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料标准

2024-10-17

有机肥料标准(共10篇)

有机肥料标准 篇1

有机肥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肥源。一度因化学肥料大量涌现和普遍应用, 而得不到重视。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 有机肥料的许多优良特性得以突显, 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有机肥料营养元素齐全, 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保肥、保水能力, 改善作物根际微生物群, 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提高作物品质, 是一类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肥料, 近年来施用量逐年增加。

然而, 有机肥料质量标准NY525-2002经过近10年的执行, 已严重滞后于有机肥料行业的发展, 部分内容及指标限值急需修改。为此, 在总结有机肥行业生产、流通和应用环节经验的基础上, 农业部组织专家综合各方意见, 对旧标准进行了部分修改, 制订了NY525-2012新标准。

1 新旧标准的主要不同之处和修改、调整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分析

1.1 适用范围不同

旧标准适用于以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等富含有机质的副产品资源为主要原料, 经发酵腐熟后制成的有机肥料。新标准适用于以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和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加工的下脚料为原料, 并经发酵腐熟后制成的有机肥料。

新标准将市场上出现的非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和以非动植物产品为原料加工的下脚料为原料的所谓有机肥排除在外, 防止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无机碳充当有机碳, 蒙骗消费者和质检检测。

1.2 产品定义和功能不同

旧标准中有机肥料是指主要来源于植物和 (或) 动物, 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新标准中有机肥料是指主要来源于植物和 (或) 动物, 经过发酵腐熟的含碳有机物料, 其功能是改善土壤肥力、提供植物营养、提高作物品质。

新标准明确了有机肥料生产的最主要工艺———发酵腐熟;明确了有机肥料为含碳有机物料, 排除了含碳无机物料;明确了有机肥料生产、使用的三大功能和目的:改善土壤, 提供养分, 提高作物品质。

1.3 技术指标要求不同 (见下表)

新标准将水分含量、酸碱度要求放宽是为了满足企业和用户生产、应用的要求。因旧标准水分要求严格, 生产企业不得不增加成粒后继续烘干环节, 产生不必要能耗。虽然新标准水分含量增大, 易滋生杂菌, 但其对蛔虫卵和大肠杆菌值指标无变化, 可保证质量, 防止不合格品流通。新标准水分适度放宽, 既节能减排, 又为有益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生存环境。

新标准一方面提高了总养分含量要求, 增强了有机肥的商品性;另一方面严格限制了重金属含量, 增强了企业环境责任, 减少污染, 节约能耗, 避免资源浪费。

1.4 项目检测方法不同 (有机质含量检测)

有机质是有机肥料的主要成分, 含量多少直接决定其商品性。然而在实际检测工作中, 有机质的检测方法一直存在争议, 这给肥料生产、施用带来不便, 也给相关检测部门、执法部门带来不便。新标准增加了氧化校正系数1.5, 对有机质含量进行了重新定义, 解决了争议, 方便了对有机肥的质量控制。

2 关于新标准的几点建议

2.1 应明确描述避免争议

新标准应对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的检测方法做进一步的更详细的描述, 避免误读和误判。如:样品的前处理, 描述过于简单, “称取过Φ1mm筛的风干试样……”, 应明确风干样为“原始样品经充分粉碎后在摄氏60-65°烘干, 并置于实验室内回潮, 与空气湿度平衡而重量稳定后, 过Φ1mm筛的试样”。

2.2 应进一步完善检测方法

有机肥中有机碳和无机碳成分较难区分, 有机质含量的检测方法本身不能区分, 而腐植酸的测定方法也未完全统一, 项目未列入标准。因此存在个别不法商贩将非有机物质添加到有机肥中以次充好, 干扰有机质含量正常测定, 故应进一步对有机碳和无机碳成分区分检测方法的研究, 杜绝漏洞, 尽快改变明知有假劣产品而无从取证的局面。

摘要:本文重点将有机肥NY525标准2002版和2012版进行对比分析, 说明其不同之处, 并简要分析了修改和调整的原因及其合理性。

关键词:有机肥料,标准

参考文献

[1]NY 525-2002, 有机肥料[S].

[2]NY 525-2012, 有机肥料[S].

[3]王宗抗, 罗树生, 等.新版有机肥标准解读及思考.

[4]严超, 徐培智, 解开治, 等.浅析我国精制有机肥质量标准存在问题及主要指标的制定[J].广东农业科学, 2008 (9) :60-64.

有机肥料标准 篇2

有机茶尚未有特定的国家产品标准,它只是在各企业采用的常规茶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要开展有机茶种植和加工,生产有机茶所必须遵守的规定和产品指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99年制定了有机茶颁证标准,通过专家审定后于1999年9月份发布,并据此开展有机茶颁证工作。

有机茶标准的要点:

1、向茶叶行业引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关于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基本准则。标准依据IFOAM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参考欧盟等国以及我国有机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标准(AA级),结合茶叶特别是我国茶叶行业的实际而制定,使我国有机茶的生产与开发有一个基本的依据。

2、规定有机茶生产的生态环境、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病虫草害治理以及茶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3、规定有机茶的产品标准,特别是产品的卫生指标要有较高的要求。

4、规定有机茶认证机构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开展有机茶认证过程必须遵循的程序。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经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证书。

有机茶叶是一种无污染、纯天然的茶叶。有机茶也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有机茶很多,消费者在购买绿色有机茶时,可向经销商索要验证绿色有机茶认证机构颁发的《有机茶原料生产证书》《有机茶加工证书》《有机茶交易证明》三个证书,如果这三个证书没有或不全,即可证明经销商销售的绿色有机茶是假的。

“一品一码”新标准下的嘉仕有机 篇3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有机食品”以天然无污染的种植特点受到追求健康人士的追捧。与此同时,有机的高价和监管的缺失让不法企业采用购买有机认证、张贴假冒认证标签等作假手段。为了杜绝不良商贩钻空子,不让普通食品披上“有机”的外衣欺骗消费者,国家认监委对2005年6月发布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进行修订,并于201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标准的实施犹如投下一块巨石,在鱼龙混杂的有机食品市场中掀起不小的波澜——相当数量的“有机蔬菜”一夜之间改头换面,变成了“精品蔬菜”、“无公害蔬菜”;原本混迹于有机行列中的蜂蜜、枸杞和水等,也都被排除于认证行列之外。新标准的出台,在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有机行业的良性发展,这对上海君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正规企业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

一品一码,追溯产品生长过程

新标准规定,所有有机产品的包装上不仅要有认证标签、认证单位,新的防伪标签上还要有18位随机数字构成的有机码,形成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消费者刮开涂层后,可以登录“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http://food.cnca.cn),在“有机码查询”中输入18位有机码,就能得到完整的商品信息。

在行业规定的认证码之外,上海君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生产的117个菜品,每一种还另外有一个16位编码,会员登陆公司的菜品追溯网站(www.just-efarm.com)后,就能通过这一编码查询到每个菜品的信息,包括种植过程中的投入物和每一阶段的生长情况等。菜品采收前,由基地品控部对菜品进行检测,包括农残检测和菜品包装质量检测,只有检测合格的产品才能进行分拣、包装、配送,并获得其唯一编码。

除了会员配送制度以外,普通消费者还可以在上海各个世纪联华大卖场购买到嘉仕有机产品。

厚积薄发,跨越认证高门槛

新《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被业内视为“国际最严”的标准, “严”字当头,无疑是对企业严苛的考验。对君地生态来说,有了花大手笔做的前期准备,应对起新规则来也是得心应手。

