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活作用(通用8篇)
灭活作用 篇1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政府的重视, 对家蚕微粒子病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条例, 加强了蚕种的管理和检验, 一般来说, 该病害对大田生产的丝茧育己不构成严重的危害。蚕种生产的防微工作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一些蚕种场从防止野外昆虫的交叉感染入手, 采用桑叶全龄消毒的办法, 收到较好的效果。现一般的叶面消毒剂多为漂白粉或漂白粉精。为了桑叶消毒的目的, 除了增加药剂费以外, 还要增加大量的人力、物力、配套设施。此外, 其使用浓度要求严格, 超过一定浓度后, 会对桑叶的叶质有影响。
因此, 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低成本、易操作的桑叶叶面消毒剂是当务之急。
克孢灵的有效成分是Cl O2, 是本系卢铿明等在90年代试验成功并开发应用于蚕业消毒的新型消毒剂, 10多年来已在蚕业上应用。本试验拟配合克孢灵对微孢子虫作用机理的研究, 进一步通过生物试验探讨克孢灵对N.b孢子的灭活效应, 为克孢灵在蚕种生产上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现把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N.b孢子由本系蚕病实验室保存, 经繁殖提纯后置冰箱备用, 用前以灭菌水稀释, 悬液处理的孢子浓度为5.5×109个/L, 攻毒的终浓度为3.3×109个/L;载体处理的浓度为2.12×1010个/L, 攻毒的终浓度为1.06×1010个/L。
克孢灵原液由佛山顺德康源日用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主要有效成分为Cl O2, 使用前用碘量法测定Cl O2的实际浓度。
克孢灵溶液配制:量取克孢灵原液加适量双蒸水, 按要求准确称取克孢灵辅剂, 用双蒸水溶解后加入药液中, 最后用双蒸水定容配制成500 mg/L浓度的Cl O2母液, 室温放置10 min然后再稀释成各试验用浓度, 现配现用。
2.2 方法
2.2.1 孢子悬液处理人工饲料育试验
供试蚕品种为人工饲料育专用品种“夏广”, 由本系蚕种组提供, 孵化后用人工饲料喂养至2龄起蚕供试验。人工饲料由山东农业大学崔为正教授提供。
试验设区:设Cl O2浓度为10mg/L、20mg/L、30mg/L、40mg/L 4种处理, 分别设清水处理和空白不攻毒为对照。每处理设3个重复区、每区20头蚕。
孢子处理:取灭菌小离心管, 分成6组。每处理3个离心管, 分别加入经摇匀的孢子悬浮液0.3m L。按试验要求在每管中加入等量事先配制好的药液, 使Cl O2的终浓度分别达到10mg/L、20mg/L、30mg/L、40mg/L, 清水处理则加入灭菌水。分别在振荡器上轻轻振荡摇匀, 静置30分钟。离心, 洗净, 再离心, 在沉淀中加入灭菌水0.5m L, 振荡, 使孢子充分悬浮备用。
攻毒方法:各区对应吸取0.2m L孢子悬浮液润湿2颗人工饲料, 分别给蚕添食, 6h后以正常人工饲料饲喂。记录蚕儿的发育情况, 每个龄期做眠起调查, 若发现死蚕, 立即拣出并用密封袋包装, 留待镜检。
镜检:饲养15天后停食1天, 调查, 然后逐头磨蚕镜检, 以检出有孢子计算发病率。
2.2.2 孢子载体处理桑叶育试验
供试蚕品种为9·芙×7·湘, 由广东省蚕种试验所劳承辉高级农艺师提供。饲养至2龄起蚕供试验。
试验设区:分别用浓度为5mg/L, 10mg/L, 15 mg/L, 20 mg/L, 25 mg/L的Cl O2各处理30分钟;另设5 mg/L处理10分钟、25mg/L处理5分钟;以清水处理和空白不添食孢子为对照。每处理设3个重复区, 每区30头蚕。为更好确定试验终止时间, 另设一区清水处理, 供试验后期每天取蚕镜检孢子的形态发育状况。
材料准备:采用玻片载体法进行, 将N.b孢子悬浮液分别均匀涂于2.5×3.5cm的灭菌载玻片上, 每片0.1m L, 阴干后备用。
处理方法:用浸渍法, 将同一处理的涂片浸入15m L药液的培养皿中, 终止处理时用无菌水从涂片背面轻轻冲去药液, 待阴干后用0.2m L无菌水洗出待用。
攻毒方法:分别把处理液涂布在等量桑叶片上添食2龄起蚕, 6h后改用普通桑叶饲养。记录蚕儿发育情况, 并每个龄期调查, 发现死蚕, 拣出用密封袋包装, 留待镜检。饲养至五龄第4天, 调查后停食1天, 逐头蚕研磨镜检。
3 结果与分析
3.1 孢子悬液处理人工饲料育试验结果
3.1.1 蚕儿发育情况
从观察结果看, 自二龄起蚕到三龄眠前, 各区发育情况基本一致;从三龄眠开始, 清水处理的蚕儿发育开始出现差异, 到四龄眠蚕时, 蚕儿久不入眠, 蚕体瘦小, 体色暗, 蚕儿发育开差显著。图1是各处理的四眠蚕儿发育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 清水对照区蚕儿发育显著差于其他各区, 蚕儿瘦小, 蚕体之间发育开差悬殊, 体色暗;虽然其他各区蚕的发育也不够整齐, 根据经验表明, 人工饲料育会存在发育欠齐的情况, 但与清水对照区之间的差异显著不同。
3.1.2 孢子悬液处理人工饲料育蚕镜检结果
蚕儿饲育至五龄起蚕, 停食1天以后逐头研磨分别镜检。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人工饲料育试验中, 清水处理区蚕儿的平均发病率为78.3%而其他各区的发病率均为0。说明当使用10mg/L以上浓度的Cl O2作孢子液体悬浮消毒30min时, 即可达到灭活孢子的效果。
