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才培养

2024-08-24

医疗人才培养(共11篇)

医疗人才培养 篇1

一、基于胜任力模型选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当前, 胜任力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在组织人员的选聘中, 通过以绩效优秀的人所具有胜任特征为标准的模型的建立, 对人才获取上评价的标准精确性和适应性更强。因此, 结合社会组织的期望与要求, 思考高校学生的素质培养模式, 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目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 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 就必须高度重视具备胜任力的人力资源。企业建立胜任力模型或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价值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从McClelland的胜任力模型可以看出, 从绩优者身上抽取出那些关键的、能够影响绩效好坏的几类特征将确立标杆。企业在招聘筛选的时候, 总希望应聘者本身的既有素质与岗位的胜任力要求最好能够无缝对接;对于那些已经进门的员工来说, 可用胜任力模型这把尺子给每位员工量一量, 对于那些符合要求, 且有一定潜质的员工来说, 可在将来的继任计划中加以考虑, 而对于那些暂时还未达到胜任力要求的员工来说, 则可以进一步明确将来的努力方向, 帮助企业或者员工自己明确培训需求。

对于高校的师生来说, 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并理解胜任力模型十分有必要。大学对于社会的贡献即在于通过提供具备高度胜任力的人力资源从而反哺社会。而若实现这一宏旨, 必须践行大学教育的使命。这样就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如何使学生在高校提升自己的胜任力?哪些胜任力需要提升?这些问题, 自然地触及了问题的核心, 即基于胜任力, 明确学生的核心能力并研究其培养模式。

二、目前医疗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困惑

目前, 我国培养医疗保险类的专业主要包括保险专业 (医疗保险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 (医疗保险方向) 两类专业。分别分布在两类院校中:一类是含盖医学院的综合类大学, 如北京大学、江苏大学;二类是医学院校, 如江西中医学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

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出现在医学院校或涵盖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 而不是其他非医学类的大学有其客观必然性, 因为医疗保险人才的知识结构由医学、保险、管理三大知识结构构成, 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复杂性专业没, 不少院校对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问题感到不好把握。在不同类的院校, 由于各自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不同, 所制定的办学目标存在两种不同倾向:一种倾向医学知识, 医疗保险专业在培养主体上医学院校的难以替代性与医疗保险人才在岗位需求上的难以替代性给医学院校的专业发展带来契机, 也为医疗保险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创造了机遇;另一种倾向偏重经济管理知识, 此类院校多为涵盖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这样一来, 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是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主, 还是以自身资源优势为主, 存在困惑。

三、基于医疗保险产业人才胜任力的培养理念思考

人才培养理念是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渗透和综合体现。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目的应达到自我塑造与社会需要、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教育过程与教育氛围的协调一致;因此, 为实现医疗保险人才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如图1所示。

1. 优化培养过程, 建立培养模式。

尽管我国医疗保险专业起步较晚, 人才培养尚无固定模式, 但保险类、社会保障类人才培养的实践为其提供了有益参考。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 吸收最新成果, 使培养计划、方案及保证人才质量的措施架构成形。

2. 推进开放教育, 提高实践能力。

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主题。教育者投身于社会实践, 从实践中吸取素材;教学环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即敞开校门办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理解和消化知识, 即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3. 倡导自我教育, 塑造学习能力。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自主发展的余地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完善自我教育机制的条件。要合理安排时间结构、内容结构、过程结构, 使个性在空间中强化, 知识在过程中升华, 能力在发展中提高。

4. 适应社会需要, 提升胜任能力。

专业建设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社会需求导向的变化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下称《意见》) 提出了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 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 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意见》政策根本上改变了医疗保险人才的类型、数量、质量和结构。社会需求的变化, 要求医疗保险专业的培养学校在医疗保险人才培养上提高质量、适应类型、优化结构, 以胜任力为导向培养“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高级复合型人才,

5. 跟进产业发展, 培养创新能力。

社会是在创新中发展, 医疗保险担负着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重任, 而且医疗保险行业更需要在创新中发展, 在创新中完善。这从根本上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建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实践教学新体系、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等综合措施。

参考文献

[1]McC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y, 1973 (28)

[2]赵艳玲: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 2009 (30)

医疗人才培养 篇2

——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正式挂牌“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作者:刘青松 刘沼清 时间:2016-08-23 8月18日,对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正式下发《关于确定吐鲁番市人民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通知》(新卫医发【2016】63号),标志着医院正式跨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行列。自2012年 6月 20 日启动创建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吐鲁番市人民医院终于打通“最后一公里”,圆满完成“三甲”创建的重任。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正式落户吐鲁番市人民医院的消息传来,全院职工备受鼓舞,犹如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大家都希望以此为平台、为起点,以饱满的热情再接再厉,顺利完成新区医院整体搬迁、国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重点工作任务。同时,“三甲”的成功创建也让湖南的援疆专家们百感交集。自1998年湘吐两地建立对口支援关系,18年来在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及卫生系统的大力支持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告别家人、背井离乡,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用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特质,谱写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医院发展诗篇,并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水乳交融的援疆情谊。这些优秀的人才包括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的徐漪舟、李惠义、许海南、李雪英、张建平、黄晓靓、梁松岳等同志。

培养“种子”医生 立足基层医疗 篇3

据王临虹介绍,该项目第一年度在北京、上海、杭州、青岛、重庆五个城市率先展开。计划覆盖5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1000名医生。这些医生通过考核后,从中选拔出200名“种子”医生进行高级培训。培训出来的“种子”医生,将以他们为核心逐步在以上5个城市设立25个“社区糖尿病综合管理示范点”。

