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缘由论文

2024-10-16

发展缘由论文(精选12篇)

发展缘由论文 篇1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精华和糟粕并存。本文就以古代文化中属糟粕的社会陋习———冥婚为研究对象, 对其在唐代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何谓冥婚

冥婚, 又称“幽婚”, 是指男女生前未婚, 死后由其亲属按照婚嫁礼仪为其寻找配偶, 举行婚礼, 然后将男女双方的尸骨依夫妇礼仪合葬的一种婚俗, 俗称“鬼婚”、“配骨”、“结鬼亲”等等。殷商时期是冥婚的起源期, 魏晋南北朝是冥婚的发展期, 隋唐五代是冥婚的兴盛期, 宋元明清是冥婚的继续发展期。《周官·义疏》卷十三中就有:“禁迁葬者与婚殇者。”同卷中有:“曹操幼子苍舒卒, 偒惜之, 邴原有女早亡, 操欲求与苍舒合葬。原曰:‘嫁殇, 非礼也’。”讲的就是曹操为幼子曹冲求亡女办冥婚的事。

二、冥婚的形式

从冥婚的发展演变情况来看, 冥婚的主要形式没有多大变化, 到唐代依然如此。本文依据冥婚双方死前是否有婚约将冥婚的主要形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生前已有婚约的殇男殇女办的冥婚。这又可以分为“抱主成亲” (已有婚约男子死后的冥婚, 为完成男女双方之间的婚约, 其未婚妻抱着已亡未婚夫的牌位完成结婚仪式) 和“迎柩归葬” (已有婚约的女子死后, 为完成男女双方之间的婚约, 其未婚夫抱着已亡未婚妻的牌位完成结婚仪式) 两种情况。前者在仪式完毕之后, 终生不能再另嫁, 而后者可以继续婚娶。

另一种是“迁葬”, 指生前没有婚约的男女夭折后, 将其骸骨或棺木葬在同一个墓里, 有一棺二骸和一墓二棺之分。

唐五代时期, 冥婚一般是将未婚而亡的青年男女合葬在一起, 这里的合葬应指迁葬。

三、冥婚产生的原因

冥婚是生者一种铺张浪费的自我安慰, 但是在古代尽管受到礼的约束, 却还是能够延续下来, 其中的原因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1) 迷信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科学技术不发达, 对神鬼的崇拜营造出了的迷信氛围盛行。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要么变成神, 要么变成鬼。《礼记·注疏》卷四十六:“万物死皆曰折, 人死曰鬼。”可见中国的鬼神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特别是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 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的观点更加深了人们对冥界的相信。认为人死只是将生活的地点由人间转入了阴间。在死人的世界, 他们依然可以像活人一样的生活, 可以有自己的家庭。所以, 人们认为自己的亲人死后灵魂继续漂游在人间, 尤其是未成年男女还未组成家庭, “居无定所”, 活着的人不忍心他们在冥界如此孤独寂寞, 从而想到通过为死人举办婚礼来给他们组成一个家庭, 继而像在人间一样正常的生活。

(2) 家庭伦理观的影响

在古代, 人们的家庭观念非常强, 甚至于将这种家庭观念延伸至了死人身上。旧时孤男孤女不能进入祖坟, 试图通过冥婚仪式将死者身份进行转换, 男子在其家族中的地位得到转变, 而女子也因此属于男方家族, 从而他们能够成为祖先并得到后代子孙的祭祀。这在冥婚的规矩约束中得以表现, 即冥婚仪式完成后, 生存的男子再娶之后所生的孩子要称其“鬼夫人”为“娘”。

(3) 唐代经济发达为冥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如前所述, 冥婚实际上是一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种自欺欺人的社会陋习, 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必然有其产生存在的物质条件。而唐代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这为冥婚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4) 统治阶级的“身体力行”

很多学者专注于研究唐代小说、传奇、诗词中的冥婚现象, 反过来,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统治阶级关于冥婚的态度。如《旧唐书》卷八十六《懿德太子重润》:“大足元年, 为人所构, (中略) 中宗即位, 追赠皇太子, 谥曰懿德, 陪葬乾陵。

(5) 获得实际利益

冥婚可以如此之发展, 与可以从冥婚中获利这一特点是分不开的。首先, 通过冥婚可以扩展自己的势力。唐代的婚姻非常注重门第观念, 冥婚中也存在这种观念。《旧唐书》卷九十二:“韦庶人又为亡弟赠汝南王洵, 与至忠亡女为冥婚合葬, 及韦氏败, 至忠发墓, 持其女柩归, 人以此讥之。”这从反面说明了冥婚是帮助自己获得权势和声望的一种工具。

冥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陋习, 当前社会中这种陋习依然存在, 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从而为找出根除这种陋习的有效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婚俗观念。

参考文献

[1]江林.冥婚考述.湖南大学学报, 2000 (1) [1]江林.冥婚考述.湖南大学学报, 2000 (1)

[2]《周官·义疏》卷13[2]《周官·义疏》卷13

[3]江新建.古代冥婚习俗.民族论坛, 1993 (1) [3]江新建.古代冥婚习俗.民族论坛, 1993 (1)

[4]杨泽曦.中国冥婚习俗流行根源初探.天府新论, 2007 (12) [4]杨泽曦.中国冥婚习俗流行根源初探.天府新论, 2007 (12)

[5]邓星亮.唐代冥婚略考.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5 (6) [5]邓星亮.唐代冥婚略考.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5 (6)

[6]侯法花.冥婚的民俗学解读.法制与经济, 2010 (8) [6]侯法花.冥婚的民俗学解读.法制与经济, 2010 (8)

[7]《礼记·注疏》卷86[7]《礼记·注疏》卷86

[8]《旧唐书》卷92[8]《旧唐书》卷92

发展缘由论文 篇2

不仅仅是注意手脚局部的保暖,还要注意“颈”与“背”的防护。颈与背部督脉和膀胱经循行部位,是人体的阳中之阳,身体阳气不足,体表空虚,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颈、背部侵入人体,伤及体阳,加强颈、背部的保暖防护,既可以避免外界寒邪侵袭,防止更加损伤阳气,同时也可以养护虚衰的体阳。

