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建筑

2024-11-30

核心建筑(通用12篇)

核心建筑 篇1

最新一版中文核心期刊评选结果揭晓, 《建筑技术》再次入选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在此, 谨向为《建筑技术》发展做出贡献的编委、专家以及广大作者、读者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核心期刊的评价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论文被引指数、互引指数等12个评价指标, 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及文摘刊物达50余种, 统计到的文献数量共计65亿余篇次, 涉及期刊14728种。参加核心期刊评审的学科专家达3700多位。

北京地区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技术部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图书馆等相关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

由建筑技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建筑技术》创刊于1970年, 是国内出版时间早、知名度高、发行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科技期刊, 其内容代表了中国建筑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

《建筑技术》自创刊以来, 不遗余力地在我国建筑业中传播和推广建筑新技术, 为广大建筑企业及时提供了大量先进、实用、经济、简便的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

自1990年以来, 《建筑技术》荣获历届北京市优秀期刊称号, 连续荣获华北地区“十佳”期刊称号。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主持的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 《建筑技术》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和首届国家期刊奖, 同时, 被授予中国期刊“双高” (高学术水平、高知名度) 荣誉称号, 是中国建筑科学类的重要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核心建筑 篇2

工程勘察 19 城市规划 20 暖通空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3 建筑机械 24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5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6 新型建筑材料 27 空间结构 28 城市规划汇刊

混凝土

Concrete 主办: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辽宁省沈阳市

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3550

CN 21-1259/TU 邮发代号 8-110

曾用刊名:混凝土及加筋混凝土

创刊年:1979 《混凝土》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会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主办。

《混凝土》杂志内容包括政策信息、市场动态、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生产管理、工程实践、检测标准及性能测试、专利技术等各个方面。集指导性、信息性、技术性、实用性于一体,在混凝土行业中起到了宣传政策、交流经验、传播知识、沟通信息、为行业科学发展服务的作用。中国期刊论文网声明:

本站并非《混凝土》杂志社!

本站和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客户代发论文投稿:

1、速度更快

2、价格更低

3、通过率更高

4、选择余地更大,有数百家期刊可供选择投稿 价格(包含所有费用):省级期刊600元起;国家级期刊800元起;核心期刊4000元起!

中国期刊论文网唯一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cnqk_ye @ 163.com(来稿请注明所投刊物或者刊物级别要求)

咨询Q Q:1 1 8 6 2 6 9 6 0 联系电话:1 5 8 0 4 0 3 2 1 0 联系人:叶老师 稿件处理流程详细说明:

① 收稿后本站将通知作者相关信息和稿件中需补充的资料; ② 作者按本站回函要求对稿件进行补充或修改后,本站正式对稿件进行编审;

③ 当日通知作者稿件编审结果及详细信息(特殊情况除外); ④ 向作者寄发《用稿通知书》(注明有具体刊期和杂志名称,并盖有杂志社公章);

⑤ 出版后向作者(或作者指定的收件人)邮发杂志样刊。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简介

[日期: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07-04-09] 中 小]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由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创刊于1975年,是专门报道建筑科研成果及其推广运用的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本刊是“中文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制)、“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亦是四川省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已加入“万方数据(China 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等。国际16开,双月刊,双月末2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1008-1933,CN51-1142/TU。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主要栏目有:建筑结构,建筑物鉴定、加固与耐久性,地基与基础,建筑抗震,建筑材料,建筑与节能,施工与管理等。

2005年本刊成立了首届编委会,有幸聘请到赵国藩院士、陈肇元院士、沈世钊院士、吕志涛院士、谢和平院士和郑颖人院士等多位知名专家、教授担任编委。

作者来稿,其编写格式、文摘编写规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中计量单位的使用等,请按国家有关的最新规范执行。文章如属A类——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应将摘要、关键词、论文题目、工作单位及图题、表题译成英文。

投稿(含修改稿)时,请将文章光盘(含图片)与打印稿各一份一并寄来,以便于排牌制作。请提供第一作者的个人简介,内容包括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单位、简历以及研究方向或主要从事的工作;作者联系电话(含手机);E-mail。如系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国家、省部级重点(专项资助)项目,请在作者简介下方标明项目名称和编号。

来稿请寄: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55号《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编辑部(邮编:610081)。垂询电话、传真:(028)83370417。E-mail:bjb@scjky.com.cn。

欢迎广大读者到当地邮政局(所)订阅本刊,国内邮发代号:62-12;国外发行代号:BM5838。定价:6.00元,全年36.00元。

浅谈如何界定核心期刊、一级期刊、优秀期刊及其它 更新时间: 2007-3-7 来源: 点击数: 3354

刘佳敏

摘 要:掌握期刊级别划分对教学科研人员来说是完全必要的,期刊分级方式有多种,由于人们对“核心期刊”、“一级期刊”、“优秀期刊”等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本文就这个问题来讨论它们各自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核心期刊、一级期刊、优秀期刊

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信息的一种最迅速、最重要的载体,是教、科研人员交流知识信息的舞台。提高整体学术水平,是各党校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为使我校教、科研人员撰写的学术论文能有目标、更准确地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提高学术水平与知名度,扩大学术影响,提高我校在国内同行学术排行榜上的排序名次,本文特对期刊价值、级别的评价和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核心期刊”、“一级期刊”、“优秀期刊”等概念的确切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讨论。

一、概念极其含义

1、什么是“国家级”刊物? 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

2、什么是“省级”刊物? “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3、什么是CN类刊物? 所谓C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

4、什么是ISSN类刊? 所谓ISS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地外注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现在许多杂志则同时具有CN和ISSN两种刊号,ISSN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Number,简称ISSN)。

5、什么是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指刊载与某一学科(或专业)相关信息较多、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受到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期刊。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某一学科(专业)的所有期刊进行统计分析,从中筛选出该学科(专业)的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在这里是个统称,包括以其它各种称谓表示的期刊分级,如重点期刊、一流期刊、一级期刊、权威期刊、A类B类期刊等。这类分级主要在学术期刊中进行,供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使用。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我国核心期刊的研究是我国期刊管理工作研究热点之一,在理论上,明确了核心期刊的含义、范围、形成机制、选择原则、评价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注意采取多样化,注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各种测定方法交叉使用。甚至建立了比较精确的数学模型。也注意到对各种测定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在实践上,我国学者根据核心期刊评价原理,结合我国科学研究实际,测定并编制了大部分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编辑,1992年9月出第一版,1996年8月出第二版。本书编选程序是,先对期刊载文量,文摘量进行统计,再进行引文分析和综合筛选,选出初步结果,然后每学科至少聘请三位以上在一学科领域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审查鉴定,产生最终核心期刊表。全书完成之后,在国家教委的委托下,由北京大学主持了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们对本书给予了极高评价。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该版核心期刊的研究工作历时两年多,148位专业人员参加了研究工作,214位学科专家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评审鉴定。对核心期刊的筛选方法、核心期刊的界定、核心期刊学科类目的划分、核心期刊筛选软件的设计与使用、核心期刊的作用与影响等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因此,《要目总览》成为目前国内认定核心期刊的权威版本,图书情报部门把它作为收集期刊的依据,许多科研工作者把列入核心期刊表的期刊作为发表研究成果的对象。此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版,即第一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聘请各学科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力求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该书评出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重要学科领域中的344种核心期刊,涵盖了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使用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该书包括核心期刊表、研制报告、综合性核心期刊学科引用分布表、核心期刊中英文简介,以及各类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等,适用于期刊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图书资讯部门的选刊工作,是读者、作者、科研工作者推荐各学科使用率和影响力较高的学术期刊。

6、什么是一级期刊? 一级期刊一般应是同行专家公认的,由国家有关部委或国家一级学会(协会)主办并具有较大影响的核心期刊;一级期刊的外文版可视为一级期刊;在一级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一级期刊论文;(SCI、EI(光盘版)、ISTP、CSIC、SSCI、A&HCI、ISSHP)检索收录的学术论文,及全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术版,被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转载的学术论文,可视为一级期刊论文。由于国家对哪些期刊属于一级期刊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人象研究核心期刊那样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筛选出可供参考和使用的一级期刊表,因而在取舍标准上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必须是全国一级学会主办、刊名上带有“学报”的才算是一级期刊,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国务院研究中心及各个部委主办的刊物,还有各著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报等,是不是也应该列入一级期刊的范畴?为避免混乱,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1991年6月5日联合发布《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其第六条规定,“科学技术期刊,按其主管部门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全国性期刊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管的期刊;地方性期刊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委、厅、局主管的期刊。”只给科学期刊划分“全国性”和“地方性”二级,不再使用“一级期刊”或“二级期刊”的概念。我们通常所使用的“一级期刊”概念,是单就其学术水平而言。也就是说,不管是科技期刊还是社科期刊,国家已不再按学术水平作“一级”或“二级”的划分,有关“一级期刊”这个概念的使用应就此中止。

