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兴趣班

2024-07-24

幼儿兴趣班(精选12篇)

幼儿兴趣班 篇1

本研究通过对2005年与2007年上海市幼儿园幼儿参加兴趣班内容、时间安排、教师来源、家长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观念和目的等情况的比较研究, 发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分析了产生变化的原因并提出改革的建议。

2005年,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曾经开展过有关全市幼儿园幼儿参加兴趣班情况的调查, 主要了解幼儿参加兴趣班的内容、目的、时间安排、教师来源, 以及家长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观念、目的等情况, 调查结果反映了当时幼儿家长比较普遍的“超前教育”。对此, 市教委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在贯彻执行《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06年~2008年) 》的今天, 这些情况有何新的变化呢?为此, 普教所于2007年再次开展相关的调研。

一、调研结果

(一) 幼儿兴趣班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绘画、英语、珠心算、舞蹈上

1.2005年, 幼儿参加兴趣班学习按百分数由高到低前五位是:“英语”、“绘画”、“珠心算”、“舞蹈”、“乐器类”。

2.2007年排列顺序中第一位和第二位换一下, 其余顺序完全一致。除“绘画”比率上升近10个百分点外, “英语”、“珠心算”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二) 相当部分家长让幼儿参加兴趣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幼儿学一些东西

1.2005年, 幼儿参加兴趣班的学习目的, 比例最高的是“让幼儿学一些东西”, 占61.6%, 其次是“培养幼儿的兴趣”, 第三为“让幼儿有一技之长”, 第四为“不参加对幼儿发展不利”, 第五为“可使幼儿进入理想的小学”, 第六为“家长本身喜欢”。

2.2007年顺序变化在于:第一、二位顺序换一下, 其余顺序完全一致。但第一、二位的比例高低发生了明显变化, 第一位的“培养幼儿的兴趣”上升了38.4个百分点, 第二位的“让幼儿学一些东西”下降了17个百分点。这说明家长的目的在发生变化。

(三) 兴趣班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周一到周五的下午4点以后、利用双休日的情况在减少, 幼儿一周参加兴趣班学习次数大约在2次左右

1. 兴趣班时间安排

(1) 2005年, 兴趣班时间安排在周一到周五下午4点以后占37.4%, 安排在周六的占35.9%, 安排在周日的也占11.2%, 双休日相加的百分数超过平时周一到周五下午4点以后的百分数。

(2) 2007年, 兴趣班时间安排在周一到周五下午4点以后的比率最高, 占74.5%, 安排在周一到周五下午2~4点占16.4%, 安排在周六的占5.5%, 安排在周日的为0。

2. 幼儿一周参加兴趣班学习的次数

从对幼儿的口头调查可以发现, 参加兴趣班学习平均次数是2.6次。

座谈发现, 有些区规定幼儿参加兴趣班的数量, 但也有的幼儿园对幼儿参加兴趣班数量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设置了过多的兴趣班, 势必会造成儿童过重的负担。

(四) 平均每次兴趣班的活动时间过长, 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 兴趣班一次活动时间

2005年, 每次兴趣班的平均活动时间是51.59分钟;

2007年, 每次兴趣班的平均活动时间是40.27分钟, 较2005年减少了11.32分钟, 时间安排相对更合理些。

2. 一周中最多一次用在兴趣班上的时间

(1) 家长卷统计结果表明:2005年, 幼儿一周中最多一次用在兴趣班上的平均时间为109.4分;2007年, 幼儿一周中最多一次用在兴趣班上的平均时间为110.4分, 二者比较接近。

(2) 以每个幼儿每周平均2.6次计, 一次110分钟时间计算, 一周需286分钟, 平均每天占去40.9分钟, 这导致幼儿游戏、交往活动时间的减少。

(五) 80%左右的幼儿回家后还练习与兴趣班相关的内容, 负担较重

1. 幼儿从幼儿园回家后是否做与兴趣班相关内容活动

2005年, 87.5%的幼儿从幼儿园回家后做与兴趣班相关内容活动;2007年, 下降为76.6%。

2. 做什么活动

(1) 2005年, 幼儿回家后练习与兴趣班有关的内容按百分数由高至低依次为:绘画、练琴、做珠心算题、学英语、做数学题、练书法、跳舞、思维训练、下棋、小学入学准备册。做珠心算题、做数学题、思维训练、小学入学准备册合计比率高达35.4%。

(2) 2007年, 幼儿回家后练习与兴趣班有关的内容按百分数由高至低排列, 除“跳舞”由2005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外, 其余顺序基本一致。

由此可见, 目前的兴趣班中美术、音乐的内容得到了加强。

(六) 出现较多外聘教师是兴趣班老师主要来源的新倾向

1.2005年, 47.1%的幼儿园的兴趣班老师是本园教师, 27.7%的幼儿园是外聘和本园教师结合, 16.0%的幼儿园是完全外聘兴趣班教师。

2.2007年, “外聘和本园教师结合”比率排在第一位 (38.2%) , 其次是“本园教师” (34.5%) , 第三是“完全外聘教师” (23.6%) 。较2005年, 兴趣班教师外聘的比率在上升。

本园教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比较容易掌握, 但外聘教师专业水平比较高, 各有优势和不足。

(七) 家长对幼儿参加兴趣班的观念——基本持赞同观点

1. 家长赞同“幼儿有必要参加兴趣班”

2005年与2007年相比较, 家长赞同“幼儿有必要参加兴趣班”比例较接近, 都在90%以上。

2. 家长赞同“幼儿参加兴趣班能学到一技之长”

2005年, 家长赞同“幼儿参加兴趣班能学到一技之长”比例为85.3%, 2007年上升为91.5%, 较2005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3. 家长赞同“幼儿不参加兴趣班会输在起跑线上”

2005年, 47.2%的家长赞同“幼儿不参加兴趣班会输在起跑线上”, 2007年则上升到52.1%。

二、兴趣班举办中存在弊端的分析

第一, 现阶段兴趣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泛滥、雷同、缺乏规范。不管具不具备条件、不管有没有师资、不管内容是不是适合, 只要有人来参加, 就办起来了。但究竟有没有效果, 谁也说不清。

第二, 有的“兴趣班”直接聘用学校的教师、领导当教师或顾问, 形成利益共同体, 于是这些教师便用各种方法, 拉学生来参加“兴趣班”, 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

第三, “兴趣班”的办班条件参差不齐, 有的“兴趣班”所需的师资、设备条件都不规范, 损害了被服务对象的权益。

第四,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目前, 社会上有些单位或个人利用幼儿园的房舍举办绘画、英语、珠心算等多种名目的“兴趣班”, 甚至有些幼儿园为获取经济利益举办“园中班”。这些“兴趣班”不外乎健康、科学、语言和艺术四类内容, 而这些内容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都有所规定,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 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由于举办了兴趣班, 将其中部分内容交给兴趣班完成, 扰乱了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五, 影响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 “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 幼儿在幼儿园一天活动下来, 需要得到调整、休息, 但兴趣班的教学时间主要安排在周一到周五下午4点以后进行, 占用了幼儿轻松休息、游戏的时间, 使幼儿的身心很疲惫;而且每次兴趣班的平均活动时间长约40分钟, 大大超过了幼儿园小班每次活动时间十五分钟、中班二十分钟、大班三十分钟的规定, 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造成兴趣班屡禁不止的原因

