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2024-10-26

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精选12篇)

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篇1

1 问题的缘起

1. 1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兼容性的含义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兼容性, 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配合程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配合程度称之为该制度的外部兼容性,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配合程度, 称为该制度的内部兼容性。

1. 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兼容性问题的历史源流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以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为标志。该指导意见要求首先在全国覆盖面10% 的地区进行试点, 并最终在2020年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全覆盖。2012年,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实现了全覆盖, 提前8年完成了该指导意见提出的任务目标。

在此基础上, 2011年6月7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面向全国推广, 并已于2012年实现了全覆盖。

2014年2月21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1》, 2月24日,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2, 这两个重要文件的印发, 标志着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走上了统一制度框架之路。

1. 3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兼容性问题的复杂性

国务院提出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任务之后,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由于城乡两个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时间都不长, 无论是两个制度的内部兼容性问题还是外部兼容性问题3都尚未彻底解决。从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总体框架的角度看, 两个制度的合并是非常必要的, 但如果解决不好制度兼容性问题, 势必会严重影响合并后制度的总体效能。

在两个制度合并之后, 探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兼容性问题似乎应直接升格为探讨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兼容性问题。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尚在整合过程中, 预计于2020年建成, 因此, 在两个旧有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合并、整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和不协调, 亦即会面对不同程度的制度兼容性问题。本文仅探讨内部兼容性问题。

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及制度的内部兼容性问题

2. 1 整合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

整合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包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 筹资机制。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针对的对象是16岁以上未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 其基金来源于三个主体: 参保人、集体和政府。其中的参保人个人缴费划分为100到500五个年费档次, 参保人可自愿选择缴费档次。集体主要是有条件为参保人提供资助的村集体。政府对基金投入的原则是,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规则共同补贴参保人。

第二, 待遇机制。

上述来源所筹集的资金, 除中央政府确定的基础养老金外, 其他资金全部进入参保人的个人账户, 多缴多得, 财产个人所有。对于已经达到60岁的农村老年居民, 中央政府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 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长期缴费的参保人加发养老金, 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出资。制度实施时, 未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老年人口, 无须缴费直接领取养老金。

第三, 管理机制。

参保人信息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 ( “金保”工程) , 由各地方社会保险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基金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原则, 单独记账、核算, 按照有关规定保值增值。管理部门的公务开支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不从同级基金中支取。

2. 2 整合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内部兼容性问题

整合前,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独立运行, 由于制度框架要素的设计总体合理, 制度的内部兼容性较好, 却仍然存在一些兼容性问题。

第一, 筹资机制方面。

村集体仍然被列为资金来源, 不同的村集体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投入能力相差很大, 这样会使得生活于不同村集体的农村居民未来在享受养老保险时出现待遇差别。比如, 经济能力很强的村集体, 对所属村民的养老保险投入能力强, 但却往往缺乏动力, 因为他们会觉得与其大规模向社会保障投入而被“被平均”不如自办养老福利。而另一些村集体的经济能力很弱甚至负债累累, 它们无力为所属农村居民做任何形式的投入, 这就使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很难在现实中秉持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

同时, 养老保险的政府投入主体为中央政府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中央政府财政及时、足额投入资金的能力很强, 而地方政府财政的投入能力各省市自治区、各地市县的差别很大, 一些财政能力不足的地方政府, 无力全额投入又不得不完成投入。就会存在地方政府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执行过程中设限以降低给付压力的可能, 这就很难真正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了。

第二, 待遇机制方面。

总体而言, 中国农村居民也有强烈的养老保险需求, 但无论是农民自身, 还是政府和村集体, 都无力为他们提供足以满足其需求的养老保险待遇。现实情况是, 每个月55元甚至翻倍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也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问题, 农民养老最终还是要很大程度上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也就是说,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给付待遇与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之间存在着短期内无法跨越的兼容性鸿沟。

此外,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与缴费水平挂钩的待遇原则, 这也在事实上造成了不同缴费能力的农村居民享受待遇上的差别。特别是制度设计中强调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 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补助的条款, 在制度实行初期作为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加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手段是可行的, 但如果长期保持下去, 则会带来很多负面作用。比如, 部分农村居民生活困难, 缴费能力弱, 容易出现断缴现象, 也因为断缴, 就很难获得地方政府的补助, 这就会造成参保农村居民尽了最大义务却仍然不能享受同等待遇的事实上的歧视。

第三, 管理机制方面。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兴办时间较短, 到目前, 基金累积金额不高。但随着时间的不断延续, 随着基金累积金额越来越大, 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 基本养老金逐步实现全国统筹, 其他社会保险金逐步实行全省统筹。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尚不能做到全国统筹, 在这一现实条件下, 从基金管理角度说, 很难实现规模化效益, 加之不同省区、县区分块管理, 比较容易出现混乱, 保值增值目标很难较好实现。

2. 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

2014年2月21日《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对旧有两种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框架的改进和整合意见。

2. 3. 1 筹资机制

在旧有两个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第一, 参保人个人年费缴费档次进一步划分为100到2000十二档。

第二, 关于集体资助主体。对农村居民,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原有的村集体的资助主体地位继续保留; 对全体城乡居民, 明确提出了鼓励公益慈善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成为资助主体。

第三, 政府鼓励参保人多缴年费, 对年费缴费500元以上档次的城乡居民, 补贴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

2. 3. 2 待遇机制

在旧有两个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第一, 中央确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建立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正常调整机制, 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 适时调整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第二,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

2. 3. 3 管理机制

《意见》中对旧有的两种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机制做出的最大改变是专门颁布的《办法》, 提出允许合并后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以跨地区转移。

2. 4 整合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内部兼容性问题

整合后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从制度设计角度说, 已经不再是独立的养老保险项目, 而成为了居民养老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当前情况而言, 整合过程还在进行之中, 整合程度不高, 还未完全形成真正统一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这一整合过程, 按照《意见》规定, 将在2020年完成。

整合后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并没有彻底改变既往的内部兼容性问题, 而且还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 虽然《办法》提出允许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金可以跨地区转移, 但因为户籍制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实际较难实现。

3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展望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设计并推行至今区区5年就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成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总体格局中, 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层面不存在明显缺陷, 但却在与现实结合方面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不匹配的内部兼容性问题。在这些内部兼容性问题里, 有些是短期内容易解决的问题, 比如基金管理领域的统筹层次提高问题, 这主要是个技术性问题, 假以三五的时日, 相对容易解决。而另一些问题则是在短期当中很难解决的问题, 比如, 农民收入差别导致农民缴费能力和享受待遇差别的矛盾等问题, 就很难在短期内解决。

展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乃至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前景, 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整合后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度设计层面没有明显的设计缺陷, 但从执行层面上看, 制度落实与农村居民的现实需求呈现一定程度的脱节。

第二,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整合后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只有依靠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才能彻底解决, 这已经超出了该制度本身的范畴。

第三,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整合后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未来的建设中能够多大程度上反过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取决于该制度能够多大程度上解决现实的农村居民养老需求。

摘要:本文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视角, 介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内部构成要素, 并分析各要素之间的配合程度, 即制度内部兼容性问题。这一问题的探讨, 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有着建设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兼容性问题

注释

11 以下简称《意见》。

22 以下简称《办法》。

33 外部兼容性问题将另文专述。

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篇2

摘要:2010年初河北省开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本文以对河北省鹿泉枣强地区的调查为基础,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之前政策相比较具有的优势,分析制度存在的缺陷,为今后新农保的普及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新农保养老保险农村

0 引言

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的重要措施,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减缓社会贫富差距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国务院于2009年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建立新农保试点,并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农民的全覆盖。本文依托于对鹿泉、枣强地区的调查,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过程进行梳理,立足于新、老农保的对比,分析新农保的优势,对新农保试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新农保与老农保相比所具有的优点

1.1 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强化政府责任 老农保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在绝大部分地区,集体补助难以到位,实行的是个人的完全积累模式,本质上是农民的一个长期积累。这是老农保难以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改变了养老金完全由个人账户累计的方式。要求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55元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其余50%有地方财政承担。另外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这一特点,使之与老农保相比,更具社会性、福利性,对农民更有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保参保率低的问题。截至6月底18个新农保试点县(市)平均参保率达到91.4%,有82.3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领取了养老金。而在2008年,这一参保率只有4.7%。

1.2 建立了待遇调整机制 老农保的养老金待遇主要取决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积累额。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引入了待遇调整机制,会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动,适时地对基础养老金和缴费档次设置: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也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此外,政府会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待遇调整机制的建立,能够更好的增加农民参保的热情,能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居民收入、物价水平也在不断的增长。假如不建立待遇调整机制,十年、二十年后,政策必定不能再符合社会的需要。就如老农保每月2元~20元的缴费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了。

1.3 政策的衔接性 老农保很少考虑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转化,并且片面的限制其他形式养老保险的开展。而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之初,既考虑了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此外也考虑了老农保与新农保的衔接问题。