7、什么是优秀期刊? “优秀期刊”指某一学科、某一行业、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段内质量比较高的期刊,它可以用来评价期刊的内容质量,也可以用来评价期刊的形式质量如编辑、出版、装祯、发行等。笔者对本馆2000年左右所订的上百种中文期刊进行了初略统计,发现将近三分之一的期刊贯以“优秀期刊”字样,有一些的确货真价实,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出于广告宣传的目的,水分很大。二、三种概念的相互关系及使用范围界定

就概念范围而言,“核心期刊”是一个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成果,被广泛接受的比较规范和成熟的概念,就内涵来讲,它实际上包含了“一级期刊”和“优秀期刊”的内容。一种某学科的一级期刊,必定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一种某学科的核心期刊,就其内容质量来说也必定是该学科领域的优秀期刊。就评价对象而言,“核心期刊”、“一级期刊”只评价期刊的内容质量,只有学术性期刊才有“核心期刊”和“一级期刊”之说。“优秀期刊”则不同,除了评价内容质量外,还用来评价编辑质量、装帧印刷水平、发行量、出版时效等。就内容特点而言,“核心期刊”的特点是学科性、代表性、兼容性,某一学科的核心期刊代表了该学科领域的学术水平,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一个学科的核心期刊放到另一学科就不一定是核心期刊,反之亦然。但也有的核心期刊横跨两个或多个学科。“优秀期刊”的使用范围太广太滥,有行业优秀期刊,学科优秀期刊,地域性优秀期刊,时间性优秀期刊等,不同范围之间没有可比性。就发展趋势而言,“一级期刊”是个行将消亡的概念。随着“核心期刊”概念的逐渐被认同、接受,最终会取代“一级期刊”而成为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唯一概念。“优秀期刊”的概念随意性太大,不宜用作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随着《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出版和被社会各界广泛参考、使用,“核心期刊”的概念已走出图书情报领域,被其它行业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学术水平的确认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教师,工作人员完成的工作量等,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等级别。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祥见中国高端论文网。

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被北大每年出版的《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揽》中被列出的期刊。

一共分为七编: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

第二编 经 济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 自然科学

第五编 医药、卫生

第六编 农业科学

第七编 工业技术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学术水平的确认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教师,工作人员完成的工作量等,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等级别。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试论工业与民用建筑核心技术 篇3

【关键词】建筑行业;民用与工业;施工技术;协调手段;核心要领

前言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筑产业得到系统发展,但是涉及内部资源与能源消耗数量急剧增长,甚至已经开始滋生枯竭危机,摆在建筑师面前的历史核心任务便是不断响应节能环保技术应用需求,使得多高层钢结构技术、太阳能、结构张拉技术得到细致衔接,避免成本与资源铺张浪费现象再次上演。

一、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状况论述

目前我国建筑事业面临巨大的市场经济消费压力,特别是在民用与工业建筑质量要求全面严格规范基础上,无序发展状态深度激活,使得施工技术迫切需求得到提升改善。其中混凝土浇筑技术作为特殊支撑环节,可以说直接决定工程整体安全质量。截至目前,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开始步入全新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民用建筑水准提升前提下,混凝土被广泛应用到建筑结构室内外装饰细节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涉及清水混凝土施工技艺在进行拆模期间必须充分界定睡饰面效果的不确定性。所以,这方面施工技术控制要求较为严格,不允许任何失误现象,无形中令相关工程师在拆模时毫无底气。毕竟上文已经强调,混凝土施工技术决定工程安全质量,其中任何操作程序都要确保清晰透明衔接,这样才不会滋生任何突兀反应。

二、创新形式的核心技术应用格局开放

现下我国在民用以及工业建筑领域中开始广泛引进丙乳砂浆施工技术,其中丙乳被视为某类水分散体,属于高分子聚合物,向其中加入数量水泥砂浆便顺势过渡成为丙乳砂浆。其对于建筑行业提供更多便利支撑条件,可以保留深度粘结功效,同时保留强效抗冻、防腐与耐老化作用,比较适合在民用建筑中大力开发,特别是在处理钢筋混凝土防渗与修补工程中,辅助价值更加显著。不论对于家庭卫生间或是工业建筑水厂防水,丙乳砂浆都能保留一下独特优势:

首先,高效的粘结能力。丙乳砂浆能够快速实现与混凝土粘结目标,对于新旧施工材料能够加以合理修缮,尤其在热膨胀系数与弹性模量细节上表现基本与混凝土材质相似。

其次,强劲的抗渗效果。这类材质密实程度高,能够针对离子、水等做出全面抵制,再就是保留酸盐、硫酸的腐蚀应对潜质,加上弹性模量丰富,能够优先适应寒冷空间。

最后,力学性能全面提升。丙乳砂浆抗拉强度与抗折能力处于不断提升阶段。总的来讲,对于民用以及工业建筑核心技术地位凸显辅助功效极为深刻。

三、节能技术的深度拓展

多高层钢结构是建筑领域中经常应用的节能材料,此类技术在响应国家生态环保政策背景下能够适当预留足够的抗震功效;同时其属于某种轻质结构,强度相对稳定,对于减少灰色污染结果作用深刻。透过上述技术灵活运用,可以有效缩减工程预设周期范围。至于多高层架构内部的框架与支撑体系排列格式十分复杂,抗震能力会随着这类特征做出正向回应。在悬挂、剪力墙等复杂架构体系控制空间下,涉及多高层结构抗震高度同步得到提升。实际应用环境中高层建筑主要结合框架结构与支撑体系就足够了,但是一旦超出既定高度规范指标,就需要配合框架-支撑体系予以调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类似超高层楼房实际上能够在框架基础剪力结构与框架核心之内进行合理改造。多高层钢结构存在标志性建筑特征,包括中信广场大厦等,相应地标志着我国建筑技术应用前景的创新迹象,证明多高层框架结构技术已经开始步入成熟轨道,对于推广核心技术应用理念影响价值深刻。结合目前世界建筑历史体系观察,涉及国外建筑钢结构技术已经延续百年之久,并且在高级住宅内应用现象普遍。而对比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技术发展实况,有关厂房、仓库等功用建筑局限特征显著。须知在钢结构建筑技术不断成熟背景下,我国不同民用住宅建筑钢结构改造需求逐渐强烈。按照客观层面审视,虽然钢结构建筑技术延展优势众多,但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技术缺陷问题,包括防火性能较差细节应该引起施工管理人员重视。如若处理过程中不慎造成失火现象,钢结构就会在高温环境中失去牢靠功效,最终必将造成轰然倒塌危机。处于这点考虑,目前我国建筑学专家已经将核心注意力投射在建筑钢结构防火性能提升层面之上,其中成就结果将对工业和民用建筑核心技术支撑能效产生必要的决定作用。

为了科学凸显我国建筑行业对于能源节约理念与生态环保政策的重视态度,有关太阳能的合理应用细节就依照热水器加以表现,目前我国这类热水器已经实现在小区中的广泛应用风尚。在太阳能与住宅建筑工艺实施一体化改造前提下,涉及农村住宅太阳能结构改善前景逐渐壮大。透过电、燃气热水器以此性投入与终生优惠特点进行系统对照,实现环境污染结果的有效抵制目标。作为建筑技术开发部门,需要适当开放太阳能发电端口,在引起政府与相关企业领导瞩目基础上获取必要的经济投入,在我国西部地区建立相对集中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区。当然,技术拓展工作中需要及时雨外国先进应用技术组织进行交流,争取去其糟粕,为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环保技术成就凸显贡献更多辅助力量。

结语

按照上述内容阐述,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民用与建筑技术应用细节理应得到系统性更新,尽量在适应时代发展前提下,有效稳固自身可持续发展潜质。再就是民用于工业建筑在技术拓展环节中必须充分利用不同形式的创新能源,能够及时响应国家生态环保政策,最终令工业与民用建筑全面迎合人们日常生活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小沅.浅析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6(14):156-164.

[2]沈坤明.浅谈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J].科技资讯,2011,26(24):64-67.

[3]江利.浅议多高层钢结构厂房的结构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3(11):77-79.

[4]闫兴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质量控制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8(05):99-101.

