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指导论文

2024-06-18

互动指导论文(共10篇)

互动指导论文 篇1

亲子阅读是指父母和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采取合作、对话与互动的阅读方式, 围绕多元化早期阅读材料展开讨论、交流和分享的阅读活动。亲子阅读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西兰, 后被引进到美国等许多国家。亲子阅读作为早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幼儿基本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不仅可以让幼儿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丰富想象, 还可以促进亲子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 增进亲子感情, 从而推动家长自身素养和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简而言之, 亲子阅读就是要让孩子“在互动中享受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阅读, 在阅读中悄悄成长”。[1]

一、亲子阅读存在的问题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 通过查阅文献, 笔者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所在市的三所幼儿园进行观察和访谈, 发现目前在亲子阅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对亲子阅读的正确理解

不少父母都有开展早期阅读的意识, 但缺乏了解亲子阅读的内涵与价值。在阅读中, 不少家长简单地把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 过分强调将阅读活动作为幼儿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和工具, 从而把过多的精力投入于机械性地认字, 追求识字率, 片面地把孩子推向知识性、学习性的“工具式”阅读, 他们是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功利性”阅读, 而忽视了亲子阅读对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整体阅读能力、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目前, 大部分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为孩子选购图书, 主要是母亲参与亲子阅读, 而父亲很少参与。

2. 缺乏适宜的亲子阅读环境

首先,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也在不断地提高, 家长们经常都是陪着孩子参加奥数、艺术兴趣班, 相应地, 参与亲子阅读的时间就会减少。此外, 在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构筑的声光世界中, 孩子们与书本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其次, 家庭环境的布置不利于亲子阅读的开展。部分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准备书房、书橱、书桌等, 但很少见到可供孩子阅读的图书, 部分散居在家的家长由于没有固定的工作, 经常邀请玩伴在家开展娱乐活动, 孩子的书房演变成大人们娱乐的“麻将房”或“KTV”, 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不利于亲子阅读的展开。另外, 部分家长在为孩子准备阅读材料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 从而凭着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为孩子选购图书, 很少或根本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需要。

3. 缺乏有效的亲子阅读指导策略

目前, 仍有大部分家庭在亲子阅读指导方面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家庭缺少正确的亲子阅读观, 亲子阅读活动成了刻板的家庭教育行为;二是家庭缺少对亲子阅读过程的科学指导。家长容易随着自己的情绪和兴致来指导孩子的阅读, 并没有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 偏重文字的阅读, 过分追求“结果”, 对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也不予理会。因此, 缺乏合作、对话及良性互动的亲子阅读不能有效调动幼儿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难以提高亲子阅读质量。

二、亲子阅读指导策略

1. 树立科学的亲子阅读观

阅读能给幼儿带来的乐趣有很多层面, 亲子阅读材料也有很多类别, 因此, 家长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不能一味地凭着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决定孩子的需求, 这会剥夺孩子从阅读中获得乐趣的机会。

2. 营造宽松的亲子阅读环境

首先, 家长要积极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亲子阅读氛围, 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一处光线充足、环境舒适、整齐的小小阅读角, 并放置具有吸引力的图书, 使幼儿能受到阅读环境的熏陶而沉浸在阅读的海洋里, 并不失时机地向幼儿提供或制作各类动态的阅读材料供他们观看。其次, 家长带幼儿外出散步, 在与马路、路牌、广告牌、橱窗、公园、图书馆、乡间小路的零距离接触中, 充分感受阅读的多元化, 产生喜阅、乐读、善谈的良好阅读情感与阅读习惯。再次, 多元化拓展幼儿早期阅读材料, 能较好地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激发幼儿进行广泛自主阅读的兴趣, 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对不同阅读材料的多元化选择需求, 帮助幼儿在与多元化阅读材料的互动中逐渐获得一种自我纠正、自我调适的阅读技巧。因此, 多元化亲子阅读材料的适宜性选择是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最后, 在选购幼儿早期读物时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应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和个性, 注重文体和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对于0~3岁的婴幼儿, 他们对言语刺激非常敏感, 可以选择一些视觉刺激、色彩明亮、图片逼真、画面生动、内容接近日常生活的可引起亲子间对话的卡片等;对于3岁的幼儿, 可以选择富有想象力、创造力或具有实际观察意义的读物较为适宜;对于4岁的幼儿, 由于其语言能力快速发展, 喜欢拟人化的动物故事, 对童话、儿歌、民间故事会比较感兴趣, 等等。

3. 运用合作式、对话式、互动式指导策略展开亲子阅读

合作式的亲子阅读。合作式的亲子阅读, 是指家长与幼儿围绕亲子读物展开有效交流的亲子阅读形式。在这个过程中, 家长既是阅读者又是亲子阅读的指导者, 要求家长合理地运用提问策略, 巧妙地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幼儿关注读物。[2]以图画故事为例, 合作式亲子阅读的具体过程是:首先, 在阅读图画故事前, 家长或幼儿会把图画书拿出来, 放到桌面上, 双方指着图画书的封面, 就书名、作者及画面稍做谈论。其次, 打开图画书, 家长与幼儿一起看书。在阅读过程中, 家长应根据幼儿的情绪反应及肢体动作来判断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并及时调整讲故事的语气、语调或方式。当故事中相同的语言反复出现时, 家长往往会尝试让幼儿预测即将发生的故事。在合作式亲子阅读的过程中, 家长可以偶尔提出一些问题, 以了解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程度。在看完图画书以后, 家长可以采用提问 (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问题、解决的办法等) 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故事的内容, 并鼓励幼儿勇于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和想法, 尽量引导幼儿将故事中的事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并对幼儿的表达作出敏感的回应。

对话式的亲子阅读。怀特赫斯特 (Whitehurst) 认为对话式的亲子阅读方式对提高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非常有效。对话式的亲子阅读实质上倡导的是亲子间进行简短的对话, 家长通过不断提示让幼儿说出读物的内容, 并及时给与评价和指导。[3]对话式亲子阅读过程中, 要求家长对图书中的每页内容都进行“对等式”交流, 尽量减少文字的阅读, 把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留给幼儿。“对等式”交流是对话式亲子阅读最基本的方法。

互动式的亲子阅读。互动式的亲子阅读是一种能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模式, 它不仅存在于初次的亲子阅读中, 也存在后续多次的亲子阅读中。家长应根据幼儿对故事的熟悉和理解程度, 采用不同的语言策略和幼儿互动, 从而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有关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认为, 交互式的、共同建构意义的图画书阅读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是最有意义的。[4]在互动式的亲子阅读中, 家长可以有目的向幼儿提问、鼓励幼儿积极提问、鼓励幼儿勇于表达与创作。

在阅读的不同阶段, 家长应根据故事特点以及幼儿的反应, 有区别地提问。首先, 由于幼儿思维跳跃比较快, 在面对幼儿的提问, 家长要在互动中给予及时的反馈, 并有区别的反馈。其次, 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故事, 并用录音笔录下来, 然后念或放给幼儿听。最后, 家长要准备一些可以操作的材料, 要善于在游戏中引导幼儿, 利用看图识字、说反话、猜谜语、复述、朗诵、编故事、角色表演等方法, 让幼儿感受阅读的乐趣, 引导幼儿学会阅读、善于表达。

参考文献

[1]季燕.亲子阅读现状及家长指导策略的调查与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朱从梅, 周兢.亲子阅读类型及其对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6 (7、8) .