为了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项目组开发设计了适于基层应用的“适宜技术工具包”,其中包含针对社区医生开发的初级和高级教材,医生日常糖尿病诊疗工具包,患者教育立体挂图和血糖自我管理科普资料,社区糖尿病综合管理示范点专用的课件和教育软件等,全面而丰富地涵盖了在基层开展糖尿病防治的必备工具。同时该项目还针对慢性病适宜技术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以对现有适宜技术进行科学评价及管理。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表示:“该项目立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推广糖尿病防治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医生糖尿病管理水平,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医疗卫生改革的方向。”

医疗人才培养 篇4

1 基层卫生服务医疗需求情况

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表明, 以2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等指标来衡量,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需求正在不断上升, 特别是农村乡村两级卫生组织, 年住院率以每年近1倍的速度增长, 说明在基层社区, 卫生服务需求是很大的。但是,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情况却不容乐观, 绝大多数病患首诊选择往往不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因为多数人认为基层社区服务机构医生的技术水平不够, 这也是阻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如何培养一批能够留得住, 用得上, 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扎实的医学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2 注重医德教育

随着近年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 我们提出了以德树人, 加强素质教育的医学人才教育目标, 这也是我校的一个办学特色。

3 加强校地共育建设, 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实践性强是医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应用型卫生人才的重要环节。学生入校后一头扎进医学知识的海洋中, 对人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患者全面的理解非常匮乏[1]。因此, 我们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真正的临床医疗事业中, 按照基层医疗需求培养人才。我校和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形成了教学附属医院的关系, 便利的交通为学校和医院合作提供了条件, 我校教师在医院顶岗从事临床工作, 学生到医院见习、实习。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 这种医院-学校-医院的培养模式, 可以成为专科层次医学院校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4 完善教学质量体系

4.1 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十分重要, 医学院校的教师要有自己的特色, 与普通本科院校有很大区别, 那就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 同样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理论知识。

4.2 调整课程体系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需求为前提的, 因此根据需求培养人才是我校的目标和宗旨。改变传统单一的纯理论教学, 在原有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增加健康教育能力、社区卫生保健和预防干预能力多样化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由单向教学较变为双向教学, 学生不只是听课的主体, 更是提问的主体, 在双向互动中使传统封闭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

4.3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医学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是人才的质量, 医学质量认证是权衡一所医学院校医学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借鉴多所本科医学院校的质量认证管理方案, 循序推进其在专科院校的运行, 以此保证我们培养的医学人才是真正的用得上、留得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要的医学人才。

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于医院医疗服务, 其要求社区医生为农村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社区综合卫生服务[2], 但是专科层次教育并不表示要降低教育的门槛。因此, 我们要尽快调整医学教育目标, 使医学院校教育的重心放在医德、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的培养上, 注重基础教育, 强化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各种技能的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3], 从而满足广大基层医疗单位的需要, 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静, 叶孟理, 张曼, 等.适应新农合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陕西教育, 2011, 1 (2) :110-111.

[2]蒋培余, 沈志坤, 陆永良, 等.浙江省首批定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全科医学教育, 2011, 14 (7) :2121-2122.

医疗人才培养 篇5

请各位员工于2013年12月15日前务必将需要报销的2013医疗费材料交至我司。凡在我公司正常参加医疗保险且需要报销2013医疗费的人员,由员工本人按要求填写《医疗保险报销申请书》、并提供身份证复印件、银行卡复印件、病例复印件以及由定点医疗机构开据的医保报销专用的收据、处方、诊疗费、收费明细等单据及社保卡原件交到我公司(以上所有单据本人要留复印件),由我公司为其办理医疗费报销的相关手续。

2013年12月15日到12月31日之间的医药费用请于2014年1月8日前按要求交到我公司。

注意:

1、已经持有社保卡的员工就医时必须刷社保卡,急诊除外。已经刷过

社保卡的医疗费收据及处方、明细等不用再提交;2、3、4、5、同一次看病除诊疗费外的收据、处方及明细请合并在一起; 诊疗费单据请收集在一起装订并单独放置; 有门诊手术的请提供诊断证明书; 已经持卡但是未用社保卡结算过的收据上必须要有急诊章,药费处

方必须为医保处方;

6、报销未实时结算的住院费用请同时提供诊断证明原件、出院小结原

件、住院病历复印件及全额结账证明。

北京五湖四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医疗人才培养 篇6

一、提高统筹层次

异地就医既包括有关市跨统筹区县异地就医,又包括省内跨市异地就医,还包括到北京、天津等省外异地就医的情况。从目前我省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的现状来看,异地就医的障碍首先来自于统筹层次偏低,提高统筹层次是完善政策的必然选择。

1.实现省级统筹的可选路径

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可以在全省范围内调剂基金,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和抗风险能力;降低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减少医保基金管理的风险点,方便基金监管。目前,在我省尚未完成市级统筹的前提下,要逐步实现省级统筹,可选择的路径有两条:一是逐级统筹模式,由县级统筹→市级统筹→省级统筹。二是跨市统筹模式,由县级统筹直接实现省级统筹。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市级统筹只是一个过渡层次,不可能是最终层次,以上两条路径都是可供选择的改革路径,究竟是选择哪条路径,需要比较两条路径的利弊,根据我省职工医疗保险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2.两种路径的利弊分析

