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提升战略

2024-05-15

贸易提升战略(共10篇)

贸易提升战略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增长迅速, 而新疆一直在双边贸易总额中占据70%以上份额。双边贸易发展迅速的根本动因, 在于双方经济上有极强的互补性, 双方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存在明显差异。以往的研究往往将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互补性设为一种“默认值”, 进行实证研究的并不多。本文将借助双边贸易额增长数据、贸易地位动态变化和贸易结合度指数等来衡量中国新疆与中亚各国之间是否存在紧密的贸易联系。

二、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

贸易互补应包括产业间互补与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 两者最终都反映为两国双边贸易不断增长。因此, 要探讨新疆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互补关系, 应该首先分析新疆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的状况。

(一) 新疆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额增长情况分析

表1显示, 2000年新疆对五国的出口额合计为6亿美元;新疆从五国的进口额合计为7.5亿美元。到2007年, 新疆对五国的出口总额增至94亿美元, 新疆从五国的进口总额增至15.5亿美元。从2000-2007年, 新疆对中亚五国出口总额增长了14.6倍, 进口总额增长了1.06倍, 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进口增长速度。

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 (2001-2008年) 。

(二) 新疆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地位动态变化

新疆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地位动态变化可以通过双方市场占对方进出口比重来衡量。

单位:%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 (2001年、2008年) , 经过整理计算得到。

单位:%

数据来源:中亚五国的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新疆的贸易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 (2001年、2008年) 。乌兹别克斯坦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缺失, 因此未计入。

由表2和表3可知:无论是中亚各国向新疆市场的出口, 还是从新疆市场的进口, 在中亚各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都比较低, 说明新疆市场对中亚五国的重要性还不够。其中, 新疆市场对哈国和吉国相对更重要一些, 而对土国和塔国影响有限。因此, 可以说当前中亚市场对新疆进出口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新疆市场对中亚五国的重要程度。显然, 把握中亚市场对新疆意义重大。

(三) 新疆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联系紧密程度分析

1. 分析方法

新疆与中亚五国之间双边贸易联系紧密程度可以用贸易结合度指标来表示。所谓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 它反映了两国在贸易方面相互依存的程度, 其数值越大, 表明两个贸易伙伴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 TCDab表示a、b两国间的贸易结合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出口总额;mb表示b国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贸易结合度的判定标准为:TCDab<1, 两国在贸易方面联系松散;TCDab=1, 两国贸易联系处于平均水平;TCDab>1, 两国在贸易方面联系紧密。

2.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资料来源:中亚五国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 新疆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 (2001年、2008年) , 经计算整理获得。由于乌兹别克斯坦历年的贸易数据缺失, 所以未计入。

由表4计算结果可知:第一, 双方贸易结合度呈上升的态势;第二, 双方贸易结合度较高, 说明新疆与中亚各国间贸易联系非常紧密, 双方已经互为彼此的重要贸易伙伴。

三、新疆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衡量

(一) 双边贸易总体互补性分析

1. 分析方法

贸易互补性指数可以从贸易总体的角度来衡量贸易各方之间的贸易互补程度。国家i出口与国家j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用Cij表示, 用RCAxik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 RCAmjk表示用进口来衡量的国家j在产品k上的比较劣势。其中, RCAmjk= (MJK MJ) (WK W) , MJK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 MJ为该国所有产品的进口总额。RCAmjk越大表示国家j在产品k上的进口比例越大, 说明该国在此类产品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如果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明显 (RCAxik大) , 而国家j在产品k上比较劣势明显 (RCAmjk大) , 则在产品k的贸易上i国的出口与j国的进口呈互补性。其互补性的大小可用RCAxik×RCAmjk来衡量。在多种产品 (行业) 存在的情况下, 两国贸易的综合性互补指数可用各产品 (行业) 所呈现的互补性指数的加权平均来计算。加权系数为世界贸易中各类产品的贸易比重 (WK W) 。该互补指数可表达为:

根据这一定义可以推测:当某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类别与另一国的主要进口产品类别相吻合时, 两国间的互补性指数就大;相反, 当某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类别与另一国的主要进口产品类别不能应对时, 两国间的互补性指数就小。在世界各国各产品的比较优势均相同时, 该互补性指数为1。这一指数间接反映了产业间贸易在两国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该互补性指数就大;相反, 如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该互补性指数就小。

2.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资料来源:表中结果均根据新疆与中亚四国相关统计数据整理和计算得到。

利用历年新疆、中亚各国及整个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数据以及分类商品进出口数据, 根据公式 (2) 经过整理和计算, 可以得到新疆与中亚四国间历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

由表5可知:第一, 新疆出口与哈国和吉国进口间存在较强的贸易互补性, 而且互补性有增强趋势;第二, 新疆出口与土国和塔国进口间贸易互补性趋于下降, 这与现实中新疆对哈、吉两国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很高且不断上升, 而其他中亚国家所占比重趋于下降是相吻合的。第三, 总体来看, 新疆出口与中亚各国进口互补程度较高, 产业间贸易是其主要形式。

由表6可知:第一, 吉国和哈国的出口与新疆的进口互补性很高, 而土国和塔国出口与新疆进口的互补性相对较低。这反映出土、塔两国对新疆出口具有较大潜力;第二, 虽然哈国是新疆最重要的贸易对象, 但新疆市场对哈国出口的影响在减弱, 而对吉国出口的影响则在加强。

(二) 双边贸易中分类商品互补性分析

1. 分析方法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 可以从分类商品的角度分析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RCA指数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的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类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 (3) 中, RCAxik代表i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xik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 xi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 wk表示k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 w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当RCAxik指数越大时, 则i国k类商品越具有比较优势, 其国际出口竞争能力越强。根据日本贸易振兴协会设定的判断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强弱和出口竞争力大小的标准, 当RCA指数在2.5以上时, 便表示该产品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 而当RCA指数小于0.8时, 则表示该产品竞争力较差。

2.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单位:%

资料来源:中亚各国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和中国驻中亚各国大使馆商务参赞处网站, 新疆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 (2001年、2008年) , 所有数据均经过作者计算整理获得。其中, 由于乌兹别克斯坦相关数据未能获得, 所以未进行计算。

根据新疆及中亚各国历年的分类商品出口数据 (由于文章篇幅限制, 具体数据在此省略) , 利用公式 (3) , 可以计算出历年新疆与中亚五国分类商品显示性比较优势 (RCA指数) 。该指数可以用来衡量新疆与中亚各国各类出口商品的贸易竞争力, 还可以用来具体判定双边贸易中分类商品的贸易竞争和互补程度。

通过对分类商品RCA指数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可以将新疆与中亚各国贸易商品分为互竞类和互补类两种。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SITC6) 和食品及活动物商品 (SITC0) 均为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中的互竞类商品, 因为双方在这些商品上的RCA指数都比较大, 说明双方均拥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彼此之间竞争较为激烈。除此之外的其它商品, 应该都算是互补类商品, 尤其是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类商品、杂项制品、非食用原料, 以及未分类的其他商品等都为竞争程度较弱而互补程度较高的互补类商品, 其贸易空间和贸易潜力较大, 是新疆今后在与中亚贸易时应该大力发展的出口商品。

通过以上对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贸易结合度指数的分析, 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之间存在紧密的贸易联系。2.根据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分析, 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联系紧密的原因在于双方存在显著的贸易互补性。其中, 新疆与中亚五国中的哈国和吉国贸易互补性较强, 且主要为产业间贸易形式。3.根据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新疆在服装、鞋帽、箱包等传统大宗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上具有较大出口优势和潜力, 在能源、资源类商品上具有不断增长的进口需求。