[3][4][美]芭芭拉·鲍曼、苏珊娜·多诺万、苏珊·勃恩兹著, 吴亦东等译.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互动指导论文 篇2

一日晚上快睡觉时,我亲着女儿的小脸说:kissyourface。女儿忍不住咯咯笑。我又亲了一下女儿的小鼻子,接着说:kissyournose。女儿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我想也许她正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所以我趁热打铁,亲她的小嘴巴,说道:kissyourmouth。接着,我又亲她的眼睛,说道:kissyoureye。女儿一边咯咯笑着,一边回应着亲我,并且学着我的样子说:kissyour――听着她满嘴不知所言,我忍不住地笑。

于是我放慢了速度,亲亲她的脸,然后稍慢一些说:kissyourface。女儿紧接着学,学着我的样子用湿湿的小嘴,亲亲我的脸说:kissyourface。就这样这个游戏,我和女儿玩了好几天,直到她逐步明白和掌握这个句子。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睡前,我们也常常玩这个游戏。

在女儿熟练掌握这个句型以后,我又跟她玩起了“指鼻子”游戏,以巩固对五官的认知。游戏时,我用英语说,nose,nose,mouth!女儿就要跟着我说的单词和节奏,指两下鼻子,然后在我说到mouth时赶快指两下嘴巴。

在英语学习中,动作和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易掌握的,希望能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互动指导论文 篇3

一、给幼儿创造探究的机会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所接触的材料是向幼儿传递知识的桥梁,而幼儿本身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把幼儿与材料联系起来,让幼儿有一个探究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创造机会,可以运用实验、操作、观察等方法体验材料带给他们的快乐。但是,幼儿的科学的探究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受到一定的因素的局限的,这就需要在活动中由教师对他们进行适时和有效的引导,把他们引入正确的探究方向,让他们真正有所收获。教师给幼儿创新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让幼儿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嘴。在幼儿对材料的兴趣点与关注点上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把幼儿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有的幼儿问:“为什么落下的树叶是黄的?”对于这个问题,教师把幼儿带到校园中,让他们对树叶进行观察,摇晃一下树叶,看一看落下的树叶是什么颜色,告诉他们,这些树叶已经给树做出了贡献,又有了新的、绿色、水分多的叶子出来了。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给他们解答问题,教师会发现,幼儿的好奇心强了,更喜欢问教师一些奇怪的问题,他们对科学活动产生了兴趣,以后能自觉地进行科学探索。所以,给幼儿创造探究的机会非常重要,培养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让他们敢于动手、敢于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二、制定合理的探究内容与方式

幼儿要探究就要有一定的内容,在上课时,如果没有丰富的内容,幼儿就无从探究,探究的内容不要多,也不要太容易,如果太多,则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太容易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还浪费了幼儿的学习时间。幼儿的思考不成熟,活动的时间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探究清楚。所以,幼儿教师在设定探究内容时还要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而行,不要认为幼儿是万能的,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由简到难进行引导。

在探究学习的运用上,教师们都已经熟悉了,但是在具体的运用时有点生搬硬套的感觉,主要表现在,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只看到了表面,没有看本质,只是在演练而没有真正解决疑惑。所以,这样的探究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没从根本上去落实。而实际上,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给小孩子们,把探究活动分成几个部分,可以让他们完成其中一部分、一个环节。也不能把探究当成课堂的法宝,不要一味地让幼儿什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毕竟幼儿知识水平低,对教师的依赖较高,让幼儿探究有时候会没有收获。

三、提供有结构性的探究材料

材料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是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对材料的选择要有一定的研究,精心选择材料,选择一定难易程度的材料,让材料与幼儿之间建立一个适当的距离,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而达到学习目标。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与探究的难度,给幼儿选择上课要用到材料和工具,也可以让幼儿参与,与教师一起准备上课材料。比如,在做一个实验“沉浮”时,在第一次探究时,可以选择区别大的材料,比如,木块、铁块,这样,幼儿很容易就能识别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在操作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注重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并让幼儿说出看到了什么。第二次探究就可以运用同一种材料,而用不同的液体,比如,实验鸡蛋在不同浓度的液体中沉浮,可以选择与之匹配的材料,如,可以提供水、盐、糖,把不断变换液体的浓度,向水里加盐,等到了一定的程度,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能浮起来,他们能知识浓度变大了。第三次探究,就可以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发现下沉了,再把橡皮泥做成碗状,慢慢放在水中,这时它就能浮起来,同一块橡皮泥为什么一个沉一个浮呢,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试一试,幼儿在操作中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四、教师对幼儿指导的时机要准确

1.用适时的提问引导幼儿学习。对幼儿的指导用提问的方式能有效的指导他们的学习,引导他们渐渐进入佳境中去,但是,提问的时机要把握准确,过早则会让幼儿失去主动探索的机会,过迟则会让幼儿放弃探索,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介入合适的时机,要看幼儿的需要,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幼儿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或者帮助时,这时是最佳介入时机,比如,他可能遇到了困难,或者在讨论学习时和其他幼儿的观点不统一而发生纠纷,或者有幼儿可能要放弃学习。

2.学习后的交流指导时机要准确。对幼儿学习材料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幼儿探索过程就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对幼儿学习的过程的评价是对他们思考的评价。此时,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与交流,比如,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与别人做的比较发现了什么。有时候,幼儿在讨论时只是停留在表面特征,而动态过程没有及时说出来,也没有发现,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指导。

总之,随着幼儿教育不断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对幼儿的创新教育非常重要,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把材料与幼儿的特点结合起来,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科学的指导,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潜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我读书,我快乐

◇ 福建省安溪县虎邱中心小学五年3班 林雅婷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认为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粮食”,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那读一万本书,就是与一万个高尚的人说话。划算啊!一位长者曾告诫我说:“一定要读书,不读书,生活等于零。”

我比较喜欢看闲书,一有空,我就拿起闲书读。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说作业,我没听见,回到家便开始看闲书,我的闲书真多啊:有《三国演义》、《绿野仙踪》、《西游记》……我都看。第二天,组长检查作业,我拿不出作业,赶快拼命地补作业,由于太急,所以字写得歪歪扭扭,错字连篇。幸好老师看在我是因为看闲书而没完成作业,赦免了我的皮肉之苦。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如此,知识就是宝库,让我们沿着知识之梯,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的殿堂,去体会求知的乐趣。读书,教我做人;读书,使我快乐;读书也让我进步;所以我读书,我快乐!

