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贸易理论(通用12篇)
战略贸易理论 篇1
摘要:贸易战略是一国较长时间内的发展战略之一,不同的外贸发展战略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响。俄罗斯是一个资源大国,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资源型经济,从而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下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这种贸易战略虽使得俄罗斯经济得到发展,但在长期实施过程中又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俄罗斯想尽快的走向世界前列,必须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经济的竞争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走出一条创新型发展道路。
关键词:贸易发展战略,路径依赖,出口导向
贸易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对外贸易发展指导思想的体现。在实践操作中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国际分工方式和程度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的选择,不同的外贸发展战略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响。贸易发展战略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会根据自身国家的经济目标而制定不同的贸易战略。根据历史的演变过程,发达国家的贸易战略大概可以归纳为:自由贸易战略、保护贸易战略、公平贸易战略、双边贸易战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表现为: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
一、对俄罗斯贸易战略的分析与判断
近几年来,许多国内学者对俄罗斯贸易发展战略进行了自己的判断,如戚文海(2009)认为: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出口结构;王金亮(2006)认为:转轨以来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发展,实际上一种资源型出口导向的发展思路;郭连成(2006)认为:普京总统在第二任期内实际上依然主张发展以资源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冯舜华(2003)认为:1999年以来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燃料和原材料工业生产和出口的增加。笔者认为,俄罗斯是一种资源型的出口导向战略。
(一)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依赖资源型产品出口
长期以来,俄罗斯的商品出口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直是世界市场上的资源供应国,生产的原材料大量用于出口。分析1996-2005的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见下表),不难发现俄罗斯多年来经济增长依靠的是资源性产品。
(二)非效率制度均衡下的对外贸易发展陷入路径依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战略完全陷入一种路径依赖的状态,而且是一种效率非均衡。按照制度经济学所说,路径依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制度市场和制度收益递增的世界上,初始的制度选择和某些细小的、偶然的因素常常会把制度变迁引入特定的路径,不同的制度路径最终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俄罗斯经济正是如此,由于经济转轨的开始阶段,依靠大量出口石油等资源型产品,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并且这种模式维护了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最开始设计的路径能长期进行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路径依赖越来越严重,从而使得想摆脱这种非效率均衡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也就是俄罗斯长期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最本质的原因。
单位:%
资料来源:王金亮.转轨时期俄罗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第85-86页
二、路径依赖下的俄罗斯出口导向贸易战略
2000以来,俄罗斯经济明显复苏,GDP平均每年增长6.8%。在经历10年的巨额预算赤字后,石油价格的飙升使其资产负债表得到改善。俄罗斯已经将其债务/GDP比率从150%降低到10%,中央银行也积累了434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正如俄罗斯经济学家所言,俄罗斯依然要“靠扩大石油、天然气、黑色和有色金属及木材的出口活着”。由此可见,处于路径依赖下的俄罗斯经济的确得到巨大的进步,然而在发展的同时又产出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一)资源型出口导向的弊端
1. 动态利益难以实现
俄罗斯目前出口结构是以能源和资源为主,这必然使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俄罗斯的经济走势与国际能源、原材料市场呈现极强的正相关性,而近年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俄罗斯对外贸易中出口部门主要是矿业部门,这种资源型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很低,无助于其他部门的成长。同样,原料性的出口不会产生“连锁效应”,这样的外贸出口是难以起到“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
2. 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
俄罗斯GDP的30%、预算的50%和外汇收入的64%全部来自石油和石油制品的生产加工及出口。由此可见,俄罗斯这种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战略,再保证俄罗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同时,也使得经济对国际市场行情的依赖性增强,进而造成经济的柔弱性。2007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石油价格从历史最高点147.27美元/桶下降到约40美元/桶,造成卢布急剧贬值,使得俄罗斯略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3. 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俄罗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石油天然气黑色等自然资源出口取得,这种只顾短期利益而不顾长期效益,以牺牲环境和枯竭资源的增长方式,不仅会造成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甚至会造成贫困化增长,其结果会使发展最终难以持续,并可能使经济再度陷入困境。2002年俄石油新探明储量为2.54亿吨,而开采量达到3.8亿吨;2003年新发现石油大约2.4亿吨,开采量增加到4.21亿吨,居全球首位。从以上数据不难表明,俄罗斯已经不能高枕无忧,不能总靠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
(二)资源型出口导向实施的优势
自普京时代开始,俄罗斯就高举创新型发展模式的旗帜,然而经过8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依靠大量出口资源型产品而实现的。为什么短期内俄罗斯的发展难以改变出口为主导的模式,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1. 资源出口促进增长
从GDP状况来看,以2006年不变价格计算,1992年俄罗斯实际GDP为约224亿卢布,随后一直下降,到1996年约为165亿卢布,1997年略有上升后受金融危机影响,1999年后,GDP保持较快正增长,最高年份2000年达10%,较低年份2001、2002年也有5.1%和4.7%,其余年份都超过了6%,2007年更是达到8.1%。石油出口对促进俄经济的增长有着一定影响,如果按剔除石油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方法来计算,GDP增长速度比原来下降1~2个百分点,GDP增长的波动幅度也相应减小。这足说明2000年以来石油出口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注:实际GDP以2006年不变价格计算。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观察数据库。
2. 政府态度
俄罗斯不是简单的单一资源出口依附国,而是诸多资源产品的出口大国,依靠其对国际市场的垄断能力,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普京在2002年的“国情咨文”中主张“继续发挥两大优势”,使“俄罗斯巨大潜力为己所用”。通过扩大传统产业的出口,保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用以换回发展新产业所急需的资金和技术,力争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普京多次强调俄罗斯经济要想复苏,就必须保持高速发展的速度,这就使得必须依靠原材料的出口。
3. 寡头利益
寡头代表着财富,巨富意味着这些经济人在俄罗斯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提升,也意味着自身政治影响力的拓展。在叶利钦时期,这些人的能量得到积蓄和膨胀。但是,普京政权显然不喜欢自以为是的石油巨头,许多石油寡头因此遭受打击。在普京看来,不予政权为伍的石油寡头不但会影响国内政治,而且会影响国家能源安全。不过,亲政权的寡头则另当别论。阿布拉莫维奇就是其中一个。再如尤科斯事件,俄罗斯经济学家捷里亚金认为:这一行为具有政治动机,是政权想实现由“新势力寡头”对“旧商业寡头”的主导。因此笔者认为:俄罗斯出口导向战略的执行过程中,政府不能不考虑寡头的利益。
4. 国际形势
俄罗斯幅员辽阔,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现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近几年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从2002年到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指数上涨了256%,这种变化对以能源产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个强劲的支持和推动。随着国际油价的继续高位运行,俄罗斯能源产业的国际形势还将越来越好。
三、对俄罗斯贸易战略的评价与展望
从总体上说,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是依靠人力、物力、财力、能源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以及依靠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的大量出口而实现的,因而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俄罗斯的实践表明,尽管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能带来经济发展,但社会因此会付出巨大代价,会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上面临大量的难题。
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可能会使俄罗斯付出更高的代价。一方面,这种高速增长要动用经济增长的粗放因素,并且要不惜任何代价才能达到。比如,依靠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这种以不惜任何代价来换取高速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正如俄科学院涅基别洛夫院士指出:“如果让我们选择,是要继续依靠燃料和原料的生产和出口来达到10%的增长速度,还是通过经济现代化和利用高科技来达7%甚至6%的增速,则更倾向于后者。”另一方面,长期依靠资源型的出口会使得俄罗斯在经济、政治方面受制于其他国家,不利于俄罗斯经济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如果俄罗斯想尽快的走向世界前列,必须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从而消除阻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俄罗斯的当务之急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来建立有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部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走一条创新型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另外,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引起的国际石油价格下降,为俄罗斯摆脱固有的资源型出口导向提供了有力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王维然.俄罗斯对外贸易实证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3).
