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流通(共12篇)
网络化流通 篇1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规避风险、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对策。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细胞更是中国内需消费市场的一支主导消费力量。我国连续六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解决“三农”问题, 这些各方面的相关政策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农村家庭购买力成为“最强一族”。要搞好农村家庭消费创新农村现代流通是关键。因此,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研究, 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更符合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创新农村现代消费流通网络
1.1 创新农村现代消费流通网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连续六年的中央1号文件, 都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最终目的是将生产的产品, 通过流通环节进入消费市场, 把产品转化为商品, 实现价值和利润, 真正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实现这个过程离不开市场, 离不开农村流通。现代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先导性力量, 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市场经济越发达, 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目前, 我国只有3%左右的农户通过订单销售农产品, 90%以上的农户是自己销售或卖给个体商贩。农民凭感觉生产, 凭运气交易, 导致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因此, 发展现代农业, 需要现代流通来实现。
1.2 创新农村现代消费流通网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农民并没有从农产品消费流通这个渠道中获得利益。我国农产品流通一直沿用农户—初级集货商—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集市—个体商贩—消费者的传统模式, 中间商除了正常收取仓储、运输、损耗等费用外, 在农产品批销的每一个环节都会获取丰厚利润, 这必然造成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既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也让农民在流通中出现了严重的利益错位;农民仍然承受着不合理的工农产品“剪刀差”差价, 这种不等价交换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因此, 创新农村现代消费流通,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1.3 创新农村现代消费流通网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我们最薄弱的环节是农村:一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包括农村的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三是农民收入水平低, 增收难度大。要解决农民问题, 一方面, 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 另一方面, 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据测算, 2008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6%, 到2020年这个比例降到45%, 仍会有近7亿农民;到2030年这个比例即使下降到30%, 也还有5亿人生活在农村。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故创新农村现代消费流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2 我国农村消费流通网络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消费流通主体多元、过度分散
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农村消费流通网络体系逐步演变成了以供销社“新网工程”、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为主, 以邮政农资、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等并存的多元主体格局。农村流通企业数量很多, 但主体分散, 规模不大, 尤其是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各自为战, 市场竞争力不强。
2.2 农村消费流通网络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差距明显
2008年全国供销系统开展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4500多家, 发展连锁、配送网点54万多个, 实现销售总额10762亿元, 农村流通规模在不断扩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继续扩大趋势。
2.3 农村消费流通方式落后、业态单一
目前, 我国城市大型综合超市、连锁便利店、电视购物、网上商店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资料市场, 仍以“集贸市场”、“夫妻店”等传统经营方式为主导。农村商品消费流通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农产品批发市场仅2%拥有电子结算设备, 73.2%的仍采用传统交易方式。
2.4 农村消费流通设施投入不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重城市、轻农村, 重生产、轻流通”, 在农村消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上, 国家投入不足、欠账太多。我国工业品商品化率达到98%以上, 农产品中蔬菜、水果90%, 水产品、畜产品70%, 粮食仅有40%, 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低, 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益,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5 农村消费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村专业协会、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等为主体的农村消费流通网络基本形成, 但规模太小、组织分散、势单力薄, 难以生存和发展。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存在“三难”:一是信息资源获取难。二是信息资源共享难。三是信息资源开发难。
2.6 制约农村现代消费流通网络发展的因素繁多
主要有观念陈旧、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济失衡等。农村地区以家庭作坊、“夫妻店”为主导的“店老板”经营理念落后, 制约了农村消费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农村消费流通体系建设中对同一服务对象、同一服务内容由多家主管, 体制不顺, 职能交叉, 流通主体间竞争环境失衡, 农村消费流通市场基本处于主体多元、竞争无序的格局, 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失衡, 导致农村流通业发展滞后, 影响了农村消费流通网络体系的建设。
3 建设农村现代消费流通网络体系的对策与思考
3.1 构建全新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回收等农村现代消费流通网络体系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新兴产业, 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购销企业、加工企业等为龙头, 以农村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站、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村专业协会、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等为依托, 上连市场、下连农户、上下联动的农产品现代消费流通网络体系。整合现有农产品消费流通信息网络资源, 构建国家级、区域级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消费流通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实行质量公示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培育若干大型农资流通企业, 建设一批区域性配送中心。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应当实行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 重点解决农村居民购物便捷和消费安全问题。所谓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 就是根据城乡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 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商品, 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向农村市场转移, 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物美价廉, 确保农民消费安全。广泛开展联合与合作, 以大型烟花爆竹流通企业为龙头, 走产权多元化、产销一体化、经营连锁化、销售规模化的路子, 构建烟花爆竹连锁配送安全经营网络, 统一烟花爆竹的归口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应该由国家网、区域网和基础网构成。政府应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 依靠行业龙头企业的力量, 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统一纳税、统一排污, 对个体回收户集中收编, 实行统一培训、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车辆、统一颜色、统一度量衡器的“六统一”管理。
3.2 创新农村消费流通管理体制, 优化政府管理职能
创新农村消费流通管理体制, 就是要明确流通管理主体, 完善流通管理职能, 整合流通管理资源, 构建生产与消费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消费流通管理体制。也就是说, 政府应该明确一个部门主管, 不要多头管理、交叉管理;要转变政府职能, 把工作重点放在实施行业指导、监督、管理和服务上, 集中精力做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的制定, 以及信息引导和应急调控等工作。
3.3 培育农村现代消费流通主体, 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大型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场为依托, 以企业为龙头, 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农户、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农户、运销公司+生产基地+农户、配送中心+生产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企业联合体, 通过培育农村现代消费流通主体, 提高农民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引领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3.4 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我国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300个, 虽然只占农产品市场总数的16%, 却承担着70%以上农产品的流通, 但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单一, 流通成本高, 流通效率低, 因此, 必须进行升级改造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工程:编制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兴建储藏、保鲜设施, 建立农产品农药化肥残留检验和质量检测中心;采用现代化交易方式和交易手段, 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 保证农产品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发挥批发市场的社会功能, 包括组织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教育等。
3.5 改变传统交易方式, 创新现代营销手段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逐步实现定单交易、期货交易、电子商务等交易方式。通过定单交易、期货交易, 可以让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形成批发市场+生产基地+农户、生活超市+生产基地+农户、运销大户+生产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 避免农民凭感觉生产, 凭运气交易, 减少农民损失, 促进农民增收。
3.6 破除制度瓶颈, 提高农村商品消费流通效率
由于物流业受政府多个部门管辖, 各部门采取行动时都以自身利益为优先, 不分行政管辖范围、不分商业活动范围, 没有统一政策法规、没有统一管理标准, 执法的随意性很大。地方保护和区域歧视性政策, 容易形成区际间的市场壁垒, 阻碍市场优势的发挥。因此, 净化市场环境是破除制度瓶颈的重要手段。在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完善市场集散商品、形成价格、传播信息等基本功能基础上, 进一步强化流通活动调研功能、质量安全监管功能、综合信息服务功能、创新流通管理功能。大力培育和发展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中间组织”, 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 鼓励个体运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向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扩大营销规模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消费流通市场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最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1.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8-10-12.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N].人民日报, 2005-10-11.
[4]李玉珍, 李静.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M].产业经济经典文库, 2006-12-29.
[5]吴海鹰.中国西部经济与地区可持续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4.1
[6]陈阿兴.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07) .
