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论文(共10篇)
葡萄霜霉病论文 篇1
摘要:本文阐述了广西地区有机葡萄霜霉病危害现状, 按感染期、发病初期、中晚期3个时间段, 分析了霜霉病的发生规律, 从强化田间管理、化学防治、合理密植修剪、加强后期防治4个方面, 提出了葡萄霜霉病的防治对策, 希望对促进广西地区有机葡萄栽培种植业的发展前景有所裨益。
关键词:广西,葡萄霜霉病,发生规律,防治
引言
伴随广西地区人民群众经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对各种无公害有机水果, 如有机葡萄等的市场需求量逐渐提高。但受各种因素影响, 广西地区有机葡萄栽培种植过程中, 受到霜霉病等病害的严重威胁, 致使病害集中爆发蔓延导致减产减收现象时有发生, 使葡萄种植户蒙受了较大损失。因此, 非常有必要对有机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对策进行研究, 以期逐步提高有机葡萄种植收益。
1 广西地区有机葡萄霜霉病危害现状
虽然有机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要求高、成熟上市时间稍晚, 但因其市场价格高、经济前景好、果品品相好, 正受到广西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例如, 百色市平果县有机葡萄种植面积已近0.13万hm2, 县内已培育了一大批规模以上有机葡萄种植采摘园。但栽培过程中也发现, 因霜霉病等病害同雨水程度息息相关, 例如, 从今年起, 以广西为代表的我国南方地区降雨较往年相比都偏多, 区内不少葡萄园被积水浸泡, 园内积水无法顺利排出, 导致霜霉病呈集中蔓延爆发态势。特别是该病发生非常突然、蔓延程度迅速, 如果前期预防措施不力, 后期即使发现病害症状, 也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并且, 霜霉病一旦在果园出现, 就具备了很强的反复性和顽固性, 即使通过喷洒农药实现了短期防治, 后期一旦停药或出现抗药性, 霜霉病又会在葡萄园反复出现, 影响了葡萄顺利上果。在有的果园, 已经大面积出现叶片枯死树体衰弱现象, 导致水罐子病和溃疡病等病害爆发, 果实大量掉粒掉果, 农户损失惨重。
2 广西地区有机葡萄霜霉病发生规律
虽然霜霉病发生发展都很迅速、后期危害程度较大。但按照病害发生蔓延的时间来看, 其发生发展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在种植栽培时要高度关注, 才能真正实现预防为主的病害防治理念。
2.1 感染期
当霜霉病处在感染期时, 这一阶段病害症状不是非常明显, 很多种植户常常容易忽视, 没有对病情做到及早预判。但经验足的老种植户, 如果发现果园内葡萄叶面发生异常, 如叶面上出现的皱纹不正常、叶面出现黄色, 将叶片置于光照下呈现油黄状且很透亮等现象, 这些常预示霜霉病爆发几率将会很大。如果恰逢这段时间天气不好, 多雨潮湿且露重雾大, 就为病菌滋生繁殖创造了绝佳条件。在有的果园, 如果同时种植有月季等花木, 其会先于葡萄3d左右时间出现霜霉病病症。发现病症出现后, 如果及时喷洒防治药剂, 则会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能较早控制住了病情发展。
2.2 发病初期
当进入发病初期时, 叶片上的病斑较为明显, 背面出现白色的孢子, 即所说的白霜。霜霉病发病初期时间很短, 最长不超过1d, 种植户必须每天定期查看植株状况。当观察到有病害迹象时, 如果及时喷药, 可挽救90%左右的病株, 当然, 如果错过这一时期, 后期霜霉病治理难度将会很大。
2.3 中晚期
如果霜霉病进入中晚期, 叶片开始大面积枯萎, 病斑逐渐被白霜覆盖, 果实开始脱落。此时, 即使高强度用药, 最终也会严重减产减收。
3 广西地区有机葡萄霜霉病防治对策
面对广西地区有机葡萄霜霉病的蔓延发展现状和病害影响程度,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大力推广科学化防治手段, 才能确保有机葡萄种植获得良好收益。
3.1 强化田间管理
每年秋季时, 要将葡萄病叶及时清除干净。对小于30cm的枝条或小叶片也要及时除掉, 促使副梢生长养分充足, 为植株生长创造良好的透光通风环境。采用深埋或烧毁等方式, 将病梢、病果处理掉, 防止霜霉病病菌过冬后滋生。施基肥时, 要选用腐熟充分的农家肥为主, 及时经常在果园内浇水, 并保持排水性通畅。在选择葡萄园地点时, 要尽量避开土质粘重、容易积水、地势低洼的地区。要合理施氮磷钾肥, 保持土壤肥料充足, 磷钾肥施肥量可适当提高, 能够帮助植株提高自身病害抵抗力。因雨水是霜霉病传播的主要渠道, 为此, 葡萄生长季节时, 可在树冠顶部搭建塑料棚架遮蔽雨水, 防止花果枝蔓淋雨, 可以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几率。
如果是大棚种植葡萄, 当植株坐果后, 白天时, 应将棚内温度快速提高到30℃以上, 之后稳定在32~35℃之间, 利用高温低湿环境抑制霜霉病病菌孢子的萌发生长。16:00后, 将大棚打开降低其内温湿度, 使棚内温度控制在10~15℃、湿度<85%, 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的效果。另外, 种植过程中, 采取果实套袋方式, 病害防治效果也很好。
3.2 科学化学防治
科学进行化学防治是防治霜霉病的必要手段。化学防治要辅之以科学施肥, 应本着前促后控的原则进行施肥, 确保葡萄枝条生长更为健壮。用药时, 必须抓好病菌感染初期这个关键节点, 因霜霉病菌侵入点为叶面背面气孔, 故可使用氟菌霜霉威等低毒、低残留类药剂, 重点喷洒叶片的背面。用药频率上, 按照每半个月1次的频率, 喷洒3~4次就可以获得很好的病害防治效果。
3.3 合理密植修剪
通过合理密植修剪, 能够防止葡萄枝叶出现过密生长问题, 保持其良好的透光通风性, 降低病害发生几率, 促进浆果品质提升和植株发育生长。
要经常性检查果穗附近和架面上葡萄叶子生长情况, 对过密的枝蔓要及时摘除, 修剪掉那些发育不好的副梢、尖头芽和基节芽;如果是双生芽或三生芽, 应留好主芽去除副芽;若不定芽生长部位不好也应剪掉, 从而提高营养物质利用效果。
葡萄植株近地面果穗尖端是霜霉病易感区域, 初期病斑呈不规则、淡褐色和水浸状, 局部开始腐烂, 约一周后叶片出现灰白色小粒点, 之后病症逐步在果粒出现, 果蒂部位先呈现淡褐色和软腐状, 直至后期全部腐烂, 果实大量掉果。为此, 可采取高吊方式, 将果穗用绳子吊起来, 能够有效延缓病害蔓延程度。
3.4 加强后期防治
植株开始展叶后, 可配向配制波尔多液溶液, 选择在开花之前与谢花后期按照每隔半月喷洒用药1次的频率, 连续喷洒2次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开花中期至果实膨大期, 可选用阿米西达悬浮剂、增威赢绿、赛西达等, 按照每半月喷洒1次的标准喷药, 也能够有效杀灭霜霉病菌。如果种植时葡萄未套袋, 则不能选用粉剂型农药。当果实成熟采摘后, 应用波尔多液再喷洒1次, 为次年葡萄生长奠定良好基础。
4 结语
相关农技部门和有机葡萄种植户必须充分认清霜霉病的严重危害性, 积极推广预防为主的病害防治理念, 加大各种资源投入力度, 大力实施科学化防治手段, 提高种植户防治霜霉病的能力素质, 才能真正促使有机葡萄发展成为广西地区特色无公害优质水果品牌, 成为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有力帮手。
参考文献
[1]严凯, 费礼蝉, 杨泽宏.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调查及防治效果研究[J].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5 (1) .
