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记者

2024-12-30

公民记者(精选6篇)

公民记者 篇1

2005年7月7日早上,伦敦地铁遭遇恐怖分子发动的连环爆炸袭击,世界各大媒体争相登载的爆炸现场图片,大多数都是遭袭现场的目击者用手机拍下的,而并非专业的新闻记者所拍。它们迅速传遍世界,也为警察破案提供了大量的现场证据。伦敦《卫报》称“伦敦爆炸事件标志着新闻收集过程中的一个顶点”,是“新闻程序的民主化”。(1)在这场特大突发新闻事件中,现场目击者用手机拍到了主流新闻机构常常花巨大成本仍求之不得的第一手照片,也使我们看到了公众的参与性逐渐渗透到了过去由职业记者所垄断的领域。

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新闻业在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闻改革运动后,开始重视社会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接着是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使新闻文本的制作模式发生变化,产生了“互动新闻”或是“参与式新闻”,公民记者也随之诞生和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力量,公民记者通过网络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媒体、社会舆论和政府的决策,甚至在一些主流媒体失语的领域日益成为主流。

公民记者是网络数字时代的产物,他们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和工具,因而具有传统媒体记者所没有的优势。例如摄像手机、DV、网络电话和视频等新闻采集工具,以及新兴网络技术带来的新的传播渠道,如博客、BBS、RSS聚合新闻等。事实上,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记者周曙光,就是利用博客、BBS等网络平台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发布的。重庆钉子户维权案、厦门市民反PX游行、贵州瓮安骚乱、央视大火等重大新闻,都是他利用网络博客报道的。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2009年的甲型流感等事件中,这些非职业记者通过文字、图片和影音资料传播灾情、疫情,作出的报道深入各个角落,提供了很多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

然而,伦敦爆炸案的一名当事人Justin后来却在自己的博客中表达了对当时那些围观拍摄者的愤怒,这提醒了我们,要对当前的“公民记者现象”进行理性的反思,全面看待一些所谓的公民记者的行为。他在博客中写道:“这些旁观的人都试图进入地铁站内进行拍摄,他们即使不能进去救人,也不应该堵在疏散通道口外。……当我意识到所有这些用手机拍照的人都是想把这件事告诉全世界时,我想是否应该用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来告诉人们这个故事,而不是只是这些血腥残忍的画面。这些拍照的人是真的想对这个世界有所帮助,还是只是令人们感受了这场惊骇而已……赤裸裸的诉诸人们对于血腥暴力的冲动,曾是非主流的小报和新闻机构的做法,现在我们可爱的同胞,也在随时准备着相机记录我们这个时代所有可怕的瞬间……”他的话让我们联想起过去香港的娱乐记者,他们以跟踪明星隐私,“看图作文”闻名,不断爆出娱乐圈的猛料,表面看上去言之凿凿,但大多是牵强附会的小说,所以被人们戏称为“狗仔”。

相比传统媒介记者的专业性和报道的正规性而言,公民记者来源广泛,多数是非职业的新闻传播者,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新闻学教育,缺乏基本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并且技能不高,对客观、公正、真实等新闻准则和基本价值观方面的认识也不深。无论是报道理念、选题角度,还是采访方式、制作手法,都显得稚嫩和业余,这决定了公民新闻报道在传播形态中具有非正式、非正规的特点。由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很短,又很重视现场新闻素材的获取,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专业记者到达现场后几乎很难再捕捉到多少有价值的信息,而无所不在的公民只要当时人在场,并且配备基本的摄录器材,就可以承担起一个公民记者的角色。他们不必秉承新闻职业道德,获取新闻素材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责任感不强。例如在某些交通事故中,专业记者知道首先要配合公安部门的工作保护现场,其次才是满足自己的采访需求,而非职业的公民记者就可能顾不了这些。再比如就像伦敦地铁爆炸案中的拍摄者那样,他们看到有乘客的生命可能会受到威胁,第一反应不是去伸出援手挽救生命,而是只顾去拍那些瞬间的血腥画面,以期投往各大媒体网站索取报酬或是贴在自己的博客中赚取点击率。很多情况下,这种所谓的公民记者并不能完全承担起专业记者的责任,而更像津津乐道于明星隐私,追腥逐臭的狗仔。可见,公民记者虽然有助于推动新闻报道的革新和发展,却也会因滥用而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公民记者这个称呼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争议,依照对职业记者的要求,对公民记者进行职业精神的教育和新闻伦理道德的规范就显得更加困难。“公民”作为“记者”的定语,公民记者只是记者范畴里面一个特殊的群体,抑或公众去做一些类似记者的工作,因而有了“公民记者”这一称谓。如果做一个公民记者也要求做专业化报道,那么很明显,目前绝大多数的博客都算不上公民新闻,前面对公民记者的定义也失去了意义;如果公民记者的身份本质上还是普通公众,那么他们只需遵从一般的社会道德,并不需要担负起“公共利益”的责任。这一问题仍争议颇多,但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所言———这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解释新闻的时代,但传统新闻学的基本信条,如真实、公正和准确将继续构成新闻的核心和基本要素。公众仍然需要有经验的新闻专业人士帮助他们在垃圾信息堆积如山的网络世界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2)

参考文献

[1].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张羽、赵俊峰:《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37卷,第3期。

[3].范东升:《公民新闻的兴起和启示》,《国际新闻界》,2006(1)。

[4].陈养凯:《公民新闻的理念与实践——以网络B BS和B LOG为中心》,2008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吴飒:《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记者研究》,2007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浅谈两岸公民记者发展现状 篇2

关键词:公民记者;发展现状;PeoPo平台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037-02

一、公民记者的含义

公民记者是指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能够发挥专业记者的作用。其中“参与式”新闻的理念体现在公民记者身上,也就是说“民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收集、报道、分析及传播新闻和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

公民记者是对周围发生的事件,或重大社会事件感兴趣且具有新闻敏感性,具有传播能力,并采取积极行动,采、编、发布相关信息的公民。其本质就是具有“新闻特性”的公民,这种特性取决于公民对实现法律赋予的民主政治权利的追求[1]。公民记者实现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前提就是需要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可以说,正是由于新媒体的出现才降低了公民表达和传播的门槛,提供了报道事实的平台。

二、两岸公民记者的诞生背景

(一)大陆公民记者的诞生背景

1.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崛起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中国大陆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微博用户数量增幅高达208.9%,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在微博用户暴涨过程中,手机微博的表现可圈可点。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从2010年末的15.5%上升至34%。微博的便捷性与手机的便携性相结合,为公众随时进行信息传播提供了平台,客观上促进了大陆公民记者的诞生。

2.媒介生态的日趋多样化、复杂化

(1)信息需求量大,传统媒体失语。一方面,大陆多数民众的媒介接近率和使用率较低,民众的信息获取渠道少;与此相反,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民众的信息需求量却在上升。另一方面,在大陆,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本质上为党的喉舌。因此,多数传统媒介迫于政治原因或经济原因在许多重大事件的传播和报道上处于缺席状态。这两方面原因迫使更多的民众将目光投向触手可及的网络世界,一方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传播信息以便与更多人分享。