网络化流通 篇2
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资金的报告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文件中提出的“供销合作社要加快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办发[2009]3号文件精神。为了更好的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商品流通服务规模、档次、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步伐,特此提出申请解决“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中”所需资金问题有关意见。
近年来,宿豫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加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诸如:创建为农服务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改造重组基层供销社,开办村级食品放心超市等方面,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全区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一、主要存在问题
1、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商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全区180多个行政村中,符合现代商品经营标准的仅占16%,通过
一、两年改造后能符合条件的也只占32%,其余均是村民在自家房屋里开设的不足20平方米以下的小商店、小
卖部,卫生条件和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2、宿豫区供销社系统在建市以来经历了三次区划调整后,已经被分解的肢离破碎,几代人苦心经营起来的流通网络体系遭到了重创。
3、政府过去赋予供销社的许多行政职能受到弱化,目前尚未进一步明确供销社系统的职能,致使作为“起来”举步为艰。
4、“新网工程”所需建设投入枯竭,供销社系统所属流通企业自2000年改制以来,总社机关既无收入亦无积累,自身无力投入。鉴于上述等因素,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通知》苏办发[2008]20号文件中提出的“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供销合作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及时协调解决供销合作社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级财政要安排落实专项资金,加大对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力度,着重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为农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市场建设等”要求,为使“新网工程”能够更好地发挥“促进生产,扩大消费,服务三农”的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几点建议
1、切实解决流通体系建设和市场建设层次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供销社系统的职能,把涉及商业流通方面的工作职能、权限从其他环节分离出来,由一个部门牵头,供销社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供销社应有的重要作用,让供销社系统承担起全区城市、乡镇、村组商业网点的布局、规划设置、建设打造等任
务,形成完整有序的流通体系。
2、加强对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府投入。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也含有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更是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才能把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好,把为民办实事办好。
3、加强对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目前省内已有很多市、县(区)政府,专门拨出资金作为服务和发展农村商品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的专项资金,并制订了一些加快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4、新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和农村消费市场的有效拉动与形成,并达到规范有序运行是一项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所以除了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外,其他相关行业,所涉部门都应通力合作,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确保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顺利推进,使农村商品市场能够尽快尽早地融入到整个大市场、大流通,使这项工程早日惠及宿豫人民。
三、初步规划和设想
1、统一规划建设村级生产、生活资料服务超市。
计划在全区189个村级组织所在地分别建设不低于100平方米的生产、生活资料连锁超市,以此来推动村级经济组织相对集中,形成村级社区经济、文化、卫生、科技、信息等项目的服务中心。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规模,统一标识,统一经营,形成连锁效应。
2、以龙头公司建设统一的配送中心。
拟以供销合作总社组织、协办,通过社会入股组建的江苏万隆
超市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580万元,准备启动经营),计划在宿豫区政府所在地开办80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和5000平方米的配送中心一处。
3、建成后经营情况评估。
以每个村3000人口、每人每年消费200元计算,全区全年供销社系统在农村市场可增加和拉动消费近1.2亿元,宿豫新城区的中心超市每年销售预计8000万元,合计全年营业额可达2亿元以上。
4、建设所需资金和渠道。
按照每个村级日用品超市需要投资15万元计算,共计需要2835万元。江苏万隆超市有限公司在宿豫新区建设的大型超市和配送中心预计需用资金8000万元。由江苏万隆超市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区财政对每个村日用品超市拨付专项扶持资金5万元,每个行政村投入2万元,承包者投2万元,其余缺口资金8134万元恳请国家、省、市以及全国供销总社和省供销总社给予重点帮扶。
5、运作模式。
各级财政拨付的专款、全国供销总社和省供销总社的帮扶资金全部委托供销总社代为管理,由区供销合作总社、江苏万隆超市、村委会、村超市老板共同组建股份制经营公司,统一标识,统一经营,统一配送,统一纳税,盈利按入股比例分红。
该工程建成运营后,将为全国供销总社、省供销总社、地方各级政府提供一个“新网工程”建设的亮点工程、明星工程、形象工程、示范工程和民心工程。
以上报告妥否,请批示。
网络化流通 篇3
关键词:新网工程;农村物流;物资循环流通网络
一、引言
“新网工程”是由中国供销合作总社于2006年在农村展开的以推进对农副产品市场购销、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农资现代经营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流通网络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的简称。本文是以“新网工程”为契机,在建立我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基础上,运用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理念、物流管理方法,以循环经济和区域层次物流模型作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绿色环保的理念,以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为依托,提出了建立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构想。
作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涉及农产品、农资、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等领域,其资源整合程度高,物流系统效率高,网络流程得以再造、节点得以优化、标准化得以应用、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在保证资源低消耗的同时实现了环境破坏最小化的成效。网络的建立将带动农村物流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理论支持
本研究以循环经济和区域层次物流模型作为主要理论依据。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构建按著名的3R原则来运行,将生产规律、消费规律、生态规律3者有机统一起来,在物资流通的全过程中实现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层次循环物流系统包含企业层次和供应层次的循环物流以及区域内的居民、政府、农业和环境治理系统。企业层次的循环物流系统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和废弃物流组成的闭环系统,它要求企业物流管理延伸到废弃产品的回收领域。
在农村物资循环网络的构建时,企业是实现整个网络对接的基础,企业供应层次中资源的整合以及回收利用是各个子网络实行有效对接的桥梁。与以循环经济为网络模型的抽象的内在的理论指导相辅相成,区域层次的循环物流系统则发挥了具体化的表观理论指导作用。实现企业层次的循环物流并将其推广到供应链层次,乃至整个区域层次,是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构建基础。
三、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构建
(一)构建基础
本文提出的农村循环物资流通网络是依托于“新网工程”各子网络建立的。“新网工程”建设在各地已取得成效,各子网络的流通渠道日臻完善,各节点标准化程度逐渐提高。此外,各级政府和供销社也在积极推动“新网工程”的建设。
鉴于此,本文以循环经济和区域层次物流模型作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绿色环保的理念,以再生资源回收子网络为依托,突出各企业节点在流通中的桥梁作用,实现其余各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子网络的对接,从而实现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构建。
(二)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模型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新网工程”建设下的农产品、农资、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5大流通网络,各子网络的功能较为完善,但是却彼此独立,没有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其网络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本文所构建的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以“新网工程”建设下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为依托,以循环经济和区域层次的循环物流系统的理论为指导。该网络通过优化各流通环节,突出“新网工程”建设下各试点企业的桥梁作用,来实现各子网络的对接,从而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市场。网络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三)网络的界定
为更加具体地展示以再生资源网络为核心的现代农村流通网络体系中5大部分之间的联系,本项目组在以下论述中,利用“流”的概念,从流体、流量、流向等物流系统5大要素出发,对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这一系统内部之间的组成部分进行了界定:
1、流向的角度。传统的单向物流系统一般侧重于研究正向物流,即表现为只研究产品从企业流向消费者的过程。而物资循环流通网络有两种流向渠道:一种是流体通过生产-流通-消费的途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如农产品流通网络流向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另一种是合理处置物流衍生物所产生的物流流向渠道,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流向农产品流通网络,其流动的方向与前者相反。
2、流体的角度。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流体有两种:一种是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以服务消费为目标的流体,如烟花爆竹、农资等;另一种是物资流通过程中形成的衍生物。衍生物分为两类:直接衍生物,主要指物流活动直接造成的废旧物品和回流的次品,如烟花爆竹包装材料、农资塑料瓶等;间接衍生物,主要指在物流管理过程中间接形成的衍生物。
3、载体的角度。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载体范围较广,各子网络间衔接载体的提供主体主要是企业、企业各级废旧物品回收站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
4、流量的角度。流量即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向上的数量表现。流量与流向是不可分割的,每一种流向都有一种流量与之相对应。
5、流程的角度。流程即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向上行驶路径的数量表现。
对于物资循环流通网络中的流量和流程的具体界定如表1所示。
四、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效用机理分析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中体现循环经济和区域层次物流模型理论在农村物资流通网络中的应用,其与一般的物资流通网络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物资的高效流通、满足农村市场对物流的需求;但其更突出的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具有经济、社会双重属性的目标。藉此,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的价值在于对农业物流以及农业经济的影响,也突出体现在它的生态价值、市场价值和企业价值上。
(一)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实施为物流企业带来经济价值
在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里面是几乎没有废料垃圾的,所谓的垃圾只是“尚未被利用的资源”。在一般农村物资流通网络中产生的诸如废弃木箱、编织袋、塑料制品等废弃物资,若被企业有效利用,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二)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实施为农村物资流通市场创造价值
每年由于废弃物资的处理不当而造成的农村物流市场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而在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中,注重选择由专业的第三、四方物流公司提供服务,同时用环保的标准来规范农村物资流通市场,使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创造市场价值。
(三)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实施,保护了环境、营造了社会价值
目前我国物流业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在农村物资流通网络中。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实施减少了物资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消耗,不但具有市场价值,而且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具有社会价值。
五、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在“新网工程”中的应用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建立、实施和应用依托“新网工程”而开展,它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推动“新网工程”建设的发展,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村市场提供新型的参考建议。
根据网络建设的辐射区域大小,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有效应用可分为两个阶段:小区域内的网络建设和网络推广建设。在第一阶段中,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初步建立,且具备在某一区域中应用的条件。在第二阶段中,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在区域内的发展已成熟,所取得的效益和成果得到肯定,已具备向其他区域甚至全国全面推广的条件。
针对以上所述的各阶段的网络特征,本文提出以下实施建议:紧抓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建设,使之做大做强,以带动网点建设;重组流程,削减冗余流通环节;政府应加大网络建设的力度;提高大众社会资源节约的意识;重视发展绿色物流,以资源再生网络为依托,大力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新型流通模式——“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金延芳.发展农村物流探讨[J].经济师,2008(4).
3、王新利.我国农村物流现代模式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04(12).
4、向盛斌.逆向物流与环境保护[J].物流技术,2001(1).
5、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6、宋耀华.循环物流系统的结构和优化策略[N].光明日报,2003-08-25.