1.4 强化基金管理与监督 老农保的基金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私自挪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2009年原河北省劳动保障厅农村社会保险处原处长就因挪用农村养老社保基金而被判刑。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

同时,基金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不再从基金收入中提取。并且政策强调了社会保障、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新农保推进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2.1 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较低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少,所

以农民的缴费能力很有限。鹿泉和枣强地区,选择100元缴费标准的人能占到80%左右。

按照大部分人群选择的100元的缴费标准缴费15年计算,其年老后,每个月可以领取约65

元的养老金。按照最高档500元的缴费标准缴费15年计算,其年老后,每个月可以领取约

105元的养老金。而据河北统计局的统计,2008年我省农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为3125.55

元,即每月约为260元。所以,65元或105元的养老金都很难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另外

鹿泉地区的农村低保金是每人每年1110元,即每月92.5元,远高于65元的养老金。可见

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正常生活。

2.2 新农保的集体补助难以到位 90年代我省大部分的村集体企业都已关停,加之农村整

体经济实力较弱,在绝大部分地区的集体补助难以到位。在调查过程中,仅有发展集体企业的曲寨村,出租土地的北寨村等极少数几个村子对农民进行了新农保进行了补贴。面对这种

情况,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工业,发展集体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财

力实现“以工反农”,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

2.3 保富不保贫 采取自愿入保的方式实际上主要吸纳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民,而对于

那些没有经济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既没有经济能力的又需赡养老人的一部分困难群体吸纳不

进来,他们享受不到政府给予的养老补贴。应当考虑由财政为这一部分困难群体提供一些额

外的补贴,使其有机会享受的政府给予的养老补贴。

2.4 半强迫性质 2009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

见》,中明确规定了,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

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是很多农民产生了反感,同时也使

得一部分无子女赡养的老人领不到养老金。此外,地方政府存在逐级压任务、定指标的情况,各级干部为逐政绩,在考核中争佳绩,对农民半哄半逼要求其参保。

2.5 一县一策,不利整合 新农保中央发布了指导意见,但由县级政府制定本地区的具体

政策,组织实施。虽实现了因地制宜,对当地农民有一定利处。但导致新农保在各地政策不

尽相同,存在一些差异,这就为以后制度的衔接和统筹层次的调高赠加了难度。例如鹿泉和

枣强地区,新农保的补缴情况相差很大。鹿泉有80%的进行了补缴,枣强地区仅2000余人

选择补缴。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M].2006.7.[2]宋士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人民出版社[M].2006.12.[3]刘海涛.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4]陈美.制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5]李晓柄.司选明.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6.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

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道路。

1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二0二0年,农村改革发展

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

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

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

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

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

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五、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

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

有所居。

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

农民。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

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

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

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坚持预

防为主,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

治力度。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

动,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

国策,推进优生优育,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有效治理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難題は農村の老後対策

都市の高齢者対策も深刻だが、農村ではさらに困難に直面している。

浅析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3

摘要: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使得农民养老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2009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本文在分析新农保制度的前提下,借鉴外国的经验,对解决新农保实施的困难和制度自身完善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保;旧农保;问题,对策和建议

一、新旧农保比较

从2009年9月1日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在我国10%的县(市、区、旗)试点,新农保是以旧农保为基础提出来的,新农保不同于老农保、优于老农保。那么新农保与旧农保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新农保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原则,这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冠以“新型”二字,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筹资模式的重大改变,另一个是养老金待遇的重大调整。我们具体来看:(1)新农保坚持“政府主导、自愿参保”的原则,在筹资结构方面,提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即以政府为主导的“三方”筹资结构。而老农保贯彻“自愿储蓄、自我保障”的原则,基金来源和筹资方式单一,表现为基金构成和筹资模式是农民自己缴费,没有政府补贴,也无社会救助,结果使得这项社会保障制度演变为农民自愿的储蓄制度。(2)新农保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这是中国在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首创的一种新型养老保障基金运行模式。该模式实行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承担供款责任分别记账。(3)新农保采取“财政专户与收支两条线”的基金管理方式,将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中的财政专户,实行收入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

二、新型农保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筹资困难,难以保持政策的可持续性。旧农保难以为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责任不到位。在新农保中,政府责任被强化,根据《国务院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的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构成。

2.农民的参保意识薄弱。首先,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农民知识水平较低等原因,广大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了解甚少,更有甚者,竟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这对新农保的实施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其次,几千年来,我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經济社会,这种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面无其他谋生手段,农民一旦进入老年丧失劳动力,就只能靠子女来赡养,小农经济决定了我国农村养老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3.立法严重不足,新农保缺乏法律的保障。

4.农保基金运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我国社保基金有效管理和保值增值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实现突破。

5.新农保制度如何与其他制度有效衔接是实施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难点。

三、对日本农村养老保险的模式进行简单的探讨

1.日本农业者年金制度。日本养老金(年金)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的“恩给制度”,即由中央政府出钱,对退役军人及政府官员支付老年生活费作为国家对忠诚于国家利益的军人及官吏的—种“恩赏”。

2.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此制度是依据1958年出台的《国民健康保险法》建立的以农民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

3.老年人保健制度与护理保险制度。1982年的《老年人保健法》规定了65岁以上老年人(包括农村老年人)医疗中自付费用的比例,并开始设立日间照护、短期收容,提供医疗与护理一体化的照顾,费用由医疗保险支付。

从日本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以政府为主导,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序进行。二,战后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备所相关的。

四、构建新型农保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日本的经验和我国在前几十年的改革历程,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切实解决好新农保制度中各级财政责任分担问题。

2.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扩大覆盖面。

3.要根据区域差异和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4.各级政府齐抓共管,制定出台有关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方案。

5.妥善解决与其他社保政策的接续转移问题。

6.强化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努力突破实施难点。

7.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监管,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8.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组织机构。

9.确立或完善相关法律,确保农村养老工作顺利进行。

浅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篇4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原因。

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目标人群定位出现偏差, 从一般意义上讲, 越是贫穷、年龄越大的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越强烈。但是, 目前的政策恰好相反。现实农村养老保险走的是一条“保富不保贫”的路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农民自愿的原则, 即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因此, 目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大多数是比较发达的地方, 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几乎都是农村的富裕村民。他们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 今后的养老也不会成太大的问题。未来养老将面临困难的恰恰是那些养老保险未覆盖到的不发达地区和没有能力投保的贫困村民。这种“保富不保贫”的养老保险制度,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应当肯定, 1992年起开展的农保工作, 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老有所养的制度安排, 发挥过应有的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 保障水平低, 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需要。由于现行农保在缴费标准上实行10个档次, 大多数参保人员都选择低档次缴费, 基金积累数额较少, 达到养老年龄时领取养老金的标准也较低。第二, 制度设计不够规范。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农村和农民的特点不够, 尤其在保障原则、政府责任、筹资方式、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待遇享受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第三, 政府责任不到位, 财政投入不够, 中央未投入财政支持。第四, 基金增值渠道单一, 保值增值难, 存在较大的贬值风险。

(二) 人口老龄化加快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数以亿计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 导致农村的老年人绝对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超过了城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分析, 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 557万人, 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6%,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我国农村老年人因老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部分人是容易被忽视的庞大弱势群体。解决养老问题、保障农民基本生活, 农村比城市更为紧迫。由此可见,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农村养老需求群体的增加是提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直接原因。几千年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 这一客观现实及未来的紧迫形势, 促使我国必须关注农民社会养老的制度建设问题。

(三) 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助推器。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保障中, 以家庭养老为主, 主要依靠的是土地保障和子女养老 (更突出表现在养儿防老) 以及极少部分的个人储蓄养老。然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集体经济的解体、家庭规模的缩小和计划生育的实施,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 家庭空巢化日益普遍等原因, 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一方面,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弱了家庭的凝聚力, 家庭成员互助功能越来越小;另一方面,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养老需求, 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面临既缺乏经济支撑, 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养老金待遇增加了基础养老金与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相比, 新制度在建立个人账户的基础上, 增加了基础养老金部分, 基础养老金是由市区两级财政进行补贴的。目前制度设计试点地区的基础养老金从55元起步, 地方可在此基础上提高但不能降低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

2.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筹资机制这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为显著的特点, 也是新、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根本区别。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农民个人养老储蓄, 而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 由农民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缴费档次, 有条件的村集体还要对村民参保缴费给予适当补助。

3.与现有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可衔接,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了所有老农保的账户都可以直接进入新农保, 无论过去缴费额多少, 对过去的缴费年限制度都完全承认, 所领取的基础养老金不存在歧视性的待遇差别。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体制上的一次创新, 它克服了原有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可持续发展。

1.要明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通过建立各项财政补贴机制, 构建普惠式的农民养老金制度。目前在各试点中明确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 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进行政府补贴。

2.要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保障。由于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变化无常, 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普遍缺乏法律规定性, 这会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麻烦, 比如保险对象不明确、保险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险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 使农村养老保险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篇5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探求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农民问题是其核心。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十分重要。

