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条件

2024-10-08

知识条件(精选12篇)

知识条件 篇1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信息技术一方面使得世界上的各方面的科学技术的交流更加频繁, 我们生活科技水平的发展也因为如此而发展得更加迅速。但是网络信息技术也使得我们的知识产品保护的问题更加突出。另一方面, 为了保证自身专利知识不被别人盗用, 也要求我们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而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而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便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一、网络条件下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由自身的聪明才智而研发出来的能够服务于社会的智慧结晶。现代社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科学信息技术知识频繁地在网络上流通。这样一方面虽然使得科学信息技术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安全性较差, 使得人们的专利知识作品在网络流通中被人盗用, 从而使得个人利益受到侵害。这样引发一系列的产权纠纷, 最终使得人们不愿意将自己的智慧结晶放到网络上去。这样虽然使得自己的知识产权得以保护, 免得被盗用, 但是却不利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 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来确保网络知识的安全, 从而保证个人利益的同时, 能够让更多人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得这些知识。

二、网络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 网络条件下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 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然而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麻烦。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 很多信息技术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取, 然而对于网络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制度, 却没有跟着相应完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侵犯其他人的知识产权, 来牟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得技术知识所用者蒙受损失, 知识产权所有者将有可能放弃网络, 最终使得我们的网络信息技术交流不畅, 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 网络知识产权缺乏完善的系统的技术保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黑客技术的技术也在逐步提高, 此外, 新型网络病毒也层出不穷, 不断威胁着我们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一些知识技术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而广泛传播, 然而目前我们的网络知识产权却没有一套完备的技术作为保障。从而使得一些网络知识产权的作品容易被黑客盗用, 或者被病毒入侵, 从而给网络知识产权所有者带来极大损失。

3. 个人缺乏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知识。

近年来,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网络几乎成为了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着足够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知识, 对自己的智慧结晶进行保护。因此, 一些人盲目地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络, 而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从而使得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他人窃取, 最终给自己带来损失, 而为他人做嫁衣。或者一些人浏览一些非法的带有病毒和木马的网站, 从而使得个人信息和劳动成果被盗取, 这些都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知识缺乏所造成的。

三、网络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应对措施

1. 网络条件下应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

正所谓, 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生活需要遵守一定的法律规则, 才能变得更加和谐安定。网络知识产权也一样, 网络知识产权要想不被他人盗用, 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用国家法律法规来净化网络环境, 从而确保网络知识产权的安全, 保证我们可以通过合法手段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 从而确保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被他人盗用。与此同时, 对于那些盗取他人作品, 而为自己牟取利益的不法分子进行相应的制裁。约束那些投机分子的行为, 从而为我们的网络建立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使得我们的网络知识产品能够安全的流通于网络。

2. 积极研发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技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网络病毒和黑客入侵也变得更为频繁。为了保证网络知识产品的安全,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和保密技术方面的技术研究。一方面, 研究新型的网络病毒, 寻求相应的防护技术;另一方面, 研究更为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和保密技术, 从而增加网络黑客入侵的难度。只有这样才能给我们的网络知识产权产品以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从而保证网络知识产权作品能够安全的流通于网络, 使得我们的网络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 个人应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学习。

网络知识产权作品有了法律制度和技术支持还不够, 这些都是死的, 还需要相应的使用网络的人具有相应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因此,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不断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信息技术, 这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和保护我们网络知识产品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为了让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知识, 合法的使用网络信息技术, 坚决抵制那些非法的网络信息技术, 不去浏览非法的网络和违法的网路技术。同时, 利用先进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来预防病毒和网络黑客的入侵。当我们网络知识产权被侵害时, 我们才有足够的能力, 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四、总结

网络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带给我们生活更多便利, 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性较差, 在我们使用网络的时候, 容易导致我们的个人信息流失, 和网络知识作品被盗用。网络条件下, 为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制度, 用法律去净化网络环境, 从而给我们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技术, 以防御网络黑客和网络病毒的入侵。此外, 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这样多方面的努力下, 最终将为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从而确保我们网络知识产权作品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邱丽娟.网上电子期刊信息的知识产权问题探析[J].科技传播, 2011 (03)

[2]赵春兰.网络发展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的完善[J].学术交流, 2011 (04)

[3]舒纪铭, 杨大庆.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03)

[4]朱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华章, 2010 (36)

[5]刘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9)

知识条件 篇2

1、热爱知识产权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策划、协调、沟通能力;

2、为人正直诚实、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细致、耐心、谨慎、踏实、稳重、思维敏捷,理解力强,良好的职业操守,强烈的敬业精神与责任感;

3、熟悉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知识产权申报要求和申报流程;

4、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公文写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技术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具备英文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

6、有独立工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专利代理人资格证或专利管理工程师中级以上者优先;

7、优选理工背景、知识产权法或相关法律专业,优选有集成电路行业从业经验者;

8.掌握公司产品与市场动态,发现和挖掘公司技术亮点及其成果; 9.对国家与政府职能部门政策法规保持高度关注和敏感,积极寻求与争取可行性项目支持;

10.策划和整理公司知识产权相关事务和案例,及时进行各种项目、专利或商标的申请、申报及保护;

知识条件 篇3

作为知识和信息重要载体的高校学报是我国学术期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里不仅是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载体,更主要的是创新知识、开拓学科的工具。高校学报编辑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报的质量,在这个历史的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具备和强化哪些方面的素质,已成为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重要议题。

一、知识经济对高校学报的影响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经济形态,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以知识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时代,也就是说,促进经济发展的是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而不再是资金、设备和原材料。知识经济也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已经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而高校学报作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也必然会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中的科学技术为主要依托的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一些国家创新体系,如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研究和开发部门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支撑的作用。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使高等院校成为国家知识、技术创新的基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生力军。在教学中开展科学研究成为当前高校的首要任务,然高校而学报作为连结教学与科研的中介和纽带,其办刊宗旨也应与高校的运行步调相一致,紧随着高校教学和科研向着经济建设方向发展,进一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多高科技信息服务,只有这样,高校学报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才富有生命力和社会价值。

(二)知识经济时代给高投学投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也给学报编辑带来了新的课题

在知识经济这种新的形势下,高新科技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的产生速度大大提高,而这些知识和技术只有通过传播媒介才能得到推广与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这就使得高校学报的作用和地位变得更加突出。因而,高校学报的编辑们应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探索学报发展的新途径,努力拓宽稿件的题材范围、改进学报的办刊形式、扩大学报的发行数量、增加学报的服务内容等,提高自己的素质,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促进了检索与编辑手段的现代化,大大提高了编辑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快了知识与信息的传播速度,让知识与高新技术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三)知识经济对学报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知识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大量的知识资源,还需要不断优化知识资源的质地。高质量的科学技术成果一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创造出难以估量的社会、经济的价值。因此,高校学报必须对所传播的知识和信息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才能使学报在媒介中保持优势地位,并得到持续发展。

二、知识经济对学报编辑的素质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更多具备了高素质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一个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仅仅依靠物质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的是掌握了先进思想和技术,拥有现代知识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科学文化素质。当今科学更向着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性学科的方向发展,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分工日渐模糊,相互渗透越来越激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经济化使得知识因素以越来越多的种类和越来越高的程度参与、融入到经济建设之中。

政治思想素质。知识经济背景下,使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与以往相比,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复杂,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出现,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之间的碰撞也将更加明显,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更加强烈。所以学报编辑应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指导方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顽强的竞争意识和负责态度,还要有任劳任怨、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用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使学报更好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创新能力。在社会与经济都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必须摆脱传统旧观念、旧思想的桎梏,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科学发展观,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肩负着传播知识、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重任的高校学报来说无疑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课题。在时代的发展中,学报编辑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勤于思考且善于思考,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办出有特色的学报,促进学报的发展和学术事业的创新及繁荣。

业务素质。学报编辑工作重要的核心要素是业务素质。编辑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报的质量,而且通过编辑的具体业务工作可以反映出编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要求编辑熟练掌握文字工具,准确有效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作者、读者保持亲密的联系,并且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更好地为作者、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鉴别能力,才能迅速、准确地对文稿质量的高低,以及出版后是否满足市场需要,体现学报高效作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应用熟练的技术处理,一丝不苟地,努力使学报出版的内容与形式实现完美的统一,成为学报中的精品,引领高校学报健康发展。