[2]马惠芹.浅析有机农业及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J].农业与技术, 2015 (5) .
[3]金恭玺.新疆地区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及其流行规律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 2015.
克菌特防治葡萄霜霉病试验 篇2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园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葡萄试验园内,供试品种:红地球(红提)、美人指、黑玫瑰,该园树龄6年,株行距1米×2米。管理规范,植株生长中庸,肥水条件中等,单株间差异不明显。
1.2供试药剂
1.2.1处理使用的药荆郑州郑氏化工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克菌特(64%恶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500倍液。
1.2. 2对照使用的药剂对照药剂1:山东寿光双星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70%代森锰锌超微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600倍。对照药剂2: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72%克露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600倍。该药一直被认为是防治霜霉病的特效药。
1.3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
1.3.1品种设置每个供试品种设置3行树,即处理2行,对照1行,每行60株。
1.3.2施药方法和时间
(1)喷药方法。采用电动式喷雾器,主要喷叶片背面。要求雾滴均匀,力争每片叶背面均能接触到药剂,其标准是可看见水滴从树上往下流。
(2)喷药的时间及药剂种类。
第1次:7月23日。在此时之前连阴雨5天,7月中旬是往年河南省霜霉病的发生期,喷药前发现田间较多霜霉病病叶出现。处理使用的药剂是克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照使用的药剂是70%代森锰锌超微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第2次:7月26日。因田间霜霉病较为严重。再补喷1次。处理使用的药剂是克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照使用的药剂是72%克露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600倍。
第3次:8月7日。处理使用的药剂是克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照使用的药剂是70%代森锰锌超微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药后的第3天,即8月9日降小到中雨1天。
第4次:8月18日。处理使用的药剂是克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照使用的药剂是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1.3.3调查方法
(1)处理树的调查:从7月7日开始,每隔10天调查1次,共调查450片叶。即每个品种调查150片叶,分为5个调查点,每点调查30片叶,随机抽取枝条。自下而上逐一调查叶片(副梢叶片除外)。
(2)对照树的调查:共调查300片叶。即每个品种调查100片叶。被分成5个调查点,每调查点选择20片叶。
(3)计算方法:根据病叶被危害的程度,根据国家标准,将病叶分成5个级别,分别统计出每个级别病叶的数量,最后计算出病情指数与防治效果。
2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霜霉病是在7月17日,即第2次调查时开始发现的,第3次调查(7月27日),病情指数突然升高。处理与对照分别为15.6和27.2。是与7月中下旬连续5天的降雨有关,因为此时正是往年霜霉病的发生期,又恰遇连阴雨天。8月6日后喷洒克茵特药剂的,霜霉病的病情指数一直在下降,8月6日为10.3。16日为8.5。26日为8.2,说明霜霉病被有效地控制。从发病指数对比分析,克菌特处理的发病指数较对照低6.4(8月6日)、6.5(8月16日)和7.5(8月26日)。从防治效果看克菌特较对照用药代森锰锌和克露高出38.3-47.8个百分点,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3结论
3.1防效高
试验表明,克菌特防治葡萄霜霉病,防效显著高于对照杀菌剂。对照杀菌剂克露为目前公认的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特效药剂,代森锰锌是良好的预防药剂。因此,可以认为克菌特是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理想杀菌剂。
3.2具一定保护预防作用
从田间实际调查的情况看,克菌特对葡萄霜霉病不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有一定的保护预防作用。
3.3应用注意事项
葡萄霜霉病防治方法 篇3
葡萄品种很多, 全世界约有上千种, 总体上可以分为酿酒葡萄和食用葡萄两大类。世界栽培品系有欧洲品系及美洲品系两大系统, 根据其原产地不同, 分为东方品种群及欧洲品种群。我国栽培历史久远的“无核白”“牛奶”“黑鸡心”等均属于东方品种群。“玫瑰香”“佳丽酿”等属于欧洲品种群。葡萄病虫害是一种自然灾害, 直接影响葡萄的产量、品质和市场供应。近年来, 由于葡萄生产迅速发展, 病虫害种类也随之增多, 发生规律也较复杂, 所以要注意病虫害防治工作。下面针对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方法做一介绍。
葡萄霜霉病一般多于7月份开始发生, 7月中、下旬发病渐多, 8~9月为发病盛期。但在5~6月份低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 于6月中旬也可以开始发病。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 也能危害新梢、卷须、叶柄、花序、果柄和幼果。葡萄霜霉病叶片受害, 最初在叶面上产生半透明、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 后逐渐扩大为淡黄色至黄褐色多角形病斑, 大小形状不一, 有时数个病斑连在一起, 形成黄褐色干枯的大型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霉状物 (病原菌的孢子梗与孢子囊) 。后病斑干枯呈褐色, 病叶易提早脱落。嫩梢受害, 初生水渍状、略凹陷的褐色病斑, 天气潮湿, 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霜霉状物, 后期病组织干缩, 新梢生长停止, 弯曲枯死。卷须、叶柄、幼花序有时也能被害, 其症状与新梢相似, 于病部产生霜霉;如若早期侵染, 则最后变褐、干枯及脱落。幼果感病, 病斑近圆形、呈灰绿色, 表面生有白色霉状物, 后皱缩脱落, 果粒长大后感病, 一般不形成霉状物, 果实着色后不再被侵染。穗轴感病, 会引起部分果穗或整个果穗脱落。果园低洼, 植株过密, 棚架过低, 枝叶过密, 通风透光不良时, 则发病较重。