通过对华西村进行问卷调查及访问,我深切体会到社会华西村村民的社会保险意识非常之强!而若是我们中国各个农村人民都有较强的保险意识,那我们的国家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综上所述,社会保险制度对农村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要建设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们必须总结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了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传统农保及商业保险的区别。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1992年国家民政部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制度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并已成为制约农保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性差。

首先,缴费机制设计时尽管考虑到了农民收入季节性和不稳定的特点,但是明显缺乏弹性。如按暂行办法规定,按月缴费标准一直维持在2元-20元之间,但十多年前的缴费标准是无法适应如今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其次,现行的养老金计发系数按8.8%的利率测算,具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经济高利率和高通胀的鲜特征。随着国家连续降息,如此高的利率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二是保障水平低。

一方面,由于实行自愿投保,大多数参保人员采用一次性缴费方式,缴费总额又普遍降低。同时,养老金待遇是根据个人账户积累总额来确定的,由此造成保障水平不高。按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计算,投保2元/月的农民,缴费10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若再考虑管理费增加和银行利率的下调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农民领到养老金会更少,农村养老保险的作用受到置疑。另一方面待遇享受没有设计增长机制,几十年同一标准。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化,养老金事实上是在不断地“缩小”之中,不仅难以吸引农民参保,更难以真正起到保障老年农民基本生活的作用。三是政府重视不够。

由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保障格局,国家把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到了城镇社会保障建设,城镇社会保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有农保的主要做法

是采取个人账户、基金预筹的方式,根据个人账户积累总额确定养老金待遇。农保资金的筹集尽管规定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制度设计中缺乏确保实现政府责任的具体机制,变成完全依靠个人积累和基金自身的增值来实现保障和收支平衡。面对增值来渠道不畅通的现实,以理论上较高的支付系数和实际中缺乏政府投入的事实,基金明显孕育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传统农保与新型农保的区别

传统农保从1992年开始陆续在所有农业县(市、区)启动“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完全个人账户、储蓄积累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简称传统农保),由于传统农保没有很好地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责任不够明确,财政没有必要的投入,村集体的补贴很少,主要靠农民自我缴费,资金渠道单一,保障水平太低,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较好地体现了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上各方应承担的责任,适龄农民每人每年按不低于当地居民上人均纯收入的5%缴纳保险费。这样做考虑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具有较强的弹性和和灵活性,使更多的农民进入社会保障“安全网”。

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们还应充分了解其特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制度模式上,实行了“个人帐户+基础养老金”。

2、在筹资机制上,强调政府的缴费补助和补贴。

3、在缴费标准上,实行了弹性缴费标准,在达到最低缴费标准的基础上,允许参保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多缴费。

4、在缴费方式上,可灵活选择半年缴、年缴或趸缴。

5、实行普惠制补贴,即对试点前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政府每月每人发放基础养老金30元。

6、建立约束机制,对45周岁以下人员,累计缴费年限必须满15年;自试点开始,年满45周岁及其以上,且逐年足额缴纳保险费的,达60周岁才可以享受政府的基础养老金。

7、基金管理实行纳入财政社会保障专户的办法,同时实行全省统一预决算。

8、建立激励机制,即缴费每满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加一个百分点。

为了建设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强调公共财政在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及设立基础养老金的重要性。

公共财政投入养老保障是体现公共财政职能的需要。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通过对企业的税前列支给予扶持的。针对农民收入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无业居民无收入的现实,更应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否则,离开公共财政的支撑,就难以实现中央提出的到二O二O年实现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的目标。而实行基础养老金,既能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和效率,也决定了制度的可持续问题;既解决了用什么制度模式破解农民养老难题,又解决了用什么方式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难题,是一条工业返哺农业、城市返哺农村的新路子,开辟了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新途径。采取基础养老金的做法,一是这样做既能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又便于实际操作;二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当年预算当年发放,见效快,社会反响大,农民能看到实惠,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三是对60周岁以上老人基本上实施了直接发放基础养老金,体现了普惠原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农民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奉献的一种补偿,较好地体现着社会公平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四是各级政府直接提供基础养老金,不需要运营增值,减少了操作环节和管理成本,简单明了,便于操作;五是基础养老金按绝对数发放易于控制,便于根据财力状况而随时调整。

推广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们还应注意一些具体的农民关心的问题,例如: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为农民朋友带来哪些实惠?

一是利于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梦想;

二是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能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三是老人生活有了保障,有饭吃、有衣穿,还有零花钱,能和城里人一样领退休金,既减轻了儿女们的负担,又减少了很多家庭矛盾的发生,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四是参加新型农保,60周岁后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化而调整,农民领取的养老金会越来越多。

新型农保的参保范围是哪些人?何时可以开始领取养老金?

本省农村适龄(16周岁以上未满60周岁)居民,均可在其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型农保。享受新型农保待遇不分男女,一律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开始领取养老金。

新型农保的筹资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新型农保的个人年筹资(缴费)标准,由县级政府按不低于本县(市、区)上农民人均

纯收5---10%的标准确定,全县执行统一标准,同时鼓励参保人多缴保费。

新型农保的待遇支付是如何规定的?

参加新型农保到龄领取待遇包括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基础养老金两部分。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积累总额除以计发月数。

现行基础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每人每月30元与按缴费年限增加部分之和,即(30+30×1%×缴费年限)。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巨大进步。在全球经济尚未走出低谷的严峻背景下,中国政府决定着手解决亿万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让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巨大成果,这种做法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责任感和勇气,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想信念。

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篇6

一是领导重视,健全机构。凭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保试点工作,成立了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把新农保工作列入2010年度为民办实事之一,按照《广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的要求,初步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新农保经办机构服务体系。

二是落实经费,部门联动。凭祥市将新农保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新农保各项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2010年获得各级财政补助资金1169万元,其中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三级地方政府缴费补贴资金198万元,凭祥市在中央财政补助每人每月基础养老标准55元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再增加25元,基础养老金达到每人每月80元,同时将边境0-3公里内的边境农村居民31000人列入低保对象,参加新农保选择最低档次缴费的,给予缴费补贴每人每年50元。凭祥市加强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三是广泛宣传,服务到位。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对新农保政策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新农保试点工作动态和先进典型。深入镇村开展专题宣传活动,举行新农保试点工作启动仪式和集中发放仪式。如举办以宣传新农保政策为内容的山歌比赛、领取新农保待遇农村老人谈感受的村头座谈会等。印发宣传资料,让群众了解新农保,帶复印机、电脑等办公设施进村入屯,为参保农民办理参保手续,确保符合领取养老金待遇的农村老人在办理申领手续1个月内就可以领到养老金。

新农保制度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方式,让农民有了养老的主动权,深受农民的欢迎。笔者认为,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从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快试点步伐,最大限度地缩短试点期限。就崇左的实际情况看,截至2010年,崇左市全市总人口241.96万人,农村人口201.18万人,今年要把宁明、龙州、大新3个边境县纳入新农保试点县,提升国门形象,2013年全市所有县建立新农保制度。

二是科学设置个人缴费标准。基数要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挂钩,既要考虑参保人承受能力和责任,又要考虑政府负担。因此,应当设定最低缴费和最高缴费标准限制,低限考虑个人承受能力和责任,高限考虑政府负担。最低缴费标准可设定在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0%左右,国际上关于养老保障投资有个“双10定律”,即个人收入10%,家庭收入10%。农民人均纯收入10%,远远低于“双10定律”的10%。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定比例作最低缴费标准,最大好处是能较好地解决养老金自然增长的问题。

三是进一步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养老金给付水平应该根据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决定,同养老金替代水平的测算结果与维持一个农村老年人现在生活所需费用水平进行比较,替代率为50%是比较合适的(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60%)。中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的比例为30%左右,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的比例则普遍高达40%-50%。中西部地区财政能力有限,是新农保制度建立的难点。中央财政按照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养老保险的保费补贴予以分担,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

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础管理平台建设。新农保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有其长期性、艰巨性和高度敏感性的制度化特征。应立足于构建长期稳定运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基础管理平台,在经费投入、人员编制、办公场所、信息网络建设、外部服务支撑等方面进行规划布局,加快基层农村社保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新农保基层平台的建设,应当在机构名称、信息化平台、办事规程、政策宣传口径上保持基本统一。完善新农保的金融服务与金融支持,逐步规范统一,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加快新农保金融支持的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

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篇7

一、当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新农保”支付标准低, 农民不重视。

“新农保”计划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而且, 目前已经有很多地区提前实现了“新农保”全覆盖。这本应该是令人欣喜的事情, 然而, 由于支付标准低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养老”的作用。很多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 可还是为“养老”问题一筹莫展。这也使得农民对“新农保”很不重视, 一项本应利民的好政策反而遭冷遇。

