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标准纲要

2024-12-02

质量标准纲要(精选3篇)

质量标准纲要 篇1

刘源张,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质量专家;钟群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航教授;张钟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研究院研究员;李裕,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局;郭克莎,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巡视员;辛鸣,中央党校教授;朗志正,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著名质量专家;韩福荣,北京工业大学教授、著名质量专家;李俊,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质量法律专家;马林,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

恐怕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以上人员的组成都可以称得上是“豪华阵容”,1月19日,这个“豪华阵容”聚集在国家质检总局,他们要为正在拟定中的《质量发展纲要》出谋献策。

2010年,执行了15年的《质量振兴纲要》完成了历史使命。为在新时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质量科学发展,2010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启动新一轮质量中长期规划,即《质量发展纲要》的编制工作。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二五”期间专项规划预案,把《质量发展纲要》作为“十二五”期间95个国家级专项规划之一,明确由质检总局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统计局等9个部门共同编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后,质检总局党组决定把《质量发展纲要》编制工作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决定成立由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支树平任组长,质检总局、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建设部、国家统计局6个部门分管的部级领导任副组长,同时还有质检总局、发改委14个部门的司局长领导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为了编好纲要,在2010年11月,质检总局在总局网站和中国质量报、中国国门时报等一些媒体上开辟了专栏:“我为质量发展纲要建言献策”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问计于民,听取民声、民意,以更好地保证纲要的起草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度。2010年12月又召开十几个部门、十几个行业协会以及十几家大型国有企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从行业、企业角度再一次听取意见,最后形成《质量发展纲要》初稿。

“上一个纲要名称为《质量振兴纲要》,规划15年的质量振兴。这次纲要的名称定为《质量发展纲要》,重点谋划质量的科学发展。”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司长田世宏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质量发展纲要》的基本思路:“第一,要以‘十二五’规划建议所确定的主题、主线作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提出了质量的包容性发展和质量创新发展。在强调质量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建设,要围绕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条主线,从质量建设、质量监管的角度,提出了质量工作的方针、目标和一些重大举措。第二,在纲要里突出质量强国的战略地位。质量强国是我们在纲要里提出的国家性战略的一个举措,提出把质量定位为强国之道、兴国之策,把质量问题摆在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群众生命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这样一个高度。第三,指出了质量发展的工作方针。在纲要里设计了5句话、20个字的质量工作方针,即以人为本,安全为先,诚信至上,创新趋动,以质取胜。第四,在发展目标的设计上,主要采用长短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已有的提法与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稿中的一些新的提法相结合。并提出到202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五,质量工作内涵的考虑。把质量分为质量发展、质量安全两个方面来定位,质量发展的着重点强调的是质量建设和质量提升,从质量发展方面来推动,提出措施提出目标。在质量安全上强调质量安全的监管、质量责任以及风险管理等内容。”

“全面、系统,且多有创新”,与会专家们对纲要草案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待商榷和完善之处。

要站在大局和全国高度

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张纲向专家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全国质检工作会上征求各地局长意见时,有代表提出纲要高度还不够,仍然有质检部门色彩。那么如何摆脱部门色彩,如何才能立足于全局?”

“纲要应立足于宏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航教授钟群鹏提出,既然是纲领性的文件,就要有适时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把握质量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在政策、制度、方向、共性和基础性层面给予指导意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研究院研究员张钟华认为,立足于宏观首先要抓住中国质量问题的瓶颈是什么。我们现在的质量问题大概是卡在两个瓶颈上面,一是技术,二是诚信。在技术方面,我们的基础薄弱,基础元器件很多不过关,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整体质量搞上去很难,要正确引导,激励机制、评价机制都要有所改变才能有所促进。其次是诚信,现在看很多质量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诚信问题,加大惩罚力度,与监管结合起来,同时计量、标准工作等都要加以配合,使不法奸商无处遁形。这两个问题抓好了质量就上去了,也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环境质量不可回避