第一,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催生庞大的市场需求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 素有“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现象, 加上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 因此有相当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一定要上兴趣班,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因此为孩子不止报名参加一种兴趣班, 甚至报了二、三种兴趣班。

还有的家长是随波逐流型的, 表现为相当地盲从。他们从来没有问过孩子在兴趣班的学习情况, 更谈不上跟孩子认真交流, 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只是看到别人孩子报名参加了兴趣班, 也不管兴趣班学习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对此是否有兴趣等, 都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去学。

兴趣班的举办者也正是摸准了家长的心理、看到市场需求, 推波助澜地无限扩大了这个市场。

第二, 管理缺位使“兴趣班”一直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中

在上海市物价局、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颁发的《关于调整本市托儿所、幼儿园收费标准的通知》 (沪价行[2000]第187号、沪财经[2000]第055号) 第五条明确规定:“一级园所具备条件、家长欢迎和符合儿童教育规律的, 经批准可举办特色教育。”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本市学前教育机构收费管理的意见》 (沪教委托[2000]2号文件) 第十条明确规定, “为了减轻幼儿过重的负担, 要严格管理社会团体在幼儿园举办的以幼儿为对象的兴趣班活动, 托幼园所不得以任何名义要求幼儿放学后在园参加以各种名义组织的收费兴趣班。”应该说, 对于幼儿园举办兴趣班, 有严格的规定。

但在园外呢?对于社会力量的培训机构开班呢?就没有规定了!这实际上等于整个市场处于失控。

第三, 短期效果产生轰动效应

提起幼儿阶段的教育, 人们耳熟能详的是“钢琴班”、“珠心算”、“幼儿英语”、“幼儿识字”等。这些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教育效果明显, 见效也很快。因此, 家长也很容易因为孩子阶段性的成果而获得鼓励,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 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参加兴趣班。

四、进行教育改革是必然的选择

1.政府要负起管理责任, 加强管理, 是社会“兴趣班”良性发展的必然

对兴趣班一刀切不现实, 关键是政府必须负起监管的责任, 要制定出具体规范。对此, 政府即教育部门要负起责任来。比如, 政府应该制定出一个兴趣班的考评标准、办班资格标准和收费标准来, 进行质量监控等。

通过管理, 引导“兴趣班”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形成良好的“兴趣班”市场;让那些“地下兴趣班”、不规范的社会“兴趣班”从此失去市场, 或者走进规范市场。

2.大力推行准备期教育,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事实上, 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由于准备早, 知识储备足, 因此学习尚能领先, 但进入初中阶段, 优势就开始逐渐丧失, 而进入高中阶段, 后劲不足的问题彻底暴露。在长期的幼儿教育工作中,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案例:

某儿童在幼儿园期参加了英语班、艺术班、绘画班等众多兴趣班, 能歌善舞, 能说会道, 但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学习困难, 成绩平平。

某幼儿在学龄前能够熟练背诵唐诗和10以内的加减法口诀, 但进入小学发生数学学习困难。

这些案例使我们认识到了一个非常朴实的教育原理: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给孩子奠定竞争优势, 不在于在起跑线上比别人早学、多学多少知识, 而在于一旦起跑后, 孩子的持续学习和超越能力。起点的先后在局部看来有关系, 但从全局观之, 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持续的学习和超越的能力。

上述调研告诉我们:0~8岁是儿童基本思维能力的关键期。正如三岁前是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关键期, 8岁前的这段时间决定着儿童的智力水平在遗传因素确定的情况下后天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机遇是唯一性的, 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却是可以在人生任何阶段中进行, 而且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人们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所以上海市开展入学准备期教育, 加强幼小衔接, 是有其理论依据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3.家长应该关注孩子基本思维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家长必须要认识到:在学龄前阶段, 关注并且发展儿童的基本智力思维能力这个“本”,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解决孩子将来读书和就业的“治本”之策。

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投资催生了种类繁多的幼儿兴趣班、学习班。家长在选择的时候, 切不可急功近利、随波逐流。还是应该牢牢抓住孩子的基本思维能力和行为习惯, 为他终生的可持续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兴趣班 篇2

2. 对绘画有兴趣,每次的绘画都很认真,画面清爽,色彩鲜艳,有一定的绘画天赋。

3. 对绘画有兴趣,每次的绘画都很认真,画面清爽,色彩鲜艳,有一定的绘画天赋。

4. 每次作画都很细心,画面内容丰富,构思独特,想像能力强。

5. 每次作画都很细心,画面内容丰富,构思独特,想像能力强。

6. 线条大胆流畅,想象奇特,你是一个聪明的小机灵,飞扬的画笔充满整个画面。

7. 线条大胆流畅,想象奇特,你是一个聪明的小机灵,飞扬的画笔充满整个画面。

8. 作画认真,细心,想象丰富,若在涂色时再迅速些,会更展现出你的优势。

9. 作画认真,细心,想象丰富,若在涂色时再迅速些,会更展现出你的优势。

10. 接受能力强,一点就通,画面中充满着你智慧的光芒,飞扬的画笔显露出你与众不同的思维,富有个性。

11. 接受能力强,一点就通,画面中充满着你智慧的光芒,飞扬的画笔显露出你

12. 与众不同的思维,富有个性。

13. 作画认真,画面清爽,色彩鲜艳,洁净又不失灵气的图画,展现了你是个出色的好孩子。

14.

作画能力强,色彩艳丽,不受约束,画面妙趣横生,富有绘画激情。

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爱上数学 篇3

关键词:教学;兴趣;激发

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数学,总是以枯燥、艰涩、抽象、深奥来形容,无形中也深深影响着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对于如何上好数学活动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疑惑。特别现在教育部又下发了有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教学的文件,老师对于数学这一门学科更是有所顾忌。在我看来,其实我们只要正确对待数学活动,不要出现刻意的反复练习、计算等一系列活动,正常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教学,适当进行一些是可以的。其实这样的文件更体现了教育部门对于我们幼儿园教学的重视,我们更应该上好数学活动。那么如何上好数学活动呢?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兴趣”。

幼儿正处于逻辑思维萌芽及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让他们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中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么多年数学活动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运用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兴趣

1.教学要联系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是具体的,贴近幼儿的,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所以幼儿学数学的主要源泉在生活中。罗杰斯认为:幼儿对于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会非常大。只有当幼儿感觉到学习内容是他所熟悉的,才会全心投入。