2、加强运动

有一部分人虽然出现手脚冰凉,但其身体躯干部分并不怕冷,这类人应加强运动,尤其是久坐或久立的人,必须重视工间操,多做手足和腰部的活动,以加强血液循环;平时不要穿太紧的衣服,因为衣服过紧会阻碍血液循环。

3、穴位按摩

选用一些具有温阳、通脉、活血作用的穴位,如:合谷、列缺、外关、阳池、涌泉、昆仑、照海,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足三里等。促进体内阳气生发、气血流通。

手脚冰冷的饮食注意

1、多吃促进血液循环的食物

如牛肉、羊肉、狗肉等具有温热御寒作用的食物,可以补充身体的阳气,保持身体热量。还可以搭配食用辣椒、胡椒、芥末、大蒜、青葱、咖喱等辛香料,促进血液循环。还可在煲汤或炖肉时加入黄芪、党参、桂皮、生姜,温补阳气、通经活血。

2、多吃含铁的食物

铁质可以促进各种营养成分充分氧化而产生热量。所以要注意补充瘦肉、新鲜鱼类、动物肝脏、家禽、蛋黄、豆类、芹菜、菠菜、香菇、红枣、黑木耳等含铁丰富的食物。

3、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平时多吃柠檬、橙子、橘子、猕猴桃、草莓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还有绿叶菜、西兰花、甘蓝、青椒、番茄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可以促进机体对铁的吸收,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蔬菜中西兰花维生素C含量最高,大约是番茄维生素C含量的6倍多,是蔬菜界的维生素C之王,吃的时候尽量不要炒,凉拌或是涮锅可以较完整地保留其中的维生素C。

4、多吃坚果

多吃花生、核桃仁、芝麻、松子、葵花籽等坚果类的食物能够增加体内热量,缓解手脚冰冷的症状。其中栗子具有健脾养胃、补肾强骨的作用,有补胃之王的美誉。

另外,还可以多吃海带、紫菜、虾米,海蜇等含碘多的食物,以及饮用红茶等,都具有较好的御寒作用。

没有缘由的“恨” 篇3

珊珊(化名)就是让班主任头痛的一个学生。根据班主任张老师介绍,开学一个多月以来,珊珊的表现十分突出,上學迟到、上课讲话、玩手机。一天,因为上课玩手机的问题,她被张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进行谈话教育。在谈话过程中,珊珊突然情绪激动起来,甚至对张老师说出了“我要杀了你!”这样的话。后来在其家长的全力阻止下才没有出现过激行为。

张老师是一名很优秀、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见过不少调皮的学生,但这次她觉得很不解,也很委屈:自己在谈话过程中控制了情绪和谈话语气,也没有说伤害学生的话语,怎么珊珊的反应就这么大呢?

在张老师的建议下,珊珊第二天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她是一个高一女生,瘦瘦的,短头发,戴着黑框眼镜,情绪还算平稳。由于之前给珊珊的班上过心理课,也跟珊珊有过接触,我很快取得了珊珊的信任,咨询进展得比较顺利。很快,珊珊就向我透露了自己的一个秘密,她不喜欢当女生,甚至梦想成为一个男生。

一个女生,希望自己是男生,那么她对其母亲的态度应是不肯定的。她不想成为女性,实际上就是不想成为其母亲那样的女性。于是,我将话题引到了她的妈妈。果然,珊珊对妈妈的感情十分矛盾,她一方面很“看不起”妈妈,不喜欢妈妈,觉得妈妈很唠叨,也很软弱,另一方面又对妈妈充满依赖。通过进一步谈话,我了解到珊珊的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只有在周末与珊珊通电话。但是珊珊很喜欢爸爸,什么事都听爸爸的。在珊珊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其长期缺乏父亲的关爱,对母亲既依赖又敌对,这些都与珊珊现在的性格和表现有着很大的关系。

后来,在谈到昨天自己的行为时,珊珊表示,自己很后悔,但这都是由于自己一直都很讨厌张老师的缘故。至于为什么讨厌张老师,珊珊也说不清。后来,她想了想,说总觉得张老师跟妈妈挺像的。由于班主任在班级中管理者的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家庭中家长的角色,加上珊珊的班主任是一名女性,年龄跟珊珊的妈妈差不多,珊珊很容易便将自己对妈妈的负性情绪转移到张老师身上。也就是说,珊珊对张老师的没有缘由的“恨”,是来自于她潜意识中对自己母亲的敌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等现实因素很容易在孩子心里留下一些对父母的负性情绪。这些情绪很多时候隐藏在潜意识中,不能及时表达出来,而在遇到类似角色的对象时,便会宣泄出来。

当然,并不能将学生对老师的所有情绪都归结为这种潜意识“没有缘由”的投射,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现在高中生大多心智并不成熟,一些学生在产生情绪后,便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和宣泄情绪,这些行为在老师或家长看来,很有可能是不可理解和不能接受的。如果只停留于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本身,便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引起不理解和矛盾,甚至对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在我的安排下,珊珊的妈妈、张老师和珊珊进行了一次诚恳的沟通,大家打开了心结。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和他们的问题也是独一无二的,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道路上,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套路可循。但是我相信,我们老师面对问题时,将学生的情绪与行为分开,深入学生的情绪,用心去感受、用智慧去体会,便能了解学生问题的关键所在,便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快乐成长!