我国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篇4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

(一) 确定模糊综合评价指标集A。本文对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A的评价体系如下所示:

1、工程项目管理能力B1:其中包括进度管理能力C11, 造价管理能力C12, 质量管理能力C13, 采购管理能力C14。

2、人力资源能力B2:包括领导能力C21, 员工素质C22。

3、财务能力B3:包括偿债能力C31, 营运能力C32, 盈利能力C33。

4、企业环境B4:包括企业内部文化环境C41, 外部环境整合能力C42。

(二) 建立权系数矩阵。

由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各指标的性质、相对关系以及实际经验, 通过对指标的重要性两两进行比较, 采用1-9尺度。1-9尺度cij的含义如下:1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程度;3表示两个因素相比, 一个因素比另一个稍微重要;5表示两个因素相比, 一个因素比另一个明显重要;7表示两个因素相比, 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强烈重要;9表示两个因素相比, 一个因素比另一个极端重要;2、4、6、8表示两个因素相比重要程度为上述两个相邻等级之间。则可以得到下列判断矩阵:

(三)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λmax根据求得, 在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 Wi经过标准化后, 即为同一层次中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中的某个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也就是各指标的权重。

(四) 确定评判集。

设该事物可能出现的评语有m个, R可看作评价集合上的模糊评判矩阵, rij表示第i个因素的评定对于第j个等级的隶属度, 于是可以建立单因素综合评定关系矩阵:

其中, R的行数n决定于所含指标的个数, R的列数m决定于评价集中元素的个数。

(五) 模糊综合评定模型。

根据模糊数学矩阵的复合运算规则, 可求得模糊综合评定矩阵为:T=W·R。

(六) 计算评价对象的最终得分。

最终得分S, S=T×C。C是评价等级的分数所构成的列向量, 可以得到最终建筑企业核心能力的得分。

二、实证分析

(一) 根据1-9标度法, 假设对某建筑企业进度管理能力C11、造价管理能力C12、质量管理能力C13、采购管理能力C14, 进行比较后我们构造出如下判断矩阵:

(二) 求正互反矩阵M1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计算Mij的n次方根得:w′11=0.639, w′12=2.515, w′13=1.565, w′14=0.398, 对W′ij进行标准化处理有:w11=0.12, w12=0.49, w13=0.31, w14=0.08, 则得出特征向量 (权重向量) 为W1= (0.12, 0.49, 0.31, 0.08) 。

(三)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W2= (0.67, 0.33) , W3= (0.23, 0.31, 0.46) , W4= (0.75, 0.25) , W= (0.48, 0.13, 0.32, 0.07)

综合以上各权重, 可以得到相对总目标的权重分配向量:

(四) 模糊综合评价。

评价等级可根据习惯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 分别赋予相应的评价尺度C=[10, 8, 6, 4, 2]T。

表1中给出的是10名专家对该企业的各项指标给予的评价。 (表1) 例如, C11指标栏内代表10名专家中有1名认为好, 6名代表认为较好, 3名代表认为一般。用专家在各指标评价等级中的分布数除以总专家人数得到隶属度, 进而可得该企业核心能力的模糊评判矩阵:

(五) 计算出该企业在核心能力方面的得分为:

摘要:本文首先基于已有研究及调研结果, 建立了影响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利用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我国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并对该模型进行举例分析, 证明这一方法的实用性。通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为我国建筑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1]徐朗.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建筑经济, 2005.1.

核心建筑 篇5

建筑哲学--建筑学基础理论之核心--略评北京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相关问题

作为科学的建筑哲学回答了传统建筑学的一系列重大疑难理论问题:揭示了中国现实中“建筑”一词的确切概念及其所概括和穷尽的“建筑领域三范畴”;披露了建筑的第一本质和根本特征及其二者之绝对性;发现并论断了建筑的`三大普遍永恒规律及其辩证互动机制,阐释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传统与创新、一元与多元等相关疑难理论问题,提出了“形式链”新概念和“形式主义相对性”等新原理;指出了“建筑艺术”与“建筑是艺术”、“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这两对概念各自间的原则分野,在确证“建筑艺术”的同时,否证了“建筑是艺术”这一非科学的传统说法;论证了建筑与城市互为依存与制约的根本关系,指出了现代大城市建筑向“第三度”进军的无可争议的必然性.

作 者:李行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4 6(3) 分类号:N02 关键词:建筑领域三范畴   建筑本质和特征   建筑三大规律   形式链   形式主义相对性   “风水”  

核心建筑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 设计理念 核心要素

1、高层建筑的优点

在相同的建设场地中,建造高层建筑可以获得更多的建筑面积,这样可以部分解决城市用地紧张和地价高涨的问题。设计精美的高层建筑还可以为城市增加景观,如马来西亚首都的石油大厦和上海外滩的经贸大厦等。但高层建筑太多、太密集也会对城市带来热岛效应,玻璃幕墙过多的高层建筑群还可能造成光污染现象。

在建筑面积与建设场地面积相同比值的情况下,建造高层建筑比多层建筑能够提供更多的空闲地面,将这些空闲地面用作绿化和休息场地,有利于美化环境,并带来更充足的日照、采光和通风效果。例如在国内外很多地方的新建居住区中,由于建造了高层建筑群,留下了更多地面空间,可以更好地建设城市绿化和人们休闲活动空间。

高层建筑中的竖向交通一般由电梯来完成,这样表面看虽然增加了建筑物的造价,但是事实上,电梯间所用的位置一般都是最不好利用的位置,也将空间利用到了极致。

2、高层建筑整体设计指导思想

笔者认为,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不仅应保证高层建筑具有足够的安全性,还应保证结构的经济性、合理性。

2.1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

首先,要避免高层建筑密集。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間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其次,要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最后,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由此可见,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即建筑设计和规划。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已经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地完善发展。

2.2高层建筑的主体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一个全新要求就是要实现建筑本身的生态节能。对于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而言,在立面设计上一般跟高层建筑的上部立面不同,在建筑设计当中需要比较细致的设计,要将下部裙房设计的比较多样化,以免显得过于苍白。同时裙房还要进行一定的人性化处理,原因在于群众的视觉一般接触到的都是高层建筑的裙房部分,同时裙房对人们所产生的街道空间感的影响以较大。而对于高层建筑中的楼顶对整个高层建筑的设计形象又起到了个性化体现的作用,虽然对生态环境的意想不到,但是它们体现的是高层建筑的标志性和独特性,因此在楼顶的设计上也是不容忽视的。

与此同时,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塔楼部分虽然在设计上没有很大的变化余地,但是在高层建筑的底层部分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处理来实现对空间形式上的丰富,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一般都是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处理方法。

3、高层建筑中的分类建筑设计

3.1底层入口

高层住宅的底层入口处一定要避免设在当地冬季主导风的迎风面,而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由于比较炎热,因此底层入口可以全部或者是局部架空,避免对夏季通风的妨碍。

3.2建筑围护

由于人们在高层建筑上居住多半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围护的安装,从而给居民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同时,在高层住宅的窗户设计上,由于高层的风压过大,一方面会对外窗开关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擦玻璃的同时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外窗的设计上应该设计为推拉的启闭方式。

3.3服务设施

高层住宅建筑在设计上应当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服务设施,要在建筑底层入口处设置大楼管理人员的值班室,在值班室中配置夜间电梯紧急呼叫装置、公用电话以及值班人员必要的生活用品;还要在大楼内外设计分户信箱以及车辆的存放处,在具体的分户信箱的尺寸安排上,应该大于300mm,同时要保证对墙面面积占用较小的基础上与墙面垂直。

4、高层建筑设计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4.1消防问题

总体布局要保证畅通安全。在楼道的设计上要保证人员的流动畅通,便于紧急情况时人员的疏散。有采光设施或者照明系统,使居住人员在疏散中能保证安全快速撤离,从而避免发生踩踏等其他伤害。同时,合理进行防火分区。在高层建筑的楼道内消防器械、疏散通道必须合理分区,做到在火灾发生时,可以及时采用灭火措施和进行人员疏散。消火栓的位置应保证同层的任何部分都可以实现两个消防栓的水枪同时到达。

4.2电气问题

高层建筑设计中所需要注意的电气问题主要包括供电设计、应急照明和电梯位置合理设计。高层建筑供电多采用主要一个电源来自于区域变电所而另一个是自备的发电设备的模式,相对比较经济合理;应急照明的安装要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主要安装在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前室、消防控制室、自备电源室、变配电室、消防水泵房、防排烟机房的墙面上或者顶棚上。当电源断电时,应该能清晰地看到;电梯在设计中要保证位置合理,让电梯在运行中的噪音不会打扰用户的正常生活。电梯的最大载荷也要根据居住结构作相应的调整,保证居住者平时出行上的方便和快捷。电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要有方便快捷的方法使人迅速撤离。为了保证电梯正常而安全地运行,便于在发生事故的时候进行救人和灭火。

除此之外,防雷击也是高层建筑设计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应切实结合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

参考文献:

[1]刘建荣.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设计探讨 篇7

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设计, 是整个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 无论是作为整个建筑竖向交通的枢纽, 还是作为建筑抵抗水平作用的重要构件, 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核心筒由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 集中了电梯、楼梯、前室、各类管井、机电设备用房, 甚至卫生间等服务空间。其大小、位置、布置方式同建筑体型、功能、平面形状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个精简合理的核心筒, 不仅有利于提高整个建筑的使用效率, 对于维持建筑的安全稳定, 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减小交通面积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1 项目简介

其建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 建筑定位为配套齐全的新商业办公中心。项目总用地13723m2, 总建筑面积134321m2, 标准层建筑面积1131m2, 建筑高度120m, 地上38层, 地下2层。建筑1~4层为商业;5~6层, 8~22层, 24~38层为办公;7层以及23层为避难层;地下室为车库及人防工程 (见图1) 。

2 电梯交通设计

电梯是组织和实现超高层建筑竖向交通的最主要手段, 也是核心筒设计的一个重要节点。电梯交通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一般的载人载货, 还应考虑舒适度及效率, 利用最少的电梯, 经济高效地满足整个建筑的垂直运输需求。电梯交通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效率及品质。

