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

2024-09-17

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精选12篇)

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 篇1

1 工程概况

冠盛国际星城9#楼, 位于某市刺桐路与湖心街交叉口东南侧。本工程为地下一层, 主体18层框剪结构, 建筑面积为24185.6m2, 建筑物檐口高度为55.35m。该工程为二类民用建筑,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耐火等级为二级 (地下室一级) 。

拟建建筑设一层地下室, 开挖深度5.0m, 基底标高0.40m, 地下室边界北离已建华商住楼约25.00m, 其余方向开阔。该工程为二级工程, 场地为二级场地, 地基为二级地基, 勘察等级为乙级, 设计地坪标高为5.40m, 结构类型为框剪———抗震墙, 最大单柱轴力为5000KN, 地下室埋置深度为5.00m (含承台高度) 。

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是地下室工程的最大施工难点, 本地下室施工面临建筑行业的三大难题:基础、材料、防水。本攻城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案, 结合良好的质量控制措施, 满足了工期及质量要求。

2 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

本工程基础为筏板基础, 板厚1.0m、1.8m、2.3m, 局部电梯井部位混凝土深约厚达5.3m, 属于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整体混凝土工程量约为4900m3, 混凝土强度等级C30S6。部分外墙吊模处为C40S8, 这种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施工具有水化热高、收缩量大、容易开裂等特点, 故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作为一个施工重点和难点认真对待。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重点主要是将温度应力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 防止和降低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因此考虑采取如下施工措施。

2.1 混凝土配合比

考虑到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 在混凝土级配及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1) 选用32.5普通硅酸盐水泥, 大沙河的河砂, 石灰石矿的石子。

(2) 外加剂采用WG-I高效复合防水剂, 在混凝土中掺入水泥重量0.8%, 初凝时间控制在12~14h。

(3) 掺入粉煤灰, 以替代部分水泥用量, 推迟混凝土强度的增长, 从而减少水泥水化热的不利影响。采用华能Ⅱ级粉煤灰, 细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掺量应通过大连市检测中心试验确定。详见配合比。

(4) 施工期间, 要根据天气及材料等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配比, 并且应避免在雨天施工。

(5) 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 保证骨料级配良好。控制石子、砂子的含泥量不超过1%和3%, 且不得含有其他杂质。

2.2 温度控制

为控制好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不超过25℃, 施工中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尽量降低混凝土入模浇筑温度, 必要时用湿润草帘遮盖泵管;

为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热过快, 避免内、外温差过大而产生裂缝, 混凝土终凝后, 立即进行保温养护, 保温养护时间根据测温控制, 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基本相同时 (约4~5d) , 撤掉保温养护, 改为浇水养护。浇水养护不得少于14d;保湿保温养护措施:先铺一层塑料布, 上面铺二层草帘子, 根据温差来决定草帘子的增加量。如遇雨天必须在草垫子上再增加一层塑料布防雨, 并做好排水措施。

2.3 浇筑方案

2.3.1 泵车方案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尺寸较大, 为防止冷缝出现, 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 施工时采取斜面分层、依次推进、整体浇筑的方法, 使每次叠合层面的浇注间隔时间不得大于8h, 小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现场采用2台地泵 (1号, 2号) 、2台汽车泵 (1号, 2号) , 2个溜槽相结合起来进行浇筑。要求施工队准备四组人, 结合现场具体浇筑实际情况调动, 要求一定确保每一下料口混凝土能很好地覆盖上层已浇筑的混凝土, 避免形成冷缝。按计划, 底板混凝土浇筑在晚上开始, 首先采用2台地泵、2台汽车泵自人民路一侧开始后退浇筑, 在第二天早晨, 应浇筑至核心筒位置处 (核心筒位置处混凝土方量骤增) , D、E轴线之间。在此前当斜坡混凝土已流至核心筒电梯井坑底处时 (即集中浇筑核心筒处混凝土前约2~3h) , 搭设在核心筒处的2个溜槽开始参与浇筑。在这一阶段, 1号地泵、2号汽车泵, 2个溜槽结合起来进行浇筑。其中, 2号汽车泵沿安乐街一侧行走参与帮助浇筑东侧底板混凝土, 这样, 每一下料点均可从容完成其应浇筑方量, 保证浇筑的整体性。浇筑完核心筒后, 2号汽车泵在安乐街一侧, 1号汽车泵在万民巷一侧, 与1号地泵、溜槽配合, 整体推进, 直至完成。

2.3.2 溜槽搭设

由于电梯井、集水坑处混凝土浇筑方量很大, 单靠地泵无法满足8h内浇筑完。为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筑, 不出现冷缝, 要求在两地泵混凝土浇筑到核心筒前, 开始利用溜槽向电梯井、集水坑内倾泻混凝土, 以期达到与地泵混凝土共同向前推进的目的。

溜槽的设置要求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溜槽的每一下料口尽量布置在电梯井、集水坑内, 其间距为3~5m;

预先在每一分散下料口处设置铁挡板, 用以人为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方向;

溜槽随浇随撤, 施工队应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溜槽上口高度应距地面约1.5m, 以便使混凝土从罐车顺利倒入溜槽内;

为控制好从具有较大高差的溜槽上流淌下来的混凝土, 要求施工队预先在上皮板筋铺好竹胶板, 以使混凝土从竹胶板上流入底板内;

为防止溜槽流坠混凝土形成冷锥体, 预先沿溜槽下方铺好五彩布, 接住流坠混凝土。

2.4 混凝土的振捣

在每一下料口, 3个振捣手均匀分布在整个斜面, 沿图示中小箭头方向推进, 确保不漏振, 使新泵出的混凝土与上一斜面混凝土充分密实地结合。振捣应及时、到位, 避免混凝土中石子流入坡底, 发生离析现象。

混凝土采用机械振捣棒振捣。振捣棒的操作, 要做到“快插慢拔”, 上下抽动, 均匀振捣, 插点要均匀排列, 插点采用并列式和交错式均可;插点间距为300~400mm, 插入到下层尚未初凝的混凝土中约50~100mm, 振捣时应依次进行, 不要跳跃式振捣, 以防发生漏振。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30s, 使混凝土表面水分不再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止。为使混凝土振捣密实, 每台混凝土泵出料口配备4台振捣棒 (3台工作, 1台备用) , 分三道布置。第一道布置在出料点, 使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 第二道布置在坡脚处, 确保混凝土下部密实, 第三道布置在斜面中部, 在斜面上各点要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距离和插入深度。

2.5 混凝土表面处理

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水泥浆较厚, 且泌水现象严重, 应仔细处理。对于表面泌水, 当每层混凝土浇筑接近尾声时, 应人为将水引向低洼边部, 处缩为小水潭, 然后用小水泵将水抽至附近排水井。在混凝土浇筑后4~8h内, 将部分浮浆清掉, 初步用长刮尺刮平, 然后用木抹子搓平压实。在初凝以后, 混凝土表面会出现龟裂, 终凝要前进行二次抹压, 以便将龟裂纹消除, 注意宜晚不宜早。

2.6 突发事件的处理

对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混凝土连续浇筑的突然事件, 应做好充分的预防、准备工作:

针对在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水泵损坏问题, 施工前应做到每一种型号都有备用泵;

因整个底板的混凝土浇筑时间较长, 这期间天气又可能发生变化, 故应做好充分的防雨工作;

为防止因偶然事件引发施工现场全面停电而造成混凝土无法连续浇筑的现象发生, 施工前应设法与供电所连接上备用电;

为防止施工期间发生振捣棒损坏而影响施工质量, 施工前每一下料口均应配有一台备用的振捣棒。

2.7 混凝土测温及监控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 必须进行监测, 检测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结构中心温度。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当混凝土内、外温度差超过25℃时, 应紧急增加覆盖一层草帘, 控制温差。

2.8 施工注意事项

为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不出现质量事故, 施工前应周密计划, 统一协调, 使施工有条不紊地进行。

混凝土浇筑应注意使中部的混凝土略高于四周边缘的混凝土, 以便使经振捣产生的泌水向四周排出, 以减少混凝土表面产生的浮浆。在整个浇筑期间, 各工种都要设专人加强对钢筋、模板、塔吊预埋铁件的看管, 防止走动。

加快基础回填土, 避免基础结构侧面长期暴露;适时停止降水避免降温收缩与干缩。

外墙吊模处因其不易保温、易出现温差过大而成为施工中的薄弱环节。要求施工队在此处精心施工, 养护期间根据墙体宽度覆盖一层五彩布, 再覆盖一层麻袋, 若赶在雨天则内部加衬一层塑料薄膜, 以确保施工质量。

混凝土泵管架设要牢固, 并考虑好人行走路线。

浇筑混凝土前, 施工队放线人员应在钢筋上做好混凝土标高的控制标志。有墙筋时, 在墙筋上放出标志, 无墙筋时, 可在底板上皮筋加焊一根Ф12钢筋用以放线。

混凝土表面二次磨压后应进行扫毛处理。

为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时出现冷缝, 要求施工队派专人看管流淌在低洼处的混凝土, 必要时插上小旗, 已使其在初凝前得到及时的覆盖。

3 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效果

由于制定了周密的施工方案, 在施工中加强过程控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地下室底板混凝土采用一次整体浇注方法施工, 不留施工缝。底板模板使用砖模, 水泥砂浆压光。底板钢筋连接使用墩粗直螺纹接头 (每根端部最后一节收尾钢筋, 采用单面搭接焊接头, 有利于保证钢筋端部位置正确) , 减少巨大的焊接工作量, 加快施工速度。底板混凝土垫层使用混凝土汽车泵浇注, 底板混凝土使用汽车泵、固定泵及配合溜槽施工。底板混凝土采用保温养护, 电子测温仪测温, 根据混凝土实测温差, 随时增加覆盖材料, 避免混凝土出现收缩裂缝。

事实证明, 上述施工方案是成功的, 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工期要求。

摘要:某市冠盛国际星城9#楼地下室工程为滨海地区高层建筑在软弱地基上建造地下室的典型案例, 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复杂。在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中, 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 并结合施工质量过程控制, 满足了施工工期及质量要求。

关键词:地下室,大体积混,施工,方案

参考文献

[1]郭正兴.土木工程施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余群舟.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李建峰.现代工程土木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 篇2

地矿所项目部

地矿所友谊路住宅楼 C35、P6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报告

一、工程概况

地矿所友谊路住宅楼由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集资兴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中天建设集团西安公司承建,西安普迈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商品混凝土由西安秦岭混凝土责任有限公司提供,自2002年6月25日16:30时开始浇筑,到6月28日11:00时浇筑结束,浇筑混凝土方量2300余方。该基础筏板为上下两层Ф25@100配筋,筏板形状尺寸为71.5*20.1米,厚度1.5米(电梯井部位厚度达到2.95米);施工方案采用一次性连续浇筑。为了防止基础筏板中心温度与表层温度相差太大,产生有害裂缝,决定采用现场测温方式以监控混凝土内外温度变化,为混凝土施工及后期保温养护提供信息指导。

