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境遇(精选10篇)
网络化境遇 篇1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 国外学界对因计算机和互联网迅速崛起和普及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道德困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 除了对网络道德的哲学伦理学探讨外, 国外学界开始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学科介入对网络道德议题的研究。社会科学对网络道德的研究, 主要围绕不道德网络行为、网络道德意识、网络道德判断等议题展开实证研究;在具体研究工具上, 国外学者比较注重采用量表等测量工具测量和梳理不道德网络行为的结构和类型, 对不道德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毋庸置疑, 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要求。高校德育工作置身于网络文化的氛围中, 应当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主动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 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网络道德, 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 努力把网络文化建设成校园文化的新亮点。我国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论文已有五百多篇, 也有一些实证方面的调查研究, 但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网络道德调查研究还较少。在网络文化境遇下,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行为是否也在发生变化?当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有哪些新的特点?作为大学生辅导员, 笔者希望通过调查研究, 了解这些情况, 以便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增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设计与调查过程
在参考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相关文献, 并请教相关专业老师的基础上, 自编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问卷》, 经多次修改, 并组织80名学生试测后定稿。问卷由33道题目组成, 主要从个人基本情况、网络道德行为、网络道德意识三个部分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月平均生活费、网龄、每天上网时间、上网习惯等;第二部分调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主要包括网络价值、网络素养、网络语言、网络诚信、网络色情、网络侵权、网络暴力这七个方面;第三部分调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主要从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网络道德信念四个方面, 网络道德行为和网络道德意识的各方面, 均有1~3道小题。
由于武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学科种类较齐全, 在武汉大学进行抽样调查可以基本了解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的状况。在武汉大学的学部中分文科、理工科、医科, 随机抽取了文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数学院、物理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基础医学院, 共9个学院。在这9个学院中,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时间为2013年3月中旬, 时值大学生开学后半个多月, 经过了开学后的一个调整期, 心态较平和, 且没有太大的学习、考试压力。调查问卷委托各学院相关年级辅导员发放, 并要求在集中的场合宣读指导语后, 现场发放、现场回收, 以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性。共发放问卷810份, 回收有效问卷763份, 有效率94.2%。其中, 男生410人, 占53.7%;女生353人, 占46.3%。大一212人, 占27.8%;大二246人, 占32.2%;大三234人, 占30.7%;大四71人, 占9.3%。文科238人, 占31.2%;理工科434人, 占56.9%;医科91人, 占11.9%。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全部问卷经过认真核查、整理, 使用SPSS 17.0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首先, 对每道题的选项进行了数据的百分比统计。然后, 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与网络道德行为进行了差异性分析, 主要分析被试对象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活费、网龄等特征变量在网络道德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最后, 对网络道德的意识和行为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自编问卷的选项大部分为非等距数据, 且年级、专业类别的人数并不均等, 故主要采用非参数检验方式进行。
(一) 网络道德行为情况。
1.网络价值。
网络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否沉迷于网络社会、回避现实生活, 包括沉迷于网络交友、网恋、网婚、网游等, 以网络人际交往代替现实人际互动, 从而丧失现实社会生活的感知力。从调查结果来看, 绝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沉迷于网络社会, 但沉迷网游的人数要多于网络交友的人数, 且有1.8%的大学生经常为玩网游而通宵达旦, 这也造成了大学中少数大学生因有网瘾而严重影响学习, 以至于达到退学的标准。
2.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指的是人的基本素养中应具备的网络素质及道德规范, 主要表现为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控制能力等。从调查结果来看, 有4.3%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不加甄别, 较轻信网上的言论;有76.5%的大学生对于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保持谨慎和质疑的态度;有7.0%的大学生积极控制负面信息的传播;21.8%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3.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主要表现为在网络论坛和交往中是否使用粗俗的语言、相互谩骂等。从调查结果来看, 有1.2%的大学生经常在网络中使用粗俗的语言, 有1.8%会在网络上辱骂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65.6%的大学生从未在网络上使用不文明的语言, 有33.2%的大学生偶尔使用不文明语言。大多数大学生在网络上一贯使用文明语言, 只有极少数大学生网络语言粗俗。
4.网络诚信。
网络诚信主要表现为网络聊天、网上交友、网络申请、网络购物等网络互动中是否提供个人虚假信息。有11.7%的大学生选择“经常”使用虚假信息, 52.7%选择“偶尔”, 35.6%选择“从未”。对于这一问题, 笔者分别与5名学生进行了交流, 他们基本都表示, 大多数情况下, 提供虚假信息是出于自我保护, 而不是故意欺骗他人以达到某种目的。
5.网络色情。
网络色情主要表现为浏览和发布黄色图片视频资料、提供网上色情服务等。现在的各大网络, 为了吸引人的眼球, 或多或少都会加入一些暴露的照片或与色情相关的爆料新闻, 更有一些不良网站会自动弹出色情图片或视频。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很容易受到诱惑。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接近9成的大学生能够抵制诱惑, 也有9.3%的大学生如实地选择了“浏览色情网站”。
6.网络侵权。
网络侵权一方面表现为网络侵犯, 如传播木马、侵犯公私门户网站、窃取他人账号和密码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未经许可转载、未注明来源使用他人著作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著作权等行为。从调查结果来看, 有0.9%的大学生当过网络黑客, 但有16.2%的大学生有当黑客的欲望;57.8%的大学生用的是正版操作系统, 但据笔者观察了解, 如果重装系统, 一般都是拿盗版安装盘, 所以, 长期使用正版操作系统的比例估计不会达到半数;有24.6%的大学生在引用或转载他人的文章时一定会注明参考文献, 53.8%“有时会”, 21.6%的“不会”。这些都表明, 网络侵权在大学生中还比较普遍。在很多大学生眼中, 随意抄袭他人的论文、使用盗版软件是很正常的事, 很多人都觉得这没有太大的危害性。
7.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 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的失实言论, 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 或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 侵犯其隐私权。有大量人肉搜索的例子证明, 虽然人肉搜索的力量大, 但结果弊大于利, 一方面是惩恶扬善, 但更多的一方面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从调查结果来看, 有接近65.4%的大学生反对人肉搜索, 3.8%的大学生“参与过”人肉搜索, 30.8%的“没有, 以后有可能参与”。
注:P<0.05表示显著, 即代表男女之间有差异。
(二) 特征变量对网络道德行为的影响。
1.较多网络道德行为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
在网络道德行为的12道单选题中, 有8道题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多地表现出通宵玩游戏;男生更倾向于证明消息的真假, 女生则比较倾向看看而已;男生更经常使用不文明语言;女生更经常使用虚假信息;男生更倾向于浏览色情网站;男生更倾向于当黑客或者是想当黑客;女生更倾向于正版;男生更倾向于参与人肉搜索。总的来看, 女生在网络道德各个维度上道德行为要比男生更符合网络道德规范。男生接触的网络新鲜事物要多于女生, 且更愿意去尝试体验, 网络道德更容易失范。
2.一些网络道德行为在年级上存在差异。
在网络道德行为的12道单选题中, 有5道题在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通宵玩网络游戏的人数, 一年级>四年级>三年级>二年级, 表示一年级学生最经常上网玩通宵游戏;对网络上别人不同观点的态度, 三年级学生最倾向于不理睬他人观点, 一年级更倾向于用合适的语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使用虚假信息的人数, 四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年级, 四年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虚假信息;对于使用正版操作系统的人数, 一年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正版电脑系统, 越到高年级, 使用正版的人越少;对于是否认真标注参考文献, 一年级学生更不会注明参考文献。
3.一些网络道德行为在专业上存在差异。
在网络道德行为的12道单选题中, 有5道题在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理科生更倾向于通宵玩游戏;文科生更倾向于同网友见面;理科生更倾向于当黑客或想当黑客;医科生更倾向使用正版系统;文科生更倾向注明参考文献。
4.一些网络道德行为在网龄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网络道德行为的12道单选题中, 有4道题在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网龄大于5年的学生更倾向于通宵玩游戏;网龄大于5年的学生倾向于一起批判社会现实;网龄大于5年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相关信息, 从而辨别消息的真假;网龄3~5年的学生更容易使用虚假信息。
5.大部分网络道德行为在生活费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大部分网络道德行为在每月生活费上的高低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只是随着生活费的提高, 越多地出现见网友的行为。
(三) 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与行为的关系。
通过对色情网站、网络黑客、人肉搜索等项所涉及的网络道德意识与行为的相关问题进行卡方检验后, 得出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行为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 网络道德意识是对网络道德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网络道德意识与网络道德行为是基本统一的。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从文化意义上寻求解决网络道德问题,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以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唤醒内在自觉, 让大学生在生命体验中生长。
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德育的逻辑起点, 其价值在于唤醒生命。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网络生活, 尤其是网络道德冲突事件, 在生命体验中建构学生道德素质。在前面的调查分析中已指出, 男生接触的网络新鲜事物要多于女生, 且更愿意去尝试体验, 而很多错误的体验导致了网络道德失范。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 要注意对体验的引导, 将理性与非理性统一起来。我们提倡自由的主体体验, 但不放纵想当然的自然之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理性的引导和规约是不可或缺的。在生命体验中生长, 是学生思想道德最生动、最理想的生成与成长方式。因此, 网络道德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的生命体验, 有理性也要有情感, 有乐趣, 还要有想象力。要为大学生找到升腾理想的路径, 找到拓展理性思维的空间, 找到新的认知与感情的生长点。
(二) 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为大学生创建文化表现生活的方式。
网络价值观内在于人的精神结构才是网络文化建构的制高点和灵魂。要为大学生创建一种网络表现生活的方式———文化表现生活的方式, 让他们的心灵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表现自己, 并在网络文化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样, 大学生的价值观才会强大起来, 健康起来。因此, 要积极开展绿色网络创建工程, 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不仅要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行为特点, 而且要充分利用网络传媒载体,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大力开展各种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让大学生在多姿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中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愉悦身心、满足精神需要,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三) 倡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五自”能力。
基于前面的调研结果,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与网络道德行为是基本统一的, 如果大学生有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就更会做出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大学是个自我管理的阶段, 正确、合理的道德意识, 更多地需要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当前,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自学, 就是自己学会学习, 作为手段, 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 至少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作为目的, 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自护, 就是自己学会保护自己的健康, 注意正常而规律的生活, 上网有节有度。自辨, 就是自己学会辨析网络信息, 能够分清网络内容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自制, 就是自己学会克制自己, 抵御各种诱惑, 要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 而不是作为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自省, 就是自己反省和检查自己, 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 经常提醒和告诫自己在使用网络时不要犯错误。
五、不足及反思
通过本次调研, 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 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 本项调查研究仅限于一所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小样本量的实证分析, 其研究结果尚待进一步的验证。第二, 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今后可以设计更加标准化的量表。第三,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若对部分学生进行实质性访谈, 可以更深入地进行了解。第四, 如果能针对特殊人群, 如贫困家庭或单亲家庭学生设计和发放问卷, 可以了解特殊人群的网络道德状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这将是个更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希望今后能对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如静, 程桂芳, 张景生.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2].姚信, 陆娟君.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调查与实证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 2008