(2)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崛起。随着大陆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以及公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陆民众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民众不再是极权政治下受政治随手摆布的愚民,而是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权利和公民责任。这主要表现在大陆民众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参政议政意识不断提高,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意识越来越强。

3.转型期社会利益问题频发,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

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大,民众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领导干部不倾听民众呼声,再加上民众缺乏利益表达与申诉渠道,从而导致了群体性事件在大陆频发。仅两年间,就有“宜黄血拆”、“李刚案”、“药家鑫案”、“李双江之子持枪案”、“郭美美与红十字会风波案”、“小悦悦事件”等公民记者广泛参与传播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这些事件的背后,都存在政府与民众的利益冲突和话语权争夺。

(二)台湾公民记者的产生背景

新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台湾有60多家电视台,近80辆SNG采访车,各家媒体之间竞争激烈。由于传媒生态的多元化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加,各家电视台为了抢新闻、观众及收视而绞尽脑汁,除了在新闻线索和内容上竞争外,还采用提早播报新闻时间来取得优势。笔者在中国电视公司实习发现,各大电视台的晚间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议题的选择上大同小异,“模式化”程度非常高,从议题选择、画面展现、标题字幕、到主播与记者的语气语调都十分类似,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2]。

三、两岸公民记者的发展现状

(一)大陆公民记者发展现状

1.草根平台多,专业平台少。目前,大陆公民记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发布新闻作品。这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微博客、博客、网络论坛、QQ群、播客等。这些平台都带有较强的草根性,新闻传播门槛较低。然而,针对公民记者的专业平台却不多。目前比较专业的平台只有闾丘露薇的“一五一十部落”和大陆的中国公民新闻网。前者系凤凰卫视著名记者闾丘露薇于2007年创建。后者于2006年9月正式上线,是目前大陆唯一定位为公民新闻的门户网站,也是唯一全方位提供公民话语和诉求的平台。

2.公民记者数量多,专业程度低。随着大陆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大面积覆盖,使用媒体传播方式的人数正在飞速增长,这也意味着潜在的公民记者数量巨大,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另一方面,问题也在凸显,就是普通人的新闻专业水准不容乐观。大陆公民记者在报道中会有自己主观的想法,难以客观准确的还原事实真相,“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有争议的事件,情绪化报道会影响公众的判断。

3.独立性强,缺少监管。公民记者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可以摆脱体制的束缚,独立对事件进行挖掘追究。比如2007年老虎庙的《跨晋、蒙、陕、宁四省民生、民情单骑考察行动——思想者之旅策划书》,他用照片、文字和视频记录下自己一路所闻所见的社会生活、民间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等,体现出公民记者独特的新闻价值,引起广泛关注。但同时应该看到,公民记者在目前的舆论生态中缺少相应的体制监管,因此有的公民记者会在采访报道中谋取个人利益,例如向当事人索要劳务费,亦或是在事件调查中接受网友的捐助。这样的行为不仅对记者形象造成了影响,更使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下降,而公信力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恢复的。

(二)台湾公民记者发展现状

台湾公共电视2007年4月成立的“PeoPo公民新闻平台”,发展至今,平台上已累积近六万篇报导,超过5300位公民记者,更有210个NGO、NPO加入,以及15所大学传播学采访中心的热情参与[3]。PEOPO公民新闻平台关怀社区公民意识,强调公民自主,保持公民新闻的原创性,同时还提供公民记者培训、公民记者聚会、以及与大学的传播学科系合作开办公民新闻课程等,使得公民记者在peopo平台上找到了身份认同,被赋予新闻把关人的角色去自由选择议题内容,将自己关心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拍摄或者记录下来,经过简单的剪辑制作后,可以直接贴在PEOPO上,使得以往被忽略的事件或者主流媒体难以发现的细节,有了展现的平台。

1.公民记者与传统媒体的互补。不可否认,目前新闻仍然是由专业记者和媒体主导,但是公民记者提供的新闻却弥补了专业记者的不足。如在意外发生的时刻,目击者是提供第一手资料的关键人物,比专业记者更具即时性。再加上公民记者对于议题有更深入的调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出公民需要的信息,以2009年8月莫拉克飓风对台湾东南部造成巨创的报道为例。2009年8月莫拉克台风带来的豪雨在台湾东南部造成严重灾害,PeoPo公民新闻平台的公民记者力量汇集,在地方用镜头传递第一手灾情、反映灾民的心声。“八八水灾灾情汇整专区”就是当时设置在peopo上的报道专区,以报道水灾近况为主,每小时将公民记者传送的最新报导发布在peopo上。

2.身份遭到质疑,但成就感十足。公民记者在采访的第一现场也会因身份问题遭到质疑,与专业记者不同,其进入采访现场的门槛比较高。比如有时遇到采访被拒的现象发生。但在公民对传统媒体失去信心时,拥有网络发言权的公民记者就会获得更多的信任。所以,公民记者在台湾的发展是很有可为,但短期内,公民记者仍然无法代替专业记者。台湾公民记者大多对这个职位充满热情,也成就感十足。如公共电视开通的公民新闻报节目每周一到周五的12点54分到58分,午间新闻播出结束的四分钟内,介绍两则公民新闻。不仅能够让公民记者的新闻在PEOPO或电视新闻中被更多的人看到、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并且还有可能因为登上主流杂志而被媒体后续报道。最重要的是公民记者们因此被激发出的积极性。

3.在地多元。Peopo的公民记者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但中南部的议题相对较多。主流媒体会把工作重心放在距离较近的北部地区,那么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发生的新闻很难在第一时间传达,所以在相对偏远的中南部地区,公民记者就发挥了极大作用。在地的公民记者采访的新闻都是身边所见所闻,涉及到地方人情趣味、公安问题、特色人物报道、重大热点、公共议题等许多领域。

四、结 语

大陆公民记者的成长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而台湾地区则是新闻行业内部的裂变所导致。从两地公民记者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陆公民记者基数庞大,更多来自草根阶层,是传统媒介所忽视或者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大陆公民记者更为积极,具有强烈的激进色彩,更多的独立性。而在台湾地区,活跃于Peopo平台的诸多公民记者更多的是与传媒媒介走合作之路,相比大陆公民记者,他们正在逐渐职业化和专业化,其本身也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身份,与传统媒介的记者并无根本性的区别;台湾公民记者所关注的事件更为琐碎,议题更具生活色彩。另外,台湾公民记者较为理性,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总体来讲,大陆公民记者的现状依然是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代言人和呐喊者,而台湾地区的公民记者正在逐步职业化,充当政府和民众的沟通者和协调者。

参考文献:

[1]生奇志.公民记者对话传统媒体:挑战与应对[J].记者摇篮,2011(2).

[2]贾哲敏.台湾电视新闻的特征与困境[J].青年记者,2011(4).

[3]王晴玲.公民新闻的在地实践—公视PEOPO新闻平台公众参与及多元报道研究[D].政治大学广播电视所,2007.