从理论层面分析,跨市统筹相比逐级统筹,一是来自基层政府阻力相对要小。提高统筹层次,阻力主要来自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县级政府。由于各县级政府对本市范围内其他各县情况比较了解,容易产生比较明显的“比较效应”。实行跨市统筹,对于县级政府而言,在一个更大范围内进行比较,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客观上弱化了“比较效应”。 二是投入成本相对较少。减少一个中间层次,在我省目前的176个县级统筹区域中,实施政策制度、筹资标准、补偿政策、基金管理、服务监管、信息管理“六统一”,建设医疗保险信息化系统,单纯从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的投入上考虑,就可以节约大量资源。三是有效缓解基层政府支出责任。实行跨市统筹,尽快实现我省医保基金省级统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保基金对县、市两级政府的支出压力,省级可以通过建立调剂金制度、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等渠道,承担部分责任。

3.跨市统筹模式是提高我省医保统筹层次的较优选择

省级统筹符合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提高的未来趋势。适合我省实际的医保基金统筹路径,是在医保基金统筹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允许财政能力较强的市按照逐级统筹的路径提高该地区医保基金的统筹层次,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县级统筹可能产生的各种弊端;随着医保筹资能力的不断增强及统筹压力的逐步增大,当医保基金达到一定规模时,再考虑选择跨市统筹的路径直接将医保基金统筹至省级。

从我省职工医保的覆盖面、基金规模,以及市级统筹工作进展来看,已经具备推行跨市统筹条件,目前选择跨市统筹是较优方案。由于跨市统筹模式会在较短的时期内增大省级医保基金的支出责任,当务之急是完善工作措施,提高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在实施省级统筹以后,有能力保证当前较富裕市的补偿水平,为积极推进跨市统筹模式创造条件。

二、提高缴费基数和待遇标准

由于京津属于经济发达城市,缴费基数明显高于我省,医保待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引进的京津人才一般不愿意将医保关系转移至我省,导致引进的京津人才不能在我省享受正常的医保待遇。一是可适当放开比例限制。按照多缴多得的原则,建议设置一定标准,对引进的人才,适当放开缴费基数,提高缴费比例,对于工资总额高于社平工资300%上限的,允许突破上限缴纳医疗保险费,尽量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二是设立医疗补助资金。针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建议设立医疗补助资金,专项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医疗费用,确保医疗报销金额和比例与京津持平。三是引入商业模式。用人单位可以引入商业模式,购买一定比例的商业保险,在发生医疗问题和纠纷的时候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进一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保障能力。

三、建立异地就医医保结算机制

对于引进的京津高层次人才,我省应确保他们在医疗保障方面权益不损失、医保报销环节快捷便利。目前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种,要么将医保关系转移到我省,要么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由于河北与京津两地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方面存在的差距,主要还是积极争取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应借助社会保障“一卡通”的实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卡应用服务平台的作用,探索建立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结算机制。一是尽快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医保即时结算。城镇职工医保实现省级统筹后,尽快建设全省医保信息网络系统。按照统一政策标准、待遇水平、经办流程、信息系统的要求,升级各市医保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连接省本级与11个市医保系统的医疗保险业务专网,形成省--市--县三级联网,实现医保系统全省联网。统一医保目录,包括药品、诊疗项目、服务设施、一次性卫材、病种、慢性病种等,统一医保结算业务流程,完善省内异地就医医保结算所涉及的各种有关规章制度,解决省内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的问题。二是建立京津冀三地异地就医医保结算平台。积极争取北京、天津两地人社部门支持,联合签署京津冀区域异地就医结算合作框架协议。各省市建立的区域内结算平台,为跨省市平台的结算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初期可采取委托报销的方式,借助三地非实时联网、单机版操作方式,并通过因特网进行数据交换完成最终的结算操作。待条件成熟后,再建设专线实时联网、实现当场办结。三是推进异地结算平台制度创新。京津冀三地搭建异地就医结算平台,需要统一结算项目编码、构建统一结算平台、实现社会保障卡的统一等。实现三地平台结算存在诸多难题需要破解,包括政策、操作、技术以及投资等,而最大的障碍是政策不统一,主要是参保地与就医地医保目录、报销范围和标准等规定的差异等,可以采取就医地按照当地的医保规定进行医疗费审核,参保地按照相关待遇进行结算的办法,较好地解决政策不统一的问题。

参考文献:

医疗人才培养 篇7

1 重新认识临证教学的核心内涵与现实意义

临证教学的关键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交叉循环进行。加强临证教学既不是对目前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 更不能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传统, 去“复古、返祖”。既要强调临证教学的重要性, 又要重视其可操作性。2004年以来, 我校确定以培养应用型医疗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 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 实施1+2M工程 (即学生1年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 2年在教学医院完成临床课与实习教学, 毕业前2个月到协作乡镇医院顶岗实习) 。以此为契机, 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全面推行临证教学实验。跟踪我校近两届中医专业毕业生调查显示, 首次助理执业医师考证过关率在85%以上, 医疗文书书写能力普遍加强, 所在科室老师带教时间缩短, 与患者沟通能力显著提高, 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因此, 实施临证教学, 让毕业生在学校学会看病有现实意义。

2 临证教学的实施要点

2.1 加强师资培训, 选拔有临床经验的老师是关键

由于受中医教学西医化的影响, 各级医院中医医疗举步维艰, 选拔具有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是推广临证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 需要加强对选定教师的再培训, 其中包括理论与临床两个方面。对于刚参加工作的硕士、本科毕业生注重其临床素养的提高, 对于临床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培训其对教材实用性的把握以及教法的改革。真正做到:为师者, 用中医思维, 传中医之道。为学者, 亲其师, 信其道, 成就中医实用之才。

2.2 压缩理论、课堂学时, 增加实训、临床学时

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 全面压缩理论、课堂教学时间, 把时间交给实训、临床, 改变以往上实验课看电教、观模型、浏览标本、同学间照抄实验报告的做法, 把患者 (包括模拟症状者和同学中间临时得病者) 带到课堂、实训室, 把抽象的脉诊个体化, 知常达变;把具体的舌诊现场化, 反复观察, 潜移默化。这需要授课教师洞悉、把握教材, 根据需要调整章节。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下, 积极性被激发, 由被动变主动, 自觉、系统学习理论知识, 更易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度。