葡萄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属侵染所致。该菌为专性寄生菌, 只危害葡萄。在露地栽培条件下,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 在暖冬地区, 附着在芽上和挂在树上的叶片内的菌丝体也能越冬。其卵孢子随腐烂叶片在土壤中能存活2年左右。翌年春天, 气温达11℃时, 卵孢子在小水滴中萌发, 产生芽管, 形成孢子囊, 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借风雨传播到寄主的绿色组织上, 由气孔、水孔侵入, 经7~12天的潜育期, 又产生孢子囊, 进行再侵染。孢子囊通常在晚间生成, 清晨有露水时进行侵染, 没能侵染的孢子囊暴露在阳光下数小时即失去生活力。空气高湿与土壤湿度大, 利于霜霉病的发生。降雨是引起该病流行的主要因子。孢子囊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3~28℃, 最适宜温度为15℃;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1℃, 最适宜温度为10~15℃;游动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8~24℃。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染均需有雨水或露水时才能进行。据苏州测报经验, 预测霜霉病发生的要点是三个“10”:即在3-5天内, 日平均气温在10℃左右;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上;新梢平均长度在10厘米左右。
一、发病因素
1. 气候
该病发生的轻重与否, 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非常密切。总的来说, 冷凉潮湿的气候有利于发病, 在春、秋两季少风、多雾、多露、多雨的地区葡萄霜霉病发病比较严重。
2. 果园
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 低温高湿, 植株和枝叶过密, 氮肥施用过多, 棚架过低, 通风透光不良时, 发病较重。
3. 品种
在栽培品种中, 一般美洲系统葡萄较抗病, 欧洲系统的葡萄比较易染病。葡萄品种间存在抗病性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同砧木可影响接穗的抗病性。
二、防治方法
防治葡萄霜霉病必须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方能奏效, 具体措施如下:
1. 清除越冬菌源, 冬季彻底清除落叶, 细致修剪, 剪净卷须、病枝、病果穗, 并集中深埋或烧毁, 以减少病原菌。
2. 及时摘心、整枝、排水和除草, 增施磷肥、钾肥或石灰, 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3.果穗套袋, 消除病菌对果穗的侵染。
4. 发病初期即应开始喷药。在北方, 一般6月上中旬开始, 每隔12~15天喷药一次。用40%乙磷铝300倍液、90%乙磷铝500倍液或1:0.5:200倍波尔多液, 此药剂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国产甲霜灵6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也有较好防治作用。在长江以南地区, 初秋之前, 原则上可结合黑痘病同时进行喷药防治。进入秋季, 重点防治霜霉病。在未发病之前, 以波尔多液防效最佳;如霜霉病发生时, 应及时喷洒25%甲霜灵700倍液或90%乙磷铝500倍液;根施甲霜灵也有防治效果。另外还有一些杀菌剂。如杀毒矾、DXP-3217等, 如用1000~1200倍的杀毒矾, 在葡萄霜霉病发病高峰期, 加喷1~2次, 其防治效果优于波尔多液。药剂防治原则:不同药剂交叉使用, 避免病菌产生抗病性。
参考文献
[1]杨敏;葡萄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安徽农业》1998年第11期.
[2]孙执中, 王丽颖;葡萄三大病虫害的防治。《农业新技术》2003年第01期.
[3]刘天明, 李华;葡萄对霜霉病抗性机理初探。《植物保护》1995年第05期.
[4]谷红仓, 徐加利, 李庆奎;用甲霜灵锰锌防治葡萄霜霉病试验。《北方果树》1999年第04期.
[5]刘要先;葡萄霜霉病发生与防治。《农村科技》2008年第07期.
葡萄霜霉病论文 篇4
摘 要:2015年陕西眉县葡萄霜霉病发生严重,通过产区调查,分析了霜霉病严重发生与气温、降雨、喷药等因素有关,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采用避雨栽培,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等,可预防控制霜霉病的发生。
关键词:葡萄霜霉病;大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文章编号:1005-345X(2016)02-0031-03 中图分类号:S663.1 文献标识码:A
陕西眉县种植鲜食大粒葡萄已经超过20年的时间,规模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00 hm2以上,年产鲜食大粒葡萄约2万t。以前主要以巨峰系列品种为主,栽植在首善镇醋家塬、段家庄、余管营等村。1996年小面积引进红地球品种试栽成功后,于2000年开始了红地球品种的规模发展,红地球品种主要分布在秦岭北麓海拔高度在700~800 m黄土坮塬上的横渠镇武家堡村、万家塬村、红祥村、大镇村,汤峪镇的上王村、楼观塬村、闰家堡村,齐镇的东凉阁村等村,占全县葡萄栽植总面积的60%。因连续多年种植,加之部分种植户管理不科学,使葡萄霜霉病病菌基数逐年增大。尤其是受2014年8、9月份秋季阴雨连绵和2015年春季4月中、下旬的连阴雨气候影响,葡萄霜霉病发生早,且格外严重,导致晚熟红地球品种及部分巨峰系品种葡萄叶片、果穗染病,致使部分果园果穗上的颗粒染病脱落,普遍造成严重减产,部分果园绝收,损失惨重。笔者就2015年眉县葡萄霜霉病严重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葡萄霜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 病害发生原因
霜霉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落叶中越冬,冬天暖和的地方,也可附着在芽上和挂在树上染病的叶片上越冬,卵孢子的抗逆能力很强,病菌可随腐烂病叶在土中存活2年。春天气温达到11 ℃左右,雨水多时,病菌经过雨水的溅射,随风雨飘散到新叶上,在游离水中萌发,在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下,霜霉病菌从萌发到侵入寄主,约需90 min。霜霉病菌通常在晚间生成,暴露在阳光之下数小时即失去活力,浸染一般在早晨发生,从侵染开始到表现症状约需4 d。如果夏天连续不断地每隔8~15 d交织出现暴风雨,霜霉病菌不断受降雨刺激,在易感病的嫩叶及新梢上侵染,使病害在葡萄园内迅速蔓延传播。北方果园,霜霉病于6月份开始发生,7月份增多,8-9月份进入发病盛期。秋季8、9、10月份老叶虽然具有抗性,但生长出幼嫩叶片仍可以感病。但这两年由于春季降雨早的影响,陕西眉县葡萄霜霉病5月份就开始发生。
另外,频繁的向树上喷药及土壤频繁灌水更是引起霜霉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如果适宜霜霉病菌生长的温度及湿度同时出现,就会为霜霉病的循环侵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霜霉病菌最适生长温度是25 ℃,最低和最高极端温度分别为10 ℃和30 ℃。湿冷的冬天和潮湿春天,接着出现气候变暖和湿度较大的夏天及秋天,以及果园密蔽、不通风透光、高湿等都是霜霉病害严重发生且流行的主要原因。
2 霜霉病防治措施
2.1 选用抗病品种适地适栽
葡萄不同的种和品种对霜霉病感病程度不同。陕西眉县主栽的红地球高度感病,可选择较抗霜霉病的红芭拉多、夏黑、巨峰、户太8号、早丰、阳光玫瑰系等品种栽植。不在降雨频繁的秦岭北麓区域栽植高度感染霜霉病的品种,如红地球、维多利亚、京秀等。
2.2 采用避雨栽培
