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复习的感悟

2024-07-09

实验复习的感悟(共12篇)

实验复习的感悟 篇1

初三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 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系统地回顾初中阶段的所有数学知识, 更好地培养基本技能和数学能力。结合今年的中考复习, 我谈谈在复习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认真编写适合学生的学案

学生需要的, 是复习的方法, 而不是知识;学生想听的, 是解题的思路, 而不是答案;学生想找的, 是知识的共性, 而不是个性。初三复习材料很多, 但不是所有题目都适合学生, 注重突出基础知识, 突出知识的重点和学生的弱点。认真研读考试说明, 确定每节课的复习目标、重难点、精选题型, 然后分四个层次进行:1.复习回顾。结合中考考点, 选出最能体现知识点的基础题目, 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些题目, 可以看书, 从而复习知识点, 较难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教师适当点拨, 通过此环节, 巩固学生所学基础知识。2.探究总结。对于每节课的重点内容或综合性的问题拿出来, 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使学生对每节知识的性质、方法、规律进行总结、概括, 以达到认识的深化。3.拓展提高。该环节重在提高学生的能力。4.评价反思。由学生限时独立完成, 以检查复习效果。

二、按河北中考每一大题进行复习

根据学生数学实际情况和中考的内容及要求, 就复习的内容和练习难度定下总基调, 问题设计注重系统性, 以问题为线索, 把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尽量设计在问题中, 让问题的解决成为复习主线, 让数学思想渗透于复习之中, 让数学方法归纳成为复习的精髓。19题程序性解答题, 方程 (组) 、不等式、分式, 需要学生练会, 不丢分。20题三角函数基本题型、相似与投影视图、圆, 考查重点三角函数关系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圆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比以前加强了。21题统计与概率, 中考必考。22题一次函数图像信息、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图像经常结合到一起考查。23题操作与探究包含面积类、平移探究、利用对称求最小值、折叠对称、相似探究、阅读理解、新定义类, 通过探究、类比找出规律, 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24题猜想、判断与证明分为过直角顶点的直线类、共顶点的二等边类、旋转相似类、平移折叠类等, 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25题动点, 简单动点、动线类, 运动中的相似、平移图形、动点与折叠、动变图形、渉圆动态几何等内容, 通过分情况讨论, 动中求静, 将运动变化的问题转化为静止的问题来解决。26题函数综合应用囊括方程与不等式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综合应用、一次函数图表信息、二次函数面积经济类等, 力图使每一部分包容所覆盖知识的所有类型。通过按每一类题型做题, 让学生在做中提高, 做中进步;学会分析和解题后的质疑反思, 善于归纳解题方法, 学会把握数学的思维规律和数学思想方法, 以不变应万变, 形成解决问题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认真用好考试说明

对中考说明上的习题要做, 将考试说明上的题型按填空、选择、大题进行重点分析、讲解, 让学生把握中考动向, 提高复习效率。

在听课时, 要多思考、多探究、多尝试, 学会“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的解题方法, 即对选择题、填空题一类的客观题要认真对待绝不粗心大意, 就像对待大题目一样, 做到下笔如有神;对综合题这样的大题目不妨把“大”拆“小”, 以“退”为“进”, 也就是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拆成或退为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 把这些小题、简单问题想通、想透, 找出规律, 然后进一步升华, 就能凑成一个大题, 即退中求进了。如果有了这种分解、综合的能力, 再加上扎实的基本功, 就什么题目都能迎刃而解了。

摘要:初三数学复习课是提高中考成绩的重要环节, 又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实践, 复习课就会越来越精致, 越来越充满活力, 从而促进复习课走向实效。

关键词:初三数学,复习课,感悟

实验复习的感悟 篇2

中考复习计划感悟

这是中考前最后的一段复习时间,也可以称为冲刺阶段。如果前两个阶段是量的积累的话,那么第三阶段便是质的.飞跃。我们应该巧用一摸风向标,充分利用好一模试卷,开始进行查缺补漏和定时训练,掌握好试卷时间分配和考试技巧,全力冲刺中考(系统总结一模考试,判断中考将要出现的必考点,进行最有针对性的考点复习),达到做一道题,会出一道题的境界。

随着中考的日益迫近,有些同学心理压力可能也会越来越重。因此,这个时期应当以卸包袱为一个重要任务,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适当放松一下心态。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此时,每天不必复习得太晚,要赶快调整初三一年紧张复习中形成的不当的生物钟,以保证充沛的精力来应对人生当中这一次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中考数学复习之感悟 篇3

感悟一:扎实的基础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万丈高楼平地起 ”说的一点也没错。我们的数学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知识面逐渐拓宽,难度逐渐加强的过程。如果没有最最基础的知识做为铺垫。那么就没有办法解决其它问题。例如:我们数的认识,有最初的正整数扩充到自然数,再扩充到负数,有理数,一直扩充到实数。这是我们在初中阶段为止所学的数的最大范围。但到了高中阶段还会进一步扩充。所以,对于数的认识在七年级第一章就安排了,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清楚数的特征,数的分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另外,七年级第一章就安排了有理数的运算,这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主要基础,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计算,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将贯穿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我们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选择各种有效的途径来夯实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感悟二:计算是数学的重中之重

总观历年的中考真题卷发现,计算能力的考查贯穿了整个试卷。就单纯的计算有: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以及分式的化简求值,除此以外,还有角的计算,长度的计算。而这些计算都是在有理数计算的基础上不断加深的过程,所以进一步体现了数学学习中基础的重要性。也更加具体的让我们体会到要想学好数学考出好成绩一定夯实基础,计算能力的加强不可放松。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和计算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审题,理解题意,但要解决问题还是离不开计算,这又体现了计算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计算这条主线,让学生达到逢计算必會,做计算必对的能力。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感悟三: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的学习不能死记硬背,他需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灵活应用,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题海无边”,所以我们再勤快的同学也不可能做完所有的题目。但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是有章可循,我们的题目是有规律的。例如:我们实际问题的解决,要通过审,设,列,解,验,答六个步骤。即就是我们的知识点不发生变化,题目变化的只是形式。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学会举一反三,那么学起来就轻松自如。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善于积累,多总结。找到同种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再灵活去应用。