[3].董虹凌, 戴黍.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状况问卷调查与分析[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 2003
[4].王培峰.网络文化境遇下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境遇与挑战 篇2
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我国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教研员、小学一线教师以及制定教育政策的政府职能部门,多数学院派理论研究者似乎对研究小学教育问题并不热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国家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没有进一步关注小学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传统观点未将“小学教育”视为一门“专业”,加之小学教育所涉及的知识浅显,大学研究者作为专业人员不屑于“俯下身来”研究小学教育问题。
这种状况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观。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1978年到1999年共有17091篇涉及“小学教育”的文章,2000年至2009年9月有48851篇。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小学教育研究在21世纪初得到迅猛发展。小学教育研究的兴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可以说,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小学教育研究的根本原因。
2.教育改革实践呼呼新的教育理论
新世纪之初,在知识经济竞争空前激烈及人类生存发展面临困境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这次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方向转变。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带动了一大批大学研究者研究小学教育问题,分析总结我国历次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研究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的课程设计,引进先进的教育评价体系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成为小学教育研究兴起的直接原因。
3.小学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国际教师专业化运动推动了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小学教师由“非专业”“准专业”向“专业化”进军的过程中,带动了一系列关于小学教师教育、小学教育问题的研究。
我国推进小学教师专业化的主要举措,是把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大学教育体系中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前的快速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畸形发展、文化大革命后的恢复发展,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我国小学教育领入“专业化”发展阶段。南京、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吉林等地于20世纪90年代末,陆续成立了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的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系)或在教育学院下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开始尝试把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
教育部2009年8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共有5,612,563名,其中研究生学历为2,339名,本科学历为685,301名,专科学历为3,066,164名。本科学历毕业教师人数占当年全部专任小学教师总数的12.2%,专科学历占54.6%。而仅在十年前,即1997年,在全国5,793,561名专任小学教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的人数为23,487人,占当年全部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0.41%,而作为小学专任教师主体的中专毕业和高中毕业的教师总数,占当年全部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83%。
目前,我国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即从以由中专和高中学历为主体向以专科和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小学教师本科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研究生学历的小学教师也已走上历史舞台。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学教师队伍的层次,正发生着质的改变。世纪之交的十年注定是我国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十年。在这个过程中,众多大学理论研究者开始自觉关注小学教育,研究小学教育问题。
同时,由于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小学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但是,从国际视野来看,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将小学教师教育升至四年制本科。为了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发达国家逐步将师范学院升格为综合性大学,或者在综合性大学成立教育学院、教育系,把小学教师纳入综合性大学统一培养,学术水平和专业地位得到整体提高。目前,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重点,在于全面提升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层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4.小学教育研究独有的魅力
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我国共有各类小学校320,061所,小学生105,640,027人。小学教育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等方面。而最重要的特性是基础性。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阶段,拥有数量最为庞大的教师群体,服务于数量巨大的儿童群体。服务群体数量大,研究领域广阔是小学教育研究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儿童研究、教师培养、学科教学等一系列研究领域需要探索和开创。众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小学教育是一个有价值的、崭新的、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处女地”。
经过十年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小学教育学科建设已经提上议程。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理论研究者对小学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将对推动小学教育的事业发展,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学的理论研究者该如何深化小学教育研究呢?
小学教育研究的准则:
儿童为本与实践取向
大学教师或理论研究者(包括研究小学教育的研究生)研究小学教育问题,既具有理论上的优势,也有缺乏小学教育实践经验的不足。切入小学教育研究可以选用两种方式,一是从微观到宏观(或者称为从局部到整体),二是从宏观到微观(或者称为从整体到局部)。但是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先对小学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有所思考。
“理论即实践”,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理论不能与实践脱离,越是贴近实践、深入实践,理论才能越深刻,愈有意义。小学教育研究的研究者大多缺乏小学教育的实践体验,缺乏对小学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研究者要服务于小学教育实践,引领小学教育实践的发展,必须首先贴近小学教育实践。
传统小学教育研究很少有学院派的理论研究者的参与,但是以教研员和一线小学教师为主体的研究队伍,探索总结出了很多精深的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霍懋征、李吉林、邱学华等著名教育家就是一线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改革的典型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很少有理论研究者参与的情况下,我国的小学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国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受到全世界教育界的瞩目。可以说,我国小学教学研究是一个强项。但不可否认,这种成绩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是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而对小学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不够,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连同教育评价机制的缺陷,造成了很多学生的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当今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复杂的转变,在社会转型的重要发展时期,它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大地冲击。这也直接影响着新生一代的小学儿童,可以说,他们成长的环境与以往时代相比,更加复杂,更加多元,更加充满诱惑,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在此时期,我们怀有什么样的教育理想非常重要。另外一方面,研究新时期儿童,诸如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理想以至他们的家庭、社区,显得尤为重要。从现状来看,以小学儿童(6-12岁)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教育研究还不多见。小学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说还是服务于小学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小学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应该紧紧抓住这条主线,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笔者认为,实践取向,儿童为本是今后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思路。
小学教育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
目前,社会对小学教育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小学教育研究者要具备一种“前沿意识”或“超前意识”,关注和研究小学教育前沿问题。
教育的前沿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指那些正在热烈讨论中的、关乎当下的、需要刻不容缓解决的教育问题;二是指那些还没有被广泛发现的价值极大的潜在问题。教育研究者,特别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首先必须明确选择前沿问题的重要意义及其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选题是否是“前沿问题”关乎此项课题的意义和价值。分辨和确定前沿问题,要结合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宏观背景来考虑,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维度来分析其价值和意义。
教育的发展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很多教育问题并非仅在教育内部就能解决,它往往牵涉国家发展的布局和重心及其他领域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教育的研究者,有责任把影响教育发展的本质问题揭示出来,引领祖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下几点问题值得小学教育研究者思考:
1.基础教育的目的
“目的”是指行为主体根据一定需要,借助于价值观念的中介作用,对行动目标或后果的预想。这种预想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并引导人们按照预定的方向控制与协调行动的过程,以实现价值追求。
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往往“把教育目的作为指令性的教育工作方针”,致使很多人以为教育目的“不过是一句或几句口号式的成文的表述”“只是一次性的预想”。有学者对我国国家基础教育的目的进行价值分析后指出,我国的基础教育目的长期存在“精英主义”“功利主义”“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倾向,“国家基础教育总的来说是要将青少年儿童培养成政治上稳健、经济技术上有能力、文化上能够获得传统民族认同的精英人才,至少是要为他们未来成为这种精英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显然受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为明天做准备”、“赢在起跑线上”、“学而优则仕”等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我国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功利性的价值目标,缺少长远的关乎生命的价值追求。
著名教育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曾经指出,我国的教育缺乏理想,并分析中国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走了一条与社会经济发展背道相驰的道路。同时,他呼吁并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生活教育和公民教育。
“教育目的既存在于未来的理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小学教育的理论研究者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还要考虑文化变迁、儿童身心发展的多样性等多方面来思考与确定小学教育的目的或理想。这种教育理想的确立,是小学教育研究者应该最先思考的课题之一,它需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之上。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旗帜鲜明地指出,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核心是确立三个课程评价取向, 即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为贯彻这些评价取向, 我国强调评价对象的真实性、评价功能的发展性和质性评价地位的提高。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中,依然是智育至上,而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被置于从属和点缀的地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系统地在落到实处,还需要走很长的道路。
3.城市小升初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及城市小升初择校,是两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程度上折射出教育均衡发展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按照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是谋求发展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愈来愈受到各方的关注。小学教育的理论研究者,理应把小学教育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范围。
4.小学教师的专业化
小学教师研究也是当前小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小学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十年有余,一些发达城市的小学教师队伍已经开始了研究生化的序幕。但是不能忘记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现有的小学教师队伍还是以专科层次为主,从现实角度来看,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还不能称之为“专业”群体。因此,我国的小学教师教育,不仅要解决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在职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两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一直不高。中国人民大学曾于1997年在北京地区对教师职业声望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教授名列第2位,职业声望的分值是86.37;大学普通教师名列第14位,分值为74.94;中小学教师名列第29位,分值为68.31。小学教师较低的社会地位直接影响了优秀生源报考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还停留在口号上”,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讲,师范大学要把并不是很优秀的人才培养成优秀的教师,因此必须改变培养模式。如何提高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效果,是一项亟需改革和实践的问题。此外,针对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模式、课程设置、教育实践等问题还存在着争论。