[2]王金亮.转轨时期俄罗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我们将如何生活——与总统直接对话[N].经济与社会周报,2002-12.
战略贸易理论 篇2
1.发展出口贸易对对外经贸事业的物质基础 1.1稳定外贸外资增长
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后,出口产品增长率稳步提升,1985至1989年个出口产品平均年增长率为5,增长弹性为2.9。1982年至2012年国内出口贸易额对数处理后提高了4.6。2001年至2011年产业总量的贸易价值由1795.5亿美元增长为3713.8亿美元,且逐年递增。1.2价值量增加
马克思的对外贸易可以增加一国价值量的理论认为,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新价值如果不再同旧价值交换,对外贸易就能增加价值量。而出口贸易,则是其理论的物质体现。2.出口贸易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技术进步
2.1外资对我国R&D(研究开发)费用的影响:(以宝洁为例)
通过出口贸易从国外引进外资。利用外资进行研究开发。我国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国家相比,在产业装备技术水平和研发水平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在R&D经费投入上,R&D占GDP的比重在1%。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以上。因此,从国外引进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是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逐步增多,其在中国的专利也不断增多,并且集中在电子,医药等高技术领域。以宝洁为例,宝洁公司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多达530件,每年都有新的专利研发,为中国引进了数百个专利技术。
2.2外资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外资对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增长较快,促进了相关产业及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445.69亿美元,同比增长53.40%,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33%。从数据上可以直观的看到利用外资促进了我国技术的进步,增强了我国的研发能力,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我国的国际竞争力。32
12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边菲斐
调研世界 2014 年第 9 期 第13页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战略联盟 篇3
战略性贸易政策出现的同时,全球也掀起了一场企业间联盟合作的热潮。一大批跨国公司出于实现规模经济、进入新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等目的,与外国公司进行了广泛的联盟合作。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创新”的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的战略选择。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出于对整体市场目标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志愿性的、相对持久的公司间合作方式。技术互换、特许交换、合作生产和OEM协议、联合销售和R&D、合资公司是常见的联盟类型。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战略性贸易政策中的主体是政府,而战略联盟中的主体则是企业。虽然两者主体不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获取社会福利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战略贸易政策强调对竞争进行抑制相比,战略联盟则是一种较为宽松的竞争政策。战略联盟“竞合”的特点决定了联盟的伙伴可以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而在另外一些领域相互竞争。与单纯的自由贸易相比,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对竞争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合作的同时联盟各方并不抑制竞争,竞争的压力将会成为企业不断进步的动力之源。
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比,战略联盟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
在战略联盟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政府不再承担相关资源配置的角色,也不需要获取如企业成本结构、市场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也避免了由于政府不完全信息而引发的寻租行为和社会资源的低效率配置。让政府从实际的经济活动中脱离出来,有利于实现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避免社会资源的不合理流动
在战略联盟中,政府不再对企业给予补助,因此不会因为战略联盟的形成而导致社会生产要素的不正常流动,从而避免战略性贸易政策中容易引发的投资过热。战略联盟中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合理选择投资领域,既可以避免社会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又可以保证企业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三)行业适用范围宽
战略性贸易政策对行业的要求比较严格,而战略联盟则不受上述行业条件的限制。只要联盟伙伴之间具有一致的战略目标、并能够通过联盟创造新的价值及提升企业竞争力,任何行业的企业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联盟合作。
(四)不易遭受外国政府的报复
在战略联盟中,政府所起的作用并不很大,而且出于战略联盟并不排斥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因此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比,战略联盟更不容易被外国视为敌对的行为,其遭受外国报复风险的可能性比较低,可以避免战略性贸易政策中经常出现的“囚徒困境”。
(五)促使企业提升竞争力
在战略联盟当中,企业不再享有政府的政策性扶持,这使得企业必须依靠自身能力适应市场的竞争。作为经营主体,企业在战略联盟的情况下,会有积极的动力提升自身竞争力,避免政策扶持下“道德风险”现象的出现。同时在战略联盟中,存在组织之间资源的相互流动,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学习的方式,在合作当中吸收合作伙伴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知识,以实现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目的。
二、我国企业实施国际性战略联盟的相关建议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将根据承诺逐步放弃部分贸易保护政策,代之以自由的贸易性政策,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激励的市场竞争,这对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电信、金融、汽车等寡头垄断型的行业,其垄断地位主要源自于计划经济时代国有经济的完全控制。在这些垄断行业当中,我国企业竞争力水平与国际先进的企业相比,还呈现出比较大的差距。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做出的相关承诺,我国将逐步放宽对以上行业的政策管制。如在汽车行业我国已经连续三年降低进口汽车的关税、并将于2005年取消汽车进口配额管理。另外,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也将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我国企业将可以积极从容的实现“请进来、走出去”。
(一)鼓励重点、成长期行业外资以合资方式进入
处于成长期的重点行业对国家整体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它进行保护,因此应尽量避免外资以独资的方式进入,鼓励以合资的方式进入。合资不易扩大市场的供给规模,在保持控制权不流失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将潜在的竞争者转变为当前的合作者,有利于缓解市场的竞争,同时为企业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赢得时间。此外,由于合资不排斥竞争的存在,因此对于消除成长期行业企业的政策依赖性,让它们自主发展、提升竞争力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几大汽车厂正积极的利用合资这一方式。如上汽早就建立了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的组合,二汽也正在积极建立东风、日产、雷诺的“金三角”合资计划。
(二)鼓励国内企业间的联盟
面对国外跨国公司“航空母舰”的进入,我国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建战略联盟,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混合编队”与其抗衡。但联盟决不等同于通过行政命令实现的“拉郎配”,或是简单意义上的“强强联合”,必须以企业间优势、资源互补为原则。此外,国内企业间的联盟,既有利于避免行业内低层次竞争——价格战的出现,有利于增加我国的总体福利水平,同时企业也可以获得适当的利润以进行研发创新活动,通过企业间的资源间整合实现协同效应,以达到提升整体竞争力的目的。政府、相关中介机构及行业协会等在企业联盟过程中可以积极充当信息桥梁的作用,为企业传递信息、牵线搭桥,积极引导行业关系从单纯竞争向合作与竞争并存转变。
(三)鼓励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
通过建立企业战略联盟,企业可以有效绕过出口国政府设立的市场进入和关税壁垒。同时,在进入国外市场的过程中,独立建立市场渠道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成本,而依靠战略联盟往往可以利用对方已有的销售渠道和对本国客户的相关认知迅速进入市场。另外,通过联盟方式进入国外市场,还可以避免因为政治风险、文化冲突等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施乐公司就是通过与富士结盟,成功的让自己的复印机业务进入日本市场。
(四)强调组织学习
浅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篇4
在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之前,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上, 而且排出了产品的差别、科技和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新贸易理论的产生顺应了现实经济的需要, 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将实际的经济条件列入研究之中, 而战略性的贸易理论也应运而生。
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 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
二、战略性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战略性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