概而言这,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它的影响,而且是巨大的。作为学报的编辑,要改变思想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编辑素质,为我国学报事业的发展发挥出自己积极的作用。

三、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的途径

高校学报的发展依赖于编辑综合素质的提高,编辑素质的提高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编辑自身不断努力才能实现。

(一)完善用人制度,吸引高素质人才

高校领导和编辑部的领导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要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用人制度,采用合理的公平竞争上岗的政策,提高编辑水平,为学报的发展奠定基础,还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高学历、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人才,并为编辑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这不仅能够优化编辑部人员结构和专

业结构,充分挖掘编辑人员的潜力,从整体上提高编辑的素质。而且更有利于学报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若要提高学报编辑的素质,就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要明确学报工作流程以及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提高编辑的协作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明确岗位责任制度,提高编辑工作责任感和工作效率。完善并明确奖罚制度,对编辑进行约束和激励,使编辑更加努力地学习与工作,进而提高学报的质量,促进高校学报的持续发展。

(三)加大自身学习力度,丰富自身知识

由于高校学报的大多数编辑肩负着编辑、校对、排版、出版、发行等多项任务,这对于编辑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报编辑要改变思想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在努力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性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如在职攻读学位、进修等方式,经常阅读与编辑相关的专著、各种专业报刊和法律法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在学报编辑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交流工作经验

积极参加编辑部举办的各类培训,交流工作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活跃编辑思维,完善自我。学术活动为学报编辑获取最新信息,不断拓宽视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此学报编辑要积极参加行业学术研讨活动,积极探讨,收集信息,结识朋友。为确保选题的新颖性,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重视实地调查研究,随时随地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另外,学报编辑不但要与作者、读者等进行沟通,交流思想,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还要与老编辑和其他院校的学报编辑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汲取精华,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五)加大教育力度,提高认识

在学报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高校领导、学报编辑部的领导要担负起对学报编辑人员进行教育,提高素质的重任,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建立交流沟通的桥梁。经过教育与思想交流,使编辑人员深刻认识到学报编辑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高校学报对于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先进的知识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发现编辑素质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编辑素质的迫切性,从而使编辑人员自觉培养对编辑职业的崇高感和责任感,树立起科学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敬业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培养乐于奉献的精神。

以知识为主要生产力的全新的经济形态对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报编辑作为高校学报出版工作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报整体质量和效益。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学报编辑要努力学习,勇于发现自身的不足,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学报的积极作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教育 篇4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理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空前加快,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表现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全球经济一体化打破了各国的疆域;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低文化层次和“功能性文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失业机会。这一切表明,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地发生变革,世界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相对于知识经济前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以金融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而言的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只有知识的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知识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知识经济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去完成,创新人才需要教育来培养,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1

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被严重固化。据统计,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平均要参加上千次的测验考试。经过这样的历程之后学生的灵感、悟性都被消磨殆尽,因此学生受到教育程度越高,思维越是单一,视角也越是狭隘。美国也有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的时候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起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这说明我们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被知识的不足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我国的教育如果不注意到让学生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那么培养出的大学生将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创新性国家的需要,势必会阻碍我国创新性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必须在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现实必要性

创新教育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的浪潮,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纷纷制定有关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教育发展战略中,更是积极调整教育目标,主动进行适应经济发展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世界各国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演变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建国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21世纪的今天,现阶段的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现实要求;的地方,如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不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这一特征决定了它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有具有很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适应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

1.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不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观念的重新定位。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旨在培养创新人才。所以学校要对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扬弃,例如也不能全面否定应试教育,不能把教育产业化,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改变以知识多寡、分数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旧标准,逐步树立起“会做人、会做事、会求知、会创新”的新人才质量观、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淡化教育的工具价值,重视教育的本体功能,树立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最大深度地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发挥学生才能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就是要改变以往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新意识培育。教师要通过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和设施来增加课堂信息量,要尽可能的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手段。我们常常抱怨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乱说话,学生的素质低,实际上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是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我们的教学手段是不是没有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使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性思维。倡导教授、知名学者给学生上课,帮助学生了解学科领域前沿的进展,激发他们了解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开拓学生视野,诱发学生的创造性。

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安排上,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到自己联系或由学校负责安排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多参加面向社会的科技咨询,教育服务等有益的活动。学校也要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与实习,为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企业和社会创造条件。

3. 教学民主化

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往往是进行模仿性学习,服从性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学生围绕教师转,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学生是学生的主体,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就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只注重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接受和反馈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消化的结果通过合适的方式反馈给老师,让其他同学对这种反馈进行评价,教师再进行总结,正确的反馈结果予以肯定,错误予以纠正,有创新的地方予以表扬。例如可以开展讨论法、提问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的熏陶,才能培养出具有自尊、自爱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江泽民书记在全教会上曾说:“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种宽松的环境就是教学的民主与开放。

4.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能轻易否定考试的作用。但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

然而现在中小学以至于大学都把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特别是高考这个指挥棒指挥方式的不变化,我们中学教育评价制度估计永远都不会变。美学上也讲:走极端的都是不美的,不合理的。所以要改革考试的形式,完善建立一套科学、可信的教学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时间结合起来。在大学里面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教学管理,允许教师教学内容上的个性化,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例如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已经完成了由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变的一个过程,形成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明白了自己到底哪个方面弱,哪个方面学习得比较好,这样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学习行为,有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而我国大部分学校仍然还在执行着总结性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最终在考试结束的时候给一个分数,学生也不知道自己不足在什么地方,不知道下一阶段应该在那个方向努力,这样几年下来,学生稀里糊涂,没有健康地成长。

对于教师的评价体系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因为教师各自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各不相同,有的适合科研,只要他们能够在科研上有成绩,学校管理部门也要给予肯定,让这些科研型人才发挥他们的优势;有的老师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那这些教师就属于教学型人才,学校就应该肯定他们对于教学上的贡献。目前,浙江大学推出了教师评价系统,把教师分为下面几个类型:一是教学型老师;二是科研型老师;三是管理型老师。这样每位老师都有一定得归属,能够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5.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是一刀切,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在学生的潜意识里面要使自己和大多数人看齐,创新萌芽被扼杀。典型例子是在中小学穿校服,统一着装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减轻个别学生的精神压力,但是这种行为有意无意地提示着学生的大众化。学生是生活在班级这个集体单位里面,尽管集体有集体的纪律和规则的要求,但是在管理和规范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才能使有创新素质的学生个性张扬,有利于学习中的创新。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分析他们错误的原因,帮助改正错误的地方,对于有积极动机和目的的行为要给予肯定、引导。

市场化的冲击给大学这个学术的殿堂带来了乌云,有些学生整天忙于炒股票、兼职等事物,结果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与时间太少,导致了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对于这些剽窃他人论文,侵犯知识产权现象应该严厉打击,有必要采取现代数据库技术监督学生的学术论文。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就有这样的系统,只要学生的论文被检索到有2%“拷贝”现象,就视为不合格,甚至被取消学位授予权。在我国的大学中有必要对学生和教师的论文也采取这种数据库检索系统,保护和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创造弘扬创新的精神,使我国成为一个创新强国。

参考文献

[1]许娜.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8 (2) :3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分析 篇5

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

知识经济的特殊性,使得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跨文化研究具有了新的意义与任务。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一体化并不是知识经济的产物,而是来自于劳动分工的国际化大趋势以及其带来的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但知识经济的萌芽显然外在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与世界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过程,知识经济的发展无意识地推动了跨国投资以及多元文化综合体企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复苏与发展,欧美国家跨国公司的规模与数量不断增加。而且,欧美等国经济繁荣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国内市场的未开拓空间日益缩小,国内资本严重过剩;闲置资本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国际资本直接投资的大规模增长,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世界已逐步地转变为单一的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出现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知识经济对当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企业管理层次的扁平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虚拟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非线性化。

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经理阶层。工业时代的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与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并以此来获得较高的管理效率,而知识经济的出现则对传统的大生产方式带来了剧烈冲击。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中,由于企业规模的十分庞大,为了有效收集与传递信息,企业中存在有数量众多的中层经理。在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代替了中层经理收集、传递、分析与处理信息的无创造性的或低创造性的工作;而且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瞬时互动传递成为可能,这些都使得中层经理的存在变得多余。