有机肥料标准 篇4

肥料是人类食物链的粮食。所以,肥料中有害物质不仅直接影响环境和作物生长,还间接或者直接影响动物以及人类健康,影响到居民“餐桌”安全。也就是说肥料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保证,把好肥料质量安全这一关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肥料包括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两类。目前化学肥料的主要有害物质为重金属、缩二脲以及氯化钠、氟化物等杂质盐类、矿物放射性和部分有机污染物,主要通过矿物原料、加工过程生成或者副产、使用废酸等途径进入。我国部分地区的磷矿重金属(如Cd、Pb等)含量较高,会造成作物重金属超标。

对于有机肥料,由于环境污染以及集约化农业的发展,大量污染物质进入畜禽粪便、城镇垃圾和城市污泥等有机肥资源中,导致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菌等)不断积累,其长期使用将对土壤、水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威胁。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江苏省集约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的调查资料,如果按欧盟绿色食品生产用有机肥标准来评判,则Zn超标66%,最高达标准值的8倍;Cd超标40%,最高达标准值的16倍;Cu超标34%,最高达标准值的25倍;Cr和Ni分别超标14%;Pb超标4%。即使按欧盟常用有机肥标准来评判,Zn超标52%,Cd超标20%,Cu超标26%,Cr超标10%。

目前,肥料生产用原料除了化肥生产所需要的煤炭、天然气、磷矿、钾盐、硫铁矿等矿物原料外,有机肥料的来源更为复杂和广泛,大量使用的是集约化养殖业的动物粪便以及以褐煤、风化煤、泥炭等矿物原料。另外,各类污泥、城市生活垃圾以及生物制药、味精、造纸、皮革等工业的下脚料也会作为有机肥料原料。但这些原料在含有营养的同时,也含有各类有害物质。如不允许使用,则造成废物大量堆积,同样会污染土壤和水环境;如不加管理地使用,则会直接造成对作物、粮食安全的危害,也会污染环境。通过肥料分级、分类管理,将不同品质的原料应用在不同植物上,控制不宜使用的污染物通过肥料进入食物链,既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和确保粮食安全,又可以合适的原料用在合适的植物上,保证肥料原料的有序、合理利用。

对国外肥料,特别是有机肥质量控制标准、有机肥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体系,以及有机肥施用过程中的技术规范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表现为:(1)随着环境科学研究的进展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日益关注,国际上对农业上施用的城市垃圾、污泥、以及畜禽粪便中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日益严格,而我国标准比较落后;(2)有些发达国家针对不同的土壤条件以及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有机肥施用技术规范,而我国有机肥施用技术规范则至今未有,导致农民在有机肥施用过程中往往大量盲目施用,最高每亩达8~10吨;(3)发达国家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质量控制有一整套标准化的管理程序,包括产品的生产、包装、认证、标识等,有一批相关法规来规范有机肥产业,保障该产业健康发展,而我国目前状况混乱。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农产品,尤其是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绿色壁垒将日益增多,关于肥料中有害物质种类及其安全限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迫在眉睫。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1月23日发布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出了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的工作任务。要求科学施用化肥,禁止使用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严格控制稀土农用。

简而言之,制定本标准的意义在于通过在明确提出各类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和限量指标的基础上对肥料进行分级,以期控制有害物质通过肥料进入土壤和食物链的途径,确保粮食质量安全;按照有害物质的含量分级指导建立分对象施用等安全施肥规则;确保肥料可利用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污染原料的非预期使用;提高我国肥料安全质量水平,提升生产企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

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国内存在的问题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建立了不同类别及用途生物有机肥的质量标准。如欧盟将商品有机肥分为2级(Class 1, Class 2)、德国分为2级(I,II)、西班牙2级(Class A, Class B),而奥地利将商品有机肥分为A+(用于有机农业)、A(用于农业和儿童公园)、B(用于园林、土地整治)3级;加拿大BNQ分为3级(Type AA, Type A, Type B), CCME分为2级(Category A, Category B);美国华盛顿州2级(Grade A,Grade AA), 德克萨斯州2级(Grade 1, Grade 2)。不同级别有害物质的限量值差别甚大,如以Cd而言,欧盟Class 1 为0.7mg/kg, Class 2 为1.5mg/kg;奥地利A+为0.7mg/kg, A为1.0mg/kg, B为3.0mg/kg; 美国华盛顿州Grade A为10.0mg/kg,Grade AA为39.0mg/kg。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生物有机肥料具有品种种类多、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尤其是在研制开发微生物与有机营养物质、微生物与无机营养物质的复合而成的新产品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些产品目前在我国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在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和减少化肥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生物有机肥料在国内外尚无确切的定义和分级。我国目前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表现为:(1)随着环境科学研究的进展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日益关注,国际上对农业上施用的城市垃圾、污泥,以及畜禽粪便中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近年有较大幅度的下调,而我国有关重金属的控制标准仍是1987年颁布的(GB8172 -87,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标准比较落后;(2)有些发达国家针对不同的土壤条件以及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有机肥施用技术规范,而我国有机肥施用技术规范则至今未有,导致农民在有机肥施用过程中往往大量盲目施用有机肥,最高每亩达8~10吨;(3)发达国家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质量控制有一整套标准化的管理程序,包括产品的生产、包装、认证、标识等,有一批相关法规来规范有机肥产业,令该产业健康发展,而我国目前状况混乱。

3 标准研究内容

本标准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本标准规定了肥料的分级,给出了各个等级的有害物质限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工艺生产的各类有机肥料、化学肥料或者由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制成的商品肥料,以及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根据国外的研究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肥料分为生态级、农田级和园林级3个等级,总养分(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质量分数(有机肥料以烘干基计)≥5.0%作为肥料的通用要求,并符合相应产品标准中的要求。

3.1 不同级别肥料的有害物质限量要求

3.1.1 园林级肥料限值要求

园林级肥料指能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园林植物生长、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的并可使用固体废物作为原料一类肥料。此级别的肥料可以允许使用非危险废物的固体废物,因此需要依据GB5085.1~GB 5058.6鉴别标准进行鉴别。此鉴别标准为鉴别肥料的最低要求,只有满足不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等任何一种危险特性的物质,才能当做肥料使用。

3.1.2 农田级肥料和生态级肥料限值要求

农田级肥料指能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提高土壤肥力、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的一类肥料。根据“十一五”土壤污染调查发现,土壤中重金属、总镍、总钴、总硒、总钒、总锑、总铊、氟化物(水溶性氟)、缩二脲、多环芳烃、石油烃总量、邻苯二甲酸酯类总量等污染物的含量有所增加,肥料所使用的原料、生产工艺过程中等不可避免的将上述一些有害物质带入肥料中,进而进入到食物链中,影响人类健康并危害环境,因此,对农田级肥料的有害物质及其含量限值进行了规定(见表1)。生态级肥料指能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不给生态系统带来负面作用、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一类肥料。作为比园林级肥料和农田级肥料更高级别的肥料,生态级肥料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应少于农田级肥料,并且对有害物质的限值指标应更加严格,具体指标见表1。

3.1.3 生态级肥料所使用的基础肥料要求

生态级肥料是比园林级肥料和农田级肥料要求更高级别的肥料,因此,本标准规定,生态级肥料还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所使用的基础肥料见表2列名,使用其他基础肥料在投放市场前均应按环保部《化学品测试方法》中208《陆生植物生长试验》进行陆生植物生长试验,并且在一定暴露期间产生的不良改变与对照相比不大于25%(EC25)。