利润转移论是该理论的核心, 它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中, 国家从战略性的角度, 积极运用战略性出口政策、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等手段, 扶持本国企业的发展, 使其获得竞争优势, 从而扩大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 攫取国外企业的超额利润, 以增加本国的经济福利。这里的贸易政策的直接目的就是从国外向本国转移利润。
而外部经济理论又包括技术性外部经济和收益性外部经济。技术性外部经济是指, 厂商 (或个人、社会) 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获得技术和知识, 而不必为此付费, 那么对于本国来说, 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 那些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大的企业就不会得到其理想的预期收益, 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不足;收益性外部经济是指, 厂商 (或个人、社会) 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厂商的集聚中获得市场规模效应, 而该厂商同样也可以不必为此付费。对于本国来说, 如果该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规模较小, 则政府可以通过保护的贸易政策对其进行扶持, 以帮助其发展, 提高该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三、战略性贸易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 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也越来越成为主流,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也日益盛行, 因为市场毕竟有国内国外之分, 国际间的竞争以不仅仅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 更多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美国对“波音”的战略性扶持,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和印度对其软件产业的扶持等等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 中国制定和实施战略性的贸易政策势在必行。我国在国际贸易中, 既要顺应潮流, 遵守国际规则, 更要积极主动的发挥自身优势, 调整政府的角色, 使之更有效的发展本国的产业, 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扶持的目标产业的选择
国家进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关键在于对扶持产业的选择, 因为一国一旦对某一行业进行战略性保护, 必然会对其他使用该资源的其他行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选择目标行业的时候:第一, 一个较好的目标产业应具备生产成本的优势 (比如廉价的原材料) , 或者受学习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影响;第二, 应保证被扶持的产业在一定时间内的很高的行业准入壁垒, 防止其他厂商的进入而导致超额利润的消失;第三, 保证被扶持的产业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大量的固定资本投入, 从而保证其在与国外相同企业竞争的时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第四, 如果被扶持的产业具有较大的外部经济效应, 则应保证其具有内向型的市场结构, 以避免其技术外溢到国外的相关产业。总之, 该目标产业应该是国内基础设施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说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汽车产业或文化服务类的产业等等。
(二) 扶持的时间选择
国家对于产业的扶持多在其处于幼稚产业的阶段, 因为这个阶段该产业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而一但该产业逐步走向成熟,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时, 政府对其的扶持政策就应该及时取消, 从而使该产业在走向成熟后所获得的收益能够弥补政府扶持的成本投入。
(三) 外部环境的约束
战略性的贸易政策的实施应保证在不违背外界市场环境的前提下, 否则将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贸易制裁和报复行为。一方面, 不能违背WTO的相关规则和制度, 另外一方面, 也不能与和其他国家签署的双边或多边协议相抵触。
四、小结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 而我国对其研究还尚未成熟, 我国应该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 发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最佳作用,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又一个新的动力。
摘要:近几年来, 新贸易主义逐渐发展, 作为其在国家政策干预领域的拓展, Brander和Spencer等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 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的讲述, 提出了针对我国实际国情的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建议,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新的途径。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利润转移论,外部经济论
参考文献
[1]金明玉.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29 (129) :50
战略贸易理论 篇5
那么,在电子商务意识、技术等基础薄弱的传统钢铁贸易企业中如何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呢?笔者试着通过以下五步加以论述:
第一步,树立正确的电子商务理念。要使企业内部从上至下充分树立电子商务理念,要使领导层充分理解电子商务的内涵,电子商务不仅仅是上网看报价,发资源,做广告,而是将整个钢铁贸易流程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加以整合并实施的过程。我们要明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我们可以完成诸如采购、销售、招标、拍卖,甚至签约、支付、报税、物流等等一系列的所有贸易商务流程。
第二步,建立企业完整的信息管理数据库。目前,我们的钢铁贸易企业大多拥有进销存管理系统,但多数不够完善和完整,仅仅是对采购、销售和库存等进行了电子数据化管理。事实上,一个相对完整的钢铁贸易企业信息管理数据库应该包含4个模块,供应链管理(SCM)、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客户关系管理(CRM),并且这4个模块需要联通和整合,数据共享,以实现决策支持、事务处理、采购、销售、库存管理、风险控制、资金管理、税务管理和客户管理等等。
第三步,积极参与钢铁电子商务平台。一般来说我国钢铁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分为第二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两种,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分为挂牌交易、竞价交易、专场交易、竞标招标等。钢铁贸易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分析优势和劣势,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电子商务相较传统的钢铁贸易交易,能够极大节约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和渠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能够以更快速、更深入、更广泛的开发消费市场,同时,也能够密切联系供应商、采购商、服务商等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不断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第四步,加强企业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参与电子商务,供需双方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钢铁交易,交易者之间可能根本就不认识,而无论多么严密和完美的电子商务交易系统,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同时,内部人员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的数据丢失、文档损坏等等交易人员安全问题也是时刻威胁着钢铁贸易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
第五步,完善企业电子商务人员培训机制。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从真正的兴起、发展,也仅仅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其基本内涵、概念、机制、模式、规则等等也在不断的更新,钢铁贸易企业需要完善企业电子商务人员培训机制,强调不断学习,使企业的电子商务实施能够不断的更新、延伸和演化,始终保持最新最好的状态。
中国贸易开放战略的利弊分析 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开放战略;贸易摩擦;经济增长
对外开放可以加速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间的交流。首先,一国的资源有限,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做到各取所需,互相弥补;其次,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最后,利用国际分工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因此,对外开放在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外开放的具体做法就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曾被称之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国与国(地区)之间对外联系不断加深。我国当前实行的对外开放战略就是旨在增加与国外各个经济体的联系,最终实现本国发展的国家策略。因此,一国对外开放程度(贸易开放度)也成为经济学学者和各国政策制订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我国当前的对外开放战略的成果可以通过可以测量的贸易开放度开观察分析,我国近几年来的贸易开放度大幅度提高,这反映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巨大影响力和效果,伴随着我国贸易开放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大幅度提高,这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离不开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笔者将其积极作用整理为以下几点:
1. 优化资源配置,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可知,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Y是由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 、出口额X和进口额M决定。由于政府管制和收入差异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国民消费不足导致产能过剩,企业的利润减少,使企业缺乏扩大再生产资金和动力,进而降低未来投资,最终影响生产资料的进口。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效解决方法就是将国内过剩的需求转移到国际市场中去,这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压力减少,同时企业的产能可以有效消化,使企业可以持续的投资和发展。
2.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竞争力排名
实行对外开放战略以来,我国引进的技术项目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形成了较完备的工业技术体系,为现代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先进技术的引进,使我国一些工业部门能在较高的技术起点上迅速发展起来,较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此外,在引进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出一大批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另外从国家竞争力来看,在经济体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大幅提高。
3.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随着中国贸易开放度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往的范围不断深入扩大。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农业向工业推进。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转移的范围和深度也不断扩大,由初始的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同时进行,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我国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国家经济存在风险
贸易开放度的不断上升,一方面表现为进口和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致使人民币不断升值。就经常项目看,中国进行贸易的产品多为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或中间品,产品的价格弹性大,产品价格上升,出口数量下降幅度大,最终导致收入减少。从资本项目看,过度的贸易不利于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和执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将增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难度,增大国际政治、经济风险。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国际政治经济的波动将直接影响一国的外部经济平衡,进而传导至国内非贸易部门,导致国内经济失衡。
2.贸易摩擦形式多样,范围增大
近年来,中国贸易摩擦和争端日渐增多,中国成为世界上的贸易摩擦高发区之一。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占取全球市场份额,阻碍其他国家获利,因此世界上其他国家,以各种各样的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壁垒对中国进行限制。除了摩擦的形式不断增多外,贸易摩擦领域也不断延伸,从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制度层面延伸。
3.国际依赖性大,经济自主性减弱
在开放战略指导下,出口产品的产量不断扩大。但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附加值低,供需弹性较大,当价格下降时,产量上升的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最终导致利润减少,即我国的出口产品的国际依赖性较大。另外我国人口多,对能源类产品需求多,而需求弹性又小,价格上涨,我国的需求量不会下降太多,这就加大我国对于国际能源类产品的依赖,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
4.当前环境污染加剧
进入21世经以来,工业废气排放量明显增加,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开放战略下,国与国之间互相投资建厂,西方发达国家将污染重,危害大的工厂、设施转移到中国,而投资利润却大部分被发达国家攫取,中国却付出了环境污染、人类健康受损的惨痛代价。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而是资源、环境问题以及两者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对外贸易是经济获得发展的重要工具。鉴于中国当前的国情,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继续扩大我国开放程度
我国的对外贸易近几年来取得不错的发展成就,这也带动了国家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但其开放程度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并不算高,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来看,我国的贸易开放度还可以进一步稳步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宜过快,过高的贸易开放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化并非有利,会使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绷得过紧,会使外贸无暇调整出口结构,只得维持那种靠缩减本己短缺的国内供给来支撑的挤出型出口模式,也不利提高外贸经济效益,同时还使外贸增长超过国家财政承受能力。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因此,我国应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地提高贸易升放度。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贸易质量
在稳步提高贸易开放度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增加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即优化我国商品的出口结构。优化出口结构的关键在于既要在劳动密集型领域继续保持竞争力,又要在技术密集型领域创造出国际竞争力。
3.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减少环境污染
对外开放加速了中国碳排放的总量,这其中原因一方面与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不完善、环境规制力度不够大、节能技术较为落后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这一时代背景有关。在中国境内,有较多的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中国为发达国家生产了大量碳含量高的产品。因此,政府必须充分考虑贸易开放的环境成本,采取综合措施转变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贸易发展方式,并把经济增长从过分依赖外贸逐步转移到主要依赖内需拉动的轨道上来,将开放战略的效益最大化,弊端最小化。(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文燕.论开放战略与中国经济发展.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02
[2]吴玮丽.中国贸易开放度研究:安徽大学,2007
[3]袁婷.中国互利共赢放战略:厦门大学,2012
[4]陈万灵.后金融危机时期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调整方向,《国际经济战略》2010年
战略贸易理论 篇7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新发展,新评价
二战后, 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间贸易尤其是产业内贸易大幅增加;美国经济地位下降;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研究国际贸易问题, 从而形成了“新贸易理论” (New-Trade Theory) , 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其核心内容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包括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
(一) 利润转移理论
利润转移理论主要包括关税抽租论、战略性出口补贴与R&D补贴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
1. 关税抽租论
布兰德 (J.A.Brander) 和斯潘塞 (B.J.Spencer) 在其1981年的论文《Tariffs and the extraction of foreign monopoly rents under potential entry》中指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在存在潜在进入时, 一国主导企业便会做出令对手信服的行动 (如过度投资) 来迫使其退出市场。而政府可以配合主导企业设定关税以限制外国企业的进入, 最终将迫使外国企业减少产量或退出市场, 从而将外国利润转移到本国。
2. 战略性出口补贴与R&D补贴
(1) Cournot竞争方式下的出口补贴
Brander和Spencer (1985) 在研究战略性出口补贴与R&D补贴的Cournot双寡头模型时指出:两个企业将形成Nash均衡, 本国企业产出和利润增加, 外国企业产出和利润减少。政府的最优政策是出口补贴。
(2) Bertrand竞争下的市场均衡与政府最优政策分析
Eaton和Grossman在《Optimal Trade and Industrial Policy under Oligopoly》一文中研究指出:在Bertrand竞争中, 如果本国政府征收出口税, 将使本国企业获得更多利益。
3. 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
1984年, 克鲁格曼在《Import Protecti on as Export Promotion:International Com pet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ligopoly and Economics of Scale》一文中证明:当存在“规模经济”时, 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进行保护, 可帮助其扩大市场规模, 促进出口, 转移国外利润。
维纳鲍斯 (Venables, 1984) 的研究表明:关税和补贴既可增加本国政府收入, 还能使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上更为不利。
