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专业建设

2024-10-01

GIS专业建设(精选12篇)

GIS专业建设 篇1

0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能以C/S方式为电力企业提供各类电网资源的空间数据维护功能,并能以B/S的方式为电力企业提供典型GIS应用,实现电网资源的结构化管理和图形化展现。作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GIS在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浙江电力GIS建设起步较早,从2007年起,便已建成全省统一的输电GIS,应用范围覆盖全省11个地市局,包含110 k V及以上线路、杆塔等设备数据。但是,在定制图形编辑、查询统计、设备变更管理等功能上,尚无法满足用户实用化要求,且没有全省统一的配网GIS,各地市局配网GIS建设及应用情况参差不齐。

针对以上业务现状,从2009年起,浙江电力重新启动GIS建设工程。经过2年的努力,从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物理架构等方面对GIS进行改造,并陆续开展GIS推广实施工作,促进了GIS的实用化发展。

1 GIS业务规划

浙江电力GIS业务需求范围包括省、地、县三级电力公司的生产、营销、调度、规划等专业的应用需求,业务架构如图1所示。

浙江电力GIS业务架构由基础数据维护、基础应用、综合应用、可视化展示等4个部分组成。

1)基础数据维护业务是整个GIS建设的重点,包括电网资源的图形信息、空间信息、属性信息、设备信息及拓扑关系等数据的维护,也包括与其他系统基础数据维护集成的模型校验。

2)基础应用业务是整个GIS持续发展的关键,特别是查询定位统计、生产资源拓扑分析、营销资源拓扑分析及电网模型交换等应用,必须依赖准确、完整的基础数据的支撑,反过来可以作为核查基础数据准确性、完整性的技术手段,有效促进基础数据维护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

3)综合应用业务是整个GIS建设的拓展应用,包括故障抢修管理等业务场景,体现了不同业务间的流程整合和分工协作,需要GIS与其他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

4)可视化展示应用贯穿基础数据维护、基础应用、综合应用等业务,利用可视化展现技术的直观性,以全局的角度对电网资源、设备台账、业务信息、实时信息、实时状态、车辆信息、雷电/气象等信息实行监控,为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有效地提高了设备运行管理、营销客户服务、调度运行管理、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水平,提高了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及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能力。

浙江电力结合专业、业务需求的迫切程度,遵循按需构建、集成应用的原则,规划分阶段建设GIS:即先生产、营销,后调度、规划;先基础数据维护、基础应用,后综合应用。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细化生产、营销类基础数据维护的分步骤规划。

遵循分层次、分粒度的建模原则。首先,完成10 k V及以上输配电线路建模,拓扑分析应用中止于变/配电站;其次,完成变/配电站的内部接线建模,实现输变配贯通的拓扑分析应用;最后,完成低压台区网络建模,实现输变配低贯通的拓扑分析应用。

浙江电力GIS业务架构是基于电网各类业务应用对于GIS的应用需求,分析归纳设计形成的能够满足省、地、县三级对GIS的应用需求的业务应用功能体系,并结合业务发展需求形成业务模型。通过GIS业务需求分析,为GIS技术路线的设计提供依据。

2 GIS技术路线

GIS业务应用涉及生产、营销、调度、规划等专业,如果各个业务单独建立GIS,会导致系统间相互利用率极低,信息冗余,数据不一致情况严重,极大阻碍了GIS实用化发展。因此,浙江电力定位于构建企业级的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平台,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架构,充分发挥GIS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为相关业务应用提供专业的图形化服务。

在明确GIS定位的基础上,浙江电力对GIS基础平台选择、一体化电网模型设计、GIS物理架构设计、GIS与PMS应用集成技术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点进行研究,统一技术路线,指导GIS建设的开发实施工作。

2.1 GIS基础平台选择

浙江电力原有输电GIS统一使用Smallworld平台,而各地市局自有的配网GIS使用包括Arc GIS、Smallworld等通用平台及自主开发的GIS平台。根据省内GIS应用情况,结合电力系统自身特点,对不同GIS基础平台的优劣进行分析,选择2套备选方案,方案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综合考虑平台开放性、数据开放性、操作便捷性、拓扑分析能力、二次开发能力等因素,浙江电力最终选择方案1,即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GIS平台为主,Smallworld部分产品为辅的融合方案。

2.2 一体化电网模型设计

构建企业级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平台,需要一个覆盖各个专业的一体化电网模型的支持。一体化电网模型既可多角度全方位地描述电网实际情况,又可通过GIS平台向各种相关业务系统提供一体化电网服务。具体来说,一体化电网模型融合了物理设备、电网资源、空间信息等业务模型,建立了电网资源、设备、电气拓扑、图形等数据模型。

1)电网资源模型。包括变/配电站、杆塔、电缆沟井等支撑资源,输电、配电、低压等线路资源,变电资源及通信、自动化资源等,也包括所定义的电网资源命名、管理关系、电气计算参数等属性。

2)设备模型。包括电网资源对应的设备属性及按层次关系组织的子设备的设备属性,描述检修、运行、财务、基建、调度、营销等业务需要的设备所有信息。

3)电气拓扑模型。描述将电网资源按实际的地理分布、带电连接关系组成的具有电气关系的数字电网,也融合了跨地区线路模型、同杆共架模型等。

4)图形模型。包括图形版本、图形位置、图符表达、图形标注、图形拓扑等信息。

2.3 GIS物理架构设计

浙江电力GIS采用全省大集中模式,实现数据集中、应用集中。GIS物理架构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所有的服务器均在省公司物理集中,包括数据库服务器集群(Oracle)、应用服务器集群及地图服务器集群(Smallworld)等,实现硬件集中维护和管理。省、地、县三级用户只需要部署典型应用框架(B/S)及电网资源维护客户端(C/S)。

2.4 GIS与PMS应用集成技术架构

GIS与PMS应用集成的关键是依托一体化电网平台,将设备的静态参数信息、动态运行信息与空间关系及位置信息整合关联,采用统一的工作流引擎及组织、人员、权限和安全控制机制,实现电网资源、设备台账、电气拓扑、图形等基础数据的一致性维护,从而减少业务人员重复维护数据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浙江电力GIS与PMS应用集成技术架构如图3所示,可分为数据层、数据访问层、应用逻辑层、应用服务层、表现层等5个部分。

1)数据层是一体化电网平台管理的各类数据的物理存储,数据访问层是对平台中的各类数据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GIS与PMS应用逻辑组件均可通过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维护存储在Oracle、Smallworld和文件中的基础地理数据、电网图形数据、电网拓扑数据、电网资源数据、电网设备数据、电网建模数据及平台管理数据等。

2)PMS与GIS的应用逻辑组件均构建在一体化电网平台之上,作为数据层和表现层之间连接的桥梁。两者涵盖了设备建模、设备维护查询、权限认证、工作流建模、图形渲染、图形编辑、查询定位、统计分析和系统管理等各类功能,并且将这些功能封装为组件。

3)应用服务层提供各类电网设备信息、电网空间信息展现和查询分析服务,主要包含设备树展示服务、设备信息查询服务、图形浏览服务、专题图服务、查询定位服务、电网分析服务、空间分析服务等构件。服务通过封装逻辑组件实现。这些服务可以被表现层各类应用调用。

4)PMS与GIS在表现层的应用集成主要包括统一的建模工具、设备维护工具、平台管理工具等,也包括GIS的图形管理工具、典型应用框架能够调用PMS逻辑层和服务层的逻辑组件或服务,或集成PMS的页面来实现特定业务应用。

3 GIS建设经验

浙江电力GIS建设遵循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分布实施和同步推进的原则,在完成平台功能完善,全省集中部署方式调整的基础上,已完成GIS输变配核心功能在全省11个地市局的推广实施工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3.1 加强组织管控

针对GIS与其他系统应用集成紧密的特点,抽调省、地多名业务和信息技术专家组成项目实施部,对多个建设项目进行专业综合管理,主要起到建立规范化、制度化项目沟通汇报机制,协调项目之间人力资源分配,审查协调项目重大里程碑,评估项目重大风险等作用,降低了项目群内、外关系协调管理难度。

3.2 夯实基础数据

针对GIS建设资料整理、数据准备工作量大的现状,省公司首先明确各地市局数据工程的工作要求及数据要求,规定采用省集中结合地区集中方式开展数据工程;其次,通过制定模板、开发数据核查工具、评测上线前数据质量等手段,有效管控基础数据采集、加工及分析等阶段数据质量;最后,完善GIS基础数据维护功能,确保增量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

3.3 完善信息标准化

针对各地市局GIS应用水平不同的现状,业务规范、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的统一对GIS建设至关重要。省公司首先组织各地市局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做好信息标准化的梳理工作;其次,确定后的标准和规范通过正式文件下发至各地市局,并要求在系统中、管理中执行;最后,从地市局关键用户理念宣贯、操作培训开始,以点带面,通过集训加内训方式,扩大宣贯培训用户覆盖面。

3.4 促进实用化

针对GIS用户的系统咨询、业务需求等事件点多面广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反馈或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用户使用GIS的积极性。省公司借鉴IT基础架构库(ITIL)理念,通过建设IT服务管理系统,有助于迅速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出现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用户满意度,也间接促进了系统的实用化水平。