另外一方面,教师专业化的浪潮虽然席卷了整个世界,并且经历了工会主义、专业主义走向了“专业发展”的阶段,但是如何促进广大在职小学教师发展一直是个难题。事实上,到底为什么要发展,或者说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如何调动一线教师主动发展,这才是解决小学教师专业化问题的关键所在。已有的研究总是为一线教师描述美好的图景,并提出一些缺乏实践影响的建议,“实践——反思型教师”还是一种稀缺资源。
作为研究者的小学教师
伴随小学教育研究的兴起,大学理论研究者进入到小学教育研究的这块沃土,但并不意味着一线小学教师就要退出研究的舞台。事实上,小学教育研究不只是理论研究者的专利,教育理论与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分离,小学教师具有大学理论研究者不可比拟的优势:每天都在经历着鲜活的教育实践,感受着学生生命的律动。一线教师要充分借鉴大学理论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与专家学者交流切磋的机会,结合一线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挖掘并建立起符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特色。
同时,一线教师要改变对教育实践的认识,以高涨的热情投身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教师在学校中的日常教育实践可以分为“适应生存”“体验生活”“享受生命”三种状态。适应生存的教师本质“在于将教育作为工作或谋生的手段,旨在追求教育之外的美好生活,即把作为手段的教育与作为目的的生活割裂开来”;体验生活的教师认为“教育活动不是追求另外的美好生活的工具,而就是自己当下的日常生活,教育不是谋求生存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之所在”;享受生命的教师“从人的生命实践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认识课堂教学、班级生活和学校管理变革”“带着自己全部的身心、状态和经验进入其中,投身于自己的生命实践过程中”。
小学教师作为小学教育实践的主体,要不断的学习,享受教育生活,重新认识现代儿童的发展特征与教育,重新认识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特殊的教育功能,把教育研究视为对生命价值的体验,争做“反思的实践者”,诗意地栖居于教育的沃土上。
网络化境遇 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创新路径
网络技术的出现是技术发展史中最重大的进步和拓展, 成为深刻改变现代人生存方式、最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科技力量。网络在彻底突破了传统交往方式的局限和时空的阻隔、使人们获得交往互通自由的同时, 也为传统社会带来了不能完全预知的深层影响。
网络的飞速发展在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的同时, 又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空前的新挑战。作为我国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全新的网络化境遇下凸显了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紧迫性,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必然性
1. 网络技术革命促使思想上层建筑的革新
社会文明的进步直接导致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变化、发展, 尤其是一些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使人类生存的方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纪元。网络技术作为技术发展史中最重大的进步和拓展, 极大地延伸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时空界域, 将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入信息社会。革命性的改变、重塑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因此, 代表现代社会生产力先锋的网络技术将会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巨大变化。
2. 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受网络影响
高校处于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 能够较为方便地接触新科技, 因此, 大学生对网络接触的时间更早、受影响的程度更深。然而, 大学生求学期间,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仍处于塑造期, 情绪容易波动, 对事物本质辨别能力不够深入, 加之一定的叛逆心理, 其更容易受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 消解了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效果, 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出现弱化。
二、网络化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根据工作实践、走访及文献资料查询等多种途径的调研, 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带来的挑战
目前,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网络作为谋求意识形态领域西化的政治工具。冷战结束后, 世界的两极对立格局解体,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为后盾, 利用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加紧推行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战略。由此, 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以更加广泛、多样而便捷的方式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尽管高校在报纸、电视、广播这三大传统媒体的理论宣传研究与实践方面经验较丰富, 但对于“第四媒体”———互联网上建设马克思主义阵地的研究和实践相当滞后, 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首先, 我国在网络化进程中拥有的话语权和控制能力较弱。据统计, 中文信息占全世界互联网信息仅约为5%, 而英语信息则占80%, 这导致西方话语霸权在网络宣传中占主导性优势。其次, 对网络化境遇下意识形态的斗争认识和准备不足。“意识形态这块阵地, 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 非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由于对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认识不深刻, 加之经济投入不足等主客观原因, 使我们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主动攻击面前, 只能仓促应对, 处于被动不利的境地。再次, 网络改变了高校受众只能被动接受舆论控制的局面, 从而增加了舆论导向控制的困难, 给高校的主流新闻媒体宣传增加了巨大压力。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意识和技能不强
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但是, 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缺少一支具备高水平网络认识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重视不足, 人员缺乏, 力量薄弱, 许多高校还没有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二是整体网络方面素质较弱, 特别是网络知识匮乏, 甚至老师掌握的网络知识和技能都不如学生, 网络素质亟待加强;三是采用传统僵化的教学方法, 不能根据网络信息传播特点与时俱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变化带来的挑战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多元性、共享性与非权威主义等特征, 因此在网络社会的运作中, 要想保证相应规范得到合理遵守是非常困难的, 这使得以往的权威在消退, 各种价值和信仰也在重构之中, 从而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首先, 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西方披着自由和民主的虚伪外衣, 推行其政治观念, 从而达到反对现行的政治制度的目的。青年阶段其价值判断还处于塑造期, 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相对模糊, 加之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上。另外, 我国的民主法治还未完善, 贪污腐败、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仍在一些基层组织作祟, 更容易导致高校某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紊乱和价值判断上发生偏向。其次, 网络负面新闻容易使大学生出现以点打击面的现象。网络的出现使得新闻信息量大增。一些无良媒体为了抓住网民的眼球, 提升点击率, 往往夸大一些极易点燃网民怒火导致对社会不信任的负面新闻。相反, 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事件反而很少。再次, 由于我国网络监管措施仍未完善, 加之网络的开放性, 使得对信息源的限制及对过滤难度较大, 各种非法、暴力、色情、虚假信息充斥网络, 污染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力度不足
首先, 建立特色鲜明的“红色网站”的高校还比较少, 如“红色北大”和“学生清华”这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机构欠缺, 导致网络宣传方面的力度不够大。虽然现在的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 内容也丰富多彩, 但是大多数高校所建的校园网只宣传学校的师资规模, 张贴各部门的文件, 通知等, 却很少能找到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板块。调查显示, 几乎所有的学生知道并且上过校园网, 而一半以上的学生却不知道什么是“红色网站”。其次, 即使部分高校成立了网络红色宣传板块, 但是板块均显得单调枯燥, 理论性过强, 不能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加之信息量少资料更新速度极慢, 导致缺乏吸引力。再次, 高校网络建设各自为政现象明显。绝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网站建设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形成高校宣传教育的关联, 未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三、网络化境遇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路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存在条件和发展动力根植于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不断回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开放的思想体系, 应避免以僵化的思想意识和态度对待它。一方面, 需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公众意识形态从高度统一的状态逐步走向相对分离, 它对社会成员的影响不再具有绝对的强制性, 公众社会意识日趋多样化和独立性, 个人的主体性得到日益彰显。特别是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深入普及, 越来越多的群众会通过网络了解一些重大的突发性事件, 这就导致网络舆论在整个社会舆论中起着愈来愈突出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网络上的舆论导向, 进一步引导和整合网上多样化、多层次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 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创新。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体地位,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拓展马克思主义的新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境界。一是要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 不断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二是要通过对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制度进行理论批判开辟新的道路。注重超越性和继承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坚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原则, 吸取我国传统价值观的有利因素, 正确甄别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有利的因素, 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观念, 不断开拓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 从而正确回答和解决网络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
网络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平台, 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新形势新变化, 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 有针对性地加大网上的宣传力度。重视校园文化的作用, 改变过去刻板僵硬的文风和内容,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亲和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 从积极的维度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信息网络的出现强烈地改变着我们面前的世界, 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实施、调控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 要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需要,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力, 成为一名“复合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素质, 才能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领导权, 加强网上引导, 弘扬网络正能量, 坚持真理, 批判各种歪理邪说, 使大学生的思维保持在健康积极的轨道上, 从根本上杜绝思想政治教育“不出问题没有用, 出了问题不管用”的现象。
4. 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
网络的繁杂性使网络的各方面诱惑力也相应加大, 而很多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重视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监督和调节, 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 能够在网络世界里明辨是非, 不迷失方向。要加强网络道德修养, 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网风”和“网德”, 让他们充分做到在不断增长和掌握网络技术知识的同时, 提高网络道德修养, 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 通过道德观的加强实现自我约束。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 除了书本内容外, 还应加上网络道德伦理知识, 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自觉抵制网络对他们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B/OL].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rb/2013-08/20/c_117021695.htm.
[3]杨立英, 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毕红梅, 李东升.当代西方思潮与思想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亚洲外籍劳工境遇一瞥 篇4
萨菲·乌尔拉领着记者沿着一个狭窄的楼梯,走进一间面积极小、空气不流通的房间——他临时的家。这位33岁的孟加拉国男子神情紧张,“请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在什么地方打工”,他眼中射出灼人的目光。乞求道。在大家表示同意后,他显然舒了一口气。随后,当他让在场的人看他妻子和孩子的照片时,甚至流露出一丝微笑,“我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见到他们了”,他说,“我真害怕再也见不到他们。我感到好像已陷在马来西亚这个地方不能自拔了。”
萨菲·乌尔拉确实有理由感到恐惧。他几乎身无分文,没有护照,却身陷一个对无身份证件的外国人向来不友好的国家。RELA,是由马来西亚政府组织的一个民间准军事部队,它时常突击搜查非法入境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萨菲·乌尔拉曾支付了一大笔钱才来到马来西亚。在孟加拉国,一家人力资源中介事务所向他保证能在一个电子设备厂找到高薪工作,“我以为我能为家里挣到很多钱”,他说。
事实上,乌尔拉自从进入马来西亚以来,没有在电子设备厂工作过一天,他成了招募劳工诈骗案的牺牲品。而他的遭遇并不是个案。
一些人权活动人士指出,每年有无数,甚至可能达上百万外来劳工因此受骗。这些劳工来自的国家包括:孟加拉国、印度、菲律宾……而始作俑者是谁?肆无忌惮的劳工招募中介机构,贪婪的企业主和一些腐败的政府官员,这些人勾结在一起,从非法的,但十分兴盛的工作许可证、签证业务中捞取大量的黑钱。
一项“兴旺”的业务
“外国劳工被招募来为一些所谓‘影子’公司工作”,马来西亚半岛雇工会社的行业关系负责人阿布达尔·阿济兹·宾·伊斯梅尔说道,他接手了萨菲的案子后正在设法帮助他。“这些公司根本就没有下属工厂,没有下属的种植园,什么都没有。他们为何要招收劳工?”