四、新疆贸易提升战略

(一) 致力于成为中国的“北方香港”, 大力发展中转贸易

香港经济的成功为新疆与中亚经贸合作提供了大量经验。新疆应积极汲取这些成功经验, 发掘出一套适合新疆自身特点的贸易模式。鉴于新疆现有制造业水平并不能完全满足中亚日渐提升的消费档次, 今后新疆仍应立足于国际商贸通道, 将中国东部及中部制成品输送到中亚市场, 中转贸易将成为主要模式。为此, 新疆一方面应积极了解和把握中亚市场需求动态和变化, 学习香港经验, 尽力与中亚国家贸易商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另一方面, 积极从国内市场组织适销对路的货源, 尽力满足中亚市场日益增加的多元化需求。国内强大的制造业成为新疆获得出口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二) 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发展出口加工贸易, 培育本地特色出口产品

近年来, 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东部企业开始寻求进行产业转移, 到西部成本更加低廉的地区投资设厂, 从而延续其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新疆不但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还有丰富的优质资源。因此, 引进东部地区的资金和技术, 大力开发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出口到以中亚为主的周边市场应该是明智选择。新疆应努力发展那些暂时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比如资源加工制造业中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纺织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煤炭深加工产业等。

(三) 依托上海合作组织, 积极参与中亚自由贸易区建设

随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间合作的日益深入, 建立中亚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新疆和中亚各国共同的愿望和迫切的要求。为推动新疆与中亚各国商品自由贸易的发展, 新疆应积极与周边国家政府接洽和协商, 尽力消除目前阻碍双方贸易正常发展的一些政策和制度因素, 为尽快实现双方的贸易便利化扫除一切障碍。鉴于中亚各国目前在政治和经济环境以及贸易政策上还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新疆相关机构应加强进出口的监管和事后的协商解决力度, 力保给新疆企业创造一个稳定、安全、自由的贸易环境。

(四) 积极构建中国“能源进口陆路通道”

中国应积极开展与中亚各国政府层面的对话, 一方面积极争取中亚各国的投资与合作, 加强新疆直达中亚各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建设。因为管道建设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 还是一个政治问题。目前, 中哈石油管道已经投入运营开始输油, 未来还有中哈和中土天然气管道、亚洲大输气管网的开通。另一方面, 还应尽力从各国政府争取到尽可能多的石油天然气进口配额。比如, 中哈石油管道一年的输油能力可达2000万吨, 但哈国政府一年只给新疆1000万吨的配额, 所以该管道远未达到应有负荷。可见, 管道和配额是新疆作为中国“能源进口陆路通道”必须要解决好的两大问题。

(五) 能源产业发展目标应是中国能源深加工基地和面向中亚的深加工产品出口基地

新疆在进口中亚油气资源的同时, 也应利用能源储备优势, 在中石油、中石化大规模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下, 发展能源深加工产业。一方面, 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 使新疆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能源深加工基地;另一方面由于中亚国家能源深加工技术的不足, 使新疆可以向中亚市场大量出口深加工产品, 实现大规模出口创汇, 发展成为面向中亚市场的能源深加工产品出口基地。

摘要: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迅速发展的动因在于双方存在贸易互补性。从实证角度, 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分析工具的结果表明双方存在紧密的贸易联系、显著的贸易互补性和互补类商品具有较大的出口优势和潜力, 因此新疆应大力发展中转贸易, 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积极参与中亚自由贸易区建设, 构建中国“能源进口陆路通道”作为贸易提升战略。

关键词: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提升战略

参考文献

[1]陈建军, 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竞争性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 (8) .

[2]王国安, 范昌子.中国贸易互补性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3) .

[3]周茂荣, 杜莉.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6 (9) .

贸易提升战略 篇2

关键词:版权贸易 贸易强国 发展战略

1、背景分析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从贸易额来看,2011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占全球比重10.4%,与上年持平,连续三年居全球之首;进口额占9.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全球第二。从贸易量来看,2011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量增长9.3%,全球第二,高出全球增速4.3个百分点;进口量增长9.7%,全球第一,高出全球增速4.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外贸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粗放式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的压力逐步上升等等。中国如何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意义重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国际经验和历史发展规律表明,在贸易强国中,服务贸易都占据较高的比例。当前,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必须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提升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层次的重点,确立服务贸易在新一轮开放中的战略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版权贸易作为服务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贸易中同样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版权贸易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各国属于服务贸易范畴的版权贸易的进出口份额也越来越大,同时,版权贸易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层面,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影响很大,己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贸易内容。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全年我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5691种,2011年较前年增长36.8%,达到7783种。2011年版权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比例由2010年的1∶2.9提高到1∶2.1,大陆对台湾地区也首次实现了版权输出顺差。我国的版权贸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还存在着国际版权贸易人才缺乏、版税恶意竞争及资本意识淡薄等问题亟待解决。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国家商务部服务贸易发展总纲要也就此提出了有关要求。现在我们对我国版权贸易进行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既可以找出我国在版权贸易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又可以研讨适合我国的版权贸易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版权贸易的发展,这对于推进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不仅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版权贸易的理论机理

版权贸易既遵循一般贸易理论的机理,又体现文化价值的特殊属性,同时又赋予了信息时代的网络属性,体现了多学科理论的综合性。

2.1、传统贸易理论的机理

传统贸易理论一般包括亚当·斯密绝对利益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察赋学说。这些学说都分别阐述了分工降低成本,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等论点。这一系列理论同样适应于版权贸易。

2.2、文化价值的特殊属性

版权贸易属于服务贸易,其贸易对象的内核是文化,除了凝结了一定的经济和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传播文化价值的属性。

2.3、信息时代的网络属性

传统的版权贸易更多涉及的是图书版权等通过复制实现的贸易价值,但是在信息网络社会,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及传播方式的改变,版权的网络传播属性成为实践中被认可的观点。

也正是因为版权贸易有别于一般贸易的运营方式,综合了文化产业的有关特殊属性并运用于网络时代,因此,其未来发展的走向,更值得我们思考。

3、发展版权贸易的几点思考

尽管目前图书版权贸易仍然占据最大比重,但是,我国版权输出的产品形态也已经逐步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等产品形态拓展到数字版权、电子出版、软件、动漫、游戏等各种形态,呈现出立体化、多样化趋势。本文拟选择图书版权、影视版权和动漫版权做分析。

3.1、版权贸易发展总体战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设计制定完善的版权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文化(版权)贸易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法规的制定;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版权贸易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版权贸易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中国版权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优势;加大金融与文化产业结合的引导力度。

3.2、具体发展思路

(1)图书版权贸易。图书版权贸易仍然是我国版权贸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展图书版权贸易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继续挖掘祖国传统文化,在传统图书版权贸易中继续保持输出优势。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图书出版业管理模式改革,要排出时间表,要彻底实现企业化改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挖掘出我国民族文化和特色元素,打造精品图书,形成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经营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版权人才,尤其是国际贸易学、文化管理、法学等专业背景人才。更值得一提的是,要把图书的数字出版放在新的增长点的高度,系统化地推进数字出版进入国际市场。