互动指导论文 篇4

那么,区域材料的隐性指导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在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发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引发幼儿自由交往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和材料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碰撞和变化,材料隐含着很多教育因素,促进幼儿相互之间自主交往。

在以“蚂蚁”为主题的区域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大胆地创编“蚂蚁的故事”,我设计了这样的区域材料:蚂蚁的“家”。“家”中的道路四通八达,迷雾重重。“蚂蚁家”周围被我放置了一些糖果、米粒、饼干屑、花瓣、毛线球,还有一个自制的“鸟窝”。游戏中,幼儿被这样的材料一下子给吸引住了,围着“蚂蚁的家”叽叽喳喳谈论开了,对“鸟窝”尤其感兴趣,请听一听幼儿由“鸟窝”引发的交流:

幼儿A指着“鸟窝”上的蚂蚁自言自语道:“蚂蚁爬呀爬,爬到鸟窝上,他想把鸟窝拖回家。”

幼儿B拿着一块七巧板走过来:“我也要玩这个游戏。”

“好啊,你编个故事给我听,好吗?”幼儿A拍着手说。

幼儿B爽快地说:“好啊。我的故事是世界上最好听的。一天,一只蚂蚁出来散步。他看见了一个鸟窝,就问:‘你是小鸟的家吗?’鸟窝不理他。他又问:‘你是小鸟的家吗?’”

“哈哈哈哈,”幼儿A笑着说:“鸟窝是不会说话的。他不会回答你的。”

幼儿B:“哎呀,是假的嘛假的嘛……”幼儿B继续说:“鸟窝回答:‘是的,我是小鸟的家。可是,小鸟飞走了,我没有朋友了。’蚂蚁开心地说:‘那我做你的朋友吧。’鸟窝开心地笑了起

这些材料所引发的幼儿之间的交流实在是太多、太精彩了,让我们再来欣赏一段关于毛线球引发的幼儿之间的讨论:

“××,你看这只蚂蚁,好像是个小懒虫哦!”幼儿C指着毛线球上自己的手工作品———由蚕豆和火柴做成的“蚂蚁”,对幼儿D说。

“是啊……哦,他好像发现了一个秘密。嗯,是的。”幼儿D若有所思。

“什么秘密呀?你快说。”幼儿C迫不及待了,催着幼儿D快快说。

“你看,它发现了这个毛线是软软的,可以拿回家去。给他们的宝宝做被子。”幼儿D若有所思地说。

“嗯,是的。它还可以给它的宝宝织一件漂亮的毛衣呢。”幼儿C笑着回答。

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材料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和不同的幼儿交往,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段时间下来,幼儿的口语能力大大增强。

二、启发幼儿自我验证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在和材料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和谐而亲密的关系。毫不夸张地说,这里除了老师指导外,材料几乎成了幼儿的第二位老师,帮助幼儿检验自己。

“找正确的字”旁边挂有幼儿喜欢的分享阅读的小书,而这些字都来自幼儿熟悉的小书中。当幼儿完成这一活动或者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随时取阅一本小书,进行验证或参考,提高活动质量。

在《小蚂蚁》读本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带“提手”旁的字的意义,我们设计了书中带“提手”旁的字卡,幼儿在活动中可以将字卡和其中蚂蚁的动作进行匹配。为了验证幼儿的操作是否正确,我们在读本(大书)每一页带有“提手”旁的文字下面都画上一个小小的红点,这样,幼儿就可以随时验证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了。

三、激发幼儿自主学习

在有众多幼儿的班级中,教师要兼顾每一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游戏情况,那么如何把教师从不停地来回走动、指导中解放出来,更好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呢?我们把“指导”转移到了材料上。

在“描红”字卡上,有一些箭头和数字,指导幼儿可以怎么描和按什么顺序描红;“拼图”板下方的照片可以指导幼儿进行拼图活动,当然,照片只是给需要的幼儿进行参考而已。

此外,智力区的带有不同“★”的迷宫、拼图等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挑战。在这里,所有幼儿都可以获得成就感。而这些都是材料在积极引导着幼儿不断学习。

四、萌发幼儿自我约束

在各个区域的墙上,都设置了区域指示牌,它们是“沉默的提醒者”,告诉幼儿这里是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可以几个人同时游戏,可以怎么玩,作品如何展示……

如“阅读区”,墙角有幼儿亲自设计、绘画的“安静”标志:两个小朋友在看书,一只小鸟则安静地停留在其中一个小朋友的肩膀上。这在提醒幼儿,在“阅读区”活动要保持安静,否则,你就是不受大家欢迎的。而和“阅读区”相邻的是“设计象形文字———叶”,幼儿可以把自己设计的作品展示在绿色的叶子链条上,叶子链条“指导”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在这里展示。幼儿在一个具有情境的环境和材料中了解、熟悉了活动的规则。

在“写生区”,写生板的数量就暗示着可以有几个幼儿来这里写生。同样的,写生纸上的五官图可以指导幼儿多感官、多通道地感知不同植物的特性。

生活区的夹豆子游戏中,安全是时时刻刻记在幼儿心中的。在放置豆子的盒子上,有幼儿讨论关于夹豆子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隐患问题。如:豆子掉到地上怎么捡?如何取放材料?我们用图文形式展示出来,随时提醒幼儿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区域活动材料的隐性指导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活动舞台。在这个特殊的舞台上,材料的隐性指导让幼儿演出符合他们能力和水平,甚至超过原有能力和水平的舞台剧。在以后的区域活动指导中,我们要投放更多的具有隐性指导功能的材料,通过材料的隐性指导,让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实现主动思考,并尝试主动解决问题,积累各种经验,进而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和谐发展。

