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

2024-05-18

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共12篇)

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 篇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 中央财政和各级政府均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尤其是职业教育对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提高我国整体技术人员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我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但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职业院校内部审计问题, 对于完善职校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我国整体职业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内部审计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高等院校发展十分迅速, 尤其是职业院校。中国教育部在200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管理执行与决算内部控制工作意见》中规定每个高等院校都必须设立自身独立的内部控制部分。当前, 中国高等院校不断增加, 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也不断扩大, 给中国的财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 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并没有改进自身的财务制度, 不能很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而对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来讲, 内部审计的有效性是在高等院校内建立良好的财务制度的保障。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的建设, 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控制成本, 避免各种腐败行为。

二、职业院校内部审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职业院校内部审计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职业院校内部审计缺乏主动性, 大多存于被动管理状态。由于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属于公立性质, 政府负责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职业院校的产权不明晰, 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也就缺乏提高效益的积极性, 在职业院校内“内部人控制”问题比较严重。其内部审计制度与现代企业相比, 在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机构的设置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其根本问题是职业院校的教育性质和非盈利性, 尚未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完善、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和约束机制。但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往往又是职业院校的行政领导, 不利于建立权责分明的约束机制, 缺乏有效地激励、创新制度, 职业院校也就过分受制于高管层的权力。由于缺乏法制化及制度化, 有的部门不顾长远利益, 放松风险管理和监督, 常常导致内部操作和高校腐败的产生。

(二) 职业院校内部审计控制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原则, 也是顺利开展审计工作、实现特定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当前学校管理的结构下, 虽然教育部和各级教育厅加强了对高等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 但是依然存在产权不明晰的现状职业院校的教育职能和国家的产权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索。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存在双层身份, 而且管理权过分集中于高层, 对职业院校的内部审计存在较大影响。使得职业院校的内部审计因人而异, 高校的管理者的认识和偏好都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进程或结果。在我国的高校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中, 职校的审计部门及其负责人直接对校长负责并报告情况, 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比较困难的, 更不用说权威性。而且有时会出现信息不对称, 内部审计出现的问题不一定会向校领导反映。

(三) 职业院校内部审计方式陈旧、缺乏创新激励机制

当前, 计算机的应用和信息技术正在彻底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把会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记账中解放出来, 大大提高了会计系统处理信息的效率。但随之而来的互联网安全给金融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 相对金融创新的发展, 职业院校的内部审计方式略显落后, 依然以手工审计为主, 不仅审计时间跨度大, 成本高, 工作量大, 而且效率不高。现在高校的会计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 几乎所有的会计核算和业务处理都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审计人员如果不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则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更不用说当前审计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力量薄弱。我国的职业院校的内部审计中除了计算机审计运用较少外, 还存在诸如不评价计算机系统、不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测试等不科学合理的现象, 审计技术方法的落后严重制约了职业院校内部审计的发展。

三、职业院校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对策

虽然当前的内审制度不完善, 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 也要看到一个好的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对比世界上优秀的管理制度, 总结经验和不足, 借鉴先进的方式、方法, 完善内审制度和管理机制, 才可以有所突破, 将内审机制更好的融入到职业院校的管理中。

(一)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 加强内部约束机制

在最近的教育工作会议中, 均强调了职业院校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当前, “一把手”的权力过分集中, 一些职业学校的经济大案的发生正式因为一把手的权力干预。应当加强职业院校的内部约束机制, 继续深化改革职业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 防止机会主义和权力寻租的出现。加强权责的边界管理, 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 做到学校管理和审计管理分离、权责分明、公平公开, 及时对外公布职业院校的审计报告和重点财务报告, 让职业院校内审机制和内部治理结构制度化、规范化。防止“小金库”和挪用专项经费现象的出现, 对专项经费的预算编制、上报、批准、执行、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实行动态审计监督, 实行专款专用, 尤其是重点项目, 更应当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转变职业院校内审的服务理念, 内审不仅仅是监督, 也促进职业院校整体效率的提高, 为学校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切实可靠地建议。

(二) 建立相对独立的内审体系, 保持内审的权威性

职业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审体系, 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对院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评价, 找出其中不完善、不合理、不严密的环节, 加强院校的内部控制, 提升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使职业院校的内部控制更加科学合理, 提高职业院校的效益。没有独立性的审计是毫无意义的, 不能实现对学校财务的有效监督和控制。其中, 审计委员会模式是一个比较合理有效的审计模式, 审计委员会模式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产权制度的客观选择, 董事会对内部审计和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负最终责任。防止学校经费由“专人管理”了变为“个人管理”, 擅自变更经费的使用渠道和范围, 失去相互监督和约束机制,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职业院校出现财政经费不足和滥用经费的情况。

(三)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建立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

在目前, 审计尚不能实现完全的自动化, 需要依靠审计人员来完成。职业院校的内部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 不仅要通晓财务会计、法律法规, 还要精通审计理论。因此, 需要建立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和业务考核制度, 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对于内审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要对审计人员建立完整的准入机制,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 实行业务考核、后期培训以及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院校的内部审计岗位需要内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也更需要其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和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职业院校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 强化内部管理和控制, 对于工作任务完成不好或职责履行不到位的内审人员进行及时的惩罚, 促进其增强纪律观念,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 切实为职业院校提高管理水平做出贡献。另外, 职业院校的管理者还要鼓励在内部审计制度和技术上的创新, 对于一切有助于提升内部控制质量的创新都给予一定的奖励, 以提升其创新的积极性。

四、结论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基石, 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希望, 职业院校为社会输出了大量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职业院校在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和促进教育的发展上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的管理者一定要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的建设, 不能仅仅做表面工作, 职业院校要提升管理水平, 加强内控审计的建设, 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控制成本。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及时对职业院校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平复, 并加强计算机技术在职业院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职业院校的内部审计建设有助于促进职业院校进行高效合理的财务管理, 同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军伟.高等院校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12) .

[2]谢小春.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相关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 2011.

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 篇2

2011年08月18日 14:28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张丽艳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给出的内部审计定义反映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为机构增加价值。那么,内部审计的职业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才能实现?

(一)内部审计价值的具体体现

帮助企业加强内控和管理、防范风险、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减少损失浪费、促进廉政建设是内部审计的价值所在和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

一些关于内部审计研究的文章中都提到,内部审计的产生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和内部管理分权。对于企业来说,管理阶层分为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中层经理、普通员工等,每个不同的层级都有他们不同的关注目标和职责范围。企业要完成整体的战略目标,需要把它分解为无数个小目标,并层层落实。不同层级的目标由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来完成。上级管理人员需要了解下级管理人员的经营运作信息时,如果仅通过下级管理人员的汇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人的利己性和潜在的自我保护意识会让下层管理人员“报喜不报忧”,导致上下级管理层之间出现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内部审计部门帮助企业建立了一种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不直接参与企业具体的项目运营和经济管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审计程序,了解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缩小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建立良好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促进企业各级目标的实现。

2.完善内控制度,防范企业风险 内部审计对于帮助改进单位内控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从企业全局的视角,观察企业内控制度的整体情况。具体的职能部门仅从自身的业务进行控制,无权问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内控情况。而内部审计除了关注某个业务环节的控制之外,还重点关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牵制和配合,如收入控制环节,财务部门关注资金的收入到款情况,销售部门关注收入合同的签订情况,那么,是否应到的合同款都已按时到达,合同的登记是否完整,合同管理部门统计的收入和财务部门实收的收入是否吻合,都关系到单位收入的完整性。现实中一些单位的财务部门对经济合同未做备份,各部门之间也缺乏沟通意识,财务部门只知道实到金额,但不知道应到金额,这种内控的缺陷,容易导致“小金库”及一些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对于这种情况,内部审计部门会建议将经济合同在财务部门备份以使其能够履行监督职责。另外,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关注财务账和资产管理账的核对情况,固定资产的账面和实物的管理情况,这些都涉及到各职能部门之间控制制度的衔接。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关注这种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运用审计的专业判断,分析内控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3.协助企业进行风险决策和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部门并不是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而是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流程、有效性进行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其实蕴含在企业的业务流程设计和控制、重大投资、重要资金使用、重大人事任免的决策程序以及各种内控措施的设定和执行过程中。通过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部门要把单位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反映给管理层,便于管理层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如在对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时发现,事业单位所投资的企业中大多处于亏损状态,普遍存在不良资产的现象,但是这些企业并不是有限责任公司,一些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性质仍然是全民所有制,如果这些企业产生了巨额负债,那么投资方就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对于这一类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就可及时向管理层提出风险规避的建议。

4.评价经济责任,协助干部考核

法人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审计范围涉及领导干部任期内的以下事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收支、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资产管理、招投标手续的执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收益、职工收入等。审计报告可以真实反映一届领导班子任期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干部、进行人事任免、采取激励惩罚措施等提供客观的决策信息和决策依据。

此外,内部审计还可以协助企业遏制舞弊、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通过对内控制度的审计和完善,堵住资产管理的漏洞。

(二)实现内部审计价值的有效途径

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审阅董事会决议、会议纪要、经济合同等,从全局化的视角来评价和协调全部门的业务。为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价值,企业可从以下途径入手: 1.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我国的经济法律环境、市场经济的健全程度、经济运行监管机制等构成了内部审计的外环境即宏观环境;单位的文化环境和高层意识构成了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即内环境。审计内环境对于内部审计价值的实现具有较重要的影响,内审人员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好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让管理层了解并重视内部审计,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促进内部审计价值的实现。