(2)影视版权贸易。我国的影视版权贸易,无论是版权输入还是版权输出,都与我国影视产业发展规模极不相符。全球电视节目版权贸易市场规模以每年30%速度增长,2011年欧洲主要的50档节目在全球98个频道播出16856小时,创造20亿美元的价值。2011年,尽管我国输出电视节目为1559部,引进为734部,我国输出节目的版权数量虽多,但是优质的节目品牌很少。引进的数量虽少,但是《完美假期》、《我心唱响》、《完美暗恋》、《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引进版权节目却创造了收视高峰。因此,我们首先要分门别类,针对不同海外市场和目标诉求进行输出。习近平主席在访问非洲国家坦桑尼亚时,提到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也是立足于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地区进行的。一般而言,欧美喜欢武侠剧、琼瑶剧;日本和韩国偏爱武侠剧或历史剧;东南亚则偏向于偶像剧和武侠剧。其次,要大力重视节目的整合营销传播,顺应节目市场,以内容创新和差异化的定位赢得注意力,把宣传推广、广告经营、节目销售贯穿到节目策划、制作、播出的全过程,构建起电视节目整合营销传播体系。再次,要多走出国门,学习、创新、合作并借鉴海外优秀模式和做法,多参加一些展出和国际交流活动。如法国戛纳、德国的柏林、意大利的威尼斯以及捷克的卡罗维发利等著名展会及有关专业国际交流活动。

(3)动漫版权贸易。目前,在国家政策积极推动下,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就数量而言,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漫生产大国,但是其动漫版权贸易却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也仅仅只有《喜洋洋》、《熊出没》等少数几部作品取得了一些突破。因此,首先,要构建品牌特许授权模式。一系列优秀的动漫作品开发(笔者更倾向于在开发前就组织有关行业公司、电视台进行创意的研讨,在开发之前就获得一批衍生合作伙伴的认同,可以进行一些前期签约),上游需要的是电视、电影、海外发行、互联网、手机等多重媒介来传播该作品,从而获得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终从商品化授权(玩具、食品、服装、文具、家俬等)、游戏化授权(游戏软件、APP、游戏机等)、出版授权(图书、音像等)、综合类授权(二次衍生、娱乐、旅游及主题公园等)等获得版权收益。其次,从产业链视角进行整合营销。动漫版权贸易要发展,要有原创性的动漫形象设计和故事创作,要有电视台、网络等传播渠道的播出保证,要有线下各类衍生合作方的系统布局,从题材构思、资金保证、生产制作、播出传播、市场推广到产业跟进,都需要以完整的产业链的视角来指导整个系统的运作。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贸易强国视角下中国版权贸易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3XNH110)。

参考文献:

[1]刘阳.解码卫视综艺节目大战[N].人民日报.2013-03-21

[2]董小麟,吴珊.美国电影产业贸易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电影贸易的启示[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4):103-111.

作者简介:

贸易提升战略 篇3

关键词:贸易发展战略,路径依赖,出口导向

贸易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对外贸易发展指导思想的体现。在实践操作中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国际分工方式和程度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的选择,不同的外贸发展战略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响。贸易发展战略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会根据自身国家的经济目标而制定不同的贸易战略。根据历史的演变过程,发达国家的贸易战略大概可以归纳为:自由贸易战略、保护贸易战略、公平贸易战略、双边贸易战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表现为: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

一、对俄罗斯贸易战略的分析与判断

近几年来,许多国内学者对俄罗斯贸易发展战略进行了自己的判断,如戚文海(2009)认为: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出口结构;王金亮(2006)认为:转轨以来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发展,实际上一种资源型出口导向的发展思路;郭连成(2006)认为:普京总统在第二任期内实际上依然主张发展以资源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冯舜华(2003)认为:1999年以来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燃料和原材料工业生产和出口的增加。笔者认为,俄罗斯是一种资源型的出口导向战略。

(一)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依赖资源型产品出口

长期以来,俄罗斯的商品出口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直是世界市场上的资源供应国,生产的原材料大量用于出口。分析1996-2005的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见下表),不难发现俄罗斯多年来经济增长依靠的是资源性产品。

(二)非效率制度均衡下的对外贸易发展陷入路径依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战略完全陷入一种路径依赖的状态,而且是一种效率非均衡。按照制度经济学所说,路径依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制度市场和制度收益递增的世界上,初始的制度选择和某些细小的、偶然的因素常常会把制度变迁引入特定的路径,不同的制度路径最终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俄罗斯经济正是如此,由于经济转轨的开始阶段,依靠大量出口石油等资源型产品,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并且这种模式维护了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最开始设计的路径能长期进行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路径依赖越来越严重,从而使得想摆脱这种非效率均衡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也就是俄罗斯长期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最本质的原因。

单位:%

资料来源:王金亮.转轨时期俄罗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第85-86页

二、路径依赖下的俄罗斯出口导向贸易战略

2000以来,俄罗斯经济明显复苏,GDP平均每年增长6.8%。在经历10年的巨额预算赤字后,石油价格的飙升使其资产负债表得到改善。俄罗斯已经将其债务/GDP比率从150%降低到10%,中央银行也积累了434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正如俄罗斯经济学家所言,俄罗斯依然要“靠扩大石油、天然气、黑色和有色金属及木材的出口活着”。由此可见,处于路径依赖下的俄罗斯经济的确得到巨大的进步,然而在发展的同时又产出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一)资源型出口导向的弊端

1. 动态利益难以实现

俄罗斯目前出口结构是以能源和资源为主,这必然使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俄罗斯的经济走势与国际能源、原材料市场呈现极强的正相关性,而近年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俄罗斯对外贸易中出口部门主要是矿业部门,这种资源型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很低,无助于其他部门的成长。同样,原料性的出口不会产生“连锁效应”,这样的外贸出口是难以起到“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

2. 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

俄罗斯GDP的30%、预算的50%和外汇收入的64%全部来自石油和石油制品的生产加工及出口。由此可见,俄罗斯这种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战略,再保证俄罗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同时,也使得经济对国际市场行情的依赖性增强,进而造成经济的柔弱性。2007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石油价格从历史最高点147.27美元/桶下降到约40美元/桶,造成卢布急剧贬值,使得俄罗斯略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3. 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俄罗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石油天然气黑色等自然资源出口取得,这种只顾短期利益而不顾长期效益,以牺牲环境和枯竭资源的增长方式,不仅会造成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甚至会造成贫困化增长,其结果会使发展最终难以持续,并可能使经济再度陷入困境。2002年俄石油新探明储量为2.54亿吨,而开采量达到3.8亿吨;2003年新发现石油大约2.4亿吨,开采量增加到4.21亿吨,居全球首位。从以上数据不难表明,俄罗斯已经不能高枕无忧,不能总靠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

(二)资源型出口导向实施的优势

自普京时代开始,俄罗斯就高举创新型发展模式的旗帜,然而经过8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依靠大量出口资源型产品而实现的。为什么短期内俄罗斯的发展难以改变出口为主导的模式,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1. 资源出口促进增长

从GDP状况来看,以2006年不变价格计算,1992年俄罗斯实际GDP为约224亿卢布,随后一直下降,到1996年约为165亿卢布,1997年略有上升后受金融危机影响,1999年后,GDP保持较快正增长,最高年份2000年达10%,较低年份2001、2002年也有5.1%和4.7%,其余年份都超过了6%,2007年更是达到8.1%。石油出口对促进俄经济的增长有着一定影响,如果按剔除石油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方法来计算,GDP增长速度比原来下降1~2个百分点,GDP增长的波动幅度也相应减小。这足说明2000年以来石油出口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注:实际GDP以2006年不变价格计算。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观察数据库。

2. 政府态度

俄罗斯不是简单的单一资源出口依附国,而是诸多资源产品的出口大国,依靠其对国际市场的垄断能力,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普京在2002年的“国情咨文”中主张“继续发挥两大优势”,使“俄罗斯巨大潜力为己所用”。通过扩大传统产业的出口,保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用以换回发展新产业所急需的资金和技术,力争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普京多次强调俄罗斯经济要想复苏,就必须保持高速发展的速度,这就使得必须依靠原材料的出口。