摘要: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个性化的优势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 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 发展了幼儿的多种能力。区域材料的设计与投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那么如何通过区域材料, 引起幼儿参加区域活动的兴趣、主动探索的愿望?在区域活动中, 区域材料对促进区域游戏发生, 促进幼儿发展到底有哪些隐性的指导价值呢?通过实践, 作者发现理想的区域材料含有这样的隐性指导功能:能引发幼儿自由交往;能启发幼儿自我验证;能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能萌发幼儿自我约束。

互动指导论文 篇5

摘要:本研究从梳理传统教育观和建构主义教育观入手,从互动指向、互动风格、互动渠道、互动功能对指导老师与实习生的互动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院四个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校外指导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主要有互为主体的双向指导模式、民主型互动风格,但放任型互动风格也占较大比例;师生互动仍以正式渠道的手把手指导、办公室谈话为主;师生互动仍以直接的知识和技能传递为导向而情感关怀和互动较少。

2016年4月11日,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对职业学校的实习进行了规范。《规定》指出“顶岗实习是指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顶岗顶岗实习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环节,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规定》还明确了学校和实习单位要共同选派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时间普遍在6个月左右,学生在这段时间远离学校,在实习单位中进行实际工作岗位的锻炼。虽远离学校,但顶岗实习仍然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相关指导老师的指导。而相较于学校,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与实习生的互动更为频繁、直接。那么,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到底怎样,不同的实习单位,不同的指导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到底有哪些?这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一、师生互动的理论基础:两种教育观的比较

顶岗实习指导是师生关系的一直特殊的体现形式。是指导老师与学生在走向职业过程这一特定情境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交互行动。其不同的形式反映不同的教育观。传统教育观认为,师生关系中教师的重要职责是“知识传递”,主要表现为:教师主体性地位突出,教师职责是“教”,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但建构主义教育观则认为,学习不被动接受知识的,而应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活动。师生双向互动更为普遍,互动的场域也从课堂扩大到更加广阔的生活中各个领域。

如果将两种教育观归纳,从互动指向、互动风格、互动渠道、互动功能等维度将两种教育关下师生互动进行比较的话,二者的区别可从表1得到体现:

二、师生互动模式的分类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环节,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顶岗实习指导环节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指导教师秉持不同的教育观,师生互动模式自然表现不同。从以上四个维度划分,本文将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进行如下划分:

(一)互动指向:“主——客体”关系下的单向度互动与互为主体的双向互动

“主——客体”关系下的单向度互动模式是指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互动关系偏向一方,指导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指导教师主动寻找实习生进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交流,实习生被动接受指导,指导教师的指导具有主动性、适时性(超前性)。二是实习生主动向指导教师寻求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帮助,指导教师的指导具有被动性、滞后性。在这两种表现形式中,教师都处于绝对主体地位,单向度的互动很容易形成单向度的主体性控制,具体表现为强制性的知识灌输、绝对的话语权和深入互动的缺乏。

互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模式是指顶岗实习指导过程中,师生间不存在绝对的“主——客体”关系,师生可以深入探讨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并能对彼此的意见认同、吸纳。

(二)互动风格:命令型、民主型、放任型

古继宝等人(2013)曾对研究生的师生互动模式进行了划分。他们将指导老师的指导风格分为支持型和控制型。支持型关注个体感受与需求,鼓励个体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提供积极有效的信息反馈;控制型采用命令式指导方式,强调个体遵循固定的行为。借鉴他们的框架,本研究将高职顶岗实习中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互动风格分为命令型、民主型、放任型。

命令式的互动风格是指,顶岗实习中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采用命令下达的方式实行,实习生无条件执行命令,个人的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民主式的互动风格是指,顶岗实习中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关注实习生感受与需求,鼓励实习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提供积极有效的信息反馈。放任式的互动风格是指,顶岗实习中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疏于指导,放任实习生自己探索,实习生需要自己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挑战。

(三)互动渠道:正式场合的言传身教型与非正式场合的互动沟通型

互动渠道是指顶岗实习过程中师生互动通过何种媒介、在何种场所发生。本研究将顶岗实习中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渠道分为正式场合的言传身教与非正式场合的互动沟通。正式场合的言传身教是指指导老师在办公室、工作岗位上通过谈话、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非正式场合的互动沟通是指指导老师在餐桌、户外非工作场所等面对面或通过现代社交软件进行互动交流。

(四)互动功能:技能传授型与情感交流型

美国学者贝尔斯将人际互动功能分为两类:一是满足对方交往需要和情感需要为目标,二是以提供信息、方向或指导为目的。借鉴此分类,本研究将互动功能维度上顶岗实习过程中师生互动模式分为技能传授型与情感交流型。技能传授型互动模式中,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与实习生的互动围绕工作技能、工作规则、行业发展等展开。情感交流型互动模式中,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与实习生的互动围绕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展开,以情感价值为导向。

三、指导老师与实习生的互动的模式研究与结果分析

在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从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后,为了解顶岗实习中师生的互动模式情况,拟制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回收率94.2%。结果如下:

(一)互动指向:互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模式是主要的互动模式

研究发现,我院四个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互动指向中,“主——客体”关系下的单向度互动与互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模式比例相差不多,但是在单项互动模式中又出现了学生主动向老师寻求指导和老师主动为学生提供指导两种模式,且比例相差不大。(见表3)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访谈,分析认为,“互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符合顶岗实习实际情况,这主要与学生就业压力较大、企业用人心切以及职业教育对实践教育重视有关。一般顶岗实习安排对数学院采取用人单位与学生双向面试,不仅实习目的双方清楚,而且要求明确,这样在客观上促进了双方主动性发挥。在访谈中,也发现“主—客体”关系下的单向度互动(老师主动为学生指导)形式,主要在实习前期,“主—客体”关系下的单向度互动(学生主动向老师寻求指导)主要出现在实习后期。这与学生对实习单为情况熟悉程度、与指导老师的关系以及任务承担有关。实习生与指导老师之间关于工作环境、工作对象以及实习任务的共同话题,实习后期相对实习初期更多,这符合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熟悉性特点。。

(二)互动风格:民主型为主要互动风格,放任型仍占较大比例

表4可见,民主型的互动模式所占比例最大,这与目前教师普遍具有较好的教育理念、平等的师生观念有关,同时,指导老师与实习生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企关系,目前社会服务人才急需,希望实习生能尽快顶岗,民主和谐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成长,也给企业带来效益;但放任型的互动模式也占了33.2%的比例,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疏于指导的情况值得关注。(见表4)