2.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和主管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级次上。一般而言,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越健全,报告级次越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强。独立性越强,审计的范围越广泛,审计遇到的阻力越小,内部审计的建议就越能够落实;如果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审计范围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审计意见难以落实,内部审计的价值就难以实现。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内部审计能否发挥价值的关键因素,包括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广,只有知晓财务、法律、管理、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等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做好经济业务的评价和建议工作,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因此,做好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及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素质是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关键。另外,内部审计人员还需要恪守独立、客观、公正、保密等职业道德守则。

4.做好内部审计服务设计

内部审计服务设计的层次,影响到内部审计价值发挥的大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已从最初的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内部控制审计、绩效评估审计和风险防范审计。不同类型的审计服务发挥的价值是不同的,内部审计部门应结合单位的中心工作,选择当前阶段最能帮助实现单位发展目标的审计服务,协助管理层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

5.落实好内部审计的建议

要落实好内部审计建议,有以下三个关键因素:一是审计质量要高,问题要找准,建议要提好,这样被审计单位才容易接受。二是内部审计人员要善于运用沟通的艺术,要让被审计单位感觉到内部审计不是来“挑刺儿”的,而是为管理层把关的,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是落实审计建议的前提。三是要建立好审计建议落实的监督制度,做好后续审计工作。对于不能按期落实审计建议的单位,应争取管理高层的支持,必要时要采取通报批评等手段予以惩罚,以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途径探讨 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途径

在经济市场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职业化的发展是内部审计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特点

相对比传统的内部审计,职业化内部审计具有其特殊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独特特征。

首先,独立性是内部审计职业化的保障。就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状况来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始终影响内部审计发展效果,其产生的影响深远,同时也关系内部审计长期稳定的发展[1]。从本质上来说,经营管理人员并不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完成者,社会会组织管理内部自主组建审计人员,内部人员的工作绩效、人员晋升以及奖惩等都应当由社会组织管理,过去的那种领导与被领导已经转变成为委托与受托的关系。其次,内部审计职业化必须坚持公正性。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必须对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充分性进行审核,同时负责审计工作底稿的完整性、系统性。审计工作的最终审计报告应当具备高级资质的从业资格人员给出具体意见。如果在审计工作中存在任何违反原则性、发表不适当性意见以及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不仅要承担行政责任,严重的话还应承担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审计工作最终结果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再次,内部审计职业化应当具备社会性。相对于传统审计来说,审计职业化中的社会性应当是一项非常独特的特点。这一特征只有在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独立的社会性组织,并逐步形成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相同或相近的管理模式,以此才能够彻底冲破传统封锁,促使内部审计人员资源共享,反应内部审计职业化社会性特征。最后,充分展现内部审计职业化的服务性。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过去单纯服务于企业的管理服务转变为同时为投资者、债权债务所有者共同服务。事实上,职业化内部审计的这一特性,在企业制度机制方面就有明显的体系ian,且在企业经营与决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设内部审计职业化的标准

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建设,在组织机构、资格认定以及审计程序执行等方面都应当根据职业化标准来实施。首先,专业化的标准[2]从内部审计的理论角度来看,内部审计工作专业性有明确的规定,而职业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必须是从事专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这类人员并不是身兼数职。在实际中,判断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是否专业化,可从两个方面予以评价,即理论标准与法规标准。可以说只要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审计或是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属于内部审计业务的,都属于内部审计专业工作的内容。另外,内部审计职业化组织标准,内部审计专业化必须要具备完善的组织机构。

三、建设内部审计职业化的有效途径

相对比传统的内部审计,职业化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职业化内部审计必须符合相应的标准。因此在实际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建设内部审计职业化。

(一)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可有效保证审计的权威性。一是建立合理的审计组织体系。对于企业来说,机构的设置模式可有很多种,但是独立性与权威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内部审计隶属于财会部门,有的隶属于总经理,有的隶属于监事会等等。实际上,根据设置审计结构的模式来看,内部审计本应隶属于董事会。隶属于董事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现代化最佳模式,同时也是领导机构与经营管理机构企业领导机构,可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二是强化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所谓强化内部审计规范化,就是要保证内部审计的每项工作都按照相应的标准来实施。内部审计工作具体实施需要根据规范性的标准,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遵守必要的原则标准、程序、目标与方法。最后制定与岗位匹配的责任制度。为根据具体的工作情况相符,设置合理的审计岗位,岗位的设置符合内部控制的需要,促使不同岗位在职位上相互分离,但是又能够相互制约与监督的作用。为保证工作的有效性,每隔审计人员都应根据岗位的具体要求来完成,并实行相应的责任制,根据工作需要可定期轮换。

(二)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随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与形成,必然会对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审计人员就得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就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各项工作都符合具体的操作,促使审计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实际上,也唯有采取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所提高,才能够全面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才能够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3]。另外,在建设职业化的内部审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我国内部审计师的资格考试评审制度,唯有设置资格考试,才能够检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才可督促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职业化的发展。

四、结语

在经济市场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已经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选择。在建设职业化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具体的标准,才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落实,促进职业化内部审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杜亚楠.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途径和方法的探索[J].商,2014,16(51):166-167.

[2]李浩.对油田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思考——以胜利油田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5,29(4):92-94.

[3]孙丰新.浅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的途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5,14(10):75-78.

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 篇4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道德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构成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应包括:对委托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责任。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存在道德风险,因此,应从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责任方面去完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一)治理信息不对称的需求

道德风险首先源于信息不对称。现实世界,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同时信息又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追求自身效应最大化的动机使得人有机会、也有积极性在交易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如内部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偷懒(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等)、说谎(隐瞒内部审计风险的严重性等)和欺诈(与被审计部门合谋炮制出严重不实的审计报告等)。还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凸现“内部人交易”,是利用知悉内幕信息的方便条件,从投资者兜里窃取财产,正是因为利用了信息关系给被害人设置陷阱或圈套,它也是一种特殊的诈骗。为了治理信息不对称,应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托人的责任。

(二)完善契约不完备的需要

产生道德风险的第二个内生源是契约不完备。内部审计的委托人(董事会)不能通过签订一个完善的合同,来有效地约束代理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的行为,从而保证企业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如果把内部审计制度比作一种“合约”,那它也是一种“不完全合约”(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和内部审计环境将来的趋变性),主要表现为制度疏漏、制度笼统、制度偏离现实、政策不确定等方面,这样必然导致当事人(公司管理层、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把剩余部分留给“隐含契约”,而诚信的达成主要是靠当事人的信誉、欲求的抑制来实现的。内部审计中伦理道德主要在于内部审计师行为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和失序,审计伦理秩序可以看成是利益相关者在特定冲突的逼迫之下不断反省而逐渐达成的共识,是一种实践的明智。内部审计的行业协会能适当弥补契约不足,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实施监管。职业会计人个体则将行业自律准则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判断内化为其内在目标和标准,即自我“立法”。这就要求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本职工作应承担起责任。

二、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分析

1、内容上三者的相似之处

(1)关于独立、公正、客观原则。不管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在职业道德规范中强调审计人员应当在履行职业责任的过程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2)关于正直性、应有的职业谨慎、保密性方面。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提出诚实性的职业品德的要求;都强调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的技术标准,合理使用职业判断,保持职业谨慎;在保密性方面,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必须对所得信息严加保密,未经适当或特别授权,不得使用或披露这些信息,要防止因为这些信息与资料的泄露所造成损失。

(3)关于维护职业形象责任。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从各自职业角度出发,对维护职业形象作出了规范。

(4)关于遵守审计技术规范、专业胜任能力的规范的规定。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强调遵守各自发布的审计准则,社会审计的规范缜密周详,除遵守自身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之外,还要求合理运用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相关技术规范,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只是强调遵守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等规定;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均强调“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审计人员必须拥有实施审计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内部审计基于“内向性”的角度,即内部审计行为涉及组织活动的方方面面,而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有限的考虑。

(5)关于后续教育的规范。国家审计关于后续教育的规范全面、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不仅对内容、质量提出了要求,还规定了学习时间。社会审计对此的规定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进行规范。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也作了相应的规范。

2、结构上三者存在的差异

从结构上相比较而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最为严谨,由总则、一般原则、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其他责任等构成。在架构上,每章首条提出原则性的规范,随之对该原则进行具体化的描述。《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层次感不强,只是将审计人员应当遵守或者不可以进行的行为依次进行罗列,但比较简练明了。具体差异应表现在如下:

(1)关于审计人员的任职条件。社会审计关于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及注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并保持和提高职业胜任能力,不得从事不能胜任的业务。内部审计对于审计人员任职条件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中作出了相应规范。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公认性、“知名度”远胜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人员,这与其通过“立法”对注册会计师任职条件的规范不无关系。

(2)关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责任。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规定:“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由所在审计机关根据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对此,内部审计未作出专门的规范。关于社会审计由于自身职业的特点,因此对客户、同行及其他人的责任,专门用三章共计十三条进行了阐述,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只是强调对国家、组织和职业形象的责任。