《质量振兴纲要》提出了三大方面的质量,即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而在《质量发展纲要》的草拟过程中增加了一类“环境质量”。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司长田世宏说:“我们也征求了各方意见,有的提出不变,但有的也提出建议,认为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质量发展纲要》作为一个国家纲要不提环境质量也有欠缺。”

“环境质量是绝对必要的!”《质量发展纲要》起草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质量专家刘源张态度十分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质量?说到底是要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都是为提高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中很重要的就是环境质量,所以环境质量是一定要写的。”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对此十分支持:“在2010年到2020年这个发展阶段里,环境目标已经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这个发展阶段不讲环境不行,第一是我们过去环境欠账太多,第二是我们这个发展阶段决定了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内容,这个方面内容好不好写先放一边,但该不该写?必须要写!”

突出政府服务定位

辛鸣同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这个质量发展规划是站在国务院、站在政府角度出台的文件,突出了质量的企业主体,这个理念确实对头,这个重点抓的也很对,质量发展企业是主体肯定没错,那么政府负责什么呢?第一条政府监管要下大力气,这个做得也对,确实目前中国的质量发展政府监管是责无旁贷,但有一块工作,包括质量提升,营造发展环境等,这些内容核心体现政府什么定位呢?是体现政府服务的定位,中国质量发展,政府不仅要在监管方面发挥作用。还要在提供服务方面发挥作用,事实上我们做的内容中包括夯实基础、培养环境、提升工程,这些都是我们政府服务的大量内容,要在服务上做好文章,也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

对此,对外经贸大学法学教授李俊提出了详细的意见:2004年我国出台了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去年底又出台关于加强法制政府建设的意见,其基本理念是政府和企业的角色要进行定位。该政府要做的事,比如制定标准、制定规则、加强规则的执行都是没问题的,但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应该予以尊重。因此《质量发展纲要》应该表达市场机制对质量发展的基础作用。李俊建议,《质量发展纲要》可以考虑吸收西方国家产品责任的管理制度和理念,通过市场机制的融入,优胜劣汰,加强品牌建设,推进名牌战略,鼓励消费者维权,增加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内部动力和外在压力。

此外,与会专家还就促进质量诚信制度建设、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名牌认定机制、加强质量教育工作等提出了意见。

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支树平代表质检总局感谢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质量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他说,要高举质量强国旗帜,推动质量强国战略。当前,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充分论证质量强国战略的内涵、理论依据、目标任务和实施途径。在纲要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尤其是听取专家意见,还要专门听取主管质量的政府领导、行政部门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的意见。支树平表示,质量强国必须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作保障,质检部门要主动会同教育部门,推进大专院校设立质量专业和研究院所,广泛培养质量管理人才,夯实质量强国的人才基础;要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建立消费者认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名牌认定机制。

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张纲代表起草工作组表示,下一步要认真研究专家意见,尽快修改完善《质量发展纲要》内容,在更大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确保《质量发展纲要》编写工作质量。他希望社会各界积极为《质量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建言献策。

质量标准纲要 篇2

(二)中国近代史纲要标准预测试卷

(二)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是在(乾隆朝后期)。A.乾隆朝后期 B.康熙朝后期 C.雍正朝后期 D.道光朝中期

2、规定中国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界内”的不平等条约是(《北京条约》)。

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南京条约》 3、1894年11月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孙中山)。A.洪秀全 B.严复 C.孙中山 D.康有为

4、《天朝田亩制度》确立的平分土地的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A.平均地权 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C.均贫富 D.免劳逸、不纳粮

5、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A.B.冯桂芬

C.曾国藩 D.李鸿章

6、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是在(1898年)。

A.1895年 B.1896年 C.1898年 D.1900年 7、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这个内阁被讥为(皇族内阁)。A.皇族内阁 B.影子内阁 C.贵族内阁 D.立宪内阁 8、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A.香港 B.广州 C.东京 D.檀香山

9、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的事件是(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A.“二次革命”的失败 B.壶关战争的爆发