(三)互动渠道:以正式渠道中的手把手指导和办公室谈话为主

对我院四个专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师生互动渠道仍然以正式渠道为主,其中工作场所手把手指导占据最高的比例,而餐桌或其他非正式渠道的互动较少。此外,电话、QQ、微信等社交工具在师生互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渠道和媒介。(见表5)以上表现说明指导途径多样性,毕竟顶岗实习指导主要发生在工作期间和工作场所,正式指导应成为主要途径,电话、QQ、微信等形式指导体现信息化手段的便捷与高效,体现时代特点。

(四)互动功能:以直接的工作技能传递为导向,日常生活和情感交流不够

表6可见,师生互动的功能指向仍然以与职业相关的技能等方面的指导为导向,其中尤以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指导为主,而涉及情感交流的日常生活指导则偏少,排在最后一位。体现了顶岗实习主要目的与任务,即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说明顶岗实对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提高的作用。

四、结 论

高职院校实习指导总体良好,指导老师与实习生的互动主要有互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模式,其中,实习前期,“主—客体”关系下的单向度互动(学生主动向老师寻求指导)主要出现在实习后期。民主型为主要互动风格,放任型仍占较大比例,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疏于指导的情况值得关注;以正式渠道中的手把手指导和办公室谈话为主,其中,电话、QQ、微信等社交工具也是师生互动非常重要的渠道和媒介。互动的内容多以直接的工作技能传递为导向,日常生活和情感交流不够。

参考文献:

[1]朱洁: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与实践——以精读课为例.教育探索2010(12)

[2]肖湘平.徐小霞:“互为主体”师生互动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 2015(7)

[3]张俭民.董泽芳:从冲突到和谐: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关系的重构——基于米德符号互动论德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4(1):9.

[4]古继宝、王茜,、吴剑琳:导师指导模式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内部-外部动机理论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1期

[5]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16

符号互动理论指导下的跨文化沟通 篇6

一、符号互动理论概述

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看待熟悉世界的新的视角、新的眼光, 向我们展示了超越直接经验的更为广阔的世界图景。在以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为代表的一些社会学家看来, 人类的独特性在于他们创造与使用符号的能力, 我们的外部世界不仅是实体的, 也是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充满着符号象征物。比如, 点头象征着同意或赞许;而十字路口上的红绿灯或是交通警察的手势则意味着“可以通行”或“禁止通行”。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总是不断学习和运用各种象征性意义, 而人类的相互作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性符号为基础的行为过程。人们运用符号彼此沟通, 运用符号来指示客体, 这些客体反过来又塑造他们在社会情境下的定义, 从而决定某种行动的方式。

符号互动理论还认为, 人们往往是在对各种象征性的符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环境赋予同样意义的前提下, 从事大多数日常活动的。而且, 许多这样的共有定义或环境定义都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取得的。当然, 在有些情况下, 社会环境的定义并不清楚, 人们便通过社会相互作用形成他们所需要的定义。

符号互动理论流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欧文·戈夫曼在研究人类相互作用时, 提出了拟剧理论。这种观点认为, 人类的相互作用就好比剧院, 而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这个剧院里的演员, 他们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 表演在不同的场次。如果能够按照剧本表演, 就按照剧本表演;如果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时, 他们就随机应变, 临时发挥, 即席创作。戈夫曼认为, 人类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和自我呈现, 即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人们总是按照社会的期待来呈现自我的。

二、管理沟通的障碍分析

依据符号互动理论观察管理沟通活动, 我们可以发现, 管理沟通是管理工作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管理目的, 通过各种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互动载体与其他相关的人进行信息交流, 取得受众的正确理解的一种策略性过程。作为驻外经理人员, 其沟通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的不适应。

跨国公司驻外经理大多选自公司总部所在国的国民, 这些经理人员通常都较熟悉母公司的政策方针和经营情况。但同时, 他们通常不得不面对另一种文化, 受到另一种文化的影响, 他们在语言、服饰、卫生以及对待事物 (比如时间观念) 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文化差异。特别是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人来说, 这种差异可能会带来麻烦。他们必须要经历文化冲击。新的环境要求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做出许多调整。这对人们的观念无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实际上, 人们对新的文化经历产生的冲击反应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理迷惑, 是因为他们误解或者不能识别重要的文化符号, 按照符号互动理论的说法, 是他们无法找到或建立与当地人一致的符号系统。

2. 角色的二重性。

跨国公司驻外经理人员同时活跃在两个沟通舞台, 面对两个不同的角色伴侣:一是母公司高层, 其角色期望是准确无误地理解并完成其负责的子公司的目标和任务;二是子公司下级员工。两个舞台, 由于其文化背景的不同, 经理人员的角色地位、角色期望、角色规范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异。

3. 印象控制的影响。

对于东道国员工而言, 员工在角色互动中, 处于被支配地位, 上级的权威性使他们更愿意在“前台”展示自我。因此, 常出现下级向上级反映情况有“打埋伏”的现象, 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缩小缺点等等。而上级向下级传达指示, 下级往往不是如实地理解这些指示, 而是猜测这种指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等。在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过程中, 这种人们在传递和接受信息时, 加入自己主观态度的情况更为常见。

4. 知觉的选择性和个性不相容。

选择性知觉是指信息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经验、兴趣及其他个人特点有选择的接受信息。东道国员工身在外企, 在与自己社会化的环境相异的公司中, 很容易产生文化排斥。与驻外经理人员的文化不适应不同的是, 由于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相对剥夺感就会加重, 对个人利益也更为计较和敏感。因此, 在他们接受信息时, 符合自己需要的又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容易听进去, 而对自己不利的则不容易听进去。这样就会在不经意中产生知觉的选择性, 造成沟通障碍。

5. 对参照群体定位不当。

跨国公司中的东道国员工, 对参照群体的定位通常是跨国公司总部的母国员工。因此, 对薪酬、福利等有比较高的期望。当公司实际达不到其期望值时, 就会出现互动惰性, 影响沟通的反馈。

三、管理沟通的障碍疏导

1. 做好赴任前的文化培训。

接受跨文化培训是防止和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接受文化冲突的知识培训、学习所在国的语言、熟悉所在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和行为举止、与所在国的本地人交朋友、和祖国的至爱亲朋保持密切联系、经常与侨居国外的同胞和自己的象征成员交流文化冲突经历, 从实践中学习文化冲突的知识等等, 都能帮助驻外人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轻和防止文化冲突。