(3)关于对业务助理人员的责任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十四条专门规定了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应当妥善规划,并对业务助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这表明社会审计的条文严谨,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在本规范中未提出类似的要求。

(4)关于外聘专家协助的规定。由于内部审计目标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组织活动是丰富多彩,相应审计活动领域也是复杂多样,由此对内部审计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实际上,受到编制、预算、审计成本的限制,内部审计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其所面对丰富多彩的内部审计活动无法完全匹配。所以当审计的事项需要运用某些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时,必须聘请相关的专家协助。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六条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这里所谓专家是指独立于本组织的个人或公司,持有合格证书的组织内部和外部人员。对此,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本规范中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

(5)关于沟通能力的规定。内部审计特色在于其“内向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人员是组织里的成员,却要去发现组织内部的不足,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倾向,而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发挥内部审计“助手”和“参谋”作用,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十条提出了“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对此,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均未作出规范。

从上比较可知,《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尽管在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趋于一致。比如,关于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关于职业品德、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规范都大致相同,所不同主要在于从各自的职业角度出发,对某些方面进行着重强调,例如,内部审计强调人际交往能力、外聘专家的规范,国家审计注重廉政纪律规范,社会审计强调对客户同行的责任。

三、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分析

1、内容上二者的相似之处

从内容上看,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我国内部审计所规范的内容基本相同。对于诚实、客观、保密和胜任四条基本原则,二者都提出了要求。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行为准则的内容,我国对此也做出了相应的规范。比如,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第一条“内部审计师应诚实地、勤奋地和富有责任感地执行他们的工作。”就与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相类似。

2、结构上二者存在的差异

从结构上比较,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没有明显层次之分,只是将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或者不可以进行的行为依次进行罗列。

另外,我国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协助”,“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而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虽没有在本规范里提出明确要求,但是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综上所述,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科学性,内容缜密周详。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较为简练,在内容上与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趋于一致。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未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却是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四、完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议

1、应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之中

按照国际惯例,职业道德规范是内部审计准则框架的构成之一,并在内部审计准则的框架中居于最高层次,具有法定约束力。鉴于此,我国理应把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之中,这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昭示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它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一样,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照执行的,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中,均属于强制性的规范。

2、对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应有相应处罚的规定

《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第十六条规定: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所在审计机构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明确提出:凡是违反道德规范者,将依协会的规定予以处理。而且即使在行为准则中没有作出规定,但这种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也要给予处理,违规人员必须接受。鉴于此,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应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家审计的做法,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做出相应处罚的规定,这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也将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

3、合理运用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也应在规范中加以强调

内部审计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其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并不亚于社会审计活动,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还应该合理运用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对此,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应加以强调。

摘要:从信息不对称原理及契约不完备理论出发,阐述了风险环境下实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从内部审计基本原则、职业谨慎、审计技术规范、专业胜任能力规范、后续教育规范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与政府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相似性,进一步从审计人员的任职条件、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责任、外聘专家协助等方面比较了三者存在的差异。从而提出把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框架,制定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作出相应处罚的规定,并合理借鉴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以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关键词:道德风险,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定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原文与释义)[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2]Bailey,AndrewD.,AudreyA.Gramling,Sridhar mamoorti,内部审计思想(王光远等译)[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2006

[3]LawrenceB.Sawyer,etc.The Practice of Modem Inter-nal Auditing(second edition)[M].IIA.1988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范[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石涓涓.内部审计规范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库.2005.

[6]王桦,庄江波等.内部审计职业化特: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北京: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3):46亿

[7]宋常、刘正均.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值思考[J].审计研究.2003(6):25-26.

[8]孙立.内部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3.(12):118-121.

[9]唐本佑.日本商法和证券法交易中会计、审计规定的研究[J].审计研究.2000(.3):36.

[10]陈国辉等.200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制中人文道德秩序的建构”《.会计研究》第11期。

[11]张静春.“技术创新、道德风险与经济增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2003。

内部讲师职业发展 篇5

邀请,2006年1月8日给广州的培训师进行一次交流,主题是“培训人的发展”。刚好,在2005年12月我与中兴通讯学院陈健洲院长一起吃饭,向他请教了一下作为企业内训师的我们如何发展,院长认为我们应该一头扎进企业里,总结公司的成功经验。2005年11月30日我们邀请了金树松老师来学院进行主题为“培训师的学习”的交流,获益匪浅。2007年初,受中人网的邀请,再次和大家就此话题进行交流,当时答应了大家,要分享我的交流内容,于是,有了这几篇文章。

内部培训师的定位

作为内部培训师,至少有三种定位:

一是专职讲师,侧重于“讲师”这个角色,把自己归属到“培训”这个产业,而不是把自己的发展舞台局限于某个公司。

二是定位为培训工作者,在企业内部从事培训工作,包括建立培训体系,推行培训政策,组织培训项目,完成公司布置给培训部门的职责,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授课,并且自己的主要兴趣也是授课,培训管理是“不得不做”的工作,同时,也是自己了解公司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是定位为企业员工,在企业从事某项工作,比如财务管理,同时把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提炼,结合外部的一些信息,整理成课程,在公司内部进行授课,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推动本职工作比较好的方法。

作为内部培训师,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呢?具体内容如下:

内部培训师的入行

有两个入行的途径,一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整理成课件,在部门内部授课。其好处是对授课内容比较熟悉,并且压力不是很大。如果你的工作是面向公司层面的(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研发管理、信息管理等,都是面向全公司的),就有机会走出部门给公司其他部门授课。如果你有一定的授课天赋,加上对讲课比较感兴趣,将会很快成为一个不错的讲师。

另一个途径是从素质类或企业文化类课程开始,从外面找一些资料,听过几次课后,基本就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一般是先给新员工讲课,新员工比较积极,心态比较好,讲师压力没有那么大。逐渐地,找到了授课感觉,在公司(新员工)里也有了一些名声,就开始给其他部门讲课了。

在入行阶段,要注意处理好工作和授课的关系(特别是你的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一定要争取到直接上级的支持。二是要初步以专业讲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仅仅局限于“把问题讲清楚了”,还要注意设计学员手册、包装自己(指形象包装),提高课堂运营的技巧,使学员“学得有趣”。

对于素质类的课程讲师,所授课程不能贪多,要精选两、三门课程,成为自己的品牌课程。如果要提升自己的“名声”,给管理干部授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千万要慎重,收益和风险成正比,讲砸一次,影响面也很大。所以没有把握的话,不要轻易尝试。

内部培训师的修炼

多讲课。熟能生巧是熟语,是很有道理的。在公司内部称为专业培训师,至少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能讲两天的课程,二是每个月的授课达到六天。半天的课程比较好讲,一天的课程比较难以忽悠(除非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业务领域),二天的课程更难讲。因为这意味着讲师的授课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否则,是没有自信站在讲台上的,并且,如果没有一定的水平,是留不住学员的),包括讲师对课程的理解、对课堂的掌控、讲师的心态、讲师的体力都达到了专业的高度。每个月六天的授课量,则意味着讲师有机会讲课,有机会“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量变会引起质变的。同时,这也考验着讲师是否真的有兴趣讲课,如果没有兴趣,是很难坚持完成这么大的授课量的。那么,如何获得讲课机会呢?这一方面需要公司有政策,鼓励大家多讲课,总结、分享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讲师自己去创造:一是讲大家需要的课程,二是把每一次授课都当作营销,讲好每一次课,不断“累积”自己的名声。我一直认为,课是越讲越多的:你讲得越好,就越是有需求。三是要有推销意识,要向业务部门主动“营销”你的课程。培训公司开公开课也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手段,我们要借鉴。四是要善借力,比如推动公司的“技能认证”,素质类课程搭顺风车,需求不就起来了么;还可以利用技能认证的机会,设计一些重要岗位的“必选课程”和“选修课程”,也可把素质类课程“塞”进去。五是通过培训部门,要求公司员工人均培训必须达到多少课时,从“官方”拉动需求。

在恰当的时机,参加TTT训练。所谓恰当的时机,是指累积了一定的舞台经验(比如100课时)后。如果过早参加TTT,可能会在肢体语言上有所提高,但对教学设计这一部分,理解就不深了,会有点浪费课程。因为市面上大部分TTT课程是大而全的,没有根据受训对象进行细分,比如PTT课程。(鉴于此,我们将TTT拆分成三个课程:走上讲台,针对刚刚开始或准备开始讲课的培训师;如何讲好产品技术课,针对连续讲课8小时,一年累积100课时的讲师;以及专业讲师授课技巧,更多的是针对管理、素质类专职讲师。)在初期,要重点训练自己的课堂呈现技巧(包括开场技巧、肢体语言技巧、PPT技巧等),修炼培训师的职业动作,让自己看上去像个培训师。在观念上,要认识到成人学习的特点,在站在学员的角度开发、讲授课程。然后要借用课程设计技巧重新“包装”自己的课程,不要仅仅是“陈述”自己的工作。最后,还要学习引导技巧,成为一个Facilitator。

听大师的课,学习“舞台技术”。在初期可以学习各种风格的大师的“舞台技术”,比如余世维大师的“话剧”能力,广州邓行诚老师的激情,北京付亚和老师的侃侃而谈,台湾甑英才老师的“书香气息”,金其庄老师的“杀人于无形”等。从中找到比较贴切自己情况的风格,然后修炼成自己的“舞台技术”。总体来说,“激情”可以提高学员满意度。

