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

2024-11-26

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共12篇)

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 篇1

平日里我们在制作节目时, 主要的制作环境是在电源相对稳定的电视台内, 随着外场活动的增加以及我们对节目制作网络化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供电与制冷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1增设UPS系统

转播车主要用于录制外场节目, 由于场所不固定, 现场提供的电源相对演播室而言不够稳定。现有的设计一般只为关键性的个别机柜或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电源保护, 但这种保护思路并不能解决现实中节目录制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特别是节目录制的连续性。尤其是在诸如农电环境下, 当电压波动过大、偶然掉电或三相电压不平衡时, 系统设备有可能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出现设备停止工作的情况。虽然可通过备用电源或发电机供电, 但电源的切换开关一般都是手动选择的, 切换备用电源后, 设备需重新加电, 影响正常录制工作。在外场直播日益增多的今天, 所带来的影响、后果十分严重。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原因在于车体设计时设备保护思路的不同、车内设备的空间布局限制、以及对现实应用中的复杂情况考虑不足造成的。以河南电视台现有转播车为例, 现有8讯道 (30kVA) 、6讯道转播车 (30kVA) 、3讯道DSNG (数字卫星新闻采集车) (10kVA) 以及音频车各一辆, 自2003年到2005年相继投入使用。由于总功率较高, 并且半数功耗来自空调制冷系统, 考虑到大型UPS (不间断电源系统) 系统对车内空间及制造成本要求较高, 几辆车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仅对部分关键设备提供UPS系统支持, 如图1黑框所示。

黑框为UPS系统 (额定容量6k VA) , 当外部电源掉电后, 仅有使用UPS系统的设施能够保证供电, 但另两路设备则无法继续使用, 需重新接驳备用电源, 不能保证节目的无缝录制, 尤其在直播时, 后果更加严重。

解决的方法并不困难。只须将位于图1黑框下方的两路稳压器替换成与黑框中相同的UPS系统, 构建成一个分布式UPS系统, 既避开了因前端大功率空调对系统负载需求造成的UPS系统的高成本与大体积, 又将转播车上所有的系统设备全部置入不间断电源保护中。一旦供电出现问题, 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更换备路电源, 保证节目的无缝录制与传输。由于采用分布式UPS系统, 每路设备负载较小, 采用机架式UPS设备即可实现, 这种改造思路对布线系统改动较小、充分利用机柜空间, 减少了成本投入。

2机房设备制冷的要求

2.1设备扩容导致制冷需求的增长

如今, 广电业务与IT技术的结合已越来越紧密, 尤其在后期节目的编辑、制作过程中。随着非线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 数据中心、服务器也越来越多。IT技术和产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发生了质的变革, 在广电行业中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 但是关键业务设施 (例如网络核心设备机房) 的电源与冷却的基础设施的设计却没有改变。

自1999年以后, 国内非线网络的应用走向成熟与普及, 在各级的电视制作机构中都已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同的业务需求不断提出, 网络服务器与数据存储器的数量、功耗与日俱增。

以笔者接触到的非线网络为例。河南电视台于2000年组建第一套非线网络——都市频道新闻网, 它属于国内第一代非线网络, 全部的核心设备 (所有服务器、存储阵列和交换设备) 加上UPS系统置于两个19英寸42U的标准机柜之中, 空间亦有余量。随着节目需求的增加, 于2003年又添置了规模大于前者的第二套非线网络——节目制作网, 它属于第二代非线网络, 网络核心设备数量立刻翻番。后来随着媒资系统、全台网、异地容灾等新技术的引入, 新一代非线网络规模更加庞大, 计算处理能力更加强劲, 功耗上有明显提升的趋势。

由于规模小, 最初的机房控温只用到一台空调柜机, 就可以满足所有核心设备的需要。可是现在即使增加了空调的数量, 带有温度侦测传感器的服务器和磁盘阵列仍然频频发出温度过高的蜂鸣报警。面对不断增长的功率密度时, 原有的房间级制冷无法面对机柜内局部热点的增多。

2.2局部热点的成因

探究形成局部热点的原因, 除了绝对制冷量需求的提高之外, 笔者认为还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设备的功率密度分配不均匀

在早期的服务器机柜中, 普遍是以低于设计目标的负载密度运行的, 这类设备的功耗随计算负载或工作模式的不同, 只会发生极小的变化, 因此这些问题通常会被忽视。然而, 全新的核心设备导致负载密度的增加, 以高密度的服务器产品——1U服务器和刀片服务器配置机柜为例, 将会使设备机柜的热负荷极大增加, 无法提供有效制冷量。

在实际应用的网络机房当中, 核心设备在机柜中的布局又通常是以其所属的功能来划分的, 相同功能的设备被放置在一起, 导致每个机柜的功耗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实际情况下, 处于满配置状态的机柜, 容易形成更多热点。

随着IT技术的发展, 可在处理器执行任务时通过改变处理器的时钟频率和电压大小, 以便更好地匹配处理器在非空闲状态下的工作负载的电源管理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服务器、工作站、以及通用计算机等领域的数据及图形处理器设计当中。需要注意的是, 任何在一定条件下减小处理器功耗的方法, 所减小的都是系统平均功耗, 最大功耗不会改变, 并且每一代新处理器都有功耗升高的趋势。这种情况给核心设备网络机房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其结果是服务器和工作站的工作负载随时间发生变化时, 其功耗可能会随之动态地发生显著变化, 同样机柜内的热点也将发生动态变化, 如图2所示 (CRAC:computer room air condition机房空调器) 。

2.机柜内的空气流通不畅

机柜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机械支架, 但它对于防止设备排出的热空气短路循环进入设备进风口使其在在机柜内部产生循环至关重要。在机柜内部, 热空气将被轻微增压, 再加上设备进气过程中的吸力, 将可能导致热空气被重新吸入设备进气口。这种气流短路问题可能导致核心设备的温度迅速上升, 其影响要远远大于直接进入热气造成的影响。

大多数机架式服务器均从前端进冷风, 从后端排热。机柜及其盲板提供了一个自然屏障, 能够改善机柜空气流通效果, 显著延长空气再循环路径的长度, 进而减少进入设备进气口的热气量, 如图3所示。安装盲板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流程, 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应用于几乎所有网络核心设备机房中, 但实际工作中网络管理人员通常会对此产生忽视。

3.机房内机柜的布局不当

在房间级制冷方式下, 通常空调与机柜被各自放置, 机柜成排统一朝向同一方向, 人工操作的空间远大于机柜后端到机房墙壁的空间, 可以说这样的布局是为了人工操作方便而设计的, 而不是为真正的网络核心设备布置的。控制热量的方法是热空气与冷空气直接混合, 降低整个机房温度从而期望达到冷却服务器的作用, 没有通道隔离冷热空气措施。由于过去数据中心负载密度低, 不正确的气流分配措施不会造成严重问题, 然而近来随着系统负载密度的提高, 系统已无法对新的热点和藏于机柜后方与墙壁间的热空气进行有效的控制了。事实上这种方法只能是对整个房间的平均温度进行控制, 在经过长距离传送后, 相当数量的冷空气被损耗、中和, 机柜无法获得足够的冷空气, 这不但降低了制冷效率, 也不能保证机架中服务器的温度, 直接影响到了设备的任务处理能力和设备部件的使用寿命。

很多人不理解气流分配系统也是网络核心设备机房的一部分。诸如将所在机柜朝向同一方向等的决定, 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美观方面的考虑, 但是根据我们的分析, 发现以前的这些做法无疑是没有经验的表现, 有悖于我们对机柜降温的初衷。正确的做法是将机柜面对面放置, 加大机柜后方与墙壁间的距离, 使热空气无法藏于其间, 并提供紧靠热源的制冷, 缩短冷空气的传送距离, 减少冷热空气中和的现象, 提高制冷效果。

4.日常运维中造成的问题

随着设备的使用, 我们的网管人员在操作中也会对气流分配系统无意中采取某些措施, 可能对系统的可用性造成负面影响。这里面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连接核心交换设备端口的线缆的更换与扩充, 特别是因特殊情况造成的大面积变动时, 散落下垂的线缆会干扰正常流通的气体。