3. 寡头利益

寡头代表着财富,巨富意味着这些经济人在俄罗斯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提升,也意味着自身政治影响力的拓展。在叶利钦时期,这些人的能量得到积蓄和膨胀。但是,普京政权显然不喜欢自以为是的石油巨头,许多石油寡头因此遭受打击。在普京看来,不予政权为伍的石油寡头不但会影响国内政治,而且会影响国家能源安全。不过,亲政权的寡头则另当别论。阿布拉莫维奇就是其中一个。再如尤科斯事件,俄罗斯经济学家捷里亚金认为:这一行为具有政治动机,是政权想实现由“新势力寡头”对“旧商业寡头”的主导。因此笔者认为:俄罗斯出口导向战略的执行过程中,政府不能不考虑寡头的利益。

4. 国际形势

俄罗斯幅员辽阔,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现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近几年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从2002年到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指数上涨了256%,这种变化对以能源产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个强劲的支持和推动。随着国际油价的继续高位运行,俄罗斯能源产业的国际形势还将越来越好。

三、对俄罗斯贸易战略的评价与展望

从总体上说,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是依靠人力、物力、财力、能源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以及依靠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的大量出口而实现的,因而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俄罗斯的实践表明,尽管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能带来经济发展,但社会因此会付出巨大代价,会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上面临大量的难题。

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可能会使俄罗斯付出更高的代价。一方面,这种高速增长要动用经济增长的粗放因素,并且要不惜任何代价才能达到。比如,依靠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这种以不惜任何代价来换取高速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正如俄科学院涅基别洛夫院士指出:“如果让我们选择,是要继续依靠燃料和原料的生产和出口来达到10%的增长速度,还是通过经济现代化和利用高科技来达7%甚至6%的增速,则更倾向于后者。”另一方面,长期依靠资源型的出口会使得俄罗斯在经济、政治方面受制于其他国家,不利于俄罗斯经济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如果俄罗斯想尽快的走向世界前列,必须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从而消除阻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俄罗斯的当务之急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来建立有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部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走一条创新型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另外,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引起的国际石油价格下降,为俄罗斯摆脱固有的资源型出口导向提供了有力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王维然.俄罗斯对外贸易实证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3).

[2]王金亮.转轨时期俄罗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应尽快制订贸易外交战略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 贸易外交战略

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创新对外经济工作思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在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应尽快制订贸易外交战略。

一、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型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型既是指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型,也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转型。从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是通过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参与国际分工。实施这一外贸战略的好处是能充分发挥中国自身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引致中国外贸的快速扩张。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处于生产价值链的低端,生产的附加值低;整个东亚地区的贸易顺差转移至中国,表现为中国的外贸顺差。未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应该是“自我主导型”参与国际分工。具体而言,中国应该走“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自主营销”之路。与此相对应,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性转型就是优化贸易结构,从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

(二)外需低迷与劳动力成本上涨并存

从需求与供给来看,金融危机前中国出口快速扩张的直接原因是外需的拉动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爆发债务危机,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将经历较长时期的经济低迷,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彻底告别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黄金时代。在此背景下,中国将面临较长时期的外需疲软,中国出口增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供给面来看,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导致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步弱化。

(三)全球范围的贸易摩擦增多

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相伴随的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以中美两国新能源领域为例,新能源产业是两国都着力培育的产业。对中国来说,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新能源产业是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美国而言,为了尽快走出危机,新能源产业是其寻找的新增长引擎。随着中国近年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产能快速增长,并且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进而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并扩大了出口,中美在新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

(四)WTO多哈回合谈判受阻

2011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对多哈回合可能结果的经济分析》报告显示,如各方能就现有谈判文本达成协议,成功结束多哈回合谈判,将给全球带来巨大利益。比如全球经济将实现额外0.2%的增长;全球出口额每年将增加3590亿美元,意味着全球贸易将增长2%。因此,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多哈回合的谈判成功含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欧洲深陷债务危机,而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均没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意愿。在此情形下,各国纷纷转向区域或双边贸易安排,中国也应积极思考自身的区域和双边贸易安排策略。

二、贸易外交战略的内涵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中国应尽快制订自身的贸易外交战略。贸易外交战略是一个新的提法,这一概念借鉴了“能源外交战略”和“商务外交”两个概念。国内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并重视能源外交战略,而商务外交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概念。虽然能源贸易是国家整个外贸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能源的特殊性,贸易外交战略并不包括能源外交战略。相比商务外交,贸易外交更加强调国家层面的应对。借鉴现有学者关于能源外交的定义,可以认为贸易外交是由国家主导、外贸企业及其他经济行为体共同参与,为维护国家外贸利益或者以外贸关系为手段谋求国家其他利益,所进行的带有外交特色的国际活动。

而贸易外交战略是关于贸易外交的战略,其内涵应该体现贸易、外交和战略三个关键词的涵义。准确地讲,贸易外交战略是指国家用于谋划贸易外交全局、指导与协调各贸易外交主体开展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的总和。贸易外交战略是国家外交战略的一部分,并且服从和服务于对外贸易战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中国目前并未意识到贸易外交的重要性,更未从战略层面思考贸易外交,因此,必须尽快制订指导贸易外交活动的专门战略,即贸易外交战略。制订贸易外交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国家和企业贸易外交活动的目标和任务,指导和协调各行为主体贸易外交活动的实施。

三、贸易外交战略与外贸战略、外交战略之间的关系

(一)贸易外交战略与外贸战略之间的关系

贸易外交战略应该服务于外贸战略,即优化贸易结构、走“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自主营销”之路。中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时,虽然对发达国家的同类产业造成了冲击,但并未威胁到发达国家的高端优势产业。在中国制造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由于和发达国家具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必将遭致更多的贸易摩擦。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逐渐减小,但贸易摩擦的压力会增加。基于规范的研究支撑,中国政府已能在外交上较好地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是,如何从外交上应对来自技术密集型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贸易摩擦的压力?这是政府、学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贸易外交战略与外交战略之间的关系

外交战略是贸易外交战略的制订依据,并指导贸易外交战略的实施。贸易外交必须有利于促进“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确立,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另一方面,贸易外交是实现外交战略的重要途径。国际贸易活动的外交特性越来越突出,贸易已经成为外交工具,成为国家增强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谋取国家战略利益的有力武器。

四、贸易外交战略的重点

(一)战略目标的重点

根据国家外交战略的要求,为实现国家对外贸易战略,贸易外交战略目标的重点应该是:积极有效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为中国外贸战略转型保驾护航;优化外贸企业的境外经营和投资环境,推动有利的国际贸易秩序的形成;积极推动WTO多哈回合谈判成功,并制订相应的区域贸易安排策略;为国家外交战略、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实施手段的重点

中国应通过发展广泛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关系实施自身的贸易外交战略。在这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2012年5月份,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宣布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东亚三国正式踏上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欧洲债务危机令欧洲经济陷入困境,中国对欧投资迎来契机。但与此同时,美国重返亚太,推动TPP的实施,明显有排斥和制衡中国的意图。中国对发达国家出口竞争力下降,寻找新的引擎国家势在必行。

(三)地理区位选择的重点

由于位置的邻近,亚洲仍然是中国区位选择的重点。除着力构建中日韩自贸区外,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扩大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与投资。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与东盟许多国家存在互补的关系,中国应该努力扩大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东盟不发达国家的出口。中国可以因此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至东盟各国。此外,扩大中国—东盟贸易与投资有利于解决南海争端。