听原版的课程,学习课程架构。中国人很难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某个东西,所以国内的好课并不多,基本是七拼八凑的。比较好的讲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找一大堆该主题的PPT,还找一大堆相关的书籍,然后出去听课,回来后狂开发课程,基本框架出来后,再找一些案例、故事、游戏、视频充实一下,甚至制作一些教学道具。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超不出讲师的思路、视野(经理人封顶理论)。所以要多听引进的原版课程,那些课程都是大师牵头,经过很多年在企业的研究提炼出来的,课程框架非常好。我比较喜欢听竞越的课程,并不是竞越的老师授课技巧多么高,主要原因是他的好多课程是从国外买进来的,课程架构非常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心理学、社会学背景。

从影视中学习。一是学习舞台技术,电视台的主持人舞台技术不错,可以学习其走台、肢体语言(手势、站姿、坐姿)、面部表情、讲述技巧等等。最主要的是把影视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应用到课程中。我认识一个讲师,他把中央台每期的《对话》、《绝对挑战》等全部录下来,看看哪些可以应用到课程中,这是一个不错课程丰富化的手段。再比如,很多营销老师从《大染坊》中录了很多品牌建设、渠道管理方面的片段,《亮剑》中更是有很多执行力方面的经典案例。曾仕强老师还出了一个《点评<胡雪岩>》的碟子。

听大师的点评。中国教育领域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随堂听课,几个讲师互相听课,大家互相点评,提出改进意见,这是一个很好、很有效的提高方式。最好是找到自己风格领域内的大师来听课,你就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听课点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肢体语言(特别是讲师在进入状态下的状态语言);口头禅(绝大多数老师都有口头禅);授课风格以及风格与主题的匹配度(风格是否有明显?是否与授课内容匹配?是否与学员状态匹配?是否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是否有助于演绎课程主题?等等);PPT及学员手册制作水平、运用状况(很多讲师讲的东西与学员手册有很大出入,或者在讲课的时候,忘了照顾到学员手册);课程总体设计(包括各模块的设计、模块之间的过渡、模板的时间分配、课程主题的提炼与演绎等);与学员交流(是否在授课的时候照顾到学员,根据学员的状态调整课程内容?是否能照顾到大部分的学员?是否能够取得学员的信任?)

自我总结。没有总结,很难有提高,所以讲师要多录自己的授课片段,然后自己分析,这点要学习体育界,在每次比赛后,都要看录像,进行分析、总结、提高。另外,每次授课,都要写“授课日记”,包括自己的授课体会;学员在课程中分享的内容;授课中出现的问题及当时的解决方法;授课的创新点,等等。

内部培训师的提升

通过修炼,我们成为了一位讲师,能够讲授一些课程,但这还远远不够。作为企业内部的培训师,要时时想到自己和外部专职讲师的区别。只有深入到公司的运作之中,才可能给公司提供更符合企业实际、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课程,这才是内部培训师的价值所在。所以,我对内部培训师的要求就是“专业化”和“公司化”。

按需求设计课程。这需要我们访谈培训对象(如果需要,还包括其上级和下属),设计课前调查问卷,再结合公司的文化与制度、政策、流程,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比如《时间管理》课程,我们需要设计一套问卷,找出受训对象的时间杀手,了解受训对象的时间管理习惯和意识,所以,每次《时间管理》的授课,(因其对象不同)内容应该都是有所区别的。我最近给CDMA的三层、中东区四层、策划部员工讲过《时间管理》,每次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因为管理干部的时间管理和普通员工的肯定不一样,海外的和国内的时间安排也不一样。每个课程,能否设计出一套问卷,把学员的问题或需求掌握住?这是对讲师的考验。当然,在这个问题上,内部培训师和外部专职讲师都是有机会做好的。

参与公司运作。对于专职讲师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与公司的业务越来越远。所以,有的公司把专职讲师直接放到一线部门,只不过其主要的工作是总结、提炼,形成课程,并推广、授课。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有一个“轮回”的机制。比如核电技术部培训中心的专职讲师,是两年一轮回:在培训中心授课两年后,再回到业务一线去。在中兴通讯学院,专职(技术)讲师则是从产品研发就开始介入、跟踪,甚至跟到现场,与售后工程师一起开局,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保持授课内容的先进性、实战性。

了解公司。最怕内部专职讲师沉迷于自己的课程,对公司的大事不闻不问。讲师要多方面了解公司、收集公司的资讯。一是通过自己的课程去了解。即使你认为自己很熟悉公司,但每次授课前还是要进行课前调查或访谈;在课程中学员的发言,特别是小组讨论发言,一定要记录在案,回来后进行复习、整理、提炼。二是在平时收集资讯,要提高自己的“敏感性”。比如要多看报纸,要关注公司的高层会议,要经常上公司的网站,要经常百度或谷歌一下公司,要经常和职能部门的领导一起用餐(在公司食堂吃饭的时候坐在一起)。等等。

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 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素养探析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表现

(一) 执业背景基本来自财会人员,人员缺口大,独立性欠缺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背景上基本来自财会人员的转行,虽然财会人员队伍数量庞大,但是转行做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却为数不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已有正式在册的会计人员达1400万人,而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只有35万人左右。可见,内部审计人员的缺口很大。同时,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又有部分附属于财会部门内部设置,使得内部审计的工作从组织形式上就无法保证独立性。[1]

(二) 执业资格考试考核不严,执业水平有限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资格考试相比国外开展较晚,考试规范也没有注册会计师考试那样严格有序,而且在2004年以前的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中就规定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可以采取资格认证的方式,即满足一些条件,包括1、具有审计、会计、经济及相关专业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2、具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证书的人员;3、具有注册会计师、造价工程师、资产评估师等相关执业证书的人员;4、审计、会计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工作满两年以上,以及大专学历工作满4年以上的人员。就可以经省级内部审计(师)协会审批,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备案后,发给资格证书。虽然此政策从2005年起已废止,但是在此之前通过这些认证方式取得内部审计资格的人员其执业资格又如何保证?

(三)执业方法单一,主要进行财务审计,执行事后审计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执业方法单一,主要进行财务审计,执行事后审计。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究其原因,还是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背景和执业经验造成的,因为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都转型于财会人员,除了熟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其他方面的执业经验是非常欠缺的,所以也无法开展其他业务的内部审计工作,又限于对组织业务流程不熟悉的境况,也只能在业务流程之后开展审计工作,所谓事后审计。另外还缺少与外部审计的有效沟通,没有适当地借助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工作成果为组织内部管理服务。[2]

(四) 职业业晋升提高少,缺少有效的职业培训和进修

对于在岗的内部审计人员,要保持其执业资格和执业经验的有效性,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执业素质和技能。但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却缺乏执业晋升的机制,缺少长期职业培训和进修教育的后续教育过程。虽然国家和地方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有相应规定,但是内部审计人员对此后续教育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加之考核机构自身也没有严格规范地执行,使得此后续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切实有效的内容。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没有进步的在职的内部审计人员也就不具备职业胜任能力了。

二、如何提高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一)立法保障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培训教育的规范性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晚,相应的法律规范也不尽完善,以致内部审计工作在很多方面都出现无法可循的状况。所以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相应的立法保障是必须的。这包括在组织机构设置上,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必须使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而不是从属于会计部门,从而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工作形式上的独立。另外,在内部审计的培训教育上,只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有完善的法律规范约束和指导,才能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对此培训教育有高度的重视,和参与学习过程中可循的章法,否则就难免造成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局面。

(二)职业资格考试严格规范,审计署和内部审计协会配合

在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立法保障的前提下,要提高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首要的是在职业资格考试环节把好“筛选关”,使得考试内容科学合理,考试形式严格规范,如考试内容中不仅要有财会知识和审计实务的知识的考核,还要有內部控制、行业管理、计算机应用、应用文写作等管理类基础课程的考查,这样综合考核的内容才能体现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当然考试形式可以灵活,根据具体的考试内容除了笔试作答外,还可以采用IT 系统和现场答辩等多种方式。

(三)加强学校教育培养,扩大招考和专业设置

如果说职业资格考试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筛选关”,那么学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则是最重要的“进口关”。要想保证职业资格考试人员的质量,就要首先保证该专业在校生的生源和质量。而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培养的学校或专业寥寥可数。据调查在我国部分高校曾经有过相关专业的设置,但是由于审计专业不像会计专业那样能够短期收到实效,所以在没有得到社会及时反馈的情况下,高校就放弃了对此类人才的培养。但是实际上我国社会企事业单位是非常需要内部审计工作的,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需求远远大于对财会人员的需求。那么作为高校教育系统,就要应社会所需,加大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包括适当地扩大该专业的招考规模和专业设置。

(四)通过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熟悉组织内部业务流程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数量有限,执业经验不足,所以为了年轻的内部审计人员能较早地适应本职工作,就需要用工单位能及时进行入职培训,包括熟悉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等内容。同时对于已经在职的内部审计人员也要适时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这不仅是顺应法律要求,也是保证在职人员与时俱进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必要手段。[3]

(五)提高社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以上从我国立法、政府行政、学校教育和组织用工的角度分别提出了建议。而提高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提高社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包括股东、债权人、监管机构和组织员工在内,要认识到只有先从组织自身监管入手,有效地实施内部审计工作,及时地查错纠弊,为组织管理和经济效益提出合理的措施,才是对组织员工和相关利益者最大的受益。

参考文献:

[1]王艳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分析 [J].经济研究导刊,2009,(1).