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虚拟企业的出现。虚拟企业又可以称之为动态联盟,有时也称作为敏捷虚拟企业。作为虚拟企业,其本身具有动态性与变化性,当市场本身条件发生变化时,虚拟企业也将跟随发生变化。对于虚拟企业而言,组织管理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虚拟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资讯关系网和内部组织网络。建立有效的敏捷的资讯关系网络,虚拟企业才能灵敏地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并进而快速调整虚拟企业本身的构造。随着网络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开始走向虚拟化。

知识经济同时引起了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的变化。组织结构模式决定了组织的任务如何分配、组织成员向谁汇报工作、沟通与交往模式如何安排、决策按什么程序由谁做出并如何实施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导致了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的特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决策的集中化让位于分权化,管理的规范化让位于创造力,管理的纵向构造让位于横向构造。知识经济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3.1 知识经济对企业文化地位的影响

在管理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却并不相同。从企业管理的发展历史看,企业管理方式经历了三个典型阶段:随意性管理阶段,制度化管理阶段,柔性管理阶段。在随意性管理阶段,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仅仅只是全体员工无条件接受领导者个人的意志的“文化”。制度管理阶段早期的企业文化基本上是停留在企业文化表层的制度文化,但由于制度管理强调严格的控制,企业文化的管理作用并不为企业管理者所重视。在知识经济社会之中,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快速变化成为现代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企业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成为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柔性管理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管理理论,柔性管理的优点是结合了随意性管理的灵活性与制度化管理的规范性,强调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但又采用科学的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依靠制度来形成法治的环境,但又使得制度具有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在柔性管理阶段,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在柔性管理中具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企业文化可以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它可以在不需要命令的情况下协调企业员工的行为。其次,企业文化可以起到方向指示灯的作用,它可以为员工指明奋斗的目标和行为准则。

3.2 知识经济对企业文化内涵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的具体内容总是取决于它所处的经济环境。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内容同样离不开具体的经济环境,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之下,企业文化将会具有不同的内涵。随着知识经济对传统工业经济的取而代之,企业文化的内容也将有所改变。知识经济对企业文化内涵变革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表1:传统经济时代与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特征比较

比较项目传统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形成时间长短形成过程积累/提炼设计/借鉴文化表象一元多元文化设计排他性兼容性学习态度进修/培训学习型组织文化类型封闭性开放性生产类型规模/差别/效率灵捷/定制/效益文化空间区域性全球性道德观企业/社会个人/企业/社会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些特征变化的根本点在于对文化要素的“整合”上。具体表现为文化要素的“元”的数目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而其实质即是公司文化是“统一的个性”还是“个性的统一”。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后者。知识经济形态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4.1 加强文化教育与学习

由于不同民族、地域在历史过程中分别形成并使用不同的语言符号,造成不同语种文化之间进行沟通时的语言障碍。因此,解决跨文化沟通障碍的主要手段,可能还在于加强文化教育与学习,尤其是加强非母语语言的教育。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环境之中,加强非母语语言人才的培养,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投资与贸易,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4.2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文化认同

不同文化之间沟通障碍的根本生成原因,就是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可认同。尤其是在民族主义思想比较突出的多种文化共存的企业之中,每一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员工都希望能保持自己的母语文化的存在从而拒绝与其他文化相互融合;此时,有效的解决文化沟通障碍的方法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好处在于:它一方面可以促进多文化综合体企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顺利沟通,促进企业的团结一致,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可以保证多种文化的共同存在,从而提高员工的文化满足感。

4.3 促进差异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文化认同所不同的是,文化融合强调多种文化的扬弃。从结果上看,文化融合也可以认为是文化的发展,因为多种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就是一种综合了多种文化精华的新文化的形成,这与文化认同中保留多种文化的共同存在是不相同的。从解决文化沟通障碍的效果看,文化融合是所有对策中最为有效的一种。知识经济形态下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多文化融合,突出时代特色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也应该带有经济全球化的属性,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文化建设应该突出时代特色,采取多文化融合的基本策略。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历来都是先天欠缺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任务相对更为迫切与艰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更应该加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采取的多文化融合策略应该以儒家传统文化的精要为本,同时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内容,中西结合,互为补充。

5.2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工业经济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人是工具”的这一事实,只有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得以突出以后,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等非工具性作用才真正开始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知识经济中企业新文化的建设必须彻底抛弃传统企业文化中对人性的错误认识,正确理解人的作用与地位,并最终在企业中建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只有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才有可能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并执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次革命。

5.3 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在传统的直线制组织结构企业中,制度是企业维系存在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解决跨文化沟通障碍的有效工具。在知识型、学习型企业中,加强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制度,不成方圆。没有严格的企业内部收集与传递市场信息的正确制度,企业管理者就不可能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虚拟企业赖以存在的所谓的企业的灵敏性、柔性也就不会存在。企业柔性与灵敏性都是以健全制度为前提的。在我国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5.4 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

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文化必然是通过企业员工来体现,企业没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员工,企业就不可能真正建成有效的企业文化。知识经济社会,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于扁平化,决策权也趋向于分散化,这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对其自身职责负责,甚至于可能要求员工进行自我管理。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是必要的。在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除了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外,同时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企业文化的社会主义特色,并将企业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社会主义内涵的企业。

5.5 强化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

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想要参与某一组织,获得组织认可,并寻求在组织中实现自我的心理。这种渴望在传统工业经济社会是得不到实现的,只有在知识经济社会,在人本主义企业文化的影响之下,企业组织结构趋向于扁平化与网络化的特定条件之下,员工的彼此协调与沟通成为必要,共同工作成为可能之时,员工的组织归属感才能得到满足;此时在高度精神满足的驱动之下,员工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潜能被充分挖掘,企业也将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5.6 建设竞争合作与共赢的企业文化

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之间竞争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为了战胜对手,而是体现出明显的竞争合作性。知识的共享特性决定了知识经济社会的竞争合作性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知识经济社会,单个企业独自开拓市场的情形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合作共同进行某一市场的开拓。显然,知识经济表现出了竞争合作与多方共赢的特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建设一种合作与共赢的企业文化。

5.7 以“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

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企业文化是不存在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抛弃传统工业经济中盛行的“集体主义文化”枷锁,建立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新企业文化。如果企业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则是组织和扩展“人类合作的秩序”,借助于各种可供利用的手段将其协调为一个“自给的组织”。即使是在日本获得巨大成功的“团队精神”,也是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员工意志的基础上达成的默契,也就是说,“团队精神”也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

参考文献

1、[英]乔恩特:《跨文化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2、赵曙明:《中日美欧企业文化比较及跨文化管理》,《管理世界》,1993年第6期;

3、Mullin.R:Knowledge management: A cultural evolu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Vol.17, No.5, September/October, 1996;

4、petrash.G:Dow’s journey to a knowledge value management cultur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14, No.4, 1996;

知识条件 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 组织结构 变革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205-01

组织结构是建立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职任、权利、利益的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目标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的组织结构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产生和到来响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且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模式产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所以传统的组织结构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急需进行变革,从而使企业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要求,保证经营效益。

1 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组织结构的影响和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内外环境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且面临着极大地影响和冲击。

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信息传递速度较慢,企业高层获得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中层管理者一一传达,且还是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的内外环境不断变化,如果还是依照信息层层传递的方式,那么管理者无法及时决策,企业则会错失机会。此外,知识经济要求企业加强与分销商、供应商、科研机构以及竞争对手之间的联系,利用网络形成彼此之间的交流,突破组织界限,在网络上建立起社会经济的结点。

受工业经济的影响,传统的组织模式都带有程度不一的集权主义色彩,组织的分权程度不高。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层级更为复杂,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在大幅度减少,知识、信息都处于高度共享和快速流动状态,机遇稍纵即逝,所以这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实现高效率的决策,建立动态性强、创造性高和具备可重构性的组织结构。

传统的企业组织的高层与一线员工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情况,信息在经过层层传递和专业性转换后,信息传递过程的成本较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信息对管理决策存在关键性的影响,如果一如既往,那么信息传递的成本则会大幅度增加。

此外管理者自身是有局限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管理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即管理者的“有限理性”会逐渐明显的表现出来。

2 知识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

知识经济下,企业的变革方向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从而推动组织的全面发展,该文主要从组织结构的权利结构、层级结构、职能结构及资源结构方面探索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2.1 权利结构