葡萄采用避雨栽培后,能够有效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减少风雨传播病害的发生,特别有利于对霜霉病病菌进行防控,可大幅减轻病害侵染程度和减少喷药次数,明显减轻霜霉病、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及房枯病的发生。全年喷药次数可减少40%左右,果面污染也会大幅减轻。采用“单架式”避雨设施从葡萄开花前覆膜到葡萄采收完揭膜,全年覆盖6~7个月。中晚熟品种,果穗套袋后以晴天和多云天气为主时可临时揭膜,使枝蔓、叶片、果穗在全光照下生长,有利于营养积累和花芽分化,并能有效减轻强光高温伤害。
2.3 采取农业防治措施
2.3.1 彻底清园 秋天落叶后,将脱落的病残落叶,及病穗病果清理打扫干净,修剪完后再彻底清理一次,特别注意将挂在树上没有脱落的带病叶片及时摘除,以及将收集清理带菌的枯枝落叶等带出果园烧毁或深埋,尽量减少越冬病菌基数。
2.3.2 科学施肥 改变传统的施肥观念,用先进科学的平衡配方施肥理念来推广长效生物有机肥加速效无机复合肥,推广大量元素加中微量元素的有机全营养的平衡配方施肥模式,培养出健壮的树势,来提高和增强果树的抗病能力。
2.3.3 及时排水 建设完善的排灌系统,大雨过后应及时把水排出园外,防止积水,降低果园湿度,减少霜霉病再侵染几率。
2.3.4 合理负载 成龄果园每667 m2产量应控制在2 000 kg左右,给葡萄叶片、枝条、根系、花芽各个部位生长留下合理适量的营养物质,让叶片面积、厚度、色泽,枝条粗度与成熟度,花芽分化发育水平,根系的生长长度与侧根的发生数量都能达到一个最佳状态,培养出强健抗病的树势,确保葡萄年年丰产、年年优质,使葡萄树高抗霜霉病或不感染霜霉病。
2.3.5 推行防病新理念 提倡用植物源类营养调节剂碧护与稀土、高钾叶面肥和杀菌剂同时混用防治霜霉病,即植物内源激素类营养平衡物质、中微量元素、杀菌药剂同时配合使用。充分发挥调节平衡、补充营养、强壮树体、防病抗病的综合效果。碧护内含赤霉素、芸苔素内脂、吲哚乙酸、脱落酸、茉莉酮酸等8种天然植物内源激素物质和10余种黄酮类催化平衡成分,以及20种氨基酸类营养物质,能够有效提高葡萄叶片、嫩梢、果穗等营养器官质量,有效预防或减轻霜霉病发生。对已经发生霜霉病害的果园,每次在喷治疗药剂中都要加入碧护营养强壮药剂与NEB光合菌、高钾、稀土等微量元素叶面肥,可大幅减少喷药次数,提高霜霉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2.4 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措施
一是提倡提高喷药质量,尽量减少喷药次数,建议在雨季来临之前要进行规范性预防,即10~15 d喷1次杀菌剂,一般以营养类药剂与保护性杀菌剂混用为主;二是根据地域及气候变化情况,确定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发芽后至开花前是霜霉病重点防治时期之一,也更应注重雨季、立秋后的防治;三是霜霉病发病初期,一般先形成发病中心,可先对发病中心进行重点控制,然后视病害发生程度再进行全面防治。
2.4.1 发病前预防 葡萄萌芽前7~10 d时,第1次喷药用碧护5 000倍液加30%王铜(氢氧化铜)保护性杀菌剂800倍液喷雾。第2次喷药可在萌芽后7~10 d进行,用碧护15 000倍液加NEB光合菌叶面肥加(科佳)10%氰霜唑1 000倍液喷雾。第3次喷药可在开花前10 d时结合葡萄拉穗用碧护5 000倍液加安融乐5 0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悬浮剂1 000倍液喷雾预防。随后间隔10~15 d用碧护15 000倍液加稀土20 g加50%保倍水分散粒剂3 000~4 000倍液喷雾预防。碧护10 000倍液加 (科佳)10%氰霜唑水分散粒剂特别适合葡萄花前、花后使用,使用时在杀菌剂里最好加上一次10% (世高)苯醚甲环唑3 000倍液,以提早预防黑痘病的发生。
2.4. 2 发病初期防治 5月底至6月初,间隔7~10 d喷1次碧护加叶面肥加杀菌药剂。用碧护10 000倍液加安融乐5 000倍液加10%氰霜唑800倍液,或碧护10 000倍液加NEB光合菌叶面肥加80%代森锰锌1 000倍液,或用58%瑞毒霉·锰锌1 000倍液,或用25%吡唑醚菌脂乳油3 000倍液,或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52.5%噁酮·霜脲氰 (杜邦抑快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稀释喷雾防治葡萄霜霉病,如发生有金龟子、红蜘蛛为害时,可及时加入2.5%绿色功夫3 000倍液和15%扫螨净1 500倍液加以预防和控制。
水晶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5
葡萄霜霉病是水晶葡萄生产上危害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病叶焦枯早落,树势下降,降低葡萄产量和质量,当年可减产20%~30%,同时第2年产量也会受到显著影响。现针对贵州省黔南州栽培条件下水晶葡萄霜霉病的发生特点及无公害防治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 发生症状
1.1 叶片
叶片受害后,有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病斑着生于叶面上,后逐渐扩展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的病斑[1]。当外界湿度较大时病斑背面有白色霉状物即孢子囊与孢子梗产生。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呈红褐色干枯,病叶提早脱落。
1.2 幼果
幼果受害后,有灰绿色近圆形病斑出现,果实下陷变硬,有白色霉状物在幼果表面生成,直至萎缩脱落;果粒半大时受害,病部暗褐色,软腐早落;果粒长大后受害,病情发展直到果实着色以后,一般不形成霉状物;穗轴受害,果穗部分或全部脱落。
1.3 其他
叶柄、嫩梢、卷须、花穗梗受害,先有半透明水渍状病斑着生于病部,后逐渐扩大至褐色或黄褐色,当外界湿度达到一定条件时,有较稀疏的白色霉状物着生于病斑上,病梢停止生长,严重时枯死。
2 病原
葡萄霜霉病病原菌(Plasmoparauiticola(Berk.dtCurtis Berl.EtdeToni.)为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属,其为专性寄生菌,只对葡萄产生危害。
3 发病规律
葡萄霜霉病病菌一般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芽和叶片上越冬,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约2年次年春季气温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其形成的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进行传播,由水孔、气孔侵入,潜育期7~12 d,后再次进行侵染。
13~28℃是孢子囊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其最适宜温度为15℃;5~21℃是孢子囊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其最适宜温度为10~15℃;18~24℃是游动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上述三者均需有雨水或露水时才能进行[2,3]。
4 影响因素
4.1 气象条件有利
多雨潮湿、雾大露重、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霜霉病的发生,降雨是引起该病流行的主要因子。三都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同季,在葡萄生长季节的3—9月降雨比较丰富,易引起该病流行,是水晶葡萄霜霉病防治的重要时期。三都县水晶葡萄在8月下旬采收结束后,很多果农就忽略了病害防治,9月降雨比较多,昼夜温差较大,极有利于病害发生。
4.2 田间管理不当
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利于发病;氮肥施用过多,树势过旺,通风透光不良也利于发病;产量偏高,结果枝过多,造成果园郁闭,通风透光差,树势变弱,易发生霜霉病。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田间管理