[2]高声妹.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 [J].才智,2012,(10).

[3]胡少忠.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J].现代商业,2010,(2).

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 篇7

在中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的背景下,各个行业在谋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认清自身在这一经济发展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特征,找准定位,提升自身价值,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环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更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胜任能力,适应新环境。提升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是确保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高校内部风险的重要基石。

1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及现状分析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是指,在高校中,内部审计人员为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框架》和国内相关规定,完成各项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和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的总称。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普遍存在领导不重视、审计机构不独立,审计人员缺乏、审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的现象。即使有的高校有独立的内审部门,但内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都是财务部门调转或是财会专业的留校毕业生。对学校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认识不清,忽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不能使内部审计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改革发展。而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应具备审计、会计、财务、税务、内部控制、经济、金融、统计、管理等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风险管理、法律、工程建设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高校业务活动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知识。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情况,笔者以辽宁省为例,对56所普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182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1.1 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

调查显示,在辽宁省56所高校中,审计机构独立设置的有21所,占37.5%;审计机构与纪检机构合署办公的有28所,占50%;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部门,是财务部门的一个科室的有7所,占12.5%。总地来说,较大的院校基本上独立设置了审计机构,而规模稍小的院校大多实行审计与纪检合署办公,基本符合“规模较大的高校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规定。

1.2 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

从表1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来看,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共50人,占27.4%,根据数据显示,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背景还过于集中在会计、审计等专业,像管理、计算机、法律等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相对较少,这不利于高校内部审计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绩效审计转型。

1.3 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情况

从表2中专业技术职称来看,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7人,占20.3%;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7人,占20.3%;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1人,占33.5%;无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7人,占25.9%。

根据调查的数据来看,我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集中于会计、审计专业,中等以上职称人员较多,从业人员基础较好,提升潜力较大。但与企业相比,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存在审计理念滞后、人员不足、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技能较低等问题。现代审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要求很高,在掌握审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相关财务、管理、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要具备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准确判断、良好的交流沟通等多种能力。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足,亟待进一步提升。

2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结构

2.1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一个职业能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要件,从业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则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更无法产生工作成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基础是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探讨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和职业道德。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曾经提出,一名称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审计准则、现代审计技术等。就高校内审人员而言,除了应该掌握的审计、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应遵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内部审计操作指南等内部审计准则;还要了解会计法、税法、合同法及审计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其他法律、法规。此外,高校内审人员还要学习现代审计理念,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以便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要求。

2.2 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

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完成审计工作的各种能力,即是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如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具体准则中,第11号《结果沟通》提到了交流沟通技巧,进行平等、诚恳、恰当、充分的交流;第20号《人际关系》提到了人际交往方式,化解人际冲突的方法,如暂时回避和适当地妥协。就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主要包括持续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是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

内部审计工作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性。个人技能的高低对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对最新审计知识的学习或对上级机构的工作汇报都具有重要影响;审计工具与技术的掌握程度则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能否运用适当的工具或技术进行正确而高效的审计工作。因此,无论是缺乏个人技能还是审计工具与技术,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这类职业胜任能力是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必需素质,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主体部分。

2.3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对于所有内部审计人员在整个工作中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一直是各个国家重点强调的内容。个人技能的发挥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使用都是贯穿整个内部审计工作过程的要素。《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内部审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道德修养等所作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包括: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保持职业谨慎,合理使用职业判断;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遵循保密性原则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同样也必须以这些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 提升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正面临三大挑战:第一大挑战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复杂,独立性差;第二大挑战是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模糊,观念落后;第三大挑战是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亟待提高。提高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有以下几个途径。

3.1 建立高校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高校内审联席会议制度能够及时帮助学校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使各部门之间有效地联系起来,整合内部资源,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提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工作创新能力,以完成高层次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3.2 严格控制高校内审人员的职业准入制度

以往对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不像会计师事务所那样严格,对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相对要求不高。但随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设置,学校高层领导对内审的重视,对内审人员的职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为审计部门选择合格的审计人员,对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要进行严格考评。

3.3 持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后续教育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2008〕,以规范后续教育,保持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内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求内审人员严格遵守后续教育制度,持续学习,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相对于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具有学历层次高和知识基础较好的特点,可以依托高校这个有利的平台更便捷、更有效地进行后续教育,以适应这个学习型的社会,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内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

3.4 定期开展高校间审计业务交流培训活动

高校上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高校内部审计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定期或专门开展专题业务学习研讨班。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沟通,相互借鉴好的经验、做法,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

3.5 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估体系

为确保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具备完成内部审计任务所必需的职业胜任能力,应建立起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估体系,制定绩效标准,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估。对在评估中未达到要求的,要及时采取培训、后续学习等方法来提高其职业胜任能力。

摘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备高水平的职业能力以胜任学校分配的各项审计任务,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文章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新常态的背景,分析了提升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必要性,并对提升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内部审计,职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齐建国,王红,彭绪庶,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7-17.

[2]李寿喜,张佳春.转轨经济下中国公立高校内部审计目标探讨[J].内部审计,2008(11):28-29.

[3]祝杰真,张静.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的高校审计工作研究[J].会计之友,2015(16):121-123.

[4]崔春燕.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提升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4):65-68.

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 篇8

关键词:审计的职业判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

一、风险导向审计对职业判断的影响

当今世界,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企业经营环境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影响经济的各种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快或越来越大,企业组织结构及其经营活动方式日趋复杂,会计准则要求的判断和估计难度加大,一些企业管理层出于筹资和业绩考虑进行舞弊的动机仍然存在,这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执业环境和执业风险。这其中,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职业判断有着重要影响。

(一)风险导向审计对职业判断的影响途径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职业判断的重要性。

随着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的变化,审计模式发展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职业判断在理论和实务中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我国新发布的审计准则中,多次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运用职业判断。职业判断贯穿从接受委托到出具报告的整个审计过程。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职业判断的影响

(1)职业判断的地位提高。职业判断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新发布的48项审计准则中有27项准则明确提到了职业判断或判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四个核心准则中明确提到职业判断的次数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18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2次,“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4次,“审计证据”2次。其他以隐含形式要求应用职业判断的更是不胜枚举。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风险评估程序本身就是职业判断过程。

(2)职业判断的范围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职业判断的范围变大。横向来看,由于受托责任的复杂化,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做出判断,而且要关注环境事项、社会责任等。纵向来看,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过去事项做出判断,还要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等的未来事项做出判断。不仅关注企业的本身的财务情况,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所处行业情况及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由于环境的变化,审计模式发展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在该阶段需要做出职业判断的范围比以往任何审计模式下都要大。

(3)对职业判断的主体的要求变高。由于现代审计环境的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在企业经营业务中的应用,注册会计师在提供鉴证服务时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注册会计师不仅要熟知本专业知识,对相关知识也应有所了解。

二、审计职业判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我国要促进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的发展,仅仅是对职业判断引起重视还是不够的,我国的审计职业判断质量仍有待提高。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现状分析

审计职业判断已经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在我国己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国大部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职业判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与审计准则的强调、职业培训、实务需要以及对审计认识的不断深入是分不开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职业判断水平偏低。

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人员主观认识的反映,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星审计判断的结果。由于专业知识水平是审计职业判断的基础,在现阶段审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审计职业判断质量很难保证。

2、在审计职业判断中对审计风险判断不足。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其关系表达式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对于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无法控制,只能对其进行评价。实际上许多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风险进行判断时,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3、CPA审计妨碍了审计职业判断的发展。

CPA审计存在治理结构上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一面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一面又要由被审计单位来养活,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使审计人员很难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甚至导致审计失败。

三、改进审计职业判断绩效的策略:基于风险导向审计视角

(一)基于客观环境的改进策略

1、审计环境的改善措施

(1)加强审计职业判断的理论研究。我国审计人员的审计职业判断水平不高,与审计职业判断理论研究不够、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关于审计职业判断的著作和论文仍然比较少见,审计相关教材中对审计职业判断的论述也很少。审计职业判断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可以有效指导审计职业判断实践,提升我国审计人员的审计职业判断水平。

(2)完善执业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职业判断的依据和基础,因此,完善的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做出正确审计职业判断的前提。我国自1996年颁布第一批审计准则以来,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审计准则体系,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审计准则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差,执业指南的制定相对滞后。因此,增加审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执业指南的制定,将是完善我国审计执业准则的一项重大措施。

2、进一步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而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是以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为立足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但是,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要树立风险导向意识,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即在风险导向审计观念下,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价出的高风险领域,实施详细的账项审计,可有效地控制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3、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夯实风险导向审计的制度基础。

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高低直接相关。当前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和经理人信息控制权的存在,客观上妨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因此,应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着手,在优化公司治理框架下,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重视日常控制活动,抓住内部审计监督评价环节,才能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二)基于主观视角的改进策略