二、测温工具

温度计

三、测温点布置(详见附图)

四、主要控温措施

1、精选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既考虑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也要注意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1采用级配良好,洁净的泾河1—3CM卵石,含泥量应小于1.0% ○2采用郭杜中砂,含泥量应小于2.0% ○

中天建设集团西安公司

地矿所项目部

3采用水化热较低的普通42.5R水泥 ○4掺用占水泥用量32%的优质Ⅱ级粉煤灰 ○5掺用sty-AⅡ型混凝土泵送剂和AEA-3膨胀剂,以减少水灰比○和收缩

6C35P6混凝土配合比为:秦岭42.5R水泥310 kg、粉煤灰100 ○kg、AEA-3 35 kg、sty-AⅡ13kg,中砂690kg,1~3cm卵石1100kg,水175kg。

2.加强保温保湿养护,严格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

大体积混凝土保温养护的目的,其一是减小混凝土表面的热量和水分损失,降低温度梯度,防止出现表面裂缝;其二是延长混凝土散热时间,使混凝土强度得以充分发展,应力松弛得以充分进行,以控制温度应力小于其抗拉强度,杜绝贯穿裂缝的产生。

本工程采取的主要保温保湿养护措施有:

①混凝土浇筑并抹压后覆盖一层塑料布和2~3层毛毯,毛毯应互相搭接20cm,以充分保温保湿。另外在覆盖不严的部位,如剪力墙、柱子根部24小时派专人用40~50ºC的温水浇水保湿。

②外墙插筋、剪力墙、柱子里面等处用毛毯填塞。③严格控制降温速率≤2 ~4ºC/d。

④延长拆模时间。

五、测温情况

混凝土测温工作及混凝土温度变化过程主要分为后浇带以东(8、9、10、11、12点)的升温、降温两个阶段,后浇带以西(7、6、5、中天建设集团西安公司

地矿所项目部 4、3、2、1点)的升温、降温两个阶段,共分四个阶段。1.6月25日~6月27日.后浇带以东部分浇筑起点是东北角部分(即11点处),从入模时的34ºC上升到最高71ºC。这一阶段混凝土温升速度快,绝对温升较高,平均温升速率1.61ºC/小时。主要原因在于气温偏高,日最高温度达33ºC,混凝土堆积较快;导致混凝土水化速度加快,水化热短时间内大量放出,使混凝土温升速度相应变快,绝对温升较高。随着两条自然浇筑带的形成,混凝土斜面分层连续推进,自然流畅,形成分层浇筑,从而避免了各层混凝土温峰的集中出现,有效降低了混凝土内部的绝对温升,其余几点升温速率有所降低,10#、12#点平均升温速率0.7ºC/小时;8#、9#点的平均升温速率为0.9ºC/小时,相比较8#、9#点的升温速率高于10#、12#点,主要是8#、9#点位于电梯井处,筏板厚度较厚(2.95米),从而也在8#点出现了最高温度78ºC。根据现场所测温度情况,逐步增加覆盖材料,特别在电梯井部位,覆盖层数达到了六层,从而也保证了混凝土表面温度保持在50ºC余度。2.6月27日~6月29日

后浇带以西部分,从27日3:00开始浇筑,由于当时下雨气温下降,入模时的温度为26ºC,这一阶段混凝土温升较慢,绝对温升较前期低。3#、5#点平均升温速率0.8ºC/小时,1#、2#、4#、6#、7#点平均升温速率为0.6ºC/小时,此部分最高温度出现在3#、5#点74.2ºC。

中天建设集团西安公司

地矿所项目部

这两个阶段测温工作的特点在于监控混凝土入模温度和混凝土内外温差,掌握温度变化信息,指导混凝土保温覆盖工作,对全场混凝土测温点进行全天24小时监控,每两小时巡测记录一次,并随时报告温度变化情况,对混凝土进行精确的覆盖保温。6月27、28根据实际温差情况,当时由于下雨气温下降增加一层毛毯保温,电梯井部位增加二层塑料布和二层毛毯。

3.6月27~7月7日

后浇带以东部分混凝土开始降温,8#、9#点从温峰时的78ºC下降到48ºC,平均降温速率3ºC/天,12#、11#、10#点平均降温速率为3.2ºC/天。这一阶段除6月27日上午下雨气温较低外,大部分天气以晴为主,日平均气温27ºC左右,为混凝土保温工作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整个降温阶段较为平稳,没有出现大的温度突变。

3.6月30~7月7日

后浇带以西部分混凝土开始降温,3#、5#点从降温时的74.2ºC到44ºC,平均降温速率3.7ºC/天。1#、2#、4#、6#、7#点平均降温速率为2.5ºC/天。

降温阶段测温工作重点在于控制降温速率,同时密切注意全场混凝土保养情况,避免混凝土因失水造成干缩开裂,则安排专人进行洒水养护,以确保混凝土始终处于湿养状态,同时检查硬化后混凝土表面养护情况。

以8#点混凝土温度发展情况绘制温度曲线图。

中天建设集团西安公司

地矿所项目部

六.测温结论

本工程采用了多项温控技术包括优选混凝土配合比、掺入粉煤灰、外部以塑料布复合毛毯覆盖保温等。由于测温点布置均匀合理,监控及时,特别在整个温控过程中,得到甲方、监理通力协作,在混凝土升温阶段和降温阶段分别严格控制了保温和保湿两个关键环节,从而使2300余方C35混凝土温度平稳过渡,全场混凝土未发现有害裂缝,温控符合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降温速率正常,混凝土质量好,为上部高层结构奠定了一个坚实安全的基础。

中天建设集团西安公司

地矿所项目部

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 篇3

【关键词】温度应力;干缩应力;贯穿性裂缝;非贯穿性裂缝

1.裂缝的特征

该裂缝称为内约束裂缝,有走向规则不定,但结构属于梁板体系或较长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大体积或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属于收缩性贯穿裂缝,裂缝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另一种属于物体表面与外界气候的温差,引起构件表面急剧收缩,产生表层无规则的浅层裂缝及构件表面与构件的中心温差与收缩产生表面较深层裂缝,但属非贯穿性裂缝。

2.危害性

贯穿性裂缝,地下室底板将引起底板漏水,影响结构安全度及使用功能,这种裂缝是致命的。表层产生浅层及深层的温差收缩裂缝,虽然是非贯穿性裂缝,但必须加以处理和补强措施,否则也会影响使用年限。

3.原因分析

3.1水泥选用不当,水化热过高,水泥水化热引起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而产生裂缝

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每克水泥水化放热量约达120cal/g,混凝土内部升温约在300c以上。当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度差大时,就产生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与混凝土厚度及水泥用量,品种有关,与混凝土结构尺寸愈大,厚度愈厚,温度应力愈大,引起裂缝的可能性愈大。

3.2混凝土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

大体积钢筋混凝土与地基浇筑在一起,当结构产生温度变形时,受到地基的限制,而产生外部约束应力,当混凝土升温时,产生膨胀变形约束,中心产生压应力,此时混凝土弹性模量小,徐变和应力松驰度大,使混凝土与地基连接不牢固。当温度下降,中心产生较大拉应力,此时混凝土抗拉强度低于温度产生拉应力时,混凝土将出现垂直裂缝,此裂缝往往是贯穿性裂缝,这是影响到结构安全度和使用功能,是致命的裂缝。当混凝土内部由于水泥水化热而形成结构中心升温高,热膨胀大,中心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钢筋的约束力,同时也会产生深层裂缝,是非贯穿性裂缝也会影响使用年限。

3.3外界气温度化的影响

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常受到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外界气温越高,浇筑温度也愈高,当气温下降,特别是气温骤降,会大大增加外层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梯度,会造成温差与温度应力,使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

3.4混凝土的收缩变形的影响

①混凝土塑性收缩变形发生在混凝土硬化之前,混凝土仍处于塑性状态,它产生主要是上部混凝土的沉降受到钢筋和骨料限制或平面面积较大的混凝土,其水平方向的减缩比垂直方向更难,这就会形成不规则的深层裂缝,这种裂缝通常是互相平行。

②混凝土的体积变形,混凝土在终凝后体积产生变化,有可能产生收缩或膨胀,随之温度变化而變化。

③干燥收缩是混凝土中的水份80%要蒸发,20%水份是硬化所需。随着水份蒸发就会出现干燥收缩,表面干燥收缩快,中心干燥收缩慢,表面收缩应力受到中心收缩应力的约束,表面产生拉应力而出现裂缝。

④混凝土匀质性影响,配合比不严格计量,其坍落度,外加剂,骨料粒径不同及振捣密实度不同,造成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不同,形成收缩变形不均匀,导致应力集中而引起裂缝。

⑤结构造型差异显殊,厚度差别较大或留孔,留槽都会产生应力集中而形成裂缝。

4.采取对策

(1)降低混凝土中水泥在水化过程中的水化热,减少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差过大产生膨胀与收缩应力。

(2)延长混凝土初凝及终凝时间,因为水泥在水化的总发热量是个常数,延长升温与降温时间,不致于使温度梯度产生峰值,使膨胀与收缩的应力达到最高值,裂缝迅速加大。

(3)合理选用混凝土粗细骨料,水灰比,掺适量微膨胀剂,缓凝剂,使结构产生自应力,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能力,减少由于热胀冷缩产生结构裂缝及提高抗渗能力。

(4)加强混凝土的养护,采取有效表层保温,保湿措施,使外界气温与混凝土表面温差不宜过大,散热过快,并保持足够水份,使混凝土水化与凝固更完善,减少温度梯度,膨胀与收缩更均匀。

5.控制措施

(1)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热,应选用低水化热矿渣水泥,其标号不低于425#最好用525#标号,水泥用量少,水化热低,同时在混凝土掺些一级或二级粉煤灰,它是一种活性材料,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加强了粉末效应,提高混凝土和易性,减少水灰比,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降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减少干缩。改善裂缝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2)混凝土的收缩随之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增加而增加,随着粗细骨料的粒径加大而减少,石子含泥量必须少1%,砂、用中粗砂、其含泥量应不少于2%,这是减少干缩应力,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的重要措施。

(3)严格控制水灰比,水是影响混凝土收缩主要因素,因此采用减水剂、减少水灰比,改善混凝土和易性,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少内约束应力产生裂缝。