2.教学要创设环境

《纲要》中提到:“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一个好情境的创设比教师生动的讲述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感知。例如:在大班教学活动“5的分成”中,我布置了一个糖果店,里面有草莓糖、巧克力、棒棒糖、牛奶糖、QQ糖等等。让幼儿去买糖,怎样买5颗糖,而且要买两种不同的糖。逼真的环境让幼儿身临其境,玩得不亦乐乎。在玩后请孩子来讲一讲买了哪两种糖,它们分别有几颗。这样达成的效果远比枯燥的分成要来得好,而且幼儿也更感兴趣。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适合的情境,对激发幼儿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要融入游戏

《纲要》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但“玩”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是需要从幼儿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兴趣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在刚工作的那几年,我总感觉上数学活动很吃力,往往很卖力地告诉幼儿怎样怎样,然后问孩子懂了没有。孩子们一派认真地说“懂了”,可是一到练习时就一个个说:“老师,我不会!”那种挫败感真的很沉重。我一次次地反思,我想到了杜威的“做中学”理念。我发现每次上科学活动的时候,幼儿的兴趣总是很高,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总是能很好、很快地发现秘密。我就在想,数学同样属于科学,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科学活动的一些探索、操作加入到数学活动中来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在进行“8的加法”活动中,我把班级的创造性游戏搬了进来。一开始就说:今天我们的嘟嘟停车场只能停8辆车,现在已经停了3辆了,那么还可以停几辆呢?请你们把小车停进来吧!教师给每位幼儿准备一份停车图和若干辆小汽车(画好的),请幼儿根据要求把自己认为可以开进停车场的车子放进停车图中,从幼儿动手的过程中,孩子很容易就能了解还可以开进5辆小汽车。明白3+5=8……在活动中,孩子们非常投入,很认真地把小汽车一辆一辆地放进停车格里。并且上课的纪律也好了很多,那些上课常讲话的孩子都非常专注。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活动内容。

4.教学要添加科技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已逐步被视为幼儿园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直观生动的、富于动态感和交互性的,十分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利用多媒体产生的这种教学效果,不但让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幼儿在鼓励的氛围中增添自信心。

二、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兴趣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教师在制作准备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材料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对于操作材料的投放,我们的方式往往都是单一的,没有新意,因此也让幼儿觉得很厌倦,没有兴趣。例如,在数学活动“认识长方形”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1)游戏棒,用来拼搭长方形,帮助幼儿体验长方形的外部特征,知道长方形的多样性。(2)数字连连看,让幼儿根据数字一一相连,感知变长方形的途径。(3)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形象,如房子、小动物等,让幼儿找一找其中的长方形,帮助幼儿感知长方形的多样性。以上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和作用也不同,但目标是相同的,这样不但体现了操作材料的丰富性,也引起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数学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端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这种兴趣越浓,幼儿探索活动就越持久。因此,我们要让幼儿喜欢上操作材料,操作材料就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设计制作,使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幼儿玩“智力摸奖箱”做加减法的过程就充满趣味性,因为自己摸出的数字各不相同,所以幼儿就能饶有兴趣地做自己摸出的题。又如,为了增强加减法练习的趣味性,我根据幼儿喜爱拼板游戏的特点,设计了难度不同的智力拼板,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在玩耍中得到了发展,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3.数学操作材料的层次性

《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操作材料应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教师可按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多种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逐步达到发展目标。让每位幼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量力而行,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例如数学活动“拼板”,目的是让孩子根据图示用各种形状的图形进行拼板。教师可以在每组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图示,让孩子自己根据情况选择想拼的图案。这样既能很好地上好数学活动,又能保护不同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总之,兴趣是幼儿求知的动力和基础,数学知识的无穷性、数学推理对思维的挑战性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都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只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适宜的操作材料才能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整体素质,才能真正做到“玩中乐,乐中学”,才能让幼儿真正爱上数学活动。

激发幼儿绘画兴趣“六法” 篇4

一、环境创设艺术化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要想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必须为他们创设艺术化的环境。幼儿感受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环境的变化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活动是在活动室进行的, 教师在布置幼儿活动室环境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童趣性, 而且要考虑审美价值, 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布置活动室, 努力营造一种愉悦、富有情趣的艺术氛围, 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

幼儿园周围的环境和外部的新鲜事物, 是幼儿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 是他们进行绘画活动的主要源泉。教师要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园门, 接触大自然, 了解大自然, 尽情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环境中的美, 并在生活中积累资料, 创造美, 让幼儿通过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 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增强感性认识。

游戏是幼儿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 教师应力求将美术教育活动游戏化, 让幼儿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达到玩与学的统一。要先让幼儿用眼睛去观察, 用大脑去思考, 通过自身的体验, 积累起大量的感性经验, 而后再引导他们大胆地去表现, 这样其画出来的画会更有特点、更好看。如, 在“美丽的春天”绘画活动中, 我就带幼儿到户外去看草坪, 参观植物园, 引导幼儿观察春天里花草、树木的形状与色彩, 把握春天的特征, 让自然的美净化幼儿的心灵, 引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并引导他们随心所欲地将观察和想象的内容画出来, 使幼儿体验到了绘画的乐趣。

二、绘画工具拟人化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绘画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要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如, 油画棒是幼儿作画的主要工具。在他们最初接触油画棒时, 我利用油画棒上漂亮的包装纸, 引导幼儿认识包装纸就是每支油画棒的衣服, 盒子则是油画棒的家。油画棒喜欢在纸上跳舞, 于是我在纸上画出了各种美丽的花纹, 这样不由自主地引起了幼儿也想画一画的欲望。通过启发、引导, 创设教学情境, 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使幼儿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兴趣盎然, 他们的绘画兴趣得以提高。

三、绘画内容生活化

一般来说, 幼儿的知识和能力源自生活。绘画活动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 更离不开现实生活。所以我注重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感受生活, 获得丰富的体验。在绘画活动中, 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感兴趣的物品都可以选择作为他们绘画的内容, 因为这些内容贴近幼儿, 吸引幼儿, 幼儿会很乐意表达自己的感知和体验。如, 要画长长的直线,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想象妈妈的长发;为引导幼儿画出曲线, 可请幼儿帮小熊接通电话;还可以引导幼儿画感兴趣的食品图案, 如, 棒棒糖、蛋糕等, 以及幼儿喜欢的玩具, 如气球、布娃娃等。此外, 母亲节、教师节期间, 可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为母亲、老师送上一份节日礼物。这些生活化的绘画内容, 会极大地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四、示范讲解情趣化

幼儿常把美术活动当做一种趣味游戏, 而美术教育的直观性特点, 也容易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其间, 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示范讲解非常重要。如, 在小班印章画“漂亮的鱼宝宝”活动中我是这样示范讲解的:“今天有一位新客人要和我们小朋友见面, 可是它不敢出来, 为什么呢?它说自己没有漂亮的衣服。没关系, 你们把它请出来吧, 让我来帮助它!”于是我用正方形积木蘸上颜色印画在鱼的身上。“哎!多好看呀!”幼儿们不由自主地说。我又取出圆柱体的积木蘸色印画。“呀!这个花纹也不错!”通过教师的示范, 幼儿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他们纷纷仿效用积木、纸团、手指印画鱼宝宝的衣裳, 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活动效果。