(二) 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包含技术外部经济与货币外部经济两方面。技术外部经济指的是公司从本行业或关联行业的技术溢出 (Spillover) 和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中获得免费的技术和知识;货币外部经济指的是公司从产业集聚中获得成本的下降。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 政府对存在巨大“外部经济”的产业进行保护, 既可提升其竞争力, 还能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益于整个国民经济。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新发展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极大地改变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思维方式, 但该理论非常复杂, 约束条件极其苛刻, 实践中也遇到诸多问题。其中, 最大的障碍莫过于“信息不对称”。为此, 一些学者对模型进行了适当修正。
(一) 信息不对称与企业竞争方式
1996年, Maggi在论文《Strategic Trade Policies with Endogenous Mode of Competition》中指出, 生产规模上的竞争实质是企业先在生产能力上做出承诺, 然后再来决定成本和竞争的条件, 即Maggi将产出视为一种不完全的承诺, 从而寻找到一种独立于企业竞争行为的政府政策———即使政府无法掌握企业参与竞争的完全信息, 仅通过对企业的生产规模给予对应的补贴, 就能获得本国福利的增加。
(二) 战略性R&D补贴
在1992年和1994年, Bagwell与Staige在战略性R&D补贴模型中加入“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企业进行R&D投入实质是一种战略替代, 由于产品市场中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 如果企业面临的是寡头竞争, 而且市场规模经济较小, 那么在可控的风险内进行R&D补贴是可取的。如果该行业中本国的企业超过一家时, 那么本国的福利将因企业过度投资所产生的负外部效应而降低。因此, 为了让社会福利达到最优, 政府就必须遏止企业的过度投资, 此时比较好的方法是政府向企业征收校正性的税收。
(三)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信息不对称
Brainard和Martimort的研究表明:由于在处理信息不对称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成本高昂, 政府没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来对本国的高水平产出做出承诺。那么, 如何做到既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地位又能减少企业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寻租行为, 政府必须在这两个目标上进行决策以形成均衡。而当引入双边干预时,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事前承诺便重新得到了强化, 企业虚报成本的动机减弱。
(四)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委托-代理
2000~2005年, 美国学者Miller和Pazgal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研究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首先是政府制订补贴企业的方案, 然后企业所有者根据政府的补贴方案来制定企业的激励机制, 最后由企业经理人根据前两个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市场战略并在第三国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Miller和Pazgal认为, 均衡取决于经理人的行为, 而不受市场竞争方式的影响;只要企业的所有者给予经理人一定的激励, 便能实现最优贸易政策只取决于产品的性质而不受制于企业的竞争方式。此时, 政府的最优决策是对互补性产品征收进口关税, 而给予替代性产品补贴。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新评价
(一)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种新贸易保护政策
1. 战略性贸易政策适应战后美国经济形式变化的需要
二战后, 美国相继实施了“自由贸易政策”、“公平贸易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本文仅对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分析。
(1) 克林顿时期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克林顿时期美国实施以“国家出口战略”和“公平贸易政策”为核心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实质是强化政府干预, 大力扶持主导产业, 积极扩大出口。
一是国家出口战略。减少对出口的管制;完善政府协助企业出口的机制;实现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融合;大力开发新兴市场;拓展对外贸易空间, 推动双边、区域、多边贸易协定。
二是公平贸易政策。强调贸易政策的规范化、法律化:以“1988年综合贸易法”和“301条款”来管理进出口贸易, 并以此为法律依据来打开他国市场。
(2) 小布什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小布什时期, 美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以“竞争性自由化”为核心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国内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 以期通过战略性产业的扩大出口来增加本国的就业和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这些受惠产业包括高科技服务、电脑、半导体、环境保护、通信等。
因此, 从实践上看, 战略性贸易政策既是一种产业政策, 又是一种新型保护贸易政策
2.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重商主义、幼稚产业保护学说一脉相承
(1) 都是针对贸易困境而提出的
重商主义是通过分析西班牙的贸易困境而提出的, 目的是扩大贸易顺差来增加生产。幼稚产业保护学说是基于美、德无力面对英国工业制成品强大竞争背景下而提出的, 目的是对国内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也是在美国受到西欧和日本的产业冲击时提出来的, 其目的是政府对“战略性”产业进行保护, 以获得更多的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
(2) 都以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效应为目标来选择保护对象
在“规模经济”方面, 李斯特曾指出, 对国内幼稚产业进行保护, 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获利规模经济, 最终提升国际竞争力。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假设提前, 通过保护本国企业, 帮助其扩大经营规模,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实现利润的转移。
在“外部效应”方面, 由于幼稚产业初期通常得不到完全的补偿, 政府只有对幼稚产业进行保护才能促进其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也强调对存在巨大外部效应企业的保护, 扩大其生产规模, 降低成本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从而促进本国经济增长。
(3) 在政策上更具有战略性
从政策目标看, 保护幼稚产业是通过暂时保护本国幼稚产业以实现进口替代。但由于受保护的幼稚产业还缺乏国际竞争力, 成本高, 而又不能从国外进口同类商品。因此, 但在实施幼稚产业保护措施的初期, 本国的福利将会减少。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目标是出口促进, 以实现外国垄断利润的转移。因此, 不存在利润的丧失期。
从政策措施看, 保护幼稚产业的政策选择主要是关税。而战略性贸易政策则以关税保护与产业支持相结合一, 以产业支持为主。
可见,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思想来源于重商主义和保护幼稚产业论, 且具有更大的隐蔽性、进攻性与掠夺性。
(二)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20世纪80年代后, 人类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为了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把国家权力运用到国际市场。他们通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扩张。由此, 世界市场的争夺方式日益变成了跨国公司间的寡头竞争。战略性贸易理论正是以跨国垄断公司为基本的研究对象, 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拥有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 就能在国际市场中猎取更多的利益。
同时, 政府还积极对这些所谓的战略性企业进行各种保护, 以增加其国际竞争力, 帮助其积极进行海外扩张, 从世界范畴内获取垄断利润。
(三)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项国际竞争政策
进入21世纪,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进行大规模的跨国移动, 从而改变了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 一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再也不可能是一种静态比较优势。同时,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再可能脱离世界市场而独立存在。因此, 一个国家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就必须把静态的比较优势转变成国际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体现的是国家间要素禀赋结构和不同经济部门间劳动生产效率的相对差异, 因此比较优势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而竞争优势则体现了国家间同一经济部门的生产效率上的绝对优势, 因此竞争是一种现实的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一项全球竞争政策, 通过保护本国战略性产业, 促进本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以此来拉动本国经济增长。
四、结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理论上强调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和对别国利润的“转移”。在实践上, 是美国政府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保护性干预。从贸易理论的历史沿革来看, 战略性贸易政策不仅延承了重商主义和幼稚工业保护论, 且更具隐蔽性、攻击性和掠夺性, 是一种新贸易保护政策, 是一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是一项国际竞争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虽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但因其苛刻的约束条件、“以邻为壑”的掠夺本质, 且与WTO主导的公平自由贸易原则相悖, 所以在参考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时还需慎重。
参考文献
[1]E.赫尔普曼, P.克鲁格曼.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3.