*本文为安徽大学第三批创新实验室(基地)研究项目“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新网工程’背景下安徽农村试点村镇物流模式的探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为30022。
山西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篇4
山西全面启动“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到“十二五”期末, 山西全省供销合作系统力争实现对农村“三个全覆盖”, 基本形成网络健全、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三个全覆盖”包括: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商品配送中心覆盖到县, 连锁超市覆盖到乡 (镇) , 新农村便民店覆盖到行政村。
从现在到“十二五”期末, 山西省将整合现有资源, 建设农资配送中心150个, 农资超市和农资便民店1万个, 统一配送率达90%以上, 经营服务网络覆盖全省乡村;在农村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上, 山西将建设初具规模的农村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200个, 综合超市1500个, 新农村便民店1.5万个, 商品配送率达60%以上, 确保农民安全消费。
网络化流通 篇5
——市供销社关于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两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供销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意见》,积极参与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
一、供销社农村商品流通主体作用日益明显
2003年以来,市供销社领导班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为“三农”服务、为政府分忧、为农民增收出发,从打造供销社农村流通主体地位入手,提出了“完善两个体系,发挥两个职能,搞好两个服务”的总体思路,重点抓好政府关注、老百姓关心、自身能干的事。几年来,全系统按照这个思路,一年抓一件大事,一年一个重点,供销社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上迈上了新的台阶,发挥了农村流通主体作用。
(一)以村站建设为重点,全面构建了农资流通新秩序
以前,农资市场乱、假冒问题多、经营网点少是农资流通领域的突出问题。在某些地方曾发生坑农害农事件,给各级政府带来不少麻烦。2004年,市供销社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农资流通市场进行了全新谋划与定位,主动提出了年内建立1500家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的设想,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并纳入当年全市为民办实事工程。在政府的推动下,这项工作从思路、方法、步骤到每一项重要措施,都得到了政府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具体建设中,我们确立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建站思路和“多元化投资、开放式建站”的发展策略,严格按照“四统一”标准建设,一方面整合供销社自身资源,规范自身经营;一方面鼓励职工回村办站,吸纳个体户加盟办站。经努力,成功解决了农资网点设置不合理、经营不规范、质量难保证、市场难管理等突出问题。
目前,全市建立农资综合服务站2350家,优质无假冒农资供应覆盖全市90%的村庄。供销社的农村网点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市农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供销社农资流通主体地位得到巩固,服务“三农”能力明显提高。这项基础工作的完成对供销社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续作用越来越大。各级供销社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比较成熟的有:“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开放式建站”,“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供销社承办、社会参与”。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日后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打下了基础。“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配送”的建站标准,使村站成为全市农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农民购买农资的“放心站”。两年来,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坚持“诚信经营,为农服务”,杜绝假冒伪劣,维护农民权益,有效平抑价格,受到了农民欢迎,使我市成为全省11个设区市中唯一没有出现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的市。可以说,供销社在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中已经确立了主导地位。
(二)以“万村千乡”为契机,全面推进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农村市场的潜力很大,需要一个适当的方式将农民的购买力释放出来,推行现代营销业态就是有效方式之一。各级供销社紧紧抓住“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历史机遇,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打算,主动与商务部门沟通,大力参与、实施这一改变农村流通面貌的重大工程。
一年多来,各级供销社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整合系统内外资源,严格按商务部农家店标准要求,统一标识、统一设计、统一商品陈列、统一设施配备、统一配送、统一管理,按照现代营销方式,实行若干的统一。新形象、新面貌、新机制的农村小超市、便利店遍布各个乡村,彻底改变了农村流通以小商贩式经营为主的经营局面。一个个连锁配送企业应运而生,逐步占领农村市场。农村商户由“游击队”变为“正规军”,用现代营销理念、方式武装起来的个体商户由单一到整体,由落后到现代,由分散走向合作。商品经营质量、商业经营理念、农村市场管理、农民消费环境、商品流通成本等难以解决的农村流通问题,在供销社的努力下,迎刃而解。广大农民享受到了与城里人一样的购物环境,畅通了工业品下乡的渠道。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过程中,供销社抓住了历史机遇,又一次发挥了主体作用。目前全市18个县(市)区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除赵县外的17个县(市)区全部是由供销社牵头建设的。今年正在建设的“万村千乡”农资农家店建设工程500家的建设任务,市政府明确要求由供销社组织实施。
高校图书馆流通部图书流通刍议 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流通部;流通率;管理
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量大小是衡量图书馆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图书馆图书流通量大,说明读者到馆率高,文献利用率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好。流通部是满足高校学生学习的需求,满足教师教学和科研需求的重要服务窗口,是展现图书利用价值的重要部门。如何提高图书流通率,做好流通工作,笔者将从任务、服务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流通部工作任务
1.1文献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通过自己采购的图书,自成体系,又通过图书借阅形成有效的图书流通渠道。分析各类文献的流通量,调查学生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动态,了解前沿专业文献信息,加强学生满意率低的专业文献资源建设。通过图书借阅情况及时提供采购各类图书的比例及数据统计,减少主观性,盲目性,是流通部科学建设文献资源库的基本任务。
1.2导读工作
书库图书文献分类准确整齐排架,方便教师、学生读者查找,是流通部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环节。设立图书架位分布图、导读牌、一站式服务,编制推荐书目等以方便读者查找借阅。做好新书的陈列推荐工作让读者及时了解馆藏图书的最新动态。坚持巡库导读工作,指导读者共同维护图书开架借阅的良好秩序。流通部导读工作是快速引导教师、学生读者查找各类图书,不浪费时间,提高读者对各类图书的兴趣和爱好。
1.3圖书修补、剔除与保护
流通部书库是教师、学生读者借阅图书的主要活动的场所。从对读者的调查来看I类文献借阅量高于其它图书的借阅量。I类文献处于借阅良好状态的同时图书破损率高,如不及时修补就会影响图书的流通。剔除主要是提高藏书质量,让使用率高的藏书留在一线书库的开架书位上,方便读者取用,提高图书流通量。保持室内整洁,积极采取措施做好防火、防尘、防霉等工作,保持图书完好。因此图书修补、剔除与保护工作是流通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4良好的环境
在为全校教师学生提供实时咨询、信息检索服务的同时,创造浓郁的文化气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窗明几净、安静舒适,让读者有到家的感觉,是鼓励读者学习的好办法。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却是一线窗口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图书馆在搞好硬件、软件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提高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满足读者需求。
2.践行“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
2.1热情、耐心、细致的服务
流通工作是以读者为服务对象,如何提升接待读者的服务工作及水平,提高图书流通率是摆在流通部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主动热情的相迎是一种无形的语言,它会一下拉近服务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亲切的语言又会让读者感受到尊重。面对读者的不理解,选择耐心地解释;面对读者的犹豫,选择耐心地等待;面对工作中的委屈,选择冷静的思考,不怨天怨地。要学会站在读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多从自身查找不足。要有耐心的服务态度,快捷方便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细节决定成败,从读者不容易关注到的细处入手,是一种关爱,也是一种提高借阅量的策略,其本质更是一种主动的诚挚态度。
2.2研究型、换位型服务
把研究创造价值作为服务理念,在完成好部门工作任务的同时开展借阅服务体系与服务方法的研究。研究可以建设有效的文献资源,研究可以提高文献流通率,研究可以让部门有好的声望,研究可以带来综合质量的提高,研究可以改善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站在读者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读者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关爱,也是对每一位读者的工作态度。
2.3标准化、个性化服务
标准化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注重规范和程序,强调整体的形象和效率,是保证优质服务的前提,需要服务人员强烈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标准化服务为基础, 又不囿于标准, 在实现标准化服务的同时尽可能渗透个性化服务。提供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服务项目,优化服务方式,以便让接受服务的读者有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个性化服务强调服务的灵活性和有的放矢,需要服务人员有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有更强的责任心。
2.4动态的、满意的服务
动态的、满意的服务一直是流通部所倡导的永恒的主题,也是读者对我们最终的要求。在为读者提供以上三种服务的同时要融入读者之中,掌握整个服务过程。如:到馆图书预约与未到馆新书预约动态服务模式,体现图书馆“为书找人” 的服务思想。亲自主动积极的为读者解决具体的问题。把“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满足广大读者的借阅需求,让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最大限度地体现馆员和图书文献的价值。
3.加强管理提高图书流通率
3.1流通制度
图书流通制度的建设是图书馆其它制度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图书流通管理制度,才能确定行为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部门若没有了共同的行为规则,只能成为一盘散沙。认真执行流通制度,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读者。
3.2规范管理
提高图书流通量的因素首先要完善图书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图书条码、借阅软件的标准化。研究各类图书上架规律,改善藏书布局。指导图书宣传,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反馈信息,上报各类图书借阅数据。分析滞书原因改进工作的方法,保持书库良好的形象。读者借阅顺利有赖于一个完善的、机构合理的规范管理。
3.3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包括以馆员为本、以读者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馆员和读者与图书馆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压力机制、约束机制、保证机制、竞争机制和环境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
3.4持续学习
图书馆实行开架式借阅是借阅服务体制的发展趋势,图书流通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对流通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领导以身作则带动学习氛围,制定竞争机制和奖惩制度增加危机感,制定合理的学习规划,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我们的事业共同发展。因此面对流通部和读者之间出现的问题,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图书的顺利流通,保证读者的需要。学习能丰富知识,学习能提高素养,学习能端正工作态度,学习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学习会使你成为图书馆复合型人才。
4.结束语
作为接待读者人次最多、数量最大的流通部门,其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馆藏文献资源价值的有效实现。践行“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的多样化的需求。规范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馆员和读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最新的文化知识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传播和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艳.浅议民办高校图书馆流通部的管理与改进.2011-6-27.
[2]孟凡梅.浅谈高职院校图书借阅工作之我见.2011-06-27.