五、想象空间扩大化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和创造能力。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就是要激发幼儿的兴趣, 引导他们体验审美的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为此, 教师要给幼儿预留一些创造空间, 为幼儿的想象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让幼儿尝试改变绘画对象的形状、颜色、功能等, 不加拘束、灵活自如地运用想象来满足自我表现和创造的需要。如, 在绘画活动“新奇的房子”中, 我说道:“我有一个愿望, 希望我的房子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这可怎么办?”这一问题打开了幼儿想象的大门, 他们纷纷提出了为房子装上一对翅膀、轮子及喷火装置等想法。紧接着我对他们说:“你有什么样的愿望, 快来说说吧!”这使幼儿沉浸在了想象之中。

六、绘画评价互动化

任何一个幼儿只要拿起笔动手画时, 其创造性思维就已经启动了。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应从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绘画作品, 抓住他们作品中奇特的、怪异的, 不同于别人的东西, 采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 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 我对他们的作品采取了富有童趣的评价方式,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如, “告诉小伙伴那幅是你的作品, 你画的是什么?”“为喜欢的绘画作品贴上小星星”、“这幅画哪里好?”等评价方式都是非常受幼儿欢迎的。这些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幼儿对成功的渴望及体验, 使幼儿更加喜欢绘画活动, 更愿意通过绘画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幼儿园兴趣班计划 篇5

本学期语言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让幼儿通过多样性的学习掌握字音的正确性。

2、学会说普通话,能用适当的语言与他人交谈,语句通顺、流畅。

3、能集中精力耐心地听他人讲话,学会倾听。

4、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语句要连贯。

5、学会独立阅读图书并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三月份:

目标:

1、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学习儿歌掌握“a”的正确发音,并注意语言的节奏训练。

第一周:兴趣练习《学语言》、《练舌头》

第二周:儿歌《阿嚏》、《好妈妈》

第三周:复习《好妈妈》、绕口令《白石塔》

第四周:成果展示《小巧嘴》

四月份

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o”、“e”的正确发音,并注意语言的节奏感。

2、学习故事《鹅大哥出门》,在掌握正确读音的基础上能够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第一周:儿歌《大公鸡喔喔啼》、《两只鹅》

第二周:故事《鹅大哥出门》

第三周:故事表演《鹅大哥出门》

第四周:我是故事大王

五月份

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i”、“u”的正确发音,并注意语言的节奏感。

2、能够用流利的、富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第一周:儿歌《祖国最美丽》

第二周:儿歌《鼓上画老虎》

第三周:故事《狐狸偷鸡》

第四周:《我是小小表演家》

六月份

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ü”的正确发音,并注意语言的节奏感。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诵散文。

第一周:儿歌《红金鱼》、《春雨》

第二周:散文《早晨》

第三周:散文表演《早晨》

第四周:朗诵大赛《金话筒》

七月份

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p”、“er”的正确发音,并注意语言的节奏感。

2、能够用流利的、富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第一周:儿歌《盆和瓶》、快板《小饭碗儿》

第二周:故事《小猴买气球》

第三周:故事表演《小猴买气球》

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幼儿;绘画;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44-01

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幼儿美术教育在其中也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新《纲要》明确提出,应该让孩子们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因此,真正要让孩子们真心喜欢绘画,首先就应该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从被动转为主动,即幼儿的主动性。鼓励幼儿把自己作为绘画活动的主体,是作品的主人,在活动时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那么如何适应幼儿的發展需要,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一、为幼儿创设绘画活动空间,让幼儿尽情去画

为了让幼儿喜欢绘画,一定要提高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审美点,这是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前提。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往往是一眼就可以看到的。因此教室内外的环境布置装饰,特别是四周墙壁的装饰都应注意,图面内容一定要生动,色彩一定要鲜艳协调,具有童趣。活动区作品的美术角,应作为幼儿写写画画的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让他们可以随时到那里作画。有了这种氛围,幼儿随时随地就会观察生活中的美、欣赏美,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二、积极培养幼儿对美术的浓厚兴趣,领略生活中的美

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幼儿培养成小画家,而在于萌发幼儿的美感,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能力,这些将成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使他们终生受益。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里,创新是它的主旋律。

三、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激发幼儿美术兴趣

1、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培养、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运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易于让幼儿产生轻松、愉快的游戏心理,使他们乐于参与,实际上绘画就和游戏一样,玩进去就会感悟很深,更能轻松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教师除了要做到口头语言的直观形象表达外,还可结合多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的对事物的描述,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办法。

2、通过各种游戏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幼儿美术教学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如果像以前那种依样画画的临摹教学方法,幼儿简单地服从教师的要求,但是没有绘画兴趣,达不到教学要求。一定在教师的要求下让幼儿自由发挥,使幼儿绘画兴趣高涨。绘画教育内容一定要多样化,应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想象力,引起幼儿作画兴趣,让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很自然地接受绘画技能。因此,在美术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

四、运用多种绘画形式,激发幼儿对画画的兴趣

通过各种形式的绘画,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还能丰实幼儿的绘画经验,在培养幼儿自信中开启创造的空间。

在美术活动中,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绘画的兴趣。幼儿通常使用的绘画工具都是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画画的形式比较单一,一味的去画,幼儿缺乏对多种绘画工具交替组合运用的能力,画面单调。因此,应让幼儿会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如水画墨、蜡笔画、粉笔画、手指画、印章画、吹画等等,这些作画形式幼儿很容易学会,在色彩上比较鲜艳,效果特别好,这样能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绘画的兴趣。

老师在设计美术活动课时,必须采用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把画、折、剪、粘贴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多姿多彩。

五、多鼓励,多表扬,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培养幼儿快乐的情感,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很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赞赏,每当幼儿画出一幅画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及时表扬帮助幼儿树立对绘画的兴趣和自信心,绝对不能说画的不好,不像类似的话语,这样容易挫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只要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高兴的愉悦的、积极投入的,教师就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因此,教师评价幼儿的画一定要认真对待,要尽量找出画中优点的地方,表现出老师对作品的赞赏,一旦幼儿绘画作品受到老师的承认和赞许,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从而增强自信心,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就会越画越多,越画越好。

“兴趣就是最好最好的老师”,只要是有了兴趣就会有好的作品出现。所以说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用爱心去呵护、发展每一个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循序渐进的绘画实践,慢慢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达到绘画教学中的目的,逐步培养起幼儿对绘画的浓厚兴趣。使幼儿获得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幼儿从此会用美丽的心情去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的美,绘画出绚丽多彩、美丽的世界。

六、让幼儿随心所欲自由想像,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幼儿,兴趣,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自觉性就没有内在动力。 所以说浓厚的兴趣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动机, 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 因为它影响着幼儿今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 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还是要因年龄而异,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们从以下几点来探讨。