3.2 不同级别肥料的安全要求

肥料是人们用以调节植物营养与培肥改土的一类物质,能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与循环,并能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生长茂盛。然而,市面上大量涌现的低劣肥料甚至假肥料造成了植物出苗率低、烧苗、减产、品质恶化等后果。为避免这些恶劣的后果,确保肥料对植物的安全性,引用了环保部《化学品测试方法》中208《陆生植物生长试验》,规定园林级肥料、农田级肥料和生态级肥料均应进行陆生植物生长试验,在一定暴露期间产生的不良改变与对照相比不大于25%(EC25)。这是不同级别的肥料应达到的最低安全性要求。

其次,本标准规定,不应在肥料中人为添加染色剂、着色剂,以及对环境、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危害的激素等添加物;若添加植物生长激素,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否则不得检出。

再次,当发生因肥料造成作物减产、绝产等质量纠纷时,应依据GB5085.1~GB5058.6鉴别标准进行鉴别,并按《化学品测试方法》中208《陆生植物生长试验》进行陆生植物生长试验。

最后,达不到园林级的肥料不能作为肥料施用到土壤中。

3.3 肥料分级及要求测定的试验方法

3.3.1 外观

用目视法测定,外观应为粒状固体、粉状固体或液体产品,无肉眼可见机械杂质。

3.3.2 危险废物鉴别

危险废物鉴别包括腐蚀性鉴别、急性毒性初筛、浸出毒性鉴别、易燃性鉴别、反应性鉴别、毒性物质含量鉴别六大部分。采用的方法标准分别为:GB 5085.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5085.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5085.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GB 5085.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GB5085.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具体测试方法可详见相关标准。

3.3.3 有害物质测定方法

不同级别肥料中总镉、总汞、总砷、总铅、总铬、总镍、总钴、总硒、总钒、总锑、总铊、石油烃总量、氟化物(水溶性氟)、缩二脲、三氯乙醛、蛔虫卵死亡率、粪大肠菌群数、多环芳烃、抗生素、三聚氰胺、邻苯二甲酸酯类总量等具体的分析方法见表3。

4 问题讨论

由于我国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繁多,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多样,有机肥料来源繁杂,而且肥料中有害物质在不同的土壤-植物系统和土壤-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积累规律不一,为肥料中有害物质的控制标准制定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肥料标准的确立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包括政府不同管理部门之间、职能管理部门与肥料企业之间、不同肥料企业之间、肥料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可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而科研人员之间也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因此,如何寻求各方的平衡,制定科学的肥料分类分级管理体系框架也是本项目的技术难点。

本标准实施后,建议选择代表性肥料生产企业和肥料施用园区,进行肥料分类分级标准化管理的应用试验,评估肥料分类分级标准化管理的效果,修改、完善肥料分类分级标准化管理体系内容,并建立应用示范工程或示范区,并将技术成果用于建立高效、科学、准确的为社会共享的测试分析方法,为我国肥料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5 结语

《肥料分级及要求》国家标准适用于各种工艺生产的各类有机肥料、化学肥料或者由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制成的商品肥料,以及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本标准将肥料分为生态级肥料、农田级肥料和园林级肥料三个级别,给出了各个等级的有害物质限量要求、试验方法等。生态级肥料可用于生态级作物、农田级作物和园林级作物,农田级肥料可用于农田级作物和园林级作物,园林级肥料只能用于园林级作物。通过对肥料进行分级,可以控制有害物质通过肥料进入土壤和食物链的途径,确保肥料可利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我国肥料安全质量水平,提升生产企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

摘要:本文对肥料分级及要求进行了研究,认为制定《肥料分级及要求》国家标准的意义在于通过在明确提出各类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和限量指标的基础上对肥料进行分级,从而控制有害物质通过肥料进入土壤和食物链的途径,确保粮食质量安全,确保肥料可利用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污染原料的非预期使用,提高我国肥料安全质量水平,提升生产企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对行业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肥料,分级原则,危险废物,有害物质,肥料安全

参考文献

[1]GB15618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S].

[2]GB/T6274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S].

[3]GB/T6379.2-2004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2方法[S].

[4]中国环保部化学品登记中心.化学品测试方法生物系统效应卷[M].

[5]抗生素在有机肥料-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转化及影响的研究进展[J].上海农业学报,2013,29(4):128-131.

[6]有机肥对环境的影响及预防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113-115.

[7]上海口岸进口化肥中有害物质含量监测及潜在风险分析[J].检验检疫科学,2006,16(1):67-71.

[8]日本、韩国、台湾地区肥料相关的立法及其对我国肥料管理的启示[J].土壤.2012,44(4):529-534.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精选) 篇5

适应专业: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课程类型: 学时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化学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标准适合化学化工系本科学生使用,理论学时数不少于108。《有机化学》是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以及其他有关课程的基础上,学习的一门新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和高中教师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工生产方面和教学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本门课程面向化学和化学师范专业类全体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素质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突出学生主题,尊重个体差异

本门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3.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本门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4.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本门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现场实际,能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课程资源。

5.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等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产、学、研结合,走订单式教育

本课程要求化学师范专业学生到中学教育实习,把教与学结合起来。

7.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校内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团体,参加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设计思路。

本门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针对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本着为社会服务的原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本门课程设计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对知识目标描述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目标动词,对能力的描述使用了“描述、掌握、会用、知道、完成”等目标动词。标准中理论知识模块为重点论述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则更注重学生参与及实际效果。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中学教师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教学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中学教师等方面的工作,培养化学师范类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立体异构、有机合成等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强化与实际的联系。

通过实践技能教学,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教学以基本技能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训练主要有蒸馏、分馏、减压蒸馏、重结晶、萃取等。还要加强相关实验理论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的培养。改革训练环节,更新实验内容。将传统的有机实验整合为认知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岗位实践三大模块。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处理化学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有关内容的联系,将其内容融会贯通。要充分注重教学的互动性,把学生作为主体,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尤其要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要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精心编排具有较强思考性的讨论和练习,且在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醒悟的时间,寓能力发展于求知之中,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以及善于质疑,勇于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程教学中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端正生活态度:

(1)具有主动参与、积极进取、崇尚科学、探究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意识;(2)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5)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即有机化学概述、各类有机化合物、立体异构、有机合成四大模块。实验分为认知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两大模块。

第一单元 有机化学概述模块

课题一 绪论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1.了解有机化学及其发展简史;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3.掌握共价键理论、键参数及键断裂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4.掌握诱导效应的定义和特点;

5.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步骤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2 提高内容。

1.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2.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

3.诱导效应 §1.3 扩展内容。

4.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5.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掌握有机化学的历史发展,了解其基本内容。

(三)学时分配。2学时

第二单元 各类有机化合物模块

课题二 烃

烷烃 单烯烃

二烯烃和炔烃 脂环烃 芳香烃

小结及习题课

课题三 烃的衍生物

卤代烃 醇酚醚 醛和酮 羧酸

羧酸衍生物

小结及习题课 含氮化合物 杂环化合物

小结及习题课

课题四 有机生命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和核酸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小结及习题课

(一)课程教学内容 §2.1 基础内容。

1.了掌握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和 Markovnikov规则,理解自由基型的加成反应历程;