2.3 教材建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中医专业理论课采用统编教材, 大部分临床课采用自编教材或合并通编教材中的相同、重复的内容。根据临床需要, 减少目前教材中设定证型、确定治则、遣方用药、束缚思维的看似规模化统一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严格教研室统一备课制度。使各门课重点突出, 目标明确, 杜绝重复, 疏而不漏。

2.4 把课堂搬到医院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把临床课所有教学转移到教学医院, 课堂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在实训、实习基地基础建设方面投入巨资, 标准化设置。在临床课教师双师认定、代课教师组织培训方面下真功夫。逐步推进该教学方法, 让教学医院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优势。

2.5 改进实习计划

通过临证教学, 激发学生专业兴趣, 使学生逐步完成对将来所从事专科的认识, 及早规划, 并朝这个目标努力。因此, 毕业实习不再要求学生每科必转, 面面俱到。在常见病科室实习后, 把较多的时间用在将来要从事的科室。

2.6 严格考核制度

实施临证教学改革, 必须在教学管理、考核环节严格把关。成立专家督导组不定时听课、督导, 中层领导分专业按要求旁听指导, 教研室同事每学期定学时互相学习;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就带教教师授课、实训情况, 每周向系教学管理小组写出书面反馈意见。充分发挥学生在考核中的主导作用。考试、考察重技能操作、病例分析, 降低理论、纯概念在考分中的比例。做到根据临床需要教学, 切合临床需要考试。学生进医院实习前的技能考核不合格者实行再培训, 毕业前技能考试不合格者, 暂缓毕业。

3 加强临证教学的几点体会

3.1 充分准备, 有的放矢

加强临证教学, 压缩理论课时不但没有减少劳动量, 反而成倍增加备课、临证准备时间。无论理论课还是实训课教师课前准备必须详细周到。学生的问题不减少反而增加, 有不少跨专业的问题往往使老师下不了台。从难处着手, 增强预见性, 把握主动权, 使每节课目标更明确, 可操作性更强。为一个特定病例, 可能提前几天预约患者, 并做通其配合教学的思想工作。实训课带教老师, 从人数到工作量增加往往是以前的数倍。

3.2 课堂半军事化管理, 赏识教学, 提高效率

临证教学分小组进行的机会较多, 效率是完成有限课时的前提。实行半军事化课堂管理势在必行。中医理论抽象、概括性强, 带教老师要注重语言艺术, 善于发现优点, 多表扬, 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 及时鼓励以使学生始终充满兴趣。

3.3 注重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正确的临床思维是链接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键。临证教学的中心即让学生尽早地多接触患者、多进行操作, 尽快学会识证、辨证。因此, 临证教学在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 绝不忽略, 反而加强了中医经典理论的纲领性、名家医案的启迪性指导作用。

3.4 临证教学不是模块分割

应用型人才注重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历史经验及长远发展的眼光看, 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很难成就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临证教学在针灸、推拿学教学中针对性明显, 其他学科切忌一脉、一舌对一证, 一药、一方治一病;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 假定证型、模块分割的机械教法。临证教学在把握方法的可操作性的同时, 要兼顾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 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医疗人才培养 篇8

医疗器械维修工程师隶属于各医疗设备公司或者各大医院器械科, 主要负责各种医疗仪器、器械的现场安装、调试及维护服务等工作, 解决售后技术使用问题, 保证临床工作的正常运转。对于这些人员的任职条件, 一般要求拥有医学工程、机械、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知识, 有技术开发或设计的工作经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对医疗器械生产、研发、检验、检测、装配维修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高技能型医疗器械维修工程师人才更是成为行业紧缺的专门人才。

医疗器械维修工程师被称为“灰领”, 灰领有别于白领和蓝领的最突出一点就是:既会动脑, 又会动手, 即手脑并用的高级人才。

那么在医疗器械维修工程师人才的培养上, 如何才能造就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呢?在此,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医疗器械维护与营销专业有他们的人才培养经验:切实注重实习实训, 把实习实训当作医疗器械维修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北大资源学院医疗器械维护与营销专业始建于1998年, 是全面培养专业技术好、实践能力强的医工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应用型专业。本专业立足北京, 面向全国, 依托首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及北京医学会等单位的全方位支持, 发展成为民办院校中唯一拥有成熟医疗器械维护与营销人才培养条件的专业。

合格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 北大资源学院医疗器械维护与营销专业连续多年创下100%的就业率, 就业学生的薪资水平也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民办学校办学靠的就是过硬的教学质量与高就业率。100%的就业率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在专业教学上采取实地实物教学法, 打破传统的常规教学手段, 以各大医院医学工程部为场地、以学生为中心, 指导教师以操作为主、以讲解为辅, 学生以模拟实操为主, 以看、听为辅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就是实习实训的重视和运用。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 实践性课程占到60%以上。

学校该专业的实习实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到各大三甲医院实习, 学生们接触到的设备基本都是当时国内甚至世界上最先进、最一流的, 许多设备都是在普通医院见不到的, 有些设备甚至是第一次使用、第一次出现问题, 因此在进行维修的时候, 指导老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 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故障的猜测和检测, 这就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角色, 找到感觉, 为学生下一步走上社会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校外医疗设备实训活动的基本过程为:

●实训教师介绍医院或医疗器械公司中医疗设备的基本情况, 重点介绍医学工程科工程师的日常工作状况, 以及工作过程中常用的维修工具。

●设备讲解演示:实训辅导老师分别给大家讲解每一类医疗设备的主要工作特性, 临床应用, 并进行操作演示。

●学生动手实训:经过老师的讲解, 学生亲自动手, 完成所提供的各类实训医疗设备的拆装、操作。

该专业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学年中, 学院还安排有为期四个月的毕业综合实习, 这进一步帮助学生们打下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

学校拥有大批的中外医疗器械公司、生产厂家和医院等校外实习单位, 其中正式签约的实习基地60多家。

该专业实习基地有北京儿童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 还有北京同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华医疗器械公司等一些医疗器械公司。

我国是医疗器械消费大国, 医疗器械维修工程师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 一些小型的医疗设备已经走向家庭, 行业发展空间将更为广大。医疗卫生部门、生物医学仪器设备企业等单位对该类人才都具有巨大的需求, 医疗器械维修工程师人才有着相当广泛的就业市场。

医疗人才培养 篇9

上海市急救系统的发展列入了市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急救网络、救护车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装备配置连续3年作为市政府实事加以推进,急救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院前医疗急救学科发展起步较晚,院前急救医师的专业使用与培养基础相对薄弱,使院前急救医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1 现状

1.1 现有院前急救医师人员紧缺

目前,全市急救系统现有从业人员共有1 611人,其中医务人员518人,占全部人员的32.15%。根据《上海市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的“到2010年,全市救护车数量达到500辆”的目标,2010年全市急救系统医务人员计划为1 000人。由此可见,目前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数与2010年目标数相差甚大。

1.2 院前急救医师招聘录用困难

随着急救系统硬件配备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急需招录大量的医务人员充实院前急救医师队伍。然而,由于近年上海市临床类本科毕业生数量较少,急救系统工作性质又特殊,以致急救系统录用上海市应届毕业生十分困难。经统计,全市急救系统2005-2007年录用应届临床毕业生152名,其中本市生源只有12名,仅占7.9%。而外地毕业生因户籍、生活习惯等种种原因,实际录用率低,以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为例,2005-2007年共签约外地应届毕业生101人,实际报到录用72人,实际录用率只有71.3%,此外,录用的社会在职医师多来自上海偏远郊区县的卫生服务中心或企业卫生保健站,专业杂、业务素质偏低。经统计,全市2005-2007年录用的在职医师共78人,本科学历的只有26人,仅占1/3,其它均为大专及以下学历;专业包括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麻醉、妇幼保健等。

1.3 院前急救医师队伍不稳定,流失率高

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流失率、辞职率始终居高不下,导致急救医师队伍不稳定,很难培养出业务技术成熟的院前急救医生。以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为例,2005-2007年录用的外地医科毕业生72人中,已有26人先后办理了辞职手续,占录用总数的36%。

2 原因分析

2.1 行业性质特殊

院前急救虽然是医疗行为,但与院内的医疗工作区别很大。院前急救以维持伤病员基本生命体征、防止再损伤、快速安全转运为主。虽然所需要的医疗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自身的特殊要求,但从根本上讲,不及院内专业的高、精、尖,急救医务人员的专业发展受限,很难有医疗成果的产出。

2.2 急救工作风险大

院前急救病人具有病情危重,病种多,涉及的社会层面广等特点[2],同时,还随着面临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包括酗酒闹事、打架斗殴、车祸、自杀、劫持人质等等。院前急救医师不仅要熟悉临床各科疾病,有更广泛的医疗知识与技能,还要面临比院内更大的执业风险。

2.3 工作环境艰苦

院前急救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无论严冬酷暑还是狂风暴雨,接到指令就必须立刻出车。救治的场所除了病人的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室外复杂的环境,如马路、菜场、娱乐场所等等,经常有许多围观群众,不利于急救医师开展正常的检查与治疗;同时急救人员经常受到不了解院前急救情况群众的无端指责与谩骂。因此,急救人员还需具备超常的应变能力与心理承受力[3]。

2.4 严重超负荷工作

由于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上海市院前急救业务量每年递增10%以上,相比急救网络与车辆的大量增加,人员的配置明显滞后,为满足市民以及公共卫生应急的需求,各急救医疗机构都尽最大努力安排值班急救车辆,全市急救人员普遍存在严重的超时工作现象。持续的超负荷工作不仅严重影响急救人员的身心健康、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为工作安全埋下危险的隐患。

2.5 收入待遇低

目前急救系统待遇水平相对于卫生系统的各类医院较低。低收入、低待遇,与医学临床毕业生的5年苦读、与急救医师的辛劳工作形成鲜明的反差。

2.6 执业医师问题

从事院前急救的医生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只能报考临床专业,所考内容多为院内临床知识。由于平时工作中没有机会接触院内临床病例,造成院前急救医师知识面以及实践技能与临床类的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严重脱节,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的比例非常低。

3 讨论与建议

3.1 将应届医科毕业生的学历资格定位在“临床类大专”水平

院前急救以现场、途中急救与安全转运为主,虽然具有比较特殊的专业要求,但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与院内相比,医疗成分相对较低。根据上海急救系统多年来对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生的使用情况来看,大专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已完全适应单纯院前急救的医疗要求[4],同时大专毕业生也基本能安心于急救工作。

积极探索、试行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准入制度,建立严格的院前急救从业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后才能单独从事院前急救医疗工作,并规定执业范围仅为院前医疗急救。