2. 锻炼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首先, 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有效沟通的灵魂。无论何时何地, 无论和谁沟通, 要取得成功, 我们就应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其次, 要开放心灵, 积极倾听。驻外人员容易形成文化中心主义, 认为本国的文化是最优秀的, 总部的政策是毋庸置疑的。这种思想严重地妨碍了沟通。在这个阶段就要求经理们把封闭的视角转化为开放的视角, 打开心灵的窗户, 让思想和观念接纳到自己的大脑中, 要以向每个人学习的勇气去与他人沟通。最后, 要自我超越, 积极应对。在自我沟通过程中, 具有自我超越理念的经理们把管理目标看作是一种召唤及驱使人向前的使命, 而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设想。

3. 重视管理符号。

由于跨国企业中文化的多元性, 驻外经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还应注意整合符号意义, 形成适合本企业的符号沟通系统。这些符号以实现管理功能为目的, 但又不局限于管理功能本身, 它的涵义要广泛的多。符号的意义可能是荣誉、心情、价值观、个性等等。如驻我国的跨国公司在经理的办公桌上同时放置中国和他母国的国旗;在每间办公室都帖一幅有中国特色的风景画 (如长城、故宫、黄山等) , 都会营造出“中国味”, 中国员工就有了归属感。另外, 由于驻外经理人员面对的是多样的文化和多样的符号系统, 所以还要做好符号管理工作, 警惕非主流符号的冲击。成功的符号沟通系统有助于帮助驻外经理人员赢得员工的认同和信任, 提高沟通的效率, 激发员工的干劲, 增强子公司的竞争力。

4. 进行文化整合。

企业的员工来自社会各个层面, 文化背景各有不同。企业要求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 建立共同的企业文化, 就必须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文化整合方面的培训, 营造一种和谐宽容、积极进取的氛围。制度建设是文化整合的基础。制定富有刚性和弹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整合企业文化的初期是非常有效的。比如统一着装以培养集体意识;严格考勤以培养时间观念;把态度引进绩效考核指标, 以培养踏实的工作作风;定期举行职业技能大赛, 以形成学习型组织导向等等。

5. 遵循角色期望, 共建心理契约。

互动指导论文 篇7

在一次“生活中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自由习作中,发现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写了“让座”。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几乎真实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就在这平凡的生活中,在这古老的话题里,相当一部分习作以不同的方式焕发了各自不同的“青春”,用心地欣赏这些“有分量、有价值的思想”(不把它们看成是“一项作业而已”),他们的作品语言简练,有一定的故事性,其中还穿插了一定的描写,其中一篇学生甲的有较强的代表性,笔者捧着这部作品在全班面前朗读:

二、让座的叔叔

一个炎热的夏天 , 妈妈带着我来到永康(城里), 狂购了一番 , 在我们回去的时候已经是六、七点钟了。我们来到东站,坐上了一辆开往新楼的车,由于人太多,我们只能站着,不过希望可以在回去的途中坐到位置。可是这辆车像沾了蜜似的,乘客只上不下。由于人太多,再加上车窗外本来就已经开始发黑,造成车里黑压压的一片,又加上我本来已经狂购得非常累,于是我就找到一个(根)杆子,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突然,汽车的一个紧急刹车,把我摔倒在地,妈妈赶紧把我扶起来……

“小弟弟,这个位让给你吧!”在我旁边的一个座位上有人说道。“这怎么好意思呢!”我说。“反正我就要下车了,还不如让给要帮助的人呢!”说着他一把把我拉了过去,自己挤到客车的最前面下了车。“这位叔叔对你多好啊!你以后也要向他学习,知道了吗?”妈妈说。“知道了,我还会比那位叔叔做得更好呢!”我回答。在那个拥挤的客车里,我的脑子一直想着那位叔叔,直到我和妈妈下了车……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篇习作虽然“幼稚”,但是也有很多精彩,仔细去寻觅、去发现、去利用。然乖孩子们感觉到自己的习作被看作是有分量、有价值的思想,体验到作文作为“一种公众的言说”给人带来的自尊,这时,作文的神圣感和幸福感便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悄然扎根。当笔者用欣赏的语气念读完这篇作文时,已经是鼓励了一大批。刚读完,马上就有同学说,前面这一部分的描写很有价值,追问理由,都能各抒己见:

生1:正因为“狂购”所以会那么累;

生2:逛到天快黑,已经是筋疲力尽;

生3:有了上述的原因,才能突出上车后是多么渴望有一个舒服的座位让他美美地睡一觉,哪怕是才靠个杆子也会沉沉睡去。这才显示出“让座”的价值。

生4:车上人那么多,车那么挤,这时的让座需要“牺牲精神”。

在讨论中,孩子们已经明白:必要的渲染、铺垫能够为下文埋下伏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最重要的是这个写作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不是“老师的命令”;而是建立在自身感受、体验基础之上的认识:为了把我心里的想法表达清楚,为了让听我说话的人(读我作品的人)明明白白知道我的意思,与我产生心理的共鸣,我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技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儿童跳出自己的习作看自己的习作时才会有“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片催生智慧的土壤——搭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激起团体互动的动力。

三、教师的引领永远不缺席,把评价藏在交谈中

自己的作文被推向了“公众”的面前,这么多同伴一起面对自己的“作品”,投入地欣赏、品评,这位同学是必恭必敬、洗耳恭听。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他的脑子也在飞快地转着,思路被打开,表现欲被激发。

师:听了他们的说法,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产生?

生:该拉的面团没有拉。(展开描写的一种形象说法。)

师追问:你认为哪里该拉,哪里不该拉?(师根据他说的将作文纸一折,很直观地展示:他自认为不该拉的却占了将近3/4的篇幅,该拉的却只写了短短几行。)这后面部分到底缺失了什么?

生:心里想什么。

师:你说说看,到底会想些什么?

(生大多说些喜悦、开心、满足之类的。)

(师引导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促进心理发展:)除了喜悦、开心、满足难道并没有别的?细心的孩子在享受舒服的同时,还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生:看叔叔。

师:目光会追随叔叔,深情而又感激地看着他的背影,或者还会看看他是否马上下车。

也许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理所当然”地享受别人给予的帮助——坐下就睡——是他们真实的表现,今天的“目光跟随”只是迎合老师的意图而已,不管是出于哪一种意愿,对于他们以后的生活观察、情感体验、待人处事都是一种暗示,一种引领,一种提升。重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不再熟视无睹,既是儿童积累写作原初意象的需要,也是促进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的必需。

一缕理性的思考虽然照亮不了整个世界,但至少可以成为暗夜中的一盏烛台,供人们秉烛夜游。以此砖引玉,愿更多探索发出的微小光芒汇聚成光的海洋,照耀儿童作文前行之路!