3.2 孢子载体处理桑叶育试验结果
攻毒处理后到四龄眠前, 各处理区蚕儿生长发育仍比较一致, 未看到明显差异, 只是到四龄眠开始, 其发育开始有差异。五龄第三天镜检, 体内孢子多数仍为梨形或不正形, 为此, 本试验养至五龄第四天, 停食1天后镜检, 结果如表2。
注:各处理除标明时间以外, 其余均为作用30min。
从表2可以看出, 克孢灵对微孢子虫的灭活作用十分灵敏, 用玻片作载体处理孢子时, 15mg/L作用30分钟, 或者25mg/L作用5分钟, 就可以达到完全灭活的效果。该结果从镜检也可以反映出来, 清水处理区每视野的微孢子虫的数量非常多, 而除了清水处理区以外检出有孢子的区号, 每个视野的孢子均很少, 有的甚至是多个视野才找到1粒孢子。
4 讨论
克孢灵的有效成分是稳定态Cl O2。Cl O2是一种强氧化剂, 可与微生物蛋白质中的部分氨基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使氨基酸分解破坏, 导致微生物死亡;同时C102对细胞壁有较好吸附和透过性能, 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含巯基的酶。由于其在消毒杀菌、防腐除臭、保鲜及环境污染处理等方面的独特功能, 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80年代中期, 美国农业部 (USDA) 和美国环保局 (USEDA) 确认Cl O2可作为食品消毒剂和饮水杀菌剂;美国粮食组织 (USFDA) 又指定其作为食品加工设备的消毒剂首选产品;世界卫生组织 (WHO) 认为该物质完全无致癌、致畸性, 而被推荐为安全消毒物质中的A1级产品。事实表明, 野外昆虫微粒子病与家蚕的交叉感染, 成为近年来各地蚕种生产部门遭受微粒子病严重危害的重要原因。研究开发对微孢子虫具有安全、高效、快速、环保的消毒药物,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研究结果表明, 克孢灵对家蚕的病原微生物具有广谱的灭活作用, 并发现其对微孢子虫更灵敏, 用玻片载体处理孢子做生物试验时, 50mg/L作用20min, 即可达到完全控制微粒子病的效果, 但未对微孢子虫的灭活作用作更详细的研究。本研究根据新的形势需要, 在此基础上经过更深入的多次重复试验, 用2种方法处理孢子和接种试验, 均证明克孢灵对N.b孢子的作用是非常敏感的。用同样方法的玻片载体试验, 15mg/L的浓度作用30min或者25mg/L作用5min, 对游离的微孢子虫都可以达到完全灭活的目的, 该试验结果与作用机理研究的结果完全吻合 (另报) 。本试验人工饲料育蚕和桑叶育蚕的结果基本一致, 而人工饲料育试验的作用浓度更低, 推测是由于人工饲料育的攻毒孢子处理是采用悬浮液, 孢子整体与药液能均匀接触所致, 也暗示在实际应用于桑叶消毒时, 由于药物有效成分不但要作用于病原孢子, 也要作用于有机物的桑叶, 因此, 生产上使用时, 应按使用说明进行。
灭活作用 篇2
1 输血存在的风险
主要表现 输血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输血免疫反应)、并发症和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病毒、细 菌感染、梅毒和疟疾等),尤其是有多种病毒(HIV1/2、HTLVI/Ⅱ、肝炎病毒HBV和HCV、HDV 和HEV、HAV、非甲戊肝炎病毒(a)HGV(b)TTV(c)SENV、CMV和EBV、小病毒B19和新克雅氏病毒 )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其中尤以脂质包膜致病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 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毒(HIV)危害最大,以及病毒窗口期。
2 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对策
2.1 现行对策 控制输血传染病源头的无偿献血;严格筛选血液,建立稳 定可靠的病毒检测手段;提倡科学、合理的用血。
2.2 根本对策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开发血液代用品。
3 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
为防输注血浆引起感染病毒的危险,已研究出多种对血浆中病毒灭活的方法,如加热法、有 机溶剂加表面活性剂法等,对临床用单袋血浆中病毒的灭活,上述方法均不合适,而宜采用 亚甲蓝加可见光照法。
据报道,亚甲蓝加可见光照射可以灭活大多数有脂质包膜的RNA和DNA病毒,亚甲蓝与病毒核 酸的鸟嘌呤结合,在可见光的作用下,使病毒核酸断裂,阻止其复制。此外,在有氧条件下 ,还可产生氧自由基,对脂质包膜的膜蛋白和核酸链也有破坏作用,灭活病毒的效果与亚甲 蓝的浓度和光照度有关,我们以亚甲蓝加荧光照射亦能灭活血浆中的一些病毒,灭活所需时 间随血浆中亚甲蓝浓度升高而缩短。
大量实验表明:向盛装在聚氯乙稀袋内的血浆中加1单位mol/L的亚甲蓝并经荧光(30000Lux) 照射30min,可将血浆中病毒灭活、消毒后,血浆中的Ⅷ因子、Ⅳ因子、纤维蛋白原的回收 率>75%,白蛋白、球蛋白的回收率>85%,免疫原性无变化。
其优点是适用于袋装血浆病毒灭活、病毒灭活机制明确、效果可靠、对人体安全。既能灭活 “窗口期”病毒,又能有效减少或消除受血者感染病毒的机会,其病毒灭活效果已得到充分 证明,血液和血液成分的安全将更有保障。
4 病毒灭活的临床意义