一、从“认识自我”开始, 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 要让幼儿先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班级, 了解自己的同学, 了解他们来幼儿园的目的。 首先, 让幼儿知道自己是哪个班级的,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 是今后他们要在一起学习和在一起生活的地方, 所以要懂得爱护自己的班集体。这样一来, 假如哪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找不到班级了, 他就可以找其他的教师告诉她自己是哪个班的, 然后请教师带他回到那个班级。 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可以举例和幼儿说, 他们会出自自我保护的意识而记住自己的班级叫什么。 这样跟幼儿自己有关的事他们就会记住, 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其次,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要想知道其他幼儿的名字就要先让他自我介绍, 这样既让他们锻炼了胆量又增进了对彼此的互相了解。 也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肢体接触, 比如, 互相拥抱, 从而让他们都能够成为好朋友。 玩儿是孩子的天性, 如果能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各种活动的话, 那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最后, 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充分了解上幼儿园的目的, 幼儿园是干什么的。 在这方面, 幼儿教师可以带幼儿去参观幼儿园, 了解幼儿园的方方面面, 或者带他们到大一点的班级去看一看小哥哥小姐姐们是怎么上课的, 上课到底是为了干什么的。 幼儿都有很重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他们同样也想在幼儿园里能够学习知识、学习本领, 幼儿教师可以从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班级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幼儿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代儿童心理学理论特别强调了环境在幼儿教育当中的重要作用, 主张让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去学习和发展, 通过良好的环境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 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特点, 符合幼儿好动、好奇, 思维具体形象的年龄特点, 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本身就是幼儿的教科书和良师。 班级环境指的是活动室内的墙饰以及空间的布置, 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自然随机地布置,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身在其中是舒服的、开心的。 我们要积极挖掘班级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作用,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教师在每月布置班级环境的时候, 可以根据当月设计的主题来进行布置, 这样幼儿一进教室就能够看见, 既增加了幼儿许多乐趣, 又让幼儿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记住了知识。 当然, 也更加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在活动中幼儿教师生动的教学语言, 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曾经有人说过, 教师优美的语言是通往幼儿心灵的桥梁, 是引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所以, 幼儿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往往就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就能把幼儿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使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幼儿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 极易感染幼儿, 从而引起幼儿的注意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活动, 以此达到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的教学效果。 以故事教学时为例, 如果幼儿教师讲得故事语言夸张、生动, 又富有趣味, 如用又粗重又低沉的声音扮演大象伯伯, 用恶狠狠的语气来演绎大灰狼, 用尖声尖气的声音表现狐狸等, 那么这样自然就能把幼儿带入到童话世界, 在这之后的交流和教学也会进行得非常顺利且充满活力。 相反地, 如果教师的表达语言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 定然会使幼儿昏昏欲睡, 毫无兴趣。 因此, 幼儿教师只有从幼儿活动的实际情况出发, 紧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 使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而又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 才能有效地激起幼儿学习、活动的兴趣。 生动的教学语言还包含了语言的幽默性、神秘性和表情语言。

其中幽默的语言是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交流情感的一大法宝。 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能够调节课堂气氛, 并且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往往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有趣地、 轻轻松松地学习知识。 例如, 幼儿在一起通常会表现地异常兴奋, 教师的“好言相劝”往往是不能够让他们停下来的。 这时候, 教师就可以拿窗外沙沙响的树叶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迅速地静下来仔细地听, 在这时教师就可以趁机说:“你们听, 树叶们看到你们这么安静, 在为你们鼓掌呢! ”幼儿在听到教师的表扬之后常常会表现得更好, 就这样, 一个烦恼的问题就可以轻松地解决了。

语言的神秘性往往能够引人遐想, 令人回味。 幼儿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得恰当, 它就会像是一根有魔力的指挥棒, 那种巨大的魔力能够把幼儿牢牢地吸引住, 牵引着幼儿听讲的注意力, 这样就能有效地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引题的时候, 教师可以用神秘的语气对幼儿说:“今天数字小朋友的家里非常热闹, 你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啊? ”这个时候, 幼儿便对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必然会全神贯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 就预示着这次的课程成功了一半, 这样幼儿学得开心, 自然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幼儿教师表情的语言在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幼儿教师的目光应该是自然、亲切和柔和的。 教师的眼睛里面既要有丰富的情感, 同时又要有特殊的暗示作用, 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况, 充分地给予幼儿关注、赞扬、鼓励或者是制止, 由此唤起幼儿的注意力,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幼儿舞蹈兴趣4步曲 篇8

这种现象不是特例,不少家长为此感到苦恼。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必须激发孩子对舞蹈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呢?

1欣赏优美舞姿、舞曲

家长可以播放著名舞蹈家跳舞的画面,引导幼儿欣赏优美舞姿,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比如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邰丽华等人表演的干手观音。

家长还可经常播放一些优美、抒情、活泼的乐曲及孩子喜爱的有关小动物的乐曲,让孩子在音乐声中自由地手舞足蹈或者模仿小动物蹦蹦跳跳,感受舞蹈情趣。

2创造舞蹈氛围

为孩子创造一个舞蹈的环境。如窗户上可剪贴一些舞蹈造型的窗花;墙壁上可以剪贴一些舞蹈形体图;书橱里为孩子添置一些舞蹈画册等。让孩子观察、模仿、阅读,使孩子的生活空间充满舞蹈的氛围。

3陪同孩子练舞

家长可以陪同孩子练舞,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帮助幼儿理解动作的含义,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明确舞蹈动作的要领。必要时,家长可用游戏的口吻和形式与孩子一同练舞,用语言帮助幼儿感受、掌握和表达舞蹈的内容。

4奖励孩子进步

如何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篇9

一、选择幼儿爱看的书, 使幼儿对阅读产生好感

专家认为, 阅读是一个相伴我们一生的行为, 儿童的早期阅读, 不仅能影响幼儿未来的阅读, 甚至还能影响人的一生。因此, 幼儿的书刊要精心的挑选, 在书的选择上, 书刊的内容和外观色彩要顺应幼儿的心理特点, 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为幼儿挑选书刊, 选好幼儿“爱看”的书, 使幼儿对书产生好感。要偏向于选一些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有趣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科幻故事等等。

二、创造读书条件,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很重要。一是在教室要设立一个书柜, 让幼儿自己设置标签, 分类放置, 类似于“家庭图书馆”, 课前、课下、课后, 幼儿可以随时翻阅。二是开展各种读书讲故事比赛活动, 让幼儿参加读书活动。三是对读书读得多的和讲故事讲的好的, 把书当礼物送给幼儿, 鼓励幼儿多读书。幼儿教师要经常与幼儿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 鼓励幼儿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 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 大家一起分析、计论。

三、启迪幼儿求知的愿望, 提高幼儿的读书品位

要让幼儿喜欢读书, 就一定要给他们买他们喜欢看的书。不强迫幼儿一定要学什么, 而是让幼儿凭自己的兴趣去学。大家知道, 幼儿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 事实上, 每个幼儿都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 只是兴趣的偏向不同。要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 给他们阅读的自由, 巧妙引导,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培养幼儿读书兴趣常用的几种方法