还有一个经常会困扰网管人员的问题就是无孔不入的灰尘, 特别是设备投入运行一阵后, 在空气干燥、风沙较大的地区尤为明显。由于条件限制, 非线网络的核心设备及工作站想处于无尘环境的可能性并不大, 加之带电设备自身产生的静电吸引作用, 以及内部气流和温差造成了设备的进出风口及内部各种风扇上附着厚重的尘土, 降低了风扇的转速和设备的出风量, 从而导致设备散热能力的下降。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长时间在线的服务器、特别是交换机等核心设备, 草率地将其停机下架以强风方式吹散设备内部的灰尘、清除内部的污垢的行为是危险的, 再次上架后会有相当比例的设备可能出现无法加电的风险。因此解决灰尘的方法就是使机房保持一定的湿度, 并尽量降低机房地面与空气中的灰尘含量。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 设备的制冷与散热能力并不是恒定的, 会随使用时间的增长而不断降低, 因此在最初的设计时, 适当的制冷冗余是必要的。

2.3解决热点的方法

根据上述几方面的分析, 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认为, 要提高核心设备的制冷量需做到以下几点。

1.分散负载

为整个机房提供为机柜负载平均值提供电力和散热的能力, 同时将负载超过平均值的机柜中的负载分散到多个机柜中。这是核心设备采用高功率密度最简单、最常用、也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大部分的1U服务器和刀片服务器不需要同时安装在同一个机柜中, 可以分散配置在多个机柜里。通过将设备分散安装在多个机柜中, 任何一个机柜都可以不超出设计的功率密度, 因此散热性能是可预测的。即使在高峰时段, 也能为其提供充足的制冷, 如图4所示。

2.辅助散热

为整个机房提供为机柜负载平均值提供电力和散热的能力, 使用辅助散热设备 (如辅助风扇) 为功率密度超过机柜设计的平均值的机柜提供所需的散热能力。通常这种方案需要事先对安装进行规划, 以便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利用辅助散热设备。安装特制的回流管道或风扇从机柜中排出热空气, 使机器排出的热空气回流到空调设备的进风口。或者安装专门的机柜或机架式散热设备直接为机柜提供所需的散热能力。这些方法提供较大的灵活性, 经过适当的规划后, 直到需要时才需购买和安装。

3.设定专门的高密度区

为整个机房提供为机柜负载平均值提供电力和散热的能力, 对无法降低功率密度的机柜, 基于缩短散热系统和机柜间的气流路径的原则, 在房间内设定一个有限的专门的区域提供额外制冷与强散热能力, 将高密度机柜限制在这一区域内, 如图5所示。

4.采用机架级制冷, 实施冷/热通道布置

将以往机柜面向同一方向摆放的做法, 改为“面对面“的摆放方法, 避免前排机柜排出的热气与冷空气混合进入后排机柜的问题, 设置冷、热通道, 保证冷空气能够到达设备的进风口, 避免冷热空气在没有进入设备时就提前被热空气所中和。

以上几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以机架为单元, 控制核心设备微环境的温度。通过合理设置冷、热通道, 引导冷风均匀地送到每组核心设备的进风处, 并将热风有效送到回风处, 保证将机架内的温度控制到适宜服务器工作的温度。遵循这一指导原则, 可以有效解决面对日益增长的服务器群时因功率密度问题带来的机房制冷方面的困扰, 使网管人员可避免许多额外的工作量, 为核心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保障。

3小结

通过上述两事例不难看出, 不仅在设备系统构建之时需要考虑到供电与制冷的问题, 面对不断升级的设备系统, 不断提高的制作要求, 不断扩充的制作规模,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将其纳入设备的维护策略, 而这通常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以上是笔者在实际工作当中通过对遇到问题的处理与思考, 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摘要:广电行业节目制作主要分为前期采集与后期制作两部分,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节目的需要, 这两部分对供电与制冷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两件典型事例的分析, 探讨了如何在实际工作当中对供电与制冷进行更行之有效的应用。

关键词:UPS,功率密度,制冷

参考文献

[1]曹保国.UPS应用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01.

[2]Neil Rasmussen.APC.不同类型的UPS系统.第1号白皮书.

[3]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基本要求.APC第5号白皮书, 第3修订版.

[4]下一代数据中心对机柜系统的基本要求.APC第7号白皮书, 第2修订版.

[5]Peter Hannaford.解决高密度服务器部署所致冷却问题的十个步骤.APC第42号白皮书.

[6]Jim Spitaels.数据中心和网络机房的动态功率变化.APC第43号白皮书.

[7]使用挡板改善机柜冷却性能.APC第44号白皮书.

[8]Neil Rasmussen.超高密度机柜和刀片服务器散热策略.APC第46号白皮书.

[9]避免数据中心或网络机房内制冷效率降低.APC第49号白皮书.

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 篇2

国有资产管理处:

我校电视台位于雁塔校区教学八楼六层,室内装修、虚拟演播设备安装已经结束,现申请制作门牌标识,具体如下:

一、门牌

1.导播室 Studio Control Room(SCR)2.演播室 Studio Floor 3.录音室 Recording Studio 4.审片室 Censoring Room 5.办公区

(一)Office I 6.办公区

(二)Office II 7.办公区

(三)Office III 8.台长办公室 Director’s Office 9.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广播电视台 Broadcasting Station of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SNNU Party Committee(News Center)

10.陕西师范大学电视台 SNNU TV Station 11.节目录制中 Recording...12.陕西师范大学电视台简介Introduction to SNNU TV Station

二、提醒标语

1.请勿吸烟 No Smoking 2.爱护公共设施Protect Public Property,保持环境卫生 No Litter 3.禁止饮食 No Food or Drink 4.保持安静 Keep Quiet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呼伦贝尔电视台制作网应用和管理 篇3

2006年10月呼伦贝尔电视台建立了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一体网络系统。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行业较早网络系统之一。经过4年运行逐步完善,我们深深体会到制作网带来的方便。网络管理上从一知半解到逐步成熟;使用上从恐惧到得心应手,走过一段由模拟到数字标志性历史时期,积累了对制作网管理和使用经验。

呼伦贝尔电视台制作网组成:有卡非线工作站、无卡工作站、音频工作站、服务器、千兆交换机、节目上传站、远程新闻回传平台、媒资管理、存储阵列、切换器等。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方便,病毒也给我们带来烦恼,或造成重大损失。黑客攻击、病毒是互联网的世界难题。在呼伦贝尔电视台制作网建设初期,正是互联网木马病毒高峰期。熊猫烧香将青岛市某电视台制作网感染瘫痪。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对互联网知识较稚嫩,面对压力可想而知。如果封闭的网络管理相比容易些,但是呼伦贝尔电视台制作网实际结构和功能上必须连接互联网。只有这样的网络才能符合设计要求。旗、市新闻素材通过制作网传到远程新闻回传平台。“逆向”制作网节目通过远程新闻回传平台传到上级电视台。

有计划、有设计搭建制作网硬件较容易,网络使用、管理并非易事。特别是由模拟信号过度数字信号,不仅是制作设备和制作手段改变,更难的是思想观念和知识更新。呼伦贝尔电视台制作网投入使用主要难点:1.编辑制作设备的使用一次性整体过度,即一夜间将模拟设备过度数字设备。2.使用人电脑基础参差不齐,短期培训再上非编辑难度大。

模拟信号过度数字信号观念的更新最大的障碍是制作理念、制作手段。模拟信号编辑使用编辑机械手动控制完成。数字信号编辑使用非线性通过电脑完成。两种制作手段方法差别显而易见。制作网的使用前,对使用人上机前培训非常重要,特别对一些刚接触电脑的编辑和记者。对他(她)们电脑基础操作、文件的存储、存储路径等需要一对一的培训,以便消除对电脑使用恐惧感。为制作设备整体投入使用打基础、为一次性平稳过度创制条件。一次过度的好处在于,整体转换彻底,不留后遗症,节省设备资源,彻底拆除模拟编辑线。