输血可以传播疾病,如何防止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是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但 由于病毒标志检查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如感染早期,病毒血清标志物出现以前,现行的检 测方法不能将病毒要要检出)、检测病毒种类的局限性和新病毒不断被发现,从而不能完全 剔除携带致病病毒的血液、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加强筛查以外, 还必须对血浆进行灭活病毒处理,才能达到输血安全的目的。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是实现安 全输血的唯一途径。
总之,我站的成分血分离率目前已达99%以上,从1990年建站以来无一例输血传染病。为实 现安全输血,我站开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它的临床推广应用大大减少了病毒感染的几率, 为我市的输血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4 参考文献
〔1〕钱开诚.荧光与亚甲蓝对血浆中病毒灭活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0,17(1) :85
〔收稿日期:2010-12-3〕
血浆灭活连接方式的应用研究 篇3
1.1 病毒灭活的定义
血浆病毒灭活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蛋白的结构受到破坏, 让血浆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1]。
1.2 血液灭活的必要性
1.2.1 经血液传播的病毒的类型
主要有脂包膜病毒, 如HBV、HCV、HIV-1 HIV-2、HTLV-I、HTLV-Ⅱ (人类嗜淋巴病毒) 以及包膜病毒, 如HAV和人类细小病毒B19 (Human Parvovirus B19) 等, 其中HBV、HCV、HI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较高, 危害比较严重。
1.2.2 检测手段的局限
尽管血液病毒检测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 临床输血依然存在风险, 诸多影响因素如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检测试剂的灵敏度、病毒感染的“窗口期”问题, 操作误差、一些可能通过输血传播但尚未列入常规检测项目的病毒、一些可通过输血传染但尚无有效检测方法的病毒、还有一些未知可否经输血传播的病毒等, 均可影响血液制品或血液制剂使用的安全性。因此进行血液制品以及血液制剂的病毒灭活十分必要。
2 目前病毒灭活技术的方式
2.1 病毒灭活处理要求
能充分杀灭血液中可能存在的病毒, 包括病毒的种类和数量, 一般来讲, 经病毒灭活处理后, 病毒量应<10-6ml-1 (即106 ml溶液中1个病毒) 。病毒灭活处理除杀灭病毒外, 对血液的有效成分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使其活力和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一般要求活性损失应<20%, 但目前国内外对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液成分的损伤尚无统一的认识和标准[2]。
2.2 范围
血液病毒灭活主要针对血液制品, 如各种血浆蛋白制品, 及各种血液制剂, 如血细胞成分、血浆等, 细胞成分的病毒灭活。
2.3 现阶段状况
2.3.1 在过去的十年里, 亚甲蓝化学光灭活技术, 已经在中国二线城市的血站被大规模推广。
2.3.2目前病毒灭活技术, (亚甲蓝光化学法) 已被纳入卫生部新近颁布的《血站操作技术规程2012版》, 同时也进入了被称为国标的《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这两项标准都将从201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该技术的合法性已被主管部门认可。
2.3.3实际效果 笔者在成分科进行了实际操作, 我中心血站对临床输注病毒灭活血浆进行了回访, 临床患者和医生一致反应, 血浆灭火后, 清晰度高, 输后不良反应明显减少。2012年12月末统计血浆反应数, 较上年明显降低。病毒灭活技术确实是必要的。
3 目前病毒灭活连接方式存在的不安全性
3.1 关键步骤
目前在实际操作中, 病毒灭活技术操作关键步骤之一需要血浆单袋与灭活袋连接。目前的单袋血浆灭活袋子前端有针头, 经过亚甲蓝添加元件连接血袋, 经光照, 再经过滤白器流经血袋, 即为成品。
3.2 穿刺破损风险
由于灭活袋和血浆单袋连接, 必须通过手工穿刺, 这样前端穿刺的针头就增加了血浆污染和穿刺人员的危险性,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血浆报废和穿刺人员的职业暴露的风险。
3.3 复制标签的风险
由于采用单袋连接操作, 必须进行标签复制。复制的过程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复制错误和粘贴错误。