特别是年轻人, 他们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最低。原因在于, 他们认为新农保缴费低, 缴费时间过长一般到60岁, 将来保障待遇也不高。现在年轻力壮, 参不参保关系不大。

此外, 大多数农民最关心的是个人参保缴费的比例多少和缴费方式。到底是一年一缴还是一次性缴齐?超过60岁的还缴不缴?因为这涉及到农民的承受能力。另外, 农民对中央财政补贴设立基础养老金非常放心, 只是担心地方财政补助的资金如果到不了位, 将来养老金兑现困难或者发放不及时。还有就是现在收入水平普遍不高, 农民特别希望能缩小个人缴费比例。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 农民对“新农保”则无法提起兴趣。

2. 在“新农保”上投资少, 资金严重缺位。

众所周知, 我国新农保筹资机制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三方共同分担, 且以个人缴费为主。试想想, 农民本来就难以解决经济问题, 又去哪里拿钱来上保险呢?其实, 新农保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地方政府财政支持, 可是很多地区总是以发展地方经济无力投注其他为缘由, 而忽视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殊不知, 解决好养老问题, 就是为经济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温家宝曾同志两度提速“新农保”, 他强调“建立新农保制度, 关键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相结合的基础养老金必须到位, 地方政府对农民个人缴费的补助必须到位。”其中关键则在于对于地方的制度安排。一方面是资金筹集, 地方政府对个人缴费的补贴必须到位。因为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上没有什么能力对参保农民进行补助, 而农村参保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地方政府补助的调动。另一方面是资金管理, 地方财政补助的基础养老金必须到位。因为按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 中央财政已经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 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中央已经对该承担的责任充分承担, 剩下的地方责任自然是关键。

3.“新农保”几乎无法产生附加值。

如今市场上都追求一个“增值”, 就像买菜, 我投资1元钱, 至少想赚5毛钱, 这是一个资本积累过程。但是, “新农保”的升值空间几乎是没有的。主要表现为投资渠道单一、基金管理运营层次低、现行基金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统一规范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等方面。那么, 老百姓为什么投资呢?花原来的钱不就行了吗?这也是制约“新农保”发展的潜在原因之一。

曾经有政协委员认为, 2009年10月实施的新《保险法》为保险资金增加了不动产投资这一新渠道, 未来保险资金将逐步对不动产展开投资, 其中与保险业联系紧密、近年来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养老产业备受保险业界关注与倾向。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养老机构却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建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左右, 较之于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

同时, 这位委员建议保监会对险资不动产投资比例给予了限定, 鉴于养老产业的需求、投资优势和其社会效益, 建议可将养老产业列为独立投资项或单独划分投资比例, 以鼓励和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明确用于养老产业的土地性质归属问题, 目前各地养老产业用地基本为住宅、旅游和综合用地, 因为不同性质土地成本、使用年限、政策等等区别较大, 建议可单独列为养老类产业用地, 这样可单独对该类产业推出政策以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是社会公益事业, 需长期持有经营, 其社会效益占主要方面, 经营收入偏低且保险资金监管力度较大, 如通过竞价获得投资土地基本上很难拿到地, 因此建议用于养老产业的土地取得或可采取非招拍挂形式, 以确保险资的有效投资;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出让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 较为公益性质的养老产业土地的出让、投资、建设等给政府带来的收益不高, 因此政府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关注度不够、积极性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建议国家统一给予养老产业合理的优惠和扶植政策, 鼓励地方政府发展养老产业,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政策鼓励保险资金积极介入, 大力推进养老产业发展;鉴于发展养老产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建议或可将养老产业用地列入未来城市规划中, 合理界定区位、建设比例等, 以规划促进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笔者认为, 这些建议仍然值得借鉴。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1. 适当提高“新农保”支付标准, 提升吸引力。

如果农民领到养老保险金多了, 能够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了, 那么自然就会对“新农保”重视起来, 也愿意去积极缴纳投入。

据卫生部消息称, 2013年,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重点将向大病转移。肺癌、胃癌等20种疾病全部纳入大病保障范畴, 报销比例不低于90%, 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将达到340元左右, 新农合资金总额增加到2700亿。尽管得肺癌、胃癌这样恶性病的人毕竟在少数。但它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看病贵”的背景下, 一场大病至少都要花上几万元, 相对于几千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 一场大病很容易就会拖垮一个家庭。因而那些经济条件 (下转第80页) (上接第78页) 一般的家庭, 很可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现实中, 因为难以承受大病费用, 很多患者是小病治、大病扛, 能不去医院尽量不去医院。

如此, 向大病转移, 提高肺癌、胃癌等20种大病的保障水平政策是值得称赞的。但是, 新农保的投入还应更多些, 涉猎项目范围更广些。

2. 地方财政加大对养老保险的投入。

其实, 很多地区都有加大力度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条件, 只是还有一部分地区吝啬于财政支持。只有政府足够重视起来, 才能加大对“新农保”的投资力度。如此一来, 政府必须承担责任, 将“新农保”提高到新的认知程度。

因为国家十分重视新农保的实施程度, 所以很多地方都积极召开了关于加强新农保工作的会议。但是, 实际工作并没有像大会召开时强调的那样一点一点地去认真落实。因此, 地方政府在制定财政支持“新农保”政策的同时, 还要建立监督考核制度, 层层分解任务指标, 明确考核和奖惩标准, 责任到人, 签订责任状, 将“新农保”工作做实。

3. 开拓“新农保”市场渠道, 提升“新农保”升值空间。

适当开放“新农保”市场, 吸引成熟的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为农民开辟绿色通道, 培养农民理财养老意识, 基金专管理, 多渠道投资, 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富足幸福。

说白了, 就是让“新农保”走市场化道路。只依靠财政拨款为农民“养老”,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也不是长久之计。如何让“钱生钱”, 同样是实现农民自己“养老”的好办法。这个时候, 就需要金融机构介入。比如, 保险公司可以专门研制农民负担得起、符合农民朋友经济收入状况的产品。专门服务“三农”的银行, 同样可以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制定业务产品。

例如, 银行方面可以加强基金管理,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引入投资人才, 加快新型农保基金存银行活期转定期、买股票债券等投资步伐, 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在条件具备时, 也可考虑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办法”运营管理, 委托国家法定的社保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和投资, 确保农民个人账户资金的安全和较高的投资回报, 使新型农保基金不断滚存积累, 良性循环, 使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兑付的实力不断增强, 真正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变成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同时, 完善网络, 规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金融部门要指导县农保部门加强内部建设, 规范运作程序, 完善新型农保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县乡联网, 业务网上运作, 提高工作效率。指导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村劳动保障服务站确定新型农保专职人员, 落实人员工资, 提高工资标准, 保证人员稳定, 逐步构建起全县统一、规范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服务体系。

健全农村商业银行基层网络, 理顺代收代发渠道。代收保费和代发养老金, 是新型农保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网络, 确保保费收缴和养老金领取工作顺利进行, 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洋, 李文龙, 杨洋, 谷秀军, 谢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金融时报, 2010.3.10

[2].冯娟, 吴玥, 张文绩, 徐静.聚焦金融界代表委员提案、建议.上海金融报, 2010.3.5

[3].李军慧.险资投资不动产或收紧占比从6%降至5%以下.华夏时报, 2010.3.6

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篇8

一、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

(一)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安徽省农业人口有5, 242.5万人, 占全省人口70%以上。建立新农保制度, 可以缩小城乡差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真正让农民老有所养。改革开放30年来, 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09年全省财政收入1, 551.2亿元, 增长17%,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3.9亿元, 增长19.2%, 已经具备了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济条件。基于此,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一项惠民制度, 可以让数亿农民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 让老年农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二)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 是政府最重要的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养老问题是群众最大的后顾之忧之一, 因此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按照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 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已经在制度上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逐步完善, 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滞后。因此, 开展新农保试点, 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又一个重要工程, 标志着我国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目标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

(三)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进行了三项重大改革:一是实行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二是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 主要是减免并最终取消农业税,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三是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主要是改革乡镇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基层政府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近10年来, 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方面,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惠农政策, 包括全部免除农业税, 实行农业直补, 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包括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等, 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新农保制度, 逐步使全国农村居民都能有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 是又一项涉及数亿农民切身利益、关系亿万农村家庭和谐幸福的重大惠农政策, 使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 实现“养老不犯愁”, 这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将发挥巨大作用。

(四)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战胜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是扩大国内需求, 特别是扩大农村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揽子计划,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建立新农保制度, 逐步使每位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年至少增加收入660元, 可以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同时, 解除了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 使农民愿意消费、敢于消费。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一项惠及数亿农民、造福亿万城乡家庭的德政工程, 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形成人民安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二、安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一) 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冲击。