在金砖国家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比如可以考虑在金砖国家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金砖国家之间虽然存在许多政治、文化差异,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类似,有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件。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有利于推动WTO多哈谈判、抵御贸易保护主义。

积极发展中非贸易与投资关系,这也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部分。目前,中国对非洲的出口以制成品为主,并从非洲进口初级产品。未来中国对非投资应该着力改善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推动其制造劳动密集型产品。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全球增长黄金时代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后金融危机时代如重现黄金时代,必然要求更多的人口参与国际分工,才能创造高增长与低通胀的局面。非洲是承接中国制造的理想地区。

扩大对欧美投资,开创同欧美经贸合作新模式。扩大对欧美投资是应对贸易摩擦的有效方式。投资不同于贸易,可以创造当地的就业,更容易被欧美国家接受。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迎来对欧投资的良好时机。虽然对美投资阻力相对较大,但是应该积极同美展开对话,化解美方疑虑,扩大对美投资。

总之,中国并未将贸易外交上升到战略层面,更未对其进行系统阐述。在中国已是世界出口第一、进口第二大国的情况下,开展贸易外交有利于自身的外贸战略、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必须更加重视贸易外交,贸易外交的实践必须有清晰的战略作指导。

贸易提升战略 篇5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救济措施,战略性,政策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分析, 它是一种建立在行政管理之上依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一种法律行为, 但终其目的而言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正因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 就赋予了它单方性、强制性以及政策性的特点。然而, 从权力的实施主体而言,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实现是通过进出口国际贸易管理机构实施, 而贸易救济的发起者大都要经过申请人的申请才能实施, 但这并不否认存在少数当局者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而主动进行调查程序的启动措施。因此, 归根结底,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行使行为。但若从其实施的效果而言, 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是由受害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机构来决定, 其采取的措施包括征收相关产品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进出口货物数量限制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均可对进口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概况

世界贸易组织为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为“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品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 (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 的产业予以扶持, 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 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简而言之可概括为“利润转移理论”以及“外部经济理论”两项, 同时这两个理论又包含了利用关税方式, 从而抽取外国垄断行业所获得的垄断利润, 并且采取以进出口行业竞争的方式, 促进进出口以及因进出口所获得相应补贴, 为本国寡头企业争取更大的国际份额。

(二)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行意义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旨在增进本国的福利。

在针对寡头垄断、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领域以及不完全竞争行为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然而, 这些高端产业对本国国民经济技术产生外溢效益并能获得超额垄断资金。

2、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以及规模经济的基础上, 是一种随机的、动态的国际分工体系。

在该体系中, 政府政策的规划与制定以及各企业战略决策的选择均是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的。

新修订的《外贸法》对加强与完善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第一, 新外贸法增加了“对外贸易调查”一章。第二, 新外贸法还对对外贸易救济、指定经营、限制和禁止进出口等制度进行了完善。第三, 新外贸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

3、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竞争优势作用。

国家兴亡的根本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然而,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不等同于它具有了竞争优势。尤其在高端产业中, 发达国家已熟练运用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的先行优势。

4、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应重视政府作用的发挥。

一国企业可以通过借助本国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出更加雄厚的国际地位。例如, 一国政府可通过对国内产业进行集中引导, 培育并发展大型跨国企业, 以此来增强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还可通过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补贴, 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最终也能提高该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 加强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我国对外国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 是在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 按照世贸规则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按规则办事, 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也体现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贸成员的形象, 证明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 像那些欧、美等老资格世贸成员一样, 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赋予我们的权利, 维护自身利益。

综合所述, 世界贸易组织被定义为“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组织于1995年运作以来, 始终负责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维持工作。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上具有法人地位, 因此在各成员国争端调解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征收关税、提供出口补贴和数量限制等措施来扶持本国的产业, 提高竞争优势, 在市场上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历了八轮贸易谈判后, 关税大幅度降低, 一些补贴也不允许使用, 这对成员方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的使用起到了限制作用。为了维护世界贸易的公平公正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曾兆祥;《关于“贸易中心”与流通中心作用的几点意见——兼论城市批发渠道》[J];工业品贸易中心理论研讨会论文集[J];1985年

贸易提升战略 篇6

我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以来, 经济一直呈跨越式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的步伐在不断加大、规模在不断扩大, 同时, 贸易战略也在不断地调整。笔者认为, 在当前的大背景之下, 我国经济要想在国际经济贸易当中取得优势地位, 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战略:

一、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目前, 我国出口仍然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 长期的贸易顺差背后却并不容我们乐观, 通过分析我们的出口贸易结构不难发现, 我国的出口商品往往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生产出的商品, 劳动附加值低下, 我国长期的贸易出口额是通过数量取胜, 这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的贸易结构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出口贸易结构若不能及时得到扭转, 我国的经济就会陷入发展瓶颈, 甚至到最后会出现贸易逆差。因此, 及时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向发达国家看齐, 将知识价值转嫁到产品的价值当中去, 这也将会是我国今后出口的方向之一。

二、扩大并优化进口结构

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经济落伍与时代发展潮流, 而为了赶超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 我国经济就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国外产品的进口, 这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实际上, 一个产品从设计、加工、生产再到最终销售, 产品上的附加值是通过一道道工序加工生产并附加上去的, 我国若能够以开放的姿态欢迎这些产品, 并保持学习的态度, 从这些产品身上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技术, 这无疑不是一件好的事情。除此之外, 国外产品进入我国内地,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国内的同类产品产生一定的打击,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这也会刺激我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不断改进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因此, 进口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我国本土经济, 但是, 我们也应当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进口商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带来压力, 刺激他们优化产品, 进而让来百姓用上高性价比的好商品, 享受到高性价比的优质服务, 并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对外贸易战略化升级

通过分析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不难发现, 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额的增长仍然主要是依赖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这无疑限制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使得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陷入瓶颈。而为了有效扭转上述颓势, 笔者认为, 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应当加大对我国高新技术的扶持力度, 通过增设科研基金, 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实际上, 我们不应当盲目悲观, 我国也有个别的土生土长的高科技企业, 例如我国的中兴公司以及华为有限责任公司, 这两家企业的产品都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它们的科技性含量很高, 它们的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性价比深受国外人民的喜爱。若我国可以形成一个以点带面的联动机制, 让这些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去扶持一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 那么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否能够突破这一瓶颈呢?笔者认为, 答案是肯定的, 关键就是要依靠我们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调控“看不见的手”, 若能通过财政扶持或者财政补贴的方式, 支持这些行业的发展, 那么可以预见, 我国经济必然有着一个光明的未来。

四、结束语

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加入国际经济贸易既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 也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我国出口额虽然一直位列世界前三, 但是, 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出口结构处于劣势的这样一个实际情况, 在对我国出口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的前提之下, 如何发展我国国际经济贸易, 如何选择对外贸易战略, 这都是我们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总结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实践经验并结合他人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调整出口结构、优化进口结构以及实施我国企业的战略化升级等措施, 以期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飞.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比较优势陷阱[J].国际贸易, 2010.

[2]于蕾.关于我国贸易战略调整的探讨[J], 国际商务, 2012.