(4)配制混凝土加入适量缓凝剂、来延长初凝和终凝时间,使混凝土内部升温和降温不出现温度梯度峰值,减少裂缝产生。

(5)配制自应力混凝土,掺入水泥用量10%的微膨胀剂(即是UEA或HEA),既是补偿混凝土收缩、抗裂、抗渗,提高早期强度等特点。

(6)对浇注混凝土采用有效保湿的保养措施,用清水浇湿,尽量减少混凝土表面热扩散快、温差大、降低外界环境与混凝土表面的温差值,减少温差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6.施工过程技术措施

6.1选材

水泥选用低热矿渣425#水泥,外加剂采用NF高效减水剂,减水率16.5%,缓凝时间8-10h。粗骨料级配为10—31.5mm,细骨料细度模数要大、采用中砂,粗细骨含泥理低于规范要求。

6.2配合比

425#矿渣水泥:水:砂子:石子:NF高效减水剂:粉煤灰=290:170:732:1100:7.16:108

6.3温度计算结果

A、混凝土内最高温度

根据公式Tc=W.C.Q/Cρ×0.83+FA/50=[(290×0.97×335)/ (0.97×240

0)]×0.83+108 /50=35.760C

B、出罐温度:T1=TC—0.16(TC-Td)=270C

C、浇筑温度:Tj=Tc+(Tg-Tc)(A1+A2+A3)=36.80C

D、砼实际最高温度

Tmax=T1+Tj=35.76+36.8=72.560C

由此可见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内部最高温度经计算超过250C,故表面采用麻袋浇水覆盖保温,保湿养护,此举能使混凝土表面与混凝土内部温差在250C以内以及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也维持在250C以内。

6.4商品混凝土供应,延长初凝时间3h,动用4台搅拌车,每小时浇筑25m3,连续日夜浇灌混凝土量600m3,4天完成浇筑任务。加强专人监督,严格操作要求,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

6.5温度监测

加强混凝土内外温度测试是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温度变化的情况及时采用相应保温,保湿等技术措施,避免由于温差大,而产生对结构有害的裂缝。

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施工探析 篇4

地下室的混凝土出现结构裂缝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一些施工操作的不规范会导致裂缝的出现, 还有不均匀的沉降会造成裂缝的出现以及一些温度应力也会对其造成影响。其中的温度应力是导致地下室裂缝的主要因素。但是在不同部位温度应力的影响程度不同, 就导致裂缝的成因不一。

1.1 底板裂缝

对地下室进行底板的施工时, 先浇筑底板, 在底板下面的基层混凝土是处在环境温度相对平衡的状态。受到温度应力的影响, 不是很大, 但是在上侧底板的混凝土则不然, 因为其所处的具体的温度和湿度环境变化很大。这就很容易出现受到温度应力的影响。加之在施工中混凝土会出现水化热的作用, 这在前期的抗击拉引强度不高, 对温度应力的承受能力很弱时, 极容易造成混凝土的结构出现裂缝的情况。

1.2 外墙裂缝

对于一些长度极长的地下室而言, 其外墙的长度是很长的。在对其进行混凝土的建筑时, 因为在外墙的下部会受到底板的结构约束, 这就出现了外墙处在不够理想的温度和适度的环境之中。如果又出现一些施工的措施不够适当的情况, 就很容易导致侧墙出现一些裂缝的情况。

1.3 顶板裂缝

这里是建筑施工中最容易出现裂缝的地方。底板的厚度一般都不是很大, 加之这个外面所处在的环境的变化又很大, 这就导致顶板和墙体之间的结构约束和产生的引应力, 加之在建设建筑的过程之中, 混凝土的水花热所产生的温度的情况不一。当这个温度应力的大小突破了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抗击拉引力的强度的时候, 就会出现顶板的裂缝。

2 裂缝的成因

2.1 外界气温

建筑的温度和外界的温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外界的气温很高, 建筑的时候的混凝土的温度也就需要相应的增加。如果在最热的时候进行建筑浇筑, 就会出现混凝土的内部的温度增加, 这个时候的散热能力很弱, 这就必然出现很大温度应力, 如果外界的气温很出现下降的情况, 就会相应的增加混凝土的梯度温度, 一旦出现温度的骤降, 就会导致混凝土内外的温差很大, 随着温度的降低, 还会出现裂缝变深的情况。最终会导致整个结构的整体的性能和耐久性的破坏。

2.2 水泥品种

水泥在和水进行反应的时候, 会放出大量的热量。这是混凝土内部温度增加的热量的主要来源。基于此, 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就显得很重要。对水泥的选择是控制这种大体积的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关键因素, 需要重点关注水泥的强度、坍落度和水化热等一些因素。运用早强度的混凝土就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热量的减少, 就会加快混凝土的温度减低的速率, 就很容易出现整个墙体内外的温度形成较大的梯度。从而导致建筑混凝土出现了一些缝隙。

2.3 添加外加剂

有些工程施工会采用泵送混凝土的方法, 为了保障混凝土有着很好的可泵性, 就会运用一些优化混凝土的配方, 适当的添加一些外加剂。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混凝土特征的效果, 可以实现水泥的水热化出现峰值。常用的外加剂主要是木钙。在工程之中的掺杂量要适中, 还有些膨胀剂的使用, 可以产生必要的自应力, 对混凝土进行很好的密实作用, 防治在混凝土开始出现的裂缝, 如果掺杂的材料是粉煤灰, 就可以降低混凝土早起出现放热的情况。

3 工程概况

在这个工程之中, 地下室的底板是C35、S8的防水混凝土, 有3米厚。整个的底板的面积接近8000平方米, 最小的一块的面积是1000平方米, 最大的是1800平方米, 是大体积的防水混凝土。施工的具体的步骤和流程详见图1。

4 材料配比和温度计算

4.1 材料选择和配比

在这个工程之中, 选用的搅拌站的商品是混凝土, 地下室C35, S8混凝土的原材料, 详细的配合比详见该商品的混凝土厂家的设计以及商品的混凝土的出场合格证。它的原材料需要在进行适当的检测之后才能进行。对于地下室的混凝土添加剂和一些粉煤灰需要达到设计要求, 这些物品的品质也需要和国家的一级品的要求符合。符合有关"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和一些必要的环境保护的要求。混凝土和水灰的比最高不能高于0.4, 砂率应该被控制在38%以下, 初凝的时间控制在6到8个小时。混凝土的终凝时间需要控制在初凝之后的2到3个小时, 混凝土的坍落度需要控制早16厘米以内。整个配合比的设计也需要符合相关的要求。

4.2 混凝土温度计算经验公式

5 大体积裂缝控制措施

5.1 连续建筑, 振捣密实

对混凝土的振捣需要运用可以插入式的震动棒进行震动工作。对整个震动棒的施工需要坚持"快速插入缓慢拔出, 操作的顺序需要上下有序"。在整个振动的过程之中, 需要把震动棒放入打开下面混凝土5厘米左右, 用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触有序, 从而能够实现对混凝土重量的控制, 实现浇筑的合理和品质。对每一个点进行振捣的时间控制的时候, 需要看混凝土的表面出现的灰浆, 知道不会再出现气泡为止。对混凝土的振捣顺序也有讲究, 需要从建筑层的底部开始振捣, 然后逐渐向上移动。以实现对每一层的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的保证。

依据混凝土的自然流淌会出现一个坡度的现实情况, 需要在每一个浇筑层的上部、中间和下部都设置三道震动棒。对第一道的设置是在混凝土的卸料点, 这主要是为了实现对上面的混凝土的振实。对第二道的设置是在胁迫的中间位置, 用来实现对中间部分的混凝土的振实。对第三道振动棒的设置需要放置在坡角的地方, 实现对下面的混凝土的振捣, 防治出现混凝土的堆积。在进行振捣操作时, 需要先对出料口外部的混凝土进行振捣, 让混凝土自然的行成一个坡度, 之后再进行全面的振捣。

还要注意对混凝土进行浇筑需要连续的进行。如果需要间歇的, 对时间的控制尽量保持在很短的时间范围内。对混凝土的振捣运用的能够插入式的高频振动棒, 对振动棒的布置需要做到均匀, 运用交错式的顺序进行操作。对于移动的距离的把握最好不要超过作用半径的1.5倍, 对振动棒要做到快速插入缓慢抽出, 对震动时间的控制做好在二十到三十秒钟。

5.2 温度测量

运用测量温度的技术进行对混凝土信息的施工操作, 需要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强度变动之中混凝土的内部温度的分布情况, 依据温度的高低变化不同的情况, 一切从实际出发, 对混凝土的浇筑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指导和相关的施工操作。对温差会延缓降温速率的情况要进行适当的控制。这样的操作和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裂缝的情况。

对于温度的控制, 目标是要实现混凝土中心的温度和表面之间的温度的差值在25摄氏度以下。对于测试温度的点的设置和分布, 需要依据整个平面的形状特点大小和表面的厚度情况实际的进行合理的布置。要实现合理和经济的考虑, 要让点具有代表性, 能够有效的反应出各个局部温度的差异和不同, 对高度断面的考虑, 需要在底部、中部和平面和中部的标间进行测温点的布置。

对于测温点的元位和测量温度的仪器的设置。需要按照平面的点进行布置, 在每个点分设上中下三个点, 对需要埋设的管的底部进行封严操作, 对混凝土每隔8个小时进行一次温度测量, 浇筑3天之后, 每天进行2次测量, 在监测的温度差值达到20摄氏度的时候, 需要发布预报, 如果温度差值达到23摄氏度的时候, 就需要发布警报, 在每次进行测量温度之后, 需要抓紧时间立刻对数据进行汇总, 整理好温差的数据表, 然后送到有关部门和指挥人员, 做好对温度测量的, 每一次的记录和报告, 做好详细和准确的温度测量和记录, 施工和调整做好必要的准备, 保证浇筑的混凝土的温度在适当的范围之中, 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6 混凝土养护和防裂的措施

在混凝土的建筑结束后的2到3个小时之后, 采用刮尺在混凝土表面进行刮平操作, 在初凝之前需要同铁滚碾压多遍, 然后又用挂杆进行刮平, 对混凝土进行收水操作之后还要用木制的抹子对混凝土进行二次的搓平操作, 以实现对闭合收水裂缝的操作, 之后还需要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一些适当的覆盖, 铺设的层次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决定。还需要对蓄水养护做好准备。保持混凝土的整个的湿度和温度。建立起适当的温度控制和预警的机制, 如果混凝土的内外的温差达到了20摄氏度的时候, 就需要做好对保温工作。对保温层进行增加, 保证混凝土内外的温差能够在25摄氏度的范围之内。一旦混凝土的表面的我的难度和环境周围的温度和接近的时候, 整个混凝土的中心温度和环境的温差值比25摄氏度小的时候, 就可以对保温层进行拆除了。

防裂的措施需要从材料的选择到施工工程整个的有效控制, 才能实现对混凝土防裂的控制。

首先是采用低热的水泥, 能够实现对水泥的水化热的降低;其次要在设计方面对地下室的混凝土施工和操作进行规范, 充分的运用混凝土后期的强度;还要做好实际浇筑之中, 对混凝土进行分层操作和浇筑, 从而可以增加散热面。从而实现对散热速率的加快, 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小温度和收缩能力;还需要采取循环水的冷却技术, 实现一定程度的对裂缝的防止;还要做好保温和保湿的工作, 做好相关的养护, 这是施工的重要环节;最后可以运用混凝土的预制冷骨料和加冰进行拌和, 从而实现对浇筑温度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宋萌.李田田.周小凤.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及其控制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12) .