2.掌握炔烃和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了解炔烃的物理性质; 3.掌握单环芳烃的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和定位效应的解释及应用; 4.掌握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影响因素; 5.醛、酮的化学性质。§2.2 提高内容。

1.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及醇、苯酚、醚的制备; 2.理解β-消除反应历程及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 3.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2.3 扩展内容。

1.掌握芳香族重氮化反应及其重氮盐的性质,了解染料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2.掌握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制法。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其制法;掌握相关反应机理。

(三)学时分配。72学时

第三单元 立体异构模块

课题五 对映异构 §3.1 基础内容。

1.掌握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掌握手性、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等概念;

3.掌握fischer投影式使用规定,及与Newman式、楔形式、锯架式的转换;

4.掌握含有一个和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及R、S命名规则; §3.2 提高内容。

1.构型的R、S命名规则;

2.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3.3 扩展内容。

1.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掌握立体异构基本原理。

(三)学时分配。4学时

第四单元 有机合成模块

课题六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4.1 基础内容。

1.掌握有机合成思路;

2.掌握有机合成基本方法。§4.2 提高内容。

1.有机合成路线设计。§4.3 扩展内容。1.路线设计。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掌握有机合成的方法。

(三)学时分配。8学时

第五单元 化合物鉴定模块

课题七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5.1 基础内容。

1.掌握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掌握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5.2 提高内容。

1.能对较简单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的谱图进行解析。§5.3 扩展内容。

1.通过四大谱图鉴别有机化合物。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掌握化合物鉴定的基本现代物理方法。

(三)学时分配。10学时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建议。

教学中要根据有机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多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反应,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

(2)充分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模型、图表、教学资源库,尤其要在课件中制作具有动画效果的立体结构模型,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3)设计课程内容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引入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难点教学单元组织课题组教师集体备课。

(5)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中要考虑相关知识向专业课的延伸和基础知识的巩固,利用实验过程进一步化解教学难点。如羰基还原和由格式试剂制备醇,芳胺中氨基的保护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等。

(二)考核方式建议。

本门课程是一门考试课,评价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办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评定包括小测验、提问和发问、小结、作业、设计方案、综述论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在教与学两方面把“过程”与“终结”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理论占总评成绩的70%。

(三)教材选用建议。

1.实用性。理论教材的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强调实用性、综合性。目前师范专业选用李景宁主编的《有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工与制药专业选用高鸿宾的《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实践性。增加实训的内容,让学生易于理论联系实践,技能操作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3.基础性。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即包含职业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还应该考虑近学科,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可采取模块式形式编写,在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模块基础上,根据就业趋向,用“活模块”形 式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4.综合性。教材内容要广泛,适用面广。内容要包含职业要求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还应该包括非技术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5.形式多样性。教材的内容组织形式要多样,内容要灵活。要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理论及时地编制到教案中去。

(四)资源开发建议。1.校内外实训基地

2.网络教学资源 3.教学资源库

(五)条件建设建议。建立年轻教师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主讲教师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分不同时间点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作为保障高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在课程开课初期,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现场听课评估,在结业考试前由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对新入科室的年轻教员和首次承担《有机化学》主讲教员,必须进行培训,培训方法实行专人负责制,要求受培训者在一年之内必须完整地听一轮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在进行正式上课前,必须进行预讲以及进行预实验。

有机肥料标准 篇6

有机农业是一种能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持续生存的食品生产体系。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是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不使用转基因的生产模式,是一种回归传统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有机食品的发展,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生态破坏区的治理和恢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有机农业对在消除贫困、解决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保护生态多样性、应对气候恶化和促进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有机食品的发展。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支持发展有机食品。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同时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将积极开发有机农产品列入其中。农业、环保、质检、卫生、工商等部门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商务部将实施了良好农业规范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以及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出口企业列入农轻纺产品贸易促进资金的使用范围。

近几年,我国有机农业从以出口为主逐渐转向国内超市商场,有机产业正在由出口拉动型向国内消费拉动型转变;种植面积也从最开始的几十万公顷到现在经过认证的200多万公顷,有机食品成为目前最为推崇的健康食品。

1 有机产品认证新版标准主要修订内容

新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总计修改124处。其中第1部分(生产)修改54处;第2部分(加工)修改37处,第三部分(标识与销售)修改17处,第4部分(管理体系)修改16处。

2 新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主要变化和特点

2.1 对标准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增补了部分内容

增加了引言,描述了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增加了通则,对植物、微生物、动物生产、加工中共性的问题提出了要求;增加了设施农业、芽菜、饲料生产和加工的标准要求;增加了动物福利(畜舍和活动空间)的具体定量要求;将有机产品生产活动中关于记录的要求全部移至标准第四部分“管理体系”中,并增加了部分记录要求;增加了部分定义、必要的引用标准等。

2.2 标准对于有机生产的要求更为严格

新的国家标准加严了对生产加工环境的要求,如:畜禽饮用水需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明确了在同一生产单元内,一年生植物不允许存在平行生产;明确了缓冲带上种植的植物不能认证为有机产品;明确了轮作种类数量要求;对允许使用的投入物质提出了限定条件,硫磺、过氧苯甲酰等不再允许在有机产品生产加工中使用;使用标准列表外的投入物质,需经评估后方可使用;规定有机产品不得检测出任何禁用物质残留。增加了强化追溯能力的要求记录,如:“所有生产投入品的台账记录”、“植物收获记录”、“动物(蜂)产品的屠宰、捕捞、提取记录”、“有机标识的使用管理记录”、“培训记录”和“内部检查记录”等。

2.3与国际有机产品认证法规和标准接轨并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

新的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参考了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有机标准和法规的先进理念和要求,同时依据我国相关部委对生产加工的最新法规要求和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强制性标准要求及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诚信道德水平和实际有机生产、加工销售情况,对标准进行了修订。在允许使用的投入物质列表中,剔除了部分国际允许使用但我国强制性标准不允许使用的物质,对部分我国允许使用的物质按国际标准增加了使用限定条件,如:限定了波尔多液的使用限量要求(每年每公顷铜的最大使用量不能超过6kg);限定了海盐和盐水的使用条件(仅用于种子处理,尤其是稻谷种子)等。增加了“不得误导消费者将常规产品作为有机转换产品或者将有机转换产品作为有机产品”的规定;增加了“标识为有机的产品应在获证产品或者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加施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及其唯一编号、认证机构名称或者其标识”的规定;在生产、加工、经营质量管理手册的要求中增加了“有机标识的管理”、“可追溯体系与产品召回”、“持续改进体系”等要求;在生产、加工、经营操作规程中增加了“加工厂卫生管理与有害生物控制规程”和“标签及生产批号的管理规程”;修改并增加了可追溯体系与产品召回的标题和产品召回规定。

GB/T 19630-2005和GB/T 19630-2011标准对比见表1(生产部分)、表2(加工部分)、表3(标识与销售部分)和表4(管理体系)。

3 两版标准的对比与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主要变化和特点。

有机茄果类蔬菜质量安全标准研究 篇7

1 提高茄果类蔬菜品质和质量安全的有机生产措施

有机强调的是生产过程, 而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的都是基地内具体的某一个产品[2]。所以有机茄果类蔬菜重在用有机农业生产的方式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关键是产地环境条件选择和生产投入品的控制, 可提高茄果类蔬菜品质并防控在生产过程可能带入的有害气体、重金属、农残等化学性污染和细菌污染等生物性危害。