1、审计主体方面的措施

(1)加强培训和引导,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技能和知识培训既可以由会计师事务所单独组织,也可以由注册会计师协会统一组织。在组织培训时,切忌流于形式,主办方应当根据每位注册会计师的特点,找出他们缺乏的技能和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积累执业经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而经验的积累,要靠平时执业时勤于动脑、动笔做记录。多做比较和分析,有目的地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保持职业谨慎的风险意识,还要在处理问题时,力求全面,克服片面,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谨慎,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心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还要注意取证的充分和适当,这些都要靠注册会计师执业经验的积累,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判断能力的提高。

(3)正确运用各种审计判断方法,促进审计思维方式的形成。审计职业判断的方法不止一种,注册会计师不可能也没必要在进行判断时把所有的方法都用上,他们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某项判断适合用哪几种判断方法,在所有这些方法中,哪个是既经济、效果又好的,然后再选择这种方法。要想做到正确运用每一种审计职业判断方法需要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思维方式。

2、审计职业判断执行过程中的措施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知己”,是指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夸大自己的能力,时刻考虑到自己是否具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所谓“知彼”,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对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基本情况、管理当局的品行以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判断及其应用及所处行业的了解等。一般来说,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越充分,越能帮助审计人员做出良好的职业判断,但由于审计时间和成本的限制,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够做到足够的了解。

(2)实行和完善集体判断和专家判断,提高复核人员和专家的审计职业判断水平。集体判断是利用多个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和智慧做出审计职业判断的一种方式,由于集中了多人的经验和知识,因此,其判断质量要明显优于单个审计人员的判断。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广泛实行的三级复核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判断方式,在提高我国审计职业判断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否认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三级复核制度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明确各级复核人员的责任,切实发挥各级复核应有的作用;二是提高复核人员的判断水平,高水平的复核人员才能保持复核结果的高质量;三是可以增加各复核环节的复核人员,每个复核环节由两名比较有经验的审计人员组成,组成互动型团组,以得到可靠性较高的复核结论。

(3)审计过程中做好记录。记忆在审计职业判断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在做出类似的审计职业判断时,原本储存起来的信息就可以直接加以利用。记忆不仅仅是储存在人脑中的,审计过程中的记录以及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都可以在以后的审计职业判断中被加以利用,从而有助于提高以后的审计职业判断质量。

四、结语

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转,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前提和基础。作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合理保证者,审计人员需要具备比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是审计的精髓,判断能力的高低则是审计人员能否有效完成审计任务的关键。

对职业判断的研究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中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具活力的审计研究领域之一。国外关于审计职业判断研究的起步比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就己经开始,而我国自1999年才陆续出现了少量研究审计职业判断的文章和论著,尤其是对审计职业判断系统性的探讨甚少。

参考文献

[1]、陈毓圭.《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与发展的认识》.《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4).

[2]、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2006.

[3]、顾晓安.《基于业务循环的审计风险评估专家系统研究》.《会计研究》.2006(4).

[4]、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张龙平,聂曼曼.《更新审计执业理念推行风险导向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3).

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 篇9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职业教育为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 积极寻求变革和创新, 以一校或几校为主导, 以相关学校和合作企业为主体, 以促进职教资源优化配置为原则, 以“合作共赢”为目的, 以专业和课程等为纽带, 逐步形成了职业教育集团的基本框架。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教育由数量扩张型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集团采用实质性合并的形式, 并入单位通常是学校、企业或其他实体, 一般以联合办学的形式加入集团。事实证明, 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 对于推动职业院校资源整合, 促进学校之间、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实力, 打造职业教育知名品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 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后一般能够较快地实现管理制度的统一和物质资源的整合, 但实现办学思想融合、学科融合、教职工融合和校园文化融合并非易事。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力军, 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不少学校合并后教师队伍很难融合, 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集团积极作用的发挥。

职业教育集团和谐教师群体建设的意义

和谐的教师群体, 应该是人格和谐统一、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群体。根据现代管理理论, 和谐教师群体应当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师德高尚、志存高远;目标科学、统一明确;团结协作、和谐共进;信息畅通、运转高效;公正公平、良性竞争。教师群体成员对群体的目标、活动、荣誉等有着共同的、一致的认识, 具有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他们有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相互关心、相互协作的精神。他们通过相互激励, 相互促进, 在个人进步的同时形成群体的合力, 他们取长补短, 从而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优势。

建设职教集团和谐教师群体,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学校作为人才、知识与文化聚集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它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 落实到基层学校就是要建立和谐的组织, 而人的和谐又是组织和谐发展的前提。构建和谐的教师群体, 不仅是协调、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群体、教师与学校等多重矛盾和错综复杂关系的过程, 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职教集团内部教师关系的和谐不但关系到职教集团和谐校园建设, 而且将直接辐射到整个社会。职教集团教师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使命。身教重于言教, 只有一支和谐团结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和谐教师群体, 是保证教育效果的需要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和谐的教师关系,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 培养人是艰巨的教育工程, 不是哪一位教师能独立完成的。现代社会的知识融合、学科交叉和教育的多种功能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对职业教育而言更是如此, 因为学生除了理论知识够用外, 还需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与企业和岗位“零距离”接触的综合能力。因此, 只有教师的关系和谐, 教师集体发扬协作精神, 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和谐教师群体, 是促进教师身心健康、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现代医学认为,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更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职业教育集团教师任务重、责任大, 只有在和谐的同事环境中, 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综合趋势日益增强, 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 也有赖于和谐教师关系的建立。例如, 在科学研究方面, 一个科研项目或课题, 往往不是教师单兵作战所能完成的, 而需要很多教师相互协作, 联合攻关。

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教师群体现状

职业院校发展成职业教育集团后, 组织规模扩大, 教师人数增加, 无疑加大了管理难度。一些新组建的职教集团的教师队伍现况令人担忧。

对职业院校合并持反对态度许多教师对院校合并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没有达成共识, 教师队伍融合的难度大。一些教师认为合并弊多利少, 纯粹是长官意志, 是权宜之计;有的教师悲观失望, 看不到合并改革可能带来的优势, 缺乏信心, 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有的教师则采取等待、观望、漠不关心的态度。一些教师对合并导致的岗位、权利、利益变动不悦。

不满利益重新分配合并就意味着岗位和权利的重新调整, 比如有的教师合并前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合并后变成了一般教师。在资源分配方面, 也会有轻重缓急, 有多有少。当改革与个人期望出现较大差距的时候, 有一部分人就容易心理失衡, 出现抵触情绪, 给教师队伍的和谐、融合带来阻力。

感情上难以接受新职业教育集团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人们在一定的环境里, 时间长了就会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情感。学校合并后, 原有的“感情链条”被打破, 新的相互信任和理解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 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新的人际关系, 自然就会有一种不适应的感觉。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人或事, 怀旧的情感就会变得十分强烈, 容易沉浸于旧事物、旧习惯、旧思维, 而对新事物、新要求产生抵触情绪。一些教师难以确认自己的角色, 出现今不如昔的感觉。很多失去主体资格的被合并学校的教师, 沉溺于原有学校的小团体中, 难以形成对新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心理上极易产生失落感, 无群体目标可言。

职业教育集团和谐教师群体建设的对策

建立职业院校和谐的教师关系, 需要校内外结合, 长期努力与短期努力结合, 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具体而言, 构建职业教育集团和谐教师群体, 必须努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 培养教师对职业教育集团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H.马斯洛认为, 人类的主要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其中爱与归属的需要, 表现在对友爱的需要, 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还表现在对归属的需要, 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愿望, 希望成为群体的一员, 相互关心和照顾。

培养教师对职教集团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校领导要通过各种手段使教师建立对新学校的归属感。如向教师宣讲学校合并的重大意义, 向教师介绍新学校的发展目标, 让大家看到学校的美好前景, 增加大家的信心。要真心地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 让教师感到新学校会成为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更大舞台。学校领导要真诚地与教师沟通, 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 在交往中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增进友情。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都有获得尊重的需求。学校领导应很好地满足教师这种高层次的需求, 用诚恳的态度肯定教师对学校的忠诚和贡献, 使教师体会到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价值。另外, 可以开展建言献策活动, 让广大教师为学校提合理化建议, 参与学校的管理, 从而凝聚力量, 统一思想。

(二) 以学校办学目标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凝聚人心

席酉民的和谐管理理论包含了一个重要方面:目标性。目标在和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和谐。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 具有高度合作目标的群体成员, 其目的任务、目的目标、共同感受、相似观点、协调利益、资源和信息分享等因素, 是产生团结协作、工作效率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原因。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也为如何加强教师群体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理论强调应注重控制群体内部的动力因素, 如设置好目标, 培养合作进取的心理气氛, 增强群体效应和团结, 使群体成为一个真正的和谐群体。

职教集团新的目标整合与发展战略是把教师凝聚在一起的重要基础, 在凝聚教师思想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来自于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认同, 来自于新的发展目标与自身发展、自身利益的关注。制定学校发展目标和规划的过程, 本身就是一个凝聚人心的过程、一个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学校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 要紧紧同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联系, 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该考虑把实现教师个体的目标、满足教师个体的需求同职业教育集团的目标统一起来。