答案似乎是,这些公司可从人力资源中介事务所拿到回扣:即为获得官方签证和工作许可而支付给公司的数目不小的现金。
“也存在一种所谓的合同,一种看不见的合同”,孟加拉国某有执照的人力资源中介商说道。这家中介商与许多马来西亚公司打过交道。“为了获得签证和工作许可,大笔大笔的钱流向了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移民部门曾竭力挽救因腐败盛行而被毁坏的形象。2008年7月,瓦希德·唐,时任的移民事务总监,因涉及保险和工作许可延长事务中的腐败和受贿而遭逮捕。其案件至今仍在审判程序之中。
“腐败,”马来西亚知名的人权组织“特拉贾尼塔”的领导人伊莱勒·弗南德兹指出,“贯穿于招募、安置和雇佣外来劳工的各道程序之中,不少人都得到好处,但是没有人重视工人们的权益。”
现任移民事务总监阿布达尔·拉曼·宾·奥特曼认为形势十分严峻,得做些事情来改变局面。“我们的形象岌岌可危,”在接受阿尔贾兹拉电视台采访时说道,“我们将起诉不法的雇主。我认为我们将借此改善我们的形象。”
“看法问题”
萨菲·乌尔拉支付了约3100美元给劳务中介。为了筹集这笔费用,他借了很多钱,卖掉了妻子的首饰。劳务中介承诺他能与打工的公司签两年的合同,并告诉他每月能挣300美元。
然而,在电子设备工厂工作和较高的工资收入的承诺都成了空中阁楼般的描述。“我们不得不在一家制皂工厂和一家家具厂打工……完全不同的工作。”乌尔拉说,“每月收入只有100美元,而且还要扣除40美元作为政府税收。一个月60美元怎么过日子?”
可是雇佣萨菲·乌尔拉的公司不这样认为。该公司的主管玛尼卡姆·帕鲁玛尔声称,虽然电子设备厂的工作在萨菲·乌尔拉到达马来西亚时已不招募人员,不过还有其他工作岗位在等待他,而这位孟加拉国劳工却说对这类工作不感兴趣。
付出的代价
2008年6月,萨菲和其他29名劳工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们逃离了所打工的公司。“我们很绝望,我们没有钱寄回家。我们认为应该马上离开,去寻求帮助。”
这些外劳没有拿到护照,因为护照在他们刚到达时就被公司方面收走了。这种行动具有很大的风险。如果与移民事务部发生冲突,就意味着要被逮捕并被监禁。“我们睡在街上,干些临时工作维持生计,”萨菲·乌尔拉说道。
马来西亚国会议员查尔斯·桑迪亚戈是一名维护劳工权利的人士。他指出,扣押劳工护照是一种非正义的行为,它使得雇主在劳资关系上处于不公平的优势地位。
“许多工人都抱怨,由于公司收去了他们的护照。他们不得不每天工作14个小时,甚至17个小时,”桑迪亚戈解释说,“整个外国劳工来马来西亚的操作过程就是一种剥削行为。”
危险的现实
萨菲·乌尔拉几个月期间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他后来去了位于吉隆坡的孟加拉国高级专员公署,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公署建筑物四周,聚集着许许多多疲惫万分,有时甚至是情绪激愤的孟加拉国劳工,这些人几乎都有着类似的悲惨经历。
在办公时间,他们都等待着依次与公署的一名官员谈话,其中只有很少几个人能提供护照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大多数人都声称,他们的护照在一下飞机就被搜走了。于是,这些人都流落在了异国他乡。
受困新加坡
在新加坡,马德伯尔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这名38岁的孟加拉国劳工也被困在了这里——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官方的身份证明,而是因为雇用他的公司要接受政府调查,这位孟加拉国人要作为检方证人提供证词。
5年前,马德伯尔因与公司的工资纠纷提出一项申诉。新加坡人力资源部(MOM)开始着手调查此事。
马德伯尔的梦魇从此开始了。“他们发现我的老板在干非法勾当。”像萨菲·乌尔拉一样,马德伯尔为了找到工作,支付给一家劳务人力资源事务所一大笔费用,而该事务所告诉马德伯尔他将在建筑业工作。可是,当马德伯尔2001年到达新加坡后发现根本没有建筑业的工作可做。相反,他被送到一家游乐场干了两年,且都是各种零碎活。
这种不合法的雇佣安排直到在工资上发生争执后才被曝光。马德伯尔本来希望尽快解决这场纠纷之后能早点返回家乡,可是他被告知得待在新加坡协助调查。
“他们将我的签证两个星期、两个星期……的延长,”马德伯尔展示一本上面盖了无数个印章的破旧旅行证件,说道,“我在这期间没有工作,没有地方住,一切都很糟糕。”
新加坡人力资源部强调:“阿萨德·马德伯尔先生被要求留在新加坡作为检方证人,协助MOM调查他被非法安排打工的案件。他可以根据本部门的临时工作条款许可合法寻找工作,直到案子结束。可是没有适合他的工作,也没有雇主愿意雇用他。”
马德伯尔最后在2009年9月22日离开了新加坡。他说在此期间,他只得在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做一些零工。
工作根本不存在
在新加坡,有一些外国劳工则不愿离开这个国家。他们竭力挣扎着试图留下来。根据新加坡法律,雇主可以单方面终止雇佣关系,而不必事先与外国劳工协商。这就使得那些居心叵测的公司以获取签证作交换,将数百,有时甚至是上干的外国劳工招募进来,在收取非法的回扣之后,趁合同还未结束,就将工人们解雇送回国。
“一些不良公司招收了外国劳工,可是却没有工作岗位存在,”新加坡一个非政府机构,“临时工事务协会”(TWC2)主席约翰·吉指出,“这个社会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而到了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变得更加严重。”
新加坡人力资源部指出,他们正在调查一系列有关案件,最后的裁决可能意哨声着对有恶劣行为的雇主进行罚款和监禁。但对于受骗的外国劳工来说,这只是一种不起多少作用的安慰。新加坡人力资源部的立场是:由于劳务中介费是在境外被那些劳务中介收取,它无法帮助外国劳工们讨回这笔钱。损失这么一大笔钱无疑是灾难性的,令人心酸,一些劳工甚至一辈子都无力还清所借债务。
阿布达尔·瓦哈伯的遭遇
2009年1月,阿布达尔·瓦哈伯在新加坡登上一架民航班机,飞回他的家乡孟加拉国。他的口袋里仅有430美元,而这就是他在规定的4个月的逗留期间打零工并省吃俭用所剩下的所有钱。
在来新加坡前,给瓦哈伯介绍工作的中介事务所向他保证会有一份好工作,并且加班会有很高的加班费。然而当他到达目的地后,就像其他许多人遭遇的骗局一样,发现雇用他的公司并没有适合他的工作可做。而他之前已支付了约6000美元的劳务招募费用。
瓦哈伯十分迷茫,不知道回家后怎样向妻子和孩子叙述他的经历。最终,解释已经不必要fo在回到家乡26天之后,瓦哈伯黯然离开了人世。他的妻子娜斯琳说他回来后一直显得很孤僻,神态沮丧。“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郁郁寡欢。心脏出了毛病。”
娜斯琳如今独自辛劳地抚养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在她丈夫前往新加坡之前,她的家庭属于中产阶层,可现在,家里连温饱的生活都难以为继。
今后的路怎么走
贫困原本是萨菲·乌尔拉试图避免的。行业会社负责人士阿布达尔·阿济兹设法在吉隆坡郊区为他在一家百货商店找到3"--份工作。
乌尔拉的现任老板对他还不错,也意识到他的困境。尽管如此,乌尔拉懂得自己得尽快解决目前的问题,否则他很难保住这份工作,“我们最关切的就是护照问题,希望能早点将它拿回来。”他现在每月的工资是180美元,“我终究可以寄一些钱回家了。”
奇瑞的境遇与抉择 篇5
Which road is it for Chery to developing new energy vehichles comes up?Is it to try all ways or pick up some to make breakthrough?It is a hard time for Chery to make choice.
2007年11月1日, 一纸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把“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之争拿到了台面上。
本就在中国各自暗战多年的国内外汽车生产商各路英雄在此之前就已经闻风而动, 轮番粉墨登场——
10月27日, 通用汽车CEO瓦格纳抢在“规则”出台前专程来华, 宣布启动在华的新能源战略, 其中包括上海通用明年将量产混合动力车, 在华投资2.55亿美元, 建两个新能源研究中心。另外, 通用汽车还高调宣布, 未来5年内, 将和上汽共同向清华大学投资500万美元, 用于建立中国车用能源技术研发中心。
然而, 在此更早之前, 国内市场唯一成熟的新能源车型——丰田普锐斯被认定为技术成熟的车型, 所以是唯一不需要进行审核的车型。这意味着, 丰田普锐斯不需要按照“规则”重新审核, 而很明显, 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时, 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普锐斯的标准。
虽然近期举行的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上, 以奇瑞为代表的中国本土车企纷纷“亮剑”, 展示其先进的新能源技术, 让国人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希望, 国内业界一直有这样的观点, 相对于难以企跨国汽车公司项背的传统技术, 在新能源领域, 我们与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但是不能否认, 目前已经在研发混合动力汽车的国内企业, 在整车、系统、关键总成技术成熟程度以及产业化程度方面, 显然与量产已经十年的丰田普锐斯有很大差距。有业内人士估计, 如果一个企业要生产新能源汽车, 那么从该企业本身通过“规则”审核, 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格, 到产品进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再通过起步期和发展期的试运行, 最终进入成熟期, 其中至少要两三年时间。这不能不让人担心, 汽车新能源技术的普及对于以奇瑞为代表的国内汽车自有品牌, 是遇到了产业重生的契机, 还是重又陷入了追赶不及的危机?