3.4 核对风险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七十九条规定应对贴标签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确保血袋, 标准管, 献血记录贴签无误。目前我国血站系统在标本留取, 贴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灭活血浆没有统一的核对系统, 没有核对记录, 责任不清, 目前大部分血站采用人工肉眼核对, 极易出现差错, 只有少数条件优越的血液中心引用了核对系统, 目前大多数中心血站采用2名人工进行肉眼核对。这样帖签时张冠李戴现象容易发生, 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可谓耗材, 耗力, 风险增加。笔者发现问题后与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联系, 建议将生产血袋与规格血浆灭活袋熔接, 得到厂家代表认可, 并采纳建议, 有效地解决了此问题。
4 讨论
4.1 增加了安全性
目前大量广泛采用的单袋血浆灭活袋子, 前端有针头, 然后经亚甲蓝添加元件连接血袋, 再经过滤白器流经血袋, 即为成品。灭活时首先需要和血浆单袋连接。新方法单袋和血袋直接熔接后, 灭活袋直接与血袋连接不用针头, 不用人工穿刺, 采用一码制, 则从根本上消除了穿刺和错误粘贴等危险因素。既节约能源又增加其安全性具有可靠的现实可行性。
4.2 运输问题
此种方法带来的疑问是灭活血袋在运输中是否受影响。由于灭活袋和采血袋的运输条件一致, 实现统一运输, 统一管理。安全及时, 节约运费和管理费用, 不额外增加占地面积。事实上通过实际工作也证明了托运和储存的可靠性。
4.3渗漏问题
另一个疑问是亚甲蓝原件由于连接在血袋中, 要参与离心, 会不会出现渗漏, 笔者采用折叠法装锅, 未出现渗漏现象;另一方面, 临床已有充分的证据, 例如肛肠科术后疼痛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曾有很多种类的长效镇痛药物, 注射剂中以亚甲蓝的效果最好, 药典中明确规定, 只能静脉滴入作为特异性中毒的抢救[3], 从药理学中也可证明一定剂量的亚甲蓝对人体具有治疗作用。若有渗漏应及时处理, 不会造成对周围环境和离心机的不良影响。总而言之, 病毒灭活血浆操作技术,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参照国家标准和国内外的新技术, 必将有一些改进和创新。仅以此篇文章和各位同仁共勉。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血浆灭活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操作, 摸索出一种相对安全系数增高的方法。目前国内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无菌导管连接或者百级净化台内按无菌技术将血浆袋与病毒灭活袋连接。此种方法存在穿刺破损, 医源性职业暴露, 标签复制错误, 标签贴错等风险, 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采用将血袋与灭活袋在厂家制作时直接熔接的方法, 不涉及手工穿刺, 杜绝了操作人员穿刺环节带来的安全隐患, 同时采血时采用一签制, 不再复制标签, 也杜绝了复制标签粘贴错误造成的不安全;以及以上连接环节造成的血浆污染等问题;降低穿刺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 利于厂家、血站和个人, 不失为一种可以采用的安全方法。
关键词:血浆灭活,连接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管理部门.GB 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S].北京, 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管理部门.血战技术操作规程·卫医政法[2012]1号附件[S].北京, 2012.
灭活作用 篇4
核酸测试(NAT)虽然灵敏,但测试的病毒病原体范围很窄,血供还是会暴露于高度传染的细菌病原体下。特别是血小板,在给定储存条件下,很容易受到细菌污染。
PI的市场参与者与他们的技术
一些公司为血液成分,例如血小板和血浆,引入了致病菌灭活技术(PI)。在欧洲,大多数这些技术有CE标记。有些公司正在做红血球临床试验,但市场上还没有用于红血球的PI产品。要注意的是,虽然公司在获得CE标记后,可以在欧盟国家销售他们PI产品,但各个国家采用这些产品的情况,以及PI技术的市场深入程度在各个国家是不同的,技术上也不尽相同。
令人关注的是,美国FDA还没有批准PI介入。但是,欧洲市场上已经有了一些不同的技术,正在发展中的趋势是,不同的血液成分的处理和全血的处理几乎都采取灭绝措施。虽然一些新的技术,如被批准可用于血小板和血浆的补骨脂素处理技术,但仍有仅用于血小板处理的(碱性)亚甲蓝和溶剂型洗涤剂技术。最近获得CE标识的技术是用于血小板和血浆的核黄素处理法。
用于灭活病毒或病菌的补骨脂素法来自美国的Cerus公司,(碱性)亚甲蓝来自法国Macopharma公司,溶剂型洗涤剂(商品名为Octaplas)处理技术来自瑞士Octapharma公司,Mirasol是由另一家美国公司Caridian BCT开发的。Octaplas是唯一混合的血浆产品,已经当作标准化的药品,由工厂生产。其他的技术是单供体血浆,由不同的专业血液中心提供。
小结
兔病毒性出血症组织灭活苗的研制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种毒:RHD兔的肝、脾、肾由本室保存试验。