3.2 探索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使用”的急救医师培养使用方式

每年由各急救医疗机构向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培养需求数量,并经审核同意。上海市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三校生”,参加高校统一入学考试后,由定点培养的医药高等院校在一定范围内择优录取,参加定点培养的院前医疗急救医学(专科)的学历教育。培养对象录取后由所在市、区(县)的急救中心与其签订培养协议,毕业后到协议单位工作,可依法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3.3 建立独立的院前医疗急救医师的职称晋升考评体系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局限性,使急救医务人员的专业发展上升空间狭小;而行业的特殊性,又使院前医务人员的实际业务技能与院内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现行的临床专业的职称体系内,院前急救医师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等方面,与院内临床医师相比劣势明显。建立独立的院前医疗急救医师的职称晋升考评体系,有助于调动急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推进院前急救医学学科建设发展。

3.4 提高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待遇

提高急救医务人员收入和待遇,给予专门的岗位津贴补助,与其承担的社会职责劳动强度相符合,稳定院前医疗急救医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陈明玉,刘林成,唐剑星,等.院前急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

[2]吕传柱.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急救学,2002,22(6):370.

[3]黄德铭,施东伟.21世纪医院急诊科进一步发展的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6.

医疗人才培养 篇10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1.儿童医疗保健资源总量不足,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是广东省改革开放前沿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快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其对于儿童医疗卫生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但在儿科现有医生数量与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预测中,医生数量仍存在较大差距。每千名儿童医生数、 护士数、床位数相对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童医疗服务需求。同时,儿保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力资源区域分布不均。人员主要集中在二级及以下卫生机构;高学历高职称儿保医务人员数量少;医护比例配置不合理。

截止2011年底,在常驻人口的统计中,广东省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医生数量为0.46人,与上海每千名儿童拥有1名儿科医生相比较,差距超过一倍;广东省每千名儿童拥有病床1.44张,这个数据在全省医疗机构总床位数中仅占6.9%,与我国占总人口17%的儿童数量不成比例。又因为广东省流动人口多,实际上儿科的病床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而广东省儿科医生数量逐年下降,根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千名儿童仅有0.43个儿科医生,缺口约20万人。广东省仅广州市的儿科医生缺口就已经突破2000人。

2.政府对妇幼保健院投入不足,缺乏合理科学的医护人员业务培训体系,妇幼保健机构儿科职能未完全发挥。在三级儿童医疗网络架构中,妇幼保健院在儿童医疗保健任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除了承担了对托幼机构的儿童保健管理,同时还开展了大量的妇幼卫生项目工作,在促进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的公平性及可及性上都较好[3]。但部分妇幼保健院仍存在一些问题。业务用房不足,基础设施缺乏,高学历和高职称人员少,医护比不合理。儿童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医护人员培训机会和时间偏少,儿科医护人员能力提高受限。在全国范围内的妇幼保健院重“妇”轻“幼”的畸形发展格局的情况下,综合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的儿科失守,也加重了儿童看病难的问题。

3.儿科医师人才队伍短缺,培养机制缺失,流失严重。首先,从1999年开始,我国为拓宽儿科医生的专业面,借鉴美国的经验而停止了儿科专业的招生,只有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才有儿科专业方向。这种改革措施失去了儿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影响了部分儿科医生的来源[4]。第二,儿科医生招聘难。培养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起码需要8~10年左右的磨炼,培养周期长,回报却很低。第三,在每年的医学研究生招录时,儿科专业上分数线的名额都未能招满,只能等别的专业落榜者转专业,故这部分人专业思想不稳定。改革开放后,许多综合性医院甚至把儿科“抛弃”,少数综合医院中的儿科保留下来的,都是缘于政府的压力或是医院等级评审。儿科是一个需要其他部门补贴的科室,让许多儿科医生无法接受被“扶贫”的感觉,不少人选择了 “逃离”,而坚守者整天疲于奔命[5]。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儿科医生流失率持续走高。

4.缺少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利用流向不合理,过度利用与利用不足同时存在,民众缺乏正确的儿童就医观念。民众对儿科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是就医观念和行为却存在偏差。一是民众对三甲医院儿科和儿童专科医院信任度较高,对社区医院和相当一部分综合医院儿科的信任度低;二是社区医院、综合医院和儿童专科医院之间的医疗信息网络不健全,缺乏适用于患者家属的正确的就医引导,缺少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三是患者家属因缺乏正确的就医引导,普遍不信任三甲医院儿科和儿童专科医院以外的医疗机构,而制度上也缺乏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加重了 “儿童看病难”。

二、对策与建议

1.各级政府应调整卫生投入和支出结构,将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儿童医疗卫生投入力度, 转变投入机制,完善补偿方法,落实各项政策,切实保障政策实施所需资金。各级政府在安排年度卫生投入预算时,要切实落实“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要求,增加儿童医疗卫生投入占总卫生投入的比例。尽快设立儿科专项补助资金,专款专用,统筹用于全省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2.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加大投入,增加妇幼保健院专项资助。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指出,要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探索创新,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运行的新机制。对于部分保健院未有儿科床位设置,建议各级政府及早提出对妇幼保健院儿科专科建设的规划,尽快落实规划提出的投入政策,切实保障政策落实的资金。增加妇幼保健院专项资助,用于儿科科室建设、人才培养等。同时加强妇幼保健院的儿童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加强儿童医疗保障人员继续教育,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和培训; 积极推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加大对儿科临床医生的培训力度,增加学习儿科的内容及时间, 提高儿科医护人员的服务能力。