4 结语

浙江电力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GIS平台为主,Smallworld部分产品为辅的GIS基础平台,遵循一体化电网模型设计、全省大集中部署、PMS与GIS应用集成实现数据层融合等技术路线,构建统一的企业级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并结合GIS输变配核心功能推广的实践经验,为GIS下一步深化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功新.基于GIS的电网生产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GIS专业建设 篇2

A+ 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

A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B+(18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

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同济大

学,河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

B(17)新疆大学,长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河海大学,西北

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吉林大

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华理工学院,湖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

C(11个)云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江西理工大学,中国

人民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山东可见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学校排名依次是:

A+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A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师范

大学,南京大学

B+(16个)辽宁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

范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云南大

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B(15个)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首都师

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

C(10)浙江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延边

GIS专业开放性实验改革研究 篇3

【摘 要】本文从研究开放性实验与GIS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的角度,提出开放性实验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并针对如何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设计开放性实验以及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 GIS专业 人才培养

一、前言

GIS(地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我校GIS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多个行业内从事与空间位置有关的地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应用以及软件系统开发、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于该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需要安排更多的实践教学,但总的学时是固定的,除去理论课的学时,留给实践课的时间远远不够;而实践课能更高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故实行开放性实验能迫在眉睫。

二、建立开放性实验的意义

(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通过GIS实验课的训练,可以让学生从总体上对GIS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初步掌握GIS应用方法的同时完善知识结构。

(二)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以GIS专业人才将来的就业岗位和发展领域为指导,将教师的科研、生产项目纳入到开放性实验项目的选题中,或以假定的工程项目为实验目标,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培养创新性人才

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从根本上解决了实验学时相对不足的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验;通过教师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己实践,由浅入深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此举还有利于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

GIS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对传统专业课程的改造,把最新的应用技术课程引进课堂,可促进学科的发展。GIS实验室的建立也是对传统的地理实验手段的改造,将传统的各自孤立的基础实验变为综合性实验,更贴近实际生产应用。

三、GIS实验开放的含义

(一)内容开放

在常规的实验中,由于学生在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他们对实验内容的需求不尽相同,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开放性实验时要对实验内容进行开放,在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自主地、有创意、有目的地选择实验内容。

(二)时间开放

对学生实验时间不限制,由学生自己联系实验室指导老师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或找实验室仪器管理员借还实验仪器自己实验。

(三)地点开放

由于GIS专业的实验主要以计算机软件上机为主,所以学生既可以在专业机房进行实验,也可以在宿舍或家里进行实验,教师定期指导即可。

(四)人员组合开放

在实际操作中,有意识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组成若干实验小组,这种小组根据实验的需要,可散可合,灵活机动,允许跨班级组合,可以让不同层次、特点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相互激励,取长补短。

四、进行开放性实验的主要课程内容

本校开设GIS原理、GIS开发、WebGIS等十几门GIS专业课程,而随着空间技术、网络信息等技术的发展,GIS与这些学科的交叉、边缘领域将成为发展的新兴产业。所以开放性实验可以围绕多途径空间数据的获取、新数据库技术在GIS数据库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的三维可视化以及地理信息的网络发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设计。

五、GIS开放性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一)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GIS所处理的是具有几何特征和属性特征的空间数据,图形数据一般采用专用格式进行表达和存储,而属性数据大多采用数据库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应预先学习基础理论,掌握多种数据的采集手段以及相关软件的操作。因此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这些要求,同时考虑到这些课程的难度,循序渐进,实现GIS的可持续发展。

(二)GIS实验安排应当实习与见习相结合

具有一定地学知识的学生可以在GIS支持下,根据模型模拟自然过程的演变或思维过程的结果,取得预测或“实验”的结果,选择优化方案,并且能够避免错误决策带来的损失,要經历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才能逐渐掌握其中的规律。这种穿插式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资源共享

随着专业的发展,土木、经管、计算机等专业也应开设GIS课程,当然深度可以适当降低,这部分学生的实验与实习课和GIS专业学生的实验共同安排,统一规划,各专业穿插使用实验室,可以避免实验室的重复建设,达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

(四)应用远程教育

GIS技术的发展要求专业人员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保持专业优势,这不仅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进行的,而且应该是终身的,互联网上的GIS教育为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为学生提供网络服务,也是GIS实验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六、总结

开放性GIS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计算机的软硬件的支持下,教师和技术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GIS技术应用水平,形成教师及技术人员的良好梯队,发挥团队精神,才能培养合格的有专业特长、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汤国安,赵牡丹.GIS[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GIS专业建设 篇4

关键词:邮电院校,GIS专业,课程体系,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 是一门集地理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自从20世纪60年代GIS问世以来, GIS一直是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 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从1997年戈尔的“数字地球”, 到“数字中国”, 到后来的“数字城市”, 到“数字图书馆”, 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了所谓的“数字化浪潮”。从第一个GIS建立到现在只有37年的时间, 从“数字地球”的提出到现在耳熟能详的“数字化浪潮”也只有短短10来年的时间。特别是进入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应用的驱动下, GIS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GIS服务行业。GIS专业是在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调整过程中新设的本科专业, 此后, 国内凡具有一定教学和研究基础的高校纷纷响应, 积极创办这一新兴专业, 取得了非常快的发展, 目前全国已有150所大学开办GIS本科专业[1,2,3]。由于部分高校当时一味追风上GIS专业, 形成各地的办学模式互相照搬, 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办学新思路和特色;甚至在缺乏师资和实验条件不足情况下开设GIS专业, 影响了GIS人才的培养。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校GIS专业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然后结合邮电高校的学科背景与优势, 探讨了邮电院校GIS专业建设中的专业建设目标与方向、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及具体措施。

一、我校GIS专业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重庆邮电大学在1999年申报并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开办GIS本科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 学制四年, 是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是较早设立GIS专业的学校。经过10多年的建设, 办学条件、质量不断增强, 累计培养GIS专业本科毕业生308人, 毕业生签约情况良好。特别是2009年, 在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 GIS专业毕业签约率仍然达96.0%。2010年的就业率达到97.15%。用人单位对学院的教育、教学效果较为满意。近年, 不少学生考上重点院校、研究所的研究生, 如考上武汉大学GIS硕士研究生3人、中科院GIS硕士研究生2人。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 培养了一批满足GIS领域要求的高技术人才。通过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专长,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技巧。近年来, 学生在各类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奖近10人次, 市、校级奖15人次。其中, 2008年GIS专业学生有5个小组获得学校科技创新资助, 2009年有1个小组获全国MAPGIS开发三等奖。2010年GIS专业学生获全国MAPGIS开发二等奖1项, 优秀奖1项。

虽然通过10多年的发展, 我校GIS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包括:没能结合邮电院校特点, 以及学校优势背景确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定位、目标, 专业定位及培养与学科发展和社会对GIS人才的需求不太相符,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特色及优势不突出;少部分学生对GIS专业的专业兴趣与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方式上, 启发式教学不够, 学生课堂上主动参与偏少;学生实践实训能力, 特别是GIS应用开发能力比较薄弱。

二、专业发展战略

2.1 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

为了发挥重庆邮电大学信息学科的优势, 以计算机学科为依托, 将重庆邮电大学GIS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凝练为:依托邮电大学计算机学科背景, 从计算机工程的角度切入, 面向行业应用, 突出空间信息分析与处理、GIS应用开发;依托邮电大学信息学科背景, 拓展信息学科方向, 加强GIS在物联网、通讯电信等领域的应用。

2.2 专业方向

根据目前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 结合我校信息学科优势, 提出邮电高校GIS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为:

(1) 空间信息分析与处理

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 尽可能熟悉当前主要的GIS平台, 提高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并运用主流GIS平台软件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与编辑、多源空间数据的融合, 空间数据建库;能运用RS、GPS及时对空间数据库进行更新;以及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解决面向行业领域的管理、分析、预测与规划等实际应用问题。

(2) GIS应用开发

掌握主流的开发平台、GIS二次开发平台, 能够与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员密切配合开发各种GIS应用系统, 能够进行应用系统工程设计。另外, 根据目前GIS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 应加强培养学生网络与嵌入式GIS的应用及开发能力。

上述两个方向中, 空间信息分析与处理方向侧重于空间数据建库、空间数据处理方面, 而GIS应用开发方向侧重于面向行业, 进行GIS应用系统的系统设计、GIS二次开发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GIS应用开发的前提是掌握空间信息分析与处理, 而GIS应用开发能加深对空间信息分析与处理的理解。

三、课程体系建设及其优化

顺应GIS专业人才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按照个性化发展来设置GIS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推动GIS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特点和本专业实际情况, 强调宽口径, 办出专业特色, 办出学校特色。

3.1 建立具有层次关系的课程体系

在理论教学体系方面, 保证学生核心专业基础知识, 建立具有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关键, 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通过调研、讨论,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GIS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为:综合地理学、地图学、GIS原理、GIS设计与开发等。通过设置课程群, 以课程群建设带动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群的设立也不能太多, 必须重点建设。按照这个原则, GIS专业课程群设置三个:GIS专业基础课程群、空间信息分析与处理课程群、GIS应用开发课程群。除专业基础课程群外, 还有两个专业方向课程群, 课程群的设置与专业方向相一致, 兼顾专业方向与课程群的建设, 使二者相互得到加强。根据前面的GIS专业方向, 确定以下GIS专业的关节骨架课程:综合地理学、地图学、GIS原理、GIS设计与开发、网络与嵌入式GIS开发。以上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部分专业核心课程, 以及关键的专业方向课程, 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对象。