制作网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制作网的运行状态,管理最大难点是:病毒。病毒侵入来源是互联网和U盘的感染,前者和旗、市新闻,新闻回传平台服务器相连。开放互联网,尽管是一个端口的管理也是难上加难。U盘的管理虽然在电视台内部,但制作网的多端上载机,以及U口比比皆有。也增大了病毒管理难度,还有无意随机感染更是可怕,病毒感染防不胜防。鉴于以上我们加大了对制作网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制作网使用的规章制度,对外网互联网不允许轻易上网,不允许点击、下载和工作无关视频文件。确因工作需要使用U盘须制作部指定人员在指定设备上使用。制作网络服务器统一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每个客户端同样安装,并保证一星期两次对客户中心升级。每一台非线操作系统定期备份,以防设备瘫痪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恢复。做好制作网设备故障应急预案,一旦网络出现故障忙而不乱,在极短时间内排除故障。

呼伦贝尔电视台制作网,通过整整四年运行,酸甜苦辣我们都尝过。网络的方便快捷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编辑人员不用在一台设备上苦苦的等待着编辑新闻。制作完的素材不用翻箱倒柜漫天过海的找。病毒也让我们痛苦过,甚至网络的瘫痪也让我们遭受了损失。但是制作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呼伦贝尔电视台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制作网的建成是呼伦贝尔电视台数字化改造的里程碑,可庆可贺。

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 篇4

电视节目在当前的多元化市场发展下已经愈来愈丰富化, 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在网络媒体的出现下就使得信息量迅速膨胀, 所以在当前比较复杂化的环境下, 媒介的良性发展对电视节目的策划以及制作就能起到促进作用。反之, 媒介环境的恶化也必然会使得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受到负面的影响。

二、媒介环境的现状与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关系

(1) 媒介环境的现状分析。媒介环境主要是对媒介发展所构成的社会情境, 这其中就涵盖着认同环境以及媒介政治等诸多方面。从我国的媒介环境发展现状来看, 其受到政治环境因素较为突出, 这主要是由于传媒在我国所肩负着宣传以及传播的任务, 媒介的政治环境对媒体构成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从媒介在政治控制下的角度来说, 其主要是服务于国家制度以及意识形态和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 正是受到多层面的因素影响, 这就对传媒体制改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当前我国的媒介环境下电视产业处在被动的发展状态。[1]

(2) 媒介环境和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关系分析。从媒介环境和电视节目策划以及制作的关系层面来看, 媒介环境对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关系是比较紧密的, 媒介政策对电视节目策划主体的影响比较明显。媒体是隶属政府进行直接管理的, 电视媒体也是政策宣传比较重要的窗口。政策环境对电视节目策划的内容上也会产生影响, 对于重大新闻以及政治性新闻的报道各地电视台多采用央视权威报道, 这样在最大程度对新闻内容的生产得到了控制。我国在当前的媒介竞争环境是处在区域性竞争激烈全国弱竞争的发展局面。[2]电视节目的制作要能适应媒介环境, 良性媒介环境能够促进电视节目策划以及制作等。

三、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问题及媒介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

(1) 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问题分析。从当前的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现状来看, 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电视节目制播分离问题层面, 我国媒介有着双重属性, 也就是事业属性以及产业属性, 在制播分离后节目制作机构间竞争就催生了节目制作的生机。在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放活后电视台就处在垄断地位, 这样就造成了制作机构和电视台在地位上没有对等。另外, 电视节目在内容建设层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电视节目是精神产品以及艺术产品和信息产品, 所以在内容上就围绕着内容产品的生产以及流通等形成电视内容产业链。但在播出终端垄断控制行业下, 电视节目的内容建设就比较缺乏创新机制, 对于节目供应也比较难进入流通, 从而就使得产业链的形成受到很大的阻碍。[3]对于电视节目的策划以及低成本制作所造成的节目质量问题也比较突出, 电视媒介的长久事业化性质以及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就使得电视节目还不能完全投入到市场竞争当中。节目内容也会受到媒介环境的诸多限制, 在获得经济利益的方式上主要是依靠广告费和减少制作节目的成本进行实现。但是由于成本的降低对节目的质量就必然会造成影响, 一些庸俗化的娱乐就大批的涌现, 从节目的清晰度以及内容等层面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另外就是媒介环境的非良性就会使得全国电视节目的同质化问题严重, 地区节目出现无序的竞争, 节目质量和品位不高等。

(2) 媒介环境对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影响分析。第一, 媒介环境对电视节目制作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政策媒介环境对电视节目的策划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电视节目策划过程中, 由于媒体是受到政府管理的, 电视媒介就成为政策宣传的重要窗口, 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各媒体节目策划所考虑的就是政策层面的要求, 反而对受众的需求考虑相对比较少。[4]这样就会使得媒体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有着很大的不利, 不仅如此, 媒介政策还会对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产生影响。第二, 媒介环境中的受众也是重要构成要素, 这就体现在电视和受众间的关系上, 以及受众对媒介环境的影响, 从而就会表现在对电视节目收视率以及满意度上。另外在资金的投入层面也会对电视节目的制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媒介环境中受众认同环境是比较重要的构成因素, 我国的电视市场发展中收视率比较高的节目当中一定时间内就会引发大量类似节目的出现, 所以受众认同度就会对电视节目的制作策划带来比较大的影响。我国的电视产业化程度并不是很高, 所以就比较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由于外资资本和民营资本跨入传媒门槛相对较高就使得电视媒介发展中也会遇到很大的阻碍。[5]第三, 电视节目的制作策划要能和当前的媒介环境得到适应, 在当前比较激烈的环境竞争过程中, 保持稳定的受众才能使得节目得以生存。电视节目的制作策划要能和经济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等紧密结合, 这样电视制作的团队才能够决定节目生产内容的内容。处在转型期无论传媒行业是在政治还是经济的控制下, 其都在激烈的变革中进行发展, 所以要能针对这一现状积极的应对, 找到适合的方法推动电视节目的制作策划的良好发展。

四、结语

对于媒介环境发展下电视节目的策划以及制作要能从多方面考虑并完善, 媒介环境对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产生的影响是相对比较大的, 所以在进行构建良性媒介环境的时候也要多角度分析。本文主要从媒介环境以及和电视节目的关系等层面进行的分析, 希望能对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方静.立足中国媒介环境看“主流媒体”[J].法制与社会, 2013 (09) .

[2]洪黎.新媒介环境下的舆论构成及管理[J].新闻爱好者, 2014 (05) .

[3]毛力群, 周伟红.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的语言研究[J].文化学刊, 2014 (03) .

[4]周敏.新媒介环境中的“宅男宅女”现象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3) .

县电视台制作部工作总结 篇5

正如年初时我们信心十足的承诺一样,一年以来我们一直是沿着原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着。如今一年将尽,回首这一条摸、趴、滚、打闯过来的荆棘之路,令人欣慰的是看到了硕果累累的丰收果实——制作部已超额完成年初局里下达的目标任务。

一、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1.制作任务超额完成

按照工作任务要求,20XX年制作部需制作完成各类后期制作XX项,截止XX月XX日,制作部完已经完成各类后期制作65项,完成率超过200%。其中包括: a.“XXXXX”、“ XXXXXXX”、“ XXXXXX”、“XXXXXX”等宣传片7部; b.“XXXXXX”、“XXXXX”、“ XXXXXXX”、等公益广告7部;

c.“XXXXX”、“ XXXXXXX”、“XXXXX”、“ XXXXXXX”、“等栏目、新闻系列报道片头、片花、角标13套;

d.“ XXXXXXX”、“ XXXXXX”、等专题片11部; e.“ XXXXXXX”、“ XXXXXX”、等频道节目包装3套;

f.“ XXXXXXX”、“ XXXXXX”、“ XXXXXXX”、“ XXXXXX”、等其他独立专题片包装4套。

g.制作“ XXXXXXX”、“ XXXXXX”、“ XXXXXXX”、等3条。h.制作““ XXXXXXX”、“ XXXXXX”等虚拟演播设备专用场景2场。i.制作“xxx直播包装”、“xxx直播包装”、“xxx直播包装”等3套。j.xxxxxxx公告、xxxxxxxx报告等公告6部; k.制作“ XXXXXXX”展板1套,L.制作XXX赛光碟包装设计1套。

m.“ XXXXXXX”、“ XXXXXX”等商业广告4条。详情见附件-《20XX年制作部作品表》 2.节目播出安全无事故

今年上半年,制作部负责审核上传各类电视节目。半年时间内,共播出《XX新闻》、《XX要闻回顾》XXX期;电视剧XXXX集/次;动画片XXXXX分钟;