[2]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任勤.WTO框架下的贸易保护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5]朱钟棣, 郭羽诞, 兰宜生.国际贸易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6]张建新.权力与经济增长-美国贸易政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7]刘伟丽.战略性贸易理论理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战略贸易理论 篇8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加工贸易
中国加工贸易经过多年来的发展, 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96年以来, 加工贸易一直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目前, 加工贸易涉及中国大部分产业, 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地位, 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拓展
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 革命性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在他的竞争优势理论中, 波特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是潜在的比较优势, 表现的是各国在资源禀赋方面的有利地位, 而竞争优势才是各国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现实态势, 它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拥有比较优势未必就拥有竞争优势, 而只有获得竞争优势才能够最终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波特认为,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 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 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效率的提高, 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优势。波特也认为, 在国际竞争中, 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坚实基础, 但是仅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从宏观上来看,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一方面, 当只有两类因素有利时, 通常就不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资源的可利用性并不总是一个必要条件。例如, 日本就缺乏自然资源, 但是日本却很繁荣。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波特的这个“国家竞争力”理论能够较成功地解释二战以来的世界贸易格局。
二、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加工贸易中的不适应性分析
(一) 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
1. 加工贸易仍处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很快, 但加工贸易自身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总体而言, 加工环节仍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等领域, 劳动密集度较高, 技术含量较低, 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与模具以及品牌等环节上, 多数被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所掌控, 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端, 国内价值链有待进一步的延伸。目前贴牌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是中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 因此, 中国的加工贸易仅仅占有整条产业链利润总和的10%左右, 充当着“世界的工厂”。这种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土地、能源、资源的占用和消耗以及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都是毁灭性的。
2. 加工贸易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
外商投资企业约占来料加工贸易的54%, 约占进料加工贸易的92%。来料加工贸易, 国内企业只收取加工费, 对于品牌、渠道等缺乏控制力。而进料加工的企业相对而言主导权较大, 但只有8%的贸易额由内资企业控制。外资企业必须服从其母公司的全球战略, 通常, 在华企业只是一个加工工厂, 其品牌、营销均由其母公司控制, 或安排其境外其他子公司承担。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研发机构逐渐向中国转移, 但在制造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 只是从事简单的适应性研发, 独立的研发机构仍由其母公司直接领导。总之, 由于中国加工贸易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 本土企业在品牌、国际营销渠道等重要方面均无控制权, 从而大大限制了中国从加工贸易中获取的利益。
(二) 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1. 绿色贸易壁垒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
从2004—2006年国家有关部委的统计资料分析, 世界范围内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上的优势, 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 形成一整套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与检测评价体系, 客观上造成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品很难进入这一市场。由于发达国家通过绿色贸易壁垒手段设置了重重障碍, 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该市场, 客观上也直接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出口收入, 造成了对这类国家的经济制约。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2001—2006年间由于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冲击和影响, 中国外贸出口收入比正常情况下减少了35%左右。
2. 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产品市场
就全球贸易而言, 目前中国的贸易活动主要集中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欧盟以及南美贸易区, 其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90%左右。其在进口商品的过程中, 不仅运用国际环保标准与产品质量要求履行严格的检测过程, 而且还制定了国家或地区经济贸易集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 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结合, 从而给中国众多的国内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从2001—2005年底国家有关统计资料分析, 短短五年内国内相继有168.39万家企业由于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困扰而使其原有的出口市场减少了30%左右, 严重者递减了65%。
(三)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为继
1. 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在中国加工贸易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 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拥有竞争优势。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成本较低, 但是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 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这势必会出现比较优势“陷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 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 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了诸多贸易壁垒的阻碍, 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也使得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从属和被动的不利地位, 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2.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发展的引擎, 这一点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关键是国际贸易在哪一方面起引擎作用, 对发展中国家最有利。根据钱纳里的分析, 一个国家的加工贸易战略与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相联系, 一个国家加工贸易企业战略的调整又与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的改变相联系。这就是说, 只有在国际贸易能够起到推动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时, 这种引擎作用才是最需要的。那么, 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能否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呢?目前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 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这种比较利益结构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使中国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 但是它强化了自己的低水平的产业结构, 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也进一步拉大了, 由此进入“比较利益陷阱”。
三、中国加工贸易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对策
(一) 积极提升比较优势是创造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因素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 中国现有的建立在劳动力丰富基础上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今后不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 继续发挥比较优势, 就要不断提升比较优势, 使其真正带动经济的增长, 从而成为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必要基础。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不断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技术含量, 实现劳动力价格优势, 是提升中国比较优势的很好途径。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附加值较低, 已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 不断扩大原有的产业规模, 很容易造成出口的“贫困化增长”。通过提升比较优势, 既保留了中国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 又能够创造出竞争优势产品, 还为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产业机构升级积累了资金。
(二) 积极推进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 技术创新是主要推动力
要提高加工贸易在华生产的附加价值, 一方面要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向中国转移, 另一方面要引导和促进从事加工贸易生产的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 从简单的OEM向ODM升级。为此, 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开展研发活动的政策体系, 促进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增强其研发能力, 提升研发成果, 从适应性研发向创新性研发转变。继续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 从事面向全球的原创性研发工作。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 积极支持从事加工贸易的本国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2. 利用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 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
首先, 通过技术创新, 对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品, 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升其附加值, 形成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差异特性。这时比较优势转化成的竞争优势, 就在于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是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具特色, 因而不仅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还具有非价格竞争优势。其次, 通过技术创新, 将高新技术, 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的先进技术与中国的劳动力相结合,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出口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高技术产业集群, 这时的比较优势转化成的竞争优势, 就在于同是高技术产品, 但是在中国生产的成本更低, 因此具有价格竞争优势。通过推进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 改造传统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 从而确立高技术产业为新的主导产业群并参与国际竞争, 为加工贸易企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 实施差别化的出口市场战略
推进市场多元化需要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加工贸易企业要加强市场调查, 做好市场策划, 了解进口地区的贸易法规, 加强客户资讯调查与管理。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制定能从整体上加强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方案;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国内企业的生产、销售、价格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联合行动, 从而发挥集团军的优势;加强同国外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 建立与进口地区政府的关系, 为企业争取较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政府对开拓新市场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比如将加工贸易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担保范围;国家的驻外机构要在信息收集、贸易纠纷处理等方面给企业以必要的帮助。
四、结论
中国要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 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就必须实现从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而从中国现行的实际来看, 中国既存在许多促进这种转变的有利条件, 也存在许多阻碍因素。因此, 中国不可能直接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 还必须继续发挥中国现行的比较优势, 在此基础上, 加强制度创新, 积极培育中国的竞争优势, 逐步实现从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2]杨志龙.浅析中国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J].管理观察, 2009, (4) .
[3]侯增艳.比较优势与加工贸易——基于中国各省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 2008, (11) .
[4]郑宝银.加快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10) .