(2) 试验用兔:3~4月龄, 体重1.5~2.2kg的健康兔8只, 购于农户。
(3) 人O型血红细胞:购于吉林农业大学校医院。 (4) 微量V型血凝反应板;微型振荡器。
1.2 方法
1.2.1 病毒接种试验
取含毒兔的肝、脾、肾, 用生理盐水制成10倍乳剂 (血凝价1:28) 。冰箱中静止1h, 取上清液。观察试验兔2d, 无异常, 将6只接毒兔平均分成3组, 分别皮下注射RHDV上清液1mL、0.5mL、0.2mL。2只对照兔, 分别皮下注射1mL生理盐水。每天观察试验兔的精神、食欲等状况。
1.2.2 细菌学检验
无菌摘取死亡兔肝、脾、肾, 在血琼脂平板上划线分离培养, 37℃培养48h, 观察有无细菌生长。
1.2.3 红细胞凝集试验 (HA)
(1) 无菌取出肝、脾、肾, 置于灭菌的乳钵中。用生理盐水按1:10浓度稀释研磨成组织匀浆。反复冻融3次, 3000rpm离心20 min, 取上清液作为待检抗原。4℃保存备用。
(2) 根据薛华平微量血凝试验, 于99孔V型板上每孔加生理盐水0.025mL;从第1孔加1:10病料上清液0.025 m L;从第1孔开始倍比稀释至第11孔, 最后0.025mL弃去。第12孔是生理盐水对照。每孔加1%人O型红细胞0.025 m L, 立即放在微量混合器上振荡1 min, 置4℃冰箱感作30 min。
1.2.4 灭活
将10%的含毒组织乳剂加入0.5%甲醛溶液, 使其最后浓度为0.25%, 边滴加边振荡, 然后置37℃恒温箱中灭活24h, 在灭活过程中每6h充分振荡1次, 震荡时间为5 min。
1.2.5 无菌检验
无菌抽取2mL灭活的组织液, 分别接种于血平皿、熟肉基及肉汤培养基, 37℃培养48h, 观察有无细菌生长。
1.2.6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HI)
根据薛华平微量血凝试验, 于微量血凝反应板的第1~11孔, 每孔加生理盐水0.025m L, 第12孔加0.05mL;再向第1孔加入已知兔瘟阳性血清0.025 m L, 并倍比稀释至第10孔;自1~11孔各加4U血凝价的被检抗原0.025mL, 在微型混和器上振荡1min。置37℃温箱30min, 其间摇振2~3次。然后每孔加1%O型红细胞0.025mL, 在混合器上振荡1min, 置4℃冰箱感作30 min观察结果。以血凝抑制的最高稀释度为判定终点。
1.2.7 安全检验
疫苗经无菌检查合格后分装, 然后抽样做安全试验。取2只健康兔肌肉或皮下接种疫苗5mL, 观察5d, 检验有无不良反应。
1.2.8 效力检验
取敏感兔5只, 其中2只试验兔各肌肉注射RHD灭活苗1mL, 另3只对照兔各肌肉注射1mL生理盐水。10d后5只兔均皮下注射1mL RHDV。
2 结果
2.1 细菌学检验结果
病毒接种死亡兔的肝、脾、肾于血琼脂平板划线培养均不见可疑菌落生长。
2.2 HA试验结果
6只接毒兔的接种剂量不同, HA结果明显不同。试验证明接种1mL为最适剂量。因为1mL中的RHDV含量可以使兔体内的含毒量达到最高 (见表1) 。
2.3 无菌试验
灭活疫苗在血平皿、熟肉基及肉汤培养基上均未见可疑菌落生长。
2.4 HI试验、疫苗安全、效果检验结果
接种1mL RHD组织灭活苗后10d即可产生免疫力, 疫苗发挥了其免疫原性, 对RHDV产生了保护作用, 保护率为100% (见表2) 。
3 讨论
该病在我国大规模发生并流行, 所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RHD所到之处兔群的死亡率高达90%~100%。而且本病发病极快, 最急性型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兔就突然死亡。目前, 对RHDV尚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药物, 只有通过定期接种RHD组织灭活苗预防该病。RHDV尚没有合适的细胞可以传代, 所以不能够制作活疫苗。唯有制作组织灭活疫苗才能达到对RHDV的免疫效果。
RHDV的血凝试验在37℃, 室温和4℃条件下感作, 经多次试验证明, 4℃条件下感作效果最好。其所需时间短, 效价高, 是RHDV血凝试验首选条件。可见RHDV的血凝试验对温度具有严格的选择性。
RHDV与人的O、A、AB、B血型新鲜红细胞具有较强的凝集作用, 对鸡、鸭、鹅的红细胞只有轻微的凝集作用, 而对牛、马、羊、猪、兔、鼠的红细胞则无凝集作用。而RHDV对人的O型红细胞最为敏感。分析原因是由于人的O型血红细胞内含有凝集RHDV的特异性受体, 而RHDV含有凝集人O型血红细胞的血凝素。其它动物的红细胞中凝集RHDV的特异性受体含量较少或没有。
由于实验兔在引进时可能已经感染了RHDV, 或感染其它疾病, 或不适应新的环境, 注射生理盐水的2只对照兔也与接毒兔一同死亡。剖检变化与RHD兔的剖检变化完全一致。分析原因, 除了上述原由外, 也可能是对照兔与接毒兔在同一个实验室内饲养, 对照兔通过接毒兔的排泄物感染了RHDV。4号接毒兔在接种RHDV后并没有死亡。此兔在人为猝死后剖检并无兔瘟剖检变化, 可能在引进之前已经接种了RHDV疫苗, 也可能该兔体内产生抗体而耐过。
摘要:本文报告了兔病毒性出血症 (又称兔瘟) 组织灭活苗的研制程序与测试结果。本疫苗是用人工感染兔的肝、脾、肾的10%组织匀浆中加入0.5%甲醛溶液37℃灭活24h而制成的。本疫苗安全性可靠, 免疫原性良好。兔肌肉注射1mL, 10d产生免疫力, 近期保护率为100%。
关键词:兔瘟,灭活苗
参考文献
[1]孙艳平, 等.肉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的诊断[J].中国畜牧兽医, 2010, (10) :215-216.