传统的组织结构的权利集中性比较突出,缺乏有效的分权管理。集权型组织结构属于直线制组织结构,企业管理的灵活性不够。所以要加强企业的分权制组织结构建设,弱化直线式管理的不足,将部分权利下放,提高各下级部门管理者的责任心,提高组织绩效,使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更加精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和决策效率。即将组织结构由直线型结构向事业部组织结构转变。但同时注意分权的程度要在管理者能够的控制的范围内,要保证管理者能够及时有效的制约。

2.2 层级结构

知识经济条件下,将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向扁平型组织结构发展,压缩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多,需要配备各种的辅助管理的人员,所以管理费用也多,同时多层次的组织结构也造成了沟通和协调上的工作难度加大,增加了管理成本。所以,为了改善这些现象,企业可以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同时,随着科技发展,各种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的诞生,信息传播高效快速的特点,让信息成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各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都在往扁平化发展。企业对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的速度在不断提高,缩短了向高层管理者传递信息的距离,提高了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此外,企业还要注意提高员工素质,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培养员工参与管理的意识,保证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良好运行。

2.3 职能结构

在工业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内部的各项职能都是非常齐全的,内部机构多人员庞杂、规模大,形成一种规模经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芯片的运转速度,把握住经济的脉搏。企业的竞争力与效益主要体现在其综合运作的速度和能力上,抢占市场、挖掘客户需求和潜在市场、成功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使客户满意,谁能最快做到这些,谁就是市场的获益者。所以将企业职能结构向外发展,形成虚拟化的组织结构,即从企业组织的内部向外延伸,成为一种高度柔性的组织形式,此外要注意形成这样一种组织结构要求,组织内部结构发展要满足一定程度要求,才能够支撑起整个组织的一切需要。

2.4 资源结构

新知识经济时代,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以物质资料作为企业的中心,企业的主要职能是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获得高利润的回报,物质资源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企业以“物”为本。而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作用在不断提高,当企业间的物质资源条件不相上下时,人的作用被突显出来,“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中要强调“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发挥人的才能,用同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关键因素是人,员工的素质对组织结构有决定性的影响,调整组织的资源结构是以组织中“人力资源”的管理为核心开展的。

3 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需要破陈出新,打破传统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组织设计理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才能,信任员工的能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综合运作的能力;同时,要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形成扁平化的管理层次结构,并在组织内部形式达到一定要求时,发展虚拟化建设,推动企业向外延伸,多方发展,从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使企业收获良好的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汪国银.企业组织结构演变趋势:层级制还是网络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论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目标的选择 篇7

(一) 会计假设制约着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目标是人们运用财务会计想要达到的标准, 我国长期以来使用财务会计的任务来说明会计职能的具体体现。“随着对会计本质转向以经济信息系统来揭示, 计划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也采用西方流行的会计目标来表述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 不再使用会计的任务来表述了”。美国的财务理论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现在仍然是以基本假设为前提的, 通常所说的四项基本会计假设都与财务会计目标密不可分,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很重视会计基本假设对企业财务会计确定的影响。

(二) 会计对象限制着会计目标

会计被视作人造信息系统, 其目标则不能由人随意主观地提出, 要受到会计对象的制约。我国会计对象问题, 从扩大再生产的财产运动→资金运动→价值运动及其相关的信息流, 日益触及到了会计对象的本质, 客观存在的会计对象制约着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只能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根据人们的要求来提出, 同时会计目标如果能够实现, 又进一步证明了对会计对象认识的科学性。会计四项基本假设前提从空间和时间上限定了会计对象的范围, 所要求的财务报表要素主要还是构成两个基本会计方程式的六大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六个要素分别反映价值运动的静态和动态及其相互转化, 而这些假设客观上总是限制着对会计对象的确定。

(三) 社会环境影响着会计目标

会计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存在的经济管理手段, 会计对环境具有反作用, 会计环境的变迁是会计目标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社会环境中, 经济因素是影响会计发展的核心因素, 它涉及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经济结构、所有制类型、经济体制、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公司治理结构等多个方面, “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都是以一定的经济环境为前提和依托的。

二、我国会计目标选择的理论依据

由于经济因素是影响会计发展的核心因素, 因而以经济环境为基础, 依据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产生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关于选择财务会计目标的理论。

(一) 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是在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会计信息的提供主要是基于一种契约关系的约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导致所有权和经营权日益分离, 受托者接受委托, 管理所交付的资源, 承担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 使其尽可能的保值、增值的责任, 并如实地向委托者报告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委托方关注着受托资源的保值与增值情况。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目标在于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注重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客观性;由于受托责任实际上是一种产权关系, 在会计确认上, 只确认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事项, 在会计计量上, 坚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 较注重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由于受托责任是不同经济利益主体利益的分配, 因而强调会计信息的精确性。

(二) 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是在西方市场经济日益完善, 资本市场不断规范, 企业规模壮大, 股份制已成为现代企业主要组织形式, 两权普遍分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由于委托方日益变得模糊, 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增多和复杂化, 越来越多的相关利益组织和主体特别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 为满足所有这些利益方的决策需求, 财务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应运而生。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是提供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股东和债权人更关注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与报酬, 重点关注会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 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只要不违背成本效益原则, 财务会计信息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主观分析;在计量方法上主张多种计量方法并存择优, 主张积极应用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应与一国的经济环境相适应,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二者服务的对象———委托方和经济决策者在经济生活中的现实地位和未来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对二者的统一性也提供了实证,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各方”包括受托责任观中的委托者, 又包括决策有用观中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就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性质规定看,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损益表被受托责任观中的委托方所重视, 而现金流量表被决策有用观中的经济决策者所认同;投资者在经济决策中都尽量回避风险, 因而既重视当期收益, 又重视未来现金流量, 那么投资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客观性, 促使他们必须将受托责任现和决策有用观有机结合起来。

三、知识经济对我国会计目标选择确定的影响

由于知识经济带来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从而对会计假设、会计对象和会计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一) 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冲击

首先, 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到了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主体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 会计主体的认定有一定困难。其次, 传统的会计分期假定是为了及时满足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决策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的充分及时供应成为决策致胜的关键, 将企业各种原始数据直接在网络上提供, 由使用者各取所需, 即时利用, 会计分期的假设毫无意义。再次,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假定一个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持续经营下去, 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主体具有多变性, 使得人们对一个主体是否在持续经营的辨别上难以分清, 再加上企业跨生产、销售、科技的广泛联合, 并随市场要求不断变换联合对象和范围的“借壳经营”现象大量出现, 因而企业持续经营的假定没有价值。最后, 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包含了币值不变的假定, 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产品知识含量高, 更新换代速度极快, 价值变动的频率和幅度极大, 加入WTO后贸易壁垒进一步打破, 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势加强, 使币值变动更具不确定性。

(二) 知识经济使会计对象的范围空前扩大、内容日益深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日益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 知识和知识型员工将是企业的主要资产, 企业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计量知识资产的主要依据, 构成价值运动的主要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 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大大提高, 尤其是知识资产的加入, 使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超过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知识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成为世界性的会计难题。

(三) 知识经济最大地改变了财务会计的社会环境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而“会计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 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会计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发生巨变, 这必然引起会计目标、会计理论、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政策规范等方面的变化, 势必要重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会计模式, 最终极大地改变了财务会计的社会环境。具体表现在:第一, 知识经济使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发生了变化。工业经济时代花费主要人力、时间处理日常会计资料以取得历史数据和信息, 在电子计算机、英特网的支撑下, 变得异常简单;同时通过运用相关财务软件实时进行可行性研究, 及时提供可供调整、选择和决策的多种供产销方案, 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全时态信息使财务会计的时间概念得到完整体现。第二, 知识经济使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 工作重心转移。知识经济条件下, 会计人员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开发, 企业的会计人员掌握全面的财务会计和有关电脑网络方面的知识, 加之电脑的普遍运用和信息的直接共享, 高科技手段带来高效率, 财会部门将精简机构, 权责落实到人, 处理程序和方法更加简洁, 省去了大量的中间环节, 网络使有关会计工作人员直接与财务总监、财会经理联系, 大幅度减少了会计人员的数量;与此同时, 财务会计岗位发生重大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本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取代财务资本的地位,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要求从有形资产会计向知识资源和未编码的知识资源会计转移, 大量繁琐的日常账务处理已由高效的电子计算机完成而只需要少量人员操纵, 大量会计人员将从繁琐的会计核算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 转向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和运用。第三, 知识经济运用了先进、方便及时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提供信息。电子计算机和其他高新技术在财务会计中得到广泛深入地运用, 企业内部网络与全国乃至世界网络信息实现了共享, 随时可获得相关信息, 实时财务报表成为可能。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会计目标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和选择应尽量与国际接轨, 在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够成熟, 应该将财务会计目标确定为受托责任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应将财务会计目标确定为决策有用观。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第十一条提出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尽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会计信息还是要为国家服务;二是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这是除国家之外的有关利益主体;三是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有用、及时的信息。