贸易提升战略 篇7

1. 幼稚产业保护论。

该理论是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派的主要先驱者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在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以使其幼稚工业经过相当一段时间 (大约30年) 的保护能够成熟并逐渐壮大起来, 从而达到可与国外竞争者相匹敌的阶段。另外, 该理论也指出保护是有选择的, 只有与国家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幼稚工业, 即有发展前途且发展刚刚起步并存在强有力的国外竞争者的工业才需要保护。当经过保护的幼稚工业可与国外竞争者进行竞争时, 就应该取消这种保护制度。

2. 中心—外围论。

该理论是当代著名的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 (Raul Prebisch) 提出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主要论点是:国际贸易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 中心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 外围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 由于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弹性大而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 从而造成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普雷维什主张为了实现工业化,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保护政策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工业所必须的。该理论同时指出, 外围国家的保护政策与中心国家的保护政策有着根本的不同。外围国家的保护是为了发展本国工业, 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这种保护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全面发展;而中心国家的保护则往往是出于对外围国家经济发展的歧视与遏制, 不仅损害了外围国家的经济利益, 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也是不利的。为此, 他强调中心国家应对外围国家放宽贸易限制, 为外围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

二、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自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以来的经济思想都强调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中非干预主义的种种益处, 坚持自由贸易的发展会促进世界及世界贸易体系中各成员国的福利实现最大化。可现实中, 一些国家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即实行贸易自由化获利丰厚。而另外一些国家则出现悲惨的增长, 即实行贸易自由化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 贸易自由化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

20世纪50~70年代, 伴随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 跨国公司大量涌现, 它们要求占领更多的世界市场, 促使本国政府倡导和推行贸易自由化。因此, 其实质是为了适应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需要, 代表了垄断资本的利益。显然, 发达国家既是贸易自由化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 又是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受益者。贸易自由化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 并使它们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和经济实力, 积极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 通过资本、技术与服务输出, 不断扩大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 在全球获得更大的销售和投资场所, 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贸易自由化不仅为发达国家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利益, 同时也强化了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主导地位, 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特殊的“垂直水平型”的产业分工格局。其结果是发达国家主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 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发达国家是贸易的获益者, 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则出现不断恶化的趋势。

2.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1) 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大, 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 而发展中国家大多资金匮乏, 技术比较落后, 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不断增大。 (2) 进一步扩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继续扩大;二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 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几乎被遗忘角落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3) 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 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 将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 特别是由于加工制造越来越具有全球性, 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已很难完全控制本国的生产结构, 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三、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

1. 政府在贸易自由化选择中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不但经济发展水平低, 其制度的建设也相对滞后, 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贸易自由化选择中应审时度势。 (1) 一个国家是否选择贸易自由化取决于国际经济的外部环境, 也就是看外部的其他国家更多地是采取贸易自由化政策还是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贸易自由化并不是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选择, 而是要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要求来进行适时的选择。因为一个国家选择贸易自由化的效果如何, 还取决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内部条件。 (2) 外部经济环境确认后, 还要确认本国内部的环境如何, 即本国是否已经在推进或实现了市场经济, 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否健全。 (3) 政府适度推进贸易自由化, 适度进行贸易保护是非常重要的。贸易自由化并非自由贸易, 除关税壁垒外, 政府还要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以便针对来自他国的贸易摩擦采取的报复措施。比如, 现今通行的卫生检疫标准、技术标准等。政府要做到有利于国家利益最大化, 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的不断增进。

2. 竞争优势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选择。

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很多国家对外贸易的基本指导思想。比较优势战略使得经济发展在每个阶段上, 都能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有利条件, 并达到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但二战结束后, 许多政治上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利用比较优势战略而获得成功的事例却不多见。其原因可解释如下:一般而言, 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状况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充裕而资本和技术稀缺, 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如果比较优势固定不变, 相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一方,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 以致前者的潜在优势得不到发挥, 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所谓“比较优势陷阱”。因此, 落后国家片面追求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导致其始终无法赶超先发国家。对于后发国家来说,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 参与国际贸易并有效地利用贸易机会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这是合乎理性的选择。 (1) 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 (Michel E.Porter) 提出的概念。竞争优势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的优势, 它从现代市场观念的高度来描述优势, 因此, 相较比较优势概念又向前跨越了一步。竞争优势可细分为产品、产业及国家三个层次。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根据该理论, 现实中拥有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就是拥有竞争优势, 拥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也并不一定是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由于新材料技术的进步, 合成橡胶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天然橡胶的替代品, 从而大大削弱了天然橡胶生产国的比较优势。这一典型事例说明, 即使是自然资源禀赋形成的竞争优势也是不断变化的, 拥有比较优势并不等于拥有竞争优势,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比较优势只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而已。正因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密切关系, 所以, 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培育自身竞争能力的过程中, 更应正确理解与把握竞争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其现有的比较优势, 如果完全生搬硬套比较优势理论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而一味地追求竞争优势也是不现实的, 又有可能陷入赶超战略的困境。总之, 只要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实现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完全自由流动, 一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时就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来适时地获取竞争优势, 从而达到促进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可表述为通过政府的干预来改变或鼓励企业既定的战略行为, 从而达到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和发展相应产业的竞争优势。当今世界, 国际竞争在许多情况下不是比较优势的竞争, 而是竞争优势的竞争, 这种竞争优势常常来自有关国家政府的人为干预或支持。因此,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关键就在于掌握准确的信息和做出正确的判断。首先, 政府应选定特定的产品和产业进行干预, 以提升相关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比如在不同阶段的补贴, 以及像美国政府那样增加对企业研发资金的支持, 这不仅是一个科技政策, 也是一个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在现代国际分工中, 发达国家把附加值最大的高科技产品以及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发展中国家只掌握了产品加工的某一阶段。这是因为国际分工并不是甲国生产X产品, 乙国生产Y产品, 而是同一产品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国家制造, 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 更多的企业只是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做OEM代工。其次, 经济发展、贸易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其他问题, 比如贸易摩擦。但国际贸易不等于国际主义, 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进一步发挥后发优势, 强化本国的技术与经济实力, 以增强与海外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同台竞争的能力。现今的国际市场上既有中国生产的普通商品, 又有中国制造的高档商品, 中国制造已日益成为贸易摩擦的对象。为此, 伴随中国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增强, 中国企业应更多地学习发达国家“现地生产”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以避免对方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另外,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 实现自主创新, 掌握核心技术, 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而且还可以凭借此技术保护本国的产业。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来看, 2004年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269.7亿美元, 其中出口贸易额为1655.4美元, 占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27.9%, 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第五大贸易国, 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但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以三资企业为主体和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核心技术的出口产品较少。在国际分工中,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大部分都还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出口大规模发展的同时, 经济效益并没有随之大幅度提高。这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201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规模达到11080.4亿美元, 与2001年的992.4亿美元的贸易规模相比, 增长了10多倍, 但增长速度却在波动中呈放缓趋势。201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速为9.9%, 虽高于进出口贸易总体增速的3.3%, 但与2011年相比放缓了1.8%, 与其历史最高63.5%的增速相比, 放缓幅度是十分明显的。其中, 进口增速为10.1%, 比2011年放缓了2.1%;出口增速为9.8%, 与2011年相比放缓了1.6%。自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扭转了贸易逆差以来, 贸易顺差规模在逐年扩大, 201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已实现贸易顺差943.1亿美元, 比2011年扩大8.7%, 创造了近十年来的新高点。但值得关注的是, 2009年以后,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呈小幅下滑趋势, 2012年该指数为0.085, 比2009年下降了0.014 (表1) 。

这些数据表明, 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若要培育本国的竞争优势, 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就必须积极地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推进自主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从而实现增强本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推动本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