1.1 产地环境选择

(1) 生态环境[3]:无污染源影响, 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 生态条件良好的生产区域, 以消除汞、镉、铅、砷、铬、二噁英、放射性物质等的污染。有机茄果类蔬菜园与常规农业生产区域之间应设置≥30 m的缓冲带, 以隔离农药等的污染。缓冲区农作物应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栽培管理, 有效隔断常规生产方式对有机蔬菜园的污染。

(2) 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灌溉水, 与GB/T19630.1-2011《有机产品第l部分:生产》[4]和文献[3]中要求一致。

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5]中二级标准和GB9137[6]的规定;

土壤质量。虽然NY 5010-2002[7]和GB/T 18407.1-2001[8]均无锌、铜和镍的指标要求, 但广西农田土壤背景值中重金属超标情况不容乐观[9][10]。而且蔬菜对锌、铜、镍的富集不容忽视, [11]报道, 芜湖市三山区蔬菜中重金属富集富集系数大小为:Zn>Cu>Mn>Cr>Ni>Pb>As>Co>Fe。[12]东莞地区常见的7种叶菜类蔬菜存在明显的Pb、Ni超标问题。[13]杭州市不同蔬菜茎叶对土壤Cu、Zn多为中度富集。所以土壤环境质量仍然以符合GB15618-1995[14]中的二级标准为前提, 其中砷、铬执行旱地标准;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GB5084-1992[15]二级以上标准的规定, 土壤管理按GB/T 19630.1中规定要求。

每1年检测空气、土壤、灌溉水质量一次, 防止重金属等在环境中累积。

1.2 生产投入品的控制[16,17]

(1) 种子质量:符合GB 16715.3[18]中种子二级以上要求。严禁从疫区引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 且抗逆性强、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有较强抗性的品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繁育或禁用物质处理的种子。

(2) 肥料:肥料必须符合相应国家或部颁标准;肥料种类必须符合GB/T 19630.1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4]的规定。农家肥等必须经高温堆沤, 并充分腐熟, 杜绝生物性危害[19]。禁止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垃圾肥、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防止重金属、生物污染和土壤板结, 利于可持续生产。

(3) 植物保护产品投入: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产品防治病虫害、草害。杜绝使用有机生产禁止使用的农药。药剂必须是GB/T 19630.1[4]中附录A表A.2所列植物保护产品或其复合制剂, 或者使用按该标准附录C原则评估的植保物质。以防止农药污染。

(4) 果面护理:清洁表面可按GB/T 19630.1[4]中附录A表A.3使用有省级卫生部门批准, 可用于食品表面清洗的漂白剂。洗果的水余氯含量应符合GB 5749-2006[20]中规定。不得使用色素、乙烯利等护色或催熟。

1.3 生产试验

1.3.1 生产措施

(1) 选好实验验证基地

田阳县南部山区的坡洪镇、五村乡的天安村、伏王村远离城镇, 地势较高, 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带来的污染, 适合进行有机茄果类蔬菜的种植推广。课题组在坡洪镇天安村驮兰屯建立了有机茄果类生产试验地5亩, 其中核心试验田2亩, 其中番茄1亩, 青椒1亩。试验田地势平坦, 土壤PH值等于7, 灌溉用水来自山溪水, 没有污染, 周围设2亩保护区。

(2) 选种良种

良种是高产丰产的内因, 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增产技术。选用抗病强、丰产、优质良种, 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最为有效、最为经济。番茄选种以色列的多菲亚品种, 具有长势旺, 抗性强, 丰产优质等特点;辣椒选种茂丰品种, 具果面光滑, 抗病、抗逆性强, 丰产性好等优点。

(3) 综合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是标准化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本项目主要采取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 药物防治为辅。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改进用药技术, 抓住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科学合理施用, 正确掌握用药剂量和次数, 严格执行用药安全间隔期。释放捕食螨、悬挂诱虫灯/板, 在害虫发生期喷施0.3%印楝素乳油800倍~1 000倍或1.8%除虫菊脂1 500倍~2 000倍[16,17]。

(4) 合理施肥, 减少蔬菜中重金属及其它有害物质的积累

为确保蔬菜中重金属及其它有害物质的含量不超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1) 规定了生产中允许使用的肥料类型和种类, 如农家肥、生物菌肥、无机矿质肥料等, 优选以糖厂滤泥为原料经菌种发酵的有机肥和沼气肥。 (2) 制定了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 辅以其它肥料;以多元复合肥为主, 单元素肥料为辅;以施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 (3) 推广配方施肥。为降低污染, 充分发挥肥效, 项目推广配方施肥, 即根据蔬菜营养生理特点、吸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及肥料效应, 确定有机肥、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 做到对症配方。具体包括肥料的品种和用量, 基肥、追肥比例;追肥次数和时期;以及根据肥料特征采用的施肥方式。

1.3.2 小试结果

试验田从育苗、移栽、护理、采收均严格按照有机生产的技术要求进行。2008年7月对番茄地进行测产验收, 平均亩产4315.9公斤, 比对照5011.3公斤减产695.4公斤。有机青椒栽培亩产3876.4公斤, 比对照4979.6公斤减产1103.2公斤, 见表1。由于有机番茄、青椒产品的宣传、市场及消费者认识等问题, 我们用有机栽培方法生产的产品没有产生应有的价值, 故试验当年, 有机栽培生产的产品没有按照有机产品的应有价值销售而当作普通的产品销售。由于不用化学激素和化肥, 试验田的果形、外观均匀美观, 着色较好, 口感、品质相对于传统栽培法要好, 食品的安全性也得到保证。有机番茄2008年8月18日送广西保健食品及生物产品质检站, 检验结论为“按GB/T 18406.1-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要求》[21]检验, 所检项目符合标准规定要求。农药残留未检出, 低于标准限量的1/20。”可见番茄也符合根据有关标准和实际而制定的有机茄果类蔬菜标准。 (检测结果见附表2) 。

2 有机茄果类蔬菜产品质量要求

在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的污染后, 根据现有国情探讨有机茄果类蔬菜安全标准的制定。

如果某个生产基地通过了有机认证, 在这基地上生产的所有农产品都是有机农产品[2], 其中的农残、重金属、催熟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很低, 按理有机产品质量标准可以定得很简单, 但鉴于目前食品安全险象环生, 而且国外的标准对食品中农残等有害物质种类的规定越来越多, GB/T 19630.1[4]中4.5.6也新增规定“有机生产中禁用物质不得检出”。所以, 还是有必要对有机茄果类蔬菜中重金属、农残等污染物限量做个规定, 有利于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管。

2.1 基本要求

新鲜、果面清洁、无腐烂。具有本品种特有的果形, 无异味, 无明显灼伤、冻害、病虫害、机械伤造成的斑痕。

2.2 安全指标

安全指标种类设置:鉴于GB/T 18406.1-2001[21]中的指标适合所有的蔬菜, 针对性不强, 而且本文已按该标准对小试番茄中36种安全指标进行检测, 农残、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含量都很低。所以本文建议茄果类蔬菜安全指标种类以NY/T 5005-2008《无公害食品茄果类蔬菜》[22]中安全指标项目为基础来设置, 然后根据广西土壤背景特点, 参照NY/T 655-2002《绿色食品茄果类蔬菜》[23]增加重金属汞和砷。为了与国家强制性标准GB 2762-2005[24]协调一致, 砷的表达改为无机砷, 增加铬、氟和稀土限量等参数。GB 2762对蔬菜还有硒的指标, 但是广西非高硒地区, 未见有关土壤背景值或植物中硒超标情况, 建议此参数不考虑。