公民记者 篇3

何为“公民记者”?“公民记者”就是非专业新闻传播队伍的普通民众, 但是却在新闻报道与事件传播中充当着记者的角色, 并发挥了记者报道新闻事件的作用[1]。“公民记者”因其身份的特殊性, 人们又称其为民间记者。“公民记者”进行新闻事件的生产和传播体现了“参与式新闻”的重要方式, 处在全媒体信息时代, 人们的信息诉求远远高于过往时期, 专职记者采编的新闻信息已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公民记者”参与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信息量的高需求, 以及获取第一手“新闻信息”的新鲜感。

“公民记者”最初只是向专业的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 由专职记者经过筛选甄别后进行采访, 本身不直接传播新闻。但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 普通老百姓就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直接发布新闻, 他们不再是新闻的发现者、而且可以成为加工者和传播者。

2014年11月19日至21日,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乌镇举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表示, 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经过20年的发展, 中国已拥有6.3亿网民, 12亿手机用户, 5亿微博、微信用户, 每天信息发送量超过200亿条。海量信息形成了一个空前强大的传播网络。”

另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 83%以上的网名曾经通过网络论坛传播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58%以上手机用户用手机拍摄并传送过现场新闻图片给身边的人;几乎所有的微博、微信用户, 都接受过非主流媒体的新闻信息, 这些都充分说明“公民记者”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参与者, 他们虽然不专业, 但新闻往往就发生在他们眼前, 身边, 甚至是自己的身上, 他们是新闻事件的第一目击者, 也是新闻现场的第一到达者, 更是新闻真相的见证者。

2“公民记者”传播讯息不能脱离新闻的本质

虽然, “公民记者”普遍活跃于网络上下, 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新闻信息, 但是也给当下的网络新闻带来了较大的欠缺和瑕疵:首先, 信息发布自由, 把关监督不严。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原则之一, “公民记者”实现新闻传播的最终平台是网络, 和专职记者不同的是, 在某个新闻事件他们缺乏相应的采访权和报道权, 这不利于深入调查事件的真实性, 报道容易趋向片面、主观和偏激。“公民记者”获得新闻信息主要是通过自己观察和别人介绍, 而自己观察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现象, 并不能准确把握事件的本质真相;别人介绍, 道听途说已经是对二手信息进行加工, 其中信息元素必然受损, 影响真实性。

而“公民记者”发布新闻都是自己说了算, 没有严格的筛查把关程序, 一些夸大的、错误的、扭曲的不实信息就会乘虚而入, 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 形成误导和不良社会影响。

不久前, 有网友发帖称, 位于常州市武进区东部某自然村, 一共有村民750多人, 却有90个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 而且有多人已经病亡, 是一个典型的“癌症村”。该网友认为, 导致村民患上癌症的是村上的一家生产塑料制品的化工厂, 这家企业长期大量生产“聚四氟乙烯”产品。在加热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 所以造成了这一恶果。

可以说这位网友在网帖中所提到了“癌症”、“死亡”、“化工塑料”等字眼都是老百姓当下尤其关注的“健康环保”话题, 所以网贴的点击量一度飙升, 连续数日占据网络论坛的头条。如果真有此事, 那么不得不说事态是非常严重的, 这自然也成为媒体记者关心的选题。

看到网帖后笔者立即与武进区疾控中心的专家取得联系, 专家表示近几年他们并未监测到该地区癌症病例高发的情况, 记者敏感地意识到发帖人可能是传播了不实信息, 于是找到了发帖人王兵核实, 王兵说他只是替他姑父沈中雪发了帖, 具体情况他什么都不知道, 需要去问沈中雪。作为这样一篇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闻发布者, 竟然不知道新闻写的是啥内容, 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 更感到可怕。

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 记者深入村中进行实地调查, 并找到了发帖人沈中雪, 他首先带记者来到这家化工厂, 化工厂的确距离居民房屋很近, 据了解该厂已经有20多年, 生产时还能闻到一股怪味。但沈中雪承认, 目前村上在世的癌症患者其实只有20人, 并不是网帖所说的90人, 之所以夸大其辞写这么多是想吸引网友的眼球, 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 给政府部门施加压力, 对这家化工厂进行查处。

而武进区环保局回应称:这家企业的各项生产手续是齐全的, 其生产尾气排放, 环保部门一直在进行跟踪检测, 都是达标的。卫生部门也指出该村癌症病人数与周边乡镇相比并无明显异常, 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癌症病人的发病与该塑料厂有关。

所以这个由“公民记者”发布不实新闻引发的风波, 经过专职记者的调查求证, 并在传统媒体电视上进行权威发布, 打消了人们猜忌质疑, 消除了社会的恐慌情绪。此案例充分说明公民记者一旦发布了不实消息, 同样会引起社会不良后果。

其次, “公民记者”队伍庞大, 人员身份复杂, 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大部分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新闻采编训练,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这不利于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事件的正确认知。“公民记者”作为传统媒体的通讯员, 能够很好地满足传统媒体对海量信息的要求。想要提高“公民记者”传播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传统媒体可以从中选取出一批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作为通讯员, 然后对他们进行一些专业化的培训和辅导, 这样不但可以扩大信息源, 而且可以提高新闻线索的含金量。

今年以来继走进各辖市区机关倾听意见、建议后, 常州广播电视台一线采编人员又走进武进、新北、天宁、钟楼、经开区的100多个社区, 随机选取10000多户家庭进行访问。在广泛采集新闻素材、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 重点就常州广电全媒体平台的节目内容、栏目设置等进行全面调查, 并为正在进行的节目改版、栏目创新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不仅对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心理进行了深入了解、剖析, 真实掌握了广大受众的收听收看需求, 而且通过严格筛选, 成功地建立了遍布全市各个街道社区的通讯员网络, 为我台全媒体融合和日常节目开展, 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优质素材, 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和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为地方台全媒体转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错位竞争优势,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

3 专职记者求新求变迎接挑战

传统媒体面对来自网络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 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这主要依靠的是其新闻报道所具有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而这恰恰就是由新闻的真实性和专业性所塑造的。传统媒体在新闻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方面虽逊于网络媒体, 但是其报道的真实性和调查深度却略胜一筹, 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媒体缺乏有效的把关人及核实机制。专职记者采写新闻时必须要坚持真实和客观性原则, 认真谨慎采编每一条新闻, 且传统媒体的的新闻把关流程是层层连接, 环环相扣的, 先是记者真实采写, 后期编辑负责修改, 部门主任签发以及总编审核等, 最大化保障新闻的真实性[2]。

尽管专职记者采编新闻的真实性较高, 但是其新闻来源往往是影响假新闻出现的一大因素。现在由于专职记者实行绩效工资, 每月有规定的任务稿量, 当新闻信息来源“山穷水尽”时, 会有投机取巧者去网络论坛等搜索信息资源, 未经核实就再次加工形成“新的新闻”, 这极易产生假新闻, 对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新闻虽然并不是来源于网络, 而是由“公民记者”通讯员或特约记者投稿形成, 但是如果缺少必要的审查, 不对每个细节进行认真核实把关, 同样会出现差错, 甚至是张冠李戴, 贻笑大方。