1. 朗读重复的语句。

当幼儿听熟了诗歌童谣之后, 幼儿教师就可以尝试朗读简单的中外民间故事给幼儿听。请注意, 一定要挑选能让幼儿理解的、简单的故事。

2. 重要的语句加重音。

在朗读时, 幼儿教师可以随着剧情的变化来调整音调和表情, 这样更能带领幼儿融入故事情节。

3. 强化回忆刺激专注力。

如果一个故事已经念过好几次, 那么幼儿教师不妨在开始处停顿一下, 让幼儿说出关键字词, 这样有助于回忆内容将能够有效提升幼儿阅读时的专注力。

论幼儿美术兴趣的培养 篇10

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逐步养成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首先, 教师要在思想认识上正确理解幼儿美术教育及其内涵。

一、科学认识是实践的先导

与学科美术学不同, 幼儿美术活动是在满足生理需要, 在知觉的基础上、外界事物的刺激下、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幼儿有意无意地进入游戏状态, 借助工具、材料、符号等手段, 反映客观现实、愿望和自我意象。伴随年龄增长, 在心理动力支配下, 通过具体造型操作活动激活思维, 塑造视觉形象 (具体可辨形象或不可辨形象) , 引起情绪律动、情感共鸣, 获得简约的审美心理建构和经验。基于此, 幼儿美术教育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参与指导下, 在精心创设的愉悦氛围和相关环境中, 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借助工具材料、绘画符号、造型手段来反映客观现实和自我, 并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遵守美的规则, 开发智慧, 形成初步美感, 树立创造意识的系统工程。由此可见, 幼儿美术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 至少包含情感教育、创造教育和操作教育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具有审美和非审美双重性质。其目的是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意境, 借助启发性语言、丰富的工具材料, 帮助幼儿运用多种形式和美术语言, 正确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正确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内涵, 会凸现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 使幼儿美术兴趣的“培养”更具方向性和科学性。

二、幼儿美术兴趣培养的指导策略

基于上述认识, 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教育规律及幼儿美术教育的内涵, 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

(一) 满足幼儿认知发展的需求, 保护幼儿已有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感觉和知觉是幼儿认识的开端, 并占据重要地位, “可以说, 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 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1]。即幼儿主要是诉诸感、知觉并通过感、知觉刺激产生探求欲望, 使认知不断发展, 并且伴随幼儿年龄的增长, 逐步在兴趣活动中掌握认知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视觉是形成认知的重要来源。而美术又称视觉艺术, 其呈现方式和表现形态是运用丰富多彩的工具材料在二维空间或三维空间塑造直观形象, 并以形状、颜色、结构、空间位置等显现出具体的、可视的、可触的艺术形态。可见, 感受、触摸、观察、摆弄、听、嗅是幼儿美术活动的基本背景[2], 也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式。因此, 形状、颜色、结构、空间方位等, 既是幼儿认识的依据, 又是美术的表现形态, 换言之, 幼儿认知特点和美术表现形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 幼儿与美术活动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天然的亲和关系, 而且这种自然亲和是幼儿成长中生理、心理需求, 认识的需要。

从幼儿美术活动的发生来看, 幼儿美术活动, 特别是幼儿早期的美术活动, 是一种自发自为的涂鸦行为。这种使用纸笔或不使用纸笔而运用其它工具材料的涂鸦活动, 与其说是美术活动, 倒不如说是游戏活动更加确切。“对于儿童来讲, 艺术就是一种游戏, 只有儿童从中获得欢乐和愉快的体验时, 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 并且被儿童所接纳”。[3]这种“游戏是他们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4]由此看来, 美术活动是幼儿成长需要的游戏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 美术活动是幼儿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幼儿是天生的美术家。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培养兴趣, 而是尊重幼儿情感, 保护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 满足幼儿的操作需要, 进一步激发兴趣。

“探索的好奇与欲望是游戏之心脏”。[5]伴随幼儿年龄的增长, 涂鸦经验的不断丰富, 强烈的好奇心会驱动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美术活动, 特别是绘画以外的其它造型、搭建等动手活动。“孩子们大量地接触各种类型的原材料, 他们在使这些原材料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形成各种形状的过程中获得满足”。[6]好奇心和心理满足是兴趣的源动力, 也是兴趣形成的基础。幼儿对各种类型工具材料的好奇心得以满足和保护, 会使幼儿及幼儿美术活动积极、愉悦地延续下去。实践中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工具材料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进一步激发幼儿美术兴趣的关键所在。

幼儿的美术兴趣需要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物质媒介来不断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美术工具材料、非美术工具材料及经过处理的无度、无害的废旧物品、自然物等均可作为幼儿造型的操作材料。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与选择上要把握简便易得、经济实用的原则, 还要考虑其安全性、经济性、区域性、替代性和易操作性。如石子, 在我国大江南北均易取得, 它既可作幼儿地上绘画的工具, 又可作拼摆造型的材料, 还可作计算教学的学具或建构活动中的材料。“每个儿童都天生具有艺术家的素质;他们酷爱用沙和粘土造型———给孩子一支炭笔, 他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人群、羊群、马群、房屋、树木、飞鸟, 随着孩子的大胆和自信不断地从他的笔端下涌现出来。事实上, 除了书写, 所有这些表现方式从一开始就是孩子们自发地、持续不断地在运用。他唱歌、制作、造型、涂色、画画, 他用所有有关想象力描绘的形式来表现想象力”。[7]教育改革家帕克的这段话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工具材料及其操作对幼儿造型兴趣的重要意义。

必须看到, 在这一兴趣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觉———动作技能和经验, 为兴趣的持续发展和兴趣的广泛迁移奠定了良好的操作基础。

(三) 保持和稳定幼儿的兴趣, 并使之得以持续发展。

幼儿美术兴趣要得以持续、持久发展, 从一开始就要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 提供并不断创设适宜的活动内容、丰富的组织形式和宽松的活动环境。

幼儿美术活动过程及其作品是幼儿情感律动的产物。在掌握文字表达方式以前, 除言语外, 他们更多的是运用美术形式, 借助符号、线条、色彩、以物带物等方式来诠释自己的内心世界, 或倾诉自己的快乐, 或发泄心中的怨屈, 或描述离奇、古怪的白日梦和幻想, 或涂抹出连他们自己都不明白的“图式”, 更不能自圆其说。对此, 他们却乐此不疲, 因为他们所关注的不仅仅在造型活动本身, 画面或造型活动只是一个显现出来的载体, 更多的是情绪体验、情感再现、创造力的萌芽, 所以即便是幼儿的无意创造, 甚至是天方夜谈, 教育者也要加以有意指导。这一点对幼儿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是保持和稳定幼儿美术兴趣的关键。

在组织形式上多采用宽松、愉悦、有趣的可持续激发幼儿美术活动激情的方式。譬如, 在全开纸上、报纸上、长卷纸上、地上、墙上作画, 并将其贯穿在集体合作、集体分组、自由结合、活动区及教育环境创设等活动形式中, 使孩子们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中对美的内容、形式、规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感受形式美的不同形态, 在不同层次上发展、提高个体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初步的审美能力, 从而建构初步的举一反三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为幼儿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的迁移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 混合编班进行美术活动, 特色美术活动, 参观画展、工艺美术展, 走进大自然, 以及其它艺术种类的欣赏活动等也会起到激发和稳定幼儿兴趣的作用。