感悟四:要培养学生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世界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我们的数学问题也不例外,它并不是一尘不变。例如:探索规律的题目。既然有变化,就需要我们有创新,就需要我们去探究这些变化的知识,在探究和创新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这些问题与我们做过题目的联系,再用我们已经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对高三总复习抓好概念教学的感悟 篇4

在高三总复习中, 所有的概念在高一高二已经学完, 那么在高三备考总复习中教师应如何做才能高效地完成对基本概念的复习呢?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 作者无数次问自己:如何才能找到一条有效途径,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一段时间以来, 作者不断地探索原因, 并苦苦地寻找各种可以帮助学生既能复习好核心概念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的方法。作者从中感悟到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对核心概念要适当进行深化

面对已掌握一定数学概念的高三学生, 教师在高三总复习时的任务是深化概念教学, 使学生在原有的思维基础上再向前发展。

案例1: (2013年广州市二模文13, 理13) 数列{an}的项是由1或2构成的, 且首项为1, 在第k个1和第k+1个1之间有2k- 1个2, 即数列{an}为:1, 2, 1, 2, 2, 2, 1, 2, 2, 2, 2, 2, 1, …记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则S20=________;S2013=________.

分析:本题的第二空整体得分率非常低, 难倒了不少学生。本题的实质就是考查学生对数列概念的把握。时至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三第二轮总复习都已经结束, 本题将数列概念问题放到一个新的问题背景下, 考查学生分析具体问题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题中“1”都是单独出现的, 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吗?“2”都是以连续正奇数个出现的。如果将每两个相邻的“1”之间的“2”记为一组, 前n组中“2”出现的个数设为一个新的数列{bn}, 则使bn<2013成立的最大整数为k=44, 即数列{an}前2013项中共出现k+1=45个“1”, 其余都为“2”, 因此:S2013=45+ (2013- 45) ×2=3981, 这样整道题得到解答。学生初遇此题, 觉得不知如何下手, 但只要学生对数列的概念有深刻的认识, 想到将“2”出现的个数看成一个新的数列, 也就不难解答此题。由此可见, 学生在高三总复习中不仅要对熟悉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复习到位, 对于新出现的数列, 进行适当的深化, 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对核心概念要适当进行发散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探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对于数学概念, 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它的原始概念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的概念过于单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一些学生才会发出“概念公式都记得, 但就是不会解题”“平时会做, 考试时就是想不到”的感慨。针对有些概念, 教师只有适当进行发散, 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么, 教师究竟该如何对概念进行发散?作者以等比数列的概念为例, 详细阐释一下。

案例2: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数列{Sn+1}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a2是a1和a3的等比中项. (1)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 求数列{nan}的前n项和Tn.

分析:本题为2012年12月份广州市高三调研试题文科数学第19题, 共14分。整个海珠区学生平均得分为4.3分。按当时的评分标准, 解出第一步就可得8分。由此看来, 学生平均只做到第一步的一半。看似很简单的题目, 却难倒不少学生, 其实本题的审题重点就是三句话, 包含了三个定义。

(1) Sn的定义:S1=a1, S2=a1+a2, S3=a1+a2+a3, ..., Sn=a1+a2+a3+…+an. 1

(2) 等比数列的定义:{Sn+1}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由通项公式Sn+1= (S1+1) ·2n-1= (a1+1) ·2n-1可知, 只要求出a1, 就可以得出Sn, 由an和Sn的关系, 可求出an, 为了求出a1, 列出S2+1/S1+1=2, S3+1/S2+1=2;可得a2=a1+1, a3=2a1+2; 2

(3) 等比中项的定义: (a2是a1和a3的等比中项) a22=a1·a3. 3

把2代入3可以求出a1=1或a1=-1, 当a1=-1时, S1+1=0, {Sn+1}不是等比数列, 所以a1=1.所以Sn=2n-1.

为了找到学生失分的真正原因, 作者在所教班级抽取了5位平时数学成绩比较好但本题得分在5分以下的学生进行访谈。他们对条件“{Sn+1}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不知怎样入手解答, 作者当场要他们默写等比数列的概念, 5位学生全都默写正确。作者接着问:{Sn+1}的第一项是什么?第二项是什么?第n项呢?第n+1项呢?学生全都沉默了。其中有一个学生比较直接地说:“如果{an+1}成等比数列, 我就会做。”顿时, 作者头脑中马上闪现一个念头:学生对{an+1}成等比数列与{Sn+1}成等比数列的概念没有区分好。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Sn+1}是等比数列的含义, 在等比数列的概念中, 每一项与前一项比值中的项, 我们通常用an+1和an来表示, an+1和an只是个符号, 那么在数列{Sn+1}中第n+1项也就是a1+a2+a3+…+an+an+1+1, 它的前一项就是a1+a2+a3+…+an+1, 只有在理解这个概念的基础上, 才可以理解Sn+1= (S1+1) ·2n- 1= (a1+1) ·2n- 1, 才能顺利解答这道题。实践表明, 如果学生对等比数列的概念的理解仅有an+1/an=q是不可能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的。因此, 对于等比数列的定义必须做出如下的理解:

(1) 定义中的项, 并不一定就是指an, 只是我们为了表达上的简洁, 用an来表示;

(2) 等比数列中不含有0;

(3) 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an+1/an=q, 而an/an+1=1/q;an+1/q=an;qan=an+1;

(4) 从第二项起, 任意相邻三项, 中间一项是前后两项

的等比中项:an2=an- 1an+1;

(5) 这里的数列可以是任何数列, 可以是{an}, 也可以是{1/an}, {Sn}, {an+1- an}, 甚至是{bn/an+n}, 其中本题是就{Sn+ 1}

三、数学概念要等价转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道:“数学要善于退, 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性的地方, 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所谓“退”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退”到最原始、最简单的问题上, 再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 链接到相关的概念上, 去解决问题, 接受新知。在这里“最原始的地方”就是退到从最初的概念、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最初的图形和学生最基本的认知开始, 在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中, 逐步实现从简单到复杂, 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抓住这一点, 相信教师课堂教学的难点一定会取得更好的突破。

案例3:已知f (x) 是二次函数, 不等式f (x) <0的解集是 (0, 5) , 且f (x) 在点 (1, f (1) ) 处的切线与直线6x+y+1=0平行.