具体限值:农残为小于检出限, 重金属 (铅、汞、镉) 限值与NY/T 655-2002同。而无机砷、铬、稀土限量与GB 2762一致。GB 2762中氟、亚硝酸盐的限量为1.0mg/Kg和4 mg/Kg, 而在NY/T 655中为0.5 mg/Kg和2 mg/Kg (NO2-) , 建议采用后者, 符合食品日益从严要求的趋势。

有机肥料标准 篇8

1.1品种选择

1)必须选用经过认证,连续两年有机稻栽培获得、适宜本地种植并经穗选品种。

2)选用农艺性状好、抗逆性强、抗病虫能力强,熟期适中, 适口性好的优质品种。

3)禁止使用转基因种子。

1.2种子处理

1)盘育秧用种4.0kg/667m2。

2)播种前先晒种1~2天,可杀菌提高种子活力。

3)用黄泥水选种,即50kg水加10kg过筛黄泥搅拌成浆比重1.13(鲜鸡蛋飘出水面5分硬币大即可)放入稻种去除憋粒,捞出好籽清洗1~2遍。

4)浸种催芽,用1%石灰水浸种2~3天,以预防水稻恶苗病、 干尖线虫病种传病害或70℃温汤种子10min可杀菌提高种子活力, 再催芽播种。

5)置床处理,深翻10~15cm,清除杂草,打碎坷垃,搂至四周,整平压实。

6)盘土处理:用杂草种子较少的地腐殖土和没有耕作过的生土、猪粪、羊粪、牛粪混合,加入水,覆盖上塑料薄膜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进行充分发酵杀死杂草种、虫卵、病菌,再用筛子筛过后作床土使用,这样就不长杂草了。

7)育苗的肥料:有机水稻栽培,将鱼粉、骨粉、豆腐渣、米糠等作为育苗肥料,把它们放到水中掺入木醋,稀释后再撒在育苗床上使用,使稻苗茁壮成长或结合浇水腐熟好的农家肥浸出液浇2~3次。

8)适期播种:气温稳定通过5~6℃、时间4月10—20日播种。

9)加强苗床管理。

2本田施肥

2.1施足有机肥

秸秆还田进行土壤培肥,在秋季机割的同时将稻草充分切碎, 均匀撒在水田地里,然后用五桦犁(四桦犁)将稻草深翻埋入田里。于旋耕前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5 250~6 000kg/hm2或结合整地及时施入腐熟饼肥50g/m2和腐熟优质农家肥每100m2/m3或施用商品有机肥1.5m3/667m2。

2.2追肥

在水稻返青期施用腐熟饼肥和鸡粪颗粒各50kg/667m2,后期看水稻长势磷酸二氢钾作为穗肥和粒肥补充。

2.3种植有机水稻,堆肥是不可或缺的

但多数农民不愿意自己做堆肥。因此政府支持下要建造堆肥厂,工厂为农民提供堆肥。原料是鸡粪、鹿粪、米糠等。5t/hm2的标准发酵堆肥。而且因为土壤的改良及病虫害的预防离不开木炭和木醋,同时要建,生产能力200kg/h的木醋生产厂。这个工厂建成后今后就可以生产优良的有机堆肥。有条件的要积极推广稻秸秆碳化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3水分管理

水稻移栽至返青分蘖初期深水灌溉,水层苗高2/3,缓苗后灌5cm水,严防落干长草,分蘖后期晒田;孕穗期浅水3cm勤灌; 抽穗后浅水灌溉、通过科学有效的水分管理,促进水稻早分蘖、 早封行,达到以水控草、以水促苗、以苗压草和以水调肥的目的。

4合理密植

秧苗长至3.5~4.1叶,气温稳定通过12℃时,开始移栽。采用机械插秧,株行距为9寸×4寸,密度25穴/m2,每穴栽插3~5株。

5杂草防治

5.1诱草灭草

在水稻移栽前40~50天灌跑马水使田间土壤保持湿润以诱发杂草,并通过数次耕翻来压底杂草基数。

5.2人工拔草

在移栽前夕10~15天,采用人工拔除诱发的杂草,特别施针对双穗雀等恶性杂草以及水稻生长期间的高龄杂草,必须进行多次人工拔除。

5.3以苗压草、以水压草

通过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和科学的水肥管理等措施,以达到抑制杂草生长的目的。

5.4养鸭除草

利用稻鸭共育来控制田间杂草的发生,与水稻栽植同步共育, 稻田放鸭300~450只/hm2,田间杂草多的多放,否则少放。放鸭时公鸭和母鸭的比例1:4,以便增强活动能力。

5.5采用日本民间水稻种植研究所研制的方法

把做成药丸状的米糠和玉米碎渣的混合物,按照80kg/hm2的用量在插秧后3~5天撒到田里。如果把这个方法和用水很好的结合起来的话,除杂草就不是难题了。能生产木醋后把木醋也用上抑制杂草生长。也可用稻鸭共作或者用韩国生产的人力除草机除草等。遇到难除的草时用手拔。

6病虫害防治

加强病虫害监测。健全病虫害监测和测报系统,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实行达标综合防治;

6.1病害防治

水稻病害主要有恶苗病、稻瘟病、纹枯病等。方法上以农业防治为主,重点通过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调控肥水、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等水稻健身栽培措施来增强植株的抗性,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病害的发生;如病害严重时,选用生物农药防治, 如“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

6.2虫害防治

水稻害虫以潜叶蝇、负泥虫、稻象甲、二化螟为常见害虫。需采用多种措施,减少害虫的为害,使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依托县植保站进行有效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通过对水稻自身的栽培,增强其抗虫能力。

2)物理防治。使用频振式杀虫灯(2hm2左右/只)诱杀趋光性害虫。最佳点灯时间是在从6月15日起每晚18:30开始。

3)生物防治。一是药剂防治。选用经有机认证机构认可的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如“Bt粉剂”和0.5%“苦参碱”水溶剂等进行防治,可有效控制田间害虫基数。二是生物防治。利用现有自然天敌(蜘蛛、寄生蜂、蛙类等)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三是稻田养鸭。通过稻鸭共育来控制田间害虫的发生数量。

7收割及加工

在水稻收割后种好绿肥,培肥土壤,减少次年有机肥的施用量,以降低成本。脱谷前先在稻田晒干,采用先进的加工机械,精加工精包装。

参考文献

[1]何景涛,贾杨.庆安县有机水稻种植气象条件配比及灾害防御[J].黑龙江气象,2011,28(4):32.