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有两种:一是家庭养老, 包括养儿防老和自我积累防老;二是土地养老。根据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 448.48万人,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 119.07万人, 占全部劳动力的45%, 农村居住1年以上的家庭户1, 189.76万个, 农村总人口折算每户4.4人, 全省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822万。数据表明, 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推行,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 农村家庭正逐步走向小型化、老龄化, 客观上使青壮年农民已无能力和时间尽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安徽省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约1.17亩, 土地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下降也不足以作为养老保障。所以, 如何养老不仅是现在60岁以上老人的现实问题, 也是农村青壮年马上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 安徽省农村社保的有效探索。

安徽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农村社会保障。1997年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通知》 (皖政[1997]58号) 中就提出稳步发展农村 (含乡镇企业) 社会养老保险。在有条件的地区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 实行农村劳动者个人缴纳保险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方针,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地市开展了试点工作。2005年专门就被征地农民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 (皖政[2005]63号) , 意见要求对已转为非农业户口的被征地农民, 符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条件的, 要将他们纳入这些保险的保障范围;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时年满16周岁且未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可以自愿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其待遇享受标准原则上不低于每人每月80元。个人缴费部分用于补充养老保险金的发放。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达到符合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 可选择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 一次性退给参保人,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随之取消。2006年针对农民工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 (皖政[2006]52号) , 要求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安徽省境内招用农民工的单位, 应依法为农民工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手续, 履行缴费义务, 使其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同等待遇。也可依据本人意愿, 选择参加原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7]12号) , 提出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 理顺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以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为突破口, 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采取适合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的方式, 推进被征地农民、小城镇农转非居民和农村务农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抓紧研究制定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200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全省农民工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能够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原则, 抓紧制定安徽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具体办法和经办规程。

(三) 安徽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

2009年是国家推行新农保试点的第一年, 安徽及时制定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皖政[2009]131号) , 要求省级及试点地区财政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 补贴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 其中省级财政承担20元。12月份, 国务院新农保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安徽省当涂、铜陵、肥东、凤台、和县、金寨、繁昌、广德、蒙城、界首、固镇、霍山等12个县为新农保试点县。试点地区人口670.74万, 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98.60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在遵循国家《指导意见》的基础原则和主要政策的框架下, 突出了三大亮点:一是在进口补贴上, 在中央补贴的基础上明确了省级财政对参保人缴费给予每人每年20元补贴;二是为鼓励农民积极参保, 对长期缴费超过15年的, 每超过1年, 基础养老金加发1%, 最高不超过10%, 加发的基础养老金由试点地区人民政府承担;三是老农保缴费额折算新农保参保缴费年限, 最长不超过15年。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12个试点县市领取养老金人数达到84.59万人, 参保人数265.36万元, 参保率53.07%, 新农保基金累计结余10.6亿万元。各试点地区依据皖政[2009]131号文件,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如当涂县制定了100~800元八个缴费档次, 在出口补贴上, 在中央财政支付的55元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 由县财政再补贴25元, 达到每月可领取到80元的基础养老金;此外, 在进口补贴上, 除省财政补贴20元/年, 县财政为参保缴费人员100元补贴30元, 200元以上补贴20%。繁昌县给予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补贴标准增加10元, 最高达到120元补贴。霍山、凤台、肥东、和县、蒙城、广德、界首、金寨等市县均建立了不同的激励缴费机制。

三、安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建议

(一) 加快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制度建设。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 其最大的特点是工作的流动性, 工作变动必然会引起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 长期以来农民工把青春与汗水交给了所服务的城市, 却很难享受城市劳动者的福利。养老保险不能有效转移接续的原因有三条:一是缺少法律法规的保护, 国家虽然于2009年底出台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国办发[2009]66号) , 但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的实施细节没有规定, 在跨省转移上必须有国家层面的实施办法;二是由于地方利益和地区性经济差异的原因, 地方共济基金很难转移;三是部分地区没有开展农村养老保险, 无法转出。对此建议如下:一是就安徽省而言, 加快研究制定省内转移的实施办法, 实现省内可流转, 并为国家层面的转移办法制定提供参考;二是可以建立省级统筹, 按地区消费水平补贴的新机制, 以解决公益金不好流动的新机制, 为下一步全国统筹打下基础;三是千方百计扩大新农保的试点面, 在暂时没有能力开展的地区, 可以建立账户空转机制, 为外出打工人员的养老金有一个转移的目的地。

(二)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保工作的特点是面向每一个参保个人, 农保的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掌握农民的信息, 如缴费情况、何时领取养老金等。农保政策的制定要依靠对农民个人信息、如家庭规模、年龄结构、财产状况, 以便政府确定养老金水平、财政应补贴多少。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也需要有信息化平台为跨市、跨省的转移接续提供技术保证。目前在农村, 社会救济由民政管、医疗保险由卫生管、新农保由劳动与社会保障管, 多头并进, 从协调有限资源的角度也需要有一个共用的信息平台。所以, 在新农保将全面推广之际, 由省财政支撑建立完善农村信息化平台不仅是拉动内需的基础项目, 也是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三) 加大农村保险宣传力度, 扩大参保率。

安徽农民的思想受传统观点影响较深, 普遍认为养儿防老是最可靠的方式, 皖北计划生育难搞的深层次原因也就是这个。对于新农保, 由于保险周期长, 农民怕政策有变, 也担心现在交了钱到领取时不能保障生活, 这是当前参保率不是太高的主要原因。因此, 要从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着手, 加深农民对风险分散的认识, 加深对社会养老的认识, 让农民认识到在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 新农保是解决老有所养的最佳办法。在宣传内容上, 要重点介绍农民关心的缴费金额、缴费方式、领取办法等问题。在宣传方式上, 要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如漫画、图片、地方戏等。对于确实存在的违纪违规现象, 必须坚决纠正, 并将结果告知农民, 以保证新农保的阳光操作。

(四) 做好新农保基金的积累与运营工程。

新农保基金的积累与保值增值是农村社保的货币保证。安徽在新农保试点中认真落实中央政策, 省财政也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 部分试点县市也从本级财政中拿出资金充实。但实际上还是存在保障水平低、增值慢的问题。对此, 建议:一是根据全省农民人口构成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开展保障金的精算工作, 确定每年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资金规模并将其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二是完善社会资助的制度, 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三是实行农保基金省级统管, 组织专业化团队, 在资本市场上实现最大幅度的增值。

(五) 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保队伍及机构建设。

农村社保的数据收集在基层、个人养老金归集及发放在基层、日常工作也在基层。而农村人口分散更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农村社保需要一支团结有力的执行队伍, 在近期可以利用乡镇机构改革的契机从乡镇选调部分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在村一级选择村委委员具体联系, 并逐步设立乡镇社保办事处, 业务及人员归社保局统一管理, 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供给。要加强制度建设, 明确人员岗位职责、细化工作流程以缩短办事时间、加强审计监督以保证廉洁高效。

摘要:本文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出发, 阐述安徽省农村养老现状, 提出加快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等五项建设, 旨在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徽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1]http://www.ah.gov.cn/query/query_gb.asp keywords=农村 社会保险.

[2]胡婷.探讨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机制.法制与社会, 2009.7.

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篇9

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中暴露出的很多问题亦表明, 江西应抓住机遇, 尽快从战略高度完善相关政策,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江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

江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1992年开始试点, 1993年全面铺开, 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1999年又进入整顿规范阶段, 自此, 江西农保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1.参保人数

自1999年起, 江西农保工作基本处于“守摊子”的状态, 农保业务停滞不前,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参保人数没有显著增加, 积累基金总额也没有突破性增长。截止1995年底, 全省积累基金总额达到2亿多元, 200万农民进入养老保险安全网, 1000余人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到1996年底, 全省有农村人口的94个县 (市、区) 的1865个乡镇全部开展了工作, 参保农民达200多万, 累计积累基金总额突破3亿元。笔者从2006年4月召开的江西省第二次老龄工作会议上获悉, 我省共有94个县 (市、区) 、1508个乡 (镇) 、18413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参保人数221.8万人, 基金总额为5.36亿元, 共有7.61万老年农民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截止2006年末, 江西省的11个设区市共有101个县级单位和地区, 1498个乡 (镇) , 18681个行政村, 6627个乡镇企业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但参保农民仅有221.1万人, 约覆盖当年农业人口的6.96%。到2007年底, 全省共有94个县 (区、市) 、1395个乡镇、16862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参保人数221.8万人, 基金总额5.6亿元, 共有8.91万老年农民按月领取养老金, 年支出养老金600万元。

2.保障水平

2007年, 江西农村参保农民年人均养老金领取额不足70元, 2008年则减至53.42元, 仅仅依靠如此低的养老保险农民很难维持基本生活。如A县2004年的养老金发放数据表明, 全县有293名老年农民领取, 发放养老金总额为17066.68元, 平均每人每年58.25元, 每月4.85元。江西农保的保障水平甚至低于本省的低保水平。2008年江西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财政补差标准由30元增加到50元,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为不低于月人均70元, 而农保养老金领取年人均仅53.42元。2008年江西11个地市中, 最高的人均养老金领取额———九江市人均222.20元/年, 每月还不到20元, 也远低于农村低保标准 (年人均840元) , 而最低的景德镇市年人均仅10.83元, 这根本就谈不上保障生活。