3.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 优化课程体系

以GIS专业建设定位为指导,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 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具有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 以及专业拓展课程。围绕GIS专业两个方向, 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使学生在空间信息分析与处理、GIS应用开发两个方面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 以及较强的分析处理与开发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 减少、合并部分不能适应GIS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课程, 如地图复制、地图变换与投影等。

(2) 增加空间数据处理类课程, 强化学生空间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 如GIS软件应用、空间分析等。

(3) 增加程序设计类、GIS二次开发类课程, 强化学生的GIS应用开发能力, 主要包括GIS平台的二次开发, 以及网络与嵌入式GIS开发等。

(4) 理顺课程体系中课程前后之间的衔接关系, 尽量在三年级之前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 四年级不安排或者少安排理论课程, 为学生实习、毕业设计、找工作、考研留出更多的时间。

(5) 注重因材施教, 在各个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模块, 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兴趣并结合学分要求, 构建既有个性化又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培养计划, 以利于培养不同层次的GIS人才。

(6) 结合学校通信技术优势, 增设电信GIS、嵌入式GIS开发等课程。

3.3 建立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GIS技术的发展变化、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 以及培养的学生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满足社会需求程度方面, 动态调整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使之更好地适应上述变化。建立校企互动机制, 强化企业参与教学环节与改革, 建立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机制, 培养多类型的特色人才。

四、GIS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基于社会对GIS人才的需求结构与能力要求, 并结合邮电院校学科背景来看, 除了基本的专业素养要求, 社会、企业对GIS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明显。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GIS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适应社会这种趋势变化与特点。

4.1 增加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

由于GIS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和传统实验教材的滞后性导致实验教学内容也出现滞后现象。传统的实验项目过于简单化和程序化, 验证型实验和演示型实验的比例过高。因此, 在不影响实验自身体系的前提下, 非常有必要将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 对不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验项目进行删除或更新, 做到少而精, 整体优化。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精心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拓展GIS实验教学的内容, 提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4]。

综合性实验是在训练性实验基础上的提高, 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等的综合能力。例如, 对于GIS实验而言, 综合性实验内容可选择:为新建学校选择一个最佳的地址;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等等。这些综合性实验课程既可以让学生采用现有GIS软件具备的功能实现分析,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一个自己的小型应用系统, 注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GIS专业知识, 掌握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也可称之为分析性实验, 训练学生结合相关领域专业知识与GIS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项目设计能力。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空间建模能力, 在领域专业知识背景的支持下, 进行GIS知识和领域应用结合的拓展训练, 让学生学会自己利用GIS工具来解决相对较为复杂的专业问题。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加入研究性内容,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个人创造力, 做出有突破性的科学实验, 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高质量的实验报告与研究论文。在一定程度上, 这部分的实验带有一定的探究性学习的性质, 有利于培养学牛研究探索和创新的精神[5]。

4.2 开展GIS创新项目资助计划

学校拿出一部分资金给学生做科研立项的经费, 从科研立项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项目的经费多少不重要, 可以是200元、300元, 或者500元等, 重要的是学生有这么一个项目做支撑。现在很多高校GIS专业学生都只有几十人, 如果一个项目2-4名学生, 则10个项目就可以覆盖大部分的学生, 学校设立10个项目只需要几千元的投入。退后一步说, 如果学校觉得每个专业这样投入很困难, 也可以由设立GIS专业的相关学院来负责。

科研立项的题目, 一般是GIS专业的老师根据理论知识和应用需求, 或者研究热点提出的。当然,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自己的课题。每个项目都由学院的GIS专业的老师来进行指导。GIS科研项目计划的实施, 使学生经历了资料收集、项目的申请、项目的实施、项目的答辩与结题的完整过程。科研活动本身具有的创新属性, 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事实表明, 不论是继续读研还是就业, 科研立项确实能够增加学生的竞争力, 导师和用人单位都比较欢迎有科研经验的学生。

4.3 鼓励、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GIS大赛

目前我国举办的GIS大赛主要有MapGIS二次开发大赛、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大赛、ESRI杯GIS软件开发大赛等。一般参加竞赛的每个小组2-4个人, 并且有一个指导老师。同时, 还可以得到举办GIS竞赛的组织与公司的各种相关资料与培训。通过参加大赛, 既能锻炼学生利用GIS软件平台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GIS平台二次开发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重庆邮电大学通过老师的积极鼓励、引导, GIS专业的学生对全国GIS大赛的热情非常高, 每年报名参赛的人数占GIS专业人数70%以上, 并且在近两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09年有1个小组获全国MAPGIS开发三等奖。2010年GIS专业学生获全国MAPGIS开发二等奖1项, 优秀奖1项。同时, 通过这些成绩的取得,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以及在GIS领域进一步发展的自信。

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通过GIS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确定以下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以应用促进开发, 以开发带动应用;以合作带动专业建设, 以交流带动人才培养, 以引进新技术促进GIS专业发展, 建立产学研为一体的GIS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计算机学院办GIS的优势, 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和GIS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与通信学院交流与合作, 建议学分互相承认, 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 定制培养和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5.1 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模式

通过“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生产技术深化实验教学, 利用科研成果带动实验教学, 大体形成了“基础研究、生产实际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开拓了有效途径[6]。

依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科研课题, 将教师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验教学中, 不断地更新实验内容, 强化学生“产学研”相结合的意识, 实现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的有机结合。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与GIS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加强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 推动教师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同时, 利用GIS企业的有效资源, 为学生建立实验和实践教学基地, 让学生参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相关的生产工作,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2 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模式

以国内著名、大型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 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 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模式, 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 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通过项目, 带动GIS应用实习基地建设和GIS开发实习基地的建设。GIS应用实习基地以培养GIS低年级为主, GIS开发实习基地以培养GIS高年级和研究生为主体。

5.3 注重因材施教, 突出特色

GIS是个小专业, 学生人数不多, 完全可以实行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的方式, 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运用在本科生的培养上, 因材施教, 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培养计划, 让学生结合专业特色方向集中精力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学习, 引导学生注重特长培养;针对学生特点, 加强个性化培养。

六、结论

针对一部分高校GIS专业建设过程中, 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办学新思路和特色的情况, 在分析我校GIS专业发展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邮电高校的学科背景与优势, 本文对邮电院校GIS专业建设中的专业建设战略、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对具有行业背景, 特别是邮电院校的GIS专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秦其明.中国高校GIS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 2003, 1 (4) :1-7.

[2]李满春, 戴崴巍, 赵勇.GIS专业人才的素质特征、知识结构与培养方案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 (2) :26-29.

[3]邓运员, 刘沛林.GIS课程教育及其实践教学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3, 24 (3) :120-124.

[4]程先富, 吕成文, 等.GIS课程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6) :16-18.

[5]贾泽露.GIS专业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研究[J].测绘科学, 2007, 32 (6) :199-202.

GIS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篇5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3 1.1实习目的...............................................................3 1.2实习任务要求.....................................................4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4 2.1实习单位简介...................................4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5

三、实习内容(过程)...................................5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5 3.2适应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岗位工作。..............................5 3.3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6

四、实习心得体会........................................6 4.1人生角色的转变................................................6 4.2虚心请教,不断学习。.....................................7 4.3摆着心态,快乐工作............................................7

五、实习总结...........................................8 5.1打好基础是关键..................................8

5.2实习中积累经验...........................................................8 5.3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8

5.4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8

本文共计5000字,是一篇各专业通用的毕业实习报告范文,属于作者原创,绝非简单复制粘贴。欢迎同学们下载,助你毕业一臂之力。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大学学习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公认的人才。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①为了将自己所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岗位实习,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

会的认识,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缩短我们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工作人员之间的观念与业务距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通过实习,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岗位工作流程,从而确立自己在最擅长的工作岗位。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通过实习过程,获得更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扩宽知识面,增加社会阅历。接触更多的人,在实践中锻炼胆量,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其他社交能力。培养更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好正确的职业道德观。1.2实习任务要求 ①在地理信息系统岗位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毕业实习专业指导老师的安排,做好实习笔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发现问题

②在实习过程,有严格的时间观念,不迟到不早退,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积极主动完成实习单位分配的任务,与单位同事和谐相处; ③每天都认真总结当天的实习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体会,做好工作反思,并按照学校毕业实习要求及时撰写毕业实习日记。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2.1实习单位简介 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一家专注于XX产品和XXX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总部及研发基地设立于****科技创业园,并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公司技术和研发实力雄厚,是国家863项目的参与者,并被政府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诚信立业的经营原则,荟萃业界精英,将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及企业经验与国内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竞争力,实现企业快速、稳定地发展。

公司人才结构合理,拥有多名博士作为主要的技术骨干,具有硕士、学士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员工达800多人。为了开发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XXXX

产品,企业特聘请地理信

息系统专业专家(中科院院士)作为咨询顾问,紧密跟踪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特点,不断优化。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A.参与地理信息系统岗位的日常工作,参与组织制定单位地理信息系统岗位发展规划和年

度工作计划(包括经费使用计划,仪器设备申购计划等),并协助同事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

B.协助主管领导科学管理,贯彻、实施有关规章制度。确定自己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岗位 的工作职责与任务,定期进修和业务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C.在工作过程,跟同事一起通过与客户的洽谈,现场勘察,尽可能多地了解客户从事的职