C.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发动 D.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10、《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翻译者是(陈望道)。A.陈独秀 B.李大钊 C.陈望道 D.李达 1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关于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

A.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B.关于工农联盟问题 C.关于建议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 D.关于武装斗争问题 12、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邀请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召开(国民会议)。

A.国民会议 B.国民参政会 C.各界民众代表会议 D.国民善后会议

13、中国共产党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的会议是(八七会议)。

A.中共五大 B.中共六大 C.八七会议 D.古田会议

14、毛泽东最早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的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但对本本主义》

15、标志着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的是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同红十五军团会合于(陕北吴起镇)。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陕北吴起镇 16、1936年,东北各抗日武装统一为(东北抗日联军)。A.东北抗日联军 B.东北义勇军 C.东北人民革命军 D.抗日游击队 17、1938年,国民党战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取得大捷的战役是(台儿庄战役)。

A.淞沪战役 B.忻口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战役

1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的中心环节是(发展进步势力)。A.争取中间势力 B.发展进步势力 C.孤立顽固势力 D.打击大资产阶级 19、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的文件是(《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A.《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B.《共同纲要》

C.《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D.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20、开创人民军队攻占大城市先例的是(攻占石家庄)。A.攻克济南 B.攻占石家庄 C.攻克南京 D.攻克北平21、1947年二二八起义发生在(台湾)。A.上海 B.南京 C.香港 D.台湾 22、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人民政府达成(和平解放的协议),标志着中国大陆的和平统一。

A.废除农奴制协议 B.和平解放的协议 C.进行土地改革协议 D.开展社会改革协议

23、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特点是(过渡性)。A.长期性 B.过渡性 C.独立性 D.短暂性

24、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对企业利润实行(四马分肥)。A.定股定息 B.四马分肥 C.加工订货 D.统购包销 25、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是(一定要努力把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A.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一定要努力把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D.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 26、1957年整风运动的形式是(开门整风)。

A.闭门整风 B.开门整风 C.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 D.批评和自我批评

27、“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A.李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C.天安门事件爆发 D.反击右倾翻案风

28、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起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A.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国十一届五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29、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 C.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D.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中心

30、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二、多项选择题

31、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主要来自(地主、商人、买办、官僚)。A.地主 B.商人 C.买办 D.官僚

32、洋务派举办的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A.轮船招商局 B.开平矿务局 C.天津电报局 D.上海机器织布局

33、袁世凯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接受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A.向日本借款扩充自己的势力,准备武力统一中国,其中“西原借款”前后共8项,总数达1.45亿日元 B.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

C.接受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D.与列强签订出卖铁路利权合同

34、五四运动是全国规模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参加这场运动的有(工人阶级)、(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A.工人阶级 B.学生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3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是因为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这些阻碍来自于(外国资本的压迫)、(本国官僚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军阀官僚资本的压榨)。A.外国资本的压迫 B.本国官僚资本的排挤 C.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D.军阀官僚资本的压榨

36、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的讲话)。

A.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B.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的讲话 C.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37、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在国统区制造的镇压爱国民主运动的惨案有(“一二·一”惨案)、(较场口血案)和(下关惨案)。A.“一二·一”惨案 B.五州惨案 C.较场口血案 D.下关惨案

38、中华人民共合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39、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A.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B.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C.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D.国营经济是主体,非公经济为补充

40、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A.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D.第四步,到21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简述1931年初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答:阶级路线是: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土地分配方法是: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 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简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一是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二是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三是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务必要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七届二中全会的意义:它正确的解决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变问题,为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在理论是和政策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3、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和性质。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特征是,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的特征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建立起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 社会形态。其本质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其特点是非独立的社会形态,其 性质是过渡性。

4、简述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

答:第一,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 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 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第二,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 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质量标准纲要 篇3