战略贸易理论 篇9
一、理论述评
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时, 是否会出现贸易替代现象或者贸易替代大于贸易创造。首先考虑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影响的是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教授。上个世纪7 0年代中期, 他根据日本当时对外投资情况, 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分析了美、日两种不同类型的对外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经济和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他认为, 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属于贸易替代型, 而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则属于贸易导向型。在美国, 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 通常是最具垄断优势行业中的大企业。按照国际分工的原则, 美国本来可以利用垄断优势大力发展这些部门的出口生产。但这些部门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和生产基地的外移, 使美国丧失了扩大出口的收益, 甚至导致同类产品进口的增加。结果, 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国内就业问题趋于严重、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而在日本, 具有技术、资金等比较优势的新兴部门是通过扩大出口来扩展国外市场的;而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部门, 则利用其标准化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到国外发展。这样, 日本就可以在国内集中力量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工业部门。虽然这个理论主要反映了当时日本对外投资的特点, 但他考虑把对外直接投资分成两种类型:美国式贸易替代型的投资和日本式的贸易创造型投资, 对我国在对外投资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中国的经验
目前, 我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范围从资源开发、加工制造、建筑工程和交通运输, 到金融保险、科技开发、医药卫生、房地产、旅游餐饮、信息咨询等无所不包。但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各种资源开发 (矿业开发、林业开发、远洋运输) 和一般加工业。按投资额计, 资源开发型约占3 0%, 工农业生产约占5 0%, 第三产业约占2 0%。具体来看,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下面几类:1、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部门。主要集中在林业、渔业和矿产等行业, 以弥补国内资源短缺;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对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与其被动地期望从国际市场购买并承担市场风险, 不如以战略性的眼光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很明显, 这类投资不是属于贸易替代型的, 积极有效进行该类投资, 可以减少这类产品进口的支出, 这些资源型产品极有可能是国内出口型产品生产的原材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投资还是具有贸易创造效应。2、加工装配型的制造业部门。制造业层次多, 活动余地大, 附加价值高, 我国在轻纺、家电、电子、机械等一些部门有比较优势, 我国有较大规模的加工组装型制造业, 其中相当一部分产品, 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稳定, 很适合国外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这类对外投资大多属于市场寻找型投资, 在这些行业领域里投资, 短期内会出现贸易替代现象。因为国内企业在寻找海外投资场所时, 一般会选择原来进口该产品的国家, 此举有两个原因:一是该国有一定的市场销售基础, 公司可以利用原来的网络来经营;二是长期的出口会使该公司对进口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样可以降低跨国经营风险。由于在原进口国开办分支企业, 原来的出口就会被当地子公司的销售所抵消。还有一点必须指出, 由于中国的产品长期受累于反倾销的指控, 如果不在当地投资建厂, 由于过高的反倾销税已经使得出口变为不可能。但在长期内, 还是有可能出现贸易创造效应。因为在长期内, 由于国外子公司的赢利汇回国内, 以及在国外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都有助于实现我国向对外贸易强国迈进。3、劳务输出型的工程承包。毋庸质疑, 这种海外投资方式可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设备、原材料的出口, 其贸易创造效应是明显的, 而且可以促进就业。4、研究开发型的科技投资。我国的一些企业资产规模与生产规模都已较大, 但是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 有较大的技术差距和研发能力差距。所以, 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在国外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此举在长期来看, 贸易创造效应的效果是显著的。通过这种技术能力、管理或营销技巧和组织能力寻找型投资, 母公司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可以大量出口, 而且可以帮助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启示与建议
笔者认为, 我国在向国外投资时, 应该追寻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替代效应的原则, 对于有些行业的对外投资应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补助。具体有以下几个行业:1、对于资源寻找型投资, 由于它对其他出口行业的重要性, 并且关系国计民生, 其贸易创造效应是明显的, 国家应该大力支持;2、研究开发型的科技投资, 这种投资可以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但在短期内可能效果并不明显, 而且具有很大的风险, 国家可以通过设立海外风险投资基金的方式来降低企业此类投资的风险。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走出去”战略, 本文就“走出去”战略的贸易替代性和贸易创造性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分析, 并就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走出去,贸易替代,贸易创造
参考文献
[1]邢毓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较优势原则.国际贸易, 2002年第4期
[2]宋泓柴瑜:我国外国直接投资的性质分析.国际贸易, 2002年第10期
战略贸易理论 篇10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救济措施,战略性,政策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分析, 它是一种建立在行政管理之上依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一种法律行为, 但终其目的而言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正因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 就赋予了它单方性、强制性以及政策性的特点。然而, 从权力的实施主体而言,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实现是通过进出口国际贸易管理机构实施, 而贸易救济的发起者大都要经过申请人的申请才能实施, 但这并不否认存在少数当局者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而主动进行调查程序的启动措施。因此, 归根结底,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行使行为。但若从其实施的效果而言, 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是由受害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机构来决定, 其采取的措施包括征收相关产品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进出口货物数量限制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均可对进口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概况
世界贸易组织为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为“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品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 (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 的产业予以扶持, 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 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简而言之可概括为“利润转移理论”以及“外部经济理论”两项, 同时这两个理论又包含了利用关税方式, 从而抽取外国垄断行业所获得的垄断利润, 并且采取以进出口行业竞争的方式, 促进进出口以及因进出口所获得相应补贴, 为本国寡头企业争取更大的国际份额。
(二)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行意义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旨在增进本国的福利。
在针对寡头垄断、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领域以及不完全竞争行为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然而, 这些高端产业对本国国民经济技术产生外溢效益并能获得超额垄断资金。
2、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以及规模经济的基础上, 是一种随机的、动态的国际分工体系。
在该体系中, 政府政策的规划与制定以及各企业战略决策的选择均是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的。
新修订的《外贸法》对加强与完善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第一, 新外贸法增加了“对外贸易调查”一章。第二, 新外贸法还对对外贸易救济、指定经营、限制和禁止进出口等制度进行了完善。第三, 新外贸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
3、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竞争优势作用。
国家兴亡的根本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然而,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不等同于它具有了竞争优势。尤其在高端产业中, 发达国家已熟练运用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的先行优势。
4、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应重视政府作用的发挥。
一国企业可以通过借助本国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出更加雄厚的国际地位。例如, 一国政府可通过对国内产业进行集中引导, 培育并发展大型跨国企业, 以此来增强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还可通过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补贴, 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最终也能提高该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 加强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我国对外国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 是在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 按照世贸规则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按规则办事, 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也体现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贸成员的形象, 证明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 像那些欧、美等老资格世贸成员一样, 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赋予我们的权利, 维护自身利益。
综合所述, 世界贸易组织被定义为“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组织于1995年运作以来, 始终负责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维持工作。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上具有法人地位, 因此在各成员国争端调解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征收关税、提供出口补贴和数量限制等措施来扶持本国的产业, 提高竞争优势, 在市场上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历了八轮贸易谈判后, 关税大幅度降低, 一些补贴也不允许使用, 这对成员方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的使用起到了限制作用。为了维护世界贸易的公平公正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曾兆祥;《关于“贸易中心”与流通中心作用的几点意见——兼论城市批发渠道》[J];工业品贸易中心理论研讨会论文集[J];1985年