2014年10月, 有一位摄影爱好者在北京街头, 看到一位容貌类似英达的人和一美女在一起, 关系暧昧, 随后跟踪拍摄了多幅近距离照片, 然后又将这些照片提供给了《南都娱乐周刊》的记者。这位记者一看到照片就确信这个人是英达, 而且在没有采访当事人以及核实内容真伪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写了一篇新闻稿《贤妻爱子定居美国, 英达携美女回家, 第二天驾车相送》, 并刊载于2014年10月出版的第38期《南都娱乐周刊》。

文中提到英达近年来作品不多, “英式喜剧”风光不再, 今年英达搬了新宅, 添了豪车, 但他的妻子梁欢和儿子英如镝却一直不在他的身边, 记者近日目击英达携神秘美女酒店喝咖啡, 并返回公寓, 而记者了解到英达没有离婚, 长期与远在美国的妻子分居,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然后新闻先从二人酒店喝咖啡一同回家写起, 说近日某天深夜, 风行摄影师在燕莎桥附近的某高档酒店门前意外发现了英达平时驾驶的奔驰吉普车, 随后风行摄影师进入酒店发现英达正与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孩在大堂的咖啡厅聊天, 英达身穿红色T恤和蓝色短裤, 戴着一副圆框眼镜, 留着白头茬, 看上去像是一位大学讲师, 英达慵懒地靠在沙发椅上, 跷着二郎腿, 悠闲地与那位女孩聊天, 风行摄影师注意到他的脚上竟穿着一双明黄色的凉拖, 与他的年龄气质很不相符。

随后二人开车前往英达公寓, 半夜两人并肩走进电梯间上楼, 英达和妙龄女孩再未出门。二天后的下午英达的奔驰汽车才驶出公寓, 风行摄影师看到驾车的正是英达, 副驾驶的位置上坐着一位女孩, 英达的汽车开到路边缓缓停下, 女孩开门下车, 这位女孩身穿红色T恤和黑色超短裙, 身材姣好, 长发飘飘, 虽然女孩素面朝天, 换了妆容, 但风行摄影师认出她正是前晚与英达一起回家的那位妙龄女孩, 上次女孩像是一位白领丽人, 而当天她的身上洋溢着青春气息, 更像是一位美女大学生。虽然那位妙龄女孩与英达的关系目前还不得而知, 但有了她的陪伴, 相信独居在京的英达不会感到“空虚寂寞冷”了。

可新闻报道一出后, 舆论一片哗然, 杂志社同时收到了英达本人、以及照片中类似英达男子和妙龄女孩三方面的投诉, 原来照片中的男子并不是英达本人, 文章的记者涉嫌严重侵犯公众的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

2015年6月11日, 《南都娱乐周刊》官方微博发表致歉声明, 2014年10月13日《贤妻爱子定居美国英达携美女回家次日驾车相送》一文, 所拍图片中男主角并非英达本人, 使公众产生了重大误解, 特此澄清, 并向英达先生及圈中相关人物致以最诚挚的歉意。

在利用“公民记者”提供的新闻线索和稿件时, 专职记者特别需要“公民记者”提供真诚的帮助, 扩大信息来源渠道, 辨别信息素材真伪, 核实相关内容是否准确。专职记者和“公民记者”可以利用各自优势, 实现两者优势互补, 在全媒体时代下对传统媒体实现创新改革和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全媒体环境下专职记者与“公民记者”之间的互补模式

信息化的时代, 新闻报道既需要“公民记者”, 也离不开专职记者。“公民记者”是掌握海量的信息来源, 而专职记者则是新闻的权威性的重要保障。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 人们通过博客、微博和交友平台等多样化的方式实现信息交流和传播。处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人们想要获得信息的愿望更为强烈, 网络新闻的快速传播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而“公民记者”则是在满足人们信息需求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处在互联网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公民记者”的范围延伸至网络覆盖的地方, 加上智能数码相机与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 “公民记者”们发现新闻事件后, “轻轻一按”即可将新闻事件记录下来, 然后再依靠网络途径实现信息传播、共享。新媒体较为自由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 让更多的受众也成为信息传播者, 扭转了传统的信息接收角色。

虽然在当今全媒体时代“公民记者”队伍庞大, 但是其采编新闻的专业性仍与专职记者存在着较大差距。人们对大量信息需求的同时, 也对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在全媒体时代, 将“公民记者”与专职记者之间实现合作融合, 将会推进传播新闻和报道新闻向着更加创新和优质的模式发展。全媒体时代, “公民记者”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者, 但是其可以充当和丰富新闻媒体中通讯员的队伍, 将其挖掘到的新闻线索联系给专职记者, 新闻传播和报道凝聚了两者的共同努力, 这样不仅能够保障新闻的真实性, 而且还大大拓宽了新闻的来源渠道。专职记者在新闻写作上具备较高的专业写作技能, 针对同一新闻事件的采写, 稿件质量是不同的, 通过两者携手合作, 有助于为受众提供质量更高的文字与图片[3]。“公民记者”和专职记者都各自具有适合特点, 通过将两者的优势相互结合, 相辅相成, 以更好地传播和报道新闻信息, 推进传统媒体创新改革和转型, 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奇.网络媒体新闻专业主义解读[J].现代视听, 2011, 3 (7) :55-59.

[2]刘灼, 陈茜.“公民记者”在社会新闻中的作用[J].品牌 (理论月刊) , 2010, 3 (Z2) :66-68.

探析公民记者新闻专业素养软肋 篇4

2007年的“最牛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事件, 许多非职业记者的公民所报道的事件开始成为新闻线索的源头。与此同时, 传统媒体也开始重视公民记者的重要性, 2009年, 《成都商报》推出了市民记者, 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 搜狐网、人民网等大型网站也纷纷推出了公民记者网。公民记者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发展起来。但是, 在进一步实现了公民的传媒接近权的同时, 许多虚假、夸张的公民新闻也开始出现, 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在被报道出来时传得沸沸扬扬, 然而经过专业调查后发现系假新闻, 2008年的“四川橘子”事件最后也被证实为假新闻。自2010年微博盛行以来, 许多公民在遇到事件时随手一拍一传, 产生了一系列质量不佳的公民新闻。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虚假、夸张的公民新闻呢?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非自身本职工作导致其约束力度小

(一) 非本职工作

由于传统媒体属于大众传播媒体, 所面对的受众非常广泛, 因此传统媒体机构具有权威性, 专业性, 必须保证所发布的信息属实, 一旦出现差错, 后果将不堪设想, 传统媒体在对记者的职业素养上有着非常严格的奖惩制度, 因此在此约束下, 职业记者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然而公民记者则不同, 他们不属于任何一家媒体, 除了法律与道德之外, 没有其他可以约束他们的东西, “市民记者不像专业记者那样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2]。因此, 许多公民记者都没有追求真相、挖掘事实的意识。如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事件, 在16日晚车祸发生后, 18日猫扑贴贴上就出现了关于这起事件的帖子, 除了详细描述当时的情况之外, 肇事者一句“我爸是李刚”更是引爆了网络, 网民针对这一句话衍生出了对“官二代”这一群体的批判, 但网上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河北大学保卫处处长对当事人李启铭有些印象, 问李启铭是不是李刚的儿子, 李启铭回答:“是, 我爸是李刚。”正是由于公民记者没有职业记者那样的制度约束, 才会在没有探求真相的情况下发布信息。