(1) 求f (x) 的解析式;

(2) 是否存在tN*, 使得方程f (x) +37/x=0在区间 (t, t+1) 内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若存在, 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为2013年广州市高三调研试题文科数学第20题。整个海珠区学生平均得分为2.1分。

第 (1) 问解答略, 可以求得f (x) =2x2- 10x。

第 (2) 问:方程f (x) +37/x=0在区间 (t, t+1) 内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将f (x) 代入上式并化简可得:2x3- 10x2+37=0, 这个三次方程根的求法在中学阶段是没法求的。事实上, 这两个不同的根还要在区间 (t, t+1) 内, 显然这两个根均不会是整数, 不好求。题目只是问根存不存在, 只要说明根是否有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要想到方程根与函数零点定义的相互关系, 即利用导数的知识解答零点存在性问题, 从而问题将得到解释。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学生在完成高一高二的概念学习的基础上, 进行高三总复习时, 应如何进行高效的基本概念复习。

关键词:高三总复习,概念教学,感悟

参考文献

[1]章建跃, 陶维林.概念教学必须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J].数学通报, 2010 (1) .

北京实验二小学习的几点感悟 篇5

此次在北京实验二小共听课19节(语文9节,数学2节,英语4节,美术4节),并参与了该校授课教师及所在教研组与学校专家评议团进行的课后答辩的全过程。充分感受到了该校浓浓的教研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就学生发展与教研组建设两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感悟。

一、学生方面

1、学生课前参与到位。

无论哪个学科,每节课上都有学生的“精彩两分钟”前参展示,这完全是学生独立于教师之外在家里由自己或家长帮助完成的,而且学生展示的内容都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做了很好的铺衬。他们的展示内容详实,语言流畅,准备精心,真可谓“精彩”。除了“精彩两分钟”这个前参以外,学生还搜集了许多与课上学习相关的材料:或图片,或绘画,或成语,或文章,或单词„„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和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养成了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超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我想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虽然不能达到他们那样的程度,但是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去做。比如,每节课上来个“展示两分钟”、或叫“积累两分钟”。可以有顺序的安排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搜集一些相关的链接,突出学科味道进行展示与交流,从而达到有效的知识累加。

2、生生互动真实、有效。

课堂上学生在独立学习之后,会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种真实的交流中互相学习彼此的经验和体会,每个人都 从中得到启发,得到发展。在全班的汇报中仍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体现了小组的团队精神。在邀请别组为他们评价补充时也是那样彬彬有礼,让人感到自然、得体。别组在评价时也是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别人的优点,先谈从中学到的东西,给以恰当的评价,然后再提小小的建议,让人感觉到他们之间真的好像是成熟的大人在交流、在谈心,互相之间真的很尊重。在交流评价补充中每个同学都得到了进步。针对我校实际,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再提高一个层次,让生生互动得到较好的落实,一时达不到的可以分阶段逐步实现。

3、学生的倾听、质疑能力相当强。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其他学生总是听得很专注,仿佛我们的孩子在看精彩的动画片一样,让我着实感到兴奋和羡慕。每当发言结束后,他们便会很有秩序地争相评价、补充、质疑、答辩,展示了他们超强的倾听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积累。精彩处不用教师提示,便会不约而同地响起热烈的掌声以示祝贺。他们真的是在学习啊!并显得那么投入。

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或学生总会发挥评价的多元化功能,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和赏识,再加以适时、适当的积极引导。这样就在满足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给了孩子们启迪与思考的空间,从而使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得以双层保护与激发。

4、学生行为习惯比较好。

无论在什么课上,都会感觉得到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隐形有效培养。这种培养不是简单的“坐好了,注意了”,而总有一定的方法,可以说是有章法、有套路,得体而自然,不会给人留下过硬的痕迹。比如老师说:“咱们开火车读,火车火车哪列开?” 学生自然应答:“哪列精神(端正)哪列开!”对答之中学生已经准备好,行为习惯得到了强化。每位教师都会用眼睛、肢体动作来说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一种暗示,一个提醒。

5、学生的知识累加做得好。

从学生的回答与评价中,不难看出他们对教学内容在前与后、上与下、新与旧等方面的联系非常了解,并能把这些知识自然衔接与整合到本节课上,并能及时适时地加以运用。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这种美感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达成、通然顺畅的,没有强拉硬拽的感觉。这也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点部分做得比较扎实,总会在该实的地方原地踏上几步。一节课下来,学生总会有不同层面的收获和提高。我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学校教育啊!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应该认识到丰厚的文化底蕴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总之,全体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得到了全面、主动、活泼的发展。每位学生都是一位出色的小老师,他们是那么的可爱。路上遇见你,便会主动跟你打招呼,让人觉得自然大方有气质,并且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根本不是出于客套才打的,而且打招呼的感觉真的好惬意,给你一种你不喜欢他们都不行的感觉,哪还来的批评与挖苦啊。当然所有这些都是教师有意培养的成果,在此不再细谈,后面老师有专门介绍。