对于办公建筑来说, 早晨上班时间出现上行峰值客流;中午午餐时间出现强度稍小的下行高峰客流和上行高峰客流;下班时间出现下行峰值客流。上行峰值客流的形成是雇主要求雇员在某一时间点前到达办公地点并开始工作, 此时乘客对候梯时间的容忍度较小;而下班下行时乘客对候梯时间的容忍度较大。因此办公建筑电梯多半采用单程快行和单区间快行服务运行方式, 主要解决上班交通中的上行峰值交通服务问题。

标准层在2000m2左右的超高层办公建筑, 通常将楼梯、电梯、前室、各类管道井及设备用房集中布置于核心筒, 并将核心筒至于建筑平面中心位置。这样布置不仅有利于办公空间的采光通风, 且能提供开阔的视野, 创造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 也有利于办公空间的灵活分隔。将核心筒置于平面中心, 也容易实现在核心筒四周布置环形疏散走道, 不仅方便交通, 也有利于组织安全疏散 (见图2) 。

超高层办公建筑, 内部使用人数较多, 为解决垂直交通问题, 可运用双轿厢电梯甚至多轿厢电梯系统, 采用设置转换厅和分区停靠的方式, 结合先进的电梯群控技术, 实现建筑内部人员高效的垂直交通。办公建筑电梯的数量是根据人数、高峰等候时间确定, 可按下列数据估算:每人使用面积为4~10m2/人, 或按总建筑面积的67%~73% (一般取70%) 计算使用面积。一般办公建筑一台额定载重量1000kg的电梯, 服务面积可为5000m2。由此可以计算出建筑办公区一共需设置6~7个电梯, 其中至少应有一台消防电梯。建筑每个服务区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宜超过4台, 双侧排列的电梯不宜超过2×4台;电梯不应在转角处贴临布置。成组布置的候梯厅宜紧凑布置, 以便迅速搭乘到达的空梯。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2.4m, 且不应大于4.5m。电梯分区宜以建筑高度50m或10~12个电梯站为一个区。本建筑高度120m, 层数共38层, 依据“高规”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 应设置避难层 (间) 。避难层的设置, 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 不宜超过15层。因此分别于7层、23层设置两个避难层。电梯也以23层为分界线, 分为高区电梯与低区电梯。5层至22层为低区电梯, 24层至38层为高区电梯。消防电梯的行驶速度, 应按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超过60s, 根据建筑高度可以得出电梯行驶速度不应低于2m/s, 综合考虑电梯效率、舒适度以及经济等因素, 最后将电梯速度确定为3m/s。

在电梯上行高峰时间的某个5min内, 乘客集中率达到高峰, 这时电梯的5min载客率就是衡量电梯输送能力的重要标志, 它是指建筑内电梯在5min内输送人数和建筑使用电梯人数的比值。对办公建筑来说电梯5min输送能力按13%~15%计算, 或者30min输送总人数的90%。乘客在等候电梯时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 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尤其在上班时间, 乘客对候梯时间的容忍度达到最低。因此候梯时间是我们评价建筑电梯交通配置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办公建筑电梯的高峰等候时间不应超过60s。

电梯是超高层建筑竖向交通的主要手段, 电梯的数量、设备特性一旦确定实施, 后期就不可能存在更改的可能性, 因此在设计之初就应予以重视。通过对建筑特性的分析, 制定出电梯基本的设备特性, 一步步在建筑平面中给予落实, 通过电梯运行特性以及电梯群控技术, 进一步优化、提高电梯运行效率, 从而实现整个建筑高效的运行。

3 安全疏散设计

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 其主体建筑高度高, 楼层多, 各种竖井、管道及设备繁多, 人员物质较为集中, 且由于其垂直疏散距离长, 一旦发生火灾, 将造成短时间内疏散人员大量汇集, 使疏散困难。因此疏散楼梯的合理布置, 以及有效的组织疏散, 对于提高建筑的疏散效率, 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就显得尤为重要 (见图3) 。

安全疏散是指发生火灾时, 在火灾初级阶段, 建筑内所有人员及时撤离建筑物到达安全地点的过程。超高层建筑因为高度高, 受经济结构等因素约束, 建筑一般平面都比较规整对称。因此在设计疏散路线时,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火灾发生时, 由于人们生命受到威胁, 往往因为过度紧张和恐慌而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 这时人们就会有习惯走老路的归巢本能。疏散的首选目标必然是常用的出入口, 如电梯、楼梯。而建筑客梯一般不具备防烟、防火的功能, 且由于电梯井道的烟囱效应, 不能作为疏散使用。因此以电梯为中心来组织整个楼层的疏散, 对于提高疏散效率至关重要。

火灾时疏散线路应为, 人们从着火房间到公共疏散走道, 再到楼梯前室或合用前室, 再到楼梯间, 然后由楼梯间疏散至室外或者其它安全区域。所经过的一系列空间应该越来越安全。为保证火灾时顺利的疏散, 高规要求高层建筑至少应设置两个疏散楼梯。两个疏散楼梯有条件应尽量分散布置, 并设在两个不同的疏散方向上。这样疏散人员到达疏散走道后, 能从两个方向进行疏散至前室和楼梯。另外我们以常用的电梯位置为中心, 以两个楼梯为疏散点, 通过疏散走道的优化布置, 形成环形交通网, 实现双向疏散, 能极大的提高疏散的成功率和效率。

超高层建筑由于高度高, 疏散距离长人员疏散无论是到地面还是屋顶, 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且高层建筑人员集中, 由于火灾中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容易造成疏散拥挤, 此时仅仅依靠疏散楼梯是远远不够的。从保障安全和缓解垂直疏散压力上来说, 避难层和避难间的设置就非常有必要。且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有的消防队、医院都配备了直升机。对于身处高处楼层的人员来说, 疏散至屋面比疏散至地面快得多, 如果条件允许在屋面设置停机坪也十分有必要。它不仅有利于营救身处高处楼层的人员, 也有利于消防人员从屋面快速进入建筑内部实施灭火及救援。

4 结语

超高层建筑标准层平面一般较小, 层数多, 垂直交通复杂, 核心筒作为整个建筑的脊梁, 不仅支撑起整个建筑, 更主导了整个建筑的交通、疏散。核心筒一旦建成便无从更改, 因此只有在设计阶段精简合理的布置电梯、楼梯、各类管井等配套服务空间, 这样的核心筒才能使整个建筑高效、有序的运行, 才能体现出超高层建筑简约、高效的特性。

摘要:主要从电梯交通和安全疏散两个方面, 对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电梯和楼梯的布置方式进行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电梯交通,安全疏散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质量安全监管司.全国民用建筑功臣设计技术措施 (2009年版) 规划.建筑.景观[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2

[2]GB50045-9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5年版) [S]

[3]GB50352-200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设计研究 篇8

关键词: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平面设计,竖向设计

0 引言

在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 人们对超高层办公楼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超高层办公建筑正向着智能化、综合化、灵活性趋势发展。对超高层办公建筑的核心筒来讲, 其设计水平与办公建筑的整体品质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对核心筒设计进行研究, 不但是建筑自身的必需, 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 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布局设计的重要性

核心筒是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受力结构, 影响着建筑的经济性及安全性。通常在核心筒内分布着垂直交通和公共用房, 这种布局决定着建筑整体流线的合理性。如果出现不合理的布局, 会造成电梯等候时间过长、客用与后勤流线混合、噪声干扰等不良影响, 直接关系到办公建筑的整体形象和经济收益。另一方面, 超高层办公建筑的主要疏散方式是楼梯疏散, 它的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用户的安全, 也是防火设计的重中之重。同时核心筒的面积和形状对标准层的实用率有着很大影响。如果说超高层办公建筑的幕墙是其外观设计重点, 那么核心筒就是它的内部设计重点。

2 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的布局原则

核心筒指的是办公场所外的公共部分的统称。它包含疏散走道、电梯、楼梯、卫生间、设备管井、设备机房等。超高层办公建筑往往要求有较高的实用性, 但提升实用效果势必会对舒适性造成影响。这时候需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在人员使用率较高的部位如电梯轿厢及电梯厅, 采用合理舒适的尺度, 而在管井、设备用房的布局上尽量紧凑, 避免无效空间, 如此抓大放小, 使核心筒的总体面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般情况下, 核心筒占标准层总面积的比例以25%为宜, 当核心筒面积占比达到28%时, 则表明有效使用面积降低, 不够经济。

根据核心筒在标准层平面所在位置, 可分为中央型、外围型和分散型, 其中以中央型最为常见。该布置方式不仅可以使办公空间获得采光最大化, 也利于结构形成框筒形式, 具有较高的抗侧移刚度, 因此被广泛应用。本文提及的核心筒均以中央型为例。为提高使用空间的利用率, 中央型核心筒又往往以标准层平面轮廓为基础进行设计。根据形状的不同分为方形、矩形、三角形等, 方形和矩形核心筒根据短边布置的电梯数量, 又可分为“三梯筒”“四梯筒”“五梯筒”等。在设计时要对建筑的使用性质和整体布局进行全面考量, 反复推敲设计效果, 才能使核心筒设计趋于合理。