二、人尽其能,完成县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1.严把技术关,确保电视台成功采购质量功能符合要求的设备

今年,制作部与采购部合作,为电视台采购回XXXXXX,XXXX,XXXXXXXXXX。设备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在现场直播、新闻栏目提档升级等方面增添了一份力量。2.设计、构建虚拟演播厅

为保证传统新闻栏目录制无缝过渡到虚拟演播设备录制,并确保正常虚拟演播厅功能正常运转,制作部规划设计了虚拟演播厅的装修方案和设备布置、媒资网络接入共享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了施工。

3、解决自办节目播出信号干扰问题和播出机房其他问题

x月,两套自办节目备用播出系统出现严重安全隐患,制作部于技术部协同工作,安装调试完成两套全新备用播出系统,重新设置了播出机房与数字机房的对接方案,并投入正常使用,消除了安全隐患。

今年,在机房技术支持中,接到机房值班人员和总编室故障电话XXX次,电话解决XXX次,出勤XXX人次。

制作人员XX在机房值班过程中,没有出现安全播出事故。

4、参与本台现场直播工作

在XXXXX和XXXX期间,制作部参与了电视台直播用所有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摇XXXXXX和XXXXXXX并胜利完成任务。

三、任劳任怨,保持艰苦作风

为了保质完成工作任务,部室成员放弃了许多的休息时间。困了,用自来水洗脸,疲惫了,用香烟提神。但是,我们没有感觉到累,因为局班子,单位同事经常来看望慰问我们,甚至是陪我们通宵加班,让我不但感到温馨,更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当我们完成手头上的工作,在电视上看见自己的作品时,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作为电视工作者,要更好的为工作服务,需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工作任务虽重,但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部室成员成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了解党和政府工作中的新精神和新要求,在工作中进行实践;部室专门购买了6套专业方面的书籍,供大家不断的学习进步,制作出符合社会大众的电视节目。

四、存在不足

因为工作压力大,制作部成员经常期盼有更加先进的工作设备来提高工作效率。其主观愿望是好的,是为了更加优质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电视台的现情,不能一味的要求高投入,高回报。应该保持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现有的工作条件下,释放激情,充分发挥每一个制作室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面对一年的经验和成绩,我们不能骄傲自满。饮水不忘掘井人,借此机会,制作部全体成员共同感谢县局给我们创造的环境和机会,感谢领导给予的指导,感谢各部门予以的支持与配合。

浅谈电视片头制作艺术 篇6

关键词:电视制作;视觉艺术

电视栏目片头已经逐步成为集科技、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专业传播艺术。在这种形势下,使我们不得不对电视栏目片头的艺术性做一番深入思考了。

一、电视片头的数字媒体艺术性

电视栏目片头制作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新媒体技术所独有的美学特性。可以说,电视栏目片头作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其美学特性是多元的,独创的。“开放性”、“人本性”和“自由性”是电视片头制作的本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电视片头作品并非仅限于传统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成员的相互协作,它更在于每一件作品所蕴含的无限衍生能力;电视片头的数字本性使得电视片头的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迎合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更新,电视栏目片头作品可以被二度甚至三度创作,而这种创作的实现就在于数字化产品的可修改性,可参与性、以及可完善性。

所谓“人本性”是指电视片头制作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其创作的核心在于创作者的艺术理念,或者说一个片头作品的艺术性的实现,更多的是在于创作者人的价值的体现,作为艺术创作本体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理念,艺术素养的高低是电视片头艺术性高低的决定性力量。

所谓“自由性”是指片头作为数字产品,其数字技术的虚拟性质,超过了截至目前的任何一种创作媒介,所以他比任何一种之前的媒介材料及其相关的语言更自由。通俗的说,电视片头制作的内容可以是现实的某物,也可以是虚拟的仅仅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东西,数字技术作为电视片头创作的材料和基本语言方式,不仅能完成物质世界的表现,并且能够完成非物质世界的表现;不仅能够完成表现的场传播,并且能够完成表现的非线性传播;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从事艺术表达的自由追求。这一点我们在电视片头的“虚拟性”里将继续深入探讨。

二、电视片头的视觉艺术性及表现艺术性

电视片头是以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为基础,掌握影视编辑设备(线性和非线性设备)和影视编辑技巧,能够进行影视特技制作的技术。电视片头的视觉艺术是具有电视特性的美术设计。是一种具有思维空间形态的艺术造型。大家都知道在造型艺术中,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通过线条、色彩、光线效果、布局和对比度等表现艺术家审美意境所达到的程度。在电视片头制作中,也正是通过这些视觉元素来表现片头的艺术性的。电视栏目片头的构图与造型非常注重追求视觉的美感效应,客观真实或艺术真实地再现主题内容,达到表达创意的艺术效果。从本质上来说,和其他电视艺术一样,电视片头是一种声画艺术,也是一种表现艺术,声画的创作最终是为表现艺术主题的,没有内容的作品即使包装的再华丽也只是绣花枕头。

从电视片头的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考虑,一般说来,电视栏目片头都比较短小(一般是十几二十秒),正是由于这种时间上的有限性,栏目片头在制作上特别要求篇幅短小,内容精悍,以有限篇幅表现无限内涵,因而在镜头、画面、构图、声音、字幕上非常讲究。片头是对节目内容的浓缩和形象化的设计,片头如同一篇文章的总标题,它是对整个节目内容的概括和提示。这种概括与提示严格控制在一定的时间之内。

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考虑,电视片头画面的构图已经突破传统的二维平面构图艺术,在三维动画软件的高速发展之下,电视片头的创作更多的呈现为一种三维的形式,而三维造型的核心就在于“形”的问题。在有了完整创意之后如何艺术性的表现出片头中主体的形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形”的塑造中,真实性和虚拟性就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电视片头主体物的“形”的塑造是要完全符合现实物体的“形”,还是要突破现实,去创作想象中的“形”呢?我们不难发现,电视片头数字制作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塑造出根据现实的形所虚构出来的形。其实,造型的本质就在于“造”字上,创造是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漫无目的的照抄。三维造型艺术中处理形体结构的时候需要有处理,要“造”出有“意味”的体积和结构关系。由此不难发现,一味的仿真不如适当的创造。

综上所述,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一部分的电视片头制作艺术,其根源在于数字艺术性,日渐成熟的数字技术对其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作为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电视片头制作本身的艺术性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局限在一个时代,对电视片头制作艺术性的探讨只能是不完善的,带有不可泯灭的时代局限性。在这个各种技术不断进步,新技术不断衍生的,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新艺术形式交融并存的“数字化时代”,我们对各种电视艺术的思考也必然是不拘一格,开拓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作者仅从片头艺术的数字媒体艺术本性和视觉艺术性上做了一些思考,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 篇7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随着我国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展的主观环境就是受众需求多样化和广播电视节目竞争日益加剧化。在数字化环境的推动下,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采编等具体工作都走上了崭新的发展道路, 广播电视行业也更是获得了一次全面的发展机遇。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方面更加精益求精, 不断促进节目制作技术的提升和节目内容的丰富, 使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制作更加全面和高水平发展。