(作者: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教师)

浅析网络大电影发展迅速之缘由 篇4

关键词:网络大电影,产量,突破,井喷,优势互补

一、网络大电影的产生

网络大电影,顾名思义,是一种仅在网络上播放的电影。之所以称之为“大”,是相对于微电影而言的,他具有投资小、制作快、片长短、画风low的特点。内容和题材更是涉及“黄、赌、毒”,是无底线的代名词,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是“微电影+”的新形态、新业态,寄生于“互联网+”。

1)网络大电影诞生于2014年。起初,大部分网络大电影并不是网络的产品,而是部分院线电影无法上映后转为网络播出,通过点击率收回成本和利润,催生了网络大电影的市场。

2)发展于2015年。2015年,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吸引无数观众前往观看,网络随即出现蹭IP的网络大电影《道士出山》,众网友被误导。随着网友对网络大电影的不断关注,网络大电影得以快速发展。

3)飞扬跋扈于2016年。2016年,预计上线的网络大电影约2200部,投资规模预计5.1亿,广电总局暂无审核监察制度,因此网大市场继续疯狂活跃。

网络大电影不仅吸引全民参与,同时还吸引院线电影制作团队的加入,而且这一渠道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实现电影梦想的平台和桥梁,使更多的电影爱好者、草根电影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一部又一部网络大电影,也填补了院线电影在类型上的空白。传统院线电影始终以一流的拍摄团队、精良的技术后盾、拔尖的演员阵容稳步前行。

二、网络大电影与传统院线电影的区别

我们可以从八个方面认定网络大电影和院线电影的根本区别(详见下表):

三、网络大电影的发展现状

据《2016年中国网络大电影行业研究报告》了解,2016年上半年网络大电影出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全年上映可达2500部,是上映的院线电影的5倍。

随着网民对电影审美的不断提升,使网络大电影不断脱离草根形态,吸引了众多传统院线电影制片方参与,视频网站则成为大电影的舞台,诱人的片名以及游离于限制级边缘的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友,通过付费的模式,加入各大网络视频会员。而这一模式也成为网民最为普遍的电影消费方式。“爱奇艺”就是凭借其独到的眼光和商业头脑,成为第一家试吃螃蟹并尝到甜头的平台,通过开播网络大电影这一频道,抓住了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吸引了众多网民的眼球,并通过付费模式获取大量商业利益。

网络大电影热度攀升,广电总局逐步参与,实际上是“优胜劣汰”,是把不够优质的内容迅速淘汰掉,使那些靠“低俗、色情、暴力血腥”的电影无生存之地。

近期,网络大电影制作成本的不断提高,预计制作规模在50万元以下的将快速减少。2016年下半年,规模50万以下占比仅占5%,50-80万之间的占比上升至55%,150万以上的市场数量占10%。

四、网络大电影发展迅速之缘由

网络大电影之所以能快速普及,是因为大电影始终寄身于网络这个平台,他是“互联网+”的产物,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

1、网络平台无限制性[5]

网络平台为大众提供了自由无限的广阔的互动平台,扩大了常规的交流互动领域和时空,更好的实现受众之间言语的交流与沟通、思想的碰触和互动。网友可以在网络平台自由发表见解看法、可以参政议政、可以讨论时事热点、可以上传行行色色的视频及图片,可以跨国购物、交友聊天,网络使你“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他给网友提供了更开放更广阔更自由的网络活动空间和话语权。

2、网络电影的宣泄性

大部分观众都将看电影视为一种进行宣泄、放松的途径和方式。现代人生活压力很大,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学习之后,更愿意躺在家里柔软的沙发上,肆意的摆出各种葛优躺看电影。

在百度数据中,网络大电影的关注者,男性用户超过80%,女性用户不足20%,其中,年龄集中在20-39岁之间。他们更偏爱主题鲜明、内容轻松、效果浮夸、不出家门就能观看的电影,而网络大电影则迎合了大部分网友的审美、爱好,产出喜剧、暴力血腥的动作片、甚至是一些游离于限制级标准的色情片来讨喜,迎合消费时代下的大众。这让人不用动脑、开怀大笑、纯属娱乐一把,自然受到广泛的追捧。

3、网络环境的商业性

从现实电影消费状况的发展来看,网络大电影之所以发展迅速是由网络的根本属性-商业性决定的。从下图可以看出:2014年网络大电影数量达到450部,2015年数量增长到700部,爱奇艺预计2016年数量将爆发式增长到2200部。2013年-2016年,网络大电影的产量不断加大,单片的投入不断提升,市场迅速膨胀。

1)产业化日趋明显。由于网络大电影产业的商业资本不断增加,制片方盯准这一块大蛋糕,不断提高所推电影的渗透率,分别通过电影线上线下的广告、MV、宣传片、游戏、相关影片剧透的炒作、部分权威电影平台的推荐等全方位渗透扩展、攫取资金。

随着高速互联网的建设[6],各类视频网站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同时,引起越来越多的广告商的注意。为增强广告投放的效果,广告商实施精准投放,网络大电影无疑是最佳选择。制片方与广告商联合起来,将电影的宣传与商业产品的营销相融合,在电影中不经意植入广告,更好的体现了网络大电影强大的市场营销价值,使网络大电影获得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两者相辅相成,同生共长。

2)电影类型多元化。从网络大电影的类型看,喜剧、惊悚、爱情片始终最受欢迎。于是,网络大电影弥补了院线电影类型片的空白,大大开拓了电影市场,挖掘了市场潜力,不断提升网络大电影的经济效益,避免观众出现审美疲劳。

3)付费视频迎来曙光[4]。2015年付费市场逐步成熟,付费意识已成为主流意识,点播与会员为代表的付费市场兴起。2016年是各大视频网站扩大付费会员基数,加强营销付费产品的一年。从付费用户特征上来看,年轻化,高学历和高收入人群越来越多,而内容恰恰就是核心竞争力,视频网站通过精品内容、独家IP来吸引用户成为付费会员。随着网络大电影的发展,非专业团队逐步退出这个市场,继而专业团队越来越多,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大电影市场精品化的过程。自第一款自制《斗地主传奇》推出后,爱奇艺计划于2016年推出20部自制网络大电影。背后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2000万付费会员数,以可能的票房数倒推制作方能够拿出的制作成本,已经足以产出优质的大电影作品。

网络大电影精品化之后,依然是拥有大的制作能力和宣传能力的公司知道怎么玩转这个潜力市场。2015年,网剧市场诞生了迄今最大的一部网剧《盗墓笔记》,其背后的制作方欢瑞世纪是老牌影视传媒公司,而非一家专为制作网剧诞生的小公司。结局便是大公司加入网络大电影的市场分走大部分蛋糕,而小公司甚至小的团队只能获得小部分蛋糕,这将必定成为网络大电影市场的一次洗牌,这个市场也必定将会被院线电影所属的大公司所包揽。那些小虾米也只能在其中挑拣些许残羹。