(三) 注重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陶冶教师情操

学校物质环境指存在于学校范围内的物质自然景观, 具有可见的、有形的和自然的特征。西方教育理论界很早就对学校环境进行了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既包含人的因素, 也包含环境的因素。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 而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同样深远。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环境, 不仅有助于师生正确解读学校环境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进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加深对人生的感悟, 而且有利于学校办学精神的传承。

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后要重视校园自然景观的建设, 合理布置规划校园建筑, 既要注意借助地形地貌保护生态环境, 又要精心规划设计, 使功能配套合理;既要体现新组合职校的恢弘气势, 又要赋予人文底蕴, 使学校校园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和谐流畅的现代化人本校园。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 陶冶师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真正为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优雅的场所。

(四) 以人为本, 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体现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机制。职业院校通过合并实现战略性扩张与发展, 最终都要落实到管理科学上来。合并、重组、优化的成果要靠管理创新来加以规范和巩固。合并后的集团, 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方面, 还是在学科建制、学术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需要全面更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 把教师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依法治校及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手段, 发挥“以规育人”的作用。要让制度建设起到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作用, 为教师群体的和谐发展保驾护航。要坚持把“校长治校、教师治教、学生自治”的模式作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真正体现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 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坚持用人性化的制度来调节利益、规范行为, 保证人尽其才的实现, 真正使广大教师变被动为主动, 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 促进群体功能的发挥, 使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教师的群体任务、群体绩效与发展战略和目标之间达到协调。

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校园中教师在学习、工作、研究和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及其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面镜子,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和实践。职业教育集团要把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对管理人员和教师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引导和培育上。要狠抓师德师风建设, 进一步明确教师工作规范中的师德要求, 提倡扎扎实实搞教育、认认真真做学问的风气, 创造宽松、愉快、合作、信任的氛围。发挥团队精神, 努力建设一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教师团队。

(五) 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求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要以发展促融合、以融合求发展;要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合并中的很多矛盾和问题可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有些问题和矛盾要依靠发展的成果来逐步解决。只有通过发展, 才能保持真正的稳定。事业发展是集团及广大教师根本利益所在。学校领导必须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将广大教师的注意力、兴奋点引导到加快融合、谋求发展上来。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统一全校教师的思想和认识, 使广大教师从政策上了解职校合并这一改革的重大意义, 从主观上理解和支持合并改革。同时也要使广大教师明白, 合并之初, 可能会碰到一些暂时性的困难。要积极引导教师始终把集团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 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只有集团发展了才有自己的利益可言, 只有集团发展壮大, 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 自己才能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孟现志, 略论合并院校的文化整合与再造[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11 (137) .

[2]冯象钦, 段志坚, 等.集团化办学是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9) .

[3]方洪锦.以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以发展巩固改革成果——扬州大学合并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 .

[4]俞林著.促进教师群体的健康成长[J].基础教育, 2004, (5) .

[5]周伟国.浅析教师群体心理及其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4) .

[6]马成荣.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0) .

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 篇10

(一) 培养审计职业兴趣

目前, 我国对于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审计职业应用技能、审计职业知识、审计职业道德三方面。而国外注册会计师协会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以有效率、能力、恰当的态度来完成高标准工作的能力, 其中兴趣对态度起着导向作用, 只有培养其审计人员的审计职业兴趣才能够使其遵守审计职业道德, 并且提高审计人员职业效率和效果, 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愉快的投入到审计工作之中, 逐渐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

(二) 培养审计职业道德

我国有完善的审计职业道德准则, 而审计职业道德是维护审计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必须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而审计人员能够有效规避由于职业道德问题遭受的暂停执业、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警告等处罚, 保障审计人员能够具备较强的判断能力和识别能力, 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每时每刻都遵循审计职业道德准则。

(三) 学习并运用审计理论知识

审计人员执业的基础就是审计理论知识, 通过运用相关知识科学、有序的开展审计工作。目前, 我国的审计模式是以风险管理为重点, 所以对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应对是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点, 对于审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学习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而是通过学习知识了解审计发展的规律, 并将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起来, 从而进行充分的运用和创新, 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四) 掌握审计职业应用技能

目前, 我国对于审计人员的教学中对审计理论知识极为重视, 从而削弱了审计职业应用技能对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 而审计职业应用技能能够直接体现审计人员知识储备程度、职业道德的领悟程度和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性, 在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一) 审计职业兴趣培养课程教学改革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思的进行兴趣引导, 例如, 引入经典审计案例, 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审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审计师的入职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在课程之处进行入职教育, 明确审计行业的社会作用。

(二) 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必须避免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通过以课程组的形式开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各组和组内成员的交流和沟通, 激发学习学习热情;以小组讨论和分组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审计职业道德辨别能力, 活跃教学气氛;以实践的形式将审计职业道德与审计实务结合,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三) 审计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理论知识课程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老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组进行总结、阐述的形式提高课堂活跃度, 并且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提前预习和主动收集课外阅读资料并进行分析, 而老师也需要空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分析和点评,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审计执业中的决策力和判断力。

(四) 审计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职业技能教学改革应充分利用现场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和场景模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适应性, 通过现场教学, 向学习明确工作底稿填写指南中的要求, 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务中;通过模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其职业判断力。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 创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加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要实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审计课程则需要先创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在知识背景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上构建一个平衡, 从而创建一支各方面都强的团队, 而该团队成员必须掌握并且能够熟稔的运用审计基础理论知识, 能够进行规范的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 能够编写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 能够熟稔操作会计信息系统, 并且能够熟稔的进行审计实务和模拟实验的设计工作。在组建起一支锐意进取的团队后, 需要对审计课堂理论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深入的改革, 由于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审计教学中贯穿全过程, 所以团队需要不断挖掘审计课程的改革内容并不断更新, 选择最适合教学内容的课外训练主题和练习、拟定课堂演练和经典案例, 最科学的安排课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节课的实验内容、实验环节和工作底稿, 并且不断的收集与审计教学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从而逐渐丰富教学资源,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科技来模拟场景设计, 并通过不断的试运行和调整, 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二) 构建多维度学生成绩考核模式,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全方面培养

通过对教学形式的改革, 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教学课程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兴趣, 教学形式包括模拟实验、现场教学、理论知识讲授、小组讨论和自主资料收集和分析, 所以在教学内容多元化的情况下也需要将学生成绩考核的内容多样化, 所以学生成绩考核应将先前以理论知识为重点考核对象转变为将职业兴趣、道德、知识和技能四方面的多维度考核模式, 通过给不同的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考核成绩权重, 例如职业知识占比60%, 职业道德占比20%, 职业技能占比20%, 并利用加权平均的计算方式来计算学生考核成绩, 从而在避免学生进行考前突击性攻关行为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决策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注重在日常教学中的思考、巩固和积累, 培养学生坚持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帮助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工作中更加细心、认真的完成各项工作。

(三) 构建团队激励机制和个人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提升教学改革和实践效率

由于进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难度也很大, 所以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但是老师的付出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得到回报的, 因为效益的隐形特征使其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投入之后才能体现, 从而就需要学校大力的支持并鼓励老师参与教学改革, 学校需要设置团队激励机制和个人激励机制, 使得教学团队能够科学的分配任务, 实现改革和实践并重, 并通过精品课程优先推荐、教学成果奖和院级教改课题立项等激发老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同时学校需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约束老师的教学改革, 将老师的教学改革进展和成效、各类奖项评选和教改课题结项与其利益结合起来, 使得相关改革能够实际的运用到实践中, 能够真正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大大的提高改革和实践效率, 实现真正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审计教学模式。

(四) 加强改革效果反馈和强化, 不断优化改革设计和实施

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审计教学改革中除了改革的设计、实施和推进以外, 改革的效果反馈和强化也非常重要, 因为只有不断的反馈才能发现缺点, 才能够进行改进, 从而不断强化改革, 真正实现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教学。而改革效果反馈可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展开, 从而向学生了解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 实现对教学改革设计和实施的不断优化, 从而更好的推进教学改革, 从而实现真正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审计教学模式。

四、结语

要想实现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审计课程教学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而改革需要创新, 所以首先必须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改革团队, 对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的改革, 提高其多元化和丰富性;其次, 成绩考核是检测学生审计水平的主要方式, 所以在教学形式变得多元化的同时成绩考核形式也需要多元化, 从职业兴趣、知识、道德、技能多个方面进行考核,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审计人员;最后, 学习需要分别构建团队和个人激励机制, 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并加强改革中的效果反馈和强化, 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改革, 最终实现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教学课程。

摘要:目前, 我国在审计课程教学上更加注重审计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职业能力的全方面培养, 再加上以往教学方式传统性和理论教学内容的抽象性, 使得学生很难灵活的应用理论知识, 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文章对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审计课程,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卿丽, 陆迎霞.立足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课程设计[J].新会计, 2014 (01) .

[2]黄琼.培养职业判断能力的审计教学实施路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08) .