[2]胡竟强.李古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施工观测及分析[J].广东公路交通, 2007 (03) .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学论文 篇5

大体积混凝土指的是最小断面尺寸大于1 m以上,施工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裂缝开展的混凝土结构。其施工特点是:整体性要求比较高,要求连续浇筑;结构的体量较大,浇筑混凝土后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和温度应力。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结构较厚,体形较大、钢筋较密,混凝土数量较多,施工条件较为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必须同时满足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要求。另外,还存在如何控制和防止温度应力,变形裂缝产生等问题。随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不断地提高,高质量的施工技术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建设领域的逐渐扩大,大体积混凝土逐渐应用于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由于混凝土内部蓄热量大,温度应力增大,使得混凝土裂缝的控制问题成为设计及施工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施工准备工作

需要从材料选择上、技术措施等有关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顺利施工。

1.施工材料的选择

(1)水泥:考虑普通水泥水化热较高,特别是应用到大体积混凝土中,大量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在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与混凝土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差,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早期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因此确定采用水化热比较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标号为42.5级,通过掺加合适的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

(2)粗骨料:采用碎石,粒径5~25mm,含泥量不大于1,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较高,同时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

(3)细骨料:采用中砂,山砂(45%)+人工砂(55%),平均粒径大于0.5mm,含泥量不大于5,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

(4)掺合料:根据国内外大量试验资料和工程实践,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后,不仅能代替大部分水泥,而且由于粉煤灰颗粒呈球形起润滑作用,可大大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可泵性,可明显地降低混凝土水化热。为了减少水泥用量,可掺入水泥用量15%~20%的II级粉煤灰取代10%~15%的水泥。

(5)外加剂:为了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减缓水泥早期水化热发热量的要求,宜在混凝土掺人适量的缓凝型减水剂。混凝土初凝时间控制在5h,终凝时间在12h为宜。此外,可加入微膨胀剂。它通过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膨胀水化物――水化硫铝酸钙,使混凝土产生适度膨胀。具有填充孔隙,切断连通毛细孔道的应用,从而提高抗渗性能和抗裂缝性能。目前常用的微膨胀是UEA。

2.混凝土配合比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尽量利用混凝土60d或90d的后期强度,以满足减少水泥用量和水化热的要求。但必须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和满足施工荷载的要求。

(2)混凝土配合比应提高试配确定。按照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及《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设计。

(3)粉煤灰采用外掺法时仅在砂料中扣除同体积的砂量。另外应考虑到水泥的供应情况,以满足施工的`要求。

三、混凝土的浇筑

浇筑时除应满足每一处混凝土在初凝以前就被上一层新混凝土覆盖并捣实完毕外,还应考虑结构大小、钢筋疏密、混凝土供应情况以及水化热等因素的影响,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全面分层。即在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后,再回头浇筑第二层,此时应保证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连续浇筑,直至完工为止。采用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一般不宜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比较合适。必要时可分成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

2.分段分层。混凝土浇筑时,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由于总的层数较多,所以浇筑到顶后,第一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又可以从第二段依次分层浇筑。这种方案适用于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的混凝土较少,不象第一种方案那样集中。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物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

3.斜面分层。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1,3,适用于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

四、混凝土的养护

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块体内外温度差和减慢降温速度来达到降低块体自约束应力和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以承受外约束应力时的抗裂能力,对混凝土的养护是非常重要的。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混凝土表面压平后,先在混凝土表面洒水,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在塑料薄膜上覆盖保温材料进行养护,保温材料夜间要覆盖严密,防止混凝土暴露,中午气温较高时可以揭开保温材料适当散热。底层塑料布下预设补水软管,补水软管沿管长度方向每100mm开5mm水孔,根据底板表面湿润情况向管内注水,养护过程设专人负责。

混凝土泌水结束、初凝前为了防止面层起粉及塑性收缩,要求进行多次搓压。最后一次搓压时采用“边掀开、边搓压、边覆盖”的措施。对底板面不能连续覆盖的部位,如墙、柱插筋部位、钢柱等采用挂麻袋片、塞聚苯板等方式,尽可能进行覆盖,避免出现“冷桥”现象。混凝土浇筑完成12小时内,严禁上人踩踏,浇筑完成24小时内,除检测测温设备及覆盖材料外,不得踩踏。保温层在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且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要小于20℃时方可拆除,并在中午气温比较高时才可安排保温拆除。

参考文献:

[1]冀叶银. 建筑工程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实践之我见[J].四川建材,2009,(6).

[2]丰云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1).

[3]王齐.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J].低温建筑技术,200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篇6

【关键词】筏板;大体积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施工缝

沈阳市某主楼地下2层,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板厚2.5m,平面60m×45m。地下車库筏板厚2m,混凝土量为6000m3,筏板中段设后浇带1道。筏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抗渗等级S6,总量13500m3。

1.施工方案

(1)为保证相邻已有建筑安全,先施车库基础,后施工主楼基础,这样筏板施工由浅入深,同时也降低了住楼和车库的基坑降水费用。

(2)主楼筏板分两层浇筑,每层厚1.25m,车库筏板一次浇筑,筏板中心水平位置埋设Φ50冷却循环散热水管,距筏板底300mm至筏板表面向上10mm埋没50垂宜散热水管,间隔600mm双向均匀布置,即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升值。

(3)混凝土由现场搅拌。砂、石计量采用HP-800和风-800自动配料机各2台。混凝土输送采用HBT-60输送泵,管径①125,输送能力60 m3/h同时采用吊斗容量为1m3的四23-B塔吊1台吊运部分混凝土,以免浇筑过程中产生冷缝。

2.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措施

2.1选择合适水泥

为了降低水泥水化热,选用水化热低的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强度42.5MP(不允许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2.2减少水泥用量

为减少水泥水化热,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在满足设计和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将42.5水泥用量控制在340㎏/m3。

2.3掺外加剂,控制水灰出

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中掺加水泥用量4%的复合液,它具有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4种外加剂的功能。溶液中的糖钙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使用水量减少20%左右,水灰比可控制在0.55以下,初凝延长到5h左右。

2.4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合泥量

选用10.40mm连续级配碎石(其中10.30mm级配含量65%左右),细度模数2.80-3.00的中砂(通过0.315n凹筛孔的砂不少于15%,砂率控制在40%-45%)。砂、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并不得混有有机质等杂物,杜绝使用海砂。

2.5优选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根据设计强度及泵送混凝土坍落度的要求,经试配优选,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如下:采用425R水泥时为水:水泥:砂:碎石:复合液=0.25:1:1.82:2.51:0.04;采用525R水泥时为水:水泥:砂:碎石:复合液:0.50:1:2:2.77:0.04,坍落度150cm。

2.6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

施工过程中应对碎石洒水降温,保证水泥库通风良好,自来水预先放入80m3的地下蓄水池中降温。浇筑主楼承台时,将水预先放人商住楼地下二层水箱中降温,使入模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以下。

2.7加强技术管理

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施工中严格按照方案及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计量监测工作,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冷缝,并采取措施加以杜绝。

2.8合理组织劳动力及机械设备

(1)施工人员分两大班四六制作业。每班交接班工作提前半小时完成,人不到岗不准换班,并明确接班注意事项,以免交接班过程带来质量隐患。

(2)筏板浇筑采用泵送,并用塔吊配合,以免接、拆泵管或堵管时混凝土出现冷缝。砂、石采用自动配料机配料,装载机配合。每台泵输出混凝土量为22m3/h左右,塔吊吊运混凝土4.5m3/h左右。

2.9采用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

主楼、筏板承台浇筑,均由东向西不间断地推进。根据泵送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这种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避免混凝土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冲洗和接长,从而提高泵送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浇筑带的前后布置两道振动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出料口,主要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振实;由于底层钢筋间距较密,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脚处,以确保下部混凝土密实。随着浇筑的推进,振动器也相应跟上,以确保整个高度上混凝土的质量。由于大体积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故浇筑结束后须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打磨压实,以闭合混凝土的收水裂缝。

2.10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及测温工作

(1)采用蓄水法保温养护,蓄水深度19cm以上。地库筏板混凝土施工期间通入冷却循环水,以便加快筏板内部热量的散发。为保证冷却水温度控制可靠、流量调节方便并节约用水,将循环水管的一端接至用于地坑降水的Φ150总排水管,另一端接至筏板面,使冷却水与养护循环往复,有效地控制内外温差。

(2)为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升与表面温度的变化值,在筏板内埋没若干个测温点,采用L形布置,每个测温点埋设温管2根01根管底埋置于筏板混凝土的中心位置,测量混凝土中心的最高温升,另一根管底距筏板上表面100 mm,测量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测温管均露出混凝土表面100mm,用100的红色水银温度计测温,以方便读数。第5d前每2h测温1次,第6d后每4h测温1次,测至温度稳定为止。从2个筏板的测温情况看,混凝土内部温升的高峰值一般在3。5d内产生,3d内温度可上升到或接近最大温升,内外温差值在20℃左右,控制在规范规定范围内,未发现异常现象。

3.几点体会

(1)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可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且可大大缩短养护周期,对于超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尤其适用。

(2)主楼2.5m厚筏板设计时,在承台中间设置了水平抗缩钢筋网片。采用“水平分层间隙”施工方法,分两层进行浇筑,间隙时间7d以上,分层厚度各1.25m,抗缩钢筋网设置在下层1.25m的上表面。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这种施工方法可降低内部最高温升、减少人力、材料及机械设备的投入。

(3)主楼筏板混凝土分层浇筑,下层混凝土的表面设置了棋盘式高低块(高差5em),形成上下连接的键块,并将抗缩钢筋网支撑钢筋伸出浇筑面20cm以上。在混凝土终凝前用钢丝刷拉毛表面水泥膜层处理水平施工缝,再溜扫冲洗干净,这样可加强上下层混凝土的连接,提高抗剪能力,节省凿毛施工缝的人工。

(4)大体积混凝土采用泵送工艺,泵送过程中,常会发生输送管堵塞故障,故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十分重要。须合理选择泵送压力,泵管直径,输送管线布置应合理。泵管上须遮盖湿麻袋,并经常淋水散热。混凝上中的砂石要有良好的级配,碎石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宜名1:3,砂率宜在40%~45%间,水灰比宜在0.5-0.55间,坍落度宜在15-18cm间。