3.农民的参保意愿

农民作为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与主体, 其参与意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某研究者在2006年对江西58个县 (市) , 436位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 农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非常迫切。受访者对社会养老保险“非常了解”的占9.63%, “比较了解”的占30.28%, “听说但并不了解”的占55.73%, “没听说过”的占3.44%。在问及“如果可以自由地参与社会养老保险, 你愿意参与吗”, 有82.7%的农户表示愿意参与社会养老保险, 只有17.2%的农户表示不愿意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可见, 在现行制度安排下, 即使是完全由个人缴费, 大多数农民仍然非常愿意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二、江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江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曾一度位于全国中上的位置。但是, 江西农保的现状不容乐观, 存在诸多问题。

1.保费筹集模式存在缺陷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规定, 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以“个人交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然而新形势下集体补助农民养老保险费在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很难实现, 作为欠发达地区,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不能为农民养老保险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国家政策扶持”也仅限于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 这样的政策扶持对于集体经济薄弱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毫无作用, 养老保险帐户上的资金几乎全部为农民个人交纳的。从江西全省来看, 2007年只有赣州、宜春、南昌、新余4个地市保费中有集体补助, 但是补助也很低, 共40.16万元。其中, 南昌市2007年保险收入中除个人缴费外, 有5.8万元的集体补助资金。2008年江西仅九江、新余集体补助了6.17万元保费。这主要还是因为江西农村集体经济萎缩, 2007年全省仅0.69%乡镇企业是集体经济, 产值仅占总产值的1.57%, 而集体经济增加值也只占乡镇企业总增加值的1.70%。此外, 中央财政预算未将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国民社会保障预算, 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很少。

2.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按现行政策规定,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进行管理, 县级农保机构在指定银行设立农保基金专户, 专账专管, 专账专用。对于农保基金的运营, 江西严格执行“存银行、买国债”的规定。基金投资渠道单一, 主要是存入银行, 如2007年全省的基金总额中有88.26%存入银行, 2008年也有85.86%的基金是银行存款。国家规定计入参保农民个人帐户的农保基金按2.5%利率计算。2010年前10月国有商业银行的一年存款利率只有2.25%。因此, 为了保证计入参保农民个人帐户的农保基金计算标准, 农保系统必须弥补这个利息差距0.25%。主要通过购买长期国债和一些大型企业债券弥补利息差距的亏空, 但相对来说, 购买国债的比例占基金总额的比重很小, 2007年仅3.03%, 2008年则更低, 只有1.88%的基金用于购买国债。“存银行, 买国债”, 不直接用于投资的农保基金增值方式, 虽一定程度保证了基金安全, 但导致了基金收益低下, 难于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 基金逐渐“缩水”。

3.管理体制混乱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对管理水平的要求颇高。在实践中, 由于缺乏明确的立法规定、专业人才管理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加之机构设置不健全, 江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的问题,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应该遵循征缴、管理和使用三分离的原则, 即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从而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但是, 目前江西的社会养老保险大多数地方均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独立管理, 集征缴、管理与使用于一身, 缺乏有效的监控监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更是实行县级运行机制, 由县级进行管理, 保险基金处于属地分散的管理状态, 这种小规模的基金不仅不利于实现多样化的投资以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 更是加大了基金管理的难度。

4.参保率低、覆盖面窄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是农民自愿参保为主, 而这种仅依靠农民个人缴费为主的养老保险机制, 在江西的部分地区普及开来还是具有相当的难度, 因此农保参保率低、覆盖面窄。全省94个具有农业人口的县 (市、区) 中, 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至112366元以上的县 (市、区) 有39个, 1255.74万人, 分别占有农业人口县 (市、区) 总数的41.5%和农业人口总数的39.1%;人均纯收入达1531-2366元之间的有33个、989.2万人, 分别占有农业人口县 (市、区) 总数的35.1%和农业人口总数的30.8%。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参照标准, 即2366元以上为完全具备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的条件, 1531-2366元之间的为基本具备开展农保工作的条件, 这表明我省共有76.6的县 (市、区) 、69.9%的农业人口完全具备和初步具备开展农保工作的条件。而江西省人口总数为4300万人, 其中60%集中在农村, 即农村人口的总数大约为2580万人, 从我省221.8万农民参加保险来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大约只有8.6%左右, 与69.9%可参加农保的人数相比还有61.3%未参加农保, 相差甚远。

三、江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探索

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践表明, 要使农村养老保险在我省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缓解农村的养老压力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江西必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

(一) 拓宽江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渠道

1. 以税收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 我国的税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2010年全国税收收入达到73202亿元, 比2009年增长23%。随着我国经济的较快增长, 税收征收仍有很大的潜力, 开征新的税种或者从新增税收中划出一定比例来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是完全可行的。

(1) 开征社会保险税。当前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个人所得税的规模, 还是企业的纳税能力来说, 我国开征社会保险税己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社会保险税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 实现收入法制化、规范化、公开化, 提高征缴率, 并纳入预算管理, 避免资金使用中的随意性和隐蔽性, 形成税务征缴、社保审核、银行发放的征管体制以及税务、财政和社会保险部门间的互相监督机制。

(2) 增设遗产税、赠予税等新税种。目前个人所得税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工薪阶层, 对于那些高收入阶层基本无法课及。我国现在是少部分人占有了绝大部分的财富, 因此, 对高收入、高消费阶层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新税种, 把这些收入的一部分作为财政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是完全可行的。

(3) 通过减免土地税费支持。目前地方财政可控制的来自土地税费的有:土地转化为城镇工商业和其他建设用地后的土地转让费、土地补偿费、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等, 地方财政可以从中返还5%注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 对基金收益实行免税。对基金运营实行免税是国际惯例, 但迄今为止, 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仍没有出台有关免税的规定, 政策比较模糊, 以至于基层机构经常遇到缴税上的麻烦。因此, 国家有必要出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免税的专门规定。

2. 发行社会保障彩票。

发行彩票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特殊部门或项目筹集紧缺资金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部分项目也可用彩票筹集。目前, 我国彩票发行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财政部2010年发布的我国彩市全年销售数据显示, 2011年全国共销售彩票1662.48亿元, 同比增加337.70亿元, 增幅为25.5%。其中, 福彩总销量达到968.02亿元, 同比增加211.97亿元, 增幅为28.0%。福利彩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经济支柱, 福利彩票基金应尽力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促进农村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 江西还可仿效体育彩票的发行, 发行专门的农保彩票, 以增加农保资金的投入, 提高农保的保障水平。

(二) 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与管理

江西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管部门既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部门, 又是运营部门, 只有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与管理, 才能确保其实现保值增值。

1. 对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单独管理, 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养老保险一般要求实行的是省级统筹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统筹, 目的在于确保这种保险能够适应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为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可见, 江西对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单独管理在理论上是有必要的, 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目前全国不少地区已经单独设置了养老保险管理机构, 承担管理责任, 对收取的养老保险费进行专户存储, 保证专款专用, 严防挪用、截留, 辅之以明确的监管机制, 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正常运转。

2. 实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职能与投资运营职能相分离

通过建立“市场化管理、专家理财”基金管理运营模式, 实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职能与投资运营职能分离。

首先, 政府要转变职能, 不能再以既是监管者又是运营者的“双重身份出现。政府应该提供合适的制度框架, 提供有关的立法与司法制度, 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以及有效的监管制度, 在基金的运营方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 不能直接参与经营;

其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应由原来的县级管理改为由省级或更高层次集中管理, 国家应该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 集中管理基金, 实现规模效益, 并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和投资运营部门相互独立;

最后, 养老保险基金由专门的运营机构或基金公司实行市场化经营, 增强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可以按照国际惯例组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公司, 将基金的监管与运营分离。社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社保基金的监督和管理, 社保基金公司负责合法进行社保基金的营运, 承担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职能。

(三) 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农民参保

江西要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农民参保。一要为农民解读政策, 重点宣传农保的宗旨、性质和具体做法, 直接宣传参保待遇。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农民明白参保的好处, 消除潜在参保对象的思想顾虑。二要宣传典型, 充分发挥邻里的示范带动作用。可以选择当地德高望重人士、一些已经开始领取农保养老金的普通农民和一些积极主动参保的农民作为宣传典型。尤其是子女在外务工的农民, 要积极动员子女为父母投保。三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 如与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联合举办“宣传月、知识讲座”活动;开展政策咨询活动, 现场答疑;利用集市、庙会等发放宣传单;制作电视宣传片, 宣传农保政策和工作做法, 提升农保政策的知晓率。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更加了解, 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参保意愿。

(四) 有效发挥商业保险在新农保制度实施中的作用

目前,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江西新农保所能提供的保障水平仍较低。因此, 一方面, 江西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适度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 江西要用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来保障农村居民养老权益。新农保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层次, 可以在保障农村居民老年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商业保险可以作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补充层次, 商业保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通过保证农民的收入而成为新农保制度实施的重要配套机制, 这可以看做商业保险支持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表现;二是商业保险尤其是商业养老保险所提供的相关保障能够弥补新农保制度在保障水平方面的不足。此外, 还要发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养老救助的作用, 构建农村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春根, 赖志杰.江西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调研与思考[N].光华时报, 2007-11-6.