5.1.1 冬季管理。
一是合理修剪。葡萄架面如果枝叶过于繁茂,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因此要合理修剪,确保通风透光,一般结果母枝留4.50万~5.25万枝/hm2,每枝留芽1~3个。二是彻底清园。结合冬季修剪进行彻底清园,剪净卷须、病枝、病果穗,彻底清除地上枯枝、落叶并将其清除到果园外烧毁,以减少来年的病原[4]。三是深翻耕。冬季结合施基肥进行土壤深翻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气,有利于根系生长,同时减少地表的病原。
5.1.2 生长季管理。
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及时疏梢、摘心、引缚枝蔓、中耕除草、排水、降低地面湿度。二是合理负载。果树负载量应根据树龄、树势、施肥水平等条件加以确定,尽量克服大小年现象,一般控制负载量在22.5 t/hm2左右。三是加强肥水管理。如果土壤偏酸,通过施用生石灰加以改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作基肥,生长期适当追施磷钾肥和微肥,施肥时要做到前促后控。四是果实套袋。果实套袋能有效防止或减轻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和各种害虫的危害,避免病虫害防治时药物对果实表面的污染。为减轻幼果期病菌侵染,套袋宜在果实黄豆大时进行,套袋前园内细致喷布1次25%阿米西达1 500倍液。
5.2 化学防治
5.2.1 休眠期。
发芽前,全树喷布5°Bé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菌,此项措施是全年防治霜霉病的重要措施。
5.2.2 发芽后。
细致喷布1次25%阿米西达(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预防,特别是开花前、花谢后、幼果期要及时各喷1次,以后每隔10 d喷1次。由于病菌从叶片背面气孔侵入,因此叶片背面是喷药的重点。
5.2.3 发病初期。
有效药剂有百泰(60%吡唑醚菌酯乳油·代森联水分散剂)1 500倍液、凯润(25%吡唑醚菌酯乳油)3 00倍液、25%阿米西达1 500倍液、70%安泰森(丙烯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锌)500倍液、80%必备400倍液、64%杀毒矾400倍液,以上几种药剂可交替使用,每隔10~15 d喷1次连喷3~4次。
5.2.4 果实转色后至采收结束。
用80%必备400倍液叶面喷施,每15 d喷施1次。
5.2.5 采收结束后。
9月易受霜霉病危害,如发病可用64%杀毒矾400倍液叶面喷施,每10~15 d喷施1次,连喷2次。
参考文献
[1]李美娜,吴玉星,仇贵生,等.25%阿米西达水悬浮剂防治葡萄霜霉病试验[J].中国果树,2006(3):33-35.
[2]司树鼎,栾炳辉,蒋恩顺,等.5种杀菌剂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效果[J].落叶果树,2009(3):27-28.
[3]张雅芬,陈亚敏.杀毒矾防治葡萄霜霉病[J].葡萄与葡萄酒,1992(2):22-23.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及防治探究 篇6
1 葡萄霜霉病的症状
1.1 叶片发病症状
病变初期叶片出现半透明的渍状小斑点, 数日后斑点扩大成绿色, 小斑连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叶片背面产生白色绒状霜霉层, 最后变成淡褐色。多个病斑造成叶片早落。从水渍状到淡绿色, 再到黄绿色, 最后形成红褐色, 这是病叶颜色变化情况。在叶片背面出现白色的霜霉层, 这是葡萄霜霉病的一个显著特征。
1.2 新梢感病症状
在新梢发病时, 病变处出现黄白色霉状物, 病斑纵向扩展较快, 有一点凹陷, 严重时新梢生长受阻、出现畸形。
1.3 果粒感病症状
幼嫩的果粒感病后表面出现白色霉状物, 幼果变为灰色。较大的果粒染病后表面有褐色病斑, 生长会受阻力阻, 发育也不会均衡, 到成熟期遇雨变软脱落。
2 影响病害发生因素及传播
2.1 自然环境影响
降雨、大雾和阴天的气候最容易引起病害。降雨天气最有利于卵孢子萌发蔓延。山西盐湖区存在昼夜温差、有时持续降雨、雾多水大少风的气候, 最适宜病菌侵入。
2.2 栽培管理影响
如果出现施肥偏施、迟施氮肥的情况, 就会刺激抽发新梢, 导致枝叶繁茂、成熟迟缓, 从而加重病害。此外, 种植区通风排水透光不良的话, 也容易引起病害的发生。
2.3 病菌传播途径
这种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在土壤中越冬, 在温暖地区菌丝或未脱落叶片内越冬。卵孢子在潮湿土壤可存活两年, 第2 年春季条件成熟时, 卵孢子在水滴或潮湿土壤中萌发成孢子囊, 孢子囊在风雨的作用下传至葡萄等植株表面。此外, 卵孢子还可随病叶、树枝进入土中越冬, 成为第2 年孢子囊的来源。
3 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3.1 选用抗病品种
葡萄不同的品种对霜霉病感病程度不同, 结合盐湖区当地气候特点, 按照栽培技术要求, 建议选择欧美杂交种或美洲种系列品种, 这些属于中等抗病品种。
3.2 加强果园日常管理
通过适当放宽行距, 以通风透光来降低果园湿度。生长期应适时适量灌水。施肥要避免偏肥造成病菌侵染, 多施一些磷钾肥和, 提高枝叶抗病能力。依据葡萄树势、品种及施肥等具体情况, 以疏花序等措施控制结果数量, 要保持在22.5t/hm2左右, 以此提高浆果质量。定期搞好果园卫生, 进行排水、除草来降低地面湿度, 剪除病弱枝梢, 减少传染源。为减轻幼果期病菌侵染, 采取果实套袋措施也可减轻霜霉病等病害或害虫的危害, 但果实套袋必须宜早开展。
3.3 改变果园通风透光条件
只有合理密植架面, 及时修剪枝叶, 做到通风透光好, 才能提高浆果品质、减少病虫孳生。针对架面上过密枝蔓、果穗附近的老化叶片, 必须分期分批摘除清除, 抹除发育不良的副梢和瘦弱的尖头芽。除去主芽之外的一些副芽, 也要熬抹除一些生长部位不当的不定芽, 保证植株的通风透光良好。由于接近地面的果穗尖端、穗轴及小果梗最易感染病变, 初发病时出现腐烂, 1 周后病部失水干缩向果粒蔓延, 呈软腐状, 最后全粒变褐而腐烂。为了防止病虫的危害, 必须对接近地面的果穗用绳子进行高吊。
3.4 加强药剂防治病变
在植株休眠期, 正值葡萄出土发芽前, 给树枝喷洒“3至5° Be石硫合剂”, 尽量减少越冬病菌。 在病菌尚未发病前, 可适当喷洒“1 ∶ 0.7 ∶ 200~240 波尔多液”保护性药剂, 间隔7~10d喷1 次, 连续喷洒3~5 次。连续阴雨天气要继续用药, 叶片背面是喷药防治的重点。在病菌发病期, 要喷洒一些针对性的内吸杀菌剂, 如“25%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喷雾或灌根, 或者“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 倍液, 其中乙磷铝和瑞毒霉不能过多喷洒。但喷药次数多、长期使用的话, 就容易引起植株的抗性, 隐私必须加入一些代森锰锌、灭菌丹等保护剂配合使用, 以此延缓病菌产生的抗药性。为了预防铲除葡萄表秒的真菌病害, 在植株的开花中期到果实膨大期期间, 建议用“25% 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 倍液”喷3~5 次, 并且间隔15d喷洒1 次。
参考文献
葡萄霜霉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篇7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葡萄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与当地的天气条件、土壤及寄主等因素有关, 如:多雨天气、多露天气、多雾天气, 以及潮湿、冷凉天气, 在地势低洼、植株低矮、荫蔽遮阴等易发病。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幼芽中或者是随病叶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孢子囊产生新的游动孢子, 借风和雨进行传播, 自叶背进行侵入, 进行初次侵染, 经过7~12天潜育期, 进行2次侵染, 在1个生长期间病菌可以多次重复侵染, 造成霜霉病大发生。所以植株过密, 以及棚架太低, 通风透光不良, 以及偏施氮肥, 树势衰弱等原因都会造成葡萄霜霉病发生和流行。