二、教研组方面

从听课的情况来看,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的东西,都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已经形成了本组的特色。从这里不难透出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烈的教研氛围。他们是真正地在研 究,而且真的有成果。同时他们的研究是持续性的,并随着研究的深入成果也在不断地扩大。教研组之间的研讨也相当真实有效,从他们之间的评课中不难发现这一点。即使是一个字的读音他们也会很计较,体现了他们在知识上的求真务实精神。同时他们会自觉的把这一次的评课作为以后授课研究的起点,并会在很快的时间内又会找到新的研究起点,从而把研究持续深入下去进而形成自己的成果拿出来展示。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体会和感悟 篇6

关键词: 分析化学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科研 评价标准

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即是一门独立的化学信息科学[1]。它除了是化学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外,还是材料科学、医药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多种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可见分析化学的学习对各个专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化学的学习包括两个部分: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其中实验课程是分析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学校均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学习和考核。它不仅能让学生较好地巩固和理解分析化学中的基本理论,熟练各种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些均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均衡全面发展。但目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为老师经预实验验证或已非常成熟的实验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2)实验目的、实验的具体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注意事项均为老师教授,学生只需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3)对于实验结果不做分析,不去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無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4)不会主动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依赖老师分析解决问题,无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于“一砖多用”型人才和人才创新性要求的不断提高[2],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建议。

1.重视基本操作的规范化

规范的基本操作是快速、准确地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对于刚进行分析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必须严格要求操作规范。首先,对于分析化学实验的每一个基本操作,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要做到细致入微(包括: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例如最基本的移液管的使用:a.注意移液管的量程和标注,是否符合我们的移液要求,是否标注有“吹”或“快”字;b.移液管的检损、洗涤,采用什么洗液,并进行操作演示;c.进行移液操作和读数,逐一介绍操作要点并进行演示;d.强调注意事项:移液管不可高温烘烤,移液时必须用待移液体进行润洗2—3次等,并详细解释原因,以及不这样做会对下面的分析结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其次在学生进行操作时,教师要做到巡回检查和指导,对于一般性的操作错误要及时纠正,对于普遍性的错误,要进行集中讲解和示范,让学生重视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去思考,利用已学习的知识解答和分析,如盐酸量取时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是因为它的易挥发性,容易形成酸雾,造成实验室的污染。配位滴定时速度一定要慢,是因为配位反应速率较慢,防止副反应的发生。此外,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也应该规范化,如结果有效位数的保留问题,在滴定管读数时,必须估读一位,即保留两位小数。在必要时,基本操作可进行一次考核,作为实验成绩评判的依据之一。

2.改变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

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即老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激发其实验兴趣,又不能够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现有实验教学模式,从教师教授型模式转变为学生设计型。首先,对于未系统做过分析化学实验的学生,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可以先给学生讲授一些关于实验设计的概念,为分析化学实验设计做好准备。其次,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简单的分析化学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设计的学习,让学生从设计过程中学习并体会分析化学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将学生分组后(2—3人一组),教师结合课堂学习的知识布置相应实验题目,并设定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例如:自来水硬度的测定实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验内容,教师可进行进一步设疑:a.自来水硬度由什么引起?b.采用什么测定方法?c.采用什么指示剂?d.滴定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怎样排除其他离子(Fe■和Al■等)的干扰?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除了要让学生了解本次实验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外,还可以了解一般实验设计遵循的步骤,有利于设计思路的逐渐形成,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知道了实验题目和实验的基本思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拟定出实验原理,仪器与试剂,具体实验步骤,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绘制数据表格,等等,由老师审核确定具体实验方案。当教师在审核方案时,需要引导学生继续细致地完善实验方案,例如:在EDTA标准溶液标定时,采用CaCO■作为基准物质,那么CaCO■如何溶解(盐酸溶液)?溶解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反应放出CO■,产生气泡)?会对标定带来怎样的影响(易使Ca■溅失)?那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溶解时,缓慢滴加盐酸溶液,并在烧杯上盖表面皿,溶液在转移定容时,表面皿也需进行洗涤)?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与老师共同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在这种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下,不仅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较好地锻炼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身特长,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3.将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

科研是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推进器和重要途径[3]。教师可以在进行科研时,通过开放性实验吸引学生参与,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和自学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开展一些有意思的综合设计实验或课题研究。例如:我们实验室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类的研究,可以开展:菌类中蛋白或多糖类物质的分析与鉴定、桑葚中花色苷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羧甲基化多糖中羧甲基取代度的测定,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科研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而且这种锻炼的过程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继续深造。

4.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

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实验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考核是很必要的[4]。目前,很多教师对于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只是根据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两个方面,这样的评价太过单一和片面,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实验教学考核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a.实验基本操作的考核成绩;b.简单的设计性实验考核标准包括:实验态度和积极性,实验的设计能力,实验操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对实验的总结和心得、具体实验报告,以及自身的纪律性和实验室清洁卫生等内容综合考核评定;c.科研型实验考核标准包括:对于文献查找阅读及理解能力、实验方案的制订、具体操作情况、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及总结、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定。这样全面的考核过程,不仅有利于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从笔者多年来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体会与感悟可知,教学中需重视基本操作规范、需将教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设计型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相连并且改变单一的实验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发美.分析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钱力.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11):187.

[3]邵从英.关于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心得与体会[J].科技信息,2012,12:118.