(一) 现阶段我国的会计目标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 兼顾“决策有用观”

1.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结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 国有经济在社会经济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是通过较为完备和成熟的资本市场来实现的, 而是采取委托人与受托人直接接触的形式来进行的, 因而受托这样一种契约关系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2. 我国的国有企业机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

以产权明晰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尚处在发展成熟阶段, 我国的股份制改造远未达到成熟资本市场的要求, 即使是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的企业, 有许多也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董事会、监事会没有行使好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 更没有去忠实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种种义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要求会计人员为有关利益各方提供真实、有效、实用及时的财务会计信息显然是不现实的。

3.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中, 资本市场成熟

度较低, 同时资本市场的运作也极不规范, 这必然导致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只有1000多家, 占我国企业的比例较小, 而且上市公司的股份中有50%以上是国有股, 因而按照金融学的有关资本流通理论, 我国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完全自由流通的上市公司;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性质决定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这要求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企业应具有控制权, 保证国有企业的资本相对集中, 可以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资本市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国在较长一段时期里, 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还是采用的是传统的筹资方式, 受托责任关系将主要通过国家及国家授权的机构与企业经营者直接接触形成, 资源的委托方与受托方可以明确辨认, 因此, 将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为以“受托责任观”为主, 是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要求的。

(二) 从长远发展来看, 我国的会计目标必然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过渡

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较高的经济增长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保证了我国有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多年来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通过对外开放, 吸引并有效利用了大量外资, 引进了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为我国企业的前进和发展树立了标杆。我国成功加入WTO, 为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提供了外在压力。加入WTO对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而言, 既是良好的机遇, 同时又是严峻的挑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结构的调整, 我国的资本市场必然会日益走向成熟。随着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 企业的融资、投资是发展的关键环节, 由于股权融资相对于其他的融资形式更加能够最大限度的分散风险, 且融资的数额巨大, 这必然会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内在动力, 到那时, 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必然会定位为“决策有用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王晨明.论中国会计目标的定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 (8) .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思考 篇8

一、转变企业管理理念

为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发展的需求, 企业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改进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的转型, 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而这一重要前提在于思想与理念的转变。一是知识经济时代下, 企业管理的重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显然难以再单纯地依靠各类经济资源, 企业要深刻认识到知识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更新管理理念, 自觉树立起知识管理思想与理念, 对于知识资源的特殊性, 要给予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全面客观看待知识资源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重视和关注知识资本, 如知识产权、品牌、企业管理方式等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 加大对于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 积极推动知识资源对于企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二是相对传统管理模式中对于人力资源的物化管理, 知识经济条件下, 人作为知识的最为重要的载体, 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的作用与地位也被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只有具有良好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队伍, 才能真正把知识与技术有效地运用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因此, 知识资本重要性的提升必须促进企业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 企业不论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是具体的日常管理中, 要进一步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的落实, 提高管理的艺术性, 充分调动员工作为知识载体的主动性及创新性的发挥。三是知识经济条件下, 企业注重知识的创新以提升附加值。作为知识经济的灵魂, 创新是企业把新的要素, 包括理念、方法、模式等引进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 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是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的关键, 这也对于加快企业管理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需企业加快创新的步伐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发展的需求。这也要求企业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 寻找知识经济条件下各种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具有积极促进效果的资源条件, 为企业所用, 从而实现企业的真正持续健康发展。

二、积极打造学习型企业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 使加强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积极提升员工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氛围, 提高企业与员工个体的学习能力, 为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培育与强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只有一个学习型企业, 在主动学习中不断地追求进步与成长, 不断地获取新的理念与知识, 更新知识, 创造出有利于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新知识, 才能使企业实现充实自我, 完善自我与超越自我的目标, 才能真正地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于企业发展的全新要求。具体来讲, 一是重视知识的积累与更新, 鼓励与支持员工从日常工作与具体事务项目中不断地进行总结, 积累成功经验, 加快对于不足之处的补充学习, 使主动学习成为员工内在的自觉要求;二是重视对于员工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 加大员工继续教育的投入, 加大培训力度, 建立起一种持续培训的良好机制, 使培训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内容;三是通过企业内部平台的建设, 为员工间经验的交流与资源的共享提供良好的机制与平台, 使员工在交流与相互学习中得到进步与提高, 也有利于和谐、民主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另外, 各级管理层在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的同时, 要做好表率作用, 身体力行, 带头学习, 给全体员工形成良好的模范示范作用。

三、推动企业结构的扁平化发展

知识具有高度的整合性与流动性, 尤其是随着整个经济网络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健全, 信息网络在企业内部的全面覆盖, 对于新知识、新成果的积极吸引与利用也是企业重要能力之一。因此, 为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信息传递的特点, 要加快推进企业金字塔式科层结构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 加快信息间的横向联系, 提高对于各类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效率。首先, 编制好科学、全面、详细的实施方案, 做好扁平化管理的具体流程。对企业业务、流程及现有结构、职能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调查, 同时根据企业目标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新整合和设计, 实现缩短管理流程, 保证信息流动的畅通, 使总体业务流程达到最优化。其次, 围绕客户需求, 以顾客驱动为企业经营的第一原则, 加快企业流程的重组与优化, 将原本较为分散的活动进行有效集中, 减少部门设置, 使企业逐渐向扁平化的团队组织转变, 更加适应知识资源流动的特点。再次, 按照权责统一与明确的原则, 科学设计相应的职能部门, 突破部门与职能职责的界定, 做到责权对应, 实现企业结构的横向一贯与纵向集中, 以实现对于企业的统筹集成管理。同时, 为企业员工提供更为便捷的工作方式, 要相应地减少企业管理层级, 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岗位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四、积极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下,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是知识经济最为主要的体现, 而计算机网络在企业广泛使用最直接的体现在于电子商务的崛起与快速发展。不可否认互联网已经成为各个企业不可忽视的平台, 如何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知识经济下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信息传递与资源共享的巨大优势, 企业要进一步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积极构建企业内外部的信息网络, 保持企业对于知识与信息的高度敏感性, 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具体来讲, 一是要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保证规划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知识经济条件下, 要紧密结合企业外部环境的发展需求, 通过企业内部团队小组或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 对企业发展战略及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及准确定位, 由此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以服务于企业长远发展及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二是选择恰当的时机启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尽可能避免企业实力不足或准备不充分给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制约。尤其是在体质、理念、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资金预算等各个方面做好准备, 避免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另外, 虽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另一方面要看到信息化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步到位, 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量力而行, 分步实施。

五、加强企业与外界的合作

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企业可积极借助外部的力量, 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机整合和统一, 并进行高效运作,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包括, 鉴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限性及企业其他方面的制约, 可通过多种方式借“力”引“智”, 利用外部人才高专业水平的优势, 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参与意见, 有助于弥补企业人力资源不足或能力不够的缺陷;将自身所不擅长、不具备优势业务的领域通过外部第三方的合作或独立分离等, 实现供应链的优化, 提高企业自身资源的运作效率和核心能力的强化;另外, 也可以通过实现多个企业间的战略联盟, 实现全方位的合作与竞争, 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孟丽霞.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J].辽宁经济, 2006 (06) .

[2]张伟力, 张怡, 李桂君.试论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8 (02) .

[3]李苗苗.论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09) .