业、喜好、业主要求的使用功能和追求的风格等。努力提高客户建立良好关系能力,给客户量身打造设计方案。

三、实习内容(过程)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我很荣幸进入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毕业实习。为了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一个具备完善职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实习单位主管领导首先给我们分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岗位从业相关知识材料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安排专门的老同事对岗位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项培训。

3.2适应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岗位工作。

为期两个多月的毕业实习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校园与职场、学习与工作、学生与员工之间存在着思想观念、做人处事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人的观点、行为方式、心理等方面都要做适当的调整和适应。我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岗位慢慢的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同事后,逐渐进入工作状态,每天按照分配的任务按时按量的完成。在逐渐适应岗位工作的过程中,我理解了工作的艰辛与独立自主生活的不易。在工作和同事相处过程中,即使是一件很平常的琐碎小事也不能有丝毫的大意,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细节决定成败。

3.3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内涵。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岗位上实习,要不断学习与自己业务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老师传授给我们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教给我们专业技能。但是,这些都来自课本,源于前人的研究总结。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的有太多是抽象的东西,没有经过实践,不易理解把握。有句名言“大学老师给予我们的仅是一棵鱼竿,如何钓到鱼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的确,在知识经济迅猛腾飞的今天,在终身教育时代已经来临的时代,一个人要想在走出象牙塔、跨入社会后有所作为,那么现在就得学会求知,自觉主动去求知,敢于去探索钻研,特别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因循守旧,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胸无大志,注定要在转眼间被时代淘汰。反之,与时俱进,自主探索,自觉学习,不断创新,才是成功必由之路。为了能够融入到职场、融入到社会,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敢于去艰苦的地方磨炼自己,挑战自己,造就自己。

在实习过程,实习单位安排的了技术指导杜老师,杜老师傅是个和蔼亲切的人,他先带领我们熟悉工作环境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岗位的相关业务,之后他亲切的和我们交谈关于本部门的工作性质,目前的主要工作任务、本部门的主要工作同事以及我们的未来的工作安排,同时带领我们认识本部门的工作人员,并让我们虚心地向这些辛勤地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工作岗位上的前辈学习,在遇到不懂得问题后要积极请教前辈。

四、实习心得体会 4.1人生角色的转变

如果大学比作象牙塔,那么社会就竞技场,而毕业实习便是大学生从象牙塔走进竞技场的预热阶段,通过这次毕业实习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职场,带给我很多难得的社会经验。通过这次毕业实习提供的社会实践锻炼大舞台,上演学生向职场人士的转换的舞台剧,在这场舞台剧中我学会了如何转变角色、如何为人处事,而我学到的这些经验,相信会让我终生受益,并使我在大学毕业后更好更快的融进新的社会环境做好了强有力铺垫。

通过这段实习时间使我深刻的了解到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提高工作水平的坚实基础。在学校课堂学习专业知识时可能感觉枯燥无味但当我们实习以后,才会发现专业知识是多么的重要。、,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团结协作,善于沟通,是我们从事工作的基本。一个部门肯定不只你一个人,作为部门一分子,你若想把本部门的事做的出色,那你必须把部门成员团结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那样才能事半功倍!而沟通是人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打造一个好的工作氛围,才能有利于工作的进行。这次的经历是实实在在的,就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能够接触新的事物,一点一点的吸收进去。人人都说,想在社会获得一个立足之地,就要有足够的人脉关系,和良好的社交能力。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在工作中,能得到很多的好处,如职位进升;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就能让你在领导人眼中闪闪发光。当然也要工作能力上有很好的表现,如果仅工作能力上很好,但是没有良好的社交能力,领导也不会看到你这个闪闪发光的星星,基本永远埋没在这个低层,得不到提升。所以在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后也要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没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没有人知到你这个会发光的星星。我深信只要用心了,自己的目标就会实现,只要努力了,自己的梦想就会成真。

GIS专业建设 篇6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教育;项目学习(PBL)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地理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表现地理空间数据的系统,以实现空间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它既是一个技术系统,也是一门学科。作为一个技术系统,它的发展经历了实验室GIS、企业化GIS和社会化GIS三个阶段。现在GIS在我国的年产值已达到一千亿元,并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作为学科的GIS也发展很快,特别是GIS专业教育正在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150多所高校设置了GIS专业或方向。2010年暑假,我们走访了与GIS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并调查了毕业生就业状况。通过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GIS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较大,因此一些学科力量较强的高校的GIS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就较小。但是,这些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也指出GIS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思维能力不足,遇事没有自己的见解;缺乏工程意识,对一套完整的工程体系流程不熟悉,只能完成代码的编写,无法进行诸如需求分析之类的工作;团队协作能力欠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等。他们建议大学生多关注行业及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成为具有前瞻性和竞争力的高端人才。

由此可见,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对大学的GIS专业教育进行改革。

二、GIS-PBL系统的设计思想

反思大学GIS专业教育,我们发现,现在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按照学科逻辑由基础学习向专业学习逐段安排的。学生们反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基础教学阶段对本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等信息不了解,对当前的学习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不清楚。每门课程的学习都是孤立的、分散的,学生对GIS专业难以形成整体概念;理论课的学习是传统的讲授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实习是验证性的,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实行项目学习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项目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既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GIS专业教学中,项目学习能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选择项目,进行与GIS产业密切相关的前沿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培训和科研训练,为学生更好地从事GIS产业开发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项目学习一般采用团队学习的方式,学生可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一方面使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有效地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项目学习有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根据GIS专业的特点和GIS行业的资源优势,可以采取基于网络的项目学习模式。本文探讨了GIS专业基于网络的项目学习系统(简称GIS-PBL系统)的设计。设计GIS-PBL系统,要体现以下三性:

1.系统性。目标是行动的指南,目标明确,行动就有动力。现在的教学计划基本上仍然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逐步推进,在课程中间穿插一些验证性实习,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这种按学科逻辑设计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缺乏整体意识,导致学习理论的盲目性。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首先要让学生有系统意识,让他们知道GIS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是做什么工作的,而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这里所说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知识、无所依托的创新能力等,而是具体可用的知识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项目学习时要让学生接触真实的项目(或经过教师根据工程实际精心设计的虚拟项目),使学生从总体上感受到要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哪些具体的知识和能力。学生通过做项目,知道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系统,知道自己需要学习哪些理论,需要训练哪些能力,这样,在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时,就有系统意识,目标就比较清晰,学习就有动力。

2.合作性。团队合作精神是各行各业对员工的普遍要求,对GIS专业领域来说尤为重要。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从小学开始接受的都是竞争式教育,比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而GIS专业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跨学科专业,它涉及地理、遥感、测绘、计算机、数学等多个学科,完成一个GIS项目往往需要有各种专业特长的人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因此,设计项目学习时要突出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习与人交往、与人合作。

3.设计性。传统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实践环节是理论的附庸,其作用仅仅是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在专业实习中,学生的任务主要是验证理论,教师已經设计好实习步骤,学生不动任何脑筋照着实习指导书一步一地做就可以得到预设的结果了。这种实习枯燥无味,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鉴于此,在设计项目学习时要突出设计性,让学生尽早接触项目,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自己设计项目解决方案,并想方设法完成项目。研究表明,大学生自主学习动机显著高于受控学习动机。因此,项目式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产生理论学习需求,这也使得理论学习的目标更明确,学习更有积极性。

三、GIS-PBL系统的构成要素

所谓基于网络的项目学习,就是利用网络建立教师指导、同学讨论、成果交流、资源获取、教师检查和评价的项目学习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设计,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检查、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GIS-PBL系统的构成要素是:合作小组、成员、教师、项目和资源。

1.合作小组。GIS专业基于网络的项目学习要求若干个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项目。

2.成员。如前所述,GIS专业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跨学科专业,它涉及地理、遥感、测绘、计算、数学等学科,因此协作小组的成员最好由具备各种不同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另外,GIS专业也是一种高度依赖计算机的专业,计算机是GIS专业项目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

3.指导教师。在项目学习中指导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虽然项目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以“学”为中心,但是决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少走弯路。

4.项目。在项目学习中,项目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项目的合适程度直接影响项目教学的效果。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项目,逐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完成项目。

5.环境。不言而喻,GIS-PBL系统需要有资料系统、软件系统以及硬件系统的支持。

四、GIS-PBL系统的功能集成

GIS-PBL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有:项目的领取及上报、工具及数据的下载、学习进程的管理、组内成员交流、教师在线检查指导等等。该系统可供指导教师和学生同时使用。资料显示,在我国已有学者探讨了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有的已经开发出产品,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协作学习平台”。由于GIS专业的特殊性,GIS-PBL系统的设计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需要结合GIS专业的特点设计自己的系统。本研究提出GIS-PBL系统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这个结构图可以看到,GIS-PBL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四大模块:

1.资源模块。资源模块提供GIS-PBL系统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数据、行业操作规范、软件及使用手册等资源。在资源模块中可设计项目库、软件库和资料库等数据库。项目库:包含有可供选择的项目。所有的项目都应在存储入库前由指导教师进行可行性验证,能保证按照学生的现有能力可以完成,并能从中学到足够的知识。项目库应具备随机或按条件分发项目的功能;软件库:包含完成项目所需要的GIS平台软件(如ArcGIS、SuperMap、MapGIS等)、通用开发软件(如Visual C、Visual Studio、Java等)、图形编辑软件(如AutoCAD、Photoshop、CorelDRAW等)、测绘遥感專业软件(如南方CASS、ERDAS等)等。软件库在云技术支持下直接提供软件给学生在线使用,或提供下载地址,由学生自行下载使用;资料库:包含行业的操作规范、软件的使用手册、有关的地理信息数据等完成项目设计所需的资料。同时提供相关专著、期刊以及专利等资料的链接。

2.操作模块。该模块提供学生立项、项目设计、编程、分析等操作功能。同时提供指导教师进行源项目设计和审查、巡视等操作。该模块包括立项选择、方案评价、协同设计等子模块。

3.交流模块。该模块支持团队成员进行信息交流,包括文字交流、数据交换,还可进入会议模式。指导教师也可以进行在线指导。该模块包括信息交流和进程管理等子模块。

4.评价模块。该模块中设计有日志保存功能。它可以将操作过程和交流内容自动定时保存,也可以将项目重要进展进行保存。指导教师可以依据保存的日志进行评分。该模块中包括结果收集和检查指导子模块。

现在的大学教育中也有项目学习内容,但往往是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只有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参加。本文提出的项目学习在教学计划内安排,只要整合所有的实习环节,适当调整理论课程的安排,即可使所有学生受益。当然,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设计,它的实施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邬伦,等.GIS专业本科教学探讨——北京大学教学实例[J].地理信息世界,2004,(4).