3 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平面设计

3.1 电梯井道设计

电梯井道在核心筒面积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电梯的数量和分区形式直接决定了核心筒中其他功能部分的分布形式。当客梯数量较多、采用群控方式时, 单面不宜超过4部, 最好采用面对面的布置方式, 避免使用者因不能及时看到信号而错过电梯。在高档办公楼中应避免采用载重量1000kg的客梯, 因其厅门仅有1m宽, 轿厢尺寸也过于紧凑, 容易使人产生压抑感, 建议采用1150kg以上的客梯, 梯门1.1m宽可以提高人员进出的速度, 轿厢也有较为宜人的尺度。同时相同载重量和速度的电梯, 不同电梯品牌要求的井道尺寸、底坑深度、冲顶高度等各不相同, 在设计时应对比不同品牌的电梯参数, 使土建预留至少满足三个品牌的要求, 便于日后电梯厂家的招标。

由于超高层建筑中电梯往往采用高低分区的方式, 为保证电梯故障时人员逃生, 电梯规范中要求未停站的楼层每隔11m应设置电梯逃生门, 有条件时可在厅门处每三层设置, 但往往未设置电梯厅的楼层该区域已被作为他用, 如卫生间等, 开启逃生门影响洁具布置, 因而需要提前介入考虑。如确有困难也可采用轿厢侧向逃生门的方式, 利用相邻轿厢进行逃生, 此种做法轿厢的造价相对较高, 要求电梯井道之间仅留结构梁, 当井道之间设置了剪力墙时还应考虑逃生洞口的预留。

3.2 电梯厅设计

堂层核心筒是整个建筑电梯最密集的地方, 因此要从大堂电梯厅出发, 综合考虑各竖向分区电梯厅的分布, 以此确定电梯的布置形式。电梯厅常见的布置方式有“一”字型、“T”字型和“十”字型等。“一”字型布置使得各电梯厅相互之间处于独立状态, 在竖向分区中不使用的电梯厅可以作为开水间、卫生间等无需上下贯通的房间, 提高核心筒使用率, 也是矩形核心筒最常见的布置形式。“T”字型电梯厅则多用于方形核心筒, 在高区时当低区电梯终止后可通过掏空该区域楼板而形成挑高的高区电梯前厅。“十”字型也是超高层建筑中方形核心筒常见的布置形式, 在“十”字走道两侧布置电梯, 利用走道形成电梯厅, 可以使平面布局显得更为紧凑。一般来说, 电梯厅不宜太窄, 也不宜过宽, 太窄了空间感受过于压抑, 太宽了来回走动不便且经济性差, 单面布梯时建议宽度在2.5~3m之间, 双面布梯时建议宽度在3~4m之间。

3.3 消防疏散走道及楼梯间设计

在超高层建筑中火灾时的疏散极为重要, 疏散走道作为日常使用空间的一部分, 有必要提高其舒适度。因此一般超高层建筑中走道宽度的决定性因素是其舒适度而非疏散要求, 反而楼梯间的位置对疏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般塔楼部分两个楼梯间应分散布置, 避免过于集中, 当低区面积较大需要增加疏散楼梯时, 可在核心筒以外布置, 避免对核心筒的整体布局造成影响。依据防火规范要求, 通往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 使人员都必须经过避难层才能上下, 杜绝人员在混乱的情况下因为慌乱而找不到避难层, 错过救援, 因而疏散楼梯间的布置方式还需要考虑在避难层进行转换的可能性。

3.4 卫生间、开水间及清洁间设计

卫生间的设计可采用男女卫紧邻布置的方式, 不仅可以共用前室以节省空间, 也有利于给排水设计, 使得管线相对集中。为避免对卫生间使用的造成干扰, 清洁间建议紧邻卫生间独立设置。每层开水间面积也不宜过大, 设置一个台面用于放置电开水炉、饮水机及一个洗池即可。由于以上用水房间常随着不同的电梯分区变换位置, 会带来两个问题, 一是管线的不断转换, 横管增加, 这是管道布置较为忌讳的, 但与提高楼层实用率相比, 这样的牺牲在所难免;二是排水管会落到下层电梯机房的上方, 最佳解决方案是在机房上方设置小夹层, 管道在夹层中便于检修, 但此时需要特别注意下方电梯的顶层高度和机房高度受到夹层的影响是否仍满足电梯厂家的要求。在高度受限的情况下, 亦可采用结构降板300~400mm、同层排水的方式将横管接入竖向管井中。

3.5 强弱电间设计

强弱电间在超高层办公建筑中一般应分开独立设置, 分别需要大约5m2, 且需与用水房隔离开, 如若贴邻, 可采用双墙或混凝土墙进行分隔。其中弱电较为繁杂, 它涉及电视、网络、消防等方面, 在现代超高层建筑中智能化也是不可或缺的, 而弱电设计的系统化及专业化就呈现于智能化设计当中, 所以弱电间还需预留一定的空间以满足建筑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设计时为避免强磁场对信号产生干扰, 强弱电间最好分离设置, 这样也可避免强弱电桥架进出线过于集中, 影响走道净高。

3.6 空调管井、水管井及排烟井设计

从核心筒的利用率出发, 尽量所有的管井都在核心筒范围内解决。空调管井、水管井等首要考虑其垂直关系。由于超高层建筑中设备用房往往不仅限于设置在地下室而是需要分布于避难层, 避难层的上下两部分对于设备来说相当于独立的分区, 井道在不同分区是可以不贯通的, 因而需要综合考虑管井的竖向空间关系而不能仅限于平面布置。走道排烟井则必须在核心筒外围贴临走道处分散布置, 其目的为直接利用井道上的百叶进行走道排烟, 避免接管, 尽量减少对吊顶高度的影响, 同时还应考虑井道百叶洞口对剪力墙的影响, 避开剪力墙的端部进行设置。

4 超高层办公建筑的竖向设计

4.1 超高层建筑电梯交通流量分析

电梯交通流量分析结果主要体现在两个重要指标:5min运输效率和平均运行间隔时间。5min运输效率为电梯系统在5min内能运输的人数占整个建筑人数的百分比, 该参数代表了电梯的总体运输能力;平均运行间隔时间为不同电梯到达同一特定楼层 (通常为主要楼层) 的平均时间, 该参数对乘客的耐心和情绪有重大影响。它们有各自的评价标准:5min运输效率应大于10%, 平均运行间隔控制在40s以内。

以上方式为方案确定后用以复核电梯设置的合理性。在方案初期, 如何快速大致确认电梯的数量呢?《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表9.2.2建议办公电梯按建筑面积考虑, 经济级为6000 m2/部, 常用级为5000 m2/部, 舒适级为4000m2/部 (不包含消防和服务电梯) 。因此在方案阶段可以根据建筑面积来大致确定客梯的数量。表1为笔者收集的厦门地区近年来超高层办公项目设置的客梯数量和单部客梯的服务面积, 可作为参考。

4.2 超高层建筑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为了使电梯的运行速度与运载能力得到提升, 以此节约电梯数量, 提升标准层的实用效率, 对电梯布置进行竖向分区已是主流做法。其优点如下: (1) 可以减少停站数, 缩短运行时间; (2) 可以把人员流动较大的使用空间设于低层, 降低电梯运行能耗; (3) 通过分区停站, 电梯利用率得到提升; (4) 对于高区候梯厅下部或低层区电梯机房上部, 可用作其他用途, 实用率大大提高。

在电梯高低分区时, 基本以避难层作为划分的界限。因为电梯运行速度越高, 其顶层高度越高, 以梯速4m/s的电梯为例, 其顶层高度需要5m左右, 加上机房高度3m多, 相当于两层楼高, 因此最好利用避难层消化掉顶层高度和机房高度以免对办公楼层的使用造成影响。

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 电梯的分区和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超过2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 通常考虑增设转换电梯和空中转换大堂, 将电梯分区服务于各个区间, 并通过转换电梯串联地库及各个大堂, 提供高效的垂直输送。在没有设置转换电梯的建筑当中, 也不必让所有电梯都下至地下室, 通常只有消防梯和货梯 (服务电梯) 有这方面的硬性需求, 而客梯一般每个竖向分区只需一部到达地下室即可, 其目的也是提高电梯的整体使用效率。

4.3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竖向收进

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是不可能从下到上没有变化的, 其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它会随电梯分区的变动而改变, 由于竖向分区的原因, 电梯井道数量随着高度不断上升而减少;二是核心筒的剪力墙截面厚度也会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再而它会随着竖向空间形态而改变, 超高层建筑内外部空间设计往往富于变化, 尤其是近些年人们把中庭不断引入超高层建筑当中, 对于核心筒来讲, 必须与其平面空间相协调, 通常是把核心筒化整为零或偏心布置, 这对于竖向空间变动的超高层来讲并不合理。因此从结构经济角度考虑, 核心筒不建议在形体上发生太大的变化, 利用超高层结构影响较小的顶部楼层来进行空间上的突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5 结论