2 葡萄霜霉病的症状
2.1 叶片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 在叶面上产生半透明、水渍状、边缘不清晰水渍状不规则的小斑点, 数天以后病斑部位变淡绿色, 大小形状不一, 空气潮湿地区病斑背面着生白色绒状霜霉层, 所以又名霜霉病。有时数个病斑通连在一起变成红褐色像火烧状焦枯。病叶从水渍状———淡绿色———黄绿色———红褐色与叶片背面着生白色霜霉层, 以及病斑干枯呈褐色, 直到最后脱落。
2.2 新梢感病症状
霜霉病为害果梗、花梗、嫩梢、卷须、叶柄。病斑初形成浅颜色水浸状斑点, 天气干旱、干燥时病部稍凹陷, 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较稀疏的白色霉状物, 新梢感病后被害处生水渍状病斑, 表面有黄白色霉状物, 最后造成病梢停止生长, 并且扭曲, 严重时还会枯死。
2.3 花蕾、花、幼果病症
花蕾、花、幼果最初是浅绿色病斑, 不久就成颜色变深, 呈深褐色。开花前后, 极易导致落花落果。幼嫩果粒开始病斑近圆形、病幼果变灰色, 果粒与果柄表面有白色霉状物。果粒长大后感病通常不形成霉状物。而是在果面形成褐色病斑, 造成果生长受阻, 在近成熟时间, 遇雨易形成裂果。
3 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葡萄园的栽培管理
晚秋, 清除地面的病叶。清除地面上30cm以下的枝条及叶片, 控制副梢的生长, 使植株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对于病果、剪除病梢, 烧毁或深埋, 开沟深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做基肥, 适量、适时灌水, 保证园内的供排水顺畅, 达到避免在地势低洼、易积水、土质粘重的地方种植葡萄, 以减少菌源, 同时可以适当增施P、K肥, N:P:K=1:0.7:1, 切忌偏施氮肥, 需要增施磷钾肥。
3.2 生长期的化学防治
葡萄生长期的化学防治适当追施磷、钾肥和微肥, 施肥时需要做到前促后控, 以此促进枝条成熟老化, 这个是抓住病菌初次侵染前最关键的时刻, 病菌通常从叶片背面的气孔侵入的特点, 可以使用南京博士邦为您推荐的68.75%氟菌霜霉威, 稀释到800~1000倍液, 对叶面进行喷施喷施, 喷药的重点是叶片背面, 喷药后每隔半月喷1次, 一般喷过3~4次就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尤其是对发展无公害葡萄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3.3 合理密植, 及时修剪, 改变架面通风透光条件
要提高浆果品质与加快幼树成形, 做到使葡萄架面枝叶不能过密, 通风透光好, 才能减少病虫孳生。一是分期分批对果穗附近部分老化叶片和架面上过密的枝蔓摘除, 及时绑蔓摘心于疏除副梢, 以及抹除发育不良的基节芽和瘦弱的尖头芽, 对双生芽或者是三生芽留饱满的主芽, 应该除去副芽, 部位不当的不定芽也应抹除, 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二是接近地面的果穗尖端, 穗轴与小果梗最常见的易感病区。初发病时产生水浸状、淡褐色、不规则的病斑, 呈腐烂状, 发病在1周后果面密生一层灰白色的小粒点, 病部渐渐失水干缩并向果粒蔓延, 尤其是果蒂部分先变为淡褐色, 并且不断扩大呈软腐状, 到最后全粒变褐腐烂。所以对于接地的果穗可采用绳子进行高吊, 目的是以防止病虫为害。
3.4 葡萄展叶后的防治
葡萄展叶后, 可以施用1:1:120波尔多液保护性杀菌剂, 并且把硫酸铜液慢慢倒入稀石灰乳中, 并边倒边搅拌, 期间是每隔10~15d左右就要喷1次药 (波尔多液) , 在开花前和谢花70%~80%时可以连喷2次药剂, 也可用0.5%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尤其是大生m-45 800~1000倍液, 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菌毒清水剂1000倍液喷治, 预防病原菌的侵染和滋生。
3.5 开花到结果期的防治
在开花中期到果实膨大期可以使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喷3次, 间隔时间是15天, 这样能够达到预防、治疗、铲除葡萄上的真菌性病害的目的。
摘要: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近几年, 葡萄霜霉病在我国发生非常普遍, 并且其发病时期及程度因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而异。本文对葡萄霜霉病的症状和规律进行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葡萄霜霉病,症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董丽梅.宾川红提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中国果业信息, 2010 (11)
葡萄霜霉病论文 篇8
近年来, 葡萄霜霉病在辽南地区发生早、危害重, 常在预防措施不足、雨水多、湿度大、温度低、病害越冬基数高的情况下大规模发生。其危害由过去的害叶发展到害花、害幼果和害枝, 且有加重趋势, 导致葡萄生产大面积减产和欠收。由于发生期提前, 霜霉病侵染花序和果穗, 并积累大量病菌, 成为后期霜霉病严重发生的基础。开花前后发生霜霉病, 一般会首先侵染花序和幼果穗, 进而导致严重减产。
受霜霉病危害的葡萄叶面上, 最初呈现油渍状小斑点, 扩大后为黄褐色、多角形病斑。环境潮湿时, 病斑背面产生一层白色霉状物, 即病原菌的孢子囊。嫩梢、花梗、叶柄发病后, 油脂状病斑很快变成黄褐色凹陷状, 潮湿时病部也产生稀少的白色霉层, 病梢停止生长, 扭曲, 甚至枯死。受害幼果和花序在病症出现前呈褐色、浅褐色, 后期也会产生白色霉层, 如遇气候干燥条件, 则不会出现霉层, 而是直接造成穗轴和果梗干枯。
二、防治方法
首先要加强开花前后霜霉病的防治, 其次是雨季预防和重点防治技术。
1. 葡萄出土后, 从底部到顶部像洗树一样打一遍石硫合剂, 可有效减少以后病害的发生。
2. 开花前后是防治霜霉病的关键时期, 尤其在葡萄4片叶和8片叶的时期, 连续使用2~3次保护性杀菌剂, 可有效降低霜霉病的病菌数, 从而保证开花前和花期安全。
3. 花序分离期使用一次保护剂, 开花后追加一次内吸性药剂, 能够充分减少病菌数量。注意重点喷洒花序与果穗。
4. 雨季进行规范防治, 10天左右用1次杀菌剂, 一般以波尔多液、西酰吗啉为主, 轮换交替使用。
5. 霜霉病发病初期先形成发病中心, 因此应对发病中心重点用药。先使用强力杀菌剂, 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然后再逐步进行杀菌防治。
6. 根据气候情况, 确定化学防治策略和重点。如冬季雨雪较多的地区, 发芽后至开花前是重点防治时期, 而冬季干旱、春季雨水多得地区要注意花前、花后的防治。
葡萄霜霉病论文 篇9
摘 要:为研究红提葡萄霜霉病拮抗菌SZ9、LT3无菌发酵滤液的稳定性,以红提葡萄霜霉病病原菌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无菌发酵滤液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储藏稳定性以及光稳定性。结果显示,两株菌的抑菌活性物质在pH 值5~9、-10~50 ℃时均表现出很强的抑菌活性,具有较好的耐储性,紫外灯照射10 h后仍具有较高的活性。研究认为拮抗菌SZ9、LT3无菌发酵滤液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耐储藏和光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红提葡萄霜霉病;拮抗菌;生物防治;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S436.63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27