王晶是院线电影导演中第一个吃网络大电影这个螃蟹的人。他监制并编剧的第一部网络大电影《我的极品女神》在爱奇艺上映。未来,王晶还将与爱奇艺有5部网大作品合作。他认为网络大电影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他想将自己的一些不能拍摄到院线电影的奇思妙想在大电影中实现,网络大电影的渠道给了所有电影人圆梦的平台。

近年来,网络大电影的影片质量不断提升,使我们受到启发,要想让网络大电影继续走下去,只靠蹭IP、软色情、复制山寨等是行不通的。2016年的网络大电影以更强劲的力量吸引观众的眼光,而他面临的更是口味刁钻的观众和随时扑面而来的审核制度,继续的粗制滥造、黄赌毒,带来的只能是“下档”和审美疲劳。要想提高网络大电影的品质,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内容品质,这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更要提升故事结构、影片结构,讲好的故事,即“你可以穷,但你得有想法儿”。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电影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所提供的各项服务环节,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将优势互补,全面提高国产电影的实力和竞争力,将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张笑天.网络电影发展前景研究,河北大学,2013.

[2]韩国盛.网络经济及其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武汉理工大学,2006.

[3]刘坤怡.论网络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首都经贸大学,2011.

[4]王佩佩.爱奇艺出品视频营销策略分析,辽宁大学,2014.

上梁山缘由 篇5

高唐州知府高廉的妻弟殷天锡仗势要夺柴进的叔父柴皇城的住宅,柴皇城以有朝廷发的“丹书铁券”保护,与其论理,竟被他殴打,后来宋江等人派兵攻打唐州,解救出了柴进。柴皇城召其侄柴进回来,继续与之论理时,殷天锡又欲殴打柴进,李逵在旁愤极,将其杀死。

高廉便将柴进拘捕入狱,将其打入死牢。梁山好汉为救柴进,起兵攻打高唐州,由李逵从高唐州大牢后的枯井中将其救出。柴进被救上梁山后,为山寨掌管钱粮头领。随宋江去东京看灯时,柴进簪花入禁院,从睿思殿的御屏上剜下了御书四大寇中“山东宋江”四字。受招安后,随宋江、卢俊义征讨辽国、田虎、王庆。征方腊时,柴进化名柯引带着燕青到方腊处做卧底,深得方腊信任。

“随大流”的缘由 篇6

老张明明担心这样做不妥,但是,面对他人的众口一词,他收回了自己原来的观点。这种“随大流”的现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

当我们在街头看到许多人围住一个摊位或排起长队抢购某种物品时,往往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购买者的行列中去购买,其实当事者并不一定真正了解该商品的优点或真的需要它。在单位年终评选先进人物时,如果多数人都同意某人,那么原本不同意的人往往也就随声附和地同意了,还有人们在服装、发式方面所表现的“赶潮流”,都属心理学上的“从众现象”。它是个体迫于所处群体的压力,而不由自主地使自己的行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被试者是一些大学生,实验内容是让被试者对两个图片上的线段的长度作出比较、判断。左边的图片上画了一条直线;右边的图片上画了长短不等的三条直线,其中一条与左边图片上的直线长度相等。主试者将被试者分成几组,每组被试者中,前5名都是实验者有意安排的假被试,只有最后一名是真正的被试。实验要求被试者在右边图片中找出与左边图片中等长的直线。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不难判断的,因为右图中第三根线的长度明显地与左图直线相等。可是,当前面的假被试?穴真被试并不知道他们是假被试?雪一致作出错误回答时,真被试中约有37%的人受其影响,也作出了同样错误的判断。

人为什么会出现从众行为呢?芽这一方面是由于来自群体方面的压力。在群体内部,一般都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群体成员的共同行为标准。它包含正式的、非正式的及不同性质的,有明文规定的,也有成员之间“心照不宣”的。比如在辽宁一个工厂的某个车间里,工人们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定额,大家每个月不用花太大力气都能达到这个标准,完成之后即不再多干,人人如此。那些完不成定额的被看做懒汉受到歧视;而个别超额的工人则受到集体的嘲讽和攻击,被认为是“假积极”、“出风头”等等,使其在群体中受到孤立,形成无形的压力。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压力越大;群体对成员的影响越大,压力也越大。但在同样情况下,从众行为的产生也因人而异。一般与个体知识、经验、自信力及独立性强弱等有关。此外,从众行为的产生,也显示出性别差异,女性多于男性。

生态文明:缘由·实质·要求 篇7

一、生态文明直接缘于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 这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尽快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 缓解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 已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1. 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中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资源都严重不足, 且浪费很严重。从资源利用率上看, 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相当于美国的1/10, 日本的1/20, 火力发电和炼一吨钢的能源消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分别多出22.5%和45%。2006年中国的GDP仅占世界的5.5%, 却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钢铁和15%的能源。2007年中国消费了21亿吨煤炭, 按照这个发展速度, 中国将在40年内用完所有煤炭储量。

2. 环境污染严重、质量下降。

中国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在全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 中国占了16个。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严重地损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以水资源污染为例, 《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中国70%的江河受到污染。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使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中断, 正是当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大规模发展化工业的结果。另外, 近年来癌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而研究表明, 70%死亡的癌症患者与污染相关。2007年《中国环境污染损失》报告指出, 每年中国因室外空气和水污染对经济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损失约1 000亿美元。

3. 生态破坏严重、平衡失调。

中国生态条件十分脆弱, 人均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仅分别为世界的1/4、1/6。森林植被的破坏, 直接导致了沙漠化、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多种生态危机。例如,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9%、18.2%, 全国有4亿人口直接遭受着沙害的痛苦。中国也是贫水大国,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 全国约400个城市供水不足, 农村有4 300多万人饮水困难, 农作物年均干旱面积3.8亿亩, 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 300亿元。

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

人类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积累性成果,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它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不断自我扬弃的过程, 是在继承与创造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发展着的过程。

农业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 在农业文明社会里, 人类主要从事农业或畜牧业, 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而且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 在无限的自然面前人类感到渺小无助, 人类对自然是依附、顺从的关系。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虽然存在一定的破坏, 但这种破坏是相对缓慢的。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 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人类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的依附, 成为自然的主人, 人类中心主义也成为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和行为准则, 但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延续却陷入了危机之中。工业社会的一个最突出问题是环境污染, 如人们熟知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欧洲“黑三角地区”的酸雨等,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 据联合国统计, 21世纪中期, 地球上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将基本枯竭, 铁及多数有色金属将在一百年后开采用尽, 煤炭也将在三百年内被采光。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本质却是人类的危机。恩格斯曾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使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变为不毛之地的事例, 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因为“我们必须时刻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颅都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