(二) 匿名发布信息

在传统媒体时期, 报纸和电视上的新闻都得署上作者的真实姓名, 记者和编辑都必须为他们所报道的内容负责。而Web2.0时代下公民新闻的发布平台具有匿名性的特点, 公民记者可以隐藏在手机、网络等工具后面, 因此许多没有经过证实的事情也会由于公民记者的这种“隐藏性”的心理而被发布出来, 造成一系列的恶劣影响。2010年3月27日, 浙江某网站论坛发布了一篇题为《强奸犯遇强烈抵抗生殖器折断而亡, 被奸女子被判有罪》的帖子, 帖子发出后立刻被大量转载, 传得沸沸扬扬, 直到后来河南洛阳洛龙区法院和检察院经调查后联合发出声明称网帖系杜撰, 真相才得以澄清。正是由于公民记者在论坛中的发布不需要真实姓名, 才导致了这条假新闻的出现。

二、非专业新闻工作者导致其专业度不高

与职业记者不同, 公民记者并非从事专门的新闻工作, 他们没有系统学习过新闻方面的理论知识, 不了解新闻价值要素, 也没有经历过专业记者的培训, 更没有获得信息的渠道。

(一) 缺乏专业的新闻理论

很多情况下, 公民记者所报道的是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新闻, 并且也没有探求整个事件的真相。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 他们一般只是简单地一拍、一传, 把自己当时所看到的东西简单地写出来, 但是往往有很多事情并非是人们眼前所看到的那样, 许多新闻是需要专业记者前期准备, 深度挖掘, 将线索一条一条地抽丝剥茧, 才能调查出事实的真相。况且在很多情况下, 公民记者也没有获得信息的渠道, 他们缺乏专业的采访渠道和技巧, 无法探究整个事实的真相。“CEO和政治人物可以拒绝一位市民记者的采访, 但他们绝不会拒绝回答《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对突发事件的提问”[3]。例如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 陈冠希、钟欣桐、张柏芝等明星的不雅照被意外获得照片的人传到了网上, 香港警方在第一时间介入, 并进行调查, 陆续拘捕了多名嫌疑犯。正是由于这些手持照片的人没有职业记者那样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导致了这样有伤风化的社会失范行为。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兴起, 许多公民记者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会选择用手机录像, 然后传到网上, 中国第一视频网站优酷就是许多公民记者的首选发布平台。在优酷上输入“车祸”二字, 出现的相关视频多达六十多页, 但是这些公民记者们只是记录下了发生这一惨景的一瞬间, 并没有去探求发生车祸的原因、避免车祸的措施, 甚至关于交通安全法规的问题等。缺乏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深厚的写作功底, 很少有公民记者能够在遇到事件时像职业记者那样层层深入, 探求真相。公民记者的非专业性和草根性导致了他们所报道的新闻大都价值不高, 一般来说, 他们所报道的公民新闻只能成为职业记者调查的新闻线索。

(二) 缺乏专业的写作技巧

与职业记者不同, 公民记者不是从事新闻行业, 他们自身的职业可能五花八门, 因此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没有过硬的写作技巧, 即使他们有调查事实真相的能力和精力, 也不一定能够完整而细致地将整个事件叙述出来, 更别说像职业记者那样拥有着设置悬念、营造波澜起伏的能力, 职业记者受过专业的培训, 在平时的工作中更是有着深厚的积累, 一件平常的新闻在他们笔下很有可能会“妙笔生花”, 变得趣味横生。公民记者则几乎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缺乏专业的写作技巧也是导致他们所报道的新闻质量不佳的原因。

三、凸显个性和自我导致“个人狂欢”

如果说Web2.0开始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方式, 那Web3.0就是个性化、个人门户型的传播方式。“Web3.0提出一个新概念, 叫个人门户网站, 使传统门户的概念发生转义与模糊化, 并高举‘自我为中心’的旗帜”[4]。在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大环境下, 几乎不存在什么独家新闻, 传统媒体的职业记者为了博得受众的眼球绞尽脑汁。而公民记者也一样追求“狂欢中的个性”, 并且与职业记者不同, 职业记者为了抓住更多的受众, 他们往往在不存在独家新闻的情况下努力地探究事件的深度, 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剖析, 从深度和广度上来吸引受众。而公民记者并没有职业记者这种报道事实、传递真相的严肃的责任, 他们为了在信息如此丰富的环境下凸显个性与自我, 往往会追求猎奇, 甚至杜撰。2007年10月3日, 一名叫周正龙的农民声称自己拍到了国家级一级保护动物野生华南虎的照片, 10月12日, 陕西林业厅公布了他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然而随后, 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 并引发了全国上下的关注。2007年11月, 经过多方专家验证后得出结论, 周正龙所称拍到的华南虎不是真的, 此事件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严重打击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损害了国家的形象, 非常不利于构建和谐、诚信社会。周正龙最开始信誓旦旦地保证说华南虎确实是自己亲手拍摄的, 然而最后在专家们有力的证据下被起诉并判刑, 这正是体现了Web3.0时代下网民追求其自我的凸显。

四、碎片化报道导致参差不齐与零散

公民记者所报道新闻是一种碎片化的报道, 这里的“碎片化”既是指时间上的碎片化, 也指空间上的碎片化。由于公民记者本身并非专业的新闻记者, 并没有专门的调查时间, 也没有一个固定完整的发布渠道, 因此其报道的新闻显得参差不齐。

(一) 报道时间的碎片化

公民记者并非以报道新闻、传递信息为职业的记者, 他们有着各自固定的生活, 从事的职业也是五花八门, 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很大程度上是处于对新闻的兴趣, 甚至一些公民记者只是恰好碰到了突发性事件而已, 他们匆匆记录, 不求质量, 发布完后又匆匆离去, 甚至第二天就忘记了昨天发生的这件事情。像被称作中国首位公民记者的周曙光对“最牛钉子户”那样耐心地追踪和报道的毕竟是极少数, 大多数公民记者所报道的新闻都是有头无尾, 参差不齐的。回到优酷上的“车祸”新闻, 大多数上传这些视频的公民记者都是恰好遇到了车祸, 便将其拍摄下来上传网络, 拍摄完之后便离开, 至于该车祸新闻后续如何, 衍生出的安全意识和交通问题, 在公民记者的生活中已被平日的正常生活代替, 因此, 碎片化时间的报道也导致了公民新闻的质量不佳。

(二) 报道空间的碎片化

过去传统媒体时期, 报纸、电视在报道新闻时通常会有一个完整的空间, 如报纸的一个版面、电视的一期节目等,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公民记者, 他们报道新闻所依赖的平台却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2010年随着微博的兴起, 许多人把微博作为了公民新闻的发布平台, 而微博有着十分突出的碎片化特征, 140个字为主, 多一个字都不行, 即使是现在出现了长微博, 但受限的空间仍然很难使非专业记者说清楚一件复杂的事件。“公民新闻不再是‘5个W’要素齐全的完整新闻, 而是被割裂成片段的信息碎片, 新闻要素中的重点信息得到了强化, 其他方面的内容则被模糊和弱化。”[5]许多公民记者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 照一张照片, 配上几句140字以内简单的介绍便发到网上, 导致了一系列参差不齐的、零散的公民新闻的出现。

五、结语

公民记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非专业新闻报道者, 他们的出现更大程度上赋予了公民传媒接近权, 但是与此同时, 一些虚假、夸张、浅薄的公民新闻也大量出现, 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些质量不佳的公民新闻的出现并非偶然, 而是和它们的报道者———公民记者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约束力度小、专业度不高、“自我狂欢”和碎片化报道都是导致公民新闻质量不高的缘故, 这些原因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为什么”的基础上去探求公民记者未来要走的漫漫长路。

摘要: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 公民记者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进一步实现公民的传媒接近权的同时, 一大批虚假、夸张的公民新闻也随之出现, 给社会造成了一系列的恶劣影响。导致公民记者报道的新闻质量不佳的原因有很多, 并且相当复杂, 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公民记者,公民新闻,报道质量

注释

1[1][4]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88.