3.加强广东省儿童医疗保健服务医护人员队伍建设。目前儿童医疗保健服务医生工作量大,但年收入相对较低等因素是儿科医护人员流失的重要原因。为留住儿科医护人才,可通过完善广东省儿童医疗保健医护人员的薪酬体系,调整儿科医护人员的薪酬制度,比如,适当提高儿科诊疗费用、体现儿科医生医疗服务复杂性的价值、增加儿科医护人员编制数等积极措施加以解决目前难题。各级医院内部可以从职称晋升、奖金分配、进修学习和科研立项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以此来稳定及壮大现有的儿童医疗保健队伍。重视儿科医生需求量日趋增长的现状,由省政府统筹领导,各市根据实际需求和现有供给等制定区域内的儿科人才培养计划,并纳入全省的卫生人才规划中。下大力气引进和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医德高尚的科学领军人才,具体可以通过高校的“订单式培养”,委托高校定向培养儿科医生,做好人才储备以保障未来儿科医生数量能满足需求。

4.试点儿童医疗保健服务分级诊疗模式双向转诊机制。建议全省的市、区两级政府参照广东省家庭医师制试点方法,制定辖区内的家庭医师试点单位,通过制定各级医院儿科出入院标准和就医报销比例,加快形成基层儿科处置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医院主要解决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合理分工的诊疗模式,推进双向转诊的建立。同时,采取相关措施,不断提高基层儿科服务能力。大力宣传“小病在基层”、“就近择医”、“不盲目扎堆大医院”等就医观念,逐渐增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逐渐形成分工明确、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儿童医疗服务新格局。简化儿科医生办理多点执医的程序,鼓励各区辖区内儿科医生多点执医,使得儿童即使在基层卫生机构也能享受和大医院相同的诊疗水平。

5.构建广东省儿科专科服务政府补偿机制。第一, 儿童医疗要坚持维护公益性原则,广州市各大医院应该将儿科设为公益性临床科室,特别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儿科医生队伍,应增加其绩效工资和津贴,工资可效仿公共卫生经费拨款的模式发放,其薪酬应纳入财政预算予以解决。第二,广东省各大综合医院要对儿科的经济核算予以扶持,保证儿科医生的收入不低于医院其他临床科室的平均收入。只有这样,儿科医生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从而避免儿科医护人员流失,从源头上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第三,广东省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调整儿童医疗收费水平。由于儿童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对于儿童医疗服务定价也应区别于其他类别的医疗服务。建议有关部门提高儿科项目的收费水平,使儿科医生的医疗服务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儿科补偿机制的建立可通过上述三种途径按照适当的比例共同给予补偿。

摘要:近年来,广东省在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初步建立的三级儿童医疗服务体系中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儿科人才队伍萎缩,儿科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存在。现对广东省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儿科人才队伍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完善广东省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儿童,医疗保健服务,儿科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向伟.中国卫生人才亟需补上儿科医生缺口[J].中国卫生人才,2013,(2):13.

[2]崔霞.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3]刘晓璋,梁家智.妇幼保健院工作模式设计的战略意义及发展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4):3693-3694.

[4]冯娜.儿科医生人才队伍萎缩的原因探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3):1660-1661.

医疗进修人员信息素养培养之我见 篇11

1 信息素养的基本含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也叫信息素质。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将信息素质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2]。1 9 8 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年终报告中指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具有能够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3]。信息素养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在信息社会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它是由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非认知因素(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个结构体系,包括信息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性知识,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和交流新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所有信息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法规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医疗进修人员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馆用户素质,还应包括计算机技能、信息技能、信息观念、信息意识,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信息法规、信息道德常识。

2 现状

2.1 信息意识有差别,总体上不强

医疗进修人员作为医院图书馆的特殊信息用户,有的用户十分珍惜学习深造机会,主动查阅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学习各类相关知识。有的进修用户对信息缺乏更新意识,对信息缺乏敏感性,不善于充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不会有意识地捕捉、搜集、整理信息,不能很好地利用图书馆所提供获取信息的平台和资源来获取对学习有用的文献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相关发展信息和状态,只能是无目的地阅读报刊、杂志。另有一部分人员几乎不利用任何文献信息,如2008年我院95名医疗进修人员未曾借阅一本书刊的进修用户有34人,占本年度进修用户总数的35.8%。

2.2 信息能力薄弱

我院进修人员大都来自县或县级以下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医学文献检索知识,不熟悉检索系统结构和检索语言,检索效率低。对计算机检索生疏,英语水平低。如对Internet、网上数据库、医学网站等缺乏了解。医学信息检索和信息获取能力差,采集信息通常是无计划,采集信息的利用率不高,针对性不强。面对丰富的信息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对外文文献信息检索、获取和使用的能力很差。据统计,2008年笔者所在单位的95名医疗进修人员没有一人查阅外文文献信息。

3 培养医疗进修人员信息素养,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要求和体现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4]。图书馆核心价值是指图书馆员通过收集、整理、存储、传播信息知识等劳动,实现知识自由存取,公正、平等服务于社会,满足每个读者的不同需求,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应有贡献[5]。信息素养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具有大众化教育的性质。做为没有围墙的学校---图书馆,它的职能之一就是通过文献信息的流通和使用,丰富广大读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其中就包括信息素质。医院图书馆是医院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医务人员信息知识普及、信息利用、知识创新的主要场所,还有在长期的文献信息加工和服务工作中,储备一支专业人才队伍,他们有着丰富的信息服务的经验,这些都为医疗进修人员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开展咨询服务,建立良好的教育培养平台,成为了医疗进修人员获取各类文献信息的主要场所,成为他们学习的第二课堂,使他们公平、自由地享受医院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这即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图书馆核心价值所要求的。

4 培养信息素养的具体做法

医疗进修人员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培养他们对待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应纳入到本院医务工作人员信息素养培养工作中,鉴于他们是医院图书馆的特殊用户,其的培养方式和措施有别于本院的医务工作者。培养的内容一般来讲包括有树立信息意识、熟练文献检索方法、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熟悉信息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一定外语水平。