以电子商务建构新型农村流通网络 篇7
一、电子商务在构建新型农村流通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构建新型农村流通网络,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必然的选择。电子商务在降低农村流通物流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消费,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 电子商务突破了农村商品流通的地域限制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从城市延伸至农村,农村原有的商品经营模式受到挤压,大量的经营业务逐渐被电子商务所替代。电子商务的引入彻底打破了农村商品流通的地域限制,促进了农产品、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村电商业务开展以前,市场商品营销网络和物流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农民购买所需商品和出售农产品十分不便。有的边远乡村甚至没有专门的农产品收购和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网点。农村交易市场以简易棚为摊点,以路为集市,设施简陋,场地狭窄,商品流通不畅,信息沟通受阻,导致“买”与“卖”之间出现脱节和断层,交易成本较高。不畅的农村“商流”、“物流”,必然对农村流通业发展带来障碍和困难。农村电商业务的开展,冲破了地域分割界限和商品销售模式,通过农村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把原来仅仅是区域市场的商品扩展为全国性市场的商品,为农民购买和出售商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2. 电子商务能够较好地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更为通畅的流通渠道。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销售的主要问题是渠道不畅,信息不通,无法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种类及数量的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农民尽管在生产和流通各个方面积极适应市场需要,但是在实现销售方面还是与市场需求有相当大的距离,无法积极主动地选择最为有利的市场进行农产品销售,而是只能被动地等待市场进行选择。电子商务在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搭建了新的桥梁,一方面,农产品买卖双方能够直接对接,从农产品的价格、数量、到货时间、到货地点等方面进行认可,方便了买卖双方,提高了农产品的成交率,为农产品销售和购买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农民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就可以把自己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3. 电商交易可以弥补农村传统经营方式的不足
由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农村商品市场需求分散,成交批量较小,交易方式主要采取供给方与需求方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一般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方式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而且交易场所大多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国内许多大型的流通企业在分散无序的农村市场面前投资欲望不强,农村的商业网点基本上是小型商业企业和个体商贩无序布点,加之零售业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较高,造成农村市场上低层次各类商业总体上呈急速发展态势,经营企业鱼龙混杂,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农民常常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业务的开展,减少了流通中间环节,节约了流通成本,降低了农民的消费成本,改善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使商家能够随时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掌握市场情况。有利于优质工业产品下乡,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同样的消费服务;提高了农民的消费品质。
4. 电子商务为农村青年回乡创业提供了舞台
农村电商创业主体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农村青年人为主的创业群体。过去由于农业收入低,农村生活苦,而城市工作相比农村轻松,收入比农村高,生活条件也相对较好,因此多数农村青壮年以外出打工为主,仅在农忙时回家干活。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大批青年返乡从事电商创业,已经成为农村电商的最活跃的群体。目前农村电商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农民工回家创业开网店。不仅本地的青年回乡创业,还吸引了周边村庄甚至周边城镇的创业青年。大批农村青年通过技能培训、互帮互学、外出学习等方式,走上开设网店或从事其他配套产业的道路,多数地区的农村电商实现了本地化就业,带动了农村多元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目前,农村电商发展迅速,但总体上仍处于新兴阶段和成长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支撑条件有待改善。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备直接导致农村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影响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准确性;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乏也直接决定了农村电子商务开展的成败。从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情况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着以下主要障碍:
1. 农村电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有发达的网络、健全的物流体系以及计算机使用的普及。然而我国农村宽带网和基站建设发展水平目前还比较落后,制约了一些地区农村电商业务发展,对于部分生活困难农村家庭而言,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成本也较高。虽然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迅猛增加,农村家用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大幅度增长,但相对于近7亿的广大农村居民,使用电脑比例还是较低的。农村互联网用户和农业网站用户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用户还比较少。另外,国家资金对农村宽带网和基站建设投入较城市地区少,导致农村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农村相关数据库的开发、各种应用软件的网络化水平低,基层科技投入资金不足,硬件环境缺乏,城乡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平衡,农村地区要达到大中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还需要做艰苦的努力。
2. 农村电商发展的物流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物流设施建设滞后是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障碍之一。农村物流运输总量需求较大,但因物流仓储设施较少,货物运输条件较差,物流系统运营成本高,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物流的障碍较大,大多数物流公司的配送网络仅覆盖到县一级和部分乡镇,村一级较难到达。带来的弊端就是农村地区物流费用高、时间长,快递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物流企业对电子商户和普通消费者收费较高,承接业务时存在费用标准不统一,货物损失赔付对象和数额不明确,托运物品交货延迟以及旺季爆仓等问题,对农村电子商户的经营诚信造成较大影响,难以满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目前只有邮EMS服务可以深入进去,然而邮政物流系统带有鲜明的公共服务特性,不可能用于其大规模的商业物流。这就需要政府、民间社会资本、电商经营者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物流系统构建方案。
3. 电商经营同质化竞争严重
目前农村电商整体上处于初创时期,经营者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知识产权意识淡漠,缺乏品牌销售意识,经营网店相互模仿现象普遍,网店管理较为粗放,网店经营策略、网络营销技巧都极为缺乏,仅有少数农村电商企业注册了自有商标,多数网店没有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经营方式主要采取网络分销形式,从当地工厂拿货进行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高,不仅加剧了价格上的竞争,电商的收入也会受到影响。
4. 农村电商人才匮乏
随着农村电商规模的不断扩大,优秀电商人才缺乏越来越突显出来。“联网+农村流通业”要求市场主体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以前“会上网就能开网店”的观点已过时。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产品策划、质量标准的制定、品牌包装、推广、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一类的电商人才由于在城市有更成熟的设施及服务,以及更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对于电商人才而言,主观上把农村视为落后地区,很少有专门人才去研究和发展农村市场,甚至连普通的劳动者都不愿意回到农村,这就导致农村电商人才以及劳动力不足。农村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电商人才缺乏的矛盾已形成。因此,电商模式要在农村普及和成熟,就需要吸引人才和劳动力回流。
5. 农村居民电商知识少,消费观念滞后
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市居民,接触新事物、新技术和新商品的机会也相对很少。尽管电商在城市之间已经普及数年,然而很多农村居民几乎没有接触过电商服务,更有部分偏远地区的居民甚至没有听说过“在网络上买卖东西”的概念。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民较少接触社会最新的消费观念。因此,要将广大的农村居民纳入电商的流通网络中,并将农产品的买卖渠道纳入电商平台,需要首先在农村推广电商的概念。而电商具跨越时空的差异性,有别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易方式,而农民长期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对此不容易接受。网络交易的虚拟性要想被农民接受,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促进“互联网+农村流通业”发展的对策
2015年5月商务部制定《“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其目的在于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思维,努力提高流通效率和扩大国内需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一项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不可能一步到位,其成熟和发展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的情况下,不断探索、逐步推进将是较为适合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步骤。
1. 建设支撑农村电商发展的电信基础设施和信息交流平台
积极参与“互联网+农村流通业”带来的机遇,实现农村流通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较为完善的电商网络配套设施、较高的网络普及率的支撑。因此要继续抓紧农村电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包括电信宽带建设和网络交流平台建设,提高智能电话、家用电脑的普及率,提供优质的宽带服务水平,降低电信使用成本,减少电商运营费用,为农村电商发展创造有利的经营环境。
(1)在电商发展较好的地区,建立大型综合性的农村信息化网站,构建县、乡、村三级联网的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农民积极进入电商市场,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鼓励农民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参与电商经营活动,使其真正体会到电商的优越性、便利性,改变传统农业流通渠道和交易方式。
(2)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建立电子商务园区,引进发达地区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农村电商提供所需信息、技术、管理等多项服务。县、乡电商园区可以为附近的村民提供整合性物流发货平台,提高农村电商的议价能力。
(3)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与国内外知名电商积极合作,如与淘宝、京东、苏宁等网站合作,在知名网站开设专卖店、旗舰店,提高其市场知名度,增强其市场占有率。
2. 构建与农村电商发展相配套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
我国农村物流的主要运作模式,既包含了由国家控制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销售系统,也涵盖了以农村家庭为经营单位的物流运作系统。我国农村物流尚处于商流和物流合二为一的阶段,农产品生产者的采购和销售运输主要依靠自行解决。农用的生产和消费资料在进入农户之前主要由生产部门和和收购部门负责,没有专业从事运输和保管的第三方物流;从事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应的机构有着严格的地域和行政区划上的限制,机构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物流设施重置现象严重;从供应链来看,各个供应链的商流和物流随着物权的转移而断裂,商流环节众多,不利于农产品的保鲜和运输。
构建与农村商贸业发展相配套的农村物流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设农村区域物流中心点。要成为农村区域物流中心点,不仅要求自身物流系统及工商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具有较高的物流组织管理水平、运作效率和较低的综合成本,而且要求对区域内的物流活动及各相关产业发展形成重要影响,对周边地区的物流运作要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支持农村商贸流通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电商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物流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这些中心包括农产品采购中心、加工包装中心、分捡运输中心、储存保管中心、农产品供应服务中心、城市农产品销售配送中心等。通过对区域物流中心点的建设,强化本区域在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组织管理、经营运作、信息服务等物流活动中的区域中心地位,成为区域物流活动或物流组织管理的枢纽。
(2)建设区域农产品物流网。农产品的区域物流网建设应该是一个集农产品的收购一加工一配送的过程于一体的网络建设。区域农产品的物流体系应形成以批发配送、仓储中转、水运直达运输、公路快速运输、航空高速运输、铁路大宗运输和信息及时服务为一体的物流体系,构建满足区域生产、生活需要的农产品区域快捷配送网络,支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
(3)推进农村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满足农村居民的不同消费需求。农村市场除了农产品流通外,农民生活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也是物流配送的重要对象,要积极整合农村物流配送资源,依托原有的供销社、邮政通信、零售店服务网点,发展新的物流快递配送网点,方便农民生活。
(4)设计区域配送中心的层次结构。1~2小时农产品高效配送圈。在该区域周边地区建设农产品物流基地及配送中心体系,探索农产品基地直配城市社区模式。以此为依托,服务于都市商圈内农产品加工、农贸市场、大型超市。24小时内分捡及终端配送物流圈。以城市为中心,对内服务于经济区内的地、县级城市及乡镇,对外服务于全国的中心城市,满足商品集散的需要。
3. 利用电商模式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利用电商营销模式,建立农产品市场现代流通体系,培育良好的农产品流通市场机制及顺畅的购销渠道,有效地引导农产品产销流通,有效地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我国农产品具有产品种类多,生产单位小,市场化程度低,配送需求多点次,运行过程中环节多、信息量大的特点,物流技术难度较高。实现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畅通是各级政府和百姓关心的大事,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提供了可行条件。