奇瑞有备而战
如果说, 日产丰田之所以成为新能源浪潮中的先行者, 是由于日本人比较早地面对本国传统动力能源缺乏的现实, 日本人渐渐由一个因资源劣势卧薪尝胆者到随世事变迁摇身成为资源危机时代的领军者的话。那么, 中国人发展新能源除了同样的传统动力资源危机, 还另外有个不错的优势——其他资源的多种替代性。
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在甲醇资源丰富的山西, 奇瑞成功推出了中国第一款以甲醇为燃料的量产车型——奇瑞旗云甲醇新型燃料车。该车型于7月28日在山西太原的出租车选型会上登台亮相, 并因每年能节省近万元的燃料费用引起了太原市广大出租车司机的高度关注, 在当地刮起了一股“节约环保”的旋风。虽然有人也在问, 又好又便宜的甲醇车出了太原去哪里加甲醇, 但毕竟, 以奇瑞为代表的中国汽车生产商还是走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勇敢一步。
据悉, 除了甲醇燃料车, 奇瑞在混合动力车型方面也研发了技术已非常成熟, 可以根据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随时投入量产的A5/ISG混合动力车。
早在2005年就成为“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研究中心”的奇瑞技术研发部门, 一直承担着国家科技“863计划”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研发重任。
在奇瑞近期公开的新能源开发战略中, 这个国内自有品牌的旗帜企业的交叉阶梯式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划合情合理, 章法得当:第一阶段 (2003~2008年) 主要进行弱混合动力与中度混合动力轿车、燃气替代燃料轿车以及节能环保动力系统的开发, 并实现产业化;第二阶段 (2004~2010年) 主要进行混合动力轿车、醇类与醚类等替代燃料轿车的开发, 并实现产业化;第三阶段 (2005~2015年) 为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与氢燃料发动机技术, 其中2005年到2010年进行系统优化和技术固化, 2010年开始进行示范运营, 2015年实现小批量商业化生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相对不成熟的背景下, 奇瑞这种先易后难、交叉进行、稳步推进的新能源研发战略, 更符合中国汽车企业的实际情况, 易于推进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
此外, 奇瑞近期还与“能源巨头”中石化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奇瑞的新能源车型研发将在中石化的协助下启动。中石化将与奇瑞合作建立实验室, 进行绿色替换能源车型的开发。同期, 奇瑞与菲亚特的合作细节目前也在谈判中。有分析人士表示, 菲亚特在节能环保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不排除奇瑞与菲亚特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虽然传统汽车工业领域, 中国自有品牌与国际跨国公司的距离有几十年之遥, 难以迅速迎头赶上, 而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 我们之间的差距就小很多, 在从来没有放弃的跟随中, 我们终于等到了以新能源应用为契机的全球汽车产业技术革命提供的机会。
自有品牌任重而道远
种种迹象表明, 一场争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战已经拉开序幕。既然汽车新能源革命将成为继“福特流水线生产”、“丰田精细化管理”之后, 世界汽车发展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产业变革, 那么乱世中, 谁能把握机会, 占据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领先地位, 谁就将引领汽车市场的未来。
一直都是在跟随位置的中国汽车, 能否在混战中冲出重围呢?怎样的新能源战略可以让奇瑞立于不败之地?笔者的建议是——“田忌赛马”。
跟传统汽车动力单一性不同的是, 新能源有几个不同的选择, 柴油、混合动力、生物能源、燃料电池等等都可能成为新能源体系的成员。而不管是哪种替代能源都面临一个瓶颈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生产成本过高, 难以让大部分消费者承受, 因而难以进一步批量进入市场。正是因为这个瓶颈, 再加上配套能源补给系统投资巨大, 几乎所有开发型新能源的汽车生产商都处在蓄势待发的位置。
起步晚、底子薄, 资金技术实力比不上跨国公司, 在传统汽车领域的竞争中已经疲于应战的奇瑞, 如果不在研发阶段就注重策略性, 是很难应付跨国公司的挑战的。
必须承认, 在新能源课题上, 跨国公司倚其财力及技术资源积累, 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到了前面, 并且各跨国车企在新能源研发方向上方向明确, 步伐扎实——大众的新能源战略步骤简洁明确:由涡轮增压汽油直喷和柴油直喷过渡到清洁燃油和复合燃烧系统, 最后到燃料电池和纯电动汽车;成为全球车企老大的丰田在新能源技术上更是保守, 它一直主推油电混合动力车型;昔日销量全球第一的通用汽车研发新能源技术已经几十年, 曾于2003年放弃纯电动车的研发, 目前它侧重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雷诺日产近期表示, 全电动汽车在各方面都胜于混合动力车, 这暗示出他们的研发方向。
如果说, 在对方已经是遥遥领先的“上等马”级别所有赛事中硬着头皮参赛, 那结果可想而知。在最近一次业内“清洁汽车技术创新发展论坛”上, 奇瑞宣布将研发弱混合、中度混合和强混合动力轿车、压缩天然气双燃料汽车、液化石油气双燃料汽车、单燃料CNG发动机、液化天然气LPG发动机、醇类与醚类代用燃料轿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这些消息令人兴奋, 但兴奋之余也不由得让人担心, 同时搞多种新能源技术的研发, 能吃得消吗?资金、技术如何分配?
建议奇瑞放弃面面俱到的全品种研发, 新能源战略,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瞅准一两个方向重点突破, 方有成效。
《我与地坛》与人生的境遇 篇6
一、感慨人生
《我与地坛》并不是在写景,也不是在写人,而是在感慨人生。是感慨,不是感悟。在史铁生15年如一日前往地坛公园从事写作时,遇见了太多人,但最终写入文章的也不过十人左右。为什么?因为在史铁生的眼中,这少数人的人生境遇与众不同,有好的人生,如老夫妇、饮者、歌唱者;也有较为悲惨的,如长跑家、弱智少女、史铁生自己。作者并没有像一位哲学家一样探讨人生,也没有着重分析人生的起起落落、生命的悲喜浮沉,而是始终用一种淡淡的口吻,一种旁观者所特有的不是很深入观察的视角在讲述着地坛的人们。这是拥有丰富人生阅历后才能拥有的思维视角,是一种对命运的平淡看待,一种个人对人生境遇无法把握的深深的无奈与悲哀。在《我与地坛》的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同身受地理解,他在独处中所做的思考”[1],一种淡淡的、看破世情的思考。
面对着更多的艰辛努力和不同的人生轨迹,很多人年少时都会困惑,为什么别人看起来过得都比自己好?年龄变大、阅历增长,终于会逐渐明白一件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办的事。”每一个人看别人时,未必总是看到对方最有优势的地方,但在潜意识中总是在拿自己最没优势的、最渴望的地方与之相比。其实,在压力巨大的当代生活中谁都不容易,仔细看看身边的人,每个人都有无法办成的事,或是评职称、或是买房子、或是谈恋爱、或是升级别、或是孩子学习不好、或是伴侣花心自在,每个人都有不愿碰触的隐痛。“开心就好”,其实只是自我安慰的话语,就像“不以成败论英雄”从来都是胜利者而不是失败者的言论。但是人生在世,本来就是忧多乐少,无可奈何之事比比皆是。就像身残志坚的史铁生一样,在坚持创作时付出过多少超越常人的努力、克服过多少难以忍受的困难,没人知道却可以想象得到。但是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既没有突出个人努力的辛苦,又没有强调征服困难的喜悦,而是在平淡阐述着一个观点: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极端困扰我们的难题会逐步融入平淡的生活,变为日常的琐事。
当史铁生问自己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的时候,《我与地坛》中的人们无论幸与不幸都在努力地生活下去。这一方面是在依靠自己的意志,另一方面是有赖于亲人的陪伴,无论从生活中还是精神上给予的勇气与力量。老夫妻相互“攀”、“搀”,小伙子照顾妹妹,作者的车辙边也满是母亲的脚印。亲人、朋友、同事乃至于陌生人,都是每一个人笑对人生的力量源泉。《音乐之声》里有一句名言:“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生命中的一回照顾、一个眼神、一次邂逅、一位朋友、一通电话,都可能代表着山穷水尽时的柳暗花明,平淡生活中的一丝涟漪。造物神奇,造物主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安排了无数的奇迹,在身体疲惫时会有亲人,在经济窘困时会有朋友,在感情绝望时会有新人,奇迹总会发生,希望永远存在。《我与地坛》,写给小人物的一篇生活指导,“醉眼看花花也醉,冷眼观世世亦冷”,世事如何,淡然处之,人生的轨迹淡淡而过,随风而来,飘然而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奇迹,平凡人的生活中照样会有无数的精彩,眼中的世界会绽放出更多的幸福。
二、命运无常
上课时曾经对学生们讲过,什么是“天命”?高深莫测谓之天,无可奈何谓之命。无论是谁,能力都是有限的,更何况普通民众。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错过很多事情,回头看时,人们总爱说,如果当初怎样怎样就好了,就会是另一种局面。然而人人又都明白,没有后悔,没有如果,这一切都是命运的选择。就像《我与地坛》中的那位弱智少女一样,美貌与智慧无法同时降临在她的身上,甚至于因为智力的缺失而饱受命运的折磨,作者看到她时是否会想起自己的困境?但面对无常的命运,个人能做的除了奋起抗争外,更多的时候还是要从内心中接受现实。“《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人生困境中寻求的一种精神供养”[2],在坚持写作对抗病魔的同时,用淡定的内心迎接命运的安排。
在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人生的境遇根本没有办法自己把握,“命”是最大的主宰。古希腊神话中无论是凡人还是天神都在努力与既定的命运抗争,但最后都归于失败,即便是历经千辛万苦采摘到了能够改变命运的命运之花,最终也要被化为毒蛇的命运叼去,即使是宙斯、阿格琉斯、伊阿宋都无可奈何。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中,玛蒂尔德被世人批评了很多年,说她爱慕虚荣、市侩、庸俗等,但其实想想,玛蒂尔德做错了什么?她任何出轨的事情都没有做过,项链丢失了,她花费了十年的精力尽心赔偿。有人说她错在参加舞会,她错在没有向朋友说明项链丢了,其实一位年轻女士参加舞会有什么错?穿好一点戴好一点有什么错?如果项链是真的,说明了就不用赔偿了吗?《项链》小说中的一句话才是真谛:“生活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是救您,只需要一点点小事。”“莫泊桑正是通过马蒂尔德的悲剧来表现人生的荒谬和残酷,表现偶然性因素对人生的影响,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他对命运的失望和感叹。”[3]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曾说:“如果在朝鲜战争中美国直接对中国宣战,那么我们将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这就是在强调时机的重要性,任何一件事情想要成功都必须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与地坛》里的长跑家希望以长跑改变命运却始终慢了一步,最终导致长达10年的努力付诸流水,只换来一句“要是我10年前发现你就好了”,除了苦笑外还能说什么?面对人生中种种无法把握的轨迹,很多人,很多事,错过了亦是无可奈何。虽然也曾痛心疾首,但心底始终明白,没有什么如果,这是命运的选择。《我与地坛》“以睿智的言辞、质朴的风格、悲悯的文字讲述了生命的虚无、生活的苦难、人生的无奈”[4]。
但是,平淡地看待生活并不等于不努力、不奋斗,面对人生无奈与命运无常,史铁生依靠自己的奋斗走出了一条极为精彩的创作之路。“《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人生观都给予人们如下启示———要敢于面对坎坷,直视苦难,永不言弃,懂得感恩,要坚强,等等”[5]。史铁生作为生活的勇者,即便是瘫痪也在努力创作,就像《我与地坛》中那个长跑家一样,即使每一次都与机会擦肩而过但仍然一直奔跑直到最终的平静;就像那位中年女工程师一样,始终朴素并优雅地穿过地坛的林荫小道;就像在地坛里散步的那对老夫妇一样,坚持15年如一日的漫步堪称最浪漫的事。“史铁生认为带给残缺者的并非完全是灾难,因为在某种情况下,残缺对残缺者而言可能是一种财富”[6]。外逆横来,淡然处之,生活的勇者从不为已经发生的懊恼,而是尽力争取当下的幸福。
三、结语
对于一位“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人来说,史铁生的作品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并不激烈,既能够保持不伤痛、不气馁的平常心态,又能够拥有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斗争精神,平淡与坚强、苦痛与辉煌,残缺的身体与强大的内心,史铁生一直在诠释着苦难生活里生命的尊严。“史铁生的生命观并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对生死冷静观照后的理性认知,是经历了苦难以后的快慰的觉醒,……是和生命本身一场真诚的拥抱,一场苦恋”[7]。《我与地坛》始终用最平淡的文字描述着不平凡的人生,接受苦难,同时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
参考文献
[1]周亚利.静静地与上帝相遇——浅谈《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面对苦难的精神审美[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12):86.