2[2][3]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0:47, 46.

微博时代我国公民记者的发展 篇5

在以前, 只有少数人可以成为专业记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 媒体变得越来越个人化, 每个人表达言论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信息的传播从原来的专业化媒体开始转向平民化的视角, 微博的发展更使得普通人凭借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开始探寻事实真相和本质, 网民也开始扮演着“媒体记者”、“编辑”的角色, 他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公民记者”。公民记者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他们或者就是新闻事件现场的参与者、目击者。

二、微博的传播优势

微博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博客, 发布图片和文字信息, 不受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限制, 只言片语, 字数不超过140个字符。微博的影响力首先体现在对社会话语空间的释放。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和发布变得轻而易举, 推动了信息的自由流通, 进一步消弭了前互联网社会话语权和信息传播权的中心化状态。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便捷性。只要注册一个账号, 即可通过手机或者网络随时随地发布消息。可以自由选择关注对象, 可以是朋友, 抑或是名人, 或者陌生人。

2.交流性。长则百十来字, 短则几个字, 就是一篇微博。但是就这样简短却能在瞬间传遍世界, 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加快, 信息量暴涨, 人际交往也快捷化。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传递信息, 分享感受, 表达情绪, 微博沟通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3.裂变性。微博可以产生“核裂变”效应, 形成信息的高速、大范围传播, 人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利用这一平台主动地传播信息。并且没有把关人, 原汁原味的呈现事情的现实发展状况, 关注、转发能够使信息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散, 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2007年7月王兴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微博网站饭否网, 随后几年里, 由于门户网站的推广, 出现了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微博等等, 中国微博发展进入百家争鸣时代。

2010年为微博元年。2010年8月18日, 新浪微博用户突破2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7月19日公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2011年上半年, 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 半年增幅高达208.9%, 在网民的使用率中从13.8%提升到40.2%, 需要指出的是, 在微博用户暴涨过程中, 手机微博的表现可圈可点, 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从2010年末的15.5%上升至34%”。

“人人都是通讯社, 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悄然到来。微博的快速发展使得舆论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 网民们早已不再满足仅仅获取信息和资讯, 他们已经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许多热点新闻的线索来自微博, 看似生活在虚拟空间的微群体,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现实社会的航标。

三、微博时代我国公民记者的发展

微博用户剧增, 中国公民探寻真相的时代来临, 表达意见的欲望日渐膨胀。信息传播的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 “公民记者”蜂拥而出。公民记者也称为草根记者, 简单的说就是非专业记者借助网络上传文字、照片、视频等向受众发布自己最近掌握的最新消息, 这些消息多为突发事件或者公共事件。2007年3月, 重庆的“最牛钉子户”事件是一场公民和政府博弈, 同时也是一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周曙光这一普通青年, 以博客报道迅速走红, 此后公民记者正式走上中国的传播舞台。

(一) 公民记者产生的原因

1. 传媒技术的便利化。

网络的普及, 科技的进步, 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流行, 手机就像是延伸的互联网, 刺激了微博从自媒体走向大众, 以前只有专业记者才有的硬件, 现在网民也可以拥有并运用。

2. 公民意识的觉醒。

大量社会事件、司法事件使得一系列权利、监督意识渗透到大众生活, 微博时代,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这开辟了一个公民表达、参与和互动的新场域。在现实的传媒语境中, 传统媒介的失语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公众对传统媒介的不满情绪, 使得公民记者迅速发展。

3. 传统媒体的局限。

在传播速度上, 报纸更新新闻是以天为单位, 广播转瞬即逝, 视觉上缺乏直观生动的印象, 虽然电视声画结合, 但节目播出时间有严格限制, 三大媒体都是单纯地向受众传播, 缺乏即时的反馈。网络的兴起, 尤其是微博的快速发展, 可以直接用手机发布消息。微博的强时效性使其不用受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限制即可发布;它的交互性使得人们既可以是消息的接受者, 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它的开放性使得网民可以平等地共享网上信息。易于发送, 易于传播, 你用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一切。

(二) 公民记者的积极意义

1. 拓宽了信息来源。

传统媒体有严格的审核制度, 公民记者不需要严格的审核程序即可把信息传播出去, 弥补了记者不能第一时间到现场采访的缺憾, 新闻的生产不再是传统媒体和职业记者一统天下。公民记者的出现使得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 发挥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 拓展媒体的信息来源。网友“Kayne”2010年8月8日凌晨3时23分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了一条19字的信息“水灾、停电, 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这条关于舟曲的消息迅速在网友中传播、扩散, 在媒体没有到达灾区之前, 他的微博成了媒体及网民关于舟曲的重要的消息来源。

2. 弥补了传统媒体缺位失语。

根据传播学中对媒介控制的相关理论, 我们发现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控制占主要方面, 包括限制或禁止传播某些内容。传统媒体由政府领导、受政府监管, 和政府保持着密切的从属联系, 因此, 在舆论导向上必须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因此, 政府的公共政策出现失误和漏洞后, 传统媒体不能及时监督, 即使监督, 也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传统媒体的失语, 让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堵塞, 迫使公众寻找新的发声机会, 微博时代, 人人可以发微博, 人人可以写内容, 人人可以展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它是多数人从少数人那里夺取权力, 互相无偿帮助的故事。这不仅改变了世界, 而且改变了世界改变的方式”, 这是《时代》周刊给网民的定语之一。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面前, 传统媒体因为政策不能发布, 而公民记者不属于任何一家媒体, 不供职于专业媒体, 就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自己身边的网络或者手机来拍摄或记录事实。因此当职业记者失语时, 他们可以来挖掘、发现事实, 有时候甚至与职业记者对着干。

3. 影响了新闻采编生产。

“一条信息随着微博用户‘滚雪球’式转发, 一传十、十传百, 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 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 但却可以为我所用。”[1]对微博的全新媒体形态,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文虎教授认为, 正是有赖于它的即时性和互动性, 传统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同样可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 主动出击, 抢得话语权。微博的海量信息和即时性对传统媒体是一种打击, 越来越多的传统主流媒体也注册了微博, 在突发或重大事件中抢占舆论阵地。这些媒体通过微博以简短的文字告诉受众将要发生什么, 用报道相关导读形式表现, 比如《新周刊》每期都开设了微博话题, 《三联生活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也采用了“标题+图片+导读+链接”形式来向“粉丝”传递最新的信息, 将即将报道的消息和正在关注的消息现场直播。