(1)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电商和物流企业对现有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园区进行符合电商经营模式的升级改造,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优化流通机制和过程,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根据农产品对储藏和保鲜要求很高的特点,充分利用电商营销方式,并配备现代化的集装箱、农产品专用运输车进行长途运输,使农产品可以实现快速流通,农民实现农产品销售增收,消费者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农产品,构建农村流通新型网络。
4. 对农村电商实施职业培训
电商在农村是新生事物,大多数农民对于网络信息、计算机的运用仅有粗浅的知识。“互联网+农村流通业”要在农村大发展,就必须对农村电商经营者和消费者进行科普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
(1)实施农村电商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农村电商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电商高层人才和优秀管理团队。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型和管理型农村电商人才和农村电商经营者。
(2)组建农村电子商务专家培训团队,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村电商和普通农民进行现场培训或远程培训,加强技术指导,使更多的农村电商经营者和农民认识计算机、认识网络营销。耐心教会农民怎样使用电商平台,怎样在网上搜寻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如何在网上进行交易、如何在网上进行结算,使得农民的可以参与电商的使用和经营。在发展农村电商的过程中,纠正农民对于电商的偏见,宣传电商的好处,要让农民从使用和经营电商中获得实惠,最大限度地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摘要:电子商务以创新的流通方式构建了新型农村流通网络,突破了原有农村商品流通的地域限制,促进了农产品货畅其流,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本文通过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促进“互联网+农村流通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新型农村流通网络
注释
1新华网: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2016年1月19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发言,2016年1月19日。
安徽农产品网络流通平台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流通,平台构建
一、目前安徽农产品流通现状
安徽省位于我国华东地区, 耕地面积广阔, 粮食产量丰富, 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 农产品也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在不断提高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上, 安徽省农产品为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 就需要不断地扩大农产品流通市场, 在保持传统流通市场的同时, 还应该加大对网络流通市场的开拓, 目前安徽省在农产品流通市场上的具体发展现状如下:
1. 农产品与市场脱节
安徽省现在的农业还处于一家一户生存经营中, 再加上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对市场的敏感度不高, 农产品的种植相对于市场的变化较慢, 容易产生滞销现象。同时生产规模小, 在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 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无论是滞销还是供不应求都体现了农产品与市场脱节现象。
2. 农产品流通质量良莠不齐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产品种植品种单一, 没有形成本地区的特色农业, 更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造成了农产品质量上的不一致。其中土地的不间断开发, 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 农产品市场上质量检查标准的不一致, 市场监管的弱化等因素的存在, 就更加削弱了农产品质量在流通过程中的保障。
3. 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
目前, 安徽省采取的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有:第一, 农产品的直销, 即农户自己配送自己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这种做法就减少了中间商的差价, 使得农户和商家之间直接进行交易, 同时也减少了农产品的运输、存储成本, 提高了农户的利润。第二, 联合销售。安徽省农产品实行的联合销售就是将农户与该省的农贸市场进行联合, 实现了零散的农户和农业市场的链接, 改变了过去供销脱节的现象, 缓解了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提高了农产品的转换力。第三, 代销。通过本省区的农产品公司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 负责农产品的销售。在这一模式下, 农户只需要负责种植农产品, 而生产出的农产品的销售则由农产品公司负责, 这种做法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减少了农户的风险。
从上面安徽省目前主要的销售流通渠道来看, 我们可以了解到农产品的直销虽然会增加农户的利益, 但是会耗费农户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不利于下一步的生产;而联合销售和代销又会出现农户的利润被压缩。就目前市场发展的趋势来说, 农产品的流通市场趋于多元化方向发展, 因此, 增加农产品流通渠道, 采取多种销售模式相结合, 扩大销售范围, 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造成的损失才能加快安徽农业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
二、目前安徽农产品网络流通平台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交易日益频繁, 网上流通平台突破了过去传统意义上流通平台的时间及空间限制, 使得农户可以了解到市场对于农产品需求量的动态变化, 并据此进行统筹安排, 合理分配资源, 实现生产、销售和加工相结合。但是目前网络流通平台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农户生产规模小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知道, 安徽省的农产品种植主要是一家一户进行的。这种规模小、效率低、资金链缺乏、对市场的敏锐度不够的生产经营模式需要承担着较大的网络市场风险。因此, 为了保障农户的利益, 我们就应该加快农户的专业合作化进程。然而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合作化的建设中, 只是表面的合作化, 仅仅在行政部门进行注册, 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生产活动, 出现了“空社”的现象, 而且其经营并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
2. 农户接入机制有待完善
众所周知, 网络流通平台的接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的流通环节的时间, 提高了流通效率, 同时信息的透明化也有利于市场的价格公平, 减缓了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但网络流通平台是将农户和农产品的需求者相联系的。农户的文化水平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来进行农产品的销售, 这就造成了农户接入机制的缺乏。再加上目前的网络流通平台还将开发的重点放在交易方式的创新上, 并没有放在完善农户接入上。因此网络流通平台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通过规范农民合作化建设, 让农民以一个整体的形式进入网络流通市场进行交易, 这样就可以解决一直以来困扰农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问题。
3. 网络流通平台规范性有待加强
目前, 我国网络流通平台运行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监管主体不明确, 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在网络流通平台上, 网络流通平台的管理者宣称自己的平台是一个集信息、交易、结算等为一体的交易流通平台, 但是, 其实质则是信息发布的不及时, 业务体系不完善, 网站设计的不合理, 交易软件的不适用等。例如:目前的北京农副产品交易所, 它在进行农副产品市场分析时, 数据更新较慢, 造成分析出现滞后, 将分析后的数据信息发布在实际情况出现之后;同时产品的物流和资金服务并没有到位, 只提供给Windows XP和Win7系统的用户, 推广范围也仅仅局限于交易中心进行。这些是从网络流通平台自身出发分析的。与此同时, 我们从整体的市场体系来看, 网络流通平台是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 也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我国政府在制定规范网络交易流通平台的法律法规上出现了滞后, 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各省市看到了网络流通在农产品市场上的便利, 便纷纷建设农产品的网络流通平台, 这就出现了网络流通平台服务对象的重合, 形成了重复建设的现象,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网络流通平台并不是越多越好, 关键在于要充分发挥网络流通平台的作用, 汇集各个流通主体, 整合资源, 为农产品合理流通服务。
4. 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网络流通平台建设强调的是信息化、技术化和高效化的物流系统, 但目前安徽省甚至全国网络流通平台都存在着信息化、技术化、物流系统缺乏的现象, 尤其是在农产品输出中,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更加薄弱。物流基础薄弱主要是指农村道路基础设计建设不足, 运输路线设计不合理, 路况状态不理想等现象。
创建农产品网络流通平台急需解决的是农产品的运输问题。目前安徽省农村地区物流方案几乎为零, 在物流需求和质量都相对偏低的农村地区, 现代化的物流公司由于市场偏小, 也不会向农村地区发展。而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运输公司, 会存在不具备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知识, 不注重物流服务体系的维护的问题。在短期看可以解决部分运输问题, 但是从长期看则不利于农产品网络流通平台的长期发展。
三、安徽农产品网络流通平台发展策略
1. 完善农产品标准化规范
目前, 我国对农产品并没有标准化的技术规范, 这就给网络流通平台的构建造成了制度层面的障碍。产品标准化程度越详细, 就越有利于产品的审核以及销售。因此, 要加快完善安徽省甚至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的规范体系, 将农产品从生产、销售、包装等环节都涵盖在标准化规范内, 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同时, 在标准化的规范下, 有利于安徽省树立起自身农产品的品牌效益, 建立良好的形象。
在设计农产品标准化的规范下, 还应该加强对农产品网络销售方面的规范。网络流通的规章制度并没有随着网络销售的出现而相继颁布, 因此, 造成了网络销售的混乱, 使得人民对于网络销售丧失信心。因此, 我们也要加强对网络流通平台的法律约束。
2. 加强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是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 进行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化经营可以将生产和销售相结合, 实现农户和市场相联系, 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 不断研发特色农业, 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农产品产品化经营中就可以改善过去零散农户生产中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规模较小、对市场不敏感等问题。安徽省在产业化经营上, 将产业化经营中的标志企业设立成为农产品销售的参照, 通过宣传和示范效应引导广大农户学习和利用先进技术, 打造符合安徽省农业发展的品牌产业。在网络流通平台上, 销售不是面对面的实物交易, 而是通过虚拟的交易实现农产品的销售。这就使得品牌的号召力相对于传统市场的号召力要增强许多。但是安徽省在农产品品牌的培养上并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 没有形成符合安徽省自身的品牌, 因此在网络流通中就失去了占领市场的先机。
3.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抓紧国家刺激内需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良好机会, 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扶持, 加强安徽省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解决农村地区公路不畅的现状。在建设基础道路设施的同时, 还应该注重物流企业的建设, 改变传统的依靠零散运输的现状。通过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企业, 实现物流运输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组织化。
4. 扩展网络流通平台的构建
在网络流通平台的构建上可以采取两种办法:首先, 利用第三方信息平台。第三方信息平台主要是指目前发展潜能较好, 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沟通的虚拟市场, 通过提供服务收取费用, 获得收益。目前发展较好的第三方信息交易平台主要有: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等。在这些平台中, 会根据不同的农产品的特点, 提供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实现农产品的网络流通。其次还存在一种如:中国农产品交易网, 这类只从事一种行业的流通平台。此类平台能够提供准确的目标客户, 提高成交率。其次, 农业产业化发展户通过自身建立网站以实现销售。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通过自主的建设网站、发布产品、提供售后服务等方式, 促进产品网络流通。这种做法提高了自身的自主性, 但是需要较高的技术能力和硬件措施, 同时网站需要较长时间的宣传和推广, 依赖专门的技术性人才进行操作。在这两类平台构建中, 第一种平台的发展需要安徽省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第二种平台不适合零散的农户, 需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和优秀农产品品牌的树立。
5. 扩宽农产品网络流通的方式
在网络流通中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 则需要进行准确和合理的网络广告宣传。在广告宣传中要针对农产品的详细信息、农产品的生产地等进行宣传, 目的是通过网络市场使农产品的知名度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刺激消费者消费。在目前广告宣传中, 网络广告宣传的花费较少, 适合刚刚起步的安徽省农产品网络流通。在网络广告宣传中还要与其它媒体相结合, 实现以网络为依靠, 多种推广方式并存的局面。优先推出特色农产品, 实现优势带动一般的销售策略。在通过各种推广获得一定的宣传客户之后, 要加强对客户的管理。通过目前形式多样的网络沟通工具, 为客户解决售前、售后和售中的各种问题, 提供全面的服务, 通过沟通消除客户的顾虑, 建立信任关系。
四、小结
本文主要是围绕安徽省农产品网络流通平台的发展进行的研究。通过对当前安徽省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分析可以了解到, 安徽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之一, 在农产品产量上保持着较高水平, 但是由于小农化经营等问题的存在使农产品质量难以保持, 并且流通平台还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模式。进而我们深入了解了网络流通平台在安徽省农产品市场上的现状, 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在安徽省网络流通平台作为新兴的流通平台, 其发展的潜力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它仍存在着规章制度不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促进网络流通平台的健康、长久发展, 我们应该采取规范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方式, 树立符合安徽省自身的农产品品牌, 形成品牌效应, 同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产品在网络平台的流通,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安徽省农产品网络流通平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阿兴, 武云亮等.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与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5:28-30.