[2]毛本栋.《我与地坛》:荒园中的精神供养[J].杂文月刊(原创版),2016,(2):56.
[3]张晋.命运是双看不见的手——莫泊桑《项链》深层主题探析[J].作家,2012,(9):103.
[4]管青峰.从《我与地坛》看生命的价值与终极意义[J].作家,2015,(22):23.
[5]王树君.母爱的另一种诠释——以《我与地坛》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5,(9):14.
[6]周阳.论《我与地坛》的生命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6,(5):42.
涂鸦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境遇浅析 篇7
一、发展空间的狭隘性
无论从起源还是发展的历程中看, 涂鸦几乎都是在城市的边缘与夹缝中生存、蔓延着的。它的出身、方式和最终形成的结果, 都是不被主流意识层面和主流文化所接纳的。而“墙面”作为一种特殊的形象载体, 不仅仅是建筑的构成结构[2], 还象征着城市的形象, 同样是整个城市管理阶层的秩序体现, 城市形象的维持与管理在这一层面就显得甚为重要了。不论在那个城市中, 涂鸦这个本来就具有反叛精神与摧毁意识的行为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本来就很难顺利地发展行进。在中国, 像墙面这样的公共领域亦象征着整个主流群体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形象, 政府与法律对这方面的管理也有明确的律文规定, 城市执法者的干预和打击也给涂鸦绘制者很大的考验, 涂鸦者必须在重重反对和压制之下进行创作活动。
同时, 虽然涂鸦艺术在中国现在已有部分合法的涂鸦集聚地与场合, 但从整体发展的环境来看, 这些场合对整个涂鸦艺术的广泛发展与成长给予的空间还是十分不足的, 涂鸦艺术在主流意识当中还是被当做城市的不和谐因子与不安定因素, 在我国也不具有广泛的大众根基, 不被大多数底层民众所了解, 没有真正宽广的发展空间。
二、文化根基的空白与冲突
将嘻哈文化与涂鸦艺术横向、纵向的拆解开来分析, 都会不可避免地提到其在时间上的累积与延续性。尤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说, 就必须要将其发展的历史性作为参照依据进行讨论。毫无疑问, 涂鸦艺术并不算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类别, 其形成和发源地也不并在亚洲, 它只是作为一种新兴的“后现代主义”意味的艺术形态传入亚洲并逐渐被认识的[3]。这就导致了涂鸦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文化根基上的空缺。同时, 它本来就不具有同其他艺术承上启下的关系[4]——理解它不需要了解漫长的艺术发展史, 也不需要去艺术画廊观摩研究, 涂鸦本来就是一种最为平民所接受的艺术, 也是一种最容易参与的艺术行为。但当涂鸦在伴随嘻哈文化传入之时, 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时尚的变种, 仅仅作为“嘻哈潮流”被孤立在一个高度, 成为了一个时尚的符号和某种流行事物的象征。如此, 涂鸦艺术在中国的兴起在根本上就缺少一种扎根于底部的文化氛围和根基, 缺少能够使其蓬勃发展的人文养分, 从原先的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直接衍变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风尚。
在涂鸦艺术在中国发展的深度层面上, 除去人们对涂鸦艺术文化接收面上的矛盾之外, 还存在涂鸦创作者反叛精神的缺失[5]。涂鸦在发展的历程中, 正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形式自由、冒险性的特征拥有了一大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作品的, 这就直接导致了涂鸦创作在原动力上的不足, 也局限了大部分创作者的灵感来源。
三、本土特色与原创精神的缺乏
涂鸦艺术在中国发展至今天, 在不少地区也有了一定的推广。但总体来看, 自涂鸦艺术引进以来, 墙壁上涂鸦的风格与内容除去对“舶来品”的模仿之外十分缺少本土特色与核心的艺术独创概念——风格化变形的字母组合、已经成形的漫画种类和伴随涂鸦艺术引进时存在的既有的特殊风格……除去对这些内容的搬运之外鲜有风格成熟的本土化的涂鸦作品。即便有也是本身就存在于嘻哈文化中的涂鸦艺术传入之前的墙壁人物绘制与标语绘制, 而这些绘制作品很少有具有主观想法和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元素。当然, 在墙壁绘画形态之外还存在一些本土性质的涂鸦作品, 但整体创作的艺术能力普遍较低, 形成不了成熟的风格, 也无法表达出强烈的个人或团体意识与精神, 难以成风。
涂鸦在中国的发展, 除去时间、空间的允许与积累的基础之上, 还需要更核心的东西, 即创作者的原创精神与足够的艺术表达能力需要更深层次的绵延和精神的延续。中国长久以来积累的辉煌灿烂的文化与涂鸦艺术的结合需要新鲜的、灵魂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本土的涂鸦创作者的个人素质和艺术素养来表现, 需要将本土特色与新兴的涂鸦艺术的艺术形式之间做出新鲜有效的结合。涂鸦艺术与嘻哈文化在形式上可以成为一种流行风格, 但支撑它的必定是多元化的发展和内核精神的延续, 否则流行就只是流行, 快速发生也快速结束, 不具备一种文化艺术所应有的内涵和底蕴, 也就没有了它发展的根本意义与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熊玉军.涂鸦艺术与景观[A].孙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黑龙江.2009.