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发展历程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 即初始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多元整合的数字化发展阶段。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初始阶段中, 节目制作大多都是单一的记录片或者主持人单向演讲的电视节目形式, 是单纯的宣传性质的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展达到了全面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 部分广播电视节目已经从新开始定位, 不仅仅只是为了起到宣传的作用, 更多的是让受众有更多的电视节目或者广播节目的概念和媒体意识[1]。

直至发展到今天,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进了广播电视领域的发展, 这时期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更加多样, 受众选择更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发展正式走向了多元整合的专业化、数字化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更加的多元化化和正规化, 这也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未来发展的趋势。

2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缺点的表现

首先, 广播电视节目前期制作中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节目在前期制作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内容定位不明确, 题材比较局限的问题。大多数的广播电视节目都会受到地方性的影响, 多为宣传本地的人文资源, 不宣传外地的资源。地方广播电视台还将广播电视节目的目的定位在成为宣传其他项目的平台, 在内容上没有新意, 和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形式相差不大, 并不能够更好的起到展现现代节目的魅力和传媒领域的真正内涵。

其次, 广播电视节目后期市场营销制作中的问题。广播电视节目在后期的市场营销与推广的制作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制作技术的研究。对于制作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对技术类型划分比较模糊。在现代科技经济的社会中, 多种类型的数字化技术在不断广泛的应用着, 并且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变化。然而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形式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到多项数字化技术, 制作行为滞后, 无法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并且, 伴随传媒市场划分逐渐的详细, 如果不能够对受众类型进行明确划分, 就会造成不能够更好的满足受众的需求, 受众的参与程度上也不能够很好的把握[2]。

再次, 广播电视节目内容难以与市场接轨。广播电视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节目的种类越来越多, 这样就使得许多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样就造成了许多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不能够与市场相接轨, 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后续制作和可持续发展都十分不利。

3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变革

3.1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技术重新定位和改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频率转换, 使在每个频道以及特技的不断变换中达到快速完成, 减少转换时间。同时, 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应用对节目中的图像与音频进行不同形式的挖掘和拓展, 极大的丰富了节目的内容, 使得节目效果制作的更加精彩。并且, 利用网络技术提升对节目素材的搜集效率和搜集范围, 使得节目的整体制作直至开播使用的时间更短。网络技术连接现代化摄像设备能够实现自动转播和切换画面的功能, 丰富了节目的视觉效果, 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效益[3]。

3.2数字传输技术的应用

应该大量利用数字传输系统、播控系统以及频率发射系统, 从而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实时播放和高速度传输, 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质量越来越高, 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3.3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推动许多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多媒体技术建设加快, 那么在这种前提下, 就需要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进行系统规划化。应该充分利用当下先进的数字多媒体技术, 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充分调动互联网中丰富的节目资料和内容, 保证节目制作的多样性, 满足不同阶层受众群的需求。

4结束论

综上所述,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以市场为基准进行变更, 而节目制作的技术需求多样化就是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总的来说, 在数字化环境的推动下, 利用不同的数字化技术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科学发展, 促使节目的制作更加精良化、人文化和多元化, 实现现代社会传媒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珏夷.浅析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动向[J].艺术科技, 2014 (6) :81.

[2]杨志军.数字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及特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956-957.

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 篇8

1 全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遇到的挑战

首先, 全媒体时代, 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着平台竞争的挑战。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交互方式越来越多样, 而交互的信息形式也趋向于多元化, 而传统电视媒体以单向传播为主, 交互性不强, 成为其在全媒体时代竞争的弱势。人们可以不再通过电视获得信息, 而是可以选择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随时观看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其次, 传统电视媒体还受内容组合的竞争影响, 传统电视媒体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会将制作内容不断贴近受众的需要, 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用电脑、手机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来接触, 而不是等候在电视机旁定时收看某一期节目。也就是说, 受人类生活节奏加快的影响,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采取点播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为此, 传统电视媒体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全媒体时代自身发展的弊端, 并通过不断创新, 推动传统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最后, 电视节目制作还受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互联网以及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 使得各类新兴的传播手段得到推广,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 尤其是对“90 后”“00 后”这一群体, 他们是伴随新兴媒体而成长的一代, 对新媒体的利用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而且相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 这一人群更乐于通过网络平台、移动媒体来获取信息, 比如, 微博、博客、微信等自媒体已经成为新时期年轻人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为此, 电视媒体应该认识到这一媒介市场的发展趋势, 认清自己的优势, 以积极应对媒体融合。

2 基于全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制作优化策略

为了应对全媒体时代媒介竞争的压力, 电视节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不断优化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2.1 依托全媒体, 拓展电视观众数量

以中央电视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为例, 这档节目在我国的电视机节目中收视率一直很稳定, 而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背景, 《新闻联播》栏目组也对节目内容进行了创新, 比如, 节目中出现的特别策划板块“你幸福了吗”, 就曾经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 极大的提升了节目的收视率。这一节目策划正是依托全媒体时代进行的节目创新, 让电视节目走进观众生活, 倾听观众的声音。另外, 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 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节目中, 这在无形之中扩大了受众的范围, 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当然, 在对节目进行创新时, 还必须结合栏目的具体特征, 分析节目的主要受众群体, 根据观众的兴趣、爱好, 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 以不断满足受众群体的需要。

2.2 抛弃陈旧理念, 创新电视逻辑

随着时代的发展, 很多传统的陈旧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理念。对于电视节目来说, 尤其应该注重抛弃出陈旧理念, 创新电视逻辑。比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是一档收视率较高的娱乐服务节目, 其主持人孟非是一个从未做过娱乐主持的人, 但是通过这档节目他成为了综艺主持界的名人。虽然节目自播出以来受到了各种非议, 但是其收视率却证明这档节目受很多观众的喜爱, 而其节目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 改变了传统电视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说, 在当下全媒体时代, 电视节目要想吸引受众, 就应该抛弃过去陈旧的传统理念和思想, 不断创新电视逻辑, 通过新的节目形式和内容去吸引更多的观众。

2.3 借助全媒体平台, 影响其他媒体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这一电视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不再是一档简单的电视节目, 其传播平台已经延伸到了各个方面, 在现场, 制作方就已经将自己的平台建成了全媒体平台, 不管是网络媒体还是平面媒体都在场做评审, 而在最终的决赛阶段, 各个媒体代表都手拿媒体名称的牌子, 通过媒体代表的到场, 起到推广电视节目的效果。另外, 对电视媒体来说, 还可以通过发挥自媒体的作用, 吸引电视节目的观众。自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 比如, 对中央电视台来说, 白岩松、撒贝宁等知名主持人本身就具有联合受众的作用, 受众因为喜爱这一主持人而关注他们主持的节目。

3 结束语

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节目要想提高节目收视率, 就必须创新制作模式, 注重跨媒介合作, 依照观众的需求, 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 并通过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 扩大电视媒体的受众范围, 与此同时, 还可以通过对节目制作的创新改革, 推动电视媒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 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遇到了诸多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挑战, 提高电视媒体的竞争力, 我国电视节目制作必须创新理念, 依托全媒体, 创新电视逻辑, 推动我国电视节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文章就基于全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制作优化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全媒体环境,电视节目,制作,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晓宝.全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制作优化策略[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3 (4) :37-38.

[2]刘滢, 吴长伟.媒体融合的问题解析[J].中国记者, 2009 (4) .

[3]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 2009 (6) :9.