有机肥料标准 篇9

本工作原料样品取自曾经生产过六六六、滴滴涕、氯丹、灭蚁灵,或以六氯苯为原料生产五氯苯和五氯酚钠的浙江杭州、江苏溧阳和天津塘沽的3个废弃农药厂,基本覆盖了在我国有生产历史的OCPs全部种类,成为我国第一个OCPs种类齐全的土壤标准样品。采用分级稀释混合法将含不同种类和浓度的OCPs的采样点的样品进行混合制得土壤标准样品,同时按照GB/T 15000.3—2008《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 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8]和HJ/T173—2005《环境标准样品研复制技术规范》[9]的要求进行均匀性检验、稳定性检验和定值研究工作。

1 实验部分

1.1 土壤标准样品的制备

在3个废弃农药厂分别采集土壤样品138,533,51 kg,于60 ℃干燥箱内烘至半干状态,用木槌等工具压碎结块样品,清除样品中的异物,继续低温烘干,直至样品的湿含量趋于稳定。将烘干的样品依次通过0.850 mm和0.180 mm的土壤标准筛,将筛分后的样品在混匀机中混匀。采用分级稀释混合的方法将筛分后的样品按一定比例混合,混合样经均匀性初检,初检合格的样品分装于带有密封内盖、洁净的棕色样品瓶中。每瓶不少于50 g,共计分装1 650瓶。为了保证土壤标准样品能长期有效保存,对分装完成的标准样品采用放射性同位素60Co辐照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后按照GB4789.2—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10]、GB 4789.15—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11]、GB 4789.3—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12]进行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菌和大肠杆菌的检测,结果表明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标准样品的要求。同时,按照HJ 613—2011《土壤干物质和水分的测定重量法》[13]测定标准样品的水分,结果为1.6%(w)。

1.2 均匀性检验

随机同步抽取3组样品,每组20瓶,将每组样品分发给3个不同的检测实验室,每瓶样品各抽取3个子样,将每个子样单独进行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分析过程中采用随机顺序重复测量的方法以尽量减少仪器漂移的影响,获得的检测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均匀性评价[8,14,15]:在一定的自由度及显著性水平条件下,当统计计算的F分布变量小于F表查得的临界值,说明样品均匀性良好;否则,样品不均匀。

1.3 稳定性检验

在样品灭菌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分别进行稳定性检验,每个时间点随机抽取3瓶样品,每瓶作2个平行检测,以3瓶样品检测结果的总均值作为该时间点稳定性检验结果,将检验结果按照GB/T 15000.3—2008《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 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8]推荐的一元线性拟合模型进行稳定性评价[14,15]。

1.4 协作定值

采用多家实验室协作测定的方式对土壤标准样品进行定值。定值方法推荐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美国环保署和我国关于六六六、滴滴涕等OCPs检测的标准方法;每个实验室对随机抽取的6瓶样品进行定值,并报告6个数据。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粒度和候选物混合方法的确定

2.1.1 样品粒度的确定

粒度是土壤、沉积物和固体废弃物等固体样品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粒度的大小对样品取样量的多少、取样检测是否具有代表性等具有一定的影响。粒度较大的样品因重力分异作用导致均匀性不佳,但过小的粒度又会给样品分析的前处理带来困难[16]。土壤样品中OCPs分析的研究表明:土壤样品的粒度一般要求大于0.180 mm[17,18],为了满足土壤中OCPs分析的需求,同时保证样品中OCPs具有良好的均匀性,本研究按照0.180 mm的粒度进行土壤标准样品的制备。

2.1.2 候选物混合方法的确定

在原料样品采集之前,先在浙江杭州、江苏溧阳和天津塘沽的废弃农药厂进行了OCPs预采样调研,结果发现,不同采样点残留OCPs的种类和浓度差异明显:浙江杭州农药厂的主要污染物为六六六异构体和滴滴涕异构体,江苏溧阳农药厂的主要污染物为氯丹和灭蚁灵,天津塘沽农药厂的主要污染物为五氯苯和六氯苯。故本研究采用不同采样点分级稀释的方法进行混合,即:按照混合质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混合,混合样品需一个一个加入,且每加入一个新的样品预先混合若干时间,直至所有样品全部混合完毕。混匀的样品经均匀性初检,结果为合格,且含量达到预期目标,说明采用分级稀释法制备样品是可行的。

2.2 均匀性检验结果

标准样品的均匀性与样品取样量有关,尤其快速发展的仪器技术,对取样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小取样量”是 “保证样品足够均匀的最小取样量”的简称,是标准样品的一个重要特性指标。本研究中检测OCPs的方法为气相色谱法(GCECD)和气质联用法(GC-MSD)。考虑到仪器的灵敏度和有机氯组分的分离度等因素,设定取样量分别为0.50,1.00,4.00 g进行20瓶土壤样品的均匀性检验,每瓶样品各抽取3份子样。结果按照GB/T15000.3—2008《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 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推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均匀性评价和不确定度计算,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各组分的F分布变量均小于F表查得的临界值F0.95(19,40)=1.84[19],说明土壤标准样品中13种OCPs指标均匀性良好,且保证土壤样品足够均匀的最小取样量为0.50 g。

1)ubb为瓶间均匀性不确定度分量。

2.3 稳定性检验结果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物质技术研究院以往对半挥发性有机污染固体标准样品稳定性的研究结果,OCPs土壤标准样品在不超过30 ℃室温避光条件下贮存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因此,本研究主要考察土壤标准样品在室温(不超过30 ℃)避光贮存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在样品灭菌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分别进行稳定性检验,检验结果按照GB/T 15000.3—2008《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 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推荐的一元线性拟合模型进行稳定性评价和不确定度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所有组分的│b1│均小于t0.95,3×s(b1),说明在95%置信水平,斜率b1是不显著的,即在12个月的研制期间,该样品中13种OCPs指标稳定性良好。

2.4 协作定值与不确定度评定

2.4.1 定值单位

选择16家实验室进行协作定值,分别是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青岛理工大学、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重庆市环境科学院、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和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

μg/g

注:b0和b1分别为线形模型的截距和斜率;s(b1)为斜率的标准偏差;ults为长期稳定性不确定度分量;95%置信水平、自由度3的t检验临界值为t0.95,3=3.18。

2.4.2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汇总后首先进行技术审查,去除明显的不合理数据后采用以下程序进行数据处理:1)采用Grubbs检验法对每组测定数据的一致性进行检验;2)采用Dixon准则和Cochran准则对各组测定数据之间平均值和方差的一致性进行检验;3)将剔除离群值后的全部定值数据采用偏态系数和峰态系数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

原则上经Grubbs检验查得的离群值一般只标注但不舍去;经Dixon准则查得的离群值全部予以剔除;经Cochran准则查得的离群值,如其相对标准偏差小于等于15%,原则上将不予剔除,参与统计计算,最终要求有效数据组数不少于8组(总数据组数为16);以剔除离群值的总均值为标准值。

样品的不确定度(ucrm)采用GB/T 15000.3—2008《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 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推荐的不确定度基本模型进行计算,主要考虑标准样品协作定值引起的不确定度(uchar)、均匀性引起的不确定度(ubb)和稳定性引起的不确定度(ults),即:。取95%置信水平,包含因子k=2,计算扩展不确定度(UCRM),即:UCRM=2×ucrm。

2.4.3 定值结果

根据..节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土壤中种OCPs指标的标准值和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该土壤标准样品中13种OCPs指标的含量范围为0.08~5.23μg/g,UCRM为0.014~0.82μg/g,基本满足我国土壤、沉积物等环境样品中OCPs的质量控制检测需求。