综上所述, 幼儿美术教育要从单纯的美术学科教学中解脱出来, 使幼儿在感受型、表达型等多种多样的美术教育中获得美感体验及造型能力。对绝大多数幼儿而言, 良好的美术教育易于幼儿形成兴趣中心, 扩展兴趣广度, 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迁移到其他学习活动中去。这种自然的兴趣迁移充分展现了兴趣效能, 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个性转化为实际的、可操作的审美活动, 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创造能力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培养是教育的中心, 任何教育目的都围绕着这个中心, 美术教育也不例外。只是要善于利用美术教育的本质、美术教育的价值及美术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 以揭示幼儿美术特有的教育规律, 通过感受美、体验美到表现美、创造美的操作活动, 丰富幼儿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 完善人格塑造。

摘要:幼儿美术活动需要情绪、情感及外在形式上的动因支持, 其过程凸显自由的具体操作, 具有艺术性和游戏性的审美和非审美双重性质。在正确认识和理解幼儿美术教育及其内涵的基础上, 本文从满足幼儿认知发展的需求, 保护幼儿已有兴趣, 满足幼儿操作需要, 进一步激发兴趣, 保持和稳定幼儿的兴趣, 并使之得以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结合幼儿教育实践, 提出了美术兴趣培养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美术,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5:60.

[2]朱家雄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4:44.

[3]曹中平.儿童游戏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9.12:5.

[4]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5:14.

[5][挪威]布约克沃尔德著.王毅等译.本能的缪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4:25.

幼儿兴趣班 篇11

关键词:兴趣 鼓励 引导 尊重

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比让孩子掌握知识更重要。老师不应以让孩子说出标准的答案和目标,而应重视孩子是否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当孩子勇敢地举起小手时,老师们一定要给予关注和鼓励,呵护和支持,因为这往往是培养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时机。

一、鼓励孩子多动手

1.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喜欢拆这拆那,碰到这种情况,老师首先不应立即加以制止,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愿望,老师要加以引导,要向孩子说明哪些东西可以拆,哪些东西不能拆;同时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可拆装的东西,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引导他思考为什么,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除了让孩子拆装一些东西外,还可以让孩子动手进行一些小制作,如运用橡皮泥制作面条等、纸张制作一些飞机等,这些活动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大有收益的。

2.在孩子玩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意识的给孩子更多的环境刺激,让孩子在游戏中借助玩具表现活动内容,反映孩子的情感和意愿。如:一根小棍子,可以启发孩子想出多种多样的玩法,如当金箍棒、当钓鱼竿、船桨等等。这样一物多用,既激发了孩子玩的兴趣,也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另外,老师还可以用废旧材料和孩子一起自制玩具。如:用废布料做的小娃娃,用各种纸盒做的汽车、家用电器等等。孩子通过制作的整个过程发展了注意力、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美的感受。

3.兴趣是学习知识的最大动力,一个孩子如果对一种活动感兴趣,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学的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果像是一个孩子对某一门课程产生兴趣,老师应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学”。很多时候,幼儿的探索欲望受到了我们的限制。幼儿时期,是一个好奇、好问的时期,他们会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

二、扩展视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各种奇妙的事物,他们很难对外界产生兴趣,父母也就可能很难找出孩子的兴趣。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机会扩展孩子的视野。

1.当发现孩子遇上了一些令他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而不是因为某些原因去回避这些问题,或者转移话题,这样似乎剥夺了幼儿好奇的权利。当他们感兴趣、好奇的时候权利受到了限制,以至于失去了兴趣。其实在生活中,老师应该对孩子多进行鼓励,在他们对一件事物很认真时,在他们取得了一点点儿的小进步时,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认可。

2.有很多小孩子,在刚刚进入幼儿园小班时,在吃午饭时,都不会自己进餐,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跑到你面前告诉你“老师,今天是我自己吃完饭的。”这时老师的反映应该是很高兴,然后给予这个小孩肯定和鼓励的眼神和话语,那么我相信,在接下去的时间里,这个小孩将会越来越能干;因为他的努力,他的进步,得到了认可;恰恰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情,经常被老师所忽视,对他的进步视而不见,那么这一孩子将对这些事物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也许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提不起那种兴致,慢慢的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孩子。

三、引导孩子,找到自信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力求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的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连心理的情绪色彩都失去了,那么还怎能看见美丽的事物呢?孩子的内心世界很童真,很单纯;其实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语,就可以培养起他们做一些事情的态度与看法。他们就愿意试着去改变,他们便开始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从而进行摸索。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纲要》中的这一精神以及关于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的规则教育。规则教育从属于社会教育,是社会教育中关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合作意识、初步的责任感和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方面的教育。

四、尊重孩子,聆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很多家长常常把孩子在暑假期间报名参加很多的所谓兴趣班。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孩子是否喜欢这样的兴趣班。他们只是认为,孩子学的越多,那么就越能跟得上社会、不会落后于他人。他们往往忽视了“兴趣班,兴趣班,‘兴趣’的所在”他们在报名的同时忽视了孩子们的意见,往往没有去尊重孩子们的思想。

1.其实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想去接触的事物,在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去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少家长把“兴趣”和“爱好”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发现孩子爱好某一事物时,就认为他对其产生了兴趣。

2.所谓的爱好并不一定就是兴趣。其实在这两个概念中,“爱好”的范围很广,所含感性因素偏多,而兴趣是人们对某一事物高层次的需求。就比如有些幼儿喜欢看电视,这只能说他爱好看电视,而非兴趣。所以,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要多样化,但不能太滥,要让孩子专心致志地集中到一两门主要兴趣上,而把其他的兴趣作为一般爱好就行。老师和家长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把它们区分开来,才能有效地对孩子兴趣加以引导和培养。

3.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老师也许常常会依据新的儿童观告诉自己:幼儿是主动学习者。但是,当幼儿表现出“退缩”“萎靡”或者情绪和行为“失控”时,老师又不得不这样说服自己:“幼兒是不成熟的,不够懂事”的学习者;或干脆按照心理治疗来安慰自己;老师往往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幼儿在另外一些集体教学活动中又表现出“进取”“热情”或“专注”的状态呢?实际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而是受环境和兴趣的影响变化发展的。

如何培养幼儿舞蹈学习兴趣 篇12

一、我国幼儿舞蹈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幼儿舞蹈教育发展较晚,从现阶段的孩子思想来看,其自身对舞蹈并没有太多的认识。而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学一项技能,从而报了舞蹈班,而教师又注重教学质量,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理成长情况。这样就导致在没有矫正儿童心理想法的前提下,对幼儿展开了残酷的训练,最终导致幼儿在心理上产生了压力,也失去了对肢体舞蹈上的热爱[1]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幼儿的舞蹈教学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在没有受过任何的心理训练以及专业知识技巧训练的前提下,就开始应对考级形式来进行全面强化训练,无疑会加重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幼儿兴趣的重要性