[2]周碧云.兔瘟的诊断及感染脏器含毒量的测定[J].贵州农业大学, 2000, 28 (6) :9-11.
[3]谢艳霞.兔瘟免疫程序探讨[J].中国动物检疫, 2001, 18 (2) :41.
[4]左士菊,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肉兔病毒性出血症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J].中国畜牧兽医, 2008, (6) :92-93.
[5]严维巍.兔出血症病毒 (RHDV) 研究进展[J].中国养兔, 2001, (1) :26-29.
灭活作用 篇6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该文采用赤潮异弯藻作为研究对象, 水力超声空化实验装置主要包括轻型立式多级离心泵、智能电磁流量计、压力计、超声波仪器、管道、孔板等。孔板的孔径为8mm, 计数仪器选用流式细胞仪。
1.2 实验方法
A.前期准备:藻类的培养。
B.正式实验:异弯藻的灭活。
通过控制超声时间和间隙时间这两个变量来研究超声波与水力空化共同作用下对藻类的灭活效果, 设置离心泵的频率为35Hz, 研究不同超声时间与间隙时间 (都是3s, 5s, 8s) 分别作用30min, 45min, 60min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实验操作:在水箱中注入配置好的海水, 再加入一定量异弯藻, 搅拌均匀, 取水箱内的水样为初样;设置好离心泵和超声波仪器的参数, 启动离心泵, 待水流经过超声波触发器时, 启动钛角;水箱内的海水经过超声波作用和水力空化作用后, 排入回原水箱, 如此往复, 作用至规定时间后, 记录进、出口压力以及流量, 同时取水样。重复以上步骤完成其他实验。
C.后期实验:数据的测量及计算。
(1) 测量的具体步骤。
(1) 打开流式细胞仪, 设置读数方式为Volumetric counting with electrodes, 用移液枪移取400μL实验所得的样品加入到玻璃管中, 再分别移取400μL Via-count染色液和4 00微升人工海水至玻璃管中, 静置10min; (2) 用流式细胞仪测量配置好的预测样品, 记录总藻数、活藻数、死藻数和容积的数值, 保存实验数据; (3) 取1m L蒸馏水清洗流式细胞仪的输液管路; (4) 重复上诉步骤, 测量其他样品。
(2) 实验结果的计算。
2 结果与讨论
在离心泵频率为35Hz时, 设置三组实验 (超声时间和间隔时间分别为3s, 5s, 8s) , 研究脉冲时间对灭活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超声波脉冲时间为5s和8s的灭活效果较好。当脉冲时间为5s时, 作用60min之后, 灭活率可以达到68.83%;当脉冲时间为8s时, 作用60min之后, 灭活率可以达到68.52%。
图1实验条件:孔板孔径8mm, 离心泵频率35Hz, 超声波功率80%。
由此可知:作用时间越长, 灭活效果越好。由于整个实验是闭合回路, 增加作用的总时间, 会增加异弯藻被作用的次数, 从而增强灭活效果。此外, 随着超声波脉冲时间的增加, 其对异弯藻的灭活效果也增强。超声波的作用随脉冲时间的增大而增大。根据超声波空化作用的机理可知, 空化泡经过振荡作用后形成, 再生长, 再收缩, 直至溃灭是一整个过程。增长脉冲时间, 可以加长空化泡形成和发展的时间, 促使产生更多空化泡和较大的空化泡。因此在在空化泡溃灭时, 就能产生更强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 从而达到高灭活率。
3 结语
如今, 处理压载水的20多种方法中, 几乎没有完全符合处理要求的, 水力超声空化技术有其优越性, 它不仅装置设计简单, 操作方便, 而且该技术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最关键的在于超声波和水力空化的协同处理效果较好, 能耗也不高。所以, 该技术有很好的发展应用前景, 进一步研究该技术也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如果能进一步研究用于处理大规模的压载水的效果, 并且通过IMO的技术认定, 那么利用水力超声技术处理船舶压载水, 将有效的阻止外来物种入侵, 并且进一步推动我国航运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Nahui Zhang, Zhitao Zhang, Mindong Bai.Evaluation of the ecotoxicity and biological efficacy of ships ballast water treatment based on hydroxyl radicals technique[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2 (64) :2742-2748.