实验复习的感悟 篇7

高考形式的变化反应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是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体表现。因此, 教师要适时把握时机, 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方法, 在创新中找寻化学教学与复习的脉搏。

一、重视实验复习, 做到系统与重点相结合

(一) 学习考试说明及考试要点中的实验考试内

容, 让学生能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把握实验考点, 把考试说明中的重点系统知识且又是学生实验知识上的缺陷列成小专题, 做到系统与重点的结合。

1. 基础知识小专题。

(1) 常见仪器的分类和使用; (2) 实验基本操作及药品的取用存放; (3) 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4) 常见物质的鉴别与鉴定; (5) 物质的性质检验及制备; (6) 化学定量实验; (7) 常见气体的制备、收集、净化和尾气处理; (8)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和安全常识。

2. 题型小专题。

实验题型小专题的复习, 需花十几课时, 其间选部分典型习题形成实验题型小专题, 帮助学生熟悉高考题目, 让他们了解这些试题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掌握典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技巧、步骤及注意事项, 进行强化训练, 增强题型意识。这样既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实验题解答能力, 又能对学生进行解题规范化训练, 达到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目的。

3. 能力培养小专题。

要在拓宽解题思路、题型应用知识上进一步提高, 就必须通过实验专项训练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思考, 提高解答实验题的能力。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分析考试说明中实验题型示例对能力的考查, 分析高考中实验题目是如何以知识为载体考查能力的。

(二) 开放实验室。

1. 高三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 教师要安排合理

时间组织学生参观陈列有序的仪器室, 使他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加深他们对仪器的直观感受和印象。

2. 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

在教师组织下, 以班级为单位, 每人带足用具到实验室, 然后根据复习进程和计划, 选好内容对照实验仪器复习有关实验原理、方法步骤, 必要时, 可随时动手做实验。

二、实验考查, 重在创新能力

实验考查是实验复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考查不仅可以检查复习效果, 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平日教学中很难得到的反馈信息, 更好地指导复习, 提高实验能力。实验考查主要是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三、正确有效地进行评价

1.在实验复习和考查中, 学生通过以考试说明为纲、以化整为零的小专题形式分类复习, 对实验复习的内容会感到层次分明, 容易消化理解。学生实验理论掌握得扎实, 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有学生反映:从复习进实验室到考试, 头脑越来越清晰, 内容越来越丰富, 难度越来越降低了;感到充实多了, 自信心也增强了。

2.采用上述实验复习考查的方法, 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提高, 好奇心与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并且得到充分发挥。这与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 实验考试“纸上谈兵”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做好一个实验, 不少学生几进实验室, 在抽签考试结束后, 抽到不同题目的学生相互讨论, 共同提高, 甚至有的学生为掌握自己没有抽到的实验题, 多次要求老师再开放实验室。由此证明, 高三化学实验复习中, 我们应舍得花时间、花精力, 把实验的“活儿”做细、做好, 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 实验复习就能取得好效果。

实验复习的感悟 篇8

一、“感悟—方法”教学策略的基本要素

科学复习课的主要目标是:构建知识网络, 巩固深化知识;进行学法指导, 提高学习能力;体验学习快乐, 激发学习热情。“感悟”和“方法”就是在此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一种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基本要素。

(一) 基于感悟的教学策略

皮亚杰认为:“儿童并不只受教于成人, 而自己独立进行学习。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而是出自儿童本身。”爱德加·戴尔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更是用数字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 (平均学习保持率) 的多少”: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 都是个人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 都是主动参与式学习。

显然, 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基于亲身感悟的主动建构。科学复习课特别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已有知识系统的梳理、完善、修正和强化。

(二) 基于方法的教学策略

物理学家劳厄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曾说:“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来的东西。”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 概括起来不外乎方法及建立在方法之上的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 其中策略性知识主要是方法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一部分也属于方法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容易遗忘, 而策略性知识一旦习得, 则不但不易遗忘, 而且还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杜威认为:“一个人怎样思考通常比思考什么更重要。”杜威的这一思想也说明方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师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

显然,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须以科学合理的方法为指导,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在科学复习课中, 光有感悟却不懂方法, 会造成对各种信息的盲目接受, 使得已有的知识架构更为零散, 缺乏系统性。

(三) 基于“感悟—方法”的教学策略

科学复习课需要帮助学生对整个知识框架进行建构。这个过程的切实发生, 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即感悟行为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引领认知结构或者图式的转变。同时, 这个过程的有效实现, 需要学生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思维策略、行为习惯, 以实现高效的达成。

因此, 科学复习课需要兼备感悟和方法两个重要因素。把这两个因素摆在教学过程中的突出位置, 是实现科学复习课应有效益的核心步骤。

二、“感悟—方法”教学策略的操作流程

在实践中, 笔者逐步形成了“感悟—方法”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情境→参与→感悟→引导→方法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并非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经历这五个步骤, 可根据实际需要取舍) , 如表1所示。

三、运用“感悟—方法”教学策略的课例

以下笔者以“光学复习”为例谈谈“感悟—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 学习任务分析

通过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束光, 通过光在日、月、地之间传播时所遇到的各种情境, 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等知识串联在一起进行教学。

(二) 教学流程

因为这一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较多, 所以在讲授“光的本质”之后, 再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 问“我来自哪里”, 讲授光源

情境:“我来自哪里?”

感悟:“反思在我们曾遇到过的有关光源的题目中, 易错的有哪些?”

方法:学会寻找并利用基本概念判断正误。

【实践反思】让学生逐渐养成从本质着手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反思错题的习惯。

2. 问“我在太空中传播有何规律”, 讲授光的直线传播

情境:“我在太空中传播有何规律?”

感悟:“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均是因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说说教室中存在的同类现象。”

方法:学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实践反思】科学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对身边事例的关注中来, 久而久之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问“这是什么”, 通过设计月球上的角反射器讲授光的反射

情境:“这是什么?” (呈现月球表面放置的角反射器, 如图1。若将角反射器每个凹陷简化, 它可看作由两块连在一起且相互垂直的平面镜。)

参与:如图2所示, 光束L2与水平面成30°射向S1后, 想沿与L1平行的方向 (与竖直面成30°) 返回地球, 它能否实现理想?若不能, 请利用一个平面镜, 帮它完成心愿。可小组讨论。

感悟:“以前碰到过类似的题目吗?此题的切入口在何处?”

引导:“如图3所示三个作图题对解决此题有帮助吗?”

方法: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只要知道任意两线的位置, 就能确定第三线的位置。求界面位置可以归类到求法线位置。

【实践反思】这个新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了利用光的反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此题虽复杂, 但通过引导后能找到此类作图的方法, 从而能通过做一道题而晓一类题, 这在复习课中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4. 问“我分身有术吗”, 讲授光的折射

情境:“我分身有术?” (利用光斜射入水面产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过渡到讲授光的折射。)

参与:以4人小组为单位, 将光的折射规律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可借鉴光的反射定律的总结。

感悟:“在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的基础上, 类比出光的折射定律中‘三线共面、两线分居’的特点, 并概括两角关系。”

引导:“如图4所示, 大家能发现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吗?”