[2]董津津, 陈学云.基于020模式的农产品流通一体化方式研究[J].物流技术, 2015 (2) :93-95.
[3]费汉华, 刘小更.基于供应链的泰州市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 2014 (28) :48-50.
[4]何明坷, 贾衍慧.第三方物流主导的大城市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J].广东农业科学, 2013 (6) :204-207.
[5]胡定寰, 杨伟民, 张瑜“.农超对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J].农村经济管理, 2009 (8) :12-14.
[6]胡俊波.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一个模式构想[J].农村经济, 2011 (11) :111一113.
网络化流通 篇9
1. 1 馆藏资源更加丰富
网络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馆藏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更加丰富充实。传统的图书馆形象从知识宝库向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新的方向转化。大量的电子图书、数字信息成为馆藏的一部分, 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1. 2 流通服务中的操作更加便捷
网络环境为传统高校图书馆馆员带来了便捷的工作方式, 大大减轻了传统图书馆的繁重劳动, 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网络环境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的流通服务不再单纯的只是借书还书, 其服务方式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教师、科研人员等为主体的教研用户将完全通过电话、电传、电脑终端、电子邮件和Internet等多种方式和技术手段利用图书馆产出的信息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
1. 3 读者服务更加多样化
例如, 高校图书馆进行馆际合作更加便利, 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共享共建工作, 资源优化重组, 例如数据库的团体采购, 既解决了区域间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的问题, 又大大丰富了信息资源。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大大丰富了读者获取资源的渠道。
2 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 1 部分院校对流通服务工作存在误区, 馆藏与读者需求脱节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 高校图书馆藏书不断增加, 而读者却抱怨没有自己所需要的藏书, 读者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同图书馆有效藏书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部分院校误将馆舍面积大小、藏书量作为衡量标准, 片面强调馆藏和馆舍面积, 忽视了读者需求, 忽视了作为读者和图书之间桥梁的流通服务, 导致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2. 2 部分图书馆员素质亟待提升
有些高校图书馆认为, 流通服务人员只需懂得简单的电脑操作, 甚至只需能够进行搬书排架等劳动即可上岗。这样不但严重挫伤了流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资料的利用率也得不到提高。而且由于流通人员和读者之间缺乏正常有效的沟通, 读者的需求也无从反馈。
流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效率。当前高校图书馆多数流通服务人员专业技能薄弱, 人员素质偏低, 缺乏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 因此无法满足高校科研人员的需求, 无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 3 流通服务方式单一落后, 书籍流通管理存在一定的混乱性
传统的流通工作均或多或少存在着书籍受损、丢失、错位、满架、到期不还、无法续借以及死书等多种不良现象。另外, 部分高校仍在沿用填写借阅卡等传统方法, 即使智能化的高校图书馆也存在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缺失现象, 例如读者网上借阅平台、自动还书系统、读者信息反馈平台的使用率很低, 不但增大了流通人员的工作量, 而且不便于读者需求和意见的反馈, 流通效率大大降低。落后的流通服务手段, 单一的服务方式, 严重阻碍了高校图书馆流通与服务质量的提升。
2. 4 软件系统、辅助设施或设备没有及时更新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软硬件配置并不是很高, 甚至有的质量不过关, 再加上高峰期工作量较大, 运行期间可能会发生故障, 甚至出现系统瘫痪的情况。
目前较多高校图书馆的流通系统中缺少预约、续借或催还的功能, 即便有这些功能, 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使得读者无法正常预约或续借。读者的图书即使到期或者超期了, 也不能及时得到提醒, 致使图书流通不畅。
高校图书馆流通系统中配备的资源和设备没有及时进行更新。由于高校图书馆多数使用手持扫描仪, 由于利用频率过高或者维护不当, 扫描过程中会出现延迟甚至误读, 甚至有时凭空产生条码信息。另外, 条码由于长期使用导致磨损、缺失等, 使扫描仪无法正确读取条码。
另外, 高校图书馆的流通出入口处有些监测仪的性能不是很稳定, 有时即便夹带图书经过安装有监测设备出入口, 监测设备仍然没有反应, 这样就埋下了一些安全隐患。
3 高校图书馆在新时期的流通服务创新途径
3. 1 提高图书馆对流通服务的重视程度, 加强人员和软硬件的配备
随着全社会电脑的普及, 数字化水平的提高, 图书馆的不断信息化, 高校对图书馆的地位越来越重视, 作为关键环节的流通服务更加应当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努力提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合并, 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 在这种环境下, 对流通部门进行先进软硬件设备的引入, 先进技术的融合, 在人员配置、岗位设置等方面提高岗位吸引力, 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从而达到激励效果。
3. 2 解决图书乱架现象
图书乱架现象是图书馆长期普遍存在的顽疾。图书乱架、错架、丢书、破损现象近年来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 极大影响了广大读者对馆藏图书的有效利用。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开架书库的乱架现象, 应当提醒读者把暂时不需借阅的书, 及时放回对应位置的书车, 由图书馆流通服务人员进行上架。也可以在开架书库每排最前面的书架空出其中一层或几层, 将该层隔板采用醒目的颜色标识, 提醒读者把不再阅读和借阅的图书放置在该处。
另外, 要实施借还分离。图书馆的借阅窗口和归还窗口如果都设在同一大厅或者同一个窗口, 在进行图书借阅或者归还时, 常常出现图书错放混放的现象, 读者会感到混乱, 而且流通服务人员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反复向读者说明正确放置地点。借还一体的弊端还导致部分读者归还图书后, 立即拿到借阅处要求对此书进行续借, 致使其他也需要使用该书的同学无法借阅, 造成不方便和流通不畅的情况。如果实行了借还分离制度, 就可以解决这些混乱的问题。
3. 3 牢固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细节中要体现人性化
图书馆流通服务要注重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虽然网络环境下, 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沟通越来越少。但是在图书馆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是需要加强的。例如设置读者意见箱, 或者与读者电话沟通, 以及建立电子邮件管理与发送系统与读者保持联系。
流通服务部门可以设置大显示屏或是专门的咨询台, 显示图书信息更新的最新动态; 还可以在借阅处设置读者和馆员都可以看到的双向视屏; 在检索台上贴出温馨提示, 为读者提供检索目录; 为读者准备随时记录书名索书号等信息之用的便笺纸。虽都是些极其琐碎的小事, 但正是由于这些小细节, 才使读者感受到流通服务的真诚和人文关怀, 影响着读者对图书馆的印象。
3. 4 提高图书馆员素质, 提升服务质量
务必要不断加强对流通服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不但要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 还需要图书馆流通人员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采用绩效工作制度, 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流通馆员, 给予必要的奖励, 提升馆员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图书馆员除了要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外, 必须要保持耐心、细心、热心的工作态度, 这样的工作态度, 无论放在什么时代, 都不会过时。缺乏这样的工作态度, 流通服务工作质量必定不能得到本质的提升。
3. 5 加强读者调查研究, 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
开展读者调研是流通服务的基础, 读者的基本情况和阅读需求决定着流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不是所有读者都懂得怎样利用流通部门的多种服务、资源和设备, 对于不常借阅图书的读者, 由于对流通服务比较陌生, 他们有时候会因为缺乏相应的导引而不知如何对图书馆进行充分利用。因此, 流通部门要通过定期培训、举办讲座、现场指导、举办展览等方法向读者详细介绍馆藏资源及其利用方法, 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
通过科学收集对读者结构、读者阅读倾向、各类读者比例、满意程度等信息和数据, 并进行一定分析研究, 进行集体讨论并公布最终结果。由此一来, 读者和流通服务人员都积极参与流通服务管理环节, 极大满足了读者需求, 提高了流通服务的质量。
4 结 论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 决定了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重视和做好高校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工作, 提高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 努力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是广大高校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 决定了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重视和做好高校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工作, 提高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 努力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是广大高校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部分高校图书馆中, 种种条件限制致使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不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服务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博.浅论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中的细节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5) .
[2]周彩云.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3) .
[3]刘建秋.论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中的细节管理[J].图书馆论坛, 2007.
[4]吴江梅.关注细节服务提升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J].图书馆, 2007 (4) .