[2]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毛晋平,等.大学生自主-受控学习动机特点及相关因素的调查[J].现代大学教育,2010,(2).

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篇7

1.1 外业采集阶段

外业数据采集主要工作内容在于以影像数据为基本底图, 进行实地地籍调查,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行政界线调查; (2) 权属调查; (3) 权属调查的基本单元; (4) 国有铁路、公路、水域、国营农、林场圃权属界线的调查; (5) 地类的确定。

1.2 内业处理阶段

内业处理的工作目标是在Arc Map下将图形录入属性信息。其过程为:首先进行相关地形图数据的整理, 再分要素进行专题要素图形输入与编辑, 结合外业调查表格, 进行图形属性数据的录入, 通过图表数据检查后, 进行面积计算与平差, 并通过系统生成台帐、汇总统计表格, 检查验收。

2 土地利用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2.1 数据库的结构组织

除了零星地类、线状地物、图斑记录外, 数据库中还包含了用户表、乡镇代码、权属代码、权属性质等数据字典, 以及按权属汇总表和按坐落汇总表, 还有点符号表、线型表等。

2.2 系统的逻辑框架

系统在逻辑上由图形模块、查询模块、统计模块、专题模块、输出模块、变更模块以及系统维护模块组成。

图形模块:提供了“放大、缩小、平移、全屏”四种视图浏览方式。以及“素图、彩图、取消标注、刷新图层、编辑地类图斑、取消闪烁“六种图形控制方式。

查询模块:根据用户实际工作的需求, 本系统提供包括“点、线、自定义多边型、条件、历史查询、按土地坐落村级查询”六种查询方式, 方便地籍日常办公工作。

统计模块:包括“汇总区域面积”以及各类信息统计图表的生成。

专题模块:表现专题信息。

输出模块:提供了“图斑卡、统计报表, 分幅图“三种输出方式。

变更模块:提供了“切割多边形、用面功割多边形、用多边形分割一个面“三种变更方式。

2.3 系统的工作流程

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登陆系统后首先进行图形数据输入, 打开数据, 进行数据的拓扑检验, 对存在问题的数据即时修正;之后进行数据汇总, 将点、线、面的各类属性信息导入数据库;

2.4 关键技术分析

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运作的实质在于对数据库的操作。 (1) 图斑净面积的计算; (2) 符号的配置; (3) 数据汇总及统计。

3 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

3.1 数据库的维护

为保证数据的正确性需要做完整性控制, 使录入数据库的数据能保持正确, 一般通过完整性约束检查等RDBMS的功能以保持数据的正确性,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数据的按时正确采集及校验。由于土地利用数据库内容的特殊性, 其安全性是很重要的。通过设置用户权限管理、口令、跟踪以及审计功能以保持数据的安全性, 备份多个数据库副本并且保存在不同的安全地点, 并且采取措施防止病毒入侵。

3.2 数据库的更新

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了两种数据更新方案:局部更新法和全局更新法。 (1) 局部更新法; (2) 全局更新法。

4 成果与结论

(1) 数据的采集和加工:包括地籍调绘以及后期的数字化和信息录入。

(2) 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是输出模块中的Excel统计表模板的设计和制作。

(3) 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了数据库中点、线、面信息汇总部分代码。

4.1 系统登陆

单击“程序”选项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提示信息, 分别输入“用户名”及“密码”, 然后点击“登陆”按钮进入主界面 (管理界面) 。

由于土地利用数据的特殊性, 进入系统需要验证用户的身份, 只有属于授权用户且密码正确才可登录本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数据库的安全性。

4.2 图形模块

(1) 视图模块的实现

(2) 图形控制模块的实现

4.3 汇总和统计

汇总功能提供了行政区域名称汇总、图形数据计算、地块计算、返图形属性, 汇总数据等选项,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相应选项来进行数据汇总, 而不必每一次都将数据汇总过程完全运行一遍。这样的汇总机制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

统计功能实现了按照权属、地类、权属性质等条件进行区域土地利用情况统计, 其表现方式有柱状统计图、饼状统计图以及横柱状统计图可以选择。

4.4 数据查询

系统提供了空间查询和属性查询功能, 可以通过点击地物查询其属性信息, 也可以通过输入属性信息来查找地物的空间分布。

(1) 空间查询。空间查询功能由图斑查询、点选查询、线选查询、面选查询共同实现。

(2) 属性查询。属性查询功能是通过设置查询条件, 包括行政单位、图斑号、图斑面积、权属性质、权属单位、所在图幅以及地类代码, 来查找满足查询条件的图斑空间位置, 其结果返回在“查询结果”中, 通过点击相应条目, 自动缩放至选择地物并高亮显示, 同时弹出图斑属性信息窗口。

4.5 输出模块

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提主要供了统计图表、标准格式土地统计簿、标准格式1:10000分幅图以及图斑卡的打印输出。

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土地利用现状的综合查询、数据统计、历史对比、土地变更、动态输出、动态监测、制图和报表输出。具有高效、安全可靠、实用、可扩充、简单易用等优点, 能够实现目前各个区市县地籍工作的需要, 而且现已利用此系统完成了部分地区的实际工作, 为土地证的颁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虽然此项工作的前期数据的采集、数据录入等工作工期较长, 工作量较大, 但完成了原始数据的工作, 后期的诸项工作运用此系统比原来的手工操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而且可长期保存, 随时方便调用, 查询、修改、汇总等。

摘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过程, 内容主要包括: (1) 数据的获取; (2) 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 (3) 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 (4) 成果和结论。在研究的理论基础上, 开发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了土地利用数据的图形浏览、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数据汇总、打印输出等功能。

关键词:GIS,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数据库

参考文献

[1]GB/T17798—1999,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S].

[2]国家土地管理司, 《日常地籍管理办法 (农村部分) (试行) 》[S].

GIS专业建设 篇8

因此, 对于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来说, 探索在城市规划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结合实际的课程教学和科研项目实践, 将GIS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和科研项目中, 通过培养学生掌握GIS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 来解决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探索一种更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教学体系, 并积极与市场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积累教学经验, 是城市规划学科发展顺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

一、在城市规划教学中引入GIS课程的原则

(一) 国内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GIS教学现状

《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 (五年制) 教育评估标准 (试行) 》文件中, 明确提出要求城市规划专业学生需要了解GIS及CAD的基本知识等, 在国家注册规划师考试大纲中, 也明确列出了3S (GIS、GPS、RS) 技术与城市规划管理相结合的内容要求, 把GIS等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列为《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中的重要部分。因此, 国内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相关院校也陆续开设了GIS课程, 这也足以证明GIS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设置了城市规划专业, 且基本上都开设了GIS课程, 但是, 由于目前GIS技术在中国规划管理行业的应用因数据与资金来源管理与认识水平以及地方政府体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 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注重于建筑及城市物质形体、色彩、构图等专业技能的训练, 对CAD训练较强而GIS训练相对较弱, 有很多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的大学生甚至不知道GIS是什么, 这样就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脱节, 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英美等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普遍重视应用GIS进行宏观分析和空间辅助分析, 因此, 在城市规划教学中引入GIS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培养符合交叉型人才的需要。

(二) 构建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的原则

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现状, 在融入GIS知识时, 应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 交叉性

GIS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在内容上包含了地理学、地图学、测绘学、遥感、计算机软硬件、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等众多方面。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科的综合性和侧重性。在城市规划教学中融入GIS知识, 可以从地理学的角度来思考, 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融入到城市规划中, 从而实现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 实用性

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学习GIS的目的是将GIS运用到其具体设计与管理工作中, 所以要紧密结合城市规划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我们可以把对本科生的培养定位在系统的使用及维护上, 而不是成为系统开发者, 因此教学目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GIS平台软件的学习, 目的是为了日后对图形及属性数据进行某些处理;二是城市规划GIS信息系统的使用及维护, 如图形与属性查询、叠置分析、缓冲分析、专题图的制作、统计制作、出图出证、新的图形及属性资料的入库等。