方法: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 或者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 空气中的角度大。

【实践反思】通过对新旧知识的类比、内化,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通过持久的强化, 让学生能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于其他学习中。

5. 问“我怎么被晃晕了”, 讲授凸透镜成像

情境:“我怎么被晃晕了?” (通过“我”钻进如图5所示天文望远镜的情境引出并讲授凸透镜成像。)

参与:先通过作图找出点光源S通过凸透镜后的像点, 再要求通过作图找到AB、CD、EF、GH通过凸透镜成的像 (如图6) 。

方法:通过作图的方式给学生一种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新方法。

实验复习的感悟 篇9

一、吃透教学标准, 细化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苏教版《实验化学》努力构建和设计独具特色又切实可行的教材体系、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实验化学》按单元、课题形式编排, 每个子课题由“知识预备、方案设计、记录结论、拓展课题”栏目组成, 以化学实验技能及要求的难易、繁简为序, 知识为技能服务,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基本思路、方法的学习, 把实验能力循序渐进地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独特的实验课程体系,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 结合中学化学实验的特点, 《实验化学》精心选择了16个实验课题、21个拓展课题, 编写成7个专题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课题的内容体系主要由“知识预备”、“课题方案设计”、“记录与结论”和“拓展课题”四部分组成, 各组成中穿插有一定针对性的支持性栏目。为了有利于本课程具体实施, 结合模块特点和教学的实际要求, 专门为教科书配套了《教师教学用书》, 与教学同步, 浑然一体, 满足教学中的可能需求, 如在“教学设计”中对实验课程的组织进行指导、建议外, 还特别将“实验说明”细化为实验目标、预习指导、实验要求、改进与建议、问题与讨论等几个方面, 对每个实验全过程的教学做出具体、详尽的指导;对教科书中的拓展实验, 提供说明与提示, 加强实验的可操作性。

二、精心选择教法, 优化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和其他选修模块中, 都不缺少化学实验的学习内容, 但《实验化学》模块和化学课程的其它模块就化学实验而言, 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

1. 实验内容的编排方式。

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内容是渗透在各模块学习的内容之中, 而《实验化学》是依据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 (如“物质的分离”、“物质性质及反应规律的研究”、“物质的检验”、“物质的制备”等) 来编排的, 依据实验学习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作载体。

2. 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内容不要求系统学习化学实验知识、技能, 主要是运用实验手段为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运用实验方法验证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物质性质与变化规律。《实验化学》在化学实验知识、方法、技能上要求的深广度在所有各学习模块中是最高的。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以必修模块的内容为基础, 依据实验学习的需要, 适当提高拓宽。

3.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实验化学》的学习以实验课题的完成来驱动学习任务的完成, 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讨论、思考和协作学习, 也更需要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 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单纯为实验而实验的教学目的是不全面的, 要使学生走进实验室, 培养动手能力, 克服“黑板实验”只听不做的弊端。例如, 学完《实验化学》 (苏教版) 专题3拓展课题“新装修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浓度的检测”后, 我们可以开展探究活动, 研究问题是“怎样判断地窑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威胁进入其中的人的生命?”。

三、科学使用教材, 整合课程资源

本册教材共编入了36个实验研究课题 (包括拓展课题) , 若一个实验课题安排一个课时就需36个课时, 这在规定的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上是无法安排的, 我们将《实验化学》模块的内容进行拆解, 授课安排进行调整, 分散穿插在高一、高二、高三的有关专题中, 既在新课教学中具有学生实验, 进行探究性学习, 又节省了教学时间, 并保证了知识的连续性。具体内容分配如下:

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 可把实验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 如实验知识的预备、相关资料的查找等;部分实验活动可在普通教室进行, 如实验原理的分析、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验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等。拓展课题主要是为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而设, 可把拓展课题作为部分学生课外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或选用拓展课题中的某些内容作为扩大学生化学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研究能力的素材。

《实验化学》依据实验学习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作载体, 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以必修模块的内容为基础, 依据实验学习的需要, 适当提高拓宽。《实验化学》中新增的化学实验知识点如下:

1. 新增仪器:

保温漏斗、布氏漏斗、吸滤瓶、移液管、抽气泵、洗耳球、干燥器、电子天平。

2. 新增的实验操作:

(1) 纸层析法; (2) 热过滤; (3) 抽滤 (吸滤) ; (4) 倾析法。

3. 新增的知识生长点:

(1) 毛细现象; (2) 影响晶粒生成大小的条件; (3) 乙醇的消去; (4) 乙醇的氧化; (5) 亚硝酸钠的性质; (6) 去极化剂; (7) 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检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改变一些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 而是一种观念更新。我们应该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 用正确的观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 对教材进行开发, 使教材内容在我们设计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