以上仅为笔者根据自身参与的几个超高层办公楼项目总结分析所得。相信未来建筑对核心筒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为提高设计效率, 在方案阶段就应该对核心筒设计方向做出准确判断。希望能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引起同行们的深入思考, 共同努力总结出更为准确高效的设计方法。相信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 核心筒的设计将会日趋合理, 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长春.超高层核心筒结构分析[J].建筑工程, 2011 (5) :12-13

[2]黄广良.分析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的设计内容[J].建设发展, 2012 (8) :58-59

打造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9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在技术、人才、资源上不同于别人,而且优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企业的管理即制度、组织、计划、协调上,一个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的竞争力上。它具有价值性(富有战略价值,可以为企业带来较为长期的超额利润)、独特性(从市场上买不来,别人很难模仿)、集合性(具有一加一远远大于二的效果)、相对稳定性(不会因个别人员的离开而消失)四个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核心”,即核心业务、核心业务流程、核心团队。核心业务是指企业在技术、资源上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包括产品和服务等)。核心业务流程是企业为完成核心业务而编制的集责任、计划、组织、协调、激励与约束制度在内的工作流程。核心团队是指在一个团队中的关键集体,既可以是完成企业核心业务的团队,也可以是在核心业务中最重要的重点业务和难点业务的团队。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有自己的核心业务,要有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的核心业务流程,并且要有一个核心团队执行这一流程。只有通过打造核心业务、开发核心业务流程、培育核心团队,才能真正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影响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由于受传统模式以及产业环境的影响,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总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依然不高,在核心业务、核心业务流程、核心团队三个方面都存在着束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问题。

核心业务方面表现为: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这也成为制约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瓶颈问题,表现在缺乏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环境和激励机制,忽略对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二是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推广力度不大,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偏低。三是科研基金不足,没有形成企业的科研中心,技术研发缺乏后劲。

核心业务流程方面表现为:一是管理水平不高,尤其缺乏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客户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缺乏驾驭市场的决策、应变能力。二是管理链条狭长,多级法人林立,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分散在各个独立的公司或经营机构中。

核心团队方面表现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少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施工现场劳务层作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能水平不高,仍然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范畴。

3 打造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是硬道理。企业发展要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首先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起有效的资源整合、集中和发展的战略架构,以及符合这个战略的现代企业制度与组织架构。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深化改革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必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资源整合,打造核心业务、开发核心业务流程、培育核心团队,打造核心竞争力。

3.1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打造核心业务

彼得·德鲁克指出:“任何企业都有两个(只有这两个)基本的职能:营销和创新,不创新就死亡。”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要靠产品竞争力来体现,而技术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支撑,优秀的企业都是核心技术在同行业中领先的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挑战,西方跨国公司技术对产品的贡献率达到70%,而我国仅为30%,技术上的差距是我们的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竞争力悬殊的根本原因。目前国内众多建筑企业在同一层次竞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不大,技术特点、特色不明显。对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来说,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在逐渐缩小,而应该强化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与高新技术接轨,提高竞争层次,打造核心业务,突出全面提供高质量建筑服务的能力和国内外一体化经营的能力,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3.2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基础,完善核心业务流程

核心业务流程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系,是企业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具有资信、品牌、管理、人才和技术等核心资源,但是,就目前的业务流程来看,最多只有资信和品牌资源能够集中到总部为整个企业所共享,其他资源往往散落分布在各个下属子公司,这些资源非但共享效果小,甚至会同台竞争和同业竞争,无法对提升核心竞争力产生贡献。业务流程已经在束缚着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必须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不断完善和再造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先进的体制机制,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通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三阶段”改革,形成极具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流程。首先,精干主业剥离辅业。通过剥离辅业,人员分流,减轻历史包袱,压缩管理层次,裁短管理链条;通过精干主业,人才市场化,引入增量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源效率,激发企业活力。其次,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资资本,以及上下游企业、企业员工参与公司制改革,通过整体改制、整体上市,实现国有大型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建立产权清晰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通过划区经营、授权经营、资源整合、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引导二级企业和部分具有优势资源的三级企业朝着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再次,提升集团整体品牌和实力。加大集团总部管控力度,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产权关系,理顺母子公司关系,强化总部支持服务职能,通过发挥集团总部的品牌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逐步将下属企业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向集团总部资源配置一体化集中。进一步推动下属企业专业化、区域化,并最终形成“集团总部——子公司(专业化公司、区域性公司)——项目”的公司组织架构。

3.3 以人本管理为支撑,培育核心团队

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即尊重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人是组成企业的最基本单元,企业的竞争力源自人的活力,无人则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还是发展壮大中国式的跨国公司,都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强有力支撑,所以企业要牢固确立 “人才是市场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把人才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展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战略支持,培育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团队。

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应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人力资源政策,提倡能力本位,大胆使用有创造性、创新精神,敢闯、敢干、敢承担责任,并具有职业修养和道德水准的人才。从简单的管理人转变为造就人,围绕着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来设计和安排制度,建立一整套能够激励人才,使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用人机制。要构建宽幅式的职务序列和宽带式的薪酬体系,为专业人员、技术人员搭设发展空间;要把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把经营预算的完成、利润目标实现的激励与工作强度、难度相结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薪酬方式,综合运用年薪制、一次性奖励、持有股权和股票期权等多种方法,让员工在为企业付出辛勤努力和汗水的同时,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真正体现人才,特别是人力资本的自身价值,从而吸引和培育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核心团队。核心团队运用技术、人才、资本、管理等多种资源和要素,对核心业务进行规划和管理,逐步建立起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从而螺旋式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工程管理与核心竞争力提升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核心竞争力,转型升级,成本方圆图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取得35年持续快速增长的惊人成就。国内庞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需求和海外建设工程服务的拓展, 使我国建筑业顺势而上, 一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然而, 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 以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优势的中国建筑业人口“红利”已接近临界点。预计到2015年人口增长高峰之后, 劳动力资源将会减少, 劳动力成本必然会增加。而另一方面, 中国城镇化进程在加快, 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或发达国家水平, 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建筑行业来说, 这又是一个利好的战略机遇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型国有建筑企业面临的是一个无地域优势和行业垄断的全竞争市场。能否获得项目工程, 拼的是实力与服务, 其内涵是企业对建筑工程的科学管理能力。如何抓住宝贵的机遇期, 强化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与能力, 是提升我国建筑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十分重要途径, 也是保证企业在竞争突围中做大做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1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基本特点

一般意义上, 企业的竞争力可以通过一个公式来表达:W=M· (P+P') , P指的是企业的生产力, P'是企业外部可利用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 是企业的外部关系。企业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加上企业的生产能力 (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能力是有限的) 两项之和, 乘以营销力 (M) , 就是企业的竞争力。对建筑工程项目而言,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更为复杂, 这与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基本特点不无关系。

1.1建筑工程行业的“三低”现实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 使建筑业异军突起, 建筑施工力量的不足, 造成了建筑企业的入市门槛低、建筑产品技术难度低和一线工人专业素质低的“三低”局面。“农民放下锄头就可以拿瓦刀”, 似乎谁都可以做“建筑工程”, 这是在相对一个时期内建筑业的真实写照。在市场有所波动的形势下, 就出现了“狼多肉少”、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态势。这就是行业的特点, 也是建筑业的一种基本态势。

1.2建筑工程企业的“订单经济”特征

在建筑工程企业, 获得工程项目订单是第一重要的事, 怎么去把订单拿下来。是企业时刻都要想着的事。即使已有工程项目在执行, 也要想着订单, 因为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工程项目任务, 建筑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不大可能的。不少建筑企业市场订单不稳定, 就是持续发展能力出现问题。所以获得工程项目订单非常重要。建筑市场必须是持续的, 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质量。

1.3建筑工程行业的“趋势性语言”

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的竞争白热化, 行业的“趋势性语言”表现为:一是工程项目的工期越来越短;二是质量要求越来越严;三是工程施工成本越来越高;四是业主报价越来越低;五是工程企业利润越来越薄。这也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其原因是竞争者越来越多。平均利润低, 这是一个“静态的”趋势, 也充分说明建筑行业竞争比较充分, 是一个有活力的行业。

1.4建筑工程市场的严峻形势

鉴于全球性经济的复杂多变, 建筑工程市场出现了“四难、四烦、四险”现象。“四难”是指接活难、干活难、结算难、收款难;同时有“四烦”:是指工程项目承担者需要面临垫资、被压价、工程款拖欠、“维稳”四件的“麻烦事”。特别是最近几年一些地方和单位提出的低价与保证金, 动则是几千万元, 或过亿元, 使建筑工程企业就很难办。一方面应收工程款回不来, 而另一方面, 企业中农民工工资不能拖欠, 否则影响社会稳定。一些小企业没有诚信, 但国企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而建筑工程企业还有“四险”:是指建筑工程企业时刻存在着营销风险、安全风险、成本风险和质量风险。

当前建筑工程市场出现“四难、四烦、四险”, 无一不在挑战着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创新水平与核心竞争能力。