摘要:人的主体性素质是现代社会人的核心素质,在语文学科中倡导人文性,实际上是对“关注人、发展人”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重新认识。小学阶段的习作作为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儿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儿童心智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走近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尊重他们的“未成年状态”,蹲下来与他们对话,引领他们同伴之间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提炼思想,升华认识,真正实现语言与心智的同生共长,这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条条大道通罗马”,追寻彼岸的理想道路千万条。在此,笔者谨呈一家之言:以一次“案例式”作文指导为例,探索一种对话型作文指导模式。

互动指导论文 篇8

形成性考核是开放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平时作业在形成性考核中又占了很大的比重, 绝大多数课程平时作业所占的比例都在50%, 可见作业的重要性。因此, 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 也要求作业指导的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

(1) “多媒体互动式”网上作业指导模式的形成与应用。

笔者遵循开放教育教学规律, 着重从如何对学生的平时作业的完成采用恰当的指导方式进行研究, 通过实践证明“多媒体互动式”网上作业指导模式最为适宜。

1) 采用“多媒体互动式”网上作业指导模式条件和理由。

(1) 学员水平参差不齐, 合班上课使因材施教成为空话。成人学员年龄不一, 导致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合班上课, 班模加大, 每节课人数过多, 教师无法兼顾同学的掌握程度, 因材施教成为空话, 教学效果甚微。

(2)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学生具备网络操作的条件和能力。目前的学生具备上网条件, 开展“试点”项目至今已经8年多, 电视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对网络操作如论坛的使用, 搜索引擎的使用, 浏览课件、网页, Power Point制作等都已熟悉。在网络环境下, 结合教师的面授指导,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也可以弥补面授课时少带来的不足。

(3) 文学类课程网上信息资源丰富。中央、省和市级三级网络“电大在线”学习平台文科类课程辅导内容, 网上IP课和双向视频内容、Internet互联网搜索查询的相关资料等信息资源如语法专栏、双语小故事、奇闻异事, 可谓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较适合学生尽可以在网络的海洋里冲浪。

2) 采用“多媒体互动式”网上作业指导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

(1) 学员自主学习。主要体现由学员根据自己作业的完成情况及个人喜好自主选择作业题目来练习。Author ware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本着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为学员提供支持服务的宗旨, 同时包含很大的趣味性。

(2) 学员小组讨论。主要体现学员学习小组的作用,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可以和其他组学员共同交流, 在此过程中自己也会有很多新的收获。

(3) 教师面授指导。主要体现教师的导学作用。当学员遇到问题的时候, 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找到问题的答案。

(4) 教师网上非实时指导 (课程讨论区) 。中央电大、省电大及市级电大在线网站都开辟了公开讨论区、课程讨论区及课程答辩室等三类聊天室, 供学员在线讨论各科各类难题, 探讨解决方案。

(5) 教师网上实时指导。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得以普及, 网络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上网聊天为人们休闲的首选。QQ群也使大家在网络上有“家”的感觉。开放学员踊跃加入, 探讨英语问题, 交流学习经验, 发布重要通知, 组织在线讨论, 是教学环节的有益补充。

(2) “多媒体互动式”网上作业指导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多媒体互动式”网上作业指导模式是操作性强、讲实在、重实效、适合开放教育的网上作业辅导。

为了实现“试点”项目的预期目标,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开展, 学校领导反复组织本校教师学习建构主义等理论, 不断更新教师们的教学理念,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还开展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结对子活动, 组织教师全面听课、评课, 这些活动的开展牵动了整体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可喜的是, 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师、新颖可行的课程教学模式脱颖而出。

“多媒体互动式”网上作业指导模式的推广与应用的体会

1)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更加鲜明。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 凭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 采用实时与非实时的远程双向互动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合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

2)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 它能创设一种虚拟的语言环境。利用多媒体声、光、色、影俱全的功能, 将静止的图片设计成色彩明快、形象活泼的动画, 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促进学了学生意义建构的完成。

采用“多媒体互动式”网上作业指导模式的操作就是让学生借助教师给他们创设的虚拟环境, 促使他们独立探索、发散求异, 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促进了学生意义建构的完成。

摘要: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是“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重要课题, 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远程开放教育真正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本文根据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规律, 结合任课程教学特点探索出英语课程“多媒体互动式”网上作业指导模式的创新实践, 着重对这一创新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三点体会进行阐述。

互动指导论文 篇9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 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作为打电话、发短信的通讯工具, 而变成了生活的必需品, 用它来时时刻刻获取外界的信息。对于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来说, 也不例外。根据张文静[1]的调查, 只有0.5%的学生上课从来不带手机, 说明手机随学生进课堂已然成了一种标配。

教学信息化, 一直我国推动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2,3]。2012年3月教学部更是下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 是作为高校教师的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5年12月, 笔者在参加广西举行的全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中, 尝试用手机APP进行课堂互动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传统的课堂互动模式

《就业指导》是一门需要学生深度参与和互动体验的课程, 但是在绝大多数高校中, 此课程采用的是大班上课。一个老师面对着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 在使用传统的问答法互动时, 课堂互动效果并不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采用对学生随机点名的方法提问互动, 发现课堂参与度太低, 无法兼顾群体; (2) 采用自由发言的互动方法, 发言量太大, 无法及时汇总统计, 课堂时间不允许; (3) 任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较好的评估评价方法。

3 基于手机APP的课堂互动模式

为了参加全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 笔者在课前制作了一个手机app, 用于课堂的即时互动, 并在上课班级进行了广泛的试用。笔者在手机APP中嵌入了大量的调查互动,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勾选提交, 以此来统计学生对问题的看法, 实现全员参与。下面, 笔者以参加比赛时对手机APP应用为例, 说明其在教学中实现步骤:

(1) 为了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 笔者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安装好手机应用, 并且熟悉手机APP的操作使用, 安装后进入手机APP的首页如图1。

(2) 笔者事先将课堂的互动的环节设计成问答式的问题, 并将要调查互动的提问设置到APP中;如笔者在参加比赛中, 要调查“学生高中目标未实现的原因”这个问题时, 将其设置为如图2的样式。为了更加吸引学生的参与, 可以将提问的问题设置的更赋趣味性。