实验与感悟 篇10

英国汤恩比博士的著作《展望21世纪》中提到, 世界面临越来越多的危机, 只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才能拯救世界, 我们应继承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 有民族自信心, 现在外国人在研究中国文化, 在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弟子规》是儒家孔孟学说的根,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根, 《十善业道经》是佛家的根, 《四库全书》《大藏经》浩如烟海, 我们可以先学根本的东西, 慢慢提升境界, 不仅要重视教育, 更要重视教育的内容, 让学生在人生的宝贵求学中打下坚实的做人基础, 有德行, 有技能, 成为有用之才。国家投巨资办学, 就要办好, 并要十分注意办学的内容,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素质, 拥有技能, 提升境界, 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在人的教育问题上, 我们的老祖宗是用儒释道的教育, 教人懂伦理道德, 懂因果, 如果人明白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做起事来就有所顾忌, 就会想到因果报应, 不会胡作妄为。所以, 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应与以法治国结合起来, 法律健全, 人人懂法, 人人懂因果, 教育者的责任重大, 只有我们认真去实施, 整个社会风气才会改变, 在职业教育方面显得优其重要, 因为现在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都不是很好, 把这群孩子培养好, 对社会的贡献就最大, 将来社会安定这群孩子起决定作用, 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不仅在学校中接受圣贤教育, 在家庭中, 父母的言行也很重要。在社会教育中, 媒体的作用重大, 网络、电视、电台、报刊、杂志应以教育人为己任, 而不是仅仅为了娱乐和挣钱, 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教育, 人人争做圣贤, 整个社会风气才会改变, 形成人人读圣贤书, 走圣贤路, 学做圣贤人的氛围,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是成圣成贤, 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学校有用之人, 德才兼备, 良好的社会风气, 对学校的教育影响最大, 首先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成为有德行、有技能、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有爱心, 身心健康的有用之人。社会风气的形成, 应从家庭教育开始, 父母的观念变了, 社会才会改变, 整个社会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努力才能成功的, 缺一不可。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则, 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道德, 社会中人人讲伦理道德, 讲因果教育,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学校中教师讲德行, 身体力行, 严格要求学生, 耐心教诲学生, 不厌其烦。这样, 学生接触到的才是良好的教育, 社会上的电视、电台、网络、报刊、杂志等能够弘扬伦理道德因果教育, 教导人向善, 良好的教育信息, 这样学校教育才会比较容易教导好学生。否则, 在学校中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 接受良好的教育, 走向社会, 信心不坚定的一定受到影响, 马上被社会中的坏习气带坏, 变得自私自利、追逐名利,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不爱父母, 不敬师长, 不节俭, 把奢侈浪费当潇洒, 善恶不辨, 是非颠倒。所以, 社会风气靠每个人的努力, 家庭有责任, 学校有责任, 社会中的媒体导向有责任, 真正落实八荣八耻, 学生才能有好的品格, 好的修养, 经得起风雨磨难而不改变自己的高尚志向, 心理健康, 能应对各种困难, 而不偏离人生正确的轨迹, 现在许多孩子以我为中心, 心理脆弱, 经不起人生的挫折, 不懂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仁爱和平, 从小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才真正懂得爱, 但父母的爱不是溺爱, 而是慈爱, 有理性的爱, 孩子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懂得爱父母, 爱师长, 爱社会, 爱自然, 爱这世间的一草一木, 人与人之间友爱, 社会祥和, 自然和谐, 这样每个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慈爱, 在社会中感受到博爱, 在学校中感受到友爱, 这样每个孩子的成长一定是正常的, 孩子的成功, 又可回报家庭, 报效祖国, 给更多的人带来利益, 这不仅是理想, 也是可以变为现实的。

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 这不是一天形成的,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 只要善于引导, 就可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既要有好的品格, 又要有一技之长, 才能立足社会。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虽然不高, 但在进实验室做实验的过程中, 却非常感兴趣, 很爱动手, 愿意学技能, 对多掌握技能的事, 很乐意参加, 让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 多参加实践, 实践可帮助理论的理解, 理论可指导实践。比如,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 学生在做计算机硬件组装前, 先熟悉步骤和方法, 熟悉理论后, 再进行实验。学生在实践中熟悉了:中央处理器 (CPU) , 内存储器, 主板, 外部存储器, 硬盘存储器, 光盘存储器, 显示卡, 显示器, 声卡, 网卡, 电源机箱, 等等, 这些在书本中感觉非常抽象的东西, 一进实验室, 接触到计算机, 先拆开再组装, 然后针对实物一一报出部件的名称, 熟知了机箱内的部件后, 然后按熟知的步骤进行组装, 开始组装成功需二十几分钟,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可以只用三分多钟就可组装成功, 硬件组装成功后, 然后是软件的安装,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同样感受到欣喜,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 才能由生疏到熟练, 不会忘记, 记忆深刻。每个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 组装成功带来小小的成就感, 为学计算机维修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技能的训练必须多参加实践, 只有多参加实践, 技能才能得到训练和提高, 理论才能得到消化和吸收。学生普遍对技能感兴趣, 除了多进实验室外, 还应有相应的实践基地, 提倡校企合作, 学生在实践中会感受到素质的提高, 多动手, 多思考, 才能提高技能, 多参加社会实践还可以开阔眼界, 知道现实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了解自己的不足, 发挥自己的特长, 制定适合自己、适应社会的人生发展目标。

高中化学实验的复习对策 篇11

关键词:高考;化学;实验;复习对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操作、观察、分析等多项功能。下面介绍几种高中化学实验的复习对策。

一、归纳、整理化学实验知识,使零散的实验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能够达到线索清晰、熟而不漏、灵活运用的效果,这是化学实验复习的首要任务。诸如“物质的保存”“实验基本操作若干”“定量实验原理、步骤和误差分析”“重要的有机实验”等实验知识在总结中掌握规律,学透、学细,抓住关键知识点,以点带面,互相联系,点面结网,全面复习。

二、认真回顾平时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情境,翻阅实验报告,了解具体实验的原理、操作、试剂、现象、要求和经验教训,在每个实验的细枝末节上下功夫,必要时到实验室重新实验。

高考试题的设计,要求考生能灵活运用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题目具有“实验意境”,只有亲自动手做过实验并认真观察分析的考生才能正确解答。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理综第28题,实验制备溴苯就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和迁移,只有深刻理解溴苯的性质才可解题。

三、分析近年来高考化学题型、考查的内容和考查形式,明确高考对实验内容考查的趋势、要求和重点,做到复习目标明确,复习思路对路。特别要对近年来的实验考查“热点”和“空白点”做出系统分析,对下一年考试进行科学的预测。