2建筑工程企业价值链的转型升级

对于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中央早就有要求, 地方政府也在促进“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怎么转, 大型国有建筑企业的重点应当是价值链环节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央企, 更应该明确方向。如果沿着“施工承包商—工程总承包商—工程建设服务商—城市运营商”的思路渐进, 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从管理上看虽然有一定的跨度, 但是从价值链的环节来说, 这是向工程与产业的上游方向前行, 建筑工程企业的主动性就更大。

中建五局从2003年开始探索转型升级实践, 实行了“区域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的“三化方针”, 使“房屋建筑施工、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与投资”三大业务板块逐渐成型。十年时间, 确定了“20字”工作方针, 即:“房建求好、基建求强、地产求富、专业求精、区域求优”。具体来说, 中建五局的转型升级, 是按照建筑工程企业的特点,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来的, 实现了“三个转型, 四个升级”。

“三个转型”是指:经营结构上由单一的建筑施工转向三大业务板块并举, 发展方式上由速度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商业模式上由施工总承包转向施工投资联动。

“三个转型”的成功, 保证了企业沿着正确的战略路线发展, 而实现“四个升级”, 则是“产业升级、管理升级、素质升级、文化升级”。

2.1产业升级

已基本实现了三大业务板块的利润各占1/3。2012年实现合同额过千亿, 营业收入500多亿, 利润20多亿元的历史最好业绩, 产值利润率的水平在全国建筑工程行业更是处于领先位置。

2.2管理升级

坚持管理的“七化”, 即“区域化”、“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与“科技产业化”。按管理“七化”的要求, 十年里全局进行了11次区域性整合, 10次专业化整合, 把资源集中起来参与社会竞争, 解决了“同城竞争”和“同质竞争”的问题, 管理层级也由五级减少到三级, 形成扁平化的组织体系。根据本企业制定的《运营管控标准化系列丛书》, 作为全局的工作标准, 约500万字的《标准化系列丛书》分为三大部分, 分别适用于全局、分支机构和对工程项目;全局的管理信息化集成系统、信息化虚拟社区已经建成;现在中建五局在阿尔及利亚、刚果 (布) 等几个国家都有在建工程, 在加纳、肯尼亚、新加坡也有工程在跟踪, 我们提出的“百亿海外”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在“科技产业化”上, 坚持发展“四有科技”, 即:有用科技、有效科技、有根科技、有保障的科技。我们这几年就是通过这“七化”来实现管理升级的。

2.3素质升级

中建五局通过培训来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成立了培训机构“信和学堂”。该机构包括六个学部, 其中行政管理学部是针对管理人员的;执业资格学部与岗位相关联, 是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项目经理学部是针对项目经理这个群体的;职业技能学部是专门针对技师、操作工人的;在网络教育学部, 员工可以通过在线学习的“学分”, 直接与员工的考核挂钩达到激励员工学习的效果。学历教育学部是面向社会招收大专生;研究生学部主持“千人研究生计划”。此外, 中建五局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大等重点高校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等。这一套素质升级的“组合拳”, 有效促进了高质量人力资源聚集与提升。

2.4文化升级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但文化的力量又是“隐形的”。一个企业, 一年两年好靠运气;三年五年好靠制度;长期好则要靠文化。十年锻造的中建五局“信·和”主流文化, 本质是强调“信用”与“和谐”, 内涵是“信心、信用、人和”。其中, “信心”对应个体, “信用”指人与人相互关系, “人和”是体现最终结果。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用源自于个人内心的信念的力量, 营造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氛围, 从而达成和谐共生的目的。

从2003年开始“信心、信用、人和”三项工程建设, 到2006年提出“立德、立人、立业”的“三立”使命, 到2009年, 再提出了正确处理“四组关系”。这四组关系指的是“公与私”、“是与非”、“苦与乐”、“言与行”之间的关系。其中, 每一种关系又分为四种境界。比如“公与私”的关系可分为“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不分”、“损公肥私”四种境界。其中“大公无私”要提倡, “先公后私”必须做到, “公私不分”要受批评, “损公肥私”是被严厉惩处的。

3建筑工程的实施需要精细化管理

任何建筑工程项目都是为人服务的。没有“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就做不好工程项目。建筑工程从设计、施工到后期服务, 都应当考虑到工程项目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施工过程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工程质量与使用功能的满足, 重要的建筑工程还要经得时间的考验, 要给后续发展留下空间。这一切都需要由科学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作保证。而精细化管理则是这个管理体系中的核心要件。

经过十年的探索中发现, 精细化管理是优秀建筑工程企业的必经之路。而我们的精细化管理主要以围绕成本方圆图来展开的。这是一种理念, 也是一种工具和方法。

3.1成本方圆图是一种重要管理理念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方圆图 (图1) , 这代表了一个建筑企业运营管控的重要管理理念。它的一个核心是:建筑是围绕多个项目组成的, 建筑工程企业运营管控必须以项目为主体。

3.1.1成本管理外圆内方

内部管理是方的, 外边是圆的。经营效益、管理效益、结算效益用采用不同颜色表达不同的寓意。经营效益为咖啡色, 管理效益用蓝色, 结算效益是黄色。图中的实线和虚线, 表达不同的内涵。图为外圆内方。所谓圆, 就是圆通;所谓方, 就是方正。对外应周密、灵活, 圆要圆得有理, 开源上策划周密、思路开阔、方法多样。对内应稳健、严谨, 方要方得有据, 节流上结合实际、措施到位。

3.1.2项目生产力最大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生产关系可以促进生产力。工程项目是我们的产品, 要提升生产力, 实现人工、材料、机械等生产要素最节约、最优化的配置 (即用最小的成本产生最大的效益) , 从而使完成工程项目的生产力最大化, 使企业的生产力最大化, 最后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最大化。

3.1.3两个基石一条主线

即: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石, 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基石, 项目管理以成本管理为主线。作为建筑工程企业, 所有经费都是来源于项目, 如果项目没有收益, 企业就不能生存。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一切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另外, 项目管理要以成本管理为基石, 项目管理要落实到成本管理上面去, 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中心工作。

3.1.4权责利的统一

要解决项目经理和企业法人、项目和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企业是管控主体和利润中心, 项目是实施主体和成本中心。推行企业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责任制, 提倡集权有道、分权有章、授权有序、用权有度。总部为调控决策中心, 主要解决“不缺位”的问题。区域为授权管理机构, 主要解决“不越位”的问题。项目为一次性执行机构, 主要解决“不错位”的问题。要把经营效益、管理效益、结算效益分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考核与奖励, 做到权责利统一。

3.2成本管理方圆图是一种管理工具

其功能之一就是实施价本分离。通过这个方圆图, 可以将项目的合同造价和项目的责任成本区分开, 使价、本分离得以实现。

其功能之二就是划分3个效益。利用方圆图这个工具, 可以把经营效益、管理效益、结算效益分开。这有一个共知、共识、共行的过程。对三个效益, 要分别签订责任状, 按贡献大少, 奖罚分明, 不能吃大锅饭, 无功人员不受禄。

其功能之三就是强化四大支撑的成本属性。工期、质量、安全、环保都要讲成本概念, 因为项目管理是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 所以我们提出来“以工期为纲, 以质量为本, 以安全为重, 以环保为要”四项管控标准。

其功能之四就是控制建造成本的五类费用, 即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现场经费和周材费, 这五类费用要分别地进行分析, 财务核算要到位。通过信息化工程的实施, 统一核算标准, 数字一次准确到位。

3.3成本管理方圆图是一种管理方法

方法之一是“三大制度八项注意”。三大制度指的是项目经理责任制、合同交底策划制和分供方选择招标制, 这也是建筑工程管理最基本的制度;八项注意包含合同洽谈、价本分离、商务策划、供方管理、过程管控、签证索赔、结算收款、奖罚兑现。这都是需要认真去落实的。

方法之二是项目四大策划。要实现经营效益、管理效益、结算效益, 就必须完成现场策划、施工策划、商务策划、资金策划这四项策划。

方法之三是施工生产四项基本制度。即:项目经理责任制、组织策划制、过程管控制、结果考评制。

方法之四是“分资制”管理法。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中心, 现金流量以经营性现金流量为中心。分资制管理法, 是把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益分开, 经营费用是在企业层面, 管理费用是在项目层面。也就是将现场经费和企业经费分开, 资金分级算就是分级核算。收支两条线, 就是总部、分公司和项目部三级都要实行预算管理, 资金分级核算, 分支机构的费用由总部拨给, 而不能从项目上直接划用。“分”是基础, 要合理;“算”是关键, 要精细, ;“线”是保障, 要清晰。

一个建筑工程企业所有的收益、成本全在项目上。“分资制”做好了, 才能很好的理清各项关系, 企业才能管理好。

4结论

一般认为,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对大型国有建筑工程企业而言, 要在面对海内外激烈的竞争中, 获得持久的优势, 就必须在工程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 建立起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标识, 并使这种标识具有业主所看重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

中建五局在十年的探索实践中, 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谋求持续发展”为中心;实施“差异化竞争、精细管理、科技创新、素质提升、文化升级”五大战略, 制定出“房建求好、基建求强、地产求富、专业求精、区域求优”五项策略, 力求最大限度地提升“团队学习、总包管理、市场拓展、企业营业、风险管控、组织执行、融资投资、党群保障、品牌提升”9种能力。通过经营结构、发展方式、商业模式“三个转型”和实现产业、管理、素质、文化“四个升级”, 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初步完成了从十年前一个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大型“老国企”到资产优良、绩效显著的跨越发展历程 (图2) 。

在这十年中, 中建五局营业额由20多亿元/年激增到500多亿元/年, 利润总额由连年亏损到年盈利20多亿元。净资产总额也从由2002年的负2.15亿元增长到如今的60多亿元。2012年该企业是实现合同额1000多亿元, 创利税40多亿元, 主要经济指标依然呈现持续、快速、加速、科学增长。

也是在这十年中, 中建五局连续获得国家级工程奖项100多项, 省部级工程奖项600多项, 4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0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有40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2012年12月, 还荣获第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颁发的管理科学 (实践类) 大奖, 中建五局是该奖项设立以来唯一获此殊荣的建筑工程企业。

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在建筑工程管理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理论、方法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深刻体会到大型国有建筑工程企业的工程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种管理体系还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需要不断完善。这个完善过程恰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尼古莱.J福斯, 克里斯第安.克怒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2]唐纳德.索尔.如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0.