[2]刘东荣.涂鸦与当代城市景观[A].中国科技博览.北京.2009.第三期:78
[3]颜昌.试论后现代主义艺术批评的主要特征[A].中国科技博览.北京.2010.第三期:106
[4]王瑞芸.涂鸦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26
萨特境遇剧的舞台表达研究 篇8
一、境遇剧的空间构建
萨特的戏剧之所以被称为境遇剧,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极限境遇的塑造。事实上, 除了戏剧情节的设置, 舞台空间也被萨特打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境遇。
《死无葬身之地》中关押游击队员的阁楼, 《阿尔托纳的隐居者》中弗朗茨自我监禁的房间, 《禁闭》中那间第二帝国时代款式的客厅, 这些封闭的空间本身就是束缚人的极限境遇。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维持现状, 要么冲破束缚。而在你做出选择的那一瞬间, 本质已然形成。在萨特看来, 世上并不存在先天存在的既定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人性是没有的, 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 “首先有人, 人碰上自己, 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1]既然不存在所谓的决定论, 那么人就是绝对自由的, 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造就自身。就像《死无葬身之地》中的索比埃, 他本是个胆小、懦弱的人, 承认自己害怕受刑的痛苦, 也害怕死亡的到来, 因而在保全自己和保守秘密之间左右摇摆, 但在他从窗口一跃而出的那一刻, 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也由此造就了自己的英雄本质。
如广场、河岸那样开放的舞台空间则直接将人抛到一种混乱的环境中。《苍蝇》的第一幕发生在阿耳戈斯的一个广场, 这个开放的广场将整个舞台空间分成了三个维度:地下——地上——空中, 分别代表了鬼魂、人和神。死亡之神朱庇特想要维护自己作为神的尊严和地位, 认为背负着罪行的重担直到死去是所有人的命运, 而人一旦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 众神对其也就无能为力了, 所以他与自由的人俄瑞斯特斯是对立的。活在人间的王埃癸斯托斯杀了前任阿耳戈斯的国王阿伽门农并用地下的鬼魂引发居民的恐惧和忏悔, 以此维护自己的统治, 他和阿伽门农之子俄瑞斯特斯也是对立的。生活在阿耳戈斯的居民习惯了用忏悔来自欺, 习惯了用鬼魂的存在来掩饰自己的无作为, 俄瑞斯特斯的存在打破了城邦的秩序和他们一直以来的平静生活, 因此他们与俄瑞斯特斯之间亦是对立的。这种充满了矛盾冲突的境遇带给俄瑞斯特斯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 开放式的舞台空间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自由。相反, 多种矛盾的冲击, 非此即彼的困扰时刻存在。世界的荒谬、选择的艰难使得整个舞台空间给剧中人物带来了无尽的焦虑和痛苦。
透过这些或密闭或开放的舞台空间, 萨特关注的是极限境遇中人的选择和行动, 思考的则是人的存在问题。萨特认为世界上有“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这两种存在类型。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称为自在的存在, 因为它们的本质已经确定, 不会更改。这些事物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同时它们的存在也具有纯粹的偶然性, 于是客观世界就呈现出一种荒诞无序的状态。人作为生活在其中的主观存在, 在萨特看来又是绝对孤独的, 主客观体在关系上存在完全对抗性, 不仅如此, 人还是一种虚无的存在。于人的存在而言, 虚无是指人被抛到世上且什么都不是, 没有任何的限定, 只是单纯地存在而已。但正是因为人的存在没有任何规定性, 所以人是绝对自由的,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用行动来改变自身虚无的状态。在萨特看来, 虚无并不是对存在的抛弃和否定, 而是对存在的超越。人是使虚无来到世上的存在, 而人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欲望及其“欠缺”的本性, 使得超越成为可能。所以人虽是一种虚无的存在, 却能超越社会甚至时代的局限, 赋予“自为存在”以意义。
二、境遇剧的布景介入
道具是舞台布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景物造型出现在戏剧舞台上, 常常被赋予特殊的含义。
在《苍蝇》中, 死亡之神朱庇特的雕像一共出现了两次, 但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朱庇特相异, 萨特笔下的天神是面目狰狞的, 且对自由的人毫无办法, 这样的设置其实是对上帝的否定。萨特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对上帝的否定其实也是对神权、王权等一切强权的否定。因为“我命定是自由的”, 所以任何强加于人、有碍于人的自由的存在都应该被打破。阿波罗的雕像则出现在俄瑞斯特斯杀死埃癸斯托斯和克吕泰涅斯特拉之后, 当时俄瑞斯特斯因为杀母遭到了复仇女神的追逐, 他来到神庙寻求阿波罗的庇护, 但在最后, 俄瑞斯特斯离开了神像, 背负着所有人的罪恶离开了阿耳戈斯。这是对神的背离, 但同时也是对人的肯定, 因为人能够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除了雕像, 镜子也是萨特境遇剧中极具代表性的景物造型, 并且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舞台道具。“拿镜子照照自己吧!”是萨特戏剧中反复出现的台词, 镜子其实象征着对自我形象的一种认同和掌控。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 镜像是维持自身连续性和统一性的保证, 但它只是伪装的自我形象, 而不是“我”本身。“主体经过镜像阶段体验到的只能是将自己还原到外部的他人之中的这种对他者的疏离。”[2]人透过镜像看到的自己其实是外部的他人, 而以镜像为依据塑造的自我也只能是他人, 这样人就成为他人的客体, 失去了自己的本质。与此相对的是《禁闭》中那三个相互追逐的鬼魂, 他们不愿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责任, 却妄图摆脱对自己的评价, 所以只能在他人的目光中继续这种无休止的折磨。可事实上人的本质并不是通过镜像, 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以及具体的行动获得的。
雕像和镜子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造型本身是真实存在的, 但它们作为舞台布景的一部分, 又是艺术创造的产物, 呈现出一种审美化的真实。在这一过程中, 舞台布景带来的真实感能自然地将观众引入到萨特所创设的戏剧情境中, 而象征性的舞台道具带来的间离效果又能使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思考者和行动者, 以此达到萨特以文学介入生活、干预现实的目的。
纵观萨特的境遇剧, 它们的创作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苍蝇》写于1943年, 当时正处于二战时期, 德军运用“闪电战”仅39天就占领了法国, 法国从一战时的战胜国沦为任人宰割的战败国。萨特写这部剧的意义在于借古喻今, 号召法国人民要像俄瑞斯特斯一样勇敢地战斗。《恭顺的妓女》创作于白人和黑人矛盾激化的1946年, 揭露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 矛头明确指向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和官僚政客, 同时也批评剧中的受迫害者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自由”, 放弃了反抗斗争。[3]《阿尔托纳的隐居者》则写于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的后一年, 在这场政治运动中, 萨特勇敢地站在了阿尔及利亚人民一边, 用积极的行动声援他们对法国殖民主义的斗争。剧中对二战的重提则是为了警醒法国人勿忘曾经的教训, 发动民众共同抵制阿尔及利亚战争。
通过戏剧, 萨特将“介入文学”的主张有效地付诸于实践, 他的每一部戏剧都渗透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认识与理解。他以笔作为武器, 向一切阻碍人类自由的强权政治宣战。他只想向人们证明:正义仍在, 希望仍在。
三、境遇剧的光色传达
在萨特的境遇剧中, 舞台灯光不仅可以用来创造环境、刻画人物和渲染气氛, 还具有特定的象征意味, 表达了萨特对自由和处境的思考。
灯光有温度, 就像人的体温, 它是生命的象征, 一旦灯光熄灭, 人就化为虚无了。所以, 灯光是存在的表征。另外, 有灯光的地方就有人的影子, 而影子使人感觉占据了某个位置, 感觉到自己的实存。因此, 灯光也可视作由空间秩序定义的“我的位置”。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一个位置, 但这一位置具有纯粹的偶然性, 且对解释“我的位置”毫无用处。于是, 人只能通过绝对广延、通过距离来显示自己所在的位置, 获得自己的存在。位置对《脏手》中的雨果和《魔鬼与上帝》中的格茨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雨果是一个有着浪漫主义理想的小资产阶级, 但他后来加入了无产阶级的队伍, 双重身份使他反而丢失了所有的身份。而格兹则是一个身份尴尬的私生子, 他不为自己的阶级所接受, 又不能融入到与自己相对立的阶级中。他用否定这个世界来结束自己的悬浮状态, 由此拥有自己的位置。
纵观萨特的戏剧, 其主基调是阴郁的, 整个画面的色彩趋于灰暗:阿耳戈斯广场上穿着黑色丧服的老年妇女、禁闭的阴暗房间、地狱中的墨绿色椅子……这些冷色调的运用无疑传递出萨特对世界、对社会、对他人的拒绝和否定。
但是, 换一个角度看, 绝望也是希望的温床, 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因为绝望的存在, 人才会渴求希望, 才会不顾一切地打破境遇的束缚, 获得自己的新生。萨特认为希望是存在的, 它就在未来。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也都可以通过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 而一个人的本质只有在他死的时候才能盖棺定论。所以, 只要你还活着, 你就能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改变本质。一个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人绝不该称之为悲观主义者, 而是一种不思悔悟的乐观主义者。正如法国人格主义的代表人物E·慕尼埃所说:“萨特确实是一位充满希望的绝望者, 一个带有浓厚悲观主义色彩的乐观主义者。他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令人绝望的世界, 却又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行动之路。”[4]
事实上, 在萨特的境遇剧中, 重要的不是极限境遇的塑造, 而是人物的自由选择, 是积极地展开行动以及承担责任的勇气。世界虽荒诞, 人生虽孤独, 但我们依然可以勇敢地拒绝一切对自由的约束, 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 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6.
[2][日]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王小峰, 李濯凡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42-46.
[3][法]让·保罗·萨特.萨特戏剧集[M].袁树仁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4.