四、加强各种实验题型的训练。通过审、析题和解题思路、解题策略的研究,掌握不同类型实验题目的特点和解题规律方法,以求熟能生巧、巧能应变的练习效果。

例如,实验方案设计题,是竞赛和高考试题中考查能力的重要题型。题型的特点是:试题提供一定数量和种类的仪器,要求设计一个科学合理、步骤完整的实验方案,来完成其实验任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有:

1.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方案要进行优化选择,确定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应具备方法简单便于操作,限于提供的原料和设备,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反应容易控制,实验效果好。确定实验方案前要设计达到实验目的的多种途径,进行比较、分析和优化。

设计方案时,为达到思路清晰便于比较优化,可在草稿纸上以线索的形式勾画出主要步骤和环节,待方案确定后再在主干上“添枝加叶”,完善整个过程。

2.对仪器、药品进行选择,按照仪器组装的方法进行连接,必要时还需画出规范正确的装置图。

3.表述实验步骤时要语言简洁、层次分明、全面准确。尤其要注意使用规范的化学用语,比如取试剂时是“足量”“适量”“少量”还是“过量”一定要分清;溶液的“浓、稀”要分清;叙述的“前后”要分清等。

总之,化学实验应取自教材,高于教材,着眼于巩固“双基”,发展能力,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有机体现;设计的化学实验要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实验过程应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实验疑惑应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争论,使学生思维活跃,能力得以提升。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感悟 篇12

“语文主题学习”教材中的文章, 是紧扣语文课本每单元的内容设置的, 思想教育性强, 艺术品质高。体现了语文新课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 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 趣味性不是很强。因此, 作为爱看热闹的初中学生来说, 大部分学生不爱读, 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去读, 勉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所以, 读起来效率低, 效果差, 收效甚微。鉴于此种情况, 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尽快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增强阅读的效果。

另外, 初中阶段按正常计划开设的课程是十二科, 去掉快乐大课间和一些必要的活动课,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加之初中学生阅读能力较差, 要在课堂上读完所有的文章是不现实的。因此, 利用课堂时间引领阅读和课余时间自由阅读相结合的办法, 才能读完所有的内容。

我校经过三年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探索和研究, 觉得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做法比较切实可行。最关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学生愿意读, 并且还得会读, 是读之有效的前提。对此,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老师正确地引导, 对学生的阅读采用多种有趣的评价形式,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 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具体的做法是:以初二为例, 全体同学都参与评价, 把每个班的学生以四人小组分成十几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评价。每个小组给本组以外的每一个同学的阅读结果打分, 再把所有组给一个同学打的分加起来, 取平均分, 就是个人得分。然后按分数段分为四等。最好的得四个星, 较好的得三个星, 一般的得两个星, 较差的得一个星。最后纳入综合评价, 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这样, 学生就非常重视自己的阅读结果, 也就郑重地对待阅读过程, 从而提高了阅读质量。

至于评价形式, 要依据每单元的内容和学习重点确定。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有关红军长征的, 学习的重点是要求学生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把握记叙的要素, 同时训练口语交际。因此, 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

首先, 明确讲故事的要求:1、讲故事前有一段序言,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并阐明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感受和启发。2、讲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用普通话有声有色有感情地流利地讲述。4、形象要自然、大方, 必要时可以带动作。

其次, 确定讲述的内容。主题学习《长征万里行》中共有47篇文章, 班内前47名同学不能重复, 采用抓阄的方法, 每人确定一篇。后面的同学相对学习困难一些, 可以任选, 可以重复。

这样, 全册中每一篇文章都能涉及到。学生为了充分展示自己, 对阅读就产生了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 详细阅读, 认真准备。每人熟读了一篇。

第三, 讲评故事。第一周作好准备, 第二周拿出4节课讲评故事, 每个同学在听评故事的过程中, 对每一篇文章有了较清楚的印象, 然后稍一浏览就熟悉了。这样, 学生在乐中阅读, 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两周就读完了一本书, 并且效果很好。

第二单元《仰读祖国》, 其中有爱国的英雄人物、爱国故事、名言警句、诗歌等, 内容丰富。以办手抄报和朗诵的形式来评价。办手抄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看哪组办得内容充实, 涉及面广, 还要有心得体会、评论等。朗诵要每个同学都参与。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以写感悟为主要形式, 看谁写得多、写得深刻, 对文章的语言品味、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法、以及对亲情的认识等都可以写出自己的体会。第四单元《江山多娇》以摘抄读书笔记和画画以及做“导游”为主要形式。含有各种修辞手法的, 按不同的修辞分类摘抄, 看谁抄得多且有价值。描写景物精彩的段落, 不仅要摘抄, 还要依据文字, 画出画来。文与画是相通的, 其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本身就是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的图画, 因此, 借助图画再现文章情景, 可以把文章具体化、形象化, 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看谁组织的导游词更吸引读者。总之, 不管采取什么形式, 都要评出等级。这样不断改变形式, 学生阅读起来不仅不感到枯燥, 而且读得更有价值。又因为分等级评价, 强烈的好胜心和荣誉感, 更激励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因此, 要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就要营造活泼生动的阅读气氛, 使学生乐读、爱读, 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但是, 要采取什么样的形式, 不能仅仅围绕学生的兴趣而定, 必须扣学生的学习目标。教育学认为, 人类学习的过程, 就是了解前人已经获得的经验和规律的特殊认识过程, 而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可以快捷地积累知识, 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书是不断走向发展创新的正确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他们不是专业读者, 读的也不是专业书籍, 他们应该借助文本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增强语感, 学习运用语言的规则和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从而能够进行更广泛的、更高层次的阅读, 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和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语言及运用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

因此, 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在此过程中, 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 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 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 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要达到阅读的目的, 老师一定要作好引导, 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学生在阅读主题学习教材时, 不同的文章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读, 对描写精彩和写作方法需借鉴的的文章要细读;只需知道内容大概的文章要浏览;对只需寻找相关知识的文章进行跳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本领, 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文章, 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

上一篇:玉米新品种铁源3号下一篇:业扩供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