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 篇7

本工程地下室低板长×宽×厚约为124m×48m×1m, 其中A、B栋核心筒为12.7m×9.5m×2.5m, 壁基宽×厚为1.8m×2m。底板设计标高为-8.900~-9.900, 核心筒部分为-13.900~-16.300。壁基为-9.900~-11.900。砼等级:底板、外墙C35, 抗渗等级S12, 其余负一层、负二层竖向结构为C50, 楼盖为C35。

2 施工方案制定

原设计底板在8~9轴中间设一道1m宽通长的后浇带, 在负一层6轴右侧、11轴左侧各设1段1m宽的后浇带。底板中部纵横双向以及负一层楼盖结构的A~B、H~K范围沿东西单通长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预应力筋7φ5优质钢较线, 用符号φj表示:抗拉强度标准值fptk=1780N/mm2, 单束面积AP=137.98m2。

考虑到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整个工艺流程需要较长的时间, 且预应力钢绞线碰到底板的6个电梯坑和15个集水坑以及在结构层中较密的梁柱钢筋, 不仅在每个施工环节需要作较繁杂的技术处理, 还给土建工程的钢筋、模板等工序增添不少回头作业。由于在结构层中所留置的后浇带须待40天后才能浇筑混凝土施工缝, 使结构层不能一次性收口。又因为上述各道工序的搭接需要增加相应的施工时段, 故而工期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为解决如是的实际问题, 现就本工程地下室底板和负一层及首层楼盖结构采用HE-E型混凝土微膨胀剂 (其中底板中部请设计增配钢筋网) , 以取代预应力施工工艺和由原设计的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的无缝施工方案。

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3.1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3.1.1 施工准备工作

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除按一般混凝土施工前必须做好技术措施、施工机具和现场施工条件等准备工作外, 应做好附属材料和辅助设备的准备工作, 如散热用的冰块、吸水设备、水泵、测温设备等。

3.1.2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顺序

根据本工程的性质与特点, 应先浇筑B栋, 相继浇筑A栋, 并分别按自下而上, 由东至西依序进行如下。

(1) -16.300~-13.900地下室核心筒底板—— (2) -11.900~-9.900核心筒壁板基础—— (3) -9.900~-8.900其中包括-10.900以上桩承台和集水坑的整体底板—— (4) 在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底板加强带—— (5) 负二层地下室壁板—— (6) 在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壁板加强带—— (7) 负一层楼盖结构—— (8) 在混凝土初凝前浇筑负一层加强带, 负一层竖向结构和首层楼盖参照上述 (5) 、 (6) 、 (7) 、 (8) 的顺序浇筑。

3.1.3 主要施工方法和措施

(1) 在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原则上, 采用分层分块浇筑时, 尽量减少浇筑块在硬化过程中的内外约束, 分层的间隔时间做到既有利于散热, 又考虑到底层对上层的约束; (2) 控制内外温差, 认证做好砼表面散热、降温措施, 防止产生贯穿裂缝和其他有害裂缝; (3) 浇筑混凝土时, 宜在低温条件下进行, 即已最高气温≤30°C为宜。当气温大于30°C时, 应采取相应的降低温差和减少温度应力的措施, 使混凝土能充分释放热量。

3.2 混凝土的养护方法和时间

(1) 为了保证新浇筑的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 防止的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毕时, 应在终凝后 (一般约12h) 加以覆盖和浇水。隔天拆除底板外侧模, 即利用底板结构外侧与基坑支护壮边之间的现成“外环渠道”和电梯坑、集水坑蓄水养护; (2) 覆盖层可根据散热、降温的需要, 适应采用围挡放水、湿麻袋覆盖、洒水保湿、喷刷养护剂相结合; (3)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毕隔12h后, 即落实专人跟班全面连续进行养护不少于14天。

3.3 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

3.3.1 测温点的布置

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沿浇筑的高度布置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垂直测点, 间距一般为50cm~80cm, 平面则布置在边缘与中间, 平面测点间距一般为2.5m~5m。

3.3.2 测温制度

在混凝土温度上升阶段每2h~4h时测一次, 温度下降阶段每8h测一次, 同事应测大气温度, 以作温差的对比。

3.3.3 测温工具的选用

为了及时控制混凝土内外两个温差, 以及效验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别, 随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 宜采用热电偶或半导体液晶显示温度计。采用热电偶时, 还应配合普通温度计, 以便进行效验。

在测温过程中, 当发现温度差超过25℃时, 应及时加强保温或延缓拆除保温材料, 以防止混凝土产生温差应力和裂缝。

4 外加剂的使用

根据HE-E型混凝土微膨胀专业生产厂家推荐和介绍, 该产品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防水与工程材料研究所研究成功的科研成果。该产品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技术——补偿收缩与密实抗渗相结合的技术原理制造。具有低碱、低掺量、高效等突出优点。使用HE-E高效防水混凝土, 抗渗等级可达到S40, 并可将底板下的附加防水层改为涂料防水层, 从而减少施工工序, 加快工程进度。

5 加强带的设置

根据本工程特点, 为了达到保证无缝施工的质量效果, 分别在结构层和外壁板的响应部位设置加强带。

(1) 地下室整体底板设在A栋核心简基础右侧的 (4) 轴旁边和B栋核心筒基础左侧的 (13) 轴旁边, 共2道。

(2) 地下室外壁板设在轴的底板加强带两端位置和A栋的轴西北面承台边、轴西南面承台边, 以及B栋的轴东面承台边、轴东南面承台边, 共8道。

6 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与措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 应不断摸索总结经验, 了解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开裂原因以及掌握对此类问题所采取的响应施工措施, 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施工方法, 养护做法和经验, 有效维护施工效果。

参考文献

[1]罗近元, 傅淼成.C30级粉煤灰超量替代水泥混凝土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J].北京建筑技术.

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 篇8

近年来,国内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工程的体积量日渐增大,尤以基础地下室为甚。同时,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城市环保的需要,预拌商品混凝土以稳定优异的产品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然而,预拌混凝土除了必须满足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要求外,还应满足现场实际施工的要求。由于预拌混凝土在施工中应满足从预拌站到工地现场的运输和现场泵送浇筑工艺的要求,其需要的坍落度比现场自拌混凝土传统施工工艺大得多,因而在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和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施工中,如何有效防止和控制混凝土变形裂缝的出现和开展,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结合泉州深国投商用中心工程的基础地下室混凝土施工实例,介绍了在施工过程中,监理方通过对配合比、浇筑、养护等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有效地防止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和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出现变形裂缝的体会。

2 工程实例

泉州深国投商用中心工程位于泉州江滨北路,临漳门北侧200米。大楼地上3层,设1层地下室。建筑面积42862m2,框架结构。

2.1 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工程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底板厚900mm,承台地梁高1800mm。平面形状近似为矩形,长184.2m×宽80.5m,设3条宽2000mm后浇带。基础地下室混凝土强度等级C 40,抗渗等级S8,基础底板混凝土约15800m3。

由于基础混凝土工程量大,基坑较深(6m),为确保基础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考虑施工困难,基础底板以后浇带为界分成4段施工,每段混凝土量4000m3。每段水平向不留施工缝,一次性浇筑;竖向在基础梁以上500mm处设施工缝。

混凝土下料振捣时按“分层、分段、连续不断地薄层浇筑”的原则进行,混凝土浇筑至设计标高后,用长刮尺刮平,清除残余浮浆后用木蟹铁板打光,混凝土收水后用铁板反复压光,压闭混凝土表面毛细孔,提高混凝土防水性能和表面观感。

2.2 地下室外墙板混凝土施工

地下室外墙墙厚400mm,总延长米为529.4m,混凝土C40,抗渗等级S8。与基础施工相同,以后浇带为界,分段施工。采用钢板止水带止水。

为确保外墙混凝土浇筑的整体性、连贯性,防止出现施工冷缝,在外墙混凝土浇筑前,先将独立柱混凝土预先浇完,以便集中力量进行外墙混凝土的连续浇捣。

外墙混凝土浇筑采用2台混凝土泵车,其中1台固定泵停放在基坑北侧,用硬管接入,另一台置于基坑南侧,为汽车移动泵,软管摆布。混凝土浇筑从后浇带开始,按斜面分层法振捣,根据当时的气温和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每浇筑一段长度,及时调整泵送管,循序循环推进,以避免出现施工冷缝。

为避免外墙混凝土收缩裂缝(一般以竖向裂缝的方式出现)的产生,施工时要求在外墙外侧设水平温度钢筋,间距不大于150mm,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严禁超厚。

根据泵送工艺要求,混凝土坍落度在现场出料时严格控制为12±2cm,凡超出范围的,一律退场,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绝不允许在现场加水。

3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的监理方分析

3.1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由于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散热速率不一样,在其表面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从而引起较大的表面拉应力。同时,此时混凝土的龄期很短,抗拉强度很低,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超过此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表面裂缝。此种裂缝一般产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第3天(升温阶段)。

混凝土降温阶段,由于逐渐降温而产生收缩,再加上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内部拌合水的水化和蒸发以及胶质体的胶凝等作用,促使混凝土硬化时收缩。这两种收缩由于受到基底或结构本身的约束,也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直至出现收缩裂缝。

3.2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裂缝主要是收缩裂缝。混凝土降温产生的收缩和硬化时的收缩,受到结构本身和基坑边壁等的约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直至出现收缩裂缝。

4 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

4.1 混凝土配合比

根据上述对大体积混凝土和地下室外墙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是至关重要的。监理方和施工方的项目部经与商品混凝土厂家(大众商品混凝土公司)一起反复试配,选定的配合比中水泥∶砂∶石子∶水:掺合料为1︰2.12∶3.32︰0.55︰0.12,另加FDN-1缓凝高效减水剂1.99%,UEA-H微膨胀剂0.23%。

4.2 原材料的选用

(1)水泥:

选用金石凤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出厂后贮存7d以上,使用前经复试 ,合格后方能使用。

(2)砂、石料:

采用细度模数大于2.4的中砂,5~25mm碎石,级配良好。砂、石含泥量均要小于1%。

(3)外加剂:

减水剂选用DXH-B型高效缓凝减水剂;微膨胀剂选用漳州益材粉煤灰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UEA-H高效混凝土膨胀剂。

4.3 本配合比的特点和作用

本工程中选定的配合比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水泥用量仅为333kg/m3(一般C40、S8的混 凝土,水泥用量为350~400kg/m3)。混凝土最高绝热温升Tmax与每m3混凝土内的水泥用量成线性正比关系。本工程通过降低水泥用量以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选择减少水泥用量而不是选用初凝时间长、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是因为矿渣水泥的析水性比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在浇筑层表面有大量水析出。析出的水聚集在上下两浇筑层的表面, 造成混凝土的水灰比改变,形成了一层含水量多的夹层,妨碍两层混凝土粘合,破坏混凝土的整体性,这种混凝土的泌水性与用水量成正比。