一、序言

标准化是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素,是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五”期间,我市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制定了19个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技术操作规范,建立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21无公害产品,有2个企业开展了食品生产企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工作,备案企业产品标准360个,有23家企业的29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对410个企业产品执行标准进行登记,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85%。钢城区顺利通过了标准化达标验收。标准化工作为依法实施监督提供了依据,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作用日益凸现,实施标准化战略已成为我市质量兴市战略的重点工作之一。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标准化管理水平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使用标准落后,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日显突出,因此,加快我市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市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这一历史时期,标准化事业既面临严峻的挑战,更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更好地发挥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作用,为自主创新奠定基础,推动标准战略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山东省“十一五”标准化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莱芜市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的,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技术进步、保护资源和环境、保障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点,建立健全我市结构合理、内容完善的标准体系,推动我市标准化工作水平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积极组织实施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工作,全面强化我市标准化基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争取强制性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得到全面实施。全市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8%以上。莱城区、钢城区全部通过标准化生产达标验收;争取组织企业起草国家标准6个;食品标准化示范项目合格企业5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农业标准化基地20个;建立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4个;标准化良好行为4A级企业3家、3A级企业6家;GAP认证4家;无公害产品30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

三、主要工作

(一)农业标准化工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多元化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中心,既符合莱芜农业特点和实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监测体系、推广实施体系,以适应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围绕我市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运用WT0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围绕莱芜 “三辣一麻”、国家重点瘦肉猪生产基地、黄金桃生产基地等优势、特色,加快农业、林果业、畜牧业等行业的生产技术规程的制(修)订工作,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地方标准制修订,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十一五”末,争取制修订生产技术规程26个,参与制修订地方标准5个,基本形成具有莱芜产业特色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2、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落实好“十五”期间农业标准化成果,继续推动示范项目产业化、优势产业规模化,辐射带动相关产业标准化进程,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标准的实施工作,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继续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等市场化经营模式,结合育种、栽培、施肥、浇水、收获、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带动农户种植(养殖)的标准化管理。“十一五”期间,建立出口生姜大蒜标准化示范区、十六万亩“优质桃、优质梨、优质杏、优质大樱桃”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十万亩“无公害核桃、无公害花椒、无公害板栗”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莱芜黑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1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进一步加强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大我市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大对检验机构的投入,增强检验手段,提高检测水平。加强对农产品检验机构检测标准的核查,加快采用国际检测标准的步伐,确保检验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和先进性。.4、加强农业标准化实施监督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发布机制,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要围绕“菜篮子’’、“米袋子”、重点出口产品等群众关心、社会影响大的农副产品,狠抓质量安全标准和其他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实施,引导监督生产者、加工企业严格实施标准,从源头上抓好产品质量,推动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

5、推动农产品认证工作,健全农产品认证体系,把推行农业标准化与开发、培育、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农业良好规范和品牌农产品相结合,推行全过程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行全面质量控制,以质量取胜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十一五”末,力争培育30个无公害产品,2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莱芜东兴源食品有限公司、泰和食品有限公司等4个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GAP认证,(二)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围绕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营造健康安全消费环境,规范和促进我市食品工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我市食品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的实施和监督,为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全,促进我市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建立健全食品标准体系。根据我市经济发展需要和食品工业特点,结合国家食品标准体系状况,清理整顿企业标准,建立起包括食品产品标准、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和HACCP应用指南等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

2、强化标准的实施。在抓好第一批北京汇源鲁中食品有限公司和莱芜东兴源食品有限公司承担的2个食品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再设立3个食品生产企业示范项目,通过示范试点推动食品标准的实施。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标准的备案管理和标准登记工作,引导和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十一五末,全市食品生产企业标准覆盖率达到100%。

3、加强标准实施的监督。利用食品通用实验室,建立完善我省的食品检测体系,强化食品标准的监督。

(三)制造业标准化工作。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莱芜实际,“十一五”期间重点做好冶金、煤炭、机械、纺织、化工、食品(包括农产品)等六大产业链的标准化工作,突出我市产业优势,进一步夯实我市企业的标准化基础。

1、组织工业企业按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达到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要求。重点加强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通过强化标准化基础,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末,实