[2]李春根, 赖志杰.江西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重构初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3]李春根, 李建华.探索建立江西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J].求实, 2008, (7) .

[4]吴罗发.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1) .

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篇10

保证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衔接制度是打破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格局的重要制度工具。新农保与城保制度衔接是诸多制度衔接命题的重中之重。流动人口规模之大、流动方式多样 (“城—乡”、“乡—城”、“城—乡—城”或“乡—城—乡”等流动方式) 为该命题提出了紧迫性要求。

一、制度衔接的症结

新农保与城保都需要为参保对象开设个人账户。办理城乡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 应该是农民的养老保险关系与个人账户储存额在两地之间的转移。[1]但是城乡养老保险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城保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 新农保制度是按照“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补贴和个人账户”的原则建立个人账户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因此, 养老保险在城乡之间转换存在三个问题:其一, 由于基本制度在农村与城市不同, 使得城乡之间养老保险划拨、划转和续接存在障碍;其二, 新农保标准低于城保;其三, 目前新农保尚在试点之中, 覆盖面比较低。将城保制度的养老金转入农村, 不可能将城保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转移方式照搬, 需要整合城保转移方法或寻求新的方式。[2]

新农保实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补贴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保险待遇支付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新农保与城保制度相比,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也存在差异。城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退休职工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 缴费每满1年发给1%。职工长期缴费可享受较高的基础养老金, 这样的缴费激励措施兼顾公平与效率, 有利于促进职工的长期缴费。

新农保的社会统筹账户没有相关组织的缴费, 相应的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 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 提高和加发的部分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在缴费时间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激励措施。

城保与新农保制度衔接的矛盾焦点在于城保缴费由两个账户 (基金) 分立管理, 新农保则只存在个人缴费账户, 一旦流动人口发生城乡之间的就业转移,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中的“资金”对接便成为制度的盲区。流动人口外出非农就业, 并参加城镇城保制度若干年, 单位为其缴纳12%建立统筹账户, 个人缴纳4%~8%的比例建立个人账户。若该劳动力在城市打工若干年后返乡回流至农村, 并参加新农保, 国办发66号文要求将该劳动力参加城保的账户权益跟随劳动者的流动一并转入农村地区。这样就存在城保的统筹账户部分是否需要转移的问题。若转移城保单位缴费部分, 则农村地区的新农保尚无统筹基金账户, 转移进来的资金管理成为盲区。另外, 转移城保统筹基金的比例也涉及到参保人员的权益保障。若不能转移城保中统筹账户, 则视作该劳动者参加城保的权益丧失, 最终也会影响个人退休养老待遇水平、转入和转出地区基金统筹平衡等问题。

由统筹账户转移引发了核算缴费年限、待遇水平等问题。城保与新农保缴费基础、缴费比例不一致。由城保向新农保转移, 劳动者在城保的缴费年限是否以新农保标准对等折算。一旦承认, 则转入地区需要折算相应的待遇标准和领取时间 (年限) 。该问题既关乎参保个体待遇水平高低, 也涉及转入地与转出地之间利益分配关系。

二、制度衔接的操作理念

新农保和城保的衔接问题实质包括了权益的转、接、并、续四个环节, 其权益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养老保险关系的转、接、并、续和养老保险基金的转、接、并、续。养老保险关系、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接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即养老保险权益流动问题的人事关系流动 (所谓“人”的流动) 和待遇权益流动 (所谓的“资金或基金”的流动) 两个方面。“人”的流动主要涉及到流动地之间的参保条件对接, 在人事关系流动带动下, 待遇权益流动更具复杂性, 比如缴费年限换算、个人账户资金与统筹账户是否同时转移或后者转移比例的确定等, 这些都是养老保险权益流动问题下具体的表现形式。

养老保险转移是时空转移和程序转移相结合, 时空转移为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地域转换和参保时间的积累, 程序转移是指养老保险转移需要经过转、接、并、续四个环节。转、接、并、续四个环节前后一致、过程相连, 是一个系统, 若非完全理顺四个环节的每一个步骤, 只解决其中一个或若干个环节, 最终都无法妥善地解决权益流动保障问题。新农保与城保制度的转移接续, 意味着劳动关系的流动, 劳动关系的流动必然需要养老保险权益跟随移动, 这就是“转”的环节。养老保险由“新农保”转出, 需要城保管理单位“接”收。这种转出地与转入地之分, 以社会保险统筹地区为要旨。接收手续后需要“并”:各统筹地区的制度门槛不尽相同, 农民工社会保险从转出地转出, 需要将原先转出地参保情况、参保政策以及农民工参保条件与转入地的政策、条件进行比对和归并, 并换算、调整相关参数, 如缴费年限、受益水平等。调整合并后的账户就能继“续”在转入地参保缴费。[2]

养老保险关系和养老保险基金的转、接、并、续出现如此复杂的困境, 与当前中国社会保障系统“耕地式”块状分割现状不无关系。中国社会保障系统不仅具有按照人群特征建立的制度, 还实行了地区差别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度间不同的制度门槛使得流动人员在异地流动就业时很难把养老保险权益从一地转入到另一地, 不同制度门槛主要是在城间互认与城乡对接两方面存在问题。

三、制度衔接的方式

新农保与城保衔接,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制度, 需要通过制度安排、技术性创新使养老保险衔接制度化、规范化。笔者以为, 解决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有三种方式:①完善现行制度和政策, 在参保人员城乡流动就业时改良技术手段, 只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②在参保人员城乡流动就业时, 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 不转移资金 (封存资金) , 退休时按不同参保地分段计算养老金, 由最后参保地负责归集资金并确保养老金发放;③在参保人员城乡流动就业时, 将个人账户储存额和社会统筹缴费部分一并转移。

第一种方式的重点就是完善相关政策。如单独设立一个国家养老保险转移调节基金, 对因转移而新增加的基金缺口由中央财政“兜底”解决, 同时取消地方设置的“门槛”, 以保证养老关系转移的顺利进行。但是, 单独设立养老保险调节基金, 解决社会统筹基金转移中城乡利益不均衡问题的同时, 又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如设立的养老保险转移调节基金如何补偿城乡之间的关系?是否采取城乡之间统一协调的方式?

第二种方式的创新之处是采用分段计算方法。[3]但是, 第三种思路在现实操作上是否可行还要具体看新农保的社会统筹资金, 由于《指导意见》中新农保的社会统筹账户没有相关组织的缴费, 相应的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 那么新农保社会统筹账户是否是空账?从新农保转移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时, 是否可以转移统筹基金这部分资金, 关键在于中央财政的补贴和地方财政的补贴是否能够及时、足额建立社会统筹基金。

四、衔接的操作方案

1.对象

本文设计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衔接方案, 适用的情形是参加城保制度的农民工和参加新农保制度的农民往返农村与城镇就业工作。

衔接制度适用参加城保制度的农民工和参加新农保制度的农村户籍人员。已经按国家规定领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民工, 或者已经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农村户籍人员, 不再转移养老保险关系。

2.城保到新农保的衔接

(1) 关系转移接续。

参加城保农民工在城镇之间跨省流动就业参保的, 按照国办66号文规定办理转移接续手续。返回农村就业或务农的, 未达到年满60周岁的, 且不符合城保按月领取待遇条件的, 由原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继续保留关系, 保存账户;达到本人在城保的待遇领取退休年龄时, 由保留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将“城保”的关系转移接续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新农保的关系上, 同时终止城保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城保的缴费年限计算为参加新农保的缴费年限。

(2) 资金转移。

个人账户储存额:1998年1月1日之前按个人缴费累计本息计算转移, 1998年1月1日后按计入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计算转移。

统筹基金 (单位缴费) :以本人1998年1月1日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 按12%的总和转移, 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 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其中的4%和本人在“城保” 的个人账户合并计入本人在新农保的个人账户, 8%划入户籍所在地财政新农保专项账户。

(3) 新农保到城保的衔接。

男未年满60周岁、女未年满50周岁已经参加新农保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参保的, 将本人新农保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计算转移并入城保的个人账户之中, 按城保办法统一计算利息。

(4) 重复参保缴费问题。

农村户籍人员同期同时重复参加新农保和城保的, 可协商本人保留其中一个养老保险关系, 清退另外的养老保险关系。如保留的是城保关系, 则由转入地清退本人农保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本息额, 财政补助划入个人账户中的部分不能清退个人, 并入基金统一管理。如保留的是新农保关系, 则由转入地清退本人城保中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 单位缴费部分不能清退个人, 并入基金统一管理。

(5) 转移接续手续。

农村户籍人员在新就业地按规定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缴费后, 由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向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书面申请, 并提交原参保地参保缴费凭证。

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15个工作日内, 审核转移接续申请, 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 向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发出同意接收函, 并提供相关信息;对不符合转移接续条件的, 向申请单位或参保人员作出书面说明。

新农保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接到同意接收函的15个工作日内, 办理好转移接续的各项手续。

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收到参保人员新农保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转移的养老保险关系和资金后, 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手续, 并将确认情况及时通知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

参加城保农民工在达到本人在城保的待遇领取退休年龄时, 如不符合“城保”按月领取待遇条件的, 由保留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30日内负责将城保的关系转移接续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新农保的关系上, 同时按本办法的规定划转资金。

参考文献

(1) 桂世勋.尽快解决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J].人口研究, 1994, (02) .