由于水泥砂浆和粗骨料的粘结强度即界面粘结力大小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选择与水泥适应性好、减水率高的优质外加剂也至关重要。同时,考虑到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计划浇筑时间为10月上旬,当时的白天气温仍在27℃以上,尚需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满足施工要求。掺用FDN-1型高效缓凝减水剂试配后,混凝土性能就完全满足了设计和施工要求。

鉴于市场上UEA微膨胀剂多而杂,经多方考证,慎重选用漳州益材粉煤灰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UEA-H高效混凝土膨胀剂。

5 混凝土测温和养护的监理要求

5.1 基础混凝土的测温和养护监理要求

为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限值而产生温度裂缝,我监理方要求施工方在混凝土内布置测温点,掌握基础内部实际温度变化情况,监视温差波动,以指导养护工作。

基础浇捣时气温较高,要求施工方在混凝土表面用木夯紧压整平后,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两层麻袋布(草袋),并浇水湿润,此后根据温控数据确定覆盖材料的增减。

基础承台测温点共布置35点,另有薄膜下温度测点2个,大气温度和室内温度各1个测点,由于测温点数量不多,因此采用了CU50热电阻和余姚温度仪表厂的电子测温仪进行监测。

根据经验,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变化在1~72h内波动最大,因此在这段时间现场监理值班人员不间断测量,测试频率为每2h一次,测试并记录以下数据:①混凝土入模温度;②每次测温时间,各测点温度值;③各部位保温材料的覆盖和去除时间;④浇水养护或恢复保温时间 ;⑤异常情况如雨、风等发生的时间。

测温前确定混凝土内中心温度与表面薄膜下温差达到27℃时,必须采取保温应急措施,实测 温度显示大多数测试点温差值在25℃以下,仅有2点一度温差值超过29℃,现场采取停止浇 水养护和覆盖双层干麻袋后在1h内即以提高表面温度来降低内外温差。

5.2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养护的监理要求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易出现收缩裂缝,除在配合比选定上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我监理方要求施工方在施工中采取外侧加密横向钢筋、严格控制坍落度等措施外,后期的养护也至关重要,并要求采取以下措施:

长期的带模养护:由于采用木模,故保持模板的完全湿润可以使得混凝土内部拌合水的水化过程中,保持湿润环境,补充水源。浇水养护基本上采取连续循环的方式,浇水面为外墙的内外侧面。

继续养护:模板拆除后,继续对外墙混凝土浇水养护15d。

6 几点体会

泉州深国投商用中心地下室工程完成后,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表面和外墙混凝土表面均无明显裂缝出现,达到了监理质量控制工作的预期目的,并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 泵送商品混凝土施工的地下室外墙易出现收缩裂缝,但只要措施得当,还是可以避免或得以控制的。关键在于(a)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 量。(b)尽可能将墙板的水平钢筋置于混凝土外侧,控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超厚,水平钢筋的间距不大于150mm。(c)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绝不允许现场加水。(d)建议尽可能延长拆模时间,浇水养护时间应大于600℃小时。

(2)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控制表面温度裂缝的产生,首先应从选定混凝土配合比入手。只要对掺合料、缓凝减水剂等选择合适,通过试配完全可以大大降低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 量,降低混凝土的最高绝热温升,从根本上解决升温阶段的裂缝产生。

(3) 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养护措施极为重要,应根据施工时的气温、测温情况,采取相应的养护方法。布置合理的测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为养护提供调整依据。

(4) 掺加UEA-H高效微膨胀剂对混凝土能起到补偿收缩作用,可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裂缝抗渗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建筑物的裂缝控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2]叶琳昌、沈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王华生、赵慧如主编,混凝土技术禁忌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篇9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施工缝,养护

1 工程概况

某商住楼工程为框剪结构,建筑高度为91 m,地下1层、地上31层,地下室建筑面积为13 385 m2。地下室基础为筏板基础,其平均厚度为1.75 m,为大体积混凝土,抗渗等级为C30P6;计划混凝土浇筑方量约2 400 m3。

2 施工准备

(1)混凝土浇灌前,施工人员根据底板混凝土总量和浇筑计划与商品混凝土公司共同做好商品混凝土进场计划和现场准备计划,确保混凝土连续供应,避免出现施工冷缝。

(2)排出管理人员值班表、劳动力轮换计划表,以保证底板防水混凝土的连续浇筑,组织操作人员分成3班轮换,24 h连续作业,每班安排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值班。

(3)对施工机械进行全面检查、保养,并做好备用措施,避免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出现机械故障,现场配备1台发电机备用,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

(4)编制详细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案,明确混凝土浇筑顺序和方向,工长、技术负责人对操作工人从施工顺序、操作要点、质量要求、安全注意事项等认真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并做好记录。

3 施工方法

施工工艺流程为:施工准备→清理筏板钢筋网内垃圾(钢筋加工安装完毕)→商品砼运输→砼分层浇筑→砼振捣→砼养护、测温→根据测温结果调整保温麻袋层。

3.1 作业条件

(1)底板钢筋施工完毕,并办理隐蔽验收手续。施工前,清理基层上的泥土、垃圾、木屑、积水和钢筋上的油污等杂物;修补嵌填模板缝隙,加固好模板支撑,以防漏浆。

(2)对钢筋模板进行验收,办理隐检、预检手续;在钢筋上测量并记录混凝土浇筑标高控制线。检查保护层厚度,核实预埋件,水、电管线、盒、槽、预埋洞口的位置、数量及固定情况。

(3)安排组织好劳动力,做到水电到位,备齐振捣设备,并做好其他准备工作,使施工处于有序状态。

(4)本场区地下水位较低,下雨时采用2台水泵及时将基坑的地表水排除,以保证正常施工。

(5)搭设必要的进入基坑的脚手人行坡道和浇筑脚手平台,以及铺设底板上操作用马凳、跳板等,并经检查合格。

3.2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方法

采用2台砼泵车泵送,应预先规定各自的输送能力、浇筑区域和浇筑顺序,并且应做到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统一指挥。为了避免出现温度收缩裂缝和减轻浇灌强度,底板混凝土浇筑采用斜面分层、一次连续浇筑的施工方法,混凝土每层厚度不大于0.5 m。按照下层混凝土进入初凝前(2 h)必须覆盖上层混凝土的原则,以免产生冷缝。

每一浇筑带内混凝土采取斜面分层的浇筑方法,斜面坡度控制在1:6~1:10,浇筑过程中采取自下而上斜面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为300 mm向前推进,直至浇筑结束。浇筑方式如1图所示。

操作时必须注意控制流淌坡度,以保证每层混凝土之间间隔浇筑时间控制在2h内。

3.3 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工作

砼浇筑后,采用保温麻袋覆盖蓄热养护,在终凝前收平拉毛后2 h左右覆盖一层塑料薄膜,薄膜搭接15 cm,上面盖一层麻布。在养护时,观察薄膜表面水珠,若水珠过少,或砼表面出现白板时,应浇热水进行补水养护,水温控制在60℃左右为宜。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和养护过程中,由于混凝土体内、外温差产生的拉压应力、温度应力会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缝和贯穿裂缝,形成安全隐患,因此在底板混凝土施工和浇筑完工2周内必须对其进行养护和内、外温差的监测;本工程筏板施工正处于冬春季节交换之际,夜间温度偏低,混凝土表面散热很快,如果监测、养护不及时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本基础工程在浇筑施工完成后一段时间内连续跟踪混凝土内部和表面及大气温度,全程掌握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控制裂缝的产生,确保了底板砼的质量。

(1)监测点位的布置。测温方案根据温度场的变化原理、建筑特点和混凝土的浇筑顺序等因素制定。拟沿南、北轴呈“一”字形南北侧布设4条测线,每间距5 m设置一个测温点,每个测温点位置埋设直径为48 mm薄皮钢管,呈梅花形布设,具体长度如图2所示,一端用铁板密封焊牢,以防混凝土进入。

(2)测温设备。监测设备采用工业用温度计,温度计经厂家严格标定,量程为0~100℃。

(3)温度监测频率和报表。为了全面反映砼在温度场的变化情况,应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埋设薄皮钢管。测量温度的位置必须具有代表性,按浇筑高度断面,应包括底面、中心和表面3种情况,本工程在底板厚度为1.6 m的底板的薄皮钢管上面300 mm处设一个测点,在离上表面800 mm处(中心)设一个测点,在离顶表面300 mm处(底部)设一个测点。测温记录要求为:设置专用测温记录本,由项目部一名质检员专门负责测温工作的记录及归档工作。采用水银温度计进行测量。

测量方法为:第1天至第2天每2 h测温一次;第3天至第6天每4 h测温一次;记录砼温度的同时记录好内、外温度。砼表面与内部温度差不能超过25℃。此外,应及时将测温结果反馈到工程部,实行信息化施工,以便调整砼养护时间及次数。

监测报表每周交建设方、监理方一份;如果温度差超标,应及时将测温结果和应对预案补送一份给建设方和监理方。

4 技术保证措施

(1)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将混凝土接触面的浮浆及松散混凝土剔除干净,用水冲洗,充分润湿,并铺以50 mm厚的与混凝土同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确保接头严密。

(2)混凝土的振捣。混凝土的振捣采取分层振捣,定点振捣,快插慢拨,插点均匀排列,逐点移动,不得漏振,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0~400 m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一层50 mm,以消除2层间的接缝,振捣时间间隔不得大于下层混凝土初凝时间(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为6 h左右)。

(3)混凝土的泌水处理。本工程在浇筑、振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将顺混凝土坡面下流到坡角坑底,由此在混凝土垫层施工时,沿地下室基坑长方向上做成1/1 000的坡度,使大部分泌水顺垫层坡度流向基坑西面,此时可用潜水泵抽出使其流入坑外明沟内。少量来不及排出的泌水随着混凝土浇筑向前推进至基坑顶端,此时改变混凝土的浇筑方向,即从另一顶端往回浇筑,与原斜坡相交形成集水坑,随着浇筑混凝土的推进,集水坑逐步在中间缩成水潭,此时可用潜水泵将集水排至坑外明沟。

(4)混凝土的表面处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4~5h,初步按标高用长靠尺抹平,在初凝前(本工程混凝土初凝时间为6 h)用铁滚筒碾压数遍。再用木抹抹平压实,以闭合收水裂缝,浇筑完毕12 h内覆盖2层双层麻袋,并加盖塑料布1层。