红提葡萄霜霉病是由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Berk.et Curtis) Berl.etde Toni]引起的真菌病害[1]。该病害遍及全国各大红提葡萄种植产区,是红提葡萄生产的一大病害,尤其是春、夏多雨年份更为严重。霜霉病主要危害红提葡萄的叶片,同时还能危害新梢、幼果和花序等部分及成熟果实,染病的植株长势极弱,果实质量差,影响当年红提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生产成本,严重的还会造成植株不能正常越冬,影响树势和来年生产,甚至整株死亡[2-5]。
目前该病的防治主要通过化学方式防治,但其往往会带来农药残留过高、严重破坏葡萄的生态环境等问题[6-7]。生物防治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的病害防治方法,不容易产生抗药性,低残留,具有对人畜无毒害、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等多种优点,因此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对其进行开发研究,期望其能作为病害防治的重要途径[8]。
SZ9、LT3菌株是笔者所在实验室从红提葡萄大田根际的土壤中筛选出的对红提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均有较强抑菌效果的拮抗菌株,本研究提取SZ9、LT3菌株的发酵滤液,以霜霉病为指示菌,对这两株菌种的拮抗效果的稳定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该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病原菌:红提葡萄霜霉病病原菌Plasmopara viticola从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获得,病原菌接种于PDA斜面上,冰箱3 ℃保存。
拮抗菌:前期试验筛选取得,实验室NA斜面培养基保存。
培养基:NA培养基,PDA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加入1.5%~2%的琼脂。
1.2 试验方法
1.2.1 拮抗菌株无菌发酵滤液的制备 用接种针挑取NA固体斜面上保存的SZ9、LT3菌种,在NA固体平板上划线,30 ℃恒温培养48 h,挑取单菌落于NA液体发酵培养基中,30 ℃,225 r·min-1摇床培养36 h。将发酵液8 000 r·min-1离心15 min,取其上清液经0.22 μm滤膜过滤,得发酵滤液。
1.2.2 拮抗菌株无菌发酵滤液拮抗稳定性测定
(1)拮抗菌株发酵滤液抑菌圈测定。以红提葡萄霜霉病病原菌为指示菌,利用牛津杯法测定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9]。首先将病原菌液涂布于NA固体平板上,把灭过菌的牛津杯放置于平板中央,吸取1 mL的拮抗菌发酵滤液于牛津杯中,把平板放置在超净台中,直至液体完全渗透,每次试验重复3次。30 ℃恒温培养48 h后,观察结果并测定抑菌圈大小[10]。
(2)热稳定性测定。分别取SZ9、LT3菌株的发酵滤液于三角瓶中,每个三角瓶20 mL,分别在-10,0,30,50,70,90,121 ℃中处理15 min,牛津杯法测定各处理发酵液对红提葡萄霜霉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3)酸碱稳定性测定。分别取SZ9、LT3菌株的发酵滤液于三角瓶中,每个三角瓶20 mL,用1 mol·L-1 HCl和NaOH将发酵滤液的pH值调至3~11,静置2 h,牛津杯法测定各处理发酵滤液对红提葡萄霜霉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4)储存时间稳定性测定。 取SZ9、LT3菌株的发酵滤液于三角瓶中,每个三角瓶20 mL,分别放置在冰箱(4 ℃)中,以未放置处理的发酵滤液为对照,每2个月进行1次试验,牛津杯法测定各处理对红提葡萄霜霉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5)紫外线照射稳定性测定。取SZ9、LT3菌株的发酵滤液于三角瓶中,每个三角瓶20 mL,置于25 W的紫外线灯下,距灯5 cm处分别照射2,4,6,8,10 h,以未经紫外线照射处理的发酵滤液作对照,牛津杯法测定各处理对红提葡萄霜霉病的抑菌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无菌发酵液热稳定性
如图1所示,随着处理温度的变化,两株拮抗菌SZ9、LT3的抑菌活性物质的抑菌能力均有变化,在-10,0,30,50 ℃ 4种温度处理下,两株菌种都保持较高的抑菌活性,其中30 ℃的处理下,抑菌活性最高。SZ9在70 ℃的处理下,活性显著下降,LT3在70 ℃的处理下活性有所下降,两株拮抗菌在90 ℃和121 ℃的处理下均基本失活。
2.2 拮抗菌无菌发酵液对酸碱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随着pH值的变化,两株拮抗菌SZ9、LT3的抑菌活性物质的抑菌能力均有所变化,pH值为5~9的范围内,抑菌活性较为稳定,当pH值小于5.0或者大于9.0时,抑菌活性下降十分显著,说明这两株拮抗菌的活性物质对极端的酸碱条件比较敏感。
2.3 拮抗菌无菌发酵液储存时间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拮抗菌SZ9、LT3的抑菌活性物质的抑菌能力表现比较稳定,说明放置时间对无菌发酵滤液的抑菌效果影响不大。
2.4 拮抗菌无菌发酵液对紫外线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拮抗菌SZ9、LT3无菌发酵液在紫外光下照射2~10 h后,其抑菌活性没有显著的降低,表明两株拮抗菌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仍能保持较强的抑菌活性。
3 结论与讨论
拮抗菌防治病害是克服化学防治方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毒害残留等负影响的重要手段,筛选和研发生物拮抗对于安全有效防治红提葡萄真菌病害具有重要意义[11-12]。但生物拮抗制剂在实际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理化稳定性的影响,其抑菌物质可能会受到破坏而失活,筛选出来的拮抗菌也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因此,拮抗菌株的稳定性研究也十分重要[13-14]。
拮抗菌株SZ9、LT3是前期试验所筛选出来的对红提葡萄常见的真菌病害均具有较好抑菌效果的菌。本研究对其抑菌活性物质的稳定性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株拮抗菌均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储藏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具有进一步研发成生物制剂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严大义.红地球葡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 晁无疾.红地球葡萄优质无公害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 高专丽,耿有廷.提子系列葡萄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1):30-31.
