研;另一方面, 将图书馆服务的场所由图书馆延伸到科研团队内, 做到真正服务于具体的科研项目, 具体的科研人员, 将服务工作做到科研第一线, 从而使“为教学科研服务”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
3.4 有利于学科馆员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成长
与科研项目特定目标相适应的特藏文献建设, 要求相应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深入到科研团队内部, 对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或专题进行深入了解, 成为其中真正的一员, 这样才能发现科研真实需求。通过与科研团队的紧密结合, 学科馆员不再是一个泛化的学科指引者概念, 解决了以前学科馆员不能够真正深入到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问题, 避免了对所负责学科学术前沿了解的泛化和专业知识空心化现象出现。对科研项目及学科的系统了解和深刻认识, 必定推动学科馆员在专业素养方面的成长。在这种与科研密切结合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科馆员, 其知识结构更适应为学科研究服务, 其专业素养在合作中得到极大提高, 其专业能力与学科的应用性要求更接近, 其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能力的增长保证了与科研人员沟通的有效性, 有利于学科馆员价值的全面发挥。
特藏文献资源建设从追求资源自身独特到服务目的特定的转变, 体现了当代图书馆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变, 这种转变将加强图书馆与科研工作的结合, 间接提升图书馆员自身素养与专业水平, 达到与科研团队的双赢。
摘要:图书馆特藏文献建设一般是从馆藏文献资源自身的特殊性角度出发的, 而基于高校科研需要所建设的特藏文献则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出发点。这种特藏资源建设模式能够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科研项目重要性与文献经费投入合理配比, 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科研第一线, 有利于学科馆员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成长。
关键词:特藏文献,学科馆员,图书馆服务
参考文献
[1]赵雅丽.闽台建筑文化特藏文献开发和利用的策略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8) :155.
[2]陈霞.黎明职业大学巴金、梁披云赠书特藏室的馆藏特色[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1 (5) :138~139.
【功能化转变】推荐阅读:
内部审计功能的转变08-29
内部控制功能转变研究10-25
功能化修饰06-01
功能化应用07-28
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10-14
肾功能、心脏功能不全07-01
功能化酸性离子液体08-28
应用Word表格功能实现稿纸功能07-24
用地功能07-16
基础功能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