(5)底板标高的控制措施。在浇筑混凝土前用水准仪抄平,在底板上、下层钢筋间的钢筋支撑铁上焊50 mm×50 mm×3 mm的铁件,形成1.5~2m的水平控制网,短筋顶部涂红油漆。施工时用铝合金扁管赶平并收光,以铁件顶部控制板面水平标高,严格按标高找平,标高误差控制在10 mm以内,表面平整度不得超过5 mm。

(6)底板外墙、积水坑等特殊部位的混凝土浇筑措施。底板外墙混凝土与相邻底板混凝土同时一次性浇筑完毕,浇筑高度为500 mm。浇筑时要特别注意混凝土上翻,并在混凝土初凝前二次振捣密实。为保证相邻底板混凝土的浇筑方向平行,电梯井、积水坑等加深部位的混凝土可适当提前浇筑,浇筑时必须控制好浇筑速度和浇筑层厚度,特别要注意防止混凝土上翻和模板上浮,坑内上翻混凝土和泌水必须及时清理,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

(7)底板混凝土保温措施。在浇筑混凝土终凝前再压抹面,防止塑性裂纹。在混凝土未发白之前,即覆盖1层保温、保湿严密的黑色塑料薄膜,塑料膜搭接20 cm以上,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在其上盖1层干麻袋,遇下雨时,应及时覆盖塑料薄膜,保持麻袋干燥状态。

(8)底板混凝土的养护措施。由于底板混凝土施工时间在5月,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必须加强保温养护工作。混凝土进入初凝后采用双层黑色聚乙烯塑料薄膜覆盖,间隔1层草垫封闭,浇水养护,浇水养护不少于14个昼夜,养护期内严格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不超过25℃。在混凝土养护浇筑完工3~4d后,按以往施工经验,混凝土内部温度会发生陡降,按有关规范规定应控制在5℃/天以内,在这期间应加强测温,若测温记录仪显示内部温度陡降超过5℃/天时,应加盖保温材料,使混凝土内部温度降低速度趋缓,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9)施工前应注意近期天气预报,避免在下雨天气下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 h以内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并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为: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 d,对掺用缓凝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 d。养护早期要防止突然降温对基础混凝土的破坏,准备好保温覆盖材料,24 h以内上人养护时应铺垫木板。

5 结语

本工程大体积砼施工是通过对砼温度和应力的计算(主要包括拌和温度、出罐温度、浇筑温度、绝热温度、内部实际最高温度、表面温度及温度应力计算),确定控制温度的措施,并对砼搅拌、运输、入模、浇筑等全过程及配合比、外加剂的优选,在确保砼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温度变化正常的情况下,采用科学管理方法,严密组织施工,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妥善处理温度差值,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好裂缝的开展,使大体积砼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 篇10

建筑面积25333.86m2,地下一层,地上十八层,框架—剪力墙结构。该工程的加速机房位于地下室的西南角,建筑面积356.8m2,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承台,加速机房的钢筋混凝土底板厚500,抗辐射混凝土墙及顶板厚度达2.5。混凝土标号为c50,抗渗等级为S8,配筋为中32的粗直径钢筋,混凝土浇筑量达1350m3。

2 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

2.1 原材料:

(1)水泥选用水化热低,凝结时间长,耐热性能好,适宜大体积砼的525#矿渣水泥,因为矿渣水泥比普硅水泥降低水化热约30%左右。(2)掺入特密斯TMS-F型(粉)复合高效防水剂。特密斯TMS-F型(粉)复合高效防水剂对新拌砼具有很好的保坍作用,减水率达20%,与普通砼相比较,掺有特密斯TMS-F型(粉)复合高效防水剂的砼,28d抗压强度可提高30%-65%,且后期强度性能稳定,在保证相同强度的前提下,除内掺替代的部分水泥外,还可节省水泥用量20%。(3)细骨料选用粗、中砂,含泥量<3%。碎石选用最大粒不超过25mm连续级配的优等品,含泥量<1%。(4)水采用深井水,并在水中加入冰块。

2.2 砼配合比该抗辐射砼施工,采用现场搅拌,泵送砼。

抗辐射砼标号为c50,抗渗等级为S8,坍落度14-16cm,砂率为38%,砼配合比为水泥:特密斯TMS-F型(粉)复合高效防水剂:水:砂:石=1:0.05:0.355:1.39:2.29,施工过程根据天气情况,测定砂、石含水率及时调整配合比。

2.3 砼浇筑。

(1)砼泵管上盖草包,经常喷水保持湿润,以减少砼拌合物因运输而造成的温度升高。(2)采用“分段定点下料,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渐进,一次到顶”的浇筑方案,振捣时布置三道振动棒,第一道至砼坡顶,第二道在砼斜坡中间,第三道在砼坡脚。(3)顶板2.5m厚砼分为两层间隔浇筑,第一层1.5m厚与砼墙板一起浇筑,第二层为1.0m厚,以减少结构尺寸,减轻内外约束,利于散热,降低最高温升。(4)采用二次振捣的方法,增加砼的密实和均匀性。(5)新浇筑的砼大坡面接近侧模时,改变砼的浇筑方向,由侧边模板处往回浇筑,与原斜坡相交,形成一个集水坑,用软轴泵及时将水排出。

2.4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监控。

(1)测温点布置:垂直方向:在距砼表面10cm以及砼中间部位分别布置三个测温点。水平方向:分别在距边缘1m和中间部位布置。(2)测温工具的选用:采用JDC-2型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3)测温线布置:用钢筋将测温线固定好,传感器距离钢筋端部10cm,不得与钢筋接触,将钢筋另一端与上层钢筋固定好以后,将引出线收成一束,穿入管中,固定在横向钢筋下引出,以免浇筑时受到损伤。(4)测温制度:在砼升温保持阶段,2-3h测温一次,在温度下降阶段,4-8h测温一次。(5)大体积砼在养护期间的温度控制。a.大体积砼浇筑完毕后,待其收水后,在顶板的表面覆盖塑料薄漠,和两层湿草帘。b.根据监控结果,如果砼内部升温较快,表面保温效果不好,砼内部与表面温度之差有可能超过控制值时,及时增加保温层厚度。c.当昼夜温差较大或天气预报有暴雨袭击时,现场准备足够的保温材料,并根据气温变化趋势以及砼内部温度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保温层厚度。d.当砼内部与表面温度之差不超过:20℃,且砼表面与环境温度之差也不超过20℃时,逐层拆除保温层,当砼内部与环境温度之差接近内部与表面温差控制值时,则全部撤掉保温层。

2.5 地下室外墙板混凝土施工为确保外墙混凝土浇筑的整体

性、连贯性,防止出现施工冷缝,在外墙混凝土浇筑前,先将独立柱和内墙板混凝土预先浇完,以便集中力量进行外墙混凝土的连续浇捣。外墙混凝土浇筑采用2台混凝土泵车,其中1台固定泵停放在基坑北侧,用硬管接人,另一台置于基坑南侧,为汽车移动泵,软管摆布。

3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

工,由于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散热速率不一样,在其表面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从而引起较大的表面拉应力。同时,此时混凝土的龄期很短,抗拉强度很低,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超过此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表面裂缝。

3.2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裂缝主要是收缩裂缝。混凝土降温产生的收缩和硬化时的收缩,受到结构本身和基坑边壁等约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直至出现收缩裂缝。

3.3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的养护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易出现收缩裂

缝,除在配合比选定上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在施工中采取外侧加密横向钢筋、严格控制坍落度等措施外,后期的养护也至关重要。

4 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4.1 泵送商品混凝土施工的地下室外墙易出现收缩裂缝,但只要措施得当,还是可以避免或得以控制的。

关键在于:(1)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2)尽可能将墙板的水平钢筋置于混凝土外侧,控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超厚,水平钢筋的间距尽可能小于150mm。(3)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绝不允许现场加水。(4)建议尽可能延长拆模时间,浇水养护时间应大于30d。

4.2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控制表面温度裂缝的产生,首先应从选定混凝土配合比人手。

4.3 掺加高性能磨细矿粉能有效地降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其性能优于粉煤灰。

4.4 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养护措施极为重要,应根据施工时的气温、测温情况,采取相应的养护方法。

布置合理的测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为养护提供调整依据。

摘要:随着国内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工程的体量的日渐增大,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结合实际,浅谈了地下室混凝土施工的体会。

关键词: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参考文献

[1]韩尚宏.基础地下室混凝土施工的几点体会[Z].

[2]祝强,费正明.大型地下室混凝土施工技术[Z].

浅谈大体积混凝土 篇11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施工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313-01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各国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从混凝土的尺寸和温差两方面描述的。根据《GB50496-200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大体积混凝土即混凝土结构实体最小尺寸等于大于1m,或预计会因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裂缝的混凝土。由此看来尺寸和温差是界定大体积混凝土的关键因素。

相比而言,前者更符合实际。大体积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区别从表面上看是“大”,即尺寸要超过一定的范围,但其实质的区别是由于混凝土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热量,而由于其“大”造成混凝土内部热量不如表层热量散发得快,从而造成内外温差过大,由此产生的温度应力会造成混凝土开裂。因此判别是否属于大体积混凝土范畴既要考虑尺寸因素,又要考虑水泥种类、强度、水泥用量、环境等因素,当温度应力大于当时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但这种计算比较复杂,通常是通过比较水化热所引起的砼的温升值与环境温度的差值来判定的,一般情况,当温差小于25℃时,其所产生的应力会小于混凝土自身的强度,不会形成混凝土裂缝,当温差大于25℃时,其所产生的应力可能会大于混凝土自身的强度,形成混凝土裂缝,此时就可判定该混凝土属于大体积混凝土。《GB50496-200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中》有详细的计算方法,这里就不再累述。实际施工中,不能简单的以截面尺寸来判断是否大体积混凝土,有些混凝土厚度达到1m,但由于其温差所产生的应力不足以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其也不属于大体积混凝土的范畴,有些混凝土虽然厚度未达到1m,但水化热却较大,不按大体积混凝土的技术标准施工,也会造成结构裂缝。

二、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按深度不同可分为贯通裂缝、深度裂缝和表层裂缝。贯通裂缝贯通了混凝土的整个断面,会减弱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其危害较大;深度裂缝是裂缝以蔓延到混凝土深处单位形成贯通断面,有一定的危害,如继续发展会形成贯通裂缝;表层裂缝一般危害较小。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按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温度裂缝是由于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造成的,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热量不易散发就更易产生此种裂缝。混凝土在浇筑初期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虽然此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没有达到峰值,但由于浇筑初期混凝土的强度也比较小,水化热形成内外温差所产生的温度应力很容易打破混凝土自身束缚而形成裂缝。随着混凝土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内部温差所产生温度应力也会裂缝。在混凝土拆模前后,由于混凝土内部温度还比较高,而外界的气温相对比较低,由此行成内外温差加大,也会导致裂缝产生。收缩裂缝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混凝土自身的强度而产生的裂缝。