[2]Elisabetta Petrucci, Luca Di Palma.Biocides electrogeneration for a zeroreagent on board disinfection of ballast w a t e r[J].J o u r n a l o f a p p l i e d electrochemistry, 2013 (43) :237-244.
[3]Liu Zhengjiang, Wu Zhaolin, Li Zhen.Latest Development of IMO Maritime Safety Conventions[J].Journal of Navigation of China, 2012 (35) :61-65.
灭活作用 篇7
1 实验材料和仪器试剂
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与纯化
1.1 标本来源
菜园泥土
1.2 分离方法和鉴定
取土壤1g, 加于盛有100mL无菌水和十几颗小玻璃珠的三角瓶中, 振荡15min, 静置30min待悬液澄清, 取约50mL悬液加入到三角瓶中置于80℃恒温水浴加热25min, 以便杀死芽孢杆菌之外的其他细菌。加热完毕立即冷却, 吸取5mL悬液接种于装有100mL增菌培养基的三角瓶中, 置于37℃恒温培养箱培养24h。用划线分离法将过夜培养的细菌接种于固体分离培养基上, 37℃培养24~48h。取培养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
分离所得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 芽孢处于中间位置, 不膨胀;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形状不规则, 有皱纹, 不透明;液体培养时, 液面上生长一层皱褶的菌膜, 为好氧特性。以上结果表明, 分离细菌生物学特性与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相近, 可作为试验用菌种。
1.3 主要仪器设备
超净工作台、CO2培养箱、光学显微镜、220v交流电源、恒温水浴锅、Watertec密闭式紫外线消毒装置一套 (紫外灯功率36w) 、721型分光光度计、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冰箱、pH计、接种环、酒精灯等。
1.4 主要的药品试剂
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 (分析纯) 、琼脂、石炭酸复红 (品红) 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氏碘液、95%乙醇、蕃红染液、香柏油、二甲苯、K2HPO4、蒸馏水、10%NaOH溶液。
1.5 试剂配制
无菌生理盐水:称取8.5g的Na Cl加入到1000mL蒸馏水中, 装于1000mL三角瓶中高压灭菌后冷却备用。
分离培养基:称取蛋白胨10g、氯化钠5g、牛肉膏3g, 加入到1000mL蒸馏水中, 加热溶解, 使用10%的Na OH溶液调整p H至7.2~7.4, 称取20g琼脂粉加入其中并加热溶解。溶解后补充总体积至1000mL。分装于三角瓶中高压灭菌, 无菌条件下倾注平皿备用。
增菌培养基:分别称取蛋白胨10g、氯化钠5g、牛肉膏3g, 加入到1000mL蒸馏水中, 加热溶解, 使用10%的Na OH溶液调整p H至7.2~7.4, 分装于三角瓶中高压灭菌备用。
2 结果与分析
按照一定的生物负荷配制好消毒水样, 生物负荷取103cfu/mL和104cfu/mL2个数量级。将水样引入到紫外消毒装置中, 水层厚度和照射功率一定, 于不同的照射时间取样培养, 取样时间点选取2s、5s、10s、15s、20s、30s、40s、50s和60s。取样后立即涂布平皿, 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后计数, 比较灭活效果。
图1所示为不同的生物负荷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的灭活曲线。由图可知, 随着生物负荷的增加, 芽孢杆菌的存活数也随之增加。但是, 芽孢杆菌在灭活初期没有达到很好的灭活效果, 枯草芽孢杆菌进入“拖尾”区需要的时间较长。在照射时间为20s即紫外线剂量达到1800μw·s/cm2时, 三种生物负荷条件下的芽胞杆菌的对数存活数分别从3.35、4.16和4.63减少到1.88、1.58和2.1;而当照射时间达到60s时, 这一数值就分别减少到0.92、1.10和1.34。在照射时间为60s时, 生物负荷在3~5之间样品的对数存活数都减少到了1左右。
图2所示为灭活率-照射时间曲线, 从灭活率方面来看也可以证明上述观点。从图上可知, 对数生物负荷为4.6和4.1的两个样品的灭活率增加得较快, 照射时间为20s时, 灭活率就分别达到了99.70%和99.74%;而负荷最低的3.35的灭活率也达到了96.61%。当照射时间增加到60s的时候, 三个样品的灭活率分别达到了99.95%、99.91%和99.63%。张永吉等[1]使用准平行光束仪采用水面照射的方式研究了紫外线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灭活效果, 其中紫外线的平均强度为64.9μw/cm2。研究中发现在紫外线剂量为10mJ/cm2时, 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灭活只有0.43个对数级;紫外线剂量为30mJ/cm2时, 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灭活也仅有2.44个对数级。