现我市标准化良好行为(GSP)企业4A 级企业4家,3A及企业6家,主要工业企业达到AA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水平

2、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为目的,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实现采用国际标准工作的新突破,建立重要工业产品的采标计划,推动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3、继续加强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管理,“十一五“末,两区标准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四)服务标准化工作。围绕全市服务业发展重点,为建设现代服务业、振兴传统服务业、规范新兴服务业,加速制定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社会的服务标准体系,大力推动标准的实施,为促进服务业的优化提高和快速发展,规范和提升各行业服务水平发挥基础性作用。

1、全面推行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十一五”末全市设立各类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达到 6个,推动示范项目建立实施满足需要的服务标准体系,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引导带动行业的发展。

2、重点做好旅游业标准化工作。“十一五”末,建立一批标准化模式和标准体系较为成熟的旅游标准化示范项目,围绕旅游服务食、行、游、住、购、娱等六大要素,规范示范项目的相关方面服务,全方位提高示范项目的服务质量,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3、加强商业零售企业的以商品质量管理为核心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推动全市主要商业企业开展商业零售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工作,在商品采购、配送、门店管理等方面建立实施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提高商品质量管理水平,保护消费者利益,推动行业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4、推动物流标准化工作。突出地方特色,引导钢铁物流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

(五)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标准化。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节矿以及保护环境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积极贯彻落实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节矿以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省地方标准。

2、完善资源节约技术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促进资源节约标准的实施。

3、引导企业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实质性参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废旧产品及废弃物回收利用、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危险废物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

(六)标准制(修)订工作。

结合我市产业特色,在农产品、节能、环保、高科技产品等领域组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积极推动企业实质性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化活动,承担国家、国际标准制(修)订任务,组织企业开展国内外标准化学术交流,提升我市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力。“十一五”末,争取组织企业制定“智能光学高温仪”、“天丝纱”、“生物降解免水冲厕”、“超高分子聚乙烯长丝”、“旋流微泡浮选柱”等国家标准 6个。“香肠”、“大红袍花椒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5个。另外积极组织制定一些特色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通用技术条件等地方技术规范。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的宣传和实施工作。强化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建立标准化法规实施监督机制,完善企业自我监督,强化标准化行政执法,依法推动标准化工作的实施。

(二)建立标准化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形成标准化工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加强对标准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对企业开展标准化检查员培训和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内审员培训,普及标准化知识。加大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力度,把农业基层技术人员和农业管理干部作为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骨干力量,予以重点培训,形成一支既有标准化专业知识,又懂农、林、牧生产技术的专业技术队伍。依托行业、企业和专业技术机构,建立形成我市各个方面的标准化专家库,形成我市专业的标准化工作从业人员队伍、高水平专家队伍,全面服务于我市标准化事业的发展。

(三)增加对标准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支持,市政府在《莱芜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意见》中规定了对为主制定国家标准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奖励的政策,明确了对标准化事业的资金支持。两区分局积极争取同级财政的支持,增加标准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广开资金渠道,创新标准化经费投入方式,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筹措标准化事业发展经费,为标准化事业提供资金保障。

(四)创新标准化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企业以标准赢得市场先机,鼓励企业积极申请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为应对发达国家“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进行技术垄断的趋势,促进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申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建立标准研发基地,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研究、制定,鼓励和推动我市企业技术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通过标准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五)加强标准化宣传推广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食品安全、资源节约、旅游服务等专题,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消费者多渠道开展标准化宣传活动,营造关注标准,参与标准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编制说明

(一)编制目的。

1.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

2.适应加入WT0后新形势需求,不断提高我市一、二、三产

业发展水平,增强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扩大我市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

3.建立科学合理、协调统一与省标准化工作对接的“十一五”建设规划。

(二)编制原则。

1.科学合理--体现我市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同时可操作性强。

2.重点突出--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突出食品标准化、农业标准化、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制造业标准化等工作。

(三)编制依据。

上一篇:火灾自动预警子系统下一篇:建筑物结构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