总体上讲, 工业文明正从兴盛走向衰亡, 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任何一种文明形态最终都会被新的文明形态所取代, 而能够取代工业文明并引导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文明正是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基于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作为破解生态危机的时代选择, 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革命, 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但这种和谐不是消极的回归自然, 而必须以先进的生产力为基础。它要求打破人们固有的对生产力概念的曲解, 使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协调发展, 因此, 生态文明实质上是人类在生产观上的一场革命。

在中国通用的各类词典和高校教科书中, 通常把“生产力”概念定义为“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在这种观念中, 生产力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关注的是社会生产, 而把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割裂开了, 从而遮蔽了自然环境状况在生产力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只承认“社会生产力”而忽视了“自然生产力”。所谓自然生产力, “就是客观存在于生态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并直接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 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生产力的统称”[2], 它与社会生产力在整个生产力系统中相互制约: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支撑和保障, 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而社会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和核心, 提升和引导着自然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 就是说, 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 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3]因为“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 也可以作为要素, 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4]因此“在农业中 (采矿业中也一样) , 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 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4]

但实际上, 人们却无视二者的互动发展关系。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限, 人类的生存也出现了危机, 这是人类完全不顾自然的再生能力和承受极限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必然后果。因此, 重视并优先和充分发展自然生产力, 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时代课题。而生态文明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和谐, 所要求的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注重自然生产力的补偿, 所要达到的经济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正是立足于当代社会生产发展的实际所作出的战略选择。

四、生态文明呼唤全民的生态文明观

人的社会活动不是动物般无意识的本能活动, 而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下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 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就必须培养全民以生态道德为核心的生态文明观念, 这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但是, 某种社会意识往往是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 很难短时间内改变, 这就要求通过长期、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 让全民认识到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 而是和谐相处的统一体, 人类不仅要利用开发自然, 更要爱护尊重自然, 从而建立起一种普遍的道德自律。例如, 北京奥运会的“绿色奥运”理念对于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 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树立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典范。

自然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 所以应该抱着对自己和他人, 以及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 从每一个人做起。正如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正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可喜的是中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与前些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 2007年华南虎事件在社会上引发广泛热议, 虽然民众关注的焦点是对照片真假的争议, 但是一张假虎照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 也说明了当前社会人们对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关注, 反映出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普遍提高。

五、生态文明要求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向

建设生态文明, 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支撑, 甚至可以说, 不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就不是真正的生态文明。但是, 如何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发展经济,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利互惠、和谐相处, 这就不仅是理念的转变和更新, 更是经济发展投入要素的转型, 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更注重发挥现代知识、技术和智力资本的作用, 利用生态技术、高新技术大力开发绿色产业, 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改变以往那种高能耗、低产出、重污染、不循环的产业模式, 建设以生态规律为指导的生态化产业, 最终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向。

2009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 中方首席代表曾培炎提出了绿色复苏的概念, 对我们很有启发, 他说:“当世界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时, 不再是原有经济周期的简单重复, 而是实现绿色复苏。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在应对危机时都应当吸取以往教训, 不能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增长, 而是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行集约发展和清洁发展。”这项提议不仅向全球性金融危机之下的亚洲各国新一轮经济复苏提供了新的平衡点, 而且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159.

[2]巨乃岐, 刘冠军.生产力新论——大生产观初探[J].东方论坛, 2003, (1)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56-57.

生态文明:缘由·实质·要求 篇8

一、生态文明直接缘于生态危机的严重性、紧迫性

一部人类史可以说是一部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历史。在工业革命之前,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差, 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 以至“环境决定论”在很多人心中扎下了根。但是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 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随之给人类带来的美好生活, 使人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彻底否定了“环境决定论”。这时,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了人类的座右铭, 人类俨然成为自然的主人。但这种乐观最终被环境问题击碎, 20世纪30年代以来, 工业文明的各种危机日益加深, 像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宾州多诺拉烟雾事件、1955年开始的日本富士山县骨痛病事件……这些动辄令人大面积患病甚至死亡以及经济滑坡的环境事件, 成为“自然界的报复”, 它冲击着一味掠夺自然进而破坏环境的片面发展模式。

工业文明的这种价值观所造成的生态危机, 已经把人类文明送上了山穷水尽的不归之路。三百年的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 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已经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 而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发展, 这就催生了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 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 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现代环境科学与生态科学的发展, 促进了人们运用生态学理论和观点对工业文明的危机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从而意识到, 工业文明的危机虽然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但归根结底, 它们都是生态危机:资源衰竭是人类滥用自然资源的结果;环境污染是人类向生态环境肆意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的结果;人口过剩是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不适应的结果;能源短缺是人类过度开发环境中的矿物燃料的结果;城市环境恶化是城市发展、城市结构、城市功能与环境不相适应的结果;贫穷与饥饿也部分地起因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不协调, 生态文明直接缘于生态危机的严重性、紧迫性。正是在对工业文明的生态反思中, 生态文明概念逐步得到形成和发展。

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

人类文明的发展, 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历史过程。总的来说, 人类文明的演进经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从而确立了人对自然的绝对统治这样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但是, 就在人类中心主义获得至上性地位, 并成为人们思维定式和行为准则的时候, 人类自身也受到了自然的报复, 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延续都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解释世界当然是必要的, 而改变世界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但人类在以往改变世界时出了大问题, 将世界改变得面目全非, 将世界改变到让人类自身无法生存, 这与全人类美好的生存愿望南辕北辙。21世纪是个机遇与危机并存的世纪。全球化的到来, 既体现了新世纪繁荣的一面, 也凸显了全人类所面临的危机性生存境遇。

而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和当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理念, 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 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价值, 以社会公平为实践保障, 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为最终目的。它既包括了人类对于良好自然生态的需求, 又包括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的需求, 还包括了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主动保护客观世界,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都主张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以“向自然无限索取”和“征服自然”为指导思想, 而生态文明则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倡导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强调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 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 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生态文明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 因而其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 也是人类迄今最高级的文明形态。