站在可持续教育形式的发展角度来看,兴趣决定人对事物的认识倾向。正确的兴趣爱好,能让人自身的固执偏见变成天才。很多伟大的学者,都是对某一方面的偏执,最终完成了专业化的学习,实现了快乐性的学习认知。从知识性的学识兴趣进行引导,是导致其成功的根源,而这也是保证其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所以发展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爱好,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成功。

培养幼儿对美学的追求,是保证幼儿学习舞蹈的最有力途径。所以强化幼儿对舞蹈的热爱至关重要,只有幼儿对舞蹈产生足够的热情,才能够有效保证其自身心理、智力的开发,并锻炼其学习能力。从舞蹈形式的教育结构来看,保持孩子对未知事物的热爱,是让其进步的根源。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幼儿对舞蹈学习充满热爱,那么其训练起来将更加快捷,能够保证培养性教育的有效进行。对感知上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促使幼儿对肢体技能上的感知掌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三、幼儿舞蹈教学中提升兴趣的办法

在进行幼儿的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孩子充满耐心与爱心,更要掌握正确的舞蹈兴趣教学办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办法,最终实现舞蹈教学的有效实施,并完成对舞蹈潜能上的有效教育,从而达到舞蹈潜能上的有效建设。总结现阶段的教学经验,我们归纳出教学方法上的几种有效形式,具体办法如下。

(一)注意教学中幼儿的心理成长特点

站在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幼儿的成长特性,是教师把握教育方法的重心。幼儿学习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一点要明确,应当理性地让幼儿进行有效学习,根据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依据,并展开对舞蹈形态上的有机学习,从而完成对学习兴趣上的能力培养[3]

从心理角度来看,幼儿在3~6岁阶段,其好奇心强,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且较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而产生兴趣上的转移。所以在进行舞蹈教育的时候,要根据这一特点展开有效的教育形式转变,从而激发幼儿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上,要多鼓舞幼儿的动作,并以幼儿的兴趣为中心,展开有效的舞蹈教学,从而达到对幼儿自信心和上进心上的极大刺激,完成其能力上的教学[4]。在针对孩子的生理特性进行认知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幼儿自身的力量控制形式,由于幼儿的手脚较短,其在进行活动时与成人的比例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从而为其建立全面的训练指导,以达到身体的协调发展。在身体协调性的发展上,一定要让家长知道舞蹈动作的训练情况,并及时地纠正幼儿的不良姿势,并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让幼儿完成生理能力上的全面学习,从而达到形体优美的协调训练。

(二)加强和家长之间的情况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了保证幼儿在学习态度上的正确性,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以达到更全面的认知了解,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环境认知。我们从家长的交流情况来看,沟通好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主要的关系认知环境,从家长对知识的提问形式来看,家长对学生的舞蹈技能学习,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只有让家长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5]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十分重要,不仅是教师了解幼儿自身家庭环境的一个主要通道,也是了解幼儿心理感知情况唯一的途径。在教学之后,跟家长反映学生的一些学习情况,将问题指出的同时,也将一些教学中的乐趣分享给家长,从而得到一个共同教育的效果,达到与家长配合教育学生的结局。通过长久的实验调研,我们知道家庭教育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育形式之一。所以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促进教育有效进行的最有力途径之一。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前舞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营造课堂艺术气氛很重要

在进行课堂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十分重要,是保证幼儿对舞蹈兴趣的重要组成元素[6]。古话说得好,人是环境下的产物,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能够极大影响一个人的习惯和爱好的。那么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幼儿专心练习舞蹈技巧的环境气氛,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方法总结。

第一,使用一个能够让学生更好发挥的教室环境,增加教室的明亮度。在配置上,要增加拉杆、垫子、镜子等,确保在进行舞蹈的造型训练时,能够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有魅力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训练。

第二,做好引导,让幼儿接触更多的优良环境,让其对美好的事物等产生兴趣。培养幼儿自身的美感认知,并激发其对美的喜爱,只有这样,才能让其在美的熏陶下,更好地体会其中的道德规范形式。我们在提供自由表现机会的同时,鼓励幼儿在艺术上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自身想法,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才能够让其更好地接纳教师的教育形式,从而在分享了自身快乐的同时完成有效的教育教学[7]

第三,在课堂教学训练时,可以经常播放一些优美、活泼的曲子来增加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让幼儿能够在跳舞和休息中理解音乐的韵律美感,从而更关注一些细微的动作。在一些巧妙的设计上,教师要以身作则,强化对学生情感的表达,并促进幼儿在兴趣和注意力上的使用。

第四,教师应当以身作则,给幼儿创造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并做到高素质的教学表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课程。舞蹈教学与其他的教学形式有很大的共通之处,教育在于育人,所以以身作则,是保证教学有序进行的根本,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只有教师的素质达到了标准,才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的素质达到社会需求。

第五,要多表扬幼儿在学习中的动作规范,并促进幼儿的自信心养成,这是现代教学的一大优势体现,只有让孩子对学习产生足够的热情,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任务产生动力。

第六,应当站在社会应用的发展角度上来加强对幼儿的教育。为达到多方面的发展,并培养幼儿的自我创造能力,应当鼓励幼儿进行自我的作品表演,让其参与舞蹈的编排,让其在这方面产生极大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学途径革新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对幼儿的兴趣培养,达到更好的素质教学结局,是现在教学形式改革的最主要方向。而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如何掌握幼儿的学习兴趣,则成了主要的问题。在应对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保证课堂形式的完整性,并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并将动作要领进行全面介绍,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现代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不应当刻意地追求现阶段学生学习形成上的一些主要格局。

四、结语

在现代的幼儿教学中,尤其是舞蹈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这不仅是在教导学生舞蹈技巧,同样是在教导学生文化的传承。在现代传统教学形式的潜在危机之下,文化艺术的传播已经需要我们去抢救。所以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当将其作为一项教学任务,而是应当作为一项传承来进行传播。要保证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尽量避免教学中出现一些误区,将原有的理论结合实践,最终实现高水准的教学。鉴于此,在幼儿的舞蹈教学兴趣培养上,应当征求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较好的舞蹈资源,从而进行有效教学,并让学生自身分享舞蹈的情感,带动周围儿童对舞蹈的热爱,最终达到教学的有效施展。只有让幼儿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才能真正地做到技能学习上的可持续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游思嘉.浅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J].投资与合作,2014,(3):350-350.

[2]程玉,黄菁菁.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10):101-102.

[3]王翠平.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3):135-135.

[4]袁泳儿.谈幼儿舞蹈学习中兴趣的重要性及持久性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5,1(5):101.

[5]胡兆芹,罗艳丽.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7):265.

[6]尚春月.怎样培养幼儿的舞蹈技能[J].南北桥,2012,(5):18+20.

上一篇:音乐审美心理思维下一篇:嵌入式软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