(2) (3) 赵曼, 刘鑫宏.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的制度安排[J].经济管理, 2009, (08) .

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篇11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机制;财政补贴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农村老龄人口养老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村家庭传统养老模式局限及其功能日益削弱,使农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建立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问题也成为我国新农保制度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机制的现状

(一)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筹资结构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筹资机制、自愿与激励相结合的养老保险筹资制度,弹性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为农民提供了选择空间,因此新农保在保障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制度设计仍存在对地区性差异考虑不够全面、政府补贴利用不够合理等问题。三方筹资结构虽然是巨大进步,但纯粹按照政策模式划分政府补贴标准,不能反应出各地区的不同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无法完全彰显新农保的优势。

(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水平难以提升

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情况下,会导致农村养老保险在发达、欠发达地区之间形成不均衡发展,其社会保障水平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平衡。但是由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需求量较大,原正常的财政收入不能够支付农村行政、社保等公共产品的支出,财政缺口突出将不同程度影响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水平。

(三)农村财权和管事权划分不清,加重了地方政府负担

20世纪90年代,我国分税制改革明确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将税收按照税种类别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进行统一管理。但在实际运行中,中央和地方、上级和基层政府之间对农村事务中的财权和管事权始终不明晰。在新农保中,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不仅要承担基础教育,还要承担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支付、保值增值等事权,有限的财权无法负担过多的事权,也就是造成地方政府在推进新农保过程中资金不足、参保人不多的困境。

(四)农村地区缺乏自愿上缴保费意识

社会保险最基本属性是按时并强制性上交保费,在新农保制度中,对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中央和地方共同缴费,都是遵从自愿原则。但是,在保险运行过程中,一般高收入、高风险者倾向于购买保险,而低收入、低风险者倾向于放弃购买保险。由于个人缴费遵循自愿原则,经济困难农民因为缴纳不了个人部分而“自愿”地被农保制度排斥在外,而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收缴收入也因缴纳人员的减少而减少,因此,对可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也会减少。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新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政策建议

(一)重新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

我国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收入,占总百分比高达53.3%,财政支出只有21.3%,导致省级及以下省级政府有一个收支平衡差距,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依赖严重,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农业人口占比高的省份,往往是经济发展总量与财政收入较少的省份。因此,新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要求中央政府的财政应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养老保险,同时在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将难以支付必要的保费配套补贴,以确保贫困地区对养老保险的缴费补贴,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从而影响扩大农业保险制度和推进。

(二)加大新农村养老保险宣传力度

我国大部分农民在客观能力上都可以参加新农保,但由于新农保的农民绝大多数是自愿的,他们参加新农保与否,以主要依赖于他们是否拥有主观参保意愿。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养儿防老”观念特别严重,导致农民参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因此,地方政府应拓宽新农保宣传渠道,深入群众,了解农民心声,使得各项新农保推行措施能深入民心,从而能让欠发达地区农民能主动接受并认可新农保,提高参保率。同时加强村级农业保险协调员的培训,以确保新的农业保险试点办法得以正确地传达给农民,让农民清楚地认识到,新的农业保险制度可以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三)加大财政补贴,加强政策执行力

首先,国家财政部尽快出台中央财政新农保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抓紧制定本地的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规范补贴资金预算安排、申请拨付程序和使用管理工作,防止虚报冒领,为新农保制度推行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加强新农保财政补贴政策的执行力。各级财政部门应将新农保补贴资金作为财政支出的一项重点加以保证,并及时分配,及时到位。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 实现养老基金筹集渠道多元化

多渠道筹集资金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设置新型农民养老保险监督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对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和基金使用、管理、运营情况进行监督。同时通过开拓投资渠道,缓解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紧张矛盾,使农保基金实现保值增值。二是以征用的土地补偿费或转让承包土地收益作为社区补助。三是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地方财政可从土地转让费、土地补偿费、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返还中按一定比例注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五)合理划分地方各级财政之间的责任

由于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主体(包括程序开发,处理和管理,基金管理)是县委,县政府,县财政将承担重要的责任。有专家指出,在财政收入较高,相对富裕的县,县财政承担一些责任,省,市,县三级财政可以按照1:1:2或1:1:3的比例分担;而在财政收入较低,相对贫困县,县财政可以适当会减少一些责任,省,市,县财政可以按照1:1:1的比例分担。财政责任在省,市,县三级之间的明确划分问题,不同地方可先尝试的试点研究、探索,然后由各地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当地方各级财政之间责任得到合理划分后,农村养老保险筹资境况将得到有效改善。

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刚刚在我国开始试点实施,试点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这些既与新农保本身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有关,也与农村居民传统思想认识密不可分,因此,改进完善新制度的同时,需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将惠民政策宣传到位,将这项利民政策根深蒂固,引导农村居民积极投保,促进新的农村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负责人.支持新农保试点国家财政出重拳.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9):11-12.

[2]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和政府的筹资能力.经济体制改革,2010(1):86-92.

[3]刘茜,刘艳美.普及新农保要破解资金难题.中国税务报,2009-8-14(3).

[4]Estelle James. New Systems for old Age Security theory, Practice and Empirical Evidence, EDI Conference on Pension Reform, 1996: 144-157.

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篇12

一、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社会老龄化加剧。农业是我国最原始的经济生活产业, 农村也是我国最原始的人群集聚形式。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我国的经济社会日益进步, 发展程度逐渐趋于完善, 人口的增长也造成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社会老龄化虽然是一个周期性的事件, 但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分布范围来说, 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区的差异性和国土的广阔性导致农村老人很难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 并且农民固守着“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 将家庭养老保障模式沿用至今, 而在当今社会, 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大多进城务工, 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情况越来越多, 老人常常处于“孤身一人”的状态, 子女无法在身边照料, 没有固定收入, 很难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要求我国必须积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2.社会保障不完善。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较快, 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保障系统也优于农村的保障系统, 农村居民对土地和子女给予的保障过分依赖, 加之中国国土面积广阔, 城市人群相对集中, 但农村的地点却较为分散, 既有城市周边的农村, 也有偏远地区、 贫困山区的农村, 这使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很难普及, 即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变大, 也很难改善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思想。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属于立法范畴, 社会保障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未拥有成型的针对性法律, 由此可见,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全面, 积极推进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二、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具体策略

1.根据发展不同制定多等级策略。我国地区差异较明显, 各地农村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在西部边远地区, 农村的经济水平非常差, 老人的可支配收入甚至不能维持自身日常生活, 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这些地区筹资标准较低, 农村老人即使缴纳了养老保险, 由于物价和通货膨胀影响所领取的福利也很难保证自身生活开销。针对这一点, 应制定不同等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让各个地区的农村老人都能够享受到这项社会福利。例如, 在经济水平相对较好的农村实行较高等级的养老金缴纳标准, 让这些地区的农村老人能够领取到较高标准的养老金;在经济水平差的农村采用较低等级的养老保险缴纳标准, 确保农村老人能够“老有所养”。

2.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宣传。农村普遍消息闭锁,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难以接受新概念。农村老人由于年龄大, 思想更为守旧, 很多时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的乡镇农村也很难真正施行。因此, 各级政府应当将宣传工作分派给村委会, 让村委会对农村老人进行思想宣传, 耐心向农民讲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优越性, 改观农民的守旧思想, 让农民意识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能够真正让老人“老有所养”的好制度, 确保农民消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抵触心理。

3.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多样化。单一的养老保障制度并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 由于农村形式和经济水平的约束, 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虽然不能作为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模式, 但却可以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相结合, 推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多样化, 鼓励各种各样的养老保险组织与制度同步进行。多样化的养老保障形式能够推进农民的养老保障需求日益上升, 对推进新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着极大帮助。

三、结语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推行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稳定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要政策之一, 因此, 应当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核心, 积极宣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采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 真正意义上解决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 推进城市化的快速进行, 保证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 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贾博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抽样调查及现状思考[J].新经济, 2015 (32) .

[2]万婕.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3

[3]韩俊江.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 2009 (3) .

上一篇:实用陶瓷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公共财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