三、生态文明基于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

生产力系统划分为两个子系统, 即自然生产力系统和社会生产力系统。所谓自然生产力是指客观存在于生态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并直接间接地影响并参与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所谓社会生产力是指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并直接间接制约和决定生产活动的各种生产能力的总和。生态文明既是破解生态危机的时代选择, 是扬弃工业文明各种弊端的崭新阶段, 也是超越现代生产力的一场深刻革命, 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真正和解、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大生产力时代。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生产力的优先发展、充分发展、重点发展为核心, 以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永续发展为目标的文明形态。

科学意义上的生产力概念应该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这也是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本来含义。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和一贯思想, 结合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对生产力的理解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从一般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生产力, 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看, 是对物质世界运动性质和活动能力的整体把握, 是指客观世界内在的、生生不已的、不可遏制的前进力、进化能力和上升趋势。这是一种最广义的生产力概念, 是哲学意义上的“生产力一般”, 是对自然界的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的高度的、一体化的哲学把握。它说明, 世界不仅是物质的, 而且是充满活力的, 永无止境地自我运动着、发展着, 自我生成着、进化着, 处于由简单到复杂、由无机到有机、由物质到精神、由自然到人、由自发生成到自觉生产 (实践) 的生成生产过程中。第二个层次,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生产力, 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认识、改造和建设世界的能力。相比较而言, 这是一种狭义的生产力概念, 是基于当代大生产的时代现实, 对生产力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这种意义上的生产力, 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 也包含马克思主义本来意义上的自然生产力, 是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高度统一[1]。

生态文明时代将是充分发展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 充分运用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 合理实现“两种生产”、“两种尺度”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时代。在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赖以生存并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生态系统, 将从根本上是人造的, 这种生态系统已经不再是工业文明时代那种只承认和尊重人的尺度而无视和践踏其他一切尺度的自发式、人毁式生态, 而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并进、互助互依、共荣共赢、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在这样一种生态文明的社会里, 自然生态的属人本质和人类生产的自然本质将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 “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 才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事实。

四、生态文明呼唤“天人合一”的系统自然观

人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自工业化以来, 人类日趋陷入整体性的生态危机之中, 正如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所说:“当人类向着他们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 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当由环境引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出现之前, 人想当然的以自然的主人自居, 人定胜天的豪情化成对自然界肆意的“改造”与“征服”。这种违背对必然的认识, 违背一般规律的选择, 最终是得不到自由的, 尽管不自由的前提是“自由”的行为。人们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使得人们生存环境恶化, 气候异常, 全球变暖,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接连和我们套近乎, 海啸、泥石流、沙尘暴、飓风纷纷缠着人类不放。气候异常和环境破坏甚至对人的生命也造成威胁。这些是人以选择自由开始的行动, 却以自然无情的惩罚而告终, 人最终无从选择, 唯有做亡羊补牢的消极应付。其实, 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 常常又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马克思同样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 只会带来灾难。”

而事实上,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应是和谐相处的, 这在于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素材均来自于自然界。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本身即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说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 这就等于说, 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离。”人是依赖于自然界而活着的, 但人不仅仅从物质的方面将自然理解为自身存在的物质基础, 而且还应把自然理解为人的精神资料。古希腊人理解的“自然” (physis) 并非只是自然界事物的集合, 而是一个包含了生命的意蕴的自然, 因为人在不断地探寻构成自然之为自然的总体原则, 人在追寻中, 人的生命的冲动也呈现为自然。中国古人的自然观更是一种天人一体的观念, 人属于自然, 自然与人没有生存论意义上的区分。马克思也指出:“从理论方面来说, 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 或者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 或者作为艺术的对象, 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 都是人的精神的自然界, 是人为了宴乐和消化而事先准备好的精神食粮;同样地, 从实践方面来说, 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强调现世幸福, 宣扬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 宣扬人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 使传统的人与自然之间亲密的存在关联成为不可能。不过, 自然作为消费品并不是人类的谬误, 而是人为了走向自己的解放所必经的过程阶段, 它必将被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全面的社会关系的创造而扬弃。当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认识到这一点时, 他们“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这就是我们为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呼唤“天人合一”的系统自然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据和宗旨。唯有此, 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人类时代, 真正的精神时代。

五、生态文明要求走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相和谐, 基础是先进的生产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 破坏生态, 也不能为了保存生态而消极地向自然回归, 停止发展。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利互惠、和谐相处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 加快推进节能减排, 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

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 大力推进节能, 提高能源效率。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同时要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 人人树立从我做起, 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2. 加快污染防治, 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加强环境保护, 全面实施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 同时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多方面来推进污染综合防治, 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3. 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我们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 加快发展引导和实现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技术、保护与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技术、可使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改善的综合治理技术和绿色过程的技术、生态微生物工程、环境友好工业等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4. 加快实施生态工程, 提高社会综合效益。

实施生态工程不但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各类资源, 更迫切地要以有限资源为基础, 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以满足人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并力求达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改善与维护生态系统, 促进包括废物在内的物质良性循环, 最终提高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效益。

总之,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努力,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 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6.

[2]巨乃岐.生产力新论——大生产观初探[J].东方论坛, 2003, (1)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31.

[4][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8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51.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49.