μg/g

3 结论

a)分别从3 家典型废弃农药厂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分级稀释混合法将含不同种类和浓度的OCPs的采样点的样品进行混合制得含五氯苯、α-六六六、六氯苯、β-六六六、γ-六六六、δ-六六六、反-氯丹、顺-氯丹、4,4’-滴滴伊、4,4’-滴滴滴、2,4’-滴滴涕、4,4’-滴滴涕和灭蚁灵13种OCPs的土壤环境基体标准样品,基本涵盖了在我国有生产历史的OCPs,成为我国第一个OCPs种类齐全的土壤标准样品。

b)对含13种OCPs的土壤标准样品进行的均匀性检验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土壤标准样品中13种OCPs指标均匀性良好,且保证土壤标准样品足够均匀的最小取样量为0.50 g;在室温(不超过30℃)避光贮存条件下,在为期12个月的稳定性检验期间,该土壤标准样品中13种OCPs稳定性良好。

c)采用16家实验室协作定值的方法对土壤标准样品中13种OCPs进行定值,经统计分析评定出13种OCPs的标准值和不确定度,该土壤标准样品中13种OCPs指标的含量范围为0.08~5.23 μg/g,UCRM为0.014~0.82 μg/g,基本满足我国土壤、沉积物等环境样品中OCPs的质量控制检测需求。

摘要:采用分级稀释混合法将来自不同采样点的含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有机氯农药(OCPs)的样品进行混合制得含13种OCPs的土壤标准样品。根据GB/T 15000《标准样品工作导则》系列标准对土壤标准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稳定性检验,并和16家实验室协作定值。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标准样品中13种OCPs指标均匀性良好,保证土壤标准样品足够均匀的最小取样量为0.50 g;在室温(不超过30℃)避光贮存条件下,在为期12个月的稳定性检验期间,该土壤标准样品中13种OCPs稳定性良好。该土壤标准样品中13种OCPs指标的含量范围为0.08~5.23μg/g,扩展不确定度为0.014~0.82μg/g,基本满足我国土壤、沉积物等环境样品中OCPs的质量控制检测需求。

有机肥料标准 篇10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是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的核心标准。它从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角度来规范组织的环境管理工作。而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第一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则详细规定了设计、开发、管理和报告组织温室气体清单的原则和要求。同样遵循PDCA的运行模式,同样作为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仔细研读两项标准的内容,不难看出其内在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基于同样的PDCA运行模式和管理逻辑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中将“环境管理体系”定义为:“整体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按照标准要求,组织在其内部须建立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该体系由环境方针、规划(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管理评审等5个一级要素和17个二级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成P (PLAN)-D(DO)-C (CHECK)-A (ACTION)的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通过有计划地评审和持续改进的循环,保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绩效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ISO 14064-1:2006是温室气体管理标准的第1部分,即: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组织可根据该标准提供的指导,对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进行量化和报告,来提升温室气体测量与报告的可靠性,同时让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与其温室气体资产或负债相关的风险。从标准的内容和实施流程上讲,组织层次上温室气体清单的设计、制定、管理和报告实际上也遵循了PDCA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而确定温室气体排放边界、识别GHG的源和汇、量化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清除,制定改进温室气体管理措施、对清单的质量管理、报告、内部审核等要求也都贯穿了PDCA的理念。

2 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与ISO 14064-1温室气体管理子体系标准之间的差别

2.1由组织的环境因素说起

按照ISO 14001:2004标准术语3.6的规定,组织的“环境因素”是指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这些要素通常包括组织生产活动中能源、资源的消耗或再利用,向空气、水体和土地的各种污染物排放等。而在向大气排放当中,又可能包括了氮氧化物、硫化物、聚丙烯酰胺、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的排放。可以看到,二氧化碳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恰恰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诱因,也正是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管理标准所关注的重点。由此可见,ISO 14001:2004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组织所有的环境因素,包括组织自身能够控制的和能够对其施加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而ISO 14064-1:2006管理的主要对象则是组织诸多环境因素中的一类,即温室气体的排放,它是对单一环境因素进行管理(如图3所示)。

2.2在ISO1 4064-1:2006中未予体现ISO 14001:2004的要素

虽然ISO 14064-1:2006《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遵循PDCA思想,其条款部分对应PDCA,但并未完全按照“管理体系”标准的要素进行设计和构建。对照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所描述的17个体系要素来看,在ISO 14064-1:2006标准中,没有包含4.2方针、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4.5.2合规性评价、4.5.3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4.6管理评审等要素。可见ISO 14064-1:2006标准并非管理体系标准,而只是一项管理工具标准,它可作为组织在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有益补充,为组织提供与温室气体量化、测量、报告、清单或项目的确认或核查有关的附加管理内容。ISO 14064-1:2006与ISO14001:2004的具体差别见表1。

2.3是否有必要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2010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6次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第6次成员国大会在坎昆召开,启动了“国家适当减缓行动”(NAMA)。这就意味着UNFCCC和京都议定书缔约国将接受发展中国家依据“符合气候管理体系良好实践原则”,来开展各自独立的自愿性认证。标准和合格评定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此,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MRV)将成为巨大挑战。为了支持国家减缓行动或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更广泛的需求,ISO/TC 207/SC1 (环境管理体系分委员会)于2009年成立了特别工作组,研究“能否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体系标准来支持温室气体测量、报告和核查的要求”。2011年4月ISO/TC 207/SCI向其76个成员国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建立新的有关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

·是否需要建立测量、报告、核查(MRV)或温室气体(GHG)管理体系标准(MSS)?

·现有的ISO 14000系列标准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管理而言是否够用?

·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ISO 14001:2004与ISO14064-1:2006标准是否可以实现企业温室气体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否能够有效支持国家层面的适当减缓行动?是否能够对MRV提供有力的标准支撑。

尽管至2011年6月举行的ISO/TC 207第18届年会上尚未就此做出最终决议,但是,这一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目前在国内存在两派观点。主张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一方认为:建立GHG-MSS是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已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企业从环境管理的角度如何应对?如何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建立专门的GHG-MSS将使企业能够采用更加系统的方法有效管理温室气体排放。其次,温室气体排放只是企业众多环境因素中的一类,但是既有的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未对如何控制该类环境因素提出更详细的要求,也未给予更具操作性的指南。因此,有必要建立GHG-MSS以使ISO 14001标准在温室气体管理方面得以更好的应用。此外,ISO14001:2004标准并未要求企业在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控制时一定要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分析。因此,既往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时,对环境因素的控制显得相对粗糙,力度欠缺,尤其是控制措施上有时缺乏量化信息作为依据,而建立并实施GHG-MSS,则可以更加充分地运用科学的LCA分析方法,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清除给予量化,进而通过一整套PDCA管理理论和程序专门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进行有效管理,而这一点也是单独使用ISO 14064-1:2006标准所无法实现的。

而不主张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一方则认为,目前组织已存在众多的管理体系标准,诸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财务管理体系等,再建立GHG-MSS无疑将为企业增加额外负担;其次,以既有的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基础,辅助实施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管理工具标准,即可达到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有效控制。

鉴于以上两方观点,笔者认为:第一,在现阶段决定是否制定GHG-MSS或许为时尚早,联合使用ISO 14064-1:2006与ISO 14001:2004标准对于已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而言有其可行和操作简便的一面,而专门建立新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以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有效控制也是一种开创性的思路。第二,对于组织而言,无论是否建立并实施了环境管理体系,面对当前节能减排的紧迫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对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控制活动都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从实施主体、工作量和未来评价角度分析,无论是否创建并实施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都不会对组织既有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带来冲击和影响,即便有多个管理体系同时并行,也都是组织整体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体系的实际运行角度讲,尽管各种体系控制的对象与内容各有所侧重,但各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必定讲求相互的兼容与整合。第三,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尚未决定是否有必要建立新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之前,密切关注国际标准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在国内原创性地开展有关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相关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尝试性地在国内开展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初步研制与试点实施,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与选择。

参考文献

[1]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上一篇:阿德福韦下一篇:营造幸福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