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 篇9

1 新媒体环境对于电视节目制作的影响

1.1 电视节目制作的素材来源像多样化发展

新媒体环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人们利用自己手中的设备可以对自我的生活进行记录, 自媒体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发展起来的。过去的电视节目制作, 其内容的单一性较为明显, 主要是因为电视工作者的社会关注面不够宽泛, 所以在节目制作时, 素材相对贫乏。但是在自媒体的冲击下, 网络环境中涵盖了大量来自不同社会领域, 不同生活层面的素材。这些素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电视工作者可以关注到社会更广泛的区域, 在节目制作时, 便可以获取更多样的素材。例如, 现阶段比较流行的真人秀节目, 在取材方面就突显出了多样化的趋势。从大环境来看, 有在旅游过程中表现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的, 代表节目是湖南卫视《偶像来了》;有在社会各行业进行挑战, 体现社会百态, 反应各行业工作状况的, 代表节目是《极限挑战》;当然, 还有娱乐明显深入军营, 体验军营生活, 如宣传国防教育的节目《真正男子汉》。这些过去电视节目未曾涉及的素材, 在新媒体环境中, 电视节目开始关注并制作, 使节目本身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1.2 新媒体环境积极推进电视节目的价值导向发生转变

电视节目的价值导向是电视节目制作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在过去的电视节目制作中, 价值导向考虑的宏观构建比较大, 对于人们的生活影响作用力较小。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 人们对于自己热衷的内容表现的较为明显, 这一点, 从电视节目的访问量便可以看出。因为新媒体环境对于人们生活趣味和关注的动态掌握比较及时, 所以电视节目能够牢牢的抓住观众的胃口。因此, 在进行节目制作时, 制片方会更多地考虑受众的价值理念, 在节目中也会更多地表现出符合受众的价值导向。例如, 现阶段, 人们对于婚姻的考虑越来越多, 主要是因为受社会环境影响, 婚姻的物质化越来越严重, 为了矫正部分人错误的爱情观,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在婚恋观念方面做出了不错的价值导向。因为恋爱、婚姻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所以《非诚勿扰》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 在婚恋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下, 人们对于恋爱、婚姻又有了重新的思考, 这就是当前生活类电视节目的价值。

1.3 新媒体环境使得节目制作理念更加的完善和先进

新媒体环境对于电视节目制作的另一个突出影响就是使节目的制作理念更加完善。在过去的电视节目制作中, 各个地方卫视的节目内容大同小异, 雷同性十分的严重, 这种情况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但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个性的追求越来越明显,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 各大卫视也开始积极寻求自身特色和定位, 从而表现自己的个性。以湖南卫视为例, 目前的湖南卫视以娱乐为基本定位, 电视节目的制作也都在“乐”的理念下进行, 所以无论是《快乐大本营》, 还是《天天向上》, 或是目前正在热播的《我们来了》, 都能给人快乐的享受, 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其实, 湖南卫视的发展理念不仅仅在于“乐”, 更在于创新, 所以湖南卫视积极的推出自制剧, 在近年来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湖南卫视的发展, 是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中找准了自己的发展定位, 使自身发展的理念得到了突显, 所以说, 新媒体环境, 能够促使电视节目制作的理念发生蜕变。

2 新媒体环境对于电视节目传播的影响

2.1 电视传播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

新媒体环境对于电视节目的传播造成的突出影响是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更加的多样化。因为新媒体环境的网络倾向比较明显, 所以目前的各大电视台, 除了在电视端进行节目的传播, 利用网络渠道进行节目传播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因此, 各大电视台争相创办属于自己的网络播放平台。目前, 影响力比较大的网络播放平台有中国网络电视台和湖南卫视创办的芒果TV等。利用网络播出平台, 各大卫视开始寻找网络受众群体, 而随着网络受众群体的不断增加, 网络电视台的影响力正在进一步提高。所以从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上来看, 过去的电视节目是单渠道传播, 但现在的电视节目, 不仅有卫视直播, 还有网络电视台的同步播放, 更有网络播放器的播放助力, 所以说现阶段的电视传播渠道更加的多元化。

2.2 观众与电视节目的互动性有了显著的加强

观众和电视节目的互动性有了明显的增强也是目前电视节目传播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主要变化, 而这个变化就是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手机、电脑等设备的广泛使用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接收电视节目, 而为了让受众积极参与到话题讨论当中, 网络播放平台积极的推出了自身APP。在APP上进行电视节目的观看, 可以同步参与有关节目的话题讨论。因为现阶段人们的自我意识空前觉醒, 所以表达自己喜好的方式也更加的直接, 有的观众在客户端时, 直接利用“吐槽”的方式进行自我意愿的表达, 而正是这种最直观的表达方式, 使节目、互动都成为了一大看点。简单来讲, 就是电视节目的传播过程与观众互动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二者的联系更加紧密。

3 结语

新媒体环境对于传统电视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 而在这种冲击影响下, 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纷纷开始进行创新思考。在不断创新的情况下, 在节目理念愈加明确的基础上, 电视节目制作的素材更加多样, 传播途径也更加多元。简言之, 就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 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更个性化, 魅力也变得更大。

摘要:电视艺术是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 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的屏幕艺术形态。电视艺术在表现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艺术的审美思维, 其目的就是要表现客观的世界, 利用特色鲜明的屏幕形象来打动观众和感染观众。简单来讲, 电视艺术的表达方式及其最终呈现出来的艺术形态与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说技术的发展会引发电视艺术的变革。目前, 随着数字技术的大范围使用, 在电视节目传播链条上利用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 甚至是观众群体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随之产生的是电视艺术的全新特点。本文就电视艺术的全新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旨在更加全面地阐述新媒体环境对电视节目制作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电视节目制作,传播,新媒体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瑛, 王雅君.新媒体时代老年受众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诉求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 .

[2]刘玮.浅析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3) .

[3]季雪.新媒体传播环境对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影响[J].传播与版权, 2015 (8) .

[4]陈培芳.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发展模式探析——以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8) .

[5]范金慧, 高飞, 程琪, 崔滢.探析全媒体背景下的电视台制编存播技术流程和架构转型[J].现代电视技术, 2013 (5) .

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 篇10

1 广播电视制作概况

从光电技术孕育出电视的雏形, 再到用红蓝绿彩色滤片赋予电视更多色彩。电视随着技术的改变更加丰富多彩。不再局限于时间、地点利用声音采集和图像采集技术记录过去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事实或事件。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直播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足不出户便能看到各大活动、精彩的体育赛事及重要的盛典。毫无疑问电视是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而互联网技术的诞生, 也使得数字化信息技术影响及改变了广播电视制作的传统模式。

2 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

互联网虚拟组织和团队的出现, 使节目制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及互联网在资源共享平台上分享、沟通、协调各项资源。也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团队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同一项任务或项目。这种工作解决方案具有反应快、弹性大、作业非线性的特性。

广播电视在使用数字化技术制作时, 素材原有的声音、图像、文字等都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可以任意保存、剪切、制作等。处理过的节目或视频片段也可以被多次、重复的使用播出。当前,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不断融入新的数字化技术, 在形式及其内容上不断创新, 使数字化节目制作水平进入新的阶段。计算机技术在节目制作中运用的十分广泛, 自由切换台、编辑控制器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模式都是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方式。随着计算机的应用音频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 电视节目形式更丰富化, 节目内容充分得到扩展, 吸引观众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电脑辅助协同设计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Design, CSCD) 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本结构, 辅助于电脑技术的支持。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 可以由虚拟的组织形态来共同制作完成一项专案。最终, 同步任务的优化方案, 数字化制作帮助将原有电视节目制作中一贯的线性流程, 通过同步任务的整合, 实现了策划、筹备、拍摄及后期制作等节目流程的优化, 有效提高了节目的总体水平。

3 数字化电视制作发展方向

3.1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Virtual Reality) 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 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 用户通过该系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交谈及意见交换。在广播电视制作领域该技术主要应用在虚拟演播室。虚拟演播室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它的实质是将电脑制作出的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拍摄的人员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实时整合。由于该系统是由摄像跟踪技术, 获得真实摄像机数据, 并与计算机制作的场景环境结合在一起, 背景成像依据真实的摄像机拍摄所得到的参数, 和演员的三维透视关系完全一致, 避免了不真实、不自然的感觉。由于场景大多由计算机制作, 可以迅速及多样的变化, 大大丰富了演播室环境, 增加可观看性。虚拟演播室系统利用软件生成场景和道具, 在有限的空间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 制作出高水平、更大创作空间的节目。由于电脑制作, 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缩短了节目制作周期, 提高演播室的利用率等等。在国外,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涉及医学、娱乐、工业、航天等诸多行业中, 我国虚拟现实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 普遍运用在数字化电视制作方面。