庄子“三言”运用缘由探析 篇9

关键词:庄子“三言”,缘由探析,非常道

《庄子》“三言”说始见于杂篇《寓言》:“寓言十九, 重言十七, 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寓言十九, 藉外论之。”又《天下》篇述, “以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 以卮言为曼衍, 以重言为真, 以寓言为广。”司马迁称庄子“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鲁迅评庄子“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寓言, 人物土地, 皆空言无事实。”司马迁与鲁迅在“三言”中只提“寓言”, 没有言及“重言”、“卮言”;有庄学“泰斗”之称的张默生则认为“庄子全书, 无一不是卮言、寓言、重言, 都在卮言中包含着。”

一、非常道, 言语断, 无穷近

庄子之道, 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明老子之术。老庄二人所体解之“道”如出一辙。然而, 老子时期, “道, 非常道, 但还是可道”, 不过老子只讲原理、原则。毕竟“非常道”, 有别于当世同列的其他学术——可以某种逻辑或推理甚至人为规定去理解。诸如孔子的“仁”, 可以通过具体行为和事例实际示范来说清楚。而“无为大道”, “名可名, 非常名”, 那是一种自然宇宙本有的规律或者原则, 超脱了定义概念和观念思维, 是“第一义”, 是“本体”。在人们实地看到、体悟到它之前, 一切描述都不可能把它话尽说遍, 一切自在“不言中”。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庄子讲记<逍遥游>》中谈到: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 同人的最深厚的感情一样, 语言文字是没有办法表达的……譬如怎样表达哭, 只有哭了才晓得, 就是这个道理。庄子选择了“三言”作为主要的创作手法, 与他追求的生活境界也有关。《庄子》开篇提出“逍遥游”, 要在漫无边际的宇宙当中进行精神的遨游。“三言”尤其是“卮言”就是在语言表达上的一种“逍遥游”。

此为, 庄子有着非常独特的语言观, 他认为语言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它只是思想的外壳, 而不是思想本身。人们对待语言的态度应该是“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言”中之“意”。

二、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

郭象注云:“累于形名, 以庄语为狂而不信, 故不与也”。

《庄子·杂篇·天下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 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诗》以道志, 《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 《乐》以道和, 《易》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 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 时恣纵而不傥, 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

所谓“天下沉浊”在庄子《逍遥游》看来, 一是众人多是“操之过急”, 二是忙碌追求非“道”的东西, 天下之人都太糊涂, 太昏昧, 如杂篇《天下篇》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 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在“有为”里打转。孔子一生重在“人伦道德”的建设, 他侧重于“生”, 对于“乱力怪神”形而上的“本体”等“玄乎”的东西无意太多涉及, 理由是“不知生焉知死”, 故“不语乱力怪神”。故此, 庄子说, “丘也与女皆梦也, 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 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 是旦暮遇之也。” (《齐物论》)

“道”之玄妙非一般的道理原则, “不可与庄语”, 也含有不能严肃认真地对话, 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之意。这就是所谓“三言”:“以卮言为曼衍, 以重言为真, 以寓言为广”。另一方面, 既然体悟“大道”不能操之过急, 必有所阶段:老庄是“道”的实证者, 他们定有自己的心得。在庄子的“心斋”“朝彻”“坐忘”“见独”中就讲到了不同境界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入道”方法, 亦即“古之道术”, 也正是“庄言”方式难以直述的。

三、适应不同层次和境界

清代鸿儒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庄子所说的“入道”的几个境界如下:

(一) 心斋

据说颜回有一次要到卫国去游说, 孔子浇了他一盆冷水, 认为他一身的功夫还没有做到纯一不乱的境界, 如果贸然去谏, 非但无益, 反而有害, 于是颜回便向孔子请教方法, 孔子告诉他要“心斋”, 说:“一若志, 无听之以耳, 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心。”

(二) 坐忘

“坐忘”两字的原意, 外国学者莱济 (Legge) 译为“我坐着而忘了一切”, 伽尔斯 (Ciles) 和林语堂译为“我坐着而忘了自己”, 冯友兰翻译为“忘了一切”,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翻译为“心忘”。

有一次, 颜回告诉孔子说他的功夫大有进步, 已忘了仁义, 孔子认为他还不够深刻。过了几天, 他告诉孔子说他已忘了礼乐, 孔子仍然没有加以赞许。再过了一段时间, 他又告诉孔子说他已“坐忘”了。这境界连孔子也有所不知, 反问颜回, 颜回解释说:“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三) 朝彻

“朝彻”是道家修炼的一种境界。《庄子》中有人问女偊, 为什么他年纪那么大了, 但容貌还是嫩得像小孩一样。女偊告诉他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问女偊自己是否可以学道, 女偊坦白地说他不是学道的材料, 接着便把自己教学生卜梁倚的经过告诉他说:“以圣人之道, 告圣人之才, 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 参日, 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 吾又守之七日, 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 吾又守之九日, 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 而后能朝彻……”

(四) 见独

所谓“见独”, 即见到绝对的“道”, 达到与“道”融为一体,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见独”类似于现象学中的先验还原, 即舍弃对世界的自然态度和固有看法, 而回到纯粹的先验意识, “见独”即发现内在、先验的心理状态。

四、起信与理解之引子

庄子所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庄子》中的言说以“寓言”的形式出现, 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例证不足, 庄子提倡的“古之真人”是庄子理想的中人物, 是庄子的一种创见, 所以在历史上其实没有人能符合庄子的要求, 所以不能进行正面的直接表述。另外, “曲说大于直说, 形象大于思维”。不直接表述那么采取的表达方式只能转向抽象或虚拟, 抽象的表达形成论理, 一论理自然要有“是非”, 这和庄子的“物固有所然, 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 无物不可。”的思想相矛盾, 所以只好用“虚拟 (寓言) ”的形式来表达了。同时, 寓言形式不直接立论, 就避免了其他学派的直接批评, 也容易使读者专心于对“意”的理解, 这要比其他直接的抽象表达更具有形象性、更容易理解、更具有暗示性。

“引重之言, 十居其七”。“大人言重”, 前辈的论述更容易让人起信心。年长者有知识经历经验者, 往往具备治世的本领和通晓事理的端绪而符合长者的厚德, 这样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

“卮言者”, “随心表达、没有成见的言论”, 所谓“日日新, 又日新”, 法自然“易”之道, 因循无尽的变化与发展, 因此能持久延年, 此所谓“直叙其状, 昭示其理”也。

由此推断庄子的认识论基础:要相信理解或者判断获得某一事理的真实存在, 可以从三种途径获得——寓言, 从形象事例或者比喻中获得认知;重言, 从某些权威人士、“意见领袖”中获得;卮言, 自身体验和现实实况。前两者属于间接地, 其可信度十有八九, 而后者则是直接的认知方式。

无独有偶, 释家也有“三量”的说法。即“现量”——用事实证明;“比量”——用逻辑推论;“圣言量”——佛菩萨在经中所宣说。其中佛家的“比量”和庄子的“寓言”相近, 指譬喻, 即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打比喻说明事理。譬喻是佛典中富含文学意趣的部分, 或以生动的形象, 或以曲折的故事表现深邃幽奥之佛理;“圣言量”近于“重言”, 意谓一切可信仰者之教示。“可信仰者”即指佛、菩萨、诸圣贤;以圣者所说之教示正确无误, 依之可以量知种种义趣, 故又称圣教量;“现量”似“卮言”, 是指直接呈现的、离分别的、非构造的刹那存在的纯感觉, 是直接的知识。这并非东西方的偶合, 而是英雄之所略见一斑。

无疑, 老庄、佛老这种古老的阐“道”方式——具象与抽象结合;喻理于事, 寄义于例对往后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2]南怀瑾.庄子南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张默生.庄子新释[M].济南:齐鲁书社, 1996.