4.1 加强宣传,积极引导

首先,安排医疗进修人员参观图书馆,向他们介绍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结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读者服务工作内容,逐步引导他们树立图书馆意识,培养最基本的信息获取方式与信息接受意识,学会利用图书馆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二是定期报导"医学新书入藏情况"、"医学专业期刊介绍"、"医学信息"让用户及时了解图书馆的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和获取方式。三是采用首问负责制的方式,做好医疗进修用户咨询工作,咨询工作内容不限,形式自由,可以较为有效地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四是通过医院主页、医院宣传栏、馆内宣传栏、图书馆宣传册等宣传工具,对用户进行信息意识、观念的教育;五是举办图书馆专业知识讲座,邀请专业学者讲学,吸引他们积极参与,普及医疗进修用户的医学信息、科研知识以及现代信息技术。

4.2 建立进修人员用户信息档案

基层医疗进修人员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由于客观和主客条件因素,他们个自具备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做为医院图书馆的特殊用户,在进修期内图书馆可根据读者管理工作的特点,利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建立医疗进修用户信息档案,加强对进修用户的管理,内容包括进修人员姓名、性别、学历、职称、身份证号码、毕业院校、专业、选送单位、进修科目、进修期限、报到时间、电子邮箱、常用医学文献信息类型(如图书、期刊、科技报告、学位论文等)、常用生物医学数据库(如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开发的大型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常用的医学网站、常用信息检索手段(如网络检索、专业数据库检索等)、外语、是否有科研课题等主要项目,这样可了解他们使用医学信息资源的情况,有助于图书馆员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熟悉、使用医学信息资源。

4.3 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职能作用

电子阅览室是读者利用电子资源,获取网上文献信息、拓展知识面和进行学习、交流与研究的重要场所。它也是培养读者信息查询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鉴别能力的重要场所。首先电子阅览室可以提供馆藏文献资源查询、读者信息查询及图书馆自行开发的文献数据库查询服务;二是提供Internet上电子出版物即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图书、电子数据库、电子工具书、科技报告等查询服务;三是网络文献检索服务包括光盘塔上的二次文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四是专题咨询服务,即利用馆内外传统文献资源、电子网络资源等为用户开展特定课题的定题文献资源提供服务;五因特网应用服务,包括E-mail、网上浏览、远程服务等方面。读者通过使用电子阅览室信息检索和查询平台,方便快捷地获取馆藏分类信息以及其他网络信息、了解图书馆丰富的专业信息和电子资源,了解医学知识和医学学术前沿信息,丰富医学科研信息,形成较强的信息意识。

4.4 学以致用,创新培养载体

结合临床应用特点,提高以实用为主的信息素质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医疗进修人员的综合信息应用能力。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对医疗进修人员完成有关信息知识、技能的培训后,要尽量为他们增加实践活动:一是要延长开馆时间,增加使用时间,为他们多提供实践操作及检索练习机会;二是可邀请他们做实习馆员;三是鼓励他们参与教学活动,指导他们完成课件内容的查找、筛选、加工制作;四是鼓励撰写专业论文,通过提出问题、形成意念、检索查阅相关信息、固定选题、再检索查阅相关信息、组织论文等过程,逐步形成信息分析、组织、创新意识;五是引导他们参与科学研究,参与科研选题、收集归纳分析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和申报书。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信息检索、收集、整理、加工、质量,增强综合信息应用能力。

4.5 加强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引导医疗进修人员树立循证医学新观念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也称为实证医学、有证医学、求证医学等。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意愿和价值,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对患者的处理措施"[6]。循证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临床医学基础学科,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医务人员只有常查阅文献信息,及时掌握国内外的最新医学发展信息及客观研究成果,作为解决临床问题的重要依据并进行系统评价,才能为病人提供最佳的诊治方案。开展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就是通过循证医学知识的传播,逐步使医务人员树立循证医学的新理念,培养获取最新临床科学研究信息和有效的临床研究证据的技能,做到以人为本的临床实践,使临床医疗决策科学化。可以向医疗进修人员介绍E B M的基础知识、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内E B M研究论文、出版信息、相关网址和查询方法等。如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循证医学数据库等。还要为他们提供网络导航服务,指导他们有效获得高质量的医学证据。

4.6 加强馆际间合作

基层医院图书馆规模小、资金缺、文献资源总量少、信息服务保障率低,无法满足基层医院医务工作者的信息需求。可通过建立文献信息共建共享的馆际间合作,形成以三级甲等医院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使其他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变成自己的虚拟数字资源,无形中扩大了基层医院图书馆的馆藏,通过各种形式的协作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文献信息在馆际间收集、加工、传递,能更好地满足读者对信息的多种需求,有利于信息素养的实践,可实现对医疗进修人员信息素养养成的指导。

5 结束语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多层次的过程,有限的进修期仅是医疗进修人员信息素养的养成的一个阶段,笔者旨在:通过为他们提供丰富文献信息服务,增强其信息意识,丰富其信息知识,促进其信息能力提高,培育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利于他们在日后的医疗工作实践中主动地学习信息知识、锻炼信息技能、塑造良好的信息品质,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提升临床诊断及医学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效国,马敬霞.医疗进修人员的文献情报需求浅析[J].医学情报工作,2003,(2):96-97.

[2]冉玫,张文.信息时代医学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教育[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6):86-88.

[3]张亚莉.信息素养的建构[J].图书馆论坛,2006,25(5):53-55.

[4]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20.

[5]黄宗忠.论图书馆核心价值(上)[J],图书馆论坛,2007,27(6):3-8.

上一篇: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下一篇:高校住房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