[4]邹玉艳.新时期知识经济管理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24) .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创新 篇9

1. 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自古已有, 在中国古代“文化”是个动词, 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在西方, “文化”一词在拉丁文原义是指农耕和对植物的栽培;在近代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B·Taylor) , 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这样写道:“从人种志学的观点看, 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 企业文化。

海能 (1990) 从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 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它们是组织成员的共同思想体系。彼得斯、沃特曼 (2000) 也认同海能的观点, 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能使公司上下互相协调一致的传统, 为企业员工构建明确的价值观和规范,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给人们提供崇高的、大展宏图的机会。此外, 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 (1997) 从企业的两个层面的价值观出发, 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各个部门, 至少是企业高级管理者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和经营实践, 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共通的价值观念, 二是部门行为规范。这是价值观视角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总体看来,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 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

3.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分。综合前述各种描述, 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都是文化的要素, 举不胜举。目前主要是以“麦肯锡7S框架”作为分析工具。20世纪70年代, 为了研究战略、组织机构与管理效益的关系问题, 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组织两个研究组, 一个是战略研究组, 一个是结构研究组。经过向企业家、理论家求教和深入实际的调查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是:任何一种明智的管理, 都涉及7个相互关联的变量。这7个变量是:结构、战略、制度、人员、作风、技能、共同价值观。他们把这7个变量用一个结构图来表示, 由于这7个变量的英文都以“S”开始, 因此便称为“麦肯锡7S框架”。

4. 企业文化的类型。

鉴于企业文化是一种庞杂而抽象的概念, 为了研究或测量的需要, 常将企业文化予以分类, 以使企业文化的抽象程度降低。同时, 通过企业文化类型的测量, 达到进一步研究之目的。关于企业文化分类, Schein (1985) 曾说:“多位研究者对文化本身的定义并没有太多的改变, 但因分类方式的不同, 使的企业文化被分割成许多不同的类型”;也有学者喜欢通过对文化的分类, 以求能以整体的观点来观察企业的现象, 而非仅探讨企业文化的个别概念。

5. 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柔性的管理手段, 是通过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 从而形成企业统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进而达成建立企业发展原动力;加强企业凝聚力;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目标、政策、制度等的贯彻执行力。因此, 总体来看,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至少在三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企业的发展壮大的终极原因就是企业文化。因此, 海尔的“创新、效率”的企业文化激发了所有海尔人的智慧与激情, 所以海尔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扩张;通用以效率为主导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引导了通用公司在经历了一百年以后仍然以每年不低于50%的发展速度继续壮大;可口可乐因为有了可口可乐文化, 所以即使在它所有的厂房全部烧毁也能在一夜之间迅速建立起来。

(2) 企业文化是企业存在的维护力, 即是对制度或组织的维护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 而企业文化又承载和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企业文化形成了企业的道德准则补充了企业制度制约的盲点, 而企业文化对于思想的统一又有效地消除了人对于制度控制的抗性!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的辅助工具。

3.企业文化是企业运行的凝聚力。企业文化让企业内每个成员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是大家在共同完成一项事业, 是在追求崇高的目标奉献自己, 是在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协助、共同完成, 于是, 企业形成强大的向心力, 不但加强了现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性, 还可以吸引更多有智慧有抱负的人加盟到企业中来。

二、知识经济及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1. 知识经济的特点。

知识经济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不再是一般劳动力, 也不是资本, 而是知识, 拥有和运用知识成为这个时代的真正动力。具体来看, 知识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主导经济增长;二是知识工人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三是知识资源具有加速折旧的特征;四是企业的竞争向更高形态发展。

2. 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具体说来,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有着共同的理论核心——重视知识。二是企业文化与知识经济有着共同的主题——以人为本。三是发展中国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三、知识经济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1.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新特征。

(1) 速度文化特征。一个公司的成败取决于其适应变化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没有决策大小的问题, 只有速度快慢的问题。 (2) 创新文化的特征。在剧烈变动的时代, 创新成为企业的生命源泉。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突破传统游戏规则, 敢于大胆创新, 不畏风险的人, 通过自身主体的创新确定性来对付明天的不确定性。 (3) 虚拟文化的特征。企业经营的虚拟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利用高信息技术手段, 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软件操作系统整合优势资源, 既增加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活力, 又避免工业经济时代常规运行中的硬设施投入, 从而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另一方面, 只需要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 而不必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和资金耗费在低价值产出和常规的普通工业生产中。 (4) 学习文化特征。企业不再是终身雇用的组织, 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知识的积累只有学习, 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 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 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 (5) 融合文化特征。知识经济时代, 各个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 在竞争中进行合作。因此, 企业必须不断的融合多元文化。

2. 知识经济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文化更加突出知识和人才;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文化具备更强的应变能力;三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文化更加突出创新功能。知识经济条件下, 过去成功的经验已变得无能为力,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那些经受着知识浪潮洗礼, 在竞争中赢取了主动的企业, 其秘诀就在于他们奉行永远创新的理念, 在于他们把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包括产品的创新, 市场的创新, 企业制度的创新, 组织结构的创新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其中占核心地位的是观念的创新, 企业文化的创新。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创新对策

1. 企业文化创新要以人本管理为中心。

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育人兴企, 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企业创造效益, 为社会创造财富。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笔者认为应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1) 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从现实中的企业管理文化来看,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就有一个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 绝大多数企业领导者把以人为本中的人视为广大职工群体, 这个理解无疑是正确的。通过尊重、理解和关心职工群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要解决好以人的什么方面为本的问题。因为人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 人有七情六欲, 也有理想信念;有价值观, 也有人生观;有经济利益, 也有精神利益;有自然属性, 也有社会属性。如果以人为本的重点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为本, 那无疑是把人看作“动物人”或“经济人”。在这种观念支配下, 往往过分依赖工资、奖金等外在激励手段, 缺少运用文化手段, 为人锻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举措, 这样的以人为本不可能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标。以人为本应该主要以人的社会属性为本, 而在人的社会属性中, 又要以人的理想信念为本, 理想信念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 同人的思想观念、本质、需要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支配人的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企业文化创新要以培育企业精神为重点。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 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 通过对企业价值观、经营观念、企业道德观念等总结和提炼而形成。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时代性。笔者认为, 应侧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1) 宣传教育、舆论导向。要充分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手段, 使企业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形成宣传企业精神的浓厚氛围。并使之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让职工时时处处感受到企业精神的存在, 自觉地实践企业精神。在企业精神的培育过程中, 领导者应自觉贯彻企业精神, 按照企业文化规则办事, 以自己的率先垂范来影响职工、教育职工。 (2) 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 一直是引导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大张旗鼓地开展选树能够体现本企业精神的先进典型活动, 是培育企业精神、发展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选树先进典型, 既不能求全责备, 又不能搞“高大全”, 而是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看成绩、看主流, 既让职工感到真实、可信, 又让职工感到可学、能学。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事迹, 弘扬企业精神, 使之形成广泛的影响。 (3) 严格制度、规范行为。企业精神的培育是一种精神活动, 其本身不具有强制性。因此, 培育企业精神, 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保障可行的制度, 以严格的制度规范职工的行为, 促使职工养成自觉贯彻企业精神的习惯。

3. 企业文化创新要以树立创新观念为灵魂。

从微观层面讲,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机制”是一个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也是企业文化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观念创新。有什么样的文化观念, 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 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前提。面临新经济和网络时代,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国际网络、快速反应”的新观念。 (2) 战略创新。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和我国加入WTO等内外环境的变化, 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将融入国际大市场, 任何一个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国内外同行业的佼佼者。因此, 企业文化的战略定位和起步, 必须是全球化的经营战略。 (3) 制度创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从根本上讲, 是制度创新和制度结构变迁的过程。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不是单纯的一种权利再配置或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而是包括深层次制度变革等因素在内的创新过程。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质, 是从重构国有资产, 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出发, 来构造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主体、国有资产的盈利和增值主体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主体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 (4) 机制创新。企业文化构成要素之间的沟通和协同, 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来实现, 而市场机制本身也要求企业加强自身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传递、反馈和沟通。健全、灵活、合理、有效的企业经营机制, 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 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 反映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4. 企业文化建设要以知识的共享为支柱。

在以知识的选择、获取、应用、创新为重要特征的新形势下, 企业除应关注个体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外, 更应关注知识的传播与使用, 即构建知识共享型文化。要构建知识共享型文化需致力于以下几项工作。 (1) 建立知识共享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是知识共享的基础, 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Internet网络或在互联网上设立站点以实现知识交流的快速、便捷。 (2) 建立企业知识库。在企业的Internet上设立知识库是实现知识共享必不可少的, 它可大大提高知识共享效率。 (3) 培养员工的知识共享意识。企业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员工的知识共享意识, 如通过人员培训传递知识共享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庆典礼仪等创建知识共享氛围等。 (4) 发挥核心管理层的示范作用。企业核心管理层的行为可直接影响员工的行为, 并成为其行动的典范和榜样。因此, 企业核心管理层应通过自身有目的的行为来强化员工的知识共享意识。