浅谈我国当前对外贸易战略 篇11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启示;对策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90年代初发表了《国家竞争优势》,系统的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及争论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在继承发扬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重点描述了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各种条件。迈克尔·波特提出,某国的贸易优势并不似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的单纯地取决于该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等因素,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产业创新及升级能力。由于当代国际竞争越来越多地依赖知识创造与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行业范畴,成为经济体内部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结构皆参与竞争优势的构成。
2.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指导理论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要素禀赋论,对外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这一相对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合作。事实证明,我国成功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综合国力由弱变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这个过程既表现出明显比较优势也存在不足。
如上分析的结论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理论在新国际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
一般来说,由于资源禀赋差异造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逐渐变小,规模经济、知识技术创新、政策等竞争优势在国际贸易格局中渐渐开始起决定性作用。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与能力。因而,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优势来自装备、技术、产品、营销、交货等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管理行为。这些过程中的每一项都对相对成本有所贡献。即,竞争优势的比较可以从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入手。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提到的四个主要因素,我们认为我国也有着以下巨大潜力。
一,我国的自然资源、能源方面,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开始可以供给我国自身发展。我国处在亚洲东部濒临太平洋有着众多优秀的海港,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先天优势。
二,随着改革开放加入WTO以后我国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提高速度很快,这对我国提高内需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很多自主研发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形成竞争优势,无形的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也已占据一席之地。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初期阶段就以初级产品的加工生产为主,这样一来对于我国发展国际竞争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我国南北方得天独厚的传统产业为我国发展竞争优势产业提供所需以及有利的后备力量。
四,迈克尔·波特强调,国内同行业中的激烈竞争是该行业产生竞争优势重要辅助条件,他反对传统理论中关于国内竞争是资源浪费的理念。国家政府应鼓励改革创新,改革后的企业应该在其行业自由发挥自身优势,互相竞争前进。新兴产业更是刺激竞争优势产生的有力因素。
尽管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起步较晚,竞争优势不足,有待提高。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发展竞争优势理论拥有着巨大空间。用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四要素来分析如下:
从生产要素方面来说,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但是因为技术设备上的相对落后,在开采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资源能源浪费,过度投入的生产要素很多。只有对技术的进行创新并且同时提高生产率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从劳动力方面来说,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优势明显,但是问题就在于由于数量众多不好管理而造成的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生产技能低下。劳动力素质培养和技能的掌握水平还有极大上升的空间。
从国内需求方面来说,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力有待提高,这点上涉及到机遇机会和政府政策作用,国内需求的竞争需要政府制定适当的政策并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为国内同行业间的竞争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本国的同行业企业相互竞争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会使自身成为世界市场的竞争者、在对外贸易中占据有利位置。
从相关和支撑产业状况来看,我国相关产业中的技术问题是重点提高对象,我国在国民建设时期、一五、二五建设时期的四大工业基地,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只有珠三角,沪宁杭两工业基地接受新兴产业较早,技术略领先其他地区。农业上同样也是机械化生产刚刚被引进国内,有待提高,这些都是蕴藏这巨大发展潜力的地方。在这些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或者说是具体的落实这些问题的处理之后,我们相信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就会自然而然的具体体现出来,为我国的对外贸易的稳步提升提供巨大动力。
另外波特还认为政府在竞争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所以,政府应该积极的建立市场竞争规范法则,提供相对完善的信息并且采取鼓励性政策。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是建立合适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现我国产品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以上分析说明我国仍需继续发展竞争优势,在此分析下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结论
战略贸易理论 篇12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 新兴起的经济力量发展快速
就目前来说世界上的经济主要力量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地区, 光是这三股经济力量就要占据全球总经济的2/3左右, 主要是在最初的经济发展阶段, 他们占据了起点较高的优势, 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 这些国家和地区他们也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经济空心化以及需求不足等问题导致的经济发展缓慢现象, 所以要想改变现在的经济发展萎靡问题就需要一定的外在因素刺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也带动了很多新兴经济力量出现, 根据目前这些力量的经济发展速度, 据相关研究统计, 十年之内这些新兴力量很有可能会跟美国、日本和欧洲地区等相持平。
2. 区域经济发展活跃
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是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实在近些年,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导致了多边贸易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情况下, 各个国家就已经相对提高了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例如说目前的欧洲、亚太以及北美等地区, 都参与了双边区域经济发展组织, 世界上也相对成立起了世界最大经济组织、南美的安第斯共同市场等, 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3. 多边贸易体系发展速度较慢
世界经济在面临着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对立的现状, 针对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世界贸易组织在成立之后也针对性的展开了很多次的贸易谈判, 但是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经济体制不同, 导致了很多问题不能意见一致。目前世界贸易组织依然需要进一步协调各个国家的谈判意见, 针对服务贸易、技术转让以及农业等问题进行谈判, 寻求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研究分析
1. 对外贸易离不开进出口发展
对外贸易发展需要实行进出口混合发展策略, 在出口方面首先需要积极创新产品技术, 国家鼓励和提倡工业制产品出口, 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奖励生产资源的损耗, 也能减少国内的环境破坏。另一方面还需要减少贸易发展障碍, 切实的为贸易自由发展提供一条顺畅的道路, 同时在国家发展政策上给予出口企业相对的优惠政策, 例如出口信贷、外汇担保等, 从政策上针对出口贸易进行绿灯支持。在进口贸易方面首先需要完善我国内部针对进口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国内的工业部门需要重点扶持, 针对性减免税收, 重点强化工业资本积累, 从而达到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道路的目标。针对于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仪器也需要积极引进,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提高。
2. 实行战略性贸易措施
我国可以针对目前一部分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进行大力扶持政策, 例如钢铁、汽车等, 这些产品技术发展较为缓慢, 自身缺乏一定的知识产权技术, 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进口。所以需要国家在政策方面针对这些竞争力较弱的产业提供保护和扶持。首先针对国内的科研机构以及相关企业进行鼓励扶持, 加强社会高校对于高科技产品技术的研究力度, 大力培养国内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产业, 同时还可以建立研发补贴政策, 估计引导高科技人才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3.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我国产业竞争力
国内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的建立, 严重影响了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 所以在我们国家制定国内产业政策的同时, 需要结合国家内部的实际发展国情, 充分的结合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的国际产业结构, 量身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 就目前情况来说, 我国需要针对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以及高利润的传统产业在政策上进行大力扶持, 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 从而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较为迅速, 不管是在对外经济还是贸易合作方面, 我国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还体现在很多的方面, 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新兴力量的发展、双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多边贸易体系。针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 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还存在一些问题, 同时这些问题也制约了我们国家的贸易发展进步, 所以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员能够共同进行该课题研究, 解决这些问题, 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玉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发展研究, 2013, (1) :19-23.
[2]董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 2013, (10) :209-210.
【战略贸易理论】推荐阅读:
战略贸易理论研究10-31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07-02
贸易提升战略05-15
虚拟水贸易战略05-24
当前对外贸易战略11-01
国际贸易发展战略05-15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11-02
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12-22
钢铁贸易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战略的研究05-24
新新贸易理论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