4. 促进了民间话语崛起。

2010年9月10日的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 钟家姐妹16日赴京上访却在机场遭围追堵截, 手机求救, 《凤凰周刊》记者邓飞以微博方式直播, 备受全国民众关注。钟家姐妹17日也开通了自己的微博, 控诉自己被软禁、被抢尸的全过程, 直播事件后续进展。17日晚, 抚州市委对“9·10”事件负责人做了初步处理。在传统媒体时代, 受众的话语权被垄断, 偶尔的编读往来、电话回馈只是成了一种形式下的鸡肋, 且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其民意的真实性仍有待考察。然而, 微博时代, 受众开始决定信息传播内容的自主权, 相对意义上成了文化分野的裁决者。因此说现代意义上的草根崛起, 其实就是一种媒介的崛起, 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技术打破了话语权的垄断局面, 草根也有了自己表达的媒介, 当有诸多话语要表达而没有平台时, 微博的出现, 无疑是一种机会与动力, 那种被释放的言语冲击力无疑是巨大的。2011年初,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在微博上兴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 全国有将近100万民网友参加, 社会反响强烈, 各地公安人员根据微博线索, 有力的打击了虐待、贩卖儿童的犯罪活动。再往前推, “重庆钉子户”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华南虎照”事件、“躲猫猫”事件都说明了微博时代, 公民记者推动了网络舆论监督, 影响了很多社会公共事件。

(三) 公民记者的问题

1. 信息采集报道的专业性。

微博仅仅是一个提供言论自由的平台。在某些突发新闻面前, 公民记者会利用微博第一时间发布消息, 但依然是片面、零散的。专业记者则会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判断, 确认消息是否属实, 并反复核对, 然后做出新闻。公民记者只是瞬间的, 只要他在新闻现场, 只要他愿意, 他就可以像记者一样, 记录事实, 传播事实。而一些深度报道, 还需要职业记者。

2. 虚假消息传播的集散地。

微博为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信息传播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渠道, 丰富了网民的信息量, 激发了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激情与热度, 网民可以在微博社区里畅所欲言, 但是网民们往往或没有能力或没有意识去解决其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问题, 导致一些假消息泛滥传播。网友“信e站”微博称“金庸先生于2011年10月15日3点12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2]网民们在不辨真假情况下, 疯狂转发, 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实际上, 金庸“逝世”的谣言已经出现多次。

3. 传播信息过于娱乐化。

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决定了微博信息的传播更多的是接受者自我选择的结果, 也就是说作者发布的信息进入网络空间是基础条件, 它要发挥作用, 产生影响, 是在人们转发、关注评论的过程实现的, 这就是说受众的再次传播影响了消息的关注度。比如说新浪“草根人气榜”排行中, 第一位是“冷笑话精选”, 其次是“时尚爱情”和“精彩语录”。这些微博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除了图片, 就是无关痛痒的文字。

大众文化具有流行性。在快节奏、高风险的社会中, 人们为了寻求归属感, 从众意识特别强。于是, 一旦有消息被转发, 人们都跟风转发, 造成规模的追捧和效仿, 形成一种行为上的趋同。按照陈力丹教授的说法, 本来以娱乐消遣为主要价值的大众文化在未经思考的选择之下, 以精神快餐的消费形式流行起来, 把文化和公众都推向了低调和平庸, 有可能造成公众人格的片面化。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曾指出, “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 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毫无怨言, 甚至无声无息, 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四、微博时代公民记者的路在何方

时至今日, 微博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 公民记者更是借助微博这一公共平台, 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 也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评论。公民记者的出现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技术成熟发展的结果。公民记者在我国的发展也会更加趋向成熟化和理性化, 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公民记者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一) 提高采编能力

公民记者虽然有机会有条件接触到第一手的新闻材料, 会成为一些突发事件的目击者或经历者, 但是他们受到思想觉悟、思维方式、认识水平、角色定位、生活环境、文化程度、工作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他们的视角更多的是身边的微观事件, 展现公民个人的特质或生活百态或情感体验。因此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多为半成品, 这些作品是随机的、表面的、碎片化的, 有时甚至是虚假的, 需要专业媒体人的把关, 过滤、去伪存真。

(二) 多方求证信源

微博以140字左右发布消息, 而且援引的消息都没有出处来源, 却被当做新闻来处理, 真实的消息、未经证实的消息、想象、流言等纠结在一起,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反复转发, 形成无数庞大的信息流, 并连续地、高容量地冲击受众。因此在微博传播消息的过程中要多加核实。比如金庸“被去世”多次, 关于名人的去世问题, 一定要反复核对, 再传播出去。

(三) 恪守伦理道德

职业记者有一套严格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记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若要求公民记者遵循这一规范, 难免有些苛刻。但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公民记者确实在搞“有偿新闻”, 甚至侵犯个人隐私等。中国首名公民记者周曙光在“重庆钉子户”报道过程中经常接受当事人的车马费, 有时候甚至主动索要, 收过网友赞助费7000元。对此, 他本人也承认自己在做有偿新闻, 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诚然, 公民记者作为个人, 采访报道的资金会受到限制, 但是应该量力而行, 而不该以此为借口, 不顾道德操守。越来越多的网友为了寻找真相, 为了自己的知情权, 肆意侵犯别人隐私, 比如说前两年炒得很热的“人肉搜索”, 可以说其一方面监督了社会, 促使一些公共事件合理解决, 另一方面却演变为网络暴力, 侵犯了正义一方的隐私权等, 引发人们对“人肉搜索”的重新认识, 这也引发了伦理思考。因此说公民记者在报道事实的过程中要尽力而为, 不要为了挖掘一些真相, 而有违道德和伦理。

(四) 与职业记者融合互补

公民记者人数多、分布广、线索多、反应快等优势是职业记者无法比拟的, 但是职业记者的公信力和专业性远超出公民记者, 因此两者要加强合作, 优势互补。职业记者一方面要重视公民记者的作用, 善于并主动与他们合作, 尤其要重视在一些突发事件现场的公民记者的信息, 及时跟进, 率先报道, 抢占先机;公民记者也要善于利用传统媒介的辐射力, 将自己掌握的最新事实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出去, 广泛传播, 发挥传播的最大效益。

五、结语

公民记者发展以来, 就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微博的勃兴与发展, 更是为公民记者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优势。在信息的传播速度方面, 微博使得公民记者表达公民意愿更及时, 微博互动也使得公民记者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也应该注意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谢苗枫.走进“全民记者时代”[N].南方日报, 2010-11-08.

[2]陈雷.金庸昨日再次“被去世”[EB/OL].网易新闻中心, (2011-10-16) .http://news.163.com/11/1016/07/7GFKJ2T200014AED.html.