[4]王新民.庄子传[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2.

假期不闲缘由多 篇10

首先,假期让学生 补课 ,家长求个 心安。 近两年来,教育行政部门明令禁止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但是 ,这并不能阻止家长送 子女到校 外辅导或 培训机构。 假期补课热 长期以来 热度不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恐怕在于家长的推动,很多家长让孩子在假期去参加辅导班,都是在应试教育无形的压力下让孩子“多学一点”求个心安罢了,至于孩子到底在补习班学到了什么,这倒并不是最重要的。

其次,应试教育下无奈的选择。 由于教育发 展不均衡 , 优质教育 资源短缺,从幼儿园、小学,再到初中、高中、大学,升学竞争压力日益增 加 ,每个阶段 都是一场输不起的比赛, 而且中考、高考比的就是成绩,补课就是为了不让孩子在这种竞争中被淘汰。 因为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能考高分、上好学、考上大学,这才是学习的目的。

再次,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 练书法、学舞蹈、学器乐等为提高才艺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不管家长出于什么目的让孩子在假期接受艺术教育, 这类学生在假期补课、培训市场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最后,代管孩子。 对于一部分工薪阶层的 家长来说 ,孩子放假 后 ,自己工作 忙 ,没时间照 管孩子 ,而给孩子 报各种兴 趣班 、辅导班等 ,就成了不 少父母的出路。 这样一来孩子有人照看,二来还顺便学点东西。

高山公路曲折迂回的缘由 篇11

问题与猜想

当你外出旅游经过高山区时,你可观察到,由山底上到高处的公路总是(如图1所示)呈“乏”字形曲折迂回盘旋在山地之间。这是什么缘故呢?

从山底到高处的坡度(斜坡起止点之间的高度差和两点间的比值)很大,如公路修成呈“乏”字形曲折迂回,则每一段斜坡的坡度就可减小很多,坡度减小,汽车上就可节省动力,从而较容易地上到山的高处。

“斜坡的坡度减小,就可使驱动物体向上运动省力”。(猜想)你可用斜面(代斜坡)做下述实验来检验这种“说法”(猜想)是否正确(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略)。

实验器材

约40cm长木板(斜面)、带钩长方木块(或鹅卵石,用胶皮包封口线扎做扣)、弹簧测力计、直尺、量角器、垫木块、实验桌。

实验操作(收集证据)

按图2所示,将长木板放在桌上一端,再放上垫木块使斜而倾斜约10°(用量角器估量)安装固定好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G,再用直尺测出(重物)提高的高度h,G、h的读数记于下表中,在G、h确定后,再进行如下操作:

l,当斜面倾斜角为10°(坡度≈0.2)时.如图2所示,将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沿斜面匀速向上升至高h处,读出沿斜面拉力大小——弹簧测力计的F1示数,再用直尺测量重物经过的“斜面”距离s1,示数,记录在下表中。

2.调整垫木块位置,使斜面倾斜角约为20°(坡度≈0.40)时,如图3所示,重复上述操作,测出F2、S2,示数,记录于下表中。

3.再调整垫木块位置,使斜面倾斜角约为30°(坡度≈0.54)时,如图4所示,重复上述操作,测出F3、s3的示数,记录于下表中。

实验记录:

分析与结论

提示:分析表中数据,求得斜面在怎样情况下更省力的结论。从而上述“猜想”正确。

说明

1.“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如图5所示,搭在车上的木板,就是一“斜面”,用它推重物上车,就可以省力。用斜面省力原理,有多方面的应用,如小螺钉的螺丝环是利用斜面省力原理。如图6所示的三角形纸带饔在一只长铅笔上,观察卷在铅笔上纸带边缘的形状,就可知它是一个斜面……

2.用“斜面”能省多少力呢?可应用“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推求出来。

如图7,设物重为G,提升高度为h,斜面长为s,沿斜面的推力(或拉力)为F。假设斜面很光滑,没有摩擦,根据功的原理,则Fs=Gh,所以F=Gh/s。

媒体披露《陈奂生上城》创作缘由 篇12

近日, 《文汇报》刊登了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范培松的回忆文章, 他在该文章中披露了他与著名作家高晓生的一段往事。文章这样写道: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华东师大中文系一位老师来电, 要我帮助他们请高晓声去学校演讲。当天我就和高晓声通话, 他满口应允。我正巧要去沪办事, 陪同他前往华东师大。晚上, 我们就海阔天空地谈古论今。我突然想起, 我们几位教师有一次谈论《陈奂生上城》时, 大家争论不休, 争的是这篇小说到底是想反映一个什么问题。我赶紧利用现在的机会问他, 他非常感兴趣, 反问我说:你们争论中有哪些观点?我说有的认为是反映干部关心农民的方法不对头, 有的认为是描写城乡差别……他说:统统不对, 我要反映的问题很简单, 就是要告诉人们, 现在一个农民做天做地, 到头来, 所得的抵不上宾馆一个房间里一张床的一天费用。这是多么辛酸的事!他说这篇小说实际是以他的一次真实经历写的。当时他和陆文夫等到重庆去参观, 接待单位安排了一个很高级的宾馆。住下后, 向服务员问了宾馆的价格, 一了解很贵, 当时就和陆文夫说, 不知我们带的钱够不够。由此触发, 创作了这篇小说。

上一篇:后路双钢板固定下一篇:清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