人性与人的境遇 篇9
前一段时间采访北大的卢晖临老师,我们谈到了人性问题。他在《走向集体之路》一书的后记里把人性作为制度形成的一个因素提了出来,但没有展开。人性问题极少在学术研究的视野中出现,像是一个禁忌,为什么我也搞不清楚。我跟卢老师开玩笑地说,你胆子不小啊,敢谈这个,不怕被骂啊。卢老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人性,他认为人性是历史的产物,对制度的影响一定是存在的,但二者的互动关系还有待研究。
跟制度互动的是总体上的、既抽象又具体的人性,那么在个人层面,人性与人生境遇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或者更简单地问,二者是否有关?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最近一段时间微博上出现了一批从国外网站转过来的专门拍摄流浪汉的视频,大体可以作为佐证。这些视频的拍摄者意图比较明显,就是表现这些无家可归者人性中的光辉,视频是否经过刻意选择和剪裁并不清楚,所以只有参考价值,还不能当作确实的证据。
一个视频是这样的,拍摄者找了两个流浪汉,让他们比赛掰腕子,赢的人可以得到100美元(两张50面额的纸币)的奖励。可以理解他们二人是何等需要这些钱,都拼尽全力想赢。比赛结束后,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得到奖金的人拿出一张50块的分给了输家,输家不要,说你赢得光明正大,钱你该得,赢了的人则说,我们是一样的人,我知道你也需要钱买点东西吃。
在另一段视频中,拍摄者将一辆豪车停在路边,没有往计时器投币就离开了。一个在旁边乞讨的流浪汉看到了,想要提醒车主,见他“没有听到”,就从自己面前的碗里拿了硬币投了进去,1个小时过后,他再次为素不相识的车主投币。后来,拍摄者出现了,流浪汉说,我不希望你被罚款或者车被拖走。
另一段更有趣,拍摄者假装盲人,拿着一张中了500美元的彩票,请路人帮忙确认到底有没有中奖。几个看起来衣冠楚楚的人说,没有中奖,我帮你扔了吧,而被问到的流浪者则诚实地告诉他,祝贺你,你真的中了500美元。
还有一段流传更广的视频,想必更多人看过,一个流浪汉坐在一架废弃的钢琴前,弹出了令人心醉的优美乐曲……
根据剩余价值理论,人要想富贵,必定得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强占他人的劳动成果,拿他不该拿的。老洛克菲勒晚年散财的举动,被人大捧特捧,但若不是他一生强盗般地巧取豪夺,哪来财可散呢?做慈善不过是赎罪罢了。
那些有着美好心灵的无家可归者,是不是因为不愿意接受弱肉强食的社会逻辑而选择了自我放逐?如果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他们会不会成为受人欢迎和尊重的工友、朋友甚至是劳动模范、道德标兵?对此,我没有答案,只是推测。
差不多两年前,在一次跟香港理工大学的严海蓉老师的聊天中,听她说起有个美国的学者表达过流浪汉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抗的观点。后来,我想起这个话,让严老师帮我找该学者谈论这个问题的文章来看,但她说,那只是一个在闲谈时表达的看法,并没有形成研究成果。
真希望有学者能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事关我们对当下的人类社会的理解,也事关我们对未来的想象。
当然我也希望继续看到那个系列视频,还想告诉那个叫Kobe的美国小伙子,大洋彼岸有个人很欣赏他做的这件事。
文学现实境遇的精神生态价值研究 篇10
一、“边缘化”之喜与悲
考虑到当前经济社会商业化气息的浓重, 以及市场的巨大魔力, 我更倾向于认为, “边缘化”对于文学来说是可喜的事情。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中, 随着精英意识的退潮和大众文化的崛起, 在技术与市场的推波助澜之下, 为了迎合大众日常消费口味和消费心理, 文学被“快餐式”的“打包消费”现象渐渐变得平常。在这种情形下, 任何登上“台面”或者处于“中心”的事物、事件还有个体, 以及主流的价值观念, 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消解、解构, 被剥离了崇高与伦理价值, 只剩下能被市场所利用的“外壳”。市场出乎意料却又“当仁不让”的成为检验事物有无价值和意义的最高“裁判”。
商业化的经济模式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任何高尚、静穆、伟大的内涵与意义, 一旦进入其中便瞬间被化为乌有;又像是一个不受理性控制的“过滤器”, 任何美好、积极向上、起主导作用的事物, 经其过滤之后, 只剩下赤裸裸的“卖点”, 是否有“料”成为决定一事物能否被追捧和奉为“模范”的关键。情形是如此的不可理喻, 又难以很快扭转, 于是文学注定难逃此劫。
在这个时代, 人们对于文学的讨论是如此之多, 而对于文学的理解又是如此之少。文学大师被重估、经典文学作品被“恶搞”、文学事件被负面解读、有关文学的消息多见于各大网站的娱乐板块, 还有相当大的一群人正致力于文学的“祛魅”及促成文学的消亡。主流与经典的光环被无情褪去, 迎合市场的“身体写作”、“都市欲望写作”吸引了大量的“眼球”, 有关时装与旅游的杂志、报刊销量步步攀升, 文学杂志为了求得生存也不得不委身于市场。
也许可以说, 这不是一个适合文学生存的时代, 这时代没有文学生长所需要的土壤和气候。文学与其不明不白、模模糊糊的陷入被金钱、利益、技术所掌控的“市场泥潭”, 从而糟蹋了自己的名节, 丢失了自己的浩然之气, 还不如抽身事外, 远离是非, 在“边缘地带”保全自己的灵魂。
诚然, 即使是拥有极大的勇气和魄力, 这也是很难实现的愿望, 然而正如陶渊明诗言:“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文学永葆超凡脱俗的气质禀赋, 以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操, 那么主动地退居“边缘”, 在一个适当的距离“观赏”这熙熙攘攘的世界, 反而能获得更加清晰、睿智的见解, 并蕴蓄力量, 以静待有为之世的来临。如果从这种意义层面解读, 那么就有理由认为, 当今文学的“边缘化”现状, 实在是求之不得的理想结果。但是, 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 文学不是主动地“归隐”到“边缘”, 而是不情愿地被发配到“边缘”, 而这便是极其可悲的事情了。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 人类精神呈现出沙漠化、偏执化和空虚化的趋向。“精神”在物质欲望的诱导下, 在消费、享乐主义的刺激下, 变得疯狂、焦躁、虚无、疲劳, 只求在“快餐式”的文学消费里寻得片刻的解脱和安慰, 而没有底气去面对有关神圣的、崇高的、宏大的、美好的、情感与信仰的经典文学。于是, 文学的“边缘化”便成为文学无可躲避的宿命。
如果说外部环境促使下的“文学的边缘化”还可理解, 那么由于文学内部, 特别是精英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病症”而导致的文学的“边缘化”, 就无法不让人痛心疾首。技术与市场霸权地位的确立导致了价值的多元、自我的多元, 文学的商业化、大众化和消费化现状, 瓦解了传统精英知识分子的思想阵地, 精英知识分子被分化和俘虏, 不甘寂寞地加入到文学猎奇化、娱乐化的“大合唱”当中来。[1]
让人扼腕痛惜的是, 在这个众生喧哗、舍义逐利的时代, 精英知识分子由于自我精神的堕落, 不约而同地放弃了精英立场和启蒙的自觉意识。他们不再充满自信, 也无力再发出自己的声音, 甚至都不敢承认和面对自己的精英身份;他们放逐理想与信仰, 随波逐流任意东西, 无所驻心而乐得逍遥自在。可以这样认定:精英知识分子的精神阵地的失守, 是导致文学“边缘化”的根本原因。
二、“边缘化”现实境遇的精神生态价值
文学的“边缘化”带给我们伤痛的同时, 促使我们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 而不仅仅是为文学流下几滴泪水或唱一曲挽歌, 也只有这样, 伤痛才有价值。上一节的论述已经说明, 正是知识分子精英精神的熄灭, 才最终导致了文学的“边缘化”现状。于是, 我们对于这一现实的反思, 便主要是解读是什么原因导致知识分子阵营的精英意识渐渐消逝。很显然, 价值的多元、自我的多元、“多元化”的思维模式难逃干系。
尼采曾经说过:“没有一个时代, 人们对艺术谈论的如此之多, 而尊重的如此至少”, [2]时至今日, 这批评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不可否认, 在当前社会生活中, “多元化”的价值诉求在某些方面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促进了文明的发展。然而, 这些进步尚不足以让“多元化”成为主导的思维模式, 不幸的是这结果却发生了, 各色人群与不同的阶层都在欢呼“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为自己有了发出声音的机会而激动不已。我们无意攻击“多元化”, 但认为“多元化”并非“灵丹妙药”, 具体到文学领域就是如此。只要看看近几年来我们文学的发展思路与生存现状, 就不难发现, “深孚众望”的“多元化”其实比大家“深恶痛绝”的“一元”好不到哪里去。
曾几何时, 我们对于文艺问题的争鸣, 就当时情形来看, 也很是激烈、充满朝气, 让人禁不住忆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峥嵘岁月。可是我们又很遗憾地看到, 几乎所有的争鸣最终都是不了了之地“鸣金收兵”、草草收场, 既没有达成什么统一的认识, 也没有论出个高低优劣, 而且气氛出乎意料的“和谐”良好。究其原委, 正是“多元化”在起作用。在“多元化”思维模式的鼓励下, 大家勇于就任何事物和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且一定程度上都认为“真理”握在自己手里, 听不进批评, 也不愿倾听和潜心思考对方的观点, 好像只是来图个热闹, 捧捧“场子”, 你来个“空翻”我献上个“倒立”, 大伙各自亮出“十八般武艺”, 凑成“街舞”般的“一台大戏”, 娱乐一把大众, “乘兴而来, 尽兴而归”。仅此而已, 至于争鸣的文学问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且留给“后人”任评说。
“多元化”的价值理念, 直接引发了有关“精英”与“大众”关系的探讨。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之下, 是否该抛弃“精英”的启蒙立场而一味地迎合“大众与底层”的口味那?对于这一问题, 历史的经验值得引起注意。比如文学为“工农兵”服务, 在向“工农兵”靠拢结合的过程中, 精英知识分子牺牲和丧失了自己的理性与启蒙精神, 结果给文学带来几乎致命的浩劫。奥斯卡·王尔德曾说:“艺术永远不要做大众化 (迎合大众的口味) 的尝试, 而是正好相反, 大众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艺术家”。[3]可见, 大众并不是永远正确的, 真理也并不因人数的多寡而被哪一方掌握。而就当前的形势来看, 要求褪去精英知识分子的神秘外衣并迫使其向大众消费屈服的呼声很高, 而在“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之下, 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和职业信仰也开始松动, 并最终致使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出现分裂, 从而丧失了作为整体来抵御外部势力及不良思潮侵袭的优势, 最后落得毫无还手之力, 退居一隅, 被彻底“边缘化”的悲惨结局。
由此可知, 没有“主流”的“多元化”实在是危害不浅, 不能导向“和”的“不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不赞成“霸权式”的话语结构, 也认为这种“群龙无首”的“多元化”, 除了场面宏大、有限度地发扬了民主之外, 也由于其更加难以驾驭、引导、掌控以及易于衍生“毒素”, 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带来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反而却有助于瓦解知识分子的精神阵地, 从而加速文学的“边缘化”。
对于文学“边缘化”现状的思考, 也让我们意识到文学的“边缘化”现状对文学发挥她对于精神生态的价值是一大契机。“物极必反”, “礼失而求助野”, 文学眼下不能再糟糕的“边缘化”境遇, 使得文学此后的绝地反击有了可依赖的“根据地”。当人类厌倦了物欲与肢体的狂欢之后, 在发觉精神之病还需精神来医之后, 在遍尝“百草”无所益而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之后, 就会发现只有文学才是自己最贴心值得信赖的朋友, 只有文学才是自己迷失的精神最好的“解药”。正如司汤达所言:“艺术是幸福的承诺”, 在“边缘”处重新获得生机与活力的文学, 将重新为人类所珍爱, 被视为灵魂的栖息地, 也将有助于人类精神生态境界的达到, 为人类指明通向幸福、和谐、安康生活的道路。
摘要:文学的现实境遇实在是很不理想。“文学是人学”, 只要人类不灭, 文学就不可能终结, 但文学“边缘化”的现实境遇, 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 我们也大可不必太过悲观, 文学“边缘化”的现实境遇具有其独特的精神生态价值。
关键词:文学,边缘化,精神生态,价值
注释
11、郭宝亮:《文学之死与启蒙主义的式微-与摩罗先生商榷》, 《文艺争鸣》2007年第12期, 第24页。
22、[德]弗·尼采:《悲剧的诞生》, 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