公民记者 篇6

(一) 自媒体的开放性——拓宽公民记者的生存空间

自媒体本身是新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征, 具有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特质。自媒体本质上是普通民众参与公共议题讨论的即时交互平台, 一种具有开放性、平等性的信息提供与分享平台。自媒体的开放性首先是由于新媒体技术平台的交融性, 新媒体使得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共存于一体, 并且新媒体平台的操作日益图形化和简易化, 降低了准入门槛和用户的使用难度, 同时对内容的要求不甚严格, 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传播内容。开放与包容, 部分填充了不同文化水平公民之间使用新媒介的“能力沟”, 使得网络这一公共领域和民主论坛不断扩大。伴随着公共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事务、跟进新闻事件、表达自我愿望的日益强烈, 自媒体的开放性为这些声音提供了传达媒介, 也可以说是自媒体的开放性成就了公民新闻以及公民记者的出现与生存。

(二) 自媒体的“平权互播”——技术赋权于普通公民

自媒体的出现使得草根大众这一“新意见阶层”逐渐崛起, 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民书写”时代。“平权”“互播”具体指的是自媒体的平等性、交互性特质。自媒体的出现有效地改变了传受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 是一种平权传播。同时, 自媒体使得传者与受者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传播节点, 公民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 也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与传递者, 不仅可以接受信息, 还可以对其进行反馈, 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群体在传播中的地位。传统媒介不再垄断信息源、独享话语权, 媒介权力的重心逐渐向自媒体偏移, 新闻不再是几家媒体的发言, 而成为全社会的和鸣。尼葛洛庞帝把权力的分散视为数字化生存四大特质之首, 认为传统的中央集权的政治观念将随着网络的发展成为明日黄花。1自媒体时代带动了新闻业的新一轮革命浪潮。自媒体“平权互播”的特质与公民新闻“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以发声”的主旨不谋而合, 自媒体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公民新闻的主要传播场所, 亦即成为公民记者得以生存和繁荣的土壤。

(三) 自媒体的“同向传播”——“同向价值”吸附公民记者

自媒体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质都在无形之中增加着自媒体的使用频次, 而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选择自媒体而非传统媒体来获取与分享信息的原因除了上述特点外,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即自媒体的媒介价值观与受众的价值观是同向的。自媒体代表的是普通公民的声音, 它区别于从属团体、组织、利益集团抑或是党政机关的“他媒体”, 即便是目前十分火热的政府微博、企业微博, 其本身也带有一定的独立属性和个人色彩。而大部分的自媒体是独立的和自由的, 其信息的生产者、使用者具有相近的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的同向性决定了以自媒体为平台的公民新闻具有更加强烈的贴近性、趣味性、动态性, 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偏好。2

自媒体的草根性与其价值传播的同向性, 吸引了大量的公民记者和普通受众, 使其在传受两方面都积聚了大量的主体资源, 为公民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主客体的双重保障。

二、社会因素:公民意识的觉醒与行动力的增强

(一) 公民记者是在“公民意识”觉醒的前提下诞生的

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公民新闻的生产与传播, 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来自公民意识的觉醒, 特别是公民的民主平等意识。公民民主意识主要体现为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这五个方面。

公民的主体意识强调每个公民都是社会民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是社会运行的主体。在我国, 公民自身的主体意识仍然处于萌芽状态, 公民自身对自我的“主体地位”感知度差, 导致参与公共事务时缺乏主观能动性。随着近两年技术门槛的降低和民主进程的推进, 公民主体意识在这种氛围下被强化, 参与社会事务的主动性提高, 公民记者大批涌现。

公民记者在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最主要权利是言论自由权, 公民新闻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局面, 使得普通公民有了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 而越来越多的公民积极参与其中, 就是分割话语权的一种表现, 在此过程中, 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得以实现。公民记者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 “人人都是记者”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平等意识, 促使公民记者不断争取话语权、不断参与民主进程和公共事务的探讨。公民的法治意识则是指公民应具有的知法、守法、抵抗违法行为的意识。日益成熟和活跃的法治意识为“公民记者”寻求关注目标以及规范自己行为起了关键的指导和约束作用。1

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带动了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有获取民主权利的动机, 同时又受到自身法治意识的约束, 公民记者群体不断壮大, 在道德与法律双双达标的理想环境下, 公民记者的质量也会得以提升。

(二) 公民社会的萌芽与公民的行动力增强

公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形成, “公民社会使公民重新获得一部分辅助性和自觉性, 提供了民众表达言论、参与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以及实现自主性的舞台”。2公民逐渐成长为一支重要的民主力量, 一方面争取到了更开放的话语平台, 另一方面也逐渐成为社会行动的主体, 灾难救援、民主抗辩、公益实践, 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自2003年孙志刚事件起, 到后来的“黑砖窑”事件、“华南虎照”事件、“躲猫猫”事件、杭州飙车案, 再到邓玉娇事件, 再到近来的2013南方周末事件、长春304盗车杀童案等, 历次重大社会事件中, 公民记者的参与都为案件朝客观、公正方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撑。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 朴素正义感的表达对其中大部分案件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一桩桩公共事件证明, 公民通过有序的参与, 形成合力, 可以引导舆论、制约滥权、伸张正义。而在社会事件中不断深入人心的一系列法制观念、人权观念、民主意识、责任意识, 也预示着公民社会正在逐渐孕育和成长。

三、媒介因素:传统媒体的失语及专业记者的缺位

传统媒体失语现象对传媒来说是一件很困惑又很无奈的事, 对受众来说则是一件很失望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总的来说媒体失语的原因有二:一是政策体制的管控;二是经济利益的压力。

政策体制方面的压力来自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媒介审查制度。凡是涉及重大、敏感话题的新闻事件, 都需要得到上级的审批才能够进行报道。这样的后果一来是耽误了新闻的及时播发, 降低了新闻的时效性;二来是许多重大事件不允许报道, 媒体被动失语。这是由目前我国的媒介生存法则决定的, 如要改变现状则需要从本质上广开言路, 解放思想, 改革新闻审查制度。经济利益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媒体的经营管理模式。作为经营性事业单位, 媒体只愿意为那些能给自己带来广告收益的受众提供信息, 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3在此金钱至上的理念之下, 媒体逐渐降低了对内容的要求, 一味地迎合广告主或利益体, 因此, 那些和媒体本身存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团体, 则成为揭露与批判的“禁区”。而正是传统媒体的缺席和失语, 给公民新闻的生存创造了一个缺口。

此外, 专业记者难免有其认识盲点或误区, 这就容易造成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出现语言上的纰漏、观点上的偏颇, 而当突发事件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发生时, 专业媒体记者很难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报道。由此, 特定场合下公民记者的存在可以填补专业记者所造成的缺位, 弥补可能造成的公众对于新闻事实认知的漏洞和偏差。

总之, 公民记者的产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现代传播科技迅速普及的必然结果, 是公民社会萌芽和公众影响力、行动力提升的结果, 也是政策法律、理论研究共同支持的结果。公民记者的出现顺应了公民对于知情权、参与权、言论自由权等权利的诉求。公民不再是沉默的羔羊, 而是能够质疑权威、挑战权威的重要力量。

注释

11 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57页。

22 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 《新闻界》, 2011年第4期。

31 李晓娟:《新媒体时代“公民记者”现象探析》, 中国政法大学, 2010年, 第21页。

42 蒋达勇:《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及其对大学德育的意义》,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

上一篇:遥控监测系统下一篇:媒介消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