3. 实践性

GIS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单纯的理论讲述并不能够让学生详细了解GIS的强大功能。因此, 在课程安排的时候, 应该将理论讲授与上机实习进行有机结合, 将课堂讲授与课下开设讲座、参观等实践活动相结合, 合理分配学时。在GIS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做到随时与学生交流互动, 特别是在上机实习中, 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答疑、解惑, 这样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对学生感到困难、难于理解消化的内容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二、在城市规划中GIS的应用分析

GIS作为存储、分析和管理空间数据的技术, 十分适合城市规划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一) 在总体规划中应用GIS技术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 各种自然条件的分析相当重要, 可以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和模型应用功能进行城市规划预测评价、规划模拟和决策。

在做总体规划时, 对城市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时可以用到GIS技术, 利用遥感卫星所获取的基础资料 (有控制点等相关信息) , 在GIS软件中将其分类并进行面积的测算, 就能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在此现状基础上要对城市的土地未来发展有更好的把握, 还可以利用GIS软件中所带有的预测功能对未来几十年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预测获取遥感影像图后,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分类以后还可以对某一项类型进行专题特征的提取和量算。

(二)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GIS技术

GIS具有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功能, 这一点是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中都建有基于GIS的规划空间数据库, 利用GIS数据采集功能可以提高城市规划信息获取的效率, 方便地将多种数据源、多种类型的城市规划信息输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利用GIS的信息查询功能可以迅速提供用户所需的各种城市规划信息, 包括空间信息、属性信息、统计信息等;利用GIS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可自动管理海量的城市规划数据, 并进行城市规划数据库创建、操作、维护等工作;利用GIS的统计制图功能可将大量抽象的城市规划数据变成直观的城市规划专题地图或统计地图, 形象地展示出各种城市建设专题内容、城市建设数据空间分布与数量统计规律;利用GIS输出功能可支持多媒体演示及基于多种介质的城市规划信息输出, 还可用可视化方法生成各种风格的菜单对话框等。

从总体上看, 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中GIS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与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主要用于城市动态管理和对城市重大问题、突发性事件进行科学决策的一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三) 在城市规划编制中应用GIS技术

城市规划编制是指根据国家的城市发展建设方针以及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 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 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城市产业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在城市规划编制中进行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景观格局分析研究,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公共设施选址研究, 城市交通网络研究等。在这些研究中最常用到GIS空间分析模块包括空间信息的查询和量算, 缓冲区分析, 叠加分析, 网络分析等。

随着三维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把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模型构筑于三维GIS平台上, 可以运用三维GIS技术进行城市规划的仿真模拟, 这样不仅可以预测城市规划状态的变化, 而且可以对各种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客观评价和选择, 从而使城市规划问题解决得更好。实践证明把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应用到城市规划编制中, 可为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这必然会提高城市规划编制的合理性和精确性。

三、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中主要运用课堂讲授与课程设计指导两种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分理论部分和上机练习两部分进行集中授课, 课程设计指导则根据该学期开设的设计课程的相关需要进行具体指导, 整个课程分32学时16次课完成, 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

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GIS基础知识和有关软件的使用, 其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在城市规划实践中涉及的有关空间数据与空间信息的基本概念, 并学习GIS在城市规划辅助设计中的基本技术;通过上机实习使学生加深对所学GIS理论知识的理解, 熟练掌握一门GIS软件,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及维护GIS系统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指导这一实践环节, 让学生了解一些规划实例, 从而找寻自己理论学习中的不足。

在城市规划专业引入GIS课程, 加强对规划专业学生在GIS、RS等新技术应用方面的训练, 积极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结合实际的课程教学和科研项目实践, 将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和科研项目中, 将有助于提高未来规划工作者的综合能力, 使规划设计方案更为综合完善、更有实际依据, 规划管理行为更为规范、更有效率, 规划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量化,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

摘要:GIS课程在城市规划教学中非常重要。针对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对GIS训练较弱及该专业学生特点, 通过研究城市规划中的GIS应用, 探索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开设GIS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与课程设计指导两种方式来让学生熟练掌握GIS技术, 加强对规划专业学生在GIS等新技术应用方面的训练, 将有助于提高未来规划工作者的综合能力,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GIS,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成芳, 黄铎.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研究[J].规划师, 2007, (11) :68-70.

[2]张晓瑞, 周国艳.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 2007, (6) :64-66.

[3]邓运员, 刘沛林.GIS课程教育及其实践教学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 :120-124.

GIS专业建设 篇9

1 课程设置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

通过深入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高[2004]1号)以及《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修订)、审批工作规程》(征求意见稿)等有关文件。

然后邀请部分大、中型地理信息系统企事业人事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部门负责人担任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指导专业建设与改革;还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了解,了解生产第一线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状况及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通过调研,能准确定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及职业岗位(群),也掌握了各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具体内涵,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打下基础。因此对学生培养要求如下: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系统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修养。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有一定的健康保健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法律法规。

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能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理论知识,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文秘、管理、制图工作;具有较好的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知识;掌握现代地理信息产品生产技术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具有地理信息的采集、处理、组织与管理、分析、输出能力;树立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具有本专业的基本劳动技能。

就业面向的岗位主要有数字测图员、遥感数据处理人员、数字地图制图人员、地理信息开发人员、地理信息分析应用人员。

2 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GIS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目前我们根据就业需求和面向的岗位,设置的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和素质能力模块。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力求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加强了职业能力培养,并把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到方案中,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

公共课程模块的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深造的基础。公共课程分别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概论;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语文等7门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模块由学院统一编制的公共选修课课目组成,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自主选择学习课目。

专业基础课模块由《工程数学》、《测量学》、《AUTOCAD绘图》、《自然地理学》、《GIS可视化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英语》等7门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模块由《地图制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GIS数据库》、《遥感技术及应用》等5门课程组成。

专业选修课模块由《GIS空间分析实验》、《GPS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学》、《数字地籍测量》等课程组成。

综合实践课模块由《AUTOCAD绘图实习》、《测量学实习》、《地图数字化》、《地图设计与编制》、《MAPINFO软件应用实习》、《ARCGIS软件应用实习》、《MAPGIS软件应用实习》、《WEBGIS实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习》、《3S综合应用实习》等组成。另外,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使毕业生实现“零距离”上岗,还设有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

素质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活动、大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和专业资格等级证书。素质能力模块课程一般安排在课外时间。

3 课程设置的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从GIS专业学科背景来看,一个GIS专业至少需要有具备雄厚的地理学基础、测绘遥感学基础、计算机科学基础和应用行业方面的师资力量,虽然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能力建设仍显不足,GIS专业的师资往往是这四个学科方向或领域的老师拼凑而成,因此,实际情况造成各高校哪个领域的师资力量强,哪个领域的课程就开得多。解决的办法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量按照应用行业、地理学基础、计算机科学基础、测绘遥感学基础等四个模块分别配备高质量的专业教师。

3.2 注意各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由于GIS学科课程交叉性强,课程联系紧密,而且连贯性强,因此设置课程时,一定要要注意前后衔接,面向各个岗位合理设置课程群。

3.3 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GIS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需要大量的实践课程,必须加大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相关实验室的建设,使实验设备条件不断得到改善,顺应新形势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要不断完善校内实验设施,加强与校外地理信息企业联系,建设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能进行相应的顶岗生产实习,从而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技能的培养。

3.4 选修课要有针对性

虽然学生以后从事的都是地理信息行业内的工作,但学生的兴趣、就业的具体方向和岗位不同,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针对不同学生需求的选修课或提供学习条件。不同的选修课瞄准不同应用方向。

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内容相同,造成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广度方面泛化,没有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爱好特长、工作愿望等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或加强提供条件;因此要增设一定量的专业选修课(含专业实践),达到既强化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确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技能、素质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基本水平,同时学生又可根据自己的就业取向、专业基础自主选择拓宽专业知识面和培育专业特长。

3.5 注意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

1)坚持专业教师每年到相关生产单位实习一定时间。组织和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服务工作,能够达到既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又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教师亲身体验地理信息生产单位的工作条件,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实质内容。

2)建立和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机制。探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学到生产单位所要求的实际项目和内容,使校内教学和实训项目尽可能的与生产企业所需一致,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6 适时调整课程设置

由于GIS技术发展迅猛,日新月异,GIS市场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我们只有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的进行相关课程的更新,才能保持GIS专业的活力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述彭,赵英时.遥感地学分析[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

[2]梅安新.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志林.海外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J].地理信息世界,2003,1(4):35-40.

[4]马千程,闾国年.国内外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及比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2(2):230-235.

[5]李大军,程鹏根,官云兰.对GIS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地矿测绘,2003,19(1):40-42.

[6]王平,刘慧平,潘耀忠.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地理信息世界,2003(4):7-l2.