(3) 课堂互动时, 让学生进入手机APP相应的问题勾选答案, 勾选答案提交后可以看到全班整体的互动情况, 如图3;

(4) 笔者根据手机APP对问题回答结果进行统计, 分析学生答案背后的现象, 再针学生回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授课。

4 基于手机APP的课堂互动的优势

笔者在参赛之前, 在上课班级进行了广泛的试用, 受到了学生广泛的参与和好评, 效果很好。总结下来, 基于手机APP的课堂互动相对于传统的模式具备以下的优势:

(1) 手机APP应用、投票互动等工具和方式是90后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东西, 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在课堂上的引入, 能够大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 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手机APP的应用, 较好的解决了大班授课全员参与互动的难题, 让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到问题中来, 表达自己的看法, 提升了课堂上的互动效率;

(3) 该模式对于互动结果可以即时的显示, 通过互动结果可以让任课老师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对授课的效果能够实时的评估, 以便及时的调整授课重点, 针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再次教学, 极大提高了授课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

(4) 当前的高校课堂, 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 影响了学习的质量。对此, 绝大多数高校都是明令禁止学生上课使用手机, 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基于手机APP的课堂互动模式逆其道而行, 将学生的手机为课堂所用, 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使游戏手机变成学习手机。

5 基于手机APP的课堂互动的成果

笔者将手机App创新性的引入课堂, 对引导学生正确应用手机学习也产生了正面的导向, 学生乐于参加课堂上的互动, 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玩游戏的现象也大大减少。在参加全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比赛过程中, 笔者也取到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选拔赛第一名;南宁片区复赛二等奖, 并晋级总决赛;在广西总决赛的现场教学大赛中取得三等奖 (第13名) 。同时, 将手机APP的引入课堂中, 也引起了广大同事的兴趣, 开发了一系列基于手机APP的课程助学平台, 尝试应用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

6 结语

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大势所趋, 笔者将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引入到教学课堂当中,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 这一改变也激发了笔者在利用手机为教学工具方面展开了尝试研究, 建立了更为通用的助学平台, 本文是系列研究的成果之一。

摘要:文章阐述了在智能手机日益普及、教学信息化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背景下, 传统课堂互动存在的不足之处。尝试将手机APP引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 与学生进行即时互动,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以参加教学大赛的课程为案例进行了相关介绍, 分析了基于手机APP课堂互动模式的优势。文章可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手机APP,信息化教学,课堂互动

参考文献

[1]张文静, 郑红娟.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2) :97-99.

[2]刘永贵.基于信息视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内涵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4) :26-29.

互动指导论文 篇10

一、前移教学关口, 充分发挥课前预习作用

高中数学教学课时较为紧张, 不可能让教师再有多余的课时进行强化训练, 此时, 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方法就是提升单位时间教学效率。针对许多高中生没有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实际情况, 教师应当选准教学突破口, 将教学关口前移, 发挥好学生有效课前预习的作用, 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我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按照科学的预习方法, 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重点突出, 提高课堂效率。我着重强化了对学生的“四步预习法”指导, 按照“读、思、做、记”的步骤开展预习活动。首先认真阅读教材内容, 对教学内容开展逐字逐句的研读分析, 然后对照预习提纲进行思考, 思考每一个步骤的内在思维逻辑关系, 开拓思维, 在研究例题之后, 再选取同类型的训练题尝试做一做, 检查预习掌握程度, 最后还要将自己在预习中的感受、经验及尚未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一方面积累学习经验,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课堂听讲和研究学习活动的针对性。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指导, 学生的预习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培养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为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强化思维探究, 充分体现合作学习成效

高中数学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 更应当对学生强化思维探究过程的训练, 让学生不只知道“是什么”, 还明白“为什么”。为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 教师就应当通过搭建有效载体的方式, 发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与探究提高思维水平, 提升学习能力。在教学中, 我以开展合作探究教学为切入点, 以强化学生合作研究为抓手, 注重学法指导,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与探究能力。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 我主要通过收放结合的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 首先搭建合作探究的有效平台。改变以往学生单打独斗的局面, 按照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平均编排的原则, 设立合作学习小组, 每一个小组控制在6—8人, 确定一名优秀生作为组长, 组织整个小组成员开展研究学习活动。其次, 以探究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我将教学过程进行程序化处理, 设计出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探究题, 作为学生研究的着力点, 启发学生开展思维活动,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学生通过自主努力获得的方法, 在记忆成效与理解程度方面都会具有明显的提升。另外, 在学生开展研究讨论的过程中, 我还在学生中间进行了解, 掌握学习进展情况, 及时予以点拨与指导, 为整个探究合作教学活动发挥促进作用。

三、指导归纳梳理, 充分提高总结分析能力

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 还要把好梳理归纳的关口, 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甄别、梳理、提炼,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升教学成效, 为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在这个环节, 我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开展。首先, 让学生进行分组汇报交流活动, 每一个学习小组安排一名代表进行学习汇报, 不仅要汇报探究题的答案, 而且要加上自己是怎样开展思考与研究的;不仅要汇报学习成果, 而且要展示自己探究思维的过程, 提高学习方法与技巧的示范作用。其次, 在学生分组汇报学习成果之后, 我并不是充当教学活动的评判者, 而是为学生搭建自主完善的平台, 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学习成果开展补充与纠正, 拓展思维空间, 让学生的学习智慧在这一环节学习中得到充分发挥。最后, 我给予点评, 总结整个学习活动, 肯定学生取得的成功与创新之处, 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

四、研究识记规律, 充分提升复习巩固成效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着力提高学生在预习及课堂学习方面的学习技巧, 而且要将目光投向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复习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复习方法指导中, 我主要抓住几个要点, 一是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指导学生选择最佳的复习时机, 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复习成效, 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二是指导学生按照系统归类的方式开展复习工作, 将相关连的知识点进行分门别类, 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以此来提高知识复习的系统性与条理性。三是运用筛选的方式突出复习重点。在一遍复习之后, 选择其中的难点进入第二轮复习, 以此类推, 通过逐步缩短范围的方式, 进一步突出整个复习中的重难点, 提升复习成效。

综上所述, 在高中数学学法指导中, 教师一定要放眼全局, 创新理念,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全面提升数学教学成效。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着力强化学法指导,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知识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的同步实现。本文作者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 在实践中注重学生数学学法指导工作, 通过前移教学关口、强化自主探究、指导归纳提炼、科学开展复习等途径, 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裴思媛.高中数学教学研究.北师大出版社, 2009.1.

上一篇:地质预报方法下一篇:家族化设计