3.2 运动追踪技术

运动追踪技术 (tracking) 是影视后期合成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技术, 也是现在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主要用在电影、电视、MTV的制作中。它主要是通过追踪素材中某个“跟踪点”然后使目标层自动跟随“跟踪点”运动。在追踪过程中噪点问题、运动图像模糊、前景阻塞问题等都是影响画面质量的原因。为了避免此类问题, 提高画面质量。在导入之初, 我们要仔细了解观察视频参数。追踪时根据图像的实际情况选择制作方式, 图像清晰、分布均匀、特征明确的使用自动追踪, 之后手动微调。对于那些图像模糊、特征不足、噪点问题的则选择手动追踪。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制作方法。运动追踪技术主要对于追踪层的画面的修饰与补充方面。在后期制作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技术。

3.3 PC平台的后期制作

由计算机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数字化技术的诞生, 使影视后期制作的质量、节目制作效率及制作周期利益最大化。在后期制作的系统中, 计算机硬件平台以MAC、PC、工作站为主。其中PC机以它的稳定性、匹配软件种类、软件升级方式等优点成为当前阶段使用率最高的机型。

非线性编辑 (non-linear edit) 是指对电视、视频等视频媒体或文件进行后期编辑时, 所使用的一种编辑方法。配套的编辑软件包括Adobe Premiere、Speed Razor、U Lead Media Studio, 是电视数字化制作后期关键核心部分。传统视频都必须通过特效机、摄影机、录像机等设备进行模拟方式处理, 而非线性视频编辑系统摆脱了原来必须使用昂贵的专业设备, 只要配合传统摄录设备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完成数字化特技编辑及广播级视频输出。

目前,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方便、快速、简单的将制作的节目从不同的渠道进行播出。所以, 广播电视制作人员应该抓住这一特性,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节目素材的利用、节目后期的制作整合有效的可利用资源, 最大化的提升节目的质量。利用数字化技术渠道自动播放和调整节目播出的顺序, 来减轻节目制作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制作节目的效率。此外, 工作人员利用网络下载有效的素材进行编辑与利用, 达到素材合理有效的二次应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趋于成熟化, 但节目制作的发射系统、播控系统、传输系统仍需要不断学习改进。从而达到电视节目的创新性、内容的丰富性及节目的高水平的目标, 明确广播电视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目标。善于合理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在音视频制作过程中, 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查询所需资料, 可以通过本地工作站的服务器或资料库对工作素材进行保存、查询、使用。在后期制作过程中, 在不同的机房制作字幕、视频编辑等, 完成后再利用计算机整合, 有效提高了制作节目的效率。在数字化广泛运用的今天, 广播电视的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由互联网和电子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挑战,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广播电视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如何合理有效的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到广播电视的制作当中, 把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推向新的高度, 制作出全球化、科技化及观众喜爱的广播电视节目, 是广播电视制作人员需要面临的挑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制作的发展动向有了初步的了解。节目制作人员对数字化信息技术学习及使用, 能更有效的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综合水平, 制作出多角度、多层次、多质感的优秀电视节目, 向世界展示我国广播电视制作技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彩琪.关于我国电视数字化进程的思考[J].中文信息, 2014 (4) :16.

[2]吴昊楠, 苗思云.浅谈电视制作方式的数字化[J].大众文艺, 2014 (2) :209.

浅析电视教学节目制作流程 篇11

电视教学节目既具有一般电视节目声画统一、时空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等特点,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电视教学节目较其它电视节目具有更高的科学普及、知识传递价值。其次:较一般教学形式,电视教学节目具有普及面广、传递迅速、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等优势。

当前电视教学节目的传播渠道主要有各级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各级教育电视台、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各级电教馆。其传播形式主要包括电视播出、网絡播出、光盘发行。

电视教学节目的制作,不同于一般电视节目的制作,其是电视节目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其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一、 课程选择

课程的选择是电视教学节目制作的基础环节。不同的课程适合不同形式的电视教学节目。实践动手类的课程在一般课堂教学中很难具体表现其操作过程,特别适合于电视表现。如农业课程、土木工程课程、医学课程、机械加工课程等,仅通过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深入了解教学内容,而直接进入实践环节既难以保证学生在操作前便做好操作准备,也使教学成本大大增加。而电视教学节目则可以通过实景演示,把教学内容清晰简明地传递给学生,为其后的实际操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对于人文、社会学科来说,电视教学节目则可以通过实景演示、场景模拟等手段,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应用环境和具体步骤,大大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吸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使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对电视教学节目来说,实践操作类的课程具有更大的教学优势,具有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 说课内容准备

教师对说课内容准备充分,资料充实有利于拍摄制作的顺利进行。教师的教案在电视教学节目制作中的作用类似于剧本在电视剧创作中的作用。所有的拍摄制作都要围绕教案进行,突出电视教学节目的教育特色,集中反映教学中心内容。教案一旦确定便不宜进行改动,否则将影响整个节目的顺利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及时与拍摄人员进行沟通,哪些内容适合电视表现,哪些内容无法通过电视表现出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那些不适合在电视上表现的内容若与教学中心关系不大可以适当删减,如果其对于教学中心意义重大则要考虑通过其它形式予以表现。

三、 设计脚本

在教师授课教案确定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应与电视教学片摄制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共同完成脚本设计。电视教学片的脚本应包括以下内容:根据教学步骤设置分镜头、段落;机位、角度、景别设置;灯光设置;对外景拍摄、室内拍摄、课堂拍摄进行区分;配音解说及音乐音效。

四、 外拍内容

此处所涉及的外拍内容是指除课堂教学过程拍摄以外的一切拍摄内容。电视教学片的拍摄应该遵循先外后内的原则,不可颠倒。这是由于拍摄课堂教学时往往使用投影或电视播放等辅助教学手段作为拍摄背景或者辅助性教学工具,这就需要在拍摄课堂教学环节前完成其它拍摄任务,并且制作成可以在课堂教学时使用的短片。

电视教学节目的外拍内容不仅应该紧紧围绕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心任务来表现,而且要充分考虑电视的传播特性进行拍摄。摄制角度应以正面为主,侧面为辅,背面的反打镜头必须慎用。拍摄景别应以中近景为主,在反映具体操作步骤、演示性环节时可以适当加入特写镜头,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具体的认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现场音效和拍摄时老师的讲解,使其具有真实感,能够使学生在观看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增强传播效果。

五、 课堂拍摄

在完成外拍基础上,电视教学节目的制作就进入了课堂拍摄环节。电视教学节目的拍摄既可以在真实的教室中进行,也可以在由演播室搭建的教学背景前进行。考虑到灯光,音响等因素的作用,演播室中的录制效果一般优于教室实景拍摄,当前电视教学节目的拍摄一般都选用演播室进行。在拍摄课堂教学过程时,一般安排教师面对学生授课。电视教学节目的机位设置类似于有观众参与的综艺节目的机位设置。一般包括以下机位:主机位正对授课教师,摄制的是教师的半身像或胸像;左右反打机位面向学生,可以拍摄教师授课时学生的反应镜头,也可在有师生互动交流环节时将镜头推至学生的中近景;学生身后可以设置一个机位,这一机位角度与主机位相同,也正对授课教师拍摄,但视野大于主机位,授课教师此时仅占镜头上部中间较小的空间,其余部分为演播室搭建的场景和学生的背面像,使这一机位成为学生的主观视点镜头;若条件允许,可以在教师两侧各增加一个机位,与主机位形成三角形机位的形式,侧面两个机位既可以拍摄教师的侧面像也可以在有投影演示教师讲稿或视频演示时将投影内容收入画面。

六、 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中心,将课堂教学环节做为基础性的素材。配合课堂教学环节的进行,适时地插入学生听课的反应镜头、外拍的实践操作内容,教师的教学讲稿图像。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和较抽象的内容可以利用解说、字幕等形式进行深入讲解。电视教学片的编辑应以传播知识内容为首要考虑因素,特技制作、画面处理、音响音效都应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不应喧宾夺主。