GIS专业建设 篇10

一、中国GIS专业本科教育问题分析

通过对武汉、北京等地区高校的GIS专业本科教育状况进行统计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课程设置繁杂,没有侧重点。

GIS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四类:地理类、测绘与遥感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和GIS专业类,它们组成了GIS本科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部分本科同学认为学得又多又杂,每门都只是浅尝辄止,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侧重点。

2. 大多本科同学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很多同学认为缺乏实践,虽然课堂上讲了,但总觉得特别玄乎,完全不能和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实践的缺乏一个客观原因是硬件设备的不完善,很多学校都缺乏相关的软硬件环境,比如有些高校的学生做4D (DEM, DOM, DLG, DRG)生产实习时还要到其他高校才能做;有些高校更彻底,则选择取消实习环节。

3. 学生定位不明确。

我们发现一个趋势,即现在的GIS教育对学生的编程强调的特别多,好像编程已经成为GIS的代名词。虽然编程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但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二、解决GIS专业本科教育问题的成功经验———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的GIS专业采用3+1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教育部GIS工程中心和中国地调局等相关单位,在三年理论课的学习基础上,安排学生到单位实习一年,学以致用。产、学合作,它的基本特征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核心是教学,主体是学生,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从教学角度看,学校教学质量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能够得到企业及时反馈,学生能够获得丰富全面的教育,学以致用,提高创新能力。从科研的角度看,高校能够了解产业当前的研发信息,加强学校和产业科研合作及技术转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GIS专业的产、学、研模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学院提出了“3包含1”的校内产、学合作创新型GIS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前3年的理论学期中有1年进入校内产、学、研基地进行培训和锻炼。人才的选拔一般定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年限为1年,主要采用导师制、科研项目、学术讲座、交流等培养方式,并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学院还从内容的设置、评价标准及考核等方面制定了相关规定,从制度上保证创新型GIS人才的培养质量,其中内容的设置包括:理论知识强化、项目开发、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和学术论文。评价标准及考核要求:项目如期结题、项目如期中期考核、至少独立举办一场学术论坛,而且在项目完成时提交一篇学术论文。很明显,中国地质大学GIS专业本科教育提供了一个如何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好方法;并通过在用人单位的实习,使得学生对将来的就业有很清晰的定位。但是,中国地质大学产、学、研基地有严格的实习选拔机制,仍然存在很大比例学生难以进入产、学、研基地实习,这就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解决GIS专业本科教育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育涉及高校和学生两个对象,教育存在问题,就需要从两个对象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学生定位不明确问题,学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认识。

1. 认清GIS专业就业形势。

对于GIS专业来说,由于国内做GIS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大多数还是面向国内的项目和产品,所以总的说来影响相对较小,但是由于招聘单位有过冬的心理预期,招聘起来就会谨慎很多,所以我觉得最主要的影响还是心理层面上的。要说清楚GIS专业就业形势,我觉得要从GIS就业的地域、行业、单位、职位来进行分析。GIS专业的就业地域主要分三个级别: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及其他省会城市等。GIS专业就业之职位主要有开发工程师、GIS开发工程师、三维工程师、数据工程师、销售/市场/企划、软件测试/技术支持、项目管理/文档编写、提供解决方案或辅助决策服务、应用行业、转行和升学等。

2. 合理定位。

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去规划个人的学习计划、方向,并制订相应的目标和工作期望值。正如上面所描述的GIS专业就业职位所描述,GIS专业就业领域非常广泛,但是用人单位提供的每种职位比例并非一致,学生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对于每种职位的需求量,从而合理定位。

四、基于GIS企业视角解决GIS专业本科教育问题

高校GIS专业本科教育的好坏最终需要用人单位来进行检验,因此也需要从用人单位角度解决高校GIS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于GIS专业人才,从调查资料中可以总结出现今众多GIS企业普遍重视的一些因素:

1. 综合素质。

这是所有行业对人才共同的需求和要求,是每家公司企业高层人才必备的条件。综合素质不仅仅看个人的成绩,还有交际能力、工作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等各方面。调查中,许多管理者在谈及对毕业生要求时都表示理解毕业生经验有限,不会对此作出过多要求,企业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的潜力。

2. 计算机技术。

当谈到招聘所考虑的因素时,许多公司不约而同地强调编程能力。可见,编程能力是进入GIS公司工作的首要条件。除了编程之外,其它与GIS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如数据库,图形图像处理等技术都是许多公司要求必须具备的。甚至有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认为,最理想的GIS人才是本科读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读GIS专业.但未发现有公司表示首要选择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3. 专业知识。

作为从事GIS工作的人,理所当然要熟练地掌握GIS的理论和方法,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会使用国内外各种GIS软件。有公司表示选择毕业生时会首先考虑GIS专业的毕业生。

4. 学习能力。

这是多家公司又一不谋而合的要求。有较好的接受能力,能适应技术和软件的发展和更新,时刻注意GIS技术和行业的发展动态,才能保持长久发展的竞争力而不被淘汰。

此外,许多公司对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业务能力、管理组织能力、经验和创造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显然,除了专业知识有差异外,这些因素几乎是所有企业对招聘人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建议企业尽量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前在企业进行实习;另一方面,建议企业建立定量的绩效考核机制,给刚工作的学生机会,建立健康的上升通道。

参考文献

[1]雷赫.困惑的“GIS人”[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7, (36) .

[2]李德仁.发展我国GIS高等教育的思考[J].测绘科学, 2003, (4) .

[3]黄杏元, 马劲松.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国土资源遥感, 2002, (3) .

GIS专业建设 篇11

关键词:科学思想;GIS教学;教学评估

大学课程教学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大学教育,直接影响其思维习惯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当前,各级教学管理者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试图促进课程建设。特别是通过立项方式积极支持建设精品课程,以此带动和引领大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管理者的愿望非常良好。各大学、院系也非常重视,教学改革深入人心。有人定义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资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然而,科学教育有自己的规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课程也有不同特点,同样的课程在不同的学科中其作用也可能是不同的。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程,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是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环境数据处理技能,引导学生如何应用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解决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实际问题。要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精品课程,需要理解科学、环境科学特点,结合“精品”的特色,参照美国优秀大学的GIS大师级教授的类似课程,从思想、内容、方法、教学辅助与管理上,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GIS思想,尽快掌握GIS应用技巧,解决环境科学中的实际问题。

聂庆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一、精品课程的定义与特色

精品,字面上理解,是精心创作、质量上乘的作品。单纯以“一流”作为特色,缺乏可操作与比较。事实上,没有人清楚怎么才算是一流的标准。况且不同课程之间实际上没有可比性。教学时间长短、教师队伍结构、教学形式是否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否用国外教材,甚至学生的评价,也都不该是精品课程的必要前提或充分保证。因为教师从事教学时间不是教师对知识理解与领悟的指标,尤其是信息大爆炸时代,教龄长如果不善于学习,则是知识老化:教师队伍再强大,讲台却只能容纳一个人。科研也许可以团队接力,教学却主要是主讲教师能力与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只是给教学带来了方便,不代表课堂知识是否新颖,也不表示能方便科学思想传输:国外教材也可能是外国作者本人的看法,不反映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不同国外作者的教材,实际E差别也是非常明显的,不应当理解为用国外的教材就是精品的,用国内教材就相对低劣;学生的评价更不说明问题。好的课程,学生评价很好。但是一个附和学生分数需求、考试上明确具体内容、降低要求的老师,可能同样获得学生的青睐。

理解精品课程,应当先从“精”字入手,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认知精品课程:

1精通,精深广博。主讲教师不仅精通本课程相关的知识、课程各知识点的起源与发展,体会学科的科学思想,而且明白相关科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国外相同课程所采用的主要教材特点,不同学者的著作为什么会侧重本课程的不同方面。

2精究,精习研究。教师拿起教材,照本宣科,只能给学生传授知识。但是由于有些中文教材知识相对陈旧,一般是多年前知识的累积,相关思想已经相对滞后。有的教材甚至十年也没有改进。因此教师应继续学习,追踪本专业方向上,世界各主要大学、研究机构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报道:追踪各海外著名大学该课程的教学情况。每年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以求将最新知识讲授给学生。

3精要,讲清精髓。尽管教师精熟整个课程知识和思想,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整、清晰地向学生介绍整个课程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每堂课,精明强记,讲清每堂课的精髓要点,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重要收获。若学生能够自己阅读、看懂的部分,教师就没有必要赘述。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课堂上揭示知识深处的思想。

4精触,廉明克己。本质上,教学是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做人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年龄段,教师的人格魅力更影响学生的追求和处事方式。教师的质朴、严谨、和气与幽默,教师的廉明、求实、公正与公平等良好品格,在课程教学中可能给学生带来课程知识之外的启示。教师的微笑、宽容与坚持原则下的善良,会感染每个学生。我们主张将学生当作成熟人格的成人,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课堂与课后随时服务每个学生。但是必须让学生明白,一切尊重是相互的,一切自由是有规则的,一切行为都是需要自己负责任的。

5精彩,精神活力。精彩课堂首先要求教师精心虔诚,以至诚心志,采用适当教学方式,讲述课程内容范围内的知识和思想。学生的参与是课堂更重要的一部分。参与不是让学生巍然正坐,步调一致听指挥。而是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地思考和讨论课程内容。精彩的课堂不等于附和学生的喜好,决不能聊及与课程知识或思想无关的故事或幽默笑话。精彩是在于合理的内容编排,调动听众的积极参与。

因此精品课程的定义应当是:教师经过精习研究,精通课程知识与思想前提下,用精彩的语言、精巧的方法,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讲述课程内容范围内的知识和思想精髓。并且课后随时服务每个学生,解答学生相关问题。

二、GIS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作用

GIS在环境科学中的作用,决定环境科学专业GIS课堂内容。GIS课程目标是服务于环境科学,而不是去研究GIS科学。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GIS在环境管理与环境模拟方面的应用也逐渐被认知。要理解环境科学巾GIS课程教学要旨,应当先理解环境科学。