资料来源:www.haiguan.info

四、结语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 发展中国家由于其要素禀赋的制约, 一般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以积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模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发展, 劳动这一要素将会变得相对短缺, 相应地, 资本和技术这两种要素由于积累而变得相对丰富。此时, 发展中国家应不失时机地将生产转移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来, 同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 保护、扶持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培育竞争优势。通过自主创新和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 培育本国的主导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应是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因为发展中国家若要真正发展本国经济, 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 就必须实施自主创新的发展政策, 不可能一味地从事给发达国家代工的OEM模式。通过阶段性的OEM发展模式, 通过引进技术来培育技术, 最终走向自主创新的道路, 这应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喻志军.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

[2]郭飞, 等.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张伟.后发优势与贸易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浅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篇8

在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之前,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上, 而且排出了产品的差别、科技和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新贸易理论的产生顺应了现实经济的需要, 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将实际的经济条件列入研究之中, 而战略性的贸易理论也应运而生。

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 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

二、战略性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战略性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

利润转移论是该理论的核心, 它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中, 国家从战略性的角度, 积极运用战略性出口政策、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等手段, 扶持本国企业的发展, 使其获得竞争优势, 从而扩大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 攫取国外企业的超额利润, 以增加本国的经济福利。这里的贸易政策的直接目的就是从国外向本国转移利润。

而外部经济理论又包括技术性外部经济和收益性外部经济。技术性外部经济是指, 厂商 (或个人、社会) 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获得技术和知识, 而不必为此付费, 那么对于本国来说, 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 那些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大的企业就不会得到其理想的预期收益, 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不足;收益性外部经济是指, 厂商 (或个人、社会) 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厂商的集聚中获得市场规模效应, 而该厂商同样也可以不必为此付费。对于本国来说, 如果该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规模较小, 则政府可以通过保护的贸易政策对其进行扶持, 以帮助其发展, 提高该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三、战略性贸易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 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也越来越成为主流,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也日益盛行, 因为市场毕竟有国内国外之分, 国际间的竞争以不仅仅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 更多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美国对“波音”的战略性扶持,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和印度对其软件产业的扶持等等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 中国制定和实施战略性的贸易政策势在必行。我国在国际贸易中, 既要顺应潮流, 遵守国际规则, 更要积极主动的发挥自身优势, 调整政府的角色, 使之更有效的发展本国的产业, 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扶持的目标产业的选择

国家进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关键在于对扶持产业的选择, 因为一国一旦对某一行业进行战略性保护, 必然会对其他使用该资源的其他行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选择目标行业的时候:第一, 一个较好的目标产业应具备生产成本的优势 (比如廉价的原材料) , 或者受学习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影响;第二, 应保证被扶持的产业在一定时间内的很高的行业准入壁垒, 防止其他厂商的进入而导致超额利润的消失;第三, 保证被扶持的产业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大量的固定资本投入, 从而保证其在与国外相同企业竞争的时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第四, 如果被扶持的产业具有较大的外部经济效应, 则应保证其具有内向型的市场结构, 以避免其技术外溢到国外的相关产业。总之, 该目标产业应该是国内基础设施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说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汽车产业或文化服务类的产业等等。

(二) 扶持的时间选择

国家对于产业的扶持多在其处于幼稚产业的阶段, 因为这个阶段该产业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而一但该产业逐步走向成熟,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时, 政府对其的扶持政策就应该及时取消, 从而使该产业在走向成熟后所获得的收益能够弥补政府扶持的成本投入。

(三) 外部环境的约束

战略性的贸易政策的实施应保证在不违背外界市场环境的前提下, 否则将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贸易制裁和报复行为。一方面, 不能违背WTO的相关规则和制度, 另外一方面, 也不能与和其他国家签署的双边或多边协议相抵触。

四、小结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 而我国对其研究还尚未成熟, 我国应该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 发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最佳作用,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又一个新的动力。

摘要:近几年来, 新贸易主义逐渐发展, 作为其在国家政策干预领域的拓展, Brander和Spencer等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 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的讲述, 提出了针对我国实际国情的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建议,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新的途径。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利润转移论,外部经济论

参考文献

[1]金明玉.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29 (129) :50

“贸易投资促进团”的战略意义 篇9

未来的经济史家回顾2009年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历程时,“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是不可或缺的一段。尽管往年商务部也召集行业协会组织贸易投资促进团,但在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团”意味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升级,是中国政府与企业极为精彩的战略大手笔。

中国派贸易投资促进团奔赴欧洲,向全世界释放了追求开放经济的信号。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扩大了政府介入经济运行的力度,不少国家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政策,一时之间贸易保护主义笼罩全球,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堪忧。而中国不仅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还走出去、主动出击,为复活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11月底,全年共组织贸易投资促进团14批次,600多家次企业参加,共出访英、法、德、意、美、加、阿根廷等33个国家。据说商务部各级领导2009年的出差频率比过去高出一倍以上。

有人认为“促进团”是“采购团”,中国此举纯粹主要是为了降低与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花钱买平安。不过,这一称谓并不准确。从“促进团”与各国签订的协议内容来看,中国不仅花钱买进来先进技术,也向这些国家出口中国颇具竞争力的技术。参加促进团的企业,除了大型央企之外,也有众多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搭乘“走出去”的顺风车,不仅具备对外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而且非常热衷于开拓海外市场。这些企业是中国国际化旅程的先行者,或许也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得益者。

2009年2月24日,“促进团”启程赴欧洲四国,首站访问德国。首个采购单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与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签署,总金额为人民币76亿。首选德国有示范效应。2008年,中国和欧洲的贸易总额为4256亿美元,中德占四分之一多。德国是欧盟的核心,主导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不仅在经济规模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向中国出口技术最多的欧洲国家。中国因此选择德国作为打击贸易保护主义的突破口。如果以中德两国2008年贸易额1150亿美元为基准,那么2月24日中国采购团与德国达成的采购合作协议金额,相当于中德之间一个月的国际贸易额。

2009年3月7日,商务部长陈德铭再次率团前往德国、瑞士、西班牙和英国。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专访时,陈德铭表示“我们要尽自己的责任,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贡献力量”。商务部的力量来源之一是200多个遍布全球的商务参赞机构,这些机构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提供帮助、指导和支持。商务部数据显示,2009年1~5月,中欧贸易额达1292.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6.9%,高于2008年全年的16.6%。

2009年7月份“促进团”到达意大利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推介电信、网络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华为英国公司组建于2001年,目前有350名员工。

中国“促进团”的欧洲之旅颇有一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味道。中国高层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政治上承诺中国将积极拓展世界经济,在中国这样一种政治经济体制下,高层的肯定与鼓励对于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至关重要。而参加“促进团”的各级领导都是在经贸领域极富经验的高级干部。政府运用政治互信把这些企业“走出去”所积累的人脉、市场经验和战略意识综合起来,某种程度上为企业加速开拓市场提供了海外公共物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促进团”获益的远不止央企,中小企业也颇具竞争力。2009年7月份“促进团”到访意大利,北京一家太阳能光伏公司与意大利某集团公司达成了出口10MW非晶硅太阳能发电站项目,这意味着中国公司在新一代太阳能薄膜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方面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促进团”的一些零星数据足以说明中国开拓世界经济的决心。据商务部的信息,“促进团”2009年6月15日到访俄罗斯,签约金额30亿美元。2009年7月5~6日到访意大利,协议金额20多亿美元。2009年9月7日到访乌兹别克斯坦,协议金额30多亿美元。

广西对东盟国家贸易战略研究 篇10

广西位于中国和东盟的汇合部, 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相连, 沿江、沿海、沿边, 地理位置独特, 交通优势明显, 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 又有海上通道,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把广西推向了与东盟进行全面经济合作的前沿地带, 广西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桥头堡, 获得了扩大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最好机遇。广西与东盟国家间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对于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推动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 广西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的现状