网络化流通 篇10
“新网工程”是由中国供销合作总社于2006年在农村展开的以推进对农副产品市场购销、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农资现代经营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流通网络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的简称。本文是以“新网工程”为契机, 在建立我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基础上, 运用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理念、物流管理方法, 以循环经济和区域层次物流模型作为主要理论依据, 结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以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为依托, 提出了建立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构想。
作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涉及农产品、农资、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等领域, 其资源整合程度高, 物流系统效率高, 网络流程得以再造、节点得以优化、标准化得以应用、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 在保证资源低消耗的同时实现了环境破坏最小化的成效。网络的建立将带动农村物流业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理论支持
本研究以循环经济和区域层次物流模型作为主要理论依据。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构建按著名的3R原则来运行, 将生产规律、消费规律、生态规律3者有机统一起来, 在物资流通的全过程中实现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层次循环物流系统包含企业层次和供应层次的循环物流以及区域内的居民、政府、农业和环境治理系统。企业层次的循环物流系统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和废弃物流组成的闭环系统, 它要求企业物流管理延伸到废弃产品的回收领域。
在农村物资循环网络的构建时, 企业是实现整个网络对接的基础, 企业供应层次中资源的整合以及回收利用是各个子网络实行有效对接的桥梁。与以循环经济为网络模型的抽象的内在的理论指导相辅相成, 区域层次的循环物流系统则发挥了具体化的表观理论指导作用。实现企业层次的循环物流并将其推广到供应链层次, 乃至整个区域层次, 是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构建基础。
三、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构建
(一) 构建基础
本文提出的农村循环物资流通网络是依托于“新网工程”各子网络建立的。“新网工程”建设在各地已取得成效, 各子网络的流通渠道日臻完善, 各节点标准化程度逐渐提高。此外, 各级政府和供销社也在积极推动“新网工程”的建设。
鉴于此, 本文以循环经济和区域层次物流模型作为主要理论依据, 结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以再生资源回收子网络为依托, 突出各企业节点在流通中的桥梁作用, 实现其余各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子网络的对接, 从而实现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构建。
(二)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模型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新网工程”建设下的农产品、农资、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5大流通网络, 各子网络的功能较为完善, 但是却彼此独立, 没有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 其网络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本文所构建的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以“新网工程”建设下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为依托, 以循环经济和区域层次的循环物流系统的理论为指导。该网络通过优化各流通环节, 突出“新网工程”建设下各试点企业的桥梁作用, 来实现各子网络的对接, 从而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市场。网络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三) 网络的界定
为更加具体地展示以再生资源网络为核心的现代农村流通网络体系中5大部分之间的联系, 本项目组在以下论述中, 利用“流”的概念, 从流体、流量、流向等物流系统5大要素出发, 对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这一系统内部之间的组成部分进行了界定:
1、流向的角度。
传统的单向物流系统一般侧重于研究正向物流, 即表现为只研究产品从企业流向消费者的过程。而物资循环流通网络有两种流向渠道:一种是流体通过生产-流通-消费的途径,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如农产品流通网络流向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另一种是合理处置物流衍生物所产生的物流流向渠道, 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流向农产品流通网络, 其流动的方向与前者相反。
2、流体的角度。
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流体有两种:一种是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以服务消费为目标的流体, 如烟花爆竹、农资等;另一种是物资流通过程中形成的衍生物。衍生物分为两类:直接衍生物, 主要指物流活动直接造成的废旧物品和回流的次品, 如烟花爆竹包装材料、农资塑料瓶等;间接衍生物, 主要指在物流管理过程中间接形成的衍生物。
3、载体的角度。
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载体范围较广, 各子网络间衔接载体的提供主体主要是企业、企业各级废旧物品回收站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
4、流量的角度。
流量即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向上的数量表现。流量与流向是不可分割的, 每一种流向都有一种流量与之相对应。
5、流程的角度。
流程即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向上行驶路径的数量表现。
对于物资循环流通网络中的流量和流程的具体界定如表1所示。
四、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效用机理分析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中体现循环经济和区域层次物流模型理论在农村物资流通网络中的应用, 其与一般的物资流通网络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 即实现物资的高效流通、满足农村市场对物流的需求;但其更突出的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具有经济、社会双重属性的目标。藉此,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的价值在于对农业物流以及农业经济的影响, 也突出体现在它的生态价值、市场价值和企业价值上。
(一)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实施为物流企业带来经济价值
在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里面是几乎没有废料垃圾的, 所谓的垃圾只是“尚未被利用的资源”。在一般农村物资流通网络中产生的诸如废弃木箱、编织袋、塑料制品等废弃物资, 若被企业有效利用, 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二)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实施为农村物资流通市场创造价值
每年由于废弃物资的处理不当而造成的农村物流市场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而在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中, 注重选择由专业的第三、四方物流公司提供服务, 同时用环保的标准来规范农村物资流通市场, 使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创造市场价值。
(三)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实施, 保护了环境、营造了社会价值
目前我国物流业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现象比较严重, 特别是在农村物资流通网络中。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实施减少了物资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消耗, 不但具有市场价值, 而且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具有社会价值。
五、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在“新网工程”中的应用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建立、实施和应用依托“新网工程”而开展, 它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推动“新网工程”建设的发展, 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村市场提供新型的参考建议。
根据网络建设的辐射区域大小,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有效应用可分为两个阶段:小区域内的网络建设和网络推广建设。在第一阶段中,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初步建立, 且具备在某一区域中应用的条件。在第二阶段中, 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在区域内的发展已成熟, 所取得的效益和成果得到肯定, 已具备向其他区域甚至全国全面推广的条件。
针对以上所述的各阶段的网络特征, 本文提出以下实施建议:紧抓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建设, 使之做大做强, 以带动网点建设;重组流程, 削减冗余流通环节;政府应加大网络建设的力度;提高大众社会资源节约的意识;重视发展绿色物流, 以资源再生网络为依托, 大力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新型流通模式———“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2]、金延芳.发展农村物流探讨[J].经济师, 2008 (4) .
[3]、王新利.我国农村物流现代模式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 2004 (12) .
[4]、向盛斌.逆向物流与环境保护[J].物流技术, 2001 (1) .
[5]、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网络化流通 篇11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体系;流通模式;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 F25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443-03
收稿日期:2013-11-25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0EYD03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2SJB630006)。
作者简介:赵钢(1977—),男,山西忻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技术与系统管理。Email:zgzhaogang@163.com。十几年来,无论从时间尺度还是从空间尺度来看,我国农产品供给不均衡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价格频繁剧烈波动。我国的物价上涨有一个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就是越贴近民生的产品,价格上涨越厉害。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于推动CPI上涨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1]。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薄弱,流通模式落后是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物价问题重在解决农产品价格问题,解决农产品价格,又重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农产品稳定均衡供应,更重要的是关系民生,关系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关系到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实现新型流通模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工程,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工程。
江苏苏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工业发达、城市集中、城镇居民密度较大的地区。选择这一地区进行农产品流通体系调研具有典型意义。我们对江苏省淮安市、盐城市等苏北五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了为期2年的调研工作,本文依據此次调研工作,分析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实现新型流通模式的建议及策略。
1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1.1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在流通网络的生产端是一家一户小生产形式占主导,家庭生产规模普遍很小,而在流通网络的末端是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而这大市场却主要还是由小生产形式的农民来应对。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实现新型流通模式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农民自身解决不了生产和市场的良好对接。农产品生产主体规模小,客观上造成超市直接向农户采购农产品的采购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品质得不到良好保证。所以,农户生产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是造成农超对接比例小的主要原因。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规模小还造成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参与交易的主体数量众多,单体交易规模小,流通环节多,流通效率低而且流通成本高。此外,流通主体中的其他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也普遍不大,在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农产品经营企业仅靠自身力量将无法作出敏捷反应,对巨大投资和过长的建设周期带来的风险也难以承受。
近些年来,很多农产品价格频繁剧烈涨跌,形成价格涨跌周期,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农产品生产主体规模小而形成的日益明显的农产品价格周期律。目前农产品市场中存在很明显的蛛网效应,即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虽然政府采用了很多措施来调控农产品价格,但始终没有摆脱蛛网效应对农产品价格的深刻影响。其结果是当农产品价格下行的时候,农产品消费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价格上涨的时候,农户也没有从高价中获得收益增长。农户生产规模小且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缺乏组织,必然导致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谈判地位弱,处于弱势地位,很难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农户很难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也就不可能对价格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数转嫁到农民身上。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也会使流通加工技术缺乏规模化运用的基础很难推广普及,导致农产品流通加工体系落后,影响农产品品质,流通损耗高,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半径和流通量,使流通环节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市场间的差价而不是加工增值 。苏北地区农产品交易中未经加工的农产品占了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不到11%,保鲜储藏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26%。农产品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能力较弱,标准化程度低。
我们在分析现代农产品供应网络结构的演进趋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产品复杂流通网络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农产品生产单体规模的扩大会压缩农产品供应链的长度,供应链由多阶形式变为低阶甚至二阶形式。使流通渠道缩短,不仅可以提高流通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流通风险,增加流通体系的鲁棒性,实现农产品高效、均衡供应。
1.2农产品流通网络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淮安、盐城、宿迁、徐州和连云港的农产品生产者、合作社、农业生产企业、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餐饮服务企业等农产品流通网络的主体节点进行了调研,并依据调研样本绘制了农产品流通数据网络。在对调研得出的农产品流通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图进行分析,发现一些子图在网络拓扑图中所占的比例极高,经由这类子图流通的农产品比例约占数据网络中流通总量的96%左右,我们把这类结构相似的占比极高的子图称作农产品流通网络模体。图1为苏北农产品流通网络拓扑结构的模体示意图。
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流通过程呈显出多元交叉状态,即分散的多种流通主体参与农产品的流通,流通主体多,流通渠道多向交叉。各类流通主体各自完成流通中的某一环节,流通环节多,从产地采购到销售给消费者一般要经历4~5个环节。苏北农产品的零售与收购之间的平均价差在2~7倍之间,苏北地区农产品流通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25%~35%,而对于鲜活农产品平均占到50%以上。这一区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产业化、集约化程度虽然比中西部省份高,但是与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低,订单农业、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模式所占比例非常低,代理交易、互联网交易等现代流通手段缺乏,与现代流通体系的特征相去甚远。
nlc202309041403