[3]卡尔.W.斯特恩, 小乔治.斯托克.公司战略透视[M].上海:波士顿顾问公司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

[4]王科, 姚志坚.“企业能力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J], 1999.

[5][英]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6]郝项超.战略地图和价值链比较研究.现代企业[J], 2005 (7) .

[7]凌芸.价值链理论在企业集成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J], 2009 (11) .

核心建筑 篇1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生;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人才类型注重实用型、应用性。高职学生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成为现实的一线生产和服务。在高职院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

建筑类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国家一线建筑行业培养合格的建筑类技术人才。2009年陕西清涧张家河大桥坍塌事件,2010年1月云南昆明新机场建设事件,让我们明白,建筑行业无小事,施工单位的一点疏忽,可能造成国家和个人不可弥补的损失。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更多因施工质量问题引起的灾难,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各种实践表明,成“技”要先成“人”,做“事”先要做“人”,过硬的专业技术是学生的“硬实力”,高尚的思想道德是“软实力”。在高职院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在不断的提升学生“硬实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学生“软实力”的提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实力的目标,最终为建筑行业输送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过硬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提供合格人才。

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类高职院校除了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外,还需要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以通过具体的日常管理,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团队意识,如我院的“阳光晨跑”让学生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提高“两课”教师的教学成效。

高职院校“两课”教育是把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文化、新思想、科学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广泛传播给学生的重要源头;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中输送思想道德合格人才的生产线。在高职院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加强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促使“两课”教师进行刻苦专研、与时俱进,自觉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同时并及时将学习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知行统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为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合格技术人才提供基础保障。

高职院校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知识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武装教育全党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用爱国主义作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不断创新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所有体系的核心部分,对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知识的学习。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改造世界提供有力的思想基础。在长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一直起到指导作用。所以,应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根本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长期追求的最高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所有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在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建设的30多年实践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蓬勃发展,取得了GDP位居世界第二,国内稳定和谐,国际和谐的可喜成果。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力量,所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主题。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生命力,是民族创造的源泉,在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始终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发展基础。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敢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谋求新的发展。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在“两会”期间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从而提出了“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他明确了当今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应坚持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高职院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到师生的内心,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刚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 [J]科学发展观研究 2008年7月

浅析建筑工程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 篇12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核心筒,选型,平面布置

框架核心筒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型式, 它是由位于建筑中部的核心筒和外围框架组成的结构体系, 核心筒由布置在楼层中央的剪力墙围成, 它有很大的抗侧力能力, 框架布置在建筑的周边, 一般柱距较大, 可以为建筑提供较大的空间, 这种结构形式也是适应建筑的需要而产生的。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地下室2层, 基坑深度10.8m, 考虑底板厚度在内, 基础埋深大于结构高度的1/15。地下室主要功能为停车场, 主体为办公及住宅用途。办公楼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核心筒为18层, 结构高度为90.60m。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本工程为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的高层建筑且位于沿海地区, 基本风压按照100a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 取基本风压值为0.70kN/m2, 风荷载体型系数采用1.4。

2. 结构设计

2.1 结构平面布置

为减小整体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两塔楼之间的影响, 避免塔楼质量和刚度不同所引起的扭转效应增大, 把塔楼和裙房之间采用140mm的防震缝自地下室分开, 从而形成多个较规则的子结构。从概念设计角度选择结构体系, 根据建筑平面布置, 结构体系采用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结构。其中剪力墙核心筒部分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筒体, 外围框架柱采用钢筋混凝土柱, 楼面梁采用普通梁, 楼板采用现浇实心板。剪力墙核心筒作为抵抗水平作用的主要构件, 外围框架柱主要承受竖向荷载。

为了增加楼板刚度采用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对于地下室顶板、加强层楼板以及屋顶楼板均适当加厚, 地下室顶板板厚取为200mm, 现浇空心楼板按L/35~L/40确定板厚。其余双向板均按L/40确定板厚。

为了保证楼板的整体性, 楼板与筒体的混凝土采用整体浇筑, 不得在混凝土筒体外周与楼板连接处留置竖向施工缝。结构标准层平面见图1。

2.2 结构立面布置

由于本工程立面较规则, 故框架柱和核心筒的截面以及混凝土强度由下至上逐渐均匀变化减小, 无明显的不规则性。核心筒剪力墙墙体上下连续, 只有外框架的部分框架柱需要转换, 因此相邻层的刚度没有发生大突变, 设计时只需在收缩层处通过框架梁来加强该收缩层的刚度。

考虑到核心筒除了承受主要的水平荷载, 同时还要保证其在超越荷载下由于开裂刚度下降后的延性问题, 因此核心筒的剪力墙采用低轴压比设计。在构造措施中, 在核心筒与外框架连接处以及洞口处等都设置有框架柱, 以保证核心筒与外框架的可靠连接。

2.3 基础设计

地下1层为五级人防, 地下1层顶板有约1.5m厚覆土, 荷载比较大, 为保证地下室的净高, 并减少基岩的开挖, 地下室楼盖可适当采用部分宽扁梁的梁板体系。本工程基底持力层为强风化闪长岩, 高层塔楼部分采用伐板基础, 其余柱下采用墩基加防水板, 裙房部分电梯间及楼梯间部分钢筋混凝土墙采用带型基础加防水板;所有地下室外墙均采用带型基础加防水板。

因地下水位较高, 为-1.0m, 纯地下室部分需采取抗浮措施, 拟采用锚杆来作为抗浮措施。地下部分及错层处因建筑功能要求不设缝, 由于总长大于规范值, 且裙房与两个塔楼高差相差悬殊, 故在裙房凹处设置后浇带, 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应力及减少沉降引起的次应力。

2.4 构造措施

为了使各单元内结构平面形状和刚度均匀对称, 剪力墙墙厚取200mm~300mm。大开间剪力墙及短肢剪力墙双向布置且宜挂直对齐, 以使整个结构抗侧刚度中心尽量靠近水平合力的作用线。墙肢厚比取为大于5, 这样既能保证结构的安全使用, 又能充分发挥所有材料性能, 降低了地震力, 使结构的受力性能得以改善。

5层以下外墙厚不小于300mm, 竖向钢筋为Φ12mm@150mm, 水平钢筋为Φ12mm@150mm;5层以上墙厚为200mm~300mm, 配筋不少于Φ10mm@150mm~200mm。因短肢剪力墙在压弯剪的复合状态下工作, 为保证在外界干扰下不致于失稳, 墙体厚度不易太薄且应双面配筋, 以防止平面处的受弯裂缝且便于施工。

3. 结构分析

3.1 计算原则

采用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进行计算分析。结构在竖向重力荷载、风荷载以及多遇地震作用 (50a内超越概率63.2%) 下的内力和位移均按弹性方法计算。框架梁和连梁等构件可考虑局部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

在进行重力荷载作用效应分析时, 柱、墙轴向变形应考虑施工过程影响, 施工过程的模拟2采用分层加载法。在进行风作用效应分析时, 正反两个方向的风荷载按两个方向的较大值采用。

抗震计算时, 考虑平扭耦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取36个, 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在内力与位移计算中, 结构计算从地下2层算起, 考虑回填土侧向约束。楼面框架梁与混凝土筒体的连接用刚接, 通过在梁、墙连接处的墙体内构造措施来实现这种连接方式。

3.2 弹性分析

弹性时程分析时, 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 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办公楼弹性时程分析结果见表1。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果表明, 该结构的时程分析平均地震反应均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的结果, 而且都满足规范对底部剪力的要求, 显然表明了所选时程曲线是正确的;计算结果也显示结构位移曲线比较均匀, 无突变, 不存在中间楼层薄弱层;同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 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

4. 结语

总之, 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采取的设计方法以及构造措施等有效地控制层间位移等要求, 本工程的结构设计方案以及分析方法可为同类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海波, 陈伯望, 沈蒲生.框筒结构的层模型简化分析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 04.

上一篇:具象意义下一篇:涡轮复合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