三、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措施

首先,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要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水化热,在保证混凝土易和性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因此施工中我应选择粉煤灰水泥、矿渣水泥等低热水泥,同时掺加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掺合料,掺入减水剂、缓凝剂等外加剂控制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此外,我们在选择骨料时尽量采用连续的级配。在细骨料级配中,我们尽量采用粗砂。因为相同体积的砂子,粗砂的边面积要比细砂小很多,这样拌合同样易和性的混凝土,粗砂所需要的水泥量和水量要少一些。同样的道理,保证密实度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砂子的细度模数,增大粗骨料的粒径,同时可以考虑在混凝土浇筑时才入一些强度好、清洗干净的大石块,一般直径为200mm~300mm。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混凝土用量,大石块自身也可以从新浇混凝土中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整个砼结构的水化热。为了降低混凝土的出仓温度,我们可以降低骨料和水的温度,对混凝土的出仓温度影响由大至小依次是石子、水、砂子和水泥,施工中我们通常采用水冷、风冷、氢冷等方法以及一些辅助方法来降低骨料和水的温度。

其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我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水化热的散发。通常选择温度较低时浇筑混凝土,较低的气温有利于混凝土水化热的散发。同时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即将所需浇筑混凝土的整个高度分成若干个层来浇筑而不是一次浇筑到整个高度。这样使新浇的混凝土尽可能多的暴露在空气中与大气进行热量交换,有利于混凝土水化热的散发。分层浇筑的厚度可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而定,以有利于热量散发且不至形成冷缝为准。最后,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养护并采取有效的温控措施。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可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采用薄膜草袋和蓄水等养护方法。在保证内外温差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推迟保温开始时间,这样可以使混凝土早期产生的水化热尽可能多的散发。采取保温保湿养护使砼中心温度与表层温度差值不大于25℃,砼表层温度与大气温度差值不大于25℃,当砼中心温度与表层温差小于20℃,且表层温度与大气温度差小于20℃,可以逐渐拆除保温层。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的温度控制一般有降温发和保温法。降温法是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通过预埋的冷却水管,降低浇筑物的内部温度从而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保温法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通过保温材料覆盖、加热、蓄存热水等方法,提高混凝土表面及四周散热面的温度从而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应确保混凝土内外的温差。

结束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施工工艺的进步,大体积混凝土越来越多应用到各种建、构造物中,但随之出现的质量问题也层出不穷,同时,大体积混凝土都是结构的关键部位,其施工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安全问题和施工功能。许多大型项目出现的质量事故都是由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引起的,因此,我们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要引起高度重视,合理采用施工措施,严格控制温度应力,防止表面裂缝杜绝深度裂缝和贯穿裂缝,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 篇12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地下室的工程越来越多。但地下建筑的施工却遇到一些问题, 因地下防水的需要, 地下室的混凝土一般为抗渗混凝土, 而由于地下室的结构特点, 很容易产生混凝土裂缝。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有如下特点: (1) 混凝土强度高, 水泥用量大, 因而收缩变形大; (2) 几何尺寸大, 内部热量积聚迅速, 温升快, 而外部却散热快, 易形成高温差; (3) 工程量大, 施工连续性强, 不易控制。

本文通过对杭州庆春路某工程地下室共一层建筑面积10600平米大型地下室的施工技术和措施的分析、研究和相关原理的应用进行一些总结, 以期能为类似施工项目提供经验和帮助。

1 产生裂缝的原因以及影响

1.1 温差的形成及其影响在混凝土结构中, 引起温度变化的热量主要源于水泥的水化热。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 (基础) 很多采用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灌。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由于水泥水化产生的热量无法向外传播散热, 致使内部温度升高, 而外层的混凝土由于散热较快与环境温度相差不大, 形成内高外低的温差, 当内外温差大于等于25℃时, 温度应力就会突破混凝土约束应力, 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该裂缝会逐渐发展, 甚至是穿透性的。

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基础中, 混凝土强度级别较高 (一般都高于C30) , 水泥用量大, 因此混凝土在初凝过程中会有大量水化热产生。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 又由于地下室底版几何尺寸巨大, 这些热量不易及时排出而积聚, 导致了其内部温度迅速升高 (最高时可达70~80℃) 。相反, 在构件表面, 则由于散热条件良好, 温度保持较低水平, 这样就出现了内外温差。这种相对的"内胀外缩"对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 当它超过混凝土拉伸极限1~1.5×10-4, 裂缝就产生了。

1.2 混凝土收缩变形及其影响 (1) 化学收缩。

混凝土硬化过程中, 水泥要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称之为水化, 但水化生成物体积比反应前物质总体积要小, 这种收缩, 我们称之为化学收缩; (2) 混凝土的干收缩。干收缩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吸附水蒸发引起凝胶体失水产生紧缩, 混凝土的干收缩取决于周围环境的湿度变化。在大体积混凝土中, 当这种收缩由于内外环境不一致而使混凝土构件表面拉应力超过其拉伸极限时, 导致了裂缝的产生。干燥收缩主要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水泥石干燥收缩造成的。现在城市的工程一般都采用商品混凝土, 商品混凝土为了保证其流动性及和易性, 水泥用量较多, 单位用水量大, 砂率高, 使混凝土产生干缩裂缝的可能性大增。这种裂缝较小, 大部分呈网状。

1.3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及其影响基础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任何一个地质勘察, 其结果都是近似的。当设计假设模型与地质实际不符等情况出现时, 都很可能出现不均匀沉降。同时, 由于上部建筑物荷载不同, 也产生不均匀沉降。这种不均匀沉降对混凝土就产生拉应力, 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拉伸值时, 导致裂缝产生。这种裂缝一旦出现则比较严重, 可能危及安全和使用等功能。沉降收缩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浇捣后, 骨料颗粒沉落, 水分上升, 受到钢筋、予埋件、或大的粗骨料阻挡, 而使混凝土互相分离, 使混凝本身组成的材料沉落不均造成开裂, 该裂缝为中间宽、两端窄的水平裂缝, 多产生钢筋密集、截面变化较大的部位。

2 采取措施

2.1 控制混凝土选材和配合比, 掺加外加

剂, 减少水泥用量和用水量, 降低水化热和收缩变形。普通硅酸盐水泥早期强度高但水化热大;矿渣水泥虽然比普通水泥比热低, 但泌水、干缩现象严重, 且后期硬化收缩也大;火山灰水泥后期收缩较大, 同时经济效益也不合算。通过比较我们选择了粉煤灰水泥。

另外, 我们还采用了外加剂LN-800N和膨胀剂HEA, 这在相当程度上减低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降低了水化热, 也使混凝土得到补偿收缩。

2.2 调整钢筋配置方案, 增设温度传递分布筋, 将混凝土内部热量及时传递出来, 防止内部热量积蓄。

在配筋设计上, 建议设计院在配筋率不变情况下, 采用上下皮配筋差异方案, 即底皮钢筋在无柱板带上无论纵横都采用Φ25@150, 在有柱板带处上下皮筋均采用Φ25@130。由于混凝土有1米厚, 考虑到散热速度, 我们在底皮钢筋和顶皮钢筋之间设置了Φ25, 温度分布筋, 每平方米1根, 上下采用搭接焊, 将原来Φ28@200配筋方案彻底放弃了。这种上下错位分布, 减小钢筋直径, 加密钢筋间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混凝土收缩, 上下搭接的的连通钢筋能快速把中间热量传递出来, 减小裂缝产生的比例。

2.3 合理设置后浇带, 减少早期不均匀沉降、放松约束程度。

不均匀沉降主要由地基地质和上部建筑荷载不一引起, 由于地下室面积大, 我们在主楼与辅楼相交接的位置设置了3条后浇带。同时, 由于主楼地下室沿边狭长, 我们在相应位置设置了后浇带, 这样, 有效地减少了工程早期可能不均匀沉降所产生的裂缝, 也对整个底版放松了约束, 同时还减少混凝土浇筑长度引起的蓄热量, 减少温度应力, 对裂缝的预防和控制扩展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2.4 采取措施加强养护, 对温度进行严密监控, 防止出现较大温差。

施工 (底板混凝土浇筑) 控制在4月底完成, 避开了暴晒和炎热天气。在养护上, 我们从浇筑完开始, 配4个专人养护, 轮流值班。为了保证已浇好混凝土表面散热速度不至于过快, 在其表面我们铺盖了草袋, 并在草袋上再盖上尼龙薄膜, 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使之缓缓降温, 将养护期延长至15天。

2.5 温度裂缝的预防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优先采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前提下, 使用适当的缓凝减水剂, 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 以减小水化热;掺用外掺料, 如掺用粉煤灰, 不仅可取代部分水泥, 减少水用量, 还可改善混凝土的可泵性等;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例如防止太阳直接照射砂石料, 向骨料喷水 (井水更好) , 加冰块冷却原材料等;在浇筑时采用分层浇筑, 控制浇筑厚度和进度, 以利散热;合理地设置后浇带;控制浇筑温度, 如浇筑混凝土时投入适量毛石、蛮石 (粒径达150mm的大骨料) , 以吸收热量, 并节约部分混凝土材料, 但在这种混凝土中, "毛石块"不应大于总体积的20%~30%;预埋冷却水管, 用循环水降低混凝土的温度, 进行人工导热。循环水是通过管道系统泵入的, 以井水为最好;浇筑完毕后, 应及时进行覆盖保温, 加强养护;模板可减缓混凝土表面散热, 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 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不要急于拆模, 最好7d后拆模。

2.6 干缩裂缝的预防措施

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 尽量采用中低热水泥或粉煤灰水泥;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 水灰比越大, 干缩越大, 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 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 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 减少水的用量;外加剂与掺合料应选择得当, 应选择收缩小的外加剂与掺合料;避免雨中浇筑混凝土;做好早期的养护, 及时地保温、保湿;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不要急于拆模。

2.7 沉降收缩裂缝的预防措施

在满足泵送和浇筑的前提下,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 尽可能减小混凝土塌落度;掺加适量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 防止搅拌时间不均匀造成混凝土前后物理性能相差较大;加强混凝土的捣实;在浇筑过程中下料不能太快, 防止混凝土堆积而造成振捣不充分;对于断面相差大的结构物, 先浇灌较大、较深的部位, 置2-3小时, 然后与较薄断面一起浇灌;进行第二次压抹或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

3 结束语

通过对地下室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可知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可以控制和预防的, 具体施工中还要靠施工术人员多观察、多比较, 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 采用多种预防处理措施, 对混凝土裂缝实施有效控制, 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 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喜峰.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J].内江科技, 2007 (11) :122-123.

上一篇:舞蹈与身心健康发展下一篇:全媒体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