现代环境保护历史可以追溯到1870年,加州Merritt湖建立美国第一个官方野生生物庇护所。环境科学研究人类和生物与其他生命或非生命环境(物质和能量)如何相互作用。它是一个自然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其知识体系来自物理、化学、生物(尤其是生态学)、地质、地理、资源技术和工程、资源保护与管理、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因此,环境科学是从理论和应用层面,研究人类如何影响世界的一个交叉学科。环境科学家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信息,去理解地球系统如何工作,了解人与地球之间的交互作用,揭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环境科学中,环境信息是有严格地理维的空间数据,环境信息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与传输,都需要应用GIS技术。环境工程是借助工程原理,清除环境废弃物,降低环境风险。表面上是污水处理、固废消解和大气净化等具体工作,然而工程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以模型为基础的,通过模型模拟问题的可能结果,建立环境模型才是环境工程研究的核心内容。GIS科学中Geocomputation、Geosimulation技术,是重要环境工程模拟工具。

就GIS本身而言,GIS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到地理信息科学(GeograDhicInformation Science,GIS)的发展则是1992年前后。从单纯GIS科学知识传授到GIS科学思想传播的升华,是最近十年的事情。随后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地理信息服务(GeograpMc Information Service,GIS)成为当前GIS研究的热点之一。GIS是一个发展的技术、科学、服务,GIS的发展必然延伸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同时也必然带来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更新。

至今,国内大学GIS课堂,往往传授GIS实用技术,以及为理解GIS技术应用所必需的概念与原理。GIS系统开发、GIS应用成为国内GIS重要主题。这种教育下。不可能出现GIS科学创新,我们只能追随商业软件开发,只能追随市场不断学习。由于信息所有权为政府,权威地理信息服务的垄断将最终阻碍技术提高。事实上,20年来国内GIS科学一直鲜有创新,只是追随国外进展,不断学习与应用。从科学自由理念出发,单纯GIS软件开发与GIS实用技术,可能变得没有科学意义。如果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融入了更多GIS科学思考,则GIS应用也将变得一知半解。20年来,国内公司、大学、政府立项开发GIS系统不少,但真正成功的应用系统却不多。多数人谈到GIS在环境科学上的应用。首先想到的就是系统开发,对GIS学科思想理解上的畸形,直接导致GIS应用上的肤浅和难以持续。大学GIS课堂上,重视GIS科学思想的传播,是环境科学领域用好GIS技术的重要前提。

三、GIS教育与GIS课程建设实践

南开大学GIS课程的建设,经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目标是让学生熟练应用GIS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初期,由于没有Interact,GIS教学只能参照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GIS课程,围绕在环境科学中应用,模仿他们的内容体系。有了网络资源,教师查阅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近百所高校GIS课程资料,并最终将教学参考重点资料锁定在美国大学GIS教学联合会(UCGIS)的网络教材。从1998年开始,该教材一直被多所北美大学使用。为适应国内学生语言习惯,我们也完成中文教材《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应用》的编写和出版。随后,教师得到机会,追随美国科学院制图委员会主席、加州GIS学术主席、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主任Keith C.Clarke教授学习。由Clarke教授推荐,后又追随美国科学院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委员、NCGIA学术主席的Michael F.Goodchild教授进一步学习GIS。随大师GIS课堂学习,加上进一步阅读加州大学图书馆大量的GIS教材和专著,为南开大学GIS课程教学改善打下一定基础。

得到Clarke教授和Goodchild教授书面许可,可以使用他们的GIS课本、课件、实验指导材料、考试试题。教学组织上,在一个学期时间内,讲完加州大学两学期GIS课程内容(包括GIS概论和GIS技术专题),重点是GIS科学的思想体系。尽管教师付出非常多的时间,所有课件全部放在网络,为学生提供全英文教材。由于使用全英文讲课和考试试题,考试前没有任何提示,只能靠学生平时学习。结果显示: (1)教师讲清GIS科学思想,比单纯的知识讲解可能更深入。为学生未来准确应用GIS,解决实际问题将是有帮助的。(2)多数学生考试结果好,甚至全英文答题。俄语作为外语的学生,在没有提示情况下,也能答出优秀试卷。看来多数学生能适应英文教学与考试的。采用英文教学,至少专业术语上,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GIS,打下良好基础。(3)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部分,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进一步分析。重新从UCSB的GIS考试题库中,组织试卷,再在规定时间练习测试,显示这些学生仍不懂基本概念。反映出他们从来没有看过教材,如何教育这类学生仍需要思考。

在环境科学上进行GIS课程建设,使我们的教学与美国TOP 50排名的大学GIS教学处于同一水平,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努力和探讨。(1)继续修编我们自己的课本。通过和国外教授合作,主要是由他们提供最新资料和内容把关,重新合著我们的教材。让我们GIS教材的知识体不落后,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前提。(2)一个人或一个大学教学力量是有限的,政府或民间能否组织课程教学联合体,共同协商和制作我们环境科学的GIS课件,共享课程资源。(3)课程体系调整与图书资料建设。课程体系的调整,充足全新的图书资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应当适当减少缺乏实用价值的大学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受科学素养和生存能力的培训。图书馆资料的陈旧,师生不能及时了解学科动态,把握方向。一旦大学成为没有围墙的公众科学服务机构,图书资料实现共享,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将更合理。 (4)面对小部分学生急功近利,过于关心考试分数而不是学识,将如何调整教学?Goodchild教授GIS课程考试的平均分是65分到75分之间。我们不是大师,同样的英文试题对非英文母语的中国学生,考试平均分不该超过这个分数。想及格,师生都须平时努力,必须理解GIS科学每个知识点和相关思想。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内容、方法、教师与学生培养、相关政策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需要和国外大学进行比照,面对中国环境,让我们自己和学生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单纯是知道些什么环境知识。科学思想的传输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才是课程教学的目标。

GIS专业建设 篇12

随着互联网及社会经济的发展,GIS专业已经逐步发展到GIS产业,西南石油大学在2003年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历经12年4届毕业生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我校的GIS专业秉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已逐步形成了具有石油类院校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同时基于新世纪新形势下油气勘探及大数据大发展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GIS人才。

目前石油院校具有石油特色的GIS专业的总量较少、开设时间较晚,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基于以上现实,本文以西南石油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对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石油类高校的GIS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一些思路:“坚持地球科学作为认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作为系统论基础“,大地学”作为专业论基础。”

2.大数据时代背景及 GIS 专业现状

2.1 大数据时代背景

大数据时代术语最早是由全球知名资讯公司麦肯锡提出的,在我们目前日常生活中,无不充斥着大数据的身影,尤其是当前“互联网+”浪潮,更加推动大数据时代在各行业领域的扩展。而在GIS行业中,多年来一直提到和追捧的海量数据也慢慢过渡到大数据,在此基础上,大数据时代给GIS行业乃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2.2 石油大学 GIS 专业建设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约有220余所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四川省大概有12所高校开设GIS本科专业,在开设GIS专业的高校中,主要依托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或国家重点学科,包括地质学科,测绘学科、计算机学科、石油工程及天然气学科和其他应用行业学科等。

以目前我校GIS专业建设为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设置在地质工程和油气地质专业领域,在长期的培养方案中,已经慢慢形成“数字油田”本科方向,主要适应“三桶油”对GIS专业的需求,但是随着地理信息逐渐形成产业以及石油行业受政策影响波动较大的影响下,现行的培养模式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对GIS专业的需求。

3.石油类院校 GIS 专业建设思路

3.1 根据社会需求导向优化培养学生方向

柳林等在对多部门人才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前的GIS人才分为五类:分别是技术型岗位人才、操作性岗位人才、应用型岗位人才、科研型岗位人才和复合型岗位人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将学生方向分为以下不同岗位:GIS应用开发工程师、GIS数据处理工程师、GIS技术服务工程师,这三大方向也符合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3.2 立足传统 3S 实习,加强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信息化建设

3S实习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传统的实习内容,可采取与相关社会行业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如可以安排学生在相关国土测绘部门实习,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测绘测量仪器以及相关的专业软件来采集、处理测绘遥感数据。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信息化实践教学辅助平台,引入GIS技术,结合目前我校地科院的油气地质虚拟仿真实验室,改革现有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对野外地质实习过程的网络管理、虚拟实习的全部过程,辅助学生探索性实习以及相关信息的实时采集。

3.3 课程教学与专业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坚持把第二课堂的实习、竞赛、实训等生产实际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推进各类专业竞赛的实践教学,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个类别的专业技能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GIS技能大赛、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Supermap杯全国GIS开发大赛,通过竞赛参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3.4 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坚持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原则,加强GIS专业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鼓励专业课教师承接各项产学研服务项目,教研室组织教师对项目中的难点进行攻关,提炼实际项目中的科学问题,推动科学问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尤其高年级同学积极参与各类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对于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技术推广,并在适当时机进行技术孵化,形成以研促学、以研促产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4.总结

截止2013年,全国从事地理信息产业单位已达2.3万家之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产值达到2600亿元。伴随着GIS产业的快速发展,GIS专业必须通过不断的自身改革和调整来应对产业的需求。西南石油大学GIS专业在目前现有本科培养方向之外,更多的结合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在当前“大数据,小专业”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理念,将GIS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融合,真正实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校GIS专业发展在石油类高校中处于领先优势;同时通过本文,为同类院校设置GIS专业建设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GI专业当前社会需求,针对实际教学中显露出的问题,分析了整体优化GIS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必要性,调整GIS专业培养方向,理顺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解决社会需求与GIS专业人才培养的矛盾问题,对其他石油类院校GIS专业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工艺废气下一篇:武警边防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