根据所调研的苏北地区农产品流通网络,选取淮安、盐城部分地区作为样本,绘制了三个主要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拓扑结构数据网络,网络中均包括农业生产者、个体运销户、农业产业企业、销售型合作社、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及餐饮服务企业等流通节点,1 237个流通主体节点,其中农户有1 029户,网络中节点度最高的节点是产地批发市场;除农户类节点外,节点度值的加和最大的是农贸市场及城镇菜市场节点。由此可见,农户倾向于将农产品直接向本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销售的比例最大,所以,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对于所调查网络的农产品销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连接农户节点比例最小的是超市、餐饮企业类节点,其次是销地批发市场类节点。由此可见,直接经超市或餐饮企业出售农产品的农户比例很小,即农超对接比例非常小,平均为4%左右(而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在超市销售的比例超75%,在美国更是高达96%)。农户的农产品直接向外地市场销售的比例也比较小,平均为16%左右,向外地销售的农产品大多经过收购商、企业或农民合作社以及本地批发市场。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者选择批发市场、个体运销户和农贸市场进行销售。从所考察的农产品流通的数据网络中计算得出,农产品生产者的平均节点度约为4,所以,可认为所考察的农产品流通的数据网络中农户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平均宽度约为4。
在分析农产品流通网络的数据子网时,我们发现农产品流通网络在拓扑统计特征上属于异质网络,具有明显的幂律特征。农产品生产在地域上具有分散性,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占主导地位。目前,在农产品流通网络拓扑结构中,节点度高的流通主体节点如批发市场、农业产业企业和农贸市场等会由于方差的发散而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因为均值的有限而极为缓慢。我们知道,社会网络绝大多数为同配型网络,但在农产品流通网络的研究中发现,农产品流通网络在拓撲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异配性,并且异配性系数比较高。目前的农产品流通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不利于农产品的均衡供给,同时也加大了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各主体尤其是农户的市场风险,阻滞了农产品供应链需求与供给信息流和资金流通。在这样的流通网络结构下,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断裂的链,或者只能形成一些局部的短链。这种供应链的特点,一是农产品供应链上下环节之间是一种短暂交易行为,环节之间连接不紧密,供应链不稳定,二是参与者众多且分散,交易条件和 价格信息杂乱,信息容易失真,对产品品质监管困难;三是链上各环节属于不同的主体,虽然可以激发个体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但由于利益、信息获取、谈判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供应链集成度低,削弱了个体力量的集中释放[2]。
1.3信息流通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流通节点之间信息化程度低,农户获取农产品信息滞后,农户获得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信息主要依靠传统方式,并且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为农民专门提供农产品流通的信息服务。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信息不均衡、不对称,信息在各主体间流通不畅,很容易造成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生产端与销售端的信息不对称,就可能造成生产与价格之间的蛛网效应,从而导致价格频繁波动、农产品供应不均衡。农产品成交价格完全取决于本期本地的农产品供求状况,而批发市场上农产品的供求数量又存在不确定性。一旦出现供求失衡,就可能产生价格和产销量的变动呈发散型的不稳定状态。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形成的农产品价格,就会反复出现大幅度涨跌,对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供应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流通体系中掌握信息比较全面的主体,在交易中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匮乏的主体,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交易主体的逆向选择。所谓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而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现象,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如二级农产品流通主体由于相对缺乏鉴别农产品优劣真伪的有效信息,只能根据市场产品的平均质量水平决定支付意愿给一级流通主体,根据长期均衡模型,低质量的农产品将逐渐把高质量的农产品逐出流通过程,从而导致农产品生产者和流通主体选择低劣化的现象。信息不对称也会诱发交易主体的道德风险,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其中一方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的利益。由于靠近农产品采购地和销售地的流通链条中的流通主体分别对供需信息有一定优势,以及流通组织自身零散性的特点造成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共享,分别将导致劣质品供应和过份的低于市场均价收购等扰乱正常市场的行为。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农产品供给、质量和价格,导致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交易成本的增加和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3]。
2农产品新型流通模式实现的根本途径
由上述分析可知,扩大农产品生产主体规模,增强其市场对接能力是优化农产品流通网络结构,实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市对接”,削弱信息不对称,提升农民信息获得能力和话语权,有效控制蛛网效应,实现订单农业,降低系统风险,增强流通体系鲁棒性的基础工程,是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实现新型流通模式的根本途径。
2.1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尤其是发展农产品种植主体的单体规模,是建立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实现新型流通模式的重要内容。在目前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主体都是小生产农户的情况下,要扩大农产品种植主体的个体规模就必须完善和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如果缺乏流动性就会使其功能难以充分的发挥,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个体的规模经营,提高生产率,提升市场话语权,适应农产品消费的大市场,符合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建的根本要求。在不损害农民权益、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探索新的土地流转机制,及其规范程序。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从租地资格准入、经营风险控制、土地用途监管等环节,探索加强对企业租赁经营农户承包地规范管理的制度办法,探索家庭农场制度。实现农产品生产用地向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合作社或农业产业企业流转。
nlc202309041403
2.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主要载体,是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推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现新型流通模式的有效形式,是增强农民在流通市场中的话语权、消除农产品流通信息不对称的重要组织。在德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农业合作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与其家庭式农庄经营相适应的。近年来,欧洲经典合作的罗虚代尔原则在实践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国家的传统合作组织也相应发生变化,大型化、公司化、广域化及国际化,合作制与股份制的交融与渗透,合作社趋向办股份制企业[3]。
发展现代农民合作社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农产品种植大户带动型、经纪人购销型、农业产业企业订单型、服务组织全托型的多种合作社运作模式,推动农产品种植生产规模化;立足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高效种养业合作社以及销售型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构建与完善农民合作社的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机制体系,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机制体系;构建农民合作组织的产业链延伸的机制体系,鼓励合作社兴办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发展兼具销售、种植、流通加工、技术服务等功能的农民合作社综合体,鼓励同类合作社合并,发展合作联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实践资金合作、富民合作以及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4];在发展农民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数量的增加,更要重视个体规模的扩大;引导合作社联合发展,推动合作社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多领域、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合作社综合能力,尤其提升合作社建立与拓宽销售渠道的能力。鼓励合作社拓展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针对合作社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的要求,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规范盈余分配制度、规范成员账户与财务管理、规范成员登记与出资。建立农民合作组织考核评估体系,对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定期考核评估。以农户切实利益为基础,建立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依据考核结果对合作社进行等级评定,评定的等级与政府扶持力度、财政补贴挂钩。推进服务成员好、经济效益好、利益分配好、民主管理好、示范带动好的示范合作社建设。
2.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农场为重点,培育多元化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建立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以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体系。探索完善高校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务农创业的扶持机制体系。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机制体系、担保体系,研究经营主体税务等级、规模主体税收优惠机制体系。探索构建家庭农场、农业大户的产业链延伸机制体系。
2.4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一般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的职业化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主体。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应通过生产实践、考察学习、集中授课和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培训学习,使农民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懂得农产品基本营销策略和技巧;提高专业生产技能,提高农产品质量;熟悉农业产业或专业合作社经营运作流程;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增加培训农民的财政投入。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还应大力推进涉农专业的学历教育。涉农学历教育是培养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服务骨干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区域农产品生产及其流通实际对人才
的需求,围绕主导产业设置专业,严格规范专业管理[5]。对参加全日制学习的学生设立助学金奖励政策,对参加非全日制学习的涉农专业学员应给予适当的补助。设立并完善涉农职业资格证考试制度。在农产品种植区、农产品加工企業等兴办教学班,把最新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及时送到农户及农业产业企业中去。
2.5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建立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以及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引导和扶持机制。探索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的引导和扶持机制。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多形式联结机制,建立农户与龙头企业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龙头企业的政府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督考核体系。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人才培养、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激励。
参考文献:
[1]姚景源. 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十月谈之三——价格谈[EB/OL]. (2013-10-16)[2014-05-27]. http://www.cnr.cn/cj/2013zhuantiku/daguodashidai/zuixinbaodao/201310/t20131016_513844883.shtml.
[2]李季芳.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思考[J]. 中国流通经济,2007,21(1):17-19.
[3]朱闪闪,方威. 我国农产品流通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C]//湖南省市场学会.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湖南省市场学会,2010:320-324.
[4]申屠步生. 关于欧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考察与启示[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0):25-28.
[5]《农业现代工程读本》编委会. 农业现代工程读本[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赵瑞琴,郭利朋,卢国华. 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省家庭农场战略[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46-448.
网络化流通 篇1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助农增收,便民惠农,拉动农村消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9号)精神,中央财政设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为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供销合作社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服务体系的改造。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安排遵循公开透明、规范合理、突出重点的原则,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
第二章资金支持范围
第四条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包括:
1.农资经营企业农资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网络体系、批发交易市场升级改造项目;
2.农副产品经营企业农副产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网络、冷链物流系统、批发交易市场升级改造项目;
3.日用消费品经营企业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网络体系升级改造项目;
4.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点、分拣加工中心和集散市场升级改造项目;
5.供销合作社主管的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经济协会等各类组织以及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农副产品经营企业农化服务体系、农副产品、农资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质量安全服务体系等公益性服务项目;
6.经财政部批准的其他项目。
第三章资金支持方式
第五条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等支持方式。
(一)贷款贴息。对于投资规模大、能够获取银行贷款的项目采取贷款贴息方式予以支持。贴息资金根据实际到位银行贷款、规定的利息率、贷款期限和实际支付的利息数计算。贴息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年贴息率最高不超过当年国家规定的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60%。
(二)以奖代补。对难以取得银行贷款,但能够制定具体量化评价标准的项目,在项目验收合格后,经审核符合奖励条件的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予以支持。
(三)财政补助。对难以取得银行贷款,且盈利性弱、公益性强,量化评价困难,不适于以奖代补方式支持的项目,采取补助方式予以支持。项目承担单位自筹资金比例较高及地方财政给予支持的优先安排。
第四章资金申报、审核和拨付
第六条专项资金主要采取项目法进行分配。财政部每年印发专项资金申报指南,明确当年申报工作有关规定和要求。
第七条符合本办法和当年申报指南规定的项目单位,供销总社所属单位通过供销总社向财政部申请,地方供销合作社所属单位通过省级供销合作社向省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八条专项资金的申报材料主要包括:
(一)供销总社或省级财政部门专项资金申请文件;
(二)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地税、国税登记证复印件;
(四)项目承担单位相关资质证书复印件;
(五)申请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项目,需提供相关银行贷款合同和贷款承诺书等凭证;
(六)其他要求提供的材料。
第九条供销总社或省级财政部门按专项资金申报指南规定的时间要求,将项目补助资金申请及按规定应提供的申报材料,一并上报财政部。
第十条财政部会同供销总社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及当年专项资金财政预算安排,财政部下达专项资金预算。专项资金拨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资金监督与检查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供销部门加强对项目的执行情况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追踪问效。财政部会同供销总社将不定期抽查。
第十二条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一经查实,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同时将已经拨付的财政补贴资金全额收回上缴中央财政。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财政部印发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821号)同时废止。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