五、结论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只有建立了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 企业才有可能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以信息技术变革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 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 经济模式有工业经济过渡到知识经济, 从而对企业文化创新的内外环境都产生了重要变化。在这快速变化的时代, 如何认识知识经济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性, 成为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 在此基础上, 企业才能根据知识经济的特点及其对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 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根据客观规律办事, 对原有企业文化进行变革和创新, 构建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才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约翰·科特, 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1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1

[2].彼得·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M]1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89

[3].杰克琳·谢瑞顿, 詹姆斯·L·斯特恩.企业文化:排除企业成功的潜在障碍[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1

[4].刘光明.企业文化[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1

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新思路 篇10

1.1 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方式产生了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扩大了财务管理范围, 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逐渐先进, 企业的组织形式与交易方式发生变化, 突破了财务主体的物理空间, 形成了临时的财务主体, 出现网上虚拟的企业, 交易活动实行网上结算和网上支付。财务主体由实体的物理空间转变成了虚拟的媒体空间。网络财务的运用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和处理能力, 扩展了财务管理的能力, 使企业财务管理实现在线服务。

1.2 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内容的产生影响

(1) 对企业财务收益分配产生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按智分配已经成为收益分配的主要方式, 知识资本相对比物质资本将更有增值性, 知识化的劳动将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因此需要将劳动者的知识资源资本化, 参与到企业的利润分配当中。 (2) 对企业投资活动产生影响:传统的企业投资主要是以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为主。在传统的企业中对无形资产投资比例非常低, 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资金、设备、厂房等有形的资产。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本, 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将转向发挥企业的知识效益为主。 (3) 对企业财务筹资产生影响:传统的筹资通常是为了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筹资主要是财务资本的筹集。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筹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而在于更加有效的配置资源, 而且企业可通过国际资本市场选择更适合自身的融资方式。

1.3 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目标的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服务于投资者的利益, 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资本的结构, 扩展了资本的范围, 在新的资本核算结构中, 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发生重大的改变, 既知识资本的地位逐渐上升, 而物质资本的地位逐渐下降。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目标将由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慢慢转为相关利益体的最大化。财务管理不仅仅需要考虑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还需要考虑到员工以及企业经营者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财务管理应当充分考虑到企业相关共同体的利益。

1.4 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观念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财务管理的方式由传统的财务管理逐步转为网络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员须迅速、有效、准确地利用和分析信息, 并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进行资金的预算和决策, 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要求财务管理人员需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熟悉财务管理方法和理论;掌握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知识;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和国际财务准则;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和职业判断能力。

2 关于财务管理发展的新的思路

2.1 进一步改善财务报告的模式

我们传统的财务报表, 通常是以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为主的报表组成。财务管理人员利用这三份报表, 即可以对企业的资金营运、收益、资产状况等信息进行确认。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给予监督。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到, 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 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不但需要了解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 还需要了解企业未来的信息, 甚至是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因此为适应对信息的新需求, 传统的财务报表模式将会进行调整:将会增设无形资产等报表。而且无形资产将会是财务报告的重点。这些信息, 能够成为企业经营者判断风险与收益的重要依据。增加人力资源的报表, 通过此表, 可以发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技术创新能力、年龄层次、教育程度、收益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等信息。

2.2 实施财务资源计划

制造资源计划就是是把企业管理信息, 按照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进行迅速处理及高度集中, 为企业的管理, 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制造资源计划这一管理经验, 在我们制造资源计划的构架基础上, 将与企业管理有密切关联的经营规划、销售以及财务功能纳入进来, 才能够更加及时地反馈出企业的财务状况、销售收入、生产成本, 进而达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的目的。另外除了制定生产中的各种计划外, 还能够将每天的营运资源的数据, 及时进行归整, 使公司领导能够正确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

2.3 建立网络财务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财务管理, 将会面对信息日益集成化的考验。企业各个分立的信息子系统的分工, 将会变得模糊。企业应该建立网络财务管理的技术构架, 将各个分立的信息子系统, 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网络财务管理的特点在于: (1) 电子商务。网络财务管理让网络信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变得更加密切。通过网络财务管理, 可以在瞬息变化的市场情况中, 分合与重构会计主体, 在网络上及时地出具虚拟公司的报告。 (2) 能够进行在线管理。通过准确、快捷的在线管理, 及时且正确地部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管理与监控, 并作出财务安排, 便可以达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标。 (3) 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的配合。为使财务资源能与企业的业务活动相结合, 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就需要使用到网络技术。

2.4 实行财务再造策略

再造工程是指:对企业工作流程进行重新的设置, 使产品的质量、成本以及员工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意识等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财务再造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收益分配机制的再造、投资机制的再造、融资机制的再造、财务人员的再造、财务流程的再造等。在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的财务再造策略, 将会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管理策略。企业财务再造要求利用集体智慧, 罗列出企业财务系统所能达成的理想功能, 经过综合评价, 从中选择出最关键的系统功能, 使之成为企业财务运行的新系统。这样能使企业财务资源进行重新的优化配置, 能够使财务管理系统更加适应内外部的环境, 从而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完善企业的财务职能, 提高企业创新和盈利能力, 使企业能够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另外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但更明确了财务部门各环节的权利和责任, 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人力成本, 让每个一个员工都处于自主管理的状态, 使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观念, 能够在整个财务流程中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乔建梅.论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J].内蒙古水利, 2006 (1) .

[2]朱开悉.面向21世纪的财务管理发展研究[J].中南工学院学报, 2000 (4) .

[3]张毅.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探讨[J].中州煤炭, 2010 (8) .

[4]李青英.浅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思路[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10 (6) .

知识条件 篇11

我们知道,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三要素,而劳动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掌握和控制了优势劳动力资源,谁就把握了克敌制胜的法宝!所以人力资源的控制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显得如此关键,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过如此重要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核算的基础

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核算,先让我们来看看它是否符合会计核算的前提,首先,人力资源是能够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其次,人力资源是能够被确认或计量的,再次,它是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注入或流出的;

既然人力资源符合会计核算的前提,那么,它应该被确认为资产还是资本呢?從会计角度来看,人力资源既可以是资产,也可以是资本!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应该是人力资产,亦即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人力经济资源,并且这部分资源能够以货币计量,是未来收益中由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现值,和我们传统的无形资产有点类似,但其价值应该不会被摊销。人力资本应该是投资者为获取人力资源所投入的资本金,它正好与人力资产相对应,可以把它理解为劳动者的权益。亦即“人力资产=人力资本(或劳动者权益)”,我们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把传统会计中核算的工资薪酬费用理解为劳动者权益的报酬!这样就顺理成章的把人力资源的会计同传统会计结合起来,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要素综合起来,建立一个恒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将此等式进一步分解为:其它资产+人力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劳动者权益(人力资本)。这就是我们进行人力资源核算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核算的账户设置

为了客观、真实、全面的核算人力资源,满足信息相关方的不同需要,根据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对像和内容,结合传统会计,增设以下会计账户:

1、资产类账户

人力资源核算的资产账户为“人力资产”,核算人力资产的原始成本的增加或减少。

2、成本费用类账户

为了核算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维护等资本性支出,应设置“人力投资成本”账户。

3、损益类账户

为了核算人力资源日常维护、组织等方面的费用及人力资产摊销费用增设“人力费用”账户。

4、权益类账户

“人力资本”账户,如前所述,该账户核算人力资产对应的人力资本,即人力资产形成后劳动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额。

“人力开发基金”账户。该账户用于核算企业按公司章程等计提的专门用于开发人力资源的专用基金。

5、备抵调整账户

为了核算人力资产在各会计期摊的人力资产,增设“人力资产摊销”账户,其作用与坏账准备相似。

三、账务处理方法

1、增加资产的账务处理

(1)支付各类职工培训费、招聘费、选拔费及大额保险费等资本性的处理

借:人力投资成本 ***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

(2)人力资源受聘使用,形成人力资产时的处理:

借:人力开发基金 *** 贷:人力资源投资成本 ***

无偿取得人力资源并投入使用而形成资产的,可不做上述处理;同时等额做如下分录:

借:人力资产 *** 贷:人力资本 ***

(3)支付的日常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费用性开支

借:人力资产费用 ***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

2、摊销资产的账务处理

人力资产的摊销要按照人力资产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期限和人力资源的类别由企业确定摊销期限,在摊销期内采用平均法或加速摊销的方法进行摊销。摊销时:

借:人力资产费用 贷:人力资产摊销

同时:

借:人力资本 *** 贷:人力开发基金 ***

3、人力资产退出的处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一个企业人力资源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人员的介入和退出相当频繁而且普遍。当人员退出企业就应计算人力资产的价值。其价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人力资产价值确定后,再根据退出人员不同的退职原因,分别做如下账务处理:

(1)人员调出或转让,并向接收单位或劳动者个人收取违约金或补偿费的

①注销账面价值:

借:人力资产摊销 *** 人力资本(净值) ***

贷:人力资产(原始成本) ***

②涉及补偿费或违约金时:

当所收补偿费或违约金的金额大于人力资产的净值时:

借:银行存款或现金 ***发贷:人力开发基金(净值) ***

人力资产损益(收益) ***

当所收违约金或补偿金的金额小于人力资产的净值时:

借:银行存款或现金 *** 人力资产损益(损失) ***

贷:人力开发基金(净值) ***

(2)人员离退休时

①注销账面价值

借:人力资产摊销 *** 人力资本(净值) ***

贷:人力资产(原始成本) ***

②一次性支付退休金时:

借:人力资产损益 ***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

知识条件 篇12

一、人的个性发展观与知识经济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性发展的历史。”[1]而且, 马克思曾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人的个性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即“人的依赖关系 (起初是完全自然发生的) ,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生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大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 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是第三阶段。”[2]从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看出, 三个阶段的划分理论最终将人的全面发展的落脚点放在了人的个性自由上。

人的个性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 个人的知识、兴趣和审美能力全方位多向度发展。其次是“作为目的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4]。这是人的个性发展最基本最一般的含义, 这种能力潜藏于每一个个体身上, 并通过每个人的实践活动、艺术活动, 形象思维等表现出来。三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交往和交往形式的发展。三种发展模式共同作用, 构成了人的个性发展的基本过程, 这样, 我们就可以把人的个体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研究对象。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把人的发展直接成为个人发展, 重视和尊重个体能力, 鼓励个性自由和解放。“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5]“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6]另外, 我们还要考虑共性的问题。个性发展必不可少, 还应遵循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唯物辩证法。“全面发展”不单单指个人的发展, 也不单单指在经济中的发展, 而是个人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整体和谐进步。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也为人的共性和谐提供了机遇。

兴起于上世纪末全球化成为趋势的大背景下的知识经济, 是以人的知识为基础, 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由于它又是以人的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使用、存储和消费上的经济, 因此, 又被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空间。知识经济的最重要和第一位资源是人的智力, 因此, 拥有这一资源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最主要的推动力, 很多学者在这一点上已经给予充分的肯定, 并逐渐形成共识。知识经济的知识, 不单单局限于学识水平, 还应该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等内容。在智能化和信息化比较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 努力促使个人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是马克思人的个性发展理论题中应有之义。

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的个性的解放意义重大。与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理论相一致, 我们可以将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发展史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通过人们使用自身劳力或进行劳力合作对自然和资源进行配置和占有, 以人的体力劳动为核心的人的依赖关系, 即自然经济阶段;其次是人们通过广泛的交往和使用先进生产工具来改变自身生产方式, 进而改变生产力的发展的商品、工业经济阶段;第三种是以脑力 (智力) 劳动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 人们通过对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的配置特别是对知识信息的合理利用, 逐步取代工业经济阶段的短缺资源, 进而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由此, 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经济作为最高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人的自由个性是相适应, 相融合的。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人的个性发展特征

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人的个性不断得到解放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个性发展表现出其独有的特质。

1. 个体劳动智能化

劳动是人类的特性, 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曾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使自己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7]个人劳动的知识化、智能化对于经济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意义重大, 对人的个性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农耕文明时代, 技术不发达, 教育水平低下, 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个体劳动力, 生产分配方式也主要是按照对劳力资源的占有而进行的。工业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打破了旧的经济发展方式, 以机器代替传统手工工具, 以动力代替体力、畜力,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出现的知识经济正在逐渐改变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形成了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技术水平, 扩展了人的文化知识范围, 使人的智力劳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大大提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个人付出的劳动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机械式的操作, 而是使用知识, 依靠智力创新, 进而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使人具有了劳动智能化的特点。

2. 人的社会交往形式和范围更加广泛

在经济技术十分发达的当今社会, 交往对人的个性发展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个性总体说来是人所独有的, 因此, 人的发展必然包含个性的发展, 这一点在前文已有所述。但是, 人的发展“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之内, 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容许范围之内取得的。”[8]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中, 个人交往受到严重限制, 人与人之间只有简单的小范围的交往, 这种交往所呈现的是一种明显的距离约束。因此, 就有了人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彼此之间关系 (交往) 范围扩大的需求, 这就需要“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只有在集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也就是说, 只有在集体中, 才能有个人自由。”[9]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随着网络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兴盛,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 资源的整合和分配也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等, 人的交往范围和方式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个人的才能突破传统社会中的层层障碍得到充分展现, 人的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和发展。

3. 人的个性能力不断提高

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人的个性形成的根本原因, 这意味着人的个性潜能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个体之中。社会客观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等的不断完善将会激活每个个体中的个性潜质, 促使个性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意味着人的个性将不断得到催化、整合, 促使个人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其个性发展之中, 个人就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其主体性。知识经济社会中, 人的能力要求十分严苛, 人的个性能力也需要得到充分激发。相反地, 知识和信息系统的完善为人的个性的发展给予了可能, 但是, “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 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10]因此, 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人的个性能力的不断提高, 要求人作为经济和社会主体不断挖掘个性潜质, 激发个性能力的提升, 更好地为未来社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知识经济与人的个性发展间的互动

重视人的个性自由, 重视知识经济的繁荣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应该如何处理与人的发展以及人的个性张扬之间的关系, 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一, 知识经济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 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11]当然, 人的个性发展就会受到束缚。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将创造更加丰富的生产资料,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人的个性将得到充分发展。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讲, 知识经济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剩余产品, 将会使人们的交换行为与范围不断扩大, 进而突破传统的地域和国家界限, 使人不依赖于某个或者某些共同体而独立发展, 个人将更加自主、自由、自立, 从而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第二, 知识经济对人的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首先,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经济, 因此要求每个人具备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 要求每个人不断地进行创新, 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 这样极易形成自我、功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使得个人的发展走向畸形。其次, 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的实践活动必然是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复杂的体力劳动, 因此就会使人产生只需要发展科技知识而忽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内容。同时,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出现, 人们日常的思维逻辑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虚拟空间中的文化、交往以及价值主流多元化趋势明显, 容易形成“百家齐鸣, 唯我独尊”的局面。这就要求个人在彰显个性的同时, 更加注重文化水平的提升, 注重思维逻辑的合理性, 注重情感的交流和意志的坚定。

第三, 人的个性自由需要知识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更加健全的社会机制和更加完善的服务体制。如前所述, 人的个性发展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更高水平的发展, 而且, 这一发展是以人的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为前提和基础的。这就需要在未来社会将知识摆在极为关键的战略地位, 将知识纳入到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中;就要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从依靠土地、资本、机器和劳动等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 转变为依靠知识和信息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就要“经济为知识护航”, 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机制, 培养更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保障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就要建立全社会的服务体系, 在基本生活保障、社会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劳动报酬等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经济投入, 努力消除个人之间的“类差别”, 保障人的个性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和谐发展;就要充分发挥知识、信息技术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不断使人感受到知识经济在理解人、关怀人当中的积极作用和对人的个性的促进作用。

我们现代化建设既要重视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人的个性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 同时还应注意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附带的负面效应;既要把这种消极影响适时转化, 又要将人的个性自由融入到知识经济的运行发展过程中, 这样, 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 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稳步前进。

摘要:人的个性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在知识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下, 如何更好地发展人及其个性, 是人学现代化理论不可回避的问题。

上一篇:护士长自身建设论文下一篇:园林植物保护方法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