广西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一般以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为主、进出口商品以低附加值商品为主、民营企业为贸易主体, 工业国际分工和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越桂贸易。

1.1 东盟国家在广西双边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

广西与东盟国家双边经贸合作的不断拓展与逐渐加深, 使得东盟国家在广西对外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广西与东盟国家双边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自1998年以来, 东盟已成为了广西第一大外贸伙伴。目前, 东盟对广西外贸的健康、持续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并且未来双边必将继续提升各自在对方贸易地位, 其相互影响作用将更大。

1.2 广西与东盟国家存在不合理的工业国际分工

广西与东盟国家出口商品比较雷同, 工业的产业结构处于同一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这种相似的产业结构和相似的经济发展阶段, 致使广西的对外对内贸易竞争力在自由贸易区内没有很大优势。在广西的出口工业商品中, 初级产品及加工程度低的产品占据了较大份额。广西向东盟国家出口的主要商品是冶金产品、陶瓷、玻璃、化纤服装、农用物资、中成药等工业品, 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与档次不高。其中, 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的出口工业商品, 多数是啤酒、自行车、布匹、鞋类、及电池等低附加值的产品。

1.3 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商品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广西的水能、农林、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很丰富, 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对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组装机电产品等是具有比较出口优势的产品。东盟国家比较丰富的是石油、矿产、天然气资源, 而橡胶、棕榈油、热带水果、甘蔗、木薯等经济作物资源尤其丰富。因此广西与东盟国家在自然资源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性。但是, 这种低程度的互补, 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上的互补, 是比较原始、低级的国际分工。从贸易商品结构上来说, 是广西向东盟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并进口资源型商品, 导致了双方贸易量的增加受到限制, 对各自产业结构的调整、深化和优化不利。从长远看更加会影响双边贸易水平的提高。

1.4 广西与越南贸易比重过大

由于广西与越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理特点、历史原因以及人民的交易习惯等因素影响, 越南是广西在东盟国家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1990~2010年期间,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双边有近80%发生在桂越之间。但是, 这种过度集中的桂越贸易会对广西外贸的健康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譬如越南国内政治经或经济形势的突然变化, 将会严重影响广西的对外贸易。同时, 广西与东盟其它国家的贸易额仅占20%左右, 说明广西同其他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潜力很大, 应深入挖掘。

2 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一国或地区在选择贸易战略时, 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类型、结构、水平等几个因素。

第一, 经济发展类型。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 经济发展的类型可划分为内需型、外需型和平衡型三种。当经济发展达一般水平, 工业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时, 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这时国内市场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会共同、等量地刺激经济的发展, 进出口总额大致相等,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种经济是平衡型的经济, 其发展的动力是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内市场需求的联合推动, 处于平衡型经济的国家一般都采取平衡发展战略, 同时重视出口和进口, 建立平衡发展的开放经济是其首要目标。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是国内市场需求, 但是中国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发展, 建立在具有一定规模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上的出口贸易增长迅速, 减弱了一定程度的中国经济的内需强度, 因此, 中国经济应属于一般内需型经济。

第二,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指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和该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一般说来,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其工业化程度处于较高级阶段, 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亦较高。这些国家在对外贸易中, 主要出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进口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反,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 会处于较低级阶段的工业化水平, 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较低。从经济发展水平看, 中国特别是广西经济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都较低。

第三, 经济发展结构。可以从三次产业的相对比重、重工业与轻工业的相对比重和产业结构所处的阶段来分析一国的经济发展结构。据此方法, 我们可以把经济发展结构划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分别采用进口替代战略、平衡发展战略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从经济发展结构看, 中国是农业国, 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提高, 和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 导致三次产业的构成己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第四, 国内资源和要素禀赋状况。从国内和广西的资源和要素禀赋状况看, 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量少, 劳动力充裕, 成本低廉, 但资金匾乏, 技术不发达。国内资源和要素禀赋状况是影响一国贸易战略的基础性因素。只有充分考虑国内资源和要素禀赋状况, 才能明确本国的优势和劣势, 从而选择适宜的贸易发展战略。一般而言, 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比较丰富的国家, 往往最初实行进口替代战略, 然后逐步转为平衡发展战略, 然后再实行出口导向战略。而对于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来说, 在经济发展初期, 其初始战略采用进口替代战略, 但在基本完成进口产品替代之后, 一般都迅速转为实行出口导向战略。

3 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战略对策

与广西的经济发展状态相适应, 广西贸易只能选择平衡发展战略, 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 更快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应选择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

3.1 调整对东盟国家的贸易结构

3.1.1 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凋整和升级, 迅速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调整三次产业结构, 要不断迅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同时实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支持提高工业内部结构水平, 特别要支持制造业提高内部结构水平。为使服务业比重增加、结构齐备, 应多元化发展服务业和优化功能。同时, 为创造更好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条件, 应积极鼓励创汇农业和服务业及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工业应实行双重发展战略, 在主要工业部门采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增长方式, 在普通工业部门实行劳动密集型的增长方式。重新理清出口商品结构高级化的思路, 使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相结合。实施科技兴国战略, 加大科技投入, 尽快培植广西出口产业和产品的动态比较优势, 由交易大省走向交易强省, 以便在未来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争取较为有利的地位。

3.1.2 继续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 增加高科技含量进、出口商品的比重

目前广西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同世界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为扩大广西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 必须加快升级外贸商品结构, 提高外贸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传统的资金密集型机电产业的发展的同时, 培育国际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以便为出口更多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为使出口商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并提高其附加值, 要尽快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层次, 特别是要迅速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以增强其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

3.1.3 重点发展服务贸易, 优化对东盟国家贸易整体结构

广西对东盟国家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起步较晚, 发展相对落后, 因此要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契机,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扩大服务贸易的规模, 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 尽快忧化我区对东盟贸易的整体结构。一方面, 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出口;另一方面, 适当保护重点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促进其尽快发展, 但要求其渐进地对外开放。

3.2 调整对东盟国家贸易的方式结构

通过设立出口加工区, 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出口加工区转移, 并对在出口加工区内经营的企业进出口产品予以保税, 并放开加工贸易的产品范围, 简化手续。加强对加工贸易自身的监管外, 和产业政策引导, 以促使加工贸易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以进口原材料为主向以国产原材料为主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实现加工贸易的战略目标。

3.3 调整对东盟国家贸易的模式结构

目前, 我区对东盟国家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过分强调发挥我区劳动力和资源丰富的优势, 过分侧重与产业结构的互补性的贸易格局, 必须积极培育产业内贸易, 以改善贸易模式结构。为发展规模经济, 必须强化各个产业和企业的专业合作与跨国合作。扩大产品差异, 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促进产业内贸易。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自我发展和提高必须开放市场。加快企业制度改造;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提高企业在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 最终形成以规模经济为基础参与国际市场的产业内贸易竞争。

摘要: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广西扩大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最好机遇。东盟国家在广西双边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但是广西与东盟国家不合理的工业国际分工、贸易商品结构, 以及广西与越南贸易的比重过大。因此应充分考虑区内资源和要素禀赋状况、经济发展类型、结构、水平等因素, 调整对东盟国家的贸易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凋整和升级, 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 增加高科技含量进、出口商品的比重, 重点发展服务贸易, 优化对东盟贸易整体结构;同时调整对东盟国家贸易的方式结构和模式结构。

关键词:广西,东盟,双边贸易,战略

参考文献

[1]李继宏.广西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2) .

上一篇:新闻编辑的实务技能下一篇:糖尿病合并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