[4] 刘会宁,李华.欧亚种葡萄对白粉病与霜霉病的抗性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35(3):302-308.
[5] 王芬.红提葡萄3种主要病害拮抗菌的筛选[J].山西农业科学,2014(12):1 304-1 306.
[6] 王森.红地球葡萄主要病原菌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2(1):43-44.
[7] 张奇普,杜卫东.红地球葡萄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02(8):33.
[8] 龚伟,戴勤,万贵成.新疆博乐红地球葡萄生产中白粉病及霜霉病的防治[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8(3):45-46.
[9] 刘冬梅,李理.用牛津杯法测定益生菌的抑菌活力 [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3):110-111.
[10] 黄秀梨.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15.
[11] Yu G,Jia X,Wen J,et al.Strain improvement of Streptomyces roseosporus for daptomycin production by rational screening of He-Ne laser and NTG induced mutants and kinetic modeling [J].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2011,163(6):729-743.
[12] Han J,Sun L,Dong X,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 strain Delftia tsuruhatensis HR4 both as a diazotroph and a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 against various plant pathogens[J].Systematic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2005,28(1):66-76.
[13] Hu X, Li A, Fan J,et al. Biotrestment of pnitrophenol and nitrobenzene in mixed wastewater through selective bioaugmentation[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8,99(10):4 529-4 533.
葡萄霜霉病论文 篇10
葡萄霜霉病 (Plasmopara viticola) 主要是由于卵菌繁殖传播的对葡萄发育和生产构成严重危害的一种病害。由于霜霉病菌繁殖传播迅速, 对于感染上的植物有很大的破坏性, 对于葡萄生产有重大影响和损失。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是很有效也很普遍的防治方法。由于一些内吸性杀菌剂会产生抗性, 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越来越不理想, 所以, 试验新葡萄霜霉病的防治药剂, 对于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 降低病害的发生是我们需要下力气来解决的有效途径。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广谱杀菌、性能稳定且有治疗和预防双重作用的制菌剂, 可以与其他药物同时施用, 可以有效防治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苏家屯区植保站经过两年多的试验, 得出:吡唑醚菌酯防治葡萄霜霉病效果很明显, 现将试验分析如下:
2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药剂
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巴斯夫欧洲公司
25%嘧菌酯悬浮剂先正达中国投资 (有限) 公司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江苏宝灵农化有限公司
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江苏利民化工有限公司
2.1.2 防治对象
葡萄霜霉病 (Plasmopara viticola)
2.2 方法
2.2.1 对比法
选用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与25%嘧菌酯悬浮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比施用, 选用剂量分别为100、100、500、1000mg/L, 与其他不施药剂的地块进行试验对比。以6株葡萄树为一个试验区, 每株喷药3次, 以7天为一周期。第3次施药后, 第10天检验病害反应程度, 以100张叶片为一抽样标准, 按照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的规定, 分析病情得出防治效果。
2.2.2 田间小区试验
根据2011年、2012年2次试验年份来看, 在沈阳市苏家屯区红菱街道 (镇) 小台村试验。采用剂量为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 使用剂量为200、100、50 mg/L, 与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的处理剂量为500 mg/L进行试比, 还有一块不施药地块为参照, 依次按剂量同样施用。每块地喷药3次, 以7天为一周期。第3次施药后第10天检验病害反应程度, 分析方法及分级方法同2.2.1。依据科学的方法和病情指数, 分析试验结果。
3试验结果
3.1 结果对比
我们得出:采用剂量为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与25%剂量的嘧菌酯悬浮剂对葡萄霜霉病进行预防是很有效的途径, 3次施药后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超过了90%, 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略逊, 25%剂量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效最差, 50%左右的疗效;经过分析得出 (差异显著性) :采用剂量为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葡萄霜霉病, 其用药效果远远高于剂量为7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和剂量为 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也好于剂量为25%的嘧菌酯悬浮剂。
4结果与讨论
4.1 吡唑醚菌酯对于防治葡萄霜霉病效果佳, 疗效显著
在与其它药剂进行对比试验得出:预防效果远远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之上。在100mg (有效成分) /L的处理浓度下, 于田间未发病时进行叶面喷雾处理, 施药3次, 吡唑醚菌酯对葡萄霜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略优于25%嘧菌酯悬浮剂。
4.2 吡唑醚菌酯用于防治
葡萄霜霉病的使用浓度为75~100mg (有效成分) /L左右, 在田间已经发病或田间气候条件有利于霜霉病发生时, 建议使用100~150mg (有效成分) /L剂量。首次施药, 一般根据当地病害的发生规律, 或在田间出现零星病株时施药, 施药3~4次, 间隔7~10天, 施药方式为叶面喷雾。
4.3 吡唑醚菌酯
【葡萄霜霉病论文】推荐阅读:
葡萄霜霉病防治方法06-15
棚室黄瓜霜霉病防治12-12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试验10-16
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09-28
番茄叶霉病11-17
肺曲霉病12-22
番茄灰霉病07-12
小麦赤霉病08-19
番茄灰霉病防治分析09-16
番茄灰霉病防治管理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