七、 播出发行

由于电视教学节目的制作主要由电视台的科教频道、教育电视台、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各级电教馆、各音像出版社完成。因而其传播也依托于以上各机构形成了三种主要的传播方式:科教频道、教育电视台的电视播出;各广播电视大学、电教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各音像出版社以随书光盘或单独光盘形式进行出版发行。随着网上教育教学的普及,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电视教学片的下载或VOD视频点播也逐步得到应用,日益成为电视教学片节目的重要传播渠道。

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 篇12

当前, 广播电视节目是我国国民居家的必备媒体需求,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媒体节目的多元化发展、手机的上市以及实时的地域性新闻热点话题变成了我国当前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展现形式。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报内容变的多元化、多手段起来, 从而使得我国目前的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率较高, 互联网技术的插入也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切入点以及视角变的更加具有多元化、多角度起来。另外, 相比于以往的传统广播电视模式, 我国目前的节目内容的采集量以及信息容纳量也有了很大的拓展与改革, 形成了如今我国广播电视领域的庞大信息库与海量资料库相互结合的新格局、新形式。随着我国数字化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 在数字技术的大环境下我国广播电视类节目在近年来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创新。

1.数字化多媒体环境为广播电视及节目所带来的作用

在广播电视领域中使用不同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收视效果, 例如电视广播节目中的视觉效果、听觉效果、画面质量、事物形态、虚拟世界等, 根据以上几大方面, 不同的技术模式都可以有效的应用到我国广播电视领域当中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电视新闻媒体的多元化发展、手机的上市以及实时的地域性新闻特性等特点是我国目前广播电视领域的行业优势以及主导手段[1]。例如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显示屏等相关媒介组织机构让人们对于广播电视的接收方式变的不再单一, 而是变的多元化、多手段起来, 从而使得我国目前的广播电视效果具有较高的时效性以及引导作用, 同时也使得广播电视的切入点以及视角变的更加具有多元化、多角度的行业特性。如今我国广播电视节目领域的庞大信息库与海量资料库相互结合的新格局、新形式, 在赋予我国广播电视领域诸多特色形态的同时, 数字技术对我国广播电视领域的画面感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2]。

2.数字化多媒体环境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录制所带来的影响

2.1在方便了信息交流的同时给广播电视节目引入了新鲜元素

例如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显示屏等相关媒介组织机构让人们对于广播电视的接收方式变的不再单一, 而是变的多元化、多手段起来, 从而使得我国目前的新闻传播效果具有较高的时效性以及引导作用, 同时也使得广播电视播报的切入点以及视角变的更加具有多元化、多角度的行业特性。另外, 相比于以往的传统的广播电视播报模式, 我国目前的新闻采集量以及信息容纳量也有了很大的拓展与改革, 形成了如今我国新闻领域的庞大信息库与海量资料库相互结合的新格局、新形式[3]。在我国信息时代来临之前, 传统的电视新闻主要播报方式是由工作人员在讲播室内进行口述以及讲解, 还有一种形式是相关的新闻记者去现场进行连线。随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 高端化的信息手段逐渐走进了电视新闻的传播领域中, 互联网的电视新闻模式改变了新闻领域的整体格局,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广播电视的播报方式、播报内容、播报画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2广播电视节目获取信息的方式变的多样化

相比于以往的传统电视新闻模式, 我国目前的新闻采集量以及信息容纳量也有了很大的拓展与改革, 形成了如今我国新闻领域的庞大信息库与海量资料库相互结合的新格局、新形式。在以往的传统电视新闻播报室内, 只能够实现一对一事件的相关报道工作。而在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手段的重要影响和广泛应用下, 我国目前的新闻演播室已经能够实现网络化信息的获取以及传递[4]。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人员都可以在电视新闻播报室内通过网络的获取以及传递方式进行当前事件的实时播报。

2.3优化了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以及展现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看到的现场直播过程中, 负责播报新闻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转播的情况下向观众进行二次播报。此外, 在电视新闻的播报人员进行当下事件的播报工作同时, 还需要与现场或邀请来的嘉宾进行适当性互动, 并对嘉宾的言辞以及看法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分析。根据现场或邀请到的嘉宾点评可以把所播事件变的更加具有看点, 在此过程当中, 能够良好的完成以上工作的电视新闻播报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以及语言能力, 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准才能让整场节目顺利的进行下去。而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变高, 单纯靠播报人员的熟练专业素养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们获取新闻的需求[5]。所以, 在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相关播报人员具备一定的素养同时, 相关电视台还需对当前所播事件进行有效的编排工作, 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二次播报”。从而提升电视新闻的多元性以及时效性。

3.广播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广播电视领域只有不断的更新格局才能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效益, 其中技术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断的引进技术、开发技术以及拓展技术, 把互联网和广播电视节目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达到两者之间的取长补短。我国广播电视的收视率才会提升, 内容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3.1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实施运动追踪模式

当今社会, 运动追踪技术是广播电视类节目赖以生存的技术基础, 比如, 人们常看的热门电视、电影以及其它一些综艺节目, 都与运动追踪技术息息相关。这项技术在我国电视广播节目中主要被应用的地方是画面、画质等图像方面, 当播放的实体达不到理想中的清晰程度, 呈模糊化时, 运动追踪能够有效的解决并加以优化。所以, 引进新的追踪模式是我国广播电视类节目快速发展、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应用运动追踪技术时, 相关工作人员需对当前事物 (画面不清晰、模糊类图像) 进行详细的数据计算, 根据实际状况为出发点, 利用运动追踪把所拍图像与实际图像进行运动速率以及肢体形态上的整合。在运用运动追踪技术时, 相关工作人员还需根据图像的不同特性进行不同程度的运动追踪, 例如, 自动模式的运动追踪技术可以有效的应用到相对来说画质比较优质、事物运动模糊度不太严重的节目内容中。反之, 如果所播内容的画质极差、图像的模糊程度极高、嗓音过大、事物缺少特性时, 通常采用运动追踪技术中的手动追踪来对当前画质进行有效的优化[6]。

3.2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使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技术模式

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当代的广播电视节目优化手段中属于复杂程度较高的技术模式, 它包含了多种思维理论, 是众多手段集合于一体的高效优化模式。在广播电视节目对相关用户进行内容展示时, 虚拟现实技术就会巧妙地借助用户在浏览节目过程中的触觉、听觉以及视觉等多种思想感观创造其的虚拟现实空间。这一技术在我国广播电视类节目中应用最多的地方在于演播室格局方面。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图像三维立体成像的基础上,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所播内容进行无限扩大, 使其变得梦幻、丰富多彩起来。虚拟现实技术源于国内行业专家多年对优化广播电视节目画质的探索结果, 这一技术在国外比较盛行, 但其在我国国内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暂时处于稀少的状态[7]。目前, 我国在广播电视节目优化方面的措施比较单一, 通过不断引进海外的相关技术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快速发展。

4.结论

对我国数字化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节目而言, 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革新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 及时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广播电视节目的优化道路上, 相关人员应根据人们的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效果加以研究以及思考。在众多的优化方向当中, 侧重画面的展现效果, 不断完善广播电视类节目的自身漏洞。同时, 我国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发展道路上除了不断的进行技术革新之外, 同样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精神支持以及经费支持。我国在广播电视领域的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技术支持工作, 在一线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下, 共同推动我国广播电视类节目的发展步伐, 给予国民一个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张冰.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向探索[J].新媒体研究, 2016, 05 (03) :36-37.

[2]于业新.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03 (07) :186.

[3]刘元媛.数字化环境下电视节目编辑制作研究[J].数字传媒研究, 2016, 06 (06) :21-22, 48.

[4]周一凡.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采写编, 2016, 03 (02) :21.

[5]张喆.数字化时代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发展方向[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4 (08) :211.

[6]殷卫平, 付盛伦.数字化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应用探讨[J].新媒体研究, 2015, 14 (02) :28-29.

上一篇:科普节目制作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