探析职业学校内部控制 篇11

关键词:职业学校;内部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30-1

改革開放以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投入的不断加大,学校规模不断扩展,资金使用的绩效低下、监管形同虑设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所以学校同样需借鉴“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管理机制,深化内部改革,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后劲。为此,规范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学校内部控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校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更应该是整个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框架的控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现谈谈如何加强学校内部控制。

一、营造实施内部控制的环境

控制环境因素包括学校办学宗旨、经营理念等方式。学校的组织结构,各部门的功能,分配权力与确定责任的方法,人事政策等各项影响学校经营管理的外部要素。内部环境控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是管理层及所有执行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及其胜任控制的能力。管理层及所有执行者的态度和能力不是仅靠其自身道德约束和学习来实现的,必须有制度上的保障。制度建设是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良好的管理需靠好的制度来保证,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使校级领导、处室、班级、教师和学生均具有相应的内控权限、职责范围、履行方法及其奖惩办法。为保证制度全面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制定制度时应充分发扬民主,在学校内部管理层讨论,集思广益,让规章制度来源于各管理层,再应用于各管理层。建立管理制度后,要选拔好各环节责任人,明确其工作范围、目标责任、权限责职,并定期监督、检查、考核。检查各项工作环节的系统性、协调性,考核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制定实施内部控制的内容

1.强化货币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每年资金的流入、流量频繁且金额大。学校应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做好年度预决算工作。为防止多头管理,各部门私建小金库等,学校的资金须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财会部门则按照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严格执行资金审批制度,明确审批职责范围。

2.完善物资采购管理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特别要加强物资采购前的论证和评估,采购部门应全面及时向采购监督部门传递采购信息,使监督机构全过程监督采购活动,同时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确保采购活动公开、公平、公正。

3.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学校对采购的财产物资要有申请、审批、配用、报废等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和使用情况实施报告制度;期末实施财产物资清查盘点和报废制度。

4.建立负债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设施设备的更新,导致学校形成一定规模的负债。为保证教育、教学不受影响,学校在筹集资金前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每一笔筹集的资金做到有严格的论证,避免举债过多造成资金的浪费,从而提高资金的成本。

三、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反馈系统

职业学校的工作主要围绕学校招生、教学管理、教育管理、实习指导、就业推荐展开的,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每一项工作均应建立相应的控制程序,建立相关信息系统。例如招生环节:学生填写专业报名表,然后到财务部门交费,根据交费清单,签定就读协议,然后到学生处领取录取通知书,寄宿生凭领物单到后勤处取物品,学生处把学生的有关信息输入计算机,可以为下一步进行分班、宿舍作准备,班级名单分好后分别送校长办公室、后勤处、教务处。在日常管理中,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学生退学、休学、提前就业等情况,随时作出相应记录,学生实习时提出申请,班主任签署意见,由教务处审核学生学分情况,后交后勤处审核财产保管、归还情况,由财务科审核交费情况,最后由学生处推荐就业。

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有很多时间被用于开会,用来计划、汇报、协调、通知。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将许多工作信息都在网上公布、共享,各部门可以建立相应主页,把计划要做的工作和实际完成的工作在校园网上列出,这样领导可以随时了解各部门的工作,而且各部门相互之间也可以清楚的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对于各部门来说,也为期末总结考核、台账资料的保管作好准备。

四、健全实施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

对于日常教学管理,学校可以根据相对独立的部门,成立以部门督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教师、班级及课堂教学进行检查、督导、评价,为学校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每一学期结束,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小组,对教师、部门、班级进行考核、评价,按照考核指标,考评一段时间内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学校财产物资的管理,除了上级部门对学校的监督检查外,学校也可建立相应的内部监督制度。对于学校重大物资采购,由学校管理层决策后还需经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对于日常财务管理可由学校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开展监督检查,从中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从而促进学校内部控制系统不断完善,促使学校管理各环节严密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程新生主编.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王静.对会计集中核算下学校内部控制的思考.职业技术,2007(18).

内部审计职业界研究 篇12

1. 1 审计职业道德修养概述

根据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 审计职业道德主要指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 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行为标准。

通过官方陈述, 可以发现, 审计职业道德并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 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合格的审计能力, 并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以保证自己的能力符合工作需求, 遵循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 必须坚持职业操守, 保持审计工作的公正与独立, 维护审计的权威性。因此审计职业道德的分析和解决必须从社会、制度、法律、教育、伦理等多方面全面着手。

1. 2 国内审计职业道德修养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审计行业暴露的职业道德修养问题主要如下:

1. 2. 1 道德行为失范: 审计行为不当, 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道德行为失范由轻到重一般有以下几种:

( 1) 审计人员违规操作。一些审计人员利用目前相关法律不够完善、仍存在漏洞这一条件, 故意使审计信息与实际情况产生出入, 隐瞒真相。这种行为虽然程度较轻, 没有违法, 但同样会造成审计信息失真, 使审计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 2) 审计人员不履行职责。一些审计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或迫于上级压力放弃职业操守, 不履行自身职责。这种行为表面上迫于无奈, 实际是道德修养不够, 未能坚持正义。不作为并不代表不违反职业道德, 这仍是道德修养缺失的体现。

( 3) 审计人员轻度违反法规。一些审计人员贪图小利, 冒险犯法。虽然此类违法行为的金额一般不大, 短期后果表面上也不严重, 但依旧会造成危害, 小错积累成大错, 就会走上犯罪道路。

( 4) 审计人员犯罪。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职业身份用犯罪途径获取利益, 这种行为非常恶劣, 会损害集体利益, 扰乱市场秩序。既有损法律威严, 对国家和社会也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1. 2. 2 极端个人主义盛行

把个人看作是目的, 而把集体、社会看作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为了一己私欲, 不择手段, 不顾集体的利益, 铤而走险。

1. 2. 3 职业道德缺失

工作态度不端正、忽视职业规则和心术不正, 没有意识到审计职业应尽的责任。

2 审计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的改进方法分析

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对正义的看法, 并且这一发展将持续终生。”可知人的道德修养是需要不断提高的, 无论是学习阶段还是工作阶段都必须坚持, 将审计职业道德修养片面地交给某一方面完成都是不妥当的, 下面就上文的分析对审计职业道德修养培养措施的改进提出建议。

2. 1 提高重视, 政府及媒体需重塑审计形象

一方面, 国家面对审计职业需求应实行培养素质合格的审计人员的策略, 而不是仅仅增加审计从业者。整个社会需要提高对审计职业道德的认知与重视, 国家应将审计职业道德作为审计发展的重要评估依据, 积极塑造审计职业的正面形象, 强调审计职业的正确目标和作用, 批评审计行业中的不当风气, 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 媒体舆论也应及时披露审计渎职现象, 宣传优秀审计人员、审计团队, 改善舆论风气, 纠正群众错误的职业观, 努力树立群众对审计的信心, 让群众支持审计行业的发展。

2. 2 规范法律, 增强法制威慑力和执行力

首先, 要完善法律法规。应弥补法律中的漏洞, 借鉴国外先例完善自身不足, 降低被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概率, 不再空有形式, 让国家的审计机构能以法律为盾, 维护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其次, 要提高执法力度和惩治力度。支持对审计违法行为进行民事诉讼, 并提高罚款金额, 进一步增强法律的威慑力。最后, 要实现法律法规的正确普及。国家应当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法制教育, 并将对相关法律规定的掌握情况列入审计人员的考核中, 以此强制审计人员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审计人员的守法意识,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制的作用。

2. 3 内部强化, 加强道德培训的实践力度, 完善监管体系

( 1) 审计机构内部要形成并强化道德约束体系。实行责任到人制度, 单位人员互相监督, 基层岗位定期轮岗, 以减少违规现象。并且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活动, 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并通过媒体或者网络等对外公示活动情况与成果。

( 2) 要加强外部对审计机构的监督。审计机构作为监督机构其自身也要受到监督来予以制衡, 保持公正。群众有权知晓审计结果, 也有权检举审计不当行为, 媒体有权曝光审计作假, 被审单位和部门亦有权监督审计工作的实施。

( 3) 要实行审计职业道德奖励制度。内外教育、监督的同时, 对表现良好的审计人员、审计机构也要予以鼓励。要增强审计人员的进取心, 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需要把职业道德遵守与掌握情况也纳入到对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的考核中去, 即时评定并择优进行奖励, 以提高积极性和促进单位与个人遵纪守法。

2. 4 完善教育, 持续培养职业道德修养

( 1) 提高重视,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校首先必须正视职业道德修养教育问题, 而不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忽视学生内在的教育。学校应按需求适当增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坚持扩充并不断更新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及师资力量, 为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 2) 改进职业道德教学方法。学校应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经验, 包括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经常组织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不再枯燥,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 3) 纠正学生的就业观。学校应杜绝唯利是图的不良风气, 坚决抵制以个人为中心的错误思想。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道德高尚的行为予以奖励, 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实践等措施,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职业道路, 塑造正确的就业观, 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3 结 论

本文既分析审计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的相应对策, 更重点分析了现行对策中存在的漏洞和对应的弥补方法。虽然近些年职业道德被反复提起, 却总难以获得明显改善。正是因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缺失不仅需要审计人员自身提高道德水平, 更需要家庭、学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力配合, 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就我国现状而言, 审计职业道德修养培养过程会很漫长, 在执行中也会遇到诸多问题。但我们仍应当顾全长远的发展, 努力攻克阻碍, 只有前期的多投入, 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审计人员, 才能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固。

参考文献

[1]王慧.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9.

[2]胡志勇.我国国家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06.

[3]彭桃英.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关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5.

上一篇:清洗消毒灭菌下一篇:地区发展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