而在本试验条件下, 达到2.44个对数级的灭活效果所需要的剂量仅为5400μw·s/cm2。这是因为紫外线本身的穿透性较弱, 经过一段距离的空气后到达水面, 不但能量由于空气的吸收而减少, 强度也减弱, 在水体中的穿透率必然减少很多。而使用的是密闭式紫外线消毒装置, 能量损失和强度减弱的影响较小, 因此能够在剂量较低的情况下达到很好的灭活效果。另外, 紫外线强度的不同也对灭活效果有影响。本试验条件下的紫外线强度在90μw/cm2以上, 而张永吉等采用的消毒设备的紫外线平均强度为64.9μw/cm2, 所以达到同样的消毒效果需要的紫外线剂量必然要多。
由此可见, 在灭活枯草芽孢杆菌时, 水下照射式消毒装置比水面照射式更有优势, 不仅灭活效果好, 而且所需要的剂量即照射时间也要少很多, 这样在能源利用和紫外灯寿命方面都要比水面式装置占优。另为, 水层厚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张立成等[2]对其影响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结果发现, 当紫外线辐照时间相同时, 水层越薄, 存活的细菌数量越少, 灭活效果越好。而且这种现象在短辐照时间条件下尤为明显:当水层厚度很薄时, 辐照时间对灭活效果的影响不是很大;当水层比较厚时, 需要延长紫外线辐照时间以达到灭活效果。的研究属于第一种情况, 即水层厚度很薄, 在很短的辐照时间下就取得很好的灭活效果。灭活效果之所以会随着水层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主要是由于污水中的杂质较多, 色度较高, 紫外线被水层所吸收, 所以紫外线辐照强度也就随着水层厚度的增加而衰减, 导致灭活效果减弱。结合的试验结果, 在灭活枯草芽孢杆菌时, 应该选择超薄的水层厚度。
3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 在水层厚度和照射功率一定时, 使用紫外线灭活枯草芽孢杆菌, 灭活率随着生物负荷的增加而增加。
摘要:使用一套密闭式紫外线消毒装置, 生物负荷取103cfu/mL和104cfu/mL2个数量级。将水样引入到紫外消毒装置中, 水层厚度和照射功率一定, 于不同的照射时间取样培养。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紫外线灭活枯草芽孢杆菌, 灭活率随着生物负荷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紫外线消毒,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负荷
参考文献
[1]张永吉, 刘文君, 张琳.氯对紫外线灭活枯草芽孢杆菌的协同作用[J].环境科学, 2006, 27 (2) :329-332.
灭活作用 篇8
1 活苗的优点
活苗的免疫效果比灭活苗好。由于活苗接种机体后可在体内进行繁殖, 产生的抗原量要比一次接种灭活苗的抗原量多很多, 另外活苗的抗原被破坏程度要比灭活苗轻, 所以活苗的免疫效果要比灭活苗要好。其产生免疫力快, 接种后3~5d可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强, 免疫时间长, 有效免疫期1~2年;活苗用量少、接种途径多、使用方便;价格低, 易推广。
2 活苗的缺点
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 如果脱毒不好易引起一定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强毒苗使用后易造成人为的感染和扩散;活苗的稳定性差, 需要在真空、干燥、低温、适宜的环境中保存。
3 灭活苗的优点
毒性小、使用安全, 不会造成人为的感染和扩散;性质稳定、易保存, 需在2~8℃冷藏保存。
4 灭活苗的缺点
免疫效果差。产生免疫力晚, 注苗后需2~3周才能产生免疫力。免疫力不如活苗强, 免疫有效期短, 一般为4~6个月;灭活苗用法单一, 只能注射免疫;使用剂量大、次数多、需要加佐剂、造价贵;有的佐剂对局部有刺激性可引起局部发炎、过敏等不良反应。
5 使用活苗时注意事项
(1) 由于活苗有一定毒性和感染性, 所以使用前要做好安全试验, 特别是未使用过的新疫苗, 在确保安全后再推广使用。注苗时要做好针头、注射器、注射部位等的消毒。使用过的空瓶不宜随意丢弃, 要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以免污染环境。
(2) 由于活苗宜在干燥、真空、低温、避光保存, 所以运输、保存过程中应在低温、避光条件下进行。使用前要逐瓶检查, 检查瓶是否破裂、盖是否松动、疫苗的理化性状是否改变, 对于失空、性状改变的均不宜使用。疫苗开封后应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特别是炎热的夏季。
(3) 活苗稀释时要使用规定的稀释液按比例稀释, 不宜使用凉水、蒸馏水, 特别是含有消毒药的自来水稀释, 以免影响活苗的存活繁殖而影响免疫效果。
(4) 使用活苗免疫前后5d内不宜使用活苗敏感的抗生素, 以免抑制或杀死活苗而影响免疫效果。
6 使用灭活苗时注意事项
(1) 灭活苗宜在2~8℃避光保存, 所以在运输、保存时应在冷藏、避光条件下进行。禁止冷冻, 以防冻结时破坏抗原的结构而影响免疫效果。
(2) 灭活苗在使用前应在室温下放置10min进行复温, 以免对机体产生不良刺激。抽苗前应摇匀, 使疫苗在稀释液中分布均匀。注苗时由于剂量大, 有的刺激性强, 所以宜深部肌注, 以防注射局部起包。
(3) 为确保灭活苗的免疫效果, 注射的剂量要充足, 一般在首免间隔一个月后再强化免疫一次。
【灭活作用】推荐阅读: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08-14
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08-18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概念图策略教案10-15
估值作用07-15
作用长度07-17
间接作用07-19
互补作用07-19
岩浆作用07-21
作用任务10-13
穿插作用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